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物流学术研究迈上新台阶

推动中国物流学术研究迈上新台阶

一、把中国物流学术研究推上新台阶(论文文献综述)

王淳琪[1](2020)在《郑州机场航空货运市场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郑州机场是全国八大区域性航空枢纽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国际机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基于河南省政府率先提出的“民航优先”、“以货为先”等一系列大力发展航空货运的战略指导思路,郑州机场拔得先机,寻求了一条与周边中部机场差异化发展之路,“十二五”期间航空货运建设取得飞速发展。然而,随着货邮吞吐量突破50万吨,接踵而至的全球经济下行、周边机场同质化竞争等环境波动使郑州机场航空货运市场竞争后劲乏力的问题暴露出来,国际吞吐量连续两年下降。可见,郑州机场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欠缺持续的竞争优势,需要对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导致竞争力欠缺的因素。本文首先介绍了郑州机场航空货运建设现状,并从货运服务能力、运营企业效益和产业带动等方面进行评价,发现郑州机场货运建设现状存在一些不足。随后,从机场服务能力、业务能力、区域产业支撑能力等方面选取了9项评价指标、16家国内机场共144条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找出关键主成分,构建了航空货运竞争力评价体系,并对各家机场进行综合打分。经分析发现,郑州机场在航空公司、国际通航点数量和区域产业、经济支撑方面与周边机场还存在差距,与自身的业务吞吐量相比市场竞争力水平欠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郑州机场货运竞争力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本文基于评价结果,综合参考国家门户级枢纽机场的发展经验,对郑州机场下一步如何提升货运竞争力提出了切实的思路和措施建议,为机场货运市场工作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实践指导。同时,本文研究成果对于国内其他发展阶段类似的机场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王晶晶[2](2019)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将“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并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随后在党章修正案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被正式纳入党章总纲。这些都充分表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立场和方法依据,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的继承创新。本文集中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科学内涵与主要特征、具体的实践路径以及重要意义。全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背景、理论来源和发展历程。一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党的反腐败斗争形势这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背景。二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无源之水,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体理论、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执政为民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借鉴。三是以时间为脉络,从红色革命家风孕育“热爱人民”的初心、知青岁月时期树立“以人民为本”的价值导向、地方工作时期形成“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的为民情怀和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后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四个阶段,系统梳理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发展历程。第二,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涵丰富,蕴含了对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依靠主体、发展成果的归属以及发展的理想境的深刻解读,从而科学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是“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是“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同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新时代得以全面阐述,凝结了新的思想精华,它以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实践性和科学性相统一、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特征,彰显了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坚定秉持和执着追求。第三,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思想是先导,关键在践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必须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始终。具体而言,就是在经济层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治层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文化层面,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社会层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生态层面,树立和践行“两山”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第四,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意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就理论层面而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突破了西方发展思想的历史局限。就现实层面而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了“四个伟大”的战略进程,指引了“五位一体”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是说,无论是立足理论,还是结合现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在不断彰显它的意义和价值。总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也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始终秉持的原则和立场。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深入展开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研究,对于全面理解和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都具重要意义。

傅裕[3](2019)在《“大欧亚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挑战分析》文中指出2018年,全球化不均衡所导致的后患——逆全球化正在一波波显现。美国总统特朗普特立独行的外交和贸易政策证明美国在国际格局中仍然具有翻云覆雨的实力,美国的衰落在当前看来仍然是一个伪命题。同时,美国开始公开视中俄为战略竞争对手,中美贸易战的爆发给中国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作为沟通中国对外开放核心等核心战略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中美贸易战乃至出现中美全面竞争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实施就显得更为关键。经历了乌克兰危机,面对着西方的制裁以及美国咄咄逼人的不断挑衅,俄罗斯也在重新反思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又一次尝试将注意力转向东方,“大欧亚伙伴关系”是俄罗斯在当前形势下提出的新的外交方向和未来发展战略。为了应对未来纷繁的国际局势,中俄双方需要在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全面加强合作,尤其需要将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对接,密切双方的经济往来。通过深度挖掘中俄经贸的互补性,推动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中俄合作中长期客观存在着包括地缘政治、贸易规则、意识形态在内的种种障碍,也在影响着“一带一路”倡议与“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对接。只有对于这些存在的实际挑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指导中俄双方共同合作解决这些挑战,才能更好地实现“一带一盟”。本文主要立足于整理和分析“大欧亚”倡议和“一带一路”对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以期探寻到合理的方式对于这些挑战进行有效的应对,推动两大倡议(计划)的落地和实施。

马丹丹[4](2019)在《“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国对拉美贸易与投资研究》文中认为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起已经五年了,作为一个经济合作方案,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合作,促进经济繁荣发展,打造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意义并积极参与进来。现在,我国国内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因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复苏艰难缓慢。在此环境下,“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拉美国家的纷纷响应,并希望可以参与其中。2017年,习近平主席第一次明确表示,拉美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自然延伸。拉美与中国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现实基础,也有历史渊源,是双方根据自身发展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为中拉走出目前经济形势困局,加强双方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新的抓手和机遇。目前,推进中拉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双方普遍共识,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怎样提升中拉贸易与投资关系,实现共赢发展,是双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研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拉美的贸易与投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首先,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商务部数据,选取2000至2017年中国与拉美之间的进出口额、进出口增长率,阐述了中拉贸易合作发展现状;并以拉美七国为例,分析了中国与拉美双边贸易的国别结构;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法”(SITC)为基础,分析了中国与拉美贸易的商品结构。