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不能依赖药物

老年人不能依赖药物

一、老年人不可依赖药物(论文文献综述)

穆晓敏[1](2021)在《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逐渐延长,老年慢性病人群普遍存在共病现象,共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健康的重要隐患。与单一慢性病相比,共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药物不良事件风险增加、死亡风险增加、医疗资源消耗增加等,给慢性病防控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但目前慢性病管理侧重于单病种管理,与老年慢性病人群普遍存在共病的现象不一致,开展共病模式挖掘研究对了解共病现状,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医疗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在现有的大量且异构化的医疗数据中挖掘共病模式,提取出能够辅助共病管理的有价值的信息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对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的理论与方法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为共病的管理及防控策略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方法:(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明晰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共病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界定;探讨共病的影响因素类型及其作用机理;厘清数据驱动共病管理决策的过程;基于信息管理的DIKW体系构建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2)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利用c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共病影响因素,抽取疾病-疾病关联关系和疾病-影响因素关联关系建立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在此基础上引入重叠社区发现算法识别社区结构,挖掘共病模式。(3)结合共病模式挖掘结果,基于慢性病管理理论和协同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老年共病防控机制,并提出具体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共病的发生发展受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的影响,构建了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所组成的共病影响因素的花瓣模型,并对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阐述。(2)构建了基于DIKW体系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是由共病数据(数据层)、共病中的关联信息(信息层)、共病模式(知识层)和共病管理(智慧层)组成,基本要素之间的转化通过数据驱动实现。(3)选取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2015年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本研究提出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识别中国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共病模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疼痛、睡眠时间、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肥胖、抑郁、生活满意度是老年慢性病人群共病的影响因素;识别出的共病模式包括5个社区,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24≤BMI<28、BMI≥28}、{慢性肺部疾病、哮喘、70-79岁、BMI<18.5、对生活满意度一般、睡眠时间<4小时}等。(4)通过共病管理现状分析发现存在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结合共病模式挖掘结果,提出以全人管理、分类指导、预防为主和全面协调的基本原则,构建慢性病共病防控模式,分析共病管理中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患者参与主体的职责,提出共病防控的主要措施。结论:(1)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包含了数据收集与预处理、共病关联关系抽取、共病模式挖掘和共病管理决策,其核心任务是利用共病模式挖掘结果,驱动共病管理决策。(2)提出的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既可以发现疾病之间的关联关系,又可以发现共病模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潜在关联。(3)利用提出的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识别出中国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共病模式。(4)基于共病模式挖掘结果,可以为共病管理决策提供服务,优化共病防控策略。

李真岚[2](2021)在《运动干预对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步态障碍是帕金森病典型的临床特征之一,也是导致残疾和损伤的常见原因,表现为步速减慢、步幅短、拖曳步。随着病情加重,患者还会出现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日常活动需要步行的同时进行其他认知或运动任务,称为双任务。帕金森病患者在双任务活动中会发生步态的改变,出现步速降低、双支撑时间延长和步态变异性增加,从而增加跌倒风险,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因此本研究目的:(1)探讨不同任务活动对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老年人步态的影响,筛选评估双任务步态异常的主要步态参数,初步判断步态参数改变与认知资源需求关系;(2)探讨不同任务活动对有冻结步态和非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病患者步态与大脑前额叶活动的影响,确定步态参数改变与前额叶激活程度的关系;(3)比较12周五禽戏与拉伸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干预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探讨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的影响,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横断面研究探讨不同任务活动对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老年人步态的影响,选取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老年人各20人,要求受试者完成单任务(正常速度行走),以及在正常速度行走时分别完成跨障碍物、倒背数字、减法计算及回答问题,共5项任务。运用PKMAS电子步道及配套软件对步态参数进行采集和分析,比较受试者在完成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参数的特点,筛选评估双任务步态异常的相关步态参数,判断步态参数改变与认知需求的关系。第二部分:选取有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和非冻结步态(non-freezing of gait,N-FOG)的帕金森病患者各12人。采用同第一部分的步态测试方法,分析两组患者在5种任务活动中的步态参数特点及双任务成本(dual task cost,DTC),同时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仪(f NIRS)测试在步行时大脑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Hb O2)的变化,确定步态参数改变与前额叶激活程度关系。第三部分:选取帕金森病患者40人,将其随机分配到五禽戏组和拉伸组,每组20人,每周训练2次,每次60分钟,共12周。在训练前后,采集患者完成5项任务活动中的步态参数、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情绪等数据。比较两种运动方式对帕金森病患者在5种任务活动中步态的干预效果,以及是否能改善平衡功能、移动能力、认知功能、情绪及生活质量。研究结果:(1)与健康老年人比,帕金森病患者在单任务活动中的步速(cm/s)(90.33±8.39 vs 107.23±12.08)、步幅(cm)(84.95±19.21 vs 111.96±11.85)、步宽(cm)(7.60±2.62 vs 9.32±3.29)显着下降(P<0.05),双支撑时间(sec)(0.37±0.12vs 0.27±0.0)和双支撑%(32.95±7.28 vs 25.30±2.84)要高于健康老年人(P<0.05),而步幅变异性与双支撑时间变异性在两组受试者中无显着性差异。帕金森病患者在倒背数字、减法计算和回答问题活动中的步速(cm/s)(55.77±17.72 vs84.24±16.42,55.49±16.77 vs 76.63±18.67,52.99±16.21 vs 73.33±16.76)、步幅(cm)(69.55±19.65 vs 96.98±7.78,68.45±17.79 vs 93.54±9.04,66.23±18.07 vs90.16±8.75)低于健康老年人(P<0.05),而双支撑时间(sec)(0.51±0.20 vs0.38±0.15,0.53±0.21 vs 0.43±0.18,0.53±0.16 vs 0.38±0.07)和双支撑%(38.91±9.19 vs29.35±3.36,40.51±9.14 vs 30.17±3.83,40.90±8.43 vs 30.65±3.53)显着高于健康老年人(P<0.05)。(2)FOG组在单任务和双任务步行中的步速(cm/s)下降(73.50±24.29→50.69±23.66),步幅(cm)减少(84.86±20.48→65.73±23.51),双支撑%增加(34.18±9.09→43.21±15.12)。FOG组在倒背数字和减法计算中的DTC步速(%)(-31.78±25.76,-32.61±23.74),DTC步幅(%)(-23.84±18.95,-24.91±16.46)及DTC双支撑(%)(26.10±25.48,22.04±21.35)高于回答问题(-28.77±28.49,-21.80±18.99,20.84±21.79)。N-FOG组在减法计算中的DTC步速(%)(-20.20±14.07)要高于倒背数字(-15.77±17.35)和回答问题(-18.93±28.91),在回答问题中的DTC步幅(%)和DTC双支撑(%)(-16.93±20.17,27.29±43.40)要高于倒背数字(-10.38±11.73,13.69±12.89)和减法计算(-13.83±9.88,14.16±16.64)。FOG组在倒背数字和减法计算中PFC激活程度要高于其他任务(P<0.05),而N-FOG组在倒背数字中PFC激活程度显着增加(P<0.05)。(3)12周运动干预后,五禽戏组单任务的步速(cm/s)增加(91.03±9.34→97.42±10.85),步幅(cm)增加(101.92±11.57→107.78±10.57),跨障碍物中的双支撑%下降(26.19±4.59→24.15±3.60),减法计算中的步幅(cm)增加(77.69±13.03→82.73±10.39)。拉伸组单任务的双支撑%下降(33.27±7.79→31.36±8.19),跨障碍物中的步速(cm/s)增加(74.14±24.52→78.53±23.96)以及倒背数字中的步幅变异性下降(18.71±12.37→15.75±11.53)。五禽戏组中,PD患者的平衡功能评分提高(20.05±7.18→24.52±4.20)、移动能力增加(11.43±3.48→10.05±2.01)、认知评分(28.90±1.67→29.00±1.14)、情绪评分降低(12.28±9.05→8.39±5.87)及生活质量评分降低(30.00±17.24→22.37±15.88),表明五禽戏能改善平衡功能、移动能力、认知功能、情绪及生活质量。研究结论:(1)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在执行减法计算、倒背数字和回答问题的步速、步幅、步频、双支撑时间和双支撑百分比变化要大于健康老年人,可作为评估双任务步态异常的主要参数,且步态参数的改变可能与认知需求有关,(2)有冻结步态的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在双任务步行中的步速减慢,步幅缩短,双支撑百分比延长,在倒背数字、减法计算及回答问题中的双任务成本明显增加,需激活前额叶的活动,以获得认知资源弥补步行功能的下降。(3)五禽戏能提高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单任务中的步速、步幅以及双任务中步幅、降低双支撑百分比,并且能改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及生活质量。拉伸训练能降低单任务中的双支撑百分比和双任务中的步幅变异性,应根据步态参数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干预方法。

