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传统美德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一、传统美德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达[1](2021)在《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来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与进步。党和国家领导人连续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弘扬志愿精神。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务发展中具有导向引领作用。志愿精神是志愿者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凝聚,体现了一种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引领着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志愿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志愿精神培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志愿服务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追求,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晚,方兴未艾。志愿精神来源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志愿精神的现实基础,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思想升华。人们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形成了高尚的志愿精神。志愿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墨家、道家、佛家思想中都蕴含着志愿精神,这也是志愿精神能够在中国生成和弘扬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理论也为志愿精神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西方文化中,也蕴含着志愿精神。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共同体精神、西方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公益思想、近代资产阶级的利他思想以及西方现当代思想家的公益理念,都体现着志愿精神。随着我国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入发展,志愿精神的内涵也逐渐丰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精神的重要内涵。志愿精神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导向、凝聚、激励、调节、人文教育等功能。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在日常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所展现的志愿精神不仅具有志愿精神的一般特征,还具有进步性、示范性、时代性和持续性等特征。因此,对当代大学进行志愿精神培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志愿精神的形成体现了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实践基础上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志愿精神是人们在主观向善愿望的感召下,在遵循一定的原则规范的前提下,长期从事慈善的志愿服务行为,不断升华个人思想品德,最终形成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它的形成是由主客观因素共同决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氛围是影响志愿精神形成的社会客观因素,主体的自由意志和精神境界是影响志愿精神形成的主观因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而外因要想通过内因起作用,必须借助于实践。志愿精神是在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并积淀下来的。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性生产,若要将二者沟通起来,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志愿服务活动是依托生命实践的,它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但最终需要在实践中达成一致。志愿精神是人对待生命世界的一种态度,虽然从表面来看,它是人主观上的道德体认,但如若没有志愿活动的实践,也就没有生命世界的精神性生产。因此,志愿服务实践就是志愿精神主观与客观因素统一的基础。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对于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但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队伍在不断壮大,服务类型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程度有所提高,参与大型活动的次数也在不断增多。但通过梳理总结调查问卷结果和访谈资料,发现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水平还不够高,志愿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不深,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氛围不够浓厚,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机制也不够完善。究其原因,既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的客观因素。首先,部分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内涵认识不足、参与志愿服务动机比较功利,对志愿精神的认知滞后于实践,在践行志愿精神时服务水平也不高,这是阻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主观因素。其次,在家庭中,家长忽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孩子的溺爱养成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缺少家庭志愿精神的传承。再次,在学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志愿精神相关内容,教育工作者本身对志愿精神不够了解,高校开展志愿服务的各项机制不健全。最后,在社会上,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对公益精神的冲击,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资金短缺,社会传统公德的缺失,这些是阻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客观因素。只有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效果的主客观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路径主要是高校的教育引导,家庭、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以及学生的自我培育。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高校应当发挥其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努力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各项机制,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庭、政府、社会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提供充足的保障。大学生作为践行志愿精神的主体,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应当强化大学生志愿精神的自我培育,从知、情、信、意、行五方面着手,真正将志愿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确保我国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志愿服务实践是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着力点。认识源于实践。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使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中。通过抗击疫情、服务大型活动等大型事件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支教、社区服务等对社会的贡献中培育大学生的奉献精神,通过关爱、帮助服务对象培育大学生的友爱互助精神,通过克服志愿服务中的艰难险阻培育大学生的坚强勇敢品质。大学生只有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才能加深对志愿精神的理解与认识,才能形成真正的志愿精神。

郭德花[2](2020)在《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重大传统纪念活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重大传统纪念活动教育缺失、宣传肤浅化、活动形式单一、以及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基于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对策研究展开论述。首先,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对策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现状。运用了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对文章进行了剖析。其次,论述了相关概念、类型以及特点,基于以上内容挖掘出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的爱国情怀、人伦精神、和谐精神以及感恩报恩的精神内容。再次,阐释了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在大学生中的作用、基本原则。最后,从实际出发,对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对策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该调查分析了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主要有:东冷西热,西方节日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大传统纪念活动教育存在弱化趋势、大学生对重大传统纪念活动的认知逐渐淡化以及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平台缺位。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出现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教育体系缺乏对大学生重大传统纪念活动教育、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大学生自身文化底蕴不够以及媒体的挖掘与宣传不够的原因。本文从国家引导、社会渗透、学校教育以及学生认同四个方面给出了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中开展的具体途径。以期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赵中元[3](2020)在《新时代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明的需要日渐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日益浮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甚至是利己主义思潮层出不穷,对社会民众的道德水平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儒家德育思想作为我国历史中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德育思想,对于当下的形势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充满激情与创造力,推动着社会政治与文化的改革与发展。