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定尾水族乡基本情况调查

榕江定尾水族乡基本情况调查

一、榕江定威水族乡基本情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车昌洋[1](2021)在《社会治理视野下的清代古州厅民族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程双桑[2](2021)在《贵州省榕江县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

刘涛,张翅鹏,吴攀,杨泽延,郝瑶玲,张佳[3](2021)在《都柳江流域水体锑的形态及净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择受锑矿开采活动影响较严重的都柳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丰水期和枯水期干支流河水及悬浮颗粒物样品,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和样品分析获取数据,探明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流域水体中锑(Sb)的时空分布及迁移转化,揭示Sb的形态与净化机制。研究表明:碳酸盐岩区弱碱和氧化性水环境有助于矿渣中辉锑矿溶解;流域水体锑含量介于0.00~86.30μg·L-1(丰水期)和5.10~487.26μg·L-1(枯水期),丰水期稀释作用较强,含量较低;由于辉锑矿(Sb2S3)氧化分解释放Sb和SO42-,二者含量显着正相关;干流水体溶解态锑主要以迁移性较强的SbO3-存在,沿流向含量降低,并受污染支流及水库影响;水体悬浮颗粒物对溶解态锑具有一定的吸附净化作用,溶解态和颗粒态锑比值介于28~1180;稀释作用是水体锑含量降低的主要净化机制,同时在水利枢纽的调控作用下,出境断面锑含量可降至5.34μg·L-1(丰水期)和9.75μg·L-1(枯水期)。治理流域内受污染支流,并借助稀释作用和梯级水利枢纽调节功能,能够有效降低水体锑含量及输送通量,预防生态危害。

杨秀全,黄胜先,杨青华,杨露[4](2020)在《榕江县草珊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榕江县中药材草珊瑚产业规模化、规范化、精品化发展提供参考,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走访,调查榕江县草珊瑚的产业发展现状,并分析草珊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榕江县草珊瑚基地建设、组织方式、产地加工等方面已具一定的规模,林下种植面积已达1 300hm2;在产业发展中存在未建立种苗繁育基地、种植品种混杂、种植技术不成熟、品牌效应不明显和产销对接薄弱等问题。建议下一步发展根据立地条件和市场需求,加强产业规划,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开展优良品种选育,加强优质高产技术攻关,加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与宣传,强化龙头企业培育,开展产销对接,以促进榕江县草珊瑚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精品化发展。

