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生物科技相结合

中医药与生物科技相结合

一、中药同生物技术相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高耀[1](2021)在《基于多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题依据: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疑难疾病,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快感缺乏,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假说众多,相互交叉,从不同角度揭示抑郁症病因和病机具有复杂性。中药以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特点,在抑郁症的治疗方面优势明显,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逍遥散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代表方剂,在抑郁症治疗方面一直被广泛关注。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该方具有确切的抗抑郁作用,已成为治疗抑郁症常用的经典方剂之一。然而目前逍遥散的报道多从单一靶点研究阐释其作用机制,而对抑郁症多靶点的特征缺乏足够的重视,难以深入地揭示其抗抑郁作用机制。与其他中药复方相似,逍遥散也是一个多成分、多靶点、多机制,以及组分之间互相作用的复杂体系,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大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目前关于逍遥散抗抑郁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逍遥散抗抑郁的机制研究具有单一性,多以代谢组学或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手段,缺乏同一层次的数据整合分析的方法;2.多组学数据资料不完善,缺乏从多层次“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整合分析的研究数据;3.逍遥散以“多成分”作用于抑郁症“多靶点”模式发挥治疗效果,尚无以“多成分-多靶点”的研究模式阐明逍遥散抗抑郁机制。因此,本研究从中药整体观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整体研究思路,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系统阐释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机理。针对这样的复杂系统,需要借助系统生物学及现代药理学实验技术的参与。首先,表征逍遥散的化学成分和构建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刺激应激(CUMS)大鼠抑郁模型,验证逍遥散抗抑郁效果及采集组学分析的样本;其次,构建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研究方法和代谢表型通路优化排序方法,从代谢表型层次阐明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再次,采用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给予逍遥散后CUMS大鼠海马组织的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多组学层次整合分析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验证;最后,采用ADME预测和网络药理学的贡献指数模型筛选逍遥散活性成分,从“活性分子-关键通路”的角度明确逍遥散抗抑郁机制。该研究结果为采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整合分析研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为逍遥散抗抑郁的药理机制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为逍遥散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目的:(1)采用代谢表型进行同一层次的关联分析,构建代谢表型研究方法和代谢表型通路优化排序的方法,从代谢表型层次阐明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2)通过“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表型”的关联分析,从纵向层次找出与代谢表型关联性,从“基因-蛋白-代谢”多组学多层次角度阐明逍遥散抗抑郁机制。(3)基于实验数据的网络药理学角度出发,明确抑郁症的疾病网络,寻找逍遥散中的活性分子,从“多成分-多靶点”的立体角度,挖掘逍遥散抗抑郁的活性分子及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UPLC-MS/MS方法对逍遥散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定,明确逍遥散化学物质基础;构建CUMS大鼠抑郁模型,验证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收集大鼠的海马组织和血清样本,为后续组学实验研究和分子实验验证提供样本支持。(2)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逍遥散调节CUMS抑郁大鼠海马的代谢物及代谢通路;采用代谢表型网络和模块功能分析,聚焦逍遥散抗抑郁代谢特征,构建逍遥散抗抑郁表型网络,明确逍遥散抗抑郁的代谢表型机制;构建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通路优化排序方法,明确逍遥散抗抑郁重要的代谢表型通路。(3)采用转录组学技术,分析逍遥散调节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中的差异基因及重要通路,明确逍遥散在基因水平的抗抑郁机制;采用蛋白组学技术,分析逍遥散调节CUMS大鼠海马组织中的差异蛋白及重要通路,明确逍遥散在蛋白水平抗抑郁机制;采用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方法,挖掘逍遥散抗抑郁的关键通路,明确逍遥散在“基因-蛋白-代谢”多层次抗抑郁的通路;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逍遥散可能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的氧化磷酸化和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4)采用ADME分析方法,筛选逍遥散的活性分子;采用网络药理学的靶点预测、疾病网络分析和贡献指数模型,明确逍遥散抗抑郁的重要成分、重要靶点和关键通路;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逍遥散重要成分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的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结果:(1)本研究采用UPLC-MS/MS对逍遥散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通过对照品、文献中质谱数据与实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共鉴定出62种成分。其中,柴胡中有14种成分,白芍中有8种成分,当归中有11种成分,白术中有4种成分,茯苓中有3种成分,甘草中有14种成分,薄荷中有4种成分和生姜有3种成分。该方法直接表征鉴定,与化学分离方法比较优势明显。逍遥散组(21.2 g生药/kg)能显着逆转CUMS引起的大鼠体重、糖水偏爱率、大鼠穿越格数、大鼠直立次数、进入中央区域次数和大鼠中央格停留时间显着性升高。(2)逍遥散抗抑郁海马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UMS抑郁大鼠海马中共有25个差异代谢物发生了显着性变化。逍遥散干预后,共有16个差异代谢物被显着性回调。代谢表型研究发现逍遥散回调的代谢物有97个,其中在不同生物样本中调节的相同差异代谢物有34个,其中11个变化趋势一致,涉及的关键代谢功能为能量代谢和神经递质相关通路。使用CNM算法从逍遥散回调代谢网络提取9个代谢功能模块参与了逍遥散抗抑郁的机制研究。首次采用对接评分加权药理学指数(DSWMP)构建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的通路优化排序方法。(3)转录组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大鼠海马有73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63个,下调基因474个。与模型组/正常对照组鉴定差异基因比较,发现逍遥散回调的差异基因有106个,显着回调通路有16条,这些通路涉及γ-氨基丁酸能突触、5-羟色胺能突触、谷氨酸能突触和钙信号通路等。逍遥散可能通过调节这些通路上Adcy8、Gad1、Gad2、Htr2a、Chrna7、Erbb3、Map4k4、Nr4a1、Zfpm2、LOC100911372、Twist1、Ntng1、Robo3和Slit2发挥抗抑郁作用。蛋白组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调节大鼠海马的差异表达蛋白有18个,其中上调13个,下调15个,与模型组/空白组鉴定的差异蛋白相比,发现逍遥散回调的差异蛋白有11个,包括RGD1311899、Krt10、Ndufab1、Cplx1、Fkbp8、Pafah1b3、Ndufs6、Sh3bgrl3、Pmm2、Fth1和Tbca。KEGG通路分析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通路为氧化磷酸化、突触小泡循环、脂质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等。多组学整合分析发现: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数据结果表明逍遥散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氧化磷酸化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具体的机制为逍遥散能够显着逆转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中MrccⅠ活性降低,Uqcrc2 mRNA水平显着降低,Ndufs6蛋白水平升高。转录组学和代谢表型数据结果表明,逍遥散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具体机制为逍遥散能够显着逆转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中谷氨酸含量升高,谷氨酸脱羧酶1(Gad1)和谷氨酸受体1(Glur1)活性降低,谷氨酸合成酶(Gls)和谷氨酸NMDA受体epsilon-1亚基(Grin2a)活性升高,Slc1a3 mRNA水平显着降低,Eaat2、Erk1/2和CREB蛋白水平降低,Nmdar1和Mglur1蛋白水平升高。(4)首次采用ADME方法对逍遥散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筛选,逍遥散中有16种活性化学成分,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的贡献指数筛选逍遥散中7个成分的贡献指数大于平均贡献指数,这些成分有6-姜酚、芍药苷、阿魏酸、藁本内酯、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和甘草素。分子对接验证了7个成分与通路GRM5和HTR2A有很好的亲和力,分子实验进一步发现逍遥散这些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谷氨酸能突触通路上的Htr2a、Nmdar1、Pkc、CamkⅡ和Caspase-3发挥抗抑郁作用。结论:(1)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包含97个代谢物和48条通路;代谢表型整合分析发现逍遥散抗抑郁具有调节差异代谢物的一致性、代谢表型通路的网络性和代谢表型功能的模块化。对接评分加权药理学指数可用于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的通路优化排序。(2)逍遥散可以在转录层次调节106个基因,在蛋白层次调节11个蛋白发挥抗抑郁作用。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整合分析发现逍遥散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氧化磷酸化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转录组学和代谢表型数据整合分析发现,逍遥散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3)逍遥散中6-姜酚、芍药苷、阿魏酸、藁本内酯、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和甘草素,这7个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

