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桂枝挥发油的GC/MS分析

川桂枝挥发油的GC/MS分析

一、川桂枝挥发油的GC/MS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韦露玲,谢凤凤,黄飘玲,任佳妮,滕建北[1](2021)在《HS-SPME-GC-MS分析比较肉桂挥发性成分》文中研究指明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萃取肉桂、桂枝、桂丁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肉桂、桂枝、桂丁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肉桂中鉴定出22种挥发性成分,桂枝中鉴定出17种挥发性成分,桂丁中鉴定出20种挥发性成分。肉桂、桂枝、桂丁普遍含有较高比例的(E)-桂皮醛成分,分别占挥发性成分的32.14%、87.74%、79.90%。肉桂、桂枝、桂丁三者之间挥发性化学成分和含量存在异同,为肉桂、桂枝、桂丁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春茜[2](2020)在《基于差异代谢产物探索桂枝汤解热的配伍和分子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代谢组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为中药复方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将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方机制探讨方面具备广阔前景。中药复方是中医理论与中药科学结合的产物,也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桥梁。桂枝汤源于东汉,被誉为“众方之祖”、“群方之魁”,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至此经历了无数临床诊疗的检验,无论是单方或其加减方,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当前对于桂枝汤的解热作用研究,大多从细胞因子IL-1,TNF-α以及中枢发热介质cAMP、PGE2等单方面进行阐述解释,均不能全面反映出药物对机体的调节过程,而且对桂枝汤中药物的配伍机制研究同样为数不多,因此,为进一步了解桂枝汤的作用机制,首先在药效学实验的基础上,对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进行评价,再利用代谢组学技术进一步寻找桂枝汤及其单味药与发热相关的差异代谢小分子及相关代谢通路,并通过模块化分析获得关键靶点。以代谢产物为切入点,探讨桂枝汤解热的配伍及分子作用机制,为进一步阐明桂枝汤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实验方法:1.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药效学研究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空白组、模型组、桂枝汤组、桂枝组、白芍组、生姜组、甘草组和大枣组),每组8只,进行正式实验前连续2天灌胃给药,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蒸馏水。实验前测量每组大鼠基础体温,通过背部注射酵母混悬液复制大鼠酵母致热模型,空白组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体温升高超过0.8℃),各组大鼠分别给药一次,1h后重复给药一次,于造模4h、5h、6h、7h、8h后测量并记录大鼠体温变化情况,并通过SPSS 23.0统计软件对各组大鼠体温数据进行分析。2.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代谢组学研究于药效学实验结束后,通过腹主动脉取血,静置离心后获得各组血清样本,选择GC-MS技术进行代谢物检测,检测前去除血清样本中的蛋白及其它杂质,并衍生化。利用 GC-MSsolution version 2.5(SHIMADZU Corporation)对原始图谱进行积分,通过NIST数据库及其他自建库对所检测的代谢物进行推测及鉴定,同时利用HMDB及KEGG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和确认内源性代谢物。运用Metaboanalyst 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将各给药组与空白组和模型组进行模式识别分析,其中包括PCA、PLS-DA以及聚类分析,比较其差异及分离情况;在PLS-DA分析基础上,获得各给药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血清代谢物的VIP值表,根据VIP值大于1和手动积分计算筛选出各给药组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PA插件进行通路分析,选择Impact值大于0.10的代谢通路,表示该通路可能与潜在的靶标路径紧密相关;运用Cytoscape中MetScape插件对每组差异代谢物进行网络模块化分析,并以平均节点度值为阈值筛选相关靶点。结果:1.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药效学实验结果空白组大鼠温度以基础温度为准小范围上下波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于造模4h后体温显着升高(P<0.01)。在造模5h后的各时间点,桂枝汤组大鼠体温均低于模型组大鼠体温,并于造模6h和7h后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从体温变化趋势上来看,桂枝组大鼠经给药后,于造模6h后体温有一定下调趋势,但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白芍组大鼠经给药后,于造模5h后体温有所下调,但与模型组相比同样无显着性差异;大枣组大鼠各检测时间点的体温均较模型组大鼠体温低,且具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生姜组及甘草组大鼠体温并无明显下调趋势。2.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根据PCA、PLS-DA的2D、3D图可知,桂枝汤组、桂枝组、白芍组、甘草组以及大枣组的各样本点均能与空白组和模型组分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均能与空白组和模型组分离,且组内有一定的聚集趋势,证明以上各给药组与模型组具有一定的差异。而生姜组在三种模式下均无法与模型组分离,二者没有显示出明显差异,因此不进行下一步分析。基于模式识别分析,共获得13个模型组与空白组的差异代谢物,分别为L-Lactic acid(L-乳酸)、Glycerol(甘油)、Palmitic acid(棕榈酸)、Linoleic acid(亚油酸)、D-Glucose(D-葡萄糖)、L-Serine(L-丝氨酸)、Stearic acid(硬脂酸)、Oxalic acid(草酸)、L-Aspartic acid(L-天冬氨酸)、Cholesterol(胆固醇)、Urea(尿素)、Arachidonic acid(花生四烯酸)、L-Threonine(L-苏氨酸);桂枝汤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9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Stearic acid、L-Lactic acid、Glycerol、Palmitic acid、Linoleic acid、D-Glucose、Urea、Arachidonicacid、L-Threonine;桂枝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5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Arachidonic acid、Palmitic acid、Linoleic acid、Stearic acid、Cholesterol;白芍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 7 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 L-Lactic acid、Palmitic acid、Linoleic acid、L-Serine、Oxalic acid、Urea、Arachidonic acid;甘草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 5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 L-Lactic acid、Palmitic acid、D-Glucose、Urea、Arachidonic acid;大枣组与模型组相比,共获得6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L-Lactic acid、Palmitic acid、D-Glucose、L-Serine、Oxalic acid、L-Threonine。