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分公司成立中国专利信息工程

湖南分公司成立中国专利信息工程

一、湖南网点建成中国专利信息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陶训林[1](2021)在《2000-2019年我国专利情报相关期刊论文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潘建刚[2](2021)在《基于专利分析的贵州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态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耿,李振坤,李慧,肖军平,徐瑶青,陈洁,武伟,杨洪军[3](2021)在《我国杜仲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杜仲药用历史悠久、健康价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国际认可度较高,具有全产业链开发的潜力和独特的战略价值。当前我国杜仲产业既面临多重发展历史机遇,也存在潜在风险因素。由于产业缺少龙头大品种、大企业的牵引,相关产品的生产组织化和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科技研究基础薄弱等现实问题制约了我国杜仲产业的发展。通过系统总结我国杜仲产业基本状况,综合含杜仲中成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分析、杜仲医药健康领域相关专利数据分析、杜仲医药科技文献数据分析及实证分析,透视我国杜仲中药产品、技术、人才、资本、企业分布等产业现状,开展杜仲产业优势、劣势、机会、威胁(SWOT)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杜仲产业发展的思路、策略及政策建议。

邓震卿[4](2021)在《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研究 ——以江西省公共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李燕燕[5](2020)在《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 ——基于供给与采纳的双维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创业就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口红利不断减少,高技术引进壁垒增高,中小企业原有的成本发展优势逐渐减弱,亟需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知识产权不仅是创新成果的集中载体,更是点燃、激励创新的核心要素,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作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的基础保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为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尤其是对于基础薄弱、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现了显着的现实意义。首先,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主体是政府,拥有丰富的信息和数据,以及强大的资源整合、财政资金等支撑,具备面向中小企业供给优质、低价知识产权基础服务的条件。再者,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对知识产权服务中的“市场失灵”进行有效补充,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激活社会资源,实现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全面化、精细化、现代化发展。而事实上,尽管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可以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检索与分析、金融、维权援助等服务内容,但从范围、层次上看都还十分有限,服务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另外,区别于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中小企业具备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经营特点及创新需求。然而,目前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无论是理论研究、政策制定,还是服务实践,都缺乏对各类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问题的系统分析与“个性化”探索。因此,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推进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创新转型是摆在理论界面前的现实课题。本文将公共服务置于知识产权的场景且聚焦于中小企业,从供求双维度展开探讨。在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困境与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将中小企业创新采纳、决策与知识产权服务特性系统考量,阐释中小企业的风险顾虑及其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的掣肘等论证,为优化公共服务项目的设计开发与组织实施、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指导和参考。本文内容包含以下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根据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背景和聚焦问题,对中小企业创新、知识产权及其公共服务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之后,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所采用的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进行了概述。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研究相关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三个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和界定。接下来,对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创新采纳、新公共管理、第三部门及多中心治理等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学术观点进行了介绍。第三章,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分析。综合已有研究和文献资料,基于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存在问题及其服务风险与现实困境的研究,对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并探讨当前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不足与成因,尝试从现实矛盾出发,初步阐明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症结,为后续进一步从需求侧深入分析奠定基础。第四章,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与采纳分析。基于前述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存在问题及其服务风险与现实困境的研究,运用风险感知、创新采纳、组织决策、知识转移等理论观点,结合调研访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顾虑进行了释义和解构,并以此建立制约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的影响模型,实证检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需求中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关系等微观机理。最后,通过实证研究结果的讨论,进一步解释了当下存在的某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现象,为探究中小企业“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需求提供了参考。第五章,国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实践与借鉴。选择国外知识产权建设较为先进的国家,将其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创新模式、特色做法等进行研究,总结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启发我国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建设优化。