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锅炉蓄热技术在供热工程中的应用

电锅炉蓄热技术在供热工程中的应用

一、电锅炉蓄热技术在某供暖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娟,毕月虹,鲁一涵[1](2022)在《固体电蓄热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提出固体电蓄热技术能够将富余的低谷电转化为热能,对电网的深度调峰、弃风电量的利用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综述国内外固体电蓄热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系统形式、固体蓄热材料、蓄热装置的结构和蓄/释热性能、运行方式和控制策略、经济性分析等方面介绍了固体电蓄热技术的研究进展,接着总结了国内外典型固体电蓄热装置的应用,最后结合固体电蓄热技术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展望,为今后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王晗钰[2](2021)在《基于博弈论的风电清洁供暖商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北方地区部分城市在供暖季雾霾天气频发;同时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下,可再生能源行业迎来新一轮建设高峰,将引发新一轮弃风、弃光现象。为有效解决上述两类问题,我国大力推广风电供暖项目以实现弃风消纳的同时完成清洁供暖改造任务。但风电供暖项目通常投资较大且收益情况不明确,商业化推广中受阻严重。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推出、碳交易市场的建成,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有机会参与到风电供暖项目中,有必要对新形势下的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展开探索。本文首先调研了常见电采暖设备类型及工作原理,介绍了集中式和分散式电采暖供暖方式的特点及适用场景;在此基础上结合风电出力特性分析,选取了集中蓄热式电采暖作为风电清洁供暖的发展模式。为更精细刻画用户的热负荷需求,更好地满足商业模式商业性、盈利性的特点,提出了计及用户供暖舒适度及建筑热特性的用户热负荷需求特性模型。其次,分析了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中相关主体、价值体现、经营环境及业务流程四要素,确定了水蓄热式电锅炉作为集中蓄热式电采暖发展模式下的电采暖设备,选定了风电场及供暖用户作为项目投资主体以特殊的独资模式及外委运维模式相组合的投资模式展开投资;提出了考虑直购电交易模式及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CER)交易收入的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最后,建立了商业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收益模型;提出了基于非合作博弈的风电供暖商业模式决策模型,可实现蓄热装置容量配置和直购电价定价的决策;选取了净现值、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作为商业模式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结合实际算例对本文所提商业模式进行可行性和盈利能力分析,并探究未来碳交易市场发展中CCER价格对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盈利能力的影响,所得结论可为后续实际工程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参考。

王媛哲[3](2021)在《电加热固体储能供热机组送风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加热固体储能供热技术在清洁供热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优点是其一,平衡电网负荷,缓解电力系统压力;其二利用不同时段电价差,降低供暖成本;其三是实现“碳中和”目标在供暖行业的具体实践。但是在工程应用中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蓄热体和电加热丝的损坏,影响正常供热。分析其原因,认为蓄热体散热孔道流速分布不均使得部分位置的热量无法得到充分的释放,在若干个蓄放热周期后,蓄热体内存在局部“热堆积”的现象,实际温度超过耐受温度造成设备损坏。目前,电加热固体储能供热机组常见送风系统有四种形式,即下送下回、异侧下送下回、同侧下送上回和底部送风顶部回风。本课题针对电加热固体储能供热系统中存在的布风均匀性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对固体储能装置送风气流组织进行定义,根据实际工程送风形式和送风结构,提出现行储能装置存在气流组织不合理的问题,利用模拟软件对储能装置送风系统物理建模,分析流场模拟结果。其次,结合供暖项目对蓄热装置设计计算,搭建储能供热试验台,分别进行冷、热态测试,通过多个温度传感器与风速传感器记录实验数据,将实验结果与模拟数据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可行性。最后,使用模型进行储能装置流速分布均匀性影响因素模拟及结构优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蓄热体同截面存在不同位置放热不均的问题,且气流分布不均是蓄热体内部出现温度差异和热量堆积的重要原因之一。将蓄热体模块化,独立风仓、独立送风有利于机组运行。蓄热体迎风截面各散热孔流速分布主要受储能装置送风结构与进风口特性影响,进风口流速的改变对蓄热体各散热孔道流量的均匀分布影响有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风仓宽度、进风口角度与风口处加设静压箱三个方面分析蓄热体迎风面流速分布情况。经过多次模拟分析出,风仓宽度大于2.2m时迎风截面均匀性基本稳定,风口角度为15°/20°(左右/上)时均匀性相对较好,但受风口影响很大。加设静压箱后的储能装置不仅消除了风口的影响,而且平均流速分布均匀性指数提高了13.6%,蓄热体散热孔流速分布更为均匀,装置布风能力得到了优化。

