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个都不能少

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个都不能少

一、资金流 物流 信息流 一个都不能少(论文文献综述)

刘阳[1](2021)在《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但在此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增收速度慢、生产流通脱节、资源集聚不均衡、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发展不协调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还赋能农业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如此背景下,研究和掌握电子商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动态,同时深入挖掘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丰富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内涵-过程-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以系统论、系统耦合理论、协同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剖析二者之间的内涵及特征,构建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重点分析2008-2018年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时序演变过程,从时间维度揭示内在耦合机理。在宏观层面,依据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评价二者耦合发展过程,构建各自的指标体系,得出主要结论:(1)电子商务指标体系的四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业务因素权重49.41%、环境因素19.21%、服务因素15.78%、渠道因素15.60%,渠道方面所占比重较低,通过耦合农业产业链予以优化;(2)农业产业链指标体系的三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技术因素权重53.04%、组织因素26.44%、环境因素20.52%,环境因素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投入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要;(3)从时间变化过程看,存在协同发展,相互映照。具体表现为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708到2018年的0.4164稳步上升,呈现出由严重不协调演变为勉强协调;2015年起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上升速度要快于农业产业链。对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内在耦合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持续增长,趋于协调发展。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的耦合关系处于低水平、高耦合、勉强调和协调状态,说明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有序程度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要优化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2)短期波动,长期协整关系。构造VAR模型得出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有着长期协整的关系,从长远看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均衡关系,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通过短期偏离调整修复,以增加0.13的调整力度使之回到均衡状态,发展为一个长期的、均衡的稳定系统。在微观层面,小农户占内蒙古现有91.22%,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先后两年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提供微观数据支持。依次分析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1)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参与变量、服务质量、交通状况和认知程度对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有显着正向影响;(2)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随着农户收入增加,采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对收入的影响从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3)基于378个农户为研究对象,种植类型、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地区的差异、性别与婚姻状况等变量对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有显着影响。综合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结论,探索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提出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加入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培育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品牌。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借鉴系统论思想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视作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二者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有助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的时序演化过程和内在耦合机理展开研究。

姜友兰[2](2021)在《瑞康医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研究 ——基于KMV-Copula模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在人口老龄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的背景下,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医药流通企业应收账款额大、账期长等问题仍未解决。再加上“两票制”、“药品零加成”、“4+7”等政策在规范药品流通渠道、降低药价、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同时,迫使医药流通企业独立承担应收账款和预付金额,进一步加重了医药流通企业的资金负担。由此,供应链金融被应用于缓解医药流通企业的痛点问题。而供应链金融的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会导致实体经济资源错配、信用风险萌生,这不仅会引起股价崩盘,还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为更好地掌握医药流通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动因、业务模式以及信用风险的高低,本文选择对山东医药流通龙头企业——瑞康医药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案例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供应链金融概念及模式、信用风险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界定了供应链金融和信用风险的概念,介绍了供应链金融三种基本模式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成因和传导机制。其次,以瑞康医药供应链金融具体模式为例,剖析了其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内外动因,识别了瑞康医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来源和传导机制。基于理论研究和定性分析,本文进一步借助修正后的KMV模型和Copula函数对瑞康医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供应链信用风险衡量的实证结果,文章在第五章提出了信用风险防范建议。文章主要结论如下:(1)瑞康医药自身的信用风险是瑞康医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上游医药和器械生产商的信用风险较低;(2)瑞康医药和上游供应商间存在信用风险传染现象,企业存在联合违约的可能,并且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传导机制会加剧企业的信用风险。为帮助瑞康医药更好得把控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本文提出了以下防范对策:(1)通过建立信息收集机制、运用先进信息技术、设立信息共享激励方案等手段健全信息共享平台;(2)从把控融资企业准入门槛、加强上下游企业信用管理以及提升信用风险预警能力三方面构建全面的信用风险预警体系;(3)通过购买保险、外包供应链金融部分业务转移信用风险,制定信用违约隔离制度、合同附加延期条款等信用风险应对方案。

寇军,付宇豪[3](2021)在《区块链背景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平衡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群之间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分析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部客户信息泄露、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合作程度低、信用体系不健全、物流效率低和资金流转速率低等问题。区块链技术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可靠的途径。文章结合区块链的技术特征,探讨区块链背景下如何实现电子商务生态平衡和系统演化。根据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提出三条演化路径:即基于信息有效性,打造全通道式信息沟通系统;去除中心节点,构建安全高效的价值转移路径;克服物流信息盲区,打造透明高效的智慧物流。以此为区块链背景下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参考。

邓桂林[4](2021)在《基于产业互联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研究 ——以钢银电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供应链金融是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方式之一,它将成为中小企业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目前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由于自身缺陷受到了制约,因此如何解决这些制约就是本文研究的问题。自2020年以来,疫情的席卷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打击,中小企业在期间就更是难以生存。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进一步金融扶持,供应链金融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也在于我国对供应链金融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发展较稚嫩,还存在信息流通性较差、真实性不足、信用无法传递等痛点。钢银电商基于产业互联网络构建了供应链金融模式,为客户提供信息、加工、物流等一系列服务,以及提供创新、多元化金融服务,加强了产业间联系,提升了服务质量,提高了用户粘性,稳定了市场,但其本身依旧没有解决供应链金融的痛点问题。本文从产业互联视角分析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构思设计一种创新型供应链金融模式,并从信息流、商流、物流及资金流四流角度对其进行效果分析,再从主体参与意愿、成本、安全性以及监管等角度进行风险分析。基于产业互联的供应链金融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供应链金融存在的痛点问题。产业互联能够帮助产业链提高产业资源配置、交易效率以及供需匹配率,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使用可以缓解供应链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使得信用贯穿整个产业链条,推动供应链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