同时,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认识转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把握好大学生的德育,就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不仅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对社会的风气和道德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新时代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儒家德育思想在新时代融入、改善社会的精神文化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论文在分析新时期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基础之上,归纳和整理了儒家德育思想的理论内涵,结合以往学者对儒家德育思想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收集并梳理了儒家德育思想在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时所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首先是融入程度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儒家德育思想在内容、方法论和载体三个方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少;其次是融入渠道少的问题,分别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八种渠道进行了论述;最后是融入效果差的问题,分别从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的课前准备阶段、课中教学阶段、课后复习与课外自学阶段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在分析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和问题的基础之上,归纳出造成当前困境和问题的四点主要成因所在:儒家德育思想缺乏在高校发展所需要的群众基础、高校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儒家德育思想的重视、教育工作者应用儒家德育思想的水平欠缺,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儒家德育思想素养不足。.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复苏、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在新时代,加强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和成因,新时代首先要明确和坚持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弘扬和宣传儒家德育思想中的精华之所在,培养良好的群众基础;其次,要将儒家德育思想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结合,开展专题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儒家德育思想素养,不仅能改善大学生对儒家德育思想的态度,更能提高教师对儒家德育思想的重视;再次,应当从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入手,将提升二者的儒家德育思想素养,与促进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融入相结合,双管齐下促进儒家德育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最后,注重大众传媒、社团组织和调研实践等方面的儒家德育思想教育,可以扩宽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渠道,为儒家德育思想的传播和融入开拓更多的道路和途径,以此深化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

石莹[4](2020)在《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相结合,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流,以伦理为核心,体现出浓厚的道德意蕴。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来看,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的典型代表之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根”和“魂”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充分挖掘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想蕴含的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推动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研究回顾是任何一项新的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总结了目前学界关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既有研究尚待推进甚至突破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研究探讨作了理论准备。在系统梳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从上古三代至春秋战国历史演进的基础上,理清了“君子”内涵由“有位者”向“有德者”转变的思想发展脉络,展现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概貌。阐释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人文性、实践性、普遍性以及内在超越性等特征,同时认为这些本质特征,既是我们对君子人格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又是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榫接点。其次,本文解答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融入什么的现实问题。就必要性而言,君子人格思想彰显的“文化化人”、“文化育德”的优良传统,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当下困境,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等意义重大;就可能性来看,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其关于道德教育的育人目标、教育模式与价值导向,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契合性,这些都为两者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融入什么而言,本文指出应在内容层面和实践层面做好两者的对接会通。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条目,是个体修养身心的道德目标、构建理想社会关系的价值标尺和涵养家国情怀的精神源泉,这些德育内容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同时,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德育方法,体现了道德教化和自我修身的统一,君子人格的修养方式蕴含了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重要启示,对此做好实践融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本文明确了如何融入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当秉持的基本原则、构建了融入的具体途径。研究认为,应在尊重君子人格思想历史传统和开掘君子人格思想当代价值的基础上,从方向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出发,确保融入过程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彰显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融入的实施路径上,本文将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和大学生道德发展的自身需要相结合,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落脚点,从主渠道融入、创设良好德育环境以及激励大学生争做“时代新人”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总之,本文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出发,落实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这一具体论题,对推动蕴含中国智慧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而言,是一次必要且有益的尝试。

陈苏珍[5](2020)在《以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文中认为面对新时代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环境,如何寻求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方式和文化载体?这涉及到当前大学生价值培育的主导内容和主要路径的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大融合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和多样的社会心态。借助大众媒介的传播,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滋生、衍变,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认同,导致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时的迷茫。如何做好青年大学生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民族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因此,从中国革命历史经验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文化传统,就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极其重要的任务,并且找到了能够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塑造、文化知识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等紧密且充分结合的文化融合点。“价值观培育成效”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瓶颈”,本文试图就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运用红色家风这个承载着中国革命历史的特殊文化载体,为提升当代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效果提供有益尝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一脉相承的文化形态,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力量之源。其中,革命文化传承升华了优秀传统文化,并滋养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家风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革命前辈关于家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融合了家风的基本内涵与革命文化意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为底蕴,以革命家庭为场域而形成的共产党人齐家实践风貌,是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优质教材。