第六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结合前述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需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及国外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围绕破除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中的各类制约,归纳并提出从经营保障、服务质量与能力、国际化及人才文化软环境等方向优化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第七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总结全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对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进行分析和说明,并对有待继续探究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第一,视角方面,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中缺乏系统性的现状,聚焦服务对象——中小企业,从“供给-需求”的角度,对当下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完整的分析,有助通过宏观指导把控更微观层面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优化,给出的对策建议针对性和实操性更强。第二,内容方面,现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学术成果中对中小企业需求的关注较少,为数不多聚焦中小企业的研究多为某项公共服务的探讨,研究范围和深度有限。本研究创新性地围绕客户感知,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进行解构,纳入了服务情境、企业及个人三方面高相关性因素,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机理进行刻画,得出了较为全面细致的研究结论。第三,实践性方面,以往的研究集中在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较为宏观层面的研究,定性探讨居多,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的实践指导性较弱。针对于此,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与中小企业服务需求的实际,从加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保障、提升服务成效、深化国际合作、重视人才培养与文化塑造等方面提出较为具体的策略建议,以期为优化和解决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启发与决策依据。

张力[6](2020)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路径演化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解决世界能源短缺、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中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9年,中国销售新能源汽车120.6万辆,占到全球销量的54.6%,虽然较2018年的125.6万辆稍低,但仍然保持全球销量第一的位置。与整车密切关联的动力电池产业、充电基础设施产业也获得发展,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为62.2GWh,占全球的54%;新增公共充电基础设施21.6万台,占到全球新增的72%。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技术创新推动下的市场化应用与积极推广。商业模式作为将技术创新价值传递到市场的重要媒介,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受到产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汽车与氢燃料、无人驾驶、5G、无线充电等各类新技术加速融合的今天,新技术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更多跨行业、新兴行业利益相关者的加入,商业模式也突破了企业的界限,上升到了产业层面。以政策支撑、战略引导为代表的社会因素,和技术创新为主的技术因素对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创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最为活跃的市场代表,也将面临社会和技术全要素跃迁的系统问题,动态研究这个功能系统的路径演化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将以此切入点,从社会技术系统视角出发,探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路径演化。本研究首先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概念,综述了社会技术系统、商业模式创新、新能源汽车产业、社会技术系统和商业模式的关系、社会技术系统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等研究成果。第二,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技术、市场和商业模式的发展状况和总体趋势进行了分析。第三,根据理论研究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实践,将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置于统一系统之中,构建新能源汽车社会技术系统,提出“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同时,解析了模型要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涵和范围,论述了构成要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作用。第四,通过采集33个Q样本,32个P样本,运用Q方法对“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分类研究。第五,运用多层次分析框架构建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模型,详细分析了不同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下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在路径分析基础上,再应用系统动力学对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之间的转化原因以及演化条件进行研究。最后选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典型案例:深圳大巴融资租赁、长沙百度自动驾驶电动出租车、深圳比亚迪整车销售、青岛薛家岛换电模式、上海EVCARD分时租赁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内容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提出的“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包含生产端参与、消费端参与、产业政策三个社会要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或服务两个技术要素,以及市场竞争要素共6大一级要素17个二级要素。该模型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际,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划分商业模式创新类型,并且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演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是本文的重要的理论创新之一。(2)根据Q分析结果,本文得到了三种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社会因素主导型、技术因素主导型、“社会-技术”双驱动型。其中“社会-技术”双驱动型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中具体包含了“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生产端参与类型、“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消费端参与类型以及“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市场竞争调节类型三个子分类。