刘依雯[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目的]利用数据挖掘系统,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分析王必勤教授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总结王教授治疗内异症的临床经验,促进其经验的传承。[方法]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王必勤教授门诊保存纸质医案,按纳排标准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异症患者医案84例,共计322诊次。利用Microsoft Excel及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系统,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患者一般信息、四诊资料、中医诊断及处方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年龄分布集中在28-41岁年龄段,其中以28-34岁最多见(51.19%)。2.患者平素症状以畏寒、眠差、下腹痛、大便溏薄、腰酸为多见,累计占比41.13%;月经情况以夹血块、腹痛、经色暗、腰酸、乳胀为多见,累计占比73.41%;中医诊断以不孕、症瘕、痛经、经期延长、腹痛、月经过少为多见,累计占比84.16%;舌象以舌红(65.17%)、苔薄白(82.43%)为主,脉象以脉细(42.28%)为主。3.纳入医案共用573则处方,165味中药,基础方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两固汤(40.85%),使用频率>40%的14味药物依次为当归、熟地黄、党参、益母草、续断、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怀牛膝、红藤、川芎、炙黄芪、山药、炒白术,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肝、肾、脾为主,功效以补肝肾、清热解毒、补肾阳、活血调经为主。4.基于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对包括熟地黄—当归、党参—当归、川芎—益母草、川芎—熟地黄、川芎—当归、菟丝子—当归、枸杞子—当归、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菟丝子、淫羊藿—当归。基于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四类,分别为养血活血类、活血消症类、补肾健脾类、滋补肝肾类。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药物12味,包括熟地黄、当归、益母草、菟丝子、枸杞子、续断、炙黄芪、红藤、党参、淫羊藿、怀牛膝、川芎。5.行经期使用频率>75%的15味药物依次为益母草、红藤、泽兰、丹参、赤芍、红花、熟地黄、桃仁、川芎、川牛膝、当归、三棱、莪术、水蛭、党参,性以温、平为主,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为主,功效以清热解毒、活血调经、散瘀止痛为主。6.卵泡期使用频率>80%的12味药物依次为菟丝子、淫羊藿、当归、续断、益母草、女贞子、熟地黄、川芎、枸杞子、黄精、党参、怀牛膝,性以平、温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为主,功效以强筋骨、滋补肝肾为主。7.排卵期使用频率>90%的15味药物依次为三棱、菟丝子、当归、怀牛膝、丹参、羌活、党参、益母草、续断、枸杞子、泽兰、皂角刺、紫石英、水蛭、细辛,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为主,功效以强筋骨、补肝肾、活血调经为主。8.黄体期使用频率>50%的14味药物依次为当归、熟地黄、菟丝子、覆盆子、淫羊藿、续断、巴戟天、枸杞子、锁阳、怀牛膝、山药、炙黄芪、党参、补骨脂,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肾、肝为主,功效以强筋骨、补肾阳、补肝肾为主。9.基于聚类分析,将各期药物分为三类:行经期为养血活血类、行气止痛类、活血调经类;卵泡期为补益肝肾类、活血通经类、补气健脾类;排卵期为滋阴温阳类、破血消症类、补气行气类;黄体期为补肾健脾类、活血散寒类、温阳滋阴类。[结论]根据数据挖掘结果,明确王教授对于内异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阳虚血瘀为主,其中以脾肾阳虚为本,瘀血阻滞为标,兼具寒凝、痰饮、气滞、湿热。总结王教授治疗内异症以温补脾肾为总则,兼以滋补肝肾、养血活血消症,重视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发现王教授在辨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月经周期的特点,采用分期施治,行经期以活血消症、逐瘀止痛为主;卵泡期以滋养肾精、温肾助阳为主;排卵期以滋阴温阳、活血通经为主;黄体期以温肾助阳、健脾益气为主。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总结了王教授治疗内异症的用药规律。

刘晶晶[3](2020)在《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挖掘及核心处方作用机制初步探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经验挖掘目的:通过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首都国医名师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辨证论治规律进行总结,提炼核心处方。以便更好的学习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经验。方法:搜集整理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门诊病例资料,对数据进行规范化整理后,整体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利用其数据挖掘及分析功能,对基本信息、四诊资料、中医证候、治法、用药等进行频次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根据挖掘结果归纳魏子孝教授治疗经验,提炼核心处方。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经魏子孝教授诊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初诊病例72则。所搜集病例年龄介于14岁-42岁之间,主要分布年龄段是20岁-39岁,占总数的80.6%。症状以经期错后(41次,56.94%)、失眠(30次,41.67%)、月经量少(23次,31.94%)最为突出。舌象以齿痕、胖大、暗为主;脉象以细、弦为主。从证候来看,以痰湿证、气滞血瘀证为主。主要治法有行气活血、温肾助阳、化痰除湿等。从中药而论,频次较高者有川芎、香附、丹参、苍术、陈皮、半夏、皂角刺、茯苓、郁金。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辛、苦、甘多见。主要入肝、脾、心、肺、肾等经。从中药的关联规则来看,川芎和香附、苍术和川芎、苍术和陈皮、半夏和川芎、半夏和陈皮、半夏和苍术为主要配伍。从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获得肉桂、川芎、香附、苍术、陈皮、半夏、茯苓;皂角刺、泽兰;菟丝子、当归、丹参、郁金、柴胡等五组聚类结果。从中医证候与其他病例资料的关联分析来看,痰湿证以月经量少、经前腹痛、失眠、性急、舌有齿痕、舌色淡红、舌红、脉细、脉沉为主要临床表现。用药重视化痰除湿、温肾助阳、降浊,选用苍术、陈皮、半夏、茯苓、香附、川芎、肉桂等药物。气滞血瘀证以经期错后、乏力、经色紫暗、痤疮、腰酸腰痛、舌胖大、舌红、舌略暗淡红、苔白、苔薄、脉弦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以行气活血、养血疏肝为主。多用郁金、柴胡、丹参、当归、皂角刺等药物。通过中药复杂网络分析,提炼出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核心处方由川芎、香附、苍术、半夏、陈皮、茯苓六味中药组成。结论:魏子孝教授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肾、脾、肝功能失调,痰湿、气滞、血瘀壅塞体内,阻滞胞宫。诊治过程中从痰湿入手,运用化痰除湿、行气活血等治法,并重视人体正气的扶助,使体内气血津液运行通畅,气机协调。第二部分核心处方作用机制初步探讨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索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核心处方的有效成分、靶标及功能通路。初步探讨核心处方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获得核心处方有效成分及对应靶标。通过Gene 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检索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疾病靶标,将核心处方靶标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疾病靶标映射后得到二者的共同靶标。通过Cytoscape构建核心处方药物-成分-疾病-靶标网路。利用String对共同靶标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并筛选出核心靶标。使用R语言及其生物程序包对核心处方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共同靶标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从成分来看,核心处方(川芎、香附、苍术、半夏、陈皮、茯苓)主要含有 quercetin、luteolin、wogonin、baicalein、kaempferol 等 25 个作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有效成分。从靶标而论,核心处方的25个有效成分联合作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39个靶标,主要包括EGFR、CASP3、CCND1、ESR1、IL6、MYC、VEGFA等。其中川芎有3种有效成分作用于疾病的6个靶标,香附有10种有效成分作用于疾病的37个靶标,苍术有4种有效成分作用于疾病的9个靶标,半夏有6种有效成分作用于疾病的14个靶标,陈皮有3种有效成分作用于疾病的10个靶标,茯苓有3种有效成分作用于疾病的1个靶标。可见核心处方通过多种成分、多个靶标作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通过蛋白互作分析,得到的核心靶标有EGFR、CASP3、CCND1、ESR1、IL6等。从靶标的GO富集结果来看,主要富集在 nuclear receptor activity(核受体活动),transcription factor activity,direct ligand regulated sequence-specific DNA binding(转录因子活性与直接配体调控序列特异性DNA结合),steroid hormone receptor activity(类固醇受体活性)等功能。从KEGG富集结果来看,主要富集在Proteoglycans in cancer(癌症蛋白聚糖)、Bladder cancer(膀胱癌症)、Prostate cancer(前列腺癌)、Endocrine resistance(内分泌抵抗)、MAPK signaling pathway(MAPK 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信号通路)等通路。结论: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核心处方具有多成分、多靶标特征,主要通过抗炎、调节体内糖脂及激素代谢、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周梦玲[4](2020)在《补肾法对阿尔茨海默病肠道菌群失衡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为临床特征的神经变性病,至今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最近研究提示AD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但研究证据有限。中医补肾法是我们团队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的一种治疗AD的有效疗法,已知其作用机制与调节A β代谢平衡、抑制炎症反应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保护和修改神经功能血管单元有关,但是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而发挥作用并不清楚,尚未见其他中医疗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治疗AD的研究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AD肠道菌群失衡特点,并探索补肾法对于AD肠道菌群失衡的影响,为补肾法治疗AD提供进一步机制解读。方法:1.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将109名受试者分为认知正常组(n=29)、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组(n=30)及AD组(n=50),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神经心理学测评并留取粪便样本,采用16srDNA技术检测粪便样本中的肠道菌群。比较三组间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以及多样性的差异,分析认知(MMSE)和功能(ADL)两个量表评分与肠道菌群失衡的相关性。2.