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平桥区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

信阳市平桥区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

一、信阳市平桥区景观生态的空间格局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晶[1](2021)在《触媒理论视角下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策略研究 ——以石庄子村为例》文中指出山阳县所在的秦巴山区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地理特征,其山地地形占山阳县总面积的82%,因此山地型传统村落是山阳县最具代表性的村落类型,其独特的山地风貌、经济社会组织结构、历史人文资源以及传统村落格局等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与科学研究价值。而在旅游业与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下,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格局渐渐发生改变,传统建筑的废弃与破坏、街巷风貌现代化以及急于开发而忽视生态环境等问题阻碍了山地传统村落的风貌延续,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发展问题也日益引发社会关注,因此提出适合山地型传统村落的更新策略是十分紧迫的。本文以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以触媒理论在山地型传统村落的适用性应用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以及实践验证等研究方法,进行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策略的探索研究。首先,本文对触媒理论基本原理及主要内容进行研究,针对传统村落发展现状与深层困境,探索触媒理论与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的结合点,论述触媒理论所具有的整体关联、文脉持续、小量局部以及动态渐进等理论特征引入传统村落更新的可行性。其次,从宏观层面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归纳总结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特点;并从微观层面以山阳县石庄子村作为理论实践案例,对石庄子村现状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总结目前存在的发展问题,探索触媒理论引入石庄子村更新发展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按照“挖掘触媒方向——选择触媒载体——塑造触媒载体——引导触媒效应”的更新结构框架提出石庄子村的更新策略,即挖掘村落优势资源,确定村落更新方向;选择对应触媒载体,适量更新村落,延续村落风貌格局;从建筑实体、公共空间、生态景观以及历史文脉四个方面对村落环境进行针对性的更新塑造,传承地域文化;并通过事件、政策以及建设时序为村落的更新过程提供保障,推动村落可持续更新发展,进一步验证触媒理论视角下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策略所具有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后,基于山阳县石庄子村更新实例研究,针对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现状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与实际的分析探索,从中归纳总结出适合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的更新策略以及具体更新方法,激发村落发展活力,以期改善山地型传统村落的山地环境失序以及传统风貌渐渐消失的发展困境,促进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是一次针对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的积极尝试,通过引入触媒理论,相对完整地构建了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体系,希望对传统村落更新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丰富国内山地型传统村落的更新发展策略,为同类型村落的更新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以及方法。

杜其格[2](2021)在《产业转型背景下陕南地区乡村三生空间协同发展路径 ——以店坊河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乔良[3](2020)在《从四旁树视角看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以豫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对乡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增大,村落的规模、布局、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保护好乡村自然肌理、延续乡村文脉,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四旁树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承载着构建乡土景观、传承延续乡土文化的属性。本文依托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开展对豫南地区四旁树资源的实地调查,了解豫南地区四旁树资源现状并提出豫南地区植物资源利用及乡土景观规划建议。植物资源利用在于推广豫南地区的林木良种资源,保护好古树名木,在乡村合理配置园林绿化树种并突出植物资源林产品和特色产业,让四旁树更加具有乡土气息。乡土景观规划需要在紧密结合豫南地区乡土文化的前提下,把四旁树作为构建乡土景观的重点要素,通过豫南地区的特色乡土植物把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空间串联起来。以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郑家冲村为实证案例、通过调研郑家冲村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四旁树资源,提出了郑家冲村的四旁树资源绿色网络的构建。在乡土景观规划中以尊重乡土文化为前提,以保护四旁树资源为基础,以注重四旁植物的乡土性与田园氛围为思路,以注重植物观赏性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突出植物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塑造。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四旁树绿化空间,基于生产、生活、景观的要求,重构四旁树林下空间,营造乡土景观,并通过对郑家冲村的主要道路、广场、水旁、建筑、古树名木等景观节点进行改造设计,表达符合地域特色的乡土景观,传承郑家冲村的乡土文化。