分别利用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所得的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发现:与桂枝汤解热相关的的通路共4条,分别为亚油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以及甘油酯代谢通路;与桂枝解热相关的通路共2条,分别为亚油酸代谢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白芍解热相关的通路共4条,分别亚油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通路和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通路;与甘草解热相关的通路共2条,分别为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以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大枣解热相关的通路共3条,分别为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通路以及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通路。通过模块化分析,筛选出各组相关靶点,与桂枝汤解热相关的靶点共有28个,其中26个属于细胞色素P450家族,其余两个靶点与糖酵解有关;桂枝、白芍、甘草与解热相关的靶点与桂枝汤细胞色素P450的26个靶点相同;与大枣解热相关的靶点共有14个,其中PPT1、PPT2为棕榈酰蛋白质硫酯酶,SHMT1、SHMT2为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其余靶点均与糖类代谢有关。结论:从药效学结果来看,桂枝汤对干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模型具有显着的降温作用,桂枝、白芍具有下调发热大鼠体温的趋势,甘草与生姜对干酵母致热模型大鼠无明显解热作用,大枣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与其它组相比,更趋近于空白组,但从解热角度看来,与桂枝汤相比,大枣并无明显优势,表明桂枝汤的解热作用优于各单味药组。把各组同时与空白组比较,桂枝汤组样本与空白组样本的结果更接近,进一步证实了桂枝汤对发热大鼠体温解热效果最佳,说明在解热功效方面中药复方桂枝汤比其方中单味药更占优势。在此基础上,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分子机制,发现桂枝汤对发热大鼠解热作用的机制主要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有关,主要作用靶点为细胞色素P450;桂枝、白芍、甘草的解热机制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相关,作用靶点与桂枝汤相同;另外,甘草与大枣的解热机制还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相关。此外,桂枝汤与解热相关的主要通路与靶点涵盖了各单味药的主要通路与靶点,进一步证明,与单味药相比,桂枝汤在解热作用方面更具优势,且桂枝汤方中各个单味药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了桂枝汤及其单味药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分子机制,从小分子代谢层面解释了桂枝汤解热的原因,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

卞晓坤[3](2020)在《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桂枝茯苓胶囊由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和白芍5味中药组成,是东汉张仲景的经典名方桂枝茯苓汤的现代剂型,具有化瘀、消症、活血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痛经、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等妇科疾病。本论文从质量标志物的角度出发,以桂枝、桃仁为研究对象,对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同时探讨桂枝茯苓胶囊制剂中桂枝和桃仁质量标志物对正常大鼠及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吸收、代谢、药动学、组织分布和排泄方面的影响,以期为药材和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及体内分析奠定物质基础。一、文献研究系统地综述了桂枝和桃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研究进展,为设计实验方案、研究“体外-体内”质量标志物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二、桂枝和桃仁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桂枝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1.采收期对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及评价质量标志物的含量会随着药用植物的生长过程发生动态变化,比较了 4月初至10月底共21个采收时间下桂枝中质量标志物的含量。发现不同采收时间会影响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含量。以质量标志物香豆素、桂皮醛、肉桂酸、肉桂醇和邻甲氧基肉桂醛的含量为指标确定桂枝的最佳采收期。结果显示,以8~10月份采收的桂枝质量标志物含量较高。2.干燥对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及评价分别比较晒干、阴干及3种现代加工干燥方法对桂枝的质量的影响,通过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评价。发现不同干燥处理方法后质量标志物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微波干燥使有效成分损失最多,阴干、晒干、低温热风干燥有利于桂枝有效成分的保留。结果显示:以干燥时间、化学成分含量、外观性状、气味等为评价指标,确定热风干燥50℃为桂枝药材较为适宜的现代干燥加工方法。3.不同产地对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以广东、广西产地32批桂枝药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不同产地桂枝药材多种成分的薄层鉴别的方法,结果显示不同产地市售桂枝药材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广东基地桂枝药材薄层图谱展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建立桂枝UPLC特征图谱,利用特征图谱对不同产地桂枝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发现所有样品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00,广东肇庆基地各批样品间有较好的一致性,而不同产地市售桂枝药材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性。采用一测多评法(QAMS)建立桂枝中5种苯丙素类成分同时测定的方法,并对不同产地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含量进行评价,发现不同产地所有样品桂皮醛含量均高于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限量1.0%,发现除桂皮醛外,其余每个成分含量在桂枝药材中的差异较大,且其含量普遍较低。不同产地市售样品含量波动较大,广东肇庆基地样品较为稳定。(二)桃仁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1.不同基原桃仁药材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技术手段以探讨同一药材不同基原桃仁和山桃仁之间化学成分的差异。不同产地多个样品测定结果显示:桃仁和山桃仁之间的化学成分在种类上未发现不同,但在相对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十二烷酸、十四烷酸、十六碳烯酸、棕榈酸、十七烷酸、亚油酸、油酸、二十烷酸、扁桃酸酰胺-β-龙胆二糖苷、扁桃酸-β-D-吡喃葡萄糖苷、苄基-β-龙胆二糖苷、苦杏仁苷、野黑樱苷、Prupersin B这些成分间存在显着差异,此差异主要体现在药材成分的含量上,桃仁中十二烷酸等饱和脂肪酸及扁桃酸酰胺-β-龙胆二糖苷、扁桃酸-β-D-吡喃葡萄糖苷、野黑樱苷、Prupersin B含量显着高于山桃仁;而十六碳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及苄基-β-龙胆二糖苷、苦杏仁苷在山桃仁中的含量显着高于桃仁。2.采收期对山桃仁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及评价收集7~9月份不同采收时间的山桃仁样品6份,发现不同采收时间会影响山桃仁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含量,以山桃仁饱满度及质量标志物苦杏仁苷的含量为指标确定山桃仁的最佳采收期,结果显示7月中旬采收的山桃仁样品中该成分含量较高,且种仁饱满度较好。3.不同产地对山桃仁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以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产地32批山桃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不同产地山桃仁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发现不同产地山桃仁样品薄层斑点相似,但斑点颜色深浅稍有差异,其中山西基地山桃仁薄层图谱展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建立了山桃仁UPLC特征图谱,利用特征图谱对不同产地山桃仁药材进行质量评价,并利用UPLC-Q-TOF/MS对峰进行指认。