(3)搭建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表明:三种商业模式创新类别下包含五条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即社会要素主导驱动的创新路径(P1)、技术要素主导驱动的创新路径(P2)、“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生产端参与的创新路径(P31)、“社会-技术”双驱动下消费端参与的创新路径(P32)、“社会-技术”双驱动下市场竞争调节的创新路径(P33)。(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演化分析表明: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随着产业发展存在先后顺序,交替出现或者同时存在。P1和P2多在社会技术系统还不完善的时期出现,即新兴产业发展初期。P31、P32、P33路径在新能源汽车社会技术系统下受到“社会-技术”共同作用。各条创新路径总体受到大环境、体制层和技术利基自上而下的影响。当某个要素影响减弱时,上一级要素直接作用于下一级要素。(5)通过应用系统动力学对社会因素主导型、技术因素主导型、“社会-技术”双驱动型三大类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之间的转变的原因以及演化条件分析表明:(1)外部大环境增强直接影响到技术要素时,转化成了技术要素主导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2)当技术利基增强,依靠生产端和消费端从未成熟的技术利基发展成为成熟技术利基时,社会要素主导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转化成了以“社会-技术”双驱动的创新类型。(3)从技术要素主导转向“社会-技术”双驱动创新类型的条件是不受大环境影响,技术利基从未成熟发展为成熟,产业链得到创新,技术创新通过社会因素强化商业模式创新。(6)案例分析表明:深圳大巴融资租赁、长沙百度的无人驾驶电动出租车、深圳比亚迪整车销售、青岛薛家岛换电模式、上海EVCARD分时租赁等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实例,验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类型划分的科学性以及所构建模型的合理性。

任会明[7](2020)在《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周磊[8](2020)在《CEG科技产业园招商策略问题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余慧妍[9](2020)在《基于专利分析的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对国家话语权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成为国家发展的必然需求,企业话语权是国家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话语权地位,企业成为国际博弈的重要参与者。第三,科学技术的创新对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因此,对企业话语权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企业话语权的内涵、构成及影响因素,基于专利分析构建了企业话语权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32家通信企业的专利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通信企业话语权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企业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媒介、话语客体和话语效果,企业的资本实力、人力资源、话语内容的质量、话语媒介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会影响企业话语权的大小。本文构建的企业话语权评价模型综合考虑了企业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和近期表现,能够较好地量化通信企业的话语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技术服务商类企业和通讯设备制造商类企业是通信行业发展的引领者,提升通信企业话语权必须注重技术的研发和市场的积累。

孔令兵[10](2019)在《科技创新背景下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科技创新背景下,日益增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具有“轻”有形资产,“重”无形资产的特点,有效地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挖掘、组合、运营与管理是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知识产权服务被认为是激活企业“创新因子”的新兴产业。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形成较晚,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以及企业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都比较弱,相应的知识产权服务整体上还处于发展初期,服务能力和水平相较发达国家较低,市场化知识产权服务资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创新市场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也不能满足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的需求,急需通过优化供给机制来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和培育高端服务人才,从而化解供需矛盾。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态势下,结构优化、产品优质和行动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新供给”是建立在体系化与科学配置的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基础之上的。知识产权本身是建立在抽象物上的特别支配权,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及知识产权服务供给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现实物基础上的物权管理和服务体系,也根本有别于现实世界的一般服务业的服务供给模式。为探寻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实效性、合理性和正当性,本文在梳理一般社会服务供给机制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运用“SSP范式”,即从状态—结构—绩效的视角分析了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的各个要素,以此构建了知识产权服务供给的逻辑框架,并作为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的起点,然后通过对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的影响因素、时代动因和现状及其成因分析,指出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运行面临的决策、效率、协同和责任之障碍。在明晰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运行障碍基础上,为了从实证的角度探寻知识产权服务机制的实效性,本文建构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与企业创新能力的SEM模型。通过对知识产权服务供给较好的一带长三角的企业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运用AMOS软件分析,来验证所构建SEM模型,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较好,表明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应该从决策机制、效率机制、协同机制和责任机制四个维度进行构建,藉此建构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新”机制能有效帮助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实证结果的上,本文又对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架构进行理论求证,从决策机制的形成与定位,服务供给的效率原则,多元主体的协同框架,以及责任技术建构的层面探寻其合理性。认为传统的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基础而单一,没有服务“产品”的概念和意识,且多数以政府供给形式存在,服务供给的决策机制没有形成,仅仅是为了配合知识产权制度的落实;市场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以营利最大化为目的,忽视服务供给中的协同意识和责任意识。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必须考虑供给适应需求,需求满足供给,甚至需求创造供给上寻求突破,以达到深化服务并在协同互动中实现知识产权服务的质效提升,因而需要对知识产权服务决策机制进行优化和改进,并有计划的建构知识产权服务中的效率机制、协同机制与责任机制。