周燕茹[3](2021)在《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长期护理机构养老模式下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于家庭及社区养老模式。既往系统回顾研究指出,与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所患疾病、躯体活动能力、认知功能等因素相比,服用潜在有害药物,即潜在不适当药物(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PIM)和药物负荷指数(Drug Burden Index,DBI)类药物可能对生活在长期护理机构中的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更为突出的负面影响,然而潜在有害药物对该类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证研究。研究目的:描述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揭示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的服用特征;探讨潜在有害药物服用情况对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1)明确PIM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程度;(2)明确DBI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程度;同时比较轻度、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情况对其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运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长期护理机构中轻中度痴呆患者271例,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功能性共病指数量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Barthel指数、简明神经精神问卷、简明生活质量量表、比尔斯标准、药物负荷指数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测量。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优化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揭示潜在有害药物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量。研究结果:1.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1)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PIM发生率较高,为62.7%,最常服用的PIM为艾司唑仑、硝苯地平和胰岛素等;该人群生活质量在PIM变量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服用PIM者生活质量得分低于不服用PIM者。(2)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DBI暴露率较高,为72.7%,最常服用的DBI药物为硝酸异山梨酯、艾司唑仑和硝苯地平等;该人群生活质量在DBI变量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DBI得分为高者生活质量得分较低。2.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平均得分为96.58±14.49分;(1)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躯体疾病及功能状况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疾病数量层面,合并有0-3种疾病组生活质量得分较高;视力状态层面,视力正常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视力受损组;营养状况层面,营养正常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营养不良组;日常生活能力层面,无依赖组生活质量得分更高。(2)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痴呆严重程度方面,轻度痴呆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中度痴呆组;精神行为症状方面,无精神行为症状组生活质量得分最高。(3)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社会网络及活动参与状况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社交活动方面,每天进行社交活动者生活质量得分最高;体育锻炼方面,每天进行体育锻炼者生活质量得分最高。(4)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机构因素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房间类型层面,房间类型为单人间者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其他房间类型者。3.潜在有害药物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在控制了疾病数量、视力状态、营养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痴呆严重程度、精神行为症状、社交活动、体育锻炼和房间类型等因素下,PIM数量对生活质量的贡献度β=-0.395(P<0.001),R2变化量为14.7%;当进一步控制PIM数量时,DBI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度β=-0.296(P<0.001),R2变化量为4.2%。4.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对于轻度痴呆患者,PIM数量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20.2%,DBI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4.1%;对于中度痴呆患者,PIM数量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10.5%,DBI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2.4%。研究结论: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多为中等水平,并且该类人群PIM发生率较为普遍,DBI暴露率较高。除了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行为症状外,PIM数量和DBI是影响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潜在有害药物对轻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更为突出。在长期护理机构中,从药物管理的角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活质量干预策略,可以为提升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达到改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何慧鑫[4](2021)在《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防范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制定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的干预方案,以期降低患者居家安全隐患,评价本研究所制定的干预方案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中的效果,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居家跌倒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患者家庭关怀能力。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吉林市北华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首发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出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将2019年12月—2020年9月期间经过知情同意后纳入的35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将2020年10月—2021年1月期间经过知情同意后纳入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干预组患者在常规健康指导的基础上运用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制定有针对性地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健康指导。干预周期时间为3个月,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量表、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调查表、巴氏指数评定量表、居家跌倒因素筛查量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对干预前后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居家安全隐患、日常生活能力、居家跌倒因素、家庭关怀指数进行评估。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双人核对录入数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变量采用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居家安全量表得分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前干预组总分为70.75±7.03,对照组总分为73.91±5.32;干预后干预组总分为84.50±3.01;对照组总分为75.79±5.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巴氏指数量表得分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进行组间比较,干预组干预前总分为79.53±11.87,干预后总分为88.28±7.89;对照组干预前总分为74.26±18.96,干预后总分为71.32±22.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居家跌倒量表得分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进行组间比较,干预组干预前总分为17.03±3.10,干预后总分为20.19±1.82;对照组干预前总分为16.82±4.48,干预后总分为17.18±5.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家庭关怀度量表得分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进行组间比较,干预组干预前总分为6.50±1.05,干预后总分为8.16±0.95;对照组干预前总分为6.18±1.80,干预后总分为6.35±1.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的干预研究有效降低了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可减少居家跌倒的发生率,可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关怀能力。

