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世界时间系统

我国的世界时间系统

一、我国世界时新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程博[1](2021)在《GPS/BDS精密单点定位及短期钟差预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詹怡[2](2021)在《“网生代”国家认同培养的二次元文化路径 ——以爱国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为例》文中认为

葛良[3](2021)在《HIAF同步定时系统原型设计及验证》文中研究说明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gh Intensity heavy-ion Accelerator Facility,HIAF)是一台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学科用途广泛的下一代重离子科学研究装置,该装置采用加速器级联的方式实现束流的高功率、高流强,级联方式的运行需要对设备进行高精度的时序控制,高精度的同步定时是实现设备精确操控的关键,决定了硬件设备运行的准确性和精确性。HIAF装置分布在1km范围内,时序调度设备约600台,同步准确度需好于2ns;同时为了满足BEIF装置建设的需要,设计系统需具有更大范围的设备覆盖能力和更高精度的时间同步提升空间,这为时序控制的实现提出了挑战。同步定时系统是实现HIAF时序调度的系统级方案,本文基于标准时间同步协议,设计方案增强了HIAF的拓展性;好于2ns的同步准确度和亚纳秒的同步精度提高了HIAF的注入、俘获、加速和引出效率,同时优化了装置并行供束的模式。系统级层面,本文设计的绝对时间同步定时方案,对国内同类系统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对时序调度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White Rabbit协议,设计HIAF的同步方案,实现大跨度、多节点、实时校准的同步系统,解决通用定时系统存在的长距离传输同步精度降低、多节点改变网络结构和单工通信不能实时校准的难题。系统可靠性方面,本文率先将网络设计技术应用到同步定时系统的设计中,通过分析网络拓扑结构的可靠性,研究网络拓扑结构对同步和数据传输的影响机制,获得基本的网络冗余方案;分析同步定时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重点研究不同冗余参数下数据的可靠传输,给出适用于HIAF同步定时系统的数据冗余方案和参数,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分析不同数据占用的网络带宽,研究设备控制信息在网络中的传输时间,给出了数据传输优先级及划分VLAN的方案;调研主流的网络监控解决方案,选用Zabbix和Grafana的方案实现整个系统的实时监控,提升了全系统的可靠运行。本文在国内首次将同步信息、设备控制信息、节点配置信息和节点报警信息在一条链路上进行融合传输,基于模块化设计,分离同步信息和其他信息,优化了需要通过数据网络对接入节点配置及状态监控的方案;基于高精度延时电路和时间数字转换器技术,研究了一种构建延迟链实现亚纳秒延时输出和时间标记的算法,将定时调节步长和时间标记精度提升到四百皮秒左右。在接口方面,对不同设备的接口进行统一化抽象建模,优化同步定时系统硬件接口的设计方案,有效解决了不同设备接入系统难的问题。本文以项目需求为导向,设计系统级的解决方案,实现数据主节点、时钟主节点、同步网络和终端节点的软硬件模块。以同步定时系统设计原型为依托,搭建系统级的测试平台,实现全系统的测试,得到同步准确度好于1ns、同步精度好于60ps、对外参考触发输出偏差小于300ps,满足HIAF同步定时系统需求和具有一定性能提升空间的结论。

张向波[4](2021)在《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的日界不连续误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精度远程时间传递技术是实现两地时钟比对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地方协调世界时UTC(k)与国际UTC建立联系的技术支撑,是国际原子时(TAI)计算的基础。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作为一种时间传递手段具有测量精度高等特点,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GNSS时间频率传递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实现方式主要有非差PPP、站间单差Phase-CV和网解法。相比GNSS共视和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技术,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具有良好的短期频率稳定度和更高的分辨率,其典型代表GPS PPP结果自2009年开始被国际权度局(BIPM)用于TAI计算,时间传递精度可达亚纳秒量级。然而,由于测站钟差估计结果在天与天边界处存在时间跳变现象,造成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出现不连续问题,导致无法通过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技术更加准确反映连续实时运行着的两地时钟的性能,严重影响两地时钟比对的长期频率稳定度提升,尤其限制了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技术在基准频标比对、高精度远程时间频率校准、VLBI站时间同步等高精度领域的应用。尤其随着近年来Galileo、BDS等星座的逐步完善和MGEX精密轨道和钟差产品的出现,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中日界不连续误差也表现出新的特点,因此研究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中日界不连续误差的产生原因和改正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中日界不连续误差的统计特性、产生原因、对时间和频率传递的影响以及改正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PPP测站钟差估计结果和GNSS精密产品的不连续性日界不连续误差的统计特性分析是研究其产生原因和改正方法的基础。对不同测站PPP钟差估计结果中日界不连续误差进行统计后发现,PPP钟差估计结果中日界不连续误差与测站相关,大多数测站钟差估计结果中日界不连续误差服从高斯分布且量值小于1ns,但是个别测站钟差估计结果中日界不连续误差甚至大于1.5ns。增加批单元长度时,相邻批单元间的不连续误差均值和STD均增大,但是与批长度不成线性比例关系。GNSS钟差产品存在不连续性,IGS提供的GPS综合钟差产品的不连续性小于100ps,各分析中心提供的GPS钟差产品不连续性甚至大于250ps。各MGEX分析中心的Galileo和BDS-2钟差产品不连续性相对较大。(2)日界不连续误差的产生原因由于载波相位噪声相对码噪声其量值很小,因此传统地认为导致PPP测站钟差估计结果中日界不连续误差产生的因素只有码噪声。然而精密轨道和钟差产品、PPP数据采样率、批单元长度等因素对PPP测站钟差估计至关重要,这些因素是否会引起测站钟差估计结果中日界不连续误差的产生呢?研究结果表明,采用IGS 30s精密钟差产品的PPP测站钟差估计结果中日界不连续误差量值小于采用5min钟差产品时的测站钟差估计结果中日界不连续误差。随着PPP数据采样率由30s减小为1min、5min和10min,测站钟差估计结果中日界不连续误差量值随之增大。而且,随着PPP数据处理批长度增加,批单元间的不连续误差增大,批单元内的不连续误差减小。试验证明,目前IGS提供的综合产品的不连续性对PPP测站钟差估计和时间传递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然而IGS或MGEX各分析中心单独提供的精密产品的不连续性对测站钟差估计和时间传递中日界不连续误差的影响不可忽略,是引起PPP测站钟差估计结果和时间传递中日界不连续误差产生的重要因素,使测站钟差估计和时间传递结果的长期频率稳定度降低,尤其当采用不连续性较大的精密钟差产品时。