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珍惜人民的力量

领导干部要珍惜人民的力量

一、领导干部要爱惜民力(论文文献综述)

何哲[1](2021)在《当前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文中研究说明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伟大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核心精神源泉,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能够绵延持续、薪火相传、建立璀璨文明的核心奥秘,也是纵观人类社会古今,任何事业成败的关键精神内核。新时代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注重个人修养和集体文化相结合,致力于形成艰苦朴素、顽强拼搏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致力于形成珍惜民力、爱惜资源的领导作风,致力于形成目光远大、奋斗不息的民族情怀,同时要避免形式主义。

李辰洋[2](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二字一直是贯穿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关键词。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强调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再到要求全党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等等,习近平的这些论述都始终围绕“人民”展开,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本文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并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进行剖析阐释。论文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导论。本章分为五节,主要论述了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缘由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研判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同时介绍了文章预期的创新点并对研究的基础概念进行了概括界定,从整体上奠定了文章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相关阐释。本章分为四节,主要论析了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同时,从思想渊源和思想直接来源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思想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借鉴。第三章至第七章,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的论述。这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纵向展开,首先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论述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点归纳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而深刻剖析其中展现的重要价值和时代内涵,最后根据习近平相关论述总结提出坚持人民主体、站稳人民立场、保障人民利益、推进人民共享、实现人民幸福的路径措施。第八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要意义。以前述章节的分析和论述为基础,深刻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展现出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第九章,结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群众性转化和现实性内需的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必然需要。

张雅倩[3](2021)在《解放战争时期苏北支前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投身浩浩荡荡的支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苏北支前运动是解放战争时期支前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北人民群众是自卫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重要支援力量,其中民工群体尤其发挥了关键作用。因应战争局势的变化,中共先后建立华中北线支前司令部、华中支前司令部、苏北支前司令部,并建立县区乡村各级支前组织,领导和发动苏北民工参与支前。支前运动是高度的组织工作与动员工作,中共以细致入微且卓有成效的动员技巧顺应、干预和引导民工思想、行为的发展。在动员的基础上,对民工进行编组、整训与支拨,在实践中逐步健全和完善了民力使用制度。巩固民工队伍离不开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共要求“把民工队当成学校来办”,在民工队中加强党、团建设,提高民工政治素养,培养后备力量。而且,在民工队中加强群众纪律,开展“民爱民”运动调适新老区群众关系与干群关系。科学地管理民工是保障支前运动高效开展的关键,中共对民工的日常生活有较为严格的管理,使民工从自由散漫的个体逐步向统一、约束的集体生活过渡,努力将民工锻造成有组织、有纪律的队伍。干部群体与民工群体是参与支前运动的两大群体。为巩固地方秩序和开展支前运动,中共在短时间内提拔了大量干部,充实了组织力量。但因培养时间较短且受干部自身因素的影响,党员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支前过程中,基层干部作为中共群众动员理念与政策的执行者与贯彻者,中共对其有抱有较高的期许与职责要求。同时,基层干部也需要承担一定的战勤任务。基层干部扮演着多重角色,群体内部的心态与行为各有不同。从民工群体来看,民工支前过程中存在诸多顾虑,多以家庭与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在行为上,一方面,许多群众受到土改刺激、阶级觉悟、心理激发、干部党员的模范带头等因素的影响而积极支前。另一方面,民工队伍中存在开小差、躲避后勤的现象,中共发现问题后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民主处理逃勤事件,动员民工归队。支前运动的开展并非一蹴而就,期间伴随着多重矛盾,其一是如何平衡土改、支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地方支前组织注意在不同区域、阶段对土改、支前与生产有所侧重,并通过合作互助等方式努力解决支前与生产的矛盾。其二是在繁重的战勤压力下如何科学使用民力,各级支前组织通过掌握各地民力状况,前后方等价记工、整理后勤的方式,努力实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负担的平衡。其三是国民党特务及一些地主、土匪等煽动群众制造暴动,破坏支前运动。地方党政军机关灵活应对,逮捕少数暴动分子并对群众加强教育,有效化解了冲突。总体而言,解放战争时期的苏北支前运动是一场广泛、深入、彻底的群众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群众走向中共革命的历程是曲折而又复杂的,群众将自身所附带的地缘、文化属性融入了革命之中,中共也将自身的革命理念、政治文化传递给了群众,努力使中共革命的目标与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相契合。干部与群众、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努力贯彻群众路线,赢得了群众的认可与拥护。

