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雪灾安全设计与预防措施研究

道路工程雪灾安全设计与预防措施研究

一、道路工程积雪灾害的安全设计与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传峰[1](2020)在《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研究早在青藏铁路及公路建设过程中就逐步展开,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对于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及低等级公路路基的变形问题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及防治措施。但随着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入,经济建设需求不断增加,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高速公路必将成为常态化。多年冻土造成路基冻胀融沉及变形的不稳定性与高速公路建设高标准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尤其是复杂水热环境下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的防治问题已经成为新的难题。而公路路基和铁路路基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不能照搬青藏铁路关于路基变形及防治的一些研究成果,需要研究出适用于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区的理论和防治措施。本文针对共玉高速公路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导致的路基变形问题,以“共玉高速公路冻土沼泽地段路基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为依托,以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室内试验、变形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研究。多年冻土区冻土沼泽形成时存在一种天然的水热平衡,这种水热平衡对保护多年冻土是有利的。然而高速公路的修建势必会破坏原来的水热平衡体系,进而形成新的更为复杂的水热环境。本文通过对共玉高速沿线冻土沼泽区的分布及其工程地质分区特征分析,同时结合气候、太阳辐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影响水热环境的因素,进而更加深入地从复杂水文地质环境、复杂融区水热环境、复杂工程建设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进而得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主要是由于水、热、工程建设等综合因素所致,这种复杂的水热环境导致路基变形特征的独特性。2、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特征研究。复杂的水热环境加剧了路基的冻胀融沉,对路基的稳定性具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准确研究水热环境对路基变形特征的影响,通过对既有G214及共玉高速路基病害调查,并结合各病害分布特征,深入分析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路基变形的影响因素、过程及类型特征。得出路基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路基沉陷、不均匀沉降、边坡失稳等,为了规避这种变形(病害)就需要对内在变形机理进行深入研究。3、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研究。地基土和路基填料组成了新的路基结构,这种结构在构建新的水热平衡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冻融现象,而这种冻融现象又会产生大量的路基病害。根据在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填料的颗粒分析试验、易溶盐试验、击实试验、毛细管水上升高度试验、渗透试验、冻胀特性试验、冻融循环试验;以及地基土的冻胀试验、颗粒分析试验、液塑限试验、融沉特性试验的基础上,从路基填料和地基土这两个微观方面深入分析了路基的冻融特性。同时,为了准确研究水热环境改变对路基地温场变化以及路基变形的影响,通过路基地温场及位移监测,采集公路建设各阶段路基地温场及变形监测值,深入分析复杂水热环境下监测断面的路基地温场和沉降变形的相关性。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并从力学角度深入分析了产生路基变形的水分迁移、温度场效应及冻融循环理论,进而总结出复杂水热环境下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为科学有效的采用变形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冻土沼泽区公路建设具有指导意义。4、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防治措施研究。原G214线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路基病害,针对不同的路基病害也采用了很多防治措施,这些措施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解决水热平衡问题,人为快速地使路基和天然土体以及周边环境进行融合,构建新的平衡,进而减小水热交换对路基的破坏。目前常用单一的或简单的复合路基防治措施只能片面地解决复杂水热环境的某个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复杂水热环境的要求,故而需要研究出适应复杂水热环境的一套综合整治措施。本文结合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路基变形特征、路基变形机理等研究成果,提出7种防治措施,并详细分析这7种防治措施的特点以及可以解决的问题。再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这7种防治措施的效果,进而研究出一套适用于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的路基变形的防治措施。新提出的热棒+保温板+遮阳板+片石路基+砂垫层综合防治方案,更好地适应了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建设环境,既解决了路基热量问题又解决了路基排水问题,对于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变形控制具有显着效应,能明显提升冻土沼泽区多年冻土上限,降低路基累积沉降量,解决了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问题。本措施成功应用于共玉高速路基变形防治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以上4个方面的研究,掌握了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研究了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的变形特征及变形机理,提出了新的综合防治措施。本研究成果对多年冻土沼泽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全运营有较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社会和经济效益显着。