结果发现所有样品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00,说明山桃仁样品的整体化学成分类似,各批样品间有较好的一致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产地山桃仁药材中苦杏仁苷、野黑樱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所有样品中苦杏仁苷含量均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限量规定的2.0%。分析不同产地山桃仁药材含量的差异,发现野黑樱苷含量普遍较低,山西基地山桃仁样品苦杏仁苷含量最高,野黑樱苷含量最低。三、基于体内过程的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桃仁质量标志物的研究(一)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与验证采用苯甲酸雌二醇联合缩宫素的方法建立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为验证造模是否成功,通过观察扭体反应、检测血浆和组织的生化分析以及子宫病理学,结果表明原发性痛经大鼠造模成功,可用于进行后续的体内过程实验。(二)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的方法探究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桃仁中质量标志物的大鼠肠吸收特点。考察不同浓度对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实验浓度范围内,苦杏仁苷、肉桂酸、邻甲氧基肉桂醛的小肠吸收表现为被动扩散吸收机制;桂皮醛、香豆素的吸收具有饱和现象,其吸收机制可能不完全为被动转运。对不同肠段进行考察,结果显示苦杏仁苷在大鼠全肠段均有吸收,没有特异的吸收部位;桂皮醛、香豆素、邻甲氧基肉桂醛、肉桂酸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与空肠。考察P-gp抑制剂对各成分吸收的影响,发现肉桂酸、香豆素可能为P-gp的底物,加入P-gp抑制剂可以促进其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比较正常大鼠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吸收的差异,发现与正常大鼠相比,模型大鼠可显着增加桂皮醛在空肠及回肠的吸收;可显着增加肉桂酸在原发性痛经大鼠四个肠段的吸收;可显着增加邻甲氧基肉桂醛在原发性痛经大鼠结肠的吸收;其余均无显着性差异。(三)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研究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轨道阱串联质谱联用方法(UHPLC-LTQ-Orbitrap-MS)对大鼠灌胃桂枝茯苓胶囊后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中桂皮醛、肉桂酸、香豆素和苦杏仁苷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并对正常大鼠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进行了比较。最终鉴定了 25个代谢产物,其中血浆、胆汁、尿液、粪便分别鉴定出25个、18个、16个、8个代谢产物,且正常大鼠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在代谢产物的种类上并无明显差异。(四)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基于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苦杏仁苷、肉桂酸和香豆素三种原型成分在正常大鼠和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差异。结果发现在原发性痛经模型病理状态下,苦杏仁苷的T1/2、肉桂酸的CL显着高于正常大鼠,肉桂酸的AUC0-t、Cmax显着低于正常大鼠,结果表明模型大鼠可以降低肉桂酸的生物利用度并可加快它的消除。同时分析代谢产物的变化趋势,各代谢产物在正常大鼠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表现出趋势一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大部分苦杏仁苷在体内被代谢为野黑樱苷,大部分肉桂酸在体内被转化为马尿酸。同时发现,各代谢物的达峰时间,较原型化合物均存在滞后现象。(五)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研究研究原型成分在正常大鼠和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差异,发现在各组织中仅检测到原型成分苦杏仁苷和香豆素。其中苦杏仁苷以肺分布为主,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苦杏仁苷在肺和子宫中的分布量增加。香豆素在各组织中的分布无明显组织靶向性。同时分析各代谢产物的组织分布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马尿酸在子宫中8h的分布量显着升高,所以痛经状态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交换程度。野黑樱苷在各组织中以肾、肝、肺分布为主,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中野黑樱苷在子宫中的分布量增加。(六)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排泄的研究研究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桃仁的原型成分在正常大鼠和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体内的排泄差异,发现在胆汁、尿液和粪便中只检测出原型苦杏仁苷,其他原型成分均低于检测限。苦杏仁苷原型成分主要经尿液排出体外。与正常大鼠相比,在原发性痛经模型病理状态下,苦杏仁苷在尿液中的累积排泄量与排泄率显着升高,在胆汁与粪便中无显着性差异。同时分析代谢产物排泄规律,马尿酸、野黑樱苷主要从尿液中排出,在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中的排泄量比正常大鼠高。其他代谢产物在正常大鼠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

韦小翠[4](2019)在《都梁方挥发油的制备及其不同制剂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古代经典名方“都梁方”由白芷和川芎两味中药组成,对紧张性头痛具有确切的疗效。其挥发油组分是都梁方的主要有效部位,但存在不稳定、水溶性差,属液态不容易制成口服固体制剂等缺点。本论文系统探讨了都梁丸挥发油组分的化学组成和提取精制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备了挥发油微囊(胶囊)和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胶囊)两种口服制剂,并从稳定性、体外释放度和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3个方面对两种制剂进行了对比分析,优选出最佳剂型为都梁丸挥发油微囊(胶囊)。本论文研究成果为都梁方新药研发打下了基础,对提高都梁方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它含挥发油中药制剂提供思路和方法学参考。一、文献研究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紧张性头痛及都梁方进行概述,并对目前处方中药物挥发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和中药挥发油包合技术、微囊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为论文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文献依据。二、都梁方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本部分采用GC-MS对白芷、川芎和都梁方的挥发油组分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可用于工艺筛选和质量控制的指标性成分,并采用HPLC测定了都梁方挥发油中藁本内酯含量。单味川芎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别出24种成分,主要化学成分有藁本内酯(44.73%)、洋川芎内酯(16.745%)、丁基酞内酯(8.9688%)、间甲苯乙酸酯(3.1115%)、桉叶烯(1.8398%)、桉油烯醇(1.3889%)等,约占挥发油总量的81.5 71%。单味白芷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别出17种成分,主要化学成分为十二烷醇(27.123%)、肉豆蔻醇(22.864%))、棕榈酸(21.14%)、1-十四碳烯(2.6301%)、肉豆蔻酸(2.5414%)等,约占挥发油总量的86.615%。从都梁方挥发油中共鉴别出49种成分,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藁本内酯(38.293%)、丁基酞内酯(8.6047%)、1-癸烯(7.0919%)、桉叶烯(3.443 8%)、4-松油醇(2.6021%)、桉油烯醇(2.0169%)、棕榈酸(1.7943%)等,约占挥发油总量的81.577%。