于瑶[4](2020)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文中指出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可谓是时代所需、现实所急、党之所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观及其培育问题,强调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时代只有切实做好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境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锻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本文针对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路,在思想基础研究、历史经验反思和现实境遇关照的基础上,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层面系统勾勒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理路,给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问题以积极的理论回应和现实回应。第一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政德及政德观的涵义,政德观培育的要素及特征,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等。本文认为,对政德的涵义,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把握:从主体维度看,政德是“从政之德”;从内容维度看,政德是“为政之德”;从功能维度看,政德是“用权之德”。政德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主要功能在于规范公权力的行使。政德观是对政德的态度和看法,它由一定的政治信仰统摄,通过从政行为表现出来,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对一定政德规范认同、遵循和践履的自觉性。从应然层面看,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政德观培育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将应然层面的、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实然的政德观的实践活动。政德观培育包含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和培育环境等要素,具有意识形态性、人民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助于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第二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思想基础分为“灵魂”、“根基”和“源流”三个层次。新时代培育政德观,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要有民族风格和发展眼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新时代培育政德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为灵魂。中国优秀传统官德文化和官德培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贤政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中积淀成为党员领导干部从政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用中国话语体系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承继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丰富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第三章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主要梳理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期间政德观培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德观培育逐渐向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经验主要有: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第四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进入新时代,政德观培育在一系列积极举措下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其一,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其二,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其三,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其四,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其五,培育环境在调适中得以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明确的负责部门,存在整体合力不足问题。其二,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尚未对政德教育或者政德观培育的具体内容作出明确的规范和说明,理论界也没有形成共识。其三,培育方式存在路径依赖下的低效性弊端问题,单向教条式的灌输难以对党员领导干部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口号式”的提要求往往让政德教育流于形式。其四,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选择执行、片面执行、变通执行,甚至不执行等制度执行不力问题依然突出。其五,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四风”问题、官僚主义问题、新形式主义问题仍旧存在,各种社会思潮错杂交织,滋生出不少干扰性、对抗性、破坏性因素。第五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本文认为,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其内在的逻辑遵循,这种逻辑从理论、现实、实践三个向度展开,表现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三个方面,三者分别构成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明确指导思想,现实逻辑定位目标方向,实践逻辑解锁原则要求,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应当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目标,遵循主体维度的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维度的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方式维度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保障维度的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环境维度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等原则,以实现政德观培育的高质量发展。第六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本文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的政德观培育进行加强和优化。第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之间的互动,要求党组织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从顶层设计入手,将政德观要求嵌入干部教育、选任、监督、考核、惩处等各个环节,引导各要素协同向政德观培育聚集。另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与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尊重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性,调动党员领导干部主动修养政德的积极性。第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培育内容要兼顾“政”和“德”两方面的个性,既要讲求政治性,也不能脱离人文性,本文认为,可以从政治观、权力观和修身观三个维度构建政德观培育内容体系,分别契合新时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观培育目标。其中,政治观反映了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导性内容;权力观反映了权力行使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体性内容;修身观反映了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基础性内容。培育政治观,要重点抓好政治理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政治忠诚教育、政治担当教育、政治纪律教育。培育权力观,重点要抓好宗旨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实干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廉洁意识教育。培育修身观,应当重点抓好集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传统修身文化教育、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清廉家风教育。第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丰富理论教育形式以充分透彻说理,二是强化政德实践锻炼以力促知行合一,三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以发展线上教育,四是发挥榜样示范效应以消解情感困惑。第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通过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将“以德为先”的干部评价标准贯穿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形成政德观培育制度保障的闭环,实现政德观培育与赏罚回报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通过淬炼端正严明的党风政风,多措并举繁荣发展政德文化,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价值观共识,提高全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断防范、过滤、削减政德观培育环境中的干扰性、破坏性、对抗性因素,以持续净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政德观培育注入场域动力支持。总之,本文认为,政德观培育是一个多要素、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有赖于各环节的整体推进和诸要素的协同发展。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实现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培育环境等各要素的同向而行。

丁新改[5](2020)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围绕何为党的政治建设、为何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新战略构成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运用抽象到具体、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形成的背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架构、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进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意蕴。研究重点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架构。包括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厘定、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战略地位、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国家政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党的其他建设的关系、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典型特征。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又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管党治党核心议题的延伸和拓展,更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进行党的政治建设实践新鲜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规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研究的先河,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张瑜[6](2020)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文中研究表明中共对于人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视程度是一以贯之的。本研究关注的是集体化时代中共对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和培养问题,通过考察乡村社会中的“问题人物”、各类模范、干部、妇女、儿童、民兵六类不同身份的人物群体或具体的人物代表,集中探讨了集体化时代国家在基层乡村社会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方式和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培养机制和治理技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通过政治学习、日常劳动、军事训练、树立典型等方式向“新人”们传输中共的价值观,将不同的人纳入到不同的组织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为国家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在乡村具体的实践方法。从民众的角度来讲,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去适应社会主义新人的标准,通过具体的行动实践着国家在不同阶段对于新人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使得国家不再是事不关己的遥远存在,而是化身为一个熟悉的邻人,他可能是一名干部、模范,又或是五类分子。在塑造新人的过程中,国家的权力不仅触及到乡村的每个角落,也触及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将个人与国家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中共的领导下,共同缔造了集体化时代。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乡村“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本章是对四个乡村社会中“问题人物”个人生活史的研究,主要运用个人档案,还原这些曾经生活在村庄五类分子的平凡人生,试图揭示出他们在那个政治挂帅的时代环境下,那些隐藏在不合时宜言行中的复杂内心世界与性情。第二章:“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乡村干部作为村庄里的领导人,他们是沟通国家与基层社会的桥梁。因此,他们的自身素质、作风问题、与村民的关系问题则成为影响基层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教育、培养好各种类型的乡村干部,也成为国家控制、动员广大的农民的前提和基础。本章主要从组织架构、干部正面和负面的形象等方面,尽可能全面揭示集体化时代真实的干部面向,探讨国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乡村干部塑造成为符合中共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新人。第三章: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代对模范的塑造。集体化时代是模范辈出和“模范引领”的时代,国家重视模范的引领作用,不遗余力地评选模范。本章既关注模范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也关注模范作为具体个人的存在。将以村级档案为核心史料,尝试揭示集体化时代基层普通模范的形象和模范评比制度在基层的运作及不同时期对劳模标准的变化,以求尽可能真实、立体、动态地展示各类模范被塑造的过程。以此呈现新中国通过树立模范典型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进一步阐释中共在群众动员方面的成功之道。第四章: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本章将依照集体化时代不同“表征”的顺序,探讨中共期望新妇女在新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通过分析集体化时代妇女参加劳动的基层实践,揭示国家对妇女角色和形象如何在劳动的过程中得以塑造,妇女劳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被一步步开发以及开发的程度,又如何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进而考察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和问题;同时,也尽量从妇女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自身体验,从而尽可能全面地、连续地呈现国家如何培养、塑造新时期女性的努力,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新妇女何以产生的问题。第五章:“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中共对儿童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式塑造和培养赋予了儿童新的角色、定位、属性和“儿童—国家”关系。通过梳理集体化时代儿童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寻特殊历史背景下童年经历的蛛丝马迹,不失为理解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因此,本章以集体化时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尝试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变迁和国家在塑造“共产主义接班人”过程中与儿童的互动,试图为理解集体化时代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第六章: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山西乡村的民兵。民兵制度作为集体化时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兵是中共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的一种方式,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章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民兵制度如何嵌入到农村并逐步完善起来;二是将农民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他们在民兵制度下的心态与行为以及与国家的互动,进一步探讨国家借助民兵形象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努力。本研究将采用传统史学中重资料重描述的方式,注重村庄一手档案的整理与利用,并以此为主,结合地方文献、官方档案和口述资料,试图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来阐释集体化时代国家与个人互动的场景及其背后的微妙关系,再现权力与利益博弈的历史图像。力争把宏观的理论构想和微观的个案分析相结合,更全面系统地研究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试图诠释集体化时代社会与文化的深层内涵,思考集体化时代的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在具体研究中,既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具体个人,既关注历史进程也关注具体事件,既关注制度层面也关注执行效果,既关注成绩又考察问题与矛盾,希望以“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体现出集体化时代不同时期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人要求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以揭示共产主义革命对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改造和重塑历程,进而去解读集体化时代在乡村的运行逻辑和历史进程。回答“集体化时代基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国家与个人是怎样互动”、“国家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研究表明,劳动是集体化时代塑造新人的重要途径,是理解集体化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劳动成为了中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载体,在劳动的过程中,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得到了塑造和锻炼。集体化时代所塑造的各类新人形象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代的命运休戚相关,但是也夹杂着问题与矛盾,其中问题的根本还应回到对人的关照上来。因此,对待集体化时代的认识,也应当放到动态地、连续的情境中,将历史的解读更为人性化。集体化时代的乡村社会研究应当在重视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终究回归以人为中心,以历史学为本位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整体史的研究。

