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论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一、谈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碧霞[1](2021)在《阿德勒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原因及其预防 ——以《惊世之作》为例》文中提出本文旨在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对池莉的《惊世之作》中主人公列可立的盗窃行为进行解读,借此分析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最终从新的角度为犯罪预防提供建议。引言阐述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地位及其影响,以说明本文运用其理论来进行交叉研究的价值,同时对本文主题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文研究有助于系统阐述阿德勒的犯罪观,并借由对《惊世之作》的分析,解读犯罪原因并提供犯罪预防措施,具备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章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生活风格理论进行总结。本文认为生活风格的动力机制是自卑与补偿理论,个人在生理、能力、价值缺陷三个方面产生的自卑感,会驱动其采取系列补偿方式来弥补自卑感。由个人的自卑与补偿机制构成的生活风格表现出整体性、目的性和创造性三个特点。并且,最终生活风格的好坏可通过合作能力的强弱和社会兴趣的高低两个维度进行衡量。第二章从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理论出发,重点结合文学作品《惊世之作》,阐述了个体在普遍的自卑感驱使下,会采取心理补偿和行为补偿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均存在正确和错误之分。其中,错误的心理补偿包括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二者都是源于个体的自卑感。同时,列可立实施的盗窃犯罪就是一种过度的错误行为补偿。第三章从客观层面,将合作能力确定为影响补偿结果的客观因素,认为合作能力不足,会使得个人的生活风格遭受不良影响,从而在不良生活风格的作用下,诱发犯罪行为。同时将这种合作能力界定为个体在面对人生三大任务时,即职业问题、社会交往问题、爱情婚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并且分别分析《惊世之作》中列可立在应对三大问题的表现,阐述合作能力不足对犯罪的诱发作用。第四章从主观方面,将社会兴趣确定为影响补偿结果的主观因素,认为缺乏对他人或社会等外在事物的兴趣和关注,是犯罪行为产生的主观成因。分别从基于社会兴趣而产生的社会感对犯罪的前置预防作用、个人对社会兴趣高低的主动选择以及缺乏社会兴趣在犯罪时体现出来的故意和过失心态来进行分析,表明社会兴趣缺乏是犯罪原因的决定性因素。第五章是在探究犯罪成因的基础上,借鉴个体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应当以坚持人本主义的价值立场、强调个人的自在价值、注重观念的支配地位作为三大预防原则,并从减轻极度自卑感、提高合作能力、培养社会兴趣三个方面提出犯罪预防的措施,以促进全民守法氛围下的法治中国的全面建设。

余沙[2](2020)在《大学生恶性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律圆[3](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新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我国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进,相比惩戒未成年人犯罪成本,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成本更低。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如临界预防、教育预防、再犯预防等,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德育教育、法治教育,应用德育教育与法治相结合是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未成年人开展全面、系统的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识,从而达到对未成年人行为约束的目的。结合本文工作背景,本文以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抽样调查了L省F市2011年1月至2019年10月受理的批准逮捕、审查起诉、附条件不起诉等556件未成年人犯罪数据,结合F市未成人犯罪现状和部分刑事案件实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入手,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缺失是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包括自我教育意识差、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预防体系不完善、社会约束体系弱化,多主体教育合力缺失。对未成年人的走访和调研中发现,在主观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都不够重视;在客观上,教育者受到教育能力和教育经验的制约,教育效果有待提高;被教育者受到成长环境的制约,接受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条件受限。本文提出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说理教育法、实践参与法、自我教育法、与论引导法、隐性教育法,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教育意识、建立家庭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预防体系、广泛开展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社会环境、凝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多方合力,不断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并动员由司法机关作为社会普法主导力量,通过加强社会控制和扩大德育教育、法治教育宣传覆盖面,建立教育反馈机制,促使各教育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构建日趋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

祝伟欢[4](2019)在《新时期青少年知耻的家庭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思想道德教育被看作是中国传统的正统教育,直到今天,仍然受到重视。新时期,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他们的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进步、向善的。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生活环境的多样性,有些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出现了诸多不知耻的现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知耻教育的缺失。家庭是人类受教育最开始的地方,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本,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对青少年知耻的家庭教育进行较为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绪论部分首先叙述了选题背景,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该题目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接着,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最后,分析了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正文第一部分是对耻、知耻以及知耻教育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责任、爱国、诚信、勤俭这几个角度引出了新时期青少年知耻的现状,接着深入分析当前部分青少年出现的不知耻现状,主要表现在责任意识淡薄、爱国情感不强、诚信观念缺失、节俭意识弱化等。正文第二部分主要根据前文出现的现象概括出青少年知耻现状的特点:这一时期他们身心发展不平衡,认知与情感出现了一些偏差,思想与行为存在矛盾以及自我意识过强。接着通过家庭因素结合青少年知耻特点来解释分析青少年知耻现状出现的原因,如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教育背景和家庭结构等。正文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家庭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一方面论述家庭的功能给青少年带来正面影响,如精神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论述的是不良家庭教育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溺爱型家庭、缺损型家庭、留守型家庭和流动型家庭。正文第四部分主要谈论加强青少年知耻教育的意义。分别从社会、文化、思想三个角度来分析。知耻教育不仅能给青少年自身带来正面影响,为社会进步以及国家稳定发展也带来了积极影响。