吴晓梦[4](2020)在《景观质量评价下的种植观光型山区乡村景观设计 ——以陈寺峪村为例》文中认为我国乡村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在建设“美丽乡村”及“乡村振兴”政策的号召下大规模展开。乡村景观作为乡村区域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当前的乡村景观研究中对种植观光型山区乡村景观研究较少,尤其缺少以景观质量评价为基础的山区乡村种植观光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因此,本文就该领域相关理论及实践展开研究,主要研究思路是:“调查研究—景观质量评价理论—实证研究—设计实践”,以评价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基础,结合设计实践加以论证。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1)基础研究:系统论述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相关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通过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探究相关领域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典型特征的确定:通过对精选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既有相关文献,提出种植观光型山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典型特征。(3)景观质量评价:以鲁中山区乡村景观分类为基础,结合种植观光型乡村发展典型特征以及VRM系统中的要素类型,形成种植观光型山区乡村景观质量评价体系。运用AHP法构建“种植观光型山区乡村景观质量评价”的多层次结构体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计算综合分值,并将体系运用于相关案例进行验证,从而确定研究中提出的种植观光型山区乡村景观质量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4)实践研究:以陈寺峪村为实例进行种植观光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对陈寺峪村实地调研,掌握基址景观资源现状,运用种植观光型山区乡村景观质量评价体系对陈寺峪村进行了景观质量评价,从而指导陈寺峪村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论文研究创新点是构建了适合于种植观光型山区乡村的景观质量评价体系并应用于泰安市陈寺峪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丰富了景观质量评价研究的专业领域,为山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

徐鹏[5](2020)在《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出山店水库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项目之一,淮干上游唯一一座大(I)型水库。水库运行后,可使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消减洪峰流量4197m3/s,保护下游170万人口和220万亩耕地,每年可向信阳市供水超8000×104m3,灌溉两岸耕地50余万亩,年发电超750×104KW·h。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是水库建设和运行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两方面问题,以水土保持和景观生态为切入点,以弹性景观功能为核心目标,开展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研究,为区域生态保护和水库生态效益发挥提供理论支撑,对水土保持专业领域研究拓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运用水土保持学、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理论方法,充分利用出山店水库建设翔实的基础资料、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等成果资料,引入弹性景观概念,通过文献查问研究归纳建立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基本理论;基于3S技术、DEM等基础数据信息及现场调查,划分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解译景观要素数据信息;通过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动态演变分析、生态脆弱性评价、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计算、水土保持景观要素基本景观特征计算分析,构建弹性功能指标体系与因子筛选,运用景观生态学静态研究理论思想和中性模型原理,建立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模型,并对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进行计算分析,为水库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提出水土保持弹性景观概念并确定水土保持弹性景观要素主要由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组成;提出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概念并确定由水土保持功能、生态保护功能、生态生产功能组成;提出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基本理论,在受到干扰破坏时,水土保持景观功能随干扰破坏程度增大发挥到最大弹性阈值;在干扰破坏结束后,水土保持弹性景观能恢复到原有状态时的最小弹性阈值。(2)基于3S技术、利用DEM,共划分为33个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以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为基本景观要素,解译图斑总计16886个,图斑总面积95809.41hm2。(3)构建Markov转移矩阵、单一型动态度、综合型动态度模型。对2000年到2018年出山店水库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动态演变进行分析:2000年到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总面积变化较小;2015年到2018年水域与建设用地土地R1较大;2000年到2005年各土地类型间的转化很小;2005年到2015年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转入与转出均较明显,空间动态度比较剧烈;2015年到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动态均比较剧烈;2000年到2005年LC值极小;在2005年到2010年LC为3.5788%,2010年到2015年LC为3.7099%,2015年到2018年LC为6.5755%。(4)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和生态压力度3个层面17个指标6个主成分对生态脆弱性指数(EVI)计算分析,将生态脆弱性划分为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极度脆弱五个等级,结果表明:出山店水库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总体呈西北生态脆弱性高、东南生态脆弱性低的格局?(5)林地、草地、耕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28151.56万元,价值平均值0.355万元/hm2,林地、草地、耕地、水域价值分别为18749.26万元、545.40万元、3174.85万元、5682.05万元,价值平均值分别为0.540万元/hm2、0.308万元/hm2、0.082万元/hm2、1.310万元/hm2。(6)研究区33个景观单元景观斑块密度17个/km2,耕地斑块密度最小、水域最大。类斑平均面积5.74km2/个,耕地平均面积规模最大、水域最小。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景观要素类斑形状指数分别为106.14、81.73、37.78、59.18、75.10、34.29,斑块分维数分别为1.60、1.58、1.59、1.57、1.62、1.59,均大于1,景观要素斑块形状比较复杂。类斑香浓多样性指数平均0.12,多样性指数平均0.05,均匀度平均0.03,景观要素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景观要素优势度分别为15.08、9.32、2.99、1.09、1.04、0.31,景观要素优势度明显,耕地最大15.08,未利用地最小0.31。