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体育兴趣及其培养

论学生体育兴趣及其培养

一、论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及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陈晓静[2](2021)在《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课是体育教育实施的组织载体,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环节。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形成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而在小学阶段如何开展体育课程、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要,培养小学生体育的体育核心素养,是中小学生体育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教学环境来看,邛崃市各小学师生比较大,体育教师课时任务重,教师对待工作的激情降低,不利于学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工作的开展。2体育教师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少,不能及时更新知识与技能,同时教学方法也得不到更新,也不利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工作的开展。3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仅停留在运动能力与习惯的浅层面。4不同性别之间的学生在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和体育情感与品格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地域的学生在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和体育情感与品格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根据以上结论给出建议:1政府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入专职的体育教师;学校应重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分配教师课时任务。2学校应支持体育教师的培训,要促使教师体育知识、技能与教学方法的更新。3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将德育课程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体育情感与品格。4教师可以采用分类教学方法,将男女生以性别划分,选择男女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同时学校可以针对本校学生的情况以及设施设备,开展学校体育特色活动或者体育传统项目,以特色活动与传统项目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孔冲[3](2021)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生动力已经上升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使命而纳入国家战略性框架之内,加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已成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中,由于缺乏对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系统把握,不清楚影响因素对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影响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借助于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带来的可靠研究机遇,以上海市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聚焦“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借助于兴趣发展理论等理论依据和兴趣与体育兴趣的相关文献支撑,拓展了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比较系统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其次,以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和构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研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最后,运用研发量表进行相关数据调查,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出影响因素对小学生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新颖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暂时参与意愿、即时刺激的乐趣5个维度。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实用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课内重复参与意愿、成长的乐趣5个维度。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持续成长的乐趣、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重要性3个维度。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自我实现的乐趣、覆盖课内外的自主参与意愿、自主性3个维度。(2)构建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环境和个体因素2个一级指标;体育心理、制度和物质环境因素,期望价值、成就目标和体育知识技能6个二级指标;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参与、家庭体育参与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体育时间保障和政策执行情况,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课程能力、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和体育参与服务供给,期望信念和任务价值,掌握趋向、掌握回避、成绩趋向和成绩回避,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18个三级指标;以及42个观测点指标。(3)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研发了4个体育学习兴趣量表和2个影响因素量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3维度8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3维度8题)、《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指标问卷》(3维度29题)和《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指标问卷》(3维度24题)。(4)在试点校变量上,试点校学生表现出比非试点校学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11)、暂时参与意愿(P=0.003)和即时刺激乐趣(P=0.003);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11)、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07)和成长的乐趣(P=0.013);更高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03)、持续成长的乐趣(P=0.000)、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18)和重要性感知水平(P=0.008);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3),更低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1)。(5)在生源地变量上,城区学生仅比郊区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持续成长乐趣(P=0.037<0.05)。在年级变量上,高低年级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所有阶段(P﹥0.05)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26),而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高的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3)和自主性(P=0.034)。在独生子女变量上,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比独生子女更高的暂时参与意愿(P=0.04),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43)、注意需求水平(P=0.026)和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5)。在BMI变量上,肥胖学生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43)。在SES变量上,高SES学生表现出比低SES学生更高的体育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35)、重要性感知水平(P=0.015)、持续成长乐趣(P=0.026),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8);而低、中SES学生则表现出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0/P=0.022)。