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级公路建设中改进道路碎石加工设备的探讨

高等级公路建设中改进道路碎石加工设备的探讨

一、高等级公路施工改进路用碎石加工设备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甘学超[1](2020)在《基于抗裂性能的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组成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半刚性基层以板体性好、承载能力强、较好的经济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我国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结构的承重层,目前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一般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为主。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实际公路工程项目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早期受到干燥收缩易产生干缩裂缝、通车后期受到温度应力的影响易形成温缩裂缝等。本文以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性为目的,延长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面使用年限,减少后期路面维修成本。从级配细观骨架结构特征出发,建立离散元数值模型,研究不同级配的骨架结构效应并提出级配评价方法,优化级配组成,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强度,补足水泥剂量使用过多而降低抗裂性的短板,同时通过不同成型方式、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等室内试验验证级配的可行性。最后结合实际工程铺筑试验段,采用本文推荐级配,并对比不同搅拌方式下的基层混合料摊铺效果。具体内容如下:(1)在级配优化方面,本文建立了三种典型级配的离散元模型,在不同宽度加载板的情况下,采用循环加载的方式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并监测追踪混合料内部接触应力、力链分布、应力传递图等监测项目,分析了加载过程中三种级配细观结构力学响应规律。提出了应力传递率、主骨架应力分布率等骨架结构优良性评价标准。结果表明:GK骨架空隙级配与GM骨架密实级配的骨架结构效应优于XF悬浮密实级配。(2)级配设计采用了粗细集料分开设计方法,粗集料分级掺配、细集料i法级配设计,确定了分级掺配振实试验所得ZD-1的级配组与其他13组不同掺配比的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组,并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对不同级配进行了骨架结构评价,推荐了四组级配JS-5、7、9、ZD-1可以作为具有优良骨架结构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使用。(3)在室内试验方面,通过不同击实方式试验、不同成型方式的混合料力学性能试验和收缩性能试验对比。试验表明:重型击实造成的颗粒级配变化比振动击实级配变化程度高,是振动击实破碎程度2.4倍;振动成型试件在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试验结果是静压成型的1.14倍、1.53倍;相比静压成型,振动成型干缩应变降低了8%,且在试验监测的前7d,采用振动成型方式的试件平均干缩系数降低18.5%,说明了振动成型方式在早期可以有效减少混合料的干燥收缩。(4)以不同水泥剂量、级配、龄期作为研究要素,通过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室内试验,综合分析了力学性能与收缩性能随着水泥剂量和龄期的增长变化规律。并采用抗裂性评价方法对不同级配组成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了设计级配在各个性能方面均优于规范级配。(5)依托实体工程修筑了试验段,对比振动搅拌与静力搅拌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用效果。通过现场取芯强度试验、水泥剂量检测以及裂缝观测等手段,得出振动搅拌技术优于静力搅拌技术,并验证了本文级配设计方法所得的相关结论。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2](2020)在《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与路面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实际路面工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面工程7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智能环保路面技术、先进路面材料、先进施工技术、路面养护技术、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路面再生技术等。可为路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崔添毅[3](2020)在《赤泥基土凝岩固化黄土路用性能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强度高、干缩和温缩小、耐久性好的路面结构层材料一直是道路工程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土凝岩作为一种新型土壤固化剂,在道路工程建设中减少对天然砂石料资源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工程造价等方面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目前有关土凝岩固化黄土路用性能的研究尚不多见,其路用经济与技术性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依托甘肃省二车公路芦家湾连接线改移道路土凝岩底基层试验段项目,通过研究土凝岩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干缩性、耐久性,对比分析土凝岩固化土与其他类型固化剂固化土的上述路用性能,初步探究了土凝岩固化土用于公路工程路面结构层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土凝岩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结果显示,所用的土凝岩属于硅钙系胶凝材料,在硅酸盐词典中属于无熟料水泥。水胶比为0.4时,土凝岩净浆试件3天抗压、抗折强度比水泥净浆试件的相应强度偏低,但3~28天抗折、抗压强度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为143%、318%,远大于水泥净浆的49%、88%。土凝岩固化土及对比混合料强度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各掺量下土凝岩固化土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高于水泥固化土,也高于水泥、粉煤灰等稳定材料复合固化土。土凝岩稳定土七天无侧限强度可达2.0-5.0MPa,通过调整掺量可满足路面各结构层的技术要求。土凝岩固化土、水泥固化土和水泥稳定碎石的耐久性试验结果显示,土凝岩固化土的早期水稳定性系数略优于水泥稳定土,后期则刚好相反;水稳定性远低于水稳碎石;土凝岩固化土的抗冻性优于水泥固化土,但显着弱于水泥稳定碎石;土凝岩固化土的冲刷后质量完整度与水泥固化土的冲刷后质量完整度十分接近,土凝岩固化土的抗冲刷性显着弱于水泥稳定碎石;土凝岩固化土干缩性能优于水泥固化土。施工及试验段验证方面,土凝岩固化土施工不推荐使用路拌法,条件允许时尽量选择厂拌法。土凝岩改良土(掺量4%-6%)不推荐代替水泥用于各等级公路路基换填。掺量在10%-12%时,土凝岩固化土代替水泥稳定碎石、水泥混凝土、级配碎石用于路面结构层,相对传统材料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在砂石料匮乏区的二级及以下公路底基层可铺筑试验段进行初步验证,总结施工经验,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为进一步研究补充数据支撑与技术指导。

张乐[4](2020)在《明色化铺装材料在隧道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隧道路面结构主要采用以沥青混合料为上面层的复合式路面,与水泥混凝土相比,黑色的沥青混合料用于隧道路面铺装存在不利于行车安全性与增加能耗的问题,而明色化铺装材料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之处。本文从隧道铺面材料与隧道照明交叉领域入手,遴选废钢化玻璃砂、浅色石料两种明色集料,系统开展隧道明色化铺装材料组成设计及路用性能与节能效果评价,提出了混合式明色化铺装材料应用于隧道路面铺装的优选方案。首先,以AC-13型SBS改性沥青混合料为载体,选择不同掺量和不同粒径的废钢化玻璃砂及浅色石料等质量替换对应粒径部分集料,以水泥作为掺加玻璃集料沥青混合料的抗剥落剂,设计多种掺配方案的明色化铺装材料,并通过试验研究其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浅色石料明色化铺装材料的整体性能优于玻璃集料明色化铺装材料,玻璃集料明色化铺装材料的路用性能总体上有一定程度降低,尤其是水稳定性能和高温性能显着降低;综合路用性能试验结果,得出废钢化玻璃砂的掺量可达到15%。然后,利用隧道照明模型对不同铺面材料在相同照明条件下的照度、亮度进行测量并计算路面平均照度、路面平均亮度、反射系数和照度亮度换算系数,研究明色化铺装材料的节能效果。研究得出:在相同照明条件下,明色化铺装材料对路面平均亮度和路面反射系数的提升效果显着,对路面平均照度提升幅度较小;玻璃集料明色化铺装材料的节能效果较好,且优于浅色石料明色化铺装材料。本文的依托工程为太凤高速公路工程。综合各掺配方案明色化铺装材料路用性能试验和照明试验结果,采用15%掺量、2.36mm~9.5mm废钢化玻璃砂替代对应粒径部分集料的明色化铺装材料,其各项路用性能良好、节能效果显着、经济性较好,可作为混合式明色化铺装材料应用于隧道路面铺装的优选方案。

