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40系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CD40系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一、CD40系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余萍[1](2021)在《丹红注射液治疗ACS的系统评价及其ADR预测模型的验证研究》文中提出丹红注射液作为中药注射剂的典型代表,虽然近年来医保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严格限制,但其应用频次和使用量依然很大,随之而来的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的研究目的: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为例,评价丹红注射液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不合理用药及ADR发生情况,并对已建立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与评价。方法:一、通过检索中外文数据库,对丹红注射液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ACS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查询,利用Rev Man5.3软件对已纳入研究进行定量分析、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二、基于丹红注射液集中监测研究,对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及ADR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三、基于课题组前期开发的丹红注射液ADR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与评价。结果:一、系统评价中,研究共纳入30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3152例患者。结果显示,对于PCI术后ACS患者,相对于单纯常规治疗,联合丹红注射液能够显着降低ET-1(SMD=-1.76,95%CI[-2.35,-1.17],P<0.00001)、v WF(MD=-35.86,95%CI[-50.02,-21.68],P<0.00001)、IL-6(SMD=-1.12,95%CI[-1.72,-0.52],P=0.0003)、hs-CRP(MD=-1.84,95%CI[-2.32,-1.37],P<0.00001)、MMP-9(P<0.01)、c Tn I(SMD=-1.01,95%CI[-1.54,-0.49],P=0.0002)、CK-MB(MD=-14.02,95%CI[-17.42,-10.62],P<0.00001)、BNP(SMD=-0.52,95%CI[-0.96,-0.07],P=0.02)、CD62P(MD=-2.25,95%CI[-2.48,-2.03],P<0.00001)、s CD40L(MD=-0.70,95%CI[-0.78,-0.62],P<0.00001)、GPⅡb/Ⅲa(P<0.01)和MDA(MD=-2.69,95%CI[-4.92,-0.45],P=0.02)水平,升高NO(MD=10.16,95%CI[6.46,13.86],P<0.00001)、FMD(MD=1.90,95%CI[1.32,2.47],P<0.00001)、LVEF(MD=7.00,95%CI[4.85,9.14],P<0.00001)、SOD(SMD=1.58,95%CI[0.93,2.23],P<0.00001)水平与治疗总有效率(RR=1.17,95%CI[1.12,1.23],P<0.00001),降低患者心肌梗死面积(RR=-5.53,95%CI[-6.31,-4.75],P<0.00001)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RR=0.55,95%CI[0.42,0.71],P<0.00001),具有较好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时两组的ADR发生率(RR=1.39,95%CI[0.38,5.14],P=0.62)无统计学差异。二、集中监测共收集6331例病例,其中ADR病例50例,不良反应率为0.79%。大多数病例用药符合说明书规定,存在部分应用不合理情况,主要包括缺少中医辩证、超适应症用药、用法用量不适宜、合并用药多且存在相互作用等。丹红注射液的ADR常出现在应用第1~2天,滴注开始后前30分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大多数能在1~2内好转或痊愈。三、参与验证研究的病例共计1099例,其中ADR病例11例。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logistic回归、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和整体模型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整体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60%、72.73%和89.77%,AUC值为0.88,Gini系数为0.759,模型区分度较高。结论:丹红注射液应用于PCI术后ACS时能够显着降低患者心肌梗死面积与MACE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但其临床应用合理性仍需提高,说明书规定模糊或缺失与中药注射剂用药培训缺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丹红注射液ADR预测的整体模型准确度高、区分度好,可以考虑用于下一步的模型优化与实践。

张宇鑫[2](2021)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老年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是以老年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血液生化指标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lympho cyte ratio,PLR)大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资料及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8年10月10日至2020年10月10日就诊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老年心绞痛患者的病例资料共155例,入院患者均完善冠脉造影检查及24小时内完善相关血液生化检验,通过冠脉造影Gensini积分来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根据Gensini积分将入组患者分为低积分组(Gensini≤30,n=99)和中高积分组(Gensini>30 n=56)。收集所有纳入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等。24小时血液生化资料包括: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Platelet,PLT)、淋巴细胞(Lymphocyte,LM)、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胆固醇(Cholesterol,CHO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GLU)、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肌酐(Creatinine,Cr)、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等。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将具有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增加样本数量,便于分析危险因素),运用Spearman分析PLR与冠脉狭窄的Gensini积分分级的相关性,绘制PLR与冠脉狭窄Gensini积分分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其预测效能。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Gensini积分组(n=99)与中、高Gensini积分组(n=56)在糖尿病史、空腹血糖、吸烟史、PLR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Gensini积分组患者的PLR显着高于低Gensini积分组患者。低Gensini积分组(n=99)与中、高积分组(n=56)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D-二聚体、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肌酐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将糖尿病史、吸烟史、PLR、空腹血糖、总胆固醇(P<0.1)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糖尿病史、PLR是冠脉狭窄Gensini积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LR水平与冠脉狭窄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318,P<0.05)。3.绘制PLR与冠脉狭窄Gensini积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691(95%Cl:0.607-0.774)。PLR截点值为133.59,其诊断效率最高,敏感性为89.3%,特异性为56.7%。结论:1.糖尿病史、吸烟史、PLR是影响冠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2.PLR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随着PLR的升高提示患者冠脉狭窄的程度逐渐加重。当PLR截点值为133.59时,PLR对冠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最高,其敏感性为89.3%,特异性为56.7%。结果提示如果入院患者PLR>133.59,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可能较为严重,待进一步扩展数据及完善临床相关研究后,其可指导临床医生应尽早采取相关临床干预措施,预防冠脉狭窄进一步进展,改善患者的预后。

