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总结信息和获取知识的培养——兼论文献检索课程的改革

论总结信息和获取知识的培养——兼论文献检索课程的改革

一、论摘述情报与获取知识的培养——兼谈文献检索课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闵玉[1](2019)在《基于CRM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满意度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多年来,信息素养教育已然从初步的概念提出发展至大规模线上和线下教育实施的阶段。经过不断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内在涵义与外在延展更加的丰富,学者们对信息素养的探究也愈发深入。从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信息素养标准框架的发展到信息素养评价方法的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内容也更加完善。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在做好资源建设保障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了长期维护良好用户关系的重要性。用户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接受者,他们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方式和程度是图书馆优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持续的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是图书馆能够提供连续服务的先决条件。因此,图书馆需要结合客户关系管理(CRM)理论,从用户服务的角度不断改进信息素养教育等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及内容。本研究首先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结合客户关系管理理论(CRM)中的学生定位、定制服务、学生亲近、学生互动和可持续发展这5个构面,信息素养的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和信息创新4个子构面,满意度理论中的学生满意度和学生忠诚度这2个构面,形成了本研究的研究假设的初步理论模型;其次根据已有学者的研究,提取相关论点,验证构建的假设,舍去没有文献支撑的研究假设,简化评价模型;再去参考简化后的假设,基于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调查问卷的题项结构与内容,设计本文的调查问卷。本研究以东南大学作为高校的代表,选择东南大学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先通过线上发放问卷,一共回收了37份有效问卷。对问卷题项内容进行前测分析,测试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修改问卷题项表述不明确的地方,适当调整题项内容,形成最终问卷。正式问卷于线上和线下同时发放,调查本科生对东南大学图书馆基于CRM的信息素养教育实施的满意程度及愿意持续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程度,利用SPSS软件(25.0版),核查问卷获得的有效数据的信、效度,对模型中的假设进行检验,于各变量之间的进行相关分析,然后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来统计分析从调查中获得的数据。根据得到的回归方程,验证模型中的假设,保留成立的假设,形成基于CRM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用户的满意度评价最终模型。然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与经济管理学院,通过三个学院的问卷分别形成路径分析图,结合总模型的路径分析图,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存在的差异。最后得出结论,学生互动与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正相关,定制服务正向影响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4个子构面,信息素养中的信息获取、信息评价和信息创新3个子构面正向影响学生的满意度,学生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通过研究,得出基于CRM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满意度评价模型,并根据模型提出评价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满意度的方面,改进我国高校基于CRM的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方法。通过以上基于CRM信息素养教育满意度评价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根据得到的结论提出以下建议:改善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满足用户的定制服务需求,关注用户的信息素养能力,维护用户的满意程度。

