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茶圣陆羽饮茶研究

余杭茶圣陆羽饮茶研究

一、茶圣陆羽在余杭着茶经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西廷[1](2021)在《陆羽《茶经》的哲学思维及与湖州的密切关系》文中指出文章尝试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探索陆羽《茶经》在儒、释、道诸领域的主要表现,湖州与陆羽《茶经》哲学思维形成的密切联系,以及陆羽《茶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学术研究、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和反腐倡廉等方面的启示。

许佳[2](2021)在《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医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茶的医药属性犹如人之骨骼,是茶存在的基础与根本。而自唐代之后逐渐发展兴盛的茶文化则犹如人之皮肉精血,承载推动茶医药的不断向前发展。正是源自于茶本身所具有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本文拟将研究的主题设定为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为了能够充分厘清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明晰茶的医药文化体现,本文选择以宋代为立足点,展开回溯。紧紧围绕茶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及其关系开展研究,主要探究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从起源与传播的角度,探究茶与医药文化的关联性。以茶发乎神农作为问题的起点,考察神农是否发现茶这一论断的同时,也是对茶是否因药用而起源的另一种思考。从文字训诂学的角度梳理了茶的称谓,在讨论茶为何用、归纳总结茶的品种沿革与发展传播等内容时,发现茶的医药属性始终伴随其中,使其不断的被接受并得以推广。二是重点研析茶在宋代医药文献中所体现的双重属性。将医药文献分为本草、方书、养生三大类,通过对于不同文献中关于茶的医药记载,梳理出宋茶的性味、功效主治、组方配伍规律以及养生疗效等内容,从而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茶文化发展高峰的宋代,茶在医药领域被界定、运用的基本情况。在与前朝后世的比对中,明确宋代茶医药所处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将以医药的视角审视宋代茶文化发展带给茶医药的影响。三是以宋代茶书、茶诗词、儒道佛传统思想和民俗文化为落脚点探寻茶文化中的医药体现。从文化视角看医药,一方面弥补了医药文献中茶的药性层面关于炮制色味等内容记载的不足,延展了茶医药涵盖的内容;另一方面重点分析茶借助不同文化载体推动促进茶医药发展状况。进而深入思考宋代茶医药在茶文化蓬勃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助力作用。四是对宋茶的医药与文化关联性进行深入讨论。从医疗角度的疗身与疗神层面总结花开并蒂的茶医药与茶文化在宋代时期发展的关联性。从文化层面探讨“以物载文”中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与“以文传物”中文化载体下的医药冷思考。兼顾讨论在宋代以茶道形象出现的点茶之技中所体现的文化与医药双重属性。通过研究发现茶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却走出了一条特殊的发展轨迹。伴随着茶饮在中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食用、祭祀、饮用的逐渐推广,在医药领域,茶的身份也从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苦菜是否为茶”的模糊不确定的讨论正式发展成为唐·苏敬《新修本草》中植物本草的一份子,分别从药和食的双重角度,记载了茶的功效以及为饮的方法,总体突出治,强调茶的药性,进而延伸至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茶方的记载以及唐·孟诜《食疗本草》中饮与食的禁忌等内容。与之相比茶在文化领域出现较早,身份界定也更为明确,三国·张揖辞书《广雅》不仅介绍了荆巴两地品饮茶的方法,还明确指出了其药效。随后自唐·陆羽《茶书》问世,不仅茶文化上升到新高度,茶医药也找到了施展拳脚的独一无二的新平台。以茶医药为基础的茶文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宋代是将这一态势发展到更高程度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宋代为分界点,打破了茶医药兼书茶文化的局面,形式各异的茶文化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说明宋代及以后民众对于茶文化的接受与认可度,也体现了茶文化的飞速发展之势。但也不能否定这一时期在本草、医方着作中有关茶医药记载出现了继承中创新的局面,比如组方用药中,茶方种类增多,更突出腊茶入药,丰富了主治剂型,拓展了应用范围等。茶医药虽然失去了主导地位,但作为保证茶文化不断发展的物质属性,茶医药是茶本根的身份没有变。自宋代以后茶文化与茶医药在相扶相携中,虽彼此支撑,互为促进,但茶文化的熠熠生辉似乎更具有吸引力,在形式发展上出现了百花齐放。茶医药则伴随着茶学理论的逐渐丰富,与其相结合,在医药养生领域形成了新兴学科——茶疗学,即以茶学为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养生为目标,可视为是茶医药文化体现的新载体。