刘晓强[3](2021)在《SCD40L在血清和血浆中的浓度差对于冠脉狭窄预测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sCD40L(也称sCD40154)是一种炎症细胞因子,它大约95%来源于活化的血小板,以及少部分来自T淋巴细胞等。同时已有多项国内及国际研究证实,sCD40L(sCD154)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项研究旨在探讨炎症细胞因子sCD40L(sCD154)是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关。方法:收集2020-1-1至2020-8-31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因胸痛或心电图有明显缺血改变而接受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194例,在行桡动脉穿刺后,从动脉抽取血液样本10 ml,然后分成两份分别置入含EDTA和空白的试管中,静置三十分钟后分离离心,分别留取血浆和血清样本。根据患者术后CAG(Coronary Arteriongraphy,冠状动脉造影术)评分将患者分为四组,第一组患者的Gensini得分为0分,设为对照组;第二组患者的Gensini得分为1~24分,第三组患者的Gensini得分为25~53分和第四组患者的Gensini得分≥54分,以上三组设为实验组。然后由护理工作者记录上述住院治疗的患者基本临床信息,并在入院时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得患者临床基本的实验室数据。将所有实验者的血浆和血清样本置入EP管中,放入-80℃冰箱保存,采用国际认可的标准化诊断方法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亦称为酶标抗体法分别检测血清和血浆中炎症细胞因子sCD40L(sCD154)的浓度。收集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体重指数等),收集实验室指标(血生化、血糖、糖化血红蛋白、NT-pro BNP(Amino-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N端前体脑钠肽)、心肌酶谱、c Tn I(Cardiac Troponin I,肌钙蛋白I)等)。比较三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sCD40L在血清与血浆之间的差值的差异。比较第一组和第二、三、四组或四组中的基线资料差异,然后根据差异的结果,进一步探讨sCD40L及联合其他差异性结果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作用。结果:1.血清和血浆中的sCD40L差值大小在Gensini=0、1≤Gensini≤24、25≤Gensini≤53、以及Gensini≥54四组患者的比较中,四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LSD(Least Significance Difference,最小显着性法)法进行组与组之间两两比较,表明四组统计数据中两两组别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第三组和第四组对比中,sCD40L虽然呈增加趋势,但经过统计方法检验,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总体来说,血清和血浆之间的sCD40L浓度差值在四组中依次增加(P<0.05)。2.四组实验人群之间的性别、sCD40L(血清-血浆)、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白细胞计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运用符合比例优势假设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吸烟史、sCD40L(血清-血浆)、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白细胞计数对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影响。具体来说,女性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上的OR值是男性的5.409倍,无吸烟史的患者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上的OR值是有吸烟史的1.587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对严重的一组平均血小板体积的OR值是相对较轻组的0.008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对严重的一组大血小板比率的OR值是相对较轻组的1.998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对严重的一组血小板计数的OR值是相对较轻组的1.079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对严重的一组白细胞计数的OR值是相对较轻组的1.800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对严重的一组sCD40L(血清-血浆)的OR值是相对较轻组的1.007倍。结论:1.根据患者Gensini评分根据分值分成上述四组后,发现患者sCD40L在血清与血浆之间的水平差异大小与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相对于男性,sCD40L血清和血浆之间的浓度差对女性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更有预测价值。

汪杰[4](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筛选瓜蒌薤白半夏汤中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活性成分,预测其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建立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探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数据库中筛选出药物的活性成分和靶点。利Uniprot数据库筛除药物的非人类靶点并校正为官方名称。通过TTD数据、Gene Cards数据库、Dis Ge NET数据库获取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构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使用Cytoscape软件的Cyto NCA插件对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核心活性成分。在String数据库获取交集靶点蛋白的高置信度交互作用关系,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交集靶点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使用Cyto NCA插件对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核心靶点。从PDB数据库获取靶点蛋白的结构,利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模拟验证,并将结果可视化。利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KEGG通路Up_Tissue组织分布的富集分析,并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结果1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TCMSP平台共筛选到满足OB>30%、DL>0.18同时有预测靶点的活性成分33种。瓜蒌含有10种活性成分,薤白含有11种活性成分,半夏含有13种活性成分,其中β-谷甾醇(MOL000358)在薤白和半夏中均有分布。在TCMSP平台上共收集到活性成分的预测靶点137个,瓜蒌的活性成分有30个作用靶点,薤白的活性成分有119个作用靶点,半夏的活性成分有83个作用靶点。2 冠心病相关靶点和交集靶点:基于TTD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和Dis Ge NET数据库筛选冠心病的相关靶点共1221个。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共有68个。3 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基于Cytoscape软件构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网络共含有105个节点和390条边,包括了1个疾病节点,3个药物节点,33个活性成分节点,68个靶点节点。Cyto NCA插件的拓扑学分析结果显示,度值Degree中位数为6,介度中心数BC中位数为24.706522,紧密中心数CC中位数为0.37313432,共有6个活性成分满足核心活性成分的筛选条件,分别为槲皮素(MOL000098)、β-谷甾醇(MOL000358)、胞嘧啶核苷(MOL002670)、豆甾醇(MOL000449)、柚皮素(MOL004328)、黄芩苷(MOL002714)。4 靶点蛋白PPI网络:基于String数据库反馈的交集靶点蛋白的高置信度交互作用信息,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靶点蛋白PPI网络。去除与其他靶点蛋白没有相互作用的靶点后,网络共有67个节点、244条边。节点的直径越大、颜色越深代表节点Degree值越高、与之相互作用的靶点蛋白越多,边越粗、颜色越深代表两靶点蛋白间的相互作用越强。Cyto NCA插件的拓扑学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度值Degree中位数为5,介度中心数BC中位数为17.139444,紧密中心数CC中位数为0.15456675,共有16个靶点满足核心靶点的筛选条件,IL6、MAPK1、VEGFA、TP53、IL1B、PTGS2、CCL2、EGF、EGFR、HMOX1、NOS3、MAPK14、ESR1、MMP2、CAT、AR。5 分子对接模拟验证:从PDB数据库获取靶点蛋白的信息。利用Autodock_vina软件计算的靶点蛋白与活性成分间的最低结合能,所有的最低结合能结果均小于-5k J?mol-1,说明受体蛋白与活性成分具有结合活性,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构象。核心活性成分与受体蛋白的最低结合能大部分大于阿司匹林分子与受体蛋白的最低结合能,验证了靶点蛋白受体及配体选择的合理性。