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BBC与政府冲突的背后——解读英国政府与BBC反商业化传统的对抗

英国BBC与政府冲突的背后——解读英国政府与BBC反商业化传统的对抗

一、英国BBC与政府冲突的背后——解读英国政府与BBC反商业化传统的对峙(论文文献综述)

徐婉钰[1](2021)在《Facebook平台上不丹政府、媒体与网民账号的涉华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郭超[2](2021)在《《简·爱》跨文本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罗琦祥玉[3](2021)在《新维多利亚小说视域下《直至世界的尽头》中的现代性悖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是英国20世纪最为瞩目的作家之一。其小说《直至世界的尽头》(To the Ends of the Earth,1991),又称作“海洋三部曲”,由《越界仪式》(Rites of Passage,1980)《近距离》(Close Quarters,1987)和《甲板下的火焰》(Fire Down the Below,1989)构成,其中第一部《越界仪式》获得当年的布克奖。三部曲在主题和结构上具有延续性和完整性,是戈尔丁晚期创作的巅峰之作。20世纪80年代,英国掀起历史小说的创作热潮,其中的“新维多利亚小说”以维多利亚时代为创作背景,以历史的经验观照当代人类的生存现状,反思现代性中的悖论命题。《直至世界的尽头》亦属于新维多利亚小说的序列当中,小说从英国19世纪贵族子弟塔尔伯特的视角出发,以三部日记的形式记述了一次怪诞的、戏剧性的海上航行。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所呈现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叙事中主体性的构建与消解、意象原型中传统价值的瓦解,探讨《直至世界的尽头》中现代性悖论特征。绪论部分首先对戈尔丁的人物生平及创作作品进行梳理,其次通过对维多利亚时代特征的回溯讨论新维多利亚小说对现代性反思,印证戈尔丁创作中的现代性悖论主题。之后对戈尔丁《直至世界的尽头》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论述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双重书写。通过对牧师科利信仰的失落、萨默斯与贝内特的对峙以及塔尔伯特“反向成长”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受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重影响,人物自我的存在与周遭社会文化环境充斥着悖论感,人物之间也表现出矛盾冲突关系,这种矛盾实则为现代性中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悖论的表征。第二章探讨了小说叙事形式的多样化。《直至世界的尽头》采用了日记体和书信体的第一人称视角来确立人物的主体性,但又通过复调叙事和空间叙事逐步消解主体的权威,主体性走向崩溃。从小说的叙事可以看出现代性悖论中构建主体的努力与主体最终构建失败这一组矛盾。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小说中的意象原型与经典文本意象的互文。《直至世界的尽头》使用了《古舟子咏》中的“信天翁”和《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伊甸园等原型,但却对其象征内涵进行改写:方舟不再承担起救赎的功能,乘客们历经磨难,前往新伊甸园的意愿也将落空。意象的变形以及意象内涵的改写展现了现代性中传统价值崩溃。戈尔丁对现代性悖论的书写在某种意义上是其历史意识的外在体现。在《直至世界的尽头》中,他借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浪漫主义的开端这一文化转折点,隐喻20世纪下半叶中仍旧存在的现代性悖论问题。从18世纪晚期以来,工具理性不断地压制价值理性,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发生畸变,审美现代性却无法独自承担起救赎人类的重担,两种力量不断互相博弈,使得现代性悖论处于一种动态变化却又无解的状态,对现代性悖论的书写彰显了戈尔丁对现代文明中人类处境的深切关怀。

董爽[4](2021)在《中国电视舞蹈综艺的他鉴与本土化(2006-2020)》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对象是中国电视舞蹈综艺,聚焦于2006——2020年间的他鉴与本土化过程。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对国外电视舞蹈综艺进行了简要的历史梳理,以英、美两国的电视舞蹈综艺为例,归纳出其由公共教育至商业化的转向特征,并具体叙述了早期的商业化文娱节目与之后领潮的电视舞蹈节目;第二章论述中国电视舞蹈综艺的历程,并将其归纳为四个发展阶段,比对分析它与英美电视舞蹈综艺的发展路径。并在中国电视生态变革的背景下,分析舞蹈综艺节目的商业化驱动、“模式”效仿与创新的难题。第三章将《舞蹈风暴》作为田野个案研究对象,以技术迭代为支撑背景,分析电视舞蹈综艺他鉴中的本土体现、本土化中的调适、本土化后的结果。第四章承接前两章中的内容,以国内电视舞蹈综艺他鉴和本土化中的媒介、舞蹈和人为落脚点,指出本土化中的共性特征,共有四个方面:舞蹈综艺制作的本土意识和创新、舞蹈的行业市场和公共空间的变化、舞蹈综艺公共领域中的特性以及舞蹈从业者的选择和态度,勾勒出国内外传媒影响下中国舞蹈文化传播的变化。

王蓓蓓[5](2020)在《微警务视域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公安机关是党和人民手中的“刀把子”,因此,做好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是坚定政治立场、确保公安姓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警务改革的深入,依托于微博、微信、微视频及其他类型App等载体的微警务模式在公安工作体系中所占比例得到了极大提升,微警务载体的影响力也超过了传统载体,其交互性、便捷性和信息传播的及时性等特点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社会矛盾凸显,多元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等冲击着民警的价值观,这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在载体选择与应用、工作的主动性与及时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载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承担着连接思想政治工作各要素的桥梁功能,微警务的发展促进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载体转型。近年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警务载体以其便捷、交互、即时等优势打破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界限,缩短了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间的距离,将传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双向交互,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用中存在着整体合力建设不足、形式与承载内容匹配误区、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媒介素养缺失等问题。