竺济法[3](2021)在《当代陆羽研究之伪命题三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认为当代一些好事者所谓"陆羽在余杭着《茶经》""陆羽终老于竟陵""陆羽、李冶青梅竹马是恋人"之论,均为伪命题。弘扬陆羽文化,尤其是作为学术研究,重要的是弘扬其精神,求真求实,知古鉴今,资政育人。而以地方利益为目的,对并无异议之史实,作出断章取义和牵强附会的所谓考据,纠结于另有着经之地、终老之地,除了添乱,毫无积极意义;至于无中生有虚构其恋爱情事,实为侵犯古人隐私,无聊而庸俗,亵渎"茶圣",作践自我。

范国荣[4](2020)在《试析有关陆羽和《茶经》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关于《茶经》题名和创作地、陆羽生活状况和死后葬地问题,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判断,期望得出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使读者重新认识陆羽和《茶经》,也希望读者指正笔者论证的不足之处。

伍双林[5](2017)在《古籍《茶经》与茶圣陆羽》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围绕茶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体系,这就是茶文化,其具体表现就是形成了一系列有关茶文化的文艺作品,比如文学作品、音乐舞蹈艺术等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茶文明的发展程度,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了解该时期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帮助。说到茶文化,我们必须对茶经和陆羽进行有效认知,其在中国茶文化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拟从陆羽创作《茶经》的历史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茶经》的相应特点和内涵,从而有效分析《茶经》和陆羽对今天茶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潘城,姚国坤,潘学康,夏鹏飞,陈霞荣[6](2016)在《浙江的名茶与茶人》文中提出浙江的茶文化遗迹上溯远古、下及明清,自杭州跨湖桥文明中8000年前的茶籽化石、河姆渡的原始茶、三国东吴以茶代酒、唐代湖州贡茶之地、吴越国茶叶贸易、南宋茶事巅峰、明清龙井驰名中外,堪称中国茶文化的缩影。湖州,"茶圣"陆羽的第二故乡,世界第一部茶学专着《茶经》从这里闻名于世。古代日本高僧曾多次前往浙江,将茶籽、茶器和茶道引入日本。当代茶学家吴觉农开拓现代茶学,证明中国是世界茶之故乡。浙江茶人从古至今,始终将茶文化精神深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处。