分子对接模拟验证显示,活性成分分子与周围分子通过氢键等分子间作用力形成较为稳定的构象。6 富集分析结果:通过David数据库获取部分富集分析结果。GO生物学富集分析共富集到307个GO条目,包括219个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es,BP)条目、36个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条目和52个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条目,涉及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positive regulation of nitric oxide biosynthetic process)、对缺氧的反应(response to hypoxia)、MAPK活性的激活(activation of MAPK activity)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富集到30条通路,涉及低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雌激素信号通路(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组织分布富集分析共富集到10个条目,主要涉及纤维母细胞、肝、血小板、心、外周血、白细胞、血等部位。7 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共有122个节点和437条边,涉及3种药物、33种活性成分、56个潜在靶点、30条KEGG通路,体现了瓜蒌薤白半夏汤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有着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结论:(1)通过数据库检索发现瓜蒌薤白半夏汤具有多种化合物成分,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是多种活性成分共同发挥作用,其中槲皮素、柚皮素、黄芩素、黄芩苷等可能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核心成分(2)通过活性成分的靶点预测筛选发现瓜蒌薤白半夏汤的活性成分可作用于多个靶点,瓜蒌薤白半夏汤主要通过IL6(白细胞介素-6)、MAP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TP53(细胞肿瘤抗原p53)、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IL-1β(白细胞介素-1β)、PTGS2(前列腺素G/H合酶2)、CCL2(C-C基序趋化因子2)、EGF(表皮生长因子)、HMOX1(血红素加氧酶1)、NOS3(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等靶点作为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核心靶点(3)通过GO分析和KEGG分析发现瓜蒌薤白半夏汤主要通过调节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positive regulation of nitric oxide biosynthetic process)、抗缺氧(response to hypoxia)、血红素结合(heme binding)、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血管舒张阳性调节(positive regulation of vasodilation)等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涉及的信号通路包括了低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雌激素信号通路(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钙信号通路(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VEGF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

李蒋凤[5](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桃仁-红花联合叶酸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及其临床靶基因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病变的常见病理变化,发生部位、涉及系统都较多,可见心脑血管、颈部血管、下肢血管、肾脏血管等,而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全民健康负担最重,患病率基数较高,病死率最高。心脏支架微创手术技术发展日趋完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治愈率较前明显提高,但仍有许多并发症待解决,从二级预防角度上延缓和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仍有进一步探索的意义。近年来中药与西药联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被证实较单一用药效果好,中药药对桃仁、红花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要药,常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处方中,西药叶酸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指南中的重要辅助用药。本课题拟从生物信息学角度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预测靶点,从网络药理学的角度探索两者联用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靶点、作用通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具体分子机制。方法1.生物信息学靶基因预测在本研究中,我们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获得了GSE90074的基因芯片数据。首先,通过病变组与正常组的比值分析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且根据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功能聚类分析。其次,通过STRING数据库,建立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了解差异基因彼此之间的关系。再次,通过Cytohubba和MCODE插件筛选重要模块和关键基因。最后,挖掘基因芯片临床数据,建立临床特征与关键基因表达之间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靶基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关系。2.网络药理学分析在桃仁、红花联合叶酸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中,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桃仁、红花药对的有效成分,并通过Pubchem数据库中检索叶酸获得其结构;其次,分别在UniProt数据库、PharmMapper数据库平台获取相应的靶点基因,将桃仁、红花、叶酸所对应的靶点基因进行合并去重;再次,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关键词在OMIM、GeneCards数据库中检索疾病相关的靶点,并将疾病对应的基因与药物靶点基因取交集,获得桃仁、红花联合叶酸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对应的靶点基因,构建药物调控网络;最后,对桃仁、红花联合叶酸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靶点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并且筛选出重要模块和关键基因。结果1.生物信息学靶基因预测结果通过对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因芯片的综合分析,得到432个基因被认为有显着意义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81个,下调基因96个。上下调基因功能富集分析,主要分子功能为与内源性或外源性脂质抗原结合、连接泛素蛋白连接酶、连接锌离子和雄激素受体结合密切相关,参与内皮细胞凋亡过程的正向调节、免疫球蛋白分泌的调节和免疫应答等代谢过程。绘制差异基因蛋白互作网络,并筛选出重要模块和关键基因,获得11个关键基因:BTRC、NFKBIA、PSMB1、PSMC1、COPS5、NEDD8、PSMA6、PSMD4、PSMD12、UBC、RPS4X;并结合临床特征数据,建立模型预测OCAD的风险与性别、高脂病史、NEDD8、BTRC、COPS5、PSMA6、PSMD12、RPS4X、NFKBI表达量有关。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获得桃仁、红花药对有效活性成分45个,与叶酸的分子结构,结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分析桃仁、红花联合叶酸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靶点,构建药物调控网络,展现叶酸、桃仁、红花药物的靶基因与靶基因间相互作用网络关系,以及叶酸、桃仁、红花药物分别与靶基因的药效团关系,了解药物间的关系;构建药物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靶点间的网络互作关系,并分析其功能富集,以及重要模块与关键靶点。重要模块GO富集分析,主要参与DNA模板化的转录及转录正调控;凋亡过程负调控;促进RNA聚合酶II转录正调控;前列腺上皮细胞分化的发展;调节DNA损伤刺激反应过程;其分子功能主要为作用于转录因子活性,序列特异性DNA结合;受体信号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类固醇结合。重要模块KEGG富集分析,通路主要为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细胞凋亡、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周期、Wnt信号通路、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乙型肝炎、肺结核、百日咳、军团病、弓形体病、单纯疱疹感染、HTLV-I感染、甲型流感、病毒性心肌炎、沙门氏菌感染、阿米巴病、巴尔病毒感染、ErbB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类节点受体信号通路、粘着斑南美锥虫病、多种癌症通路。得到8个关键靶点,分别为ALB、MAPK8、EGFR、CASP3、VEGFA、MYC、ESR1、CCND1。结论本课题应用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技术综合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分子靶点层面了解桃仁、红花联合叶酸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靶点、作用通路,初步阐释了桃仁、红花联合叶酸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通过影响DNA结合、修饰、损伤、转录、翻译成蛋白质以及蛋白质修饰的过程,干扰蛋白质或酶的功能,从而实现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且发现桃仁-红花联合叶酸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通路中有许多与各种癌症通路有关。

