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小康社会建设道路初探

晋城市小康社会建设道路初探

一、晋城市宽裕型小康建设道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张瑜[1](2020)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文中认为中共对于人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视程度是一以贯之的。本研究关注的是集体化时代中共对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和培养问题,通过考察乡村社会中的“问题人物”、各类模范、干部、妇女、儿童、民兵六类不同身份的人物群体或具体的人物代表,集中探讨了集体化时代国家在基层乡村社会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方式和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培养机制和治理技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通过政治学习、日常劳动、军事训练、树立典型等方式向“新人”们传输中共的价值观,将不同的人纳入到不同的组织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为国家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在乡村具体的实践方法。从民众的角度来讲,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去适应社会主义新人的标准,通过具体的行动实践着国家在不同阶段对于新人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使得国家不再是事不关己的遥远存在,而是化身为一个熟悉的邻人,他可能是一名干部、模范,又或是五类分子。在塑造新人的过程中,国家的权力不仅触及到乡村的每个角落,也触及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将个人与国家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中共的领导下,共同缔造了集体化时代。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乡村“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本章是对四个乡村社会中“问题人物”个人生活史的研究,主要运用个人档案,还原这些曾经生活在村庄五类分子的平凡人生,试图揭示出他们在那个政治挂帅的时代环境下,那些隐藏在不合时宜言行中的复杂内心世界与性情。第二章:“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乡村干部作为村庄里的领导人,他们是沟通国家与基层社会的桥梁。因此,他们的自身素质、作风问题、与村民的关系问题则成为影响基层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教育、培养好各种类型的乡村干部,也成为国家控制、动员广大的农民的前提和基础。本章主要从组织架构、干部正面和负面的形象等方面,尽可能全面揭示集体化时代真实的干部面向,探讨国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乡村干部塑造成为符合中共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新人。第三章: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代对模范的塑造。集体化时代是模范辈出和“模范引领”的时代,国家重视模范的引领作用,不遗余力地评选模范。本章既关注模范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也关注模范作为具体个人的存在。将以村级档案为核心史料,尝试揭示集体化时代基层普通模范的形象和模范评比制度在基层的运作及不同时期对劳模标准的变化,以求尽可能真实、立体、动态地展示各类模范被塑造的过程。以此呈现新中国通过树立模范典型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进一步阐释中共在群众动员方面的成功之道。第四章: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本章将依照集体化时代不同“表征”的顺序,探讨中共期望新妇女在新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通过分析集体化时代妇女参加劳动的基层实践,揭示国家对妇女角色和形象如何在劳动的过程中得以塑造,妇女劳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被一步步开发以及开发的程度,又如何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进而考察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和问题;同时,也尽量从妇女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自身体验,从而尽可能全面地、连续地呈现国家如何培养、塑造新时期女性的努力,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新妇女何以产生的问题。第五章:“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中共对儿童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式塑造和培养赋予了儿童新的角色、定位、属性和“儿童—国家”关系。通过梳理集体化时代儿童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寻特殊历史背景下童年经历的蛛丝马迹,不失为理解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因此,本章以集体化时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尝试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变迁和国家在塑造“共产主义接班人”过程中与儿童的互动,试图为理解集体化时代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第六章: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山西乡村的民兵。民兵制度作为集体化时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兵是中共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的一种方式,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章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民兵制度如何嵌入到农村并逐步完善起来;二是将农民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他们在民兵制度下的心态与行为以及与国家的互动,进一步探讨国家借助民兵形象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努力。本研究将采用传统史学中重资料重描述的方式,注重村庄一手档案的整理与利用,并以此为主,结合地方文献、官方档案和口述资料,试图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来阐释集体化时代国家与个人互动的场景及其背后的微妙关系,再现权力与利益博弈的历史图像。力争把宏观的理论构想和微观的个案分析相结合,更全面系统地研究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试图诠释集体化时代社会与文化的深层内涵,思考集体化时代的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在具体研究中,既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具体个人,既关注历史进程也关注具体事件,既关注制度层面也关注执行效果,既关注成绩又考察问题与矛盾,希望以“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体现出集体化时代不同时期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人要求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以揭示共产主义革命对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改造和重塑历程,进而去解读集体化时代在乡村的运行逻辑和历史进程。