因此,在公安工作全面推广应用微警务模式的视域下,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微警务”载体在实践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是适应微警务发展和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推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助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本文在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交往行为理论、人本管理理论和传播学的长尾理论、分众传播理论,在微警务视域下,探究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微警务”载体及其相关影响,对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具体模式、举措、取得的成果、存在的困境及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探析微警务载体对传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解构,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探析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困境的消解路径,从而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体系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提升我国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充分发挥其育警功能,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的人民公安队伍。

吴娜[6](2020)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他多次考察调研革命老区,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文化发展的“两创”原则,旨在解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传统与当代的问题,是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为当前红色文化如何实现创新发展的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文化与价值观密不可分,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价值观的直接表现,文化中蕴含着、折射着价值观和价值内涵。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次、最为核心的要素,是文化的精髓。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红色文化核心理念在当代的集中体现,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本文将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放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框架范围内展开研究,在对红色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针对当前红色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新时代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策略。具体而言,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从理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红色文化的概念、特征、表现形态、价值功能等问题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从价值观的视角对红色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和描述,对不同历史时期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进行归纳和提炼,从而揭示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规律;第四章主要对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逻辑关系展开分析和探讨,从而揭示二者之间的历史继承性,以及在理论基础、文化根基、精神内涵等方面的内在契合性;第五章重点论述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现状。总结近年来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红色文化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而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必要性;第六章为本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的创新点,重点论述在新的时代语境和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红色文化创新的发展策略。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也要有具体的实践对策。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红色文化的内在本质要求。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进一步提炼红色文化的精神标识,彰显价值内核,实现话语转换,关注现实需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践中应对挑战,实现认同;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形势要求,从制度层面、教育模式、传播手段、红色文化产业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再补充、再拓展、再创造,使红色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屈菁[7](2020)在《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学派”动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它包含源自于中华民族深沉文化内涵的故事内容,体现探索民族艺术之路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艺术表现语言,是由中国艺术家在特定阶段创作并在世界上获得较高认同的动画艺术创作。它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也具有明显的未来指向性。本文从“历史”的视角观照“中国学派”动画,研究的重点主要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期,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主体,其他时期具有相同风格的动画创作为延伸,以特伟、“万氏兄弟”、靳夕等人为核心而创作的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特点的中国动画。