姜美爱(惠田)(KANG MZ AE)[7](2016)在《中韩茶道文化交流及其茶道观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简要地梳理了中韩两国茶道形成、发展、流变过程,其中着重探讨了中韩人文茶道观的同与异,以及这个时期代表茶人——北宋苏东坡和高丽李奎报的人文茶道观,进而探讨了中韩人文茶道观对后世的影响。中韩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两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频繁,其中茶文化的交流最具代表性。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从茶叶的发现利用,由最初的药用逐渐转为食用饮用,最后形成独特的茶道观。从唐至宋及元明清,每个时代有其独特的制茶法、饮茶法、也相应地形成了茶礼、茶诗等茶文化,遍及生活的各个阶层,包括皇室、文人、僧侣、平民等,融合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文化而形成独特的茶道观,茶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中重要的角色。韩国自百济时期从中国传入茶种,与韩国当地的风俗文化相交融,先后形成了韩国历史上新罗茶道文化(以花郎道茶文化为特色),高丽时代茶道文化(以宫廷、僧侣、文人茶道文化的丰盛为特色),朝鲜时代茶道文化(以《朱子家礼》冠婚丧祭之茶礼为中心的茶文化特色)。茶道符合人道,人可以通过茶道修行人之道。这种人文茶道精神在中国的唐代陆羽《茶经》表现为“精行俭德”的茶道观。宋朝的《禅苑清规》则是反映丛林的礼仪规范,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被喻为儒家的“礼经”。宋代中国历史上留存茶诗最多的茶人陆游体现了敬天爱人的儒释道三家贯通的人文主义茶道精神。韩国以元晓大师之“和诤”的人文茶道,大觉国师义天(1055—1101年)的人文茶道以及草衣意恂(1786—1866)之“中正”的人文茶道为代表。韩国的茶圣草衣禅师(1786—1866)的会通思想,和元晓大师、义天大觉国师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元晓大师的“大乘菩萨行”实践是近代茶人崔凡述(1904—1979)“人文茶道思想”的根源。总之,韩国的人文茶道精神之根是元晓和诤思想。和诤思想是把一切分歧转换为和解的佛教思想,是奠定韩国佛教基层的核心思想之一。中韩两国属于同样的汉文化圈,在茶文化传入之前的三、四世纪,儒释道三教思想经过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传入,与韩国固有的古朝鲜思想融合。作为东方礼仪之国,都重视人要具备仁,礼、敬、和等精神,并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和和谐。人文茶道是以人为主,既以人间为中心,又以人间本性为主。本性即是道。对儒家来说,道是仁;对佛教来说,道是真如;对道教来说,道是自然。三教之道呈现出不一样,但其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得道便呈现出向德。在这个世界,能相应的只有道与德,只要怀着道心,就必经由德。所以只要觉悟了人间之本性,就以自然为道,以宇宙万物为和谐。儒家行道,然后获德。佛家则通过“禅”达到真如,真如即本性。老庄强调自然之道,以达到道作为终极目的,与道相辅相成的就是德。中韩两国的茶道其根本要义是相通的,但是表现形式上又各具特色。中国茶艺表演庄严而华丽,韩国茶礼表演质朴,而且有自然风流的味道。孔子强调以礼与仁为基础,茶道才能表现出礼仪的庄严华丽。韩国的茶礼表演,将从中国传入的茶道思想与韩国古朝鲜的古神道思想融合,这种玄妙之道在韩国称为风流道或花郎道,用质朴、淳朴表现了韩国的人文情怀。从苏东坡与李奎报的茶诗看他们的人文茶道观,将他们的茶道思想分为四点:第一,人际交游人文茶道;第二,社会讽喻人文茶道;第三,禅茶一味人文茶道;第四,行茶三昧人文茶道。苏东坡在思想上追求儒佛道三家兼容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中,包含了他的清净茶道观。李奎报天性淳朴,有超然、豁达的性格,而且兼有着老庄逍遥游思想。两位人物都由茶道而得到鲜活的领悟,由此形成两个人物的生活茶、生活禅的人文茶道观。宋丽茶道文化产生巨大影响,是因为它以礼节教育影响了后代。宋代的茶道是继承唐代茶道文化的脉络,高丽的茶道是受到了统一新罗茶道精神和唐宋的影响。茶道可以转变人的心灵和行动,恢复人的关系,与自然沟通。中韩的茶道文化进入现代后,虽然有一些差异,但是都把重点放在学习古典文学,学习传统思想,提升人性涵养,形成和谐社会关系等方面,说明两国茶道文化在根源上还是一脉相承的。