(6)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61,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514)、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3.39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7.125)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体育物质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22,其细分维度体育场地设施(t=2.570)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t=8.094)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7)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路径系数为0.14,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10.040)、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5.452)、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4.004)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1.383)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439,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完全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06;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645,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4。(8)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阶段,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9和0.54,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60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15.892)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1.996)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期望价值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28,且细分维度期望信念(t=7.454)、成就价值(t=8.380)和内在价值(t=11.572)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08。在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37,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44;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181,远远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6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72,体育物质环境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75;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347,也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54。(9)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19,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7.83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8.34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6.096)可以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3.624)可以负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40。体育知识技能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21,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36。在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的间接效应量为0.555;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69;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724,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76,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32;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496,略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40。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研发的体育学习兴趣四阶段量表、环境影响因素量表和个体影响因素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的测量工具。(2)试点校较好的体育心理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支持程度,造就了试点校学生既能够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强烈的参与意愿、以及较低的挑战性威胁和良好的互动体验;又可以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重要价值、表现出强烈的课外参与意愿和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3)非独生子女对他人关注渴求导致其能够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实用价值,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和强烈的课内参与意愿。肥胖学生限于自身的身体条件,会对体育动作的完成自信心不足,因此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由于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体育参与支持,使其不仅较少感受到体育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威胁,而且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对自身的重要价值、获得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4)体育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均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且体育心理环境作用效果好于体育物质环境。其中,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最重要的环境影响指标。(5)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补充。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和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6)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期望价值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7)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及体育知识技能的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间接影响和体育制度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掌握趋向和体育知识技能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

罗忠琼[4](2021)在《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学习行为主要内涵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形式与方法。学习行为延展到体育课程中即为“课堂学习行为”。课堂学习行为的内涵包括了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和动作,其反应和动作所呈现的行为及行为特征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反映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更是衡量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体育课堂中部分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等,对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进行全面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⑴在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方面。当前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和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学生(自身)学习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⑵在整体学习行为方面。学生的练习行为在整体学习行为当中的占比较大,但同时无关学习行为占比仅次于练习行为。与过去的体育课相比,学生练习时间占比有所增加,但是部分教师由于专业技术知识钻研不足、备课习惯缺失,加之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的增多,使其无效讲解时间增加,从而导致学生的练习时间相对减少。⑶在倾听行为方面。学生整体注意力集中程度和倾听时的主动性水平一般,但在倾听时思考、及时反应上,呈现出积极思考、行为反应较为及时的特征。学生边听边练习的行为在体育课堂中被多数教师所制止,但仍有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类似行为。⑷在观察行为方面。学生呈现出注意力更为集中、主动性更高的特征,但其学习需求满足后容易出现不良学习行为。超过八成的学生会进行有目的观察以及与同学之间相互观察,并且学生在观察时与动作体验相结的行为较常出现。在电化教育设备的利用上,学生使用时间较少,能观察到的信息相应的减少。⑸在言说行为方面。学生的言说行为整体较好,包括言说积极性、讨论与问答情况、自评互评以及参与课堂总结情况等。但是在问答环节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缺少自主思考。部分学生在言语品质上,问题行为较为突出。⑹在练习行为方面。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学生练习时的参与度高,积极模仿和展示自我,并且学生的社交品质类行为较好,这是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实施以来的重要变化和特征。但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也呈现出全程投入状态不够、较少动脑思考,规则意识较强但执行能力较弱的特征。