回答“集体化时代基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国家与个人是怎样互动”、“国家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研究表明,劳动是集体化时代塑造新人的重要途径,是理解集体化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劳动成为了中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载体,在劳动的过程中,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得到了塑造和锻炼。集体化时代所塑造的各类新人形象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代的命运休戚相关,但是也夹杂着问题与矛盾,其中问题的根本还应回到对人的关照上来。因此,对待集体化时代的认识,也应当放到动态地、连续的情境中,将历史的解读更为人性化。集体化时代的乡村社会研究应当在重视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终究回归以人为中心,以历史学为本位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整体史的研究。

李云丽[2](2020)在《山西泽州鼓书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鼓书是一种民间传统说唱艺术,与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是独特地域文化的产物,反映着风俗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泽州鼓书是众多鼓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繁多的书目、丰富的唱腔板式等,都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但是至今没有学者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在泽州鼓书书目内容、具体唱词、演奏乐器等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结合民间鼓书艺人的口述史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以泽州鼓书为出发点,对鼓书产生的人文地理环境、鼓词内容、鼓词艺术特点、表演形态、与礼俗生活的互动、传承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系统地分析,同时将泽州鼓书与晋城市范围内的其他鼓书进行了比较,对其不同点展开论述,分析了不同点产生的原因,体现了泽州鼓书的独特性。泽州鼓书是泽州地区一种优秀的传统曲艺,从民众中产生,反映着民众的普通生活及思想感情。其大约产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由鼓书艺人徐廷荣从绥远(今内蒙古)带回,后经第二代鼓书艺人崔小红根据多年演出经验的大胆创新,吸收当地姊妹艺术的精华,不断丰富其唱腔板式,开始渐趋成熟,成为当地重要的民间说唱。泽州鼓书书目繁多,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官场故事、孝子贤孙、爱情故事、家庭琐事、时事政策、劝诫人心、神话故事等七类,不同的故事反映出不同的思想内容,体现了不同的主题,但毫无例外,都是民众心声的直接体现,都是对真善美生活的一种追求。其语言多采用当地方言,其中不乏粗俗口语的使用,极具乡土性。泽州鼓书属一种叙事体,与戏曲的代言体有着很大的区别,鼓书艺人可以在现实与书本中跳进跳出,也可以直接和观众交流感情,拉进和观众的距离。从表演体质来看,其演出场所较为随意,演出方式多样,伴奏乐器不断丰富,唱腔板式融合其他曲艺的精华,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泽州鼓书与当地民俗生活互动频繁。当地人在婚丧嫁娶等人生仪礼的重要场合、岁时节日的娱乐场合以及酬谢神灵的神圣场合都要邀请鼓书艺人进行演出。礼俗生活为鼓书提供了演出市场,鼓书则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心理需求。鼓书与礼俗的互动记录了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此外,泽州鼓书虽然与阳城鼓书、陵川鼓书等在地理位置上相距较近,但受生产方式、方言及民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演唱书目、唱腔曲调及传承方式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然而,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却不容乐观。因此,对泽州鼓书展开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国内鼓书研究的成果,而且可以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鼓书的传承与保护。

吕蕾[3](2019)在《乡村广场舞中的人际传播研究 ——以晋东南地区Z村为例》文中提出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乡村社会踉跄前行,城市——乡村的二元结构体制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分化。农民离开乡村,向城市迁徙,打破了传统乡村社会共同体的结构,进而引发了乡村社会关系的变迁以及乡村文化认同危机。传播是一个社群共同体关系维系及文化认同形成的必要过程,传播的关键寓于传播关系的建构和传播主体的互动之中,是社会关系的整合过程。在乡村社会中,人际传播作为最基本最广泛的传播方式,在维系乡村社会关系、文化传承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广场舞在乡村地区兴起,一方面其占据公共空间的特性为村民的交往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另一方面,基于广场舞本身的特性,身体成为表达的媒介,其集体性和互动性的特征也加强了村民的组织交流。广场舞文化传播的背后是乡村社会互动的各种关系模式,是乡村公共空间重建和乡村社会关系变化的缩影。中国的乡村社会是独具韵味的,乡村的传播关系中展现着乡村社会的特质。将广场舞中的传播实践置于乡村共同体关系破裂和乡村文化认同危机的大背景之下,考察广场舞作为新生事物在乡村社会传播过程中的独特传播现象,对于理解转型期的乡村社会关系和乡村社群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村民的日常生活和交往都发生在村落社会中的特定空间场域。因此在具体的研究中,笔者选择了一个固定的村庄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调查的真实性和调查场地的可接近性,针对笔者的家乡进行了田野调查。由于Z村当地的经济结构,村民的异地流动不大,仍然保留着传统村庄的特色,依据尚未完全转变的社会关系可以复原传统乡村社会的人际传播网络;同时由于依凭资源发展的乡村经济,Z村较为富裕,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力量的进入,确实已对乡村社会产生了可见的影响,Z村基本具有转型背景下新农村社会的变迁特征。对其内部广场舞兴起之后,对乡村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笔者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对Z村的广场舞群进行了长久的追踪研究,通过观察舞者以及围观村民的日常生活呈现来还原了乡村人际传播的特色,并揭示了广场舞作为媒介对乡村社会的影响。本文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揭示了村民“为何而跳”的原因,即广场舞在乡村地区兴起的背景。