本研究引入创作论、作品构成论、艺术接受论,结合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补充口述史及访谈资料,以图像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要素分析法与归纳法对“中国学派”动画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学派”动画创作思想、创作团队、动画作品、接受群体的分析,检视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兴起的“中国学派”动画三十余年来生产运作的基本模式,旨在研究在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中国学派”动画迅速崛起并取得较大成功的内在驱动力和外部助推力,以期对新时代中国动画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学派”动画进行宏观的脉络梳理。回溯了“中国学派”动画兴起、形成、高潮与衰落的发展过程,并对“中国学派”动画两次高潮产生的原因、特征、表现进行了划分,以世界的角度分析了作者与作品的创作活动。第二部分对创作主体进行研究。将“中国学派”动画的主要创作者分为编剧、导演、绘制者三个部分,从三者各自在创作群体中所承担角色、创作的构思、心理特征方面研究分析,并从其呈现的艺术性、重要性,得出创作主体在“中国学派”动画中拥有的特性与共性。第三部分是对“中国学派”动画创作过程的研究。从创作主体的心理研究、创作过程研究、创作手法研究等方面,剖析了创作主体形成的心理特征、心理机制,以及创作过程中动因、构思与艺术表现三个阶段对动画实体性的表达与精神上的表达,分析了动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写实与虚构的表现手法。第四部分主要为“中国学派”动画作品研究。对“中国学派”动画的作品构成、故事原型、艺术形象、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并以此探讨“中国学派”动画的艺术特色,以及其与同时代世界主要动画流派的相互影响。第五部分对“中国学派”动画的受众进行研究。从“中国学派”动画预期受众、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进行分析,通过不同受众的接受心理、受众解读方式等,对“中国学派”动画的受众在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了探讨。第六部分对“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从“中国学派”动画生产的上层规划、创作主体的努力、优质作品的产出等角度进行探讨。对中国动画发展的自我建构与认同,中国动画的艰难探索与多维突破给予反思。在对“中国学派”动画的产生背景、创作主体、创作过程、动画作品、受众群体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指出,“中国学派”动画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其特殊的生产运作模式。具体而言,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成长壮大起来的“中国学派”动画,从作品构思、制作到发行放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衔接,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稳定的机制,构建了一个以国家文艺思想为顶层设计,国家财政拨款为后盾支持,专业合作团队为中坚力量,高质量作品为展示方式,少年儿童为受众主体,有上层规划、有制度保障、有专业组织、有明确目标、有巨大成效、有大众基础的自上而下、相互作用的“金字塔模式”。综合考察“中国学派”动画的成功经验,探索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反思其不足,对当代多元文化背景和全新技术环境下,中国动画在全球如火如荼的文化与商业竞争中树立民族自信,既能保持民族风格而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视野,更好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赵泽红[8](2020)在《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 ——兼谈毕业设计作品《医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独特的“生命密码”和“健康根柢”,纪录片在‘历史真实’中演绎的‘艺术真实’重组了中医药文化的记忆逻辑,以“镜像缩影”突破其秘而不宣的视觉空白,超越了题材本身的意义表达,在纪录片感性的艺术领域里平衡中医药文化内容的理性逻辑。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阐述在政府主导下的“不可偏废”、“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格局、河南省是中医药文化的典型代表地域等影响下的选题缘起;梳理学界、业界目前对于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的研究现状,在大多研究关注于个案的美学研究、传播研究等的基础上形成文献综述;厘清本文的研究思路,明确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的可行性;以毕业设计作品《医承》为立足点,以期丰富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研究。第一部分简要概述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本章对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进行理论探源,溯源中医药文化的概念界定得出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概念界定,梳理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启蒙、萌芽、过渡、成长、繁荣的五个发展阶段,并对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分类界定为人文地理类、人物传记类、知识养生类、治疗方法传播类;分析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国内外现状,包括国内现有的传播格局及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的海外传播现状。第二部分实现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的文化解读,纪录片在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记忆、文化革新意义建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服务于中医药文化,这种良性发展必由之路的探讨能够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像传播提供理论借鉴。第三部分着重阐述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应用。‘复合型视角’的流动形成中医药文化历史变革的有力见证者;叙事时空的转化实现了在真实空间’和‘想象空间’里承载中医药文化;具有表意形式的视听造型语言在客观表述与主观表意中探寻与中医药文化‘神韵’的契合;以造型元素、声音元素的艺术再现辅佐文本真实在艺术语言的深层引发最触动的中医药文化人文精神。第四部分在创作方法上为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提供新的创新思路,做一定的影像调适思考。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应积极探索新的现代元素介入的表现手法;调适传播机制优化传播路径;强化细节的表情达意将抽象的意识形态通过直观化的视觉语言呈现;通过人物设置移情接口,满足受众的期待视野实现人物视野和受众视野的融合,在受众的情感契合点中引发公共心理的共情空间;在艺术表达中开辟崭新的‘真实’美学,通过二次创作使受众在观赏性中获得审美愉悦感。

