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逆复用技术的应用

ATM逆复用技术的应用

一、ATM反向复用技术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侯风雷,何礼[1](2015)在《数字微波通信中的多链路传输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通信的发展对当前的数字微波通信提出了更高的带宽扩充需求,本文详细分析了多链路PPP技术、反向复用ATM技术、虚级联技术和E1反向复用技术等多链路传输方法及其基本原理,这些技术适用于不同的微波传输情况,可以在最大效率利用原有低速资源的条件下,提高相应的传输速率和信道带宽利用率。

关键,周悦松[2](2008)在《ATM反向复用技术的应用及故障处理》文中指出为进一步提升传输资源利用率,在ATM物理接口引入ATM反向复用技术,将ATM集合信元流分接到多个低速链路上,在远端再将多个低速链路复接在一起恢复成原来的集合信元流,使多个低速链路灵活方便地复用起来,它是支持高速ATM信元流的一种实用方法。我们将此技术在海拉尔油田局域网项目中进行了应用,解决了用户对数据通信业务的需求。

叶光阳[3](2008)在《ATM技术及其反向技术(IMA)研究》文中认为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制定的模式。它综合了分组交换方式统计占用频带、使用灵活和电路交换方式传输时延小的特点,力图用一个单一的,通用的交换结构来有效的处理各种类型的业务和多媒体应用,提高了网络的传输速率充分利用了网络的资源,并且让用户可以对服务的质量做出选择。由于ATM具有灵活的带宽分配、完善的服务质量控制以及低时延、高安全等特性,使得ATM在广域网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基于ATM技术的通信网和通信设备都十分的成熟,在我国和国际的通信领域ATM技术占的比重很大,现在的光纤传输速率可以达到十兆、百兆在很大程度上倚仗ATM技术的发展。ATM的反向复用技术是一个新兴的课题,IMA(Inverse Multiplexing ATM)采用了反向复用的工作机制,与传统的ATM复用方式正好相反。在传统的复用方式中,多个低速的数据流被组合复用到一个单一的高速管道中,在管道的另一端该高速数据流又被解复用成多条原始的低速数据流。而IMA技术是将多条链路组合成一个单一的逻辑信道,以实现将一个大的、单一的数据流分解在多个低速链路上传送;在接收端,这些被分解传送的数据流将重组成原始的数据流。一般方法是将多个E1/T1类型的低速传输信道“捆绑”在一起,提供一个高速的逻辑传输信道来传输数据。它可以灵活的增加或减少带宽、减少传输风险并且可以充分的利用信道的带宽。此外ATM反向复用技术(IMA)可以弥补传统的E1/T1和E3/T3传输信道之间的数据速率断层,为人们提供一种经济而灵活的数据传输方式。本文先讨论ATM技术和ATM反向复用技术(IMA)的基本原理及其优势,然后再通过VHDL编程语言以及Quartus 2仿真软件设计了一套具有IMA功能的收发装置,同时还设计了一套可以对收发两端间传输信道进行监控的路由监控装置,均由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若两套设备一同使用可以有效地分散、聚合数据并且可以根据传输信道的通断情况实时改变传输方式、避免数据的丢失同时发出告警。本文中设计的具有IMA功能的收发装置可以将6Mbit/s左右的数据在发送端进行分散传输并且在接收端进行汇聚接收,路由监控装置可以应对一条传输信道的断开故障。另外,本文中设计的芯片程序均可以自由的修改来适应不同的传输速率及不同数量的传输信道。这样用户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由、灵活的使用这套装置,有效的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

