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结构的耐火性评价及实际应用

复合结构的耐火性评价及实际应用

一、合成结构耐火性能评价及其实用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涵丰[1](2020)在《Mg95-xAl5Yx(x=0-5)合金吸放氢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多储氢合金中,镁基储氢合金得益其高储氢量、储量丰富等优势成为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着力研究的热点储氢材料之一。多年来,研究人员在纯镁基础上已经尝试了很多改进,主要包括合金化、添加催化剂、表面处理、非晶化等方法。然而,镁基储氢合金较高的反应温度和较差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仍然制约其进一步发展。考虑到催化剂及球磨工艺成本较低、工艺流程较为成熟,本论文以Mg-Al合金为基础,研究球磨工艺与添加催化剂对合金吸放氢热力学及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铸态合金中加Y元素,发现部分Y取代Mg后,合金除了主相Mg外还有Mg24Y5相生成。合金吸氢量随着Y含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其中Mg91Al5Y4合金吸放氢量最大,合金放氢速率也随着Y元素的添加显着变快,合金放氢活化能Ea随Y含量依次降低。所有样品均只有一个平台,平台压先增大后减小,在Y含量x=3时对应平衡氢压最大,熵变及焓变与平台压变化一致:先增大后减小,原因可能在于Mg、Al和Y三种合金原子半径差异相互作用,引起的晶胞体积变化。综合评价Mg91Al5Y4综合储氢性能最好。在上述基础上,研究了球磨时间对合金储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动力学球磨后显着改善,但球磨后样品吸氢量略有降低,可能是球磨使Al在晶体中进一步固溶,晶胞体积降低,用以储氢的八面体间隙减少所致。其中样品球磨时长50h、反应温度633K时,合金储氢容量为最大值6.233wt.%。放氢活化能随球磨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其中50h时有最小值是82.0734 kJ/mol。不同球磨时间均引起平台亚升高,时长为50h对应值最大。随后,制备碳负载铜作为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对球磨Mg91Al5Y4合金吸放氢热力学及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球磨合金动力学性能而言,适当的添加碳质材料可以显着改善合金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碳材料能够降低颗粒团聚,细化合金晶粒。但添加催化剂稍微降低了合金吸氢量,反应活化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热力学性能参数变化表明,P-C-T平台压略有升高,降低反应焓绝对值,有利于合金放氢反应进行。反应熵值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催化剂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黄泽泽[2](2017)在《原位合成ZrB2复合陶瓷自增韧探索研究》文中认为二硼化锆具有极高的熔点、硬度、化学稳定性、良好的导电导热性等优良特性,因此在航空航天、耐火、切削、电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ZrB2难以烧结致密、高温下易氧化及抗热震能力差,使其实用化困难,如何获得高致密ZrB2陶瓷并提高其高温抗氧化性和抗热震性,是ZrB2陶瓷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针对传统热压烧结的局限性,提出热压烧结原位合成的方法,成功制备了 ZrB2陶瓷,研究了不同烧结助剂对材料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不同组分和烧结助剂条件下对生成陶瓷材料的物相、组织结构和陶瓷性能的影响规律。本论文以Zr-BN-Al为研究体系,通过改变原料之间的配比,理论上生成ZrB2、ZrN、AlN三种物相,对理论上可能发生的反应,通过热力学计算的结果分析可以推断出,设计的反应在热力学上可以顺利进行。本实验采用两种烧结助剂Yb203和MoSi2,在烧结温度为1800℃和压力55MPa条件下,热压烧结原位合成ZrB2陶瓷;当以Yb203为烧结助剂时,添加量为5 wt%,保温时间分别为30、60和90min;结果分析表明,随着锆的百分含量的增加和保温时间的延长,样品的抗弯强度逐渐增加,由于晶粒的异向生长,生成板状结构,增加了吸收能量的机制,使得样品的抗弯强度不断提高。在保温时间为90分钟,锆的百分含量为66.9%时,样品具有综最高的抗弯强度745 MPa,此时材料对应的维氏硬度、相对密度和气孔率分别为18.28GPa、99.6%和0.09%.当以MoSi2为烧结助剂时,保持保温时间60min,由于二硅化钼不仅可以与ZrB2之间形成Si-O-B玻璃相,在大于800℃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还可以促进了 ZrB2颗粒的滑移和重排,同时填充了 ZrB2骨架结构留下的孔洞,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烧结性能。通过改变MoSi2的添加量,分别为5 wt%、10 wt%和15 wt%;结果表明,材料的维氏硬度、抗弯强度和相对密度都随着体系锆和二硅化钼的百分含量增多而增大。当锆的百分含量最大59.9%,MoSi2的添加量为15 wt%时,材料的维氏硬度、抗弯强度、相对密度和气孔率,分别达到了 24.41GPa、1135MPa、99.98%和0.06%,材料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优。