索兴梅[2](2018)在《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信息时代,互联网冲击和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方式。这种发展趋势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还应具备信息素养。可以说,信息素养是今后人们应对全球信息化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是信息社会中每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信息素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前途,也影响着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低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团结、稳定、繁荣和发展。民族院校是国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基地,具有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环境,各民族文化在这里发生碰撞和交织。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潮流,引领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推动各民族文化的深入交融,也对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高要求。为此,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当前民族院校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论文通过对Z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结合个体深度访谈,运用文化适应理论,叙事探究方法,人类学主位和客位分析方法,从家庭、教育经历、社会环境、文化适应、人格特征等方面理解并诠释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研究跨文化学习中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指出了文化适应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了基于文化适应理论提升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思路和建议。本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选题的缘起,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及其社会、理论和实践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素养研究相关文献综述。第二章:研究设计。主要包括:本论文研究的理论视角,田野调查点的选择,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内容介绍。本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单纯与大学信息技术教育有关。作为社会中一员,他们的信息素养构建和发展同其文化发展一样具有连续性。因此,不能忽视个体在进入高校之前原有的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不能脱离现今日益飞速发展的网络大环境的影响。换句话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离开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前后,其成长的家庭、民族文化、民族认同、基础教育经历、大学教育经历、周围社会环境、互联网环境、人格特征等因素都会对其信息素养的构建和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为此,本研究基于文化适应理论,运用量性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层次分析和阐释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第三章: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本章运用量性研究方法,通过对Z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相关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上得知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对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量性的分析和描述,为后续个体访谈研究的内容、深度、方向提供参考和依据。第四章: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的成长经历与故事及其解读分析。本章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即将大学毕业的四位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和一位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在Z大学零基础学习哈萨克语言文学的汉族大学生,运用叙事探究法,从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家庭、基础教育经历、大学教育经历、社会环境、信息素养、未来目标、人格特征等七个方面来文本呈现他们的成长经历与故事;然后再从家庭、基础教育、大学教育、人格特征等四个方面深入探析和阐释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和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第五章:基于文化适应理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的主客位分析。本章运用人类学的主客位分析方法,从家庭、基础教育经历、大学学习经历、社会环境、人格特征等五方面再理解和诠释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并分析阐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与其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主位研究基于上一章中大学生个体访谈的文本故事呈现,客位研究则基于文化适应理论视角,即运用Berry的“跨文化适应模型”,Ward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和Danckwortt的“对陌生文化的适应理论”对主位呈现的内容加以客位分析。第六章:基于文化适应理论提升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路和建议。通过对前文进行理论归纳和提炼,分别阐述了“跨文化适应模型”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构建的态度倾向,“文化适应过程模型”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构建和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对陌生文化的适应理论”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基于“文化适应学习模式”提升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路和建议。第七章:理论反思与感悟。主要包括:西方跨文化适应理论应用反思,研究者感悟以及本论文研究的创新和局限。本论文以教育人类学视角,用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尝试探寻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人类学田野研究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当前高等教育信息素养研究的视域,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甜[3](2011)在《潘树广文献学成就研究》文中提出潘树广是我国当代重要的文献学专家,他在继承我国传统文献学的基础之上,以广阔的学术视野辅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手段在文献学领域进行探索,得出了新颖独到而具有系统性的见解,对我国文献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潘树广一生孜孜不倦地在文献学之路上下求索,他的实践与研究涉及文献检索学、索引学、辞书学等诸多方面,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广博的学术视野为文献学事业做出了重要的成就。潘树广不仅重视对古典文献学的继承,更关注将文献学这一项源远流长的文化事业与新的时代相结合,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和理论方法,使文献的整理和利用更加便捷,更有规律,为文献学的研究和发展增添了鲜明的时代性。本文综合潘树广在文献学下属各领域的科研实践与理论探索,结合学科发展与社会文化背景,对潘树广的文献学成就进行研究。潘树广的成就具系统性、创新性、实用性等特点,在他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套对文献学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通过研究,潘树广的成就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他提出了“大文献学”观念,为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具有完整意义的文献学体系指出了方向。二、在古籍索引方面,潘树广编写了我国这一领域的首部专着,创立了较完整的古籍索引学科体系,为我国古籍索引之学的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三、在文献检索学方面,他是将情报学理论引入文献检索领域的第一人,致力于将传统的古典文献目录学与现代图书情报学相结合,倡导新技术在文献检索领域的应用,在理论与技术两方面对文献检索学进行了开拓和创新。四、在辞书学方面,他对辞书的编纂与利用理论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综观全文,主要论述了潘树广在文献学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其一系列文献学成就推动了我国文献学的总体发展。

姜昊[4](2010)在《学科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以森林与景观生态学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机构数字图书馆是将机构自有资源、数据库厂商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形成统一的知识网络、知识资源总库,同时提供权威检索工具、资源收录分析、多种规范数据库等各类辅助工具,最终以“机构数字图书馆”和“个人数字图书馆”两种信息服务终端形式为单位/个人提供各类知识管理、知识创新服务的图书馆,以全面满足机构和个人的学习、科研、管理、决策等各种需求。机构数字图书馆具有先进的知识管理与创新服务理念,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全面支持单位和个人的科研创新,支持数字化学习研究等优点。本研究在机构数字图书馆应用特点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森林与景观生态学科对文献资源研究的需求,开展了森林与景观生态学学科数字图书馆平台建立与应用研究。根据新形势下图书馆服务的新需求、生态学科的特点及对文献资源的需求背景,本文以满足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科研、管理需求方面的机构数字图书馆建设为目的,从满足学科服务的个性化、即时化、协同化、知识化四个方面论述了建设学科数字图书馆的意义,并介绍了国内外学科数字图书馆平台理论研究、建设现状和发展方向。研究着重论述了学科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路线、总体功能构架、特点和资源服务方案,从情报服务、创新性科学研究、创新成果科学评价管理、面向对象的资源组织和主题推送、各类知识资源整合与管理、面向最终用户的个人数字图书馆服务六个方面论述了森林与景观生态学数字图书馆平台的个模块功能与应用效果。森林与景观生态学数字图书馆平台的建立,体现了图书馆支撑研究的创新,体现大学图书馆的新功能知识服务,体现图书馆服务的新要求个性化服务,同时它还是图书馆深入学科服务的新载体,也为同类学科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参考。

王铁牛[5](2002)在《论摘述情报与获取知识的培养——兼谈文献检索课改革》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摘述情报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时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充实和改革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的建议。

