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橡胶加工废水的综合利用

如何做好橡胶加工废水的综合利用

一、如何搞好橡胶加工废水的综合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宜政[1](2017)在《我国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煤炭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能源结构的重大调整,经济步入新常态,煤炭产业也步入度危脱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成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并已上升为我国资源储备安全和经济发展稳定的国家统筹战略。为此,深入探究煤炭产业转型内在规律,找寻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深层次关联,为煤炭产业转型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针对当前煤炭产业的发展状况及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煤炭产业蜕变理论为基础,煤炭产业转型为核心,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关系为纽带,通过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手段,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经济与技术相结合,实测数据分析与计算机模拟仿真相结合,运用BP神经网络、交叉弹性分析、自然断点分级等方法,研究并创建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模型,划分煤炭产业蜕变转型阶段,研究分析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关系机制,摸清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的内部规律和脉络,探索基于煤炭产业蜕变不同阶段的煤炭产业转型方式,为煤炭产业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科学理论的支撑,进而引导煤炭产业选择科学的转型时机和方向,促进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观点:(1)煤炭产业蜕变是煤炭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存在的内部规律,其贯穿煤炭产业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当一个蜕变周期完成后,产业又开始新的蜕变周期。产业蜕变是动态的,它是整个煤炭产业的全部变化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方位、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变化的内在动因;产业转型是静态的,是产业形态上的变化,是煤炭产业蜕变的形态和结果。正是由于无数次煤炭产业的蜕变的集合促成煤炭产业形态的变化,其转型是依据蜕变程度、蜕变进展的状况、蜕变所处的阶段而进行的。(2)基于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模型,测算得出中国煤炭产业于2000~2015年间:2000年煤炭产业蜕变程度为1.2442最低值,2011年煤炭产业蜕变程度为4.4261最高值。通过最终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算结果可将我国煤炭产业蜕变划分为五个阶段:蓄势准备阶段2000~2002年(蜕变程度值:1.2442~1.2614)、缓慢导入—转型酝酿阶段2003~2007年(蜕变程度值:1.5435~2.0625)、高速蜕变—初期转型阶段2008~2011年(蜕变程度值:2.6357~4.4261)、中速蜕变—高速转型阶段2012~2015年(蜕变程度值:4.1835~2.6447)、低速蜕变—转型后期阶段2016~2020年。(3)我国煤炭产业当前所处的蜕变转型阶段是低速蜕变—转型后期阶段,该阶段的产业蜕变特征是:新兴产业发展逐渐成熟,煤炭产业在能源领域的占比逐步降低,趋于合理,产业形成煤与非煤并重的局面,进而走向产业转型的良性发展轨道。我国煤炭产业蜕变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当步入2021年后“十四五”规划发展时期,煤炭产业蜕变程度将趋于最低值,形成以非煤产业为主,煤炭产业为辅的发展格局;煤炭供需产销平衡,稳定红利,产业转型步入多元化发展的健康之路,煤炭产业蜕变转型完成,开始步入新一轮的产业蜕变周期。(4)基于对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的关系机制研究,得出煤炭产业蜕变是煤炭产业转型的主要依据,其对于煤炭产业转型具有指导功能,煤炭产业根据产业蜕变的领域及方向而进行转型。在某个阶段产业转型不可能与产业蜕变保持同步,出现超前或滞后是必然的,但这种超前与滞后又影响到产业蜕变,会发生推动或阻止产业蜕变的进程,煤炭产业转型对煤炭产业蜕变具有辅助功能。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之间存在量变与质变、微观与宏观、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的深层次关系。(5)根据兖州矿区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模型测算结果得出,兖州矿区自2015年至今正处于煤炭产业蜕变的中速蜕变—高速转型阶段,此阶段兖矿集团以全面推动矿区结构转型、产业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新兴产业转型,煤炭产品由产业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升级,煤炭劳动密集型向新兴产业密集型转移,逐步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兖州矿区即将步入“煤与非煤并重”、大力发展非煤产业的低速蜕变—转型后期阶段。

秦庆武[2](2016)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选择与土地利用》文中研究指明本项研究从分析黄河三角洲的产业基础出发,深入研究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布局、发展重点,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思路,并对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的高效生态开发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叶志一[3](2016)在《基于循环经济的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链设计和基地规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面临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形势也日趋严峻,由此开始寻求产业转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通过设计产业链的多联产技术与园区基地规划是其体现的形式。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除了可以得到化学工业的基础原料硫酸外,还可以通过精深加工得到钛白粉、氟化工材料、黑色和有色金属材料等。因此,它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又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此大背景下,江西省发改委为促进省内产业集聚,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决定在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地区建设省级产业基地。