韦庆婷[3](2009)在《TiO2基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其活性白土负载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半导体光催化氧化作为一项环境友好技术,在水处理领域极具应用前景,其改性、负载及应用研究一直是近年来国际上化学、材料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论文工作从解决TiO2光催化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固载与活性之间的矛盾问题入手,利用溶胶-微波法合成了纳米TiO2光催化剂,对粉体进行了稀土及过渡金属元素掺杂改性,并对纳米TiO2进行活性白土负载,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其物理结构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光催化剂用于模型污染物甲基橙溶液及实际工业污水的降解处理,效果较好。论文工作可分为以下几部分:以钛酸四正丁酯为前驱体,冰乙酸为水解抑制剂,乙醇为溶剂,采用溶胶-微波法制备纳米TiO2,并对其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所得最佳工艺条件为:酸水比7:1,微波温度150℃,微波时间8 min。稀土离子La3+、Nd3+、Eu3+、Gd3+和Y3+的掺杂可抑制TiO2晶粒的生长,引起TiO2晶格的畸变和膨胀,以及吸收边的红移,拓宽了TiO2的光吸收范围。适量的La3+、Nd3+、Eu3+、Gd3+和Y3+的掺杂可提高TiO2的光催化活性,最佳掺杂量分别为0.1 %、0.1 %、0.3 %、0.2 %和0.1 %(摩尔百分比)。双掺杂TiO2体系与单掺杂体系相比,由于掺入的两种离子产生了协同作用,能更好地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进一步提高了TiO2的催化活性。双掺杂TiO2体系中,光催化剂La/Eu/TiO2、La/Y/TiO2和La/Cd/TiO2中掺杂离子的最佳掺杂量分别为0.1 %-0.3 %、0.1 %-0.5 %和0.1 %-0.4 %;光催化剂Eu/La/TiO2、Eu/Y/TiO2和Eu/Cd/TiO2中掺杂离子的最佳掺杂量分别为0.3 %-0.1 %、0.3 %-0.3 %和0.3 %-0.3 %。实验结果表明,在各自最佳掺杂量下,光催化剂La/Eu/TiO2具有相对较高的光催化活性。陕西延安志丹县天然白土蕴藏丰富,经简单处理可获具有层状微孔结构的活性白土,我们以其为载体,合成了负载型TiO2复合光催化剂,考察了负载量和热处理温度对复合光催化剂结构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其进行回收利用研究。当TiO2负载量为70 %、煅烧温度为400℃、稀土元素La和Eu的掺杂浓度分别为0.1 %和0.3 %时,所得复合光催化剂对卷烟厂工业废水表现出了较好的处理效果,且沉降性能好,易于回收利用,重复使用3次后,废水COD去除率仍达70 %左右。

丁严艳[4](2008)在《新型聚合物/氢氧化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热稳定性及阻燃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聚合物/氢氧化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将无机材料的刚性、尺寸形貌和热稳定性与聚合物的韧性、可加工性和介电性等结合在一起,因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气体阻隔性等而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综述了一维和二维形貌无机化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作者以合成的一维(锌基纳米带,氢氧化镧纳米线)和二维(层状双氢氧化物)氢氧化合物为主体材料,在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处理之后,分别采用单体插层—原位聚合,协效-熔融共混,溶剂共混等方法制备了几种典型的聚合物/氢氧化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并对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别是氢氧化合物的组成尺度形貌与其热稳定性和燃烧性能的关系。对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分析,燃烧分析(热重和锥形量热分析)和机理分析(热解动力学分析)等发现,在聚合物/氢氧化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燃烧降解过程中,既有层状纳米无机物的气体阻隔作用,一维纳米无机物的促进成炭和交联网络作用也有因降解控制步骤的改变而引起的活化能增大的能量阻隔作用机理。归纳起来,本文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首先优化了含镁铁的双氢氧化物的制备条件,并以所制备的LDH和MMA单体为起始物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低含量高热稳定性的层离型纳米复合材料。并对无机元素组分和层状形貌对聚合物基体的热稳定化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以及通过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了纳米复合材料的降解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有机改性的MgFe-LDH可以显着的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其作用原因一方面由于纳米级均匀分散的无机物片层的阻隔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层板上的结构基元铁离子发挥了捕获自由基的作用。再通过纳米复合材料热解动力学分析有理由判断,纳米复合材料中的稳定化作用不仅与片层的物理阻隔作用有关,也应当与热解反应活化能变化即能量阻隔有关。第二,通过共沉淀法和离子交换法合成了三种不同元素组成的双氢氧化物,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LDH和MH对EVA协效的纳米复合材料体系,三种体系在5%LDH含量下均形成了层离型复合结构。详细研究了MH/MgAl-LDH,MH/ZnAl-LDH和MH/MgFe-LDH三种协效体系对EVA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动态力学分析的结果表明LDH的片层促进了MH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使得聚合物分子链段运动增强,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也呈现了相似的变化。利用锥形量热仪对此纳米复合材料进行燃烧性能测试,三种纳米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及主要燃烧参数相对于EVA/MH组成的比较样是显着降低的,其中MH与MgAl-LDH具有最佳阻燃协效作用。对材料的燃烧残余物的形貌分析表明,含LDH的阻燃EVA纳米复合材料在燃烧过程中能形成致密而连续的保护层,有效阻隔了材料在燃烧过程中气体挥发物的扩散和与燃烧环境间能量的交换,提高燃烧残留量,降低了材料的火灾危险性。第三,在温和的实验条件下合成了一维形貌的多组分无机纳米带。通过一系列表征证实了该纳米带有着长程有序的结构,其纯度高、产量大、尺度均匀、表面洁净。对煅烧后的产物也进行了研究。这种新型的一维无机纳米带是碱性的,表面含有大量活性基团,易于和聚合物中的官能团发生相互作用,比如聚丙烯酸酯类,聚碳酸酯以及含有羧基团的其他聚合物体系,从而组成新型的聚合物/锌基纳米带复合材料。以锌基纳米带为起始物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PVA基纳米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证实了未经过修饰的无机纳米带与聚合物基体有良好的相容性,无机相含量为11.8%的纳米复合材料仍具有90%以上的可见光透过率,并且锌基纳米带在PVA的降解过程中起到了促进成炭的作用。通过对复合材料炭渣的形貌分析,能够进一步验证纳米带促进成炭的机理。以锌基纳米带和MMA单体为起始物采用原位聚合法成功制备了PMMA基纳米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因聚合物和纳米带之间的有效作用力可以使得纳米带均匀的分散于聚合物基体中,并且使得含量小于1wt%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获得了显着的提高。这可能是因为一维纳米带的表面组成使得其与单体在开始形成了氢键作用,经过聚合反应后无机相和有机相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相互贯穿的类似交联结构,从而大大限制了聚合物链段的运动,同时也表现出了玻璃化温度的提高和丙酮萃取实验的结果。第四,这部分以水热法合成了尺度均匀的一维氢氧化镧纳米线,并以其为起始物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PMMA/La(OH)3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一维形貌的稀土化合物对于PMMA材料热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热重分析结合热解动力学分析,评价PMMA/La(OH)3纳米复合材料的热降解机理,初步推断La(OH)3对PMMA降解过程的能量阻隔作用。