红色家风秉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倡扬传统家庭美德与现代先进的家庭教育理论,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砥砺道德品质、抵御不良思潮、提升实践能力,是引领青年价值观培育的智慧宝典。要实现红色家风的时代价值,就必须理直气壮地弘扬红色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把握红色家风和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关系,借鉴革命前辈齐家实践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探寻新时代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新内容和新路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常实践回归,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个人,增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针对性。以文化“涵养”价值观,贴合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品质养成中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意涵。红色家风区别于单一的宏大叙事方式,实现与个体日常生活的融合,形成饱含亲情的生活性和伦常性实践智慧,独具细腻又切近日常生活的道德涵育优势,契合时代新人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红色家风的精神内涵与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品质培育目标具有文化同源性,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和直观的生动性让大学生接受革命文化的涵养和革命精神的熏陶,同时也是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和传承红色基因的价值旨归。

张慧[6](2020)在《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尊奉与传承。党在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诚信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倡导公民践行即为我国高度重视建设诚信社会和培育公民诚信品德的例证。作为我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肩负时代重任并希冀不负众望。但仍存有部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影响,失信行为时有发生、问题显现,严重影响公民诚信教育效果和国家建设伟业质量。为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和促进国家发展,开展针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研究必不可缺并时不我待。本文以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研究对象,在阐明开展本项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继而借助调查问卷,分析总结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维度下存有的失信问题并探析原因。其后,一方面形成适用于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地实践策略,助力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研究。围绕这一主线,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相关内容做整体概述。界定诚信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等核心概念,提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中有关诚信的相关思想奠定本文理论依据,阐明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其次,以实证研究为依据,梳理探究部分大学生存有失信的问题并做出一定的成因分析。基于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整体诚信现状良好,但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维度下仍存有普遍失信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各方面的失职所致。基于此,笔者从目标指向、主要内容、基本原则等理论层面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体系展开了较为深入系统的阐述,从而为有效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就如何开展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方面,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方案。诸如:社会要健全诚信机制,营造守信环境;高校要完善诚信教育内容,践行诚信目标;家庭要发挥诚信涵育功能,夯实教育基础;个人要增强诚信内化意识,提高诚信自律等。

侯延荣[7](2020)在《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道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加强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大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时刻关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向,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重心发生偏离,道德教育本质异化、效率低下等问题滋生,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制度的规范与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制度伦理联系起来,鉴于制度伦理寻求道德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教育意蕴,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现存问题,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路径,成为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的新使命。本研究采用制度伦理的视角,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审视,剖析了当前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供给不足和制度伦理供给过剩的窘境,并从主体伦理、程序伦理及实质伦理三个维度进行了归因分析,进而提出了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发展路径。论文由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五章组成。第一章,厘清本研究涉及到的制度伦理、养成教育、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等相关概念,对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相关文献材料加以考察,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良好发展汲取理论资源和启示。第二章,探寻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必要性的内在逻辑旨归,以制度伦理“合价值性”、“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基本特性及其彰显,明确制度伦理这一必要视角在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的应有之义。第三章,通过访谈研究法对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生存样态与实践表征进行质性分析,进而揭示当前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制度伦理安排的缺陷,即制度伦理供给不足、制度伦理供给过剩。第四章,结合制度伦理的内涵主旨,从主体伦理、实质伦理和程序伦理三维度审视当前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的安排缺陷,厘清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发展问题的成因,即主体伦理方面的民主参与不足、实质伦理方面的制度安排不足以及程序伦理方面的制度执行不足。第五章,论述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发展路径,基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安排缺陷的问题及成因,从制度伦理供给、主体伦理、实质伦理及程序伦理四方面探寻通达制度伦理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良好发展的现实之路,即提升制度伦理供给的人文关怀:以道德的制度养成道德的人;强化主体伦理自觉,引导主体内化制度伦理的道德诉求;完善实质伦理内容,养成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人格;规范程序伦理运行,构建道德的制度化生活。

李成宏[8](2020)在《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培育了中华儿女崇高的价值追求。因此,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资源,则能够创造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新途径,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常态化,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在概述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找寻中华传统美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分析当前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原因,探寻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论述选题缘起,阐述研究目的及意义,着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研究之现状,阐释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明确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一章,中华传统美德相关概念、内容及理论基础。厘定中华传统美德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从修身美德、家庭美德、社会美德、处事美德四方面准确把握中华传统美德内容,明确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及遵循原则。第二章,中华传统美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及时代价值。二者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华传统美德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以及构建文明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第三章,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成因。主要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效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四方面发现问题,并作对应的原因分析。