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下两条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水库下两条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一、水库底下的两座隧道设计与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杜承龙[1](2020)在《高速铁路特大桥建设工程防洪影响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急速攀升,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高速时代”。2004年1月21日,中国国务院审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建设“四横四纵”客运专线,此后中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跨越式发展,至2019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3.5万千米,居世界第一。在中国铁路建设的大力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新建铁路桥梁需经过河道、河口和洪水蓄滞区等防洪区域。为了确保新建铁路桥梁及河道防洪安全要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在有防洪任务的河流上兴建的大型建设项目,进行防洪影响评价分析十分必要。为此,本文以延安至榆林高速铁路柳树店延河特大桥的基本情况及管辖河道的防洪要求和标准为研究对象,进行涉河特大桥工程防洪评价研究,为特大桥防洪安全评价方法提供指导和借鉴。涉水桥梁防洪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论证洪水水文要素,分析论证拟建桥位所在河段范围内河道冲淤演变情况,分析计算桥位处流速和水位参数,根据大桥设计资料及相关标准规范,计算桥梁壅水和最大冲刷深度,在设计洪水条件下,分析评价大桥建设对河道河势稳定、河道已有构筑物、规划水利工程、行洪、防洪抢险、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等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并就防洪影响的有关问题提出相应防治与补救措施与建议等要素。本文以拟建延安至榆林高速铁路柳树店延河特大桥为防洪评价研究对象,对高速铁路特大桥防洪影响评价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等进行论述;全面分析特大桥建设工程防洪影响区域如:河道、气象、水文、水沙、地质等特性及水利工程;归纳总结特大桥防洪评价分析计算的各项指标及计算公式;利用上述研究内容成果对研究对象进行防洪综合评价并提出防治措施,最终得到结论拟建延安至榆林高速铁路柳树店延河特大桥防洪评价符合标准,桥墩壅水对河道行洪能力有一定影响,通过对河道堤岸的加高、砌护等补救措施进行弥补。通过本文高速铁路特大桥建设工程防洪影响评价研究,将会对其他地区高速铁路特大桥防洪评价提供坚实的理论及数据参考,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实践。

赖世贤[2](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提出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陈建刚[3](2019)在《深圳第三通道工程下穿梅林水库渗流耦合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深圳市新区-原特区内第三通道工程为背景,借助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山岭隧道下穿水库时渗流耦合效应对隧道结构的变形及受力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水库水位、不同隧道覆土厚度条件下隧洞周围渗流、隧道结构的变形与受力情况,进行下穿水库静力场和渗流场耦合分析,研究山岭隧道下穿水库合理净距,以及水库水位变化对隧道结构内力的影响及相互关系,并总结出工程设计的经验方法。

张瑞佳[4](2019)在《国道109线北京段改建升级工程路线方案研究》文中提出现状国道109北京段全长119km,公路等级和线形指标低、通行能力小,难以承担起首都西部出口及国道干线功能,需进行提级改建。但区内地形、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沿线河道、村镇、公路铁路、环境敏感点等制约因素多。本项目规模巨大,建设意义重大,环境影响敏感,施工条件困难。为实现“功能完善、安全舒适、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建设目标需要在其路线规划中进行全面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为:采用四阶段交通预测方法进行特征年交通组成和交通量预测;从路网功能、交通量、建设条件等方面,论证公路等级、设计速度及主要技术指标标准;优选设计走廊,采用国际主流勘测设计集成技术对路线进行优化规划;使用运行速度和三维视距计算方法的行车安全评估;根据工程数量和三维线形对环境影响和工程经济进行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特征年预测交通量为30000~50000pcu/d,交通组成主要为小型客车;本次改建标准为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80km/h;采用永定河和清水河河谷带为设计走廊;路线推荐方案的主要技术和经济指标是:路线总长66公里,圆形曲线最小半径700米,最大纵坡为3.6%,连续3公里最大纵坡为2.53%。路基土石方1014万方,桥隧比为56%,工程总造价149亿元,占地6630亩;路线行车安全性好,全线ΔV85<20km/h,线形指标均衡、连续,且行车视距条件优越;路线方案环境影响较小,约是同类工程的60%;工程造价较低,约是同类工程的70%,节约规划用地1170亩。通过研究得出以下认识,对我国山区公路设计具有参考意义:1)功能定位明确、交通量预测合理、建设条件分析透彻,是论证公路路线等级和主要技术指标的基础。2)对于山区高速公路,优选设计走廊是关键,建议按初步设计深度进行方案阶段的路线布局研究,并通过线形优化、灵活布置路幅、路基合理结构化、控制桥隧比等措施来降低环境影响和工程造价。3)基于勘测设计一体化平台,利用DTM、曲线型设计、道路空间线形实时关联优化、三维线形模拟评价等先进技术进行路线方案研究是实现山区公路建设全目标及贯彻“两型”社会发展理念的重要手段。