张熠凡[5](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研究 ——以安阳市市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基础教育仍面临深化改革难题。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新任务,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其作用在于为处在本阶段的学生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核心素养培养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核心素养的要素,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各方面素质、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较为全面地整理和学习了国内外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国内外核心素养框架、核心素养内涵的内容,并做出了总结,同时也学习了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和体育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力求完善本研究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体系。参考《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于体育核心素养内容及标准的研究,结合林崇德教授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中基础教育小学部分提及的指标,以及国内核心素养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资料,完成问卷的制定与调查。了解小学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情况及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相关情况,分析其存在问题,结合核心素养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改革措施。本文研究结论包括:(1)安阳市的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性体育教师人数略多于男性体育教师,一线体育教师的学历总体上优于《教师法》规定的要求,年轻体育教师居多,年龄结构呈现为上下大中间小的沙漏型结构,现阶段体育教师在数量上,并不能完全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存在非体育学科教师代课现象,体育教师整体对核心素养理论的认知情况不佳,有待进一步提高。(2)通过对安阳市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常用运动损伤处理办法及体育运动知识有一定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具有在运动中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健康行为和锻炼习惯,但仍需在体育教学中巩固强调,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但呈现随年龄递增而逐渐减少的趋势;学生在团队合作、尊重与包容、遵守体育运动规则、正确对待比赛胜负等体育品德素养方面表现较好。(3)安阳市小学在教学目标的选取上仍旧是以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形式上存在较为完整的分层目标,但教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困难。应运用核心素养辅助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素养的提升。(4)安阳市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在技能方面较为多样化,针对不同水平段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供选择,方便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实施。理论教学内容的种类和选择较丰富,但是,在教学时长方面略显不足,理论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间零散,整块时间几乎没有,教学机会较少,易造成学生体育理论知识薄弱。(5)安阳市小学传统教学方法使用较多,新型教学方法的使用较少,教学方法的使用人数情况从高到低依次是:讲解与示范>游戏与竞赛>分组练习与指导>情景化教学。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人数情况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环境和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实践与效率的关系>教学内容和特点>没有计划随意安排。教学方法创新较少,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6)安阳市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多采取教师评价和师生互评,较少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没有体育教师尝试让学生自评的方式;多数教师不会把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并支持创造更多元的评价方式进行教学评价。(7)安阳市小学的场地器材设施并不足以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仍有多数学校的基础教学场地设施不齐全,给教师的教学造成困难,基础场地设施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校区存在时间较久,周边居民区过多,校区面积有限;学校领导对于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较高,资金投入较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本文研究建议包括:(1)提高小学体育教师个人具备的核心素养情况,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力。完善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训,实行严格的职前培训考核制度,确保新入职教师具备过硬的实力,设置定期的入职后培训,加大培训考核力度,确保在职教师能够在保持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稳步提高。(2)要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人翁意识,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地学习,逐渐形成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3)结合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设计,利用核心素养辅助教学目标,根据不同水平段的学生需求,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选择两项或多项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指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加新颖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尝试运用多元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评价效果。(4)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条件。结合安阳市小学现有的教学条件,适当增加体育上的资金投入,购置教学器材,修建占地面积合适的教学场地设施,鼓励师生自创体育教学工具,开设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或者增设适合当前场地的新型教学项目,丰富教学内容。

覃宇德[6](2020)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文中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外在表现与丰厚的内在蕴涵,形成形象化、生活化的文化符号,是区域文化共同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培育的文化特质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校社团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社团的学生源于个体主动自愿选择,社团成员之间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互尊互助,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团结协作精神与创造创新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依托学校社团开展传承是当前许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通过实地调查及文献分析表明,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与可操作的经验借鉴,当前学校场域多以照搬传统师徒传承形式,其开展的实效性与传承预期尚有差距。鉴于此,本研究力图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学校社团传承的核心要素进行深入研究,以参与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将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深化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前期通过文献研究获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开展传承、协同创新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资料,对当前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学校社团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实地考察我国具有代表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托学校开展传承的现状;通过分析文献资料,结合国内成功经验,运用协同创新理论,设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社团传承;运用个案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开展传承实践。主要研究结论:一,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承途径的现实问题出发,阐明学校社团传承的必要性。