本论文在此背景下,针对德兴市大茅山经济开发区香屯工业小区设立“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展开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链设计和产业基地规划。本文在概括多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可行性分析包括对基地发展SWOT分析和产业基地建设可行性;必要性分析包括化工行业发展趋势的需要、国内产业园的情况、发展趋势需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的需要、长三角区域发展背景的需要、江西省工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德兴城市发展的需要,从统计公报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江西全省正处在工业化迅猛发展的时期。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8.1%,增长率也达到了17.1%。通过分析得到德兴市经济开发区为推进结构调整,改善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物耗能耗,建设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区的设想和规划,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策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是积极扶持和发展的优先产业之一。随后,对基地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链设计进行了研究。包括分析了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规划目标、总体规划以及目标定位。硫酸消费结构中,化肥用酸占了很大比例,约为68.7%,化肥以外工业用酸约占硫酸总消费量31.3%。国内全氯氟代烷(CFC)替代品及CFC产品的毛利率基本维持在20%以上的水平。我国聚氨酯产品的消费量约为480万吨(其中含溶剂160万吨),产量已占全球总量的30%左右。基地内各项目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辅助材料供应有保障,消耗指标较低,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产品销售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最后,分析了产业基地规划和投资效益。确定了产业基地规划目标、建设规模和建设依据、基地建设方案、对环境影响、节水节能、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和效益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和财务评价认为,江西省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承担的投资风险较小。本论文将从根本上建立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发展的总体思路,对基地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方向;同时也将对基地各类符合国家产业导向政策的重大项目获取相关部门的政策资金等支持提供了信息,更有利于基地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王静[4](2015)在《天然橡胶加工废水生物强化处理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橡胶加工废水因其污染危害大、排放量大而成为云南环境污染整治的重要目标。由于天然橡胶加工生产过程中原料的品种和供应量的不断变化,其废水水质、水量经常变动,极不稳定,其中含有高浓度有机物、氨氮含量和难降解或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的污染物,使得对废水中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远远达不到标准。此外,随天然橡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很多原有的废水处理设施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废水量,寻求有效提高废水处理效果且经济的技术和工艺是目前关注的重点。针对天然橡胶加工废水处理难度大、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差的问题,对传统AO工艺加以改造构建了A/O1/O2系统并进行了生物强化处理,与未进行生物强化的系统相比,采用直接投菌法的生物强化系统的处理效果有所提升,COD、NH3-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0.05%和29.78%,且缩短了系统启动时间和增强了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为了系统中微生物能稳定生长、提高体系内微生物浓度,本研究设计了向各反应池内设置组合式填料的生物强化A/O1/O2生物膜系统,与未进行菌剂固定化的系统相比,生物强化A/O1/O2生物膜系统的COD、NH3-N的去除率分别提升了6.87%和7.21%。生物强化的固定化生物膜系统中微生物的活性和污染物去除效果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生物膜在载体上的附着形态并分析了生物膜形成的过程,采用光学显微镜及肉眼观察表征出不同反应室内生物膜的形态特征及镜检微生物,表明在生物强化A/O1/O2生物膜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微生物食物链体系。为进一步获得生物强化技术处理天然橡胶加工废水的工艺设计和运行参数,本文在小试实验中对影响处理效能的运行参数进行了初步分析。以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作为生物强化系统的评价指标,对影响COD和NH3-N去除效能的生物强化菌剂投加比例、水力停留时间、好氧池的溶解氧浓度、一二级好氧池的曝气配比和温度进行了初步优化。综合实验数据确定,生物强化菌剂投加比例控制在1:700,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7d,一级好氧池的溶解氧浓度控制在3mg1/L左右同时一二级曝气配比为2:1,温度控制在25~30℃,在COD和NH3-N进水浓度分别达到2983mg1/L和307mgl/L时,COD和NH3-N最佳去除效率可达到96.80%和97.42%以上。为了进一步优化生物强化技术处理天然橡胶加工废水的工艺运行参数,在单因素初步优化的基础上,基于响应曲面法Box-Behnken中心组合原理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的实验,以COD去除率、NH3-N去除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曲面法工艺运行参数进行了双目标优化;同时分析了微生物强化菌剂投加比例、系统水力停留时间、好氧池溶解氧浓度和两段好氧池的曝气配比间的相互关系和对两个响应值的影响度。通过模拟得到了COD去除率、NH3-N去除率的二次多元回归拟合模型,通过方差分析和响应曲面分析得到对天然橡胶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氨氮去除率影响较显着的因素分别是微生物菌剂投加比例和水力停留时间。模型预测得到了最优反应条件为投加菌剂比例为1:900,水力停留时间为177 h,一段好氧池溶解氧浓度为2.8 mg/L,一二段好氧池曝气配比为2:1,在此运行条件下COD去除率最大为97.69%,NH3-N去除率最大为99.10%。经进一步优化生物强化技术处理天然橡胶加工废水的工艺运行参数,COD和NH3-N的出水浓度降低了50%左右。结合生物强化A/O1/O2工艺的前期实验室研究成果,将该工艺运用到景洪市某橡胶厂的废水处理中,对该技术的实际处理效果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估。针对天然橡胶加工废水进行了废水处理站的设计。