何万婷[7](2020)在《中国共产党的尚俭戒奢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奢靡浪费之风是中国共产党着力反对的四风之一,奢侈浪费更是腐败问题的重要表现。这种不良作风不仅会扭曲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侵蚀他们的理想信念,还严重威胁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事关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高度,把严整“四风”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突破点、反腐倡廉建设的着力点、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与群众基础的切入点、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尚俭戒奢观是党的作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克服共产党人腐化、防止腐败亡党甚至亡国的重要武器。本文通过收集整理与尚俭戒奢思想相关的理论着作和文献资料,对中国共产党的尚俭戒奢观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进行了归纳总结,其中马克思主义的节约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尚俭戒奢思想以及党内的先进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尚俭戒奢观形成的理论来源。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总结出中国共产党的尚俭戒奢观形成于国家自然资源、社会财富受到严重浪费、党内外贪污腐败、奢靡浪费等不良风气盛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缺失、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等现实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尚俭戒奢观是在动态中逐渐发展形成的,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尚俭戒奢的相关讲话、着作资料等,总结发现党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精神和作风为重要表现形式的尚俭戒奢观,并且在十八大以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尚俭戒奢观在实践中的运用充分体现出了它所具有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和这种观念在内容上的一脉相承的延续性及它所具有的极强的实践性和改变现实的巨大力量等主要特点。得出的启示是中国共产党的尚俭戒奢观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力量,更是党进行自我革命,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深刻体现,党的尚俭戒奢观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的作风建设需要“常抓不懈”、“保持长效”,在新时代继续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尚俭戒奢观,要以思想教育为基础,继续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为关键,建立长效机制为保证,激发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工作队伍不断提升主动担当的精气神,不断凝聚能够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王莉娟[8](2019)在《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要推进资源节约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相对不足,无论是条件艰苦的过去,还是物质财富丰富的今天,资源节约思想应该发扬光大,尤其是革命先辈的资源节约思想我们不能忘记,本文通过对毛泽东有关的文献和讲话材料的分析研究,发现毛泽东的资源节约思想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实践性强。其资源节约思想分别充分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和军事建设之中。在当代,学习研究毛泽东的资源节约思想,可以让人们摆脱物质利益的诱惑,净化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可以时刻提醒党政机关工作的目的,不是贪图享受,而是为人民群众服务,要清正廉洁,要勤俭节约,促进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经济方面的资源节约不仅有助于资本的积累,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虽然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思想,但是和今天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旨一脉相承。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本部分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前人研究的相关文献,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分别整理出国内和国外学者对相关思想的研究情况。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采用哪些方法,指出论文的重点和创新,为正文的写作提供基础。第二部分是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的概述。要研究其思想的内容,就要先了解该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是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的内容。这—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主要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保护和军事的角度对毛泽东的资源节约思想进行全方面的分析,具体阐述了这五个方面中的资源节约,例如经济建设中的增产节约,政治中反对浪费和贪污,军事中实施的精兵简政等都是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的体现。第四部分主要是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从理论价值分析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的理论指导意义。从实践价值方向,分析了其思想对经济的长久发展、廉洁政府的建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第五部分为结论。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分析文章的不足。