在投资方面,以中国对拉美地区的投资净额和投资存量为数据依据,得出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中拉双边贸易增长动力不足,但中国对拉美地区的直接投资不断增大,成为双方经贸关系的重要驱动;然后采用对比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阐述了中国在拉美投资的国别分布和领域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探讨了中国在拉美贸易投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挑战。本文最后讲述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化中拉贸易投资关系的战略思考。指出,双方要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带动中拉关系提质升级,积极推进中拉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创新合作机制,减少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阻力。从而加深双方合作、实现中拉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黄德凯[5](2018)在《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的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地区集团化的深入发展,地理相邻空间范围内的整合进一步加强。然而,依据一种什么样的规则或秩序来进行有效整合,它既不能损害该地区国家行为体的任何利益,达到共同受益的效果,同时也具有长期稳定的特性,是目前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区域合作摸索和探讨的主要问题所在。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上升,正从一个地区大国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而任何一个大国要实现国家对外战略,都是首先从周边地区开始的,中国也不例外。通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区域次区域合作,营造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周边环境,是中国经营周边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适应中国周边地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现实需求。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次区域合作进程中,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主要是基于地缘条件构建的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但实际上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区域合作的进程,甚至决定着合作的成败。在区域政治权力结构系统中,存在不同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模式,按照行为体实力大小可分为三种类型:强-强模式、强-弱模式和弱-弱模式。不同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模式对行为体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和影响也各不相同。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则主要是强-强模式、强-弱两种模式。在“强-强”模式中,大国关系是区域合作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如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涉及中印两个大国,是典型的“强-强”模式。由于印度强烈的地缘政治担忧,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乃至“一带一路”倡议逐渐采取模糊甚至抗衡的态度,导致了该经济走廊建设的停滞不前。而在上海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因中俄两个大国基于共同的利益尤其是政治安全利益协商一致都有意推进区域合作,合作就较为顺利。而在“强-弱”模式中,大国不仅是区域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也是区域合作的主要推动者。在这种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模式下,区域合作所推进的效率是比较快的。如2016年3月由中国在三亚牵头成立的“澜湄合作机制”,使中国成为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主导者,进而推动澜湄合作快速高效的开展。对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来说,主要的启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在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影响下,通过经济合作增大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上的依存度、并以此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政治关系发展的“以经促政”战略的效应已出现递减,而政治互信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因此在推进经济合作时,需要从“以经促政”转向“政经兼顾”,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以政促经”。二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强的经贸合作固然会提升其对中国的依存度,但周边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地缘政治关切和安全疑虑也在不断销蚀经贸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在推进周边区域合作时,通过安全合作及其向经济、政治领域的“外溢”,才能实现区域合作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三是中国在在推进周边区域合作时应根据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不同模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路径和相应的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政策组合,以减小合作的阻力和实现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殷豪[6](2018)在《大数据背景下粮食物流能力要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我国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粮食需求量十分庞大。如何及时高效的保证粮食供给,改变传统粮食物流运输方式,增强粮食存储能力,保证人民日常生活所需,对整个粮食产业都是巨大的挑战。粮食物流能力反应了整个粮食物流的效率和效用,现如今,我国粮食物流的运输方式还停留在传统阶段,粮食物流所配套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粮库的存储能力有待提升,实力雄厚的粮食物流产业依旧稀缺。因此,全面提升粮食物流能力是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全面提升粮食物流能力,关键是要找到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并且在实际运用中加以数据验证,做到以理为基,以数为据,以实为证,最终总结出影响粮食物流能力发展的相关因素,探求可行路径并提供建议。首先,本文从能力的基本观点入手,对目前主流的能力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对粮食物流能力理论的理解。进而综述了微观物流能力、粮食物流能力、宏观物流能力三个层次,并着重对粮食物流能力的相关研究进行阐述,并通过对粮食物流能力的综合分析,与粮食物流特点相结合,最后提出了在一定条件下粮食物流能力的定义。其次,根据粮食物流能力要素的构成形态,将粮食物流能力划分为粮食物流有形要素、粮食物流无形要素、粮食物流综合要素。针对粮食物流能力要素体系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细分得到各个要素的组成成分,从而构建粮食物流能力要素体系。再次,根据对粮食物流能力要素体系的分析,利用灰色分析法,提出了若干假设以构建系统动力学理论模型。通过收集我国的年鉴,得到时间序列数据,以灰色分析法和仿真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动力学模型进行验证。最后,根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果,对我国粮食物流能力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提出提升粮食物流能力的问题与对策,将粮食物流能力的提升做到最大化,从而更确切的揭示粮食物流能力的深刻内涵。

朱新荣[7](2017)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经济合作研究》文中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大潮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相互协商制定经济贸易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定,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贸易联合体的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涌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新浪潮。这股新浪潮推进之迅速,合作之深入,内容之广泛,机制之灵活,形式之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不仅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特点,而且反映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新趋势。中韩建交25年来,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由“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到“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再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入;两国经济合作更是令世人瞩目,双方贸易额增长40倍,往返中韩两国的航班和轮船每天超过100班次,两国公费派遣留学生年约6万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投资对象国。韩国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对象国、第三大进口来源国。中国的对外贸易,完成双边贸易1000亿美元的目标,中日之间用了30年,中韩之间只用了13年。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典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为进一步推动两国间的经济合作,中韩两国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中韩自贸区谈判,旨在为两国货物贸易提供制度保障,拓展电子商务、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新兴战略服务领域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规范稳定可预期的框架。