于菁竹[5](2020)在《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文中指出苗族是诞生于中国大地上的古老民族,苗族先民是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建构者,在长途迁徙、地理隔绝的分散发展中,形成了肇始悠远、同源殊貌的支系文化,也育成了枝脉宏繁、造诣精湛的染织服饰体系。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集体创作、综合功能、稳定传承的传统村落生态中,沉淀着中国造型艺术滥觞时期的吉光片羽,也凝缩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世界认知、情感希冀,其传统纹样符号既是管窥苗族精神世界的窗口,也是蠡测中国早期文化的活态样本。同时,两地蜡染艺术以蓝白画缋的灵活性、物质工艺的可塑性、文化反馈的快捷性,不仅成为苗族人生活情境、艺术思维、审美心理变迁的显像板;在民族村落旅游化、文化遗产资源化、东方文化自信心提升的时代场景下,也成为各界话语、观念纠缠发酵的折射镜。而就其艺术本体而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拥有丰富的纹样、独特的风格与强烈的感染力,在艺术品收藏、商品化转型、产业化开发方面是黔东南乃至贵州蜡染界的典型,就其艺术、审美特征进行深描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风格类型归纳为前提、以图像学分析为主线,结合田野、文献资料,借助美术学、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及成果,对两地苗族蜡染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契机与创作思维进行推溯;在此基础上使用美学、审美人类学方法,对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传统风格进行审美分析。以现存蜡染资料中不同风格出现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将两地苗族蜡染的风格嬗变置于原始符号、巫术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设计的演化场域中,展现出蜡染纹样从记事性、象征性、装饰性到再现性、表现性、叙事性的发展进程,也展示出其创作方法从集体传承到个体创新、审美意识从朦胧混一到清晰独立、造物理念从权宜谋生到追求品质、民族特征表达从模糊懵懂到积极强化的发展轨迹。首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抽象几何纹样共同拥有单元拼合、相似互渗的造型方式,以及记事符号与装饰艺术、表意功能与审美功能混沌合一的特征,体现出人类艺术幼年时期的创作思维。二者拥有的一系列固定符号、纹样,如榕江蜡染中的太阳纹、卍字纹、正交布局、四鸟朝日,以及丹寨蜡染中的“窝妥纹”、“归宗纹样”,都与中国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太阳崇拜符号、时空概念、历法图式具有造型上的连续性。而在苗族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图式的原意逐渐被替换成与苗族祖先情感、迁徙记忆、宗教信仰、现世民俗相关的内容,古人在观察自然中形成的记录时空规律、生存智慧的几何图式也沉淀为装饰纹样的基本构图规律和风格定式,使由太阳形象带来的光华烨烨的线条成为榕江蜡染的基本装饰,而精密严谨的螺旋纹也是丹寨蜡染中的永恒主题。就两地蜡染的具象部分来看,榕江蜡染以古拙的动物纹见长,其中摆贝型苗族的蜡染纹样中保存着大量我国先秦时期动物纹的造型方式,不仅龙、鸟纹的造型与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惊人地吻合,蛙虫纹的造型思维也与古黾字的概念高度相似。作为中国初民艺术大传统的遗存或后裔,这种时空遥远的风格给人以荒远、古怪、陌生的审美印象。同时,苗族原始巫术思维中敬畏合一的心理,使之对神圣动物抱有崇高和恐惧一体两面的情感,使动物纹的塑造呈现狰狞、诡谲的“原始丑”特征,流露出狞厉的丑美。此外,作为鼓藏节祭祖仪仗的蜡染幡旗是摆贝型苗族蜡染中最为精彩的类型,而祭祀仪式神圣、雄壮、肃穆的氛围也造就了摆贝型蜡染独特的审美场域和文化价值。然而,厚重的文化背景、狞厉的视觉体验也使摆贝型蜡染的审美特征趋于深邃、艰奥,与现代人的日常审美习惯相去甚远,以至于难以在现代的苗族村落生活中继续存续,在民间创作喜好日趋纤柔、世俗化的当下,摆贝型蜡染的传统风格正面临消散的危险。与正在淡出民间的摆贝型传统风格相比,丹寨蜡染中丰富的花鸟纹饰是生命力旺盛的后起之秀,其出现得益于白领苗对汉族古典花鸟艺术以及近现代染织品纹样的学习与本土化改造,呈现出鲜明的早、中、后三期阶段性风格。丹寨蜡染中最古老的鸟纹和植物纹带有与榕江蜡染相似的原始风格,清代黔东南生苗区开辟之后,以汉族服饰及蓝印花布为载体的汉族花鸟纹样传入苗疆,使白领苗习得了花鸟纹样并作为日用传统;而至近现代染织设计中的花草纹样被白领苗接受之时,丹寨花鸟蜡染已基本完成了从图案性到绘画性转型。与此相伴,白领苗的审美思维跳出了巫术性、功能性的局限,而转向对日常生活、优美事物的欣赏;丹寨蜡染的艺术语言中也出现了写实性的再现方式、模仿软笔绘画的自律线条,以及景、境的物象组织意识。这种效仿专业艺术、跟随流行趋势、接近大众审美的风格在当前拥有巨大的民间创作热情,也奠定了丹寨蜡染在产业化转型过程中较高的艺术起点。改革开放以来,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走上了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两地蜡染纹样的先天禀赋及两县产业环境的后天资源也使两地蜡染风格的发展、存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丹寨蜡染产业起步早、影响大,借助邻近行政中心的地理优势,吸引了高水平的外来资本、设计人才及合作机会,颇具规模的地区产业集群不仅使丹寨本土的传统蜡染纹样良好地传承、衍生,也使丹寨成为各地蜡染风格的熔炉,并大量吸纳了榕江蜡染风格为己用。而榕江县的本地蜡染产业薄弱,因此对传统蜡染风格进行了简易化、情景化的改造,并随着蜡娘外出打工、产品异地销售形成了在黔东南地区广泛传播并被大量模仿的“普世风格”。在黔东南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丹寨、榕江的苗族蜡染形成了水乳交融的连理整体,共同以苗族文化、传统工艺的身份面对着外部世界的价值赋义。当前,蜡染产品涵盖了艺术品、服装、软装、文创产品等多种形态,民族旅游和休闲体验则形成了苗族蜡染文化叙事的两条基本脉络:一方面,在民族旅游的凝视下,苗族传统文化中乡村性、原始性、异质性的部分被提炼成一系列特定的视觉符号,如盛装人物、民俗场景、铜鼓、牛角、蝴蝶妈妈、锦鸡舞之类,成为丹寨、榕江蜡染绘画的新题材,也催生了蜡染创作中叙事化、奇观化、浪漫化的手法。另一方面,作为拥有丰富内在结构的物质文化门类,丹寨、榕江的蜡染艺术不再仅仅作为苗族文化的子集,而是以独立的姿态,在后现代生活美学、自然美学以及东方休闲美学、造物伦理、社会效应的视角下,令物质材料、工艺流程、生活方式、创作主体等每一个侧面都获得审美意义,使蜡染艺术的审美范围从对纹样的欣赏扩展到了对整个文化生态的理解与崇尚。