王俊[5](2021)在《基于循证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及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1.调查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使用现状并从老年人、护理人员及医养结合机构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构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提供临床依据。2.总结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为构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提供循证依据。3.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并进行适用性检验。方法:1.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现状调查(1)身体约束使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通过整群抽样,利用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调查表对重庆市6家医养结合机构1026名老年人进行调查,运用直接观察法、标准化访问护理人员及查看老年人医疗健康档案收集相应资料;运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2)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的质性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重庆市2家医养结合机构护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n=12)和TPB开放性问卷调查(n=20),运用Colaizzi7步法进行内容分析。(3)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的量性研究:通过整群抽样,采用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分问卷和自制医养结合机构护理人员身体约束计划行为理论问卷(PR-TPB问卷),调查重庆市6家医养结合机构316名护理人员的身体约束实践,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意向,以TPB为理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变量对身体约束实践的影响路径及程度。2.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证据综合(1)身体约束干预措施效果的meta分析:系统检索Pubmed,CINAHL,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ENTRAL),Psyc INFO,CNKI,Wan Fang Data,VIP,Open Grey数据库中有关养老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干预措施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试验(CCT),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相关指南及系统评价的内容分析: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网站、专业网站及数据库中2000年~2020年关于养老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指南、最佳实践信息册、证据总结、推荐实践、专家共识及系统评价,并对内容进行评价、整合和总结。3.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的构建根据现状调查和证据总结内容,结合文献研究,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初稿,采用专家会议法修改、论证方案并形成终稿。4.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的适用性检验采用单组前后测量设计,选取重庆市一家医养结合机构中的老年人(n=97)应用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了解护理人员应用方案的感受及体验;通过量性研究方法评价干预前后老年人及护理人员层面相关结局指标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法对干预前后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现状调查(1)身体约束使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6家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使用率为25.83%,腰带(55.47%)和腕带(52.83%)的使用率最高,61.51%的身体约束有签署知情同意,身体约束主要原因是预防跌倒(71.70%),89.06%的身体约束没有护理记录,13.58%的约束老年人有约束并发症;老年人认知、行动能力、自理能力、跌倒风险、入住时间、身体攻击性行为、留置导管情况,机构的类型、属性、护理员照护人数是身体约束使用的影响因素(P<0.05)。(2)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的质性研究:提炼出护理人员对老年人使用身体约束的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3部分,包括对使用身体约束的认知、态度、情感体验、团体压力、道德压力、责任压力、外在促进因素、外在阻碍因素8个主题。(3)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的量性研究: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意向得分为(30.89±4.82),(5.30±0.62),(4.55±0.73),(3.99±1.31),(5.05±0.88)分。态度(β=0.536,P<0.001)和知觉行为控制(β=0.139,P<0.05)与意向呈正相关,主观规范得分越高,意向越强,但路径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知觉行为控制对实践有直接负向影响(β=-0.348,P<0.001),但意向对实践的直接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2.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证据综合(1)身体约束干预措施效果的meta分析:单纯教育措施[OR=0.68,95%CI(0.28~1.64),P=0.39],教育结合咨询措施[OR=0.76,95%CI(0.29~1.98),P=0.58]对减少老年人身体约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化干预措施对减少老年人身体约束的效果有统计学意义[OR=0.74,95%CI(0.64~0.86),P<0.001];身体约束干预措施对老年人跌倒[OR=0.89,95%CI(0.64~1.24),P=0.48]、跌倒相关伤害[OR=1.14,95%CI(0.79~1.65),P=0.47]和精神类药物使用[OR=1.09,95%CI(0.89~1.33),P=0.41]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2)相关指南及系统评价的内容分析:最终纳入17篇文献,其中指南1篇,证据总结2篇,最佳实践信息册2篇,推荐实践1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8篇,从定义、人员要求、评估、决策、知情同意、预防策略、实施、监测、解除、记录、报告、人员培训和组织支持总结25条证据。3.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的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包括身体约束原则、组织支持、人员要求、评估、决策、告知、替代措施、实施、监测、解除、记录、报告、约束培训13个维度,29个条目,会议专家权威系数为0.894。4.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的适用性检验(1)量性结果:身体约束培训后护理人员身体约束知识、态度、实践得分升高(P<0.05),身体约束意向得分降低(P<0.05);干预3个月后老年人身体约束使用率无显着变化(P>0.05),护理人员身体约束使用正确率提升,老年人日间约束时间降低,非正规约束工具使用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干预前后跌倒及跌倒相关伤害和抗精神药物使用无显着变化(P>0.05)。(2)质性结果:提炼出护理人员身体约束理论认识加深、认知态度改变、实践能力提升、方案实践正向体验、方案实践负性体验、约束必要性难以评估、替代措施实施障碍7个主题。结论:1.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使用率较高且实践欠规范,受老年人、护理人员及机构特征等因素影响,应加强危险因素管理、身体约束教育并制定身体约束规范,以提高老年人长期照护质量。2.基于循证构建的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内容科学、全面且具体,虽然不能降低老年人身体约束使用率,但能有效改善护理人员身体约束知识、态度及实践,提高身体约束使用正确率,减少老年人日间约束时间,规范约束方式,方案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并推广。

程显扬[6](2020)在《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健康,不仅是关乎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更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健康良好的国民群体是任何国家实现发展与繁荣的坚固地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报告中同样写明:“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在开篇即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国民对于健康的需求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对于健康需求的层次同样在持续上升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健康服务业是21世纪的新兴医疗体系,通过革新医疗模式而构建的以健康为核心而非以疾病为核心的新型医疗体系,包括先进理念、前沿技术、标准培训认证和管理运营组成的覆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程。正如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1世纪的医学是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微生态的平衡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性化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身心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健康生活方式)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生命质量为中心发展,以延长生命绝对值向以延长有生产力的健康寿命和青春寿命发展等等。归根结底,就是医学服务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以人民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也是新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宏观环境的变革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福祉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凡意义。