建立中韩自贸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将有力促进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区域的一体化。2015年2月25日,中韩双方完成中韩自贸协定全部文本的草签,对协定内容进行了确认。至此,中韩自贸区谈判全部完成。2015年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标志着中韩自贸区建设正式完成制度设计,即将进入实施阶段。中韩自贸协定创新性地引入了地方经济合作条款,明确将中国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作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2015年12月9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与韩国驻华大使金章洙交换外交照会,中韩双方共同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将于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并第一次降税,2016年1月1日第二次降税。中韩自贸协定(FTA)终于落地生根。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将会极大刺激双边贸易,专家预计五年内双方的贸易规模就会突破4000亿美元。目前双边贸易规模已经达到3000亿美元。中韩自贸协定是迄今为止中国对外签署的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同时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涉及领域最多的自贸协定。今天的中韩关系已经不是20年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为扩大对外开放而吸引“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兴工业国家”韩国的资本和技术输出那种简单的互利互惠关系,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得到巨大的提升,两国经济互补空间不断缩小,经济竞争态势越发明显,因此,两国围绕历史、领土争端、捕鱼权、对待“脱北者”的态度以及跨境犯罪问题,加上美、俄、日、朝等国的牵制,近年来龃龉不断,从而给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趋于复杂化。中韩之间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和投资不仅在山东威海十分顺利,在江苏苏州也取得了成功并积累了不少经验。不断推进中韩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符合中韩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为此,应深化中韩自贸区建设,积聚区域经济合作经验;推进中日韩经济一体化,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推动整个亚太地区的一体化。“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依靠美国”,是韩国长期以来的国家战略,也是韩国朝野达成的共识。从李明博政府到朴槿惠政府,都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与中美两国同时交好,使韩国左右逢源,符合韩国的最大利益,也是中韩经济合作的最大动因。然而,2016年1月朝鲜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在此前后还试射了一系列导弹,且放言,导弹试射的目标包括韩国领海和主要机场,韩国再次感受到了来自朝鲜的安全威胁。朝鲜的不断挑衅终于耗尽了韩国的耐心,2016年6月,韩国宣布同意美国在其领土上部署威胁到中国安全和战略利益的“萨德”反导系统,引起中国的强烈抗议和抵制,中韩关系急转直下。韩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破坏了中韩经济合作的基础,中韩经济合作面临严峻考验。

洪波涌[8](2016)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智能物流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智能物流业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物流发展中正演化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也是我国政府规划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智能物流业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升级和商业理念的转变,正不断拓宽应用领域,发展成为一个跨行业、多领域的复合型行业。相比于传统物流业,智能物流业在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流通效率、拓展延伸服务等方面逐渐显现出了巨大的优势。我国的智能物流业发展起步较晚,核心的研发和制造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伴随着近十年以来的发展,我国智能物流业取得了不少的进步,目前已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政府通过各项政策积极引导,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入智能物流业,培育了一批本土的智能物流企业,开始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但另一方面,我国智能物流业目前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除了从业企业良莠不齐、高素质从业人员存在较大短缺之外,智能物流产业链缺乏战略性的规划布局、信息化程度低对其继续深化发展产生了诸多阻滞,因而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本文从产业链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从智能物流产业链演进的动力机制和路径入手,结合我国智能物流的发展现状,深入系统地分析其发展历程与成效、存在问题、创新实践、深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国内外经验借鉴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智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闫德华[9](2015)在《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对外关系》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11月大选后缅甸发生了重大转型,国家内政外交大政方针整体上发生了变化,外交成为缅甸转型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大选后的缅甸新政府的外交非常活跃。国际社会对缅甸的转型也抱有期待,西方国家、缅甸周边国家、中国都积极与缅甸发展关系,期待与缅甸关系提升到新的层次以适应缅甸转型带来的诸多变化。缅甸的转型还在继续,缅甸的外交变化也在进行。本论文试图分析归纳2011年以来缅甸对外关系的一系列变化;与2011年前的缅甸外交结合,分析归纳缅甸外交的相关因素与问题;对2015年缅甸大选后的外交走势中的相关因素与问题进行分析。缅甸自独立以来长期奉行中立主义外交以期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国家发展的核心利益。缅甸中立主义外交有一些阶段性特征,如不结盟中立主义、闭关锁国的中立主义、平衡外交的中立主义等,但缅甸中立主义外交的核心是一贯存在的。中立主义外交将缅甸定位于地区事务中的重要国家,自主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自主地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新政府组建以来,缅甸外交转型开始了积极拓展国际活动空间的中立主义,积极、平衡、中立,成为缅甸外交的特征;缅甸希望以国家大政方针的转型带动外交活动空间的拓展,以积极、平衡的中立外交促进国家政治的稳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重大跨越发展;促进缅甸国际形象和地位的提升。从缅甸外交的历史与2011年以来的现实来观察,缅甸外交有三个重要部分,即缅甸与西方国家的外交,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与中国的外交。每个部分在缅甸外交中的功能作用不同:与西方国家关系决定着缅甸所能够拓展的国际活动空间;与周边国家关系是缅甸外交的平台,在这一平台缅甸展示地区重要国家的形象发挥地区重要国家的作用,解决与周边国家的具体问题:与中国外交是缅甸外交的基本依托,在这一依托的基础上缅甸能够更好地发展与其他两个部分的外交。缅甸外交转型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全面、平衡、积极地促进三个部分的外交整体上有重大提升,包括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美国及其盟友与缅甸关系中自1988年以来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民主”与制裁)形成的一组矛盾,这一组矛盾在2011年以来有所缓和,西方国家与缅甸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部分解除对缅甸的制裁。但这一组矛盾在2011年以来并没有得到解决,依然是横亘在美国及其盟友与缅甸关系间的根本性障碍。这一组矛盾的焦点是对缅甸政治转型的评判:缅甸认为缅甸已经实现并完成了政治转型和民主化,要求美国及其盟友完全解除对缅甸的制裁,积极、全面地与缅甸发展关系;而美国则认为缅甸的“民主化”还远为完成,以制裁保持对缅甸的压力。这一组矛盾的实质是两国对缅甸转型认识的差距,缅甸希望以转型促进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全面发展国家间正常化关系,而美国等则希望以缅甸的转型为契机推动缅甸政权发生变化、完全成为其战略布局中的棋子。围绕缅甸新的大选问题,美国与缅甸关系自2014年5月以来有所降温。周边国家印度、泰国和东盟组织在2011年以来与缅甸关系的发展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政治上相互支持如东盟支持缅甸提前承担轮值主席国,二是经济合作深入推进如印度和泰国在缅甸的特区建设项目的推进,三是边境治理的加强如缅甸与泰国、印度在边境综合安全和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方面都有新的合作举措。周边国家与缅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有三个层面:一是印度、泰国等与缅甸民主派包括昂山素季保持联系,在缅甸“民主化”问题上,印度、泰国的态度虽然与美国有别但也积极关注缅甸的民主化问题;二是国际环境与局势的变化,如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国际金融等经济局势、美国的压力等都会对周边国家与缅甸发展关系产生影响;三是国内局势,如泰国政局2014年的变化就对两国关系造成了冲击。中国与缅甸在2011年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都积极巩固、提升相互关系以适应缅甸转型后的外交局势;在经济上两国重视推进重大项目的合作,中缅油气管道在2013年建成并试运营,但有的重大项目出现了波折如密松水电站等遭搁置、莱比塘铜矿项目一度停滞、互联互通的重大项目受挫;两国边境治理合作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军队间和执法部门间的合作得到加强。中国与缅甸关系的发展面临缅甸外交新格局、缅甸国内政治环境的压力与挑战,两国政府和执政党之间以增强沟通来保持相互关系的稳健发展。2011年以来缅甸外交发生了重大变化,缅甸外交出现了新的局面,但有一些重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缅甸的国家政治转型还在进行,缅甸的外交转型也还在进行,包括2015年大选对缅甸外交的影响。