冯佳[9](2019)在《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文中提出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发生在敌后抗战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此次灾荒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灾荒,持续时间之久、波及范围之广、灾害种类之繁令人震惊。为何这场灾荒前后历时两年并造成如此巨灾,其中不仅包含着自然因素,而且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这场灾荒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数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如何救灾以及能否救灾,直接关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生存发展以及政权的稳固,更关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兴衰成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救助灾荒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极大重视。在领导根据地政府和军民救助中原大灾荒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救助灾荒视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与历史使命,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救灾思想中的精髓,沿袭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的救灾机制与程序,而且将救灾上升到政治高度,将其视为凝聚民心、改造农村、促进社会变革、激发抗战决心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以生产自救为根本原则,舍弃了“政府包办”的依赖型救灾体制,将治标措施与治本措施结合起来,采取了以积极生产为主、政府帮助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救灾模式,从而帮助军民成功抗击了灾荒,使党政军民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并促进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救灾的成功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同时为当前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全文分为绪论与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中原大灾荒的学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创新点与难点。正文总共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章:灾情概述。介绍了中原大灾荒的受灾区域以及自然灾害种类。此次灾荒涉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北平、陕西、安徽北部、湖北北部等黄河中下游的广泛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受到极大影响。灾荒具有时代背景复杂、受灾区域广泛、灾种循环相生等特点。形成灾荒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日军侵略、国民政府迟缓救灾等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此次灾荒对人口、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第二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应急救灾举措。灾荒发生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立即采取宣传动员、发放粮款、减免税负、社会互济、节约募捐等应急救灾举措,这些“治标”措施对于遏制灾荒蔓延、缓解灾情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发展救灾举措。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在采取“治标”措施的同时,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激发群众战胜灾荒的内生动力,必须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自发进行生产自救。因此,中国共产党带领政府和军民采取了兴修水利、抢种补种、发展纺织、建立合作社等“治本”措施,从而逐渐形成了标本兼治的救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救灾效果。第四章:党政、社会体制与救灾。根据地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陆续开展了整风、精兵简政、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等运动,这些运动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救助灾荒而开展的,但是促进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间接起到了利于救灾工作的效果。第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救助中原大灾荒的成效、特点与现实启示。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战胜了灾荒,保证了军民的基本生活,稳定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并推动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这次救荒的主要特点是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从单纯救济转向服务抗战大局。这次救荒也为当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宝贵的财富。

管卓[10](2019)在《党政领导干部政治品德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党和国家大力反腐正风的今天,要使党内生态保证风清气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就要多管齐下,从法律完善、制度健全、思想意识等多个方面出击,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领导干部身居要职,不仅担当着决策者、领导者的角色,更是人民利益的扞卫者,是廉洁公正的守护者。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引领者,其政治品德的高尚与否、坚定与否,兹事体大,不可不察。一位合格的干部若具备较高的政治品德修养,就会自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肩负起党和国家所交付的重任,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国家的繁荣发光放热。但是,如果领导干部不具备良好的政治品德,从政动机不纯洁、自身政治修养不过关,就会在错综复杂的格局变化发展中失去方向,不能抵挡种种错误思潮和迂腐思想的影响,严重损耗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破坏党的政治生态环境,阻碍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本文采用了案例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对领导干部政治品德优劣的影响做出了分析,同时多角度剖析领导干部发生贪污腐败、政治攀附、政治投机、拉帮结派等等恶劣行为背后的原因。其中突出表现在为官者本身动机不纯、信仰缺失,精神匮乏、外在诱因、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同时广泛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在官员政治品德建设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方面,例如美国推行了较为健全详尽的公务员法律制度,新加坡全面跟踪考核干部政治品德、高薪养廉等独特的保障体系。吸取经验,借鉴教训,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领导干部的政治品德建设的路径,有针对性的完善领导干部政治品德建设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组织监察和社会监督、完善政治品德的纪律机制、加大领导干部政治品德教育的力度,全面促进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品德建设。

二、领导干部要爱惜民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领导干部要爱惜民力(论文提纲范文)

(1)当前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艰苦奋斗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
    艰苦奋斗是古往今来人类一切事业的成败关键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刻要求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精神
    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事业的长期性决定了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当前保持艰苦奋斗精神的难点
    新一代青年对艰苦奋斗精神理解不足,享乐观念有所流行
    社会价值观对是否要保持艰苦奋斗的认识模糊
    社会发展理论的误区
新时代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形态