其实际的运行结果表明,A/O1/O2生物膜反应池在进水水质极不稳定的情况下,COD.BOD5的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8.13%、98.87%,出水浓度保持在33 mg/L~55 mg/L和11 mg/L~24 mg/L范围内;NH3-N总去除率达到98.93%,出水浓度范围为0.21 mg/~7.8 mg/L;工程验收监测结果显示,橡胶废水出水五项指标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通过分析该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示,生物强化技术不存在二次污染、降低了成本,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广阔的推广前景。借助非培养技术PCR-DGGE技术和培养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解析了生物膜上微生物种群的空间结构,对强化系统中优势菌种进行了鉴定和功能分析。从系统中分离鉴定了五株优势功能菌,通过功能分析表明,生物强化菌剂的投加使得系统内好氧菌、兼性菌和厌氧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同时不同微生物之间表现出协同效应,增强了系统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能力,达到了生物强化的目的。基于同步硝化反硝化环境理论及氨氮降解过程中硝态氮浓度在系统中的变化,初步探讨了橡胶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氨氮降解机理。

李春荣[5](2014)在《基于天然胶乳资源全利用的生态工艺研究—低蛋白浓缩胶乳及胶清基水土保持材料制备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不同脱蛋白添加剂组合,通过常规离心分离方法制备低蛋白浓缩胶乳;将分离的胶清液进行了吸水性、保水性和固土性的实验研究,探讨了胶清分离液用作水土保持的材料特性。由低蛋白浓缩胶乳和胶清液水保材料两种产品同时制备组成了一个全新的天然胶乳加工生态工艺方法,可实现天然胶乳资源全利用,从源头上防止天然橡胶加工过程中污染的产生。本研究可为天然橡胶加工污染防止,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天然橡胶加工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向天然胶乳中加入添加剂促使蛋白质变性和胶粒表面蛋白置换的方法,可以生产低蛋白浓缩胶乳和天然橡胶制品,从而消除天然橡胶制品的致敏反应。(2)供试的3种表面活性剂均有脱蛋白效果;三种表面活性剂脱蛋白效果呈现不同趋势。其中,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处理中浓缩胶乳的水溶性蛋白含量整体优于月桂酰基谷氨酸钠和椰子油脂肪酸甘氨酸钾处理。综合技术经济性考虑,选择0.25%为三种表面活性剂最佳添加量。(3)添加剂组合的脱蛋白效果较好。其中,处理5(新鲜胶水+尿素+十二烷基硫酸钠(优选浓度)+次氯酸钠)、处理6(新鲜胶水+尿素+十二烷基硫酸钠(优选浓度)+次氯酸钠+聚乙烯醇)、处理8(新鲜胶水+尿素+椰子油脂肪酸甘氨酸钾(优选浓度)+次氯酸钠)和处理9(新鲜胶水+尿素+椰子油脂肪酸甘氨酸钾(优选浓度)+次氯酸钠+聚乙烯醇)样品胶片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水平均可以达到低蛋白浓缩胶乳的要求,且处理9和处理5的脱蛋白率分别达98.34%和97.79%,表现出优越的脱蛋白性质。(4)制备低蛋白浓缩胶乳时分离出的胶清液作为胶清基水土保持材料均表现了良好的吸水性、保水性和固沙效果,反映出制备低蛋白浓缩胶乳时分离出的胶清液可作为水土保持材料全利用。(5)在供试的三类不同胶清基水土保持材料中,以椰子油脂肪酸甘氨酸钾系列的胶清基水土保持材料在建筑沙模中表现的吸水效果、保水效果和固沙效果最佳;以十二烷基硫酸钠系列的胶清基水土保持材料在沙壤土和沙土中的吸水效果、保水效果和固沙效果最佳。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6](201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桂政发[2013]3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

张丽娜,张壬午[7](2013)在《循环经济是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农牧复合农区及经济作物农区的产业化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为例探讨我国产业化规模化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效益、可行性、产业链设计原则及推广发展中必需考虑的问题。

江卫[8](2012)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煤炭资源生产和消耗的大国,煤炭资源在一次资源的消耗中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以煤炭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将面临能源需求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煤炭工业如何保证能源供应与安全,如何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促进煤炭产业与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关注的要点。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系统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动力学模型,提出了适合我国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系统发展的通用模式。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第一,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异同点,提炼出了体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特点和符合我国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特征的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第二,从煤炭行业、生态矿区、煤炭企业由大到小的三个层面分析了其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厘清了煤炭企业生态系统主要变量的反馈控制关系,构建了一个通用的煤炭行业生态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第三,通过对枣矿集团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提出了枣矿集团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原则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任务。循环经济产业链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文章再结合集团现状和国内外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以及典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规划建设了体现区域特征、符合企业产品能量循环特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第四,用枣庄矿业集团2000-2009年的企业发展数据对构建的的煤炭企业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vensim的有效性检验和修订,采用修订后的模型对枣矿发展的四种假设模式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枣矿集团可取的发展模式。