程建[10](2014)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视阈下中国对非投资的发展》文中认为中国对非投资,在学界是一个比较新的、未曾深入涉及的领域,也是一个有着巨大实践意义的命题。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同时,非洲人民也要实现非洲梦,本文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对非投资,并寻找中国梦和非洲梦的结合点,以求共同梦想的实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蕴含着经济全球化思想。从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再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均作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核心范畴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本、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国际价值等。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中,毛泽东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绘制了行动蓝图,江泽民全面实施战略,胡锦涛深化思想内涵,习近平则提出了新时期的战略目标及框架。目前,中国的投资模式在非洲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并不十分完美。我们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中国的对非投资是不是单纯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中国对非的资本输出是不是“新殖民主义”?只有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才能有效地指导我们实施对非投资战略。对非投资属于中非经贸合作,在本质上应该属于“南南合作”的范畴,不单纯是资本输出和资本输入的关系,更不是什么“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共赢的一种双边关系。中非合作始终秉承政治上独立自主、在经济上共同发展的原则,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政策的外延和深化。中国对非投资的根本动因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符合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双方的经济发展需求,既有利于中国开拓海外市场、缓解资源能源短缺,也有利于实现中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中国的对非投资一贯坚持不干涉原则、平等互利原则、不排他原则,且具有一定的结构特性。据数据统计,在中国的对非投资中,制造业、金融业和建筑业占到60%以上,与能源和资源相关的产业只有30%,这说明我们的绝大多数投资集中在金融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显着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这些数据说明,相对于西方国家,我们实施的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西方的“新殖民主义”截然不同。勿庸置疑,经济全球化对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使生产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利用和充分发展。本文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揭示了历史和当代的全球化问题,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判断中非合作的机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还从考察非洲复兴的历程与机遇以及中国对非战略合作的转变入手,从中分析和归纳出中国政府对非投资新举措的必然性,从而得出中非合作存在广泛、全面的互补性,中非合作处于最佳战略合作期的结论。中非之间悠久的合作历史、长期友好的伙伴关系、政治上的互信和互助、经济上的互补和依赖、文化上的沟通和融合、发展上的相似和契合等等,都为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非合作、特别是中国对非投资,提供了无可估量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性,这在中非投资方面的负面作用随着合作的深入不断显现。中非投资合作发展迅猛,但并不代表尽善尽美,快速并不代表“健康”和“可持续”。首先,在国际上我们面临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挑战;其次,在非洲我们还面临着政治多变、经济落后和文化冲突上的挑战;第三,我们自身也面临着缺乏宏观指导、监管服务体系滞后、投资主体能力较差和企业社会责任薄弱等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在资本逻辑的理论上,在全球化思想对国际竞争势力博弈的启示上,在对学习和吸收外国经验的意义上,以及在实现中国梦与非洲梦的紧密相连上,都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文章在实务操作层面,在对非投资的政策建设和机制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建议。最后,改革开放以来,对非投资飞速发展,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挑战,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要面对的客观现实,需要我们科学、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理论来指导我们于混沌中认识机会、于冲突中解决问题。

二、把中国物流学术研究推上新台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中国物流学术研究推上新台阶(论文提纲范文)

(1)郑州机场航空货运市场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框架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论文框架
    第三节 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郑州机场航空货运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业务现状
        一 货运航空公司
        二 货运代理及集成商
        三 航线网络
    第二节 服务能力现状
        一 物流服务方面
        二 运营企业效益方面
        三 产业带动方面
第三章 郑州机场航空货运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二节 选择评价体系指标的影响因素
        一 航空货运市场竞争力的含义
        二 主要影响因素
    第三节 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及对比机场选择
        一 指标构建
        二 对比机场选择
    第四节 竞争力评价步骤
    第五节 评价结果分析
        一 机场服务能力和业务能力评价
        二 区域经济支撑及辅助物流评价
        三 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机场货运量增长水平评价
第四章 提升郑州机场航空货运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引进客货运航空公司
    第二节 完善航线网络布局
        一 货运航线网络方面
        二 客机腹舱网络方面
    第三节 吸引快递巨头打造转运中心
    第四节 加强本地产业带动作用
    第五节 发展空铁联运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2)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原因及意义
        1.1.1 选题原因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理论联系实际法
        1.3.3 系统研究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背景
        2.1.1 全球化进程在新的历史阶段遭遇波折
        2.1.2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
        2.1.3 党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复杂
    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与思想借鉴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体理论
        2.2.2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执政为民思想
        2.2.3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2.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发展历程
        2.3.1 红色革命家风孕育“热爱人民”的初心
        2.3.2 知青岁月时期树立“以人民为本”的价值导向
        2.3.3 地方工作时期形成“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的为民情怀
        2.3.4 成为党和国家领导后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3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3.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3.1.1 发展是“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3.1.2 发展是“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1.3 发展是“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3.1.4 发展是“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3.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主要特征
        3.2.1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3.2.2 实践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3.2.3 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统一
        3.2.4 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
第4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
    4.1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1.1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4.1.2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2 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2.1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4.2.2 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4.3 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
        4.3.1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4.3.2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3 进行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
    4.4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4.4.1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4.4.2 解决好人民切身利益问题
        4.4.3 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5 建设美丽中国
        4.5.1 树立和践行“两山”生态文明理念