另外,采用BDS-2 PPP进行时间传递时,测站钟差估计和时间传递结果中日界不连续误差随BDS-2不同星座卫星观测数据而变化,尤其当采用GEO观测数据时测站钟差估计和时间传递结果中日界不连续误差较大。(3)日界不连续误差对GNSS载波相位时间和频率传递的影响通常认为测站钟差估计结果中日界不连续误差只影响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频率传递不受影响。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验证,日界不连续误差不仅影响时间传递,而且影响频率传递。日界不连续误差使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的时间稳定度降低,无法准确反映两地时钟的相对变化,甚至导致时间传递失败;使两测站相对频率偏差估计结果在相邻批单元边界处出现跳变,难以准确估计总时段中相对频率偏差,影响频率传递长期稳定度。(4)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中日界不连续误差改正方法研究测站钟差估计结果的连续性对实现两测站连续时间传递至关重要。测站钟差估计结果中日界不连续误差导致时间传递的不连续,是实现连续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的最大障碍,继而影响时间传递准确度和长期频率稳定度的提升,因此研究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中日界不连续误差的改正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在研究移位重叠法和更长批单元法减小日界不连续误差的基础上,提出滑动重叠最小二乘批处理Network法,显着减小了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中日界不连续误差,提高了时间传递的准确度和频率稳定度,适用于单系统或多系统融合的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可更加准确地反映两个守时实验室间的时间偏差及时钟的稳定性。另外,针对GPS IPPP测站钟差估计时宽巷和窄巷模糊度固定过程引起时间传递结果的不连续问题,本文采用线性插值的外推法在准确估计若干整周窄巷波长后,消除了IPPP时间传递结果在相邻批单元间的不连续现象,实现了连续的GPS IPPP时间传递,显着提高了频率传递长期稳定度。

宋文婷[5](2021)在《科学哲学视域下的大数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社会中的数据信息局限封闭于特定的空间场所,挖掘技术和手段受制于固定的思维方式和线性的科学研究。而目前,信息流的连贯特征凸显,机器学习、云计算、智能终端、传感器、移动互联网等被广泛运用,技术力量和手段的变化同时催生着数据摆脱传统束缚而实现成倍的增长,固定的数据思维方式受到挑战,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面对大数据这一新生事物,当前国内外科学界和哲学界都予以了足够的关注。大数据无论作为方法,亦或是作为技术,都包含着科学哲学的深刻思想,在科学哲学的框架内考察大数据、研究大数据可以提升我们对大数据的理性思考,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并且透过事物呈现的表象,尽可能找到路径去丰富和发展大数据的哲学内涵。那么,在科学哲学的框架下对大数据的系统研究应该涵盖哪些方面呢,大数据时代怎样孕育出创新的思维理念和研究方法呢?本论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试图通过这些方面的论述完善对大数据的思考。第一部分为引言,重点探讨了本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对大数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出了一一梳理,并对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概括和介绍;第二部分是对大数据的概念内涵及其科学意义的研究,试图抓住大数据的思想渊源,对大数据的概念和特征以及相关要素的释义等进行洞察和比较,从而找出相关联的研究脉络,揭示大数据的复杂性演化,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在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中,探讨了大数据与逻辑经验主义的不同,通过对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各自局限的剖析,力求剥离所谓的相关关系在大数据中具有因果关系不可比拟的地位的说法,从而去除大数据分析中相关关系的魅影,坚持大数据背景下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的整合进路,建立大数据的认识论进路;第四部分是对大数据的方法论纲领的研究,本论文认为在数据化时代,面对整体论的局限与优势,还原论的局限与优势,大数据的方法论是能够兼容还原论和整体论的方法论。鉴于大数据和小数据共存,大数据方法论要求对还原论和整体论形成融合,从而建立兼容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方法论立场。在科学与技术催生的各种现象和事物层出不穷的今天,还原论和整体论的融合有助于从科学哲学层面回应大数据复杂问题;第五部分重点论述了大数据的思维本质,通过揭示大数据范式与传统范式的差异和联系,对大数据思维与非线性思维的关系进行审视,试图构建大数据范式形成的哲学基础和非线性思维基础;第六部分对大数据形式表征的本质进行了讨论,把大数据的实在问题述诸笔端,在多元视角下对数据实在、技术实在、关系实在、社会实在以及它们的关系展开论述。诚然,在数据环境系统中,大数据世界复杂多样,把大数据与复杂问题相联系,把大数据科学作为复杂性科学的衍生之物,从而体现其与系统研究思想一脉相承的渊源事实,以求在科学哲学视域下对大数据若干问题的相关争论中做出进一步的辨识和理解,达到对大数据清晰又准确的认识。本论文采用比较研究、文献研究和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试图通过这些方法展开对内容的深入探讨,从而形成丰富的知识架构,既有大数据的哲学思想的宏观视角,又可以从微观层面逐一阐述大数据的内涵,进而建构多元融合的大数据分析体系,回应对大数据研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瞿连贵[6](2021)在《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教育以摆脱贫困是各国反贫困的普遍做法。然而,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发展何种教育更适合于贫困者的需要也更有利于他们摆脱贫困则与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等因素密切相关。职业教育直面贫困群体发展能力不足这一根本原因,专注于开发贫困群体的职业能力、促进贫困群体就业、依托就业摆脱贫困。由于这一特性,职业教育已成为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状态的教育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渠道、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的长远之计。为此,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作为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旨在从学理上阐明职业教育为何能反贫困?职业教育反贫困又是如何实现的?可以从国内外的历史实践中汲取什么经验?职业教育如何在乡村振兴和相对贫困治理中更好地发挥功能又如何发挥?可以提供何种行动方案?为探究以上问题,研究围绕以下思路和方法展开。