吴考阳[4](2021)在《固体蓄热新型换热方式研究》文中提出固体电蓄热锅炉的使用在近几年逐渐流行起来。虽然这种新兴的供暖热源得到了应用和发展,但是传统固体电蓄热锅炉在结构和换热方式上还可以再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故提出了一种固体蓄热新的换热方式,设计出了一种蓄热砖与换热管完全契合直接接触式结构的固体蓄热锅炉,蓄热体主要以导热的方式直接将热量传递给换热管道中,最终将热量输送给热用户。在结构上主要取代了传统的固体蓄热锅炉中风系统换热的这一阶段以及取消了气水换热器。这种锅炉结构简单,减少了占地面积,取消多级换热减少能量浪费。首先,对这种形式的锅炉进行热力计算,为了能够保证锅炉的安全可靠运行,考虑到系统运行时出水温度不应大于水的汽化温度,故设计出不同蓄热体温度下对应的不汽化循环水流速的具体计算过程,其次对锅炉的换热管道进行了布置设计和水力计算,进而确保介质能够在换热支管内均匀分配热量和循环流畅。最后,设计并搭建了一个换热支管与蓄热体接触式的7.3k W试验锅炉,将此锅炉接入到具有两组暖气片的小型供热系统中。对其进行三组试验以及在每组试验中改变不同工况。对每组试验的数据做了分析与规律总结,得出这种锅炉提高了锅炉换热效率,可以满足供热需求,具有推广使用的潜力。在推广应用方面,也对这种新型固体蓄热锅炉做了一些补充使用说明。

易大双[5](2021)在《电锅炉高温蓄热体蓄放热特性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以燃煤锅炉为主提供冬季室内供暖所需热能的大国,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和污染。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煤改电”、“煤改气”政策,其中“煤改电”政策以电代煤产生热能更加经济环保。根据国家的电力价格政策出现了在低谷电时期利用廉价电能使固体蓄热材料蓄能的装置即固体蓄热电锅炉。但传统蓄热电锅炉存在体积大、成本高等很多弊端,且缺少存在缝隙时热传递规律。本文针对传统蓄热电锅炉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控制低谷电高温蓄热体热量传输的装置,创新蓄热设备系统,优化固体蓄热装置,内容如下:(1)进行固体蓄热电锅炉蓄热放热过程存在的传热方式分析和理论研究;(2)针对传统蓄热电锅炉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控制低谷电高温蓄热体热量传输的装置,阐述了其热量存储的方式、常压水蒸汽的获得方法以及其高温蓄热体蓄放热过程工作原理,得到了该装置相比传统蓄热装置体积减少37%,成本低等优点;(3)进行固体蓄热体蓄热过程传热分析和数值计算研究:建立蓄热电锅炉过热蒸汽区蓄热三维模型,模拟计算得到:瑞利数越大,蓄热越均匀;蓄热八小时后蓄热体蓄热温差较传统蓄热电锅炉蓄热温差800℃上升了37℃,蓄热温度分布更均匀,达到了一定优化效果;导热系数越大,蓄热温度梯度越小,固体蓄热电锅炉应选择导热系数大的材料为宜;(4)进行固体蓄热体放热过程传热分析和数值计算研究:建立蓄热电锅炉过热蒸汽区放热模型,以常压下过热水蒸气为换热流体,放热模拟得到:放热10h水蒸汽出口温度为577.8K;蓄热砖导热系数越大,放热时蓄热体温度降得越多,换热管出口水蒸汽温度越高;水蒸气流速增加,对流换热越强烈,水蒸汽出口温度越高,蓄热体温度降的越多;(5)进行5mm缝隙模型蓄放热传热值模拟计算:通建立5mm缝隙模型,经过蓄放热数值模拟计算发现,缝隙使蓄热过程蓄热体温度升高,使电加热丝在更高温度环境下工作,造成电加热丝寿命降低;放热时比无缝隙模型较有缝隙水蒸汽出口温度降低,蓄热体温度降得多。综上,本文针对传统蓄热电锅炉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控制低谷电高温蓄热体热量传输的装置,得出了不同工况对蓄热体蓄放热过程的影响,其中缝隙模型理论为进一步完善固体电蓄热蓄放热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该论文有图23幅,表5个,参考文献101篇。

朱志雨[6](2021)在《蓄热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蓄热空调是实现电力设备“移峰填谷”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未来空调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进一步优化蓄热空调技术,对其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蓄热空调的基本理论入手,研究了蓄热空调选择方案的设计方法,对建筑进行合理地空调设计,就要对整个系统进行技术分析,以便于对各种方案进行合理选择。以秦皇岛市秦行宫博物馆为例,选择设计了蓄热式空调系统和直热式空调系统,针对工程实例进行技术分析,对建筑物热负荷进行计算,并整理图表,根据负荷大小对蓄热式空调系统和直热式空调系统进行设备选型及计算,通过电锅炉蓄热系统蓄热时间的选择和不同运行策略下的负荷率,分别计算蓄热系统和直热系统的初投资和年运行费用。之后论述了空调系统的经济性评价,从经济性的角度分析,通常对空调系统采用的评价方法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评价方法。分别运用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计算投资回收年限。最后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矩阵的数学模型,综合分析了各个评价指标,最终选择蓄热式系统为最优方案。最终分析了影响项目回收期的因素为当地的峰谷电价比和蓄热时间的选择,在以后的时间里,随着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优惠的峰谷电价政策,使得蓄能空调充分实现削峰填谷的价值。本文对于从事蓄热空调设计方案、论证项目的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顾志伟[7](2021)在《模块化电蓄热采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暖系统中的蓄热技术能够合理地利用低谷电量,在用电低谷时期,将廉价的电能转化为热能储存在蓄热材料中,当白天电价高时再将储存在蓄热材料中的热能释放出来,实现电量的“削峰填谷”、平滑用电曲线和节约用户运行成本的目的。蓄热技术既可以缓解电厂高峰时期供电压力,又可以有效的解决用电峰谷差距大的问题。本文运用热力学基本原理,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电蓄热地板供暖的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平板相变材料蓄热放热电采暖模型。在蓄放热问题上,将三维模型转化到二维横截面,把蓄热问题从三维模型转化到二维平面上,大大降低了研究难度。运用焓-孔隙率的计算方法,引入液相分数来间接描述固-液界面的变化过程,解决了等温相变和一定相变温度范围的相变问题。按照调查的数据特点和评价需求,以对蓄热地板实际使用价值有重要影响的三个参考条件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电热膜加热结束后房间温度、蓄热材料放热结束后房间温度、电热膜地板厚度,这些变量不仅反映了电蓄热板对房间温度的影响程度,而且是对此蓄热模块进行实用设计的重要基础。在电价处于谷电时段时,电热膜利用低价电能给房间采暖,使室内温度始终处于人体舒适温度范围偏上;在电价处于峰电时段时,蓄热材料利用谷电时段吸收的热量进行放热,也使室内地板温度始终处于规范要求范围内。从而最终选择出合适的模型,并模拟其在设计标准房间内的蓄放热过程。最后通过分别采用电蓄热采暖和集中供暖的同一房间进行经济性分析,从而得到了采用电蓄热采暖的回收期。