田源[5](2020)在《华南地区SMA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与施工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大省,公路交通量大且重载比例高,在南方地区高温多雨天气较多而且分布集中的条件下,传统的连续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路面显出诸多不足,早期病害如水损害、车辙、裂缝与抗滑性能衰减过快等问题时有出现。而骨架密实型的沥青玛蹄脂碎石(SMA)由于较大的油膜厚度以及纤维的加入使其具有比传统的悬浮密实型AC级配混合料具有更好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耐久性以及粗糙耐磨等表面功能特性,是解决AC性能不足的一个可行方案。但SMA混合料对优质粗集料、级配设计、拌和、摊铺、碾压等施工工艺的要求较高,一旦施工过程没有控制好则极易出现泛油、初期抗滑性能快速下降等问题。首先,通过对华南地区各省份代表性石场调研,发现目前优质石料较为匮乏,各省局部区域蕴藏的优质玄武岩与辉绿岩是目前新建高速上面层的主要料源。依据广东省高速公路规划图,在对高速公路沿线分布的岩石情况及石料加工厂开展大量调研并取得试验资料的基础上,汇总广东省岩矿资源分布,可对今后高速公路建设、养护等集料的选取提供参考。然后,根据CAVF法(主骨架空隙填充)设计粗、中、细三种SMA-13沥青混合料,采用数字图像技术对混合料试件的切片图像进行处理,基于大津法(OTSU)提取混合料切片图像中的粗集料颗粒,提出数字图像法计算的沥青混合料粗集料骨架间隙率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骨架结构。借助压力胶片的界面评价技术,并基于室内的搓揉试验模拟磨耗层构造在行车作用下的抗滑衰减行为,试验研究发现混合料的粗集料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其表面构造的抗滑耐久性能变化不大,适度的粗集料与细集料组合有助于改善混合料的和易性与施工均匀性,辅助于高粘度改性沥青胶结料,也能达到类似的骨架嵌挤约束效果,能够进一步改善路面表层构造的稳定性与抗滑耐久性。最后,依托实体工程开展沥青用量、纤维种类、纤维掺量、碾压工艺、沥青类型对SMA-13路面初期抗滑性能的影响,通过铺筑不同试验段,根据验评标准分别对构造深度和横向力系数指标进行比对分析,并采用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计算抗滑性能影响因素的敏感性指标,为提高SMA路面的早期抗滑性能提供材料设计与施工工艺优化指导依据。对两种改性沥青的SMA路段抗滑性能进行跟踪观测,进一步验证了高性能沥青胶结料的粘结约束作用也可以明显延长磨耗层的长期抗滑性能。

黄乔森[6](2019)在《广东地区高PG等级改性沥青研制及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广东地区常年高温多雨,加之车辆重载交通的持续作用,容易导致沥青路面在开放交通后不久就出现严重的车辙病害,影响道路行车舒适及行车安全。目前当地应用最广泛的车辙病害防治措施是采用SBS改性沥青,但使用过程中发现,普通的SBS改性沥青在部分高温重载交通地区已难以满足高温抗车辙的性能要求。因此,针对广东地区高温多雨且重载交通环境,亟待研制出一种有效改善高温抗车辙性能的高PG等级改性沥青,以提升广东地区沥青路面的服务质量与使用寿命。鉴于此,本文以梅大高速公路工程为依托,系统地开展了高PG等级改性沥青的研制及混合料性能研究。本文首先调查了广东地区气候环境及交通荷载状况,并基于当地典型气候条件、交通状况以及实测路面结构温度等因素推荐了适应于广东各区域的沥青PG等级。其次,根据广东地区各区域推荐的沥青PG等级确定研发的高等级PG改性沥青的等级标准,制备高等级PG改性沥青并进行相关研究。结合实际对比选择胶结料、改性剂及稳定剂,根据改性剂掺量、加工温度、加工时间以及反应速率等因素对其常规指标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关键制备参数,并基于动态剪切流变试验研究其高温及抗疲劳性能,基于弯曲流变试验研究了其低温抗裂性能,对所选参数进行验证与优化。再者,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了高PG等级改性沥青混合料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基于车辙试验、肯塔堡浸水飞散试验以及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分别研究了其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以及疲劳性能。最后,依托梅大高速试验路段,提出了广东地区高PG等级改性沥青研制及混合料性能的施工关键技术。同时,对高PG等级改性沥青路面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总之,本研究对广东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高温抗车辙性能的提高提供借鉴,对提高广东地区乃至全国沥青路面的服务水平及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芳[7](2019)在《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集料工厂化生产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大型跨海桥梁的建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而桥面铺装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主要材料性能、大型机具设备研发和技术工法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取得长足进步,已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甚至世界领先水平。但在路用集料生产、质量控制以及集料加工质量对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甚少,集料加工生产缺少规范化管理。因此,十分有必要从改善集料质量的角度开展相关技术及管理研究,以提高桥面铺装的技术性能和使用寿命。本文依托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工程项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大桥实际需求,开展一系列桥面铺装集料工厂化生产技术及管理的研究,提出具体的管理策略和措施并付诸实施,研究指导引入“工厂化精益生产”理念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对铺装专用集料的工厂化生产,大幅提升集料生产工艺、技术性能和管理水平,有力地保障了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工程质量,对我国桥面铺装,尤其是大跨径桥面铺装的技术方法改进和施工质量控制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集料加工工艺与标准现状、集料加工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工程工厂化生产及其管理理论现状进行分析;其次,结合项目特点和难点,简要分析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技术方案及集料要求,并对集料工厂化生产的建设方案、工艺控制及设备配置的优化、生产质量保证体系等进行研究;再次,对比普通工艺生产集料与工厂化生产集料的性能指标评价,并以港珠澳大桥两种典型的浇注式沥青混合料GMA-10、GA-10为例,验证其对混合料性能提高的有效性;随后,基于工程委托代理、动态均衡、工程标准化及供应链管理理论,开展集料工厂化生产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并提出了还需要系统深入研究的内容。本文预期可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旭[8](2019)在《路面结构中火山灰复合改性HMA的粘弹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高速公路网已经基本建成,当下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实现路面结构的长寿命。我国高等级路面结构的特色是采用半刚性基层的沥青路面。现今,影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已经从早年因水损害引起的网裂、龟裂变为以车辙、低温开裂及反射裂缝为主要损坏形式。其中,发生在半刚性结构中的流动型车辙问题日益严重,并出现一些值得思考的工程现象:传统认识中以上、中面层为主的车辙变形,出现向以中、下面层为主的转变;同时车辙的主要形式由以压密后路表下凹变为车轮下方沥青层向两侧挤压、隆起。而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关键因素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倒装结构特性。传统的层位分工思想主要针对的是采用柔性基层的顺装结构。但在倒装结构中,主要早期病害的成因及特点都已存在差异。因此,针对倒装结构的特点提出有效控制路面损坏的技术对策是半刚性路面实现长寿命的前提。本文首先重点讨论了倒装结构的应力重分布现象,提出应力重分布与高温、重载的耦合作用是导致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出现流动型车辙的主因。同时结合试验路数据分析了不同路面结构类型对沥青层变形发展的影响,并指出倒装结构因素使面层的沥青混合料(hot-mixed asphalt,HMA)相比在顺装结构中更易出现非线性行为,并反映在力学参数上。同时进一步分析得出倒装结构中沥青层需要兼顾高、低温性能的认识,并基于HMA的细观组成阐述了针对倒装结构的特点从胶浆层面改善HMA路用性能的原因。其次,本文系统分析了基质沥青与SBS(styrene-butadiene-styrene)改性沥青的粘弹特性差异,及其与路面高、低温使用性能的联系;同时,对涉及基质沥青与改性沥青的统一性能评价方法进行了理论探索。此外,基于吉林省火山灰研究课题选取典型火山灰与SBS改性沥青或基质沥青组成复合胶浆,通过DSR(dynamic shear rheometer)测试论证了复合改性技术对于改善沥青胶浆高、低温性能的有效性,并结合对火山灰颗粒的微观试验分析讨论了火山灰复合改性的微观机理。然后,在胶浆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全温动态模量试验、低温三点小梁弯曲试验以及高温贯入试验,综合评价了以火山灰作为细填料的改性及非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在试验中发现,火山灰细填料可以使SBS的改性效果相比使用矿粉进一步提高;但是,火山灰细填料无法脱离SBS改性沥青而单独提高混合料的性能。此外,具有良好颗粒特性的火山灰细填料可以充分发挥SBS的改性效果并使得HMA的高、低温性能同时得到改善,表现在低温下极限变形与破坏强度的提高,高温下模量增大且粘性蠕变减小,同时材料的抗剪强度也得到改善。本文以复合改性为契机,讨论了半刚性沥青路面实现长寿命的材料对策。此外,本研究基于光纤光栅量测技术,实现了在中、高温及动载下HMA的轴向变形与侧向变形的实时量测。一方面,探索了沥青混合料复数泊松比的量测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重复加卸载试验,将沥青混合料的总应变分解为弹性应变、粘弹性应变及粘塑性应变三部分,并得到了各类变形对应的侧向与轴向应变比值;并发现HMA的永久变形与材料的泊松比存在一定相关性,且基质沥青与改性沥青的粘弹性与粘塑性行为差异明显。最后,综合讨论了半刚性路面对于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要求,提出层位组合设计中的材料参数协调原则。

