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困难学生归因调查及变化原因

英语困难学生归因调查及变化原因

一、英语困难生归因调查及其转变理据(论文文献综述)

魏荣婕[1](2015)在《输入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文中提出英语教学在中国已经进行了140多年,教学理念从最初的实用性教学,即仅重视阅读教学以便于学者阅读世界前沿学科的参考文献,发展到今天的应用型教学,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全面技能,满足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日常生活、文化交流及学术研究方面的需求。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及教学工作者也一直在关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上的改变,并就如何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课堂观念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教学手段也由原来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发展到今天的多模态教学,即在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以配合英语教学。但是之前的研究方法有些“拔苗助长”,英语教师们急于利用多模态的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和课后的语言输入量,以期达到理想的输出结果,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以克拉申的“输入”理论为基础,即要加大可理解性输入才能得到“i+1”的输出量,同时结合语言习得理论,即关注语言习得中的学习动机、刺激及认知方面的变量的变化,以测试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本文作者在过去的一年在哈尔滨剑桥学院实习,因此研究对象是哈尔滨剑桥学院2013级管理系两个班的学生,首先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实验前测试,然后按照成绩蛇形排列、即两个班级在测试后平均成绩基本一致的前提下重新分班, A班为实验班,B班为对照班,在实验中对A班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可理解性输入,对B班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最后经过一年(两个学期)的实验之后,再给学生进行测试,对结果及问卷进行比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学生的大学英语课学习成绩如何提高这方面,采取“可理解性输入”教学模式的实验班级成绩比对照班高出2分,同时在调查问卷中,实验班的同学对英语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实验班的同学在课堂上表现出踊跃回答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合作”态度和“协做”力量、口语的英语沟通能力也有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在进步。由此可见,经过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功,因此,作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可理解性输入”理论进行教学,以期待更好的教学效果。

王坚[2](2013)在《大学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学习焦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高中生到大学生不仅仅是学习内容和学习层次的提高,更需要学习策略和学习观念的转变。很多大学新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由于种种原因,对大学英语学习产生焦虑情绪。而这种焦虑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笔者以云南大学非英语专业新生为调查对象,对新生英语学习焦虑进行研究,并针对他们的焦虑状况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刘静[3](201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实证研究 ——以重庆市某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因此,相比传统的高等教育而言,本世纪的高等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发展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促使其最终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思想与智慧。又由于批判性思维能够有效促进个体形成“求知”与“探索”能力,故成为21世纪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之一。批判性思维源于“质疑”,是人们运用提问、分析、解释、比较、推断、判断、验证等方法,对信息的来源、背景、成因、性质和价值等方面做出正确、合理的评判的一种高级智力活动。它由“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品质”两个部分所组成。其中,批判性思维技能是指对信息进行归类,并能对其一致性、正确性和可靠性做出正确判断,最终得出合理评价或做出合理解释。而批判性思维品质则是指批判性思维自信心、开放思想、认知成熟度、分析能力、寻求真相、求知欲和系统化能力等多种品质。本研究将“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作为研究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重庆市某所高校7个专业的部分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做出调查与分析。为了能够有效分析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现状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还对“大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情况”和“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两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本研究认为造成该现状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第一,记忆型课堂教学文化;第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第三,大学英语语言技能教学(听、说、读、写)忽视对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具体以写作教学为例);第四,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观念。基于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下列几点解决措施:第一,构建新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文化和教学环境;第二,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明确规定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求;第三,在大学英语语言技能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第四,开展反思型教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第五,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第六,促使学生形成内部学习动机;第七,更新大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念,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提升做出自身贡献。