(7)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E模型阈值0~5,⊿E值越大说明研究区域土壤侵蚀越轻微、生态环境越优良、生态生产功能越大;水土保持功能(防治土壤流失)以土壤侵蚀模数负值表征,土壤侵蚀模数越大,土壤流失越严重,水土保持防治土壤流失功能越小;⊿E值与生态保护功能、生态生产功能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侵蚀模数(防治土壤流失水土保持功能负值)呈负相关关系。出山店水库研究区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E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4.162、2.505,现状值3.994,均超过⊿E阈限平均值2.5,说明出山店水库研究区水土流失相对轻微、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生产功能较大;水土保持景观功能现状值还未达到最大值,表明研究区还有继续实施生态保护、防治水土流失的空间。研究区划分的33个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E最大值中的最大值为4.094、最小值为3.321,分别为第28号单元和第22号单元,最大值比最小值大23.28%;⊿E最小值中的最大值为2.320、最小值为1.126,分别为第22号单元和第13号单元,最大值比最小值大106.04%;33个景观单元中⊿E最大值为4.094、最小值1.126,最大值比最小值大263.59%,最小值小于⊿E阈值平均值2.5,表明出山店水库研究区仍存在局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区域,需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治理与保护。研究利用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E模型及附属方程计算水土保持功能SW、生态保护功能EP、生态生产功能NPP时,选择易于量化、计算数据有来源、代表性强、计算方法易操作的指标因子进行计算,并根据土地利用动态演变分析结果确定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约束条件,利用Matlab软件程序求得最大值与最小值,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但土壤侵蚀、生态保护、生态生产均是复杂的系统,影响因素众多,因此构建⊿E模型及指标体系与因子进行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计算分析仍有更深研究空间。

李程光[6](2020)在《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的村庄水景营造策略研究 ——以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矛盾日益深化,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传统粗放式的村庄建设模式使得村庄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村庄出现过度硬化、自然生态破坏退化以及雨洪风险急剧增大等,而这些问题对村庄的水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村庄水景作为村庄水文环境中的一部分,在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村庄水景的营造提升,提升其应对村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当前我国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全文从村庄水景营造入手,结合当前村庄水景现状与特征,通过解读与水环境密切相关的低影响开发理念及相关理论基础,并深入剖析村庄水景低影响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低影响开发引导下的村庄水景营造策略,并将低影响开发相应技术措施应用在村庄水景营造当中去,建立一套村庄水景低影响开发营造体系。为缓解目前村庄水景建设的滞后性,改善村庄水环境,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全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村庄水景低影响开发营造的必要性分析。结合当前我国乡村水景营造研究的背景,从低影响开发相关概念出发,分析村庄水景的构成特征,探讨低影响开发理念与村庄水景营造的耦合关系,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理念下村庄水景营造研究的理论、效益必要性与营造导向。(2)村庄水景低影响开发营造的框架探析。以营造导向为原则,结合营造前、中、后的不同阶段的营造目的,并针对村庄水景在村庄不同空间层面的存在特征,提出了以开发前的现状分析、开发中的整体与局部空间构建、开发后的管理控制为整体思路的村庄水景低影响开发营造框架。(3)村庄水景低影响开发营造的策略应用。基于营造框架,对现状分析、整体空间营造、局部空间营造、营造管控的策略与应用进行详细阐述,并以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水景营造为例,勾画郝堂村村庄水景低影响开发营造思路,进行相应的实践应用,以望对我国村庄水景营造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以低影响开发前、中、后为阶段,融入低影响开发相应理念与技术措施,营造简单化、干扰最小化、多功能化的村庄水景。实现村庄水景在乡村建设中的多种功能,同时也为村庄水景营造设计提供有效的规划策略与参考,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村庄可持续发展贡献新思路。

吕轶楠[7](2020)在《水环境影响下的豫南传统聚落营建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豫南地区现存传统聚落众多,共有104个河南省级传统村落,其中28个为国家级传统村落。聚落周围水源充沛,丰富的地表水及湿润的气候形成了复杂的水环境,在满足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其影响几乎已经渗透到聚落的每个角落,与聚落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揭示水环境对传统聚落营建特色的影响机制,本文以豫南地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实例分析法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聚落选址布局特色、聚落街巷建筑特色和聚落环境景观特色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解析水环境影响下的豫南传统聚落营建特色,得到以下结论:(1)在水环境的影响下,豫南传统聚落选址及布局呈现出面水聚居的特点,不仅要遵循―负阴抱阳‖、―面水背山‖的风水原则,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防洪防御能力、农耕条件和水路交通条件。由于水环境的类型以及水环境与聚落的空间位置不同,面水聚居的聚落空间模式又分别呈现不同的空间布局。聚落的几何形态按照外观可以粗略的分为带状、单一片状、分散组团状等聚落几何形态,受水环境的影响,又呈现出不同的水环境适应性改变。(2)在水环境的影响下,豫南聚落街巷走向与溪流、水塘相互耦合,形成了水路相伴的街巷空间形式,例如长条状、树枝状、发散状和树叶状街巷空间都充分体现了对水环境的适应性。豫南传统聚落院落多采用天井式和井院式,构成院落的构件如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屋面、柱础等建筑构件等都充分考虑了水环境的影响,并体现了对水的适应性改变。(3)豫南传统聚落水环境景观丰富,有古井、桥梁、水埠、香木碓、老龙口等点状水环境景观,水圳和溪流景观等线状水环境景观,水田和湖泊(水塘)等面状水环境景观。豫南的点状、线状和面状水环境景观与聚落居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们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还为居民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经过整修后甚至成为旅游景点。(4)水环境对豫南传统聚落营建特色的影响机制是指在风水、防洪防御、水陆交通和农耕条件等综合影响下形成―面水聚居‖的空间模式,进而在湖泊、河流等地表水环境影响下形成不同聚落空间布局和聚落形态,在水循环系统中地表水、雨水和气流的综合影响下形成豫南传统聚落街巷建筑特色,通过地表水环境影响聚落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与聚落居民人文活动密切相关的水环境景观。(5)以水环境对豫南传统聚落的影响机制为依据,制定了现存传统聚落保护和改造的设计原则,并以毛铺村为例改造设计了给排水设施、公厕、古井、水塘和古道驿站等节点。本论文以豫南地区为例,系统的研究了水环境对传统聚落的影响,是对豫南地区传统聚落研究的补充和深化,对开展全国不同区域传统聚落与水环境关系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对于豫南传统聚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该论文有图51幅,表63个,参考文献71篇。