宋杰光[5](2008)在《包覆式ZrB2-YAG-Al2O3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文中认为硼化锆具有极高的熔点、硬度、化学稳定性、良好的导电导热性等优良特性,因此在航空航天、耐火、切削、电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ZrB2难以烧结致密、高温下易氧化及抗热震能力差,使其实用化难以实现。如何获得高致密ZrB2陶瓷并提高其高温抗氧化性和抗热震性,是当今ZrB2陶瓷研究的一个热点。本论文提出将烧结致密化和提高抗氧化能力一体化解决的思路:将ZrB2原料粉体表面改性,制备出具有包覆结构的ZrB2陶瓷。具体来讲,就是在ZrB2粉体表面包覆易烧结、不氧化的陶瓷粉体Y2O3-Al2O3,再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制备出具有YAG包覆ZrB2和YAG-Al2O3包覆ZrB2结构的ZrB2-YAG和ZrB2-YAG-Al2O3陶瓷。首先,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Al(OH)3-Y(OH)3包覆ZrB2粉体。对影响ZrB2分散稳定性的因素和Al(OH)3-Y(OH)3包覆ZrB2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浆体浓度、分散剂种类及含量、分散方式及时间和pH值对ZrB2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了适宜的分散条件:分散剂为2vol%的PMAA、超声时间为10min和pH值为9。研究了ZrB2分散稳定性、pH值、溶液浓度、滴定速度和反应时间对ZrB2包覆效果的影响。得出了适宜的包覆条件:分散剂2vol%-PMAA,超声10min、pH=9、溶液浓度为Al3+=0.017mol/L,Y3+=0.01mol/L、滴定速度为0.05ml/s、反应时间60min。其次,采用SPS烧结工艺制备了ZrB2-YAG和ZrB2-YAG-Al2O3陶瓷。研究了ZrB2-YAG的致密化过程以及工艺参数对致密化和陶瓷性能的影响。ZrB2-YAG烧结时的收缩主要是由ZrB2表面包覆的Al2O3-Y2O3收缩以及反应生成的YAG收缩造成的。通过对烧结温度、烧结压力以及保温时间对陶瓷致密度、弹性模量和断裂韧性的影响研究,得到了优化的制备工艺:烧结温度为1700℃、烧结压力为20MPa和保温时间为4min。由包覆粉体原料烧结的陶瓷致密度明显高于纯ZrB2陶瓷,所制备的ZrB2-YAG和ZrB2-YAG-Al2O3陶瓷具有包覆式显微结构。含30%YAG的ZrB2-YAG陶瓷的相对密度、杨氏模量和断裂韧性分别为98.3%、426GPa和4.15MPam1/2,表明YAG的加入可以实现ZrB2在较低的温度(1700℃)下的致密化。YAG-Al2O3含量为30wt%时,SPS最优工艺制备ZrB2-YAG-Al2O3陶瓷的相对密度、杨氏模量和断裂韧性分别为98.8%、435GPa和4.23MPam1/2,表明随着Al2O3比例增大,陶瓷不但更容易致密化,而且力学性能也有所提高。此外,为了对比,用机械混合原料采用相同烧结工艺制备了ZrB2-YAG和ZrB2-YAG-Al2O3陶瓷。结果表明由包覆型原料制备的陶瓷断裂韧性更高,说明了具有包覆结构的材料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研究了ZrB2-YAG和ZrB2-YAG-Al2O3陶瓷在700—1600℃的高温氧化性能。结果表明:相同SPS条件下制备的纯ZrB2陶瓷900℃就出现较明显的氧化增重,而ZrB2-YAG和ZrB2-YAG-Al2O3陶瓷出现明显氧化增重的温度为1200℃。在相同氧化条件下,随陶瓷中不能氧化的相(YAG或YAG-Al2O3)含量增大,氧化层越薄。随Al2O3含量的增加,陶瓷表现出更好的抗氧化能力,尤其是在更高的温度下(>1300℃)。此时Al2O3与B2O3在表面形成较致密的氧化阻挡层(Al18B4O33)。由包覆粉体原料制备的陶瓷与由机械混合粉体制备的陶瓷相比氧化层变薄,说明包覆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陶瓷的抗氧化能力。