王影[6](1991)在《国内用户教育文献专题目录(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说明为便于文献检索与利用教学工作者查阅有关用户教育(培训)方面的国内文献,受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的委托,特编印本专题目录。本目录收录范围为建国以来至1989年末的国内期刊、报纸、文集上发表的论文、消息、译文计944条。收集资料过程中曾使用了历年的《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含前身)、《图书馆学文摘》、《情报科学文摘》、《中文科技资料目录综合科技、基础科学》及有关的专题目录。漏收的条目欢迎补充,以求更加完善。

二、论摘述情报与获取知识的培养——兼谈文献检索课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摘述情报与获取知识的培养——兼谈文献检索课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RM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满意度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概念辨析
    2.1 CRM理论
        2.1.1 CRM理论的内涵
        2.1.2 图书馆中的CRM理论
    2.2 用户满意度的理论
        2.2.1 满意度内涵
        2.2.2 国内外用户满意度测评模型
        2.2.3 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2.3 读者满意度与满意度评价
        2.3.1 读者满意度
        2.3.2 读者满意度评价
    2.4 信息素养教育评价及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2.4.1 信息素养教育评价
        2.4.2 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第三章 信息素养教育满意度评价模型的构面抽取
    3.1 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评价影响构面
        3.1.1 信息需求
        3.1.2 信息获取
        3.1.3 信息评价
        3.1.4 信息创新
        3.1.5 信息道德
    3.2 CRM在信息素养教育评价中的影响构面
        3.2.1 学生定位
        3.2.2 学生亲近
        3.2.3 定制服务
        3.2.4 学生互动
        3.2.5 可持续发展
    3.3 用户教育满意度的影响构面
        3.3.1 学生满意度
        3.3.2 学生忠诚度
第四章 基于CRM信息素养教育满意度评价模型研究假设
    4.1 学生定位与信息素养教育
    4.2 学生互动与信息素养教育
    4.3 定制服务与信息素养教育
    4.4 信息素养能力与满意度
    4.5 学生满意度与学生忠诚度
    4.6 学生忠诚度与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数据处理与模型修正
    5.1 问卷设计过程
        5.1.1 变量分类及测量问项设置
        5.1.2 小规模发放
        5.1.3 问卷前测及问卷修改
        5.1.4 问卷发放及收集
    5.2 描述性分析
        5.2.1 人口统计分析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3 信度检验
        5.2.4 效度检验
    5.3 假设检验
        5.3.1 相关分析
        5.3.2 多元回归分析
        5.3.3 模型修正及讨论
        5.3.4 最终模型
    5.4 案例分析: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与经济管理学院为例
        5.4.1 信息素养教育方式的比较
        5.4.2 各学院基于CRM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满意度评价路径分析图
        5.4.3 基于CRM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满意度评价路径分析图的差异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提高信息素养教育满意度的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2)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信息素养
        二、民族院校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
    第四节 高等教育信息素养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素养相关研究状况
        二、国内民族高等教育信息素养相关研究状况
        三、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二节 文化适应理论
        一、文化与文化适应
        二、文化适应理论模型
    第三节 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一、田野点选择的原则
        二、田野点的背景介绍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主要框架内容
第三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概述
    第二节 样本数据基本情况
    第三节 问卷调查数据整体分析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情况
        二、Z大学信息素养教育情况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文化适应情况
    第四节 问卷调查数据单因素分析
        一、单因素分析方法设计
        二、单因素对比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的成长经历与故事及其解读分析
    第一节 叙事探究法在本研究的选择和应用
        一、叙事探究方法的选择
        二、叙事探究方法的运用
    第二节 哈萨克族大学生玛依拉的故事及解读
        一、玛依拉的故事
        二、玛依拉的故事解读
    第三节 藏族大学生扎西的故事及解读
        一、扎西的故事
        二、扎西的故事解读
    第四节 维吾尔族大学生古丽的故事
        一、古丽的故事
        二、古丽的故事解读
    第五节 藏族大学生卓玛的故事及解读
        一、卓玛的故事
        二、卓玛的故事解读
    第六节 汉族大学生小静的故事及解读
        一、小静的故事
        二、小静的故事解读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文化适应理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的主客位分析
    第一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家庭
        二、基础教育经历
        三、大学学习经历
        四、社会环境
        五、人格特征
    第二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家庭
        二、基础教育经历
        三、大学学习经历
        四、社会环境
        五、人格特征