张凡[9](2020)在《媒介评价:演变轨迹和社会影响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媒介产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媒体性质由早期收归国有到市场化、产业化、资本化改革,媒介属性由纸质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媒体,媒介边界不断扩大。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不断更新媒介评价手段,尤其到21世纪初,更是打造出一套“政策、市场、专业”平衡的综合评价体系,分别代表“追求政治导向、经济收益和专业权威”,对稳固我国媒介生态平衡,促进国家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媒体融合”、“互联网+”等成为时代热潮,该平衡体系被逐渐消解,呈现“受众话语增强”、“市场占据主导”、“政府规制前弱后强”这几大新型特征。这一现象的产生使得媒介生态失调、舆论场杂音不断。为防止新媒体越轨,政府需重新主导评价体制,以政策力量调整媒介生态。本文将对不同时期的媒介评价方式进行分析,了解不同主体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政府在其间的地位,以寻求如何在新时期构建媒介评价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媒介评价与特色媒介产业高度契合,经历了早期追求“政治诉求”到改革开放后“领导、专家主导评价话语”、“市场评价手段介入”转向“多元评价”的一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质都未脱离“国家管控”,媒介评价体系被视为在政府主导下的用以改良政治制度的策略,让媒介机构/媒体人能追求国家权威认可,又可获得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满足。但新媒体带来的生态革新,新的评价方式消解传统平衡,市场再次占据主导,这种新型评价方式自由度过高难以把控,由此带来一定失序。因此政府需及时调整,重塑政策话语,以寻求多方平衡,在新时期防止失衡、脱节。

周婕[10](2020)在《中国纪录片产业中的IP运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纪录片产业向来偏于制作忽视经营,从而造成产品一次性消费、市场规模日益萎缩等问题。IP运营通过多次裂变,打破不同媒介、不同艺术形态间的受众壁垒,实现了用户和利益的最大化。文化产业青睐IP运营的变现能力和增值属性,不断推崇并掀起热潮。纪录片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逐渐受到IP风潮影响,各方尝试以IP为核心的全产业链运营,推出了如《风味人间》、《人生一串》、《水果传》等优质IP,并展开多元化开发,这为长期萧条的纪录片产业带来生机。当下纪录片产业规模体量小,市场程度低,面对IP运营浪潮,如何规避风险、合理运用以促进纪录片产业良性发展是学界和业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将运用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借助大众文化理论等理论学说,客观全面厘清纪录片产业中IP运营现状以及发展图景。本文主要包括绪论和四个章节的内容。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总结相关文献后,对纪录片、纪录片产业、IP及IP运营概念进行阐释。第一章基于纪录片IP样本数据从建构、传播、开发三个环节展示纪录片IP运营现状,指出当下纪录片IP运营已然走出一条特色之路,整体态势一片向好。第二章立足典型案例《水果传》,总结IP运营机制分为直接介入的内部行动网与间接影响的外部驱动网。第三章从深层运作机制入手,挖掘纪录片IP运营一片向好现状下的隐藏问题。内部行动网中IP创造人员经验欠缺、衍生方二次创造力不足、用户黏性亟待增强;各行动者的关系充满着冲突和疏离。外部驱动网的驱动力不足,反而增强商业变现的迫切感,缺少维护,导致IP运营出现损伤纪录片艺术性和质量的现象。最后一章融合国内外纪录片IP成功经验,从表层运营流程和深层运作机制两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在表层流程上,纪录片IP在建构时塑造人物IP、传播时选择精准营销、开发时关注泛纪实类形态;在深层运作机制中,通过人才战略、品牌战略以及生态合作战略缓解内部行动网的矛盾;通过拓展资金渠道、完善知识产权环境保障外部驱动网的力量;加强国际传播拓宽国内IP运营视野。

二、英国BBC与政府冲突的背后——解读英国政府与BBC反商业化传统的对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BBC与政府冲突的背后——解读英国政府与BBC反商业化传统的对峙(论文提纲范文)

(3)新维多利亚小说视域下《直至世界的尽头》中的现代性悖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威廉·戈尔丁及其创作
    二、新维多利亚小说对现代性的反思
        (一)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与现代性
        (二)新维多利亚主义与新维多利亚小说
    三、戈尔丁与《直至世界的尽头》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选题意义
    五、研究内容
第一章 形象悖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
    第一节 牧师科利的信仰失落
    第二节 萨默斯与贝内特的对峙
    第三节 塔尔伯特的“反向成长”
第二章 叙事反讽:主体的确立与崩溃
    第一节 双重体裁中的主体建构
    第二节 复调叙事中的主体性崩溃
    第三节 多重空间叙事下的主体
        一、强大的自然空间与主体的消解
        二、颠覆的社会空间与身份的解构
第三章 意象互文:传统价值的瓦解
    第一节 信天翁:死亡与诅咒
    第二节 方舟:拯救与毁灭
    第三节 伊甸园:乐园与坟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电视舞蹈综艺的他鉴与本土化(2006-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背景和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外电视舞蹈综艺概略
    第一节 主流媒体的公共责任
        一、英国BBC
        二、美国CBS
    第二节 商业化转向
        一、早期的商业化文娱节目
        二、领潮的电视舞蹈节目
        (一)《来跳舞吧》与《舞动奇迹》
        (二)《舞魅天下》与《与星共舞》
第二章 中国电视舞蹈综艺的历程
    第一节 发展概况
        一、2000——2005 年电视舞蹈综艺“初创期”
        二、2006——2014 年电视舞蹈综艺“勃发期”
        三、2015——2016 年电视舞蹈综艺“停滞期”
        四、2017——2020 年电视舞蹈综艺“黄金期”
    第二节 变革和效仿
        一、生态变革
        二、模式效仿
    第三节 创新难题
第三章 个案研究:《舞蹈风暴》的他鉴和本土化
    第一节 他鉴模式的本土体现
        一、舞蹈之外的角色设定
        二、受众参与
    第二节 本土化中的调适
        一、节目的重新定位
        二、素材与人才的选择
        三、大众化的适应调整
        四、新媒体中的营销与大众传播
        (一)多屏营销
        (二)粉丝社群
    第三节 本土化后的结果
        一、技术创新
        二、赛制中真正的幕后“推手”——编导
        三、对舞蹈创编的催化
第四章 他鉴和本土化中的媒介、舞蹈和人
    第一节 舞蹈综艺制作的本土意识和创新
    第二节 舞蹈的行业市场和公共空间
        一、“全球舞蹈超市”
        二、舞蹈空间的拓展
    第三节 舞蹈综艺公共领域中的特性
        一、综艺内容对社会文化的反映
        二、受众参与和民主权利的体现