社会快速变迁导致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传承场域——家庭、社区文化传承场的作用锐减。学校社团传承其灵活、自主、开放、创新等特性有别于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及与其他成员、社区居民众交流协作的机会,对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与助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积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价值。二,实地考察国内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探析学校传承的问题及成因。当前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人文教育价值的疏离、学校身份属性“去社区化”、社会与学校间的场域壁垒、传承形式单一、传承参与主体主动性不够、学校传承机制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青少年实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绵延的需求。三,协同创新理论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是以学校为基点,协同相关利益主体,使因社会快速变迁而崩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系统由无序转变为有序结构。传承目标的设定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根本点,彰显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内容的选择要适宜学生成长,体现整体性与本真性。传承路径的规划需整合多方资源,融入多种活动,注重学生的传承体验。传承效果的评价要求主体多元、内容丰富与方法多样,凸显传承人员的主体地位。传承的保障措施应多维联动,实现政策、资金、人才等汇聚与优化。四,通过个案实践,传承效果明显。促进了学生对传承项目技术文化的掌握及德行培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探究意识,加深了学生的传承实践体验;提高了教师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经验水平,增进传承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传承参与主体的深度协同与传承资源的有效汇聚,形成整体传承合力;提升了学校在地方的知名度,扩大传承的社会影响力。

李婷钰[7](2020)在《长沙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树立大健康观念,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强健的体魄是身体健康的基础,由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中学阶段体育教育是高中生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养成健康体育行为习惯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在高中阶段要如何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呢?培养高中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道德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学生、教师及家长进行全面调查分析,长沙市高中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大部分正处于核心素养的基本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结论:1、长沙市高中生运动能力主要表现为:掌握运动技能的项数不够,身体体能需加强;制订体育锻炼计划、参与及组织体育活动以及在体育运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2、长沙市高中生健康行为主要表现为:高中生能合理安排时间,还能帮助同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但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体育锻炼的意识差,体育健康知识的缺乏及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同时在体育运动中自我价值感缺乏,自我调控情绪能力差。3、长沙市高中生体育品德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体育品格表现良好,但也存在问题:缺乏顽强拼搏、不怕困难的体育精神,服从裁判意识、公平竞争意识较差,不能正确对待比赛胜负观,在体育运动中的情绪体验较差。通过调查与分析,提出培养长沙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建议:优化体育教学设计,应针对性的设置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实施和评价等相关要素,并严格执行;学校与家庭联合促进学生体育终身化,学校树立体育健康教育新观念,家庭主动支持、共同参与,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深层次认识:“强身健体”走向“健行自强”,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

刘倩[8](2020)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策略研究 ——以武汉市四所高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对课程实施提出了要求,这意味着核心素养正式进入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当中。因此,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到各个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首要任务。本文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理念,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梳理,并调查了新课标背景下武汉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力求总结出现存的问题及其致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策略,使体育教学在立足本学科的情况下兼顾到整个学校教育的发展,以期在提升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同时推动新课标的顺利实施。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现状调查显示,新课标背景下武汉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虽有一定成效,但整体达成程度不尽人意,有待提升。具体问题表现在高中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的素养发展不均衡,与新课标中的相关要求存在差距。在运动能力方面,学生虽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技能,但缺乏实践的机会,导致运动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难以提高;在健康行为方面,学生锻炼习惯等素养水平较高,但其健康意识有待加强,学生对自身的健康管理方面仍需教师的积极引导;在体育品德方面,学生各具体维度的水平表现参差不齐,体育品格这一素养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2)武汉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表现的成因为:新课程标准落实慢、课程评价需完备;体育学习氛围欠缺、课程资源待开发;体育教育模式单一、课内外体育割裂;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形式需创新。(3)本研究立足于新课标,提出了提升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相关策略: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完善教学体系;优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探索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元教育模式;提升教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能力。

侯洁[9](2020)在《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指出了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基础,并提出研制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系、标准、教材以及措施等。随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理念被提出,体育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方面。高校的体育学习是大学生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对其体育认知的完善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发展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是学校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同样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以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理论构建大学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再通过德尔菲法对构成要素进行界定,最终确定了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由6个一级要素23个二级要素组成。一级要素有运动能力、体育知识、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体育价值观和体育信息素养。然后依据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来设计调查问卷。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天津市14所高校的100名体育教师,调查内容为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主要包括:实施途径、培养内容、培养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运用数理统计法对学校和教师采取的培养策略进行整合,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学校的制度政策、体育环境、教师的专业素养、体育课程的实施以及课余体育活动等。最后根据影响因素以及培养现状,优化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第一,要完善培养实施政策,加强学校的重视程度、建立制度的保障机制和健全实施的奖励机制。第二,营造良好体育环境,改善体育硬件资源,创造体育文化氛围和搭建网络信息平台。第三,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提高教师核心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提升体育教师科研水平。第四,优化体育课程设计,整合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第五,丰富课外体育活动,保证课余时间、增加活动方式和推动校外交流。