第五,结合枣矿集团煤炭生态系统的仿真结果,从政策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资源供给支撑体系以及信息服务支撑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枣矿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从再生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回收体系的整顿和规范、前后向产业链的完善、循环经济运作模式的创新和政府支持等方面提出了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张旭,刘坤,黄亚文,唐文浩,徐浩,肖湘波[9](2012)在《橡胶废水农田回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干湿循环试验模拟不同浓度制胶废水直接施用于土壤,试验结果显示中低浓度制胶废水直接施用,在施用初期土壤容重平均降低了1.91%,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分别提高了15.84%、21.29%和45.07%,水稳性团聚体提高在35%以上,对土壤理化性质调控作用显着,后期随着施用次数的增加调控作用降低。高浓度制胶废水在施用过程中土壤容重升高,持水量降低,土壤结构被破坏。说明将高浓度制胶废水直接施用会堵塞土壤孔隙,使土壤板结,土地无法耕种,而将制胶废水浓度降低后短期施用,能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成为制胶废水农田回用的新思路。

张旭[10](2012)在《天然橡胶加工废水农灌利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橡胶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质,与石油、钢铁、煤炭并称为四大工业原料。但在橡胶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也不容忽视。在天然胶乳的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与废气,对这些污染物的治理技术难度较大,如若治理不好会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也是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天然橡胶废水中含有的N、P、K、Ca、Mg、蛋白质等成分均属于对植物有益的物质,而且不含重金属(如Hg、Pb)等有毒有害物质,属于无毒有害可资源化利用的废水类型。国内外虽然早已有对天然橡胶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但均未就酸凝槽废水的施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进行专题研究。为合理利用酸凝槽废水资源,为天然橡胶加工废水处理技术的生态化改造及中水回用提供参考依据,本试验通过废水土柱灌注试验,模拟不同浓度下酸凝槽废水直接施用于不同质地土壤中的过程,探索不同浓度的酸凝槽废水在不同灌注次数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对于土壤容重,酸凝槽废水原液灌注于粘壤土,土壤容重平均升高1.36%,稀释后酸凝槽废水短期灌注于粘壤土中则使土壤容重平均下降3.19%,对粘壤土容重的影响,30%浓度<10%浓度<50%浓度<75%浓度<废水原液,4~6次灌注<1~3次灌注<7~9次灌注。对于砂壤土来说,酸凝槽废水原液施用于砂壤土,土壤容重在短期施用降低后随着灌注次数的增加而增大2.9%,稀释后酸凝槽废水灌注于砂壤土时在初期10%和30%两种低浓度废水变化趋势相同,均能使砂壤土容重下降,而中高浓度酸凝槽废水使土壤容重上升,对砂壤土容重的影响30%浓度≤10%浓度<50%浓度<75%浓度<废水原液,4~6次灌注<1~3次灌注<7~9次灌注。综合来看,对于土壤容重的影响稀释后酸凝槽废水要优于未稀释酸凝槽废水,对酸凝槽废水的承载能力砂壤土要优于粘壤土。(2)对于土壤孔隙含量,未经稀释的酸凝槽废水灌注于粘壤土,毛管孔隙度平均降低了12.5%左右,说明未经稀释酸凝槽废水灌注于粘壤土会使粘壤土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颗粒间孔隙遭到堵塞而变小。对粘壤土孔隙含量的影响,30%浓度<10%浓度<50%浓度<75%浓度<废水原液,4~6次灌注≤1~3次灌注<7~9次灌注。对于砂壤上来说,毛管孔隙度在试验过程中变化量一直不大(相差2%以内),说明砂壤土对酸凝槽废水的承载能力优于粘壤土,但长期回灌仍使土壤出现板结。对砂壤土孔隙含量的影响,30%浓度<75%浓度≤废水原液<10%浓度≤50%浓度,4~6次灌注≤7-9次灌注<1-3次灌注。综合来看,对于土壤孔隙含量影响稀释后酸凝槽废水要优于未稀释酸凝槽废水,对酸凝槽废水的承载能力砂壤土要优于粘壤土。(3)对于土壤亲水性,未稀释酸凝槽废水灌注于粘壤土中,毛管持水量平均降低了15%左右。但在试验过程中供试土壤出现明显斥水性,酸凝槽废水浓度对土壤亲水性并无明显影响,但灌注次数相对影响较大,其中对粘壤土亲水性,4-6次灌注≥1~3次灌注>7-9次灌注。对于砂壤土来说,毛管持水量在试验过程中变化量一直不大(相差2%以内),最大持水量也无明显的下降,表明酸凝槽废水在回灌过程中并未使砂壤土产生明显的斥水性,对砂壤土亲水性,30%浓度>75%浓度≥废水原液>10%浓度≥50%浓度,4-6次灌注≥7-9次灌注>1~3次灌注。综合(2)与(3)可以发现当酸凝槽废水浓度过低时,废水中含有的高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物较少,无法与砂壤土土壤颗粒充分胶结,对土壤调控性能降低。说明一味降低酸凝槽废水的浓度并不能有效改善酸凝槽废水对砂壤土的影响,适当稀释过的酸凝槽废水在回灌过程中能有效改良砂壤土土质,可考虑将其作为针对砂壤土土壤改良剂或配制成液体肥进行资源化利用。(4)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不同浓度酸凝槽废水在试验过程中使粘壤土水稳性团聚含量分别提高了32.21%~237.97%,平均升幅130%。是因为酸凝槽废水中高分子有机物在土壤颗粒表面形成网状膜,从而防止土壤细颗粒从团聚体中分散。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10%浓度<30%浓度<50%浓度<75%浓度<废水原液,1~3次灌注<4~6次灌注=7~9次灌注。对砂壤土,试验过程中不同浓度酸凝槽废水使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提升了47.4%1~114.1%,其中10%浓度废水提升幅度最小,提升了47.4%,废水原液提升幅度最大,提升了114.1%。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10%浓度<30%浓度<75%浓度<50%浓度<废水原液,1~3次灌注≤7~9次灌注<4~6次灌注。综合来说,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着酸凝槽废水浓度的提高而增大,说明更多的高分子有机物能更好的与土壤颗粒进行胶结,但同时在试验后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无明显变化,说明土壤达到对酸凝槽废水的承载上限。(5)由土样水崩解试验可以看出,未经稀释酸凝槽废水长时间灌注于砂壤土后大量高分子物质在与土壤颗粒进行胶结后,继续发生沉聚反应,使得砂壤土土柱有效固结,放入水中72小时不崩解,这和未经稀释酸凝槽废水灌注于砂壤土所得数据相一致,可以考虑在后期试验中进一步研究酸凝槽废水对砂壤土水土保持能力,为酸凝槽废水直接资源化利用需找新的思路。

二、如何搞好橡胶加工废水的综合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搞好橡胶加工废水的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煤炭产业转型现状
        1.1.3 问题提出
        1.1.4 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3.1 产业转型理论研究现状
        1.3.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现状
        1.3.3 产业蜕变理论研究现状
        1.3.4 测度理论研究现状
        1.3.5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6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2 研究的方法
        1.5.3 研究过程及主要工作量