        三、媒体助推大众审美
    第四节 舞蹈从业者的选择和态度
        一、体制内演员对市场的接纳
        二、舞蹈专业群体的“抵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1999——2020 年电视舞蹈、舞蹈综艺节目一览表
    附录二 《舞蹈风暴》个案田野调查相关人员采访名单
    附录三 田野个人采访记录(部分)
        一、采访冯双白记录
        二、采访夏小虎记录
        三、采访《舞蹈风暴》编导胡岩记录
        四、采访《舞蹈风暴》编导池咚咚记录
        五、采访郑子豪记录
    附录四 《舞蹈风暴》第一、二季作品名单(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微警务视域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2 基本认识
    2.1 核心概念
        2.1.1 微警务及其形态
        2.1.2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微警务”载体
    2.2 基础理论
        2.2.1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2.2.2 交往行为理论
        2.2.3 人本管理理论
        2.2.4 传播学相关理论
    2.3 微警务载体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2.3.1 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的影响
        2.3.2 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法的影响
        2.3.3 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影响
3 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3.1 应用的基本模式
        3.1.1 公安部:主导形成公安新媒体矩阵管理模式
        3.1.2 北京:重视信息发布和互动的“北京模式”
        3.1.3 江苏:微警务平台集群助力公安思政工作
        3.1.4 四川:公安微信对公安文化的有效传播
        3.1.5 厦门:注重民警个人和基层微博运营的“厦门模式”
    3.2 采取的主要举措
        3.2.1 微博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3.2.2 警务微信开启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新时代
        3.2.3 微视频激发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新活力
        3.2.4 各类App引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处处入微
    3.3 取得的有关成效
        3.3.1 减小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间的代沟
        3.3.2 拓宽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
        3.3.3 增强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3.3.4 有助于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隐性教育功能的挖掘
4 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主要困境
        4.1.1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应用尚未形成整体合力
        4.1.2 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政工作中形式与内容的匹配误区
        4.1.3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权威的弱化和素养缺失
        4.1.4 微警务运行环境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
    4.2 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4.2.1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影响
        4.2.2 微警务载体承载内容的影响
        4.2.3 微警务实施环境的影响
5 国外警队管理载体应用的经验借鉴及分析
    5.1 国外警队管理载体应用的概况
        5.1.1 美国:Twitter在警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5.1.2 英国:大众传媒与新兴载体合力推动警队管理
    5.2 国外警队管理载体应用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5.2.1 正确认识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
        5.2.2 加强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政工作中应用的政策支持、制度保障
        5.2.3 优化不同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承载的内容
        5.2.4 注重微警务载体与其他载体的融合
6 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困境消解
    6.1 推动微警务载体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合力的发挥
        6.1.1 着眼于基础层,加强微警务载体建设
        6.1.2 着力于拓展层,积极开发新型载体
        6.1.3 弘扬于精神层,注重培育公安特色文化
        6.1.4 强化于核心层,推动微警务载体与传统载体融合
    6.2 注重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微警务载体形式与内容的匹配
        6.2.1 尊重碎片价值,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碎片化传播新场域
        6.2.2 持续更新,凸显微警务载体承载公安思政内容的时代性
        6.2.3 踏实务实,彰显微警务载体承载公安思政内容的实用性
        6.2.4 精确选择,突出微警务载体承载公安思政内容的针对性
    6.3 夯实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权威,尊重客体的能动地位
        6.3.1 理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关系
        6.3.2 明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权威定位
        6.3.3 尊重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客体的能动性发挥
        6.3.4 提升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的媒介素养
    6.4 优化微警务运行环境,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6.4.1 加强民警意识形态建设,净化载体运行的内部环境