    第三节 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与其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的相关性阐述
        一、家庭
        二、基础教育经历
        三、大学学习经历
        四、社会环境
        五、人格特征
第六章 基于文化适应理论提升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路和建议
    第一节 “跨文化适应模型”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构建的态度倾向
    第二节 “文化适应过程模型”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构建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对陌生文化的适应理论”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基于“文化适应的学习模式”提升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路和建议
第七章 理论反思与感悟
    第一节 理论反思
    第二节 研究感悟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潘树广文献学成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潘树广的生平及着述
    1.2 潘树广文献学成就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1.2.1 潘树广文献学成就研究的现状
        1.2.2 潘树广文献学成就研究的意义
第2章 潘树广与“大文献学”
    2.1 我国文献学的发展现状
    2.2 潘树广的“大文献学”理论
    2.3 潘树广“大文献学”观念的形成
    2.4 “大文献学”的内涵与意义
第3章 古籍索引领域的探索
    3.1 关于古籍索引学史的研究
    3.2 古籍索引利用的探索
        3.2.1 古籍索引基本功能的研究
        3.2.2 古籍索引的灵活利用
    3.3 古籍索引编纂的实践与研究
        3.3.1 古籍索引编纂的实践
        3.3.2 古籍索引编纂的研究
第4章 文献检索学领域的开拓
    4.1 理论创新——情报学理论的引入
        4.1.1 情报学与文献检索
        4.1.2 文献检索研究范围的扩展
        4.1.3 文献检索方法的开拓
    4.2 技术创新——现代技术的应用
第5章 辞书学领域的贡献
    5.1 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
    5.2 普及辞书知识,促进辞书利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学科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以森林与景观生态学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形势下图书馆服务的新需求
        1.1.2 生态学学科特点及其文献分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的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学科数字图书馆平台理论研究与建设现状
        1.3.2 平台建设发展方向
2. 数字图书馆平台的功能构架设计
    2.1 功能构架设计的技术路线
        2.1.1 通过SDIP(本地资源发布工具)整合自有数据资源
        2.1.2 异构资源整合发布系统(USP)
    2.2 数字图书馆平台的总体构架与特点
        2.2.1 数字图书馆平台的总体构架
        2.2.2 数字图书馆平台的特点
    2.3 资源服务方案
3. 数字图书馆平台的模块功能与应用效果
    3.1 情报服务模块
        3.1.1 学科最新学术发展趋势
        3.1.2 学科最新的学术热点
        3.1.3 学科相关的国内外学术会议
        3.1.4 同类院校、科研院所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
        3.1.5 学科专业数字资源浏览
    3.2 创新性科学研究模块
        3.2.1 相关学术专家的研究历史、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检索
        3.2.2 相关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信息跟踪
        3.2.3 相关学术机构的研究轨迹和特点查询
    3.3 创新成果科学评价管理模块
        3.3.1 本学科学术成果库管理
        3.3.2 本学科研究人员管理
        3.3.3 本学科承担的科研项目管理
    3.4 面向对象的资源组织和主题推送模块
    3.5 各类知识资源整合与管理模块
        3.5.1 自建数据库的内容整合
        3.5.2 外购资源的检索整合
    3.6 面向最终用户的个人数字图书馆服务
4. 森林与景观生态学数字图书馆平台的服务内容
    4.1 学科专业资源
        4.1.1 本校生态学简介
        4.1.2 学术趋势搜索
        4.1.3 本学科研究人员
        4.1.4 国家科研项目申报
        4.1.5 国家级科研项目跟踪
        4.1.6 学科发展比较
    4.2 文献资源检索
        4.2.1 我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导航
        4.2.2 期刊、报纸、年鉴文献馆
        4.2.3 中国学术出版网络出版总库
        4.2.4 学科文献馆
        4.2.5 本学科文献快报
    4.3 研究资讯推送
        4.3.1 相关概念
        4.3.2 支撑原理
        4.3.3 分析方法
        4.3.4 构建过程
        4.3.5 典型林区
    4.4 研究成果展示
5 总结
    5.1 图书馆支撑科学研究的创新
    5.2 体现大学图书馆的新功能:知识服务
    5.3 体现图书馆服务的新要求:个性化服务
    5.4 学科馆员学科服务的新载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摘述情报与获取知识的培养——兼谈文献检索课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RM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满意度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D]. 闵玉. 东南大学, 2019(06)
  • [2]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探索[D]. 索兴梅.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 [3]潘树广文献学成就研究[D]. 张甜. 河北大学, 2011(11)
  • [4]学科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以森林与景观生态学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为例[D]. 姜昊. 华中农业大学, 2010(12)
  • [5]论摘述情报与获取知识的培养——兼谈文献检索课改革[J]. 王铁牛. 情报资料工作, 2002(S1)
  • [6]国内用户教育文献专题目录(一)[J]. 王影. 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1(Z1)

标签:;  ;  ;  ;  ;  

论总结信息和获取知识的培养——兼论文献检索课程的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