        1.5.4 研究技术路线图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业蜕变基本原理
    2.1 产业蜕变含义
        2.1.1 产业蜕变起源
        2.1.2 产业蜕变发展
        2.1.3 产业蜕变界定
        2.1.4 产业蜕变特点
    2.2 产业蜕变关系
        2.2.1 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蜕变关系
        2.2.2 产业与企业之间的蜕变关系
        2.2.3 产业与产品之间的蜕变关系
    2.3 产业蜕变传递机制
        2.3.1 影响产业蜕变的因素
        2.3.2 产业蜕变途径
        2.3.3 产业蜕变效应
        2.3.4 产业蜕变传递机理
    2.4 产业蜕变运行机制
        2.4.1 产业蜕变方式
        2.4.2 产业蜕变结果
        2.4.3 产业蜕变运行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特征研究
    3.1 我国煤炭资源概况
        3.1.1 煤炭资源自然属性
        3.1.2 煤炭资源经济属性
        3.1.3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及分布
        3.1.4 我国煤炭资源种类及质量
    3.2 我国煤炭产业特点
        3.2.1 煤炭产业生产特点
        3.2.2 煤炭产业发展特点
        3.2.3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特点
    3.3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状况
        3.3.1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现状
        3.3.2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成就
        3.3.3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4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趋势
    3.4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方式与蜕变转型关系
        3.4.1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方式
        3.4.2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与蜕变转型关系
    3.5 煤炭产业多元化发展机制
        3.5.1 煤与非煤协同发展原理
        3.5.2 基地转型与主业转移互动原理
        3.5.3 关联与非关联互动原理
        3.5.4 多级产业共建原理
        3.5.5 动脉与静脉产业耦合原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与蜕变阶段划分
    4.1 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指标体系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体系设计思路
        4.1.3 指标归结
        4.1.4 条件假设与指标筛选
        4.1.5 指标层级划分
        4.1.6 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
        4.1.7 数据获取与整理
    4.2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及标准学习算法
        4.2.1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4.2.2 BP神经网络的标准学习算法
    4.3 基于MATLAB7.6的BP神经网络煤炭产业蜕变程度测度模型
        4.3.1 测度模型构建
        4.3.2 测度模型运行
        4.3.3 测度模型结果
    4.4 煤炭产业蜕变阶段划分
        4.4.1 煤炭产业蜕变阶段划分方法
        4.4.2 煤炭产业蜕变阶段
    4.5 煤炭产业蜕变阶段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炭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关系
    5.1 煤炭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的发展规律
        5.1.1 生命演化规律
        5.1.2 可持续发展规律
        5.1.3 科技革命规律
        5.1.4 动静态转化规律
    5.2 煤炭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的运作机制
        5.2.1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原则
        5.2.2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特点
        5.2.3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形式
        5.2.4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趋势
        5.2.5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结果
    5.3 煤炭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的作用机制
        5.3.1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的功能关系
        5.3.2 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的互动关系
    5.4 煤炭产业蜕变与产业转型的关联机制
        5.4.1 量变与质变关系机理
        5.4.2 微观与宏观关系机理
        5.4.3 原因与结果关系机理
        5.4.4 现象与本质关系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蜕变阶段的煤炭产业转型方式研究
    6.1 煤炭产业转型方式
        6.1.1 煤炭产业的转型途径
        6.1.2 煤炭产业的转型领域
    6.2 煤炭产业转型方式在蜕变阶段的分布规律
    6.3 基于不同蜕变阶段的煤炭产业转型模式
        6.3.1 基于蜕变的转型方式
        6.3.2 基于蜕变阶段不同转型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兖州矿区基于蜕变的转型对策
    7.1 兖州矿区基本概况
        7.1.1 兖州矿区简介
        7.1.2 兖州矿区转型现状
    7.2 兖州矿区蜕变程度测度
        7.2.1 兖矿数据获取与整理
        7.2.2 网络构建及训练数据的准备
        7.2.3 评价结果
    7.3 兖州矿区蜕变阶段划分与特征分析
    7.4 兖州矿区蜕变—转型对策
    7.5 兖州矿区转型趋势与展望
    7.6 兖州矿区转型建议与目标
        7.6.1 科技创新方面
        7.6.2 节能环保方面
        7.6.3 人才培养方面
        7.6.4 信息化建设方面
        7.6.5 资本运作方面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与荣誉
附录C 需要说明的其他内容

(2)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选择与土地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三角洲的产业基础