顾志丰[9](2019)在《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基层的性能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改扩建事业的不断发展,大量废弃水泥混凝土材料也源源不断的产生。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使其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对促进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道路养护维修成本,以及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破碎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制成的再生集料展开试验研究,分析了再生集料的基本性能与强化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其在加入水泥等材料下形成的新的(底)基层材料的路用性能,在室内试验基础上,铺筑了试验路,进一步检验其实际路用效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从原材料的性能入手,对废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破碎后形成的再生集料以及天然石材集料进行性能对比,研究和对比测试了不同粒径下再生集料及天然集料的高温失水率、吸水率、表观密度、压碎值以及针片状颗粒含量等指标;(2)讨论再生集料的生产加工工艺及强化方法,根据实际要求确定了并改进了再生集料的加工生产工艺;选择颚式破碎机物理强化及化学试剂包括有机硅树脂溶液、硅烷偶联剂和酞酸酯偶联剂等方法进行强化,采用集料的表观密度、压碎值及吸水率作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四种强化方法对再生集料改善效果以及经济性;(3)研究不同级配类型及最大粒径影响下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的性能变化规律,设计了最大粒径为53.0mm的悬浮密实结构与骨架密实结构,以及最大粒径为37.5mm的骨架密实结构共计三种级配类型的混合料,在模拟工程含泥量等不利条件影响因素的背景下,分别测试了不同配合比条件下材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劈裂强度、劈裂回弹模量等力学性能指标以及材料的干缩、温缩性能指标;(4)以河北省内某国道一级公路的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底基层试验路铺设工程为依托,分析了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的主要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通过现场取芯的方式对水稳再生层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底基层的性能良好,能够满足一级公路底基层的基本要求。

朱江江[10](2019)在《重载铁路软质岩填料路基工程特性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重载铁路因运能大、效率高、运输成本低,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已成为多数铁路大国货物运输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基于我国工业布局和能源分布情况,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的基本格局将长期存在,重载铁路是解决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最有效的途径。蒙华重载铁路是目前国内在建规模最大的运煤专线,岳阳至吉安段属丘陵、低山区,地形起伏,沿线地层以风化或易风化软质岩为主,分布段落约占正线全长70%,路堑挖方和隧道弃渣量巨大,若能将其用于路基填筑,则可解决大方量弃土及取土问题,减小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由于软质岩填料在路基填筑中适宜性的研究,大多以高速铁路或客运专线为主,对于轴载重、运量大和行车密度高的重载铁路,关于软质岩填料的改良及填筑技术缺乏深入分析。因此,进一步开展风化软质岩填料的相关试验研究,探讨用于重载铁路路基填筑的可行性,可为完善特殊条件下铁路路基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总结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托新建蒙华重载铁路工程,针对沿线分布的全风化软质岩填料和风化程度不同的软质岩块,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从填料的工程性质和路用性能,以及路基的工后沉降、动力稳定特性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非规则软质岩点荷载强度的等效面积法单轴抗压强度是岩石强度分级和岩体风化分带的重要指标,是岩石的最基本物理属性,通常采用标准的圆柱状试件进行压缩试验获取,但试件制作过程复杂,对于软弱、严重风化和节理发育的岩石,由于不能正常取出完整岩芯或无法加工成标准试件,很难采用标准的岩石试验方法测定强度,点荷载试验提供了一条快速简便的有效途径。基于点荷载强度的力学实质,通过引入试样实际破坏截面与最小截面的宽度比“面积系数”,构建了以最小截面积为基本参数的“等效面积法”及统一表达式,选用非规则软质岩试样,讨论了风化程度不同时面积系数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形状系数和加载点间距对点荷载强度的影响规律。试验表明:面积系数呈高度偏态分布,其特征值中位数随风化程度的增加在1.401.46间小幅增大,计算软质岩点荷载强度时可取均值1.43;点荷载强度Is随形状系数?和加载点间距D的增大逐渐减小至趋于稳定,随风化程度减弱,?的影响相应增加,D的影响变化不大。对于强、弱和微风化软质岩,以Is的相对偏差≤40%作为选样标准,提出了试样?分别不宜小于0.4、0.5和0.6,D应大于35mm的建议。(2)软质岩块作为石质填料用于铁路路基填筑的强度控制标准铁路路基地段的线路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道床、基床表层、基床底层和基床以下路堤,在列车作用下沿路基深度方向的动荷载逐渐衰减,路基各结构层对填料性质指标的要求可相应降低。将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525MPa的软质岩块按级差5MPa分为5组,开展了岩块试样的物理、水理和力学性质试验,掌握了软质岩块的基本工程性质,建立了强度等级不同的软质岩块压碎值CA、洛杉矶磨耗率LAA与饱和单轴抗压强度cR之间的关系式。当软质岩块作为石质填料用于基床表层填筑时,承受的动荷载作用较强,填料材质指标应按《铁路路基极限状态法设计暂行规范》(Q/CR9127-2015)中,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基床表层级配碎石CA<16%的较高标准确定,根据已建立的关系式可得cR>24.2MPa、LAA<39.5%;由于基床底层承受的动荷载作用相对较弱,可按基床表层级配碎石LAA?50%的较低标准确定,对应的cR?18.4MPa、CA≤18.7%。对于主要承受静荷载作用的基床以下路堤,填料材质指标可根据高速公路底基层级配碎石CA?30%的标准确定,对应的cR?13.5MPa,可得铁路行业的CA≤20.9%、LAA≤58.7%。据此,提出了软质岩块作为石质填料用于铁路路基填筑时的强度标准建议值,即用于基床表层填筑时,cR≥25MPa,CA<16%、LAA≤40%;用于基床底层填筑时,相应的cR?20MPa,CA<18%、LAA?50%;用于基床以下路堤填筑时,可取cR?15MPa,CA<20%、LAA?55%。(3)全风化软质千枚岩和水泥改良土填料工程性质及填筑工艺填料工程性质是影响路基填筑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试验,可知全风化软质岩填料中所含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富铁白云母、冰长石、高岭石和绿泥石,黏土矿物中未检测出蒙脱石;化学成分共24种,其中石英含量最高,占总质量的69.5%,Nb含量最少,为0.001%。室内土工试验得到全风化软质岩为高液限粉质黏土,属于D组填料,用于重载铁路基床以下路堤填筑时,应进行加固或改良。通过不同掺配比、压实系数、养护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得到水泥改良土填料的最佳掺配比为3.5%;进而对全风化软质岩和掺配比为3.5%的水泥改良土填料,进行了系统的力学性质试验,采用水泥改良后填料强度指标具有显着提高。现场填筑试验表明,随填料松铺厚度增加,路堤填土压实系数无明显变化,含水率增加时,压实系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地基系数则均逐渐减小;路堤填筑时,应严格控制填料松铺厚度和含水率。