陈启文[5](2016)在《大河上下》文中指出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引子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但黄河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又是一个让人类费尽猜测的千古之谜。这一谜团近年来已被中国地理学家揭开了,并且向世人再现了在地球造山运动中大地重新塑形和黄河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的阐释过于深奥,这里我尽可能把它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常识。第一阶段

黄文滔[6](2016)在《当代“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工业景观这个命题具有高度的复合性,“后工业”一词具有不同的理解,经过前人的研究,学界对其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在工业活动停止进行之后(的用地);景观一词也具有广义与狭义的解释,广义的景观即一切所见皆为景观,狭义的景观则特指在美国90年代兴起的现代景观学科(Landscape Achitecture)。此命题的产生是由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两个趋势所导致的:其一是我国在近年来所面临的工业转型的趋势;其二则是我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从对物质的追求转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从而开始重视景观设计的趋势;因此,后工业景观的设计,实际上设计界基于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美化的理念,融入各自的设计技巧,将这两个趋势所产生的问题综合进行考虑,以工业为主题,设计方法为手段而进行的高度复杂的设计活动。在此命题上欧美国家已经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发达国家在上世纪末期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转化,对产业结构进行巨大调整,在此冲击下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和废旧工业设施甚至污染的土壤,进而催生了工业遗产保护、工业建筑再利用、棕地绿化、后工业景观设计等一系列研究。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进行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性设计活动,如至今仍被认为是后工业景观工院的典范——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建筑改造,此后后工业景观的概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不断得到发展。我国的工业转型进程则比欧美在上世纪末所经历的要复杂得多,因为国情的不同,具有高度的特殊性。我国整体仍处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工业时代,在世界工厂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输出到我国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于此同时,由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我国东南沿海先富起来的地区却已经出现了后工业化的迹象,并已经开始进行后工业景观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空气和水资源受到了巨大的威胁,雾霾问题、水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矛盾的日益尖锐使得我国再也不能对工业污染视而不见,我国已走到不得不对我国的工业进行再思考的地步,因此我们不难预见未来的若干年内,将会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工业用地或工业厂房以及设施被整治、迁移、停用、废弃,在此背景下,我们急需从大量相对成功的后工业用地处理的案例中吸取经验,以指导未来的一系列后工业用地项目,避免建设性破坏。本文的写作旨在全球范围内选取大量当代(具体到2000年以后)已经建成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后工业景观作品,从项目的背景、用地的原格局、重整的用地、格局的重构以及景观的再生、建构筑物的保护与更新进行一系列的解读,并试图采用跨界的思维方式,融合建筑、景观、规划以及遗产保护的学科,对多个前沿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基于资源再利用与工业遗产保护的原则,对其进行剖析和解读;而为了从大量的案例中寻找当代后工业景观的发展趋势,笔者也将有针对性地对每个项目中对“工业”的主题的体现手法以及“景观”层面问题的解决程度进行一个基于同一标准体系下的统计分析,并希望从中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为今后后工业景观的项目设计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与支持。

秦岭[7](2013)在《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文中研究说明前言:一次宿命的行走我穿行在荒山枯岭之中,却恰似一叶小舟,独行水上。水在哪里?抬望眼,到处都是旱地。安全的行走,却在考察中国农村饮水的安全与不安全。水,生命之源,它是在呼唤我吗?我宁可相信,给我安排这样一次行走的,是水,更是命运。二者必然是兼而有之的。水既然能成为生命之源,必然与命运有关。我的行走,由北国到江南,由内地到边陲,因水而来,为水而去。中国农民与安全的饮用水之间,撼动我的,是缺一口水而遭遇的死亡、流血以及满脸泥石流一样的眼泪;是得到一口水

