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与股价指数相关性研究

新股发行与股价指数相关性研究

一、新股发行量与股价指数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莫凡[1](2020)在《不同市态下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的不对称性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传统金融学理论假定资本市场的投资者都是理性人,他们根据已有信息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函数进行理性决策,虽然可能存在个别偏离理性均衡的行为,但其对市场的系统性影响相互抵消,最终导致资产的定价始终围绕其内在价值上下波动。然而,现实市场不断涌现诸如股票溢价之谜等金融异象,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认为,投资者的交易决策会受到自身主观情绪的影响。这一问题在我国尤其具有重要意义: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股票市场,我国的股票市场很多方面并不成熟,其中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者整体结构中占据绝大比例。由于个人投资者受到时间、精力及专业知识的限制,相比机构投资者更易受其自身情绪的影响虽然目前已有学者证实了投资者情绪会对股市收益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到底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并且在牛市和熊市下是否存在不对称性?不同行业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不对称性?不同行业在牛市和熊市下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不对称性?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讨论和检验。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首先在绪论部分对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以及创新点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接着对已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梳理;借鉴易志高和茅宁(2009)的方法,选取封闭式基金折价(DCEF)、IPO数量(IPON)、上市首日收益(RIPO)、新增投资者开户指数(NA)、消费者信心指数(CCI)、换手率(TURN)、市盈率(PE)、腾落指数(ADR)多个维度的8个情绪度量指标,并剔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宏观经济景气指数(MBCI)和工业生产增加值(IAV)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进而构建出最终的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标。然后,将该指标作为情绪因子加入到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当中,观察增加情绪因子后的新模型对于股票收益的解释力度是否有所提升,并以此来验证前面所构建的投资者情绪指数对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改进后的BB方法将股市划分牛熊和熊市周期,构建虚拟变量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市态下投资者情绪对A股指数及不同行业指数的不对称影响。本文经过研究,共得出以下三个结论:一是投资者情绪确实会对股市收益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正向的;二是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的影响在牛市和熊市下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牛市下的股市收益率更容易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三是不同行业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程度不同,在牛市和熊市下也存在不对称性,牛市下,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的收益率更容易受投资者情绪影响;熊市下,农林牧渔业、综合、卫生和社会工作更容易受投资者情绪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和分析,从政府监管与投资者两个角度提出完善建议。

吴亚军[2](2019)在《网络金融信息对股价波动影响研究 ——基于股票情感分析视角》文中认为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自人类走进信息化时代,信息量呈几何式的增长,互联网兴起,新媒体携手传统媒体让信息交流、获取更加的高效快捷。自互联网3.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产生的新媒体(比如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极大程度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信息作为投资者的重要决策依据。投资的失利可以极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在当前背景下,通过研究互联网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信息与金融股票市场指标的关系,从而研究投资者的看涨或看跌情绪是否会对当下或者未来的股价指数产生影响,利用这种关系进而预测股票市场的未来走势,这些都对于优化投资者决策、减少非理性投资、促进股市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本文利用R软件编写爬虫代码爬取东方财富网上证指数吧共计113天的股评信息,然后采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对文本进行情感倾向分析,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数看涨指数和看跌指数,再结合获得的每日发帖量数据,组成投资者情绪指标,结合上证指数的收盘价、涨跌幅度、总手和成交量等股票市场指标,研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证明了基于东方财富网上证指数股吧用户的股评数据构建的情绪指数与股票市场的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影响。主要的研究成结论如下:1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对东方财富网股评信息做文本极性情感分类,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数。该指数可以较为准确地表现个人投资者对股价指数的走势的态度。2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当期看涨指数关于当期股市成交量之间有一定的正向相关关系。滞后一期的投资者情绪指标于当期的股票市场指标(股价指数、涨跌幅度、总手和成交量)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并且滞后一期的投资者情绪可以用来简单预测股市未来的走势。