(2)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1.5.1 人
        1.5.2 人民
        1.5.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
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概述
    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2.1.1 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
        2.1.2 经济政治格局的大变化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1.4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社会条件
        2.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现实基础
        2.2.2 改革开放的实践进入关键期
        2.2.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2.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2.3.1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思想
        2.3.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思想
    2.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借鉴
        2.4.1 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2.4.2 理论借鉴: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人本思想
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的论述
    3.1 人民主体论的历史发展
        3.1.1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实践
        3.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实践
    3.2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主要内容的论述
        3.2.1 人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受益主体
        3.2.2 人民是权力运行的监督主体
        3.2.3 人民是文艺事业的参与主体
        3.2.4 人民是新时代的“阅卷”评价主体
        3.2.5 人民是“四个伟大”新征程的推动主体
    3.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重要价值的论述
        3.3.1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政治灵魂的集中体现
        3.3.2 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3.3.3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3.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主体地位路径的论述
        3.4.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3.4.2 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
        3.4.3 着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的论述
    4.1 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4.1.1 毛泽东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4.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发展演变
    4.2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基本内容的论述
        4.2.1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稳固人民立场的物质基础
        4.2.2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引党的人民立场的科学发展
        4.2.3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增强人民立场的思想底蕴
        4.2.4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构建党的人民立场的话语体系
        4.2.5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推动党的人民立场落地落实
    4.3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价值意蕴的论述
        4.3.1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
        4.3.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尺度和标准
        4.3.3 人民立场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追求
        4.3.4 人民立场指明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走向
    4.4 习近平关于巩固人民立场实践路径的论述
        4.4.1 加强和完善新时代党的领导各项体制机制
        4.4.2 履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4.4.3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夯实人民立场主体责任
        4.4.4 用发展的观点创新人民立场的时代内涵
5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的论述
    5.1 人民利益论的历史发展
        5.1.1 毛泽东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5.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5.2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基本内容的论述
        5.2.1 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大逻辑保障人民经济利益
        5.2.2 健全政治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利益
        5.2.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人民文化利益
        5.2.4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民生利益问题
        5.2.5 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障人民生态利益
    5.3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价值内涵的论述
        5.3.1 实现人民利益体现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5.3.2 实现人民利益凸显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美好体验
        5.3.3 实现人民利益促进了公民个体到社会整体的全面均衡
    5.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利益具体途径的论述
        5.4.1 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价值观
        5.4.2 推进从严治党压实为民服务责任制
        5.4.3 建立合理科学的人民利益评价体系
        5.4.4 营造有利于实现人民利益的政治生态
6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的论述
    6.1 人民共享论的历史发展
        6.1.1 毛泽东人民共享思想的初显与贡献
        6.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共享思想的历史发展
    6.2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主要内容的论述
        6.2.1 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6.2.2 共享领域和内容要涉及人民发展的各方面
        6.2.3 共享是人民共同建设和享有
        6.2.4 共享要在人民健康和安全领域持续加码
        6.2.5 共享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6.3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基本特征的论述
        6.3.1 人民共享权利的公平性
        6.3.2 人民共享过程的共建性
        6.3.3 人民共享自身的科学性
    6.4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重要价值的论述
        6.4.1 坚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
        6.4.2 传播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享发展理念
        6.4.3 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理想追求和使命初心
7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的论述
    7.1 人民幸福论的历史发展
        7.1.1 毛泽东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7.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7.2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基本内容的论述
        7.2.1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7.2.2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7.2.3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7.2.4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7.3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论重要价值的论述
        7.3.1 为人民谋幸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7.3.2 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根本宗旨的最集中的体现
        7.3.3 为人民谋幸福是实现中国梦和解决新矛盾的需要
        7.3.4 为人民谋幸福是提升人民幸福生活质量的科学指导
    7.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幸福措施保障的论述
        7.4.1 坚持党的领导是重要前提
        7.4.2 明确人民的多样化需求是实践指向
        7.4.3 营造各方联动的社会环境是基本保障
        7.4.4 筑牢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是根本遵循
8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及重大意义
    8.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8.1.1 突出人民性,以清醒头脑保持对人民重要性的认识为前提
        8.1.2 注重根本性,以着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为重点
        8.1.3 强调权益性,以坚决扞卫人民各项基本权利为保障
        8.1.4 着眼现实性,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抓手
        8.1.5 指明方向性,以净化社会风气坚定人民理想信念为导向
        8.1.6 明确实践性,以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
        8.1.7 凸显规范性,以强化纪律制度约束实现人民安定团结为目标
        8.1.8 秉承时代性,以不懈奋斗创造幸福为全体人民的最终归宿
    8.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8.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8.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9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解放战争时期苏北支前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史料综述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群众支前的历史回溯与抗战胜利后苏北社会
    第一节 战争与中共的民众动员
    第二节 抗战时期苏北群众支前概况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苏北社会与民众
第二章 苏北支前民工的动员与组织
    第一节 苏北支前组织机构的设置
    第二节 民工的动员
    第三节 民工的编组与支拨
第三章 民工的政治工作与日常管理
    第一节 党、团建设
    第二节 民爱民运动
    第三节 民工的日常管理
第四章 支前运动中的苏北干部群体
    第一节 支前干部的提拔、培养与抽调
    第二节 基层干部支前中的心态与行为
    第三节 干部的惩处与纠偏
第五章 支前运动中的苏北民工群体
    第一节 支前民工群体基本情况
    第二节 民工支前的顾虑
    第三节 民工支前表现与中共的应对
第六章 支前中的多重矛盾与中共的应对
    第一节 土改、支前与生产的矛盾
    第二节 战勤压力与合理负担
    第三节 国民党与地方势力策动的暴动事件
结语
    一、苏北支前运动的特点
    二、苏北支前运动的成效与限度
    三、支前运动中的党群、干群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
    一、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相关概念
        (一) 党员领导干部
        (二) 政德与政德观
        (三) 政德观培育
    二、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要素
        (一) 培育主体
        (二) 培育内容
        (三) 培育方式
        (四) 培育保障
        (五) 培育环境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特征
        (一) 意识形态性
        (二) 人民性
        (三) 时代性
        (四) 系统性
    四、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一) 锻造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
        (二) 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
        (三) 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
第二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灵魂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思想
        (二) 列宁的相关思想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
        (一) 中国古代官德的主要内容
        (二)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方法
        (三)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保障
    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
        (一) 毛泽东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二) 邓小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三) 江泽民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四) 胡锦涛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五) 习近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第三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1949-2012)
    一、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
        (三) “左”倾思想影响下的迂回波折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时期的恢复发展
        (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时期的积极推进