张福祥[8](2020)在《热电联产机组能量梯级利用及灵活调峰运行》文中指出热电联产机组既发电又供热,可显着提高能源转换利用效率,是煤炭等化石能源最高效的利用途径,并可实现供热过程的污染物集中控制,兼具节能减排效益。但传统抽汽供热方式,会造成高品位能量的极大浪费且存在冷源损失。同时,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期“以热定电”方式运行,调峰能力受到制约,导致参与电网调峰能力弱,加剧供热期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消纳的矛盾。探索大型热电联产机组的节能途径,实现热电联产机组的全工况节能、灵活运行,在动力工程领域具有重要应用背景和学术意义。本文针对燃煤火力发电的热电联产过程,围绕大型热电联产机组的节能和灵活调峰运行策略开展研究。首先采用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单耗分析方法,建立热电联产机组单耗分析模型,研究热电联产能量转化机理,揭示热电联产机组不同供热模式的能耗分布规律及节能潜力,为热电联产过程节能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从区域级多能互补热电联产供热系统构建、厂级热力系统与电热泵循环系统集成,以及基于斜温层蓄热的热电解耦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分析热电联产机组节能及灵活调峰运行的技术途径及热力特性和规律。建立了热电联产机组及热网构成的供热系统单耗分析模型,得到供热系统的理想最低单耗并揭示附加单耗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热电联产机组,对抽汽供热方式单耗分析,获得供热系统各子系统及设备在整个供热周期内的附加单耗分布规律,指出不可逆传热温差是影响热电联产供热附加单耗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回收汽轮机乏汽余热降低供热热源平均温度,特别是针对汽轮机排汽余热能梯级供热系统开展研究,分析环境温度变化下余热能供热系统变工况性能,各组成子系统的能耗分布以及附加单耗变化规律。从能量转化机理揭示出不同供热方式能量转化特点。汽轮机排汽余热能梯级供热系统可大幅降低热源平均温度,不可逆损失减少。案例地区供热边界条件下,供热单耗在6.38~15.53 kg/GJ范围内,和抽汽供热相比供热能耗最大降幅达65%,为现场供热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我国北方集中供热地区典型的发电机组结构,构建了含有火电机组、风电机组和热电机组的区域级多能互补热电联产供热系统;提出三类供热系统集成技术路线;建立多能互补供热系统的优化调度模型。以系统在典型日电、热负荷下的总煤耗为主要优化目标,分析不同技术路线的节煤效果和消纳弃风电的情况。获得了高背压供热、电锅炉以及电热泵等供热方式的能耗特性及其对电负荷调节和弃风消纳能力;针对单一供热模式以热定电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背压供热模式与电热泵耦合的组合供热模式,获得了最优的系统节煤效果以及消纳风电能力。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面向热电联产机组灵活调峰运行的需求,结合工程实际,以高背压余热梯级供热系统为对象,提出耦合电动热泵回收循环冷却水余热的新型供热系统。获得典型高背压供热系统,以及含有电动热泵的高背压供热系统的热电负荷特性,并开展系统的设计工况和变工况热力学性能分析。结合实际供热需求对新型系统进行技术经济性评价。同时探讨新型系统在弃风消纳背景下的运行策略,对其调峰调度能力适应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耦合电动热泵的高背压供热系统兼具降低供热能耗和扩大供热机组调峰范围的功能。基于单罐斜温层蓄热系统,开展基于蓄热的供热机组热电解耦可行性分析数值模拟研究。构建与供热机组热源和热网串联的斜温层蓄热模型,在同时蓄放热运行工况下,分析蓄热单罐内温度和斜温层的变化特性,以及不稳定蓄热负荷对蓄热罐向热网放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两种不同运行模式,即单一蓄/放热和同步蓄/放热运行,斜温层储热罐的动态热力性能。得到了进口流量、进口温度范围等不同运行参数对储热罐温度分布和斜温层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斜温层蓄热技术应用于供热机组的热电解耦提供参考依据。

刘梦云[9](2020)在《耦合相变蓄热器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应用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能源紧张以及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迫使各国关注能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中国严重依赖传统化石能源,采用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的形式利用煤炭。部分煤炭消耗被用于建筑能耗中,而随着建筑能耗的剧增使得学者们开始探索建筑节能技术,其中,高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便显得尤为重要,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弃风”“弃光”的矛盾突出。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耦合相变蓄热器的空气源热泵复合供暖系统。