王焕[6](2020)在《贵州白云岩与石灰岩地区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施秉县与长顺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贵州是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一地区由于地质环境特殊,存在缺水问题,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都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3S技术的利用、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施秉县与长顺县的水资源特征现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到不同岩性条件下,施秉县与长顺县水资源赋存、时空分布、开发利用的差异性;施秉县白云岩面积占全县面积的57.36%,长顺县石灰岩面积占全县面积的49.94%。所以选取两个县为研究区。通过文献的分析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原理和特点,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体系,对水资源运用进行了量化评估;系统的提出两个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对策。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由于岩性不同的影响,施秉县和长顺县水资源的赋存形式是不同的。施秉县境内地下水天然出露较多,因此白云岩流域以发育地表河系为主要特征;长顺县发育了多条规模较大的地下暗河,地下水较为丰富。因此石灰岩流域以发育地下河系为主要特征。(2)由计算得出两个县的供水量存在很大的差别,施秉县的供水量为9630万立方米,长顺县为4364万立方米。施秉县水资源可利用率为29.94%。长顺县水资源可利用率为16.9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通过对两个县的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得出施秉县的水资源承载度、社会承载度都高于长顺县。(4)根据所有研究分析针对两地分别提出水资源利用的对策。1施秉县需要完善灌区管理制度,提高供水可靠性。长顺县应该加强对排水、排污设施等方面的建设。2施秉县需要减少居民对氮、磷肥料的长期大量施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长顺县应该合理把握开发利用的底线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维护好水生态环境,以改善水质。3施秉县根据水资源需求旺季与淡季制定总量的变化。长顺县对开采地下水的量,应该按着月份进行控制,并且需要建立水利工程,通过蓄水来改变地表水缺乏的情况。4施秉县一年用水中,应该根据用水的高峰期以及淡季规定用水的标准。长顺县应根据全县水资源承载力,对地下水与地表水制定基本的用水管理红线。5施秉县应该倡导企业节约用水,并对各企业用水制定严格的标准。长顺县应该充分地引进水资源开发的技术,比如说地下水的开次技术、水净化、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以提高运用水资源的效率。6施秉县需要引入新兴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淘汰高耗能产业,转变当地经济发展模式,并提高当地居民意识。长顺县需要针对水土保持的地区设置自然保护区,并结合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一起推行。

方雪儿[7](2019)在《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确保对贫困人口的有效支持,中国建立了有针对性的扶贫机制,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但中国教育贫困问题依然严重,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地位、历史背景和宏观区域政策的差异,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和程度因地区而异,西部地区教育贫困问题尤为严重。贵州属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范围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西部省份,教育扶贫现状不容乐观,目前所实行的教育精准扶贫更加侧重的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生资金上的供给,更多地是出于国家的公共利益,忽视了个体对教育发展的需求。本文首先论述了教育扶贫中相关的理论依据,即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与教育扶贫的内在联系;其次,梳理了贵州省教育扶贫行动背景,认为其演绎路径是由以农民培训为中心到以义务教育为中心,接着由重点发展职业教育转向学前和高中教育,直至现今针对特殊人群和特困人群;再次,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观察,运用SPSS分析所得数据,得出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的政策宣传及扶贫意识、硬件配置及资金投入、师资供给及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及个人发展的状况,根据现状发现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中所存在的问题分别是教育扶贫意识较为落后、扶贫对象个人发展窒碍难行、配套硬件设施资源匮乏、人力资本供求矛盾突出和合力扶贫力量有待加强;最后,深入剖析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政府教育扶贫职能未充分发挥、社会教育扶贫缺乏长效机制、学校教育扶贫日常管理不当、家长与教育环境的双重束缚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与人为关怀缺失并存,并且从政府、学校及社会多个维度,提出对了强化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对策,分别为强化扶贫思想宣传工作,实行校际规范化管理、调整投入结构,建立专项资金精准对接、倡导机构和企业对口精准帮扶、助力本土化教师培养,提供个人精准帮扶、提升教师生活质量、优化教师个性化培训、为学生个人提供发展机会、宣扬民族自信心。

付美妮[8](2019)在《侗语榕江话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研究》文中认为侗语榕江话有大量的汉语借词,这些汉语借词是不同历史时期借入的。本文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借入途径、语音特点、对应规律,再结合侗汉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方面的辅助依据来看,将其划分为近现代、中古、上古三个历史层次。近现代汉语借词借自当地的汉语方言西南官话,借用内容多为大量的近代汉语文化词汇、政治术语、商业相关词汇和网络科技等现代新术语。这层借词的声、韵、调与榕江汉语方言对应基本一致,近现代的汉借词声母原非、敷、奉、微母有双唇音w-向唇齿音f-的演变;韵母主要是汉语带-i、-u、-y起头的字的读音变化;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调类。中古汉语借词内容主要为文化词汇,与《广韵》音系对应整齐,全浊声母借读为相应的清声母,且唇音只有一类,部分声母出现的合流现象以及侗语榕江话汉语借词的照二归精现象等特点;塞音韵尾保存完好,麻韵字在中古时期有e/a两个层次等;声调符合中古音声调规律。上古汉语借词多为基本词汇,声母保留有“古无轻唇音”的特点,并论述了上古汉语喻母字在侗语里的表现形式等;韵母分为阴阳入三类,并阐述了东韵字在上古为带圆唇元音的特点。通过对侗语榕江话汉语借词的各个历史层次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侗语榕江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演变和特点。