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最后提出了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的战略设计与实施策略。在战略定位上,知识产权服务要致力于对原创性技术研发而进行服务创新,以服务创造需求,以需求优化服务,着眼于满足国家发展整体战略需要,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发展需要。内容上,强化分类建设,重点开展包括知识产权信息大数据服务、知识产权融资服务、知识产权体检及预警服务、知识产权认证、知识产权国际化及知识产权培训服务等高端服务建设。在基本原则上要坚持政府指导原则、协同原则和市场竞争与效益原则。并建立以“三元协同机制”为战略框架的动力基础,致力于各类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的技术孵化、权利引导、权利运营和权利保障,以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的持续更新与建设为根本,以知识产权服务新形态、新业态培育为重点,以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和人才及社会组织培育为保障,最终形成了体系化、实效性的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的发展方向。

二、湖南网点建成中国专利信息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网点建成中国专利信息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3)我国杜仲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杜仲产业发展现状
    1.1 杜仲种植产业
        1.1.1 杜仲资源分布
        1.1.2 杜仲种植技术
        1.1.3 杜仲种植业相关政策及趋势
    1.2 杜仲中成药产业
        1.2.1 杜仲中成药治疗领域分布
        1.2.2 杜仲中成药剂型及给药方式
        1.2.3 杜仲中成药产品及企业分布
        1.2.4 含杜仲中成药组方分析
        1.2.5 政策目录准入情况
    1.3 杜仲保健食品
    1.4 世界其他国家杜仲产业概况
2 杜仲大品种科技竞争力分析
    2.1 含杜仲的入围中成药大品种
    2.2 杜仲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情况
    2.3 杜仲中成药大品种对杜仲产业的贡献
3 杜仲产业专利分析
    3.1 杜仲专利申请情况
    3.2 我国杜仲产业专利申请趋势
    3.3 我国杜仲专利应用领域分析
    3.4 我国杜仲有效专利情况
    3.5 杜仲专利资产分布
    3.6 杜仲全球专利市场布局
    3.7 杜仲产业竞合网络态势分析
4 杜仲相关科技文献分析
    4.1 杜仲中文科技期刊文献分析
        4.1.1 杜仲全领域文献分析
        4.1.2 杜仲医药领域研究文献分析
    4.2 杜仲主题SCI期刊文献分析
5 杜仲中药产业优势、劣势、机会、威胁(SWOT)分析
    5.1 杜仲中药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
        5.1.1 健康价值独特
        5.1.2 文化价值高
        5.1.3 产业综合开发潜力巨大
        5.1.4 战略价值独特
        5.1.5 国际认可度高,具备产业国际化前景
    5.2 杜仲中药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5.2.1 杜仲健康价值研究基础仍较薄弱
        5.2.2 杜仲缺少高活性成分或高效应部位
        5.2.3 缺少重磅大产品与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
        5.2.4 杜仲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5.2.5 杜仲产业标准化程度低
    5.3 杜仲中药产业的发展机会
        5.3.1 杜仲产业引起高度关注
        5.3.2 杜仲产业多重潜在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5.3.3 杜仲中药新产品开发或迎来新契机
        5.3.4 杜仲叶获批“药食同源”试点,杜仲保健食品迎来新机遇
    5.4 潜在威胁或风险
        5.4.1 竞争格局分散,个体或局部风险可能演化为总体风险
        5.4.2 产业发展与技术支撑不匹配,导致药用价值下降
        5.4.3 低品质杜仲大量进入药用领域,影响市场价格和品质
6 杜仲中药产业发展策略与建议
    6.1 总体发展思路
    6.2 杜仲中药产业发展策略
        6.2.1 提升发展杜仲种植产业,保障源头优质供给
        6.2.2 培育杜仲中成药大品种,促进龙头带动
        6.2.3 以标准化、国际化、品牌化推动杜仲中药产业跨越式发展
        6.2.4 整合技术平台,强化杜仲研究组织化与系统性,深入阐释杜仲健康价值科学内涵
        6.2.5 实施品牌战略,加大杜仲宣传力度
        6.2.6 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杜仲中药产业的组织保障
    6.3 杜仲中药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6.3.1 做好杜仲叶“药食同源”试点工作,推动合理应用获批
        6.3.2 去除限制性壁垒,扩大杜仲出口

(5)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 ——基于供给与采纳的双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知识产权是驱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1.1.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中小企业创新的强有力支撑
        1.1.3 知识产权服务的供给不足需要公共服务有效补位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中小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1.3.2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
        1.3.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中小企业
        2.1.2 知识产权
        2.1.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知识产权理论
        2.2.2 创新采纳理论
        2.2.3 公共服务理论
第3章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分析
    3.1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困境与公共服务
        3.1.1 知识产权建设存在的问题
        3.1.2 知识产权活动的风险来源
        3.1.3 知识产权服务的现实困境
        3.1.4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作用
    3.2 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现状
        3.2.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情况
        3.2.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沿革
        3.2.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相关政策
        3.2.4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成效
    3.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服务范围、层次有限,结构不合理
        3.3.2 与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链接不紧密
        3.3.3 相关规制、人才等的配套保障不足
    3.4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体制方面
        3.4.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参与主体方面
        3.4.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建设方面
        3.4.4 对中小企业“个性化”分析与探索方面
第4章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与采纳分析
    4.1 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顾虑
        4.1.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感知风险的内涵