        4.5.2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5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意义
    5.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意义
        5.1.1 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5.1.2 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5.1.3 突破西方发展思想的历史局限
    5.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5.2.1 引领“四个伟大”的战略进程
        5.2.2 促进“五位一体”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5.2.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大欧亚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挑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概念释义与章节内容概要
        (一)概念释义
        (二)章节内容概要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本文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欧亚伙伴关系
    第一节 大欧亚伙伴关系的提出
    第二节 普京政府理性战略的非理性后果
    第三节 “大欧亚战略”的目标
第二章 “一带一路”倡议
    第一节 “一带一路”提出背景
    第二节 “一带一路”本质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意义
第三章 两大计划(倡议)的合作挑战
    第一节 国际压力结构性差异
        (一)中俄面对的国际压力差异
        (二)差异性国际压力造成的两国合作偏向
    第二节 中俄经济合作的潜力与困境
        (一)经济合作潜力
        (二)经济合作瓶颈
        (三)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带来的冲击
        (四)政府间合作
        (五)企业投资
        (六)区域合作
    第三节 国家间的相互认知差异
        (一)对中国崛起的认识差异
        (二)对合作路径认识存在差异
    第四节 历史因素
        (一)合作传统
        (二)现实主义的思维模式
第四章 两大倡议(计划)的合作机遇
    第一节 合作模式的创新
    第二节 大力扩展第三方合作
    第三节 合作环境的改善
    第四节 人才资源合作
第五章 两大倡议(计划)的未来与对策思考
    第一节 国际合作中坚持理性思维
    第二节 维护中俄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国对拉美贸易与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文献
        (二)关于中拉经贸关系的文献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创新点
第1章 中拉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拉美国家正成为“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者
    1.2 中拉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必要性
        1.2.1 缓解中国能源紧缺压力
        1.2.2 为中拉经济转型提供新动力
        1.2.3 拉美加强多元外交,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机遇
    1.3 中拉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可行性
        1.3.1 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1.3.2 中拉政治互信达到新高度
        1.3.3 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精神一脉相承
第2章 中国对拉美贸易与投资现状
    2.1 中国对拉美的贸易现状
        2.1.1 中拉贸易经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2.1.2 中拉贸易发展进入新常态
        2.1.3 中拉贸易的国别结构
        2.1.4 中拉易的商品结构
    2.2 中国对拉美的投资现状
        2.2.1 中国对拉美的投资规模不断增大
        2.2.2 中国在拉美投资的地区/国别分布
        2.2.3 中国在拉美投资的领域分布
第3章 中拉深化贸易与投资关系面临的挑战
    3.1 中国对拉美贸易与投资结构不平衡
        3.1.1 贸易结构不平衡
        3.1.2 投资结构不平衡
        3.1.3 贸易摩擦频发
    3.2 拉美地区内部阻碍因素
        3.2.1 拉美国家经济不确定性风险
        3.2.2 拉美国家基础设施落后
    3.3 域外因素干扰
第4章“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化中拉贸易投资的战略思考
    4.1 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带动中拉贸易投资关系提质升级
        4.1.1 优化中拉贸易结构
        4.1.2 进一步扩大在拉美的投资
        4.1.3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4.2 提升中拉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4.2.1 加快中拉自由贸易谈判
        4.2.2 政府为企业提供行业信息以及政策指导
        4.2.3 以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合作步伐
    4.3 创新合作机制,减少中拉“一带一路”建设的阻力
        4.3.1 正确处理中拉整体合作与双边合作的关系
        4.3.2 妥善应对域外国家干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的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 区域合作是中国推行周边外交和多边外交的重要路径
        (二) 中国周边地区国际体系处于变动时期
        (三) 周边区域合作面临巨大挑战
        (四) 地区治理发展趋势的结果
    二、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理论
        (二) 区域合作的相关理论研究
        (三) 关于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的现状、目标及前景
        (四) 关于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面临的挑战
        (五) 关于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的路径
    四、研究重点、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思路及框架
        (三)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困难
        (一) 创新之处
        (二) 存在的困难
第一章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与区域合作的理论解析
    第一节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理论溯源及含义
        一、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理论来源
        二、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含义
    第二节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建构特征与形成机制
        一、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建构特征
        二、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建构方式
        三、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建构机制
    第三节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模式及特征
        一、强-强模式
        二、强-弱模式
        三、弱-弱模式
    第四节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的区域合作
        一、区域合作的内涵及类型
        二、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区域合作的特征
        三、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不同类型下的区域合作
第二章 “强-强”模式: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困境与前景
    第一节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历程及现状
        一、中印缅孟地区合作时期
        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时期
        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现状
    第二节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及其特征
        一、孟中印缅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强-强模式”的构建历程
        二、孟中印缅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模式的构成特点及互动特征
        三、孟中印缅地区权力结构体系的前景
    第三节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根源
        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成效
        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面临问题的根源
    第四节 重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思考
        一、合作是唯一出路
        二、新型国际关系下孟中印缅的合作原则
        三、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
第三章 “强-强”模式下:上海合作组织的成效及其经验
    第一节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的上海合作组织
        一、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系
        二、上海合作组织设立的缘由及发展历程
        三、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特点
    第二节 “强-强模式”下上海合作组织的运转与调试
        一、主导大国间的互动
        二、主导大国与成员国之间的互动
        三、引入新成员保持活跃
        四、构建多层级立体式合作框架机制
    第三节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上海合作组织的成效分析
        一、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上海合作组织取得积极成效
        二、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风险