第四章,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以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原则为依据、以契合性为基础以及成因分析为着力点,从构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制度保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拓宽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四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结语部分,总结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以及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概述了中华传统美德与高校思想政治相融合的重要性,以及从宏观角度总结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申眯眯[9](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榜样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是引导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路径。新时代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和教化大学生习得优秀品质,将先进典型引领作用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激励大学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榜样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大学生要向典型学习、向榜样致敬,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本文在借鉴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涵义、存在的问题和路径的研究现状,在理论上为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垫定基础,在实践上为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提供可借鉴的依据,为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指明方向。第一章,从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相关概念入手,阐述了榜样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明确大学生榜样教育的价值和理论依据。第二章,对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现实问题反思的基础上,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榜样教育,并分为四个阶段,将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时代背景、典型人物事迹、特征等进行分析,总结出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经验和启示。第三章,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榜样教育经验启示的分析,反思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将存在的问题与新时代大学生的特征相结合,探索新时代对大学生榜样的新要求。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首先,确立新时代大学生选树榜样的原则,为大学生选树榜样的前提做了深入的分析。其次,优化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价值标准,实现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价值引领。再次,拓展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榜样教育方法。最后,大学生榜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充分释放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多种活力,利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合力,拓展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路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大学生榜样教育持续发展增添新活力。

任小琴[10](2019)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深入,我国的物质经济基础得到极大的发展,继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被提上日程之后,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的幸福问题。事实上,让人民幸福是党和国家一贯的追求目标和永恒的事业。政府的工作报告越来越多地提到“幸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事业,服务于国家的需要。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幸福这个终极目的,发现大学生的幸福观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索了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一章、第二章为此进行了理论准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模式的设定等进行了论述,为研究做前期准备。第二章对幸福观的相关理论资源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幸福观、幸福观养成教育进行理论建构,为研究做了理论准备。第三章是在充分的理论准备之后,研究了我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分为三个方面,“时代背景”是首要考察的环节。幸福观养成教育要确立目标,除了传统意义和普适意义上的目标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有新的时代性目标,即幸福观养成教育需与中国梦、核心价值体系、健康财富观、市场文化等融合起来。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我国当前的时代存在很多机遇,当然也有来自教育客体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各种挑战。“历史考察”回顾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治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经济转型期以经济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则回归当代,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的多少,与其幸福观是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总体向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幸福感总体并不十分强烈;在对幸福的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上,不少大学生存在偏差;在追求幸福的路径、方式、受挫反应上,部分大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态度。此外,在幸福观认知领域、追求领域、享有领域的养成教育上,我国采取的通常做法是不够完善的,幸福观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境。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从更细致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五元分析模式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进行了全方位的五元分析。首先,从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起引领的作用;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应当在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上有积极的影响;再次,从高校的层面,高校是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肩负着教育的重任;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家庭应助推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内化;第五,从大学生个人的层面,个人作为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内因和受益者,必须有能力和有觉悟进行自省。这五个方面的应然和实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大量实证调查,探索了存在差距的原因。第五章在国内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国外,以期分析国外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做法、经验和借鉴。选择美国、英国、法国进行研究,考察了这三个国家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基本举措,研究起主要特点,并分析了我国在五元视角下可以反思和借鉴的经验。第六章是对策章,基于上述对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目标研究、历史考察、现状分析,结合五元分析的结果,同时借鉴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包括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和微观上的具体设计。具体来看,首先,政府层面的设计。政府当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当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从社会文化的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从财富分化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从多元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第三,从高校的层面。高校当走出认识误区,设立目标体系,细化目标群体,依托心理科学,进行科际整合,完善现实对接,优化学科设置,发展体验式与价值选择式教学。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应大力推行家长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第五,从个人的层面。个人当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自觉意识;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提高精神境界和需要层次。第七章主要针对五元要素之间要互动起来,形成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二、传统美德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美德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志愿精神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
        (一)志愿服务的涵义与特征
        (二)当代中国志愿服务事业方兴未艾
        (三)当代中国志愿服务与社会道德建设
    二、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的关系
        (一)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的现实基础
        (二)志愿精神:志愿服务的思想升华
    三、志愿精神的思想来源
        (一)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础
        (三)西方公益思想的借鉴
    四、志愿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一)志愿精神的内涵