杜延玺[5](2019)在《社区矫正措施有效性实证研究 ——以B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在刑罚体系和刑罚执行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作用发挥如何、社区矫正各项矫正措施的实际效果如何、每一项矫正措施分别对社区矫正对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仅仅依靠规范研究难以证实或者证伪。这些问题答案的缺失,事实上已成为社区矫正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检验社区矫正措施的有效性,从理论上测度并回答社区矫正的作用和价值,显得尤为必要。当前对社区矫正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短期监禁刑的反思和对再社会化的认识。对于社区矫正效果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对国外制度经验的学习、对再社会化等理念的阐释和对实践的个案分析,通过实证方法研究社区矫正措施效果的文献较少。近年来一些本领域的实证研究,侧重于悔罪程度、心理健康、社会参与等,研究方法大多为统计性描述、少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现有的研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一是基于比较经验、理念阐释和对实践的个案分析的研究固然具有其价值,但缺乏扎实的实践论据支持其观点;二是少数实证研究缺乏对社区矫正措施及效果的系统梳理,缺乏可信的研究方法,缺乏系统的实践检验;三是我国当前尚无科学、系统化的针对有关各项措施与效果之间联系的研究。本文尝试细化社区矫正的不同措施和效果的不同维度,通过更为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验证、探索社区矫正的效果以及措施和效果间的联系,尝试填补我国当前对社区矫正效果论据和认识的空白。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深度访谈法。其一,通过阅读既有文献,对于社区矫正效果进行系统梳理,并对现有的社区矫正措施和措施产生的效果进行类型化;其二,本研究采用的实证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结构方程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矫正的各类信息,综合分析措施和效果的联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分析,探索各类措施产生的效果和各类变量的调节作用;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各项措施对效果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研究青少年群体的特殊性。其三,本研究对若干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心理咨询师、社区矫正对象等主要参与方进行了深度访谈,结合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探索数据分析结论的合理解释。我国社区矫正教育矫正措施可分为三类:帮助支持类措施、帮扶发展类措施和强制教育类措施。其中,帮助支持类措施包括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心理咨询、改善家庭关系、提供法律支持和生活帮助。帮扶发展类措施则诸如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就业技能培训、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为未成年的社区矫正对象协调就学等。强制教育类措施包括强制社区矫正对象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社区矫正一般预防的作用较弱并无异议,但是否能实现再社会化以追求特殊预防仍然存疑。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社区矫正的特殊预防效果。社区矫正致力于再社会化,因此评价社区矫正的效果应当逐项、具体地分析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犯罪的原因,并采用针对性方法,于特殊预防的意义上使得受矫者“再社会化”。换言之,犯罪原因与矫正目标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可以认为,只有“对症下药”,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原因施以矫正措施,才更有可能达到降低再犯可能性、实现特殊预防并使其复归社会的最终目标。因此,本文梳理已有研究,将社区矫正的效果分为五类:生存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犯罪认识、道德水准以及自我认识。在问卷发放区域的选择上,选择了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很有代表性的B市。挑选了B市的城市中心区、郊区、城乡结合区等多种类型的5个市辖区。在问卷发放渠道的选择上,通过各区司法局发放至所辖司法所,点对点送达调查对象,发放范围为5个区列管的全部社区矫正对象。本次问卷共发放799份,回收有效问卷共684份,有效回收率85.6%。建立了问卷数据库,在数据库基础之上,本文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多元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社区矫正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果如下:第一,帮助支持类措施会降低社区矫正对象的谋生能力,降低其独立性。“心理咨询”影响不显着,并起到负向作用;“改善家庭关系”有利于提高社区矫正对象的生存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提供法律支持”和“提供生活帮助”会降低社区矫正对象的生存能力。第二,帮扶发展类措施整体对社区矫正对象生存能力、犯罪认识、自我认识有正向影响,对道德水准有负向影响。“提供就业信息”会降低社区矫正对象的道德水准;“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未产生显着影响。第三,强制教育类措施整体对于社区矫正对象在各个维度均没有显着影响。但“强制教育学习”会显着降低社区矫正对象的生存能力和自我认识;相反,“强制社区服务”措施能显着提高社区矫正对象的生存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同时,结果指出青少年、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况、不同犯罪认识等各类群体在社区矫正各项措施和效果中具有特殊性。本文将实证研究方法运用于法学研究,验证了社区矫正各项措施促进了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社会化,具有特殊预防的作用,为逻辑演绎提供了实证论据;同时也探索了社区矫正各项措施可能产生的负向影响,提出了过多帮助会导致过犹不及、相同措施对不同社区矫正对象群体产生具体的不同效果等新的发现。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三类政策建议:宏观制度方面,建议加快推进社区矫正立法及配套制度建设,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中观理念方面,建议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应用技术手段、改进矫正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分类管理、完善监督激励机制;具体措施方面,分别对帮助支持类措施、帮扶发展类措施、强制教育类措施、特殊群体社区矫正措施和青少年社区矫正措施提出了完善建议。