    第四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景与成功经验
        一、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上海合作组织的前景
        二、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
第四章 “强-弱模式”:澜湄合作发展迅速
    第一节 澜湄地区合作秩序的形成
        一、澜湄地区秩序重塑的缘由
        二、澜湄地区秩序的重建历程
        三、建立澜湄合作机制的意义
    第二节 澜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特点及运行机制
        一、澜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强-弱模式”
        二、澜湄地区权力结构体系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强-弱模式”下澜湄合作快速发展
        一、三大支柱
        二、五个优先领域
        三、3+5+X合作框架
    第四节 “强-弱模式”下澜湄合作的前景
        一、澜湄合作的前景
        二、“强-弱模式”下澜湄合作的挑战及困难
        三、“强-弱模式”下澜湄合作的应对策略
第五章 地缘政治视角下推进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的思考
    第一节 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的意义
        一、周边区域合作是“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周边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阶段
        三、周边区域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国推进周边区域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周边区域环境复杂多变
        二、周边区域合作的实际合作程度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
        三、遭到某些国家的抵制和反对
        四、域外力量的介入与阻扰
    第三节 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国推进周边区域合作的路径
        一、周边地区体系的长期分散且碎片化是根本原因
        二、重塑新时代地缘政治中国与周边国际体系的机遇
    第四节 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的思考
        一、国际体系的内在属性将给区域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区域合作范式
        三、“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原则提升积极性
        四、中国周边区域合作将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五、中国周边区域合作体系将更具开放包容性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三、主要网站
致谢

(6)大数据背景下粮食物流能力要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文献综述
第2章 大数据背景下粮食物流分析
    2.1 大数据背景粮食物流需求特征
        2.1.1 信息化
        2.1.2 智能化
        2.1.3 可视化
    2.2 大数据背景粮食物流运作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2.2.1 条码技术
        2.2.2 RFID技术
        2.2.3 “3S”技术
        2.2.4 包装技术
    2.3 大数据背景粮食物流能力提升的目标
        2.3.1 柔性效率提升
        2.3.2 资源优化配置
        2.3.3 风险控制
第3章 大数据背景下粮食物流能力的要素构成分析
    3.1 基于资源观的粮食物流能力要素体系结构
    3.2 任务-能力层构成要素
        3.2.1 物流作业能力
        3.2.2 物流柔性能力
        3.2.3 物流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
        3.2.4 物流过程控制能力
    3.3 能力-资源层构成要素
第4章 我国粮食物流能力实证分析
    4.1 我国粮食物流能力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4.2 我国粮食物流能力综合评价
    4.3 我国粮食物流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4.4 粮食物流能力形成的因果关系分析
    4.5 粮食物流能力形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与参数方程
    4.6 粮食物流能力形成的仿真分析
第5章 对策与建议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概述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特点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相互依存论
        一、相互依存论的定义
        二、相互依存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相互依存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地缘经济学
        一、地缘经济学理论概述
        二、地缘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理论观点
        三、地缘经济学理论和缺陷与发展趋向
第二章 中韩经济合作及其成就与问题
    第一节 中韩经济合作的意义
        一、中韩经济合作是发展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石
        二、中韩经济合作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源
        三、中韩经济合作是分化美日韩同盟关系的重要选项
        四、中韩经济合作是倒逼台湾与大陆相向而行的有效手段
        五、中韩经济合作是缓和朝鲜半岛局势推动半岛和平统一的基础
    第二节 中韩经济合作的历程
        一、中韩经济合作的萌芽阶段(1979--1984)
        二、中韩经济合作的初级阶段(1985--1991)
        三、中韩经济合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阶段(1992--1997)
        四、中韩经济合作的调整阶段(1998--2001)
        五、中韩经济合作的成熟阶段(2002--)
    第三节 中韩经济合作的成就和问题
        一、双边贸易方面
        二、相互投资方面
        三、金融合作方面
        四、旅游观光方面
        五、产业合作方面
    第四节 中韩自贸协定的谈判与中韩自贸区的建立
        一、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提出
        二、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的谈判与缔结
        三、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章 中韩经济合作卓有成效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政治外交良性互动
        一、互相了解和探索
        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三、构建并打造“新的中韩关系”
        四、“萨德”入韩的考验
    第二节 经贸投资迅猛发展
        一、两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两国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贸易逆差增大
        三、韩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四、中韩签署自贸协定
    第三节 人文交流屡破新高
        一、两国建交重启文化交流大门
        二、“韩流”强劲,“汉风”渐起
        三、人文交流进入常态化和制度化
    第四节 军事合作不断深化
        一、战略伙伴合作关系推动军事合作
        二、联合军演深化军事合作
        三、韩国归还志愿军遗骸
第四章 深化中韩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领土争议
        一、苏岩礁归属
        二、黄海划界
        三、东海划界
        四、防空识别区划设
    第二节 渔业纠纷
        一、中韩渔业纠纷由来
        二、中韩渔业纠纷频发的原因
    第三节 企业非法撤资
        一、韩国企业非法撤资情况
        二、韩国企业非法撤资的原因
    第四节 民族宗教历史认识差异
        一、韩国狭隘民族主义作祟
        二、韩国民间宗教团体在中国从事非法活动的问题
        三、韩国历史认识混乱
    第五节 国际因素
        一、美国因素
        二、俄罗斯因素
        三、日本因素
        四、朝鲜因素
        五、“萨德”问题
第五章 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的实践
    第一节 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的成功实践
        一、贸易合作
        二、投资合作
        三、经济活动平台合作
    第二节 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齐全的产业配套
        三、睦邻友好的两国关系
        四、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推动
    第三节 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中韩经济合作的苏州经验
        二、中韩经济合作在苏州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推进中韩经济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深化中韩自贸区建设,积聚区域经济合作经验
        一、加强政治互信,夯实深化中韩自贸区建设的政治基础
        二、减少贸易摩擦,构建高效便捷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三、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中韩两国人民的互相认同
    第二节 推进中日韩经济一体化,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
        一、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加强三国政治信任
        二、充分认识中日韩自贸区的重要意义
        三、完善磋商机制,缩小分歧形成共识
    第三节 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
        一、加快区域经济整合,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强化体制机制建设,落实制度性保障
        三、深耕人文社会交流,形成东亚认同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大韩民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产业合作谅解备忘录
    附录二 中韩面向未来联合声明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
    附录四 2020中日韩合作展望
后记

(8)产业链视角下我国智能物流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智能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二、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蓄力发展物联网及智能物流业