蔡臣[8](2012)在《复杂含水弱胶结砂岩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城市隧道工程,主要包括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地下铁道、公路隧道,或穿越障碍物的各种地下通道以及各种市政地下工程和地下人防设施等。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密度持续增长,许多大城市存在人口膨胀、建筑空间狭小、城市绿化减少、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交通阻塞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使城市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结果使得城市市区可供利用的地面面积越来越少。要解决城市建设与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一条非常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因此修建城市隧道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然而,隧道是修筑在具有一定应力履历和构造迹象的各种围岩介质中的一种洞室结构体系,地质环境为隧道工程的自然载体,其地质构造、岩土介质、地应力和水文地质等因素不仅控制着工程地质灾害的规模、频率与发育特征,而且直接影响隧址区的地面稳定性、深部稳定性、山体稳定性和围岩稳定性。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围岩基本特征,对围岩稳定性做出评价,不仅关系到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方案,而且还决定着整个隧道工程的造价,因此,为了确保隧道工程的稳定,保障工程安全施工,必须就隧道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围岩稳定性等问题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论文以在建桃树坪、胡麻岭隧道工程为依托,针对复杂含水弱胶结砂岩围岩的特性,采用现场工程地质调查、现场监测和地质探测、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等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桃树坪、胡麻岭隧道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特征,通过地质分析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模拟计算了不同工况条件下岩体失稳与时间的定量关系,并针对隧道所在区域的特殊水文地质条件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做出了评价。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隧道所在区域的工程地质调查和地质探测所获得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桃树坪、胡麻岭隧道位于祁连褶皱系的秦祁中间隆起带东南端,区内主要受前震旦纪、阿森特—加里东、燕山和喜马拉雅四个构造旋迥的影响,隧道区地貌上属黄土台塬区,地表水不发育,主要为各种沟内季节性流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水量较小,洞身经过区域多为复杂含水弱胶结砂岩,成岩作用差,对隧道的施工有较大影响。2、采用有限元法建立计算模型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层位移和围岩应力分布情况进行模拟计算,模拟结果显示隧道的开挖对其周围的岩体稳定性影响较大,并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围岩失稳的现象越来越明显。隧道洞身在穿越第三系沙岩所在区域时围岩失稳的现象最为明显。3、运用物元理论进行隧道围岩分级。首先确定评价指标(本文选用了岩石强度Rc、RQD值、岩体完整性Kv值、地下水状态),对指标参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构造相应的经典域物元和节域物元,再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关联函数得出相应的围岩级别。4、将神经网络评判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评价过程与物元理论评价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运用物元模型对含水弱胶结砂岩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评判分析,其方法是可行的,结论是可靠的。

杨仕发[9](2012)在《隧洞工程开挖及不良地质带的处理施工工艺分析——六枝特区旧院水库工程实例》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招标文件提供的资料及现场实际查勘情况,仔细分析导流兼取水洞的地质条件和施工要求,六枝特区旧院水库位于V类围岩地层段,其隧洞开挖及不良地质带的处理是本工程施工的难点。基于本工程实际,介绍了六枝特区旧院水库工程概况,分析了六枝特区旧院水库工程中隧洞开挖技术,以及六枝特区旧院水库工程不良地质带施工工艺,最后给出了六枝特区旧院水库工程隧道开挖和不良地质带施工注意事项。

曾科,许模,张强[10](2012)在《傍湖隧道渗漏通道评价及防治措施》文中指出通常地表水体渗漏的技术关键在于水动力条件和渗漏通道,而对于傍湖隧道,其渗漏的关键在于水体与隧道之间是具备适宜的渗漏通道。本文根据通道导水性的不同,将通道类型分为贯通型、裂隙型、弱渗透型三类,并总结了各类通道渗漏特征、定性定量评价方法,提出傍湖隧道涌突水防治措施。