艾云龙[6](2008)在《基于SiC/ZrO2协同作用的MoSi2改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MoSi2是一种金属间化合物,它具有较高的熔点、较低的密度和良好的高温抗氧化性,作为高温结构材料和室温摩擦材料在航空和汽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MoSi2室温脆性高而高温强度低,成为其实用化的主要障碍。本文为了提高MoSi2的综合性能,基于纳米改性技术,提出了采用纳米SiC/ZrO2颗粒、SiC晶须/ZrO2纳米颗粒协同复合MoSi2陶瓷的构想,从制备工艺、组织结构、力学性能等方面开展深入系统的探讨,为MoSi2基复合材料在结构材料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利用多相悬浮液混合法制备了SiC/ZrO2-MoSi2复合粉体,发现以聚乙二醇为分散剂、水为分散介质,并利用超声振荡分散以及SiC晶须通过调节乙醇悬浮液的pH值,可获得各相分布均匀的SiC(W)/ZrO2-MoSi2复合粉。2.利用热压烧结制备了SiC/ZrO2 -MoSi2纳米复相陶瓷,通过对复相陶瓷的相组成与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分析,发现SiC/ ZrO2协同作用综合机制提高复相陶瓷抗弯强度、断裂韧度以及细化晶粒作用明显,20%SiC(p)+10%ZrO2+MoSi2的抗弯强度是MoSi2的3.8倍,断裂韧度为2.4倍;15%SiC(w)+15%ZrO2+MoSi2的抗弯强度是MoSi2的2.6倍,断裂韧度为2.5倍。3.首次利用密栅云纹干涉法测试分析了纳米复相陶瓷高温断裂韧度,发现SiC/ZrO2协同作用提高复相陶瓷高温断裂韧度,纳米ZrO2颗粒高温增韧效果优于纳米SiC颗粒,纳米SiC颗粒高温增韧效果优于SiC晶须。4.利用压痕-急冷法研究了SiC/ZrO2 -MoSi2纳米复相陶瓷在100℃~600℃温差范围内的抗热震性能,发现纳米SiC颗粒或晶须与纳米ZrO2颗粒协同复合MoSi2改变了陶瓷裂纹扩展路径和形态,提高抗热震性能;纳米SiC颗粒提高MoSi2抗热震性能效果优于SiC晶须。探讨了SiC/ZrO2 -MoSi2纳米复相陶瓷“粉化”现象、抗氧化性能以及表面膜形成机制,发现复相陶瓷“粉化”现象减弱或没有,表面玻璃膜易形成,SiC/ZrO2协同作用有利于高、低温抗氧化能力的提高。5.通过室温磨损试验,测试分析了SiC/ZrO2-MoSi2纳米复相陶瓷的磨损特性,发现SiC/ZrO2协同作用能明显改善MoSi2陶瓷的耐磨性,纳米ZrO2颗粒的加入使复相陶瓷粘着磨损比例增大,纳米SiC颗粒的加入使复相陶瓷的磨粒磨损比例增大;纳米SiC/ZrO2颗粒与SiC晶须/ZrO2纳米颗粒协同作用相比,前者复相陶瓷磨粒磨损特征更明显。6.首次利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SiC/ZrO2-MoSi2纳米复相陶瓷微观应变,分析了SiC/ZrO2协同作用与MoSi2基体的位错关系,探讨了复相协同作用增韧补强MoSi2的机制,发现复相陶瓷断裂过程中ZrO2微观应变下降,部分转变为应力诱导ZrO2发生相变以及形成微裂纹,纳米SiC颗粒弥散分布在复相陶瓷中,难以缓解周边基体对其包围所产生或传递的应力,微观应变较大;ZrO2依靠自身相变的体积效应向基体泵入位错,晶内型SiC和ZrO2粒子对复相陶瓷位错的钉扎作用明显,SiC晶须阻碍位错运动,使位错缠结、交割,形成位错网结,另外,第二相粒子周围出现孪晶以及SiC晶须引起层错;复相陶瓷的韧化效应是ZrO2粒子的相变韧化及微裂纹形成、SiC晶须或SiC和ZrO2粒子的裂纹偏转和桥联、细化晶粒以及复合材料“内晶型”结构等机制的综合作用;复相陶瓷的强化机制主要为细晶强化和弥散强化。

王新北[7](2007)在《基于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材料光谱发射率测量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发射率是描述物体热辐射特性的重要参数,在航天、航空、国防、科学研究及工农业生产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例如,当航天飞机、卫星在空间飞行时,它们表面的辐射特性数据是其热控制的重要依据。在红外制导武器对抗中,对导弹火焰和蒙皮辐射特性数据的掌握是能否突防的关键,而对军事目标辐射特性的认知又是能否有效攻击和隐身的重要因素。在民用领域中,在粮食、油漆、皮革烘干、电采暖中,加热体辐射特性的控制是节能降耗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技术。在辐射测温技术中,发射率是现有测温方法中想得到目标真温而必须先知的唯一参数,也是影响目前辐射测温技术广范应用的瓶颈技术。材料发射率不仅取决于材料的组成成分和材料的表面状态(粗糙度、氧化等),还与材料的温度、考察的波长及观察的方向等因素有关。它不是物质的本征特性,随外界条件变化,不易测得。多年来,各国学者进行了大量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测量方法,研制了种类繁多的测量设备,得到大量热物性数据。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发射率的测量技术水平还不够高,数据分散性较大,而且我国还处于起步状态。因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航天材料与工艺研究所的资金支持下,在建立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光谱发射率测量装置的基础上,对光谱发射率测量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工作:1.研制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材料光谱发射率测量装置。设计了试样加热炉、参考黑体炉、反射式聚光光路、恒温环境腔体和真空系统。采用恒温环境辐射补偿技术,有效地消除背景辐射的影响。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优于国际同类装置。2.考虑到环境辐射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出了背景辐射补偿新算法。测量环境的背景辐射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光谱仪内部辐射,另一个是光谱仪外部辐射,它们通过一定的方式耦合到光谱仪中去,给测量结果造成较大影响。本文提出了两次测量的环境补偿新算法,有效消除了环境的影响。3.从维恩位移定律得到启示,提出一种基于光谱测量温度的新方法。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量目标的辐射光谱曲线,找到曲线峰值时的波长,再根据维恩位移定律得到目标的温度,称为光谱极值法。理论上分析了采用该方法测量黑体目标和实际目标的不确定度,建立了验证装置,并进行验证实验,理论和实验都证明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实用性。4.利用本文研制的光谱发射率测量装置,对两种航天材料的光谱发射率进行了测量实验研究,揭示了材料光谱辐射特性随波长和温度的变化规律。对测量系统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结果表明系统测量不确定度满足设计要求。系统研制后,受多个单位的委托,进行了多种材料的发射率测量试验,给委托单位提供了详细的测量数据,为委托单位的材料(型号)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体现了该系统研制的必要性。