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其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与发展成就进行相对系统完整的梳理,在总结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重大机遇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时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当前的特殊背景下,尝试提出中国健康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相关建议。首先,本文以两份关键性政府文件作为分界点,将中国健康服务业划分为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规划阶段(2013—2017)和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借助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规模和分类两个角度对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叙述。同时,总结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取得的六大基本成就,即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路径逐渐清晰;医疗卫生服务覆盖面扩大,重心下沉渐成趋势;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产业链初步形成;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幸福产业焕发活力;区域健康服务业高地初显,示范效应良好。并揭示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存在的五项基本问题,即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其次,本文在充分考量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健康服务业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将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人均个人现金卫生支出、14岁以下人口比重、65岁以上人口比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是否实施了新医改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上述各变量皆有利于推动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而且,收入水平、个人医疗消费支出、政策规划与人口老龄化对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影响因素在中国的客观现实,针对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规划、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和疾病谱变化对于中国健康服务业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影响方式进行了深入说明。最后,本文系统论述了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条件下,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即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人口老龄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红利。并且,在对国际经验进行比较总结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7](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王秀蓉[8](2020)在《城乡老年抑郁现状调查及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构建》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亳州市城市和农村老年人抑郁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城乡老年人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挖掘城乡老年人抑郁的诱发因素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城乡抑郁老年人的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为城乡老年人抑郁的社区防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11月~12月期间,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亳州市城区的30个社区老年人354名和下辖的17个乡镇老年人348名,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抑郁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分析;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城市抑郁老年人8名、农村抑郁老年人9名进行半结构访谈;在回顾临床老年抑郁心理治疗指南及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量性与质性研究的结果,初拟城乡抑郁老年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初稿,通过由12名专家组的专家小组会议,修订城乡抑郁老年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结果1.量性研究结果(1)城市老年人抑郁的发生率为49.2%(174人),农村老年人抑郁的发生率为53.7%(187人),两组老年人抑郁的现患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乡老年人抑郁程度在不同性别、医保类型、经济来源、月收入、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慢性病、服药情况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2)城乡老年人抑郁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性别、经济来源、月收入和服药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每天服药、收入小于1000元、经济来源于政府补贴和女性是城乡老年人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是城乡老年人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城乡老年人抑郁状况分层分析多因素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性别、经济来源、月收入、服药情况对城市老人抑郁有显着影响(P<0.05),社会支持、性别、月收入及服药情况对农村老人抑郁有显着影响(P<0.05)。2.质性研究结果对城乡抑郁老年人的半结构访谈,提炼主题主要包括:①疾病防治;②健康促进;③家庭支持;④社交支持;⑤健康希望;⑥生活信心。3.干预方案构建结果初拟城乡老年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初稿包括健康信息、情感支持、灌输希望、经济支持4个干预模块,10个干预主题,52个干预内容。专家小组会议共有12名专家参加,专家建议包括:①干预模块将“健康信息”修改为“健康信息支持”;将“灌输希望”修改为“提升希望”。②干预主题将“疾病防治”修改为“常见慢性病防治”;将“促进健康”修改为“健康促进策略”;将“放松训练”修改为“行为放松训练”。结论1.亳州城乡老年人抑郁情况较为严重,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社会支持、性别、经济来源、月收入和服药情况。因此,社区需加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做好防护工作。2.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从健康信息支持、情感支持、提升希望、经济支持四个模块对城乡抑郁老年人提供指导和帮助,为城乡抑郁老年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林敏[9](2020)在《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评估与照护服务指标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 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能力等级评估,旨在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等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指标构建提供实证数据。2.对养老机构不同能力等级的老年人进行质性访谈,旨在了解不同能力等级老年人照护需求的共性与差异性。以被照护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为科学构建养老机构照护服务指标提供事实依据。3.基于老年人能力等级评估与质性访谈结果,结合文献分析,采用专家德尔菲法构建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指标,明确老年人照护服务的维度以及各维度下具体的照护项目及内涵,为养老机构开展照护服务、政府购买与补贴照护服务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1.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成都市7所养老机构的355例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为《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基本资料调查表》、《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及功能综合评估表》。调查内容为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健康相关信息以及能力现状。2. 在文献回顾及专家座谈的基础上,拟定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遵循质性研究中最大差异化与信息饱和的原则,对12名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3. 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与人物访谈的基础上,构建专家咨询问卷条目池,初步形成养老机构照护服务指标专家咨询问卷,对15名专家进行两轮Delphi问卷咨询。4.使用Excel2010双人录入数据,并运用SPSS23.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资料类型选择适宜的统计方法,如下:(1)若资料为计量资料,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若为计数资料,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2)采用卡方检验(c2)分析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能力等级分布状况;(3)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用K-W/H检验)、卡方检验(c2)、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等级的影响因素;(4)采用重要性均数(`X)、标准差(S)、变异系数(CV),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指标的咨询结果进行处理,并将重要性均数<4或变异系数>0.3作为指标筛选的标准。