        6.4.2 注重意见领袖培养,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6.4.3 适应科技发展,实现微警务载体功能效应的拓展延伸
        6.4.4 强化组织建设,推动微警务载体应用的制度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文化的理论阐释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
        2.1.1 核心概念界定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2.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2.2 红色文化的理论阐释及时代价值
        2.2.1 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2.2.2 红色文化的表现形态
        2.2.3 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
        2.2.4 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第3章 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蕴含的核心价值观
    3.1 红色文化的萌芽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之初探(1919-1921年)
        3.1.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红色文化的萌芽
        3.1.2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探索
    3.2 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价值观的塑造(1921-1949年)
        3.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3.2.2 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价值观的阐释
    3.3 红色文化的继续发展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初步形成(1949-1978年)
        3.3.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红色文化的继续发展
        3.3.2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初步形成
    3.4 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1978年至今)
        3.4.1 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
        3.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
第4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文化的关系探讨
    4.1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来源
        4.1.1 红色文化蕴含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
        4.1.2 红色文化蕴含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
        4.1.3 红色文化蕴含了“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价值准则
    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红色文化价值理念在当代的集中体现
        4.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
        4.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
        4.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人民性”的价值立场
    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文化的内在契合
        4.3.1 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
        4.3.2 共同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3.3 共同的精神内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第5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现状
    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5.1.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要求
        5.1.2 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5.1.3 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
    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成就
        5.2.1 红色文化思想理论体系的新拓展
        5.2.2 红色文化核心内涵的新凝练
        5.2.3 红色文化精神谱系的新丰富
        5.2.4 红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发展
    5.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红色文化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5.3.1 代际传承的挑战
        5.3.2 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
        5.3.3 消费主义文化的挑战
        5.3.4 新型传播方式的挑战
        5.3.5 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
第6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对策
    6.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本质要求
        6.1.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1.2 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指导
        6.1.3 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6.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
        6.2.1 提炼精神标识,实现红色文化内涵的现代诠释
        6.2.2 彰显价值理性,突出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核
        6.2.3 体现时代特征,实现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新转换