王继祖[4](2010)在《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与英语专业学习者语言学习观念差异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关于语言学习者学习观念的研究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都是作为研究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继Horwitz在此领域作出开创性的研究以来,大大激发了在此领域的研究兴趣。许多国内外研究者们纷纷从学习者学习观念的角度探讨影响英语语言学习成绩的各种因素。本研究继前人对英语学习者和非英语学习者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两者之间的差异。本文由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部分组成,研究问题包括:(1)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的概况是什么?(2)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和英语专业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观念的主要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异同点分别是什么? (3)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与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与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运用SPSS13.0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两类英语学习者中绝大多数人都持有正确的语言归因观念,认为自己是学习成败的关键,且两者都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观念并对重要的语言学习策略普遍持积极态度。英语专业学习者持有语言功能操练观念的程度较高,形式操练观念的程度较低,母语依赖观念的程度最低,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则过多地依赖于语言的形式操练和母语观念。(2)两类学习者中大多数人都相信英语学能的存在,所不同的是英语专业学习者能在通过阶段性的努力后更容易转向积极的学习观念,通过策略的不断改进弥补先天的不足。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则存在一定的困难,在研究中发现长期持有某种观念不变与其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付出的时间,实践活动量直接相关。研究还发现,无论非专业英语学习者还是英语专业学习者都普遍关注语言的形式,两者无显着差异,而对于语言的意义,准确性,流利性等方面持有的观念存在显着差异。究其原因不同专业学习语言的要求及学习的目标的差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母语依赖观念上,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与英语专业学习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后者倾向于摆脱母语依赖观念而前者则过多的依赖于母语,这一结论与戴炜栋2004年所做的调查分析基本一致,即在功能操练观念方面依赖程度较高的学习者在母语依赖观念方面的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3)两类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所持的语言归因观念与其英语学习成绩不显着相关,证明观念与实际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七类语言学习观念中自我管理观念唯一与学习者的英语成绩呈显着正相关。说明成功的语言学习者都能自觉地设定学习目标,合理地安排计划,监控学习过程,采取适当的策略来提高自身的语言学习水平,所以能否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将是区分成功学习者与不成功学习者的重要标志。研究还发现,无论是功能操练观念还是形式操练观念都与学习成绩没有显着相关,证明过度单方面地关注语言的功能操练和形式操练都不会对英语学习成绩的提高产生较大影响。在对7类语言观念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母语依赖观念与学习者的英语成绩呈负相关,说明学习者依赖母语观念的程度越高,英语成绩反而会越低。

黄景君[5](2010)在《从Robert Gardner和Wallace Lambert动机理论看越南学生汉语语音学习》文中提出Corder (1967)曾经说过:“只要具备动机,任何一个人都能学会一门语言”。由此可见,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动机的。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里面包括语音教学,其意义也是一样。因此,笔者才以Robert Gardner和Wallace Lambert动机理论去看越南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原因是想通过他们的外语学习动机理论来研究并解决越南学生汉语语音学习的问题。本研究对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是在Robert Gardner和Wallace Lambert学习动机社会心理模式的基础上,参考和借鉴了国外应用语言学有关学习动机调查的研究方法,应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来对越南学生汉语语音学习问题进行研究,最终目的是想深入地了解学习动机和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从课题的研究结果来看,越南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明确。他们在性别、年龄和是否华裔等维度都表现出对动机的取向,具体的是融合型动机,但真正影响汉语语音学习成绩的却是工具型动机。这说明了Robert Gardner和Wallace Lambert学习动机理论的不足和越南学习者工具型动机的欠缺。因此,在本论文中笔者根据受试者的学习动机实况和具体的语音问题,设想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措施,希望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汉语语音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工具型动机,以提高他们的汉语语音学习成绩。

陶琴,李双,林文治[6](2008)在《差生的英语学习成就归因——中国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对比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考查了中国大、中学两个层次英语差生的归因方式之间的异同,以及同一层次内部归因方式的异同。首先,通过开放性调查,获得了中国大、中学生归因方式的几种主要倾向。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了一个半封闭式的问卷调查,考查了大、中学差生的归因方式。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学习成败有着一些新的归因方式,大、中学差生在归因方式的倾向性方面没有差异,但各层次内部差生的归因方式之间有着显着差异。