从舞者个体的接受动机、乡村社会人际交往的需求以及国家宏观政策三个角度揭示了乡村广场舞兴起的特性,对兴起背景的阐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广场舞文化传播过程中村民的交往心理和行为。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分别从传播空间的选择、舞者的自我呈现与人际互动、围观村民的人际交往以及“跳舞姐妹”线上微信群的互动交流等四个方面对广场舞中的人际传播行为进行了呈现和分析。戏台院作为乡村集体记忆下的文化符号固定成为广场舞的正式场所;广场舞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乡村的传播扩散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接受进程,舞者呈现出先驱者、早期跟进者、后期追随者和滞后者等不同角色划分;舞者在互动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圈子,新老两代的舞者群在资源获取过程中出现了斗争和妥协现象;而新媒体在乡村社会的普及,使得舞者群体组成了“跳舞姐妹”微信群进行线上互动传播。通过对广场舞群人际传播呈现的考察,总结出了传播空间选择的内在意义在于乡村集体记忆下场地的文化符号特征;而在村民的日常交流中,互动话题灵活多样,言语指代信息量大;其在乡村关系维系上呈现出亲缘地缘仍占主导地位,趣缘业缘作用凸显的新特征。广场舞的兴起促进了乡村社会的信息流通,维系了乡村的人情往来,培育了意见领袖,整合了乡村的民间力量。在乡村共同体破裂和乡村文化式微的大背景下,具有积极意义。

马涛[4](2016)在《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协调发展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兴起,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作为当前旅游型传统村落建设的重要任务开始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也在日益增强。然而,由于缺乏科学引导,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却与传统村落风貌、历史建筑、自然资源与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着诸多矛盾与冲突。文章以太行山区12个旅游型传统村落大量详实的实地调研资料为基础,梳理太行山区旅游型传统村落的基本现状,根据区位、旅游发展状态、旅游资源类型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进而剖析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对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分类以及现行相关规范标准归纳总结,厘清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适宜标准。通过对传统村落保护主体归纳以及相关保护原则的总结,进而借用遗产保护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旅游环境容量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区参与”理论等相关理论原理,采用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厘清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建设发展同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内在协调关系,构建起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进而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建立协调指数模型,同时引入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模型,构建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得到相应的协调发展程度等级,客观的标示出样本村落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程度,从而为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管控提供依据。借助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对太行山区12个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价,获取了太行山区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程度,归纳总结出其协调发展的规律,为今后的建设发展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宋毅飞[5](2016)在《屯城古村聚落形态研究》文中指出三晋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个个乡村聚落有如镶嵌于历史长卷中的颗颗明珠,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沁河在沁水县端氏镇至阳城县润城镇之间长不过三十余华里,四百里沁河却将它所有的钟灵毓秀与文运才思都毫不吝惜地集中赐予了这里,这里见证了泽潞商帮的兴盛衰败,目睹了明末战乱的烽火连天,这里也集中保留有30余处非常精美的古村镇,其分布之集中,数量之众多,保存之完好实属罕见,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其中以屯城村为杰出典范。屯城村是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第六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至迟在长平之战时便已成村,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屯城村选址合理,“依山傍水”,船形格局清晰;街道规划合理,“主干道、居住街巷、户前窄巷”层次分明;防御建筑周全,“硬性、软性防御”相得益彰;民居形态独特,“四大八小”功能清晰,是研究沁河中游传统聚落的最好案例。对屯城村的研究,一方面从收集各类田野资料和官方统计入手,通过对村落自然与区域、历史沿革、社会、经济文化的梳理,为研究聚落选址、构造技术、建筑空间做出前期准备。另一方面按照规划学、建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理论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提取等手段,由宏观到微观,探讨屯城古村形态、建筑空间以及装饰艺术。古村形态章节,分析了古村的村落布局以及村落肌理。建筑空间章节,对建筑形态进行了分析,并按类型学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进行了研究。装饰艺术章节,调查了村落装饰方面的成就。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村落的保护发展进行了讨论,通过设定保护内容,尝试性地对该聚落历史空间的存续与再生提出方法和建议。

武强[6](2015)在《晋城市泽州县典型矿区土地复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煤矿区土地破坏和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矿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最大限度的重新开发利用煤矿区土地,使其在复垦后实现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满足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简要介绍工矿废弃地复垦基础理论及工矿废弃地复垦原则和模式的基础上,以晋城市泽州县典型矿区王坡煤矿为例,编制了典型矿区王坡煤矿废弃地复垦方案,并通过对典型矿区王坡煤矿废弃地复垦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论证了项目复垦方案的可行性及合理性。本文主要研究成果:(1)对典型矿区王坡煤矿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复垦适宜性及新增耕地潜力等进行了分析评价。(2)以典型矿区王坡煤矿为例,采用综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技术措施,制定工矿废弃地详细的土地复垦设计方案。其中土地平整工程23503.00m3;覆土造地36523.2m3;农田防护林0.0406hm2:田间道路工程800m。(3)对典型矿区王坡煤矿废弃地复垦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较为详尽的分析,论证了项目复垦方案的可行性及合理性。项目实施后年增纯收入4.61万元,项目投资回收期大约为13年。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及人均耕地。