        (二)志愿精神的特征
    五、志愿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志愿精神的导向功能
        (二)志愿精神的凝聚功能
        (三)志愿精神的激励功能
        (四)志愿精神的调节功能
        (五)志愿精神的人文教育功能
    六、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特征及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特征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第二章 志愿精神的形成机理
    一、志愿精神形成的客观与主观因素
        (一)志愿精神形成的客观因素
        (二)志愿精神形成的主观因素
        (三)实践:志愿精神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基础
    二、志愿精神的形成过程
        (一)从志愿服务认知到志愿服务行为
        (二)从志愿服务行为到志愿服务行为习惯
        (三)从志愿服务行为习惯升华为志愿精神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案设计
        (二)调查对象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取得的成效
        (一)践行志愿精神的队伍不断壮大
        (二)当代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程度有所提高
        (三)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在大型事件中得以体现
        (五)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逐渐受到重视
    三、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整体志愿精神水平不够高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不够深
        (三)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氛围不够浓厚
        (四)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机制不够完善
    四、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二)家庭、高校和社会等外部因素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高校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主渠道作用
        (一)提高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综合素质
        (二)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机制
        (三)营造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良好氛围
    二、家庭、政府、社会应积极支持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
        (一)家庭应充分发挥支持引导作用
        (二)政府应充分发挥统筹保障功能
        (三)社会应充分发挥平台功能
    三、当代大学生注重志愿精神的自我培育与养成
        (一)当代大学生主动加强对志愿精神理论的学习
        (二)当代大学生主动增强对志愿精神的情感认同
        (三)当代大学生坚定践行志愿精神的意志
        (四)当代大学生主动践行志愿精神
第五章 志愿服务实践——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着力点
    一、在大型事件中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抗击疫情,培养家国情怀与民族担当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大型活动,培养爱国精神与责任意识
    二、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培育大学生的奉献精神
        (一)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支教服务,奉献青春与生命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奉献知识与汗水
    三、在对志愿服务对象的关爱中培育大学生的友爱互助精神
        (一)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关爱服务对象,培育友爱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帮助服务对象,培育互助精神
    四、在志愿服务的艰难险阻中培育大学生的坚强勇敢品质
        (一)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克服困难,培育坚强的品质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克服危险,培育勇敢的品质
结语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一、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现状的访谈问题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关于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相关问题概述
    2.1 研究的相关概念释义
        2.1.1 纪念活动
        2.1.2 重大传统纪念活动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思想政治教育
        2.2.2 立德树人
        2.2.3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4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2.3 重大传统纪念活动的类型
        2.3.1 对重大事件的纪念
        2.3.2 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纪念
        2.3.3 对重要活动的纪念
    2.4 重大传统纪念活动的主要特点
        2.4.1 教育性
        2.4.2 周期性
        2.4.3 价值性
        2.4.4 参与性
    2.5 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的精神价值
        2.5.1 展现深厚爱国情怀
        2.5.2 重视人伦道德教育
        2.5.3 维系和谐稳定关系
        2.5.4 强化感恩报恩教育
3 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3.1 重大传统纪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3.1.1 重大传统纪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具有一致性
        3.1.2 重大传统纪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具有相嵌性
        3.1.3 重大传统纪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上具有重合性
    3.2 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3.2.1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2.2 有利于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3.2.3 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2.4 有利于坚定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3.3 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的基本原则
        3.3.1 继承性原则
        3.3.2 方向性原则
        3.3.3 创新性原则
        3.3.4 批判性原则
4 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问题与成因
    4.1 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4.1.1 东冷西热,西方节日盛行
        4.1.2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重大传统纪念活动教育存在弱化趋向
        4.1.3 大学生对重大传统纪念活动的认知逐渐淡化
        4.1.4 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平台缺位
    4.2 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4.2.1 重大传统纪念活动教育的缺失
        4.2.2 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商业化严重
        4.2.3 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宣传肤浅化
        4.2.4 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形式单一
    4.3 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4.3.1 教育体系缺乏对大学生重大传统纪念活动教育
        4.3.2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4.3.3 大学生自身文化底蕴不够
        4.3.4 媒体对重大传统纪念活动的文化内涵挖掘与宣传不够
5 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的途径
    5.1 坚持国家引导
        5.1.1 挖掘重大传统纪念活动的文化内涵
        5.1.2 克服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假日化带来的弊端
    5.2 强化社会渗透
        5.2.1 重视大众传媒对重大传统纪念活动的作用
        5.2.2 改变重大传统纪念活动的参与方式,注重节日的仪式感
        5.2.3 借鉴西方节日文化传统,增加节日的娱乐性
    5.3 重视学校教育
        5.3.1 把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5.3.2 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开展课外活动
        5.3.3 加强重大传统纪念活动教育网络的建设
    5.4 促进学生认同
        5.4.1 强化精神传承
        5.4.2 增强文化自信
        5.4.3 加强社会实践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3)新时代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一)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思想体系
    (二)儒家德育思想的特征
    (三)儒家德育思想的内容
    (四)儒家德育思想的方法论
    (五)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
    (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新时代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融入程度低:儒家德育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程度低
    (二)融入渠道少:儒家德育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渠道少
    (三)融入效果差:儒家德育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效果差
三、新时代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儒家德育思想缺乏在高校发展所需要的群众基础