刘静[8](2011)在《陆羽《茶经》的传播与接受》文中提出唐代陆羽的《茶经》不仅是公认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而且是一部杰出的散文着作,其语言文字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很强的文学性。《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通志·艺文略·食货类》、《宋史·艺文志·农家类》、《太平广记》、《直斋书录解题·杂艺类》、《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等古籍上都有记录。如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农家类》:“《茶经》3卷,右唐陆羽鸿渐撰,载产茶之地、造、作、器具、古今故事,分十门。”清代陆心源《皕宋楼藏印》(卷53)、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卷40)均载:“《茶经》3卷,宋刊本,竟陵陆羽撰。”《茶经》的问世,对当时和后世中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陆羽之后,茶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本论文主要分析陆羽《茶经》在历代的传播与接受情况,了解《茶经》在国内外的影响,进一步说明其在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促进作用。文章正文从五个方面展开:陆羽《茶经》的成书、《茶经》的传播背景与传播过程、《茶经》的传播方式、《茶经》在国外的传播与接受、《茶经》受众的接受。第一部分侧重于对陆羽《茶经》进行分析。这部分分列三个小节:《茶经》的成书过程、《茶经》的主要内容、《茶经》的影响及地位,内容上层层递进,让读者更好的了解《茶经》这部茶学着作。第二部分着重分析《茶经》传播的社会背景及其传播过程,介绍《茶经》的早期传播,并从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等时间领域探析《茶经》的版本流传。由此说明陆羽《茶经》在历朝历代极具影响。第三部分则具体分析《茶经》的传播方式,如诗词咏唱、绘画、续书、评论、翻译等。第四部分深入分析陆羽《茶经》在国外的传播与接受,并研究了《茶经》的翻译传播问题。第五部分主要研究《茶经》受众的接受视角和接受行为特点。最后,结语部分简要概括本文内容并做出补充说明。

高铉周[9](2010)在《“杭为茶都”建设的战略思考》文中提出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利用和灿烂的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世界文明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提倡“茶为国饮”,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杭州茶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茶叶生产、茶学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城市,也是茶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具备“中国茶都”建设的必要条件。本研究就杭州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杭州茶文化与茶产业、茶旅游发展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并对“杭为茶都”的文化内涵、杭州茶文化建设与茶产业、旅游业发展以及茶市场建设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弘扬茶文化、提升杭州“茶都”品牌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合世界茶产业发展对杭州茶产业的背景分析发现,以龙井茶为代表的名优茶在茶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茶叶科技及新产品开发对茶产业升级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茶文化是促进茶叶消费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龙井茶和茶文化对西湖申遗的重要性已经凸现,发展茶产业是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杭州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据此认为“杭为茶都”建设是历史赋予杭州的重任。对杭州茶叶科学文化的分析发现,陆羽着《茶经》与杭州关系密切,杭州是我国茶学学科体系的重要发祥地;杭州余杭径山寺“茶宴”与日本“茶道”有渊源关系,杭州是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杭州茶学教育和科研单位和人才汇集,是现代高层次茶学人才培养中心和现代茶文化活动最活跃的城市;杭州在绿茶国际贸易中处于龙头地位,最有可能成为世界名茶生产和绿茶贸易中心。“杭为茶都”优势明显。通过对“杭为茶都”的文化内涵分析研究认为,杭州名茶、名泉、名具和名景赋予“杭为茶都”以扎实硬件基础;丰富的茶文化底蕴赋予“杭为茶都”以灵魂;茶文化的社会和经济功能赋予“杭为茶都”以强大活力。通过国内外茶科学、茶文化和茶产业比较分析,提出了杭为茶都城市品牌建设中重点开展6项工程建设,即:茶科技创新体系工程,茶文化、茶科学培训工程,茶叶产业化和市场化工程,茶文化旅游工程,茶文化国际交流和传播工程,茶文化展示工程。

李广德[10](2010)在《“《茶经》写作地”与“《茶经》故里”》文中认为

二、茶圣陆羽在余杭着茶经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圣陆羽在余杭着茶经考(论文提纲范文)

(1)陆羽《茶经》的哲学思维及与湖州的密切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陆羽《茶经》哲学思维之主要表现
    (一)陆羽《茶经》流露的儒家思想
        1.精行俭德
        2.务实笃行
        3.中庸之道
    (二)陆羽《茶经》流露的道家思想
        1.天人合一
        2.清静淡泊
    (三)陆羽《茶经》蕴含的佛教思想
        1.爱国忧民
        2.心地纯和
二、陆羽《茶经》哲学思维与湖州的关系
    (一)陆羽思想成熟期主要生活在湖州
    (二)陆羽撰写《茶经》主要在湖州
    (三)陆羽广交儒释道诸家也是在湖州
        1.佛教代表皎然
        2.儒家代表颜真卿
        3.道教代表李季兰
三、陆羽《茶经》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启示
    (一)贯彻科学理念,坚持求真务实
    (二)贯彻和谐理念,坚持团结协作
    (三)贯彻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创业
    (四)贯彻尚俭理念,坚持反腐倡廉