耿小勇[6](2020)在《血小板微粒在心肌梗死、压力负荷心肌病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血小板微粒与心肌梗死面积相关性研究血小板激活或凋亡后可释放一种超微膜状囊泡,即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PMPs可通过其表面携带或释放的多种炎性因子、受体及微核糖核酸等发挥众多的病理生理学作用,与多种疾病发病及预后相关。近年来研究显示PMPs不仅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及不稳定化全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标志物,而且与心肌梗死损伤范围相关。PMPs在心肌梗死损伤评估中确切价值以及药物对其表达的影响、调控机制均需进一步研究明确。目的:1.观察PMPs与心肌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探讨PMPs在心肌梗死损伤定量评估中的价值;2.观察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对PMPs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探讨药物干预对PMPs调控机制。方法:1.入选30只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心肌梗死模型组(MI)、假手术组(sham)、心肌梗死+阿司匹林组(MI+A)、心肌梗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MI+A+B)、心肌梗死+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组(MI+A+T)。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术前一周起至术后一周进行药物(阿司匹林10.42mg/kg,硫酸氢氯吡格雷18.75mg/kg,替格瑞洛7.81mg/kg)灌胃干预;2.术后7天处死大鼠,采集血液和心脏标本。血液标本经3000rmp,10min离心分离血清,Elisa检测PMPs及Calpain10水平;心脏标本用保鲜膜包裹好置于-20℃冷冻10-15min,1%TTC溶液37℃避光染色,使用数码相机拍照留取图片,并应用ipp6.0计算梗死面积;3.统计学分析:应用方差分析进行多均数比较,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和SNK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明确PMPs、Calpain10、心肌梗死面积之间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PMPs与梗死面积相关性。结果:1.各干预组(MI+A+B、MI+A+T、MI+A)PMPs均较MI组降低(25±2.2 vs 84±6.9,27±2.5 vs 84±6.9,49±2.8 vs 84±6.9,P<0.01);MI+A+B、MI+A+T组PMPs较MI+A组明显降低(25±2.2 vs 49±2.8,27±2.5 vs 49±2.8,P<0.01);Sham组、MI+A+B组及MI+A+T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各干预组(MI+A+B、MI+A+T、MI+A)心肌梗死面积均较MI组显着降低(10±0.96 vs 28±2.3,12±0.97 vs 28±2.3,20±1.6 vs 28±2.3,P<0.01);MI+A+T组较MI+A组显着降低(12±0.97vs 20±1.6,P=0.001);MI+A+B组与MI+A+T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PMPs与梗死面积显着正相关(r=0.85 P<0.01);4.应用线性回归分析得到PMPs与梗死面积回归模型y=4.61+0.28*x(y:梗死面积,x:血小板微粒)。结论:1.血清PMPs水平与梗死面积明显相关;2.可依据回归模型:y=4.61+0.28*x(y:梗死面积,x:PMPs)评估心肌梗死面积;3.抗血小板药物可能直接或通过Calpain10间接通过抑制血小板激活降低PMPs生成。。第二部分钙蛋白酶在心肌梗死中的作用及对血小板微粒的影响钙蛋白酶(Calpain)作为一种钙依赖蛋白酶,最初发现其作用主要为Z盘和蛋白水解活性,主要参与分解细胞膜和细胞骨架。后续研究发现Calpain参与了细胞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调控及细胞凋亡等众多病生理过程,与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肾功能不全及脑损伤等众多疾病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Calpain参与了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参与了PMPs调控过程。但其在心肌梗死损伤中的价值以及对PMPs表达的具体作用尚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目的:1.观察Calpain10与心肌梗死损伤的相关性,探讨Calpain10在心肌梗死损伤评估中的价值;2.观察Calpain10与PMPs相关性,探讨Calpain10对PMPs影响及调控机制;3.观察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对Calpain10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对Calpian10的作用机制。方法:1.入选30只Wistar大鼠,经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心肌梗死模型组(MI)、假手术组(Sham)、心肌梗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干预组(MI+A+B)、心肌梗死+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干预组(MI+A+T)、心肌梗死+阿司匹林干预组(MI+A)。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作心肌梗死模型。自模型制作术前一周起至术后一周进行药物(干预剂量分别为:阿司匹林10.42mg/kg,替格瑞洛7.81mg/kg,硫酸氢氯吡格雷18.75mg/kg)干预;2.术后7天处死大鼠,分别采集血液和心脏标本。Elisa检测血清Calpain10、PMPs表达水平;心脏标本处理后经1%TTC溶液37℃避光染色梗死心肌,使用数码相机拍照留取图片,并应用ipp6.0计算梗死面积;3.统计学分析:多均数比较应用方差分析,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和SNK检验。Calpain10与心肌梗死面积之间以及Calpain10与PMPs之间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处理;结果:1.Sham组与MI+A+B组之间Calpain10无统计学差异(18±1.5 vs 21±1.9,P=0.422);Sham组较MI组、MI+A组、MI+A+T组Calpain10明显降低(18±1.5 vs 67±4.2,18±1.5 vs 47±1.9,18±1.5 vs 30±2.4,P<0.01);MI+A+B组较MI+A+T组Calpian10降低(21±1.9 vs 30±2.4,P=0.03);MI+A+B组、MI+A+T组较MI+A组Calpain10明显降低(21±1.9 vs 47±1.9,30±2.4 vs 47±1.9,P<0.01);2.Calpain10与梗死面积明显正相关(r=0.84 P<0.01),PMPs与Calpain10明显正相关(r=0.90,P<0.01);3.应用线性回归分析得到Calpain10与梗死面积回归模型Infarction Area=3.350+0.342×Calpain10;3.。结论:1.Calpain10与心肌梗死面积相关,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PMPs参与心肌梗死损伤过程;2.Calpain10可能通过血小板激活后α颗粒分泌、血小板聚集、伸展、突起形成、脱落等过程促进PMPs生成;3.抗血小板药物可能通过降低血小板细胞内钙内流而抑制Calpain10生成进而影响降低PMPs表达。第三部分血小板微粒在压力负荷心肌病评估中的作用既往研究显示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作为血小板激活、凋亡后产物参与了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众多疾病发病过程,并在高血压病、肺动脉高压等疾病中具有重要的病情评估价值。但PMPs在心肌病中的具有何种价值,传统心肌病治疗药物是否能影响PMPs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研究明确。目的:1.观察PMPs在主动脉弓缩窄(transverse aortic constriction,TAC)压力负荷心肌病模型小鼠中的表达变化,探讨PMPs与肥厚性心肌病心肌重构及心功能的相关性;2.观察氯沙坦对PMPs及TAC模型小鼠心肌重构的影响,探讨其对PMPs影响机制;方法:1.研究共入选18只雄性C57BL/6J小鼠,经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TAC模型组(TAC group)、假手术组(sham group)及TAC+氯沙坦干预组(TAC+ARB group)。通过结扎主动脉弓方法制作TAC模型。自模型制作术前一周起至术后一周进行药物(氯沙坦5mg/kg/day)干预;2.术后7天超声测定心功能后处死小鼠,采集血液标本。