钱竞[5](2019)在《数字经济时代E公司精益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最早互联网的出现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应用于美国的军事连接,随后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在此期间,人们需要手工完成的工作逐渐被计算机数据和工业自动化替代,信息的互联互通标志着世界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近几年,中国政府也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高度关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在中国的发展。G20期间,中国政府提出要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各行各业要紧跟时代,和互联网接轨,让互联网经济在行业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供应链管理发展到现在这个时代,也被赋予了其时代特征:一,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生产要素成为供应链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二,供应链的基础设施从传统的设施转变为数字基础设施;三,供应链中的供给和需求的界线日益模糊。对汽车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来说,整个汽车供应链系统的数字化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2017年到2018年很多汽车主机厂的投资大多用在了智能化的战略部署,全面汽车供应链系统数字化和大数据技术供应商的合作上。整车厂不再是单独销售汽车,而是已经开始将自己定位成移动通讯、货运运输、无人驾驶和新能源等技术方案的提供者,汽车企业发展在战略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汽车工业在数字经济时代被赋予了新的五大特点:基于信息协同融合目标的云端化;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制造智能化;基于自动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新自动化;基于生产过程透明化的数据化;基于管理规范目标的标准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技术创新;客户需求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让汽车零配件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为了达到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目标,汽车零配件企业不断寻找供应链管理最优方法。由精益思想演化而来的精益供应链管理被大部分汽车零配件企业广泛运用。为此,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解析我国数字经济时代汽车零配件企业发展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用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框架和思路为引,对汽车零配件企业供应链管理精益化进行分析和总结,制定出汽车零部件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保障和主要路径。最后根据汽车零部件企业E公司精益供应链优化的案例,从六个供应链管理精益化的主要路径详细描述精益化策略制定、优化方案,并用实际财务数据证明我国汽车零配件企业供应链管理精益化的成效和必要性。本文提出的供应链管理精益化的六个主要路径,和对其做的实证研究有很强的实用意义,可以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转型升级的借鉴。

刘华明[6](2018)在《制造行业供应链伙伴关系、物流能力与供应链整合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实施供应链管理作为提升绩效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核心战略。而供应链整合,则被企业认为是供应链上能够创造价值的关键。虽然很多企业都从供应链整合的实践中获益,但是在学术界,学者们对于影响供应链整合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到供应链整合的研究还相对匮乏。基于以上情况,本研究以供应链管理为视角,以交易成本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学术界理论研究成果,构建了伙伴关系、物流能力和供应链整合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假设,主要有:伙伴关系对供应链整合的影响假设、伙伴关系对物流能力的影响假设、物流能力对供应链整合的影响假设、行业属性和企业规模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假设。随后以西南地区的制造企业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到218份有效问卷。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无应答偏差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等方法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同时对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一一检验,所得研究结果显示:(1)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企业的物流基本运作能力及信息能力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伙伴关系对企业的物流信息能力的正向影响比对基本运作能力的正向影响要大得多;(2)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供应链整合的三个维度(供应商整合、内部整合和客户整合)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伙伴关系对供应商整合与客户整合的影响要强于对内部整合的影响;(3)企业的物流能力(物流基本运作能力和信息能力)对供应链整合的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供应商整合和客户整合)也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4)物流能力在伙伴关系与供应链整合之间起显着的部分中介效应,且透过物流能力,伙伴关系对供应链整合的间接影响高于其直接影响;(5)不同规模和行业企业的伙伴关系及物流能力对供应链整合的作用大不相同。本研究还以供应链管理为视角,构建了物流服务能力和供应链整合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结合218份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上述概念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后得到如下结论:(1)内部整合对外部整合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2)物流服务能力对供应链整合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增值物流服务能力对内部整合、客户整合的影响均比基本物流服务能力对它们的影响要大得多;(3)不同规模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对供应链整合的作用大不相同。相对于以往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了伙伴关系和供应链整合关系问题的现有研究体系。在现有研究中,尽管已有学者对伙伴关系和供应链整合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些相关的实证研究,但是他们都仅是对两者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得出了具有分歧性的研究结论。基于此,本研究在现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将该双变量模型进行拓展,以伙伴关系为前置因子,物流能力为中介变量,构建出伙伴关系、物流能力与供应链整合的三变量模型,以全面揭示伙伴关系和物流能力对供应链整合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机理。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此理论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此理论模型的提出是对伙伴关系和供应链整合之间关系问题的必要补充,为未来伙伴关系与供应链整合之间关系研究的定量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2)本研究综合采用多领域的理论提出和验证了伙伴关系、物流能力与供应链整合关系的理论模型,既阐明了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又通过整合的方法促进了各理论的发展。本研究主要依据来自不同领域的交易成本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提出和验证了伙伴关系、物流能力与供应链整合关系的理论模型,理清了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所得研究结论深化了各单一理论的内涵及应用范畴,同时为学者们基于理论整合的视角探讨供应链管理背景下的相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3)本研究在探讨伙伴关系、物流能力对供应链整合影响机制时,分析了行业属性以及企业规模等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扩展和丰富了该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关于伙伴关系和供应链整合关系的研究,学者们得出了不一致的研究结论。这是因为它可能会受到很多情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企业所在行业,企业规模等。目前,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些情境因素的影响,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还非常少。本文在研究中探讨伙伴关系、物流能力对供应链整合影响机制时,分析了行业属性以及企业规模等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所得研究结论将会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4)本研究还以供应链管理为视角,构建了物流服务能力和供应链整合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结合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上述概念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虽然有学者认为物流服务能力会对供应链整合产生影响,但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理模型及初步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相关的实证研究还没有发现。而且已有物流服务能力和供应链整合的文献多是基于欧美发达国家文化背景来进行研究的,基于中国文化背景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还很不充分。因此,本文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结合中国制造企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物流服务能力和供应链整合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所得研究结论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供应链整合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

徐文哲[7](2014)在《基于协同发展的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是经济环境变化的必然产物,是国民经济提升的内在需求,也是物流业与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商业文明时代逐步展开,物流金融与电子商务融合显现。宏观经济前高后低但整理体稳定,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地推进物流金融的协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对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的盈利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可行的运作模式和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界定和研究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的盈利模式,以期为物流企业构建起系统化的盈利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支撑。通过明确客户和产品选取,实现利润转化,加强风险管理,并将企业要素与物流金融价值创造相一致,形成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带来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本研究为深化物流金融协同发展,提高物流企业利润率,分析研究了适应行业发展的盈利模式。论文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1)对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国内外有关物流金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比较。本文综合运用了协同学、博弈论、金融工程理论和比较管理学理论,阐释了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对基于协同学的物流与金融协同发展的目标效应进行了研究。同时引入物流资源整合理论、结构融资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价值链管理等理论,奠定了构建和完善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理论基础。(2)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对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要素和内涵进行界定,指出了其构建目标、模式特征及基本属性。为了指导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协同发展过程中,取得持续稳定的利润流,本文将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的盈利模式划分为参与方、运作模式、价值获取、风险控制和保障措施五个层次,并分别进行深入分析:在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中,物流企业居于主体地位,与金融机构形成密切的协同关系,以中小融资企业为利润对象,提供满足其需求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成服务;根据客户需求和融资方式不同,将作为利润点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划分为三类,并对其规范化、便捷化的运作流程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价值链和博弈分析,明确了物流金融协同发展对物流企业的价值杠杆作用,完善了物流金融协同发展机制和利润分成模式,促使物流金融利润转化的实现;构建了风险管理体系的利润屏障,确保物流金融业务顺利开展;指明了物流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措施,促使物流企业不断提升其盈利能力。(3)构建了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绩效评价模型,从主体作用、产品竞争力、价值获取、风险管理和保障措施五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基于灰色关联度的TOPSIS优选法的模型特征,对中储物流、怡亚通和中邮速递物流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明确测评对象的优势与问题,并为完善其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界定并构建了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及其模型(2)通过对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价值获取研究,构建了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约选择及利润分配机制。(3)通过对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保障机制研究,指明了物流企业形成物流金融核心竞争优势的措施与方法。(4)通过对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系统性研究,构建了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绩效评价体系。