选择6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AD模型组和同月龄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于饲养第1天及第90天留取粪便样本。通过16srDNA技术检测两组小鼠6月龄及9月龄时的肠道菌群,采用Alpha多样性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Lefse分析等方法对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做进一步分析。3.选择6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AD模型小鼠,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n=8)、多奈哌齐组(n=8)及补肾组(n=8),同月龄C57小鼠为正常对照组(n=8)。连续干预灌胃3个月。(1)采用16srDNA技术检测小鼠干预前后的肠道菌群,评价补肾法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以及多样性的影响。(2)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干预后小鼠的行为学变化,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组织及回肠组织的病理改变,评价补肾法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海马及回肠组织结构的影响。(3)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炎症因子(IL-1 β、IL-6、IL-10及TNF-α)含量,评价补肾法对AD小鼠外周炎症反应的影响。(4)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石蜡切片及回肠石蜡切片中脂多糖(LPS)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及肠组织中TLR4、MyD88、NF κB-p65、MD2的含量,探索补肾法对由LPS诱发的TLR4-MyD88-NF κ B-p65通路的影响。结果:1.AD存在肠道菌群失衡的情况。(1)AD、aMCI、NC三组受试者体内门水平的优势菌群一致,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但AD患者及aMCI患者的厚壁菌门及其下级的部分菌群丰度均较NC组下降,Lefse分析显示在AD患者中起主要作用的菌群为变形菌门下的弯曲菌科(Campylobacteraceae)和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2)AD 病情程度与厚壁菌门及变形菌门具有相关性。在纲、目、科水平进行分析时发现,变形菌门下部分菌群的丰度水平增加与认知(MMSE)呈负相关关系,即菌群的丰度越高则MMSE评分越低,变形菌门下部分菌群的丰度水平增加与生活功能(ADL)加重呈正相关关系,即菌群的丰度越高则ADL越高。(3)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体内肠道菌群失衡情况以厚壁菌门、梭菌目(Clostridiales)水平下降,拟杆菌门、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水平上升为主。肠道菌群失衡情况随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月龄的增长而加重,以Candidatus-Saccharibacteria(糖化细菌门)、Verrucomicrobia(疣微菌门)以及其下的部分肠道细菌丰度水平下降,假单胞菌目丰度水平上升为特征。2.补肾法可调节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肠道菌群失衡状态。(1)补肾法通过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水平,从而促进AD小鼠肠道菌群平衡。(2)补肾法治疗可有效改善基于Morris水迷宫实验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行为。(3)补肾法治疗可有效改善小鼠肠道黏膜屏障,提高肠道屏障通透性,减少海马及回肠组织中的LPS表达,降低小鼠外周血中IL-1β、IL-6及TNF-α促炎因子水平,增加IL-10抗炎因子水平,但对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中的部分蛋白含量的影响不大。结论:AD患者及AD小鼠体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衡的情况,主要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及其下属部分菌群丰度水平的变化相关。补肾法可以通过提高疣微菌门的丰度水平等来进一步改善AD小鼠肠道菌群失衡状态,改善肠道黏膜屏障通透性,减少小鼠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提高AD小鼠学习记忆行为。

刘洋[5](2020)在《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搜集的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和随访调查,探究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各阶段的证型特点及其分布情况,获取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并总结其学术思想,探讨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用药参考。方法:1数据挖掘部分搜集2009年2019年期间刘晓鹰教授经治的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例,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将所纳入研究的病例利用Excel表格记录整理患儿的一般资料、诊断以及每一诊次的临床分期、症状表现、证型、治法、方药等,从而建立起原始病例数据库,然后将每一诊次的证型及方药根据临床分期利用Excel表格分别归纳统计,从而建成病例分期数据库,包括复发水肿期数据库、肿退尿浊期数据库、缓解期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个人版V2.1)依次对病例分期数据库所纳入的证型进行统计以观察证型特点、分布情况,对所选用的中药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分析以观察用药属性特点,结合频次分析、用药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中医证候-用药关联分析以观察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防治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各期各证型的处方用药规律。2临床疗效研究部分搜集整理2009年2019年期间刘晓鹰教授和外院经治的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例,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和回顾分析,整理、统计、比较相关观察指标,评价“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减毒效应。3生存质量调查部分参照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 QL4.0)及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TM-1.3),并结合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疾病特点设计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生存质量调查表,将此表以腾讯问卷的形式向刘晓鹰教授门诊儿童肾病综合征微信咨询管理群发放,患儿家长通过手机填写完成问卷调查,然后利用腾讯问卷后台软件对问卷调查表进行回收及数据统计,对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观察经治前后相关生存质量条目得分变化,以自身前后对照的方式评价“分段论治”法对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1数据挖掘1.1病例搜集情况本研究共纳入病例共203份,共计1381诊次,研究结果显示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诊次中,以缓解期最为常见,肿退尿浊期次之,复发水肿期最少见。1.2证型分布规律在证型分布上,复发水肿期以外感风邪证(39.27%)最为常见,湿浊、湿热等证(合计5.76%)比较少见,且外感风邪中阳虚外感最为常见;肿退尿浊期以肾气不固证(50.64%)最为常见,湿热蕴结证(5.96%)最少见;缓解期以脾肾阳虚证(37.32%)最为常见,阴阳两虚证(3.67%)最少见。1.3复发水肿期用药规律本期共纳入中药处方共计191首,共使用中药104种,频数分析显示,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依次是茯苓、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药物属性统计显示,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以甘、辛、淡为主,归经则以肺、脾、肾最为多见;药物归功效分类显示,以利水渗湿药(25.30%)最多,其次是补虚药(24.05%)、解表药(18.21%),主体功效则以祛邪类(62.49%)为主;药物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茯苓-泽泻”;结合聚类分析、复杂网络、证型与用药关联分析得出本期常用处方:阳虚外感证为五苓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气虚外感证为五苓散合人参败毒散加减,阴虚外感证为五苓散合加减葳蕤汤加减,阳虚水泛证为五苓散合真武汤加减,气虚水停证为五苓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数据挖掘结果提示本期核心处方为五苓散,本期治疗以利水消肿为治疗大法,同时辨证辅以解表、补虚等治法。1.4肿退尿浊期用药规律本期共纳入中药处方共235首,共使用中药123种,频数分析显示,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依次是茯苓、黄芪、金樱子、芡实、泽泻;药物属性统计显示,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则以脾、肾、肺最为多见;药物归功效分类显示,以补虚药(29.90%)最多,其次是收涩药(14.11%),主体功效以扶正类(47.26%)、祛邪类(43.88%)并重;药物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茯苓-黄芪”;结合聚类分析、复杂网络、证型与用药关联分析得出本期常用处方:脾虚气陷证为补中益气汤或举元煎加减,肾气不固证为肾气丸加减,肾阴虚证为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加减,湿热蕴结证为泻黄散合三仁汤加减,尽管因证型不同而遣方用药各异,但每一证型均酌情投以芡实、金樱子、覆盆子、益智仁等收敛固精之品,表明治疗以调理脾肾、收涩固精为治疗原则,以改善蛋白尿为治疗目的。1.5缓解期用药规律本期共纳入中药处方共955首,共使用中药204种,频数分析显示,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依次是茯苓、山药、丹皮、山茱萸、黄芪;药物属性统计显示,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则以脾、肺、肾最为多见;药物归功效分类显示,以补虚药(39.84%)最多,其次是活血化瘀药(10.45%),主体功效则以扶正类(54.66%)为主;药物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丹皮-山茱萸”;结合聚类分析、复杂网络、证型与用药关联分析得出本期常用处方:肺脾气证为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加减,肝肾阴虚证为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证为肾气丸加减或六味地黄丸加补骨脂、仙灵脾等,气阴两虚证为六味地黄丸加太子参、黄芪等,阴阳两虚证为六味地黄丸合四逆汤加减。尽管证型不同而治法不同,但所有核心处方的治疗目的均以补益气血阴阳为主,表明本期以补虚为治疗原则。2临床疗效研究2.1“分段论治”法对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减毒效应分析2.1.1“分段论治”对尿蛋白缓解率的影响西医治疗组的31患儿尿蛋白经环磷酰胺冲击后22例(70.97%)得到缓解,其中19例(61.29%)得到完全缓解,完全缓解者中6例(31.58%)1年内持续缓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则分别为34例(94.44%)、30例(83.33%)和17例(56.67%),两者比较经卡方检验,结果提示有显着性差异(p<0.05)。2.1.2“分段论治”对尿蛋白转阴时间和浮肿消退时间的影响两组患儿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西医治疗组尿蛋白转阴的19例患儿中转阴最快10天,最慢87天,平均28.20±13.14天;浮肿消退最快7天,最慢25天,平均12.69±3.98天。