Elisa检测血清PMPs表达水平;3.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多均数比较。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着差异t检验(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法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数据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进行多均数比较,进一步采用Wilcoxon检验进行均数间两两比较。结果:1.TAC+ARB组与Sham组PMPs水平无统计学意义差异(23±2.9 vs 19±3.3,P=0.055);TAC+ARB组较TAC组PMPs显着降低(23±2.9 vs 54±9.4,P=0.004);TAC组较Sham组PMPs显着升高(54±9.4 vs 19±3.3,P=0.004);2.各组间LVEF无统计学差异;3.TAC+ARB组较TAC组LV Mass明显降低(30±3.3 vs 38±2.2,P<0.001);Sham组较TAC组LV Mass明显降低(27±3.5 vs 38±2.2,P<0.001);TAC+ARB组与Sham组LV Mass无统计学差异(30±3.3 vs 27±3.5,P=0.106);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MPs与LV Mass显着正相关(r=0.908,P<0.001);PMPs与LVEF显着负相关相(r=-0.5,P=0.034)。结论:1.TAC压力负荷心肌病模型小鼠早期即可观察到PMPs升高,其水平与心肌重构显着相关,为心肌重构标志物;2.PMPs为心肌病、心力衰竭潜在干预靶点;3.氯沙坦可降低PMPs水平,对PMPs的作用可能为其改善心肌病、心力衰竭预后的又一作用机制;4.PMPs在压力负荷心肌病模型早期与LVEF呈显着负相关,为反应心功能的重要标志物。

栾海燕[7](2019)在《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标志物、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情况的影响,探究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为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26只雄性新西兰兔(2-3月龄,2-2.5kg/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其中空白组7只,造模组19只。空白组以标准兔饲料喂养,造模组高脂喂养4周后,行颈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继续高脂喂养。4周后,随机从空白组和造模组中各取一只家兔,采用HE染色观察家兔颈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确认造模成功。然后将造模组余下的18只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AS模型+电针)、阳性对照组(AS模型+阿托伐他汀钙片),每组6只。空白组不施加干预因素,以标准兔饲料喂养;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继续高脂喂养;电针组给予电针内关、足三里、关元穴处理,药物组给予含阿托伐他汀钙片的混悬液灌胃,治疗结束取材后,采用化学法检测血液中血脂含量;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流变指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RP、TNF-α、IL-6、ox-LDL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腹腔巨噬细胞内脂质沉积情况。结果:1.HE染色结果模型评价:显微镜下观察颈动脉,可见空白组颈动脉结构正常,内皮完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泡沫细胞形成;造模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内膜下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提示AS造模成功。治疗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结构受损,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泡沫细胞聚集,粥样斑块形成;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粥样斑块面积明显减小。2.血脂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TG、CHO、LDL-C均明显升高(P<0.01);HDL-C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CHO、TG、LDL-C含量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1)。3.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毛细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毛细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降低(P<0.01)。4.炎症因子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CRP、TNF-α、IL-6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CRP、TNF-α、IL-6含量降低(P<0.05或P<0.01)。5.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SOD含量明显降低(P<0.01),ox-LDL、MDA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对照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的SOD含量升高(P<0.01),ox-LDL、MDA含量降低(P<0.01)。6.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7.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巨噬细胞内脂滴明显增多;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巨噬细胞内脂滴明显减少。结论:1.针刺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改善血脂代谢和血液流变学的作用。2.针刺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标志物,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作用。3.针刺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减少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抑制泡沫细胞形成,从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朱星[8](2019)在《散结通脉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CD40/CD40L信号通路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CD40/CD40L通路,借助动物实验及生物学研究手段,观察散结通脉方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大鼠颈总动脉病理变化、血脂水平以及颈总动脉中CD40/CD40L通路相关信号分子的影响,初步揭示散结通脉方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以期为“瘀能化水”理论提供可靠的实验证据。方法:实验一:60只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挑选10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该组大鼠只结扎颈外动脉不行球囊损伤,其余50只大鼠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1周,除假手术组继续喂食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给于高脂饲料饲喂6周。根据前期预实验结果确定整个造模周期为7周。在造模7周末AS模型成功复制后,抽血检测各组大鼠血脂情况,并根据血脂结果将未分组大鼠随机分为AS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辛伐他汀组。分组完成后,各药物组大鼠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10mg/kg/d)灌胃,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散结通脉方生药浓度16g/kg/d、32g/kg/d、64g/kg/d灌胃,为保证实验的均衡性,假手术组、AS模型组均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灌胃(100g/1ml/d),持续4周。饲养12周末处死各组大鼠,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颈总动脉病理变化;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大鼠血清TC、TG、LDL-C、HDL-C含量;采用ELASA法检测大鼠血清ox-LDL水平。实验二:大鼠前期造模及给药同实验一。处死大鼠后,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sCD40L、IL-1β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颈总动脉中CD40、CD40L、NF-κBp65(核)、MCP-1、LOX-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颈总动脉中ICAM-1、VCAM-1、MMP-9的蛋白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颈总动脉中CD40、CD40L、NF-κBp65、MCP-1、LOX-1的基因表达。结果:实验一:1.