赵辛[8](2013)在《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关于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的研究。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借鉴前人理论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实际,基于整体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视角,系统地充实和完善了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概念框架。在该概念框架的统领下,以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经验为标准,对比分析了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问题的特征,并通过定量分析发现了缺少供应链核心环节和缺乏有效供应链制度安排是价格风险问题形成的根源。针对问题的根源并结合我国国情,设计了以建设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基础、以创新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为手段、以缔造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为保障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机制。最后,以促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论文的主要内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从结构上可分为理论研究、问题分析、风险生成机理研究、风险管理机制研究和政策建议五大部分。(1)理论研究。在综合应用价格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供应链金融理论和决策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本论文研究问题进行概念化的概念框架设计。(2)问题分析。通过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以及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价格风险管理历程回顾,并运用统计数据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特征和表现。(3)风险生成机理研究。实证分析了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的主要因素和传导效应,揭示了其价格风险的生成机理。(4)管理机制研究。根据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了基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的价格风险管理模式,设计了基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机制。(5)政策建议。根据本文研究的结论和以促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为目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2.论文的基本结论(1)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较大,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问题突出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方差仅为8.10144,而生猪格波动方差为27.95795,价格波动剧烈程度是粮食的3.5倍。总体来看,大部分人们日常生活中消费最多的鲜活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剧烈程度都是粮食价格波动剧烈程度的2倍左右。同时,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大,这也暴露出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批发市场未发挥应有功能、订单契约形同虚设、价格剧烈波动难以调控、流通费用居高不下、供应链利益分配严重扭曲五个最为突出的问题。(2)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大的主要生成因素是交易成本实证分析表明,交易成本对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都较高,除开肉禽和禽蛋的交易成本影响在20%左右外,蔬菜、水果、水产品、鲜奶等的交易成本影响都超过了40%。交易成本对大部分鲜活农产品的影响都是对粮食影响的2倍左右,这正好能解释为什么大部分鲜活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剧烈程度是粮食价格波动程度的2倍左右。(3)生产和零售价格指数波动相互传导效应的三区制阀值协整分析表明,缺少供应链核心环节和缺乏有效供应链制度安排导致的双重边际效应和牛鞭效应是产生高额交易成本的根源蔬菜、禽蛋、肉禽、水产品、水果、鲜奶六大类鲜活农产品综合生产价格指数波动和综合零售价格指数波动的三区制阀值协整分析表明,蔬菜的中区间样本比率为66.7%、水产品为62.9%、水果为54.3%、鲜奶为30.6%、禽蛋为25.7%和肉禽为16.7%。由于中间区制里的两个样本时间序列之间不是协整关系而是随机关系,这就说明我国大多数种类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正常的市场价格波动传导效应较小,而缺少供应链核心环节和缺乏有效供应链制度安排导致的双重边际效应和牛鞭效应等人为因素产生的高额交易成本形成了较大的阀值区间,导致生产和零售价格指数有较大比率的样本位于阀值区间之内。(4)构建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作为供应链的核心环节,既能优化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又能解决我国鲜活农产品总体供需均衡而局部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风险我国疆域辽阔而且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复杂,人口众多又分布零散导致消费极为分散,联产承包责任制决定生产非常分散,使得传统以批发市场、零售商等作为核心节点的供应链结构并不适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因此,本文提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第三方专业物流和现有实体批发市场来建设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并以此作为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环节,这不但能减少投入、增加信息对称程度、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流通耗损,而且还能促进我国鲜活农产品的跨区域流动,有效解决鲜活农产品总体供需均衡而区域局部失衡的问题。(5)以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依托的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既能取代目前多种订单契约,又能更有效地分散和规避鲜活农产品价格风险以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依托,通过对该市场上交易的中远期现货合约嵌入期权而形成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契约,并对该期权价格采用时间弹性期权费用定价机制,使得该嵌入式期权合约既具有中远期现货合约的特点又具有期权合约的特点。购买者的嵌入式期权合约虽然不能转让,但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风险偏好选择合适时机退出并重新优化配置自己的资源。另外,嵌入式期权合约还在解决合约卖出者的生产或购买资金压力、订单融资、引导鲜活农产品按标准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6)以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作为组织者和协同管理者构建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能有效增加供应链的协同风险管理能力和进一步凸显供应链的协同效应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不但是供应链的核心环节,而且是信息流、资金和物流的流转中枢,因此有能力通过引入社会资金而构建以电子批发市场为组织者和协调管理者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从而从根源上解决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因资金不足导致的季节性价格风险、陷入蛛网模型困境的周期性价格风险和因机会主义与投机心理造成的各种人为价格风险。这对于拓展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融资渠道、加深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协同程度、增强整个供应链的价格风险管理能力、保障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减少鲜活农产品最终零售价格波动、稳定宏观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3.论文的创新点(1)充实和完善了基于整个供应链视角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形成与风险管理分析框架本论文以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动态不确定性出发点,基于整个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视角,以非市场风险因素形成的交易成本为主要逻辑线索,充实和完善了系统分析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形成机理和风险管理机制的概念框架。相对于前人仅基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某个具体环节分析其价格风险而言,更能准确把握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价格风险形成机理和设计出更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而且这种分析方式更具普适性,能应用于其他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之中。(2)实证研究发现了导致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大的主要成因是缺少供应链核心环节和缺乏有效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制度安排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过高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的成因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广为争议的话题,本文通过定量的分析方法,发现了导致其价格风险大的根源是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缺少供应链核心环节和缺乏有效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制度安排。这为鲜活农产品价格风险成因争议形成共识、为我国政府制定鲜活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提供了较为可信的理论基础。(3)构建了以建设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基础、以创新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为手段、以缔造供应链金融体系为保障的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机制本文设计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机制是以建设作为供应链核心环节的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基础,以创新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为手段、以缔造供应链金融体系为保障进行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本文设计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机制相对于前人提出的机制或对策有两点优势,第一就是更注重从供应链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价格风险管理,即更注重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二是更注重从供应链的全局视角进行协同价格风险管理,即从整体上进行价格风险管理而不是只考虑某个供应链环节,这就增加了该创新价格风险管理机制的适应性和实用性。4.论文的政策建议(1)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①建立保障鲜活农产品高效流通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和流通相关配套设施的财政扶持政策。包括财政扶持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完善自身的基础设施政策和财政拨款建设与电子批发市场合作的实体批发市场保鲜库房与物流设施政策;②建立和完善鲜活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补贴、税收、金融与保险制度。包括完善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的补贴政策和消费者高价格消费的补贴政策,生产与流通的免税或减税政策,以及建立强制鲜活农产品保险制度等;③完善鲜活农产品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我国的批发市场法,并完善生产与流通中的相关法规以增强法规的可操作度。(2)中观层面的政策建议①建立健全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机制。包括建立健全鲜活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安全标准体系、市场准入机制等;②完善鲜活农产品市场行情监测预警制度。重点完善信息监测统计、市场信息服务、市场分析预警、市场运行调控和生产者经营能力培育等五项基础制度。(3)微观层面的政策建议①尽快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首先要有关于农民的社会与经济政策顶层设计;其次要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体系;第三,要有向农民倾斜的社会经济地位保障制度;最后,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对待;②继续大力完善和推进农民合作社组织。在我国进一步建设农民专业化合作社组织的过程中,要从政策上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完全融入供应链之中,这主要表现为鲜活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利用供应链金融进行融资或获取其他金融服务方面的市场化引导。