郭瑞璜[8](2003)在《合成结构耐火性能评价及其实用化》文中认为

刘达,作霖[9](1992)在《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向》文中认为重点介绍日本建设省制定的“建筑业用新材料综合技术开发计划”,建筑用非金属系新材料的研究动向,建筑用金属系新材料的开发趋势,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发展趋向,建筑用精细玻璃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动向,建筑用新型涂料和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的实用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合成结构耐火性能评价及其实用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成结构耐火性能评价及其实用化(论文提纲范文)

(1)Mg95-xAl5Yx(x=0-5)合金吸放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储氢合金的概述
    1.2 储氢合金的分类
        1.2.1 钒系固溶体储氢材料
        1.2.2 镧镁镍系储氢材料
        1.2.3 镁系储氢材料
        1.2.4 钛铁系储氢合金材料
        1.2.5 新型合金储氢材料
        1.2.6 镁-铝系列储氢材料
    1.3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选题目的及可行性
        1.3.2 研究内容
2 实验设计及方法
    2.1 样品制备
        2.1.1 铸态Mg_(95-x)Al_5Y_x(x=0-5)合金的制备
        2.1.2 球磨样品的制备
    2.2 研究方法
        2.2.1 合金物相组成
        2.2.2 合金气态储氢性能
3 铸态Mg_(95-x)Al_5Y_x(x=0-5)合金微观结构及储氢性能研究
    3.1 铸态合金X射线衍射分析
    3.2 铸态合金气态储氢性能
        3.2.1 铸态合金动力学性能
        3.2.2 铸态合金热力学性能
    3.3 本章小结
4 球磨对Mg91Al5Y4合金储氢性能影响
    4.1 气态储氢性能
        4.1.1 球磨态合金动力学性能
        4.1.2 铸态合金热力学性能
    4.2 本章小结
5 碳负载Cu对合金性能催化研究
    5.1 催化剂制备及拉曼光谱分析
        5.1.1 碳负载Cu催化剂合成制备
        5.1.2 催化剂拉曼光谱分析
    5.2 合金气态储氢性能
        5.2.1 合金动力学性能
        5.2.2 合金热力学性能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原位合成ZrB2复合陶瓷自增韧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二硼化锆
        1.2.1 二硼化锆的结构与性质
    1.3 二硼化锆烧结工艺
        1.3.1 无压烧结
        1.3.2 热压法
        1.3.3 原位合成热压法
        1.3.4 高温自蔓延烧结
        1.3.5 放电等离子烧结
        1.3.6 高温高压烧结
    1.4 烧结助剂
        1.4.1 金属烧结助剂
        1.4.2 硅化物
        1.4.3 稀土氧化物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原理及过程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原料及其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流程
        2.3.1 原料配比
        2.3.2 烧结工艺
        2.3.3 实验步骤
    2.4 材料的表征和测试方法
        2.4.1 X衍射(XRD)测试
        2.4.2 形貌分析(SEM)
        2.4.3 抗弯强度测试
        2.4.4 显微硬度测试
        2.4.5 密度测试
第三章 Zr-BN-Al体系原位合成反应热力学分析
    3.1 基本的热力学计算公式
    3.2 体系的热力学计算
        3.2.1 反应方程式的选择
        3.2.2 热力学计算结果分析
        3.2.3 反应过程的中间反应的热力学计算
        3.2.4 计算的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条件下原位合成BN-Zr-Al复相材料
    4.1 不同条件下XRD图像分析与讨论
    4.2 不同条件下SEM图像分析与讨论
    4.3 不同条件下样品的密度和孔隙率
    4.4 不同条件下样品的抗弯强度和硬度
    4.5 实验结论
    4.6 对下一步工作的指导
第五章 添加烧结助剂Yb_2O_3原位合成ZrB_2复相材料
    5.1 保温30min对原位合成ZrB_2复相材料的影响
        5.1.1 物相分析
        5.1.2 显微结构分析
        5.1.3 气孔率和相对密度分析
        5.1.4 力学性能分析
    5.2 保温60min对原位合成ZrB_2复相材料的影响
        5.2.2 显微结构分析
        5.2.3 气孔率和相对密度分析
        5.2.4 力学性能分析
    5.3 保温90min对原位合成ZrB_2复相材料的影响
        5.3.1 物相分析
        5.3.2 显微结构分析
        5.3.3 气孔率和相对密度分析
        5.3.4 力学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添加烧结助剂MoSi_2原位合成ZrB_2复合材料
    6.1 添加5 wt%MoSi_2原位合成ZrB_2复合材料
        6.1.1 物像分析
        6.1.2 显微结构分析
        6.1.3 气孔率和相对密度
        6.1.4 力学性能分析
    6.2 添加10 wt%MoSi_2原位合成ZrB_2复合材料
        6.2.1 物相分析
        6.2.2 显微结构分析
        6.2.3 气孔率和相对密度分析
        6.2.4 力学性能分析
    6.3 添加15 wt%MoSi_2原位合成ZrB_2复合材料
        6.3.1 物相分析
        6.3.2 显微结构分析
        6.3.3 气孔率和相对密度分析
        6.3.4 力学性能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3)TiO2基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其活性白土负载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概述
        1.1.1 半导体的光催化过程
        1.1.2 纳米TiO_2 的光催化原理
        1.1.3 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氧化降解机理
        1.1.4 光催化反应发生的位置
        1.1.5 提高半导体光催化氧化能力的途径
        1.1.6 光催化剂的固定
    1.2 微波合成技术概述
        1.2.1 微波加热的特性及其原理
        1.2.2 微波加热技术的应用
        1.2.3 微波技术在合成TiO_2 光催化剂中的应用
    1.3 选题背景
    1.4 选题目的与意义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分析及表征方法
        2.3.1 甲基橙溶液吸光度的测定和脱色率的计算
        2.3.2 工业废水UV-Vis 吸收光谱
        2.3.3 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COD 的测定
        2.3.4 X 射线衍射光谱(XRD)
        2.3.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2.4 光降解试验仪器
        2.4.1 紫外灯光降解装置
        2.4.2 自然光光降解装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纳米TiO_2的不同方法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
    3.1 纳米TiO_2 制备方法
        3.1.1 溶胶-凝胶法
        3.1.2 水热法
        3.1.3 微波法
    3.2 实验部分
        3.2.1 纳米TiO_2 的制备
        3.2.2 光催化性能评价
    3.3 结构表征
        3.3.1 X 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3.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析
    3.4 光催化性能研究
        3.4.1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3.4.2 单因素试验
        3.4.3 工艺条件优化(正交实验)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稀土掺杂纳米TiO_2的溶胶-微波法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
    4.1 实验部分
        4.1.1 单稀土掺杂纳米TiO_2 的溶胶-微波法制备
        4.1.2 双稀土掺杂纳米TiO_2 的溶胶-微波法制备
        4.1.3 光催化性能评价
    4.2 表征
        4.2.1 X 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4.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析
    4.3 光催化性能研究
        4.3.1 不同掺杂元素种类对TiO_2 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掺杂元素半径对TiO_2 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3.3 不同掺杂元素浓度对TiO_2 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3.4 自然光下降解卷烟厂废水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活性白土负载型 TiO_2 光催化剂的溶胶-微波法制备、表征、回收及其光催化性能
    5.1 实验部分
        5.1.1 活性白土负载TiO_2 的溶胶-微波法制备
        5.1.2 光催化性能评价
        5.1.3 活性白土负载型TiO_2 的回收利用
    5.2 表征
        5.2.1 X 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5.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析
    5.3 光催化性能研究
        5.3.1 TiO_2 负载量对催化剂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5.3.2 煅烧温度对活性白土负载TiO_2 光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3.3 稀土掺杂对活性白土负载TiO_2 光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4 稀土掺杂活性白土负载TiO_2 光催化剂的回收利用研究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附录
致谢