        三、我国需要发展智能物流业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智能物流研究
        二、产业链研究
        三、智能物流产业链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整体分析框架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一、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展望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物联网
        二、智能技术
        三、智能物流业
        四、产业链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产业链理论
        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三、产业组织演化理论
        四、自组织理论
第二章 智能物流产业链演进的动力和路径
    第一节 智能物流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智能物流业的特征
        二、智能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智能物流产业链演进的动力机制
        一、利益机制
        二、自组织演化机制
        三、创新动力机制
        四、外部机制
    第三节 企业不同决策方式下智能物流产业链利润分析
        一、博弈论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二、结果分析
    第四节 智能物流产业链的自组织协同演化模型
        一、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状态变量分析
        二、协同演化模型的建立
        三、序参量分析
    第五节 智能物流产业链演进的路径
        一、产业自组织
        二、政府政策引导
        三、行业协会服务
第三章 智能物流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智能物流业的发展概况
        一、境外智能物流业发展概况
        二、我国智能物流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智能物流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三节 我国智能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智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智能物流业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第四章 国内外智能物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第一节 德国智能物流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一、德国智能物流业发展概况
        二、德国发展智能物流业做法及先进经验
    第二节日本智能物流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一、日本智能物流业发展概况
        二、日本发展智能物流业做法及先进经验
    第三节 台湾地区智能物流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一、台湾地区智能物流业发展概况
        二、台湾地区发展智能物流业做法及先进经验
第五章 促进我国智能物流产业链发展的对策措施
    第一节 我国智能物流产业链演进的环境分析
        一、行业前景
        二、竞争态势
        三、技术选择
    第二节 我国智能物流产业链发展的重要环节:信息化服务平台模式创新
        一、智能物流业的几种服务平台模式
        二、现有智能物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模式存在的不足
        三、我国智能物流业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
        四、智能物流平台的功能设定
        五、我国智能物流业平台未来发展构想
    第三节 我国促进智能物流产业链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产业规范,促进智能物流产业链优化发展
        二、转变发展理念,拓展智能物流产业链
        三、立足全局发展,引导智能物流产业链结构升级
        四、开展跨国合作,提升智能物流产业链发展竞争力
        五、提高信息化程度,降低智能物流产业链成本
        六、整合上下游资源,促进智能物流产业链一体化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智能物流产业链活力
        八、保护数据信息安全,保障智能物流产业链稳定运作
        九、建立法律法规,完善智能物流产业链监督机制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9)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对外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现实意义
        三、理论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史学着述对缅甸外交的分析
        二、对缅甸独立后到2010年大选前的对外关系的研究
        三、2011年以来缅甸的对外关系研究
    第三节 研究线路和方法
        一、研究线路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主要观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缅甸政治转型及其外交变化
    第一节 缅甸政治转型的进程及其外交目标
        一、缅甸政治转型的进程
        (一) 2010年是缅甸政治转型的标志性年代
        (二) 2011年以来缅甸政治转型的重要进程
        (三) 缅甸政治转型的性质
        二、缅甸政治转型中的主要议题
        (一) 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
        (二) 民族平等、团结和国家政治统一
        (三) 民生问题和经济发展目标
        三、缅甸政治转型的外交目标
        (一) 摆脱国际政治压力实现与西方关系正常化
        (二) 解除经济制裁、封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 全面改善国际环境融入国际社会
    第二节 缅甸2010年以前的外交政策
        一、吴努时期缅甸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
        (一) 吴努时期中立主义外交的内涵
        (二) 吴努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实践及其特点
        (三) 吴努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目标
        二、奈温时期缅甸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
        (一) 缅甸重申中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二) 奈温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实践及其特点
        (三) 奈温时期缅甸外交的目标
        三、1988-2010年缅甸的外交政策
        (一) 1988-2010年缅甸的外交政策
        (二) 1988-2010年缅甸的外交关系
        (三) 外交转型的努力
    第三节 2011年以来缅甸的外交
        一、2011年以来缅甸的外交成就
        (一) 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二) 与周边国家关系继续加强
        (三) 对外经济关系的深化与拓展
        二、2011年以来缅甸外交及其政策的特点
        (一) 2011年以来缅甸外交活动的特点
        (二) “平衡”“自主”外交政策思维的新体现
        (三) 内政转型与外交转型
        三、缅甸外交政策的要素及其外交走势
        (一) 外交决策者:军人的主导地位及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
        (二) 国际格局与缅甸外交政策取向
        (三) 外交议题及其发展走势
第二章 缅甸与美国及其盟友关系
    第一节 缅甸政治转型前美国对缅甸政策和两国关系
        一、1950-1962年间缅甸与美国关系
        (一) 双方关系的主要特点
        (二) 美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三) 缅甸对美国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二、1962-1988年间缅甸与美国关系
        (一) 双方关系的主要表现
        (二) 美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三) 缅甸对美国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三、1988-2010年间缅甸与美国关系
        (一) 双方关系的主要阶段
        (二) 两国关系的特点
        (三) 美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四) 缅甸对美国的政策
        (五) 美国与缅甸关系的焦点
    第二节 2011年以来美国对缅甸的关系和政策
        一、缅甸与美国关系的发展变化
        (一) 缅甸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
        (二) 缅甸对美国政策
        (三) 美国对缅甸政策
        二、两国间的问题及发展走向
        (一) 缅甸的“民主化”问题
        (二) 美国的制裁等压力
        (三) 围绕“民主”与制裁的失落感
        三、美国亚太战略及对缅甸关系
        (一) 美国亚太战略对缅甸美国关系的影响
        (二) 中国印度因素对缅甸美国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缅甸与美国盟友关系及其相互政策
        一、缅甸与欧盟外交
        (一) 1988-2010年缅甸与欧盟关系
        (二) 2011年以来缅甸与欧盟关系
        (三) 影响双边关系的主要因素
        二、缅甸与日本关系
        (一) 1988-2010年缅甸与日本关系
        (二) 2011年以来缅甸与日本关系
        (三) 影响缅甸与日本关系的因素
第三章 2011年以来缅甸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关系
    第一节 缅甸与东盟关系
        一、2010年以前缅甸与东盟的关系
        (一) 1988年以前缅甸与东盟的关系
        (二) 1988-1997年缅甸与东盟关系
        (三) 1997-2010年缅甸与东盟关系
        二、缅甸与东盟自2011年以来的关系
        (一) 双边关系
        (二) 多边关系
        (三) 缅甸政治转型为缅甸与东盟关系释放出的活力
        三、缅甸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前景
        (一) 东盟发展与缅甸关系的核心要素
        (二) 缅甸发展与东盟关系的政策取向
        (三) 缅甸与东盟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2011年以来缅甸与泰国关系
        一、2010年以前缅甸与泰国的关系
        (一) 历史上缅甸与泰国关系
        (二) 1948—1962年缅甸与泰国关系
        (三) 1962—1988年缅甸与泰国关系
        (四) 1988-2010年缅甸与泰国关系