        (三) 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时期的继续发展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历史经验
        (一)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二)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
        (三)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四) 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五) 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
第四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
        (一) 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
        (二) 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
        (三) 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
        (四) 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
        (五) 培育环境在调适中改善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挑战
        (一) 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
        (二) 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
        (三) 培育方式存在低效性弊端
        (四) 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
        (五) 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
    一、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
        (一) 理论逻辑: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二) 现实逻辑: 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
        (三) 实践逻辑: 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
    二、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目标
        (一) 国家层面的目标——明大德
        (二) 社会层面的目标——守公德
        (三) 个体层面的目标——严私德
    三、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原则
        (一) 主体维度: 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二) 内容维度: 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
        (三) 方式维度: 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
        (四) 保障维度: 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
        (五) 环境维度: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
        (一)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二) 重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作用
        (三) 建立政德观培育的联动协作机制
    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
        (一) 培育政治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
        (二) 培育权力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守公德”
        (三) 培育修身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严私德”
    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
        (一) 丰富理论教育形式,充分透彻说理
        (二) 强化政德实践锻炼,力促知行合一
        (三)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展线上教育
        (四) 发挥榜样示范效应,消解情感困惑
    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
        (一) 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
        (二) 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
        (三) 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
    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
        (一)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 建设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当前S省领导干部政德状况问卷调查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出场”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二、列宁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
    第二节 历史依据: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管党治党经验总结
        一、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
        二、要始终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不动摇
        三、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给人民以良好影响”
        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
        五、始终坚持“不谋私利”以防止政治基因变异
    第三节 现实回应:对新时代党所面临“重大而又紧迫”突出问题的总应答
        一、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新鲜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现实考量
        二、对实现历史使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及时应答
        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提出
第二章 “概念”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
    第一节 政治、政党与党的政治建设
        一、“政治”一词的由来
        二、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下“政治”的内涵
        三、政党政治与党的政治建设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探析
        一、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释义的研究现状
        二、科学界定“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概念的四大尺度
        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概念的提出
第三章 “核心要素”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坚定政治信仰的出场语境:缘起、概念、问题、进路
        一、“政治信仰”作为党的政治建设核心要素的现实成因
        二、党的政治信仰的概念与内在结构分析
        三、政治信仰不坚定的表现以及现实追问
        四、推动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的逻辑进路
    第二节 强化政治领导的出场语境:缘起、概念、问题、进路
        一、“政治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核心要素的现实成因
        二、党的政治领导的概念与内在结构分析
        三、政治领导弱化的表现以及现实追问
        四、强化党的政治领导的逻辑进路
    第三节 提高政治能力的出场语境:缘起、概念、问题、进路
        一、“政治能力”作为党的政治建设核心要素的现实成因
        二、党的政治能力的概念与内在结构分析
        三、政治能力不足的表现以及现实追问
        四、提高政治能力的逻辑进路
    第四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出场语境:缘起、概念、问题、进路
        一、“政治生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核心要素的现实成因
        二、党的政治生态的概念与内在结构分析
        三、政治生态受到污染的表现以及现实追问
        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进路
第四章 “战略地位”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第一节 “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
        一、理论之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镜鉴
        二、历史之维: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政治自觉
        三、现实之维:维护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
        四、实践之维:解决党内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五、时代之维:基于强国必先强党基本逻辑所作出的战略安排
    第二节 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布局中统领地位的彰显
        一、党的政治建设是思想建设的“指南针”
        二、党的政治建设是组织建设的“控制阀”
        三、党的政治建设是作风建设的“营养剂”
        四、党的政治建设是纪律建设的”压舱石”
        五、党的政治建设是制度建设的“主心骨”
        六、党的政治建设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定盘星”
第五章 “首要任务”论: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第一节 “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逻辑必然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需要权威
        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权威
        三、统揽“四个伟大”需要权威
        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需要权威
        五、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逻辑使然
    第二节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逻辑进路
        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二、“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章程
        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
        四、“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要强化政治巡视
        五、“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
第六章 “关系”论: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四大关系”
    第一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二、党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政治建设的关系
        一、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政治建设的基本范畴
        二、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政治建设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关系的相关论述
        二、党的政治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和党的其他建设的关系
        一、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建设密切相联
        二、党的政治建设和党的其他建设各有侧重
第七章 “特征”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 正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特征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全体党员对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认同
        二、有利于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特征
        一、整体性和重点性的辩证统一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三、承继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四、内生性与外应性的辩证统一
        五、现实针对性与问题导向性的辩证统一
        六、阶级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第八章 “方法”论: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进路
    第一节 正确认识制定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逻辑进路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路径的科学性
        二、有利于充分彰显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的实践性
    第二节 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路径
        一、根本遵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对一切政治建设工作的领导
        三、组织保证:既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又要“全党一起动手”
        四、制度保障:建立“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政治规范体系”
        五、重中之重:落实领导责任与强化监督责任
        六、牢固根基: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
第九章 “价值”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意蕴
    第一节 理论性意义:以一系列原创性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一、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科学命题,抓准了管党治党的金钥匙
        二、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开辟了党的建设新格局
        三、有助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体系
    第二节 独特性意义:在中西政党比较优势中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优势
        一、从政党衍生方式看,西方政党多是内生型政党,而中国共产党是外生型政党,更加注重践行政党使命
        二、从政治立场上看,西方政党多是代表少数特殊阶层,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更加彰显为民情怀
        三、从政党组织上看,西方政党多为组织松散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为组织严密型政党,更加强调政治纪律严明性
    第三节 现实性意义:以质量兴党、强党实现党的建设高质量
        一、从管党治党维度来看,为兴党强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二、从建构政党自信维度来看,为政党自信的树立和巩固提供重要支撑
        三、从全球治理维度来看,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范本和贡献中国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论着
后记