该供暖系统不仅利用了可再生能源——空气能,还利用了相变蓄热技术,既可以节能减排,又达到了移峰填谷、缓解电网负荷的效果,此外,该系统的使用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选取北京郊区某办公建筑,在此建筑基础上建立了耦合相变蓄热器的空气源热泵复合系统供暖模型;根据已搭建的实验台对所建立的仿真模型进行验证,最大相对误差为5.3%,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针对该复合供暖系统,引出蓄热比β,将β定义为相变蓄热器承担建筑热负荷的比例;模拟不同β值下的复合系统,对系统供水温度、制热量、耗电量、COP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复合系统供水温度基本能满足供暖需求;制热量和耗电量随着β值的增大而增大,系统COP平均值最小为1.6,最大为2.5。之后,建立了独立空气源热泵系统、耦合相变蓄热器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市政集中供暖系统、电锅炉供暖以及燃煤锅炉供暖系统的经济模型,并对各供暖模式的初投资、年运β行费用以及费用年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燃煤锅炉供暖系统的初投资相对较低;β=70%时的复合供暖系统年运行费用相对较低;除去即不节能又不环保的燃煤锅炉供暖系统外,本文研究的耦合相变蓄热器的空气源热泵复合系统(β=60%)费用年值相对较低,表明该系统经济性较好,且此运行模式下谷电占比为67.18%,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弃电问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课题通过对北京地区不同负荷比下耦合相变蓄热器的空气源热泵系统进行模拟,利用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供暖形式的费用年值,得出蓄热比为60%时经济性最好,为相变蓄热-热泵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李斯[10](2020)在《北京地区某公共建筑蓄热供暖系统运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煤改电”的政策逐渐落实,部分地区电力利用开始显露出问题,用电高峰时期供电不足,用电峰谷差距过大等,为改善这种情况,蓄能技术开始大量应用于北方地区区域供暖。本文结合北京地区某实际工程,分别从系统形式和控制方式两方面入手,结合实地测试数据和软件模拟进行研究。研究成果有助于对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地区蓄热采暖优化控制提供借鉴经验和设计理论参考。本文以北京某艺术博物馆供热系统为研究对象,该博物馆为电锅炉蓄热采暖系统,蓄放热控制为满蓄满供。为了节约能源、节省运行费用,对该系统的蓄热控制方法进行优化。本文基于TRNSYS(Transient System Simulation Program,以下简称TRNSYS)动态模拟平台搭建了建筑负荷计算模型和电锅炉蓄热供暖系统模型,用实际数据校验了模型的精度。针对电锅炉蓄热供暖系统不节能、运行费用高的情况,本文提出了3种蓄热控制方法,即方法一:根据蓄热槽蓄热情况控制锅炉蓄热时间的方法;方法二:根据蓄热槽剩余蓄热量控制电锅炉是否进行蓄热的控制方法;方法三:根据负荷情况控制蓄热槽蓄热量的控制方法。通过仿真模拟,结果显示,通过方法二中控制温度tk=56℃时,即剩余蓄热量低于40%时电锅炉进行蓄热,该控制策略优化结果最好,采暖费用相比于原系统降低了20.57%,系统耗电量相比原系统降低了17.70%。在优化系统蓄热控制运行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变流量控制,为此本文提出了两种变流量调节方式:一种为传统的分阶段变流量调节;另一种为基于室内人员作息规律的变流量调节。经过仿真模拟,结果显示采用根据剩余蓄热量控制锅炉蓄热的蓄热控制方式(控制温度tk=56℃时)基础上进行传统分阶段变流量结合基于室内人员作息规律的变流量调节方式节能效果最为突出,模拟结果显示,采暖费用相比于原系统降低了22.90%,系统耗电量相比原系统降低了19.51%。基于实测数据及仿真模拟结果得到结论:对于一般的电蓄热供暖系统,采用根据负荷情况分阶段划分蓄热量的蓄热控制方式和根据蓄热模块剩余蓄热量控制是否进行蓄热的控制方法都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能耗,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实际负荷情况的循环水泵的变流量控制策略可以进一步降低系统能耗。

二、电锅炉蓄热技术在某供暖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锅炉蓄热技术在某供暖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固体电蓄热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固体电蓄热系统
    1.1 系统形式及工作原理
    1.2 固体电蓄热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固体蓄热材料的研究现状
        1.2.2 蓄热体结构和蓄/放热性能的研究现状
        1.2.3 运行方式和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2.4 经济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2 国内外典型蓄热装置的应用
    2.1 国外典型蓄热装置的应用
    2.2 国内典型蓄热装置的应用
3 结束语

(2)基于博弈论的风电清洁供暖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电供暖研究现状
        1.2.2 商业模式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2.3 博弈论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风电清洁供暖发展模式分析与热负荷特性建模
    2.1 常用电采暖设备
        2.1.1 直热类电采暖设备
        2.1.2 蓄热类电采暖设备
        2.1.3 热泵类电采暖设备
    2.2 电采暖供暖方式
        2.2.1 集中式电采暖
        2.2.2 分散式电采暖
    2.3 风电清洁供暖发展模式分析
        2.3.1 风电出力特性分析
        2.3.2 风电清洁供暖发展模式选取
    2.4 风电清洁供暖项目用户热负荷需求特性建模
        2.4.1 用户供暖舒适度研究
        2.4.2 计及建筑热特性的用户热负荷需求研究
    2.5 算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电清洁供暖商业模式设计