(4)新型聚合物/氢氧化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热稳定性及阻燃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引言
    1.2 层状化合物
        1.2.1 双氢氧化物的结构特性
        1.2.2 双氢氧化物的合成方法
        1.2.3 聚合物/双氢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1.3 一维纳米化合物
        1.3.1 碳纳米管
        1.3.2 无机晶须
        1.3.3 凹凸棒土
    1.4 聚合物/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的主要性能
        1.4.1 力学性能
        1.4.2 热性能
        1.4.3 阻燃性能
        1.4.4 电学和光学性能
    1.5 结语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
        1.6.1 研究思路
        1.6.2 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层离型PMMA/LDH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热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样品制备
        2.2.3 产物的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gFe-LDH的合成
        2.3.2 PMMA/MgFe(DS)-LDH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无卤协效阻燃EVA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原料及仪器
        3.2.2 样品制备
        3.2.3 产物的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三种LDHs的研究:MgAl-LDH,ZnAl-LDH和MgFe-LDH
        3.3.2 熔融共混法制备EVA/LDH纳米复合材料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型锌基纳米带及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产物的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锌基纳米带的合成
        4.3.2 PVA/纳米带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4.3.3 PMMA/纳米带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PMMA/氢氧化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热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样品制备
        5.2.3 产物的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氢氧化镧纳米线的合成
        5.3.2 PMMA/氢氧化镧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本文总结、创新处及进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5)包覆式ZrB2-YAG-Al2O3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温材料
        1.1.1 难熔金属
        1.1.2 碳化物和C/C材料
        1.1.3 硼化物
    1.2 ZrB_2陶瓷材料
        1.2.1 ZrB_2的结构与性质
        1.2.2 ZrB_2陶瓷的应用
        1.2.2.1 耐火材料
        1.2.2.2 电极材料
        1.2.2.3 其它材料
        1.2.3 ZrB_2陶瓷的研究现状
        1.2.3.1 致密化研究
        1.2.3.2 陶瓷材料研究
        1.2.3.3 氧化研究
    1.3 YAG和Al_2O_3材料
    1.4 粉体包覆技术
        1.4.1 包覆机理
        1.4.1.1 化学键作用机理
        1.4.1.2 静电作用机理
        1.4.1.3 吸附层媒介作用机理
        1.4.2 包覆方法
        1.4.2.1 溶胶-凝胶法
        1.4.2.2 沉淀法
        1.4.2.3 异质絮凝法
        1.4.2.4 乳液聚合法
    1.5 课题的提出及论文的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主要内容
第2章 包覆式Al_2O_3-Y_2O_3/ZrB_2复合粉体的制备
    2.1 实验过程
        2.1.1 原料
        2.1.2 粉体在水溶液中的分散稳定性评价
        2.1.2.1 评价方法
        2.1.2.2 评价试验
        2.1.2.3 测试及表征
        2.1.3 包覆粉体的制备
        2.1.3.1 原料
        2.1.3.2 Al_2O_3-Y_2O_3/ZrB_2复合粉体的制备
        2.1.3.3 测试及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影响ZrB_2粉体分散稳定性的因素
        2.2.1.1 浆体浓度的影响
        2.2.1.2 分散剂的影响
        2.2.1.3 分散剂含量的影响
        2.2.1.4 分散时间及方式的影响
        2.2.1.5 pH值的影响
        2.2.2 影响包覆效果的因素
        2.2.2.1 分散的影响
        2.2.2.2 pH值的影响
        2.2.2.3 溶液浓度的影响
        2.2.2.4 滴定速度的影响
        2.2.2.5 反应时间的影响
        2.2.3 Al_2O_3-Y_2O_3/ZrB_2复合粉体的制备及表征
    2.3 小结
第3章 ZrB_2-YAG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
    3.1 实验过程
        3.1.1 ZrB_2-YAG陶瓷的制备
        3.1.1.1 陶瓷的制备
        3.1.1.2 常温性能评价
        3.1.1.3 测试及表征
        3.1.2 ZrB_2-YAG陶瓷的氧化性能评价
        3.1.2.1 试样的制备
        3.1.2.2 氧化性能评价方法
        3.1.2.3 测试及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ZrB_2-YAG陶瓷的制备
        3.2.1.1 YAG的制备
        3.2.1.2 ZrB_2-YAG陶瓷的致密化过程
        3.2.1.3 制备工艺优化
        3.2.1.4 不同YAG含量的ZrB_2-YAG陶瓷的制备
        3.2.2 ZrB_2-YAG陶瓷的氧化性能评价
        3.2.2.1 氧化温度
        3.2.2.2 氧化时间
        3.2.2.3 YAG含量对ZrB_2-YAG陶瓷氧化性能的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ZrB_2-YAG-Al_2O_3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
    4.1 实验过程
        4.1.1 ZrB_2-YAG-Al_2O_3陶瓷的制备
        4.1.2 ZrB_2-YAG-Al_2O_3陶瓷的性能评价
    4.2 结果与讨论
        4.2.1 ZrB_2-YAG-Al_2O_3陶瓷的制备
        4.2.1.1 ZrB_2-YAG-Al_2O_3陶瓷的致密化过程
        4.2.1.2 制备工艺
        4.2.1.3 不同YAG-Al_2O_3含量的ZrB_2-YAG-Al_2O_3陶瓷制备
        4.2.1.4 不同原料的陶瓷制备
        4.2.2 ZrB_2-YAG-Al_2O_3陶瓷的氧化性能评价
        4.2.2.1 氧化温度
        4.2.2.2 氧化时间
        4.2.2.3 添加相对陶瓷氧化性能的影响
        4.2.2.4 原料对陶瓷氧化性能的影响
        4.2.2.5 陶瓷氧化模型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6)基于SiC/ZrO2协同作用的MoSi2改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MOSi_2 基本特性及应用
        1.2.1 MoSi_2基本特性
        1.2.2 MoSi_2的应用
    1.3 MOSi_2 材料的改性途径
        1.3.1 合金化
        1.3.2 复合化
    1.4 MOSi_2 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1 MoSi_2基复合材料增强体的研究
        1.4.2 MoSi_2基复合材料合成方法的研究
        1.4.3 MoSi_2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1.4.4 发展趋势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SIC/ZrO_2-MOSi_2复合粉体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纳米颗粒的分散方法与表征
        2.2.1 纳米粒子的团聚与分散
        2.2.2 纳米颗粒的分散方法
        2.2.3 常用分散剂的种类
        2.2.4 纳米粉体分散稳定性表征方法及评价