段飞翔[7](2014)在《阳城县古戏台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古戏台是承载戏曲表演的专门性场所,它的发展演变与戏曲艺术形态及观演关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型多功能的戏曲表演场所的建造,很多古戏台或因其功能的单一、或因其建筑破败、或人们生活娱乐方式的转变等诸多原因,已经不再承担戏曲演出任务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作为戏曲研究者来说,研究古戏台对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古戏台作为一种“固态的戏剧文化”形态,它曾承载了戏曲的发展和繁荣,因此研究意义重大。阳城县古属泽州府,地处山西省东南部,有着特殊的地缘因素,它东临河北,南通汴京,西连古平阳这几大戏曲圈。自孔三传首创诸宫调之后,这里的演剧活动更是日趋繁盛。经考察,阳城县的古戏台有百余座,其中以神庙剧场居多,多数保存相对完整。时间上看,横跨金元、明、清各代,展现了完整的时空序列性。现存金代风格的舞庭(楼)四座,分别为下交成汤庙金代舞楼、封头汤帝庙金代舞庭、泽城汤帝庙被改造的金代舞庭、屯城村东岳庙舞楼,均为单檐歇山顶。虽然经过历代不同程度的改造,但仍然保存了金代风貌。在阳城县从金元到明清的古戏台都有其发展和变化的脉络,这是非常珍贵的,其时空序列性与连贯性值得去研究。现存大量的庙宇碑刻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包括戏台的创建年代、最初样式、庙会祭祀风俗、戏曲演出情况、民众的观演心理等内容,都能很好地补充戏曲文献资料的不足,这为研究该地区的剧场发展和戏曲发展提供了确凿的文字资料,对深刻挖掘民间祭祀演剧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阳城县的行政区域划分,对河北镇、凤城镇、北留镇、润城镇、町店镇、次营镇、蟒河镇、芹池镇、横河镇、东冶镇、固隆乡、演礼乡、西河乡、白桑乡、寺头乡、驾岭乡、董封乡十镇七乡的111座古戏台展开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其建筑形制进行细致的描述,个别祭祀演剧活动盛大、资料丰富的个案,则给以详尽考述,以期见出阳城县古戏台祭祀演剧之一斑。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破坏,阳城县的古戏台正在逐年减少,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将不被后人看到,所以对其做全面系统的调查非常必要且紧迫。对阳城古戏台的详细调研和描述,能使人们能对阳城古戏台有更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古戏台保护意识。本文尽量把田野调查成果与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数据图片及民间口述资料等系统完整的结合起来,使这些珍贵的数据能够围绕各自依托的古戏台活态化地保存下来,用于日后阳城戏曲及历史文化相关研究之中。

王军锋[8](2012)在《年产小米3万吨及产品转化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是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建设部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和晋城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施意见》以及我国粮食工程建设方面现行的有关政策、法规、规范及标准等。首先,本报告全面介绍了本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根据晋城市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和五色土杂粮开发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按照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对在孟匠村建设的小米综合加工项目进行了充分细致的调研,并充分按照国家关于可行性研究报告工作范围和深度的规定,对项目建设的现实背景、主要依据、必要性、可行性和建设条件进行了论述;对产品的市场现状、前景、竞争优势和销售策略进行了分析预测;对项目建设规模、规划布局、生产技术方案、设备选型、实施进度、投资概算和资金来源、财务评价和风险分析、环境影响、消防措施、节约能源、项目组织管理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和评价,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依据。主要内容包括:(1)背景及必要性、厂址选择及建设条件;(2)产品市场调查与分析,确定销售方案;(3)建设方案及项目实施进度安排;(4)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财务评价及风险分析;(5)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项目组织与经营管理;(6)社会影响评价、综合评价及结论与建议。项目实施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6540万元,年销售税金及其附加为152万元;生产期内年税前平均利润8867.5万元,税后平均利润6650.6万元;生产期内年平均上交所得税为2216.9万元,项目的经济效益十分显着。项目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34.9%,投资回收期2.99年,盈亏平衡点24.4%。各经济指标分析表明,该项目具有极好的盈利能力、较好的偿贷能力,以及极强的抗风险能力,证实了该项目可行性。

张英聘[9](2006)在《质朴无华 特色鲜明——读《晋城市城区志》有感》文中提出

小刘[10](2006)在《农业调产 优化结构——记晋城市城区西上庄办事处》文中研究指明

二、晋城市宽裕型小康建设道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晋城市宽裕型小康建设道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理论反思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区域及史料特点
第一章 “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
    一.精诚所至:董心诚的重归“群众”之路
        (一)学生时代
        (二)军旅生涯
        (三)成为“反革命”
        (四)接受改造
        (五)成为“群众”
    二.我行我素:石逢生难以被改造的本性
        (一)成长过程一波三折
        (二)青年时期因言获罪
        (三)政治渗透下的家庭关系
        (四)本性难改:回村后的表现
        (五)学会使用政治话语保护自己
        (六)人生悲剧的心理分析
    三.大起大落:一个皮革手工业者人生的“高潮”与“低谷”
        (一)坎坷波折的前半生
        (二)改造生活
        (三)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四.“学而优则仕”:宁家成士绅梦想的破灭
        (一)求学
        (二)工作
        (三)管制