    3.1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及设计原则分析
    3.2 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相关主体及其价值体现分析
    3.3 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经营环境分析
        3.3.1 技术环境
        3.3.2 政策环境
        3.3.3 自然环境
        3.3.4 市场环境
    3.4 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分析
        3.4.1 投资建设阶段
        3.4.2 运营维护阶段
    3.5 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风电清洁供暖商业模式决策
    4.1 博弈理论基础原理
        4.1.1 博弈论概述
        4.1.2 博弈论基本要素
        4.1.3 博弈的分类
    4.2 直购电模式下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决策博弈分析
        4.2.1 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博弈关系分析
        4.2.2 项目主体收益模型分析
    4.3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风电清洁供暖商业模式决策模型
        4.3.1 商业模式决策博弈模型
        4.3.2 博弈模型求解
    4.4 商业模式盈利能力评价
    4.5 算例及分析
        4.5.1 算例描述
        4.5.2 风电清洁供暖项目商业模式博弈均衡结果
        4.5.3 计及CCER价格影响的风电清洁供暖项目盈利能力评价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3)电加热固体储能供热机组送风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供暖需求及能耗现状
        1.1.2 电加热固体储能技术发展趋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特点与不足
    1.3 课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电加热固体储能供热机组风系统分析
    2.1 工作原理
        2.1.1 电加热固体储能供热机组
        2.1.2 电加热式固体储能供热机组风系统工作原理
        2.1.3 固体储能机组送风气流组织
    2.2 风系统主要形式分析
    2.3 蓄热体放热能力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拟研究
    3.1 控制方程
    3.2 物理模型
    3.3 模拟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台搭建
        4.2.1 设计计算
        4.2.2 实验平台搭建
    4.3 实验方案
        4.3.1 测试内容
        4.3.2 仪器仪表
        4.3.3 测试过程
        4.3.4 安全及注意事项
    4.4 测试结果与分析
        4.4.1 冷炉流速测试结果
        4.4.2 热炉温度测试结果
    4.5 模拟与实验对比
        4.5.1 误差分析
        4.5.2 模拟与实验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储能装置送风均匀性优化研究
    5.1 风仓宽对储能装置布风的影响研究
    5.2 进风口夹角对储能装置布风的影响研究
    5.3 进口处加设挡板对储能装置布风的影响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固体蓄热新型换热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固体蓄热新型换热方式设计
    2.1 传统固体电蓄热锅炉的结构和工作方式
    2.2 新型固体蓄热锅炉的设计
        2.2.1 锅炉的基本构造
        2.2.2 新型固体蓄热锅炉的工作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固体蓄热新型换热方式设计计算数学模型
    3.1 热力计算
        3.1.1 计算目的
        3.1.2 计算过程
    3.2 锅炉水循环
        3.2.1 连接方式
        3.2.2 循环动力
    3.3 大气连通管
    3.4 漏水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系统试验设计
    4.1 试验内容及目的
    4.2 新型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系统设计
    4.3 新型固体电蓄热锅炉供暖系统装置
    4.4 试验方案
        4.4.1 测试的内容
        4.4.2 测点布置位置
        4.4.3 试验过程
    4.5 锅炉试验当中遇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5.1 蓄热体与换热支管接触
        4.5.2 电热丝接电线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结果分析
    5.1 锅炉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分析
        5.1.1 锅炉在加热到405℃时各个参数变化
        5.1.2 锅炉在加热到490℃时各个参数变化
        5.1.3 锅炉在加热到440℃时各个参数变化
    5.2 三组试验的归纳与总结
    5.3 工程实际推广
    5.4 固体蓄热锅炉性能参数
        5.4.1 实际输入电功率
        5.4.2 热功率
        5.4.3 锅炉热效率
        5.4.4 升温时间
        5.4.5 保温性能