赵楠楠[8](2020)在《休闲旅游导向下西安城郊型乡村景观空间适宜性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及乡村振兴的快速发展,城郊型乡村越来越成为吸引人们心之所向的旅游栖居地;其表层作为人类由视觉观赏延伸至身心享受的生活空间场所,实质上承担着地域经济形象展示及旅游最直观的品质感受功能。区域旅游竞合及乡村景观规划实践表明,只有适宜地域景观空间资源发展的规划设计才是全方位整合乡村所有资源,提高乡村区域经济生产总值的有效路径。城郊型乡村占据休闲旅游“短距离”的区位优势,是不同于远郊区和城区的城郊结合区域。因此,对休闲旅游背景下城郊型乡村景观空间适宜性设计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本文运用多学科交叉及数据分析处理的研究方法。结合研究生期间参与的阎良区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实践项目,构建休闲旅游导向下西安城郊型乡村景观空间规划分类模式及乡村休闲旅游人居空间小环境景观空间的适宜性设计研究。从800余份调研问卷及项目实践中分析提取乡村规划实施中的弊端有5点:(1)过度追求经济而造成景观同质化;(2)人居环境质量缺乏地域特色及景观空间适宜性;(3)点式发展难以形成区域景观联动发展格局;(4)浪费土地破坏生态景观系统平衡;(5)盲目的发展旅游不仅没能使乡村经济得到提升,反而加速破坏了城郊型乡村原有的景观空间资源形态。其次,适宜性规划发展城郊型乡村休闲旅游景观的益处有:(1)旅游景观差异化发展,提升乡村知名度;(2)使乡村经济得到提升,休闲旅游产业吸引年轻劳动力回乡发展,缓解乡村缺乏年轻劳动力现状。(3)乡村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与开发,乡村景观空间风貌得到提升;(4)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康养旅居体系完整,人民生活幸福感得到提升;(5)缓解城市空间压力,丰富景观系统点、线、面、体型景观空间层次结构。最后,本文选取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非典型性西安市阎良区59个城郊型乡村为实证研究对象。从阎良区城郊型乡村景观空间适宜性设计出发,将其分为5大类适宜性景观发展模式,细部选取7大乡村景观空间小环境类型进行设计研究与应用。系统科学地进行问题分析与设计探讨,并提出技术性设计解决方案,拓展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引导区域景观资源竞合及差异化定位发展。以期为同类城郊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蔡宇宏,李卓凡[9](2020)在《基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乡村振兴路径选择——以信阳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据乡村多功能理论,基于新时代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认为河南省信阳市处于多功能主导型乡村发展阶段,并据此提出在建构"三生"空间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目标下,结合地域空间资源禀赋,可将信阳乡村地域主导功能具体分型为:以农业产业为引领,打造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主导型;依托城市功能拓展和城乡联动引领,积极打造城郊农业示范区和城郊乡村宜居社区的人居生活—经济发展主导型;以优先保护生态为首要目标,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和乡村特色旅游业的生态保育—经济发展功能主导型。虽然不同主导功能类型乡村的发展路径不同,但需遵循以下共同原则:第一,以政策为导向合理统筹区域主体功能与乡村多功能协同发展;第二,坚持多规合一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第三,充分发展乡村区域主导功能的引领作用,走乡村新业态差异化发展道路。

闫蓬勃[10](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二、信阳市平桥区景观生态的空间格局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阳市平桥区景观生态的空间格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触媒理论视角下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策略研究 ——以石庄子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浪潮下的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
        1.1.2 山地型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中的困境
        1.1.3 触媒理论为山地型传统村落的更新提供新思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山地型传统村落
        1.3.2 触媒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传统村落更新研究现状
        1.4.2 城市触媒理论研究现状
        1.4.3 研究评述
    1.5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对象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2 触媒理论介入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发展的理论研究
    2.1 城市触媒理论研究
        2.1.1 城市触媒理论的基本概念
        2.1.2 城市触媒理论的运作过程
        2.1.3 城市触媒理论的类型
        2.1.4 城市触媒理论的核心特征
    2.2 触媒理论引入传统村落更新的可行性研究
        2.2.1 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面临的困境
        2.2.2 触媒理论与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的契合度
        2.2.3 触媒理论对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的指导价值
    2.3 触媒理论在传统村落更新中的应用案例
        2.3.1 浙江省衢州市七里乡杨坞村
        2.3.2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
        2.3.3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河村
    2.4 触媒理论的应用启示与总结
        2.4.1 调整传统建筑功能活化
        2.4.2 激发既有村落空间活力
        2.4.3 促进村落景观风貌提升
        2.4.4 实现村落文化可持续发展
    2.5 本章小结