张先敏[9](2013)在《供应链管理与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传统的企业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转变为供应链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成效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以供应链管理理论和营运资金管理理论为指导,对供应链管理影响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机理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完善供应链管理理论和营运资金管理理论,为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绩效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本文在文献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首先重构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分析供应链的形成过程,指出供应链的联结机制和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其次,通过分析供应链管理实质对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影响方式,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设计基于供应链管理实质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次,以海尔集团为例,从供应链管理实质的视角剖析供应链管理影响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机理。最后,采用大样本数据对前文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为我国制造企业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供指导和建议。本文取得如下研究结论。第一,供应链本质上不仅仅只是一种“结构”,而是一种“组织结构”、且是一种“网状组织结构”,即“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网状组织结构”。供应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网状组织结构,该组织通过契约、信任和信息进行联结。第二,供应链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调整的闭环。利益追求是供应链契约联结的根本原因,信任的建立与加深是供应链形成的核心要素,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提升是供应链持续存在的保障,信息沟通和管理贯穿于供应链形成的全过程。第三,供应链契约、信任和信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契约能为信任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信任能促进契约设计的灵活性并简化契约;信任和信息相互促进、相互替代;信息是契约签订的前提条件,契约能促进信息的交流。第四,契约管理、信任管理与信息管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契约执行的好坏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效果影响着信任水平的高低,契约激励和更深更广的信息交流也是提高信任的手段,反过来,提高信任水平会促进更多的合作和更深的交流;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更有利于契约的设计,契约的修改或调整可以作为防止机密信息外泄的激励约束措施。第五,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应包括四个维度:战略供应商关系、战略客户关系、内部精益生产与延迟策略以及信息共享和信息质量。其中战略供应商关系维度的评价指标包括交易量占比、合作时间长短、付款及时性、质量可靠性、价格稳定性和交货可靠性。战略客户关系维度的评价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交易量占比、合作时间长短和货款回收及时性,其中顾客满意度又包括价格稳定性、质量可靠性、柔性和交货可靠性。内部精益生产与延迟策略维度的评价指标包括产成品单位成本、生产能力利用率、交货期、研发投入、员工学历和管理幅度。信息共享和信息质量维度的评价指标包括信息技术的匹配性、信息共享的及时性、充分性和可靠性。第六,战略供应商关系及其信息共享能促进战略采购、供应商参与设计、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和JIT采购的实现,进而促进核心企业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内部精益生产和延迟策略的实现有利于降低材料人工等的耗费、促进JIT/拉式生产和模块化生产等的实现,进而促进核心企业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战略客户关系及其信息共享能促进买卖双方共享市场需求信息、制造商管理库存、战略供货和应收账款加速回收的实现,进而促进核心企业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第七,实证分析发现,企业应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改善与员工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以提升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良好的供应商的关系和客户关系有助于提升采购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和供应商集中度呈正“U”形关系,供应商一元化和多元化各有利弊,企业应当选择恰当的供应商数量,平衡好供应链整合与供应风险。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和客户集中度呈倒“U”形关系,当客户集中度较低(客户较分散)时,企业应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保持现有客户,并积极拓展新的客户,降低客户的讨价还价/议价能力,提升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当客户集中度较高(客户较集中)时,企业也应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密切关系,进行销售渠道的整合或再造,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而提升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构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解决现有定义中内容与主体之间的矛盾,指出供应链通过契约、信任和信息联结。第二,剖析供应链的形成过程,供应链契约、信任和信息的相互影响及其在供应链形成过程中起的作用,系统探讨供应链管理的实质。第三,设计基于供应链管理实质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制造企业评价供应链管理绩效提供理论指导。第四,剖析供应链管理影响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机理,并对该机理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与供应商集中度呈正“U”形关系,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与客户集中度呈倒“U”形关系。

孙冀[10](2013)在《贵阳市制药行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贵阳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贵阳市的制药行业已经成为推动贵阳市经济发展的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其产业链上的各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融资需求日渐旺盛。在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融资方式已经很难满足产业链上的中小制药企业的融资需求。这种情况对商业银行来讲既是机遇有是挑战,而供应链融资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供应链融资是现代物流业与金融业的有机结合、共同创新的结构,两者互利互惠、互为商机、共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为银行、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等带来“多赢”的局面。但具体到贵阳市制药这一特殊行业,能否运用供应链融资方式为其融资,或者说运用哪种供应链融资模式授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开篇通过介绍供应链融资的基础理论,并对现有的三种典型的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及融通仓融资模式)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风险进行分析,比较三种模式的差异。然后,本文对贵阳市制药行业供应链的体系结构进行重点考察,贵阳市制药行业供应链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以大型制药企业为主导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第二种是前向委托——后向一体化模式;第三种是传统模式,这三种模式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相互交叉,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最后本文以商业银行为视角对贵阳市制药行业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以及各环节的融资需求进行分析,认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针对这一特殊行业较为可行供应链融资方案,最后对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与传统通知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并得出结论。