    1.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情况
    1.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主导产业情况
2 高效生态产业布局
    2.1 北部沿海经济带
    2.2 各类特色园区
    2.3 以园区建设推动黄河三角洲土地的合理利用
        2.3.1 坚持规划先行
        2.3.2 坚持项目园区化
        2.3.3 打造一批飞地经济园区
3 高效生态产业发展重点
    3.1 高效生态农业
        3.1.1 绿色种植业
        3.1.2 生态畜牧业
        3.1.3 生态渔业
    3.2 环境友好型工业
        3.2.1 采矿业
        3.2.2 化学工业
        3.3.3橡胶轮胎业
        3.2.4 轻纺工业
        3.2.5 先进制造业
        3.2.6 战略性新兴产业
    3.3 现代服务业
        3.3.1 现代物流业
        3.3.2 生态旅游业
        3.3.3 文化产业
        3.3.4 金融保险业
        3.3.5 科技服务业
        3.3.6 服务外包业
        3.3.7 商务服务业
4 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思路
    4.1 宜农未利用地的开发思路
        4.1.1 宜农未利用地开垦的土壤改良
        4.1.2 成片开发成现代农业项目
    4.2 宜建未利用地的开发思路
        4.2.1 开发模式
        4.2.2 开发方向
5 黄三角土地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5.1 科学、高效、集约开发未利用土地
    5.2 加强未利用土地开发组织管理工作
    5.3 完善未利用土地开发基础设施
    5.4 加大未利用土地开发监督管理力度

(3)基于循环经济的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链设计和基地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化工循环经济现状
        2.1.1 循环经济概念
        2.1.2 国内外化工循环经济现状
    2.2 化工产业链设计及基地规划现状
    2.3 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2.3.1 国外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2.3.2 国内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2.3.3 江西省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2.3.4 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2.4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三章 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3.1 产业基地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3.1.1 基地发展SWOT分析
        3.1.2 产业基地建设可行性
    3.2 产业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3.2.1 化工行业发展趋势的需要
        3.2.2 国内产业园的情况、发展趋势需要
        3.2.3 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的需要
        3.2.4 长三角区域发展背景的需要
        3.2.5 江西省工业发展的需要
        3.2.6 德兴城市发展的需要
        3.2.7 整合路网交通系统,完善路网结构的需要
第四章 基地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链设计
    4.1 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
        4.1.1 基地发展硫化工产业链的战略选择与发展思路
        4.1.2 基地发展氟化工产业链的战略选择与发展思路
        4.1.3 基地发展其他产业链的战略选择与发展思路
        4.1.4 体系评价
    4.2 规划目标
        4.2.1 总体目标
        4.2.2 具体目标
    4.3 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的总体规划
        4.3.1 水资源循环利用规划
        4.3.2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4.3.3 固体废物循环利用规划
    4.4 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的目标定位
        4.4.1 功能定位
        4.4.2 层级定位
第五章 产业基地规划和投资效益分析
    5.1 产业基地规划目标及建设规模和建设依据
        5.1.1 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发展原则
        5.1.2 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规划指导思想
        5.1.3 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发展目标
        5.1.4 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的规模
        5.1.5 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的依据
    5.2 基地建设方案
        5.2.1 设计原则及建设标准
        5.2.2 产业基地用地总体布局
        5.2.3 工程设计方案
    5.3 环境影响分析
        5.3.1 环境保护规划依据
        5.3.2 区域环境现状
        5.3.3 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
        5.3.4 环境影响分析
        5.3.5 环境保护措施
    5.4 节水节能
        5.4.1 编制依据
        5.4.2 生产工艺的先进性
        5.4.3 能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5.4.4 主要节能措施
        5.4.5 主要节水措施
    5.5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5.5.1 投资估算范围
        5.5.2 主要编制依据
        5.5.3 投资估算结果
        5.5.4 资金筹措
    5.6 效益分析
        5.6.1 经济效益分析
        5.6.2 社会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高举环保旗帜打造循环产业基地
        6.2.2 积极培育大型集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6.2.3 全面提升环保能力打造绿色新材料产业
        6.2.4 大力增强产业链循环建设资源节约型产业
        6.2.5 强化技术研发能力锤炼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质量
        6.2.6 全面加强外部合作持续整合内外部资源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设计项目经历及科研成果
附录一: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项目分布图