通过对比单味及复方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复方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来源于川芎挥发油,其中藁本内酯含量最高。白芷是多基原药材。本部分采用GC-MS对不同基原和不同产地的白芷进行了定性对比分析,但化学组成差异较大,且缺乏合适的定量指标成分,而都梁方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含量最高,药理作用明显,因此最终选择藁本内酯作为都梁方挥发油工艺参数优选和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性成分,并建立了HPLC测定都梁方挥发油中藁本内酯含量的方法。最终确定色谱条件为色谱柱:ZORBAX SB-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60:40,V/V);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330 nm;进样量:10 μL;柱温:30 ℃。测得藁本内酯线性范围为0.003313~0.053mg/mL(R=0.9994,n=5),加样回收率为99.4%(RSD=1.53%)。该方法灵敏度及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都梁方挥发油的质量控制。三、都梁方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以单味川芎药材为研究对象,以性状、提油率和藁本内酯含量为评价指标,对比研究了水蒸气蒸馏法(乙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酶解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四种方法对川芎挥发油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方法为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结合正交试验,以挥发油提油率、藁本内酯含量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药材粉碎度、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氯化钠用量等对都梁方挥发油提取的影响。最终优选出都梁方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粉碎过24目筛,浸泡4h,加12倍量氯化钠水溶液,氯化钠用量为药材质量8%,提取8h,都梁方挥发油提油率为0.22%(mL/g),藁本内酯平均含量为61.0%。四、都梁方挥发油β-CD包合物胶囊的制剂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首先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中挥发油含量的方法,以包合物收率、挥发油利用率和包合物含油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正交实验,比较了β3-环糊精和羟丙基-β-环糊精两种包合材料,以及超声法、研磨法、磁力搅拌法和高速分散法四种制备方法的包合效果。最终确定最优包合材料为β-环糊精,最佳制备方法为高速分散法,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为1:10(g:g),包合温度50℃C,包合时间5min。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包合物得率为72.7%,包合率为63.5%,含油率为8.57%;实验室小试结果所得包合物得率为86.72%,包合率为91.39%,载药量为9.58%,进一步验证了该包合工艺稳定可行;采用显微镜法、红外光谱法(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薄层鉴别、气相色谱法等方法对都梁方挥发油的β-CD包合物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包合物确已形成。采用GC-MS分析方法对包合物中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包合技术对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的组成影响不大,但组分含量有一定变化。以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为中间体,以成型性和流动性为指标,考察了药用辅料、润湿剂浓度、药辅比等制剂成型工艺参数,最终优选出最佳成型工艺参数为:乳糖为辅料,药辅比为1:2,润湿剂浓度为70%乙醇,制备颗粒后分装于胶囊壳内,每粒0.3g。建立了 HPLC测定“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胶囊”制剂及包合物中间体中藁本内酯含量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胶囊”质量标准草案。五、都梁方挥发油微囊(胶囊)的制剂工艺与质量研究首先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都梁方挥发油微囊中挥发油含量的方法,以微囊收得率、载药量、包埋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试验,研究了微囊壁材种类、壁材配比、芯壁材配比、液料浓度、附加剂用量、乳化时间、乳化速度、进风温度、进料功率、雾化压力、风机功率等因素对微囊制备的影响,最终确定都梁方挥发油微囊的最佳处方为阿拉伯胶-麦芽糊精(2:1),芯材-囊材(1:8),料液浓度为15%,附加剂PEG6000用量为1%;最优乳化工艺为乳化时间9min,乳化速度为10rpm/min;最优喷雾干燥工艺为进风温度185℃C,进料功率12%,雾化压力35MPa,风机功率为100%。都梁方挥发油微囊的平均收率为74.7%,包埋率为72.2%,载药量为9.67%;实验室小试所得的微囊收率为68.89%,包埋率为52.09%,载药量为8.42%,进一步验证了该工艺稳定可行。采用电镜扫描法、粒径测定、薄层鉴别、气相色谱法等对上述微囊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囊较圆整,表面致密,粒径分布均匀,且呈较好的正态分布,粒径分布范围为1.446μm~19.510μm,平均粒径为9.532μm。采用GC-MS分析方法对制备的微囊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喷雾干燥法对挥发油微囊化对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影响不大,但组分含量有一定变化。以都梁方挥发油微囊为中间体,以成型性和流动性为指标,考察了药用辅料、润湿剂浓度、药辅比等制剂成型工艺参数,最终优选出最佳成型工艺参数为:乳糖为辅料,药辅比为1:2,润湿剂浓度为80%乙醇,制备颗粒后分装于胶囊壳内,每粒0.3g。建立了HPLC测定“都梁方挥发油微囊(胶囊)”制剂及微囊中间体中藁本内酯含量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都梁方挥发油微囊(胶囊)”质量标准草案。六、都梁方挥发油两种制剂稳定性、体外释放度及药动学研究采用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等方法对都梁方挥发油及其制剂进行了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高温、高湿、强光照射下挥发油主要成分总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高温条件对挥发油影响最大,主要成分总含量由91.8%减少到67.5%,其中主要活性成分藁本内酯由48.6%减少到5.73%,减少了约88.2%;高湿及强光照射条件下藁本内酯含量均下降了约一半,而丁基苯酞、丁烯基酞内酯、桉油烯醇等均有所增加。(2)将挥发油制成包合物及微囊后这些成分及其他主要成分在高温、高湿、强光照射条件下的含量变化均不大,表明将挥发油制成包合物及微囊后其稳定性得到了显着提高。(3)加速试验及长期试验初步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将挥发油制成包合物及微囊后其稳定性得到了显着提高。都梁方挥发油及其制剂体外释放度研究结果表明:将挥发油制成包合物及微囊后,可以提高其在人工胃液及人工肠液中的释放度,且研究发现将都梁方挥发油制成微囊后,其体外释放度在人工胃液及人工肠液中均显着高于包合物。都梁方挥发油微囊在人工胃液中90min内累积释放度达76.43%,在相同时间内是都梁方挥发油(1.438%)的53.15倍,是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14.59%)的5.239倍。另外,在人工肠液中都梁方挥发油微囊在90min内的累积释放度为39.93%,在相同时间内是都梁方挥发油(1.41%)的28.32倍,是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7.23%)的5.523倍;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在人工胃液中90min内的累积释放度为14.59%,是都梁方挥发油(1.438%)的10.15倍;在人工肠液中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在90min内的累积释放度为7.23%,是都梁方挥发油(1.41%)的5.128倍。对都梁方挥发油及其制剂进行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1)对比达峰时间(Tmax),包合物组(0.94±0.632)h、微囊组(1.653±2.245)h达峰时间较挥发油组(0.694±0.356)h延长,表明将挥发油制成包合物、微囊后其在大鼠体内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大鼠灌胃包合物、微囊后的吸收相对于挥发油吸收较慢。