对于全风化软质岩填料,建议松铺厚度h取0.35m,含水率w控制在wopt-3%(27)w(27)wopt范围内,采用静压2遍+弱振1遍静压1遍+强振1遍静压1遍+静压2遍的碾压方式进行施工;对于水泥改良土填料,h可取0.4m,w应在wopt(27)w(27)wopt(10)2%范围,碾压工艺为静压2遍+弱振1遍静压1遍+强振1遍静压1遍。(4)全风化软质千枚岩和水泥改良土填料路基长期沉降观测及含水状态在分析两参数双曲线和指数曲线模型数学特征基础上,通过引入“沉降半衰期变形速率”特征量,基于大量现场沉降观测资料,提出了一种预测路基工后沉降的三参数幂函数模型。选取判定系数、均方差和关联度指标,对三种模型预测工后沉降的可靠性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得到幂函数模型的判定系数和关联度最大、均方差最小,表明三参数幂函数模型的回归曲线与实测曲线最接近,预测效果最好;试验断面的工后沉降最大值为37.25mm,远小于重载铁路路基的限值200mm,软质岩路基的工后沉降满足规范要求。路堤填料含水率测试值随时间呈初始调整、缓慢增长和基本稳定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传感器埋设初期,第二阶段处于雨水较多,日照不强的秋冬至春季期间,第三阶段路堤填料含水率基本稳定,随季节交替变化不显着。在路堤水平方向上,填料含水率中部小、两侧大;在竖直方向上,路堤填土的含水率,整体呈上部小、下部大的基本规律。(5)模拟重载铁路列车荷载长期作用下路堤和路堑基床结构动态响应重载铁路货运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应力叠加效应显着,计算时宜采用前后两车相邻转向架的四轴荷载模式,以轨枕底平面为半无限空间表面,按Boussinesq公式可得轴重30t时路基应力沿深度的分布规律。蒙华重载铁路道床部分为0.3m面砟+0.2m底砟,轨枕底0.5m处的计算值即为列车荷载传递至路基面时的静应力,根据基床表层和基床底层的动弹性模量,可得列车荷载作用下3.0m基床结构范围内的弹性变形。激振试验时的刚性加载板尺寸为2.0m×2.0m,按基床结构范围内弹性变形等效原则,可确定加载板板底的静应力为61.0kPa;在时速80km、动力冲击系数?取0.004时,常遇荷载作用下路基面的动应力为67.7kPa,极限荷载为80.5kPa。据此,采用自主研发的激振试验设备,开展了模拟重载铁路列车荷载作用的路基现场激振试验,测试了不同动荷载作用下,路堤和路堑基床结构的动态响应特征。试验表明:实测路基动应力、振动加速度和振动速度沿深度方向逐渐衰减,随动荷载作用增大,测试值逐渐增加;动荷载作用下加载板板底振动位移最大,沿路基表面水平方向呈非线性趋势逐渐减小,距加载板边缘距离越近,衰减幅度越明显,振动位移沿路基纵向的显着影响范围约为1倍加载板边长。在常遇荷载作用下,路堤断面加载板板底的振动位移为0.724mm;极限荷载时,路堤和路堑断面的振动位移分别为0.833mm和0.871mm,均小于规范控制值1.0mm,表明路基具有良好的动力稳定特性。

二、高等级公路施工改进路用碎石加工设备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级公路施工改进路用碎石加工设备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抗裂性能的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组成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基于离散元的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细观结构稳定性评价
    2.1 离散元原理
        2.1.1 离散元基本原理
    2.2 离散元在道路中的应用
    2.3 离散元模型建立
        2.3.1 离散元建模
        2.3.2 离散元主要参数选择
    2.4 骨架结构稳定性分析
        2.4.1 变形循环加载对混合料内部力学响应变化规律
        2.4.2 不同级配的应力传递图
        2.4.3 不同级配的应力传递分析
        2.4.4 不同级配的有效传递分布区域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
    3.1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设计
        3.1.1 级配理论
        3.1.2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分级掺配设计方法
    3.2 骨架结构优良性比选
        3.2.1 级配设计组的应力传递率与主骨架应力分布率比选
    3.3 抗裂性稳定骨架结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设计
        3.3.1 原材料
        3.3.2 水泥剂量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振动成型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性能研究
    4.1 振动成型原理
        4.1.1 成型设备以及力学模型
        4.1.2 振动成型参数确定
    4.2 不同成型方式对混合料的影响
        4.2.1 试验方案
        4.2.2 不同击实方式的级配衰变规律
        4.2.3 不同成型方式的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的影响
    4.3 不同成型方式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4.3.1 不同成型方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成型方式对收缩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路用性能研究
    5.1 试验方法
        5.1.1 试验方案
        5.1.2 室内试验方法
    5.2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力学特性研究
        5.2.1 无侧限抗压强度特性研究
        5.2.2 间接抗拉强度特性研究
        5.2.3 抗压回弹模量特性研究
    5.3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收缩性能研究
        5.3.1 干缩试验
        5.3.2 温缩试验
    5.4 抗裂性评价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工程应用
    6.1 振动搅拌技术原理及优势
        6.1.1 振动搅拌原理
    6.2 依托工程
        6.2.1 试验段铺筑
        6.2.2 基层配合比设计
        6.2.3 施工质量关键控制点
    6.3 试验段铺筑检验
        6.3.1 摊铺效果
        6.3.2 取芯情况
        6.3.3 试验段裂缝情况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智能环保路面技术
    1.1 自净化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1.1 光催化技术
        1.1.2 自清洁技术
        1.1.3 其他自净化技术
        1.1.4 自净化路面技术发展展望
    1.2 凉爽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2.1 路面热反射技术
        1.2.2 相变调温技术
        1.2.3 其他路面调温技术
        1.2.4 凉爽路面技术发展前景
    1.3 自感知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3.1 基于外部手段的感知技术
        1.3.2 基于感知元件的感知技术
        1.3.3 基于自感知功能材料的感知技术
        1.3.4 自感知技术发展前景
    1.4 主动除冰雪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1.4.1 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
        1.4.2 低冰点路面
        1.4.3 能量转化型路面
        1.4.4 相变材料融冰雪路面
        1.4.5 主动融冰雪路面研究前景
    1.5 自供能路面技术(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1.5.1 道路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1.5.2 道路热电能量采集技术
        1.5.3 光伏路面能量采集技术
        1.5.4 路域能量采集技术发展前景
    1.6 透水降噪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6.1 透水降噪路面材料组成设计
        1.6.2 路面材料性能与功能
        1.6.3 路面功能衰变与恢复
        1.6.4 透水降噪路面发展前景
2先进路面材料
    2.1 自愈合路面材料(由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2.1.1 基于诱导加热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3 其他自愈合路面材料
        2.1.4 自愈合路面材料发展展望
    2.2 聚氨酯混合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2.2.1 聚氨酯硬质混合料
        2.2.2 聚氨酯弹性混合料
        2.2.3 多孔聚氨酯混合料
        2.2.4 聚氨酯桥面铺装材料
        2.2.5 聚氨酯混合料的服役性能
        2.2.6 聚氨酯混合料发展前景
    2.3 纤维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3.1 碳纤维
        2.3.2 玻璃纤维