郁秀青[10](2019)在《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实践能力是个体参与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全面发展的能力基础,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诉求。其中,初中阶段是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决定着个体后期实践能力的发展高度,因而在基础教育中需要对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有效的培育。然而当前我国初中教育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处于低效状态,具体表现为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被忽视,而且培养过程中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引和坚实的研究支撑。因此,加强对于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确定了四个具体的研究目标:(1)明晰实践能力的内涵、发展特征与结构构成;(2)编制初中生实践能力测评量表;(3)应用量表调查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4)根据量表分析结果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策略。为呈现更加科学、可信、全面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使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以及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以下是研究过程与结论:(1)通过文献分析法明确了实践能力概念的内涵与发展特征,基于教育学立场把“实践能力”定义为: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为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实践性、习得性、外显性、情境性、综合性、飞速发展性是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特征。(2)依据脑功能系统学说将初中生实践能力结构构念为内含4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的模型,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了内含4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的结构模型,并以此为依据编制了初始量表。对190名初中生进行了预测,通过对初始量表的项目分析、信度检验、效度检验,确定了内含4个一级指标(实践动机、实践认知、实践情感和实践行为)和11个二级指标(内生动机、外生动机、知识建构能力、匹配分析能力、缄默知识获取能力、意义评估能力、情绪感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执行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反思能力)的结构模型和正式量表。发放正式量表500份并回收,通过AMOS24.0软件工具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初中生实践能力是一个由实践动机、实践认知、实践情感、实践行为这4个二阶因子组成的多维结构,并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出测评指标的权重值,经计算并标准化后4个一级指标“实践动机”、“实践认知”、“实践情感”、“实践行为”在实践能力中的重要程度比例为0.2:0.27:0.28:0.25。(3)利用自编的信效度良好的初中生实践能力测评量表对500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初步掌握了当前初中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基本情况及问题所在,并且针对显着性问题从实践动机、实践认知、实践情感、实践行为、总体规划这五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二、论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及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及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4.3 本章小结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6.1 量表的研制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
    8.3 展望
9 致谢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个人简历

(2)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相关文件的落实
        1.1.2 青少年体质发展的需要
        1.1.3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
        2.1.1 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
        2.1.2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2.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国外相关研究
        2.2.3 国内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观察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教学环境分析
        4.1.1 师生人数情况分析
        4.1.2 场地器材情况分析
        4.1.3 课时安排情况分析
        4.1.4 课间操情况分析
        4.1.5 体育竞赛开展情况分析
        4.1.6 体育兴趣班开展情况分析
    4.2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4.2.1 体育教师性别情况
        4.2.2 体育教师学历情况
        4.2.3 教师对核心素养了解程度分析
        4.2.4 教师体育知识技能培训情况分析
        4.2.5 教师培训方式情况分析
    4.3 教学内容分析
        4.3.1 教学内容选择情况分析
        4.3.2 教学方法使用情况分析
        4.3.3 教师对核心素养重视程度分析
        4.3.4 教师对课外体育拓展重视程度分析
        4.3.5 教师主要培养的体育素养分析
    4.4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4.4.1 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与习惯培养现状
        4.4.2 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培养现状分析
        4.4.3 学生体育情感与品格培养现状分析
    4.5 对策研究
        4.5.1 学校层面
        4.5.2 教师层面
        4.5.3 社会层面
        4.5.4 家庭层面
        4.5.5 学生层面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3)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困境:体育学习兴趣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1.1.2 健康战略:加强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是突破青少年健康困境的重要抓手
        1.1.3 实践困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理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内涵
        2.1.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概念
        2.1.2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分类
    2.2 兴趣和体育学习兴趣测量的相关研究
        2.2.1 测量结构的研究
        2.2.2 测量工具的研究
    2.3 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3.1 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
        2.3.2 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4.1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4.2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5 研究评述
    2.6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假设
        2.6.1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总体理论假设模型
        2.6.2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阶段理论假设模型
        2.6.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3.1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分析
        3.1.1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3.1.2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3.2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3.2.1 初选指标体系