(2)对比药峰浓度(Cmax),微囊组药峰浓度(8.686±2.924)μg/mL高于挥发油组(6.113±3.927)μg/mL,而包合物组药峰浓度(0.653±0.453)μg/mL远低于挥发油组及微囊组,说明微囊可以促进挥发油的吸收,而包合物降低了挥发油的吸收;(3)对比消除半衰期(T1/2z),相对于挥发油组(5.06±3.392)h,微囊组(20.302±43.595)h在大鼠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消除减慢,而包合物组(2.923±1.320)h消除较快,表明将挥发油制成微囊后能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起到了缓释作用,能更好的发挥药效。但微囊组大鼠个体差异较大。(4)对比药时曲线下的面积AUC(0-∞),微囊组(58.666±34.679)h*mgL>挥发油组(53.738±53.677)h*mg/L>包合物组(1.396±0.661L)h*mg/L,结果表明相对于挥发油,微囊生物利用度提高了,而包合物生物利用度反而降低了,表明对于都梁方挥发油,微囊的生物利用度高于包合物。(5)对比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挥发油经包合及微囊化成固体后可提高都梁方挥发油口服生物利用度,但包合物生物利用度提高不明显,而微囊生物利用度显着提高,微囊(67.002%)的相对生物利用度高于包合物(2.762%),是包合物的24.26倍,表明将都梁方挥发油制成微囊可显着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且微囊的效果优于包合物。体外释放度研究结果与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表明都梁方挥发油不适合采用包合技术粉末化,而微囊化可能是其最佳的方法。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最终选择最优剂型为微囊。微囊可作为最终剂型,也可作为一种制剂中间体,进一步将其加工成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眼用制剂、贴剂、气雾剂和混悬剂等;基于本论文研究的适应症为紧张性头痛,因此,可将微囊进一步制成贴剂、气雾剂等,使其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王丹[5](2019)在《中药桂枝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桂枝Cinnamomi ramulus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缓和肠胃刺激、强心、改善微循环、抗炎、抗血小板凝集等多种生理活性。桂枝为临床常用中药,以桂枝为主药的经典方剂,多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病症[1]。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桂枝的化学成分研究多集中在挥发油部位,对其非挥发油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报道较少。桂枝作为临床用药,多以水煎为主,说明有必要对桂枝中其它部位特别是较大极性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进一步阐明桂枝化学成分,本课题采用硅胶、凝胶及大孔树脂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方法和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并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进行了结构鉴定。目前,从桂枝中共分离鉴定38个化学成分,即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鉴定16个化合物(化合物116),从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鉴定12个化合物(化合物1728),从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分离鉴定10个化合物(化合物2938),分别为:二氢红花菜豆酸(1),rel-5-(3S,8S-dihydroxy-1R,5S-dimethyl-7-oxa-6-oxobicyclo[3,2,1]-oct-8-yl)-3-methyl-2Z,4E-pentadienoic acid(2),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4),对羟基苯甲酸(5),反式肉桂酸(6),反式邻羟基肉桂酸(7),erythro guaiacylglycerol-8′-vanillic acid ether(8),桂枝酸A(9),邻羟基苯甲酸(10),decumbic acid(11),苯丙三醇(12),邻羟基苯丙酸(13),原儿茶酸(14),邻香豆酸葡萄糖苷(15),cryptamygin B(16),百秋李醇(17),络塞维(18),二氢络塞维(19),graphostromane B(20),(+)-lyoniresinol-3a-O-β-D-glucopyranoside(21),(-)-lyoniresinol-3a-O-β-D-glucopyranoside(22),cinnacaside(23),subaveniumin A(24),肉桂醇-6’-O-α-呋喃阿拉伯糖基-O-β-吡喃葡萄糖苷(25),2-苯乙基-1-O-β-D-葡萄糖-α-L-吡喃阿拉伯糖苷(26),cinnacasol(27),((2R,3S,4S,5R,6R)-6-(benzyl-oxy)-3,4,5-trihydroxytetrahydro-2H-pyran-2-yl)methyl hydrogen sulfate(28),松柏醛(29),邻甲氧基苯甲酸(30),(2R,3R)-5,7-二甲氧基-3’,4’-亚甲二氧基黄烷醇(31),反式肉桂醇(32),反式邻甲氧基肉桂醇(33),2-羟基苯丙醇(34),cinnamomulactone(35),(+)-syringaresinol(36),cinnamomumolide(37),cinnacassin L(38)。其中化合物9、19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2、4、8、1013、17、2022、2426、28、31、33、34共计19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桂枝中分离得到。从化学结构看,化合物1、2、17、20、23,27为萜类化合物;316、18、19、21、22、24、25、29、30、3238为苯丙素或酚酸类化合物;31为黄酮类化合物;26与28为其他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除15、16、18、19、2123、25、26、28为糖苷类化合物外,其余均为苷元。针对桂枝药理作用及教研组拥有药理活性筛选平台,取前期分离鉴定的24个化合物(17,925)采用PA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及胰岛β细胞损伤模型分别进行了活性的初步筛选。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所筛24个化合物在20μM浓度下,对PA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均无显着保护作用;但与模型组相比,化合物13、20、23、25在50μM浓度下对PA诱导的胰岛β细胞损伤有显着保护作用。

徐锋[6](2017)在《基于NLRP3炎症小体通路桂枝抗炎有效部位抗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NLRP3炎症小体通路为切入点,以炎性细胞/组织-炎性细胞因子-信号转导为主线,评价桂枝抗炎有效部位对内毒素中毒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抗炎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和体内实验相结合,评价桂枝挥发油和桂皮醛抗炎效应的NLRP3炎症小体通路分子机制。以THP-1巨噬样细胞为载体,采用不同的NLRP3炎症小体激活物造模,观察桂枝挥发油和桂皮醛对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影响。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中ASC、Caspase-1(p20)、pro-IL-1β和IL-1β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裂解液中NLRP3、ASC、ProCaspase-1和Pro-IL-1β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测定Cathepsin B、NLRP3和ASC蛋白表达进行验证。RT-PCR法检测细胞裂解液中NLRP3、ASC、Caspase-1、IL-1α、IL-1β和IL-6 mRNA的表达,荧光显微镜法测定细胞ROS含量。构建内毒素中毒C57BL/6J小鼠模型,观察桂枝挥发油及桂皮醛对小鼠一般状态和体重的影响,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全血WBC和PLT的计数,测定小鼠脏器指数,ELISA法和液相蛋白芯片技术测定血清中前炎症因子(IL-1β、IL-18、IL-5、IL-10、TNF-α和IFN-γ)和趋化因子(MCP-1、MIP-1α、MIP-1β、M-CSF、GM-CSF和G-CSF)的含量,进行肺组织的病理组织学观察,Griess法测定肺组织NO含量,RT-PCR法测定肺组织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iNOS、p65、IFN-α、IFN-β和STAT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肺组织中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p20)、Caspase-12、IL-1β、COP-1和POP-1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P2X7R和Cathepsin B蛋白的表达。