张晓阳[6](2019)在《南非生活技能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生活技能(life skills)泛指各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及作出积极行为的能力,目的是使掌握技能的个人可以有效地应付日常生活的需求,懂得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决定。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生活技能教育在国际机构的支持和宣传下成为了教育部门应对性健康和艾滋病的关键措施。南非是世界上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持续流行了25年的艾滋病、结核病和性传播疾病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政府试图从各个角度解决这些流行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对于非洲的经济状况和医疗水平而言,最好的应对措施是提前预防。与此同时,正规学校教育被证明一直都是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中的生活技能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南非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艾滋病教育的国家政策,政策的目标对象为学校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南非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制定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和结核病教育政策的国家,把艾滋病教育纳入了义务教育内容范畴,以教授“生活技能”为核心,开展综合艾滋病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将有关艾滋病等传染病和与之相关的生活技能融入学校课程中以达到预防和减少艾滋病等传染病毒传播的效果,并为已感染的学生与教师提供护理和支持。课程内容有关艾滋病、结核病和性传播疾病等流行病全面、科学、准确、现实和非评判性的知识与信息,以及需要掌握的各种技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外,通过创新将生活技能教育引入课外活动中。相关研究认同,撒哈拉以南非洲学校的生活技能教育更好的帮助了儿童和青少年避免被艾滋病毒等流行病感染。但同时存在着许多资源被浪费的情况,例如专项资金、相关材料和培训方案并没有发挥作用。学校相关生活技能教育效果并非特别理想,很多重要且敏感的话题并没有被提及,例如,学生本身没有太多机会参与表达对课程的意见,其他相关组织进入校内的教育空间有限,对于少数族裔、性小众和南非社会多元文化影响的敏感度不足等。因此,如果生活技能教育被当做针对青少年开展的艾滋病相关预防工作的受国际认可的新范式,则需要在生活技能教育的相关性和有效性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投入。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南非生活技能教育的兴起和发展,生活技能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国精神分析领域,后经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应用于学校艾滋病预防教育领域。第二部分分析了南非政府及教育部制定的与以生活技能为核心的艾滋病教育相关的政策,分别为基础教育综合战略,南非艾滋病、结核病和性传播疾病国家战略计划,与基础教育部艾滋病、结核病和性传播疾病国家政策。第三部分全面介绍了南非生活技能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情况,包括南非生活技能教育的基础、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最后的结语部分强调了南非社会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均发生重要发展的时期,容易被文化形成的压力所影响,对此阶段青少年的教育需注意南非特殊的多元文化社会氛围的作用。

马燕芬[7](2019)在《社会工作介入职业中学校园暴力防范的策略研究 ——基于广州市X区五所职业中学的深度访谈》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事件有不断升级的势头,不仅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在学校中均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青少年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自控能力弱,叛逆心理较强等特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多重冲击。尤其在职业中学校园内,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教学秩序等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本研究通过对广州市X区五所职业中学的5老师和25位学生进行访谈,(基于研究伦理,本文所涉及的学校名称、人名均为化名)全面了解了这五所职业中学的校园暴力发生情况、老师及学生对于校园暴力的主观感受、学校层面对校园暴力防范和处理做了哪些工作以及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的效果等内容。从访谈的结果看来,这五所职业中学都具备一定的规模,学生数量较多,生源较广,都发生过一定数量的校园暴力事件。职业中学传统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弊端越来越多,具体表现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现实脱钩、校园暴力防控教育和措施的专业性不足等问题。而社会工作具有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丰富灵活的工作方法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能够校园暴力问题的介入中发挥独特的优势。为此,通过探索会工作介入学校校园暴力的可行性,在借鉴访谈学校社会工作者介入中学校园暴力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社工-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五位一体”的校园暴力防范模式,并提出以社工作为中介,转变学校教育理念,推进学校管理的制度改革;立足学生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内容等举措,充分整合多方资源、激活社会资本,多法并举形成“合力”,从源头上防范和根治校园暴力。

张庆玲[8](2017)在《大学生作弊的文化分析》文中提出作弊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却与每个时代的背景紧密相联,每个时代又增添了新的元素。关于作弊的研究不少,多集中于考试作弊的数量、手段、原因等表象的描述统计,甚少挖掘潜藏的隐性因素。如果作弊仅是个别学生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严厉的惩罚或道德劝说来治理,但是,在这个时代,作弊疯传的厉害,如果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作弊,我们的注意力就应该是全局的,应将这一行为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深入思考高校、教师、家长、学生的文化偏执。从文化视角分析当前的大学生作弊行为不仅可以全面的认识这一行为的复杂性,而且可以窥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文化环境。本文以文化视角为立足点,并不拘泥于某一种文化理论,而是考察与之相关的整个文化环境,既包括高校系统内的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文化、代际文化、群体文化;还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文化表征:互联网带来的网络文化,以及大学生道德观念的转变等。学生被这些大学文化所包围着,在这里,课堂作业不再居于学生的中心位置。他们被各种各样的活动所吸引,绝大多数活动的目的在于向成年人的转型,而与此同时他们又会好好利用保持孩子气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知识所占有的时间与关注度都被缩减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对社会生活、各种活动及其他方面越来越急切的关注。时代在改变,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都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作弊的内涵也要被重新界定;作为全控机构的现代大学充斥着文化泡沫,娱乐至死的大学生活对大学生充满了诱惑,学生在这里拼命的学习,也在拼命的玩耍;学术引用的规则一直模糊不清,大学生对写作和引用充满了困惑,而学校必须进行积极的学术训练;互联网彻底颠覆了文本的传播方式,网络文化深深影响着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加剧了作弊尤其是论文抄袭的普遍性;道德的观念在改变,当我们没有为学生进行恰当的道德教育时,又怎能堂而皇之的对其判为“道德死刑”;同时,21世纪的学生和20世纪的长辈之间的观念差异巨大,我们必须理性分析他们和我们之间的文化冲突,解释教师期待、学生期待和家长期待之间存在怎样的文化落差,促成双方的文化对话。