钱烨雯[3](2019)在《IPO规模和速度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研究 ——基于新股发行预缴款制度取消前后的对比》文中研究表明股市的波动起伏不仅牵动着广大投资者的心,也常常让监管机构为之焦虑。而IPO作为一家企业或公司的重要融资手段,大规模发行新股往往会导致股市剧烈波动。其中的理论解释主要基于股票市场的供求理论,即IPO会影响股票市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导致供需失衡。由于IPO对股市波动的影响,监管机构常常会在股市暴跌时选择对IPO进行调控的“救市手段”试图达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自2000年1月以来,我国股市长时间IPO暂停达到了6次,即使没有实施暂停,短时间内控制IPO速度和规模也是常有之事。那么IPO到底对股市波动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如果影响甚微,则无需进行IPO调控。如果影响显着,那么IPO调控是否有效呢?再者,在新股发行预缴款制度取消后,是否能降低IPO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如果波动性降低,我们是否可以比较IPO调控和制度设计本身的有效性?进而判断在维护股市健康稳定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偏向于监管机构调控IPO还是优化制度设计?本文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沪深两市的IPO周数据以及中证全指指数周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由于自2016年1月起取消了新股发行预缴款制度,故以此为时间节点,分别建立VAR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判断IPO规模和速度与股市波动性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再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观察当对IPO规模和速度施加一个单位冲击后,股票市场收益率在未来的动态变化,最后用方差分解来计算IPO规模和速度对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方差的贡献比例来研究新股发行预缴款制度取消前后IPO规模和速度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大小。最后通过实证发现:IPO速度对指数收益率的影响不确定,但IPO规模对股市收益率有短期的负向冲击作用。取消新股预缴款制度之后,监管机构放松了IPO调控,但IPO规模和速度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却明显降低。本文共分五章研究IPO对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和不足。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国内外关于IPO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献和研究成果,主要包括IPO长期弱势现象、IPO市场周期性现象、IPO抑价现象以及IPO与股市波动性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第三章为IPO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理论分析,主要是从股票市场的供需关系出发,解释了IPO规模和速度是如何改变股票市场的供需关系进而对股市波动性产生影响的,并分析了新股发行预缴款制度的作用。第四章为实证分析,建立VAR模型,对2016年新股发行预缴款制度取消前后IPO规模和速度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第五章为结论与建议,根据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当前我国股市的现状,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个人建议。本文的最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理论分析上不仅推理了IPO对股票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变从而导致股票市场的波动,还探讨了新股发行预缴款制度在IPO对股市波动性影响中的作用。并且实证中将IPO以新股发行预缴款制度取消为界划分为两个区间,对两个区间内IPO规模和速度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来判断新股发行预缴款制度取消对IPO与股票市场波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进而探讨监管层对IPO规模和速度的调控和IPO发行制度的完善两者间哪个对维持股票市场的稳定性更有效,使得本文的研究意义更加突出。

张晓峰[4](2018)在《IPO和货币市场、股票市场波动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IPO的重启往往伴随着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波动。2015年11月证监会重启IPO,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后,IPO发行规模的扩大,依然会使得股市的收益率不断地波动,但是整体的效应是会使得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的轻微上升。IPO发行规模的波动,会较为显着地影响货币市场的利率走势,大盘股IPO发行对市场利率的影响尤为明显。监管部门应稳定新股的发行数量,以维护市场的稳定。

李虹仪[5](2018)在《IPO发行对二级市场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IPO作为联系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涉及到政府部门、金融中介、上市公司以及各类投资者,是上市公司融资和发展壮大的重要渠道,是二级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IPO上市新政的实施与发行审核向注册制的过渡,2017年来,企业IPO进度大大加快,每天2只、每周10只左右的新股发行已成常态。数据显示,2017全年A股市场共有438家IPO,共筹资2301亿元人民币,分别较2016年同比增长92%和54%,扩容速度惊人且预计会持续下去。而让A股投资者感受最深的却是市场疲弱不堪,每当这时控制新股发行节奏的声音就会出现,这似乎成为了A股市场上的定律,只要市场一发生波动,必拿新股发行出来说事。中国证监会在1994年至2015年期间,在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或长期下跌之时,共九次暂停过IPO,而效果却不甚理想。目前我国A股市场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一旦遭遇大规模下跌就缓发或停发新股,这样的措施不但扰乱了证券市场正常的融资功能,还阻碍市场化的发展。研究新股发行是否对市场价格波动产生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在中国具有非常实际的政策意义。我国新股市场自身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处于起步阶段,保留明显的计划经济制度痕迹;二是聚集大量噪声投资者,非理性情绪极易影响股票价格;三是存在卖空限制,使股价偏于高估。因此,我国IPO市场异象的产生应有区别于国外市场的内在机理,且异象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而行为金融学中投资者情绪理论的出现,能够更好的将市场上的异象统一起来进行解释。文章首先从IPO三大异象着手得出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是影响IPO市场表现的重要原因,结合新股对二级市场影响的供求理论,诸如新股造成的“抽血效应”和IPO扩容对市场均衡的影响,得出IPO会对股票二级市场造成短时间的冲击。