构建内毒素中毒KM种小鼠模型,评价桂枝乙酸乙酯部位及其主要成分桂皮酸对内毒素中毒小鼠的抗炎保护作用及机制。测定小鼠脏器指数和肺脏相对含水量,测定血清中BUN、CRE、ALT、AST及肝组织中SOD、MDA的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IL-18、TNF-α和IFN-γ的含量,进行肺脏、脾脏、肝脏和肾脏的病理组织学观察,RT-PCR法测定肺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和IL-1β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肺组织中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p20)和Pro-IL-1β蛋白的表达。结果:以ATP和nigericin为NLRP3炎症小体激活物时,桂枝挥发油和桂皮醛能下调THP-1巨噬样细胞Pro-Caspase-1、p20、Pro-IL-1β和IL-1β蛋白及NLRP3、ASC、Caspase-1和IL-1βmRNA的表达。其中桂枝挥发油能显着降低细胞上清和裂解液中Pro-IL-1β蛋白表达(P<0.05),抑制细胞裂解液中NLRP3和IL-1βmRNA的表达(P<0.05)。桂皮醛能显着降低THP-1巨噬样细胞上清中Caspase-1(p20)水平(P<0.05),抑制细胞裂解液中NLRP3、ASC和IL-1βmRNA的表达(P<0.05)。此外,桂枝挥发油和桂皮醛能降低细胞NLRP3和ASC蛋白的相对共定位面积、细胞ROS及Cathepsin B蛋白的表达(P<0.05)。给予桂枝挥发油和桂皮醛后,能改善内毒素中毒C57BL/6J小鼠的精神状态和活动情况。抑制血清中IL-1β、IL-18、IL-5、IFN-γ、MIP-1β和M-CSF的表达,减少肺组织中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NO含量,下调肺组织中NLRP3、p20、Pro-IL-1β和P2X7R蛋白表达,下调肺中NLRP3、IL-1β、iNOS、IFN-βmRNA表达(P<0.05)。此外,桂枝挥发油还能减少血清MCP-1的分泌和肺中STAT1 mRNA表达,桂皮醛能下调肺中Cathepsin B蛋白表达及升高COP-1蛋白水平(P<0.05)。桂枝乙酸乙酯部位和桂皮酸能增加内毒素中毒小鼠的胸腺指数,减少模型小鼠血清中BUN、IL-18和TNF-α的含量,下调肺中NLRP3和p20蛋白及NLRP3、Caspase-1和IL-1βmRNA的表达,并对脾和肺脏损伤有改善作用,对抗脾脏中淋巴细胞凋亡及减少肺中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此外,桂枝乙酸乙酯部位能显着减少血清中CRE和肝脏中MDA含量,增加肝脏SOD活力和血清IFN-γ含量,显着下调Pro-IL-1β蛋白的表达。桂皮酸还能显着降低肺含水量和血清IL-1β水平(P<0.05)。结论:桂枝挥发油、乙酸乙酯部位及桂皮醛、桂皮酸均可通过它们的抗炎活性,发挥对内毒素中毒小鼠的保护作用。抗炎机制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激活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解表药桂枝治疗“表证”的临床运用提供了更为扎实的科学依据,并丰富了辛味解表药桂枝“辛散解表”性效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

徐锋,王德健,曾南[7](2017)在《桂枝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桂枝挥发油为临床常用中药桂枝的主要活性部位群。目前从桂枝挥发油中已鉴定出化合物200多个,主要是烯烃、醇类、醛类、酯类、酮类和酸类化合物等成分,其中不乏药用价值较高的活性成分。本文对桂枝挥发油已鉴定的化学成分进行梳理、归纳,以期为桂枝挥发油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王秋萍,张承,李俐[8](2015)在《两地桂枝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进一步了解桂枝挥发性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西、贵州两地桂枝挥发油,采用GC-MS分析比较两地桂枝挥发油成分。[结果]广西、贵州两地桂枝挥发油分别分离鉴定出56、64种化合物,均多于前人报道鉴定出的化学成分,且主要成分均有反式肉桂醛、对甲氧基桂皮醛、顺式肉桂醛。[结论]一些化学成分是前人所没有报道过的,为桂枝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补充。

杨海玲,张振凌,许丹妮,林婕,黄文男,张益[9](2015)在《桂枝中肉桂酸等活性成分质量控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桂枝为广西道地药材之一,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应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近十年文献资料,对桂枝挥发油及肉桂酸活性成分质量控制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桂枝炮制原理及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龚正,龚亮,胡丽玲,韩娇,宫原,行妍妍[10](2014)在《桂枝和肉桂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更加广泛、全面的了解肉桂和桂枝的挥发性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国产肉桂、桂枝挥发油,对二者挥发油性状、理化性质进行比较。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比较肉桂、桂枝挥发油成分。结果:实验测得肉桂的挥发油提取率为0.31%,桂枝挥发油提取率为0.15%。二者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为肉桂醛。结论:肉桂和桂枝的挥发油中含有一些相同成分,但含量有较大差异。

二、川桂枝挥发油的GC/MS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桂枝挥发油的GC/M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HS-SPME-GC-MS分析比较肉桂挥发性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仪器
    1.3 方法
        1.3.1挥发性成分提取
        1.3.2气相色谱-质谱(GC-MS)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2)基于差异代谢产物探索桂枝汤解热的配伍和分子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代谢组学技术发展概况
        1 代谢组学的历史发展进程
        2 研究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2 数据采集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3.1 对中药复方的研究
        3.2 对中医证候的研究
        4 展望
    桂枝汤及其组方中单味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桂枝汤的药理作用
        1.1 对体温调节作用
        1.2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1.3 调节免疫
        1.4 其它作用
        2 桂枝的药理作用
        2.1 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2.2 抗病毒抗菌作用
        2.3 抗肿瘤作用
        2.4 其他作用
        3 白芍的药理作用
        3.1 抗炎镇痛镇静作用
        3.2 抗抑郁作用
        3.3 保肝作用
        3.4 其他作用
        4 甘草的药理作用
        4.1 抗炎作用
        4.2 抗肿瘤作用
        4.3 抗抑郁作用
        4.4 其他作用
        5 大枣的药理作用
        5.1 调节免疫
        5.2 抗肿瘤作用
        5.3 保肝作用
        5.4 其他作用
        6 生姜的药理作用
        6.1 抗肿瘤作用
        6.2 保肝作用
        6.3 其他作用
        7 展望
前言
第一章 桂枝汤及其单味药的解热作用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试剂与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制备
        2.2 干酵母制热模型
        2.3 分组与给药
        2.4 体温检测
        2.5 样品采集与存储
        2.6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桂枝汤的解热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试剂与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血清样本的GC-MS分析