        2.3.3 玄武岩纤维
        2.3.4 合成纤维和木质纤维
        2.3.5 纤维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2.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4.1 多聚磷酸改性剂的制备与生产
        2.4.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性能
        2.4.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2.4.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2.4.5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与传统聚合物改性沥青对比分析
        2.4.6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技术发展展望
    2.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2.5.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2.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2.5.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相关规范
        2.5.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发展前景
    2.6 桥面铺装材料(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2.6.1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
        2.6.2 环氧沥青混凝土
        2.6.3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前景
3先进施工技术
    3.1 装配式路面(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1.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铺面
        3.1.2 地毯式柔性铺面
        3.1.3 装配式路面发展前景
    3.2 智能压实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3.1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理念
        3.3.2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要点
        3.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发展前景
    3.4 大温差路面修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3.4.1 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性能劣化行为
        3.4.2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要点
        3.4.3 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控制
        3.4.4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发展前景
4路面养护技术
    4.1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1.1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病害识别
        4.1.2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表面构造分析
        4.1.3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4.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能养护(北京工业大学侯越老师提供初稿)
    4.3 功能性/高性能预防性养护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3.1 裂缝处治
        4.3.2 雾封层
        4.3.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4.3.4 碎石封层和纤维封层
        4.3.5 薄层罩面和超薄罩面
        4.3.6 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趋势
    4.4 超薄磨耗层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4.4.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4.4.2 国内外常见超薄磨耗层技术简介
        4.4.3 超薄磨耗层材料与级配设计
        4.4.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5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
    5.1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分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5.1.1 基于有限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2 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3 未来展望
    5.2 路面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2.1 基于纳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2 基于细微观结构观测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3 未来展望
    5.3 微观力学分析(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3.1 分析微观力学模型
        5.3.2 数值微观力学模型
        5.3.3 未来展望
    5.4 长寿命路面结构(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6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6.1 工业废渣(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1.1 钢渣再利用
        6.1.2 其他工业废渣
        6.1.3 粉煤灰再利用
    6.2 建筑垃圾(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2.1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6.2.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6.3 生物油沥青(长安大学张久鹏老师提供初稿)
        6.3.1 生物沥青制备工艺
        6.3.2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
        6.3.3 生物沥青抗老化性能
        6.3.4 生物沥青再生性能
        6.3.5 生物沥青其他应用
        6.3.6 生物沥青发展前景
    6.4 废轮胎
        6.4.1 大掺量胶粉改性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6.4.2 SBS/胶粉复合高黏高弹改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6.4.3 温拌橡胶沥青(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7路面再生技术
    7.1 热再生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猛老师提供初稿)
        7.1.1 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7.1.2 温拌再生技术
        7.1.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洁净化技术
        7.1.4 热再生技术未来展望
    7.2 高性能冷再生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7.2.1 强度机理研究
        7.2.2 路用性能研究
        7.2.3 微细观结构研究
        7.2.4 发展前景

(3)赤泥基土凝岩固化黄土路用性能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赤泥基类固化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赤泥基类固化剂固化土研究现状
        1.2.3 土凝岩固化剂概述
    1.3 赤泥基固化剂土凝岩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案
    2.1 试验材料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2.1.1 土
        2.1.2 土凝岩
        2.1.3 水泥
        2.1.4 粉煤灰
        2.1.5 石粉
    2.2 试验方案
        2.2.1 赤泥基土凝岩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案