        4.1.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感知风险的结构
    4.2 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分析
        4.2.1 理论依据
        4.2.2 假设提出
        4.2.3 模型构建
    4.3 研究设计
        4.3.1 问卷设计与调查
        4.3.2 取样与数据收集
    4.4 实证分析
        4.4.1 样本特征
        4.4.2 样本数据质量与检验
        4.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5 研究结论和讨论
        4.5.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感知风险及其维度构建
        4.5.2 情境、企业及个人因素对服务风险的影响
        4.5.3 风险感知对中小企业服务采纳意向的影响
第5章 国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实践与借鉴
    5.1 典型国家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实践
        5.1.1 美国
        5.1.2 日本
        5.1.3 韩国
        5.1.4 新加坡
    5.2 国际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项目——TISC
        5.2.1 TISC的基本情况
        5.2.2 TISC与中小企业
        5.2.3 TISC的推广成效
        5.2.4 TISC在华的进展
    5.3 国际实践与经验对我国的启发
        5.3.1 强化知识产权人才保障,引入专家服务
        5.3.2 降低创新成本,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5.3.3 引流知识产权资源,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5.3.4 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
        5.3.5 加快和深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国际合作
        5.3.6 “客户需求”导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
第6章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
    6.1 面向中小企业感知,解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需求
        6.1.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核心是经营风险
        6.1.2 企业决策人的心理风险问题值得关注
    6.2 从中小企业实际出发,加强创新经营保障
        6.2.1 加快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创新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6.2.2 持续加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6.2.3 加强政策引导与公共服务创新,完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
        6.2.4 优化发展环境,健全知识产权的司法服务与法律监管体系
    6.3 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质量与能力的提升
        6.3.1 构建和打造高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
        6.3.2 深化“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探索
        6.3.3 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项目和机构品牌
    6.4 继续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国际化建设
        6.4.1 加快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国际化合作
        6.4.2 助力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配套服务建设
    6.5 重视对知识产权文化、人才的宣传与培养
        6.5.1 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知识产权意识
        6.5.2 重视对知识产权文化环境的培育塑造
        6.5.3 加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发展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1
    调查问卷2
    调查问卷3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路径演化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1.3.1 新能源汽车
        1.3.2 新能源汽车产业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2.1.1 社会技术系统
        2.1.2 社会技术系统转型
    2.2 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
        2.2.1 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研究
        2.2.2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研究
        2.2.3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研究
        2.2.4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
    2.3 商业模式研究
        2.3.1 商业模式理论研究
        2.3.2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2.3.3 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研究
        2.3.4 商业模式创新与其他变量的研究
        2.3.5 社会技术系统下的商业模式研究
        2.3.6 社会技术系统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研究
    2.4 研究评述
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商业模式现状
    3.1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
        3.1.1 新能源汽车产业阶段划分
        3.1.2 第一阶段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2012年之前)
        3.1.3 第二阶段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2013-2015)
        3.1.4 第三阶段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2016年之后)
    3.2 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3.2.1 第一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3.2.2 第二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3.2.3 第三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3.3 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3.1 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特点
        3.3.2 当前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4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
    4.1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构建
    4.2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的关键要素
        4.2.1 社会要素:政策和利益相关者
        4.2.2 技术要素:新技术和新产品
        4.2.3 竞争要素:资源和战略的竞争
    4.3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的要素关系