随后以股权分置改革后IPO重启为起点,对2006年6月至2017年底的IPO市场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IPO发行和市场行情之间的规律,提出投资者情绪作为IPO融资对二级市场影响的传导中介的假设,即IPO上市信号引发投资者狂热的打新行为进而对股票市场造成影响,包括投资者对新股“打压”市场这一预期的反应以及目前一级市场低风险高收益对投资者的吸引加剧二级市场资金分流这两个渠道。本文选取了上证2917个交易日为样本,并将全部样本分为新股发行公告日、发行日、解冻日、上市公告日、上市日、上市次日以及与新股发行无关的普通交易日,通过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比较发行公告日、发行日与普通交易日,解冻日和冻结期,上市公告日、上市日和普通交易日,上市次日与上市日的市场指标的差异来研究新股发行的相关时点是否对市场造成冲击及其原因。结果发现发行公告日、发行日、上市日有负的超额收益率,而解冻日和上市次日的市场收益率较前一日反转。市场换手率在IPO发行日和上市日显着降低,在解冻日显着回升。在发行公告日有显着的卖方发起成交额,在解冻日则有显着买方发起成交额。在2016年IPO扩容后,新股对二级市场的波动冲击减弱。本文得出的结论是,IPO申购冻结资金中大部分来自场外,然而小部分的场内资金分流仍对股指波动造成一定影响;新股的高抑价率会通过投资者的打新热情进而影响二级市场行情。最后从坚持市场化改革;对IPO重质量检查大于数量把控;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力度;完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对投资者理性投资教育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余秋玲[6](2018)在《投资者情绪对股价联动影响的研究 ——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实证》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飞速扩张,学者们逐渐将联动的概念引入到证券市场价格运行规律的研究之中。金融市场上的股票价格联动(也称同步性),通常是指在证券市场中不同证券价格的同涨齐跌现象。中国证券市场自诞生以来,市场中的投机现象严重,时常发生例如小盘股的价格随着大盘股,蓝筹股同涨同跌、行业内不同股票的股价同涨同跌的联动现象。Morck等(2000)发现中国证券市场中的股票价格的联动性在其挑选的40个样本国中位列第二,仅次于波兰。本文以中国证券市场中个股与市场的价格联动现象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公司规模、行业分类的视角,研究个股层面投资者情绪以及市场综合情绪对股票价格联动的影响。以下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实证结果:本文将现有关于股价联动与投资者情绪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并基于De Long等(1990)的噪音交易理论模型的研究结论,理论分析了在一个弱有效市场中,噪音交易者如何在非理性情绪的作用下影响不同风险资产的收益联动。此外,本文通过借鉴Roll(1988)和Morck等(2000)的方法,利用资产定价模型分解法测度股价的联动性;对情绪变量的设计主要分为个股与市场两个层次,市场层面的投资者情绪变量将以具有代表性的市场单一投资者情绪变量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造新的综合投资者情绪变量MIS(Market Investor Sentiment);个股层面的情绪变量则分别取个股成交量与个股换手率作为代理变量。本文实证结果证实:1、中国证券市场中的个股与市场的股票价格联动现象受到投资者情绪的显着负向影响,表现为投资者情绪越高,股票价格的联动性越低;除账面市值比外,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资产收益率、杠杆率与股价联动负相关。2、个股层面的投资者情绪变量对股价联动的影响大于市场情绪变量。3、无论是个股成交量、个股换手率、亦或是二者的结合对各行业的个股与市场联动的影响程度均存在显着差异。4、随着公司规模递增,个股情绪对股价联动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市场情绪对股价联动的影响在逐渐增强。5、不同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情绪对不同行业(规模)的股价联动的影响存在差异,熊市中投资者情绪对股价联动的影响更大。总之,将投资者情绪引入股价联动的因素分析之中,从不同层面实证检验情绪对中国证券市场股价联动现象的影响是本文的创新所在。但是投资者情绪的非稳定性、突发性和传染性等特征决定了本文在选取投资者情绪变量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此外,本文虽然尝试对一些实证结果进行理论解释,却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然而这也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

田岚[7](2018)在《投资者情绪对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异象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第一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IPO的定价效率是否合理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在我国资本市场制度背景下,对新股定价效率的研究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进行考察。短期研究着重于新股上市的首日收益和发行量,长期研究则包含新股上市若干年内的收益状况和发行企业经营绩效情况。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搜集和统计分析,本文证实我国新股市场在询价制改革后仍存在以下异象:首日超高收益,显着的热销市场,新股长期收益弱势,IPO企业经营业绩下滑。因此,我国新股定价效率不理想,需探究其原因。已有的研究将以上市场异象的产生归结于理性人和信息不对称假说。但前提是---市场有效且新股上市交易价格等于内在实际价值,对于我国市场是不适用的。我国新股市场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一是处于起步阶段,保留明显的计划经济制度痕迹;二是聚集大量噪声投资者,非理性情绪极易影响股票价格;三是存在卖空限制。因此,我国市场异象的产生应有区别于国外市场的内在机理,且异象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而行为金融学中投资者情绪理论的出现,能够更好的将市场上的异象统一起来进行解释。本文以行为金融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盈余管理动因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建立数学模型和多种计量方法为研究工具,以我国新股发行市场上的几种异象为研究对象,基于投资者情绪视角,结合我国的股票发行和分配制度,探究这些异象产生的根源。本文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方面有以下创新点:(1)研究内容的创新1)目前关于我国新股市场异象产生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系统剖析了投资者情绪对新股价格的显着影响作用,在分析我国股票市场发行制度的基础上,将政府窗口指导作为一个外生变量,从新股首日超高收益、热销市场、新股长期表现不佳和IPO企业业绩变脸等方面全面构建了我国市场上投资者情绪对IPO后市场异象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投资者情绪对市场异象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路径的研究,深入揭示了市场异象产生的根源。