二、资金流 物流 信息流 一个都不能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金流 物流 信息流 一个都不能少(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产业链研究
        1.2.2 电子商务产业研究
        1.2.3 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
        2.1.2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及农产品电子商务
        2.1.3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2.2 相关理论
        2.2.1 系统论
        2.2.2 系统耦合理论
        2.2.3 协同论
        2.2.4 产业融合理论
    2.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理论
        2.3.1 农业产业链理论
        2.3.2 网络外部性和平台理论
        2.3.3 创新扩散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和特征
        3.1.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现状
        3.1.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
        3.1.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特征
    3.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协调机制
        3.2.1 政府机制
        3.2.2 人力机制
        3.2.3 产业机制
    3.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宏观数据的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
    4.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数据来源
        4.1.3 指标的处理及权重计算
    4.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1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2 耦合发展关系的描述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机理分析
    5.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5.1.1 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
        5.1.2 耦合度的时序特征
        5.1.3 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
    5.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整关系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微观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及其影响
    6.1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研究假说
        6.1.2 研究设计
        6.1.3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6.1.4 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6.2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
        6.2.1 数据来源
        6.2.2 问卷样本特征
        6.2.3 研究方法
        6.2.4 问卷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优化
    7.1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延长化-纵向一体化
    7.2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规模化-横向一体化
8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8.2.1 提高区域协同作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
        8.2.2 提高技术因素含量,强化农民技能培训
        8.2.3 提高组织因素含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
        8.2.4 提高环境因素含量,增强农业信息水平
        8.2.5 提高农业的软实力,培育特色产品品牌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瑞康医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研究 ——基于KMV-Copula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供应链金融含义的研究
        1.2.2 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
        1.2.3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及架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架构
    1.4 主要创新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供应链金融的界定
        2.1.2 信用风险的界定
    2.2 供应链金融的三种基本模式
        2.2.1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2.2.2 存货质押融资模式
        2.2.3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2.3 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2.3.1 传统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2.3.2 现代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2.3.3 评估方法总结
    2.4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传导理论
        2.4.1 信用风险成因
        2.4.2 信用风险传导机制
3 瑞康医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识别
    3.1 企业情况介绍
        3.1.1 瑞康医药简介
        3.1.2 行业背景
    3.2 瑞康医药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3.2.1 供应链金融基本模式
        3.2.2 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模式
    3.3 供应链金融的动因分析
        3.3.1 外部动因
        3.3.2 内部动因
    3.4 瑞康医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具体表现
        3.4.1 财务表现
        3.4.2 市场表现
        3.4.3 信用风险传导
    3.5 本章小结
4 瑞康医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
    4.1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架构
    4.2 基于修正KMV模型的实证
        4.2.1 KMV模型基本思想
        4.2.2 实证计算过程
    4.3 基于Copula函数的违约依赖度量
        4.3.1 模型的构建思路
        4.3.2 模型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4.4 供应链金融联合信用风险度量
    4.5 实证分析总结
5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防范对策
    5.1 健全信息共享平台
        5.1.1 建立信息收集机制
        5.1.2 运用先进信息技术
        5.1.3 设立信息共享激励方案
    5.2 构建全面信用风险预警体系
        5.2.1 把控融资企业准入门槛
        5.2.2 加强上下游企业信用管理
        5.2.3 提升信用风险预警能力
    5.3 预先制定信用风险应对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9 家上游供应商企业的数据结果
附录 B KMV模型的Matlab程序命令
致谢

(3)区块链背景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平衡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
    (二)国内相关文献
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种群演化互动机制
    (一)电商生态系统种群间的互惠共生机制
    (二)电商生态系统核心种群内的主体互动机制
        1.基于信息交互与甄别的交易共识机制
        2.基于资金转移与支付的价值传递机制
        3.基于商品存储与运输的物流运作机制
三、区块链背景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四、区块链背景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化路径
    (一)基于信息有效性———打造全通道式信息沟通系统
    (二)去除中心节点———构建安全高效的价值转移路径
    (三)克服物流信息盲区———打造透明高效的智慧物流
五、结论与研究展望

(4)基于产业互联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研究 ——以钢银电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供应链金融研究现状
        二、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研究
        三、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应用的研究
        五、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内容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及未来趋势
        二、产业互联网概念及发展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交易成本理论
第三章 钢银电商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背景介绍
        一、钢银电商简介
        二、钢银电商供应链金融发展
    第二节 钢银电商的供应链融资模式
        一、公司主要产品介绍
        二、钢银电商——打造“融资+寄售”模式
        三、盈利模式
        四、钢银电商风险控制体系
    第三节 钢银电商供应链金融创新分析
        一、以钢材货权质押为特色,设计钢材在线融资创新模式
        二、通过责任捆绑掌握质押风险控制
        三、基于海量数据构建现货交易指数
        四、产业互联稳定产业链
    第四节 钢银电商供应链金融不足之处
        一、信息流——信息畅通不足,供应链金融风险巨大,难以发展
        二、商流——自动化程度低,供应链金融交易基础薄弱
        三、物流——供需不匹配,导致供应链金融物流成本高
        四、资金流——供应链金融融资成本高
第四章 产业互联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第一节 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
        一、信息流——畅通信息流通,促进供应链金融跃迁发展
        二、商流——智能合约交易,夯实供应链金融交易基础
        三、物流——RFID标签,实现供应链金融物流低成本、可追踪
        四、资金流——数字货币,降低供应链金融融资成本
        五、产业互联的钢银电商
    第二节 创新供应链金融应用分析
        一、方案效果分析
        二、方案风险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产业互联加强产业链联系
        二、区块链畅通供应链信息传递,降低融资成本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建立统一标准加强产业互联,产业垂直深耕
        二、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灵活创新多元化服务
        三、金融技术驱动,科技赋能,“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在竞争中融合
参考文献
致谢

