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多金属氧酸盐的分子设计

纳米多金属氧酸盐的分子设计

一、纳米级多金属氧酸盐的分子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1](2021)在《基于咪唑类表面活性剂的组装及复合物液晶性质的研究》文中指出咪唑类表面活性剂是以具有长疏水性烷基链的咪唑盐为基础的,可以表现出不同于传统表面活性剂的新的聚集行为,形成液晶类的组装体,这归因于咪唑环上的离域电子和咪唑环之间的氢键作用。咪唑类表面活性剂通过多种分子间相互作用(如静电相互作用、π-π相互作用和分子间氢键等)与其他功能性建筑块进行组装,所产生的组装体通过协同作用不仅能够改善材料性能,还可以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响应。有效的利用咪唑表面活性剂的多功能设计性以及选择合适的建筑单元,可以实现新的有序分子的可控自组装,有望发现新型的软材料并扩展其应用。本文系统的考察了具有液晶性咪唑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设计、合成和表征,以及液晶咪唑表面活性剂与其他功能性建筑单元之间的可控自组装及组装体的性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一、以钨酸钠、溴化1–十六烷基–3–甲基咪唑和溴化1–十八烷基–3–甲基咪唑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两个离子液体型多钨酸盐:[C16Mim]2[W6O19]和[C18Mim]2[W6O19],并对它们的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C16Mim]2[W6O19]和[C18Mim]2[W6O19]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均能够在330℃之前稳定存在,[C16Mim]2[W6O19]和[C18Mim]2[W6O19]的熔点和清亮点分别为74.6℃,97.5℃和83.7℃,116.4℃。DSC和POM测试证实[C16Mim]2[W6O19]和[C18Mim]2[W6O19]具有液晶性质,并通过变温XRD测试进一步确认[C16Mim]2[W6O19]和[C18Mim]2[W6O19]均为层状结构。二、以4-乙酰氨基苯酚、1-溴代十二烷、1,10-二溴癸烷和1-甲基咪唑等为原料,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的侧链含偶氮苯基团的咪唑类表面活性剂(简称为CAzo CM),并将其与氧化石墨烯进行可控自组装形成咪唑表面活性剂-氧化石墨烯杂化物(简称为CAzo CM-GO)。研究表明,由于咪唑基团的强电子效应,氧化石墨烯可以部分被还原,还原氧化石墨烯能够更均匀地分散在CAzo CM中。CAzo CM表现出Sm A相,冷却时为焦锥织构。GO的引入没有破坏CAzo CM的液晶结构,CAzo CM-GO保留了液晶特性。当在紫外光照射时,CAzo CM可以在270 s内从反式变为顺式异构体,而在可见光照射时可以在660 s内从顺式变为反式异构体。CAzo CM-GO具有更敏感的响应行为,在紫外光照射下,反式至顺式异构化的响应时间为110 s,而顺式至反式异构化的响应时间为195 s。三、首先以羟基偶氮苯、1,10-二溴癸烷、1-甲基咪唑为主要原料设计并合成了一个端基含有偶氮苯基团的咪唑表面活性剂(简称为Azo CM),其次制备了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N(C4H9)4]2[H2Zn Mo6O18{(OCH2)3CCH2CH3}](简称TBA-Zn Mo6),最后,Azo CM与TBA-Zn Mo6通过自组装得新的杂化物(简称为Azo CM-Zn Mo6)。通过表征发现自组装后的Azo CM-Zn Mo6热稳定性提高。Azo CM在降温过程中出现了液晶相,观察到球形液晶织构。XRD证实了Azo CM是标准的层状液晶结构。当在365 nm处照射时,Azo CM可以在205 s内从反式变为顺式异构体,而在550 nm处照射时可以在595 s中从顺式变为反式异构体。杂化物Azo CM-Zn Mo6在紫外光照射下,反式至顺式异构化的响应时间为295 s,而顺式至反式异构化的响应时间为185 s。

王玉峰[2](2021)在《层状近晶相多金属氧簇液晶材料的合成及研究》文中提出纳米杂化液晶是一种兼具纳米粒子的物理化学特性与液晶有序性的功能材料。纳米杂化液晶由于与纳米粒子的结合使具有光、电和磁性等多种功能特性,为开发多功能的液晶材料提供了可能。另外,液晶的有序组装结构又为我们通过外界刺激来动态地调控纳米粒子的功能特性提供了可能。多金属氧簇(又称为多酸)不仅具有多样化的化学组成,丰富多样的拓扑结构以及优异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等特征,而且是一类具有纳米尺度的功能性无机簇合物,因此逐渐发展成为优异的超分子构筑基元。通过静电包覆或者共价连接的方法将含有介晶基元的有机组分修饰到多金属氧簇的外围,可以得到多功能的有机无机杂化液晶材料。然而大部分多金属氧簇液晶材料主要集中在了近晶相或者柱状相等结构简单的液晶相态,具有新颖组装结构的多金属氧簇液晶材料鲜有报道。介晶基元与无机纳米粒子的连接方式对所得复合物的组装结构具有重要影响。通常介晶基元的横向连接往往会导致复合物组装成近晶相或柱状相,而枝杈状介晶基元的侧向连接则容易产生较为新颖的组装结构(如向列相)。基于此,本论文利用含苯甲酸基团的季铵盐两亲分子A6静电包覆了含铕的多金属氧簇Na9[Eu W10O36],得到了新颖的层状近晶相多金属氧簇液晶材料。(1)我们设计合成出了含苯甲酸基团的季铵盐两亲分子A6,并将其静电包覆含铕的无机多金属氧簇Na9[Eu W10O36]得到复合物A6Eu。我们利用核磁共振氢谱、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多种表征方法对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表征。所得结果证实了苯甲酸基团通过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发生的二聚使有机组分形成了枝杈状的Bola型结构。枝杈状的结构使介晶基元在静电相互作用、氢键相互作用、微相分离相互作用等多重超分子相互协同驱动下以侧向连接的方式包裹在了多金属氧簇的外围,这为复合物组装成新颖的液晶相态提供了可能。(2)变温红外光谱证实了苯甲酸基团之间的氢键二聚体在液晶温度区间仍是保持的。我们通过偏光显微镜、示差扫描量热分析及变温X射线衍射的表征证实了复合物具有热致液晶性能。介晶基元的侧向连接方式驱动着复合物组装成新颖的准二维层状近晶相。在层状近晶相液晶结构中介晶基元是以平行于层面的方式堆积的。变温荧光光谱表明多金属氧簇的荧光性能在复合物中是保持的,并且复合物的发光性质我们可以通过温度进行调控。含苯甲酸基团的两亲分子形成的氢键二聚体导致介晶基元形成了枝杈状的Bola型结构。这种结构进一步促进了介晶基元与无机聚阴离子的侧向连接。介晶基元与多金属氧簇的侧向连接方式对复合物的组装结构具有重要影响,这为进一步开发具有新颖组装结构的多功能杂化液晶材料提供了有效策略。

扈殿文[3](2021)在《UiO-66限域过渡金属取代磷钼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烯烃环氧化性能》文中指出环氧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和化工原料。烯烃催化环氧化反应是制备环氧化合物的主要途径。文献中已经报道了多种对烯烃环氧化反应具有良好催化性能的均相催化剂,包括多种过渡金属配合物、多金属氧酸盐及其衍生物等。然而,均相催化工艺存在催化剂与产物分离困难、不利于循环利用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及满足绿色化学发展的需要,研究开发性能优异的多相烯烃环氧化催化剂成为当前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将多金属氧酸盐(POM)负载于不同类型的载体上,已经制备出多种类型负载型POM催化剂。但是,这类催化剂普遍存在活性组分负载量低、环氧选择性差且活性组分易流失等问题,因此针对一些重要的烯烃环氧化反应,设计制备高性能负载型POM催化剂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近期,随着一类具有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Zr-MOFs材料(UiO-66、UiO-67等)的出现,研究人员开始着力于设计开发以Zr-MOFs作为载体的负载型POM催化剂。通过简单的浸渍法,人们已经将多种类型POM化合物引入到Zr-MOFs材料中,并用于烯烃环氧化反应。然而,采用这类后修饰的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同样存在POM负载量低、活性组分易流失等问题。基于上述情况,本论文从构筑POM@UiO-66主-客体复合材料的角度出发,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系列UiO-66限域的过渡金属单取代磷钼酸催化剂;通过以叔丁基过氧化氢、氧气/醛为氧化剂的烯烃环氧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及稳定性;结合多种表征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在不同体系中催化剂活化氧化剂的作用机制等基础问题。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概述如下:1.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制备了PMo12@UiO-66和PMo11Co@UiO-66两种复合材料。结果表明:POM团簇均匀地分散在UiO-66框架材料的八面体笼中,且POM的基本Keggin结构得到保持;所制备的PMo11Co@UiO-66在以TBHP为氧化剂、氯仿为溶剂的烯烃环氧化反应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性能,催化活性高于PMo12@UiO-66,稳定性则明显优于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POM@UiO-66催化剂的高稳定性可主要归因于POM团簇的尺寸与UiO-66中八面体笼的尺寸较为匹配,笼的窗口的尺寸小于PMo11Co的尺寸,从而能有效地阻止限域在笼内的POM流失;此外,POM与UiO-66间存在的多重相互作用也会对催化剂稳定性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溶剂与氧化剂的种类对PMo11Co@UiO-66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当以乙腈、乙醇等作溶剂时,会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当以H2O2(aq)为氧化剂时,催化剂的稳定性会降低;当在体系中引入少量对苯二酚时,其作为自由基抑制剂可显着提高PMo11Co@UiO-66催化剂对柠檬烯的环氧选择性(从44%提高至91%),同时揭示出反应过程中包含的自由基路线是生成烯丙位氧化产物(主要副产物)的主要途径,而活化TBHP形成Mo–OOR中间体的路线则是生成环氧产物的主要途径。