张宝霞[7](2008)在《关于通过自主学习方案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大学英语学习尤其是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方面探讨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它就是植根于“学习者自主理论”的自主学习方案。本文通过自主学习方案就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实际方法。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传统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如下:1、和传统的学习方法相比,自主学习方案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方面有积极的影响。它不仅带给学生一种新的理念,而且培养他们具有客观性、批判性的反思思维并且获得独立决策、行动的能力。2、和传统的学习方法相比,自主学习方案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学生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英语。他们开始去监控自己的学习并且担负起责任。他们知道语言是学着去使用的,而不是教着去使用的。传统的学习注重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随着自主学习方法的发展,相信越来越多的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会更高。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后,本研究认为形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1)语言学习是交流需要的一种自然反应。学生们应该把语言和所说语言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自主学习方案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同时学生中良好的合作关系也能创设出轻松的课堂氛围。2)人的进步并不只是在人们进行努力时才发生。当学习者进行第二语言交流时,由于潜意识机制同时受到刺激,进步也会取得。3)交流互动为应对语言输入而产生的创造性建构提供了机会。学习者需要交流的机会以便他们能够把分散的语言结构整合到创造性系统中去进行表达。4)一些着名的教学法的核心构件包含了大量的活动,要求学生们进行第二语言的说和写的训练,老师可以进行不断变化的控制,范围从复述到自由讨论。只有经过输出性的练习,学生才能内化语言体系。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方向、选题原因以及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学习者自主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一些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的理论基础,首先提出理论,然后探讨对于学生英语学习有影响的一些问题、原因以及措施。第四部分研究方法介绍本研究的受试、研究材料、测试工具、实验过程等。第五部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找出原因。第六部分总结了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对教学实践的启示和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孟华[8](2008)在《关于外语学习观念体系的调查研究——以广东培正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新生为例》文中指出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观念对其外语学习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师要帮助学习者构建适合他们自己的科学外语学习观念体系,必须首先了解和评价同类学习者已有的基本的外语学习观念。以民办高校广东培正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新生为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并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222名此类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观念进行了研究。数据分析显示:他们的基本观念包括能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属性,自信能学好英语,但对自身的学习者责任认识不足,缺乏调控观念意识等内容;他们的观念体系在结构上存在如一些最基本的观念不科学、宏观观念少、内容构成残缺等问题。针对这些内容特征和结构问题,建议教师采取相应措施指导、帮助他们构建科学的外语学习观念体系。

郭丽杰[9](2007)在《Study on Learning Belief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Non-English Majors》文中提出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来,学习者因素引起了语言研究者和教学者的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其学习过程受到广泛重视和研究。作为个体差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被相关研究证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就影响极大。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不够充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以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揭示他们所持有的英语学习观念及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同时考察年级和性别对两个变量是否有影响;阐明观念系统和策略系统各自内部类别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实际的教学启示。本研究采用两个调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一个是基于Horwitz的语言学习观念量表改编的调查问卷,用来测试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念。另一个是Oxford创制的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用来测试学生学习策略的偏爱。220名来自郑州大学的学生参与完成了本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00份。第一个问卷的数据分析表明,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本质、学习和交际策略两个层面的观念反应积极,而排斥母语依赖观念。第二个问卷的数据分析表明,学生多倾向于采用补偿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较少采用认知策略。以Oxford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使用策略的意识还不够强;T检验(t-test)的结果表明,学生因年级、性别的不同,在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方面呈现出显着性差异;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与观念各类别之间的关系相比,策略系统内部的关系更为显着,且全部是正相关,两大系统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作者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就如何强化学生积极的语言学习观念,增强他们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提出了尝试性建议。此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丰富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认识。实践意义在于引起外语教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念、学习策略的关注,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学习特点,扬长避短,加快语言学习的进程。