        (四)改造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
    一.集体化时代蔚村权力结构的变迁
    二.大队的核心干部
        (一)大队书记
        (二)大队长
        (三)其他干部
    三.小队干部
        (一)小队干部的基本设置
        (二)大队干部与小队干部之间的关系
    四.“三通四化”的干部形象
        (一)党课制度
        (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五.“人无完人”:干部的另一面
        (一)违反国家政策问题
        (二)“四清”与整风运动中的干部问题
        (三)作风问题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期对模范的塑造
    一.制造模范
        (一)制造模范的标准及变化
        (二)制造模范的困难与问题
    二.解读模范
        (一)模范贴近生活
        (二)模范无处不在
        (三)模范的奖励
    三.典型模范
        (一)水利专业队队长赵世喜
        (二)第七生产队长卫胜利
        (三)“保险会计”杨家星
    四.事件中的模范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
    一.互助组时期:妇女走向生产的准备
        (一)“互助”的早期理解
        (二)妇女参与生产的背景
        (三)效果和经验
        (四)理想的妇女形象
    二.初级社、高级社时期:从家庭妇女到劳动妇女
        (一)以妇女参加劳动生产为中心
        (二)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
    三.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妇女”和“革命妇女”的双重身份
        (一)新的要求
        (二)新的举措
        (三)新的变化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
    一.幼托事业的发展及幼儿教养
        (一)合作化时期“保育为主、教育为辅”的方针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对“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三)集体化时代后期:“儿童本位”的回归
    二.儿童的小学教养
        (一)集体化时代农村小学教育普及概况
        (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乡村社会中的民兵
    一.民兵制度的数据分析
        (一)人数统计
        (二)组织、干部结构
        (三)年龄分析
        (四)基本情况
    二.民兵的日常管理
        (一)军事训练制度
        (二)宣传、学习制度
        (三)武器管理制度
        (四)评优制度
        (五)问题及对策
    三.民兵的模范带头作用
        (一)改造种子山
        (二)抗旱蓄水
        (三)抗洪抢险
        (四)科学种田
    四.民兵营中的女民兵
    五.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山西泽州鼓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综述
    四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泽州鼓书的生态环境及发展历程
    第一节 泽州鼓书的自然生态
    第二节 泽州鼓书的文化生态
    第三节 泽州鼓书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鼓词的作者及内容
    第一节 鼓词的作者
    第二节 鼓词内容的分类及来源
    第三节 鼓词作者与内容的相互影响
第三章 鼓词的曲艺特征及艺术特点
    第一节 鲜明的曲艺特征
    第二节 显着的艺术特点
第四章 泽州鼓书的演出生态
    第一节 灵活的演出场所
    第二节 多变的表演方式
    第三节 多样的伴奏乐器
    第四节 丰富的器乐曲牌与唱腔板式
第五章 泽州鼓书与民俗生活
    第一节 人生仪礼中的鼓书表演
    第二节 岁时节日中的鼓书表演
    第三节 酬谢神灵时的鼓书表演
第六章 泽州鼓书的独特性及原因
    第一节 唱腔板式
    第二节 说唱书目
    第三节 传承方式
第七章 泽州鼓书的传承和发展
    第一节 泽州鼓书的传承方式及传承人
    第二节 泽州鼓书的发展状况
    第三节 泽州鼓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目前对于泽州鼓书的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泽州鼓书书目表
    附录B 泽州鼓书部分演员名录
    附录C 访谈录音整理
    附录D 鼓书唱词文本收录整理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乡村广场舞中的人际传播研究 ——以晋东南地区Z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问题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人际传播的研究
        1.4.2 关于广场舞的研究
    1.5 研究对象的选择:家乡的田野调查
    1.6 核心概念界定
    1.7 研究方法
第2章 乡村广场舞兴起的背景
    2.1 微观层面:精神需求与情感寄托
        2.1.1 物质生活的富裕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2.1.2 乡村家庭结构的变动与对情感的寄托
    2.2 中观层面:乡村人际交往的需要
        2.2.1 传播网络弱化:乡村人际关系陌生化
        2.2.2 传播空间压缩: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落
    2.3 宏观层面:国家文体政策的推动
第3章 乡村广场舞中的人际传播呈现
    3.1 空间选择:戏台院成为首选
    3.2 舞者的自我呈现与人际互动
        3.2.1 舞者个体:创新扩散模式下的不同采纳者
        3.2.2 舞者群体:径渭分明的内外群体
    3.3 围观者的品评与闲话
        3.3.1 闲话的主题范围
        3.3.2 闲话的道德机制
    3.4 新媒体:微信群的线上互动
        3.4.1 入群:他者导向
        3.4.2 互动:少数人的主导
        3.4.3 交流的主要形式:原创内容较少,转发评论较多
第4章 乡村广场舞中的人际传播特点
    4.1 传播空间:集体记忆下的共同选择
        4.1.1 空间的媒介属性:戏台院是村民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
        4.1.2 空间的文化意义:戏台院凝结着乡村共同记忆
    4.2 传播内容:话题灵活多样,指代信息量大
        4.2.1 话题的选择与转换
        4.2.2 言说的特点
    4.3 关系维系:亲缘地缘仍占主导,业缘趣缘作用凸显
        4.3.1 以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强关系网
        4.3.2 以业缘和趣缘为纽带的新关系网
第5章 传播的拓展:乡村广场舞兴起对乡村社会关系的影响
    5.1 促进信息流通
    5.2 维系人情往来
    5.3 培育意见领袖
    5.4 整合民间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协调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范围与对象的界定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现状问题
    2.1 旅游型传统村落现状
    2.2 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