        3.2.2 确定咨询专家
        3.2.3 编制与发放专家问卷
        3.2.4 专家咨询结果与修订
        3.2.5 确定指标体系
    3.3 小结
4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的研发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被试
    4.3 研究方法
        4.3.1 文献资料法
        4.3.2 问卷调查法
        4.3.3 数理统计法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2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4.3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4.4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5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6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7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5 小结
5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被试
    5.3 研究方法
        5.3.1 问卷调查法
        5.3.2 数理统计法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5.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
        5.4.2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影响
        5.4.3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影响
        5.4.4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影响
        5.4.5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3:人口学变量信息
    附件4: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
    附件5: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
    附件6: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
    附件7: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
    附件8: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附件9: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附件10: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
    附件1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
    附件12: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
    附件13: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
    附件14: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量表
    附件15: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量表
学习工作经历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4)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研究
    2.2 有关小学体育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综述
        2.2.1 关于学习行为分类的研究
        2.2.2 关于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管理的研究
        2.2.3 关于某一具体学习行为的研究
        2.2.4 关于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因素及其优化措施的研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观察法
        3.2.4 比较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对小学体育课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分析
        4.1.1 对学习行为重要性的认识
        4.1.2 对学习行为必要性的认识
    4.2 有关学生学习行为总体情况调查分析
    4.3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倾听行为的调查分析
        4.3.1 具体倾听行为的调查分析
        4.3.1.1 对注意力的调查分析
        4.3.1.2 对主动性的调查分析
        4.3.1.3 对思考行为的调查分析
        4.3.1.4 对边听边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4.3.1.5 对及时反应的调查分析
        4.3.2 影响学生认真倾听的调查分析
    4.4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观察行为的调查分析
        4.4.1 具体观察行为的调查分析
        4.4.1.1 对注意力的调查分析
        4.4.1.2 对主动性的调查分析
        4.4.1.3 对根据要求进行观察的调查分析
        4.4.1.4 对学生间相互观察的调查分析
        4.4.1.5 对观察与体验相结合的调查分析
        4.4.1.6 对电化教育技术利用的调查分析
        4.4.2 影响学生认真观察的调查分析
    4.5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言说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 具体言说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1 对言说积极性的调查分析
        4.5.1.2 对发言自由度的调查分析
        4.5.1.3 对问答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4 对讨论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5 对自评与互评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6 对课堂总结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7 对言语品质类的调查分析
        4.5.2 影响学生积极发言的调查分析
    4.6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4.6.1 具体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4.6.1.1 对练习参与度的调查分析
        4.6.1.2 对模仿和展示的调查分析
        4.6.1.3 对思考行为的调查分析
        4.6.1.4 对学练顺序的调查分析
        4.6.1.5 对社交规则类行为的调查分析
        4.6.1.6 对课堂练习时长的调查分析
        4.6.2 影响学生积极练习的调查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在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方面
        5.1.2 在整体学习行为方面
        5.1.3 在倾听行为方面
        5.1.4 在观察行为方面
        5.1.5 在言说行为方面
        5.1.6 在练习行为方面
    5.2 建议
        5.2.1 在倾听行为方面
        5.2.2 在观察行为方面
        5.2.3 在言说行为方面
        5.2.4 在练习行为方面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附录2 问卷效度检验专家名单
    附录3 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调查问卷 (教师卷)
    附录4 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5 体育课学习行为观察表

(5)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研究 ——以安阳市市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核心素养
        2.1.2 体育核心素养
        2.1.3 体育课程
    2.2 国外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框架的研究
        2.3.1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
        2.3.2 关于核心素养的框架研究
    2.4 基于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念
        4.1.1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
        4.1.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
        4.1.3 从“核心素养”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4.2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4.2.1 小学体育教师师资及教师核心素养认知情况
        4.2.2 小学生在体育核心素养方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2.3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2.4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2.5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2.6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2.7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环境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3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4.3.1 当下的体育教学并不足以满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