第一,借助文献和理论分析,确定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第二,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揭示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历史演进脉络及蕴藏的对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理的理解和认识的演进;第三,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展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现实图景及其实现路径;第四,采用比较分析法,梳理国际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做法及其背后对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的理解和认识;第五,运用归纳法,提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步骤如下:首先,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视角,梳理建国以来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演进阶段、演进动因及政策治理的基本逻辑。接下来,以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为研究对象,着力分析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成效、运行特征和现实困境,呈现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然境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的组织使命与反贫困理念、职业教育反贫困主要实践、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最后,综合历史、现实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理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的优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七个结论:第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经历了六个阶段:面向工农兵普及劳动生产知识、改变普遍贫穷落后的面貌(1949-1977);面向贫困地区培养实用人才、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和促进农民增收(1978-1993);面向成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就业(1994-2000);面向贫困地区群众提升素质、加快解决温饱步伐(2001-2010);面向贫困人口提供多层次支持、助力脱贫攻坚(2011-2020);面向城乡低收入劳动者开展终身职业培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2021-)。背后的演进动因为:政治上把职业教育视为增强贫困群体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经济上把职业教育视为将贫困人口转化为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的重要手段;政策上把职业教育视为贫困者实现自力更生和自主发展的教育保障;文化上把职业教育视为面向贫困者有效整合扶智与扶志的优先选项。透过政策演变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政策逻辑为:与国家反贫困战略目标内在统一,融入国家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之中,始终注重贫困者面向就业的能力开发,以及适时优化反贫困的实施方式。第二,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面向多维贫困和脱贫难度较大的贫困家庭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和优质的资源支撑,实施长周期和系统化培养,最终实现综合赋能的目标。表现出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国家贫困标准为识别依据、以能力开发与就业服务衔接为途径、以就业创业促脱贫促发展为目标、以学校和企业共同赋予贫困家庭学生发展权能为保障的运行特征。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在激活贫困家庭学生内源动力的意识、能力和方法,在开发贫困家庭学生人力资本的质量和针对性、在促进贫困家庭学生向工作过渡的制度建设,在支持贫困家庭学生生涯发展等方面,尚有较大空间。第三,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精准聚焦于农村成人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培训,从多维度激活成人贫困劳动力的内源发展动力,成人贫困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满意度较高,增进了成人贫困劳动力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些成效与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呈现出的以下运行特征密切相关,即政府统筹配置培训资源与引入市场竞争相结合以优化培训供给、技能培训与劳动生产有效衔接以扩充成人贫困劳动力发展权能、共同目标引领下政府与市场组织和贫困劳动力多向互动。面对国家治理的新形势和低收入群体增收的新诉求,职业技能培训面临供给主体适应市场化改革的能力不足、学员来源多样和需求多元与培训成本约束之间的内在张力、面对培训机构间合作难以实现、外在激励与内源动力不足的双重制约等现实挑战。第四,国际劳工组织面向非正规经济开展促进就业的综合项目,借助培训促进特殊群体人力资本开发,促进体面就业和创业以改变不利处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促进青年就业和创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核心任务,将促进教育公平和性别平等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重要领域,将培养绿色技能促进绿色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发展方向,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以提升服务特殊群体的能力;世界银行从促进可持续发展出发、发展面向未来的全民教育,从可持续发展和减贫出发、实施人力资本项目。以上实践的启示在于,以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不同群体需求提供个性化教育培训支持,以促进处境不利群体就业和体面工作为根本目标,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以创设能力建设与能力发展衔接的政策环境。第五,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可以概括为,专注于贫困家庭学生面向职业的能力开发、学校培养和企业培训紧密结合、促进就业创业以阻断贫困传递。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职业教育能否赋予贫困者内源发展动力、贫困者能否有效参与职业教育、参与主体之间能否有效配合、反贫困政策内部是否协调一致、能力开发能否与市场需求匹配等。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作用机理表现为:以面向成人贫困劳动力、开发劳动生产能力为起点,以提供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培训并促进转化为途径,以促进成人贫困劳动力与劳动产生和就业岗位匹配为目标。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技能供给的质量是否有保障,技能需求的个性化与培训供给的同质化的矛盾能否消解,培训资源能否支撑受训者多样化的诉求,技能培训变革能否顺应低收入群体的新需求。