(4)天然橡胶加工废水生物强化处理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天然橡胶废水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然橡胶废水的产生、水质特点及危害
        1.2.2 国内天然橡胶废水处理及综合治理现状
        1.2.3 国外天然橡胶废水处理及综合治理现状
    1.3 缺氧-好氧(A/O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A/O工艺的特点和研究现状
        1.3.2 A/O衍生工艺研究现状
    1.4 生物强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生物强化技术的产生
        1.4.2 生物强化技术的作用机制和强化效果
        1.4.3 生物强化技术在污废水处理领域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提出、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提出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试验装置和方法
    2.1 试验装置
        2.1.1 工艺设计
        2.1.2 小试装置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2 试验试剂
        2.2.3 试验水质
        2.2.4 微生物菌剂
        2.2.5 填料
    2.3 试验方法
        2.3.1 常用的理化分析方法
        2.3.2 微生物个体及生物膜形态观察方法
        2.3.3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3 天然橡胶加工废水的生物强化和固定化研究
    3.1 引言
    3.2 生物强化小试A/O_1/O_2反应器的启动
        3.2.1 活性污泥驯化
        3.2.2 填料选择与挂膜
        3.2.3 微生物菌剂的投加
    3.3 生物强化效能分析
        3.3.1 COD降解效能分析
        3.3.2 NH_3-N降解效能分析
    3.4 生物菌剂固定化运行效能分析
        3.4.1 COD去除效能分析
        3.4.2 NH_3-N去除效能分析
        3.4.3 生物膜表观特征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生物强化A/O_1/O_2生物膜反应体系运行参数的优化
    4.1 引言
    4.2 天然橡胶加工废水有机物降解的影响因素
        4.2.1 微生物菌剂投加比例对有机物降解的影响
        4.2.2 水力停留时间对有机物降解效果的影响
        4.2.3 溶解氧对有机物降解效果的影响
        4.2.4 一级、二级好氧池的曝气配比对有机物降解效果的影响
        4.2.5 温度对有机物降解效果的影响
    4.3 天然橡胶加工废水氨氮降解的影响因素
        4.3.1 微生物菌剂投加量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4.3.2 水力停留时间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4.3.3 溶解氧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4.3.4 一级、二级好氧池的曝气配比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4.3.5 温度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4.4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生物膜反应体系运行参数优化
        4.4.1 模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4.4.2 响应曲面的因素交互影响分析
        4.4.3 天然橡胶加工废水工艺优化和模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生物强化技术处理天然橡胶加工废水的工程应用
    5.1 引言
    5.2 工程概况及工艺设计
        5.2.1 工程概况
        5.2.2 工艺设计及计算
    5.3 生产运行前期准备与调试
        5.3.1 MDEM菌剂的准备
        5.3.2 活性污泥的培养
        5.3.3 组合式填料的投加
        5.3.4 工程调试
    5.4 实际生产运行结果及分析
        5.4.1 厌氧段处理效果
        5.4.2 好氧段处理效果
        5.4.3 工艺运行结果总分析
    5.5 生物强化技术推广应用及效益分析
        5.5.1 应用效果分析
        5.5.2 经济效益分析
        5.5.3 环境效益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生物强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及橡胶废水处理机制分析
    6.1 引言
    6.2 生物强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6.2.1 生物膜样品总DNA的提取
        6.2.2 生物膜样品的PCR扩增
        6.2.3 PCR-DGGE分析
    6.3 生物强化系统功能微生物的鉴定
        6.3.1 生物强化系统优势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6.3.2 生物强化系统优势微生物的功能鉴定
    6.4 生物脱氮优势微生物的作用机理分析
        6.4.1 厌氧氨氧化-反硝化耦合工艺
        6.4.2 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和专利

(5)基于天然胶乳资源全利用的生态工艺研究—低蛋白浓缩胶乳及胶清基水土保持材料制备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天然橡胶初加工产品和加工工艺概述
    1.2 低蛋白浓缩胶乳制备技术进展
        1.2.1 低蛋白浓缩胶乳加工方法
        1.2.2 胶清废水处理技术与存在的问题
    1.3 天然胶乳中非胶组分(胶清废水)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低蛋白浓缩胶乳制备方法的实验研究
        2.1.1 引言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研究方法
    2.2 胶清分离夜用作水土保持材料的实验研究
        2.2.1 引言
        2.2.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2.2.3 实验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低蛋白浓缩胶乳制备方法的实验研究结果
        3.1.1 同一浓度梯度三种表面活性剂脱蛋白效果比较
        3.1.2 优选浓度的月桂酰基谷氨酸钠添加剂组合脱蛋白效果比较
        3.1.3 优选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添加剂组合脱蛋白效果比较
        3.1.4 优选浓度的椰子油脂肪酸甘氨酸钾添加剂组合脱蛋白效果比较
        3.1.5 小结
    3.2 胶清分离液用作水土保持材料的实验研究
        3.2.1 吸水效果比较
        3.2.2 保水效果比较
        3.2.3 固沙效果比较
        3.2.4 小结
4 讨论
    4.1 添加剂的筛选
        4.1.1 胶乳保存剂的选用
        4.1.2 表面活性剂的选用
    4.2 胶清分离液的材料特性
    4.3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
    2.2 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3 系统论及其研究进展
    2.4 复合生态系统基本理论与实践