3 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及石庄子村现状解读
    3.1 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概述
        3.1.1 自然地理特征
        3.1.2 社会人文特征
    3.2 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特征分析
        3.2.1 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选址特征
        3.2.2 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类型特征
    3.3 山阳县石庄子村现状概述
        3.3.1 石庄子村背景解析
        3.3.2 石庄子村现状研究
    3.4 山阳县石庄子村存在问题
        3.4.1 整体发展定位模糊
        3.4.2 人居物质环境破败
        3.4.3 文化传承逐渐消逝
    3.5 本章小结
4 触媒理论视角下山阳县石庄子村更新探索
    4.1 石庄子村触媒理论体系构建
    4.2 挖掘村落资源,明确更新方向
        4.2.1 挖掘发展优势
        4.2.2 村落人群分析
        4.2.3 已有触媒发展
        4.2.4 明确更新方向
    4.3 适度更新村落,延续风貌格局
        4.3.1 对应触媒载体选取
        4.3.2 地域风貌格局保护
        4.3.3 村落功能布局规划
    4.4 重塑物质环境,传承空间文化
        4.4.1 建筑单体优化
        4.4.2 公共空间营建
        4.4.3 山地景观构建
        4.4.4 传统文脉弘扬
    4.5 提供更新保障,引导村落发展
        4.5.1 事件引导
        4.5.2 政策引导
        4.5.3 时序引导
    4.6 石庄子村更新评述
        4.6.1 石庄子村触媒载体之间的相互效应
        4.6.2 石庄子村触媒效应分析评价
    4.7 本章小结
5 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策略
    5.1 触媒理论视角下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优势
        5.1.1 传统村落更新发展理论借鉴
        5.1.2 触媒理论更新与传统更新方式区别
        5.1.3 触媒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更新优势
    5.2 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原则
        5.2.1 整体关联性原则
        5.2.2 小量局部性原则
        5.2.3 文脉延续性原则
        5.2.4 动态渐进性原则
    5.3 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策略
        5.3.1 挖掘优势资源,明确村落更新方向
        5.3.2 适度更新村落,延续村落风貌格局
        5.3.3 重塑物质环境,传承村落空间文化
        5.3.4 提供更新保障,助力村落有机更新
    5.4 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方法
        5.4.1 触媒方向的识别与挖掘
        5.4.2 触媒载体的梳理与选取
        5.4.3 触媒载体的塑造与完善
        5.4.4 触媒效应的控制与引导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附录1 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调研现状图
附录2 山阳县石庄子村民居调研问卷表
致谢

(3)从四旁树视角看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以豫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2.1 文献研究法
        1.3.2.2 实地调研法
        1.3.2.3 案例分析法
        1.3.2.4 项目实践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四旁树
        1.4.2 乡村景观
        1.4.3 植物景观
        1.4.4 乡土文化
2.基于乡土文化的四旁树概念解读
    2.1 相关概念
        2.1.1 四旁树
        2.1.2 植物文化
        2.1.3 乡村植物景观
    2.2 理论依据
    2.3 四旁树和乡土文化的关联
3.豫南地区四旁树资源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豫南地区概况
        3.1.1 地形地貌
        3.1.2 植物资源
        3.1.3 乡土文化
    3.2 调研内容
        3.2.1 基础资料收集
        3.2.2 调研方法
        3.2.3 调研内容
        3.2.3.1 村旁、道旁、水旁、宅旁植物
        3.2.3.2 植物文化内容
        3.2.3.3 调查问卷
    3.3 调研结果与问题梳理
        3.3.1 豫南地区四旁树资源现状
        3.3.2 豫南地区四旁树资源现状分析
        3.3.3 调查问卷结果与问题分析
        3.3.4 对于调查问卷中的问题梳理
        3.3.4.1 对四旁树重视程度不足
        3.3.4.2 对四旁树的保护、利用度不够
        3.3.4.4 四旁树表达乡土文化缺失
    3.4 本章小结
4.相关案例分析
    4.1 红色文化之乡——竹沟村
        4.1.1 竹沟村基本状况
        4.1.2 文化及植物资源现状
        4.1.3 特色乡土景观分析
        4.1.4 问题与不足
    4.2 大别山下的古村落—西河村
        4.2.1 西河村基本状况
        4.2.2 文化及植物资源现状
        4.2.3 特色乡土景观分析
        4.2.4 问题与不足
    4.3 豫南田园乡村—新集村
        4.3.1 新集村基本状况
        4.3.2 文化及植物资源现状
        4.3.3 特色乡土景观分析
        4.3.4 问题与不足
    4.4 产业振兴下的新农村—孚而岗村
        4.4.1 孚而岗村基本状况
        4.4.2 孚而岗村的特色乡土景观
        4.4.3 借鉴与总结
    4.5 田园风光小镇—拜伯里
        4.5.1 拜伯里基本状况
        4.5.2 拜伯里的特色乡土景观
        4.5.3 借鉴与总结
    4.6 本章小结
5.四旁树在乡土文化中的表达方式
    5.1 四旁树与乡土文化
    5.2 四旁树的景观表达
        5.2.1 田园意境
        5.2.2 丰收之美
        5.2.3 原始之美
    5.3 四旁树的文化内涵表达
        5.3.1 风水文化
        5.3.2 生态平衡
        5.3.3 美学含蕴
        5.3.4 乡土风情
    5.4 本章小结
6.豫南地区乡土文化的保护、利用、重塑、传承
    6.1 树立保护理念
        6.1.1 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6.1.2 尊重自然
        6.1.3 尊重场地
        6.1.4 理解文化
    6.2 合理经营利用
        6.2.1 保护自然资源
        6.2.2 展示地域性特征
        6.2.3 群落保护恢复
        6.2.4 产景结合
        6.2.5 创造意境
        6.2.6 延续文脉
        6.2.7 讲求生态智慧
    6.3 重塑景观风貌
        6.3.1 合理配置、补充种植四旁树
        6.3.2 村旁四旁树景观营造
        6.3.3 道旁、水旁四旁树景观营造
        6.3.4 宅旁四旁树景观营造
        6.3.5 植物与其他乡土文化要素的结合