第六,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可以概括为,以贫困对象的识别为起点,包括能力开发和精准赋能、促进就业和摆脱贫困、能力发展和增收致富,最终摆脱贫困和实现发展。现实中表现为三个向度:一是个体层面的教育培训、岗位就业、稳定收入和脱贫致富互相关联;二是区域层面的本土人才培养、区域发展的人才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脱贫与个体脱贫同步推进;三是社会层面的岗位创造、能力开发、促进就业、群体增收、社会稳定前后贯通。第七,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和低收入群体增收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需要从以促进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为主体转向以服务低收入群体增收为重点,注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终身职业培训的整合以提供终身发展的支持,从促进贫困群体就业转向服务低收入群体生涯发展,以为优化社会结构和社会融合贡献职业教育的力量。

宋叶志[7](2019)在《月球探测器软着陆弹道及地月平动点卫星轨道确定研究》文中认为近二三十年,随着中国深空探测大幕的拉开,我国已经成功实施嫦娥工程中的一系列重要月球探测任务。深空探测中测控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中对定轨和定位的计算需求是测控系统中较为核心的工作之一,关系到工程任务的成败,也是深空探测科学成果的前提保证。随着深空探测工程目标的多样性,我国的深空探测任务的轨道计算类型和需求也呈现多样性,既包括传统的环绕型卫星轨道确定,也包括行星或月球表面软着陆弹道确定、行星或月球表面巡视定位等一系列定轨定位场景。在此背景下,论文研究的主要方向即针对月球探测中的几种类型的外测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深空探测中轨道动力学定轨、运动学统计定轨和行星(月球)表面统计定位方法中的共性,给出了统一处理方程。采用统一方程对深空探测中定轨定位问题进行描述,有利于多功能软件开发的工程化。可以把不同应用需求的轨道计算问题开发成相应的软件模块,便于软件实施。(2)研究了行星(月球)软着陆时复杂弹道的数学逼近方法,并给出了利用标准B样条逼近方法情况下,对弹道的最优解算。该方法具有一般性,可以推广到其他形式的数值逼近方法。由于测量方程是非线性的,因此即便是线性系统逼近,就估值而言依然是非线性的,论文分析了初值问题,研究给出了在过拟合情况下正则化策略。对于有动力学约束时的飞行轨道计算问题,研究了联合解算微分方程与代数方程的弹道确定方法。(3)针对嫦娥三号仿真的GNC弹道,利用标准B样条逼近方法进行了模拟解算。通过数据分析表明,B样条以非常高的精度和较强的稳定性达到对仿真弹道的解算。在嫦娥三号任务实施中,利用该软件准实时处理了落月段的精密弹道确定,并把解算结果报告给北京航天飞行控制指挥中心决策。该方法的使用,是我国首次利用外测手段对月球软着陆弹道进行估计。(4)研究了探测器在地月L2点Halo轨道飞行期间的定轨数据处理,对嫦娥四号中继卫星“鹊桥”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其轨道确定精度到百米级。分析了VLBI对此期间测轨精度的影响。平动点Halo轨道是深空探测任务中一种重要的飞行轨道,有其特殊的工程与理论价值,本文以特定的工程背景,研究了地面测控对其轨道定轨精度分析,并讨论相应的轨道特征。对后续类似的飞行任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5)研究了利用地月L2点中继卫星对月球背面探测器进行单程多普勒定位技术。利用地面系统晶振数据作为系统测量噪声对月球背面探测器进行统计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单星测量并且晶振不稳定情况下,定位性能较差。在测量几何及晶振不稳情况下,如果要提高定位精度,其中一个有效措施是对月面高程进行约束。由于月球背面目标无法利用地基测控网进行直接测量,利用L2平动点Halo轨道中继星对其进行位置测量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但必须要论证其在特定条件下的精度,为项目方案的确定提供决策支持。深空探测精密轨道计算软件的开发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通过对月球探测中不同测轨及定位任务需求的研究,丰富了课题组的定轨软件功能,为后续更复杂的测控数据处理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刘鑫毅[8](2019)在《基于FPGA的高精度时间同步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是全球导航定位、航空航天技术、以及导弹精确制导等领域的基础及关键性技术,这些领域对于时间精度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对于这些领域来说,一个高精度的时间同步系统至关重要。目前精度较高且应用范围较广的时间同步技术是卫星时间同步技术,卫星时间同步技术的精度已经可以基本满足纳秒级别以下各种时间同步精度应用的需求,但是无法满足深空探索等更高精度级别的需求。此外,卫星时间同步容易受外界各种环境条件影响,建设环境复杂,而且存在安全隐患。而光纤时间同步可以达到更高的精度,而且光纤本身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安全性高的特点,所以近年来光纤时间同步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光纤时间同步需要考虑光纤的损耗以及光纤色散带来的影响,并且光放大器噪声累计也会对信号传输造成影响。为了研究光纤时间同步系统中各种因素带来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对光纤时间同步系统进行优化,搭建一个高精度时间同步系统原型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研究了基于FPGA的高精度时间同步系统方案,使用FPGA作为系统的收发机,在发送端通过使用FPGA将秒脉冲信号转变为伪随机序列发送,随后在接收端根据伪随机序列的自相关特性恢复出秒脉冲信号,通过编解码的方式减少波形恶化对系统的影响,使得本地端经过1000km长距离光纤传输后与远端的时间偏差尽可能的小。而且使用精密时间测量的方法测出FPGA一个时钟周期内无法确定的时间,达到更精确的时间同步。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设计了基于FPGA的高精度时间同步系统的方案,该方案基于DWDM光纤双向比对法,通过使用FPGA接收秒脉冲信号并且生成伪随机序列,将生成的数字信号进行数模转换后发送到光纤链路,在接收端使用模数转换接收到相应的伪随机序列并且使用伪随机序列的自相关特性恢复出秒脉冲。伪随机序列的特性为在接收到一个完整的伪随机码序列后其自相关值为1,其余时刻均为1/2。该自相关特性与秒脉冲信号一致,可以用来恢复出秒脉冲信号。而且通过使用伪随机序列,使得原本单一的秒脉冲信号变为了一个序列,即使在这个序列中的某些位上出现了误判,也不会影响其自相关值的判断,降低了长距离光纤给信号带来的恶化影响,增加了系统的时间同步精度;2.完成了 FPGA接收秒脉冲与生成伪随机序列的逻辑编程,完成了伪随机序列的自相关逻辑算法,并且使用FPGA驱动了子卡AD/DA进行模数与数模的转换。为了解决FPGA无法确定一个时钟周期内信号何时到来的局限性,在分析了传统的精密时间测量方法与本系统的需求后,提出了使用FPGA内的逻辑单元实现精密时间测量的方案,并且完成了该方案的相关理论研究与程序实现。而且在FGPA中实现了串口通信,完成了电脑与FPGA板的数据传输;3.对相关程序使用仿真软件进行了仿真测试,测试了程序中信号出现的时间点是否符合预期,传输的数据是否正确。并且搭建了相应的实际系统进行了测试。最终得到的系统性能为:在1000km的光纤时间同步系统中,时间同步精度为5ns,系统稳定度为160ps,最小测量精度为60ps。

董绍武,王燕平,武文俊,屈俐俐,袁海波,赵书红[9](2018)在《国际原子时及NTSC守时工作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国际原子时(TAI)、协调世界时(UTC)以及我国标准时间UTC(NTSC)的产生和发展。简要介绍了国际标准时间的定义、国际时间比对技术的发展、TAI和UTC计算方法、工作规范的发展和未来可能的形态。介绍了我国原子时工作的历史和发展,以及时间基准保持性能、国际比对及溯源和时间信号服务方面的最新进展。