    3.1 相关基础理论分析
    3.2 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
    3.3 旅游型传统村落的保护
    3.4 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协调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4.1 建立原则
    4.2 建立方法与程序
    4.3 评价体系的结构
    4.4 评价指标的选取
    4.5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6 各项指标特征向量的确定
    4.7 协调指数、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计算
    4.8 本章小结
5 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实证研究——以太行山区为例
    5.1 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协调发展评价指标数据获取
    5.2 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协调指数水平与分析
    5.3 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发展协调发展度水平与分析
    5.4 太行山区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协调发展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Matlab程序代码
附录2 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协调发展评价调查问卷(专家)
附录3 村落总体情况调研问卷
附录4 旅游认知调研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屯城古村聚落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初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手段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屯城村背景资料分析
    2.1 自然与区域
        2.1.1 自然及资源
        2.1.2 区域与环境
    2.2 历史沿革
        2.2.1 形成
        2.2.2 高潮
        2.2.3 完善
    2.3 社会构成
        2.3.1 社会组织
        2.3.2 社会文化
        2.3.3 家族血脉
    2.4 经济情况
        2.4.1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经济
        2.4.2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经济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古村形态
    3.1 村落格局
        3.1.1 山水格局
        3.1.2 空间形态
    3.2 城镇肌理
        3.2.1 街巷
        3.2.2 开放空间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空间
    4.1 建筑形态
        4.1.1 造型形态
        4.1.2 空间形态
        4.1.3 构筑技术
    4.2 类型研究
        4.2.1 宗祠建筑类型特点
        4.2.2 庙宇建筑类型特点
        4.2.3 民居建筑类型特点
    4.3 典型建筑
        4.3.1 庙宇建筑
        4.3.2 民居建筑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饰艺术
    5.1 木雕
        5.1.1 门楼装饰
        5.1.2 照壁
        5.1.3 门窗
        5.1.4 门环与辅首
        5.1.5 挑廊和栏杆
        5.1.6 勾头和滴水
    5.2 石雕
        5.2.1 东岳庙石雕
        5.2.2 抱鼓石
        5.2.3 柱础石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价值分析与保护建议
    6.1 古村的价值分析
        6.1.1 自然山水
        6.1.2 社会风情
        6.1.3 建筑环境
    6.2 古村的保护
        6.2.1 保护的原则
        6.2.2 保护的核心
        6.2.3 保护的等级
        6.2.4 保护的建议
    6.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屯城村名人传略
附录二:屯城村名人题咏(赏析)
附录三:屯城村匾额出处
插图表格目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晋城市泽州县典型矿区土地复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方法及内容
2. 工矿废弃地复垦基础理论
    2.1 工矿废弃地概念
    2.2 采矿等生产建设活动对土地的破坏
        2.2.1 井工开采沉陷地
        2.2.2 露采迹地
        2.2.3 废弃物堆积场
3. 工矿废弃地复垦的原则和模式
    3.1 工矿废弃地复垦的原则
        3.1.1 复垦与生产建设统一规划的原则
        3.1.2 土地复垦综合效益最大原则
    3.2 工矿废弃地复垦的模式
        3.2.1 按照用途进行分类
        3.2.2 按照复垦技术进行分类
    3.3 工矿废弃地复垦的步骤
        3.3.1 复垦规划
        3.3.2 工程复垦
        3.3.3 生物复垦
4. 晋城市泽州县及项目区工矿废弃地分析
    4.1 泽州县概况
        4.1.1 泽州县自然概况
        4.1.2 泽州县经济概况
        4.1.3 泽州县矿业存量土地整合土地利用总体情况
    4.2 典型研究区-山西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矿业存量土地整合利用复垦区土地复垦项目
        4.2.1 项目区概况
        4.2.2 自然条件
        4.2.3 社会经济状况
    4.3 土地利用现状
        4.3.1 土地利用类型分析
        4.3.2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4.3.3 项目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4.4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5. 王坡煤矿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区复垦区工程设计
    5.1 项目总体规划
    5.2 土地平整工程
        5.2.1 底土平整
        5.2.2 砌体拆除
        5.2.3 田坎修筑
        5.2.4 覆土造地
        5.2.5 农田改土培肥
    5.3 田间道路工程
    5.4 道路旁排水沟
    5.5 农田防护工程
    5.6 项目工程进度计划
    5.7 施工组织设计
        5.7.1 施工条件
        5.7.2 施工布置
    5.8 质量管理
6. 王坡煤矿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区复垦区投资预算
    6.1 预算编制依据
    6.2 预算编制方法
        6.2.1 基础价格的确定
        6.2.2 单价中各项费率的计取
        6.2.3 材料预算价格的确定
        6.2.4 其它费用
        6.2.5 资金筹措情况