王欣[4](2007)在《嵌入式Linux在TD-SCDMA基站控制器接入子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由用户设备(UE)、无线接入网络(RAN)以及核心网(CN)组成,其中无线接入网络包括基站(NodeB)和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大唐移动RNC系统的设计符合3GPP R99/R4规范要求,硬件实现以ATM技术为基础,核心交换模块为ATM交换平台,接入子系统是系统设备的接口单元。ATM反向复用技术(IMA)提供了一种在低速物理链路上传输高速ATM信元流的方法,ATM队列调度算法根据不同类型业务的关键参数在ATM发送端口实现了发送队列的调度,嵌入式Linux由于具有源代码开放、内核精简、可定制、成本低廉等诸多方面的优点,已经在嵌入式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RNC接入子系统信道化STM-1光接口单板的开发,使用PMC公司的PM7341实现了高速ATM信元在低速物理链路上的传输,使用飞思卡尔公司的MPC8260通信处理器ATM控制器实现了ATM发送队列的调度,通过U-Boot、ELDK、Busybox等开发工具,在MPC8260处理器硬件平台上实现了嵌入式Linux的BootLoader制作、内核的裁减以及根文件系统的定制,对其中涉及的IMA组信元发送速率控制技术、IMA组内链路时钟不同步处理方法、不同的链路传输延迟同步、ATM发送端口队列调度技术、嵌入式Linux移植等关键技术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给出了具体实现的方法,同时对在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论文在最后对信道化STM-1光接口板的关键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通过实际测试证明了单板性能指标完全满足设计要求。本文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通信产品中,并且在今年中国移动建立的TD-SCDMA试验网中得到了实际使用。

赵洪[5](2007)在《TD-SCDMA基站控制器系统中IMA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TD—SCDMA作为中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自1998年正式向ITU(国际电联)提交以来,完成了标准的专家组评估、ITU认可并发布、与3GPP(第三代伙伴项目)体系的融合、新技术特性的引入等一系列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从而使TD—SCDMA标准成为第一个由中国提出的,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这是我国电信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本文针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的基站控制器系统RNC的IMA协议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开发。通过对RNC系统网络IUB接口模型以及IMA技术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TD-SCDMA系统中各网元的基于IMA技术的接口模型,以及适用于该模型上的实现方法。论文详细地给出TD-SCDMA系统RNC子系统IMA接口的描述和设计,并从工程化开发的角度出发,对于RNC子系统的IMA接口指标进行运算分析,提出了针对RNC系统的IMA接口需求。在此基础上给出具体的硬件实施方案和软件的数据模型,并对关键器件的工作流程和性能指标进行详尽描述。另一方面,本文详尽描述IMA协议中的连接模型、传送机制、帧模型定义、内部调度技术、分组管理以及QoS管理等关键技术,并对IMA内部状态跳转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中的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TD-SCDMA系统RNC设备TDR3000的IMA接口设备的开发和实现中。

陈松[6](2007)在《有/无线ATM反向复用(IMA)模块的设计和实》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ATM反向复用(IMA)协议,它用于将高速ATM信元流在起始端利用多条物理线路传输,再在终结端将多条物理线路的信元流复接在一起并还原成与起始端一样的高速信元流的技术。其实质是将多个低带宽的链路“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带宽的链路使用,从而解决了高带宽的业务流在低带宽链路上传输的问题。首先,本文详细阐述了ATM反向复用(Inverse Multiplexing For ATM)技术的原理和动态带宽调整的功能,以及它们在有/无线ATM传输上的应用价值。其次,本文详细阐述了IMA的背景知识:ATM over E1以及WATM over E1的原理。再次,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无线ATM反向复用模块”的软硬件设计方案并阐述了其实现的具体过程:对有/无线ATM反向复用模块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对模块内信号的流向做了详细介绍,接着对模块内主要的专用芯片PM7340、DS21Q59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以及接口时序做了详细介绍,然后对模块内的处理器DSP部分做了详细介绍。由于模块的核心使用了FPGA,它对功能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对FPGA内部的设计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本文提供了有/无线ATM反向复用模块的测试方案,主要包括反向复用功能和动态带宽调整功能的测试,最后提供了测试数据以及分析,最终验证了模块功能的完整性与正确性。

刘增辉[7](2006)在《无线信元反向复用及动态容量调整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ATM无线链路组网需求,提出了适合无线链路反向复用的编码及动态容量调整技术。该技术适用于利用微波、散射和卫星等传输手段进行ATM/MPLS无线机动组网,编码纠错门限为2×10-3,当通信节点无线传输距离增大或信道传输质量变恶劣时,通过动态容量调整技术自动降低信号速率以提高业务传输质量,该项技术特别适合新一代宽带网络。