        6.2.4 立足现实需求,在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增进认同
    6.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红色文化创新的实践路径
        6.3.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红色文化的制度建设
        6.3.2 创新教育模式,促进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
        6.3.3 运用红色文化符号,开展红色文化仪式活动
        6.3.4 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
        6.3.5 依托文化产业,创新红色文化的表达方式
        6.3.6 促进对外交流,推动红色文化“走出去”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
    2.研究综述
    3.研究范畴及概念界定
    4.研究内容及方法
    5.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的兴起与发展
    1.1 序曲(1924-1948)
        1.1.1 孕育与铺垫
        1.1.2 战乱中的动画
    1.2 摸索与萌芽(1949-1954)
        1.2.1 技术的摸索
        1.2.2 “中国学派”动画的萌芽
    1.3 第一次创作高潮——民族之路的开创(1958-1965)
        1.3.1 迅速的成长
        1.3.2 表现与成因
        1.3.3 深远的影响
    1.4 中国动画的跌宕与复兴(1966-1987)
        1.4.1 跌宕与复苏
        1.4.3 再次辉煌
        1.4.4 改革浪潮的冲击
    1.5 衰落与机遇(1988-1999)
        1.5.1 挣扎后的凋零
        1.5.2 多重的困境
        1.5.3 探寻与机遇
    1.6 小结
第二章 “中国学派”动画的创作主体研究
    2.1 具有特色的动画导演
        2.1.1 导演在创作主体中的角色
        2.1.2 导演的审美理想
        2.1.3 导演的艺术观
    2.2 富有想象力的编剧
        2.2.1 编剧承担的角色
        2.2.2 编剧的取材意图
        2.2.3 编剧的艺术追求
    2.3 民族风格的绘制者
        2.3.1 绘制的角色
        2.3.2 绘制者的风格特点
        2.3.3 绘制者的重要性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学派”动画创作研究
    3.1 创作心理
        3.1.1 创作主体的心理特征
        3.1.2 创作心理机制
    3.2 创作过程
        3.2.1 创作动因
        3.2.2 创作构思
        3.2.3 艺术表达
    3.3 创作手法
        3.3.1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3.3.2 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
    3.4 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作品研究
    4.1 作品的构成
        4.1.1 丰富充实的内容
        4.1.2 相得益彰的形式
    4.2 故事原型
        4.2.1 神话原型
        4.2.2 民间原型
        4.2.3 寓言故事原型
    4.3 艺术形象
        4.3.1 差异化的定位
        4.3.2 综合性的塑造
        4.3.3 多方位的特点
    4.4 风格特点
        4.4.1 多样的构图方式
        4.4.2 丰富的色彩表现
        4.4.3 艺术风格
    4.5 同时代的世界动画
        4.5.1 欧洲的动画
        4.5.2 美国的动画
        4.5.3 日本的动画
    4.6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学派”动画的受众分析
    5.1 受众类型与特点
        5.1.1 预期受众
        5.1.2 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
    5.2 接受心理分析
        5.2.1 受众心理动机
        5.2.2 受众解读方式
    5.3 受众在“中国学派”动画传播中的作用
        5.3.1 传播目的
        5.3.2 传播效果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及其影响
    6.1 “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构建
        6.1.1 国家政治推力与经济支持
        6.1.2 创作主体的动画理想与集体努力
        6.1.3 作品的民族风格与多样表达
        6.1.4 受众的明确定位与审美取向
    6.2 “中国学派”动画生产运作模式的影响
        6.2.1 中国动画发展的自我建构与自我认同
        6.2.2 中国动画的艰难探索与多维突破
    6.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949年——1999 年中国动画作品获奖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 ——兼谈毕业设计作品《医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发展
    (一)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概念界定
    (二)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发展梳理
    (三)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国内外现状
        1.国内现状
        2.国外现状
二、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的文本价值
    (一)文化认同——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交流
    (二)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的情感归属
    (三)文化记忆——中医药文化的一脉相承
    (四)文化革新——中医药文化的时代对接
三、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应用
    (一)多元表达——复合叙事的立体化建构
        1.“他者”全知
        2.“个人”限知
    (二)时空再造——真实故事的链条勾勒
        1.时间维度
        2.空间维度
    (三)意象构成——客观表述的主观表意
        1.镜头写意
        2.符号表意
    (四)视听书写——真实文本的艺术再现
        1.造型元素
        2.声音元素
四、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思考
    (一)现代元素的介入——中医药文化的跨界碰撞
    (二)传播机制的调适——中医药文化的输出策略
    (三)物件细节的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寓意传达
    (四)移情接口的设置——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外化