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尿蛋白转阴的30例患儿中转阴最快6天,最慢33天,平均15.72±6.05天,浮肿消退最快4天,最慢16天,平均8.36±2.99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3“分段论治”法对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的影响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上述指标均得到改善(p<0.01),但与西医治疗组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2.1.4“分段论治”法减毒效应分析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期间,西医治疗组出现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转氨酶升高者分别为14例、9例、5例、1例,未见其他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出现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分别为7例、3例、1例,未见肝功能损害等其他副反应,二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2“分段论治”法对频复发型、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影响2.2.1“分段论治”法对患儿激素、免疫抑制剂用量的影响治疗前两组患儿霉酚酸酯、激素用量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年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儿激素用量较西医治疗组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2“分段论治”法对患儿复发及呼吸道感染情况的影响治疗1年内,西医治疗组患儿出现复发的总人次为58次,平均1.49±0.84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出现复发的总人次为49次,平均0.67±0.79次,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医治疗组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总人次为178次,平均4.57±1.62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出现呼吸道感染总人次为176次,平均2.43±1.66次,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Ig G、Ig A、COR(08:00)的影响纳入研究的97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Ig G、Ig A、COR值首诊时相比较半年前有所下降(p<0.01),采用“分段论治”法治疗半年后,患儿的血清Ig G、Ig A、COR(08:00)较首诊时有所上升(p<0.01)。3生存质量调查3.1问卷回收情况通过微信群共向170人发放问卷,回收问卷154份,剔除填写不完整及不符合病例纳排标准者48份,有效回收问卷106份,回收率约90.59%,有效回收率约62.35%。3.2“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生存质量总分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生存质量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85.06±9.78分,治疗后为94.51±6.9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生理领域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生理领域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33.64±4.11分,治疗后为37.81±2.74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除了“学习能力/成绩”、“身高增长”两个条目得分和治疗前相比提升不明显(p>0.05)以外,余下9个条目得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提升(p<0.01)。3.4“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心理领域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心理领域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20.89±3.61分,治疗后为23.19±2.90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心理领域所包含的6个条目在治疗后均有显着提升(p<0.05或p<0.01)。3.5“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社会关系领域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社会关系领域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30.42±4.01分,治疗后为33.54±3.3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除了“与他人相处困难”、“不愿与他人相处”、“他人不愿与之相处”这三个条目得分和治疗前相比提升不明显(p>0.05)以外,余下7个条目得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提升(p<0.01)。结论1.数据挖掘证型分布提示:阳虚是导致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发生、发展的主要本源,外感风邪是导致复发的主要诱因,水湿泛溢是导致复发后水肿的主要病机。2.根据数据挖掘用药规律总结:刘晓鹰教授在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复发水肿期以利水消肿为治疗原则,以快速消除水肿为治疗目的,本期学术思想可概括为“攘外安内,治水为先”;在肿退尿浊期以调理脾肾、收涩固精为治疗原则,以缓解蛋白尿为治疗目的,本期学术思想可概括为“开源节流,治浊为旨”;在缓解期以补虚的为治疗原则,以恢复正气从而减少复发为治疗目的,本期学术思想可概括为“裨补缺漏,治虚为本”;同时,活血化瘀应贯穿本病治疗始终。3.针对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分段论治”法能有效提高蛋白尿缓解率及维持缓解率、加快蛋白尿转阴和浮肿消退,同时改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水平。4.针对儿童频复发型、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分段论治”法能有效降低疾病的复发风险,同时减少激素、免疫抑制剂用量。5.“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不仅本身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时能有效降低西药治疗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反应等副反应发生率。6.“分段论治”法能改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体液免疫功能和肾上腺皮质功能,这可能与其能减少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复发风险的机制部分相关。7.“分段论治”能通过改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领域的相关因素而全方位提高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的生存质量。

苏苑苑[6](2019)在《基于医案的章次公血证辨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相关医案为研究资料,总结、分析章次公先生用药规律及辨治思路,反映其学术思想,并从血证认识源流层面探讨历代先贤对于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的影响,从而为提高中医药治疗血证的临床疗效提供借鉴,并对名医经验传承提供新思路。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数据挖掘方法与悟道参术方法对于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用药规律及辨治思路进行梳理。数据挖掘方法主要包含频次统计及关联规则两种方法。频次统计主要是对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相关症状,治疗血证常用中药、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常用中成药进行统计;关联规则即进行对药关联(两味中药相关)、组药关联(三味中药相关)、症药关联(症状与药物相关),且将关联结果运用Cyt oscape3.6.0软件进行可视化展示。悟道参术方法主要用于典型医案分析及章次公先生辨治血证源流探析两方面。典型医案分析则是基于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医案,选取就诊次数不低于两次且疗效为好转或治愈的医案及两则失治误治的医案进行理法方药分析;源流探析则以《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临证指南医案》《血证论》《丁甘仁临证医集》为底本,通过历代医家辨治血证理法方药等方面对章次公先生辨治血证产生的影响进行悟道参术。3研究结果(1)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相关症状的频次依次为月经淋漓不断、便血、咯血、痰中夹血、鼻衄、经血如崩、吐血、尿血、齿衄、舌衄、紫癜;治疗血证常用中药频次依次为阿胶、仙鹤草、熟地黄、墨旱莲、生地黄、五味子、桑白皮、白芍、麦冬等;常用中药四气频次依次为寒、平、温、微寒、微温、凉、大热;常用中药五味频次依次为甘、苦、辛、涩、酸、咸、淡、微苦、微甘、微辛;常用中药归经频次依次为肝、肾、肺、心、脾、胃、大肠、胆、膀胱、小肠、心包经;常用中成药频次依次为震灵丹、黛蛤散、两仪膏、十灰丸、千金驻车丸、夏枯草膏、失笑散、威喜丸等。(2)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对药关联按支持度排序依次为熟地黄—阿胶、仙鹤草—阿胶、五味子—阿胶、熟地黄—仙鹤草、墨旱莲—阿胶等;组药关联按支持度排序依次为仙鹤草,熟地黄—阿胶、熟地黄,五味子—阿胶、仙鹤草,墨旱莲—阿胶等;症药关联按支持度排序依次为月经淋漓不断—阿胶、月经淋漓不断—熟地黄、月经淋漓不断—仙鹤草、月经淋漓不断—瞿麦等。(3)典型医案中齿衄医案一则,辨证为热病后伤阴齿衄;咯血医案两则,辨证为阴虚肺燥咯血、瘀热咯血;吐血医案一则,辨病为胃溃疡吐血;尿血医案一则,辨证为脾肾气虚尿血;便血医案两则,辨证为脾不统血便血、湿热内盛便血;崩漏医案两则,辨证为血瘀崩漏、阳虚崩漏;误诊误治医案分别表现为尿血去附子、当归后方见效与使用温性药后咯血不止。(4)源流探析方面,章次公先生基于《黄帝内经》,在血证病因上重视情志,病机方面则不离虚与热,另外还强调嗜酒对于血证的影响;基于《金匮要略》,章次公先生多借鉴其方药以论治血证,如施以黄土汤、白头翁汤治疗便血;依据《临证指南医案》,章次公先生根据卫气营血辨治思路辨治血证;章次公先生遵循《血证论》中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并且将四法灵活变通施治;在丁甘仁先生的教导下,章次公先生遵循经时并用的治疗方药,并将中西汇通的思想在其血证医案当中得以充分体现。4研究结论(1)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多立足虚实辨证,虚以气血阴阳亏虚为主,实为热邪炽盛,同时不离瘀血,故临床上多以补虚清热、活血止血为主。(2)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重视阿胶、仙鹤草、熟地黄以滋阴养血、益气止血;常用中药多寒温并用,以寒为主;常用中药多味甘、苦;常用中药归经以肝、肾为主,兼顾心、肺、脾、胃。(3)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重视对药,以阿胶、仙鹤草、熟地黄为核心,以滋阴止血为主,兼顾益气、补血、助阳、滋阴、清热、活血。如滋阴止血对药:阿胶—藕节,阿胶—小蓟,墨早莲—仙鹤草,生地黄—仙鹤草;气血同调止血对药:黄芪—熟地黄,仙鹤草—熟地黄;阴阳通调对药:杜仲—熟地黄,续断—熟地黄;滋阴对药:墨旱莲—女贞子;清热对药:桑白皮—知母;活血对药:瞿麦—益母草,川芎—瞿麦。(4)章次公先生治疗不同部位出血时,以补肺阿胶汤治疗咯血;以胃溃疡出血经验方治疗吐血;以黄土汤、白头翁汤治疗便血;以自拟方益母瞿芎汤治疗月经淋漓不断;以经验方固崩救脱方治疗经血如崩。(5)章次公先生重视分阶段治疗,尤强调顾护脾胃以善后。(6)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时仍重视附子一药的应用。(7)章次公先生对于血证的理、法、方、药认识多崇尚经典及各家之说,但不拘泥于此,如其创造性的提出以护膜疗法来治疗消化性溃疡,以及贯彻中西汇通以辨治血证,充分展现其“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学术思想。