2.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系列过渡金属取代的PMo11M@UiO-66(M=Fe,Co,Ni,Cu)复合材料。通过以分子氧(O2)为氧化剂、特戊醛(PIA)为共还原剂、乙腈为溶剂的苯乙烯环氧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性能。结果表明:含有Co、Ni、Cu的PMo11M@UiO-66复合材料催化剂均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环氧选择性。其中,PMo11Co@UiO-66表现出相对高的催化活性,能够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高效转化苯乙烯为环氧苯乙烯(STO)及其他副产物。在313 K、常压条件下,反应2 h后,苯乙烯的转化率为80%,STO的选择性为65%;反应3 h后,苯乙烯转化率可达到99%,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该催化剂的性能,特别是选择性,明显优于文献中报道的其他载体负载的POM催化剂。此外,PMo11Co@UiO-66在多种类型苯乙烯衍生物的烯烃环氧化反应中也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随着苯乙烯衍生物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的不同,催化环氧化反应的活性及环氧选择性也发现明显变化。各种表征结果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中处于取代位置的过渡金属钴、镍、铜是苯乙烯/氧气环氧化反应的主要活性中心;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证实,环氧产物主要是通过酰基自由基路线形成的。3.在上一章工作的基础上,尝试选用廉价且易储存的Zr OCl2·8H2O作为锆盐前驱体制备UiO-66-Ⅱ和POM@UiO-66-Ⅱ复合材料。通过一系列表征结果和实验数据可知,用Zr OCl2·8H2O为锆盐前驱体制备出的材料与用Zr Cl4为锆盐前驱体制备出的材料在结构与性质方面几乎一致。因此Zr OCl2·8H2O可以作为大规模制备UiO-66与POM@UiO-66时的锆盐前驱体。相比于氧气作为氧化剂,在使用空气作氧化剂时,苯乙烯环氧化反应速率变慢,在反应8 h后,苯乙烯的转化率为95%,STO选择性达到83%,高于在使用氧气为氧化剂时,苯乙烯完全转化后对应的STO的选择性指标(67%)。由反应历程可知,Bza是不稳定的中间体被另一个酰基过氧自由基攻击后生成的。将氧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可以显着降低酰基过氧自由基的浓度,从而降低产生深度氧化的可能性。因此,使用空气作氧化剂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Bza的选择性,从而提高STO的选择性。除苯乙烯外,环己烯,1-辛烯环在PMo11Co@UiO-66-Ⅱ/Air/PIA/乙腈催化体系中可以生成对应的环氧化合物且环氧选择性大于90%。为PMo11Co@UiO-66-Ⅱ/Air/PIA/乙腈催化体系在其他的烯烃环氧化反应中的拓展应用奠定了基础。

张红旭[4](2021)在《以杂多酸为客体的超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超分子主客体自组装是表述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或离子组成的复合体,这些分子或离子由共价键以外的力在独特的结构关系中结合在一起。主客体化学是研究分子识别和通过非共价结合的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而多金属氧酸盐是一种无机金属氧簇类化合物,通常是一种阴离子,它由过渡金属含氧阴离子组成,这些过渡金属含氧阴离子通过共享的氧原子连接在一起,形成闭合的三维骨架,由于结构稳定,对热不敏感,是一种性能稳定的催化剂,无论是在电催化还是有机催化甚至在光催化这三种催化分支中都具有潜在并且广泛的应用。本文从以Keggin型杂多酸为基础客体构件,分别与冠醚、环糊精和柱芳烃为超分子主体构件,构建了结构新颖的超分子催化剂(包括电催化剂及有机催化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我们通过调控溶剂的温度和超分子主客体的摩尔比,成功制备了 4种基于Keggin 型杂多酸的晶体结构,其中[K(H24C12O6)]2[K(H24C12O6)(CH3CN)]2[SiM12O40](其中M=MoⅥ,WⅥ)为一对同晶,二者为结构相同的新颖超分子配合物,同属单斜晶系的P21/n 空间群。晶体材料[K(H24C12O6)]3[K(H24C12O6)(CH3CN)][SiMo12O40]也是一种新颖的结构,属于单斜晶系的 Cm 空间群,[K(H24C12O6)]2[K(H24C12O6)(CH3CN)2][PMo12O40]结构同样新颖,属于单斜晶系的C2/m空间群。3类新颖结构的4种超分子晶体材料通过各种化学表征确定了其结构准确性和稳定性,我们使用互为同晶的两个晶体应用于电催化析氢反应,解决了以往冠醚类多酸催化剂的合成能耗高,合成条件苛刻的现状,降低了成本,保持了作为电催化剂的性能,在工程领域具有潜在应用。2.我们又通过设计合理路线,使用课题组制备的以Keggin多酸为客体,β-CD为主体构件,两组分自组装形成的结构新颖的一对螺旋超分子晶体(NH4)15K[(β-CD)4(SiMo12O40))4]·2H2O(左手螺旋)和(NH4)4[(β-CD)(SiMo12O40)]·2H2O(右手螺旋)为材料,通过晶体堆积图分析,各组分热重分析以及红外分析确定了其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并将螺旋手性对应的晶体材料用羟醛缩合及曼尼希不对称催化的反应中去,证明了晶体材料具有相关应用价值,并且克服了以往材料难以回收的缺点,并降低了成本。而将晶体材料运用于R(+)-α-甲基苄胺和S(-)-α-甲基苄胺的手性分离实验中,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且发现了其能够作为苄胺自偶联反应的潜在催化剂,说明晶体材料具有能够催化不同反应的潜在能力,能够减低成本。3.通过设计合理路线,我们以缺位Keggin型多酸[SbW9O33]9-制备的过渡金属取代夹心型多酸{α-NH4-[Zn2Sb2]}和{Zn6}为客体构件,水溶性柱[5]芳烃为主体构件,制备了两种超分子纳米颗粒,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确定了两种超分子纳米材料的微观形貌,通过XRD和FT-IR确定了二者负载成功,并通过激光纳米粒度仪分析了主客体构件在不同电荷比下对形貌尺寸的影响,最终将纳米材料用于环己醇到环己酮的双液相的非均相氧化催化发应中,不仅发现催化剂具有催化效果,而且易于回收利用。

周琪[5](2021)在《含锰、钴多金属氧酸盐的薄膜制备与光电催化水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世界能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光电化学(PEC)分解水产氢(H2)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最环保、最直接的方法,可满足绿色可持续性理念和环境友好的国际战略需求。然而缓慢的四电子氧化反应产生氧气(O2)比PEC水分解中的H2收集要困难得多。因此,世界各地的学者也进行了许多探索,以寻找更有效的绿色光电水氧化催化剂。多金属氧酸盐(POMs)是一种由无机金属-氧化合物组成的簇,在许多领域中都表现出色,已成为多领域交叉融合的研究热点。POMs含有多个金属中心并具有稳定金属各种氧化态的能力,且已发现部分POM兼具光催化和电催化水氧化活性,因此POM也被认为是构建有效的水氧化催化剂有前途的候选材料。多酸簇具有较强的电子接收能力,其可以捕获半导体导带上的光生电子,抑制光生载流子的复合,并能促进光生载流子的迁移,从而提高半导体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因此,通过将多酸簇和半导体结合来制备水氧化光电催化剂的研究很有应用前景。我们加以扩展、深入地研究,必将获得更多的水分解催化剂方面的深刻认识,也为水氧化催化材料的发展提供思路。本文以含锰和钴的多金属氧酸盐为电荷收集与传输媒介,与在可见区具有吸收能力的无机半导体四氧化三钴和有机卟啉基光敏材料,通过层层自组装策略来构建复合薄膜,开发水氧化的高效光电催化剂。根据光生电子的基本原理,在外加电场和固定光源的调控下进行光电催化水氧化活性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第一,合成了含锰的硅钨酸盐Na3.5K2.5[Mn3ⅢMnⅣO3(CH3COO)3(A-ɑ-Si W9O34)]·20H2O·Na CH3COO·0.5KCH3 COO(Na K-Mn4),其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性质和光电响应性。与黑色吸光材料Co3O4,通过自组装构筑复合薄膜后研究了光电催化水氧化活性。考察了光照时间对催化活性的影响,找到了最佳光照时间。在最佳光照时间条件下研究了在ITO电极上每层组装薄膜的光电催化水氧化活性,并与黑暗条件下的催化电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含有Mn4与Co3O4两活性组分的薄膜具有良好的光电催化效果,在光照条件下水氧化电流平均增幅25%。第二,合成了含钴多金属氧酸盐K8Na8[(A-a-Si W9O34)2Co8(OH)6(H2O)2(CO3)3]·52H2O(Na K-Co8)。借助层层组装方法,将其与Co3O4组装成复合薄膜。通过膜红外、XRD、XPS、AFM表征手段证明Co8与Co3O4都成功组装到电极基底上。用紫外-可见光谱监测薄膜生长过程,表明两个组分含量随着组装层数增加都均匀地增加。在日光节能灯光照与外加电压控制下,研究了薄膜光电催化水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薄膜的水氧化起始电位明显提前,并且光电催化电流增幅达到32%,且薄膜稳定,可重复循环使用。第三,合成了对光更敏感的卟啉四氨(TPPA)与卟啉离子化合物[H2TPP][Cl O4]2(阳离子简称H2TPP),并与Na3.5K2.5[Mn3ⅢMnⅣO3(CH3COO)3(A-ɑ-Si W9O34)]·20H2O·Na CH3COO·0.5KCH3 COO(阴离子简称Mn4)进行组装。通过IR、XPS、AFM表征了薄膜的组成和形貌;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监测膜的生长过程。在日光节能灯光照与外加电压控制下,研究了薄膜光电催化水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此复合膜显示出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光电催化电流增幅能达到77%。