总之,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学习、考试、写作似乎已不再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大学生作弊似乎不再是学生个体的因素,而牵涉了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生态平衡”。论文的第一章简要分析21世纪大学生作弊的现状,与过去相比,作弊的性质、手段、主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征,如作弊技术的网络化、作弊规则的模糊性和作弊语境的伸缩性。通过对关于作弊的越轨理论、博弈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将各个学科、各种理论对作弊的剖析直观的呈现在眼前。第二章着重分析大学的文化泡沫,当前的大学状态,全控机构的大学环境。学生在腐败的系统中作弊;知识商品化和大学行政化改变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常识;高等教育目标的外部性和模糊性对大学生的搁置,学生在这里拼命的学习与拼命的玩耍;合作学习和分享文化对他们如何看待抄袭产生了误导,在这种环境的诱导下,不同人格的大学生采取了不同的行为,以任务为目标的表演性学生可能更加倾向于作弊。第三章全面窥视了大学生作弊背后的文化因素。从大学内部到大学之外,从教师到管理人员,对作弊试图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大学学术规则的软约束,原创性在当今时代的匮乏,引用规则的模糊性,大学对学生学术训练的缺位;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以及对于知识的认知,网络文化让学生深陷“粘贴”的技术无法自拔;学生与教师文化的冲突,学生同辈群体文化的影响等人际环境也让大学生不知所措;同时,道德也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绝不是因为大多数学生不道德。第四章是论文的终结篇。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作弊绝不仅仅是学生个人品性的问题,而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突出矛盾的集中体现,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都不能只靠自己来处理学生作弊问题,它需要全体利益相关者的高度协作,机构的主要任务不是去侦测作弊,而是创造一种文化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术不诚实行为是不能被接受和容忍的。大学要明确自身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术训练;还要开放交往文化,沟通对话交流;最后要重建学生的道德承担,建立一种诚信文化。文化是大学生作弊问题的症结所在,文化建构是最有效的治理路径。

刘猛[9](2015)在《中小学校园犯罪防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一般社会公众的观念,中小学校园作为一个相对封闭且有人监管的环境,应当成为未成年人最为安全的生活场所。然而,近些年侵害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犯罪频频发生,涉及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危害影响也愈发严重。与之相对应,中小学校园也未能成为犯罪侵害的“化外之地”,不断曝光的各类校园犯罪使得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鉴于此,本文以中小学校作为关注场域,对发生在中小学校园、侵害在校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况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校园犯罪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防控对策。准确界定什么是“中小学校园犯罪”,是研究防控对策的前提基础和具体指向。论文第一章从已有研究对“校园犯罪”概念不同定义入手,分析了“校园犯罪”概念构成中的空间、主体、被害和行为特征,进而将“中小学校园犯罪”界定为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延伸区域,学生、教职员工或校外人员故意侵害在校未成年学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论文通过将“校园犯罪”与校园安全事故、校园危机、青少年犯罪等概念进行辨析,明确了“校园犯罪”人为故意侵害的特性,以期提高全社会尤其是中小学校对“校园犯罪”这一特殊校园安全问题的重视。第二章中,论文总结介绍了世界几大地区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概况特点。在分析我国中小学校园犯罪现象特点时,以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校园安全事件”统计数据为主对台湾地区中小学校园犯罪情况行了概括。由于我国内地缺乏官方犯罪被害调查数据,教育系统也未进行统一的校园安全事件统计。鉴于此,论文收集了司法机关统计数据和高校、公益组织等机构的调查研究资料,将中小学生犯罪被害、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等方面数据进行统合,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了我国内地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概况特点。在此基础上,以媒体报道的高危校园犯罪典型案件为样本,对近些年公众普遍关注的校园性侵犯罪和校园暴力犯罪以不同犯罪主体为区分进行了特点分析。中小学校园犯罪是特定场域内的犯罪。对于中小学校来讲,虽然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完全阻断或消除校园犯罪的诸多社会促发因素,但通过采取切实措施尽可能地防止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在校园发生,却属于学校安全管理的职责范围。论文第三章引入情境犯罪预防理论,分析了情境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运行机理及其在校园犯罪事前防控中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从增加犯罪阻力、加大犯罪风险、降低犯罪收益、减少犯罪刺激和移除犯罪借口等五方面提出了中小学校开展情境犯罪预防一般策略。同时,又针对不同类型潜在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和机会因素,提出了三类重点人员的防范措施。风险社会总是存在各类人为风险,社会各种矛盾的存在决定着犯罪的必然性。中小学校作为社会构成的有机单元,校园内发生侵害未成年学生的犯罪虽非人愿,有时也却难以避免。中小学校园具有相对封闭性,犯罪被害人又是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未成年人,因此在发生犯罪时学校的应急处置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论文第四章以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为指导,针对校园犯罪形成危机的特点提出了校园犯罪事中防控的目标和原则,认为中小学校园犯罪事中防控的运行体制应当由纵向指挥体系和横向协作体系构成,运行机制则应当包括识别预警、信息报告、紧急处置和媒体沟通等四个主要环节。同时,对于高危多发类型的校园犯罪,根据其各自特点提出了中小学校应急处置的要点。犯罪的发生,都会给被害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有别于一般社会中的犯罪,中小学校园犯罪的发生不仅给直接受害的未成年人造成生理、心理和物质方面的损害,往往还会对中小学的校园安全生态形成冲击。鉴于校园犯罪这一特殊危害,论文第五章将校园犯罪被害人划分为显性被害人(未成年学生)和隐性被害人(校园安全生态),并在分析两类被害人被害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事后的恢复对策。其中,针对未成年人被害人的恢复,应在保护其免受二次被害的同时,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重点为其提供身心治疗、经济偿补和维护权利等方面的综合救助。而对于校园安全生态的恢复,则可以从完善校园安防设施、平复人员心理危机、修复失调人际关系、提升校内维安能效、重整校外支持资源等五个方面进行统筹。