    5.5 新型固体锅炉与传统锅炉对比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电锅炉高温蓄热体蓄放热特性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固体蓄热式电锅炉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工作的引出与研究内容
2 固体蓄热装置蓄放热理论分析
    2.1 固体蓄热装置蓄放热传热分析
    2.2 固体蓄热装置蓄放热过程传热理论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固体蓄热装置的设计及模型建立
    3.1 固体高温蓄热电锅炉的结构设计
    3.2 蓄热体分级储热及贮热温度控制
    3.3 蓄热电锅炉蓄放热过程温度控制
    3.4 设计的固体高温蓄热电锅炉的优点
    3.5 物理模型的建立
    3.6 蓄放热控制方程求解方法
    3.7 网格无关性验证
    3.8 时间迭代步数无关性验证
    3.9 本章小结
4 固体蓄热装置各工况蓄热计算结果研究分析
    4.1 引言
    4.2 固体蓄热装置的蓄热模拟分析
    4.3 简单缝隙下蓄热模拟温度分布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固体蓄热装置的放热模拟分析
    5.1 引言
    5.2 固体电蓄热放热过程分析
    5.3 简单缝隙下的固体蓄热装置蓄放热模拟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蓄热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我国能源发展现状
        1.1.2 我国能源发展趋势
    1.2 蓄热技术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空调冷热源的选择与评价
    2.1 空调冷热源的选型原则及常用组合方式
    2.2 空调冷热源的选择及计算
        2.2.1 负荷计算及电锅炉台数
        2.2.2 空调冷热源的初投资
        2.2.3 空调冷热源的运行能耗
    2.3 空调冷热源的评价方法
        2.3.1 简单静态经济分析法
        2.3.2 净现值法
        2.3.3 年经常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蓄热空调系统及其设计
    3.1 蓄热空调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3.1.1 蓄热空调系统及其分类
        3.1.2 蓄热式电锅炉
        3.1.3 蓄热水箱
        3.1.4 板式换热器
        3.1.5 循环水泵
        3.1.6 输配电系统及谷电蓄能自动控制系统
    3.2 蓄热系统的热负荷的计算
    3.3 蓄热式电锅炉布置与匹配
        3.3.1 电锅炉房的布置
        3.3.2 蓄热水箱的设计与计算
        3.3.3 蓄热式电锅炉容量的计算
        3.3.4 蓄热温差
    3.4 水箱蓄热性能的评价指标
        3.4.1 混合热损失
        3.4.2 瞬时换热效率
    3.5 影响结构变化的方形水箱的漏热损失量
        3.5.1 不同的传热温差而相同保温层厚度的水箱的日漏热损失量
        3.5.2 保温层厚度不同而传热温差相同的水箱日漏热损失量
        3.5.3 对于结构不同的长方体形水箱的日漏热损失量的比较
        3.5.4 影响水箱日漏热损失的因素分析
    3.6 蓄热空调系统辅助设备的确定
        3.6.1 换热器的选择与计算
        3.6.2 循环泵的选择与计算
        3.6.3 膨胀水箱的确定
        3.6.4 蓄热空调自动控制系统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蓄热空调系统的评价方法
    4.1 我国的电价特点及政策
    4.2 经济性分析
        4.2.1 社会效益
        4.2.2 系统的经济效益
    4.3 蓄热空调系统经济评价理论
        4.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4.3.2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4.4 削峰填谷型分析
        4.4.1 蓄热系统的年转移峰电量
        4.4.2 蓄热系统的年转移峰电量率
        4.4.3 蓄热系统的年谷电利用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例及技术经济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蓄热机房设计
    5.3 系统设计日负荷及设备配置
        5.3.1 设备配置
        5.3.2 运行策略
        5.3.3 蓄热系统运行费用分析
        5.3.4 电锅炉直热系统经济分析
    5.4 蓄热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5.4.1 回收期分析
        5.4.2 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
    5.5 影响蓄热空调系统经济性因素
        5.5.1 政府的用电政策和峰谷电价对经济性的影响
        5.5.2 蓄热策略对经济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模块化电蓄热采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电蓄热及蓄热材料的研究动态
        1.2.1 国内主要研究现状
        1.2.2 国外主要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电蓄热技术理论分析
    2.1 电蓄热技术的特点
        2.1.1 电蓄热不同于其它蓄热技术的特点分析
        2.1.2 电蓄热特点分析
    2.2 电蓄热材料选择
        2.2.1 电采暖材料选择
        2.2.2 蓄热材料的选择
        2.2.3 蓄热包裹材料的选择
    2.3 电蓄热模块结构
    2.4 设计房间结构
    2.5 设计电蓄热模块尺寸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铜铝合金-石蜡相变蓄热模型的仿真
    3.1 模拟方案确认
    3.2 仿真模拟软件介绍
    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3.4 物理模型的建立