孙晓奎[10](2006)在《提高低分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途径的研究—英语书虫阅读》文中提出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活动多以教师为中心,现仍有相当多的高三英语教师习惯于用传统的“串讲式”、“填鸭式”方法组织复习,结果,大量的课堂时间都用于串讲所复习课文中的语言点,搞题海战术。这样,虽然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了很多时间,可效果却不令人满意,特别是一些在英语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费时多,收效少”。 本文以克拉申的输入理论为基础,提出通过泛读教学训练帮助高中英语低分组学生提高英语成绩的假设。作者采用以大量阅读为主要教学手段,进而取代字斟句酌讲解的精读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作者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不同语言题材、体裁,程度适当的英语读物和原着,深化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成绩。 作者在河北玉田一中进行了一年的教学实验,高三年级两个班共40个学生参加了这次实验。对照组(20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验组(20人)按泛读教学法授课,课内外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收集数据的途径主要包括前测后测,调查问卷和访谈。两个组前测后测的成绩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 实验结果表明:大量的阅读训练,激发了低分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实验组学生的英语成绩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泛读训练,可以增强英语学习的动力,提高英语能力。

二、英语困难生归因调查及其转变理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困难生归因调查及其转变理据(论文提纲范文)

(1)输入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理论及现实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输入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输入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2.1.2 输入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2.1.3 对国内外现状的批判
    2.2 大学生语言教学国内外现状
        2.2.1 大学生语言教学的国内现状
        2.2.2 大学生语言教学的国外现状
    2.3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
第3章 理论框架
    3.1 语言习得理论
        3.1.1 语言习得中的学习动机变量
        3.1.2 语言习得中的刺激变量
        3.1.3 语言习得中的认知变量
    3.2 克拉申的输入假设
        3.2.1 输入假设的提出及其内容
        3.2.2 理想的输入条件
    3.3 语言同化与建构理论
        3.3.1 语言同化理论
        3.3.2 语言的社会建构
第4章 研究方法
    4.1 实验研究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手法和步骤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5.1 激发学习动机
    5.2 加强自学能力
    5.3 加强可理解性输入
        5.3.1 多模态教学刺激
        5.3.2 视觉和听觉刺激
    5.4 重视语法教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致谢

(3)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实证研究 ——以重庆市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研究
        2.1.1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2.1.2 批判性思维的结构
        2.1.3 批判性思维的测量
        2.1.4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1.5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关系
    2.2 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品质的相关研究
        2.2.1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意义
        2.2.2 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途径
    2.3 对国内外批判性思维研究现状的简评
    2.4 核心概念的界定
3 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现状的调查分析
    3.1 调查概述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4 调查对象及样本选择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学生问卷Ⅰ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2.2 学生问卷Ⅱ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2.3 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 造成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缺失的影响因素
    4.1 记忆型课堂教学文化
    4.2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4.3 大学英语语言技能教学
    4.4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观念
5 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提升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建议
    5.1 构建新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文化和教学环境
        5.1.1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1.2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1.3 树立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5.1.4 强调人文关怀
    5.2 《课程要求》中明确规定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求
    5.3 在大学英语语言技能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5.4 开展反思型教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5.5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5.6 促使学生形成内部学习动机
    5.7 为大学生注入新颖的语言学习观念
6 结语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学生问卷Ⅰ 批判性思维品质测量问卷
    附录 2:学生问卷Ⅱ 大学英语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 3:教师问卷 大学英语教学调查问卷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与英语专业学习者语言学习观念差异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bbreviations
List of Tables and Figure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Purpose of the study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4 Definitions of key terms
        1.4.1 Definition of belief
        1.4.2 Definitions of learning belief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research on language learning beliefs abroad
    2.2 Previous research on language learning beliefs at home
    2.3 Summary of the former studies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Constructivist view of learners’beliefs
        3.1.1 Constructivist theory
        3.1.2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intervention
        3.1.2.1 The nature of the learner
        3.1.2.2 The role of the teachers
    3.2 Self-regulated learning theory
        3.2.1 Phrase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3.3 Language Transfer Theory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
    4.1 Research questions
    4.2 Research design
        4.2.1 Participants
        4.2.2 Instruments
        4.2.2.1 Questionnaire
        4.2.2.2 Interview
        4.2.3 Procedure of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5.1 Language learning beliefs held by NEM learners and EM learners and differences
        5.1.1 Attribution beliefs
        5.1.1.1 Overall attribution beliefs
        5.1.1.2 Individual attribution beliefs
        5.1.1.3 Differences in attribution beliefs
        5.1.2 Self-management beliefs
        5.1.2.1 Overall self-management beliefs
        5.1.2.2 Individual self-management beliefs
        5.1.2.3 Differences in self-management beliefs
        5.1.3 Form-focused beliefs and meaning-focused beliefs
        5.1.3.1 Overall Form-focused beliefs and meaning-focused beliefs
        5.1.3.2 Individual Form-focused beliefs and meaning-focused beliefs
        5.1.3.3 Differences in form-focused beliefs
        5.1.3.4 Differences in meaning-focused beliefs
        5.1.4 Accuracy-focused beliefs and fluency-focused beliefs
        5.1.4.1 Overall accuracy-focused beliefs and fluency-focused beliefs
        5.1.4.2 Individual accuracy-focused beliefs and fluency-focused beliefs
        5.1.4.3 Differences in accuracy-focused beliefs
        5.1.4.4 Differences in fluency-focused beliefs
        5.1.5 Mother-tongue reliance beliefs
        5.1.5.1 Overall Mother-tongue reliance beliefs
        5.1.5.2 Individual Mother-tongue reliance beliefs
        5.1.5.3 Differences in mother-tongue reliance beliefs
    5.2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learning beliefs and English achievement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6.2.1 Teachers’ New Role
        6.2.2 Students’ New Role
    6.3 Limitations for this research
    6.4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References vii
Appendix I
Appendix II
Appendix III
Appendix IV
Acknowledgements