王丽纳[8](2006)在《基于SHDSL的IP-DSLAM线路终端板的开发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快速普及,使得宽带接入市场的需求急剧上升。在各种宽带接入方案中,数字用户线(DSL)技术由于通过现有普通电话双绞线线路提供高速的Internet连接,投资低、技术实现简单,从而一举成为宽带网络技术的主角。单线对高速率数字用户线(SHDSL)是新一代的数字用户线宽带接入传输技术,本文主要研制了基于SHDSL的IP-DSLAM线路终端板。SHDSL支持最大5.7Mbps的对称接入速率,可以解决现有DSL上下行速率不对称和传输距离近的缺点,满足双向对称的商用宽带需求。IP-DSLAM线路终端板可实现DSL用户的汇聚,完成ATM信元的终结并提供以太网上联口,实现IP骨干网的接入。本课题将这两项技术相结合,并采用ATM反向复用技术,设计出了一种新的IP-DSLAM线路终端板。本文首先研究了IP-DSLAM的原理与组网,并分析了设计实现所需的协议体系。其次,设计了IP-DSLAM线路终端板的硬件电路,全新设计网络互联功能模块,实现ATM信元与以太网帧之间的协议转换,并设计了SHDSL接入模块和ATM反向复用模块,实现高速通信和服务质量的要求。然后,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下,进行板级支持包的设计,完成系统初始化、接口、中断处理和设备访问功能,为操作系统与目标应用硬件环境提供中间接口。最后,提出了多种测试方案,对功能模块及系统整体进行了测试,给出了测试结果,验证了系统的性能。结果证明本系统能完全满足对称高速率的远距离传输,为SHDSL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IP-DSLAM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姚洋[9](2005)在《ATM反向复用(IMA)在接入网中的应用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ATM(Asnycom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制定的标准。它力图用一个单一的,通用的交换结构来有效的处理各种类型的业务和多媒体应用。由于ATM具有灵活的带宽分配、完善的服务质量控制以及低时延、高安全等特性,使得ATM不仅仅在广域网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接入网领域ATM也赢得了相当广泛的应用。此外ATM反向复用可以突破传统ATM接口中的数据速率断层,为人们提供一种经济而灵活的接入方式,尤其适合于企业用户。 本文先讨论ATM技术和ATM反向复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优势,然后结合本人参与公司工程项目的实际工作经验,重点论述了如何设计并在DSLAM系统上实现ATM反向复用接口卡,以及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

张惠峥,王寿武[10](2005)在《2 Mb/s无线ATM信元反向复用的研究及实现》文中指出无线ATM信元反向复用技术主要是指对一个经多条无线物理链路传输的ATM信元流 在接收侧进行重组复原。论述了2 Mb/s无线ATM信元反向复用技术的产生、工作原理和实现过程。 提出了实现该技术的一种解决方案,并有重点地介绍了在接收侧利用延时补偿缓存器实现对链路间不 同时延调整的关键技术。

二、ATM反向复用技术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TM反向复用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微波通信中的多链路传输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多链路 PPP(Multilink PPP)
2 反向复用 ATM(IMA)
3 虚级联(VCAT)
4 E1 反向复用
5 结束语