丁嘉冀[7](2019)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四种中药防治口腔癌的机制探究 ——中医药研究新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药理研究局限于“单药物、单靶点”,尽管对很多疾病与药物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但对于一些中药的研究很难取得进展。究其原因,中药复杂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其可以同时作用于大量靶点,所以传统的药理研究方法难以对中药进行深刻的研究。网络药理学基于“疾病-基因-靶点-药物”的整体网络,从系统上观察药物对疾病的影响,这恰恰与中医的整体观不谋而合,可以说网络药理学的出现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除了网络药理学之外,近年来还出现了很多研究中医药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如电子舌、电子鼻、系统药理学等,可以说这些新方法的出现为中医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查阅文献可知,益母草、薏苡仁、山豆根和莪术等四种中药对于口腔癌有不同程度的防治作用,但作用机制不甚清晰。本文运用网络药理学,建立了益母草、薏苡仁、山豆根和莪术等四种中药的成分-靶点网络和口腔癌相关靶点网络;之后分别将四种中药的成分-靶点网络与口腔癌相关靶点网络进行合并后再分别提取子网络并对其中的关键靶点进行记录;通过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来探究四种中药防治口腔癌的机制;最后以电子舌技术为例介绍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其他新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TCMSP数据库查询到益母草化学成分51种,薏苡仁化学成分38种,山豆根化学成分79种,莪术化学成分81种。2.通过TCMSP、Swiss Taget Prediction和STITCH数据库预测得到四种中药作用的靶点信息:益母草作用于415个靶点、薏苡仁作用于273个靶点、山豆根作用于463个靶点、莪术作用于256个靶点。3.通过Cytoscape构建了益母草、薏苡仁、山豆根和莪术的中药成分-靶点网络作用图。4.查询到口腔癌有关靶点19个,再根据这些靶点运用Cytoscape的Bisogenet插件进行口腔癌相关网络的构建。5.运用Cytoscape将益母草、薏苡仁、山豆根和莪术的成分-靶点网络与口腔癌相关网络合并,得到四种中药的成分-靶点-口腔癌相关靶点网络。6.运用Cytoscape中的MCODE插件,对益母草、薏苡仁、山豆根和莪术的成分-靶点-口腔癌相关靶点网络进行聚类分析,并记录子网络中涉及到的靶点作为四种中药防治口腔癌的关键靶点。7.分别对益母草、薏苡仁、山豆根和莪术的成分-靶点-口腔癌相关靶点网络的每个子网络中关键基因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益母草关键靶点具有73种功能,参与26条通路;薏苡仁关键靶点具有36种功能,参与7条通路;山豆根关键靶点具有37种功能,参与27条通路;莪术关键靶点具有43种功能,参与26条通路。8.介绍了电子舌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并成功地运用了电子舌技术对来自8个不同产地的锁阳进行了区分和预测。本研究通过运用网络药理学,成功探究了益母草、薏苡仁、山豆根和莪术等四种中药防治口腔癌的机制并以电子舌为例介绍了中医药研究的其他新方法。本文有助于加强研究者们对网络药理学和口腔癌的认识,并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聪[8](2018)在《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文献信息挖掘,探讨经方枳实芍药散(枳实-芍药)、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的分子作用机制和配伍规律,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为经方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古代文献信息、化学成分和生物信息,利用化学生物信息学构建两经方的网络靶标模型,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现代化研究方法,进行经方文献信息的挖掘与分析,诠释两首经方的分子机制及配伍机制。结果:通过对两方古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古代医家多用枳实芍药散治疗产后气血郁滞的里实型腹痛,今人不断拓展枳实芍药散的临床应用范围,除传统治疗产后腹痛,还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肠痉挛等疾病;而排脓散方古人认为是治内痈,证属气郁血滞者,现代研究发现排脓散并不仅仅治疗内痈,还可以治疗上至鼻咽、中至肠腑、下至盆腔的各种化脓性疾病。基于文献检索与虚拟筛选,研究发现枳实芍药散主要活性成分10个,核心作用靶点5个,作用通路59条,潜在作用疾病149种;排脓散主要活性成分23个,核心作用靶点15个,作用通路88条,潜在作用疾病169种。构建两方“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模型,关联分析复方主治、功效、配伍与微观分子之间的复杂联系。结论:通过对经方文献信息的挖掘与分析,发现经方对机体的整体性调节是基于机体“系统-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生物网络的调节,其“理气活血”的作用可能在于调节并恢复疾病所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平衡失调,即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个大循环来发挥主体疗效。两经方配伍效应的呈现来自于方中各药物成分在作用靶点上的网络联系。复方配伍后其所含小分子通过协同作用于同一靶点的不同空腔或者协同作用于某一条通路,增强了对生物过程的刺激作用,使药物治疗疾病的终末效应增强,那么复方配伍后的疗效由于协同作用将大大超过单味药疗效的总和,体现了中医相须相使的配伍理论。当复方配伍由枳实-芍药(枳实芍药散)变为枳实-芍药-桔梗(排脓散)后,加味药物中的分子通过互补或者增强作用调节不同的靶点,使得两经方作用靶点存在不同,作用疾病宏观表型产生差异。本论文构建了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为经方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李晓凤[9](2018)在《基于物种系统进化树的已批准天然来源药物物种分布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天然产物是现代药物研发的重要源泉,超过60%的批准药物是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和仿制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的海量天然产物相关数据,为天然产物新药研发提供了大量资源。据统计,结构确证的天然产物数量已超过30万,与之相关研究数据将会更多,而如何快速有效的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可用信息仍存在诸多挑战。基于系统发育的预测功能,运用生物信息学策略,本论文分析了已批准天然来源药物在物种系统进化树上的分布特征,探究了高成药性天然产物骨架的来源机制,缩小了活性天然产物的生物勘探范围,为新型天然产物药物的发现提供有价值、可供参考的研究线索,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目前天然产物数据库资源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共收集50个相关数据库,从发表时间、数据下载、网站访问、收录天然产物信息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天然产物数据库呈快速上升趋势;在35个开源型数据库中,其所收集的天然产物数量从几百到几十万不等,且82.9%的数据库可提供部分或完整数据下载,22.9%的数据库网站运行不稳定,62.8%的数据库提供天然产物来源物种信息。上述分析结果为新型天然产物数据库的构建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同时,针对本论文所关注的天然产物及其物种来源等信息,通过文本挖掘和网页爬取方法,共收集19261个物种(具有NCBI taxonmy ID)及其对应的88693个化合物,包括来自351个物种的962个天然来源批准药物(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基于所收集的信息,构建了一个天然产物与物种对应关系的内部数据库(in-house database),可作为高通量虚拟筛选的候选化合物库。其次,针对天然产物在抗癌药物发现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近70年(1946-2016年)的260个抗癌药物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针对207个天然来源抗癌药物(药物类型包括N、NB、ND、S*、S*/NM和S/NM),从物种空间(系统进化树)、成药性、治疗靶点及生物信号通路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发现81%的抗癌药物来源物种分布在细菌界和植物界,且集中分布于五个生物群(Actinonycetales、Gammaproteobacteria、commelinids、fabids和lamiids)。通过t检验统计分析发现,来自高产物种(CPS)与低产物种(CLS)抗癌药物的成药性特征存在显着差异。从治疗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分析表明,目前抗癌药物的研发正逐渐转向激酶家族以及激酶家族相关信号通路。再次,鉴于许多现代药物源于传统医药体系中的药用植物,传统药物知识被证明是寻找新型植物来源药物的有用工具。基于系统发育关系,将已批准天然来源药物与传统药物(来自中国、南非、新西兰、尼泊尔)在系统进化树上的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发现9个“热点”药物高产重叠区,其中毛茛目(Ranunculales)中植物已被文献报道为潜在药物来源资源,且许多药用化合物都来自该植物群。进一步分析发现12个“热点”药用植物科,分别是Asteraceae、Apocynaceae、Convolvulaceae、Cucurbitaceae、Euphorbiaceae、Lamiaceae、Malvaceae、Rosaceae、Rubiaceae、Rutaceae、Sapindaceae和Solanaceae,相较于24.7%的PTCM(Plant-ba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37.6%的来自“热点”科的PTCM可在Clinical Trials.gov检索到更多相关临床信息,说明这些“热点”区域的植物更具有潜在药物研究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潜在药用价值物种选择范围。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传统中药在现代药物研发中日渐备受关注,以系统发育作为预测工具,对252个植物来源批准药物(来自198个物种)和1884个传统中草药(来自1676个物种)进行信息学比较,发现两者共有的物种、属、科数目分别为98、98、64,其中99%的批准药物和70%的传统药物集中分布在64个植物科中。进一步在物种层面,从植物物种、植物来源部位和疗效三个方面,对植物来源批准药物(68个)和传统中草药(93个)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信息学比较,发现15个中药功效(子)分类所对应的现代药理机制相对清晰、明确。基于系统发育的预测功能,这些与传统中药同物种、同植物部位来源的现代药物的疗效机制,为传统中药功效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基于传统中药的现代药物研发提供新的策略。

郝二伟[10](2011)在《平性药双向适用药性本质特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建立瘀热互结证和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模拟人体瘀热互结证和寒凝血瘀证的病理状态,观察平性药对以上大鼠模型中医表征、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相关信号通路和活性物质等方面的作用特点,求证“平性药具有双向适用,条件显性药性特征”的理论假说,并初步探讨其内在机理。方法:1.采用注射角叉菜胶和干酵母的方法建立瘀热互结证大鼠模型,采用全身冷冻法建立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2.选取10味平性药(蒲黄、肿节风、苏木、合欢皮、王不留行、桃仁、血竭、川牛膝、银杏叶、三棱)、5味温热性药(红花、桂枝、三七、川芎、当归)、5味寒凉性药(丹参、赤芍、益母草、大黄、丹皮),观察以上药物对瘀热互结证和寒凝血瘀证两种血瘀证大鼠中医表征、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等方面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比分析平性药、寒凉性药和温热性药的作用特点,总结平性药的共性特征。3.利用Weka分析软件,采取贝叶斯网络数据挖掘方法对上述药效学实验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总结平性药的药性特征。4.选取作用特征明显的3味平性药(蒲黄、王不留行、桃仁)、1味温热性药(川芎)、1味寒凉性药(丹参),观察上述药对寒、热两种血瘀证大鼠cAMP-PKA信号通路、NO-NOS系统、Ca2+- CaM系统的影响,探讨平性药双向适用的内在机理。结果:1.采用注射角叉菜胶和干酵母的方法建立的瘀热互结证大鼠模型以及采用全身冷冻的方法建立的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具有中医表征明显、稳定性好、易操作等特点,适用于中药药性的评价。2.