    2.3 ZrO_2、SIC 纳米颗粒的分散
        2.3.1 实验方法
        2.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SIC(P)/ZrO_2-MOSi_2 复合粉体的制备
        2.4.1 制备方法及工艺
        2.4.2 SiC_((P))/ZrO_2- MoSi_2复合粉体评价
    2.5 SIC 晶须的分散
        2.5.1 分散剂对SiC 晶须分散的影响
        2.5.2 SiC 晶须分散度的评定
        2.5.3 SiC 晶须提纯与分散
    2.6 SIC(W)/ZrO_2-MOSi_2 复合粉体的制备
        2.6.1 制备方法及工艺
        2.6.2 SiC_((W))/ZrO_2- MoSi_2复合粉体评价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IC/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制备及组织与性能
    3.1 引言
    3.2 热压烧结制备SIC/ZrO_2-MOSi_2 纳米复相陶瓷
        3.2.1 原材料与实验设备
        3.2.2 试样制备工艺
        3.2.3 显微结构与性能测试方法
    3.3 SIC_((P))/ZrO_2-MOSi_2 纳米复相陶瓷显微结构与性能
        3.3.1 相组成与显微结构
        3.3.2 密度及孔隙率
        3.3.3 晶粒尺寸
        3.3.4 显微硬度
        3.3.5 抗弯强度
        3.3.6 断裂韧度
    3.4 SIC_((W))/ZrO_2-MOSi_2 纳米复相陶瓷显微结构与性能
        3.4.1 相组成与显微结构
        3.4.2 密度及孔隙率
        3.4.3 晶粒尺寸
        3.4.4 显微硬度
        3.4.5 抗弯强度
        3.4.6 断裂韧度
    3.5 热压工艺对纳米复相陶瓷致密度与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密栅云纹干涉法研究SiC/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 高温断裂韧度及热膨胀系数
    4.1 引言
    4.2 密栅云纹干涉法
        4.2.1 实验装置
        4.2.2 测试原理
    4.3 密栅云纹干涉法测定SIC/ZrO_2-MOSi_2 纳米复相陶瓷高温断裂韧度与热膨胀系数
        4.3.1 高温断裂韧度测试原理及计算方法
        4.3.2 高温断裂韧度测试过程
        4.3.3 热膨胀系数测试方法
        4.3.4 实验材料
        4.3.5 测试结果及分析
        4.3.6 高温断口SEM 分析
    4.4 SIC 颗粒与晶须对纳米复相陶瓷高温断裂韧度及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4.4.1 高温断裂韧度与热膨胀系数
        4.4.2 高温断口SEM 照片
        4.4.3 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SIC/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抗热震性与抗氧化性研究
    5.1 引言
    5.2 SIC/ZrO_2-MOSi_2 纳米复相陶瓷抗热震性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3 纳米复相陶瓷裂纹扩展形态与第二相提高抗热震性能机制探讨
    5.3 SIC/ZrO_2 -MOSi_2 纳米复相陶瓷抗氧化性能
        5.3.1 实验方法
        5.3.2 实验结果
        5.3.3 氧化特征及表面膜形成机制探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IC/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室温磨损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实验材料及试样制备
        6.2.2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
        6.3.1 SiC(p)/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磨损特性
        6.3.2 SiC(W)/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磨损特性
    6.4 分析与讨论
        6.4.1 纳米SiC、ZrO_2颗粒对MoSi_2陶瓷磨损性能的影响
        6.4.2 SiC 晶须协同ZrO_2纳米颗粒对MoSi_2陶瓷磨损性能的影响
        6.4.3 SiC(p)/ZrO_2-MoSi_2与SiC(w)/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磨损特性的对比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X 射线衍射法研究SIC/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微观应变与强韧化机制探讨
    7.1 引言
    7.2 X 射线衍射法研究SIC/ZrO_2-MOSi_2 纳米复相陶瓷微观应变
        7.2.1 X 射线衍射法微观应变测试原理
        7.2.2 实验设备及实验参数
        7.2.3 SiC/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微观应变
    7.3 SIC/ZrO_2-MOSi_2纳米复相陶瓷显微结构及断口形貌与性能的关系
        7.3.1 显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
        7.3.2 断口形貌与断裂韧性的关系
    7.4 SIC/ZrO_2-MOSi_2 纳米复相陶瓷强韧化机制
        7.4.1 ZrO_2纳米颗粒强韧化MoSi_2基体
        7.4.2 SiC 纳米颗粒强韧化MoSi_2基体
        7.4.3 SiC 晶须强韧化MoSi_2基体
        7.4.4 SiC/ZrO_2协同作用增韧补强MoSi_2基体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1.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与取得的成果
        8.1.2 本文创新之处
    8.2 后继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材料光谱发射率测量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2 材料光谱发射率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量热法
        1.2.2 反射法
        1.2.3 能量法
        1.2.4 多波长法
    1.3 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材料光谱发射率法研究现状
    1.4 辐射测温法技术综述
        1.4.1 全辐射测温法
        1.4.2 单辐射测温法
        1.4.3 比色测温法
        1.4.4 多波长测温法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光谱发射率测量装置的研制
    2.1 测量原理
    2.2 总体设计
        2.2.1 辐射能测量系统
        2.2.2 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光谱发射率测量系统
    2.3 参考黑体炉设计
        2.3.1 黑体炉的主要技术指标
        2.3.2 加热体的选择
        2.3.3 炉体结构的设计
        2.3.4 黑体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2.3.5 高温黑体炉空腔有效发射率估计
    2.4 试样加热炉设计
    2.5 背景恒温系统
    2.6 真空系统
    2.7 光学系统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FT-IR的标定及背景辐射补偿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对傅里叶红外光谱仪SSE的标定
    3.3 对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量线性度的标定
    3.4 对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自身噪声及背景噪声消除方法的研究
        3.4.1 光谱仪测量输出信号分析
        3.4.2 环境辐射补偿算法
    3.5 补偿算法的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谱极值测温技术研究
    4.1 概述
    4.2 测量原理及灵敏度分析
    4.3 测量非黑体材料的可能性分析
    4.4 大气吸收对光谱极值法的影响
    4.5 非黑体材料的测量误差估计
    4.6 光谱极值法目标温度测量实验研究
        4.6.1 黑体的测量试验
        4.6.2 实际表面的测试实验
    4.7 太阳温度测量试验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材料光谱发射率测量实验与不确定度分析
    5.1 概述
        5.1.1 金属材料的热辐射特性
        5.1.2 不透明非金属材料的热辐射特性
    5.2 金属材料的光谱发射率测量实验
    5.3 非金属材料的测量试验
    5.4 黑体涂层的发射率测量
    5.5 不确定度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
致谢
个人简历