其原因是卟啉具有良好的可见光敏性质,可弥补多酸只能在紫外区吸收光的不足,二者组装可将更多的光能转化为电能,并实现光捕获与光激发电子迁移,促进电子在两个组分之间有效的相互作用下定向流动,从而加快了水氧化进程。众所周知,光电导是由光生电子(电荷载流子)与电子-空穴复合之间的竞争产生的。多酸与四氧化三钴和有机卟啉的组装是优势互补,通过彼此之间的协同作用产生出更高的光电催化活性,为光电催化水氧化催化剂的开发和尽快走向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冯静[6](2021)在《基于Keggin型杂多钨酸盐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及吸附性质研究》文中指出多金属氧酸盐(POMs)作为一种具有纳米尺寸的独特阴离子氧簇化合物,其富氧表面、化学组成丰富以及良好的稳定性赋予它在各个领域优良的物化性质。因而将这种无机建筑块引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中,设计合成多酸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POMOFs),以期望获得具有多酸优良物化性质和高度有序的拓扑结构的复合型材料,实现多酸与多孔框架材料的协同作用。与此同时,也希望能从合成的复杂拓扑结构中发掘出新功能。本文围绕这一领域的课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将不同的杂多钨酸盐引入金属有机框架体系内,合成了8例多酸基金属有机框架新材料,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测试手段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和表征,同时还研究了化合物对不同染料的吸附作用。1、通过水热合成法在强酸条件下合成了三例结构新颖的3D超分子框架结构化合物:[Ce(H2O)3(BPDO)3][Si W12O40](1)[Pr(H2O)3(HBPDO)(BPDO)2][Si W12O40](2)[La(H2O)3(BPDO)3][Si W12O40](3)三种化合物均以经典的Keggin型聚氧阴离子{Si W12}作为双齿配体,与相邻的稀土阳离子结合形成Re-POM无机一维“之”字型链,因多酸{Si W12}在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一种POM通过W-Ot-Ce-Ot-W共价键驻留在“网格”区域内,在框架的构筑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程度的模板效应,另一种{Si W12}多酸则存在于开放区域内。众多相邻的一维“之”字链在4,4’-联吡啶-N,N’-氧化物(BPDO)的作用下连接构成二维平面结构,最终二维平面结构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彼此联系,形成了三维超分子框架结构。吸附研究表明三种化合物对MB+阳离子染料均表现出较好的吸附性能。2、在前一章化合物合成的基础上,选用具有相似尺寸和结构特性的Keggin型杂多钨酸阴离子的{PW12}引入过渡金属离子与BPDO所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内,得到了两例结构相似的三维多酸柱撑型POMOF化合物:[Cu3(BPDO)7(H2O)][PW12O40]2·H2O(4)[Co3(BPDO)7][PW12O40]2·H2O(5)同时研究了两种化合物对不同染料的吸附性能,发现两种化合物均对阳离子型染料MB+表现出一定的吸附作用,而对于MO-阴离子型染料几乎没有吸附效果。3、在前两章化合物合成的基础上,选用以过渡金属Co作为中心杂原子的杂多钨酸盐,将其引入镧系金属有机框架内,获得了三例以{Co W12}作为模板剂的三维超分子材料:[Nd(BPDO)4.5(H2O)2][Co W12O40]·3H2O(6)[Ce(HBPDO)(BPDO)3.5(H2O)2][Co W12O40]·2H2O(7)[La(HBPDO)2(BPDO)2.5(H2O)2][Co W12O40]·2H2O(8)并对三种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染料吸附实验,探究其对不同染料的吸附性能。

张良凯[7](2021)在《多金属氧酸盐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光降解亚甲基蓝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亚甲基蓝(MB)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甚至会引发癌症等疾病。随着工业进程的发展,仅仅通过生物降解途径不足以解决因MB废水排放而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因而研发更加高效的染料废水处理技术非常重要。光催化技术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绿色环保、经济高效的污染物处理技术之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染料降解、空气净化、制备氢气和氧气以及还原二氧化碳等领域中,而在此技术中最关键的是制备高效光催化剂。多金属氧酸盐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光催化剂,已经被应用于污染物处理领域中,其中磷钨酸(H3PW12O40,POM)由于独特的电子性质和稳定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POM自身存在能带较宽等问题,不能吸收可见光,因此将POM与有机物相结合制备成杂化材料以提高其光催化效能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基于此,本论文制备了 POM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并用于降解MB。具体内容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概述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并介绍了近年来多金属氧酸盐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及利用光催化技术降解染料分子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选题思路。第二章将POM与羧基功能化表面活性离子液体N-十二烷基-N’-羧甲基咪唑溴([N-C12,N’-COOH-Im]Br,本文用IL(C12)代替)相结合,通过离子自组装方法制备了有机-无机杂化材料(POM-IL(C12))。采用TEM和SEM技术手段观察到随着时间的延长,生成的杂化材料形貌由纳米颗粒演变逐渐为纳米纤维。机理探究结果表明引起这种形貌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氢键与疏水相互作用。我们采用活性自组装的方法同样也得到了纳米纤维,发现这种组装策略可以显着降低形貌演变过程中的能垒,将形成纳米纤维的时间从7天降低至24小时。另外,我们还研究了 POM-IL(C12)杂化材料在太阳光下对MB的光降解效果。第三章采用自下而上的层级自组装策略制备了具有优异电荷转移性能的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纤维。首先,POM和IL(C12)被用来构建POM-IL(C12)纳米颗粒。然后,通过快速溶液分散方法(Rapid solution dispersion method)将具有强吸收可见光能力的苝酰亚胺(PDI)分子和POM-IL(C12)超分子进行组装形成了PDI/POM-IL(C12)纳米纤维。分别采用TEM、SEM和SAXS、XRD等技术表征了材料的形貌和结构,EDS结果表明PDI与POM-IL(C12)被成功地组装到了一起。荧光光谱、荧光寿命及量子产率等实验结果都表明该材料具有较强的电荷转移性能;并且DRS光谱表明相比于单一组分,PDI/POM-IL(C12)杂化材料的吸收带边更宽,有助于降低带隙能。最后用MB评价了该材料对MB的的光降解性能,并且利用高斯计算的方法推测了可能的光降解机理。本章制备的PDI/POM-IL(C12)杂化材料在染料废水处理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邱娅璐[8](2021)在《多金属氧酸盐基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目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随着金属冶炼、皮革等工业的发展,会产生含有难以降解的有机染料和重金属离子的污水。所以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迫在眉睫。太阳能光催化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可持续性和无毒性等优点,在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方面受到广泛关注。到现在为止,已经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光催化剂,其中,多金属氧酸盐由于其优异的光化学稳定性、氧化活性和光电特性以及离散的分子结构而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本课题集中讨论了多金属氧酸盐(K3PW12O40)基复合光催化剂,它是一类特殊的早期过渡金属氧团簇,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和可调节的能带结构。此外,K3PW12O40是具有与半导体类似的特性的化合物,由无机一价阳离子K+和Keggin型[PW12O40]3-阴离子组成。虽然具备以上优点且容易制备,但当K3PW12O40作为均相催化剂时,光生电荷的复合较快,使得太阳能的转换能力偏低。因此为了抑制光诱导电子复合,本文通过将K3PW12O40与半导体光催化剂结合形成异质结来提高电荷分离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光催化效率。本文通过简单的水热、原位化学沉积和模板煅烧等方法制备了Cd S/K3PW12O40和Cd S/K3PW12O40/meso-g-C3N4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对所制备的复合光催化材料进行了光催化性能实验,分别进行了光催化裂解水产氢实验和光催化降解目标污染物。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制备了K3PW12O40十二面体,然后通过原位化学沉积将Cd S量子点负载在K3PW12O40十二面体上,制备了Cd S/K3PW12O40异质结光催化剂。在180分钟内,Cd S/K3PW12O40对Cr6+的还原率达到73.7%,对BPA的降解率达到49.4%。此外,Cd S/K3PW12O40的光催化制氢率达到267μmol h-1 g-1,是纯K3PW12O40的17.8倍。Cd S与K3PW12O40之间形成的Z型异质结,抑制了光诱导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并且增大了光催化剂的光响应范围。(2)采用模板煅烧法和原位化学沉积法制备了Cd S/K3PW12O40/meso-g-C3N4串联异质结。通过各种表征手段证明Cd S和K3PW12O40被成功地负载在meso-g-C3N4纳米片上。在180分钟内,Cd S/K3PW12O40/meso-g-C3N4的对Cr6+的还原率高达97%。此外,三元复合材料的最大氢产量高达568μmol h-1 g-1,是原始K3PW12O40的37.9倍。光催化活性的提高可能是由于氧掺杂介孔结构缩短了催化剂的带隙,改善了光生电荷的分离;此外,II型异质结与Z型异质结之间的协同作用也有利于光生电荷的空间分离和转移。