(5)数字经济时代E公司精益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框架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方法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回顾
    第一节 数字经济理论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
        一、供应链的发展及相关研究
        二、精益供应链理论研究
        三、汽车零配件行业供应链研究
第三章 汽车零配件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和问题
    第一节 我国汽车零配件业发展概述
        一、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扩大
        二、传统汽车零配件压力增大,传统零配件市场不被投资者关注
        三、新能源汽车零配件增量空间大,盈利能力相对较强
    第二节 汽车零配件行业现状与特点分析
    第三节 数字经济时代汽车零配件业带来的给予和挑战
第四章 基于精益思想的E公司供应链优化思路
    第一节 数字经济时代精益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逻辑和目标
        一、汽车零配件业精益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逻辑
        二、汽车零配件行业精益供应链管理优化模型
        三、我国汽车零配件业精益供应链管理目标分析
        四、我国汽车零配件业精益供应链管理两个保障分析
    第二节 汽车零配件业精益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分析
        一、供应商分层管理
        二、精准生产计划
        三、库存削减
        四、智能生产自动化
        五、物流管理优化
        六、IT系统植入
    第三节 基于精益思想的E公司供应链优化过程
        一、E公司为精益供应链策略重组公司组织架构
        二、供应商分层管理-战略分类和优化资金流
        三、精准生产计划---基于ABC-XYZ分析法的生产计划的制定
        四、库存削减-车间超市的建立
        五、智能生产自动化生产方式的选择和推行
        六、物流管理精益化的三项内容
        七、E公司精益供应链IT系统植入计划
第五章 E公司精益供应链实施效果比较
    第一节 实施后成本效果比较
    第二节 实施后库存、流程优化等效果比较
    第三节 E公司精益供应链管理策略实施的启示
第六章 我国汽车零配件企业供应链管理精益化的策略建议
    第一节 企业内部供应链精益化策略建议—管理能力的飞跃
        一、成立精益供应链管理组织机构、职能部门的损益承诺
        二、管理系统的优化和再造,打通供应链关节,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三、利用智能技术驱动企业供应链再造,优化生产、物流、库存
        四、建立全面的网链系统植入、利用IT技术对比数据进行综合决策
        五、注重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企业外部供应链改造策略建议—深度合作迎接挑战
        一、与客户保持密切联系,外部网链系统导入
        二、与供应商进行战略合作、网链系统延伸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6)制造行业供应链伙伴关系、物流能力与供应链整合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交易成本理论
    2.1.2 社会交换理论
    2.1.3 资源基础理论
2.2 伙伴关系文献综述
    2.2.1 伙伴关系的定义
    2.2.2 伙伴关系的维度述评
2.3 物流能力文献综述
    2.3.1 物流能力的定义
    2.3.2 物流能力的维度述评
2.4 供应链整合文献综述
    2.4.1 供应链整合的定义和维度述评
    2.4.2 供应链整合的影响因素
2.5 变量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2.5.1 伙伴关系与供应链整合的关系
    2.5.2 物流能力与供应链整合的关系
    2.5.3 伙伴关系与物流能力的关系
    2.5.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6 文章小结 3 伙伴关系、物流能力对供应链整合的影响: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3.1 研究的理论框架
3.2 变量结构设计与内涵分析
    3.2.1 伙伴关系的维度与内涵
    3.2.2 物流能力的维度与内涵
    3.2.3 供应链整合的维度与内涵
3.3 研究假设
    3.3.1 伙伴关系对供应链整合的影响
    3.3.2 物流能力对供应链整合的影响
    3.3.3 伙伴关系对物流能力的影响
    3.3.4 企业规模和行业的调节作用
3.4 文章小结 4 伙伴关系、物流能力对供应链整合影响的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
    4.1.1 问卷设计的方法
    4.1.2 问卷设计的过程
    4.1.3 问卷设计的内容
4.2 变量测度
    4.2.1 伙伴关系量表
    4.2.2 物流能力量表
    4.2.3 供应链整合量表
4.3 预测试
    4.3.1 样本描述
    4.3.2 信度
    4.3.3 效度检验
4.4 文章小结 5 伙伴关系、物流能力对供应链整合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样本描述与分析方法
    5.1.1 样本与数据收集
    5.1.2 样本描述性统计
    5.1.3 数据分析思路与方法
5.2 数据质量评估
    5.2.1 无应答偏差
    5.2.2 共同方法偏差
5.3 信度和效度检验
    5.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5.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3 信度检验
    5.3.4 效度检验
    5.3.5 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
5.4 研究假设检验
    5.4.1 结构方程分析
    5.4.2 中介效应检验
    5.4.3 规模和行业的调节作用检验
5.5 研究结果讨论
    5.5.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5.5.2 假设检验结果讨论
5.6 文章小结 6 物流服务能力对供应链整合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假设与模型建立
    6.1.1 内部整合对供应商整合及客户整合的影响
    6.1.2 基本物流服务能力对供应链整合的影响
    6.1.3 增值物流服务能力对供应链整合的影响
6.2 实证研究设计
    6.2.1 问卷设计与修订
    6.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6.2.3 单一维度性与信度分析
    6.2.4 效度分析
    6.2.5 结构方程模型和结果
6.3 结果讨论
    6.3.1 内部整合和客户整合、供应商整合的关系
    6.3.2 物流服务能力和供应链整合的关系
6.4 文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B 发表或录用的稿件
C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7)基于协同发展的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3 问题提出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物流金融
        1.2.2 盈利模式
        1.2.3 担保物权
        1.2.4 物流保险
        1.2.5 VaR的原理
        1.2.6 合约选择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2 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2.1 基础理论应用研究
        2.1.1 基于协同学的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系统性与目标研究
        2.1.2 博弈论
        2.1.3 金融工程
        2.1.4 比较管理学
    2.2 物流金融相关理论研究
        2.2.1 交易成本理论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
        2.2.2 委托代理理论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
        2.2.3 资源整合理论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
        2.2.4 结构融资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
        2.2.5 产业关联理论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
        2.2.6 价值理论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3.3 本研究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比较
    本章小结
3 我国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构建
    3.1 物流业与金融业发展盈利模式框架分析
    3.2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的参与方
        3.2.1 主体--物流企业
        3.2.2 协同方--金融机构
        3.2.3 客户--中小融资企业
    3.3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界定
        3.3.1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内涵
        3.3.2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基本属性
        3.3.3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构建思路
    3.4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模型构建
        3.4.1 盈利模式的核心是价值创造
        3.4.2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3.4.3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模型
    本章小结
4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产品运作分析
    4.1 物流质押金融运作方式
        4.1.1 基于权利质押的物流金融运作方式
        4.1.2 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运作方式
        4.1.3 权利质押与动产质押的比较分析
    4.2 物流结算金融运作方式
        4.2.1 代收货款运作方式
        4.2.2 垫付货款运作方式
        4.2.3 代收—垫付货款的比较分析
    4.3 物流仓单金融运作方式
        4.3.1 融通仓运作方式
        4.3.2 保兑仓运作方式
        4.3.3 融通仓和保兑仓的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5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价值获取分析
    5.1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价值链增值分析
        5.1.1 物流企业的价值链
        5.1.2 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企业成本分析
        5.1.3 物流金融业务对物流企业价值链的价值提升
    5.2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博弈与协同机制分析
        5.2.1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博弈的可行性分析
        5.2.2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博弈分析的要素
        5.2.3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博弈过程
        5.2.4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协同机制分析
    5.3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利润分配
        5.3.1 模型假设及理论模型
        5.3.2 利润分配模型构建
        5.3.3 利润分配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6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风险管理与规避措施
    6.1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运作风险识别
        6.1.1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运作风险的涵义
        6.1.2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风险分析
    6.2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风险管理
        6.2.1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风险管理机制
        6.2.2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的质押物风险管理
        6.2.3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风险管理效能分析
    6.3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风险规避措施
        6.3.1 风险管理与保障对策
        6.3.2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保险保障方法及意义
        6.3.3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运作的风险规避对策
    本章小结
7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保障机制
    7.1 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信任机制
        7.1.1 信任促进物流金融协同发展实现帕累托最优
        7.1.2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的信任模型
        7.1.3 加强与深化信用管理及信任关系
    7.2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信息共享机制
        7.2.1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中的信息不对称
        7.2.2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的信息共享模型
        7.2.3 构建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的信息共享平台
    7.3 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质押监管体系与创新体系构建
        7.3.1 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质押监管体系构建
        7.3.2 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创新管理体系构建
    本章小结
8 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绩效评价
    8.1 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绩效指数内涵
        8.1.1 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绩效指数涵义