        2.2.2 土凝岩固化土耐久性试验方案
        2.2.3 赤泥基土凝岩固化土底基层现场试验段铺筑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赤泥基土凝岩固化土强度性能研究
    3.1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赤泥基土凝岩固化土耐久性能研究
    4.1 水稳定性
    4.2 抗冻性
    4.3 抗冲刷性
        4.3.1 试验方法
        4.3.2 试验设备介绍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干缩特性
    4.5 外观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凝岩固化土底基层现场验证分析
    5.1 试验段工程概况
    5.2 施工工艺
    5.3 现场检测结果与施工总结
        5.3.1 压实度
        5.3.2 弯沉
        5.3.3 施工总结
    5.4 后期监测研究
    5.5 土凝岩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
        5.5.1 产品成本分析
        5.5.2 与传统路基路面材料成本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明色化铺装材料在隧道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明色化铺装材料发展概述
        1.2.2 明色化铺装材料组成研究
        1.2.3 明色化铺装材料路用性能研究
        1.2.4 明色化铺装材料明色性能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环境调研
    2.1 隧道环境调研范围
        2.1.1 隧道调研对象
        2.1.2 隧道调研内容
    2.2 隧道环境调研分析
        2.2.1 隧道断面几何尺寸调研分析
        2.2.2 隧道内表面材料调研分析
        2.2.3 隧道照明光源及灯具布置调研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色化铺装材料组成设计与路用性能评价
    3.1 原材料选择与性质分析
        3.1.1 明色集料
        3.1.2 矿料
        3.1.3 沥青
        3.1.4 抗剥落剂
    3.2 明色化铺装材料组成设计
        3.2.1 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3.2.2 明色集料的掺配方案
        3.2.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3.3 明色化铺装材料路用性能测试与评价
        3.3.1 水稳性能
        3.3.2 高温性能
        3.3.3 抗滑性能
        3.3.4 抗渗性能
        3.3.5 粘结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色化铺装材料节能效果评价
    4.1 公路隧道照明评价方法
        4.1.1 公路隧道照明评价指标
        4.1.2 公路隧道照明评价指标分析
    4.2 明色化铺装材料隧道照明试验系统设计
        4.2.1 隧道照明模型
        4.2.2 试验原理
        4.2.3 试验方法、步骤及测量仪器
        4.2.4 试验测量区域及测点布置
    4.3 明色化铺装材料节能效果分析
        4.3.1 明色化铺装材料照明指标的测定
        4.3.2 明色化铺装材料反射系数计算结果分析
        4.3.3 明色化铺装材料节能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色化铺装材料施工工艺与经济性分析
    5.1 施工工艺分析
        5.1.1 原材料选用
        5.1.2 施工工艺
    5.2 经济性分析
        5.2.1 成本变化
        5.2.2 经济效益
        5.2.3 经济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5)华南地区SMA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与施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MA路面的发展
        1.2.2 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
        1.2.3 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评价方法
        1.2.4 SMA路面的抗滑性能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技术要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华南地区沥青路面集料资源分布与技术性能调研
    2.1 各省岩石地质分布概况
        2.1.1 广东省岩石分布概况
        2.1.2 广西地区岩石分布概况
        2.1.3 海南省岩石分布概况
        2.1.4 福建岩石分布概况
        2.1.5 江西岩石分布概况
    2.2 各省典型上面层石场调研
        2.2.1 广东河源芙蓉石场
        2.2.2 广西贵港石牛岭石场
        2.2.3 海南福岭玄武岩石场
        2.2.4 江西玄武岩石场
    2.3 不同岩石集料的技术特性
        2.3.1 广东省集料供应
        2.3.2 岩石分类及特性
        2.3.3 不同岩石集料的技术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MA混合料级配设计与混合料骨架评价
    3.1 原材料的选择
        3.1.1 沥青材料的选择
        3.1.2 粗集料的选择
        3.1.3 细集料的选择
        3.1.4 填料的选择
        3.1.5 纤维稳定剂的选择
    3.2 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方法
        3.2.1 体积法设计理论
        3.2.2 级配设计方案
        3.2.3 路用性能试验分析
    3.3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SMA沥青混合料骨架评价
        3.3.1 骨架的定义
        3.3.2 数字图像处理过程
        3.3.3 粗集料骨架评价
        3.3.4 粗集料分布均匀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MA路面抗滑性能评价与衰减试验研究
    4.1 沥青路面的抗滑机理与评价方法
        4.1.1 路面摩擦作用机理
        4.1.2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
        4.1.3 常规的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评价方法
        4.1.4 基于压力胶片技术的抗滑界面评价方法
    4.2 SMA路面的抗滑耐久性试验设计
        4.2.1 搓揉试验装置
        4.2.2 试验步骤
    4.3 SMA路面的抗滑性能衰减规律研究
        4.3.1 混合料级配的影响
        4.3.2 沥青种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应用与跟踪观测
    5.1 依托工程概况
    5.2 施工准备
        5.2.1 原材料
        5.2.2 配合比设计
    5.3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5.3.1 沥青混合料的拌制
        5.3.2 混合料运输
        5.3.3 混合料的摊铺
        5.3.4 混合料的碾压成型
        5.3.5 施工过程的温度控制
    5.4 试验段设计与抗滑性能影响分析
        5.4.1 沥青用量的影响
        5.4.2 纤维的影响
        5.4.3 碾压工艺的影响
        5.4.4 沥青类型的影响
    5.5 SMA路面抗滑特性敏感性分析
        5.5.1 敏感性分析方法
        5.5.2 抗滑性能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5.6 抗滑性能跟踪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广东地区高PG等级改性沥青研制及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PG等级改性沥青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高PG等级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广东实际状况的沥青使用PG分区研究
    2.1 基于广东气候条件的沥青PG分级研究
        2.1.1 广东省气候环境调查分析
        2.1.2 基于高温多雨气候条件的沥青PG等级划分
    2.2 基于广东交通状况的沥青PG分级研究
        2.2.1 广东省典型高速交通状况调查
        2.2.2 基于高速公路交通量的沥青PG等级划分
    2.3 基于广东沥青路面结构实测温度的沥青PG分级研究
        2.3.1 广东省代表性沥青路面温度实测分析
        2.3.2 基于路面实测温度的广东省沥青PG等级划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PG等级改性沥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高PG等级改性沥青原材料
        3.1.1 基质沥青
        3.1.2 改性剂