王飞娅[9](2019)在《贵州省极贫乡镇初中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通过贵州省极贫乡镇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以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运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和数据处理,其研究结果如下:(1)在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内部一致性检验以及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过后,编制的“初中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取得了较好的信、效度(а=0.847,能力感:0.867、努力感:0.757、控制感:0.749、环境感:0.769、学习体验:0.660;KMO=0.905,P=0.000<0.01)。(2)贵州省极贫乡镇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在性别和年级上无显着差异。但在控制感维度在性别上表现出显着差异(P=0.046<0.05),控制感维度和学习体验维度在年级上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3)贵州省极贫乡镇初中学生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值、言语和社会劝导以及生理和情绪状态在性别和年级上上均存在着显着差异。(4)学生的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态度上存在着显着差异;在体育课堂上是否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不现学生的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存在着显着差异。(5)所调查的学校均正常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其场地设施基本满足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活动开展的要求;大部分学校均将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引入了大课间;在师资方面并存在着流动性较大的问题。针对贵州省极贫乡镇初中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及相关调查实际情况,给出以下建议:(1)依托大课间或俱乐部形式,扩展“学-练-比”一站式体育教学模式,实现课堂学什么、课余练什么、比赛比什么的有效连接。(2)巧用教学策略,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心态,改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心智模式。(3)优化教师激励制度,提高教师向心力,促使其从授业型向研究型转变。(4)寻求社会力量,加强教师对外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师的创新思维和思变能力,促使其向创新型教师转变。(5)实施本土化策略,创新体育教学内容,依靠在地民族传统文化优势,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6)吸取他校优秀经验,变革本校发展路径,打造属于本校的体育课程特色。

杨先依[10](2019)在《三都水族自治县蒙氏家族历史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正史、地方志、族谱和档案,在史学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过去,地方志和族谱在史学领域常被人们所忽视,研究甚少,尤其缺乏对族谱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注意到族谱研究的重要意义。族谱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史料,如家族历史的演变过程、家族的生活风俗习惯等,许多内容可以弥补正史之不足。每一个家族都有本家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即家族文化,深入研究家族文化,可以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蒙氏家族,属于水族的一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历史上为国家为社会建立了丰功伟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公元前221年,秦王朝派遣尉屠睢大将发五十万大兵征讨岭南,迫使居住于今两广一带的百越族群“骆越”一支向北迁徙,他们几经辗转,休养生息,最终到达黔桂边境一带居住。此乃是水族历史上的一次大迁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水族历史是多个家族共同创造的,在水族中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有蒙氏、韦氏等家族,他们在历史上都有过自己的贡献。明洪武二年(1369年),蒙闻公奉命率兵抵达今黔桂一带平乱,屡立战功,被封为独山州长官司,世代承袭,直至民国时期。蒙氏家族在此地统治长达六百多年,其子孙后代为了生存发展,迁徙到以独山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如贵州都匀、三都、荔波等地,其中以三都为主要迁入地,蒙氏成为水族的重要大姓之一。对三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本论文就蒙闻后裔在三都及周边地区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对蒙氏家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剖析,全方位深入探究,以增强蒙氏家族对本家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体系的基本形成,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从早期夏朝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期,概述三都水族自治县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建制沿革。接着,对目前学术界专家学者对水族族源所持不同的观点进行阐述,并根据学界对水族族源提出的新看法,以及笔者经田野调查得出的一些文献资料及已掌握的知识理论,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最后,指出水族在全国各地的分布情况及在三都县的具体分布情况。第二,是对蒙氏的源流进行梳理和分析,概括蒙氏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概述蒙氏家族的历史变化过程及蒙氏历代土司的历史功绩,列举蒙氏先祖在三都县及周边各地区的发展状况。通过比较三都县境内蒙氏家族与其他几个代表性的家族,深入探究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别,从而阐明蒙氏家族历史发展具有的主要特点。第三,从家族文化的视角,对蒙氏家族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进行深度发掘,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分别阐述蒙氏家族修建宗祠及编修族谱的状况,同时阐述蒙氏家族的郡望和堂号,从多地域、多角度比较分析蒙氏家族字谱的使用情况及其所反映出的一些历史问题。最后,对蒙氏家族的家规家训及其功能进行分析论证。第四,从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两个角度,分析历史上和新中国成立后蒙氏家族的祭祀、聚会等活动的变化情况,以及本家族为文化建设所付出的努力,探究蒙氏家族与周边多个家族间的团结互助关系。第五,针对蒙氏家族独特的历史文化,阐述笔者对其所引发的思考,用史实论证蒙氏家族的历史是不断开拓与发展的历史,蒙氏家族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展望,希望蒙氏家族有更好的未来,当地经济社会得到健康发展,各家族间和睦共处,促进家族间的团结友善,共同开创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与繁荣的良好局面。