        8.1.2 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绩效指数特性
    8.2 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8.2.1 主体作用模块
        8.2.2 产品竞争力模块
        8.2.3 价值获取模块
        8.2.4 风险管理模块
        8.2.5 保障措施模块
    8.3 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绩效指数评价体系架构
        8.3.1 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绩效指数评价原则
        8.3.2 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绩效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8.3.3 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的盈利绩效指数评价方法
    本章小结
9 实证研究
    9.1 实证选取
        9.1.1 中储物流
        9.1.2 怡亚通
        9.1.3 中邮速递物流
    9.2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评价过程
        9.2.1 数据来源
        9.2.2 评价过程
        9.2.3 评价结果
    9.3 案例企业的物流金融盈利模式比较分析
        9.3.1 中储物流的物流金融盈利模式比较分析
        9.3.2 怡亚通的物流金融盈利模式比较分析
        9.3.3 中邮速递物流的物流金融盈利模式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论文结论
    10.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盈利模式绩效评价指标主观权重计算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视角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视角
    1.2 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的问题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目标及思路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思路
    1.4 研究的假定与假设
        1.4.1 研究的假定
        1.4.2 研究的假设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的方法
    1.6 研究的数据资料
    1.7 研究的结论与创新
        1.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1.7.2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2.1.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2.1.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2.1.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的相关研究综述
        2.1.4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2.1.5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述评
    2.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2.1 价格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4 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
        2.2.5 供应链金融理论
        2.2.6 决策理论
第3章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概念框架
    3.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3.1.1 鲜活农产品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概念界定
        3.1.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的内涵界定
        3.1.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的表现特征
    3.2 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与供应链价格风险的关系
        3.2.1 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是供应链价格风险的表征
        3.2.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的度量
    3.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的主要生成因素
        3.3.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市场价格风险生成因素
        3.3.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非市场价格风险生成因素
        3.3.3 交易成本是非市场价格风险生成因素的总体表征
    3.4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的机理
        3.4.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多重动态不确定性产生价格风险
        3.4.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经营者的主观适应性预期加剧价格风险
        3.4.3 鲜活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极度分散放大价格风险
        3.4.4 政府调控不当增加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
    3.5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的机理
        3.5.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的理论内涵
        3.5.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的基本原理
        3.5.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的基本特征
        3.5.4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的基本要素
        3.5.5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的基本过程
        3.5.6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的利弊分析
    3.6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目标与途径
        3.6.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概念界定
        3.6.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单方面或单环节价格风险管理的弊端
        3.6.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整体价格风险管理的目标
        3.6.4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整体价格风险管理的途径
第4章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4.1 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概况
        4.1.1 美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概况
        4.1.2 荷兰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概况
        4.1.3 日本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概况
        4.1.4 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特征与趋势
    4.2 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的概况
        4.2.1 美国鲜活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概况
        4.2.2 欧盟鲜活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概况
        4.2.3 日本鲜活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概况
        4.2.4 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的特征与趋势
    4.3 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启示
        4.3.1 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充分利用核心环节进行价格风险管理
        4.3.2 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以减少交易成本为目标
第5章 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历程与问题
    5.1 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历史沿革
        5.1.1 以城乡农贸市场为核心环节的自由购销时期(1949~1955)
        5.1.2 以国家相关部门为核心环节的统购包销时期(1956~1977)
        5.1.3 以国营部门和市场为双核心环节的共存时期(1978~1984)
        5.1.4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环节的市场自由流通时期(1985~今天)
    5.2 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的波动趋势与统计特征
        5.2.1 鲜活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趋势
        5.2.2 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统计特征
    5.3 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5.3.1 批发市场未发挥应有功能
        5.3.2 鲜活农产品交易的订单契约形同虚设
        5.3.3 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调控抑制措施难见实效
        5.3.4 鲜活农产品的流通费用居高不下
        5.3.5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中利益分配扭曲
第6章 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的主要因素甄别
    6.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主要因素的具体来源分析
        6.1.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之间交易价格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6.1.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之间交易价格波动的主要形成因素
        6.1.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最终消费者价格风险的主要形成因素
    6.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主要因素的实证模型
        6.2.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主要因素的实证模型构建
        6.2.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主要因素的实证数据选择
    6.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
        6.3.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主要因素的实证过程
        6.3.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的主要因素是交易成本
第7章 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效应的定量分析
    7.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效应定量分析的方法与程序
        7.1.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效应定量分析的方法
        7.1.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效应定量分析的程序
    7.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生产与零售价格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7.2.1 分析样本选择与预处理
        7.2.2 供应链两端价格波动的相关性分析
    7.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两端价格波动传导的三区制阀值协整关系检验
        7.3.1 供应链市场两端价格序列的ADF单位根检验
        7.3.2 Engle-Granger二步法检验协整关系存在性
        7.3.3 Sup-LM检验协整关系的类型
        7.3.4 供应链市场两端价格序列阀值协整参数的TVECM估计分析
    7.4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效应的决定因素辨识
        7.4.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影响效应的定量测度
        7.4.2 影响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程度的因素分析
    7.5 正反馈机制是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效应大的根本成因
        7.5.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效应的作用路径
        7.5.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效应的正反馈加强影响
第8章 基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的价格风险管理模式构建
    8.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的方法与过程
        8.1.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的目标确定
        8.1.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结构的基本类型选择
        8.1.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的步骤
    8.2 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核心环节的供应链结构优化
        8.2.1 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核心环节的确定
        8.2.2 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的功能定位
        8.2.3 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建设的SWOT分析