    6.4 推动文化传承
        6.4.1 以传统文化为鉴
        6.4.2 以人为本
        6.4.3 政策与法律法规保障
    6.5 豫南地区植物资源利用及乡土景观规划建议
        6.5.1 植物资源利用
        6.5.2 乡土景观规划
    6.6 本章小结
7.实例验证——郑家冲村四旁树资源规划利用及景观设计
    7.1 村落概况
        7.1.1 区位环境
        7.1.2 土地利用现状
        7.1.3 乡土文化
    7.2 植物资源现状分析
    7.3 村落景观要素分析
        7.3.1 乡村道路景观
        7.3.2 乡村植物景观
        7.3.3 水景景观
        7.3.4 建筑景观
    7.4 SWOT分析
        7.4.1 优势(Strengths)
        7.4.2 劣势(Weakness)
        7.4.3 机遇(Opportunities)
        7.4.4 威胁(Threats)
    7.5 郑家冲村四旁树资源规划利用及乡土景观设计
        7.5.1 四旁树资源规划利用
        7.5.1.1 做好统一规划、形成村落特色
        7.5.1.2 实现四旁树经营的点、线、面相结合
        7.5.1.3 推广乡土树种,引进优良品种
        7.5.1.4 组织林下空间,营造乡土景观
        7.5.2 乡土景观规划
        7.5.2.1 尊重村落基底、补充植物
        7.5.2.2 利用天然地形、产景结合
        7.5.2.3 营造田园风貌、升华意境
        7.5.2.4 挖掘乡土文化、文景交融
    7.6 本章小结
8.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非城镇“四旁”树种调查表
附录2 豫南地区村落四旁树资源调査问卷
Abstract

(4)景观质量评价下的种植观光型山区乡村景观设计 ——以陈寺峪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状况
        1.3.2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状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注释
第二章 种植观光型山区乡村景观调查研究
    2.1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
        2.1.1 乡村概况
        2.1.2 典型特征
    2.2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龙门崮
        2.2.1 乡村概况
        2.2.2 典型特征
    2.3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朱家林柿子岭理想村
        2.3.1 乡村概况
        2.3.2 典型特征
    注释
第三章 种植观光型山区乡村景观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体系
        3.1.1 评价方法
        3.1.2 评价因子
        3.1.3 评价过程
        3.1.4 评价标准
    3.2 评价应用
        3.2.1 评价目的
        3.2.2 评价方法
        3.2.3 评价结果与结论
    注释
第四章 种植观光型山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4.1 区域概况及现状分析
        4.1.1 区域概况
        4.1.2 现状分析
    4.2 景观质量评价
        4.2.1 调查时间
        4.2.2 调查方法
        4.2.3 评价结果
    4.3 理念布局
        4.3.1 设计原则
        4.3.2 设计理念
        4.3.3 功能分区
        4.3.4 景观结构
        4.3.5 道路布局
    4.4 分区设计
        4.4.1 山地群落区
        4.4.2 农耕文化区
        4.4.3 滨水休闲区
        4.4.4 瓜果采摘区
        4.4.5 农园民宿区
    4.5 专项设计
        4.5.1 植物
        4.5.2 道路
        4.5.3 公共设施
        4.5.4 生态鸟窝
        4.5.5 入口标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5)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库工程景观生态研究现状
        1.2.2 水库工程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1.2.3 生态弹性景观研究现状
        1.2.4 水库水土保持景观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出山店水库工程概况
    2.2 自然概况
        2.2.1 自然条件
        2.2.2 矿产资源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平桥区
        2.3.2 浉河区
        2.3.3 研究区
    2.4 生态环境现状
    2.5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2.5.1 水土流失
        2.5.2 水土保持
    2.6 小结
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案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处理
        3.2.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
    3.4 难点、可行性及创新点
        3.4.1 难点及解决办法
        3.4.2 可行性
        3.4.3 创新点
    3.5 小结
4 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基本概念与理论
    4.1 水土保持弹性景观
        4.1.1 水土保持
        4.1.2 景观与弹性
        4.1.3 水土保持弹性景观
    4.2 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
    4.3 小结
5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单元划分与景观要素
    5.1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划分
        5.1.1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划分原则
        5.1.2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划分步骤
        5.1.3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单元划分结果
    5.2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要素
    5.3 小结
6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分析
    6.1 出山店水库土地利用动态演变分析
        6.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1.2 出山店水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矩阵
        6.1.3 基于地形基础上的定量分析
        6.1.4 出山店水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幅度分析
        6.1.5 出山店水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速度分析
        6.1.6 出山店水库土地利用动态演变分析结果