    (二)部分高校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儒家德育思想的重视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用儒家德育思想的能力欠缺
    (四)大学生自身的儒家德育素养不足形成了制约
四、新时代促进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坚持融入原则,开拓群众基础
    (二)开展专题教育,深化融入程度
    (三)加强教师素养,强化育人效果
    (四)丰富德育形式,扩宽融入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既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性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性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道德
        1.5.2 道德教育
        1.5.3 君子人格
第2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演进及特征
    2.1 历史演进
        2.1.1 上古三代君子观念的萌芽
        2.1.2 春秋孔子对君子概念的确立
        2.1.3 战国孟子、荀子对君子观念的发展
    2.2 基本特征
        2.2.1 人文性
        2.2.2 实践性
        2.2.3 普遍性
        2.2.4 内在超越性
第3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 融入的必要性
        3.1.1 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1.2 有助于化解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3.2 融入的可能性
        3.2.1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相连通
        3.2.2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育人理念相契合
        3.2.3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
第4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4.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内容
        4.1.1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个体道德
        4.1.2 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系
        4.1.3 治平天下,仁民爱民的家国情怀
    4.2 德育内容融入
        4.2.1 和合之美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涵养
        4.2.2 敬业乐群与大学生职业道德完善
        4.2.3 孝悌为本与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
        4.2.4 仁礼存心与大学生个人品德提升
第5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5.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教育方法
        5.1.1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道德教化法
        5.1.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自我修身法
    5.2 德育方法融入
        5.2.1 立德树人,明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5.2.2 克己内省,强调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化过程
        5.2.3 言传身教,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示范引导
        5.2.4 知行合一,夯实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基础
第6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和路径
    6.1 基本原则
        6.1.1 方向性原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
        6.1.2 时代性原则,推动君子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1.3 科学性原则,遵循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
    6.2 实施路径
        6.2.1 融入育人主渠道,发挥课程德育主阵地作用
        6.2.2 构建立体化传承体系,创设良好德育环境
        6.2.3 推动道德主体性生成,塑造时代“新君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以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红色家风的研究
        (二)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研究
        (三)关于红色家风和大学生价值观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红色家风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家风的演变与育人价值
        一、家风的历史演变
        二、家风的育人价值
    第二节 红色家风的定义与类型
        一、红色家风的定义
        二、红色家风的类型
    第三节 红色家风的精神与特征
        一、红色家风的精神基因
        二、红色家风的本质特征
    第四节 红色家风的孕育与生成
        一、红色家风的孕育条件
        二、红色家风的生成逻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红色家风涵养价值观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家庭教育观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论述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家庭教育观的本质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家庭教育观的当代启示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主要思想
        一、中华优秀家文化的基本内容
        二、中华优秀家文化的核心功能
        三、中华优秀家文化的现代传承
    第三节 革命前辈关于家庭建设的论述
        一、打破封建的家长专制
        二、摧毁腐朽的婚姻制度
        三、重视家庭教育之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传承与弘扬红色家风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红色家风的理论品格
        一、红色家风的内容要素具体明确
        二、红色家风的价值基因持久稳定
        三、红色家风阐扬的精神与时俱进
        四、红色家风的社会传播引领风尚
    第二节 红色家风的时代功能
        一、坚定理想信念
        二、砥砺道德品格
        三、抵制不良思潮
        四、提升实践能力
    第三节 红色家风的育人经验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二、亲情感化与严格家规相结合
        三、说理训诫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四、追求进步与联系群众相结合
        五、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审视
    第一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紧迫性
        一、家风文化建设缺位
        二、红色基因传承式微
        三、社会心态复杂多样
    第二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时代要求
        二、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体诉求
        三、大学生价值观“涵养”的优势
    第三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可行性
        一、红色家风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红色家风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内容的共同性
        三、红色家风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方法的相关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容
    第一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的国家情怀
        一、忠诚爱党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
        三、理想信念培育
    第二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一、崇尚奉献的精神
        二、坚持走群众路线
        三、清正廉洁的作风
    第三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的家庭美德
        一、志同道合的爱情
        二、健康和谐的婚姻
        三、家规严格的亲情
    第四节 红色家风涵养大学生的生活习惯
        一、发扬学习精神
        二、塑造劳动品格
        三、力行勤俭节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路径
    第一节 日常向度构建生活化的价值观涵养路径
        一、传承红色基因的“涵养”主旋律
        二、巩固日常教育的“涵养”主阵地
        三、增强生活关注的“涵养”感召力
    第二节 实践养成构建个性化的价值观涵养路径
        一、以环境营造聚焦价值观认知
        二、以主体参与深化价值观认同
        三、以知行合一促进价值观践行
    第三节 通俗话语构建大众化的价值观涵养路径
        一、回归历史:建构大众化叙事逻辑
        二、课程浸润:掌握大众化话语主导
        三、显隐结合:完善大众化教化方式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诚信的内涵
        (二)诚信教育的内涵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二、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诚信的相关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的相关理论
        (三)西方文化中诚信的相关观念
    三、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合格公民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应有之举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三)保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及原因探析
    一、基由调查问卷所显现的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一)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问卷的基本概述
        (二)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三)当代大学生基本诚信现状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部分大学生存有诚信品质下滑倾向