(3)ATM技术及其反向技术(IMA)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组织安排
第2章 ATM 基本原理
    2.1 概述
    2.2 ATM 信元
    2.3 ATM 协议体系结构
        2.3.1 物理层
        2.3.2 ATM 层
        2.3.3 ATM 适配层(AAL)
    2.4 ATM 主要接口和交换原理
        2.4.1 ATM 的主要接口
        2.4.2 ATM 交换原理
    2.5 ATM 与IP 技术的融合
        2.5.1 两种技术的研究背景
        2.5.2 ATM 与IP 结合技术的分类
        2.5.3 重叠技术
        2.5.4 集成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ATM 反向复用(IMA)电路设计
    3.1 IMA 基本原理
    3.2 IMA 技术的优点
    3.3 设计要求
    3.4 IMA 发送端设计
    3.5 IMA 发送端模块设计
        3.5.1 数据跟踪电路
        3.5.2 倍数锁定电路
        3.5.3 模可变计数器
        3.5.4 串入并出移位寄存器芯片
        3.5.5 发送端的整体仿真结果
    3.6 IMA 接收端设计
    3.7 IMA 接收端模块设计
        3.7.1 倍数提取模块
        3.7.2 模可变判别器
        3.7.3 并入串出移位寄存器
        3.7.4 接收端整体仿真结果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动路由监控模块电路设计
    4.1 自动路由监控模块设计概述
    4.2 自动路由监控模块
    4.3 自动路由监控模块电路组成及相关程序
        4.3.1 路由监控电路
        4.3.2 路由重组芯片
        4.3.3 减法电路
        4.3.4 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嵌入式Linux在TD-SCDMA基站控制器接入子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TD-SCDMA基站控制器接入子系统简介
    1.3 嵌入式Linux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硬件平台详细设计和实现
    2.1 平台概述
    2.2 处理器模块详细描述
    2.3 IMA模块详细描述
    2.4 小结
第三章 涉及的关键技术研究
    3.1 概述
    3.2 ATM反向复用(IMA)技术
        3.2.1 IMA协议技术分析
        3.2.2 IMA协议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案
    3.3.ATM队列调度算法研究
    3.4 嵌入式Linux移植
        3.4.1 BootLoader分析
        3.4.2 Linux内核分析
        3.4.3 根文件系统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单板驱动软件的设计和实现
    4.1 IMA驱动软件的设计和实现
        4.1.1 IMA驱动软件模块划分及处理流程
        4.1.2 IMA驱动软件关键数据结构
        4.1.3 IMA驱动软件接口设计
    4.2 MPC8260 ATM控制器驱动软件的设计和实现
        4.2.1 ATM控制器驱动软件模块划分及处理流程
        4.2.2 ATM控制器驱动软件关键数据结构
        4.2.3 ATM控制器驱动软件接口设计
    4.3 小结
第五章 嵌入式Linux的移植
    5.1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和调试环境
    5.2 嵌入式Linux的启动过程及Bootload的开发
    5.3 嵌入式Linux内核的裁减和移植
    5.4 嵌入式Linux根文件系统的定制
    5.5 小结
第六章 测试方法及试验结果
    6.1 单板业务面性能测试
    6.2 单板控制面性能测试
    6.3 测试结论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总结与回顾
    7.2 未来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信道化STM-1光接口板实物照片

(5)TD-SCDMA基站控制器系统中IMA协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TD-SCDMA系统及IMA协议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TD-SCDMA系统及IMA技术分析
    2.1 TD-SCDMA网络结构及其演进分析
    2.2 TD-SCDMA系统IUB接口与IMA协议
        2.2.1 TD-SCDMA UTRAN系统IUB接口
        2.2.2 IUB接口与IMA协议
    2.3 TD-SCDMA系统IMA技术分析
        2.3.1 IMA协议的连接模型
        2.3.2 IMA协议的传送机制
        2.3.2.1 IMA协议参考模型
        2.3.2.2 IMA帧结构
        2.3.2.3 IMA线路控制
        2.3.3 IMA协议的状态机管理
        2.3.3.1 IMA协议的LSM链路状态机管理
        2.3.3.2 IMA协议的组操作(IMA Group Operation)与GSM状态机管理
        2.3.4 IMA协议的警管与测试
    2.4 小结
第三章 IMA协议处理模块的硬件设计
    3.1 IMA接口系统的概述
        3.1.1 先进的通信计算构架ATCA
        3.1.2 TD-SCDMA系统中IUB接口带宽和IMA的组网设计
        3.1.3 TDR3000系统中IMA解决方案的需求约定
    3.2 IMA协议处理硬件模块划分
        3.2.1 线路接口模块功能
        3.2.2 ATM处理模块功能
        3.2.3 MUX模块功能
        3.2.4 CPU模块功能
        3.2.5 控制逻辑模块功能
        3.2.6 时钟模块功能
        3.2.7 JTAG模块功能
        3.2.8 IPMI模块功能
        3.2.9 电源、面板、背板模块功能
    3.3 IMA协议的硬件实现
        3.3.1 ATM模块功能
        3.3.1.1 TAPC性能说明
        3.3.1.2 PM7343性能说明
    3.4 IMA数据流向
    3.5 小结
第四章 IMA协议处理模块的软件设计和实现
    4.1 IMA协议处理模块的总体设计
        4.1.1 驱动软件模块和IMA协议模块在系统中的位置
        4.1.2 PM7343驱动模块功能描述
    4.2 IMA协议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4.2.1 模块结构设计模型
        4.2.2 关键的处理逻辑设计
        4.2.3功能模块设计
    4.3 数据结构说明
        4.3.1 IMA端口流量查询数据结构
        4.3.2 IMA组配置数据结构
        4.3.3 IMA组E1链路配置结果查询数据结构
        4.3.4 告警查询接口数据结构
        4.3.5 错误号定义数据结构
    4.4 模块接口设计
    4.5.小结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数据分析
    5.1 测试方案设计
    5.2 测试结果数据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总结与回顾
    6.2 未来与展望
致谢
附录:缩略语
参考文献