二、榕江定威水族乡基本情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榕江定威水族乡基本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3)都柳江流域水体锑的形态及净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
    1.3 样品测试与数据分析
        1.3.1 样品测试
        1.3.2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锑污染河流水化学特征分析
    2.2 流域水体中不同相态锑含量变化分析
        2.2.1 水体溶解态锑含量变化
        2.2.2 水体颗粒态锑含量变化
    2.3 锑在水体中的自然净化
        2.3.1 锑的稀释作用
        2.3.2 锑的吸附沉淀作用
3 结论

(4)榕江县草珊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发展现状及潜力
    1.1 产业发展现状
        1.1.1 种植面积及方式
        1.1.2 产业生产经营模式
        1.1.3 产地初加工基地建设
    1.2 产业发展潜力
        1.2.1 资源优势
        1.2.2 市场潜力
2 存在的问题
3 发展对策
    3.1 根据立地条件和市场需求,加强产业规划
    3.2 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确保优质稳定的种苗供应
    3.3 开展优良品种选育,进一步优化草珊瑚种植品种
    3.4 加强优质高产技术攻关,提高单位面积效益
    3.5 加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与宣传,形成榕江县草珊瑚品牌
    3.6 强化龙头企业培育,开展产销对接

(5)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概念界定
        二、以丹寨、榕江两地苗族蜡染艺术并列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苗族蜡染的研究历史与成果分布
        二、苗族服饰及传统纹样的辑录与研究
        三、与本文相关苗族历史、文化研究
        四、当前苗族蜡染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现有成果的不足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难点
        一、本文使用的理论方法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纹样的历时性归纳研究
        三、丹寨、榕江地区蜡染风格的空间比较及蜡染产业的发展研究
        四、田野调查与访谈经历
第一章 丹寨、榕江苗族传统文化与蜡染的乡村生态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中华文明的孕育阶段:苗族艺术中原始特征的积累时期
        二、迁居西南的持守阶段:黔东南苗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时期
        三、黔东南生苗区的开放阶段:苗族文化、艺术的快速变化时期
    第二节 丹寨、榕江苗族的村落生活环境与传统文化习俗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村寨的物质生活
        二、苗族传统村寨的社会组织、宗教文化
    第三节 丹寨、榕江苗族村落中的传统蜡染生态
        一、村落中的蜡染劳动环境
        二、蜡染材料与工具
        三、蜡染制作工艺
    第四节 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丹寨苗族蜡染的创作人群:白领苗
        二、白领苗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第五节 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与传统样式
        一、榕江苗族蜡染的创作族群:摆贝型苗族与滚仲型苗族
        二、摆贝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三、滚仲型苗族的传统服饰及蜡染应用
    小结
第二章 法天怀故: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中的抽象纹样与几何规律
    第一节 榕江苗族蜡染中的太阳图式及其衍生的造型风格
        一、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纹的基本样式及流变
        二、卍字纹的变形与四叶旋转图形的具象化
        三、榕江苗族蜡染中太阳鸟图式
        四、光体纹造型混融于动、植物纹样
    第二节 “窝妥纹”及四方八螺旋图式的分析
        一、当前关于“窝妥纹”的研究状况
        二、“窝妥纹”骨格结构蕴含的时空体系
        三、八螺旋象征四方八位之风气
    第三节 丹寨苗族蜡染中的“归宗纹样”
        一、保家纹
        二、马蹄纹
        三、锅圈纹
        四、归宗纹样的构图方式分析
        五、归宗纹样的“归宗”含义辨析
    小结
第三章 原始神圣: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动物纹样
    第一节 古老的造型程式: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样的原始性
        一、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动物性特征的原始性
        二、摆贝型苗族蜡染中龙纹的古老姿态造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中的鸟纹、鸟龙及黾纹
        四、古怪、荒远: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直观审美印象
    第二节 恐惧与崇拜同在:摆贝型苗族蜡染动物纹的神秘属性与丑怪造型
        一、善厉一体:苗族原始观念中龙的复杂角色
        二、狰狞诡谲:摆贝型苗族蜡染中动物纹的夸张造型手法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丑怪风格与崇高审美特征
    第三节 摆贝型苗族鼓藏幡承载的神圣世界
        一、摆贝型苗族鼓藏幡的使用场合与功能
        二、苗族鼓藏节、鼓藏幡背后的综合性审美场域
    第四节 摆贝型苗族蜡染的风格变化与传统造型程式的消解
        一、摆贝型苗族传统蜡染审美特征之艰奥性
        二、传统仪礼的松散与传统图像的松动
        三、当前的经济、生活条件使蜡染创作逐渐退出摆贝型苗族的生活习惯
        四、摆贝型苗族自发的风格探索逐渐远离传统样式
    小结
第四章 优美包容:丹寨苗族蜡染中的花鸟纹样
    第一节 沿承与吸纳: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早期风格
        一、归宗纹样中蕴含的原始植物造型
        二、丹寨花鸟纹蜡染的早期风格
        三、丹寨蜡染中写实花鸟纹样的形成契机
    第二节 本土性的显现: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中期风格
        一、总体风格特征:蜡染作品的绘画性与个性趣味彰显
        二、植物纹样的变迁体现出苗族植物审美观念的改变
        三、现实性鸟类意象体现出日常、生动的本土气息
    第三节 绘画性提升:丹寨苗族蜡染花鸟纹样的后期风格
        一、被面大花:乡村生活与近现代专业图案设计的碰撞
        二、写意小景:丹寨蜡染模仿中国软笔绘画的过程
    小结
第五章 丹寨县、榕江县的蜡染商业化状态及传统纹样的生存状况
    第一节 丹寨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地区品牌、产业集群带动的良性循环
        一、丹寨县蜡染产业总体情况
        二、丹寨蜡染艺术在本地企业中的整合与提升
        三、丹寨蜡染的商业风格: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优化升级
    第二节 榕江县蜡染产业的发展状况:宝贵资源亟待地区凝聚力的形成
        一、榕江县蜡染产业的总体状况
        二、滚仲型苗族蜡染的商业风格:革新与危机共存的适应过程
        三、摆贝型苗族蜡染的商业前景:作为地区象征的潜质与当前仍面对的不足
    小结
第六章 旅游休闲文化赋予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新传统与新价值
    第一节 丹寨、榕江苗族蜡染产业的一体多元局面
    第二节 民族旅游促成的苗族蜡染纹样新题材
        一、旅游凝视下的民族特色与异文化需求成为苗族蜡染新题材的创作动力
        二、民族身份的表达:人物、风俗与叙事场景
        三、象征苗族文化的新传统:铜鼓、牛角、百鸟、蝶母及幻想造型
    第三节 休闲文化与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价值诠释与审美扩展
        一、多元文创观念下苗族蜡染的产品结构扩展和审美要素转换
        二、蓝染概念以工艺为纽带对苗族蜡染设计思路的开拓
        三、中国古典文人造物对苗族蜡染产品设计理念的启发
        四、休闲语境下蜡染文化生态中的自然之美与自由之意
        五、寓于蜡染手工制作、朴素产品形态中的造物伦理之美
        六、蜡染产业体现的社会关怀之美
    小结
结论
    一、丹寨、榕江苗族蜡染承袭自中华初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原始性艺术特征
    二、丹寨、榕江苗族蜡染在与汉族古典艺术、现代生活方式的交流、互哺中体现出的风格变化、审美转型和时代价值
    三、现代社会转型带给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全局性变革与存续方式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6)贵州白云岩与石灰岩地区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施秉县与长顺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世界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及其特征
        1.1.2 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特征
        1.1.3 白云岩地区与石灰岩地区水资源赋存形式的差异
        1.1.4 白云岩地区与石灰岩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差异
        1.1.5 研究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岩性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1.2.2 对区域水资源的研究
    1.3 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
        1.3.1 岩性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
        1.3.2 对喀斯特区域水资源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3S技术