(2)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绪论
    一、研究范围与相关术语释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相关学术史回顾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茶的源起与发展传播评述
    一、茶的源起
        (一)谁发现了茶
        (二)茶为何用
        (三)茶之称谓、关系及药用记载
    二、茶的发展与区域传播缘起
        (一)茶的种类沿革与品种药效
        (二)茶的区域传播缘起
第二章 宋代茶的医药文献研究
    一、本草着作中的茶
        (一)植物属性与特征
        (二)宋代本草着作之茶考
    二、方书着作中的茶
        (一)宋代茶方概况
        (二)茶的组方用药
    三、养生专着中的茶
        (一)养生思想与茶的发展
        (二)宋代养生专着中的茶
第三章 宋代文化中的茶医药
    一、茶书中的茶
        (一)独具特色的宋代茶书
        (二)茶书中的医药体现
        (三)茶书与茶医药的关系
    二、诗词中的茶
        (一)量多面广的茶诗词
        (二)诗词中茶效的梳爬整理
        (三)医药类茶诗词的特点
    三、传统思想与茶医药文化
        (一)儒家思想——因儒识茶
        (二)道家思想——以茶修心
        (三)佛家思想——茶禅一味
    四、民俗中的茶医药
        (一)品饮习俗中的医药观
        (二)敬茶赐茶的医药体现
        (三)时令饮茶的医药体现
第四章 宋代茶医药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疗身与疗神——茶医药体现
        (一)疗身功效的发展轨迹
        (二)疗神功效的崭露头角
        (三)疗身与疗神花开并蒂
    二、茶的医药文化载体——宋代茶道
        (一)宋代的点茶与斗茶
        (二)点茶中的茶医药文化体现
    三、以物载文与以文传物——茶文化思辨
        (一)以物载文——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
        (二)以文传物——茶文化载体中茶的冷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查阅文献选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当代陆羽研究之伪命题三例(论文提纲范文)

伪命题之一:陆羽在余杭着《茶经》
    (一)《陆羽自传》《隆兴佛教编年通论》记载陆羽在湖州着《茶经》之特定人物关系与文化氛围
    (二)古代诗文中“苕霅”特指湖州,余杭“苕霅”之名始于明代之后
伪命题之二:陆羽终老于竟陵(今湖北天门)
    (一)权德舆曾到孤城吴兴凭吊陆羽
    (二)孟郊赋诗凭吊皎然塔、陆羽坟
    (三)明代“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曾到湖州凭吊同乡陆羽
伪命题之三:陆羽、李冶青梅竹马是恋人,曾经同居
    (一)李冶《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并非情诗
    (二)陆羽《会稽小东山》诗中“昔人”指王徽之而非李冶,其时李冶尚健在
    (三)莫以常人之心揣摩陆羽隐士之心
结语:莫被浮云遮望眼,庄重崇敬尊“茶圣”

(4)试析有关陆羽和《茶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陆羽和《茶经》研究的原则
二、《茶经》题名的辨析
三、《茶经》创作地的分析
四、陆羽生活状况的推理
五、陆羽葬地的辨析

(5)古籍《茶经》与茶圣陆羽(论文提纲范文)

1 陆羽创作《茶经》的历史背景分析
2 古籍《茶经》的相应特点和内涵分析
    2.1 古籍《茶经》的相应特点分析
    2.2 古籍《茶经》的具体内涵分析
3 古籍《茶经》与茶圣陆羽对我们传承茶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分析
4 结语