在本研究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被调查的355例养老机构老年人平均年龄为(82.87±8.41)岁,主要集中于80~89岁、90岁及以上年龄段;79.77%的老年人无配偶;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率为88.17%;所患慢性疾病排名前五位的为:高血压(48.45%),糖尿病(29.86%),冠心病(19.44%),白内障(17.18%),慢性支气管炎(14.65%)。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能力等级评估情况如下:1.97%为能力完好,64.51%为轻度失能,13.52%为中度失能,20.00%为重度失能。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岁)、患慢性病数量、有无长期服用药物、健康自评状况、近30天有无压疮、近30天有无噎食、近3个月有无危及性命事件共7个因素,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等级影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有无长期服用药物、健康自评状况、近30天有无噎食、近3个月有无危及生命事件都是其能力等级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4.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显示,能力完好与轻度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有:饮食照护需求、居室卫生照护需求、个人卫生照护需求、医疗护理与保健照护需求、安全照护需求、精神慰藉照护需求、参与养老机构管理的照护需求、提高护理员照护能力的照护需求;中度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有:饮食照护需求、居室卫生照护需求、个人卫生照护需求、活动照护需求、医疗护理与保健照护需求、安全照护需求、精神慰藉照护需求、临终关怀照护需求;重度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有:饮食照护需求、个人卫生照护需求、活动照护需求、医疗护理照护需求、精神慰藉照护需求、提高护理员照护能力的照护需求。5. 通过两轮专家德尔菲问卷咨询,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确定了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指标,包括5个一级指标(日常生活照护维度、医疗护理照护维度、健康管理照护维度、精神心理照护维度、安宁照护维度)、33个二级指标。两轮专家咨询的回复率与有效率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6、0.84;专家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89、0.203(P<0.05)。结论1.被调查的355例养老机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能力受损,以轻度失能为主,重度失能、中度失能次之。高龄、长期服用药物、健康自评状况差、近30天有噎食、近3个月有危及生命事件的老年人的能力状况更差。2.不同能力等级的12名受访老年人都有日常生活照护需求(饮食照护需求、个人卫生照护需求、居室卫生照护需求)、医疗与护理照护需求、精神慰藉照护需求(情感支持照护需求、休闲娱乐照护需求)。但是受到自身能力状况的影响,不同能力等级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具有差异性,如下:能力完好与轻度失能老年人对自我保健照护、休闲娱乐照护、参与养老机构管理照护的需求更大;中度失能老年人对活动照护、医疗与护理照护、精神慰藉照护的需求更大;重度失能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护、医疗与护理照护的需求更大。3.本研究构建的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指标,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33个二级指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科学性、合理性,能够为养老机构开展各类照护服务项目、政府购买养老照护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韩雯[10](2019)在《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W镇老年服务中心为例》文中指出我国老龄化目前显示出快速且高龄化的趋势,伴随着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数量的急速增加,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问题都将对现阶段我国养老和医疗服务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地位凸显。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作为近几年出现的养老新形式之一,其在农村地区的实施却受到重重阻碍,研究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困境和应对策略不仅是医养结合学术领域的重要议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有利于减轻我国广大农村家庭的养老负担,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文选择衡水市W镇老年服务中心为调研地点,运用文献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对农村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形式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概括了医养结合政策的相关历程和目标,并指出了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定位;之后通过观察参与农村医养结合类型老年服务中心开展养老服务的现状,并且对政府工作人员、机构管理者、医护人员、入住老人及家属、附近村民进行访谈,分析和发现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后又分别从医养结合政策、农村养老机构医养资源的供需状况、农村养老机构的生存本位三个角度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剖析;最后针对困境产生的原因,从医养结合政策、农村养老机构的医养资源、农村养老机构的资金支持与医养衔接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目前农村养老机构实施“医养结合”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医养结合”流于形式、服务梯度与转介不畅、养老机构难以运行等多个方面。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医养结合政策的内生矛盾、政策与农村现实的脱节、农村养老机构医养资源的供给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医养需求、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生存本位等均是农村养老机构实施“医养结合”效果弱化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最后本文提出了医养结合政策需要完善落实、合理配置农村养老机构医养资源、加强对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资金扶持和规范其医养衔接流程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老年人不可依赖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不可依赖药物(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来源及共病患病率
        1.2.2 共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1.2.3 共病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1.2.4 共病管理相关研究
        1.2.5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共病的概念
    2.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2.1 医学模式的转变
        2.2.2 医学模式的内容
        2.2.3 医学模式对共病的指导意义
    2.3 复杂网络理论
        2.3.1 复杂网络相关概念
        2.3.2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
        2.3.3 复杂网络社区发现
        2.3.4 复杂网络在共病模式识别中的适用性
    2.4 协同管理理论
        2.4.1 协同理论
        2.4.2 协同管理理论
        2.4.3 协同管理在共病管理的适用性
    2.5 慢性病管理理论
        2.5.1 慢性病管理概况
        2.5.2 慢性病管理模式
        2.5.3 慢性病管理的过程
第3章 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的理论研究
    3.1 共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生物因素
        3.1.2 心理因素
        3.1.3 社会环境因素
        3.1.4 生活行为因素
        3.1.5 共病影响因素的花瓣模型
    3.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问题研究
        3.2.1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问题分析
        3.2.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研究框架
    3.3 数据驱动的共病管理决策流程
        3.3.1 数据驱动决策过程
        3.3.2 数据驱动的共病管理决策过程分析
    3.4 基于DIKW体系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
        3.4.1 DIKW体系
        3.4.2 基于DIKW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构建
第4章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
    4.1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流程
    4.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构建
        4.2.1 疾病-疾病关联的一模网络
        4.2.2 疾病-影响因素关联的二模网络
        4.2.3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
    4.3 基于重叠社区发现的共病模式识别
        4.3.1 重叠社区发现的适用性
        4.3.2 LFM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4.3.3 节点重要性分析
    4.4 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评价研究
        4.4.1 评价原理
        4.4.2 对比方法的选择
第5章 基于CHARLS的我国老年共病模式挖掘与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预处理
    5.2 老年共病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5.2.1 老年共病的患病情况
        5.2.2 共病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5.2.3 共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5.3 老年共病模式挖掘结果
        5.3.1 共病关系抽取
        5.3.2 共病网络
        5.3.3 共病模式
    5.4 共病模式挖掘结果评价
        5.4.1 结果评价