(6)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理论反思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区域及史料特点
第一章 “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
    一.精诚所至:董心诚的重归“群众”之路
        (一)学生时代
        (二)军旅生涯
        (三)成为“反革命”
        (四)接受改造
        (五)成为“群众”
    二.我行我素:石逢生难以被改造的本性
        (一)成长过程一波三折
        (二)青年时期因言获罪
        (三)政治渗透下的家庭关系
        (四)本性难改:回村后的表现
        (五)学会使用政治话语保护自己
        (六)人生悲剧的心理分析
    三.大起大落:一个皮革手工业者人生的“高潮”与“低谷”
        (一)坎坷波折的前半生
        (二)改造生活
        (三)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四.“学而优则仕”:宁家成士绅梦想的破灭
        (一)求学
        (二)工作
        (三)管制
        (四)改造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
    一.集体化时代蔚村权力结构的变迁
    二.大队的核心干部
        (一)大队书记
        (二)大队长
        (三)其他干部
    三.小队干部
        (一)小队干部的基本设置
        (二)大队干部与小队干部之间的关系
    四.“三通四化”的干部形象
        (一)党课制度
        (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五.“人无完人”:干部的另一面
        (一)违反国家政策问题
        (二)“四清”与整风运动中的干部问题
        (三)作风问题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期对模范的塑造
    一.制造模范
        (一)制造模范的标准及变化
        (二)制造模范的困难与问题
    二.解读模范
        (一)模范贴近生活
        (二)模范无处不在
        (三)模范的奖励
    三.典型模范
        (一)水利专业队队长赵世喜
        (二)第七生产队长卫胜利
        (三)“保险会计”杨家星
    四.事件中的模范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
    一.互助组时期:妇女走向生产的准备
        (一)“互助”的早期理解
        (二)妇女参与生产的背景
        (三)效果和经验
        (四)理想的妇女形象
    二.初级社、高级社时期:从家庭妇女到劳动妇女
        (一)以妇女参加劳动生产为中心
        (二)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
    三.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妇女”和“革命妇女”的双重身份
        (一)新的要求
        (二)新的举措
        (三)新的变化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
    一.幼托事业的发展及幼儿教养
        (一)合作化时期“保育为主、教育为辅”的方针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对“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三)集体化时代后期:“儿童本位”的回归
    二.儿童的小学教养
        (一)集体化时代农村小学教育普及概况
        (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乡村社会中的民兵
    一.民兵制度的数据分析
        (一)人数统计
        (二)组织、干部结构
        (三)年龄分析
        (四)基本情况
    二.民兵的日常管理
        (一)军事训练制度
        (二)宣传、学习制度
        (三)武器管理制度
        (四)评优制度
        (五)问题及对策
    三.民兵的模范带头作用
        (一)改造种子山
        (二)抗旱蓄水
        (三)抗洪抢险
        (四)科学种田
    四.民兵营中的女民兵
    五.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中国共产党的尚俭戒奢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的几点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尚俭戒奢观
        1.4.2 作风建设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尚俭戒奢观的理论来源及现实依据
    2.1 理论来源
        2.1.1 尚俭戒奢是马克思主义节约理论的重要内容
        2.1.2 尚俭戒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华
        2.1.3 尚俭戒奢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2.2 现实依据
        2.2.1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2.2.2 改善党内作风和引领社会健康风气的需要
        2.2.3 培养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的需要
        2.2.4 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需要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尚俭戒奢观的形成及内涵
    3.1 中国共产党尚俭戒奢观的初步形成
        3.1.1 节省开支助力革命
        3.1.2 严惩奢靡浪费和贪污腐败
    3.2 中国共产党尚俭戒奢观的发展
        3.2.1 勤俭建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原则
        3.2.2 群众运动是反奢侈浪费的有效形式
        3.2.3 思想教育是反贪污浪费的重要手段
    3.3 中国共产党尚俭戒奢观的丰富
        3.3.1 勤俭节约要贯穿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3.3.2 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3.3.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作风建设
    3.4 中国共产党尚俭戒奢观的创新
        3.4.1 落实八项规定,弘扬勤俭新风
        3.4.2 整治奢靡腐败,真抓实干重成效
        3.4.3 倡导勤俭为民,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尚俭戒奢观的主要特点
    4.1 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本质
    4.2 内容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
    4.3 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改变现实的巨大力量
第5章 新时代弘扬中国共产党尚俭戒奢观的基本路径
    5.1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守初心和使命
        5.1.1 理想信念教育
        5.1.2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5.1.3 党的纪律教育
    5.2 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提高制度和规矩的执行力
        5.2.1 深化八项规定的落地落实
        5.2.2 发挥领导干部率先示范
        5.2.3 强化党内外监督体制
    5.3 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约束
        5.3.1 强化主体责任
        5.3.2 健全规章制度
        5.3.3 创新技术运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的概述
    2.1 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的社会背景
        2.1.1 新中国成立之前革命力量薄弱、物资条件匮乏
        2.1.2 新中国成立之后财政收支困难、生产力水平低下
    2.2 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节约理论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约思想
    2.3 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的形成过程
        2.3.1 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的萌芽时期
        2.3.2 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的发展时期
        2.3.3 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的成熟时期
第3章 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经济建设中的资源节约思想