        6.2.6 其它要说明的问题
        6.2.7 项目投资主要指标
7 王坡煤矿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区复垦区效益分析
    7.1 社会效益
    7.2 生态效益
    7.3 经济效益
        7.3.1 静态投资回报率
        7.3.2 静态投资回收期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8.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7)阳城县古戏台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阳城县置沿革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2 凤城镇古戏台
    2.1 窑头小崦山白龙庙
        2.1.1 白龙庙结构形制
        2.1.2 白龙庙剧场沿革
        2.1.3 白龙庙祭祀习俗
        2.1.4 白龙庙演剧考述
    2.2 卫家凹成汤庙戏台
    2.3 延庄黄龙庙舞楼
    2.4 尹家沟三教堂舞楼
    2.5 尹庄汤帝庙戏台
    2.6 上孔汤帝庙舞楼
    2.7 上芹汤帝庙戏台
    2.8 岭后三教堂舞楼
    2.9 圪堆白龙庙舞楼
    2.10 山头水草庙舞楼
    2.11 城关玉皇庙戏台
    2.12 卧庄关帝庙舞楼
    2.13 开福寺戏台
3 河北镇古戏台
    3.1 下交村成汤庙
        3.1.1 成汤庙结构形制
        3.1.2 成汤庙金代舞楼
        3.1.3 成汤庙明代乐楼
    3.2 杨岭汤帝庙戏台
    3.3 析城山成汤庙戏台
    3.4 南梁汤帝庙戏台
4 驾岭乡古戏台
    4.1 封头汤帝庙金代拜亭
    4.2 封头关帝庙戏台
    4.3 护驾汤帝庙舞楼
    4.4 三泉关帝庙戏台
    4.5 雪圪坨汤帝庙戏台
    4.6 南峪汤帝庙戏台
5 润城镇古戏台
    5.1 上庄村炉峰院戏楼
    5.2 中庄村汤帝庙
        5.2.1 汤帝庙结构形制
        5.2.2 汤帝庙剧场沿革
    5.3 李街关帝庙舞楼
    5.4 沟北佛庙舞楼
    5.5 大安头汤帝庙舞楼
    5.6 下伏汤帝庙戏台
    5.7 北音东岳庙戏台
    5.8 贝坡祖师庙舞楼
    5.9 潘沟关帝庙舞楼
    5.10 屯城东岳庙舞楼
    5.11 下庄五帝庙舞楼
    5.12 上伏成汤庙歌台
6 西河乡古戏台
    6.1 宋王佛庙舞楼
    6.2 峪则大庙舞楼
    6.3 王曲汤帝庙舞楼
    6.4 中寨汤帝庙舞楼
7 演礼乡古戏台
    7.1 上清池汤帝庙戏台
    7.2 新庄村佛庙戏台
8 固隆乡古戏台
    8.1 南沟大庙戏台
    8.2 泽城汤帝庙
        8.2.1 汤帝庙结构形制
        8.2.2 汤帝庙金代舞庭
        8.2.3 汤帝庙清代戏台
    8.3 西南汤帝庙戏台
9 次营镇古戏台
    9.1 侯井汤帝庙戏台
    9.2 长迪沟佛庙戏台
    9.3 庄头汤帝庙戏台
10 董封乡古戏台
    10.1 临涧汤帝庙戏台
    10.2 双美关帝庙舞楼
11 町店镇古戏台
    11.1 刘家腰崦山白龙庙
        11.1.1 白龙庙结构形制
        11.1.2 白龙庙剧场沿革
        11.1.3 白龙庙祭祀与演剧
    11.2 花园条关帝庙舞楼
    11.3 白家庄汤帝庙舞楼
    11.4 柴凹村五龙庙舞楼
    11.5 苏家岭关帝庙舞台
12 寺头乡古戏台
    12.1 马寨关帝庙戏台
    12.2 大乐汤帝庙戏台
    12.3 刘庄沟汤帝庙戏台
13 横河镇古戏台
    13.1 下寺坪成汤庙舞楼
    13.2 中寺坪三龙庙舞楼
    13.3 老洞庄关帝庙舞楼
    13.4 水头大庙戏台
    13.5 毕家庄关帝庙舞楼
    13.6 受益建龙宫戏台
14 白桑乡古戏台
    14.1 东岭大庙舞楼
    14.2 洪上汤帝庙舞楼
    14.3 炼上佛庙戏台
    14.4 涝泉汤帝庙戏台
    14.5 南香台黄龙庙舞楼
    14.6 洽村佛庙戏台
    14.7 张庄成汤庙舞楼
    14.8 刘庄成汤庙戏台
15 北留镇古戏台
    15.1 南留汤帝庙戏台
    15.2 南留关帝庙舞楼
    15.3 北留三教堂戏台
    15.4 北留村黑虎庙戏台
    15.5 王庄大庙戏台
    15.6 西神头汤帝庙舞楼
    15.7 东河大庙舞楼
    15.8 郭峪汤帝庙戏楼
16 芹池镇古戏台
    16.1 羊泉汤帝庙戏台
    16.2 阳陵汤帝庙舞楼
    16.3 北宜汤帝庙戏台
    16.4 大西大庙戏台
    16.5 原庄大庙戏台
    16.6 贾寨关帝庙舞楼
    16.7 马庄大庙戏台
17 蟒河镇古戏台
    17.1 孔池成汤庙舞楼
    17.2 西樊保安寺戏台
    17.3 东樊大庙舞楼
    17.4 万安三教堂舞楼
    17.5 西庄玉皇庙舞楼
    17.6 泥河天地庙戏台
    17.7 曹山沟大庙戏台
    17.8 马甲天地庙戏台
    17.9 朝阳沟玉皇庙舞楼
    17.10 桑林汤帝庙戏台
18 东冶镇古戏台
    18.1 西冶汤王庙舞楼
    18.2 东冶成汤庙戏台
    18.3 大端玉皇庙舞楼
    18.4 李兴庄大庙戏台
    18.5 坂底祖师庙舞楼
    18.6 江河大庙戏台
    18.7 井掌关帝庙戏台
    18.8 后河关帝庙戏台
    18.9 槐树腰大庙戏台
    18.10 月院汤帝庙戏台
    18.11 挫堆关帝庙戏台
    18.12 枪杆大庙舞楼
    18.13 柳泉成汤庙舞楼
19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8)年产小米3万吨及产品转化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1.1.2 建设性质
        1.1.3 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1.1.4 建设地点、建设规模、期限及建设内容
        1.1.5 项目申报单位及负责人
        1.1.6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人
        1.1.7 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
        1.1.8 资金筹措
        1.1.9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1.10 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1.2 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1.3 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1.3.1 综合评价
        1.3.2 论证结论
    1.4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2.1.1 项目提出的背景
        2.1.2 项目提出的主要依据
    2.2 项目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2.2.1 主导产业结构和布局
        2.2.2 产业品牌建设
        2.2.3 产业发展规划
    2.3 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和意义
        2.3.1 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2.3.2 增加农民收入
        2.3.3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2.3.4 满足社会需求
第三章 厂址选择及建设条件
    3.1 项目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区位特点和优势
        3.1.2 自然资源特点与优势
        3.1.3 社会经济特点与优势
        3.1.4 项目政策环境
        3.1.5 项目关联产业的发展特点与优势