王嘉伟[10](2014)在《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是最富有生命力和朝气蓬勃的一个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社会群体。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犯罪的类型在不断增加,犯罪的手段在不断更新、犯罪的动机也越来越多样化,突发性犯罪的数量也在不断提高,总体而言大学生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与影响在不断扩展。因此,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不仅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对此进行认真的思考,每一个家庭,高等院校以及我们的政府与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因为大学生犯罪既有其内在个人因素,同时也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外部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文在对大学生犯罪总体状况与特点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深入、系统的研究了大学生犯罪的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并就大学生犯罪的预防从上述角度进行了剖析,从大学生个体的角度应当从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与就业的压力、确立适合自身的追求目标,学会自我调适,有效疏导不良心理及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我防范意识,正确对待网络方面进行预防;从大学生家庭的角度,应当从注重家庭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注重家庭情感抚慰功能,重视家庭与学生的沟通等方面进行预防;从大学校园的角度应当能够从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完善大学生心理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强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进行预防:从社会的角度应当从正确发挥政府功能、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净化社会空气,加强社会传媒管理,发挥传媒的积极作用等方面进行预防。

二、谈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阿德勒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原因及其预防 ——以《惊世之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阿德勒的生活风格理论概述
    一、生活风格的基本内涵
    二、生活风格的动力机制
        (一)生理缺陷引起的自卑与补偿
        (二)能力缺陷引起的自卑与补偿
        (三)价值缺陷引起的自卑与补偿
    三、生活风格的特征
        (一)整体性
        (二)目的性
        (三)创造性
    四、生活风格的衡量
        (一)合作能力的强弱
        (二)社会兴趣的高低
    五、小结
第二章 自卑感的过度补偿是犯罪行为的起因
    一、自卑感导致补偿行为
        (一)自卑与补偿的普遍性
        (二)自卑感可能产生心理补偿
        (三)自卑感可能产生行为补偿
    二、过度错误的行为补偿引起犯罪
        (一)错误的行为补偿与心理补偿的关系
        (二)列可立的盗窃犯罪是一种过度错误的行为补偿
    三、小结
第三章 合作能力不足是犯罪行为的客观诱因
    一、工作中缺乏合作能力会产生自卑感
        (一)缺乏合作能力会导致工作失利
        (二)转求错误补偿会分散工作精力
    二、社交中缺乏合作能力会产生错误心理补偿
    三、爱情中缺乏合作能力会加剧自卑感
        (一)健全的爱情观念是良好合作的前提
        (二)平等的伙伴关系是爱情合作的基础
    四、小结
第四章 社会兴趣缺乏是犯罪行为的主观成因
    一、社会兴趣是预防犯罪的最后防线
        (一)实施犯罪需先自我说服
        (二)犯罪行为加剧错误的心理补偿
    二、社会兴趣的高低是个体的主动选择
    三、社会兴趣缺乏引起犯罪心态
        (一)社会兴趣与故意犯罪
        (二)社会兴趣与过失犯罪
    四、小结
第五章 阿德勒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预防建议
    一、犯罪预防原则
        (一)确立人本主义的价值立场
        (二)强调个人的自在价值
        (三)注重观念的支配地位
    二、犯罪预防措施
        (一)减轻极度自卑感
        (二)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
        (三)培育个人的社会兴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课题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2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未成年人
        2.1.2 未成年人违法与犯罪
        2.1.3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2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2.2.3 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
        2.2.4 全面依法治国理论
    2.3 社会控制理论
3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3.2 未成年人犯罪内因分析
        3.2.1 自我教育意识缺失
        3.2.2 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3.2.3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
    3.3 未成年人犯罪外因分析
        3.3.1 家庭因素
        3.3.2 校园因素
        3.3.3 社会因素
4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自我教育意识差
    4.2 教育体系不完善
    4.3 社会约束体系弱化
    4.4 多主体教育合力缺失
5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
    5.1 增强自我教育意识
        5.1.1 激发自我教育需要
        5.1.2 改善自我教育环境
        5.1.3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5.2 建立家庭预防体系
        5.2.1 切实履行监护职责
        5.2.2 引导教育者素质提升
        5.2.3 改进传统教育方式
        5.2.4 加强家庭教育观护
    5.3 重视校园思想政治教育
        5.3.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3.2 发挥德育预防功能
        5.3.3 加强心理教育预防
        5.3.4 提高法治教育实效
    5.4 优化社会环境
        5.4.1 强化社会环境综合治理
        5.4.2 发挥媒体预防犯罪功能
        5.4.3 净化社会主流文化环境
        5.4.4 社会关注与人文关怀
    5.5 凝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多方合力
        5.5.1 提高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质量
        5.5.2 丰富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宣传载体
        5.5.3 建立多教育主体反馈交流机制
6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新时期青少年知耻的家庭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及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时期青少年知耻现状
    2.1 概念界定
        2.1.1 耻的内涵
        2.1.2 知耻的内涵
        2.1.3 知耻教育的内涵
    2.2 青少年知耻现状的积极表现
        2.2.1 肩负责任
        2.2.2 热爱祖国
        2.2.3 诚实守信
        2.2.4 勤俭节约
    2.3 青少年知耻现状的消极表现
        2.3.1 责任意识淡薄
        2.3.2 爱国情感薄弱
        2.3.3 诚信观念缺失
        2.3.4 节俭意识弱化
第三章 新时期青少年知耻现状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3.1 青少年知耻现状的特点
        3.1.1 身心发展失衡
        3.1.2 认知情感偏差
        3.1.3 思想行为矛盾
        3.1.4 自我意识过强
    3.2 青少年知耻现状的家庭因素分析
        3.2.1 教育观念