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理清对目前我国股市上多种异象的理解,对于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有发展和补充,更有助于全面认识我国新股发行体制。2)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是我国新股发行中的最新研究领域,目前对于此现象的探讨鲜少,缺乏对该市场异象产生原因的分析。本文从交易行为出发在该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即“投资者情绪→盈余管理→经营业绩变脸”的分析路径,认为投资者情绪会对盈余公告的市场反应造成系统性的影响,管理者可以利用时机选择盈余管理行为以达到增强股价效应的目的,因此,企业在发行新股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调增利润提高盈余的行为会在发行后出现反转进而造成企业短期内经营业绩下滑。该角度的观点具有独创性。3)目前针对新股长期表现弱势的研究较集中于我国长期收益状况的测度上,且样本期间多在2000年左右。本文对我国在询价制度建立后新股长期收益情况进行了验证,提出投资者情绪是影响二级市场表现的主要因素。考虑到我国经济制度、市场环境、股票分配制度与西方成熟市场的差异,将投资者情绪分为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情绪,并将两种情绪中的理性和非理性成分加以区分,而后进一步研究在二级市场上两种投资者的各部分情绪对新股在短、中、长期表现的影响。研究深化了对我国新股长期表现的理解,解决了该异象产生的根源问题。(2)研究方法的创新1)目前关于投资者情绪指标并不存在非常权威和确定的度量方法。因此本文尝试多种新的方法选取适合的投资者情绪代理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在第四章投资者情绪对新股首日收益和发行数量影响研究中,使用了扩展卡尔曼滤波法构建情绪综合代理指标;在第五章需要将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情绪分别进行研究的情况下,选用了色诺芬投资者信心指数作为情绪直接代理指标。以上方法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探索性。2)目前对于新股定价的相关研究多采用传统的回归分析法,如:多元回归法,横截面回归模型,多变量分析法等,而采用机器学习法进行定价研究的相对空白。本文将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算法结合,使用SVM决策树、CART和C5.0等数据挖掘算法作为衡量变量价值大小的工具,针对影响新股首日收益的众多自变量来选择对因变量来说价值(影响力)最大的那一个变量,得出推高IPO首日收益的主要因素是投资者情绪的结论。3)针对本文第六章中提出的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经营业绩模型所具有的多元性、多关系性、潜伏性、路径依赖性及复杂性等特点,引入了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同时对于本文中的投资者情绪这种较难度量的变量,结构方程模型解决了研究该变量的特性及其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的障碍。

李晓乐[8](2016)在《IPO对股票二级市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证券发行一级市场与股票流通二级市场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健康的、理想的一级市场可以为二级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上市公司,从源头上确保股票市场的健康。然而事实上,现在二级市场广受诟病的很多问题都来自一级市场。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IPO影响股票二级市场的机理:IPO引发股票二级市场资金分流;IPO冲击股票二级市场情绪;IPO为股票二级市场带来“新鲜血液”。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立VAR模型并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IPO对股票二级市场的影响关系。在最后的实证检验部分,通过描述性统计和VAR模型验证了IPO对股票二级市场的影响机理的正确性。由IPO引发的资金分流效应对股票二级市场存在负面影响,从而验证了在股票二级市场上存在IPO对指数的单向的负面的影响关系。同时在牛市阶段,IPO会与上证综合指数产生短期负向、长期正向影响关系,上证综合指数上涨会对IPO发行有正向影响。而在熊市阶段,IPO并不会对股票二级市场产生冲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熊市阶段,投资者情绪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监管部门为了维护股票二级市场的稳定而可能存在限制IPO的行为。最后,为了进一步定量研究IPO对股票二级市场的影响,选择了多元线性模型,使用OLS进行回归,结果表明,不论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IPO对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的负向影响显着。

李云红[9](2015)在《中国股票市场的适应性市场假说特征及相关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有效市场假说(EMH: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自1970年正式提出以来,接受了大量学者的研究和论证,进而以其理论的严谨性成为现代金融研究的基石,现代金融研究的理论大部分都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之上。但在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现的众多金融市场异象时,有效市场理论却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使人们意识到其并非绝对完备的真理。基于此,学术界开始出现对EMH理论的质疑,并试图从各种角度去寻求更加合理的解释方案,如金融噪声交易理论、分形市场假说,协同市场假说等等,但到目前为止,真正对传统金融理论提出有力挑战的只有行为金融学。不过发展至今,尽管行为金融理论对金融研究与决策的制定更加贴近现实,但由于其一直未能形成其特有并完整的理论体系,行为金融始终无法取代EMH在金融领域的核心地位。论文借鉴Lo(2002、2004)和Farmer(1999、2002)等学者所提出的观点,利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进一步分析从适应演化的角度研究金融领域的适应性市场假说(AMH:adaptive markets hypothesis).在不否认EMH的分析模式及其所强调的理性参与者前提下,强调理性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外部环境相关联和不断变化的理性,参与者的行为会由于环境的改变而表现出非理性,又会由于不断适应环境而使非理性逐渐消失。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整理相关文献,分析EMH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的异同。同时,搜集引入生物进化论的相关金融研究,分析其研究思路,并以此为基础,导出AMH理论,阐述该理论的含义和实质,提出其应具备的特征。将上述各理论进行对比分析,了解适应性市场假说的整合作用,并阐述其在金融研究中具备的合理性和优势。二、实证分析我国股票市场的非理性异常现象,非理性现象的存在引起了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也是适应性市场假说产生的意义所在。通过对市场非理性指标的分析,远远超出正常水平的高换手率表明我国股市整体存在非理性行为,投资者更加倾向于根据自身主观判断进行短期操作,存在较大投机性,初步判定了我国股市存在有限理性现象。