李长会[10](2012)在《新型天文测量系统观测方法及测试数据分析研究》文中指出就天文测量而言,历史上T3、T4、J05、DKM3等天文仪器与计时器结合,完成天文大地测量。天文测量一直存在两个重要“瓶颈”:一是天文计时设备适应性差,维修率高,计时器寿命不长,数据采集稳定性不高;二是由天文观测方法决定的,测量方法的设计更多关注于使观测简单、尽可能减少系统误差,因而造成观测时间、星位选择、环境要求都很苛刻,使天文测量一直存在观测任务繁重、计算复杂、效率低下等实际难题。解放军测绘学院和总参第一测绘大队联合研制的Y/JGT-01天文测量系统(以下简称为“新系统”)很好地解决了上述传统测量方法的局限性。首先,新系统的实用天文测量理论设计突破了传统天文测量方法理论上的局限性;二是基于理论设计的突破,进而形成观测方法的“革命性”改进,提高了测量可靠性和精度、减轻了劳动强度、大幅提高了观测效率。新系统自2006起装备我部队,在正式投入生产作业前,对该装备进行了大量的试生产,并与T4天文测量系统为参照目标进行了比对测试,以检验新系统的性能。本篇论文主要研究新系统的试生产及数据测试分析及与传统天文测量系统的比较,以求确定新系统在完整性、可靠性、稳定性方面符合天文大地测量的要求,为新系统进入正式作业生产提供支持。在新系统测试生产过程中,作业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论文在此基础上,对新系统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完善,改进了交互界面,增加了一些实用功能,实现了软件对数据的正确性检验及剔除能力,实现了原始数据加密存储,解决了数据安全问题。

二、我国世界时新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世界时新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3)HIAF同步定时系统原型设计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HIAF简介
        1.1.2 论文课题的提出及其创新性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上海光源定时系统
        1.2.2 中微子实验时钟系统
        1.2.3 LHASSO时钟系统
        1.2.4 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定时系统
        1.2.5 小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2章 时间同步方法和协议
    2.1 时钟与时间
        2.1.1 术语
        2.1.2 时钟信号
        2.1.3 时间戳数字表示
    2.2 网络时间协议
    2.3 卫星授时系统
    2.4 精密时钟同步协议标准
        2.4.1 IEEE1588 时钟模型
        2.4.2 IEEE1588 同步链路模型
    2.5 White Rabbit协议
        2.5.1 White Rabbit协议原理
        2.5.2 White Rabbit同步链路模型
        2.5.3 White Rabbit链路参数标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HIAF同步定时系统原型设计
    3.1 粒子加速器运行机理
    3.2 HIAF同步定时系统需求分析
    3.3 HIAF同步定时系统整体结构及原型设计
        3.3.1 整体框架
        3.3.2 时钟主结点设计
        3.3.3 数据主结点功能设计
        3.3.4 定时信息设计
        3.3.5 同步定时网络设计
    3.4 数据传输可靠性及流量计算
        3.4.1 控制信息传输可靠性
        3.4.2 同步定时网络数据流量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终端节点原型设计
    4.1 终端节点功能概述
    4.2 终端节点硬件设计
        4.2.1 对外接口设计
        4.2.2 主控单元设计与关键器件选型
    4.3 终端节点功能设计
        4.3.1 同步与数据传输设计
        4.3.2 数据处理单元设计
        4.3.3 事件动作转换单元设计
        4.3.4 延时单元及TDC设计
        4.3.5 对外输出单元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HIAF同步定时系统原型验证
    5.1 概述
    5.2 同步网络搭建及同步性校准
    5.3 数据主节点功能验证
    5.4 终端节点功能验证
        5.5.1 同步性测试
        5.5.2 事件动作转换测试
        5.5.3 延时及TDC测试
        5.5.4 输出模式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的日界不连续误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及频率稳定性分析基本理论
    2.1 时间传递方法和频率稳定性分析
        2.1.1 时间传递方法
        2.1.2 频率稳定性分析理论
    2.2 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模型及参数估计方法
        2.2.1 函数模型
        2.2.2 随机模型
        2.2.3 参数估计方法
        2.2.4 GNSS PPP时间传递数据处理流程
    2.3 融合GNSS多系统PPP时间传递理论
    2.4 IGS/MGEX精密产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PPP测站钟差估计和GNSS精密产品中日界不连续性
    3.1 PPP测站钟差估计中日界不连续性
        3.1.1 日界不连续误差的提取方法
        3.1.2 统计分析
        3.1.3 随批单元长度变化
    3.2 GNSS精密产品中日界不连续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界不连续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对时间频率传递的影响
    4.1 采样率和批处理长度的影响
        4.1.1 采样率的影响
        4.1.2 批处理长度的影响
    4.2 GNSS精密产品的影响
        4.2.1 对PPP测站钟差中日界不连续误差的影响
        4.2.2 对PPP时间传递中日界不连续误差的影响
    4.3 卫星不同星座观测数据的影响
    4.4 日界不连续误差对时间和频率传递的影响
        4.4.1 日界不连续误差对时间传递的影响
        4.4.2 日界不连续误差对频率传递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界不连续误差的改正方法
    5.1 移位重叠法
        5.1.1 批单元长度为1 天时
        5.1.2 批单元长度为多天时
    5.2 固定整周模糊度法
        5.2.1 参数估计模型
        5.2.2 试验验证
    5.3 滑动重叠最小二乘批处理Network法
        5.3.1 参数估计模型
        5.3.2 试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科学哲学视域下的大数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数据的概念内涵及其科学意义
    2.1 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2.1.1 大数据的概念
        2.1.2 大数据的特征
    2.2 与大数据相关的要素释义
        2.2.1 数的内涵及其特征