        5.4.2 方法对比评价
第6章 老年共病防控策略研究
    6.1 共病管理现状研究
        6.1.1 现状分析
        6.1.2 存在问题
    6.2 共病防控机制
        6.2.1 基本原则
        6.2.2 模式构建
    6.3 参与主体的主要职责
        6.3.1 政府层面
        6.3.2 医疗机构层面
        6.3.3 社区层面
        6.3.4 个人层面
    6.4 共病防控主要措施
        6.4.1 加强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6.4.2 完善慢性病信息系统建设
        6.4.3 借助新媒体进行健康指导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局限性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运动干预对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假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帕金森病的概述
        1.1 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2 帕金森病步态特点
    2 帕金森病双任务步态障碍的特点
        2.1 双任务步态的概念及双任务步态缺陷的表现
        2.2 双任务步态损害的机制
    3 步态评估方法
        3.1 惯性传感器评估
        3.2 可穿戴加速度计评估
        3.3 快速双向360 度转身试验
        3.4 步态分析系统评估
        3.5 其他评估方法
    4 脑功能成像运用于帕金森病步态的研究
        4.1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 NIRS)对运动和认知功能的研究
        4.2 影像学对帕金森病步行功能的研究
    5 帕金森病步行功能障碍的干预方法
        5.1 药物治疗
        5.2 手术治疗
        5.3 运动干预方法
        5.3.1 抗阻训练
        5.3.2 有氧训练
        5.3.3 拉伸训练
        5.3.4 平衡训练
        5.3.5 提示疗法
        5.3.6 中国传统体育运动
        5.3.7 瑜伽
        5.3.8 舞蹈
        5.4 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5.5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
        5.6 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
        5.7 水疗
        5.8 帕金森病双任务步态训练
    6 总结与展望
第三部分 不同任务活动对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老年人步态的影响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试设备
        2.3 测试指标
        2.3.1 受试者基本情况、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
        2.3.2 步态参数
        2.4 测试过程
        2.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受试者的基本特征
        3.2 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老年人在不同任务中步态参数比较
    4 讨论
        4.1 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老年人单任务步态参数的比较
        4.2 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老年人单任务和双任务步态参数的比较
    5 小结
第四部分 不同任务活动对有冻结步态和非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病患者步态与大脑前额叶激活程度的影响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试流程
        2.3 数据采集与统计学分析
        2.3.1 数据采集
        2.3.2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冻结步态组与非冻结步态组基本特征比较
        3.2 冻结步态组与非冻结步态组在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参数比较
        3.3 冻结步态组和非冻结步态组在不同任务活动中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HbO_2)变化的比较
    4 讨论
        4.1 冻结步态组和非冻结步态组步态参数与双任务成本的比较
        4.2 冻结步态组和非冻结步态组在不同任务活动中前额叶激活程度的比较
    5 小结
第五部分 五禽戏与拉伸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试方法
        2.2.1 测试设备
        2.2.2 测试指标
        2.3 测试流程
        2.4 干预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的基线特征比较
        3.2 患者的依从性和不良事件情况
        3.3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干预前后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参数的比较
        3.3.1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单任务活动中的步态参数比较
        3.3.2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跨障碍物活动中的步态参数比较
        3.3.3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倒背数字活动中的步态参数比较
        3.3.4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减法计算活动中的步态参数比较
        3.3.5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回答问题活动中的步态参数比较
        3.4 五禽戏组与拉伸组在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及生活质量的比较
    4 讨论
        4.1 五禽戏组和拉伸组在干预前后单任务活动中步态参数的比较
        4.2 五禽戏组和拉伸组在干预前后双任务活动中步态参数的比较
        4.3 五禽戏组和拉伸组在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比较
    5 小结
全文总结
    1 研究总结
    2 研究结论
    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附录三: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经历

(3)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痴呆患者的健康照护具有迫切性
        1.1.2 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生活质量低下且归因复杂
        1.1.3 老年人潜在有害药物服用与生活质量存在显着的关联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概念
        1.2.2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
        1.2.3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归因研究的现状
        1.2.4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归因中潜在有害药物因素的研究现状
        1.2.5 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构想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依托的理论框架
    1.7 相关概念操作性定义
        1.7.1 长期护理机构
        1.7.2 痴呆
        1.7.3 潜在有害药物
        1.7.4 生活质量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对象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2.5 研究指标及评价工具
    2.6 预调查
    2.7 收集资料
    2.8 统计分析
    2.9 质量控制
    2.10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基本情况
        3.1.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
        3.1.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躯体疾病及功能状况
        3.1.3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状况
        3.1.4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社会网络及活动参与状况
        3.1.5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居住的机构环境特征情况
    3.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
        3.2.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PIM暴露情况
        3.2.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DBI暴露情况
    3.3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
    3.4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4.1 人口学特征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2 躯体疾病及功能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3 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4 社会网络及活动参与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5 机构特征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6 PIM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7 DBI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5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5.1 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与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3.5.2 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6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
        3.6.1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轻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6.2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潜在有害药物服用较为普遍