(5)从Robert Gardner和Wallace Lambert动机理论看越南学生汉语语音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目标
2 二语学习动机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二语学习动机理论研究
        2.1.1 Lambert和Gardner的社会心理模式
        2.1.2 Clement的语言自信心理论
        2.1.3 Dornyei的二语学习动机三层次说
        2.1.4 Trembl ey和Gardner的扩展动机理论
    2.2 中国国内对外汉语界学习动机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越南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问题
        3.1.2 研究方法
        3.1.3 研究对象
        3.1.4 研究工具和调查统计
    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1 目前越南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实况
        3.2.2 学习动机的总体情况
        3.2.3 性别与越南学习者汉语学习动机倾向之间的关系
        3.2.4 年龄与越南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倾向之间的关系
        3.2.5 是否华裔与越南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倾向之间的关系
        3.2.6 各个变量与汉语语音成绩之间的相关分析
        3.2.7 总体分析
4 激发和培养越南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动机的策略
    4.1 从课堂语言环境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汉语语音学习动机
        4.1.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汉语语音学习动机
        4.1.2 创造情感洋溢的课堂环境
    4.2 从课外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汉语语音学习动机
        4.2.1 组织各项活动,制造语言实际应用机会以激发学生的汉语语音学习动机
        4.2.2 利用音乐的娱乐资源,激发学生的汉语语音学习动机
    4.3 教师在教学中保持和维护学生的汉语语音学习动机
        4.3.1 引发学生对任务的欣赏
        4.3.2 适当地表扬学生
        4.3.3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3.4 给予成功的机会
    4.4 选用教材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汉语语音学习动机
    4.5 本章小结
5 结语
    5.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总结
    5.2 本课题研究的足和不足之处
    5.3 进一步研究的构思和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6)差生的英语学习成就归因——中国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实验方法
    (一) 调查对象
    (二) 研究工具
    (三) 过程
三、调查结果
四、总结与启示