        二、2011年以来缅甸与泰国关系
        (一) 政治关系的平稳发展
        (二) 经贸合作的加强
        (三) 缅甸政治转型对缅甸泰国关系的影响
        三、缅甸与泰国关系的前景
        (一) 地理相邻对缅甸泰国关系的影响
        (二) 国家政治局势和政府(政权)变化
        (三) 国际环境
    第三节 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关系
        一、缅甸与印度关系的发展历程
        (一) 缅甸印度历史上的长期交往
        (二) 1948-1988缅甸与印度的关系
        (三) 1988-2010年缅甸与印度的关系
        二、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的关系
        (一) 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政治安全关系的发展
        (二) 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经济关系的发展
        (三) 2011年以来两国关系的特点
        三、缅甸与印度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 外交政策及其判断
        (二) 地缘因素
        (三) 国际环境
第四章 缅甸与中国关系
    第一节 缅甸政治转型前与中国关系
        一、独立后到1988年的双边关系
        (一) 1950-1962年间的中缅关系
        (二) 1962-1988年间的中缅关系
        二、1988-2010年间缅甸与中国关系
        (一) 缅甸与中国关系的发展
        (二) 中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
        (三) 缅甸对中国关系的重点及政策
        三、中缅关系的历史遗产
        (一) 形成了和平共处、相互友好、相互依托的关系
        (二) 呈现出阶段性调整的特征
        (三) 国家间关系的政治心理、民族心理
    第二节 2011年以来缅甸与中国的关系
        一、两国关系的发展特点
        (一)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 互联互通与经济关系发展
        (三) 多边机制中协调配合的新发展
        二、2011年以来中缅关系的政策
        (一) 政治关系的巩固与应变
        (二) 合作领域及其重点
        (三) 多边关系及多重变化
        (四) 中国的期待与担忧
        三、缅甸发展与中国关系的重点和政策
        (一) 对中国的整体外交定位:战略依托
        (二) 国内需求及其对中国的政策
        (三) 国际活动的需求及其对中国的政策
    第三节 中缅关系的前景
        一、缅甸政治局势变化与中缅关系前景
        (一) 缅甸现政权的政治走势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二) 民主派政治力量的活动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三) 缅甸政治中间力量的活动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二、国际环境变化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一) 缅美关系与中缅双边关系
        (二) 缅印关系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三) 日本在缅甸的经济外交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三、重大问题的走势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一) 经济摩擦及常态化复杂化的可能性
        (二) 边境治理中的问题与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视阈下中国对非投资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全球化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1.1.2 “中国梦”与“非洲梦”是相通的
    1.2 研究现状
        1.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重点
        1.3.2 研究的难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4.1 科学抽象法
        1.4.2 矛盾分析法
        1.4.3 理论联系实际
        1.4.4 历史分析方法
2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发展沿革
    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核心内容
        2.2.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2.2 资本
        2.2.3 国际分工
        2.2.4 世界市场
        2.2.5 国际价值
    2.3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2.3.1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沿革
        2.3.2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在中非合作方面的实践化
        2.3.3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在中非合作方面的当代问题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发展
    3.1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
        3.1.1 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阶段
        3.1.2 中国对非援助的特点
        3.1.3 中国对非援助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3.2 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历程
        3.2.1 对非洲投资的探索起步阶段
        3.2.2 对非投资的稳步推进阶段
        3.2.3 对非投资的快速多元发展阶段
    3.3 中国对非洲投资的现状
        3.3.1 投资规模
        3.3.2 投资区域
        3.3.3 投资领域
        3.3.4 投资主体
        3.3.5 投资模式
    3.4 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动因
        3.4.1 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动因
4 中国对非洲投资的机遇
    4.1 非洲的复兴
        4.1.1 非洲复兴历程
        4.1.2 非洲复兴的机遇
    4.2 中国对非战略合作转变
        4.2.1 中非战略合作背景
        4.2.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非新战略
    4.3 中国政府对非投资的新举措
        4.3.1 建立中非合作的常态机制
        4.3.2 中国政府更加重视非洲经济特性
        4.3.3 中国政府在中非经贸合作中更加注重突出重点
        4.3.4 中国政府更加重视中非合作各领域相对均衡、协调发展
        4.3.5 中国政府更加重视中非合作体系与国际体系之间的联系
    4.4 中非广泛、全面的互补性
        4.4.1 中国资源短缺现状需要非洲补充
        4.4.2 中国经济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带给中非合作的机会
        4.4.3 非洲边缘化给中国带来的机会
        4.4.4 非洲巨大的市场容量
        4.4.5 中非双方都有扩大和深化合作的需求和愿望
    4.5 中非合作最佳战略机遇期
        4.5.1 中国经济正处于产业转移的高潮期
        4.5.2 中国技术和资本输出需求旺盛
        4.5.3 中国正处于国民精神的上升期
        4.5.4 世界其他经济体非洲战略机遇的丧失
5 中国对非投资面临的挑战
    5.1 国际社会的挑战
        5.1.1 挑战与质疑
        5.1.2 驳斥及证明
    5.2 非洲因素
        5.2.1 非洲政治因素
        5.2.2 非洲经济因素
        5.2.3 非洲文化和法律因素
    5.3 中国因素
        5.3.1 中国对非投资宏观上缺乏规划和指导
        5.3.2 中国对非投资监管和服务体系滞后
        5.3.3 中国对非投资主体管理、技术能力差
        5.3.4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5.3.5 中国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5.3.6 中国企业忽视当地劳工法规
6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对中国向非洲投资的当代意义
    6.1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对中国向非洲投资的理论意义
        6.1.1 马克思主义的资本逻辑理论
        6.1.2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与国际竞争势力的博弈
        6.1.3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6.1.4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6.2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对中国向非洲投资的实践意义
        6.2.1 中国对非洲的投资的政策及机制建设现状
        6.2.2 中国对非投资的政策性建议
        6.2.3 中国对非投资的机制建设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把中国物流学术研究推上新台阶(论文参考文献)

  • [1]郑州机场航空货运市场竞争力评价研究[D]. 王淳琪. 郑州大学, 2020(02)
  • [2]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D]. 王晶晶. 辽宁大学, 2019(12)
  • [3]“大欧亚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挑战分析[D]. 傅裕.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国对拉美贸易与投资研究[D]. 马丹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5]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的中国与周边区域合作研究[D]. 黄德凯. 云南大学, 2018(04)
  • [6]大数据背景下粮食物流能力要素分析[D]. 殷豪.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7]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韩经济合作研究[D]. 朱新荣. 苏州大学, 2017(04)
  • [8]产业链视角下我国智能物流业发展研究[D]. 洪波涌.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8)
  • [9]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对外关系[D]. 闫德华. 云南大学, 2015(09)
  • [10]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视阈下中国对非投资的发展[D]. 程建. 武汉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推动中国物流学术研究迈上新台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