    (五)艺术表达的加工——中医药文化的二次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医承》策划案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媒介评价:演变轨迹和社会影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价值
    (四) 关键概念
    (五) 研究方法
    (六) 创新之点
    (七) 研究思路和框架
一、政策主导时期(1949年-1978年)
    (一) 产生背景
        1. 政治层面: 建国初期斗争激烈
        2. 技术层面: 建立覆盖全国媒介网
        3. 文化层面: 媒体以公有制为主体
    (二) 评价手段
        1. 思想指导: 毛泽东新闻思想贯穿始终
        2. 作用场景: 在整风运动中自我完善
        3. 具体标准: 政治精英发表权威话语
    (三) 作用机制
        1. 结合政治运动
        2. 借助集体意识
        3. 紧跟发展需求
    (四) 社会影响
        1. 强化政治
        2. 凝聚人心
        3. 促进发展
二、市场崛起时期(1979年—1995年)
    (一) 产生背景
        1. 政治层面:国家话语转向幕后
        2. 经济层面: 广告经营日渐恢复
        3. 文化层面: 媒介形态日益多样
    (二) 评价手段
        1. 早期格局: 社会精英主导
        2. 主要评价: 数据决定价值
        3. 潜在力量: 多元方式萌芽
    (三) 作用机制
        1. 政策规制减弱
        2. 追逐市场利益
        3. 契合新型格局
    (四) 社会影响
        1. 解放生产力
        2. 出现虚假数据
        3. 媒介过度竞争
三、多元平衡时期(1995—2009年)
    (一) 产生背景
        1. 经济层面: 产业化成熟
        2. 技术层面: 媒介边界扩大
        3. 政治层面: 政府加强管制
    (二) 评价手段
        1. 隐形评价: 政策奠定底线
        2. 荣誉赋予: 奖项树立典范
        3. 市场多元: 注重受众满意度
        4. 精英重归: 专业贯穿始终
    (三) 作用机制
        1. 政府重塑话语权威
        2. 媒体人员身份转换
        3. 精英学者价值追寻
    (四) 社会影响
        1. 政策: 塑造荣誉场
        2. 市场: 激发新动力
        3. 学术: 保证专业性
四、网络评价时期(2009年—至今)
    (一) 产生背景
        1. 技术层面: web1.0到web3.0的变迁
        2. 文化层面: 文化危机渐显
        3. 经济层面: 新型盈利模式
    (二) 评价手段
        1. 市场评价: 点击率、舆情热度到流量为王
        2. 学术评价: 内容变现
        3. 政策评价: 管理力度前弱后强
    (三) 作用机制
        1. 技术驱动下评价方式变革
        2. 后真相时代受众情感需求
        3. 媒介业态变化需国家规制
    (四) 社会影响
        1. 技术变革下的自我沉迷
        2. 情感诉求下的伦理缺失
        3. 网络管控道阻且艰
五、总结
    (一) 单一力量至多元平衡
    (二) 市场化呈原始冲动
    (三) 政府力量难以缺失
    (四) 重新塑造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中国纪录片产业中的IP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纪录片产业研究
        二、IP研究
        三、纪录片产业IP研究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纪录片
        二、纪录片产业
        三、IP与IP运营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纪录片产业中IP运营现状
    第一节 纪录片产业中IP建构现状
        一、泛纪实打造多元意义
        二、相关性追求情感共鸣
    第二节 纪录片产业中IP传播现状
        一、跨平台立体传播
        二、社群化传播
    第三节 纪录片产业中IP开发现状
        一、系列化开发为主流
        二、跨媒介开发新突破
        三、授权电商热潮
        四、场景体验开发探索
第二章 纪录片产业中IP运营的运作机制
    第一节 纪录片IP运营的运作要素
        一、IP运营的七类要素梳理
        二、IP运营的七类要素分析
    第二节 纪录片IP运营的机制生成
        一、内部行动网
        二、外部驱动网
第三章 纪录片产业中IP运营的潜在问题
    第一节 内部行动网的问题
        一、IP创造者的迷茫
        二、衍生方二次创作效果差
        三、用户行为有待培养
        四、其他行动者与用户联系不紧密
    第二节 外部驱动网的问题
        一、知识产权管理漏洞
        二、资本介入影响不佳
第四章 纪录片产业中IP运营未来走向
    第一节 纪录片产业中IP运营环节优化策略
        一、塑造人物IP
        二、精准营销
        三、注重泛纪实类形态开发
    第二节 纪录片产业中IP运作机制革新目标
        一、人才战略
        二、品牌战略
        三、生态合作战略
        四、拓展资金渠道
        五、完善知识产权环境
        六、加强国际运营
结语
附录一 :纪录片IP运营样本整理
附录二 :部分访谈实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英国BBC与政府冲突的背后——解读英国政府与BBC反商业化传统的对峙(论文参考文献)

  • [1]Facebook平台上不丹政府、媒体与网民账号的涉华议题研究[D]. 徐婉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简·爱》跨文本研究[D]. 郭超.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新维多利亚小说视域下《直至世界的尽头》中的现代性悖论研究[D]. 罗琦祥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中国电视舞蹈综艺的他鉴与本土化(2006-2020)[D]. 董爽.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微警务视域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应用研究[D]. 王蓓蓓.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研究[D]. 吴娜. 南昌大学, 2020(01)
  • [7]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研究[D]. 屈菁. 西北大学, 2020(07)
  • [8]中医药文化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 ——兼谈毕业设计作品《医承》[D]. 赵泽红. 河南大学, 2020(02)
  • [9]媒介评价:演变轨迹和社会影响探究[D]. 张凡.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10]中国纪录片产业中的IP运营研究[D]. 周婕.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英国BBC与政府冲突的背后——解读英国政府与BBC反商业化传统的对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