颈总动脉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颈总动脉结构完整,内膜连续,平滑肌细胞及弹力纤维板排列整齐;AS模型组颈总动脉结构破坏明显,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散结通脉方低剂量组颈总动脉内膜不光滑,内皮下泡沫细胞及炎性细胞聚集较AS模型组明显减轻;辛伐他汀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颈总动脉病变显着减轻,未见明显的泡沫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2.各组大鼠血清中TC、TG、LDL-C、HDL-C检测结果显示:经药物干预后,各药物组TC、TG、LDL-C水平均较AS模型组极显着降低(P<0.01),中药低剂量组HDL-C显着升高(P<0.05),辛伐他汀组、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中剂量组HDL-C水平升高更为明显(P<0.01);与辛伐他汀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降低TC的功效较弱(P<0.05),但在降低LDL-C方面效果明显(P<0.05),并可极显着降低TG及升高HDL-C水平(P<0.01),中药中剂量组降低TC的作用弱于辛伐他汀组(P<0.05),但在降低TG方面优于辛伐他汀组(P<0.05),在LDL-C、HDL-C的改善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低剂量组在改善TC方面弱于辛伐他汀组(P<0.01),但TG、LDL-C、HDL-C结果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3.各组大鼠血清中ox-LDL检测结果显示:经药物干预后与AS模型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ox-LDL显着降低(P<0.05),而辛伐他汀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ox-LDL改善更加明显(P<0.01),且中药高剂量组优于辛伐他汀组(P<0.05)。实验二:1.大鼠血清中TNF-α、sCD40L、IL-1β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AS模型组血清TNF-α、sCD40L、IL-1β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药物干预后,AS大鼠血清中TNF-α、sCD40L、IL-1β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且在降低TNF-α、sCD40L、IL-1β方面,辛伐他汀组与中药中剂量组效力相当(P>0.05),其功效显着强于中药低剂量组,但弱于中药高剂量组(P<0.05)。2.大鼠颈总动脉中CD40/CD40L相关蛋白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AS模型组颈总动脉中CD40、CD40L、LOX-1、NF-κB p65(核)、MCP-1蛋白表达极显着升高(P<0.01);与AS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CD40、CD40L、LOX-1、NF-κB p65(核)的表达均极显着降低(P<0.01),而在LOX-1、MCP-1方面,中药低剂量组有显着降低趋势(P<0.05),但辛伐他汀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降低幅度更加明显(P<0.01)。3.大鼠颈总动脉中CD40/CD40L相关基因检测结果显示:AS模型组CD40 mRNA、CD40L mRNA、LOX-1 mRNA、MCP-1 mRNA、NF-κBp65 mRNA的表达升高极为明显(P<0.01),经相应药物干预后,辛伐他汀组颈总动脉中LOX-1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CD40mRNA、CD40L mRNA、MCP-1 mRNA、NF-κBp65 mRNA表达降低幅度更为显着(P<0.01);中药低剂量组能显着抑制CD40L mRNA、LOX-1 mRNA的表达(P<0.05),且对CD40 mRNA、MCP-1 mRNA、NF-κBp65 mRNA的表达抑制更加突出(P<0.01);中药中剂量组LOX-1 mRNA的表达较AS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CD40 mRNA、CD40L mRNA、MCP-1 mRNA、NF-κBp65 mRNA表达降低幅度更为显着(P<0.01);中药高剂量组颈总动脉中CD40 mRNA、CD40L mRNA、LOX-1 mRNA、MCP-1 mRNA、NF-κBp65 mRNA的表达均较AS模型组极显着降低(P<0.01)。4.大鼠颈总动脉中ICAM-1、VCAM-1、MMP-9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几乎无阳性染色,表明未见明显ICAM-1、VCAM-1、MMP-9蛋白表达;AS模型组可见大量的棕黄色颗粒,提示大量的ICAM-1、VCAM-1、MMP-9表达;辛伐他汀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棕黄色颗粒较AS模型组明显减少,提示经药物干预后颈总动脉中ICAM-1、VCAM-1、MMP-9表达下降。经半定量分析显示,AS模型组中ICAM-1阳性面积百分比较假手术组显着上升(P<0.05),VCAM-1、MMP-9上升更为显着(P<0.01);与AS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ICAM-1阳性面积百分比显着下降(P<0.05),VCAM-1、MMP-9下降幅度更大(P<0.01),中药低剂量组ICAM-1、VCAM-1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MMP-9的表达降低更加明显(P<0.01),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ICAM-1、VCAM-1、MMP-9阳性面积百分比均较AS模型组极显着降低(P<0.01)。结论:1.通过球囊损伤结合高脂饲料饲喂的方法可以建立大鼠AS病变模型,经散结通脉方干预能有效改善大鼠颈总动脉AS病变情况。2.散结通脉方能显着降低AS大鼠血清中TC、TG、LDL-C、ox-LDL含量,升高HDL-C水平,且中药低剂量组与辛伐他汀组效力相当,而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明显优于辛伐他汀组,具有良好的调脂功效。3.散结通脉方能够降低AS大鼠血清中TNF-α、sCD40L、IL-1β的表达,降低AS大鼠颈总动脉中CD40、CD40L、NF-κB p65、MCP-1、LOX-1蛋白及基因的表达,减少颈总动脉中VCAM-1、ICAM-1、MMP-9的表达,提示散结通脉方可能通过干预CD40/CD40L信号转导发挥抗AS作用。

王宁[9](2019)在《不同抗栓药物对STEMI患者急诊PCI前后PMA及血小板CD40L变化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抗栓药物对急诊PCI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接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患者68例为实验组,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将实验组根据用药情况分为A、B、C三组,A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肝素)22例;B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比伐卢定)21例;C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替罗非班+肝素)25例。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者5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实验组病人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时间段内的所有病历材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时间、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及既往病史。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实验组STEMI患者PCI术前后PMA、血小板CD40L百分比,详细记录实验组患者PCI术后开通血管分级情况,并密切随访实验组患者出院后30天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前血浆中PMA及血小板CD40L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患者血浆中PMA、血小板CD40L与肌钙蛋白Ⅰ呈正性相关关系(P<0.05);实验组术后24小时血液中PMA及血小板CD40L百分比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24小时C组PMA及血小板CD40L百分比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相比,C组PCI术后心肌灌注良好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8,P=0.041),B组与C组相比,心肌灌注情况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7,P=0.457)。A组与C组相比,A组30天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8,P=0.041);B组与C组相比,30天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89,P=0.203);A组与C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6,P=0.328),B组与C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9,P=0.543)。结论:在STEMI患者PCI围术期的治疗中,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有更强的抗血小板活化及抑制炎症反应的效果,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替罗非班加肝素比单用比伐卢定有更好的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但在抗炎方面替罗非班加肝素不如单用比伐卢定效果好。