王昕昕[9](2021)在《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光催化应用》文中认为高效的利用太阳能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一直是缓解能源危机的有效方法,然而,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水污染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尝试过许多净化水体的方法,结果都不甚理想。而利用太阳能驱使的光催化反应由于具有高效、无污染等优点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多金属氧酸盐(POMs)作为分子基金属氧化物已经在催化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显示出重要的应用,但将POMs作为原始材料合成纳米级催化剂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多酸作为一种类半导体,其内部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情况也非常严重,使其催化性能并不高,而采用适当的方法,例如形貌修饰、掺杂等能适当提高多酸材料的催化性能。本文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形貌的多酸纳米材料:AgHPMo12纳米棒、AgHPMo12纳米棒/铜酞菁(Cu Pc)异质结、K3PW12O40、Ag3PW12O40@SiO2复合材料、Si W12及同系列缺位多酸Si W11、Si W9的三种纳米材料等,并进行了光电催化及光催化测试,具体工作如下:1.利用浓度驱使的自组装策略合成AgHPMo12粒子、AgHPMo12纳米棒、AgHPMo12纳米棒/铜酞菁(Cu Pc)异质结和NH4HPMo12微球、NH4HPMo12十二面体、NH4HPMo12微球/铜酞菁(Cu Pc)异质结六种多酸材料,通过控制室温下阴阳离子的浓度合成同种物质的不同形貌材料,利用形貌修饰的方法提高多酸材料的光电化学性质和光催化性能,AgHPMo12纳米棒由于其具有的1D结构显示出对电荷运输能力的增强,且AgHPMo12纳米棒/铜酞菁(Cu Pc)的Ⅱ型异质结结构也更加减缓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更换抗衡阳离子为NH4+,NH4HPMo12微球表现出更高的光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的活性,且NH4HPMo12微球/铜酞菁(Cu Pc)异质结结构对光电性质也起到了促进作用。2.利用常规的水溶液合成法,更换不同的一价抗衡阳离子,制备了(TBA)3PW12O40、K3PW12O40、Ag3PW12O40、Rb3PW12O40、Cs3PW12O40、(NH4)3PW12O40六种PW12系列的纳米材料,并对上述材料进行结构表征,对其光电性质进行了比较,又利用光电性质较好的K3PW12O40和(NH4)3PW12O40两个样品进行了光电化学传感溶液中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浓度的检测实验,进一步证明了POMs材料的优良性质。此外,还通过光催化还原Cr(Ⅵ)的实验比较六种材料的光催化活性。上述测试结果证明了K3PW12O40材料的光电性能效果最佳。3.利用二氧化硅微球介导合成12-磷钨酸银,得到了直径在100 nm左右形状规则均匀的纳米十二面体材料,并将其与未加二氧化硅微球形成的大尺寸12-磷钨酸银盐对比,进行了光电性质测试、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实验等,结果发现,Ag3PW12O40@SiO2复合材料表现出了更高的光催化活性和优良的光电性质,说明了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更有利于光生电荷的快速运输和转移。4.利用Ag+作为抗衡阳离子通过常规水溶液法合成Keggin型多酸Si W12及同系列缺位多酸Si W11、Si W9三种纳米材料,比较了其光电性质和光催化活性,结果发现Ag8Si W11O39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质和光催化活性,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几乎达到了100%。

孙宁悦[10](2021)在《多金属氧酸盐的设计合成及催化纤维素水解反应中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有限的化石储量却在不断减少。生物质是唯一在全球范围内可再生的、丰富的碳能源,而其中占有重要比重的纤维素,因为其可再生性和可降解性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目前用于纤维素转化的催化剂很多都存在造价高、反应条件苛刻和不易回收等问题。因此,如何在低成本下高效地将纤维素解离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成为现如今的重要课题。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简称POMs)具有良好的Br?nsted酸性和氧化稳定性以及热稳定性等,使其在工业、医药、催化和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广泛的应用。本论文以多金属氧酸盐H5PV2Mo10O40(简写为HPVMo)和具有双酸中心的多金属氧酸盐H5PW11Ti O40(简写为HPWTi)作为研究对象,制备两类非均相复合催化剂,并在纤维素水解反应中探究了其活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HPVMo和甜菜碱(Betaine,简称Bet)设计合成催化剂BetnH5-nPV2Mo10(n=1,2,3,4和5),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固体紫外等方式进行结构表征,并在催化纤维素水解反应中考察其活性。发现Bet H4PV2Mo10具有最强Br?nsted酸性并表现出最佳催化活性。最优的反应条件为:将0.05 g纤维素和0.24 g催化剂加入5 m L水中,在160°C下反应5 h,纤维素转化率为93.2%,葡萄糖产率为50.3%,果糖产率为12.9%,5-HMF产率为8.9%。其活性源于催化剂的Br?nsted酸性和温控性质,克服了固-固传质障碍。稳定性源于甜菜碱和HPVMo之间的相互作用,催化剂在循环使用6次后活性没有明显降低,损失率为5.8%。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固体紫外测试发现反应后催化剂结构保持不变。(2)设计合成了Pickering emulsion(PE)型催化剂HPVMo(n)/SiO2(8)(n=10,15,20,25和30 wt%),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固体紫外和31P核磁等方法进行结构表征。发现PE催化剂Br?nsted酸性随HPVMo担载量的提高而提高,亲疏水性随HPVMo担载量的提高而降低。在催化纤维素水解反应中,HPVMo(25)/SiO2(8)在纤维素水解反应中活性最佳,反应条件优化为:在水相体系下用纤维素0.05 g和催化剂0.32 g,在160°C反应5 h,纤维素转化率为82.0%,葡萄糖产率为46.2%,果糖产率为17.2%,5-HMF产率为17.5%。其活性源于催化剂的Br?nsted酸性,稳定性源于SiO2(8)和HPVMo之间的相互作用,催化剂在循环使用6次后活性没有明显降低,损失率为6.8%。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固体紫外测试发现反应后催化剂结构保持不变。(3)设计合成了PE型催化剂HPWTi(n)/SiO2(8)(n=10,15,20,25和30wt%),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固体紫外和31P核磁等方式进行结构表征。发现PE催化剂Br?nsted酸性和Lewis酸性随HPWTi担载量的提高而提高,亲疏水性随HPWTi担载量的提高而降低。在催化纤维素水解反应中,HPWTi(25)/SiO2(8)表现出好的活性,反应条件优化为:0.1 g纤维素和0.2 g催化剂,在130°C下反应8 h,在水相体系中得到纤维素转化率为86.0%,葡萄糖产率为15.2%,乙酰丙酸(Levulinic acid,LA)产率为13.0%。将反应体系改变为水/甲基异丁基酮(MIBK)双溶剂体系,得到纤维素转化率为92.5%,LA产率为73.6%。其活性源于催化剂的Br?nsted酸性和Lewis酸性、催化剂对纤维素的吸附能力,以及催化剂可以在双溶剂中形成PE体系,克服了有机-水的传质障碍。稳定性源于SiO2(8)和HPWTi之间的相互作用,催化剂在循环使用6次后活性没有明显降低,损失率为5.9%。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固体紫外等测试发现反应后催化剂结构保持不变。

二、纳米级多金属氧酸盐的分子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级多金属氧酸盐的分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咪唑类表面活性剂的组装及复合物液晶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自组装(Self-assembly)
    1.2 液晶(Liquid crystals)
        1.2.1 液晶的分类
        1.2.2 咪唑类离子液晶的研究进展
    1.3 多金属氧酸盐(POMs)
        1.3.1 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
        1.3.2 表面活性剂包覆多金属氧酸盐的自组装