        4.3.1 支撑作用:社会要素正向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4.3.2 中介作用:新产品或服务中介技术创新驱动商业模式创新
        4.3.3 调节作用:竞争程度调节商业模式创新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社会-技术”双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的分类研究
    5.1 Q方法的研究步骤
    5.2 样本的采集
        5.2.1 陈述观点样本
        5.2.2 测试样本
    5.3 商业模式创新分类的数据分析
        5.3.1 Q排列的相关性分析
        5.3.2 Q排列的因子分析
    5.4 商业模式创新分类的结果
        5.4.1 社会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5.4.2 技术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5.4.3 “社会-技术“双驱动型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5.5 本章小结
6 不同类别下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演化研究
    6.1 多层次分析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
        6.1.1 多层次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构建
        6.1.2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特征分析
    6.2 社会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6.2.1 大环境急剧变化
        6.2.2 体制层改变
        6.2.3 技术利基不成熟
        6.2.4 政策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要素特征
    6.3 技术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6.3.1 技术变革的大环境
        6.3.2 新兴技术出现
        6.3.3 体制层分裂
        6.3.4 技术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要素特征
    6.4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6.4.1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生产端参与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6.4.2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消费端参与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6.4.3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市场竞争调节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6.5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的演化与评价
        6.5.1 商业模式创新从社会主导向技术主导的演化
        6.5.2 商业模式创新从社会主导向“社会-技术”双驱动的演化
        6.5.3 商业模式创新从技术主导向“社会-技术”双驱动的演化
    6.6 本章小结
7 案例研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典型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1 深圳大巴融资租赁案例
        7.1.1 深圳大巴融资租赁概况
        7.1.2 深圳大巴融资租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2 长沙百度无人驾驶电动出租车案例
        7.2.1 百度的自动驾驶项目概况
        7.2.2 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3 深圳比亚迪整车销售案例
        7.3.1 比亚迪发展电动汽车概况
        7.3.2 比亚迪整车销售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4 青岛薛家岛换电模式案例
        7.4.1 薛家岛充换电站的概况
        7.4.2 薛家岛换电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5 上海EVCARD分时租赁案例
        7.5.1 EVCARD的概况
        7.5.2 EVCARD分时租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管理实践的启示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01-2019年中国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节选)
附录B 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研究调查与访谈
附录C 样本的相关系数表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专利分析的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通信企业评价理论与方法
        2.1.1 通信企业概念界定
        2.1.2 通信企业的特点
        2.1.3 评价学理论与方法
        2.1.4 企业评价方法
    2.2 专利分析法
        2.2.1 专利文献与专利分析
        2.2.2 企业专利分析研究
    2.3 引文分析法
        2.3.1 引文分析理论
        2.3.2 基于专利的引文分析
    2.4 社会网络分析法
        2.4.1 社会网络分析定义及指标
        2.4.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企业研究
3 企业话语权分析与评价框架
    3.1 企业话语权
        3.1.1 企业话语权定义
        3.1.2 企业话语权构成要素
    3.2 基于专利分析的企业话语权评价体系构建
        3.2.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原则
        3.2.2 企业话语权评价指标选取
        3.2.3 企业话语权评价指标赋权
        3.2.4 企业话语权评价体系构建
4 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实证分析
    4.1 数据获取与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通信企业的选取
        4.1.3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计算
    4.2 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结果
        4.2.1 专利申请量发展趋势
        4.2.2 指标权重计算
        4.2.3 评价模型构建及结果计算
    4.3 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结果验证与分析
        4.3.1 企业共被引网络分析
        4.3.2 三种排名比较
        4.3.3 评价结果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科技创新背景下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丰富知识产权服务资源配置理论
        1.2.2 优化政府知识产权服务供给路径
        1.2.3 指导新业态下知识产权服务发展
        1.2.4 推进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建设
    1.3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1.3.1 知识产权的基本特点
        1.3.2 知识产权与创新驱动关系的研究
        1.3.3 关于服务供给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1.3.4 关于知识产权服务供给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的理论基础
    2.1 知识产权服务的基本认知
        2.1.1 知识产权服务的形成
        2.1.2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界定
    2.2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的理论溯源
        2.2.1 知识产权优势论
        2.2.2 服务创新论
        2.2.3 发展权理论