(7)中韩茶道文化交流及其茶道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选题的研究价值
    第二节 本选题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中韩茶道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交流
    第一节 中国茶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 中国茶道概念
        二. 唐代以前文献饮茶记录
        三. 唐代茶道文化
        四. 宋代茶道文化的发展
        五. 元明清茶道文化
    第二节 韩国茶道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一. 韩国茶道文化概念
        二. 茶传来说与初期茶文化的流入
        三. 新罗茶道文化
        四. 高丽时代茶道文化
        五. 朝鲜时代茶道文化—以《朱子家礼》冠婚丧祭之茶礼为中心
第二章 中韩人文茶道观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中国人文茶道观
        一. 陆羽《茶经》—精行俭德的人文茶道
        二. 《禅苑清规》中人文茶礼
        三. 陆游的人文茶道
    第二节 韩国人文茶道观
        一. 元晓之“和诤”的人文茶道
        二. 大觉国师义天(1055—1101年)的人文茶道
        三. 草衣意恂(1786—1866)之“中正”的人文茶道
    第三节 中韩人文茶道文化之同异
        一. 中韩人文茶道文化之同
        二. 中韩人文茶道文化之异
第三章 苏东坡与李奎报人文茶道观比较
    第一节 苏东坡的茶道文化背景与思想渊源
        一. 苏东坡的茶文化背景
        二. 苏东坡的人文思想
    第二节 李奎报的茶文化背景与思想渊源
        一. 李奎报的茶文化背景
        二. 李奎报的文学思想背景
        三. 李奎报三教合一思想
    第三节 苏东坡与李奎报茶诗中的茶道观
        一. 人际交游的人文茶道
        二. 社会讽喻的人文茶道
        三. 茶禅一味的人文茶道
        四. 行茶三昧的人文茶道
    第四节 苏东坡与李奎报人文茶道中的人生观
        一.积极超越的人生观
        二. 安贫乐道的人生观
        三. 仁心博爱的人生观
第四章 中韩茶道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中日韩茶道文化融合
    第二节 人性茶道教育影响
征引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姜美爱个人简历