(7)关于通过自主学习方案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1.Introduction
    1.1 Orientation
    1.2 Rationale
    1.3 Key Research Questions
2.Literature Review
    2.1 The Research Abroad
    2.2 The Research in Domestic Country
    2.3 General Research about Learner Autonomy
    2.4 The Major Problems about the Research
3.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Self-Access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3.2 Issues for Self-Access Learning
    3.3 Preparing Learners and Teachers for Self-Access Learning
    3.4 Reasons for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3.5 The Nature of Communicative Use
    3.6 Communicative Need for a Second Language
        3.6.1 Comprehensible Input
        3.6.2 Input and Intake
        3.6.3 Output
        3.6.4 Variability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peech
        3.6.5 Opportunities to Use the Second Language
    3.7 Strategies of Communication
    3.8 Ideas for Project Work
    3.9 Ideas for Self-Access Activities
4.Methodology
    4.1 Research Hypotheses
    4.2 Subjects
    4.3 Materials
    4.4 Instruments
        4.4.1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Questionnaire
        4.4.2 Writing Test and Oral Test
        4.4.3 Classroom Observations
        4.4.4 Individual and Group Interviews
        4.4.5 Learner Profiles.
    4.5 Procedure
        4.5.1 To Make a Survey
        4.5.2 To Construct Learner Profiles
        4.5.3 To Form Learner Groups
        4.5.4 To Use E-mail Messages
        4.5.5 To Conduct a Series of Classroom Activities
        4.5.6 To Have an English Oral Test
5.Result and Discussion
    5.1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5.1.1 Planning Ability
        5.1.2 Self-Monitoring Ability
        5.1.3 Self-Assessment Ability
    5.2 About the Concept and Belief of Autonomous Learning
    5.3 About Speaking and Writing Ability
    5.4 Problems to Be Solved.
        5.4.1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students is not strong
        5.4.2 The time and space to learn autonomously is not enough and wide.
        5.4.3 The conditions for autonomous learning are not sufficient
6.Conclusions
    6.1 Major Findings
    6.2 Practical Implications
    6.3 Significance
    6.4 Limitations
    6.5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ppendix Ⅲ
Acknowledgements

(8)关于外语学习观念体系的调查研究——以广东培正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新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工具
    (三)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一) 新生外语学习观念内容的基本特征
        1. 关于语言观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2. 关于学习者自身观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 关于学习观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有关内容4“学习动机”的观念
        (2) 有关内容5“学习和交际策略”的观念
        (3) 有关内容6“最重要、最基本的英语学习观念”
        4. 关于调控的观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 新生外语学习观念体系结构构成上的问题分析
        1. 一些最基本的观念不科学, 导致整个观念体系的易错性
        2. 观念体系中微观观念多, 宏观观念少, 缺少理论的抽象和概括
        3. 观念体系中多为浅层性看法, 内容构成残缺不全
四、结论与建议
    (一) 强化已有的正确外语学习观念
    (二) 重视对宏观外语学习观念的干预和指导
    (三) 加强培养对外语学习观念调控意识
    (四) 合理、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 使新生的外语学习观念体系在大学学习实践中不断得到优化
五、结语

(9)Study on Learning Belief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Non-English Majors(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in Chinese)
Abstract(in English)
Acknowledgements
Table of contents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Needs of the Present Study
        1.2.1 Necessity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1.2.2 Necessity from the Pedagogical Perspective
    1.3 Significance of Conducting the Present Study
    1.4 Purpose of the Study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
    2.1 Research on Learning Beliefs
        2.1.1 Definition of Learning Beliefs
        2.1.2 Classification of Learning Beliefs
        2.1.3 Factors Affecting Learning Beliefs
        2.1.4 Proposals and Methods for Investigating Learning Beliefs
        2.1.5 Previous Studies on Learning Beliefs
    2.2 Research on Learning Strategies
        2.2.1 Defini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2.2.2 Classific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2.2.3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oice and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2.2.4 Previous Studies on Learning Strategies
Chapter Ⅲ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o Learning Beliefs
        3.1.1 Constructivist View of Learners' Beliefs
        3.1.2 Humanistic Approach to Learners' Beliefs
    3.2 Key Constructs Concerning Learners' Beliefs
        3.2.1 Foreign Language Aptitude
        3.2.2 Self-efficacy Beliefs
        3.2.3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Beliefs
Chapter Ⅳ Research Methodology
    4.1 Subjects
    4.2 Instrumentation
    4.3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Procedures
Chapter Ⅴ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5.1 General Tendencies in Learning Beliefs and Learning Strategy Use
        5.1.1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Learning Questionnaire
        5.1.2 Means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Twelve Subscales
    5.2 Results of Learning Belief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5.2.1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Learning Belief Categories
        5.2.2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Learning Strategy Categories
    5.3 Grad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on Belief and Strategy Categories
    5.4 Correlational Analysis
Chapter Ⅵ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6.1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6.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rom the Study
    6.3 Limitations Existing in the Study
    6.4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1 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观念调查问卷
Appendix 2 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调查问卷