        3.1.3 添加剂
    3.2 高PG等级改性沥青制备
        3.2.1 高PG等级改性沥青的制备参数及工艺
        3.2.2 改性剂掺量对PG高温等级影响
        3.2.3 制备参数对高PG等级改性沥青常规指标的影响
    3.3 高PG等级改性沥青的性能测试与评价
        3.3.1 高PG等级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
        3.3.2 高PG等级改性沥青的抗疲劳性能
        3.3.3 高PG等级改性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PG等级改性沥青混合料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
    4.1 高PG等级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4.1.1 原材料及性能测试
        4.1.2 矿料级配设计
        4.1.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4.2 高PG等级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研究
        4.2.1 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评价现状
        4.2.2 车辙试验
    4.3 高PG等级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研究
        4.3.1 水稳定性能评价现状
        4.3.2 肯塔堡浸水飞散试验
    4.4 高PG等级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研究
        4.4.1 疲劳性能评价现状
        4.4.2 四点弯曲疲劳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PG等级改性沥青的实体工程应用及经济效益分析
    5.1 依托工程概况
    5.2 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5.2.1 施工工艺
        5.2.2 施工质量控制方法与标准
        5.2.3 施工质量管理与验收
    5.3 高PG等级改性沥青的经济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集料工厂化生产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沥青铺装集料技术标准现状
        1.2.2 国内外集料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现状
        1.2.3 工程项目工厂化生产及相关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集料要求分析
    2.1 桥面铺装技术方案分析
        2.2.1 项目气象水文环境条件分析
        2.2.2 桥面铺装项目的特点及难点
        2.2.3 桥面铺装结构设计方案
    2.2 集料技术指标要求
        2.2.1 粗集料技术指标要求
        2.2.2 细集料技术指标要求
    2.3 小结
第三章 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集料工厂化生产控制技术
    3.1 桥面铺装集料工厂建设
        3.1.1 集料工厂建设要求分析
        3.1.2 集料工厂建设目标与措施
        3.1.3 集料工厂建设实施方案
    3.2 集料工厂化生产控制技术
        3.2.1 细集料的加工工艺与生产线设备配置
        3.2.2 粗集料的加工工艺与生产线设备配置
        3.2.3 除尘装置的配置
    3.3 集料工厂化生产质量保证体系
        3.3.1 集料生产质量保证机制
        3.3.2 集料的包装、仓储和运输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工艺生产集料的技术性能研究
    4.1 不同工艺生产集料技术指标评价
        4.1.1 粗集料技术指标评价
        4.1.2 细集料技术指标评价
    4.2 不同工艺生产集料技术变异性分析
        4.2.1 集料级配变异性
        4.2.2 集料技术指标变异性
    4.3 对GMA-10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分析
        4.3.1 原材料
        4.3.2 GMA-10 混合料制备与性能测试
        4.3.3 GMA-10 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4.4 对GA-10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分析
        4.4.1 原材料
        4.4.2 GA-10 混合料制备与性能测试
        4.4.3 GA-10 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料工厂化生产管理模式研究
    5.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下的集料工厂化决策分析
        5.1.1 集料工厂化生产情形下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5.1.2 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5.2 基于“质量—进度”动态均衡的管理研究
    5.3 基于标准化、资源供应链管理的模式研究
        5.3.1 桥面铺装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
        5.3.2 桥面铺装工程资源供应链管理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路面结构中火山灰复合改性HMA的粘弹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2.1 我国路面结构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历史任务
        1.2.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特点
        1.2.3 工程现象中的流动型车辙
        1.2.4 长寿命半刚性路面结构
        1.2.5 半刚性路面中的材料性能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3.1 路面设计
        1.3.2 HMA的车辙变形
        1.3.3 HMA的粘弹特性
        1.3.4 材料性能改善
        1.3.5 小结
    1.4 研究内容
        1.4.1 论文总体思想及理论路线
        1.4.2 论文主要内容
2 路面结构组合与沥青层材料力学行为的联系
    2.1 倒装结构的应力分布特点
        2.1.1 沥青路面各结构层的刚度组合
        2.1.2 基于层状弹性体系理论的结构应力场分析
    2.2 重庆环道试验结果分析
        2.2.1 环道试验路简介
        2.2.2 环道试验段三种结构沥青面层变形发展特征
        2.2.3 中面层与下面层变形发展分析
        2.2.4 沥青面层变形在结构中的发展演化
    2.3 沥青混合料的力学行为
        2.3.1 力学行为的类型
        2.3.2 HMA力学行为与材料组成及早期损害的联系
        2.3.3 HMA的弹性、粘性、塑性行为
    2.4 HMA力学参数的非线性特征
        2.4.1 模量
        2.4.2 泊松比
        2.4.3 复杂应力场中力学参数的影响
    2.5 HMA的抗剪强度
    2.6 本章小结
3 火山灰SBS复合胶浆的粘弹特性
    3.1 SBS改性沥青与基质沥青粘弹特性的差异
        3.1.1 基于粘弹性理论的力学参数
        3.1.2 SBS改性对沥青胶结料粘弹特性的影响
        3.1.3 沥青胶结料粘弹特性与路用性能的联系
        3.1.4 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指标
    3.2 火山灰SBS复合改性沥青胶浆
        3.2.1 沥青混合料中的胶浆体系
        3.2.2 火山灰细填料
    3.3 火山灰细填料颗粒特性分析
        3.3.1 颗粒孔隙特性分析(BET测试)
        3.3.2 颗粒矿物成分分析(XRD)
        3.3.3 颗粒微观形态(SEM)
    3.4 火山灰胶浆DSR试验分析
        3.4.1 试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3.4.2 DSR温度扫描试验结果分析(试验一)
        3.4.3 DSR频率扫描试验结果分析(试验二)
    3.5 复合改性的机理及意义
    3.6 本章小结
4 火山灰复合改性HMA的高、低温路用性能
    4.1 火山灰HMA组合设计
    4.2 火山灰HMA全温动态模量试验
        4.2.1 试验设备、方法及试件的制备
        4.2.2 动态模量与相位角试验结果
        4.2.3 动态模量和相位角频域主曲线的建立
        4.2.4 全温性能分析
    4.3 混合料低温小梁弯曲试验
        4.3.1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火山灰HMA的高温抗剪强度
        4.4.1 试验方法
        4.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试验结果总结和技术意义
    4.6 本章小结
5 HMA的侧向变形与粘弹塑性行为
    5.1 HMA的泊松比与永久变形
    5.2 光纤光栅量测技术
        5.2.1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