梁朋飞[2](2020)在《道路的路堤边坡对风吹雪的影响和防雪栅效果研究》文中提出风吹雪是积雪和降雪在风的作用下随风漂移和运行,并最终堆积的一种自然现象。在道路交通方面,首先,风吹雪形成的视程障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大大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其次,风吹雪携带的雪粒在道路上堆积形成大量积雪,会堵塞道路交通和影响车辆通行,造成车辆和人员被困。另外,风吹雪形成的大量积雪融化对路基的侵蚀作用也不容忽视。风吹雪强度一定时,道路风吹雪灾害的严重程度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路基本身形式的选择和参数设置,二是防护设施的形式和参数设置。本文利用现场模型实测和流场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影响道路风吹雪灾害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为风吹雪区域道路工程建设和风吹雪灾害防治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讨论数值模拟流场结果与实测积雪位置的对应关系,分析各模型积雪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流场中风速减小区域与积雪位置存在一定对应关系,但单纯依靠流场界限定量判定积雪位置的方法存在较大误差。(2)通过改变路堤模型边坡坡度,分析路堤边坡坡度对周边积雪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迎风边坡坡度对路堤周围积雪分布影响较大,较缓的迎风边坡使得路堤周围积雪量和积雪范围减小,路面更不易形成积雪,而背风边坡坡度对路堤周围积雪影响较小;路面不易积雪的临界边坡坡度在40o~45o之间。(3)分析了透风率对防雪栅前后积雪范围、积雪量以及积雪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防雪栅前侧积雪范围随透风率增大而减小,后侧积雪范围随透风率增大而增大,总积雪范围随透风率增大而增大;防雪栅各阶段积雪有不同的特点,透风率为65%防雪栅在中后期各阶段均表现出较强的阻雪能力。(4)以透风率0%的防雪栅为例,分析了防雪栅与路堤不同间距对道路周围积雪的影响。结果表明:防雪栅与路堤间距过小将使得积雪蔓延上路,加重道路雪害,防雪栅与路堤间距过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防雪栅的防雪效果,合理的间距设置才能使防雪栅发挥良好的防雪效果。

安静[3](2020)在《基于情景构建的恶劣天气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的应急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交通干道如同城市的动脉,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数量剧增,各种交通工具在给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交通系统的依赖性。在各种威胁城市交通安全的因素中,暴雨、暴雪、大雾等恶劣天气对其影响频率最高,范围也最广,不仅影响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也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在应对恶劣天气造成的城市交通干道瘫痪时,主要采用应急指挥型的应急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应对涉及多主体、多部门的突发事件时,可能由于缺乏前期协调合作,降低应急效率。而情景构建作为以事件为中心的应急准备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中部门间、地区间的割裂,实现多主体、多任务的有效统一。本研究从情景构建出发,构建了应对恶劣天气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的应急管理模式。首先,在文献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恶劣天气和城市交通干道瘫痪的概念内涵进行剖析,对情景构建的内涵及将其应用于城市交通干道瘫痪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搜集国内外恶劣天气条件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的典型案例,在辨识不同案例的特点和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探究导致该类事件发生的共性原因,并依据原因构建风险评估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风险因素。再次,根据筛选出的情景对情景任务进行划分,列出应急主体在各应急阶段所应完成的任务,并对各主体的应急能力进行评估,依此提出应急决策要点建议,构建恶劣天气条件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应急管理模式。最后,依据恶劣天气条件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的风险评估结果构建情景,对情景后果、应对任务、能力评估和决策过程进行分析,应用所构建应急管理模式并验证其合理性。