(6)有/无线ATM反向复用(IMA)模块的设计和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内容
    1.2 课题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第二章 ATM 反向复用(IMA)的原理
    2.1 IMA 思想
    2.2 IMA 参考模型
    2.3 IMA 帧结构以及帧同步搜索
    2.4 IMA OAM 信元介绍
    2.5 链路间时延差异补偿原理
    2.6 IMA 组和链路状态机转换
    2.7 IMA 组动态带宽调整原理
第三章 ATM 与WATM over E1 的原理
    3.1 ATM over E1 原理
    3.2 WATM over E1 原理
第四章 ATM 反向复用模块的实现
    4.1 模块整体结构和功能
    4.2 模块内信号流向介绍
    4.3 PM7340 芯片介绍以及驱动程序设计
    4.4 D521Q59 芯片介绍
    4.5 FPGA 模块的设计
    4.6 处理器模块的设计
第五章 ATM 反向复用模块的功能验证及测试
    5.1 反向复用功能测试
    5.2 动态带宽调整功能测试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基于SHDSL的IP-DSLAM线路终端板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1.1 我国宽带接入市场发展现状
        1.1.2 DSL宽带接入技术
        1.1.2.1 ADSL
        1.1.2.2 VDSL
        1.1.2.3 SHDSL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课题的任务和内容
    1.4 本文各章节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IP-DSLAM组网方案与协议设计
    2.1 DSLAM组网结构
    2.2 DSLAM原理
        2.2.1 ATM-DSLAM
        2.2.2 IP-DSLAM
    2.3 IP-DSLAM 组网
        2.3.1 二层IP-DSLAM
        2.3.2 三层IP-DSLAM
        2.3.3 本设计组网方案
    2.4 IP-DSLAM协议
        2.4.1 IP-DSLAM的协议体系
        2.4.2 SHDSL技术标准
        2.4.3 ATM反向复用(IMA)技术
        2.4.4 ATM适配层(AAL)封装协议
        2.4.5 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
        2.4.6 ATM通用测试与操作物理层(UTOPIA)接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P-DSLAM线路终端板的硬件功能设计
    3.1 IP-DSLAM的组成结构
    3.2 IP-DSLAM线路终端板的硬件功能实现
    3.3 网络互联功能(IWF)模块的设计
        3.3.1 网络处理器的功能特性
        3.3.2 网络处理器的接口设计
        3.3.3 协议设计
        3.3.3.1 过滤表设计
        3.3.3.2 数据流实现
    3.4 在板控制器(OBC)模块的设计
        3.4.1 通用OBC功能
        3.4.2 OBC模块接口设计
        3.4.3 网络处理器胶连逻辑CPLD
        3.4.3.1 地址映射
        3.4.3.2 寄存器描述
        3.4.3.3 复位结构
        3.4.3.4 中断结构
        3.4.3.5 读/写时序
    3.5 ATM反向复用(IMA)模块
        3.5.1 IMA芯片功能特性
        3.5.2 IMA接口设计
        3.5.3 IMA带宽分析
    3.6 SHDSL调制解调器(SHDSL Modems)模块
        3.6.1 SHDSL收发器功能特性
        3.6.2 SHDSL收发器接口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P-DSLAM线路终端板的板级支持包设计
    4.1 板级支持包的功能模型
    4.2 板级支持包的文件结构
    4.3 板级支持包模块设计
        4.3.1 初始化
        4.3.2 中断处理
        4.3.3 UART
        4.3.4 PIT
        4.3.5 断点策略
        4.3.6 调试支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P-DSLAM线路终端板的脱机测试与系统测试
    5.1 脱机测试程序
        5.1.1 脱机测试程序结构
        5.1.2 模块划分
        5.1.3 测试表定义
        5.1.4 测试项调用