二、水库底下的两座隧道设计与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库底下的两座隧道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铁路特大桥建设工程防洪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铁路特大桥建设工程防洪影响区域分析
    2.1 特大桥研究区域概况
        2.1.1 项目所在区域概况
        2.1.2 河道概况
        2.1.3 气象、水文特性
        2.1.4 水沙特性
        2.1.5 地形地貌
        2.1.6 工程地质情况
    2.2 建设项目概况
    2.3 现有水利工程及其它设施概况
        2.3.1 水文观测设施
        2.3.2 现有水利设施
        2.3.3 其他相关设施
    2.4 水利规划及实施安排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桥位处河道演变分析
    3.1 河道演变分析概念
    3.2 河道历史演变分析
    3.3 河道近期演变分析
    3.4 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大桥防洪评价计算分析
    4.1 基础资料收集
    4.2 设计洪峰流量计算
        4.2.1 河位干流设计洪水
        4.2.2 桥位断面设计洪水流量计算成果的比选与评价
    4.3 设计洪水位分析计算
        4.3.1 设计洪水位计算方法
        4.3.2 涉河桥梁设计洪水位计算
    4.4 壅水分析计算
        4.4.1 壅水高度计算
        4.4.2 壅水影响范围
        4.4.3 风壅、浪高计算
        4.4.4 桥梁底部高度评价计算
        4.4.5 居民、农田淹没评价计算
    4.5 冲刷分析计算
        4.5.1 一般冲刷计算
        4.5.2 墩台局部冲刷计算
        4.5.3 弯道冲刷计算
        4.5.4 冲刷计算成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洪综合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
    5.1 防洪综合评价
        5.1.1 项目建设与有关规划的关系及影响分析
        5.1.2 项目建设对现有防洪标准、技术要求的影响分析
        5.1.3 项目建设对河道行洪的影响分析
        5.1.4 项目建设对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
        5.1.5 项目建设对现有水利工程及其他设施的影响分析
        5.1.6 项目建设对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
        5.1.7 项目建设对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的影响分析
    5.2 防治与补救措施
        5.2.1 工程建设对规划影响的防治与补救措施
        5.2.2 工程建设对堤岸影响的防治与补救措施
        5.2.3 对河势影响的补救措施
        5.2.4 施工期对河道行洪影响的防治与补救措施
        5.2.5 对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影响的防治与补救措施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研究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深圳第三通道工程下穿梅林水库渗流耦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述
2 渗流耦合效应下隧道变形及稳定性分析
    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2.2 隧道渗流影响分析
    2.3 流固耦合变形影响分析
        2.3.1 隧道拱顶沉降分析
        2.3.2 库底沉降分析
    2.4 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及安全性计算
3 结论