        3.4.1 建立基础物理模型
        3.4.2 电蓄热模块模拟尺寸
        3.4.3 建立评价标准
    3.5 仿真模拟过程
        3.5.1 电热膜放热过程仿真模拟
        3.5.2 蓄热材料放热过程模拟
    3.6 仿真模拟结果
        3.6.1 电热膜放热过程仿真模拟结果
        3.6.2 蓄热材料放热过程仿真模拟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济性分析
    4.1 经济评价指标
    4.2 应用场景及经济分析
    4.3 小区居民楼采暖
        4.3.1 小区居民楼集体采暖费用
        4.3.2 相变蓄热电采暖费用
        4.3.3 电蓄热供暖回收期
    4.4 供暖需求低谷电时期的商业建筑供暖
        4.4.1 商业建筑集体供热费用
        4.4.2 商业建筑电蓄热供热费用
        4.4.3 电蓄热供热回收期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热电联产机组能量梯级利用及灵活调峰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大型热电联产机组节能
        1.2.2 热电联产机组灵活调峰
        1.2.3 提升供热机组灵活性的储热技术
        1.2.4 热-电耦合过程的建模与联合运行特性
    1.3 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热电联产系统的单耗分析
    2.1 热电联产供热系统
    2.2 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单耗分析
        2.2.1 单耗分析方法
        2.2.2 理想的热电联产供热系统
        2.2.3 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理论最低燃料单耗
        2.2.4 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附加燃料单耗
        2.2.5 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产品燃料单耗
    2.3 实际供热系统单耗分析
        2.3.1 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产品燃料单耗
        2.3.2 设计工况下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单耗分布
        2.3.3 变工况热电联产供热系统单耗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品位余热供热系统单耗分析
    3.1 汽轮机排汽余热梯级供热系统单耗分析
        3.1.1 汽轮机排汽余热梯级供热系统组成
        3.1.2 汽轮机排汽余热梯级供热系统单耗计算
        3.1.3 实际供热系统单耗分析
    3.2 汽轮机排汽余热梯级供热系统特性分析
        3.2.1 电能生产单耗分析
        3.2.2 热能生产单耗分析
    3.3 吸收式热泵热电联产供热系统单耗分析
        3.3.1 吸收式热泵热电联产供热系统流程
        3.3.2 吸收式热泵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单耗分析
        3.3.3 实际供热系统的单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能互补热电联产供热系统集成及优化
    4.1 多能互热电联产供热系统的提出
        4.1.1 电制热模式
        4.1.2 高背压供热模式
    4.2 多能互补供热系统优化模型
        4.2.1 优化目标
        4.2.2 多能互补供热系统约束
        4.2.3 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
    4.3 案例分析
        4.3.1 系统构成与基础数据
        4.3.2 原多能互补供热系统煤耗及弃风情况
    4.4 仿真结果分析
        4.4.1 三种供热模式的对比与分析
        4.4.2 推荐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成电动热泵的高背压梯级供热系统特性
    5.1 高背压机组耦合热泵的新型供热系统
        5.1.1 案例系统介绍
        5.1.2 电动热泵回收循环冷却水余热
        5.1.3 耦合电动热泵新型梯级供热系统的提出
    5.2 新型供热热力学性能研究
    5.3 系统运行策略及灵活特性分析
    5.4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热电解耦的斜温层蓄放热特性
    6.1 物理数学模型
        6.1.1 数学模型及边界条件
        6.1.2 数值方法及验证
    6.2 斜温层单罐蓄放热性能分析
        6.2.1 单一蓄/放热过程的热力特性
        6.2.2 同步蓄/放热过程热力性能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耦合相变蓄热器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应用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课题研究意义
2 建筑热负荷分析及设备选型
    2.1 建筑环境模拟分析软件DeST
    2.2 建筑模型的构建
        2.2.1 室外气象参数
        2.2.2 建筑模型构建
    2.3 负荷结果分析
    2.4 关键设备选型方法
        2.4.1 空气源热泵选型计算方法
        2.4.2 相变蓄热器选型计算方法
        2.4.3 水泵选型计算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采暖系统模型建立
    3.1 TRNSYS软件介绍
    3.2 系统关键部件
    3.3 空气源热泵系统独立运行TRNSYS模型搭建
    3.4 耦合相变蓄热器的空气源热泵系统TRNSYS模型搭建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模拟结果分析