        1.4.2 文献资料法
        1.4.3 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施秉县的基本概况
        2.1.1 施秉县自然条件
        2.1.2 施秉县经济与社会基本概况
        2.1.3 施秉县水资源现状
    2.2 长顺县的基本概况
        2.2.1 长顺县自然条件
        2.2.2 长顺县经济与社会基本概况
        2.2.3 长顺县水资源现状
第三章 施秉县与长顺县水资源特征差异性分析
    3.1 水资源赋存特征差异的影响分析
        3.1.1 施秉县与长顺县水资源赋存形式的影响分析
        3.1.2 施秉县与长顺县水资源矿化度、PH值、酸碱度的影响分析
    3.2 水资源供需的差异性影响分析
        3.2.1 施秉县与长顺县水资源供给差异的影响分析
        3.2.2 施秉县与长顺县水资源需求差异的影响分析
    3.3 影响两个县水资源分布特征差异的因素分析
        3.3.1 降水量对两个县水资源影响分析
        3.3.2 河流水系对两个县水资源影响对比
        3.3.3 地形对两个县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施秉县与长顺县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1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4.1.1 构建的前提
        4.1.2 选取的模型与匹配
        4.1.3 参照区选定
    4.2 施秉县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2.1 匹配模式标准验证
        4.2.2 权重确定
        4.2.3 协调度评价
    4.3 长顺县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3.1 匹配模式的标准验证
        4.3.2 协调度分析
    4.4 施秉县长顺县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与讨论
        4.4.1 .长顺县生产用水高于施秉县
        4.4.2 施秉县水资源承载度略高于长顺县
        4.4.3 施秉县社会环境承载度高于长顺县
        4.4.4 长顺县协调度略高于施秉县
        4.4.5 施秉县与长顺县水资源承载力濒临失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施秉县长顺县水资源利用对策
    5.1 根据施秉县与长顺县水资源赋存形式的差异提出的对策
    5.2 根据施秉县与长顺县某些水质特征差异提出的对策
    5.3 根据施秉县与长顺县水资源分布的差异提出的对策
    5.4 根据长顺县生产用水高于施秉县提出的对策
    5.5 根据施秉县水资源承载度略高于长顺县提出的对策
    5.6 根据施秉县社会环境承载度高于长顺县提出的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
        1.3.1 深度贫困乡镇
        1.3.2 教育扶贫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论文创新点及难点
        1.5.1 论文的创新点
        1.5.2 论文的难点
2 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理论依据
    2.1 人力资本理论透视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经济功能
        2.1.1 人力资本的内涵
        2.1.2 人力资本视角下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经济功能
    2.2 教育公平理论透视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社会功能
        2.2.1 教育公平的内涵
        2.2.2 教育公平视角下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社会功能
    2.3 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透视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认知功能
        2.3.1 人类认知五层级的内涵
        2.3.2 人类认知五层级视角下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认知功能
3 贵州省教育扶贫行动背景及演绎路径
    3.1 燎原计划(1994-2000 年):以农民培训为重心
    3.2 两基攻坚(2001-2007 年):以义务教育为重心
    3.3 巩固提高(2008-2010 年):重点发展职业教育
    3.4 双重突破(2011-2015 年):转向学前和高中教育
    3.5 精准扶贫(2016 至今):针对特殊人群和特困人群
4 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现状
    4.1 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概况
    4.2 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现状
        4.2.1 政策宣传及扶贫意识状况
        4.2.2 硬件配置及资金投入状况
        4.2.3 师资供给及专业发展状况
        4.2.4 学生学业及个人发展状况
5 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问题
    5.1 教育扶贫意识较为落后
        5.1.1 学校扶贫轻视素质发展
        5.1.2 教师扶贫主体意识淡薄
        5.1.3 家庭教育扶贫思想封闭
    5.2 扶贫对象个人发展窒碍难行
        5.2.1 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差
        5.2.2 身心的发展受到制约
    5.3 配套硬件设施资源匮乏
        5.3.1 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5.3.2 校舍资源供给不足
        5.3.3 餐厅配置过于简陋
    5.4 人力资本供求矛盾突出
        5.4.1 师资结构分配不均衡
        5.4.2 高质量培训机率较低
        5.4.3 专任教师日常负担重
    5.5 合力扶贫力量有待加强
        5.5.1 社会助力量小力微
        5.5.2 帮扶效果不够显着
6 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问题的原因
    6.1 政府教育扶贫职能未充分发挥
        6.1.1 教育扶贫宣传未落实处
        6.1.2 财政性教育投入欠缺
    6.2 社会教育扶贫缺乏长效机制
        6.2.1 扶贫缺乏长期的激励机制
        6.2.2 扶贫缺少长期的创新机制
    6.3 学校教育扶贫日常管理不当
        6.3.1 校间与校内管理失调
        6.3.2 教师日常满意度较低
    6.4 家长与教育环境的双重束缚
        6.4.1 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6.4.2 社会教育环境的负面影响
    6.5 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与人为关怀缺失并存
        6.5.1 学困生知识断层且基数大
        6.5.2 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缺失
7 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的路径选择
    7.1 强化扶贫思想宣传工作,实行校际规范化管理
        7.1.1 加强当地教育观念培养
        7.1.2 做好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7.1.3 明确校级之间权责主体
    7.2 调整投入结构,建立专项资金精准对接
        7.2.1 调整投入结构
        7.2.2 设立专项资金
        7.2.3 拓宽资金渠道
    7.3 倡导机构企业参与,推进对口精准帮扶
        7.3.1 重点设立专门的扶贫小组
        7.3.2 进行自由一对一结对帮扶
    7.4 助力本土化教师培养,提供个人精准帮扶
        7.4.1 高校提供或培养各科教师
        7.4.2 个人进行定点专业化教学
    7.5 提升教师的生活质量,降低教师流动性
        7.5.1 保障教师足够经济待遇
        7.5.2 构建完善整个后勤团队
    7.6 优化教师的个性化培训,激发职业潜力
        7.6.1 邀请专家因地制宜培训
        7.6.2 针对教师的个性化培训
    7.7 构筑更完善的教育体系,提供发展机会
        7.7.1 完善整体教育体系建设
        7.7.2 推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7.8 扶持民族文化的建设,宣扬民族自信心
        7.8.1 研发校本课程增加学生兴趣
        7.8.2 开展多彩多样民族文化课程
        7.8.3 保证教学质量与文化传承并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8)侗语榕江话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1.侗台语汉语借词层次的研究
        2.侗语汉语关系研究
        3.方法论研究
    二、研究目的及价值意义
        1.研究目的
        2.价值意义
    三、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语料说明
        2.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榕江的民族及语言情况
    一、榕江民族概况
    二、榕江侗族的历史文化
    三、榕江汉语
        1.汉语榕江话
        2.汉语六甲话
    四、侗语榕江话
    五、榕江的语言使用特点
第二章 侗语榕江话的近现代汉语借词层次
    一、现代汉语借词
        1.现代汉语借词声母的读音及特点
        2.现代汉语借词韵母的读音及特点
        3.现代汉语借词声调的读音及特点
    二、近代汉语借词
第三章 侗语榕江话的中古汉语借词层次
    1、中古汉语借词声母的读音及其特征
    2、中古汉语借词韵母的读音及其特点
    3、中古汉语借词声调的读音及其特点
第四章 侗语榕江话的上古汉语借词层次
    1、上古汉语借词声母的读音及其特点
    2、上古汉语借词韵母的读音及其特点
第五章 语音层次对应异常现象及原因
    1、借出语方面的原因
    2、借入语方面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期刊类
Reference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1)侗语榕江话近现代汉语借词对应表
        A表
        B表
    (2)侗语榕江话中古汉语借词对应表(顺序按声母排序)
    (3)侗语榕江话上古汉语借词表(顺序按声母排序)