    6.2 出山店水库生态脆弱性评价
        6.2.1 评价指标体系
        6.2.2 指标数据标准化
        6.2.3 评价指标权重
        6.2.4 生态脆弱性评价
        6.2.5 出山店水库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6.3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6.3.1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体系及原则
        6.3.2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计算方法
        6.3.3 林地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B1)
        6.3.4 草地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B2)
        6.3.5 耕地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B3)
        6.3.6 水域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B4)
        6.3.7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
    6.4 出山店水库生态景观基本特征分析
        6.4.1 水土保持景观要素特征指标
        6.4.2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景观要素特征分析
    6.5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模型及指标体系
        6.5.1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模型
        6.5.2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指标体系
    6.6 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分析评价
        6.6.1 模型指标计算
        6.6.2 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计算结果
        6.6.3 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结果分析
    6.7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6)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的村庄水景营造策略研究 ——以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低影响开发
        1.2.2 村庄水景营造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综述法
        1.4.2 实地调查与实证研究法
        1.4.3 多学科结合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研究进展
        2.1.2 文献评述
    2.2 相关理论
        2.2.1 低影响开发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景观生态系统理论
3 村庄水景低影响设计的框架探析
    3.1 村庄水景类型及构成要素
        3.1.1 自然水景
        3.1.2 人工水景
    3.2 村庄水景特征分析
        3.2.1 复杂性
        3.2.2 扰动性
        3.2.3 可调节性
    3.3 村庄水景低影响开发导向
        3.3.1 营造简单化
        3.3.2 干扰最小化
        3.3.3 多功能化
    3.4 村庄水景低影响开发可行性分析
        3.4.1 理论优势
        3.4.2 效益优势
    3.5 村庄水景低影响开发营造目的与框架
        3.5.1 营造目的
        3.5.2 营造框架
4 村庄水景低影响开发设计策略研究
    4.1 营造前的现状条件分析
        4.1.1 土地利用现状
        4.1.2 水环境现状
        4.1.3 生态敏感性现状
    4.2 营造中的村庄水景整体营造
        4.2.1 村庄道路整体空间
        4.2.2 村庄水域整体空间
        4.2.3 村庄建筑与场地整体空间
    4.3 营造中的村庄水景局部营造
        4.3.1 滞留渗透营造
        4.3.2 运送传输营造
        4.3.3 受纳调蓄营造
    4.4 营造后的低影响开发管理控制
        4.4.1 生态修复与保护
        4.4.2 人为引导与维护
5 信阳市郝堂村水景营造案例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区位条件
        5.1.2 自然水文条件
        5.1.3 村庄建设发展
    5.2 营造前——郝堂村现状条件
        5.2.1 村庄土地利用现状
        5.2.2 村庄水环境现状
        5.2.3 生态敏感性现状
    5.3 营造中——郝堂村水景整体营造
        5.3.1 道路层面设计
        5.3.2 水域层面设计
        5.3.3 村居空间层面设计
    5.4 营造中——郝堂村水景局部营造
        5.4.1 滞留渗透设施
        5.4.2 运送传输设施
        5.4.3 受纳调蓄设施
    5.5 营造后——郝堂村水景低影响开发管理控制
        5.5.1 生态修复与保护
        5.5.2 人为维护与管理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水环境影响下的豫南传统聚落营建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2 水环境与豫南传统聚落概况
    2.1 水环境概述
    2.2 豫南传统聚落概况
    2.3 豫南地区独特的水环境
    2.4 本章小结
3 水环境影响下的豫南传统聚落选址布局特色
    3.1 水环境对传统聚落选址的影响
    3.2 水环境影响下的豫南传统聚落空间模式
    3.3 水环境影响下的豫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
    3.4 本章小结
4 水环境影响下的豫南传统聚落街巷建筑特色
    4.1 水与街巷—水路相伴
    4.2 水与院落—水院相生
    4.3 水与建筑—交融共生
    4.4 本章小结
5 水环境影响下的豫南传统聚落环境景观特色
    5.1 点状水环境景观
    5.2 线状水环境景观
    5.3 面状水环境景观
    5.4 本章小结
6 豫南传统聚落水环境营建—以毛铺村为例
    6.1 毛铺村整体概况
    6.2 改造设计原则
    6.3 水环境改造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休闲旅游导向下西安城郊型乡村景观空间适宜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休闲旅游
        1.2.2 乡村景观
        1.2.3 城郊型乡村
        1.2.4 城郊型乡村景观
        1.2.5 景观适宜性设计
    1.3 研究对象区域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尺度
        1.3.4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案的制定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4.5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进程
    2.1 相关理论基础及思想溯源
        2.1.1 城乡空间关系相关理论
        2.1.2 乡村休闲旅游相关理论
        2.1.3 乡村景观建设相关理论