        3.2.2 教养方式
        3.2.3 教育背景
        3.2.4 家庭结构
第四章 家庭对青少年知耻的影响
    4.1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4.1.1 家庭的精神功能
        4.1.2 家庭的经济功能
        4.1.3 家庭的教育功能
    4.2 不良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
        4.2.1 溺爱型家庭
        4.2.2 缺损型家庭
        4.2.3 留守型家庭和流动型家庭
第五章 加强青少年知耻教育的意义
    5.1 社会意义
    5.2 文化意义
    5.3 思想意义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生耻感状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5)社区矫正措施有效性实证研究 ——以B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情况
        (二) 国内研究情况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社区矫正的理论变迁和历史沿革
    一、社区矫正的理论变迁
        (一) 刑事古典学派之于社区矫正
        (二) 刑事近代学派之于社区矫正
        (三) 新旧之争后的社会防卫学派之于社区矫正
        (四) 理论变迁对现代社区矫正的影响
    二、社区矫正的历史沿革
        (一) 西方国家社区矫正的历史沿革
        (二) 我国社区矫正的历史沿革
    三、域外社区矫正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一) 域外社区矫正措施
        (二) 域外社区矫正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章 我国社区矫正措施有效性的理论考察
    一、社区矫正措施
        (一) 帮助支持类措施
        (二) 帮扶发展类措施
        (三) 强制教育类措施
    二、社区矫正的效果
        (一) 生存能力
        (二) 人际关系能力
        (三) 犯罪认识
        (四) 道德水准
        (五) 自我认识
    三、社区矫正措施有效性的研究思路
第三章 基本模型建构与研究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三、效度信度检验
    四、基本模型分析
        (一) 模型方法介绍
        (二) 各类措施的整体效果
        (三) 各类措施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
第四章 社区矫正三类措施的具体效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一) 八项措施的描述性统计
        (二) 五类效果的描述性统计
    二、模型结果分析
    三、帮助支持类措施分析
        (一) “提供心理咨询”措施的效果分析
        (二) “改善家庭关系”措施的效果分析
        (三) “提供法律支持”措施的效果分析
        (四) “提供生活帮助”措施的效果分析
        (五) 总结
    四、帮扶发展类措施分析
        (一) “提供就业信息”措施的效果分析
        (二) “提供就业技能培训”的措施的效果分析
        (三) 总结
    五、强制教育类措施分析
        (一) “强制教育学习”措施的效果分析
        (二) “强制社区服务”措施的效果分析
        (三) 总结
第五章 青少年社区矫正措施效果分析
    一、非刑化的青少年刑事政策体系
    二、青少年特殊刑事政策的依据
        (一) 理论基础
        (二) 心理特征
        (三) 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青少年社区矫正措施的效果分析
        (一) 措施整体效果分析
        (二) 各类具体措施检验结果分析
        (三) 帮助支持类措施分析
        (四) 帮扶发展类措施分析
        (五) 强制教育类措施分析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一) 制度和队伍建设
        (二) 矫正理念
        (三) 矫正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6)南非生活技能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现状
    (五)研究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南非生活技能教育兴起的背景与现状
    (一)生活技能教育的出现
    (二)生活技能教育的发展
    (三)南非生活技能教育现状
二、南非生活技能教育政策
    (一)基础教育综合战略的制定
    (二)南非艾滋病、结核病和性传播疾病国家战略计划
    (三)基础教育部艾滋病、结核病和性传播疾病国家政策
        1.政策背景
        2.政策目标
        3.生活技能教育课程(Life skill/Life orientation)
        4.教师培训和支持
        5.安全的教育环境
三、南非生活技能教育:阶段教学与参与式教学法
    (一)生活技能教育:知识、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
        2.态度和价值观
    (二)南非生活技能教育:以年龄为基础的阶段教学
        1.R-3 年级的生活技能教学
        2.4-6 年级的生活技能教学
        3.7-9 年级的生活技能教学
        4.10-12 年级的生活技能教学
    (三)参与式教学方法
结语:南非文化与青春期对生活技能教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文文献
    2.外文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社会工作介入职业中学校园暴力防范的策略研究 ——基于广州市X区五所职业中学的深度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校园暴力尤其是职业中学校园暴力频发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2.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为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防范提供了可能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职业中学
        2.校园暴力
        3.学校社会工作
    (四)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广州市X区五所职业中学校园暴力现状及主要成因
    (一)广州市X区五所职业中学校园暴力的现状及特点
        1.广州市X区五所职业中学校园暴力的现状
        2.广州市X区五所职业中学校园暴力的特点
    (二)广州市X区职业中学校园暴力频发的主要成因
        1.学生认知水平和自控能力低
        2.家庭教育功能弱化或缺失
        3.社会不良风气浸染较为严重
        4.学校防控措施存在不足
三、五所职业中学现有校园暴力防范措施及不足
    (一)广州市X区五所职业中学现有的校园暴力防范措施
        1.设置专门管理机构
        2.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4.构建警校合作模式
        5.探索性引入社会工作
    (二)广州市X区五所职业中学校园暴力防范存在的不足
        1.选择性忽视或隐瞒校园暴力事件
        2.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现实脱钩
        3.防控措施的专业性不强
        4.处理方式硬性严苛
        5.对社会工作不信任导致介入程度不深
四、强化社会工作介入职业中学校园暴力防范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介入优势
        1.以人本价值转变传统问题导向模式
        2.以多元服务弥补传统介入的功能失灵
        3.以专业方法整合和催生新型介入模式
    (二)健全防控体系,推动社工驻校
        1.健全监控和支持体系
        2.构建校园内的支持网络
        3.推动驻校社工常态化、机制化
    (三)立足学生需求,开展多元服务
        1.开展普法小组活动
        2.开展学生个案工作
        3.开展心理跟踪辅导
    (四)加强家校互动,增进家庭功能
        1.关注学生家庭动态发展
        2.促进家庭文化移植发展
        3.注重亲子和谐有效沟通
    (五)联动社区力量,营造和谐环境
        1.联动构建多元支持力量
        2.营造和谐健康社区环境