(8)合成结构耐火性能评价及其实用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CFT柱耐火性能的研究
    1.1 基本性能研究
    1.2 复合加力载荷加热试验
    1.3 耐火性能的改善
    1.4 施以耐火被覆层的CFT柱
2 关于SC梁耐火性能的研究
    2.1 基本性能试验
    2.2 耐火性能的验证试验
3 CFT柱和SC梁的实用化

四、合成结构耐火性能评价及其实用化(论文参考文献)

  • [1]Mg95-xAl5Yx(x=0-5)合金吸放氢性能研究[D]. 孙涵丰.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2]原位合成ZrB2复合陶瓷自增韧探索研究[D]. 黄泽泽.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3]TiO2基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其活性白土负载与应用[D]. 韦庆婷. 延安大学, 2009(05)
  • [4]新型聚合物/氢氧化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热稳定性及阻燃机理研究[D]. 丁严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06)
  • [5]包覆式ZrB2-YAG-Al2O3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D]. 宋杰光. 武汉理工大学, 2008(12)
  • [6]基于SiC/ZrO2协同作用的MoSi2改性技术研究[D]. 艾云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5)
  • [7]基于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材料光谱发射率测量技术的研究[D]. 王新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12)
  • [8]合成结构耐火性能评价及其实用化[J]. 郭瑞璜.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3(01)
  • [9]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向[J]. 刘达,作霖. 材料导报, 1992(01)

标签:;  ;  ;  ;  ;  

复合结构的耐火性评价及实际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