此外,依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分别对中国股市中存在的风险厌恶、热炒新股以及文化冲击等因素引起的股价波动异常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并重点探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字偏好影响,分析其形成的内在规律。结论显示,中国股市投资者并非完全的风险规避,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是随投资环境而变化的,有效市场假说所强调的风险厌恶只适用于投资者面对盈利状态的情况,在面对亏损状态时,投资者表现出较高的风险承受力,即风险偏好的特征;股市存在热炒新股的现象,初始收益过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股上市价格被严重高估所导致的,后市存在非理性的盲目推崇;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均证实,在中国股市,文字确实能够对投资者的投资心理产生影响,并存在吉祥文字股票价格贵、收益高的现象。三、在对适应性市场假说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及确定检验准则的基础上,针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实证分析了其适应性市场特征。运用自动混合检验、修正R/S模型、LW模型等对市场有效性进行检验,探讨股市有效性指标的不确定性,分析其发展变化的特征。运用几类对波动率估计有不同侧重点的均值GARCH模型(IGARCH-M, GJR-M, APARCH-M)验证股市收益与风险关系的存在和时变性。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等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衡量市场条件改变对股市价格、收益和波动率的影响。结果证实中国股市具有适应性市场所强调的特征。四、根据适应性市场理论,构建基于ARFIMA过程的AMH-GARCH类股市波动率模型,同时探讨股市收益的长期和短期记忆性以及股市收益与股市“生态环境”间的尾部相关关系及其时变特征,并充分考虑股市收益所具有的有偏、尖峰和厚尾特征,对股市收益波动率进行估计和预测。从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拟合优度、样本外预测能力几个方面比较传统波动率模型和AMH-GARCH类模型。比较样本内估计效果和样本外预测能力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包括标准统计损失函数法和Diebold-Mariano检验等,从而得到相对客观的结果。五、基于波动率建模的结果,构建适应性市场风险测度指标,并根据风险值大小建立股市预警机制,对风险进行提示。同时,根据估计值和测算值对实际数据的覆盖程度等几个方面衡量新的风险测度指标估计以及预测能力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六、将动态风险厌恶系数引入避险模型,能够体现投资者的认知在与投资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对待风险和收益的态度变化,因此将其引入现代避险问题的研究也体现了适应性市场假说的思想,也是从追求风险最小化到兼顾风险和收益的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突破。利用股指期货进行避险的实证分析表明,与常规风险最小化准则下的避险策略相比,效用最大化的避险策略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能够提高市场参与者的综合效用。

王藉彬[10](2015)在《IPO对股票二级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股票价格应当围绕其内在价值上下波动,而内在价值则取决于上市公司的业绩。对于整个股票市场来说,宏观经济的走势能够反映出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而这些信息将反馈到股票二级市场上。在我国,近20年的GDP年增长率超过7%,但股票市场却表现出“牛短熊长”,这与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说法大相径庭。为此,众多学者试图找到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相背离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股票上市首要环节的IPO逐渐受到关注,IPO与股票市场涨跌的关系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主题。那么IPO能决定股票市场的涨跌吗?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答案。从理论上讲,如果市场是相对有效的,新股定价严格基于内在价值,上市首日也不存在过高抑价,那么该支股票在日后的走势将完全由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决定,而所有上市企业的经营情况既反映了宏观经济形势,又将信息反馈给股票市场,这时的股票市场将与国民经济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IPO也不会决定股票市场的涨跌。但在实际中,市场既缺乏有效性,投资者也不完全理性,这时的IPO极有可能对股票市场造成不利影响。基于对现实情况的考虑,本文将对IPO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意义、研究内容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该部分回顾了我国IPO历次暂停和重启期间股票市场的反应,并由此引出下文对二者相关性的讨论。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这一章首先介绍了IPO的三大异象,包括抑价、长期弱势和热销市场。其中IPO抑价是指新股上市首日交易价格远高于发行定价的情况,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情绪。IPO长期弱势是指新股普遍在上市后的3到5年内表现不佳,主流观点认为其原因在于投资者对新股的过度投机造成短时间内股票价格远远超过内在价值,而长期弱势则揭示了价格向价值回归的过程。IPO热销市场意味着企业和承销商总是趁着投资者情绪高涨时发行股票,这样既可以降低发行风险,又能够以最优的价格出售。接下来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IPO与股票市场相关性的研究,目前的主要理论均围绕在新股造成的“抽血”效应和股票市场扩容对市场均衡的影响上,得出的结论是IPO会引起股票市场的短期下跌。第三部分是理论分析。本章从IPO的资金分流效应、股票供求均衡、投资者行为和新股长期走势的角度分析了新股发行对股票二级市场的影响。首先,新股发行对股票二级市场产生了资金分流效应,同时股票市场扩容增加了股票供给,使市场均衡价格下降,因此从短期来看,IPO对股票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但随着未中签资金的陆续回补、企业经营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IPO有何种长期作用还无法下定论。接下来,本章分析了投资者行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包括投资者对新股“打压”市场这一预期的反应以及目前一级市场低风险高收益的特性如何加剧了资金分流。最后,本章探讨了新股长期弱势对股票市场的危害。事实上,文献综述提到的新股三大异象和本文要研究的主题不无联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正是由于投资者对新股的追捧加剧了资金分流,也造成了高抑价,而高抑价则是导致长期弱势的首要原因,如果大批企业股票的高抑价和长期弱势现象被证实,那么IPO在长期拖累股票市场也就成为了必然。第四部分为实证检验。为检验IPO与股票二级市场的相关性,本文用上证指数收益率来衡量二级市场波动水平,同时以股权分置改革后的首次IPO重启为起点,选取2006年至2014年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186家企业数据为样本,并通过描述性统计和VAR模型验证理论部分提出的假设。本文据此得到的主要结论是:由IPO募集资金造成的场内资金分流对上证指数具有不利影响;新股的高抑价率将通过影响投资者情绪进而影响到股票市场,并且这种影响在短期为负;如果大盘股存在长期弱势,那么该支股票极有可能在长期拖累指数。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依照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包括监管层对调控IPO节奏的把握;坚持市场化的股票定价机制;对投资者根据市场节奏理性投资的建议;进一步推行注册制改革以及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并确立完备的退市机制。