        2.2 质量控制
        2.3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化合物鉴定
        3.2 空白组、模型组和桂枝汤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桂枝汤方中单味药的解热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试剂与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血清样本的GC-MS分析
        2.2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化合物鉴定
        3.2 空白组、模型组和桂枝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3.3 空白组、模型组和白芍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3.4 空白组、模型组和甘草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3.5 空白组、模型组和大枣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3.6 空白组、模型组和生姜组代谢组学实验结果分析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质量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二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桂枝和桃仁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桂枝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采收期对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及评价
        二、干燥对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及评价
        三、不同产地对桂枝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桃仁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不同基原桃仁药材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二、采收期对山桃仁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及评价
        三、不同产地对山桃仁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体内过程的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质量标志物的研究
    第一节 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第二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第三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研究
    第四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第五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研究
    第六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在大鼠体内排泄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都梁方挥发油的制备及其不同制剂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都梁方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药挥发油包合技术及微囊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都梁方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都梁方挥发油提取物GC-MS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都梁方挥发油质量控制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都梁方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第一节 川芎挥发油提取方法筛选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都梁方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胶囊)的制剂研究
    第一节 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制备工艺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中间体质量标准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都梁方挥发油包合物胶囊成型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第五章 都梁方挥发油微囊的制剂研究
    第一节 都梁方挥发油微囊制备工艺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都梁方挥发油微囊中间体质量标准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都梁方挥发油微囊成型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第六章 都梁方挥发油两种制剂稳定性、体外释放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 都梁方挥发油两种制剂稳定性研究
    第二节 都梁方挥发油两种制剂体外释放度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都梁方挥发油两种制剂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中药桂枝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桂枝化学成分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植物来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化合物名称及结构(*表示新化合物)
        3.2 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3.3 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第二章 单体化合物的药理活性初步筛选
    1 心肌细胞PA损伤模型初步筛选
        1.1 实验目的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2 胰岛β细胞PA损伤模型初步筛选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全文小结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文献综述 中药桂枝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Ⅱ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Ⅲ 新化合物图谱

(6)基于NLRP3炎症小体通路桂枝抗炎有效部位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桂枝挥发油及桂皮醛对THP-1巨噬样细胞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仪器
    2.实验方法
        2.1 桂枝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2.2 THP-1细胞生长曲线及细胞活力测定
        2.3 PMA诱导THP-1细胞为M0型巨噬样细胞的条件确定
        2.4 桂枝挥发油及桂皮醛对M1型THP-1巨噬样细胞的毒性考察
        2.5 基于NLRP3炎症小体通路研究桂枝挥发油及桂皮醛对THP-1巨噬样细胞的作用
    3.统计方法
    4.实验结果
        4.1 桂枝挥发油的成分
        4.2 THP-1细胞的生长曲线及细胞活力
        4.3 PMA诱导THP-1细胞为M0型巨噬样细胞的条件
        4.4 桂枝挥发油及桂皮醛对M1型THP-1巨噬样细胞的毒性考察
        4.5 药物对THP-1巨噬样细胞上清中IL-1β分泌水平的影响
        4.6 药物对细胞上清液中ASC、Caspase-1(p20)和pro-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
        4.7 药物对细胞中NLRP3、ASC、Pro-Caspase-1和pro-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
        4.8 免疫荧光法测定CathepsinB、NLRP3和ASC蛋白表达
        4.9 药物对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IL-1α、IL-1β和IL-6mRNA表达的影响
        4.10 药物对THP-1巨噬样细胞ROS含量的影响