        4.3.2 体育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足,专业素养略显不足
        4.3.3 体育课程教学要素方面存在不足
        4.3.4 当前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4.4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措施
        4.4.1 逐步提高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与专业素养
        4.4.2 净化人文环境,塑造体育文化
        4.4.3 基于核心素养优化体育教学设计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研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 B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研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问卷)
    附录 C 专家效度评价量表
    附录 D 专家效度评价量表
    附录 E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4.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1.4.2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1.4.3 文化传承与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1.4.4 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1.4.5 文献评析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创新
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价值追寻
    2.1 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价值
        2.1.1 学校社团是培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要基地
        2.1.2 助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创新
    2.2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2.2.1 健体修身养性
        2.2.2 思想道德濡化
    2.3 对建设校园文化的价值
        2.3.1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性
        2.3.2 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2.4 对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
        2.4.1 促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2.4.2 提升青少年民族凝聚力
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现状及问题
    3.1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
        3.1.1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形式、内容及评价
        3.1.2 参加校内外活动的情况
        3.1.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实然保障状况
    3.2 当前学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审视
        3.2.1 人文教育价值的疏离
        3.2.2 传承路径单一
        3.2.3 学校传承的保障措施乏力
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理论基础
    4.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特征及原则
        4.1.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4.1.2 协同创新的特征及基本原则
    4.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与协同创新的联系
        4.2.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实施前提
        4.2.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达成原理
    4.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内涵及特征
        4.3.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内涵
        4.3.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特征
    4.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设计与实施的核心要素
        4.4.1 统筹与合力
        4.4.2 创造与创新
        4.4.3 信任与沟通
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设计
    5.1 传承目标的设定
        5.1.1 传承目标设置的依据
        5.1.2 传承目标的内容
    5.2 传承内容的选择
        5.2.1 传承内容选择的原则
        5.2.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具体内容
    5.3 传承路径的规划
        5.3.1 搭建传承平台
        5.3.2 拓展传承面
        5.3.3 协调传承参与主体间的关系
        5.3.4 建设传承项目的特色校园文化
    5.4 传承效果的评价
        5.4.1 传承效果评价的主体
        5.4.2 传承效果评价的内容
        5.4.3 传承效果评价的方法
    5.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应然保障措施
        5.5.1 建立健全资金支持制度
        5.5.2 营造政策与人文环境
        5.5.3 培养传承参与的主体,实现功能互补
6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实践
    6.1 传承方案的制定
        6.1.1 个案研究对象的选择
        6.1.2 个案进入的方式与建立研究者的伙伴关系
        6.1.3 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
        6.1.4 研究效度与伦理
    6.2 传承方案的实施
        6.2.1 社团教学
        6.2.2 社团活动
        6.2.3 社团建设的保障措施
    6.3 传承方案的实施效果
        6.3.1 传承参与学生取得的成效
        6.3.2 传承指导教师的收获
        6.3.3 其他参与主体达成的效果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不足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长沙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1.3.1 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1.3.2 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1.3.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1.4.2 国内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1.4.3 国内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1.4.4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1.4.5 国外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长沙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 运动能力层面
        3.1.2 健康行为层面
        3.1.3 体育品德层面
    3.2 长沙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运动能力不足
        3.2.2 健康行为意识缺失
        3.2.3 体育品德欠规范
    3.3 长沙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长沙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3.4.1 优化体育教学设计
        3.4.2 学校与家庭联合促进学生体育终身化
        3.4.3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深层次认识:“强身健体”走向“健行自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致谢

(8)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策略研究 ——以武汉市四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当前国际教育发展总趋势的引领
        1.1.2 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政策风向
        1.1.3 新课标下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诉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新课标》的发展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3.4 文献述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解读
    2.1 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2.1.1 核心素养
        2.1.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2.2 新课标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
        2.2.1 运动能力
        2.2.2 健康行为