二、新股发行量与股价指数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股发行量与股价指数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市态下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的不对称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基本架构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构建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标的研究
        一、直接情绪指标
        二、间接情绪指标
        三、情绪代理变量
    第二节 投资者情绪与股市收益的关系
    第三节 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率的不对称性影响
    第四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投资者情绪指数的构建
    第一节 投资者情绪度量指标的选取
        一、基金市场:封闭式基金折价(DCEF)
        二、IPO活跃度:IPO数量(IPON)、上市首日收益(RIPO)
        三、新增用户情况:新增投资者开户指数(NA)
        四、信心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CCI)
        五、交易的活跃度:换手率(TURN)
        六、估值水平:市盈率(PE)
        七、市场涨跌情况:腾落指数(ADR)
    第二节 构建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数
        一、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情绪综合指数
第四章 三因子模型下投资者情绪与股市收益的关系
    第一节 投资者情绪与股市收益的关系
        一、模型设定
        二、实证检验与结果解释
    第二节 不同市态下投资者情绪与股市收益相关性检验
        一、股市周期划分
        二、不同市态下投资者情绪与股市收益的关系
第五章 不同市态下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的不对称影响
    第一节 不同市态下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的不对称影响
    第二节 不同市态下投资者情绪对行业收益的不对称影响
        一、各行业收益率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全样本下投资者情绪对行业收益率的不对称影响
        三、不同市态下投资者情绪对行业收益率的不对称影响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给监管者的建议
        二、给投资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2)网络金融信息对股价波动影响研究 ——基于股票情感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有效市场理论
        2.1.2 行为金融理论
        2.1.3 度量方法
        2.1.4 网络信息对股价影响的传导机制
    2.2 相关研究
        2.2.1 投资者情绪的文献综述
        2.2.2 基于互联网的投资者情绪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本数据获取及指数构建
    3.1 互联网文本大数据挖掘及预处理
        3.1.1 文本数据获取对象分析
        3.1.2 文本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3.2 情感分析及其方法
        3.2.1 机器学习
        3.2.2 TF-IDF算法
        3.2.3 文本分类及结果
        3.2.4 投资者情绪指标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股票市场指标描述性分析。
    4.2 投资者情绪指标描述性分析
    4.3 相关性分析
        4.3.1 投资者情绪指标和股票市场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3.2 情绪指标滞后一期和上证指数指标的相关分析
    4.4 股票市场指标和情绪指标的滞后回归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总结
    5.2 建议
    5.3 不足
    5.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IPO规模和速度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研究 ——基于新股发行预缴款制度取消前后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2.文献综述
    2.1 IPO长期弱势现象的文献综述
    2.2 IPO市场周期性现象的文献综述
    2.3 IPO抑价现象的文献综述
    2.4 IPO与股市波动性关系的文献综述
    2.5 文献评述
3.IPO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股票市场的供需理论分析
    3.2 IPO对股票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
        3.2.1 IPO对股票市场供给曲线的影响
        3.2.2 IPO对股票市场需求曲线的影响
        3.2.3 新股发行预缴款制度的影响分析
    3.3 本章小结
4.IPO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4.2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4.3 VAR模型的建立与稳定性检验
    4.4 IPO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分析
        4.4.1 新股发行预缴款制度取消前后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比
        4.4.2 新股发行预缴款制度取消前后脉冲响应分析对比
        4.4.3 新股发行预缴款制度取消前后方差分解对比
    4.5 本章小结
5.结论、建议与未来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相关建议
    5.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4)IPO和货币市场、股票市场波动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和本文创新之处