        4.1.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PIM暴露情况
        4.1.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DBI暴露情况
    4.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4.3 日常生活能力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消极影响
    4.4 精神行为症状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产生负性作用
    4.5 潜在有害药物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不良影响
        4.5.1 PIM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5.2 DBI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6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呈现差异性
    4.7 潜在有害药物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护理实践意义
        4.7.1 潜在有害药物可用于预测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
        4.7.2 潜在有害药物可作为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线索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5.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5.3.2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防范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绪论
第1章 研究现状
    1.1 脑卒中流行病学
    1.2 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老年脑卒中居家安全发展趋势
    1.4 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方案的制定
    2.1 干预方案制定小组
        2.1.1 以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初步方案
        2.1.2 制定函询问卷
        2.1.3 专家可靠性分析
        2.1.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2.1.5 质量控制
    2.2 结果
        2.2.1 专家一般情况
        2.2.2 专家可靠性分析
    2.3 讨论
        2.3.1 以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方案的科学性
        2.3.2 以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方案的实用性
第3章 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防范的效果评价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1.3 样本量的确定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工具
        3.2.2 试验分组
        3.2.3 资料收集
        3.2.4 数据分析
        3.2.5 伦理原则
        3.2.6 质量控制
        3.2.7 研究技术路线
    3.3 研究结果
        3.3.1 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结果
        3.3.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居家安全隐患得分情况
        3.3.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巴氏指数)得分情况
        3.3.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居家跌倒风险得分情况
        3.3.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家庭关怀指数得分情况
    3.4 讨论
        3.4.1 老年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3.4.2 以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干预方案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的影响
        3.4.3 以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干预方案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巴氏指数)的影响
        3.4.4 以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干预方案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跌倒风险的影响
        3.4.5 以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干预方案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家庭关怀指数的影响
    3.5 创新性
    3.6 局限性
    3.7 研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 C 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调查表
    附录 D 巴氏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
    附录 E 居家跌倒风险筛查量表
    附录 F 家庭关怀指数问卷
    附录 G 以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初步方案专家咨询(第一轮)
    附录 H 以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初步方案专家咨询(第二轮)
    附录 I 干预组用药安全干预内容(终稿)
作者简介
致谢

(5)基于循证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相关概念
    3 伦理原则
    4 理论基础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6 研究假设
    7 研究内容
    8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节 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医养结合机构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节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医养结合机构护理人员身体约束实践量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的证据综合
    第一节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干预措施效果的META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节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身体约束相关指南及系统评价的内容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的适用性检验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减少护理院老年人身体约束策略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1.3.3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
    1.4 文章结构与研究思路
        1.4.1 文章结构
        1.4.2 研究思路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1.2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2.1.3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健康服务业的基本界定
        2.2.2 健康服务业的现状研究
        2.2.3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2.2.4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2.3 研究评述
第3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理论分析
    3.1 基本概念
        3.1.1 健康
        3.1.2 健康服务业
    3.2 相关理论
        3.2.1 健康需求理论
        3.2.2 健康人力资本理论
        3.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3.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3 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3.3.1 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3.2 理论模型构建
        3.3.3 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4.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4.1.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
        4.1.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划阶段(2013—2017)
        4.1.3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
    4.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基本成就
        4.2.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模
        4.2.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分类
        4.2.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取得的基本成就
    4.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4.3.1 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4.3.2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4.3.3 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
        4.3.4 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
        4.3.5 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选取
        5.1.3 结果分析
    5.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深入说明
        5.2.1 经济发展水平
        5.2.2 政策规划
        5.2.3 人口年龄结构
        5.2.4 城镇化水平
        5.2.5 科技创新