        2.2.2 数据的内涵及其特征
        2.2.3 信息的内涵及其特征
        2.2.4 知识的内涵及其特征
    2.3 大数据的科学意义维度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分析
    3.1 大数据与逻辑经验主义
        3.1.1 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立场
        3.1.2 大数据新经验主义
    3.2 相关关系的内涵及其局限性
        3.2.1 相关关系的内涵
        3.2.2 相关关系的局限性
    3.3 因果关系及其局限
        3.3.1 休谟的因果关系及其局限性
        3.3.2 苏佩斯的因果关系及其局限性
        3.3.3 刘易斯的因果关系及其局限性
    3.4 大数据下因果和相关的整合
        3.4.1 因果和相关的关系思考
        3.4.2 预测、主体认知及解释局限
        3.4.3 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整合
    3.5 小结
第四章 大数据的方法论纲领——还原论与整体论的融合
    4.1 大数据中的还原论问题
        4.1.1 大数据与小数据的关系
        4.1.2 小数据下的还原论及其局限分析
    4.2 整体论观点阐释
    4.3 大数据的方法论界定
        4.3.1 还原论和整体论的辩证统一
        4.3.2 大数据方法论纲领及原则
    4.4 小结
第五章 大数据思维的本质——非线性思维
    5.1 大数据范式及其哲学基础
        5.1.1 大数据范式的兴起
        5.1.2 大数据范式的哲学基础
    5.2 非线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5.2.1 非线性思维的内涵
        5.2.2 非线性思维的特征
    5.3 大数据思维的内涵及其构成
        5.3.1 大数据思维的内涵
        5.3.2 大数据思维的构成
    5.4 大数据思维与非线性思维的相通之处
    5.5 小结
第六章 大数据形式表征的本质——多元视角中的大数据实在
    6.1 什么是实在
        6.1.1 科学哲学界的实在观探讨
        6.1.2 科学认识中的实在层次
    6.2 大数据的技术实在
        6.2.1 技术本体论
        6.2.2 技术实在释义
    6.3 大数据的数据实在
        6.3.1 数据实在的信息论视角
        6.3.2 技术应用层面的数据实在
    6.4 大数据的关系实在
        6.4.1 关系实在论
        6.4.2 大数据的关系实在建构
    6.5 大数据的社会实在
        6.5.1 社会实在观
        6.5.2 社会数据化的意义
    6.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反贫困
        二、职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反贫困历史中职业教育作用机理的考察
        二、反贫困行动中职业教育功用与定位分析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制的已有理解和认识
        四、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支持环境探析
        五、职业教育反贫困实施策略探讨
        六、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步骤
第二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内源发展理论:职业教育激活贫困者内在发展动力
        一、内源发展理论及其发展
        二、内源性反贫困及其实现
        三、内源发展理论与贫困者内生动力生成
        四、内源发展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二节 赋权理论:职业教育赋予贫困者能力的内在机理
        一、赋权理论及其发展
        二、赋权理论的构成要素
        三、赋权理论的支撑环境与基本条件
        四、赋权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三节 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职业教育对贫困者人力资本的开发
        一、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的内涵
        二、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对教育的反贫困功能和价值拓展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与人力资本开发
        四、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的局限
        五、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四节 现代治理理论:构建职业教育参与贫困治理的路径
        一、现代治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现代治理理论与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内在关联
        三、现代治理理论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启示
    第五节 理论框架与分析思路
        一、理论框架
        二、分析思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历史演进与治理逻辑
    第一节 分析视角
        一、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及分析方法
        二、历史制度主义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二节 建国以来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演进阶段
        一、面向工农兵普及劳动生产知识(1949-1977):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早期探索
        二、面向贫困地区培养实用人才(1978-1993):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民增收
        三、面向成人的职业技能培训(1994-2000):促进农民增收和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面向贫困群众转移就业提升素质(2001—2010):加快解决温饱步伐
        五、面向贫困人口提供多层次支持(2011—2020):打赢脱贫攻坚战
        六、面向城乡低收入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2021—):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三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演进动因
        一、政治动因:职业教育是增强贫困群体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二、经济动因:职业教育是贫困人口转化为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的关键
        三、社会动因:职业教育是贫困者实现自力更生和自主发展的教育保障
        四、文化动因:职业教育是面向贫困者有效整合扶智与扶志的优先选项
    第四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政策的治理逻辑