        2.1.4 城郊型乡村发展理论
    2.2 乡村景观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3 乡村景观规划的相关法规和规范
        2.2.4 现阶段城郊型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趋势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郊型乡村景观的形成、特征、作用及推动要素
    3.1 城郊型乡村景观的形成及特征
        3.1.1 城郊型乡村景观的形成
        3.1.2 城郊型乡村景观特征
    3.2 城郊型乡村景观的作用
        3.2.1 城郊型乡村及其景观空间在城市中的作用
        3.2.2 城郊型乡村及其景观空间在乡村中的作用
    3.3 影响城郊型乡村景观形成的推动要素
        3.3.1 阎良区乡村体现的城市景观要素
        3.3.2 阎良区乡村体现的乡村景观要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安城郊型乡村休闲旅游类别及景观要素
    4.1 西安城郊型乡村旅游景观空间分类
        4.1.1 西安城郊型乡村旅游类型
        4.1.2 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造成的景观障碍
        4.1.3 城郊型乡村的旅游发展规划解决策略
    4.2 西安城郊型乡村景观空间形态类型
        4.2.1 “点”型空间
        4.2.2 “线”型空间
        4.2.3 “面”型空间
        4.2.4 “体”型空间
    4.3 西安城郊型乡村各类形态休闲景观空间小环境要素的构成类型
        4.3.1 建筑景观要素
        4.3.2 水域景观要素
        4.3.3 植物景观要素
        4.3.4 农田景观要素
        4.3.5 道路景观要素
        4.3.6 标识景观要素
        4.3.7 交往空间景观要素
    4.4 西安城郊型乡村景观空间塑造形式及内涵
        4.4.1 城郊型乡村景观形态组织
        4.4.2 城郊型乡村景观的营建意义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阎良区休闲城郊乡村景观空间适宜性设计研究
    5.1 阎良区乡村景观空间现状及类型分析
        5.1.1 研究区景观空间现状特征分析
        5.1.2 研究区数据来源及处理
        5.1.3 研究区相关法规及规范
        5.1.4 研究区乡村景观类型分析
    5.2 休闲旅游驱动下阎良区城郊型乡村适宜性景观发展模式
        5.2.1 宜居田园生活型乡村
        5.2.2 景观资源驱动型乡村
        5.2.3 农业产业经济型乡村
        5.2.4 综合旅游服务型乡村
        5.2.5 生态旅居颐养型乡村
    5.3 阎良区乡村休闲旅游景观适宜性规划设计构思
        5.3.1 阎良区旅游景观发展与乡村功能模式相结合的规划设计
        5.3.2 阎良区乡村休闲旅游景观适宜性实施细部建设构思
    5.4 阎良区乡村各类形态景观空间适宜性设计研究与应用
        5.4.1 道路景观空间适宜性设计
        5.4.2 农田景观空间适宜性设计
        5.4.3 公共景观空间适宜性设计
        5.4.4 滨水景观空间适宜性设计
        5.4.5 建筑景观空间适宜性设计
        5.4.6 遗址文化景观空间适宜性设计
        5.4.7 宅前景观空间适宜性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调研数据整理
附录2:调研问卷A类
附录3:调研问卷B类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乡村振兴路径选择——以信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地域主导功能内涵
二、新时代我国乡村发展阶段一般性判断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类型
三、信阳乡村地域资源禀赋及基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信阳乡村分类发展模式
    (一)信阳乡村地域资源禀赋
        1.信阳区位空间资源
        2.信阳乡村区域自然资源禀赋
        3.信阳乡村区域经济资源禀赋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信阳乡村分类发展模式
        1.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主导型
        2.人居生活—经济发展主导型
        3.生态保育—经济发展主导型
四、基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信阳市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一)乡村地域主导功能视角下乡村振兴路径选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以政策为导向合理统筹区域主体功能与乡村多功能协同发展
        2.坚持多规合一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3.充分发挥乡村区域主导功能的引领作用,走乡村新业态差异化发展道路
    (二)基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信阳市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1.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主导型
        2.人居生活—经济发展主导型
        3.生态保育—经济发展主导型

(10)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信阳市平桥区景观生态的空间格局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触媒理论视角下山阳县山地型传统村落更新策略研究 ——以石庄子村为例[D]. 李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产业转型背景下陕南地区乡村三生空间协同发展路径 ——以店坊河村为例[D]. 杜其格. 长安大学, 2021
  • [3]从四旁树视角看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以豫南地区为例[D]. 乔良.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4]景观质量评价下的种植观光型山区乡村景观设计 ——以陈寺峪村为例[D]. 吴晓梦.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0(08)
  • [5]出山店水库水土保持弹性景观功能研究[D]. 徐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6]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的村庄水景营造策略研究 ——以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为例[D]. 李程光. 河南大学, 2020(02)
  • [7]水环境影响下的豫南传统聚落营建特色研究[D]. 吕轶楠.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休闲旅游导向下西安城郊型乡村景观空间适宜性设计研究[D]. 赵楠楠. 长安大学, 2020(06)
  • [9]基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乡村振兴路径选择——以信阳市为例[J]. 蔡宇宏,李卓凡.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0]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信阳市平桥区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