        2.2.4 第三部门理论
        2.2.5 服务生产力理论
    2.3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的逻辑架构
        2.3.1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的“SSP范式”分析
        2.3.2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的逻辑结构安排
第三章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影响因素和改革动因
    3.1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的影响因素
        3.1.1 知识产权服务品基本属性决定供给机制基本运行模式
        3.1.2 新兴技术手段驱动供给机制优化
        3.1.3 政府执政理念是影响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主因
        3.1.4 公平与效率权衡影响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模式的选择
        3.1.5 政策供给牵引知产服务供给机制变动
    3.2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的时代动因
        3.2.1 创新社会化是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改革的社会力量
        3.2.2 供给侧改革对知识产权服务供给优化提出要求
        3.2.3 技术进步驱动知识产权服务更新业态
        3.2.4 国家创新战略是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改革的主导力量
第四章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的成效
        4.1.1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4.1.2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实践有效展开
        4.1.3 建成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并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品牌机构
        4.1.4 专利和商标代理服务业发展迅速
        4.1.5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运行现状总结
    4.2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不能满足服务需求
        4.2.2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4.2.3 市场化服务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4.2.4 知识产权服务需求与供给衔接不够
        4.2.5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规制不力
    4.3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决策分析
        4.3.2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效率分析
        4.3.3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主体协同分析
        4.3.4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责任分析
第五章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实效性探寻
    5.1 研究设计
    5.2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模型假设
        5.2.1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的基本理论维度
        5.2.2 企业创新能力的基本理论维度
        5.2.3 假设模型建构
    5.3 实证调查与分析
        5.3.1 潜在变量和可测变量设定
        5.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5.3.3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4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六章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理论分析
    6.1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决策机制
        6.1.1 决策模式
        6.1.2 决策结构系统
        6.1.3 决策基本定位
    6.2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效率机制
        6.2.1 政府主导效率
        6.2.2 协同效率形成
        6.2.3 市场效率形成
    6.3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协同机制
        6.3.1 “三元”协同实现可能性
        6.3.2 协同机制下的服务供给战略框架
    6.4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责任机制
        6.4.1 责任价值理念层面
        6.4.2 责任技术建构层面
第七章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策略
    7.1 推进知识产权服务决策机制改革
        7.1.1 提高政府知识产权服务供给决策主导能力
        7.1.2 改革知识产权服务供给的决策体制
    7.2 优化知识产权服务效率机制
        7.2.1 知识产权服务政府供给效率优化
        7.2.2 知识产权服务市场供给效率优化
        7.2.3 知识产权服务社会化供给效率提升
    7.3 形成知识产权服务的“三元”供给协同机制
        7.3.1 理清主体之间的责任和边界
        7.3.2 建立政府、企业及非营利性组织间的双“三螺旋”模型
        7.3.3 知识产权服务协同创新运行机理
    7.4 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责任机制
        7.4.1 重构政府知识产权服务供给责任理念
        7.4.2 健全政府知识产权服务供给绩效评估体系
        7.4.3 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供给的行政问责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其他科研成果
附件

四、湖南网点建成中国专利信息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2000-2019年我国专利情报相关期刊论文分析研究[D]. 陶训林.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
  • [2]基于专利分析的贵州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态势研究[D]. 潘建刚.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3]我国杜仲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李耿,李振坤,李慧,肖军平,徐瑶青,陈洁,武伟,杨洪军. 中国现代中药, 2021(04)
  • [4]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研究 ——以江西省公共图书馆为例[D]. 邓震卿. 南昌大学, 2021
  • [5]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 ——基于供给与采纳的双维分析[D]. 李燕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路径演化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D]. 张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D]. 任会明. 上海大学, 2020
  • [8]CEG科技产业园招商策略问题对策研究[D]. 周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9]基于专利分析的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研究[D]. 余慧妍. 武汉大学, 2020(04)
  • [10]科技创新背景下知识产权服务供给机制研究[D]. 孔令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湖南分公司成立中国专利信息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