        3.建立校园暴力应急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大学生作弊的文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文献综述及意义
    三、研究目标及相关概念
    四、研究方法及关键问题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作弊问题概览
    第一节 大学生作弊行为的表征
        一、作弊的历史变迁
        二、作弊的时代要义
        三、作弊的类别体系
    第二节 大学生作弊行为的新表现
        一、考试作弊的新表现
        二、论文抄袭的时代特征
        三、反抄袭的新态势
    第三节 大学生作弊行为的理论解读
        一、越轨理论视角下对学生作弊行为的解析
        二、博弈论视阈下对学生作弊行为的分析
        三、计划行为理论对学生作弊行为的解读
第二章 大学的文化泡沫与学生作弊
    第一节 作为全控机构的现代大学
        一、大学的时代形象
        二、知识商品化与大学行政化对学生的贻误
        三、高等教育目标外部性与模糊性对学生的搁置
    第二节 娱乐至死对学生的诱惑
        一、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性
        二、学生学习态度与舞弊的动机
        三、拼命学习与拼命玩耍的博弈
    第三节 分享文化对学生的误导
        一、分享文化在大学中的传播
        二、学生对自我概念的认知
        三、分享文化在学生作弊中的滥用
第三章 大学生作弊行为背后的文化因素
    第一节 大学中学术规则的软约束
        一、互文性和原创性的时代意蕴
        二、引用规则和标准的模棱两可
        三、学术规范和学术训练的缺位
    第二节 网络文化和合作学习的泛化
        一、互联网加剧了作弊行为的普遍性
        二、信息爆炸改变了对知识的认知
        三、互联网促使合作学习的泛化
    第三节 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转变
        一、学生作弊的道德归因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偏颇
        三、学生道德观念的转变
    第四节 大学生作弊的人际环境
        一、代际文化的差异
        二、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冲突
        三、群体文化的习染
第四章 防治大学生作弊的文化建构
    第一节 明确大学目标与制度规范
        一、学生主体发展:高等教育目标的定位
        二、创新教学内容,构建多元考核模式
        三、规范学术引用,做好学术训练
    第二节 开放交往文化,协同对话交流
        一、换位思考,以情境为纽带
        二、开放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对话
        三、缓解家长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冲突
    第三节 重建道德承载,构建诚信文化
        一、内化道德规范,重建道德承载
        二、重构学校道德教育,内化生命指向
        三、学术诚信制度化,建立诚信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大学生作弊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大学生作弊访谈提纲
附录四 教师、家长与管理人员关于大学生作弊的访谈提纲
后记

(9)中小学校园犯罪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1 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概念
    1.1 不同校园犯罪概念的梳理与评析
    1.2 校园犯罪的构成特征及概念界定
        1.2.1 校园犯罪的空间特征
        1.2.2 校园犯罪的主体特征
        1.2.3 校园犯罪的被害特征
        1.2.4 校园犯罪的行为特征
        1.2.5 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念的界定
    1.3 校园犯罪与其他相关概念之辨析
        1.3.1 校园犯罪与学校人员违法犯罪
        1.3.2 校园犯罪与青少年犯罪
        1.3.3 校园犯罪与校园暴力
        1.3.4 校园犯罪与校园危机
        1.3.5 校园犯罪与校园安全事故
2 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概况与特点 2
    2.1 国外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1.1 非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1.2 亚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1.3 欧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1.4 美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2 我国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2.1 台湾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2.2 大陆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2.2.1 中小学生犯罪被害概况与特点
        2.2.2.2 中小学生违法犯罪概况与特点
    2.3 高危类中小学校园犯罪特点分析
        2.3.1 中小学校园性侵犯罪特点分析
        2.3.1.1 中小学校园性侵犯罪比例数量特点
        2.3.1.2 中小学校园性侵犯罪的现象特点
        2.3.2 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特点分析
        2.3.2.1 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比例数量特点
        2.3.2.2 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的现象特点
3 事前防控: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情境预防
    3.1 校园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基础
        3.1.1 日常活动理论
        3.1.2 环境犯罪理论
        3.1.3 理性选择理论
    3.2 校园犯罪情境预防的适用性
        3.2.1 情境犯罪预防顺应现代犯罪预防的趋势
        3.2.2 情境犯罪预防适应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要求
        3.2.3 情境犯罪预防贴合创建平安校园的理念
        3.2.4 情境犯罪预防符合校园犯罪的特点
    3.3 中小学校园犯罪情境预防的运用
        3.3.1 情境犯罪预防的运用原理
        3.3.1.1 情境犯罪预防的技术策略
        3.3.1.2 情境犯罪预防的运用方法
        3.3.2 中小学校开展情境犯罪预防的措施
        3.3.2.1 增加校园犯罪阻力的措施
        3.3.2.2 加大校园犯罪风险的措施
        3.3.2.3 降低校园犯罪收益的措施
        3.3.2.4 减少校园犯罪刺激的措施
        3.3.2.5 移除校园犯罪借口的措施
        3.3.3 潜在校园犯罪人类别化重点防范
        3.3.3.1 师长型潜在犯罪人的防范
        3.3.3.2 同学型潜在犯罪人的防范
        3.3.3.3 外侵型潜在犯罪人的防范
4 事中防控:中小学校园犯罪的应急处置
    4.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理论前提
        4.1.1 风险社会下的校园犯罪必然性
        4.1.1.1 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与启示
        4.1.1.2 社会犯罪风险源与校园犯罪
        4.1.2 校园犯罪风险下的校园安全
        4.1.2.1 校园犯罪风险的特点
        4.1.2.2 校园安全的动态平衡
    4.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目标与原则
        4.2.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目标
        4.2.1.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处工作的挑战
        4.2.1.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处目标的确立