(10)提高低分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途径的研究—英语书虫阅读(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Hypothesis and researching questions
    1.4 The outline of the thesis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 dimensions of the extensive reading
        2.1.1 The definition of the extensive reading
        2.1.2 Goals of extensive reading
        2.1.3 Characteristics of extensive reading
        2.1.4 Steps of extensive reading
        2.1.5 The Benefits of Extensive Reading
        2.1.6 Extensive reading VS Intensive reading
    2.2 Rationale of extensive reading
        2.2.1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2.3 Previous research into extensive reading abroad
    2.4 Previous research into extensive reading in China
Chapter Ⅲ Research Design
    3.1 Subjects
    3.2 Materials
    3.3 Instruments
        3.3.1 Questionnaire
        3.3.2 Testing materials
        3.3.3 Interview
    3.4 Pre-evaluation
    3.5 Experimental treatment
        3.5.1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training
        3.5.2 Classroom training of extensive reading
        3.5.2.1 Silent reading
        3.5.2.2 Forming good reading habit
        3.5.2.3 Improving students' reading speed
        3.5.2.4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3.5.2.5 The role of the students
        3.5.2.6 Organizing a class library
        3.5.3 The practice of Extensive reading
        3.5.3.1 Creating interest in reading
        3.5.3.2 Cultivating Vocabulary
        3.5.3.3 Forming reading skill
        3.5.3.3.1 Skimming and scanning
        3.5.3.3.2 Summarizing Material
        3.5.3.3.3 Predicting and presupposing
        3.5.3.3.4 Timing reading speed and making a record of the amount of reading
        3.5.3.3.5 Written assignment
        3.5.4 Post-evaluation
    3.6 Procedure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Ⅳ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4.1 Data collection
    4.2 Data Analysis of the Pre-test
    4.3 Data Analysis of the Post-test
    4.4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4.5 Observation of the subjects' performance
    4.6 Interview records
Chapter Ⅴ Conclusion
    5.1 Principal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5.3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ppendix Ⅲ
Appendix Ⅳ

四、英语困难生归因调查及其转变理据(论文参考文献)

  • [1]输入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D]. 魏荣婕.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07)
  • [2]大学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学习焦虑研究[J]. 王坚. 思想战线, 2013(S1)
  • [3]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实证研究 ——以重庆市某高校为例[D]. 刘静. 重庆大学, 2013(03)
  • [4]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与英语专业学习者语言学习观念差异的对比研究[D]. 王继祖. 西北师范大学, 2010(03)
  • [5]从Robert Gardner和Wallace Lambert动机理论看越南学生汉语语音学习[D]. 黄景君. 重庆师范大学, 2010(05)
  • [6]差生的英语学习成就归因——中国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对比分析[J]. 陶琴,李双,林文治.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07)
  • [7]关于通过自主学习方案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研究[D]. 张宝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08(S2)
  • [8]关于外语学习观念体系的调查研究——以广东培正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新生为例[J]. 孟华.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9]Study on Learning Belief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Non-English Majors[D]. 郭丽杰. 郑州大学, 2007(04)
  • [10]提高低分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途径的研究—英语书虫阅读[D]. 孙晓奎. 首都师范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英语困难学生归因调查及变化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