三、研究方法
    (一) VAR模型
    (二) 变量选择
    (三) 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分析
    (一) 平稳性检验
    (二) 确定滞后阶数
    (三) VAR稳定性检验
    (四) VAR模型估计结果
    (五)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六)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七) 方差分解
五、结论和启示

(5)IPO发行对二级市场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文章结构
    1.4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IPO三大异象文献综述
        2.1.1 IPO抑价文献综述
        2.1.2 IPO热销市场文献综述
        2.1.3 IPO长期弱势文献综述
    2.2 IPO发行对二级市场的影响
    2.3 IPO发行节奏对二级市场的影响
3 IPO对二级市场影响的传导机制及模型假设
    3.1 新股供求理论
    3.2 投资者情绪传导机制
    3.3 模型假设
4 实证分析
    4.1 GARCH模型分析
        4.1.1 股市波动性特点
        4.1.2 GARCH模型简介
        4.1.3 GARCH模型在股市中的应用
    4.2 数据选取与描述性分析
    4.3 模型估计与检验
        4.3.1 市场收益率模型分析
        4.3.2 市值换手率模型分析
        4.3.3 指令不均衡模型分析
        4.3.4 2016 年前后比较
5 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对市场监管者
        5.2.2 对投资者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投资者情绪对股价联动影响的研究 ——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主要内容
        1.2.3 论文框架
    1.3 研究创新与局限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联动
        2.1.1 联动的定义与理论模型
        2.1.2 不同证券市场间的联动现象
        2.1.3 股价联动的相关理论解释
    2.2 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分析
    2.3 投资者情绪(INVESTORSENTIMENT)
        2.3.1 投资者情绪的定义
        2.3.2 噪音交易理论
        2.3.3 投资者情绪的度量
        2.3.4 投资者情绪分析的理论基础
        2.3.5 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2.3.6 投资者情绪对股价联动的影响
    2.4 文献述评
    2.5 小结
第3章 情绪变量设计与模型推导
    3.1 个股与市场价格联动的度量
    3.2 宏观经济信息对股价联动的影响
    3.3 投资者情绪变量的选择与设计
    3.4 投资者情绪对股价联动影响的模型推导
    3.5 小结
第4章 市场情绪对中国证券市场股价联动的影响
    4.1 引言
    4.2 理论假设与模型设计
        4.2.1 理论假设
        4.2.2 模型设计
    4.3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样本选择与市场情绪构建
        4.3.2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个股情绪对中国股市股价联动的影响
    5.1 引言
    5.2 相关理论与模型设计
        5.2.1 理论假设
        5.2.2 模型设计
    5.3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基于全样本的个股情绪对股价联动的面板回归
        5.4.2 基于规模分组后,个股情绪与股价联动的面板数据回归
        5.4.3 基于行业分类,投资者情绪与股价联动的面板数据回归
        5.4.4 实证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不同市态下投资者情绪对股价联动的影响
    6.1 引言
    6.2 理论假设与式设计
        6.2.1 理论假设
        6.2.2 模型设计
    6.3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基于规模分类的相关实证
        6.4.2 基于行业分类的相关实证
        6.4.3 实证结果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结果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政策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投资者情绪对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异象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投资者情绪研究综述
        2.1.1 投资者情绪的定义
        2.1.2 投资者情绪理论分析
        2.1.3 投资者情绪与资产定价
    2.2 新股市场异象研究综述
        2.2.1 新股首日超高收益
        2.2.2 新股热销市场
        2.2.3 新股长期收益表现不佳
        2.2.4 发行公司业绩变脸
    2.3 本章小结
3 投资者情绪对新股价格影响分析及投资者情绪指数构建
    3.1 引言
    3.2 投资者情绪对股价的影响作用分析
        3.2.1 投资者情绪驱动股价的理论分析
        3.2.2 投资者情绪对新股上市初期价格的影响
    3.3 投资者情绪指数的构建
        3.3.1 常用投资者情绪指数构建方法
        3.3.2 本文投资者情绪指数的选取
        3.3.3 综合情绪指数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投资者情绪对新股首日超额收益及热销市场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投资者情绪对新股首日超额收益影响研究
        4.2.1 研究方法
        4.2.2 研究样本及变量设定
        4.2.3 研究结果及分析
    4.3 投资者情绪对热销市场影响研究
        4.3.1 我国新股热销市场存在性检验
        4.3.2 我国新股热销市场形成原因分析
        4.3.3 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投资者情绪对新股长期收益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新股长期表现检验
        5.2.1 研究设计
        5.2.2 研究结果
    5.3 投资者情绪与新股长期表现的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5.3.1 理论分析
        5.3.2 假说提出
    5.4 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5.4.1 变量设定
        5.4.2 研究模型及结果
        5.4.3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投资者情绪对IPO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6.3 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6.3.1 研究方法