(9)贵州省极贫乡镇初中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关于“极贫乡镇”
        1.3.2 关于“自我效能感”
        1.3.3 关于“学习自我效能感”
        1.3.4 关于“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
    1.4 国外研究现状
        1.4.1 自我效能感形成机制的研究
        1.4.2 自我效能感测量的研究
        1.4.3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的研究
    1.5 国内研究现状
        1.5.1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测量的研究
        1.5.2 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研究
        1.5.3 学习自我效能感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
        1.5.4 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表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初中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设计
        2.2.2.2 量表的第一稿编制及测量结果分析
        2.2.2.3 量表的第二稿试测结果分析
        2.2.2.4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2.2.2.5 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的编排及发放
        2.2.2.6 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维度相关性检测
        2.2.3 访谈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校基本情况调查统计
    3.2 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总效能及维度分布论述
        3.2.1 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总体情况概述
        3.2.2 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差异性分析
        3.2.3 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性分析
    3.3 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原因探讨
        3.3.1 影响因素在不同性别中的差异性分析
        3.3.2 影响因素在年级中的差异性分析
        3.3.3 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因素
        3.3.4 替代性经验因素
        3.3.5 言语和社会劝导因素
        3.3.6 生理和情绪状态因素
        3.3.7 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同态度下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不足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
附件2 学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件3 学校体育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4 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及场地设施基本情况调查表