        一、与国家反贫困总体战略目标内在统一
        二、嵌入国家经济全面持续高速发展之中
        三、始终注重贫困者面向就业的能力开发
        四、适时优化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施进展调查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调查目的与实施过程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
        四、实施步骤
        五、数据来源
    第二节 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成效
        二、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运行特征
        三、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困境
    第三节 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实施成效
        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运行特征
        三、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实施困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与基本经验
    第一节 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
        一、国际劳工组织使命与反贫困
        二、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实践
        三、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特征
        四、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五、国际劳工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
    第二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性与反贫困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实践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特征
        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
    第三节 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践特征
        一、世界银行组织使命与反贫困
        二、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要实践
        三、世界银行的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特征
        四、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作用机理
        五、世界银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
    第四节 国际组织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经验
        一、注重能力建设:以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实施路径多元:依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教育培训支持
        三、面向就业创业:促进弱势群体体面工作以提升生活质量
        四、多元主体共治:创设能力建设与岗位转化衔接的社会政策环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一、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一、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二、学历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一、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作用机理
        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反贫困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及优化改进
    第一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构成与模式
        一、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构成
        二、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实践向度
        一、搭建面向贫困者个体的促进就业进而摆脱贫困的阶梯
        二、面向贫困地区培养经济发展所需实用人才促进区域脱贫
        三、畅通低收入者技术技能发展通道以向中等收入群体跨越
    第三节 职业教育反贫困实现路径的优化改进
        一、对象拓展:从以贫困人口为主体到以低收入人口为重点
        二、方式优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和终身职业教育衔接
        三、目标升级:从促进就业摆脱贫困到促进生涯发展和职业成功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反思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共识:能力贫困、教育反贫和职教赋能一脉相承
        二、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治理逻辑:开发能力、服务经济和促进增收紧密衔接
        三、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运行模式:分类瞄准、多向发力与赋权增能互为支撑
        四、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国际经验:以人为本、服务需求与体面就业高位衔接
        五、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现路径:精准识别、综合赋能与能力发展层层递进
        六、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路径转向:对象拓展、方式优化与目标升级同频共振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对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可持续性的探讨和分析较为有限
        二、对职业教育反贫困功能限度的考察不够深入
        三、职业教育与贫困内在关系的辩证分析不透彻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多维度审视职业教育在弱势群体治理中的功能与价值
        二、立体化审视职业教育促进弱势群体发展的实现路径
        三、发展性审视职业教育助力弱势群体发展的路径优化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7)月球探测器软着陆弹道及地月平动点卫星轨道确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缩略语
1.引言
    1.1 .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国外深空探测研究现状