        3.1.6 项目建设地点的选择
    3.2 项目承担单位的概况
    3.3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3.3.1 政策环境
        3.3.2 资源优势
        3.3.3 市场优势
        3.3.4 交通优势
        3.3.5 基础设施条件
第四章 产品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4.1 市场分析
        4.1.1 产品及原料市场供求现状
        4.1.2 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4.1.3 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4.2 销售方案、策略和营销模式
        4.2.1 产品生产及销售方案
        4.2.2 产品销售策略和营销模式
        4.2.3 销售队伍和网络建设
    4.3 市场风险分析
        4.3.1 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4.3.2 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
    5.1 建设任务和规模
        5.1.1 产品生产规模
        5.1.2 土建
        5.1.3 设备购置
    5.2 项目规划和布局
        5.2.1 规划布局原则
        5.2.2 规划布局方案
    5.3 生产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
        5.3.1 生产技术方案
        5.3.2 谷子加工
        5.3.3 方便小米营养粉加工
        5.3.4 小米粥和小米乳加工
        5.3.5 小米饼干和小米锅巴加工
    5.4 项目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
        5.4.1 建设标准
        5.4.2 具体建设内容
第六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6.1 项目实施阶段规划
    6.2 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七章 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7.1 投资概算依据
    7.2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7.2.1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7.2.2 无偿资金投资方向
    7.3 资金来源与筹措
        7.3.1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
        7.3.2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7.3.3 自筹资金及来源
        7.3.4 银行贷款及筹措
    7.4 资金使用和管理
        7.4.1 总投资资金使用情况
        7.4.2 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
        7.4.3 银行贷款使用和管理
        7.4.4 其它
第八章 财务评价及风险分析
    8.1 财务评价依据
    8.2 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
        8.2.1 销售收入
        8.2.2 增值税、销售税金及附加
    8.3 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
        8.3.1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
        8.3.2 项目总成本估算
        8.3.3 经营成本估算
    8.4 财务效益分析
        8.4.1 盈利能力分析
        8.4.2 清偿能力分析
    8.5 不确定性分析
        8.5.1 项目盈亏平衡分析
        8.5.2 敏感性分析
    8.6 财务评价结论
        8.6.1 项目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8.6.2 贷款清偿能力分析
        8.6.3 项目敏感性指标分析
第九章 环境保护与节约能源
    9.1 环境影响
        9.1.1 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
        9.1.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9.2 环境保护和治理
    9.3 环境影响评价与审批
    9.4 节能原则
    9.5 节能措施
第十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10.1 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
        10.1.1 组织机构
        10.1.2 人员编制
        10.1.3 生产班制
        10.1.4 人员配备
        10.1.5 工资及福利待遇
    10.2 项目经营管理模式
    10.3 经营管理措施
        10.3.1 工程管理措施
        10.3.2 生产管理措施
        10.3.3 财务管理措施
        10.3.4 销售管理措施
    10.4 技术培训
    10.5 劳动保护和生产卫生
        10.5.1 劳动保护
        10.5.2 生产卫生
第十一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农业增收效果评价
    11.1 农业产业化经营
    11.2 农民增收、农业增收
        11.2.1 农民增收
        11.2.2 农业增效
    11.3 其它社会影响
第十二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12.1 主要结论
    12.2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件

四、晋城市宽裕型小康建设道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D]. 张瑜. 山西大学, 2020(01)
  • [2]山西泽州鼓书调查研究[D]. 李云丽.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乡村广场舞中的人际传播研究 ——以晋东南地区Z村为例[D]. 吕蕾.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4]旅游型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 马涛.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5]屯城古村聚落形态研究[D]. 宋毅飞.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 [6]晋城市泽州县典型矿区土地复垦设计研究[D]. 武强. 山西农业大学, 2015(12)
  • [7]阳城县古戏台调查与研究[D]. 段飞翔.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9)
  • [8]年产小米3万吨及产品转化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D]. 王军锋. 河南工业大学, 2012(03)
  • [9]质朴无华 特色鲜明——读《晋城市城区志》有感[J]. 张英聘. 沧桑, 2006(01)
  • [10]农业调产 优化结构——记晋城市城区西上庄办事处[J]. 小刘. 政府法制, 2006(04)

标签:;  ;  ;  

晋城市小康社会建设道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