    1.4 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1.4.1 氧化石墨烯的发展历程
        1.4.2 氧化石墨烯的自组装
    1.5 选题依据
第2章 1–烷基–3–甲基咪唑多钨酸盐的合成及液晶行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_(16)Mim]_2[W_6O_(19)]和[C_(18)Mim]_2[W_6O_(19)]的组成
        2.3.2 [C_(16)Mim]_2[W_6O_(19)]和[C_(18Mim]_2[W_6O_19]的热稳定性质
        2.3.3 [C_(16)Mim]_2[W_6O_(19)]和[C_(18Mim]_2[W_6O_19]的热稳定性质
    2.4 小结
第3章 侧链含偶氮苯基团的咪唑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与氧化石墨烯的组装和液晶性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Azo CM与 CAzo CM-GO的结构
        3.3.2 CAzo CM和 CAzo CM-GO的液晶性质
        3.3.3 CAzo CM和 CAzo CM-GO的光响应行为
    3.4 小结
第4章 端基含有偶氮苯基团的咪唑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与Anderson多金属氧酸盐的组装和液晶性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合成
    4.3 结果讨论
        4.3.1 AzoCM、TBA-Zn Mo_6以及Azo CM-ZnMo_6的结构
        4.3.2 AzoCM、TBA-Zn Mo_6以及Azo CM-ZnMo_6的热性质
        4.3.3 AzoCM以及Azo CM-ZnMo_6的光响应行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层状近晶相多金属氧簇液晶材料的合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超分子液晶概述
        1.1.1 超分子自组装的简介
        1.1.2 超分子液晶的构筑基元及功能特性
    1.2 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液晶的研究进展
        1.2.1 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液晶的概述
        1.2.2 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液晶的研究现状
    1.3 含多金属氧簇的超分子液晶材料
        1.3.1 多金属氧簇概述
        1.3.2 多金属氧簇的超分子自组装
        1.3.3 多金属氧簇液晶材料的组装结构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枝杈状Bola型两亲分子修饰的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测试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测试仪器
    2.3 实验合成部分
        2.3.1 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征
        2.3.2 多金属氧簇EuW_(10)的合成及表征
        2.3.3 多金属氧簇复合物A6Eu的合成
    2.4 复合物的结构表征
        2.4.1 核磁共振波谱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4.3 元素分析
        2.4.4 热重分析
    2.5 总结
第三章 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氢键诱导组装结构和液晶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测试仪器
    3.3 复合物的变温红外表征
    3.4 复合物液晶性质的表征
        3.4.1 偏光显微镜
        3.4.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4.3 变温X射线衍射
    3.5 复合物的荧光光谱
    3.6 复合物的组装结构
    3.7 总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

(3)UiO-66限域过渡金属取代磷钼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烯烃环氧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环氧化合物概述
        1.1.1 环氧化合物的应用
        1.1.2 环氧化合物的工业合成工艺
        1.1.3 多相烯烃环氧化反应催化剂
    1.2 多金属氧酸盐概述
        1.2.1 多金属氧酸盐的组成、结构、性质的特点
        1.2.2 多相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的构筑策略
        1.2.3 多相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在烯烃环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1.3 UiO-66 概述
        1.3.1 UiO-66 的组成与结构
        1.3.2 UiO-66 的制备方法
    1.4 POM@MOF材料概述
        1.4.1 POM@MOF材料的制备方法
        1.4.2 POM@Zr-MOF材料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实例
    1.5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和原料
    2.2 仪器设备
    2.3 催化剂的制备
        2.3.1 PMo_(11)M(M= Fe, Co,Ni, Cu)的制备
        2.3.2 UiO-66 的制备
        2.3.3 PMo_(12)/PMo_(11)M@UiO-66(M= Fe, Co,Ni, Cu)的制备
    2.4 催化材料的表征方法
        2.4.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4.2 扫描电镜(SEM)
        2.4.3 透射电镜(TEM)
        2.4.4 热重(TG)
        2.4.5 N_2吸附-脱附(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2.4.6 红外光谱(FT-IR)
        2.4.7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2.4.8 拉曼光谱(Raman)
        2.4.9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NMR)
        2.4.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1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OES)
    2.5 催化反应评价
        2.5.1 反应产物分析条件
        2.5.2 校正因子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3章 POM@UiO-66 的制备及其在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3.2.2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3.2.3 烯烃环氧化反应评价
        3.2.4 催化剂的回收与循环利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表征结果分析
        3.3.2 环氧化反应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PMo_(11)M(M= Fe, Co,Ni, Cu)@UiO-66 在苯乙烯及其衍生物环氧化反应中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4.2.2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4.2.3 烯烃环氧化反应评价
        4.2.4 催化剂的回收与循环利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表征结果分析
        4.3.2 环氧化反应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PMo_(11)Co@UiO-66与PMo_(11)Co@UiO-66-Ⅱ在空气为氧化剂的烯烃环氧化反应的对比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5.2.2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5.2.3 烯烃环氧化反应评价
        5.2.4 催化剂的回收与循环利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催化剂表征结果分析
        5.3.2 环氧化反应性能评价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以杂多酸为客体的超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超分子的概述
        1.1.1 超分子大环的发展历程
        1.1.1.1 冠醚
        1.1.1.2 环糊精
        1.1.1.3 杯[n]芳烃
        1.1.1.4 葫芦[n]脲
        1.1.1.5 柱[n]芳烃
        1.1.2 超分子主客体自组装材料的研究进展
    1.2 多金属氧酸盐的概述
        1.2.1 多酸的结构
        1.2.2 多酸的应用
        1.2.2.1 催化剂
        1.2.2.2 生物医药
        1.2.2.3 储能电池
    1.3 多酸超分子主客体自组装的发展及应用