        3.1.1 资源节约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同等重要
        3.1.2 增产节约是一项长期的经济战略方针
        3.1.3 资源节约力求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2 政治建设中的资源节约思想
        3.2.1 倡导资源节约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2.2 践行资源节约思想,加大民主监督力度
        3.2.3 弘扬资源节约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3.3 社会建设中的资源节约思想
        3.3.1 收缩开支,严控财政支出
        3.3.2 精打细算,节约社会物资
        3.3.3 控制人口增长,减少资源使用量
    3.4 环境保护中的资源节约思想
        3.4.1 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保障资源供应
        3.4.2 合理需求,考虑资源承载能力
        3.4.3 提倡综合利用的资源节约方法
    3.5 军事建设中的资源节约思想
        3.5.1 节约兵力,整编部队
        3.5.2 精简机关,精简人员
        3.5.3 节约物资,增加战略物资储备
第4章 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的当代价值
    4.1 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的理论价值
        4.1.1 继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节约理论
        4.1.2 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2 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的现实价值
        4.2.1 有助于物质财富积累和经济的长久发展
        4.2.2 有助于共产党人拒腐防变,促进建设廉洁政府
        4.2.3 有助于杜绝铺张浪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2.4 有助于指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1942-1943 年中原大灾荒概述
    第一节 中原大灾荒灾情概述
        一、受灾区域概况
        二、根据地灾情严重
    第二节 中原大灾荒的特点
        一、灾荒背景复杂
        二、涉灾地域异常辽阔
        三、灾害循环相生
    第三节 中原大灾荒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二、日本的侵略战争
        三、国民政府迟缓救灾
    第四节 中原大灾荒造成的影响
        一、对人口的影响
        二、对经济的影响
        三、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救灾思想与“治标”救灾举措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救灾思想回顾
        一、救灾思想的起源
        二、救灾体制
    第二节 宣传动员
        一、救灾前的宣传动员
        二、救灾中的宣传动员
    第三节 筹粮赈灾
        一、赈济粮款
        二、组织借粮
        三、开展对敌粮食斗争
    第四节 减轻税负
        一、减免公粮
        二、减租减息
    第五节 节约募捐与准备代食
        一、节约募捐
        二、准备代食
    第六节 处理灾荒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救助移民难民
        二、开展卫生防疫
        三、处理偷窃问题
        四、惩治贪污腐败
第三章 “治本”救灾举措
    第一节 创造农业生产条件
        一、兴修水利
        二、发展合作社
        三、开展捕蝗运动
    第二节 发展农业生产
        一、抢种补种农作物
        二、开展大生产运动
    第三节 发展副业
        一、发展纺织业
        二、发展家庭副业
    第四节 开展赎地救人运动
        一、开展赎地运动
        二、开展救人运动
第四章 党政、社会体制、民生运动与救灾
    第一节 加强政权建设以赢得阶级认同
    第二节 强化党的一元化领导以提高统领能力
    第三节 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
    第四节 开展民生运动以推动社会革新
第五章 救灾之成效、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主要成效
        一、成功度过灾荒
        二、推动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增进党群、干群、军民的关系
        四、战胜困难的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节 主要特点
        一、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
        二、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三、从单纯救济灾民转向服务抗战大局
    第三节 现实启示
        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三、倡导以“自立更生、生产救灾”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根本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党政领导干部政治品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动态研究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政治品德概述
    第一节 政治品德的相关概念分析
        一、政治品德的含义
        二、政治品德的特征
        三、中国古代对官德的要求
        四、官德与政治品德的关系
    第二节 政治品德与政治生态伦理
        一、政治生态伦理的含义
        二、政治与道德的相关性
        三、政治品德建设对净化政治生态的积极意义
    第三节 领导干部政治品德建设的作用
        一、领导干部政治品德表现的案例分析
        二、领导干部政治品德建设对反腐倡廉的促进作用
        三、领导干部端正政治品德对执政党政治生态建设的积极作用
第二章 领导干部政治品德存在问题的表现、危害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领导干部政治品德存在问题的表现
    第二节 领导干部政治品德存在问题的危害
    第三节 领导干部政治品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领导干部政治品德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一、体制缺陷
        二、管理机制的漏洞
第三章 国外政治品德建设的做法及借鉴
    第一节 美国官员政治品德建设的做法及借鉴
    第二节 新加坡官员政治品德建设的做法及借鉴
    第三节 日本官员政治品德建设的做法及借鉴
第四章 领导干部政治品德建设的路径
    第一节 完善制度规定,坚持执行
        一、完善领导干部政治品德建设相关法律制度
        二、设立专门部门坚持执行
    第二节 加强组织监察和社会监督
        一、加强组织监察,纪委监察双管齐下
        二、领导干部加强对身边人的监管
        三、保障群众监督的权利
        四、增加媒体监督的力度
    第三节 完善政治品德的纪律机制
    第四节 领导干部的政治品德教育
        一、领导干部自觉自修政治品德是关键
        二、广泛开展教育活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领导干部要爱惜民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当前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J]. 何哲. 国家治理, 2021(44)
  • [2]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D]. 李辰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解放战争时期苏北支前运动研究[D]. 张雅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D]. 于瑶. 山东大学, 2020(12)
  • [5]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D]. 丁新改. 苏州大学, 2020(06)
  • [6]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D]. 张瑜. 山西大学, 2020(01)
  • [7]中国共产党的尚俭戒奢观研究[D]. 何万婷.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毛泽东资源节约思想研究[D]. 王莉娟.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D]. 冯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党政领导干部政治品德建设研究[D]. 管卓. 青岛大学, 2019(02)

标签:;  ;  ;  ;  

领导干部要珍惜人民的力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