        (二)部分大学生所受诚信教育效果不佳
        (三)部分大学生仍然存有欺瞒家人现象
        (四)部分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修为不高
    三、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诚信相关机制尚不健全削弱了约束功效
        (二)学校诚信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减弱了教育效果
        (三)家庭诚信教育要素尚不达标偏离了培育目标
        (四)个人对己诚信要求尚不严格降低了诚信标准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体系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指向
        (一)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认知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诚信理念
        (三)督促大学生践行内修的诚信品质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践诺履约教育
        (二)求真务实教育
        (三)以信立身教育
    三、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理论灌输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原则
        (二)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三)榜样示范与赏罚分明相结合原则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健全社会诚信监管机制,营造教育环境
        (一)制度先行,健全社会诚信保障机制
        (二)惩恶扬善,加大失信行为惩罚力度
        (三)氛围熏陶,推进诚信社会建设
    二、完善高校诚信教育内容,践行诚信目标
        (一)改弦易张,变革高校诚信教育
        (二)制度保障,完善高校诚信体系
        (三)优化环境,营造高校诚信氛围
        (四)整合资源,强化诚信教育效果
    三、发挥家庭诚信涵育功能,夯实诚信教育基础
        (一)讲信修睦,重视家庭诚信教育
        (二)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四、增强诚信内化意识,凸显大学生诚信自律能力
        (一)立身行道,增强诚信责任担当
        (二)严于律己,树立诚信自律意识
        (三)淡泊明志,坚定理想信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制度伦理的概念探析
        (一)制度的概念
        (二)伦理的概念
        (三)制度伦理的概念
    二、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概念解析
        (一)道德的概念
        (二)养成教育的概念
        (三)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概念
第二章 制度伦理: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的必要视角
    一、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合价值性
        (一)追求公正——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核心价值
        (二)形成秩序——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工具价值
    二、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合目的性
        (一)促进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引导大学生实现完整道德人格的养成
    三、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合规律性
        (一)契合个体道德发展规律,益于道德自由的实现
        (二)契合社会道德发展规律,益于社会道德的进步
第三章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安排的缺陷
    一、制度伦理供给不足
        (一)制度伦理供给的功利化
        (二)制度伦理供给的抽象化
        (三)制度伦理供给的强制化
    二、制度伦理供给过剩
        (一)制度伦理供给的泛化
        (二)制度伦理供给的异化
第四章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安排缺陷的成因分析
    一、主体伦理的民主参与不足
        (一)就参与主体而言,机会不平等
        (二)就参与形式而言,协商不到位
        (三)就参与目标而言,供需不平衡
    二、实质伦理的内容安排不足
        (一)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
        (二)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
    三、程序伦理的执行力度不够
        (一)执行环境的封闭化
        (二)执行过程的形式化
第五章 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提升制度伦理供给的人文关怀:以道德的制度养成道德的人
        (一)加强合乎人性的制度伦理供给
        (二)以制度德性涵养个体德性
    二、强化主体伦理自觉,引导主体内化制度伦理的道德诉求
        (一)培养制度主体正确的制度伦理观念
        (二)引导道德养成教育走向民主“对话”
    三、完善实质伦理内容,养成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人格
        (一)实现规范与美德相统协
        (二)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
    四、规范程序伦理运行,构建道德的制度化生活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升制度伦理的权威性
        (二)完善制度运行机制,保障制度伦理高效执行
        (三)优化道德教育环境,推进制度伦理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重点及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道德与中华传统道德
        (三)美德与中华传统美德
        (四)中华传统道德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区别
    二、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及实践原则
        (一)理论依据
        (二)实践原则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一)修身美德,加强品德修养
        (二)家庭美德,注重家风家教
        (三)社会美德,培养家国情怀
        (四)处事美德,构建和谐校园
第二章 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及时代价值
    一、中华传统美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一)价值取向的趋同性
        (二)教育内容的传承性
        (三)教育目标的统一性
    二、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有助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四)有助于构建文明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
第三章 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一、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相对薄弱
        (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效果不够显着
        (四)中华传统美德与校园文化耦合性弱
    二、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成因
        (一)对中华传统美德重视程度不够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育力度不足
        (三)中华传统美德课程实践探索不足
        (四)中华传统美德传承载体运用不足
第四章 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构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一)强化学校制度保障
        (二)健全高校管理育人机制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开展教师传统美德教育
        (二)提升教师道德品质修养
    三、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
        (一)中华传统美德纳入思政课程体系
        (二)编写系统的中华传统美德教材
        (三)中华传统美德渗透专业课教学
    四、拓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渠道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三)把握网络教育阵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方法、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难点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概述
    第一节 榜样教育概念界定
        一、榜样的概述
        二、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概述
    第二节 榜样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榜样教育思想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四、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意义及价值
        一、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意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价值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回顾与启示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回顾
        一、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起步期(1949年—1965年)
        二、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曲折期(1966年—1977年)
        三、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恢复发展期(1978年—2011年)
        四、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新时代(2012年—)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经验教训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启示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新要求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技术深入大学生生活,使得对榜样认知参差不齐
        二、偶像崇拜的冲击
        三、榜样的评选标准不统一,传统榜样形象遭到了挑战
        四、榜样的形象过于高大,缺乏可学性
        五、榜样教育形式化、单一化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新要求
        一、大学生榜样教育要坚定理想信念教育