        1.3.1 多酸-冠醚超分子自组装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1.3.2 多酸-环糊精超分子自组装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1.3.3 多酸-其他大环超分子自组装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1.4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论文的选题依据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Keggin型多酸-冠醚类超分子晶体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晶体材料的制备
        2.2.2.1 {[K(H_(24)C_(12)O_6)]_2[K(H_(24)C_(12)O_6)(CH_3CN)]_2[SiMo_(12)O_(40)]}的制备
        2.2.2.2 {[K(H_(24)C_(12)O_6)]_2[K(H_(24)C_(12)O_6)(CH_3CN)]_2[SiW_(12)O_(40)]}的制备
        2.2.2.3 {[K(H_(24)C_(12)O_6)]_3[K(H_(24)C_(12)O_6)(CH_3CN)][SiMo_(12)O_(40)]}的制备
        2.2.2.4 {[K(H_(24)C_(12)O_6)]_2[K(H_(24)C_(12)O_6)(CH_3CN)_2][PMo_(12)O_(40)]}的制备
        2.2.3 实验方法
        2.2.3.1 Keggin型多酸-冠醚类超分子晶体材料结构的测定
        2.2.3.2 Keggin型多酸-冠醚类超分子晶体材料的单晶解析及软件绘图
        2.2.3.3 Keggin型多酸-冠醚类超分子晶体材料的循环伏安测试条件
        2.2.3.4 Keggin型多酸-冠醚类超分子晶体材料的作为电催化析氢催化剂的测试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Keggin型多酸-冠醚类超分子晶体材料的结构分析
        2.3.1.1 {[K(H_(24)C_(12)O_6)]_2[K(H_(24)C_(12)O_6)(CH_3CN)]_2[SiM_(12)O_(40)]}的晶体结构分析以及[K(H_(24)C_(12)O_6)]_2[K(H_(24)C_(12)O_6)(CH_3CN)]_2[SiW_(12)O_(40)]}的晶体结构分析
        2.3.1.2 {[K(H_(24)C_(12)O_6)]_3[K(H_(24)C_(12)O_6)(CH_3CN)][SiMo_(12)O_(40)]}的晶体结构分析
        2.3.1.3 {[K(H_(24)C_(12)O_6)]_2[K(H_(24)C_(12)O_6)(CH_3CN)_2][PMo_(12)O_(40)]}的晶体结构分析
        2.3.2 X-射线多晶粉末衍射谱图分析(XRD)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4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2.3.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UV-Vis)
        2.3.6 热重分析(TG)
        2.3.7 循环伏安(CV)表征
        2.3.8 超分子配合物1和2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Keggin型多酸-环糊精超分子晶体材料应用于不对称催化与手性分离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晶体材料的制备
    3.3 表征与分析
        3.3.1 Keggin型多酸-环糊精超分子左旋晶体的堆积结构分析
        3.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3 热重分析(TG)
    3.4 螺旋手性晶体材料催化反应的研究
        3.4.1 螺旋手性晶体催化醛醇缩合反应(Aldol Reaction)的研究
        3.4.1.1 醛醇缩合反应
        3.4.1.2 螺旋手性晶体材料应用于醛醇缩合反应
        3.4.2 螺旋手性晶体催化曼尼希反应(Mannich Reaction)的研究
        3.4.2.1 曼尼希反应
        3.4.2.2 螺旋手性晶体材料应用于曼尼希反应
    3.5 将螺旋手性晶体应用于手性拆分(苄胺自偶联反应)研究
        3.5.1 手性拆分的方法
        3.5.2 圆二色光谱分析(CD)
        3.5.3 核磁氢谱数据分析(~1H NMR)
        3.5.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UV-Vis)
        3.5.5 X-射线多晶粉末衍射谱图分析(XRD)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夹心型多酸-柱[5]芳烃超分子催化剂材料的构筑及催化氧化性能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仪器
        4.2.2 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SEM)
        4.3.2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TEM)
        4.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4.3.4 X-射线多晶粉末衍射(XRD)
        4.3.5 激光纳米粒度仪表征(DLS)
        4.3.6 HP5A@Zn_6纳米颗粒的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成果
致谢

(5)含锰、钴多金属氧酸盐的薄膜制备与光电催化水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多金属氧酸盐光电催化水氧化的研究概况
    1.1 水氧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1.1.1 光催化水氧化
        1.1.2 电催化水氧化
        1.1.3 光电催化水氧化
    1.2 多金属氧酸盐简述
        1.2.1 多金属氧酸盐组成与结构
        1.2.2 多金属氧酸盐性质与应用
    1.3 多酸簇催化水氧化研究进展
        1.3.1 多酸基光催化水氧化
        1.3.2 多酸基电催化水氧化
        1.3.3 多酸基光电催化水氧化
    1.4 本文选题背景及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 产物分析及其表征手法
第三章 含Mn硅钨酸盐与Co_3O_4复合薄膜的光电催化水氧化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的制备
        3.2.1 样品的合成
        3.2.2 复合薄膜的层层组装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a K-Mn4与Co_3O_4溶液的光电催化水氧化表征
        3.3.2 复合薄膜光电催化水氧化实验条件探索
        3.3.3 [PSS/Co_3O_4]_n复合薄膜表征以及光电催化水氧化
        3.3.4 [PDDA/Mn4]_n复合薄膜的表征以及光电催化水氧化
        3.3.5 [Mn4/Co_3O_4]_n复合薄膜表征以及光电催化水氧化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含Co硅钨酸盐与Co_3O_4复合薄膜的光电催化水氧化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的制备
        4.2.1 样品的合成
        4.2.2 复合薄膜的层层组装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a K-Co8 的表征
        4.3.2 含Co8 的复合薄膜的表征
        4.3.3 含Co8 的复合薄膜的电催化水氧化活性
        4.3.4 复合薄膜的光电催化水氧化性质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含Mn硅钨酸盐与卟啉复合薄膜的构筑及其光电催化水氧化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的制备
        5.2.1 样品的合成
        5.2.2 复合薄膜的层层组装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n4/H2TPP]_n的光电催化水氧化
        5.3.2 [Mn4/TPPA]_n的光电催化水氧化
    5.4 本章小结
    5.5 所涉及产物的核磁数据及图谱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Keggin型杂多钨酸盐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及吸附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金属氧酸盐
        1.1.1 多金属氧酸盐的定义
        1.1.2 多金属氧酸盐的发展历程
        1.1.3 多酸的分类和结构
        1.1.4 多酸的应用
    1.2 基于Keggin型 POMs的金属有机框架的研究进展
        1.2.1 无机建筑块—经d/f区金属修饰后的多金属氧酸盐在复合材料整体骨架结构中以节点形式存在
        1.2.2 多金属氧酸盐作为模板剂引入多孔框架体系中获得多酸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1.2.3 多酸以支柱形式存在于多孔框架结构中
    1.3 选题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工作的创新性
    1.5 实验试剂、实验仪器和实验所用测试方法
        1.5.1 实验试剂
        1.5.2 实验所用仪器
        1.5.3 实验所用测试方法
第二章 基于{SiW_(12)}聚氧阴离子的镧系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化合物1-3 的合成与测试
        2.2.1 化合物1-3 的合成方法
        2.2.1.1 4,4’-联吡啶-N,N’-氧化物(BPDO)的合成