(8)陆羽《茶经》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茶经》文学性的定位
    2 《茶经》的研究现状与创新点
        2.1 陆羽《茶经》的研究现状
        2.2 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陆羽《茶经》
    1.1 陆羽《茶经》的成书过程
        1.1.1 学茶初步阶段
        1.1.2 《茶经》撰写准备阶段
        1.1.3 江南考察着书阶段
        1.1.4 《茶经》成书、修订、付梓阶段
    1.2 《茶经》的主要内容
    1.3 《茶经》的影响
第二章 《茶经》传播的背景及其传播过程
    2.1 《茶经》传播的社会背景
        2.1.1 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
        2.1.2 民族大融合的促进
        2.1.3 禅宗的兴起以及三教合流的发展
        2.1.4 文人的推崇
    2.2 《茶经》的传播过程
        2.2.1 《茶经》在唐代的传播
        2.2.2 《茶经》在唐以后的传播(以版本为中心)
        2.2.2.1 在宋代的版本传播
        2.2.2.2 在明代的版本传播
        2.2.2.3 在清代的版本传播
        2.2.2.4 在近现代的版本传播
第三章 《茶经》的传播方式
    3.1 诗词咏唱
    3.2 绘画
    3.3 续书
    3.4 评论
    3.5 翻译
第四章 《茶经》在国外的传播与接受
    4.1 《茶经》在国外的传播与接受
        4.1.1 《茶经》在日本
        4.1.2 《茶经》在韩国
        4.1.3 《茶经》在西方其他国家
    4.2 《茶经》的翻译传播问题
第五章 《茶经》受众的接受
    5.1 受众的接受视角
        5.1.1 以艺术审美的视野认识《茶经》
        5.1.2 将《茶经》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1.3 从传统文化角度理解《茶经》
        5.1.4 吸取《茶经》中丰富的养料进行再创造
    5.2 《茶经》受众的接受行为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杭为茶都”建设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打造"杭为茶都"的时代背景分析
    1.1.以龙井茶为代表的名优茶在茶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1.2.茶叶科技创新及新产品开发成为茶产业升级的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3.茶文化是促进茶叶消费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1.4.龙井茶和茶文化对西湖申遗的重要性已经凸现
    1.5.发展茶产业是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1.6."杭为茶都"建设是历史赋予杭州的重任
第2章 杭州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对现代茶文化的启示
    2.1.茶文化溯源
    2.2.杭州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对现代茶文化的启示
        2.2.1.杭州是我国茶学学科体系的重要发祥地
        2.2.2.杭州是现代高层次茶学人才培养中心
        2.2.3.杭州是世界茶叶科学和茶文化研究最活跃的城市
        2.2.4.杭州是现代茶文化活动最活跃的城市
        2.2.5.杭州是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
        2.2.6.杭州最有可能成为世界名茶生产和绿茶贸易中心
第3章 "杭为茶都"的文化内涵及现代茶文化研究
    3.1."杭为茶都"文化内涵分析
        3.1.1.名茶、名泉、名具和名景赋予"杭为茶都"以扎实硬件基础
        3.1.2.丰富的茶文化底蕴赋予"杭为茶都"以灵魂
        3.1.3.茶文化的社会和经济功能赋予"杭为茶都"以强大活力
    3.2.不同国家茶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3.2.1.中国茶文化内涵和形式
        3.2.2.中日茶文化比较研究
        3.2.3.中韩茶文化比较研究
第4章 现代茶文化与杭州茶产业、茶旅游和茶市场发展的关系研究
    4.1.现代茶文化与茶产业的关系分析
        4.1.1.杭州现代茶文化发展回顾
        4.1.2.现代茶文化对茶产业发展的促进
    4.2.现代茶文化与旅游业关系分析
        4.2.1.现代茶文化对旅游景点开发的作用
        4.2.2.现代茶文化促进观光农业与休闲业的发展
        4.2.3.现代茶文化促进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4.3 现代茶文化与茶市场发展关系分析
第5章 杭为茶都城市品牌建设对策研究
    5.1.茶科技创新体系工程建设
        5.1.1 茶叶科技发展背景和趋势
        5.1.2.现状与差距分析
        5.1.3.茶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内容
    5.2.茶文化、茶科学培训工程建设
        5.2.1.国内外发展趋势
        5.2.2.现状与差距
        5.2.3.茶文化、茶科学培训工程建设内容
    5.3.茶叶产业化和市场化工程建设
        5.3.1.国内外发展趋势
        5.3.2.现状与差距
    5.4.茶文化旅游工程建设
        5.4.1.国内外发展趋势
        5.4.2.现状与差距
        5.4.3.茶文化旅游工程建设
    5.5.茶文化国际交流和传播工程建设
        5.5.1.国内外发展趋势
        5.5.2.现状与差距
        5.5.3.建设建议
    5.6.茶文化展示工程建设
        5.6.1.国内外发展趋势
        5.6.2.现状与差距
        5.6.3.建设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四、茶圣陆羽在余杭着茶经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陆羽《茶经》的哲学思维及与湖州的密切关系[J]. 张西廷.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2)
  • [2]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D]. 许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当代陆羽研究之伪命题三例[J]. 竺济法. 农业考古, 2021(02)
  • [4]试析有关陆羽和《茶经》的几个问题[J]. 范国荣. 农业考古, 2020(02)
  • [5]古籍《茶经》与茶圣陆羽[J]. 伍双林. 福建茶叶, 2017(02)
  • [6]浙江的名茶与茶人[J]. 潘城,姚国坤,潘学康,夏鹏飞,陈霞荣. 生态文明世界, 2016(02)
  • [7]中韩茶道文化交流及其茶道观比较研究[D]. 姜美爱(惠田)(KANG MZ AE). 浙江大学, 2016(05)
  • [8]陆羽《茶经》的传播与接受[D]. 刘静. 华东交通大学, 2011(05)
  • [9]“杭为茶都”建设的战略思考[D]. 高铉周. 浙江大学, 2010(02)
  • [10]“《茶经》写作地”与“《茶经》故里”[J]. 李广德. 农业考古, 2010(02)

标签:;  ;  ;  ;  ;  

余杭茶圣陆羽饮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