        二、大学生榜样教育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三、大学生榜样教育要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大学生榜样教育要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节 确立新时代大学生选树榜样的原则
        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
        二、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原则
        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
    第二节 优化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价值标准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二、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价值观引领作用
        三、彰显中国精神
    第三节 拓展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方式
        一、丰富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实践方式
        二、利用新媒体拓宽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发展渠道
        三、采用合理的激励机制增强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效果
    第四节 充分释放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活力
        一、运用家庭教育力量,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二、利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发挥教师和同学的榜样示范作用
        三、依托社会各界的支持,发挥优秀榜样的示范作用
        四、依靠党的领导力,发挥大学生党员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观点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分析模式的设定
        1.4.1 模式依据
        1.4.2 模式设计
        1.4.3 模式验证
    1.5 概念与理论基础
        1.5.1 概念厘定
        1.5.2 理论基础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准备
    2.1 幸福观的理论资源
        2.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2.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2.1.3 西方的典型幸福观
    2.2 幸福观的理论建构
        2.2.1 幸福观的结构
        2.2.2 幸福观的特征
        2.2.3 幸福观的功能
    2.3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建构
        2.3.1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构成
        2.3.2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
    3.1 时代背景
        3.1.1 新时代赋予的目标要求
        3.1.2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3.1.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存在的机遇
    3.2 历史考察
        3.2.1 计划经济时期政治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2 转型经济时期经济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3 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3 现实状况
        3.3.1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3.3.2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3.3.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分析
    4.1 政府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1.1 应然要求
        4.1.2 实然状况
        4.1.3 问题原因
    4.2 社会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2.1 应然要求
        4.2.2 实然状况
        4.2.3 问题原因
    4.3 高校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3.1 应然要求
        4.3.2 实然状况
        4.3.3 问题原因
    4.4 家庭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4.1 应然要求
        4.4.2 实然状况
        4.4.3 问题原因
    4.5 个人层面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4.5.1 应然要求
        4.5.2 实然状况
        4.5.3 问题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1 基本举措
        5.1.1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2 英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3 法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2 主要特点
        5.2.1 广泛渗透性
        5.2.2 目标淡化性
        5.2.3 科际整合性
        5.2.4 价值选择性
        5.2.5 交流对话性
        5.2.6 现实实用性
    5.3 经验借鉴
        5.3.1 政府层面:公民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3.2 社会层面:影视与文化的反思借鉴
        5.3.3 高校层面:校内教学的反思与借鉴
        5.3.4 个人层面:实践体验的反思与借鉴
        5.3.5 家庭与个人层面:宗教思想的反思与借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设计
    6.1 政府层面的设计
        6.1.1 定位: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
        6.1.2 导航: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
        6.1.3 纠偏: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
        6.1.4 提升: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
    6.2 社会层面的设计
        6.2.1 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
        6.2.2 从社会文化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
        6.2.3 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
        6.2.4 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
        6.2.5 从社会现象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
        6.2.6 从社会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
    6.3 高校层面的设计
        6.3.1 认识前提:走出认识误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6.3.2 目标设定:设立目标体系,贯穿奋斗幸福观
        6.3.3 客体细分:细化目标群体,分层实施幸福观教育
        6.3.4 渠道优化:思政主渠道与科际整合结合
        6.3.5 保障支撑:现实对接与学科设置相结合
        6.3.6 实效提升:依托心理科学,提升幸福观教育实效
    6.4 家庭层面的设计
        6.4.1 大力推进家长教育,提升家长素质
        6.4.2 多维度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6.4.3 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
    6.5 个人层面的设计
        6.5.1 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的自觉意识
        6.5.2 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
        6.5.3 自觉抵制外界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
        6.5.4 提高精神境界与需要层次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五元互动做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7.1 五元静态配合织育人之网
        7.1.1 五元各司其职
        7.1.2 五元内外结合
    7.2 五元动态协调育幸福之人
        7.2.1 五元互相渗透
        7.2.2 五元互利共生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调查
    附录二 五元分析模式各层次的实然状况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传统美德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 赵晓达.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我国重大传统纪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对策研究[D]. 郭德花.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新时代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赵中元. 延安大学, 2020(10)
  • [4]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 石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5]以红色家风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D]. 陈苏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6]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研究[D]. 张慧.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7]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D]. 侯延荣.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8]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 李成宏.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9]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研究[D]. 申眯眯.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D]. 任小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传统美德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