        2.2.1.2 化合物1[Ce(H_2O)_3(BPDO)_3][SiW_(12)O_(40)]的合成
        2.2.1.3 化合物2[Pr(H_2O)_3(HBPDO)(BPDO)_2][SiW_(12)O_(40)]的合成
        2.2.1.4 化合物3[La(H_2O)_3(BPDO)_3][SiW_(12)O_(40)]的合成
        2.2.2 化合物1-3 的晶体结构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晶体结构描述
    2.4 化合物1-3 的表征和性质
        2.4.1 化合物1-3 的PXRD图谱研究
        2.4.2 化合物1-3 的红外图谱研究
        2.4.3 化合物1-3 的热重分析
        2.4.4 化合物1-3 的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4.5 化合物1-3 的固体荧光光谱
        2.4.6 XPS能谱分析
        2.4.7 化合物1-3 的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PW_(12)}聚氧阴离子的过渡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以及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化合物4-5 的合成与测试
        3.2.1 化合物4-5 的合成
        3.2.1.1 化合物4[Cu_3(H_2O)(BPDO)_7][PW_(12)O_(40)]_2·H_2O的合成
        3.2.1.2 化合物5[Co_3(BPDO)_7][PW_(12)O_(40)]_2·H_2O的合成
        3.2.2 化合物4-5 的晶体结构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晶体结构描述
    3.4 化合物4-5 的表征和性质
        3.4.1 化合物4-5 的PXRD图谱研究
        3.4.2 化合物4-5 的红外图谱研究
        3.4.3 化合物4-5 的热重分析
        3.4.4 化合物4-5 的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4.5 化合物4-5 的固体荧光光谱
        3.4.6 XPS能谱分析
        3.4.7 化合物4-5 的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Keggin型钴钨酸盐的RE-MOFs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化合物6-8 的合成与测试
        4.2.1 化合物6-8 的合成
        4.2.1.1 化合物6[Nd(BPDO)_(4.5)(H_2O)_2][CoW_(12)O_(40)]·3H_2O的合成
        4.2.1.2 化合物7[Ce(HBPDO)(BPDO)_(3.5)(H_2O)_2][CoW_(12)O_(40)]·2H_2O的合成
        4.2.1.3 化合物8[La(HBPDO)_2(BPDO)_(2.5)(H_2O)_2][Co W_(12)O_(40)]·2H_2O的合成
        4.2.2 化合物6-8 的晶体结构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晶体结构描述
    4.4 化合物6-8 的表征和性质
        4.4.1 化合物6-8 的PXRD图谱研究
        4.4.2 化合物6-8 的红外图谱研究
        4.4.3 化合物6-8 的热重分析
        4.4.4 化合物6-8 的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4.5 化合物6-8 的固体荧光光谱
        4.4.6 XPS能谱分析
        4.4.7 化合物6-8 的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多金属氧酸盐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光降解亚甲基蓝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染料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简介
        1.1.1 染料的分类
        1.1.2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1.1.3 亚甲基蓝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1.2 多金属氧酸盐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多金属氧酸盐简介
        1.2.2 多金属氧酸盐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1.2.3 多金属氧酸盐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应用
        1.2.4 多金属氧酸盐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降解染料分子
    1.3 光催化技术简介
        1.3.1 光催化技术的原理
        1.3.2 光催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1.3.3 染料废水处理中常用的光催化剂
    1.4 论文的选题思路与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POM-IL(C_(12))杂化材料的形貌演变及其光降解亚甲基蓝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表面活性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
        2.2.3 POM-IL(C_n)杂化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2.4 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模拟
        2.2.5 光降解亚甲基蓝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OM-IL(C_(12))杂化材料形貌演变的表征
        2.3.2 POM-IL(C_(12))杂化材料形貌演变的机理探讨
        2.3.3 通过活性自组装方法制备POM-IL(C_(12))纳米纤维
        2.3.4 将POM-IL(C_(12))杂化材料应用于光降解亚甲基蓝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一维PDI/POM-IL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光降解亚甲基蓝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表面活离子液体IL和PDI的合成方法
        3.2.3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2.4 光降解亚甲基蓝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DI/POM-IL杂化材料的结构表征
        3.3.2 PDI/POM-IL杂化材料的光学性能表征
        3.3.3 PDI/POM-IL杂化材料电荷转移的机理探究
        3.3.4 将PDI/POM-IL杂化材料应用于光降解亚甲基蓝
    3.4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多金属氧酸盐基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催化技术
        1.2.1 光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1.2.2 光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多金属氧酸盐光催化剂
        1.3.1 多金属氧酸盐的概述
        1.3.2 多金属氧酸盐的研究进展
    1.4 其它几种光催化材料
        1.4.1 Cd S光催化材料的概述及研究进展
        1.4.2 g-C_3N_4光催化剂的概述及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光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2.1 物质结构的表征
        2.2.2 样品形貌的表征
        2.2.3 元素价态的表征
        2.2.4 光学性质的表征
        2.2.5 比表面积的表征
        2.2.6 光电化学性能的表征
    2.3 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分析
        2.3.1 光催化降解性能测试
        2.3.2 光催化水解制氢性能测试
第3章 CdS/K_3PW_(12)O_(40)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CdS/K_3PW_(12)O_(40)光催化剂的制备
    3.3 光催化剂制备条件优选
    3.4 光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3.4.1 晶体结构的表征分析
        3.4.2 表面形貌的表征分析
        3.4.3 元素价态的表征分析
        3.4.4 光学性质的表征分析
        3.4.5 光电化学性能的表征分析
        3.4.6 光致发光(PL)光谱的表征分析
    3.5 光催化剂性能测试
        3.5.1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
        3.5.2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
    3.6 光催化机理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CdS/K_3PW_(12)O_(40)/meso-g-C_3N_4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CdS/K_3PW_(12)O_(40)/meso-g-C_3N_4光催化剂的制备