        1.1.2 .中国近二十年深空探测工程及未来探测计划
        1.1.3 .月球与行星探测中飞行器轨道计算研究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2.嫦娥工程中测量系统及统计定轨定位方法
    2.1 跟踪测量技术
    2.2 信号误差改正与台站坐标改正
    2.3 时间与空间系统
        2.3.1 时间系统
        2.3.2 空间系统
    2.4 探测器轨道、弹道及月面目标位置估计统一方程
    2.5 深空探测定轨定位软件介绍
        2.5.1 深空探测软件现状
        2.5.2 深空探测轨道确定软件结构
    2.6 本章小结
3.环绕型卫星及圆形限制性三体问题平动点动力学
    3.1 环绕型卫星力学建模
        3.1.1 中心天体引力及其非球形摄动
        3.1.2 潮汐对卫星的摄动
        3.1.3 第N体摄动
        3.1.4 太阳直射光压摄动
        3.1.5 经验加速度
        3.1.6 后牛顿效应
        3.1.7 大气阻力
        3.1.8 其他摄动力
    3.2 圆形限制性三体问题及其平动点附近动力学
        3.2.1 圆形限制性三体问题的平动点
        3.2.2 共线平动点附近的轨道特征及应用
        3.2.3 共线平动点轨道动力学的应用
    3.3 动力学定轨方法
    3.4 本章小结
4.探测器动力软着陆的数值逼近方法
    4.1 B样条基函数定义
    4.2 飞行器弹道的样条逼近
    4.3 动力落月弹道估计
    4.4 动力学约束条件下统计最优弹道确定方法
    4.5 初值问题及正则化问题
    4.6 本章小结
5.嫦娥三号动力软着陆仿真与实测落月弹道数据处理分析
    5.1 嫦娥三号地面测控系统
    5.2 月面软着GNC系统及影像制图
        5.2.1 嫦娥三号GNC系统组成
        5.2.2 GNC系统工作模式
        5.2.3 嫦娥三号降落相机影像制图
    5.3 GNC弹道仿真数据解算
    5.4 嫦娥三号实测数据处理
    5.5 本章小结
6.地基测控网对地月L2点Halo轨道确定
    6.1 嫦娥四号“鹊桥”绕地月L2点Halo飞行测轨概况
    6.2 “鹊桥”中继卫星地月L2点Halo轨道飞行期间数据处理分析
    6.3 VLBI对 Halo轨道定轨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地月L2点Halo轨道中继卫星对月球背面着陆器定位
    7.1 中继星单程多普勒模式
    7.2 多普勒系统晶振的地面试验
    7.3 月球背面目标无线电定位
    7.4 仿真数据处理与分析
        7.4.1 仅考虑测量随机噪声定位性能
        7.4.2 同时考虑测量随机噪声与星历误差
        7.4.3 地面晶振试验结果加入测量噪声
        7.4.4 接收机频率加频漂、线性频偏和随机噪声对定位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8.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FPGA的高精度时间同步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时间基本概念及时间同步系统和方法
    2.1 时间及时间标准概念
    2.2 时间同步系统
    2.3 时间同步的基本方法及其工作原理
第三章 基于FPGA的高精度时间同步系统总体设计
    3.1 基于FPGA的高精度时间同步系统总体方案
    3.2 基于FPGA的高精度时间同步系统的硬件选择
    3.3 基于FPGA的高精度时间同步系统的关键技术
        3.3.1 伪随机序列的定义
        3.3.2 m序列的产生
第四章 精密时间测量
    4.1 常用的精密时间测量方法
        4.1.1 数字计数型时间数字转换器
        4.1.2 时间内插法
    4.2 本方案的时间间隔测量需求及测量方法
        4.2.1 本方案的时间间隔测量需求
        4.2.2 本方案的时间间隔测量方法
    4.3 时间信息传递到上位机
        4.3.1 串口通信
        4.3.2 UART简介
        4.3.3 RS232简介
        4.3.4 数据格式
第五章 系统仿真与测试结果
    5.1 编程语言与仿真软件介绍
    5.2 各模块仿真结果
        5.2.1 接收秒脉冲生成伪随机码
        5.2.2 接收伪随机码恢复秒脉冲
        5.2.3 时间信息读取发送与远端接收
    5.3 系统测试结果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型天文测量系统观测方法及测试数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天文测量中的坐标与时间系统
    2.1 天球上的主要圈、线、点
    2.2 天球坐标系及其转换
    2.3 天球坐标系间的转换
    2.4 时间及其度量单位
    2.5 白塞耳年、世界时、历书时、原子时、协调世界时
第三章 影响天体坐标的因素及改正
    3.1 大气折射及其对地平坐标的影响及改正
    3.2 光行差、视差、恒星自行及其对天体位置的影响
第四章 新型天文测量系统介绍
    4.1 时间比对
    4.2 测量数据记录
    4.3 天文定向及自动寻星
    4.4 天文经纬度的同时测定方法
    4.5 北极星多次时角法测量方位角
第五章 新系统测量成果及数据分析
    5.1 试生产方案及规定
    5.2 一二等天文测量互差限值
    5.3 天文方位角测量
    5.4 天文经纬度测量误差相关分析
    5.5 结论
第六章 新系统完善研究
    6.1 功能完善
    6.2 数据检验及处理
    6.3 数据加密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附录

四、我国世界时新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GPS/BDS精密单点定位及短期钟差预报[D]. 程博.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2]“网生代”国家认同培养的二次元文化路径 ——以爱国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为例[D]. 詹怡.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HIAF同步定时系统原型设计及验证[D]. 葛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4]GNS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的日界不连续误差研究[D]. 张向波.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21
  • [5]科学哲学视域下的大数据问题研究[D]. 宋文婷. 山西大学, 2021
  • [6]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D]. 瞿连贵.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1)
  • [7]月球探测器软着陆弹道及地月平动点卫星轨道确定研究[D]. 宋叶志.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9(03)
  • [8]基于FPGA的高精度时间同步系统[D]. 刘鑫毅.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9)
  • [9]国际原子时及NTSC守时工作进展[J]. 董绍武,王燕平,武文俊,屈俐俐,袁海波,赵书红. 时间频率学报, 2018(02)
  • [10]新型天文测量系统观测方法及测试数据分析研究[D]. 李长会.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我国的世界时间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