(4)国道109线北京段改建升级工程路线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公路建设新理念阶段
        1.3.2 “两型”公路建设理念阶段
        1.3.3 绿色公路建设理念阶段
        1.3.4 山区公路设计趋势
        1.3.5 设计方案评价标准及方法
    1.4 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总体设计
    2.1 项目背景及立项依据
        2.1.1 项目背景
        2.1.2 建设必要性
    2.2 项目的功能
    2.3 建设条件
        2.3.1 地形地貌
        2.3.2 工程地质条件
        2.3.3 水文地质条件
        2.3.4 水文气象
        2.3.5 地质灾害与地震区划分
        2.3.6 地震影响
    2.4 交通量分析预测
    2.5 道路等级及技术标准论证
        2.5.1 道路等级
        2.5.2 设计速度
        2.5.3 车道数论证
        2.5.4 主要技术指标标准
    2.6 路基标准横断面
    2.7 设计原则及路线方案研究的依据
        2.7.1 设计原则
        2.7.2 路线方案研究依据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线走廊带的研究
    3.1 起终点论证及节点控制
        3.1.1 拟定路线方案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3.1.2 起点论证
        3.1.3 终点论证
    3.2 设计走廊带选取
        3.2.1 北线走廊
        3.2.2 中线走廊
        3.2.3 南线走廊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路线设计方案的比选研究
    4.1 路线段落划分
    4.2 军庄-王平段路线方案比选
        4.2.1 建设条件
        4.2.2 主要问题
        4.2.3 路线方案对比
    4.3 王平-雁翅段路线方案比选
        4.3.1 建设条件
        4.3.2 主要问题
        4.3.3 路线方案对比
    4.4 雁翅-清水段路线方案比选
        4.4.1 建设条件
        4.4.2 主要问题
        4.4.3 路线方案对比
    4.5 清水-市界段路线方案比选
        4.5.1 建设条件
        4.5.2 主要问题
        4.5.3 路线方案对比
    4.6 道路其他关键位置选取
    4.7 隧道洞口选址
    4.8 工程规模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路线设计方案评价
    5.1 行车安全评价
        5.1.1 线形指标评价
        5.1.2 运行速度计算与评价
        5.1.3 三维视距计算及核查
    5.2 自然环境影响评价
    5.3 工程经济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当代“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的与景观建筑学的兴起
        1.1.2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1.1.3 研究的个人原因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实践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实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调查研究
        1.5.2 实地调查研究
        1.5.3 模型分析研究
        1.5.4 分析归纳演绎
    1.6 研究框架
2.案例的搜集甄选与解析方法
    2.1 案例的复杂性与甄选的必要性
    2.2 案例的初步搜集与整理
        2.2.1 案例的初步搜集与整理
        2.2.2 初步案例介绍资料整理
        2.2.3 案例的类型与初步研究
        2.2.4 案例的筛选方法说明
    2.3 国内案例资料的初步整理与评价
        2.3.1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2001
        2.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2003
        2.3.3 上海红坊国际文化艺术社区(红坊)2006
        2.3.4 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2006
        2.3.5 黄石矿山公园2007
        2.3.6 上海1933老场坊2007
        2.3.7 深圳南海意库2008
        2.3.8 上海后滩公园2009
        2.3.9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2010
        2.3.10 大华1935文化商业综合体2013
    2.4 国外案例资料的初步整理与评价
        2.4.1 韩国仙游岛公园2002
        2.4.2 瑞士苏黎世MFO公园2002
        2.4.3 日本波将金公园2003
        2.4.4 卢森堡城市广场city square developing2007 一期至今
        2.4.5 墨西哥蒙特雷钢铁博物馆2007
        2.4.6 澳大利亚Ballast Point Park2009
        2.4.7 法国南特铸造厂公园Foundries'garden2009
        2.4.8 西首尔湖公园2009
        2.4.9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line2010一期至今
        2.4.10 比利时亨克Genk C-M!ne square2012
    2.5 案例的初步总结与思考
        2.5.1 工业片区的保护与再利用
        2.5.2 工业影响地的保护与再利用
        2.5.3 单体建筑、构筑物与设施的保护与再利用
        2.5.4 其他类型的保护与再利用
    2.6 案例的进一步甄选
    2.7 案例进一步解析的逻辑与步骤
        2.7.1 案例解析的逻辑
        2.7.2 案例解析的步骤
3 “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与改造设计研究
    3.1 “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
        3.1.1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2001
        3.1.2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2010
        3.1.3 大华1935文化商业综合体2013
        3.1.4 西首尔湖公园2009
        3.1.5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line一期与二期
    3.2 后工业景观与工业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3.2.1 保护评价
        3.2.2 保护原则
        3.2.3 保护策略
    3.3 本章小结与建议
4 首钢博物馆概念设计实践项目简介
    4.1 项目背景
        4.1.1 项目区位
        4.1.2 企业背景
        4.1.3 上位规划分析
    4.2 场地遗产要素的解读
        4.2.1 北厂区
        4.2.2 石景山
        4.2.3 秀池
        4.2.4 高炉
        4.2.5 料仓与传送带
        4.2.6 烟囱
    4.3 用地关系解读
        4.3.1 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峙
        4.3.2 过去、现在与未来
    4.4 建筑内部分析
        4.4.1 高炉内部结构说明
        4.4.2 高炉内部空间再利用
    4.5 设计概念
        4.5.1 望远镜
        4.5.2 首钢历史轴线与核心展墙
        4.5.3 记忆的传承
    4.6 设计后记
5 结论
    5.1 结论
        5.1.1 当代的工业遗产地的改造设计的主旨在于遗产保护传承与再利用
        5.1.2 当代“后工业”景观是传承城市记忆、延续生活历史的重要手段
        5.1.3 民间力量在当代“后工业”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成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5.2 讨论与展望
        5.2.1 讨论
        5.2.2 展望
    5.3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及资料
致谢