        5.2.6 疾病谱变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6.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与背景
        6.1.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6.1.2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6.2 主要发达国家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经验
        6.2.1 美国
        6.2.2 德国
        6.2.3 加拿大
    6.3 对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6.3.1 坚持政府引导,加强规划引领
        6.3.2 突出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6.3.3 加快集群发展,增强辐射带动
        6.3.4 优化要素配置,补齐发展短板
        6.3.5 支持开放发展,融入国际分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与对策建议
    7.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
        7.1.1 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7.1.2 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7.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7.2.1 多渠道并用与多元化并重,缓解医疗服务总量与结构矛盾
        7.2.2 以提高生存质量为主线,构造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生态体系
        7.2.3 实施构造完备的监管与政策,消除相关机制体制障碍
        7.2.4 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问题,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融合
        7.2.5 推动健康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彼此联动
        7.2.6 转变既往思想观念,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
        7.2.7 促进传统中医药学科思想复兴,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8)城乡老年抑郁现状调查及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第1部分 城乡老年抑郁状况现状调查
    1 研究类型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4 伦理原则
    5 结果
    6 讨论
第2部分 城乡抑郁老人抑郁体验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及过程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原则
    6 结果
    7 讨论
第3部分 构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3 质量控制
    4 伦理原则
    5 结果
    6 讨论
小结
    1 结论
    2 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抑郁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9)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评估与照护服务指标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操作性定义与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老年人能力评估指标及工具的研究现状
    二、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的研究现状
    三、养老机构老年人分级照护的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 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等级现状调查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四、资料收集与分析
    五、科研伦理与质量控制
    六、结果
    七、讨论
第四部分 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需求访谈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四、资料收集与分析
    五、科研伦理与质量控制
    六、结果
    七、讨论
第五部分 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指标构建研究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四、资料收集与分析
    五、科研伦理与质量控制
    六、结果
    七、讨论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
第七部分 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并规范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评估制度,实施分级照护
    二、保障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加强医疗护理照护,充分发挥医养结合照优势
    三、加强养老照护队伍建设,保障养老照护人力资源,提升照护水平
第八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人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W镇老年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医养结合
        1.3.2 养老机构与机构养老
        1.3.3 医养服务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医养结合”的理想之境与现实之状
    2.1 医养结合政策的实施背景与理想状态
        2.1.1 医养结合政策的出台背景
        2.1.2 医养结合政策发展历程与目标
    2.2 W镇老年服务中心概况
    2.3 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困境
        2.3.1 “医养结合”流于形式
        2.3.2 服务梯度与转介不畅
        2.3.3 养老机构运行难以为继
第3章 医养结合政策的内生矛盾及实践偏差
    3.1 重医重养定位不清与政策落地难
        3.1.1 “医”与“养”关系定位不清楚
        3.1.2 “医”与“养”服务边界缺乏明确规定
    3.2 政府部门交叉管理与统筹推动不力
        3.2.1 政府部门“各自为政”
        3.2.2 政府部门“多龙治水”
        3.2.3 政策监管机制不完善
    3.3 医养结合行业部分标准缺失与支付体系不健全
        3.3.1 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部分行业标准缺失
        3.3.2 医保基金支付养老服务困难
    3.4 政策与农村现实的偏差
        3.4.1 政策与农村现实不符
        3.4.2 缺乏针对性指导文件
第4章 农村养老机构医养资源的匮乏与制约
    4.1 农村养老机构日常照护资源短缺阻碍老人需求实现
        4.1.1 只关注“吃喝”的生存照料
        4.1.2 紧急呼救依靠“亮嗓”
        4.1.3 缺少“有经验”又愿意“伺候人”的护工
    4.2 农村养老机构诊疗资源不足难以满足老人需求
        4.2.1 欠缺“会看病”的医生
        4.2.2 “诊疗仪器”落后且不齐全
        4.2.3 “基本药”种类不足与“便宜药”断货
    4.3 农村养老机构康复保健资源稀缺与“医养结合”难实现
        4.3.1 “少干活、少运动”的自我康复
        4.3.2 指导康复训练与“能说心里话”的专业人员匮乏
第5章 农村养老机构的生存本位与“医养结合”的效果弱化
    5.1 农村养老机构的经济理性与偏差
        5.1.1 “沾政策的光”与管理责任缺位
        5.1.2 “省钱”与低薪聘用医护人员
        5.1.3 “赚钱”与老人专属医养资源被挤占
    5.2 农村养老机构实施“医养结合”的动力制肘与规范缺失
        5.2.1 微薄利润造成的“被迫慈善”
        5.2.2 老人医护分级管理未曾实施
        5.2.3 缺乏医养衔接的制度规定
    5.3 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效果弱化
第6章 提升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实施效果的策略
    6.1 完善医养结合相关政策
        6.1.1 出台符合农村现实的指导性政策
        6.1.2 明确“医”“养”定位并制定医养结合行业标准
        6.1.3 统一管理部门和支付体系
        6.1.4 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管评估体系
    6.2 合理配置农村养老机构医养资源
        6.2.1 丰富农村养老机构医养设备与常用药物种类
        6.2.2 引导城市医护人才向农村间歇性提供服务
        6.2.3 开展农村地区养老护理员专业技能培训
    6.3 加强对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资金扶持
        6.3.1 增加筹资渠道
        6.3.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6.4 优化农村养老机构医养服务衔接机制
        6.4.1 明确农村养老机构的功能定位
        6.4.2 明晰医养服务内容,制定老年护理标准
        6.4.3 规范养老机构医养衔接的标准流程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
    7.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四、老年人不可依赖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D]. 穆晓敏. 吉林大学, 2021(01)
  • [2]运动干预对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任务活动中步态的影响研究[D]. 李真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D]. 周燕茹.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 [4]基于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安全隐患防范的效果研究[D]. 何慧鑫. 北华大学, 2021(12)
  • [5]基于循证构建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及效果评价[D]. 王俊.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D]. 程显扬. 辽宁大学, 2020(07)
  • [7]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8]城乡老年抑郁现状调查及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构建[D]. 王秀蓉. 郑州大学, 2020(02)
  • [9]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评估与照护服务指标构建研究[D]. 林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W镇老年服务中心为例[D]. 韩雯.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老年人不能依赖药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