    4.1 系统模型验证
    4.2 独立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4.2.1 机组供水温度的确定
        4.2.2 独立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4.3 耦合相变蓄热器的空气源热泵复合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4.4 独立空气源热泵系统与复合系统运行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耦合相变蓄热器的空气源热泵系统经济性分析
    5.1 静态分析法
    5.2 动态分析法
        5.2.1 净现值法
        5.2.2 投资回收期法
        5.2.3 费用年值法
    5.3 初投资计算
    5.4 年运行费用计算
    5.5 费用年值计算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北京地区某公共建筑蓄热供暖系统运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蓄热技术研究现状
        1.4.2 蓄热技术应用于采暖方面的研究现状
        1.4.3 蓄热供暖系统运行性能研究及系统优化研究现状
        1.4.4 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蓄热供暖系统的理论分析
    2.1 电锅炉蓄热供暖系统构成及原理
    2.2 数学模型
        2.2.1 建筑热负荷数学模型
        2.2.2 电锅炉数学模型
        2.2.3 循环水泵数学模型
        2.2.4 蓄热槽数学模型
    2.3 电锅炉蓄热供暖系统能耗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蓄热供暖系统数据实测及仿真模型
    3.1 数据实测
        3.1.1 建筑概况
        3.1.2 实地测量数据
        3.1.3 蓄热供暖系统设计工况
        3.1.4 气象参数
    3.2 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
    3.3 建筑负荷模拟
        3.3.1 搭建建筑负荷模型及参数设置
        3.3.2 土壤温度模拟
        3.3.3 建筑热负荷仿真模拟结果
    3.4 电锅炉蓄热供暖系统的模型建立及仿真模拟
        3.4.1 TRNSYS软件简要概述
        3.4.2 电锅炉蓄热供暖系统模型建立
        3.4.3 电锅炉蓄热供暖系统模型参数设置
        3.4.4 仿真模型精确度验证
        3.4.5 电锅炉蓄热供暖系统仿真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蓄热供暖系统运行优化
    4.1 电锅炉蓄热供暖系统放热后蓄热槽剩余蓄热量对比
    4.2 基于蓄热槽蓄热情况控制电锅炉运行时间
        4.2.1 蓄热槽蓄热控制设置
        4.2.2 根据蓄热槽回水温度控制锅炉蓄热时间模拟结果
    4.3 由蓄热槽剩余蓄热量控制电锅炉蓄热
        4.3.1 蓄热控制流程
        4.3.2 由蓄热槽剩余蓄热量控制锅炉蓄热模拟结果
        4.3.3 典型日模拟
    4.4 基于负荷情况分阶段控制蓄热槽蓄热量
        4.4.1 采暖季划分及分阶段满蓄温度设置
        4.4.2 自动控制蓄热槽满蓄温度模块
        4.4.3 分阶段控制蓄热槽满蓄温度供暖模拟结果
    4.5 基于仿真模拟运行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第五章 蓄热供暖系统新控制方法
    5.1 蓄热供暖系统分阶段变流量调节
        5.1.1 分阶段变流量调节的流量比及运行阶段设置
        5.1.2 优化模型搭建及变频泵的选择及参数设置
        5.1.3 方案模拟结果及分析
    5.2 基于室内人员作息规律的变流量控制
        5.2.1 基于室内人员作息规律的变流量控制参数设置及仿真模型优化
        5.2.2 典型日模拟
        5.2.3 各方案模拟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电锅炉蓄热技术在某供暖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固体电蓄热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 吴娟,毕月虹,鲁一涵.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22
  • [2]基于博弈论的风电清洁供暖商业模式研究[D]. 王晗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电加热固体储能供热机组送风系统优化研究[D]. 王媛哲.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01)
  • [4]固体蓄热新型换热方式研究[D]. 吴考阳.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01)
  • [5]电锅炉高温蓄热体蓄放热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 易大双.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6]蓄热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D]. 朱志雨. 燕山大学, 2021
  • [7]模块化电蓄热采暖技术研究[D]. 顾志伟. 燕山大学, 2021(01)
  • [8]热电联产机组能量梯级利用及灵活调峰运行[D]. 张福祥.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9]耦合相变蓄热器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应用模拟研究[D]. 刘梦云.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10]北京地区某公共建筑蓄热供暖系统运行性能研究[D]. 李斯.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电锅炉蓄热技术在供热工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