(8)复杂含水弱胶结砂岩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1.2.1 数值模拟法
        1.2.2 围岩分类法
        1.2.3 力学分析法
        1.2.4 非线性分析法
    1.3 论文选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1 论文选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含水弱胶结砂岩基本特性研究
    2.1 含水弱胶结砂岩的特性
    2.2 现场取样情况
    2.3 室内试验分析
        2.3.1 含水率分析
        2.3.2 密度分析
        2.3.3 颗粒密度分析
    2.4 物理指标换算
    2.5 样本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2.5.1 内摩擦角与粘聚力的测定
        2.5.2 压缩模量的测定
        2.5.3 渗透系数的测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水弱胶结砂岩物理力学性质时间特性研究
    3.1 水与砂岩相互作用机理
    3.2 考虑时间效应的含水砂岩物理力学特性变化机理试验研究
        3.2.1 暴露时间引起的含水率的变化
        3.2.2 暴露时间引起的密度变化
        3.2.3 暴露时间引起抗剪系数变化
        3.2.4 暴露时间引起的压缩模量的变化
    3.3 暴露时间对含水砂岩物理力学特性作用效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桃树坪、胡麻岭隧道地质条件分析研究
    4.1 自然地理概况
        4.1.1 地形地貌特征
        4.1.2 区域气候特征
        4.1.3 河流水文特征
        4.1.4 场地环境
    4.2 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4.2.1 地质条件
        4.2.2 水文地质条件
    4.3 桃树坪、胡麻岭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4.3.1 桃树坪隧道
        4.3.2 胡麻岭隧道
    4.4 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4.4.1 围岩软硬不均
        4.4.2 围岩易软化、掌子面稳定性差
        4.4.3 涌水、涌砂现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时间效应的桃树坪、胡麻岭隧道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5.1 有限元分析
        5.1.1 基本概念
        5.1.2 岩体的非线性本构模型
    5.2 桃树坪、胡麻岭隧道围岩稳定性计算分析
        5.2.1 数值模拟方法
        5.2.2 计算分析
        5.2.3 计算参数的选取
        5.2.4 计算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桃树坪、胡麻岭隧道围岩稳定性评判分析
    6.1 围岩稳定性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
        6.1.1 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及指标量化
        6.1.2 桃树坪、胡麻岭隧道围岩稳定性综合评判
    6.2 围岩稳定性神经网络评判法分析
    6.3 基于可拓学理论的围岩稳定性评判分析
        6.3.1 物元理论
        6.3.2 可拓集合理论
        6.3.3 关联函数
        6.3.4 可拓评判法的基本步骤
        6.3.5 可拓学围岩分级方法的应用
    6.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9)隧洞工程开挖及不良地质带的处理施工工艺分析——六枝特区旧院水库工程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六枝特区旧院水库工程中隧洞开挖
    2.1 施工准备
    2.2 施工测量
    2.3 布 孔
    2.4 钻孔、验孔
    2.5 装药、联网、起爆
    2.6 安全处理及出渣
3 六枝特区旧院水库工程不良地质带施工工艺
    3.1 工程塌方
        3.1.1 勤观测
        3.1.2 短开挖
        3.1.3 强支护
    3.2 塌方处理
        3.2.1 裂隙扩张造成的小塌方
        3.2.2 塌方体窄长的小塌方
        3.2.3 中等塌方
        3.2.4 大塌方
4 隧道开挖和不良地质带施工注意事项
    4.1 超前地质预报
    4.2 断层及破碎带开挖
5 结 语

四、水库底下的两座隧道设计与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铁路特大桥建设工程防洪影响评价研究[D]. 杜承龙. 长安大学, 2020(06)
  • [2]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3]深圳第三通道工程下穿梅林水库渗流耦合效应研究[J]. 陈建刚.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19(04)
  • [4]国道109线北京段改建升级工程路线方案研究[D]. 张瑞佳. 长安大学, 2019(01)
  • [5]大河上下[J]. 陈启文. 清明, 2016(02)
  • [6]当代“后工业”景观案例解析[D]. 黄文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7]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J]. 秦岭. 中国作家, 2013(06)
  • [8]复杂含水弱胶结砂岩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 蔡臣.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9]隧洞工程开挖及不良地质带的处理施工工艺分析——六枝特区旧院水库工程实例[J]. 杨仕发.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10)
  • [10]傍湖隧道渗漏通道评价及防治措施[J]. 曾科,许模,张强. 地下水, 2012(02)

标签:;  ;  ;  ;  ;  

水库下两条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