        8.2.4 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的构建原则与标准
        8.2.5 以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核心环节的供应链结构优化
    8.3 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对产销订单契约的风险管理改进
        8.3.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订单契约类型与适应性分析
        8.3.2 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提高现行的产销订单契约效率
    8.4 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的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模式构建
        8.4.1 期权合约与嵌入式期权合约在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适用性分析
        8.4.2 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的特点
        8.4.3 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的基本构成要素与交易过程
        8.4.4 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对供应链参与者价格风险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第9章 基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机制设计
    9.1 构建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可行性与途径选择
        9.1.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9.1.2 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9.1.3 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建设的模式与途径
    9.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的组成结构与功能设定
        9.2.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的结构
        9.2.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功能设定
    9.3 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组织者的供应链金融协同运作过程
        9.3.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服务协同过程
        9.3.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其他金融服务协同过程
    9.4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的协同价格风险管理制度
        9.4.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协同风险管理的订单融资封闭流转制度
        9.4.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协同风险管理的强制保险制度
        9.4.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协同风险管理的不守信惩罚制度
第10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2.1 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10.2.2 中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10.2.3 微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10.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供应链管理与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
2 文献述评
    2.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2.1.1 供应链的概念
        2.1.2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2.2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
        2.2.1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
        2.2.2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3 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研究
        2.3.1 营运资金概念界定与分类
        2.3.2 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
        2.3.3 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概念重构
    3.1 供应链的概念和内涵
        3.1.1 企业本质——契约理论
        3.1.2 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3.1.3 供应链的概念和内涵
    3.2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3.2.1 供应链管理的实质
        3.2.2 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和层次
        3.2.3 供应链管理与流程、渠道管理的异同
    3.3 本章小结
4 供应链的形成过程及管理实质剖析
    4.1 供应链组织的联结机制
        4.1.1 契约的内涵及作用
        4.1.2 信任的内涵及作用
        4.1.3 信息的内涵及作用
        4.1.4 契约、信任与信息的相互关系
    4.2 供应链的形成过程
        4.2.1 利益追求是供应链契约联结的根本原因
        4.2.2 信任的建立与加深是供应链形成的核心要素
        4.2.3 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提升是供应链持续存在的保障
        4.2.4 信息沟通和管理贯穿供应链形成的全过程
    4.3 供应链管理实质
        4.3.1 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契约管理
        4.3.2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信任管理
        4.3.3 供应链管理的保障——信息管理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供应链管理实质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5.1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涵义及应遵循的原则
        5.1.1 绩效的涵义
        5.1.2 绩效评价的涵义
        5.1.3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涵义
        5.1.4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5.2 供应链管理实质对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影响
        5.2.1 组织间契约管理、信任管理和信息管理
        5.2.2 组织内契约管理、信任管理和信息管理
    5.3 基于供应链管理实质的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3.1 战略供应商关系
        5.3.2 战略客户关系
        5.3.3 内部精益生产与延迟策略
        5.3.4 信息共享和信息质量
    5.4 本章小结
6 供应链管理影响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机理
    6.1 战略供应商关系及其信息共享对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机理
        6.1.1 战略采购
        6.1.2 供应商参与
        6.1.3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6.1.4 JIT采购
        6.1.5 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分析
    6.2 精益生产与延迟策略对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机理
        6.2.1 降低材料人工等的耗费
        6.2.2 JIT/拉式生产
        6.2.3 模块化生产
        6.2.4 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分析
    6.3 战略客户关系及其信息共享对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机理
        6.3.1 共享市场需求信息
        6.3.2 制造商管理库存
        6.3.3 战略供货
        6.3.4 加速应收账款回收
        6.3.5 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供应链管理影响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实证检验
    7.1 供应链管理影响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理论模型
    7.2 研究设计
        7.2.1 研究假设
        7.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2.3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7.3 实证分析与检验
        7.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7.3.2 相关性检验
        7.3.3 回归分析
        7.3.4 进一步的讨论与分析
        7.3.5 稳健性测试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贵阳市制药行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框架
    1.4 本文主要贡献
2 供应链融资的理论基础
    2.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2.1.1 供应链的基本概念
        2.1.2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 供应链融资理论概述
        2.2.1 供应链融资的基本概念
        2.2.2 供应链融资的分类
    2.3 供应链融资的市场价值
        2.3.1 供应链融资对于核心企业的价值
        2.3.2 供应链融资对于上下游配套企业的价值
        2.3.3 供应链融资对于银行的价值
    2.4 供应链融资与传统融资方式的比较
3 现有供应链融资基本运行模式分析与比较
    3.1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3.1.1 应收账款融资基本模式
        3.1.2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分析
        3.1.3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
    3.2 保兑仓融资模式
        3.2.1 保兑仓融资基本模式
        3.2.2 保兑仓融资模式中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分析
        3.2.3 保兑仓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
    3.3 融通仓融资模式
        3.3.1 融通仓融资基本模式
        3.3.2 融通仓融资模式中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分析
        3.3.3 融通仓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
    3.4 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比较分析
        3.4.1 三种融资模式的相似点
        3.4.2 三种融资模式的差异点
4 贵阳市制药行业供应链体系结构分析
    4.1 贵阳市制药行业供应链体系结构
        4.1.1 贵阳市制药行业发展现状
        4.1.2 贵阳市制药行业供应链体系结构
    4.2 贵阳市制药行业供应链运行模式分析
        4.2.1 产供销纵向一体化模式
        4.2.2 前向委托——后向一体化模式
        4.2.3 传统模式
        4.2.4 三种模式比较分析
5 以商业银行为视角的贵阳市制药行业供应链融资方案
    5.1 贵阳市制药行业供应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分析
        5.1.1 物流
        5.1.2 信息流
        5.1.3 资金流
    5.2 贵阳市制药行业供应链各节点融资需求分析
        5.2.1 上游供应环节
        5.2.2 中游生产环节
        5.2.3 下游销售环节
    5.3 商业银行针对贵阳市制药行业的供应链融资方案
        5.3.1 切入点选择
        5.3.2 供应链融资方案选择
        5.3.3 传统模式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的效益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期刊文献

四、资金流 物流 信息流 一个都不能少(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瑞康医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研究 ——基于KMV-Copula模型[D]. 姜友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区块链背景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平衡机制[J]. 寇军,付宇豪.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4]基于产业互联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研究 ——以钢银电商为例[D]. 邓桂林.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5]数字经济时代E公司精益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D]. 钱竞. 浙江工商大学, 2019(12)
  • [6]制造行业供应链伙伴关系、物流能力与供应链整合的关系研究[D]. 刘华明. 重庆大学, 2018(09)
  • [7]基于协同发展的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研究[D]. 徐文哲.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 [8]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研究[D]. 赵辛. 西南大学, 2013(06)
  • [9]供应链管理与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D]. 张先敏.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10]贵阳市制药行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D]. 孙冀. 贵州财经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个都不能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