        5.2.2 轴向变形与侧向变形量测
    5.3 动态模量试验泊松比量测
        5.3.1 材料及试验方法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沥青混合料间歇加卸载试验
        5.4.1 试验方法
        5.4.2 试验结果分析一
        5.4.3 试验结果分析二
    5.5 倒装结构中材料参数的协调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吉林省火山灰课题相关资料
附录B 各结构主应力图谱
附录C 重庆环道试验路数据
附录D 马歇尔试验模拟结果
附录E XRD测试结果
附录F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及三点弯曲试验数据汇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基层的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再生集料及其他原材料的基本性能
    2.1 再生集料的主要性能
        2.1.1 再生集料的来源
        2.1.2 高温失水率
        2.1.3 吸水率
        2.1.4 表观密度
        2.1.5 集料压碎值与针片状含量
        2.1.6 集料的微观分析
    2.2 其他原材料性能
        2.2.1 水泥
        2.2.2 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集料生产加工工艺及性能强化方法研究
    3.1 再生集料的生产工艺
        3.1.1 普通天然集料的生产工艺
        3.1.2 再生集料生产加工工艺分析
        3.1.3 再生集料生产加工工艺改进
    3.2 再生(粗)集料的强化改性方法研究
        3.2.1 再生(粗)集料的改性强化试验设计
        3.2.2 再生集料强化改性试验结果
        3.2.3 再生集料强化改性微观分析
        3.2.4 经济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
    4.1 配合比设计
        4.1.1 再生集料级配的选择
        4.1.2 混合料的拌制
        4.1.3 击实试验
    4.2 抗压试验
        4.2.1 无侧限抗压强度
        4.2.2 抗压回弹模量
    4.3 劈裂试验
        4.3.1 劈裂强度
        4.3.2 劈裂回弹模量
    4.4 干缩特性试验
    4.5 温缩特性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的工程应用研究
    5.1 工程概况
    5.2 施工准备
    5.3 施工质量控制
    5.4 性能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重载铁路软质岩填料路基工程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质岩填料工程特性
        1.2.2 点荷载强度试验及石质填料强度标准
        1.2.3 路基的工后沉降及动力稳定特性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全风化软质岩路基填料基本工程性质
    2.1 试验依托工点
    2.2 全风化软质岩填料物理化学性质
        2.2.1 矿物成分分析
        2.2.2 化学成分分析
        2.2.3 物理性质试验研究
    2.3 全风化软质岩填料水理性质
        2.3.1 自由膨胀率试验
        2.3.2 膨胀率试验
        2.3.3 膨胀力试验
        2.3.4 收缩试验
    2.4 全风化软质岩填料水泥改良试验研究
        2.4.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4.2 最佳掺配比及压实系数确定
        2.4.3 路堤填筑实际掺配比检测
    2.5 全风化软质岩及水泥改良土填料力学性质
        2.5.1 渗透试验
        2.5.2 固结试验
        2.5.3 直接剪切试验
        2.5.4 三轴压缩试验
        2.5.5 承载比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软质岩块点荷载强度评价的等效面积法
    3.1 点荷载强度评价的等效面积法
        3.1.1 非规则试样点荷载强度的评价方法
        3.1.2 等效面积法及统一表达式
    3.2 等效面积法的参数取值及评价
        3.2.1 试样选取及试验过程
        3.2.2 面积系数的确定
        3.2.3 等效面积法计算点荷载强度效果评价
    3.3 软质岩块点荷载试验试样尺寸选取标准
        3.3.1 试样贯入深度对点荷载强度的影响
        3.3.2 试样形状系数对点荷载强度的影响
        3.3.3 试样加载点间距对点荷载强度的影响
    3.4 点荷载强度与压拉强度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路路基软质岩石质填料强度标准研究
    4.1 软质千枚岩块工程特性
        4.1.1 软质千枚岩块物理性质
        4.1.2 软质千枚岩块水理性质
        4.1.3 软质千枚岩块力学性质
    4.2 软质千枚岩石质填料的路用性能
        4.2.1 铁路工程碎石道砟与级配碎石材质指标
        4.2.2 软质千枚岩石质填料母岩材质指标探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风化软质岩及水泥改良土填料现场填筑试验
    5.1 现场填筑试验方案
        5.1.1 路基填筑方案设计
        5.1.2 取土场地及机械设备
        5.1.3 填料摊铺及碾压
        5.1.4 试验数据采集
    5.2 全风化软质岩填料碾压工艺试验
        5.2.1 现场填筑试验数据
        5.2.2 合适松铺厚度确定
        5.2.3 填料含水率控制范围
        5.2.4 合理碾压组合方式探讨
    5.3 全风化软质岩水泥改良土填料碾压工艺试验
        5.3.1 现场填筑试验数据
        5.3.2 合适松铺厚度确定
        5.3.3 填料含水率控制范围
        5.3.4 合理碾压组合方式探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风化软质岩及水泥改良土路基长期观测试验
    6.1 现场试验方案
    6.2 传感器埋设及数据采集
    6.3 单点沉降计观测数据分析
        6.3.1 单点沉降计观测数据
        6.3.2 铁路路基幂型工后沉降预测模型
        6.3.3 沉降观测数据分析及工后沉降预测
    6.4 路堤填土含水状态及变化规律分析
        6.4.1 路堤填土含水状态时程曲线分析
        6.4.2 路堤填土水平方向含水状态分析
        6.4.3 路堤填土竖向含水率变化规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重载铁路路基基床结构动力稳定性激振试验
    7.1 现场激振试验方案及传感器埋设
        7.1.1 试验目的与内容
        7.1.2 重载铁路路基应力分析及试验荷载确定
        7.1.3 激振设备及标定试验
        7.1.4 测试断面传感器埋设
    7.2 现场激振试验及测试数据分析
        7.2.1 现场激振试验装置及加载方式
        7.2.2 现场激振试验数据分析
        7.2.3 现场激振试验荷载校核
    7.3 路基基床结构物理力学指标检测
    7.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高等级公路施工改进路用碎石加工设备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抗裂性能的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组成设计研究[D]. 甘学超.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2]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J].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0)
  • [3]赤泥基土凝岩固化黄土路用性能初步研究[D]. 崔添毅. 长安大学, 2020(06)
  • [4]明色化铺装材料在隧道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 张乐.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华南地区SMA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与施工应用研究[D]. 田源.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广东地区高PG等级改性沥青研制及混合料性能研究[D]. 黄乔森. 长安大学, 2019(07)
  • [7]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集料工厂化生产技术应用研究[D]. 王芳. 长安大学, 2019(07)
  • [8]路面结构中火山灰复合改性HMA的粘弹特性研究[D]. 刘旭.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9]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基层的性能与应用研究[D]. 顾志丰.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10]重载铁路软质岩填料路基工程特性试验研究[D]. 朱江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高等级公路建设中改进道路碎石加工设备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