    2.5 系统动力学及其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3.1 国外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2 我国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3 国内外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炭行业生态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4.1 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生态矿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典型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仿真模型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枣矿集团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投资分析
    5.1 枣矿集团基本情况
    5.2 集团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5.3 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 SWOT 分析
    5.4 集团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原则、目标与重点任务
    5.5 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及其效益分析
    5.6 循环经济项目投资与经济效益分析
    5.7 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环境效益分析
    5.8 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效益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枣矿集团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6.1 枣矿集团矿区生态系统分析
    6.2 系统模拟与仿真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栆矿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7.1 支撑体系
    7.2 保障措施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9)橡胶废水农田回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土壤
        1.1.2 供试橡胶废水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橡胶废水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2.2 橡胶废水对土壤持水量的影响
        2.2.1 橡胶废水对最大持水量的影响
        2.2.2 橡胶废水对毛管持水量的影响
        2.2.3 橡胶废水对最小持水量的影响
    2.3高浓度橡胶废水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浓度下橡胶废水对土壤的影响
    3.2 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橡胶废水对土壤的影响
    3.3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后期改良

(10)天然橡胶加工废水农灌利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天然橡胶废水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试验材料
        2.2.1 供试土壤
        2.2.2 供试材料
    2.3 指标测定方法
        2.3.1 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的测定
        2.3.2 土壤容重的测定
        2.3.3 土壤毛管孔隙度的测定
        2.3.4 水稳性大团聚体的测定
    2.4 试验数据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浓度酸凝槽废水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1.1 不同浓度酸凝槽废水对粘壤土容重的影响
        3.1.2 不同浓度酸凝槽废水对砂壤土容重的影响
        3.1.3 小结
    3.2 不同浓度酸凝槽废水对土壤持水量及土壤孔隙的影响
        3.2.1 不同浓度酸凝槽废水对土壤毛管持水量及毛管孔隙度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酸凝槽废水对土壤非毛管孔隙的影响
        3.2.3 不同浓度酸凝槽废水对土壤总孔隙度的影响
        3.2.4 小结
    3.3 不同浓度酸凝槽废水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3.3.1 不同浓度酸凝槽废水对粘壤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酸凝槽废水对沙壤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3.3.4 小结
    3.4 不同质地土壤间的差异
    3.5 施用酸凝槽废水土柱水体崩解试验
        3.5.1 不同浓度酸凝槽废水施用于砂壤土浸泡崩解试验
        3.5.2 不同浓度酸凝槽废水施用于粘壤土浸泡崩解试验
    3.6 讨论
4. 结论
    4.1 结论
    4.2 后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如何搞好橡胶加工废水的综合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煤炭产业蜕变与转型关系研究[D]. 刘宜政.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5)
  • [2]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选择与土地利用[J]. 秦庆武. 科学与管理, 2016(02)
  • [3]基于循环经济的德兴市硫化工及精深加工产业链设计和基地规划[D]. 叶志一. 浙江大学, 2016(02)
  • [4]天然橡胶加工废水生物强化处理研究及工程应用[D]. 王静.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5)
  • [5]基于天然胶乳资源全利用的生态工艺研究—低蛋白浓缩胶乳及胶清基水土保持材料制备的实验研究[D]. 李春荣. 海南大学, 2014(07)
  • [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3(13)
  • [7]循环经济是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A]. 张丽娜,张壬午. 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8]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系统研究[D]. 江卫. 天津大学, 2012(05)
  • [9]橡胶废水农田回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张旭,刘坤,黄亚文,唐文浩,徐浩,肖湘波. 热带农业科学, 2012(04)
  • [10]天然橡胶加工废水农灌利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D]. 张旭. 海南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如何做好橡胶加工废水的综合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