        6.3.2 研究样本及变量设定
        6.3.3 研究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IPO对股票二级市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术语说明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3 IPO影响股票二级市场的机理与研究假设
    3.1 IPO引发股票二级市场资金分流
    3.2 IPO冲击股票二级市场情绪
    3.3 IPO为股票二级市场带来“新鲜血液”
4 实证分析
    4.1 模型选取与变量选择
    4.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特征
    4.3 模型估计与检验
    4.4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清单
致谢

(9)中国股票市场的适应性市场假说特征及相关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有效市场假说研究
        1.2.2 行为金融理论的演变
        1.2.3 适应性市场假说的引入
        1.2.4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框架
第2章 中国股票市场的非理性异象特征研究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有限理性的内涵
        2.1.2 股票市场的价格异象
    2.2 中国股市有限理性分析
    2.3 基于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异象特征研究
        2.3.1 股市中的风险厌恶
        2.3.2 热炒新股
        2.3.3 文字偏好对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2.3.4 实证结果分析
第3章 中国股票市场的适应性市场假说特征研究
    3.1 适应性市场假说
        3.1.1 适应性市场假说的基本界定
        3.1.2 适应性市场假说与现有理论的关系探讨
        3.1.3 适应性市场的检验准则
        3.1.4 适应性市场假说对金融研究的重要意义
    3.2 我国沪深股市的适应性特征分析
        3.2.1 检验模型与方法
        3.2.2 数据说明
        3.2.3 股市收益的适应性特征检验
第4章 基于适应性市场假说的我国股市波动率建模分析
    4.1 经典波动率测度模型概述
        4.1.1 历史波动率模型
        4.1.2 隐含波动率模型(IV)
        4.1.3 已实现波动率模型(RV)
    4.2 自回归条件方差类模型
        4.2.1 ARCH模型
        4.2.2 ARCH模型的拓展
    4.3 基于适应性市场假说的波动率度量模型
        4.3.1 自回归分整移动平均(ARFIMA)模型
        4.3.2 ARFIMA-GARCH模型
        4.3.3 AMH-GARCH类模型
        4.3.4 模型精度比较方法
    4.4 实证分析
        4.4.1 模型参数估计
        4.4.2 波动率预测结果
        4.4.3 与传统波动率模型的预测精度比较
        4.4.4 实证结果分析
第5章 基于适应性市场假说的我国股票市场风险测度研究
    5.1 金融市场风险概述
        5.1.1 金融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5.1.2 市场风险度量方法概述
        5.1.3 基于适应性市场假说的风险度量指标
    5.2 实证分析
        5.2.1 中国股市风险度量
        5.2.2 股市风险预测分析
        5.2.3 实证结果分析
第6章 基于适应性市场假说的我国股市避险研究
    6.1 适应性市场假说下股市风险规避的可行性分析
    6.2 避险比率与避险效率的界定
    6.3 避险比率的估计
    6.4 利用股指期货避险的实证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IPO对股票二级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文章结构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IPO 抑价与长期弱势现象
    2.2 IPO 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IPO 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IPO 引发资金分流效应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3.2 股票的供求理论分析
    3.3 投资者行为对二级市场的影响
    3.4 IPO 对二级市场的长期作用机理
第4章 IPO 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检验
    4.1 数据选取及处理
    4.2 IPO 和股票二级市场的描述性统计
    4.3 基于 VAR 模型的 IPO 与上证指数动态关系检验
    4.4 实证分析小结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新股发行量与股价指数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市态下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的不对称性影响[D]. 莫凡.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网络金融信息对股价波动影响研究 ——基于股票情感分析视角[D]. 吴亚军.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9(05)
  • [3]IPO规模和速度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研究 ——基于新股发行预缴款制度取消前后的对比[D]. 钱烨雯.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4]IPO和货币市场、股票市场波动的实证研究[J]. 张晓峰.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8(02)
  • [5]IPO发行对二级市场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D]. 李虹仪. 重庆大学, 2018(04)
  • [6]投资者情绪对股价联动影响的研究 ——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实证[D]. 余秋玲.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7]投资者情绪对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异象影响的研究[D]. 田岚.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2)
  • [8]IPO对股票二级市场的影响[D]. 李晓乐. 暨南大学, 2016(02)
  • [9]中国股票市场的适应性市场假说特征及相关应用研究[D]. 李云红. 西南交通大学, 2015(10)
  • [10]IPO对股票二级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D]. 王藉彬. 吉林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新股发行与股价指数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