        5.1.5 板级菜单
    5.2 脱机测试
        5.2.1 网络互联功能(IWF)模块测试
        5.2.2 在板控制器(OBC)模块测试
    5.3 系统测试
        5.3.1 级联测试
        5.3.2 SHDSL用户线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1. 论文工作的总结
    2. 论文之后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ATM反向复用(IMA)在接入网中的应用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序言
    1.1 研究背景
    1.2 本人在该项研制任务中的工作与贡献
    1.3 论文组织
2 ATM基本原理
    2.1 概述
    2.2 ATM信元
    2.3 ATM协议体系结构
        2.3.1 物理层
        2.3.2 ATM层
        2.3.3 ATM适配层(AAL)
3 接入网的现状及ATM在接入网中的应用
    3.1 接入网的用户
    3.2 接入网的三种方式
    3.3 “三网合一”的现状和趋势
    3.4 ATM技术在接入网应用的现状
4 ATM反向复用的原理与应用举例
    4.1 ATM反向复用的基本原理
    4.2 ATM反向复用应用举例
5 ATM反向复用接口卡的设计与实现
    5.1 IMA上联接口卡的设计实现
        5.1.1 设计概述
        5.1.2 设计指标
    5.2 子系统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5.2.1 单盘结构与工作原理
        5.2.2 单盘芯片设计方案
    5.3 各模块功能概要及设计
        5.3.1 E1线路接口及收发模块
        5.3.2 IMA核心功能模块
        5.3.3 ATM传输复用单元
        5.3.4 盘控单元
        5.3.5 IMA的线路保护机制
    5.4 结构设计
    5.5 IMA卡软件设计
        5.5.1 IMA卡软件体系结构
        5.5.2 IMA卡网管命令
6 测试指标,验证方法以及测试结果
    6.1 测试验证环境
    6.2 验证方法
    6.3 接口指标测试方法
        6.3.1 2Mbit/s输入口
        6.3.2 2Mbit/s输出口
    6.4 接口指标测试结果
        6.4.1 输入允许衰减、输入允许频率、输入抗干扰要求
        6.4.2 输入口反射衰减
        6.4.3 输入抖动容限
        6.4.4 输出口波形
        6.4.5 输出抖动
        6.4.6 无输入抖动时的最大输出抖动(B1:20Hz~100KHz,B2:18K~100KHz)
        6.4.7 抖动转移特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原创性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四、ATM反向复用技术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微波通信中的多链路传输技术[J]. 侯风雷,何礼. 电子设计工程, 2015(01)
  • [2]ATM反向复用技术的应用及故障处理[A]. 关键,周悦松.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分会场论文集, 2008
  • [3]ATM技术及其反向技术(IMA)研究[D]. 叶光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03)
  • [4]嵌入式Linux在TD-SCDMA基站控制器接入子系统中的应用[D]. 王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7)
  • [5]TD-SCDMA基站控制器系统中IMA协议的设计与实现[D]. 赵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8)
  • [6]有/无线ATM反向复用(IMA)模块的设计和实[D]. 陈松.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7]无线信元反向复用及动态容量调整技术研究[J]. 刘增辉.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06(03)
  • [8]基于SHDSL的IP-DSLAM线路终端板的开发与研究[D]. 王丽纳. 东南大学, 2006(04)
  • [9]ATM反向复用(IMA)在接入网中的应用与实现[D]. 姚洋. 四川大学, 2005(06)
  • [10]2 Mb/s无线ATM信元反向复用的研究及实现[J]. 张惠峥,王寿武. 无线电工程, 2005(04)

标签:;  ;  ;  ;  ;  

ATM逆复用技术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