耿俊梅[10](2017)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病灶内CD40L水平与病灶结构变化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探讨CD40-CD40L信号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灶发生发展的作用,本课题进行了人冠状动脉AS病灶结构变化的观察和病灶内CD40L、MMP-9表达水平的检测。方法:收集人冠状动脉AS血管60例作为实验组,按照病理分期分为四组:脂纹期5例,纤维斑块期19例,粥样斑块期18例,继发改变期18例;以无病变冠状动脉12例为对照组。常规HE染色观察两组人群冠状动脉的组织结构并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病灶结构的相关指标,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SP两步法检测CD40L、MMP-9蛋白表达水平,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RT-qPCR)法检测CD40L、MMP-9 mRNA表达水平,分析CD40L、MMP-9表达水平与冠脉AS病灶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1.对照组冠脉管壁薄,内膜、中膜、外膜各层结构厚度均匀一致,内膜平滑完整。实验组肉眼呈从脂纹期到继发病变期的不同变化,病变使冠脉出现不同程度的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部分病灶内可见钙化、出血、血栓形成等;光镜下轻者仅见泡沫细胞增生,血管壁厚度及管腔无明显改变;重者出现明显粥样坏死灶,甚至斑块内出血或血栓形成,血管壁显着增厚,管腔明显狭窄。2.对照组血管壁内未见CD40L表达,实验组CD40L表达水平明显增高,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AS病灶肩区、基底部、纤维帽区域及坏死灶周围的泡沫细胞及炎细胞胞浆,CD40L平均光密度值测定显示实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内各期病变CD40L水平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对照组血管壁可见MMP-9蛋白少量表达于中膜平滑肌细胞及内膜泡沫细胞的胞浆;实验组冠脉AS病灶内可见MMP-9蛋白大量表达于泡沫细胞及炎细胞,以粥样斑块肩区、基底部、纤维帽区域及坏死灶周围明显,另可见少量表达于中膜平滑肌细胞。平均光密度值测定显示,实验组MMP-9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不同病变阶段的病灶内MMP-9表达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RT-qPCR法检测冠脉组织中CD40L、MMP-9 mRNA水平,结果显示实验组CD40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比较仅继发病变期高于对照组(P<0.05);MMP-9 mRNA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论组间或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蛋白CD40L与MMP-9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且二者与内膜最厚处厚度、坏死灶厚度、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纤维帽厚度分数有一定的负相关趋势。结论:1.人冠脉AS病灶内CD40L表达水平明显增强。2.人冠脉AS病灶内MMP-9高表达,并与CD40L表达水平正相关,与病灶结构指标变化有关。3.人冠脉AS病灶内CD40L可能促进MMP-9表达,使病灶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加速,最终导致病灶结构发生纤维帽变薄、斑块破裂等演变。

二、CD40系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D40系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丹红注射液治疗ACS的系统评价及其ADR预测模型的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1.1.2 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与安全性
        1.1.3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1.2 丹红注射液应用于ACS的研究现状
    1.3 临床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
        1.3.1 模型的建立
        1.3.2 模型的评价与验证
    1.4 本文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丹红注射液治疗PCI术后ACS患者的系统评价
    2.1 研究内容
    2.2 资料与方法
        2.2.1 文献检索
        2.2.2 文献纳入标准
        2.2.3 文献排除标准
        2.2.4 文献筛选
        2.2.5 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
        2.2.6 统计学方法
        2.2.7 敏感性分析与亚组分析
    2.3 纳入文献结果
        2.3.1 文献检索结果
        2.3.2 纳入文献信息
        2.3.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系统评价结果
        2.4.1 丹红注射液对PCI术后ACS患者的有效性评价
        2.4.2 丹红注射液对PCI术后ACS患者的安全性评价
        2.4.3 敏感性分析与亚组分析
        2.4.4 发表偏倚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与ADR发生情况分析
    3.1 研究内容
    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3.3 数据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患者基本情况
        3.4.2 中西医诊断
        3.4.3 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情况
        3.4.4 不良反应病例情况分析
    3.5 讨论
        3.5.1 中西医诊断
        3.5.2 用法用量
        3.5.3 合并用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丹红注射液ADR预测模型验证
    4.1 研究内容
    4.2 数据来源
    4.3 研究方法
        4.3.1 数据处理
        4.3.2 搭建验证数据流
        4.3.3 评价指标
        4.3.4 分析软件
    4.4 研究结果
        4.4.1 数据基本情况
        4.4.2 模型验证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老年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和分组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实验分组
        1.5 相关诊断标准
    2.研究方法
        2.1 造影技术及方法
        2.2 血液化验处理及方法
        2.3 Gensini评分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3.1 单因素结果分析
    3.2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及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
    3.3 ROC曲线分析及散点图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3)SCD40L在血清和血浆中的浓度差对于冠脉狭窄预测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1.国内外现状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3.实验室分析
        3.1 主要仪器及试剂
        3.2 标本及基础数据收集
        3.3 实验方法
        3.4 操作步骤
    4.统计分析
(三) 结果
    1.研究人群的一般特征及临床资料
    2.sCD40L在血清和血浆中的变化
    3.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sCD40L 在冠心病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理论研究
    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1.1 疾病的命名和历史沿革
        1.1.2 病因病机
        1.1.3 治疗
        1.1.4 小结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2.1 病因
        1.2.2 病理生理
        1.2.3 发病机制
        1.2.4 诊断标准
        1.2.5 治疗
        1.2.6 小结
    1.3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1 单味药研究
        1.3.2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复方研究
        1.3.3 小结
第二章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2.1 研究一瓜蒌薤白半夏汤的活性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小结
    2.2 研究二冠心病靶点的筛选和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2.1 冠心病靶点
        2.2.2.2 Venn 图及潜在作用靶点
        2.2.2.3 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
        2.2.3 小结