平性药双向适用药性特征的药效学研究2.1平性药对瘀热互结证和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中医表征的影响:①瘀热互结证:平性药组和寒凉性药组的大鼠平均体温低于模型组,而温热性药组的平均体温高于模型组,提示所选平性药在降低瘀热互结证大鼠体温方面,有类似寒凉性药的作用特征;7味平性药能够明显缩短大鼠尾部瘀血的长度(p<0.01或p<0.05),温热性药有增加尾部瘀血长度的趋势,寒凉性药对尾部瘀血长度无明显作用;在改善大鼠舌质颜色R、G、B值方面,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平性药与寒凉性药作用特征类似。②寒凝血瘀证:方差分析提示在改善大鼠舌质颜色R、G、B值方面平性药与温热性药作用特征类似。2.2平性药对瘀热互结证和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微循环的影响:①瘀热互结证:8味平性药能够明显升高血液流速(p<0.01或p<0.05)或有升高趋势;5味寒凉性药均能明显升高血液流速(p<0.01或p<0.05);5味温热性药对流速和流态均没有明显改善作用和趋势。直观分析表明平均流速由高到低分别是平性药组、寒凉性药组、温热性药组。聚类分析显示大部分平性药和寒凉性药聚为一类,大部分温热性药聚为一类,提示在改善瘀热互结证大鼠微循环方面,平性药与寒凉性中药有类似的作用效果。②寒凝血瘀证:7味平性药能明显升高血液流速(p<0.01或p<0.05),5味寒凉性药中仅丹参能明显升高大鼠血液流速(p<0.01);4味温热性药能明显升高大鼠血液流速(p<0.05)或有升高的趋势;直观分析显示平均流速由高到低分别是温热性药、平性药、寒凉性药,提示在改善寒凝血瘀证大鼠血液微循环方面,平性药有类似温热性药的作用特征。2.3平性药对瘀热互结证和寒凝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①瘀热互结证:10味平性药均能够显着降低全血黏度(p<0.01或p<0.05)或有一定的降低趋势,寒凉性药中丹参、益母草、大黄能够显着降低全血黏度(p<0.01或p<0.05),温热性药中红花、三七、川芎能够显着降低全血黏度(p<0.05)或有一定的降低趋势;直观分析显示在降低全血黏度方面,效果由高到低分别为平性药、寒凉性药、温热性药,提示在此模型中,平性药表现出类似寒凉性药甚至超过寒凉性药的作用特征。②寒凝血瘀证:8味平性药均能显着降低全血黏度(p<0.01或p<0.05)或有一定的降低趋势;寒凉性药中丹参能显着降低全血黏度(p<0.05);全部温热性药均能够显着降低全血黏度(p<0.01或p<0.05)。直观分析发现在降低全血黏度方面,效果由高到低分别为温热性药、平性药、寒凉性药,提示在此模型中,平性药表现出类似温热性药的作用特征。3.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在瘀热互结证中,三类药性中药组与模型分类的AUC值由大到小分别是:平性药、寒凉性药、温热性药;在寒凝血瘀证中,三类药性中药组与模型分类的AUC由大到小分别是:温热性药、平性药、寒凉性药。4.平性药双向适用内在机理的研究4.1平性药中蒲黄、桃仁能够降低瘀热互结证大鼠血浆cAMP浓度(p<0.01),抑制PKA蛋白表达(p<0.05);升高寒凝血瘀证大鼠血浆cAMP浓度(p<0.01),增强PKA蛋白表达(p<0.01);对cAMP-PKA信号通路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4.2平性药王不留行、桃仁仅能显着升高寒凝血瘀证大鼠血浆NOS活力(p<0.01或p<0.05),对瘀热互结证大鼠NO-NOS系统没有明显影响。4.3平性药中王不留行组、桃仁对瘀热互结证模型Ca2+浓度有明显降低作用(p<0.01或p<0.05),对寒凝血瘀证CaM浓度有明显降低作用(p<0.01或p<0.05)。结论:1.在瘀热互结证条件下,所选平性药能表现出寒凉偏性,具有类似寒凉性药的作用特征;在寒凝血瘀证条件下,所选平性药能表现出温热偏性,具有与温热性药相似的作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所选平性药具有“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征。2.所选平性药对cAMP-PKA信号通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能是其双向适用的作用机理之一。

二、中药同生物技术相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同生物技术相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逍遥散抗抑郁研究进展
        2.1 逍遥散抗抑郁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2 逍遥散抗抑郁药效学评价研究进展
        2.3 逍遥散抗抑郁多组学研究进展
        2.3.1 逍遥散抗抑郁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2.3.2 逍遥散抗抑郁的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2.3.3 逍遥散抗抑郁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2.3.4 逍遥散抗抑郁的微生物组学研究进展
        2.4 逍遥散抗抑郁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5 逍遥散抗抑郁多组学与分子药理学关联研究进展
        2.6 逍遥散抗抑郁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3 组学技术在中药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3.1 转录组学在中药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3.2 蛋白组学在中药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3.3 代谢组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进展
        3.4 代谢表型在抑郁症研究进展
        3.5 其他组学在中药抗抑郁中研究进展
    4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进展
        4.1 网络药理学概述与研究流程
        4.2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应用
        4.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存在的问题
        4.4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发展趋势
    5 科学问题
    6 本课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逍遥散的化学成分表征及组学样本收集
    第一节 逍遥散化学成分表征
        1.1 引言
        1.2 材料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4.1 逍遥散化学成分表征
        1.5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逍遥散抗抑郁药效验证与样本采集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逍遥散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2.4.2 逍遥散对CUMS大鼠糖水偏爱率的影响
        2.4.3 逍遥散对CUMS大鼠旷场指标的影响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章 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LC-MS的逍遥散抗抑郁大鼠海马代谢组学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4.1 逍遥散干预CUMS抑郁大鼠的海马组织液质代谢轮廓分析
        1.4.2 逍遥散干预CUMS抑郁大鼠生物标志物分析
        1.4.3 逍遥散干预CUMS抑郁大鼠代谢通路分析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多生物标本代谢组学证据分析的逍遥散调节抑郁症代谢表型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逍遥散代谢组学的信息收集与分析
        2.4.2 差异代谢物数量的比较分析
        2.4.3 差异代谢物变化趋势的统计分析
        2.4.4 通路富集分析
        2.4.5 通路交互分析
        2.4.6 蛋白网络模块划分与核心蛋白的识别
        2.4.7 功能模块的验证分析
        2.4.8 差异代谢物的验证分析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3.5.2 讨论
    第三节 基于对接评分加权法的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通路优化排序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抑郁症代谢生物标志物-酶网络分析
        3.4.2 代谢生物标志物-靶点网络分析
        3.4.3 重要通路的选择和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章 逍遥散抗抑郁CUMS大鼠海马“基因-蛋白-代谢”多组学机制研究
    第一节 逍遥散对CUMS大鼠抗抑郁作用的转录组学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4.1 转录组数据评估
        1.4.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1.4.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1.4.4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1.4.5 关键基因文献验证
        1.4.6 逍遥散回调差异基因分析
        1.4.7 逍遥散回调差异表达基因PPI网络分析
        1.4.8 逍遥散回调差异通路分析
        1.4.9 逍遥散回调差异基因验证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ITRAQ技术探讨逍遥散对CUMS大鼠海马蛋白质组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2.4.2 逍遥散回调蛋白分析
        2.4.3 逍遥散回调差异表达蛋白GO注释分析
        2.4.4 逍遥散回调差异表达蛋白KEGG通路富集分析
        2.4.5 逍遥散回调差异蛋白验证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基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数据整合的逍遥散抗抑郁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基于转录组学和蛋白学数据的逍遥散抗抑郁海马组织通路整合分析
        3.4.2 逍遥散对氧化磷酸化通路MrccⅠ,MrccⅢ和MrccⅣ活性的影响
        3.4.3 逍遥散对氧化磷酸化通路Uqcrc2 mRNA水平的影响
        3.4.4 逍遥散对氧化磷酸化通路Ndufs6 蛋白水平的影响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节 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整合的逍遥散抗抑郁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的逍遥散抗抑郁海马组织通路整合分析
        4.4.2 逍遥散对谷氨酸能突触通路谷氨酸含量的影响
        4.4.3 逍遥散对谷氨酸能突触通路Gad1, Gls, Glur1和Grin2a水平的影响
        4.4.4 逍遥散对谷氨酸能突触通路Gng12和Slc1a3 mRNA水平的影响
        4.4.5 逍遥散对谷氨酸能突触通路Eaat2、Nmdar1、Mglur1、Erk1/2 和Creb蛋白水平的影响
        4.5 小结与讨论
        4.5.1 小结
        4.5.2 讨论
第五章 逍遥散抗抑郁网络药理学及分子验证研究
    第一节 基于ADME筛选逍遥散活性成分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4.1 逍遥散化学成分的收集
        1.4.2 逍遥散化学成分的ADME预测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逍遥散抗抑郁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逍遥散的靶点分析
        2.4.2 逍遥散活性成分-靶点网络(C-T网络)
        2.4.3 逍遥散的靶点-疾病网络(T-D网络)
        2.4.4 逍遥散的靶点-通路网络(T-P网络)
        2.4.5 基于贡献指数筛选逍遥散活性成分
        2.5 小结和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逍遥散抗抑郁分子生物学验证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逍遥散抗抑郁的重要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对接