        2.2.3 体育品德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武汉市高中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现状分析
        4.1.1 高中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分析
        4.1.2 高中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动机分析
        4.1.3 高中生体育相关知识技能获取路径的分析
    4.2 新课标背景下武汉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分析
        4.2.1 高中生运动能力的调查现状
        4.2.2 高中生健康行为的调查现状
        4.2.3 高中生体育品德的调查现状
    4.3 新课标背景下武汉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归因分析
        4.3.1 新课程标准落实慢,课程评价需完备
        4.3.2 体育学习氛围欠缺,课程资源待开发
        4.3.3 体育教育模式单一,课内外体育割裂
        4.3.4 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形式需创新
    4.4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策略
        4.4.1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完善教学体系
        4.4.2 优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
        4.4.3 探索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元教育模式
        4.4.4 提升教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能力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1.4.2 体育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德尔菲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界定
        3.1.1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理论构建
        3.1.2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筛选过程
        3.1.3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概念界定
    3.2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2.1 运动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
        3.2.2 体育知识的培养现状分析
        3.2.3 健康行为的培养现状分析
        3.2.4 体育品德的培养现状分析
        3.2.5 体育价值观的培养现状分析
        3.2.6 体育信息素养的培养现状分析
    3.3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3.3.1 学校政策制度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影响
        3.3.2 学校体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影响
        3.3.3 教师专业素养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影响
        3.3.4 体育课程实施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影响
        3.3.5 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影响
    3.4 优化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3.4.1 完善培养实施政策
        3.4.2 营造良好体育环境
        3.4.3 强化教师专业素养
        3.4.4 优化体育课程设计
        3.4.5 丰富课外体育活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10)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关注学生实践能力:教育改革的战略要求
        (二)关怀初中阶段:实践能力发展关键期的内在要求
        (三)关心初中生实践能力:有效培养的实践要求
    二、文献综述
        (一)文献计量研究
        (二)关于实践能力概念的研究
        (三)关于实践能力结构的研究
        (四)关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五)已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第一章 初中生实践能力的本体意蕴及培养意义
    一、初中生实践能力的本质内涵
        (一)实践能力的界定
        (二)初中生实践能力的界定
    二、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特征
        (一)实践性
        (二)习得性
        (三)外显性
        (四)情境性
        (五)综合性
        (六)飞速发展性
    三、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实践能力培养是初中生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
        (二)实践能力培养是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实践能力培养是促进初中生终身学习的主要载体
第二章 初中生实践能力基本结构与理论模型
    一、初中生实践能力结构的理论构建
        (一)已有实践能力结构的理论构建
        (二)初中生实践能力结构的理论构建
    二、初中生实践能力结构的实证探究
        (一)专家咨询论证实践能力结构的合理性
        (二)自编初中生实践能力测评量表
第三章 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材料
    三、研究程序
    四、研究工具
    五、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生实践能力总体培养现状及问题
        (二)初中生实践动机培养现状及问题
        (三)初中生实践认知培养现状及问题
        (四)初中生实践情感培养现状及问题
        (五)初中生实践行为培养现状及问题
第四章 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索
    一、培养初中生实践动机的具体对策
        (一)强化学生的内生动机,形成持久的实践动力
        (二)重视同辈关系的赞赏,激发学生的外生动机
    二、培养初中生实践认知的具体对策
        (一)建立融合经验与理性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
        (二)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匹配分析能力
        (三)搭建缄默知识显性化教学平台,提升学生的缄默知识获取能力
    三、培养初中生实践情感的具体对策
        (一)引领积极的实践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意义评估能力
        (二)提供情绪调控资源,提升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
    四、培养初中生实践行为的具体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塑造科学的执行环境,提升学生的执行能力
        (三)凝聚问题解决的各方力量,提升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
        (四)开展反思性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
    五、培养初中生实践能力的总体规划
        (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格局,提供充足的实践资源
        (二)深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持续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关注度
        (三)改变传统教学,探索符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初中生实践能力结构模型”第一轮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附录2:“初中生实践能力结构模型”第二轮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附录3:初中生实践能力的调查问卷(第一稿)
    附录4:初中生实践能力的调查问卷(第二稿)
    附录5:初中生实践能力的调查问卷(第三稿)
致谢

四、论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及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陈晓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D]. 孔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D]. 罗忠琼.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5]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研究 ——以安阳市市区为例[D]. 张熠凡. 河南大学, 2020(06)
  • [6]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D]. 覃宇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7]长沙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李婷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策略研究 ——以武汉市四所高中为例[D]. 刘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D]. 侯洁.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10]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D]. 郁秀青. 西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论学生体育兴趣及其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