        4.11 K~+对nigericin致THP-1巨噬样细胞上清中IL-1β分泌的影响
    5.小结
第二部分 桂枝挥发油及桂皮醛对内毒素中毒小鼠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仪器
    2.实验方法
        2.1 C57BL/6J小鼠内毒素中毒模型构建条件探索
        2.2 C57BL/6J小鼠内毒素中毒模型的动态观察
        2.3 内毒素中毒C57BL/6J小鼠模型的建立与给药
        2.4 内毒素中毒小鼠的一般状态观察与体重测定
        2.5 内毒素中毒小鼠WBC和PLT及脏器指数的测定
        2.6 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8的含量
        2.7 液相蛋白芯片技术测定血清中前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含量
        2.8 肺组织HE病理切片的制备
        2.9 肺组织中NO含量的测定
        2.10 RT-PCR
        2.11 WesternBlotting
        2.12 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中P2X7R和CathepsinB蛋白的表达
        2.13 表达谱基因芯片测定
    3.统计方法
    4.实验结果
        4.1 LPS不同造模剂量和攻击时间对C57BL/6J小鼠的影响
        4.2 动态观察LPS对C57BL/6J小鼠的影响
        4.3 给药期间小鼠一般状态与体重的变化
        4.4 桂枝挥发油及桂皮醛对全血WBC、PLT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4.5 药物对血清中前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影响
        4.6 药物对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4.7 药物对肺组织中NO含量的影响
        4.8 肺组织中目标基因的测定
        4.9 肺组织中目标蛋白的表达
        4.10 药物对肺组织CathepsinB、P2X7R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11 基于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桂枝挥发油和桂皮醛对内毒素中毒小鼠的影响
    5.小结
第三部分 桂枝乙酸乙酯部位和桂皮酸对内毒素中毒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药物及试剂
        1.2 动物
        1.3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桂枝乙酸乙酯部位的制备与GC-MS分析
        2.2 KM种小鼠内毒素中毒模型构建条件探索
        2.3 内毒素中毒小鼠模型的建立与给药
        2.4 测定脏器指数和肺相对含水量
        2.5 测定血清BUN、CRE、ALT、AST和肝脏SOD、MDA的含量
        2.6 测定血清中IL-1β、IL-18、TNF-α和IFN-γ的含量
        2.7 肺、肝、肾、脾脏HE病理切片的制作
        2.8 RT-PCR
        2.9 WesternBlotting
    3.统计方法
    4.实验结果
        4.1 桂枝乙酸乙酯部位的成分
        4.2 KM种小鼠内毒素中毒模型构建条件确立
        4.3 药物对脏器指数和肺干湿重比的影响
        4.4 基于血液生化指标检测药物对内毒素中毒小鼠肝脏、肾脏的影响
        4.5 药物对血清中IL-18、TNF-α、IL-1β和IFN-γ的影响
        4.6 基于HE病理切片观察药物对肺、肝、肾、脾脏的影响
        4.7 药物对肺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和IL-1βmRNA表达的影响
        4.8 药物对肺组织中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p20)和Pro-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
    5.小结
讨论
    1.内毒素中毒小鼠模型的构建
    2.桂枝挥发油和桂皮醛对内毒素中毒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2.1 对肺组织中嗜中性粒细胞数量和NO水平的影响
        2.2 对血清中前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影响
    3.桂枝乙酸乙酯部位和桂皮酸对内毒素中毒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3.1 对胸腺、肾、肝、肺、脾脏的影响
        3.2 对血清中前炎症因子的影响
    4.基于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4.1 桂枝挥发油和桂皮醛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4.1.1 以THP-1巨噬样细胞炎症模型为载体
        4.1.2 以内毒素中毒小鼠模型为载体
        4.1.3 桂枝挥发油和桂皮醛抗炎作用机制初步比较
        4.2 桂枝乙酸乙酯部位及桂皮酸对内毒素中毒小鼠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5.药物对内毒素中毒小鼠保护作用的综合评价
        5.1 桂枝挥发油和桂皮醛对内毒素中毒小鼠的作用
        5.2 桂枝乙酸乙酯部位及桂皮酸对内毒素中毒小鼠的作用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两地桂枝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小结与讨论

(9)桂枝中肉桂酸等活性成分质量控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活性成分与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1.1 挥发油指标质量控制研究
    1.2 肉桂酸指标质量控制研究
    1.3 桂枝提取物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
3 结语

(10)桂枝和肉桂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肉桂和桂枝挥发油的提取
    2.2 GC-MS分析条件
        2.2.1 气相色谱条件
        2.2.2 质谱条件
        2.2.3 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3 结果
    3.1 肉桂、桂枝挥发油比较
    3.2 肉桂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3.3 桂枝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3.4 肉桂挥发油成分与桂枝挥发油成分比较
4 讨论

四、川桂枝挥发油的GC/MS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HS-SPME-GC-MS分析比较肉桂挥发性成分[J]. 韦露玲,谢凤凤,黄飘玲,任佳妮,滕建北.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 [2]基于差异代谢产物探索桂枝汤解热的配伍和分子作用机制[D]. 王春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桂枝茯苓胶囊中桂枝和桃仁质量标志物的研究[D]. 卞晓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都梁方挥发油的制备及其不同制剂对比研究[D]. 韦小翠.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中药桂枝化学成分研究[D]. 王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6]基于NLRP3炎症小体通路桂枝抗炎有效部位抗炎作用机制研究[D]. 徐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7]桂枝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 徐锋,王德健,曾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7(03)
  • [8]两地桂枝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 王秋萍,张承,李俐.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1)
  • [9]桂枝中肉桂酸等活性成分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 杨海玲,张振凌,许丹妮,林婕,黄文男,张益. 亚太传统医药, 2015(06)
  • [10]桂枝和肉桂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J]. 龚正,龚亮,胡丽玲,韩娇,宫原,行妍妍. 辽宁中医杂志, 2014(10)

标签:;  ;  ;  ;  ;  

川桂枝挥发油的GC/MS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