        3.4.2 谷氨酸能突触通路验证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工作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诊断方式
        3. 西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中医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三、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 定义
        2. 方法
        3. 数据挖掘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运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
    1. 研究对象
        1.1 医案来源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收集
        2.2 数据采集
        2.3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纳入医案情况
        3.2 年龄统计
        3.3 临床症状统计
        3.4 月经情况统计
        3.5 中医诊断统计
        3.6 舌脉统计
        3.7 总体方药信息统计
        3.8 分期用药统计
    4. 分析与讨论
        4.1 临床基本情况分析结果讨论
        4.2 方药分析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3)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挖掘及核心处方作用机制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汇总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西医研究概述
        1 发病原因及机制
        2 疾病诊断
        3 疾病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研究概述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3 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前言
    研究一 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挖掘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魏子孝教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研究二 核心处方作用机制初步探讨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核心处方潜在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介

(4)补肾法对阿尔茨海默病肠道菌群失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阿尔茨海默病肠道菌群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肠道菌群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补肾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渊源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阿尔茨海默病肠道菌群失衡的特点
    第一章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衡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肠道菌群特点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补肾法对阿尔茨海默病肠道菌群失衡的调节作用及抗炎作用研究
    第一章 补肾法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补肾法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记忆能力及组织病理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补肾法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炎症因子及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分段论治”治疗儿童RNS的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分期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2.6 诊次剔除标准
        2.7 治疗方法
        2.8 数理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复发水肿期证型、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
        3.3 肿退尿浊期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
        3.4 缓解期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RNS的临床疗效观察
    1 “分段论治”法对SRNS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减毒效应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分段论治”法对FRNS、SDNS临床疗效的影响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3.“分段论治”法对RNS儿童血清IgG、IgA、COR(08:00)的影响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4 小结
第三部分 “分段论治”法治疗后RNS儿童生存质量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研究方法和内容
        1.7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病例纳入及分布情况
        2.2 “分段论治”法治疗对RNS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
    3 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1 数据挖掘结果分析及学术思想总结
        1.1 复发水肿期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与学术思想总结
        1.1.1 结果分析
        1.1.2 复发水肿期治疗学术思想总结:攘外安内,治水为先
        1.2 肿退尿浊期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与学术思想总结
        1.3 缓解期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与学术思想总结
        1.4 “分段论治”其他临证经验总结
    2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2.1 “分段论治”对SRNS、SDNS/FRNS的治疗作用分析
        2.2 “分段论治”对RNS儿童血清IgG、IgA、COR(08:00)的影响结果分析
        2.3 “分段论治”法安全性分析
    3 生存质量调查结果分析
        3.1 生理领域分析
        3.2 心理领域分析
        3.3 社会关系领域分析
结论与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之处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TM1.3)
附录3 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4.0)
附录4 RNS儿童生存质量调查简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6)基于医案的章次公血证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章次公先生生平介绍、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概述
        1.1 生平介绍
        1.2 学术思想
        1.3 用药经验
前言
第一部分 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的用药规律分析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医案纳入标准
        2.4 医案排除标准
        2.5 数据标准化
        2.6 数据库构建
        2.7 数据导入
        2.8 数据挖掘
    3 统计结果
        3.1 频次统计
        3.2 关联规则
    4 讨论
第二部分 章次公先生治疗血证典型医案分析
    1 齿衄医案
    2 咯血医案
    3 吐血医案
    4 尿血医案
    5 便血医案
    6 崩漏医案
    7 失治误治医案
    8 讨论
第三部分 章次公先生辨治血证的源流探析
    1 《黄帝内经》相关理论在章次公先生血证诊治过程中的体现
    2 《金匮要略》相关理论在章次公先生血证诊治过程中的体现
    3 《临证指南医案》相关理论在章次公先生血证诊治过程中的体现
    4 《血证论》相关理论在章次公先生血证诊治过程中的体现
    5 丁甘仁血证诊治相关理论在章次公先生血证诊治过程中的体现
    6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 医案研究数据挖掘方法的概述
    2 中药名称规范化一览表

(7)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四种中药防治口腔癌的机制探究 ——中医药研究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1.3.2 口腔癌研究进展
        1.3.3 四味中药研究进展
    1.4 研究课题来源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的与方法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方法
第2章 四种中药的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2.1 研究方法与材料
        2.1.1 中药成分信息搜寻
        2.1.2 中药成分作用靶点的预测
        2.1.3 网络可视化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中药成分信息搜寻
        2.2.2 中药成分作用靶点
        2.2.3 中药-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
    2.3 总结
第3章 口腔癌相关靶点网络的构建
    3.1 研究方法与材料
        3.1.1 口腔癌靶点的搜寻
        3.1.2 口腔癌相关靶点网络的可视化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口腔癌靶点信息的搜寻
        3.2.2 口腔癌相关靶点网络的可视化
    3.3 总结
第4章 四种中药防治口腔癌的机制探究
    4.1 研究方法与材料
        4.1.1 中药成分-靶点-口腔癌相关靶点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4.1.2 GO与 KEGG通路富集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中药成分-靶点-口腔癌相关靶点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4.2.2 GO与 KEGG通路富集分析
        4.2.3 四种中药作用于口腔癌的机制探讨
    4.3 总结
第5章 以电子舌为例介绍中医药研究的其他新方法
    5.1 基于电子舌技术鉴别与预测不同产地的中药
        5.1.1 研究方法与材料
        5.1.2 结果与讨论
    5.2 总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述
    1 经方及其研究进展
        1.1 经方的内涵
        1.2 经方现代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2 中药复方配伍及其研究现状
        2.1 传统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2.2 现代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3 研究思路
        3.1 经方文献计量学分析
        3.2 研究经方的选择
        3.3 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古今文献研究
        3.4 基于文献挖掘的化学生物信息研究