(10)三都水族自治县蒙氏家族历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三都水族自治县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水族来源与分布
第二章 蒙氏家族的源流、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一、蒙氏家族的源流
    二、蒙氏家族的历史发展
    三、蒙氏家族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
    四、蒙氏家族与其他家族历史发展的异同
第三章 蒙氏家族的文化
    一、编修家谱
    二、修建宗祠
    三、蒙氏家族的字谱
    四、蒙氏家族的郡望与堂号
    五、蒙氏家族的家训家规及其功能
    六、蒙氏家族的文化建设
第四章 对蒙氏家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思考
    一、蒙氏家族的历史是不断开拓与发展的历史
    二、蒙氏家族注重文化的创新与特色
    三、家庭的和谐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四、要大力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四、榕江定威水族乡基本情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治理视野下的清代古州厅民族关系研究[D]. 车昌洋.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2]贵州省榕江县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研究[D]. 程双桑. 西南大学, 2021
  • [3]都柳江流域水体锑的形态及净化特征研究[J]. 刘涛,张翅鹏,吴攀,杨泽延,郝瑶玲,张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05)
  • [4]榕江县草珊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杨秀全,黄胜先,杨青华,杨露. 贵州农业科学, 2020(06)
  • [5]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D]. 于菁竹.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贵州白云岩与石灰岩地区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施秉县与长顺县为例[D]. 王焕.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1)
  • [7]贵州省深度贫困乡镇教育扶贫问题研究[D]. 方雪儿.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8]侗语榕江话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研究[D]. 付美妮.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8)
  • [9]贵州省极贫乡镇初中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D]. 王飞娅.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 [10]三都水族自治县蒙氏家族历史文化研究[D]. 杨先依.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榕江定尾水族乡基本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