        4.2.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原则
        4.2.2.1 未雨绸缪原则
        4.2.2.2 以人为本原则
        4.2.2.3 统一指挥原则
        4.2.2.4 快速反应原则
        4.2.2.5 协同整合原则
        4.2.2.6 依法处置原则
    4.3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实施
        4.3.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组织体制
        4.3.1.1 纵向指挥体制与职责
        4.3.1.2 内部协作体制与职责
        4.3.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运行机制
        4.3.2.1 识别预警机制
        4.3.2.2 信息报告机制
        4.3.2.3 紧急处置机制
        4.3.2.4 媒体沟通机制
        4.3.3 高危多发型校园犯罪的应急处置要点
        4.3.3.1 外侵恐怖犯罪应处要点
        4.3.3.2 校内暴力犯罪应处要点
        4.3.3.3 校园性侵犯罪应处要点
        4.3.3.4 校园盗窃犯罪应处要点
5 事后防控:中小学校园犯罪被害人的恢复
    5.1 校园犯罪被害人恢复的理论概述
        5.1.1 犯罪被害人的定义
        5.1.2 犯罪被害人的被害影响
        5.1.3 犯罪被害人的恢复
    5.2 校园犯罪被害人及其被害影响
        5.2.1 校园犯罪被害人的确定
        5.2.2 校园犯罪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危害
        5.2.2.1 未成年被害人的直接伤害
        5.2.2.2 未成年被害人的二次被害
        5.2.3 校园犯罪对校园安全生态的破坏
        5.2.3.1 校园安全物理生态受损
        5.2.3.2 校园安全人文生态失衡
        5.2.3.3 校园安全外部生态恶化
    5.3 未成年被害人生活的恢复
        5.3.1 未成年被害人恢复的原则和方法
        5.3.1.1 未成年被害人恢复的原则
        5.3.1.2 未成年被害人恢复的方法
        5.3.2 未成年被害人的二次被害保护
        5.3.2.1 司法程序中的二次被害保护
        5.3.2.2 社会生活中的二次被害保护
        5.3.3 未成年被害人的综合救助
        5.3.3.1 未成年被害人救助的制约因素
        5.3.3.2 未成年被害人的身心治疗
        5.3.3.3 未成年被害人的经济偿补
        5.3.3.4 未成年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5.4 校园安全生态平衡的重建
        5.4.1 完善校园安防设置
        5.4.2 平复师生心理危机
        5.4.3 修复失调人际关系
        5.4.4 提升校内维安能效
        5.4.5 重整校外支持资源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附录
致谢

(10)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Summary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 论文研究方法
    (四) 论文创新观点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概述
    (一) 大学生犯罪的概念
    (二)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
    (三)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解析
    (一)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主体因素解析
        1. 主体的思想因素
        2. 主体的生理因素
        3. 主体的心理因素
    (二) 大学生犯罪的家庭因素解析
        1. 家庭经济的影响
        2. 家庭教育的影响
        3. 家庭结构的影响
    (三) 大学生犯罪的学校因素解析
        1.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缺失
        2.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缺失
        3. 大学周边环境复杂
    (四) 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因素解析
        1. 社会转型因素
        2. 社会文化因素
        3. 社会传媒因素
        4. 社会道德因素
三、完善我国当代大学生犯罪预防的措施
    (一) 基于大学生个人角度的预防措施
        1. 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
        2. 增强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学习、就业与经济的压力
        3. 确立适合自身的追求目标
        4.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 基于家庭角度的预防措施
        1. 注重家庭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
        2. 注重家庭情感抚慰功能
        3. 重视家庭与学生的沟通
    (三) 基于学校角度的预防措施
        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2. 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3.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清理整顿大学周边环境
    (四) 基于社会角度的预防措施
        1. 完善贫困生救助制度,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救助
        2. 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净化社会环境
        3. 加强文化市场法制管理,促进优良文化传播
        4. 加强社会传媒管理,发挥传媒的积极作用
        5. 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构建良好社会风尚
        6. 借鉴国外少年警察制度,推广“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制度
参考文献

四、谈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德勒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原因及其预防 ——以《惊世之作》为例[D]. 李碧霞.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9)
  • [2]大学生恶性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 余沙. 湘潭大学, 2020
  • [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D]. 陈律圆.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新时期青少年知耻的家庭教育研究[D]. 祝伟欢.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5]社区矫正措施有效性实证研究 ——以B市为例[D]. 杜延玺. 吉林大学, 2019(06)
  • [6]南非生活技能教育研究[D]. 张晓阳.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7]社会工作介入职业中学校园暴力防范的策略研究 ——基于广州市X区五所职业中学的深度访谈[D]. 马燕芬.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8]大学生作弊的文化分析[D]. 张庆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3)
  • [9]中小学校园犯罪防控研究[D]. 刘猛. 武汉大学, 2015(07)
  • [10]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D]. 王嘉伟.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2)

标签:;  ;  ;  ;  

论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