        3.5 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作用机制及配伍机制研究
        3.6 总体研究思路框架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学研究方法
        4.2 化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
        4.3 分子对接方法
        4.4 网络药理学方法
第二章 文献研究
    1 经方文献计量学分析
        1.1 文献收集与筛选
        1.2 研究结果
        1.3 讨论
    2 枳实芍药散
        2.1 溯源
        2.2 现代实验研究
        2.3 枳实-芍药药对的配伍分析及应用
    3 排脓散
        3.1 溯源
        3.2 临床应用变迁
        3.3 现代实验研究
第三章 基于文献挖掘的化学生物信息研究
    1 枳实芍药散
        1.1 药物组成
        1.2 配伍分析
        1.3 化学成分信息
        1.4 现代药理信息
    2 排脓散
        2.1 药物组成
        2.2 配伍分析
        2.3 化学成分信息
        2.4 现代药理信息
第四章 网络靶标研究
    1 化学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2 核心靶标的预测与筛选
        2.1 作用靶标的预测
        2.2 核心作用靶标的筛选及可视化网络的构建
第五章 分子机制研究
    1 枳实芍药散
        1.1 分子对接
        1.2 核心作用成分及潜在作用疾病分析
    2 排脓散
        2.1 分子对接
        2.2 核心作用成分及潜在作用疾病分析
第六章 配伍机制研究
    1 复方靶点作用通路整合
    2 复方靶点功能模块化研究
        2.1 枳实芍药散作用靶点模块化分析
        2.2 排脓散作用靶点模块化分析
    3 基于两方差异通路的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4 功能重定位研究
        4.1 枳实芍药散
        4.2 排脓散
第七章 讨论
    1 微观视角下的复方相须相使配伍
        1.1 复方药味组成在靶点水平上的协同作用
        1.2 复方作用通路上的信号串扰效应
    2 复方配伍与作用疾病宏观表型的关联性分析
        2.1 作用靶点偏好性分析
        2.2 调节疾病异同分析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构建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
        1.2 复方配伍效应的微观呈现
        1.3 复方针对机体“系统-系统”的整体性调节
        1.4 复方作用靶点偏好导致作用疾病存在差异
        1.5 复方功能重定位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9)基于物种系统进化树的已批准天然来源药物物种分布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略缩词列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天然产物及其结构多样性的来源
        1.1.2 天然产物作为候选药物的历史发展
        1.1.3 海量天然产物数据对现代药物研究的意义
    1.2 天然产物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现代分离、分析方法的进步推动海量天然产物发现
        1.2.2 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天然产物研究中的应用
        1.2.3 系统发育在天然来源药物发现中的应用
        1.2.4 基于天然产物新药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基于天然产物药物发现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3.1 现有天然产物相关研究数据的获取
        1.3.2 天然产物研究中物种的选择
        1.3.3 天然产物系统的复杂机理
    1.4 解决方案和策略
        1.4.1 构建天然产物与物种对应关系的内部数据库
        1.4.2 借助系统发育分析天然来源药物在物种空间的分布特征
        1.4.3 相同物种来源现代药物和传统药物信息学比较
    1.5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5.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天然产物及其来源物种的收集与分析
    2.1 前言
    2.2 现有天然产物数据的概述
    2.3 现有天然产物数据库的统计分析
        2.3.1 现有天然产物数据库的发展趋势
        2.3.2 开源天然产物数据库的分析及讨论
    2.4 实验数据与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内部数据库NPSD与已有天然产物数据库的比较
        2.5.2 天然产物来源物种统计分析
        2.5.3 天然产物在物种中的分布
    2.6 本章小结
3 天然来源抗癌药物在物种和化学空间分布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数据与方法
        3.2.1 数据的收集、药物类型定义
        3.2.2 抗癌药物来源物种的查找
        3.2.3 根据物种产药能力差异进行物种分类
        3.2.4 产药物种在系统进化树上的分布
        3.2.5 计算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3.2.6 生物信号通路分析、注释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近70年来(1946-2016)抗癌药物的发展趋势
        3.3.2 抗癌药物在系统进化树上的分布特征
        3.3.3 来自CPS和CLS物种抗癌药物的成药性比较
        3.3.4 天然来源抗癌药物治疗靶点分析
        3.3.5 天然来源抗癌药物生物信号通路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现代药物与传统药物在植物进化树上的对比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数据与方法
        4.2.1 植物来源现代药物及其来源物种的收集
        4.2.2 传统药用植物的收集
        4.2.3 植物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及注释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产药物种的概述
        4.3.2 现代药物与传统药物在植物进化树上的对比分析
        4.3.3 “热点”药物高产重叠区分析和探讨
        4.3.4 “热点”药物高产重叠科分析和探讨
    4.4 本章小节
5 天然来源批准药物与传统中草药信息学对比研究
    5.1 背景
    5.2 实验数据与方法
        5.2.1 天然来源批准药物的信息收集
        5.2.2 传统中草药的信息收集及处理
    5.3 结果和讨论
        5.3.1 植物来源批准药物与传统中草药在物种、属、科层级分布
        5.3.2 物种层级批准药物与传统中草药数据预处理
        5.3.3 相同物种来源批准药物与传统中草药信息学比较结果
        5.3.4 批准药物现代药理学机制与传统中药功效(子)类别关联分析
    5.4 本章小节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拟发表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D.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奖目录
    E.天然来源抗癌药物来源物种分组
    F.抗癌药物每年批准个数及其药物类型分布(1946-2016)
    G.近70年来不同药物类型抗癌药物的发展趋势图
    H.抗癌药物其他成药性参数的统计学差异
    I.79抗癌药物成药性参数的计算值
    J.来自植物和细菌界77个抗癌药的靶点信息
    K.来自植物和细菌界72个抗癌药靶向的生物信号通路信息
    L.FDA对植物部位的分类及定义
    M.其他中药功效(子)分类中同物种来源批准药物与中草药信息比较列表

(10)平性药双向适用药性本质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 平性药的沿革及客观存在性
    2 平性药药性研究现状
    3 平性药“双向适用”的涵义及理论依据
    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第一节 瘀热互结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三章 平性药双向适用药性特征的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平性药对瘀热互结和寒凝血瘀两种证型大鼠中医表征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平性药对瘀热互结和寒凝血瘀两种证型大鼠微循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三节 平性药对瘀热互结和寒凝血瘀两种证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四节 平性药“双向适用”药效学实验结果的数据挖掘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第四章 平性药双向适用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平性药对瘀热互结和寒凝血瘀两种证型大鼠CAMP-PKA 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平性药对瘀热互结和寒凝血瘀两种证型大鼠NO-NOS 系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三节 平性药对瘀热互结和寒凝血瘀两种证型大鼠Ca2+-CaM 系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1 关于寒凝血瘀证和瘀热互结证动物模型的建立
        1.1 瘀热互结证
        1.2 寒凝血瘀证
    2 关于平性药双向适用药性特征的药效学研究
        2.1 平性药对寒、热两种血瘀证大鼠模型中医表征的影响
        2.2 平性药对寒、热两种血瘀证大鼠模型微循环的影响
        2.3 平性药对寒、热两种血瘀证大鼠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4 药效学实验结果的数据挖掘和分析
    3 关于平性药双向适用内在机理的研究
        3.1 平性药对寒、热两种血瘀证大鼠模型CAMP-PKA 信号通路的影响
        3.2 平性药对寒、热两种血瘀证大鼠模型NO-NOS 系统的影响
        3.3 平性药对寒、热两种血瘀证大鼠模型Ca2+-CaM 系统的影响
    4 全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发表论文及着作及科研情况
科技查新报告
科研课题
详细摘要

四、中药同生物技术相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整合研究[D]. 高耀. 山西大学, 2021
  • [2]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D]. 刘依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魏子孝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挖掘及核心处方作用机制初步探讨[D]. 刘晶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补肾法对阿尔茨海默病肠道菌群失衡的影响研究[D]. 周梦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刘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基于医案的章次公血证辨治规律研究[D]. 苏苑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7]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四种中药防治口腔癌的机制探究 ——中医药研究新方法[D]. 丁嘉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8]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D]. 陈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基于物种系统进化树的已批准天然来源药物物种分布与机制研究[D]. 李晓凤. 重庆大学, 2018(04)
  • [10]平性药双向适用药性本质特征的研究[D]. 郝二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中医药与生物科技相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