    4.3 光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4.3.1 晶体结构的表征分析
        4.3.2 表面形貌的表征分析
        4.3.3 比表面积的表征分析
        4.3.4 元素价态的表征分析
        4.3.5 光学性质的表征分析
        4.3.6 光电化学性能的表征分析
    4.4 光催化剂性能测试
        4.4.1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
        4.4.2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
    4.5 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9)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光催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多金属氧酸盐
        1.1.1 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与性质
        1.1.2 多金属氧酸盐的光电化学性能及应用
    1.2 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纳米材料
        1.2.1 纳米材料的合成
        1.2.2 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纳米材料的特性
        1.2.3 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3 光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
        1.3.1 常见水体污染物
        1.3.2 光催化基本原理
    1.4 半导体光电材料
        1.4.1 半导体光电材料的特点
        1.4.2 酞菁
    1.5 提高半导体光电性能的途径
        1.5.1 贵金属沉积
        1.5.2 半导体异质结
        1.5.3 金属离子掺杂
        1.5.4 形貌修饰
    1.6 选题依据及目的
第二章 浓度驱使的自组装合成PMo_(12)系列纳米材料、光电性质和光催化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和测试
        2.2.3 AgHPMo_(12)粒子和AgHPMo_(12)纳米棒的制备
        2.2.4 AgHPMo_(12)纳米棒/铜酞菁(Cu Pc)异质结的制备
        2.2.5 NH_4HPMo_(12)微球和NH_4HPMo_(12)十二面体的制备
        2.2.6 NH_4HPMo_(12)微球/铜酞菁(CuPc)异质结的制备
        2.2.7 光阳极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多酸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讨论
        2.3.2 红外光谱及XRD表征
        2.3.3 SEM与 EDX表征
        2.3.4 TEM与 SAED表征
        2.3.5 UV-Vis-Abs和 Mott-Schottky曲线及能带结构分析
        2.3.6 光电性质测试
        2.3.7 光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
        2.3.8 光催化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衡阳离子对PW_(12)系列纳米材料光电性质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红外光谱、XRD表征
        3.3.2 SEM和 EDX表征
        3.3.3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
        3.3.4 表面光电压测试
        3.3.5 光电性质测试
        3.3.6 光电化学传感溶液中左氧氟沙星浓度的探究
        3.3.7 光催化还原Cr(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氧化硅微球对Ag_3PW_(12)O_(40)纳米晶体的形貌调控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和测试
        4.2.3 SiO_2微球的制备
        4.2.4 Ag_3PW_(12)O_(40)和Ag_3PW_(12)O_(40)@SiO_2的制备
        4.2.5 光阳极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光谱、XRD表征
        4.3.2 SEM和 EDX表征
        4.3.3 I-T测试
        4.3.4 EIS测试
        4.3.5 电导率测试
        4.3.6 荧光测试
        4.3.7 表面光电压测试
        4.3.8 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Keggin型 SiW_(12)及缺位多酸银盐纳米材料的光电性质和光催化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红外光谱、XRD表征
        5.3.2 SEM测试
        5.3.3 UV-Vis-Abs和 Mott-Schottky曲线测试及能带结构分析
        5.3.4 表面光电压测试
        5.3.5 光电性质测试
        5.3.6 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多金属氧酸盐的设计合成及催化纤维素水解反应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多金属氧酸盐的概述
        1.1.1 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
        1.1.2 多金属氧酸盐的常见特性
        1.1.3 多金属氧酸盐的固化
        1.1.4 Pickering emulsion催化体系的构建
        1.1.5 多金属氧酸盐的应用
    1.2 生物质能源
        1.2.1 生物质能源的概述
        1.2.2 纤维素转化的研究进展
    1.3 选题的目的与依据
    1.4 实验试剂、所用仪器以及分析方法
        1.4.1 实验试剂
        1.4.2 仪器
        1.4.3 分析仪器
第二章 温控型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Bet_nH_(5-n)PV_2Mo_(10)的设计及其在纤维素水解反应中的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催化剂的合成
        2.2.2 纤维素的水解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的表征
        2.3.2 纤维素的水解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ickering emulsion型多酸催化剂HPVMo(n)/SiO_2(8)催化纤维素转化为葡萄糖中的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的合成
        3.2.2 纤维素的水解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的表征
        3.3.2 纤维素的水解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ickering emulsion型多酸催化HPWTi(n)/SiO_2(8)设计及催化纤维素转化为乙酰丙酸的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剂的合成
        4.2.2 纤维素的水解性能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的表征
        4.3.2 纤维素的水解反应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纳米级多金属氧酸盐的分子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咪唑类表面活性剂的组装及复合物液晶性质的研究[D]. 李艳. 吉林化工学院, 2021(01)
  • [2]层状近晶相多金属氧簇液晶材料的合成及研究[D]. 王玉峰. 山西大学, 2021(12)
  • [3]UiO-66限域过渡金属取代磷钼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烯烃环氧化性能[D]. 扈殿文. 吉林大学, 2021(01)
  • [4]以杂多酸为客体的超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 张红旭. 扬州大学, 2021(08)
  • [5]含锰、钴多金属氧酸盐的薄膜制备与光电催化水氧化活性研究[D]. 周琪. 吉林大学, 2021(01)
  • [6]基于Keggin型杂多钨酸盐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及吸附性质研究[D]. 冯静. 湖北大学, 2021(01)
  • [7]多金属氧酸盐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光降解亚甲基蓝性能的研究[D]. 张良凯. 山东大学, 2021(12)
  • [8]多金属氧酸盐基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邱娅璐.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9]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光催化应用[D]. 王昕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10]多金属氧酸盐的设计合成及催化纤维素水解反应中性能研究[D]. 孙宁悦.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纳米多金属氧酸盐的分子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