    2.3 研究三潜在作用靶点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小结
    2.4 研究四潜在作用靶点的分子对接模拟验证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
        2.4.3 小结
    2.5 研究五潜在作用靶点的生物功能富集分析
        2.5.1 数据库和软件
        2.5.2 方法
        2.5.3 结果
        2.5.4 小结
    2.6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PI3K/AKT 信号通路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桃仁-红花联合叶酸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及其临床靶基因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基于生物信息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靶基因预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1.3 功能富集分析
        1.4 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和模块分析
        1.5 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
    2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分析差异表达基因
        3.2 功能富集分析
        3.3 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和模块分析
        3.4 统计分析
    4 讨论
        4.1 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发展现状
        4.2 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现状
        4.3 基因芯片微阵列数据结果分析
        4.4 泛素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二、桃仁-红花联合叶酸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叶酸与桃仁-红花药对的成分获取和筛选
        1.2 叶酸与桃仁-红花药对的靶点获取
        1.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获取
        1.4 药物调控网络构建
        1.5 重要模块与关键基因的筛选
        1.6 功能富集分析
    2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酸与桃仁-红花药对的有效活性成分
        3.2 叶酸与桃仁-红花药对有效活性成分的靶点
        3.3 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潜在靶点预测
        3.4 药物调控网络的构建
        3.5 重要模块与关键基因的筛选
        3.6 KEGG和 GO功能富集分析
    4 讨论
        4.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现状
        4.2 中医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4.3 桃仁、红花药对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4.4 叶酸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4.5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4.6 结果分析与讨论
三、总结
    1 研究结论
    2 创新性
    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6)血小板微粒在心肌梗死、压力负荷心肌病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血小板微粒与心肌梗死面积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钙蛋白酶在心肌梗死中的作用及对血小板微粒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小板微粒在压力负荷心肌病评估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血小板相关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颈动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四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及治疗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综述三 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散结通脉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CD40/CD40L信号通路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研究概况
        1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名
        2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3 动脉粥样硬化的辨证分型
        4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
        5 问题及展望
    第二章 CD40/CD40L与动脉粥样硬化
        1 CD40、CD40L的结构及分布
        2 CD40/CD40L与动脉粥样硬化
        3 抑制CD40/CD40L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4 问题与展望
实验研究
    第一章 散结通脉方对AS大鼠颈总动脉病理形态及血脂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散结通脉方对AS大鼠CD40/CD40L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9)不同抗栓药物对STEMI患者急诊PCI前后PMA及血小板CD40L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及实验分组
        1.1 入选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临床资料收集
    3 主要仪器及试剂
        3.1 主要仪器与器械
        3.2 主要试剂
    4 研究方法
        4.1 围术期处理及研究指标
        4.2 标本收集
    5 结果评价
        5.1 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C)
        5.2 术后30天内主要MACEs发生情况
        5.3 术后30天内出血并发症
    6 实验操作步骤
        6.1 PMA的检测
        6.2 血小板CD40L检测
    7 PCI术后随访
    8 实验注意事项
    9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术前用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PMA及CD40L变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目录

(10)人冠状动脉粥样病灶内CD40L水平与病灶结构变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D40L 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CD40系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丹红注射液治疗ACS的系统评价及其ADR预测模型的验证研究[D]. 余萍.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老年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张宇鑫.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SCD40L在血清和血浆中的浓度差对于冠脉狭窄预测价值的研究[D]. 刘晓强.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研究[D]. 汪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桃仁-红花联合叶酸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及其临床靶基因预测[D]. 李蒋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6]血小板微粒在心肌梗死、压力负荷心肌病中的价值[D]. 耿小勇.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7]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D]. 栾海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散结通脉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CD40/CD40L信号通路干预的实验研究[D]. 朱星.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不同抗栓药物对STEMI患者急诊PCI前后PMA及血小板CD40L变化的影响[D]. 王宁.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10]人冠状动脉粥样病灶内CD40L水平与病灶结构变化的关系[D]. 耿俊梅. 贵州医科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CD40系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