郑熙[4](2020)在《道路风吹雪灾害的数值计算和实测研究》文中认为风吹雪是一种气流携带着雪粒在近地面空气中运动、将雪从一地搬运到另一地的自然现象。当风吹雪发生时,不仅会引发视程障碍、能见度降低的现象,而且会造成道路不均匀积雪分布。本文采用现场实测、数值计算、风洞试验等方法,对道路风吹雪灾害进行研究。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对路基断面和防雪设施积雪分布状态进行测绘;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路基断面流场并与风洞试验得到的流场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防雪设施断面流场,分析防风雪作用机理,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路堤断面迎风侧越接近迎风边坡坡脚位置,风速越小;在迎风边坡上,由于边坡的抬升风速逐渐增高;在路堤表面,风速先降低后升高,且变化幅度不大;在背风侧边坡位置由于边坡的下降,风速随之大幅度下降。(2)路堤的积雪分布整体呈现“M”型,以路基中线为轴,两侧对称分布。由路肩向坡脚延伸,积雪深度逐渐增大,在两侧坡脚处积雪深度达到最大值,向两侧延伸,积雪深度逐渐减小。风吹雪形成的积雪廓线倾角范围为3°-14°,以14?作为路堤边坡坡角较为经济合适。(3)风雪流吹向防雪设施时,受到防雪栅挡雪墙的阻挡作用,风速逐渐减小。气流吹过防雪设施后,在背风侧风速减弱区时风速下降,雪粒子在减速区域堆积,降低了风雪流携带的雪粒子浓度。当风雪流在流经路基断面减速区域时,由于雪粒子浓度未达到饱和,雪粒子堆积量减少,从而减小道路风吹雪灾害。

吴青柏,李志军,沈永平[5](2020)在《冰冻圈工程学助力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文中研究表明冰冻圈与气候变化、人类工程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冰冻圈变化及其引发的冰冻圈灾害使寒区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冰冻圈各要素对重大工程影响具有显着不同的特点,冰川、积雪、海(河、湖)冰等主要以灾害方式影响重大工程的建设、安全运营和服役性。冻土作为工程构筑物的特殊地基土,冻融灾害和冻土热力学稳定性变化均会直接影响工程的稳定性。随着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冰冻圈各要素变化及其水文、生态环境、地表过程等变化均对重大工程产生显着的影响,需加强重大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与环境因素变化之间关系研究,重大工程安全保障技术也需更加综合地考虑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气候和环境变化将成为未来冰冻圈区重大工程建设、安全运营和工程服役性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时,"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给冰冻圈工程学带来机遇,而且也使其面临更大的挑战。

施佳誉,徐冬英,夏才初,周开方,程怡[6](2020)在《公路风吹雪雪阻分布规律及雪灾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白茫雪山防雪走廊段公路风吹雪雪阻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理,利用自主研发的自动气象站对相关路段的雪深进行监测,并利用监测所得到的数据结合Google Earth图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防雪走廊段的雪阻分布规律开展研究。研究表明:在白茫雪山防雪走廊段,当道路成型、周边环境不变且风向相同的情况下,路面雪深分布规律是相似的;对两个典型的道路横断面进行雪深量测,研究表明两侧有一定坡度的半路堑,路面产生了严重雪阻;雪阻主要是因为降雪时间长、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而道路两侧的地形地势和路侧植被、与主导风向垂直的公路走向、一定起伏的纵断面及以迎风半路堑和全路堑为主的横断面型式,加重了防雪走廊段雪阻灾害的程度。研究成果可为高寒雪灾影响地区的公路设计提供参考。

宁涛[7](2021)在《严寒环境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的制备及其融雪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幅员辽阔,严寒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然而半数以上的寒区在冬季存在严重的道路积雪结冰问题,给该地区人民的日常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导电混凝土无需中断交通,且绿色环保、节能高效,是解决寒区道路积雪结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采用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制备了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并基于道路融雪除冰对混凝土的路用和电热性能的要求,研究了混凝土在不同石墨烯掺量下的力学和导电性能。通过对电极间距和输入电压的优化改进了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的融雪效率和融雪能耗。研究结果将为严寒环境下融雪用导电混凝土的性能提升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在道路融雪工程中的推广和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本试验选取物理法原位多层石墨烯(ISMG)、碳纤维(CF)、钢纤维(SF)为导电相制备了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为达到严寒环境融雪用导电混凝土的目标强度,研究了ISMG掺量为水泥质量分数的0%、0.2%、0.4%、0.6%、0.8%、1.0%混凝土28 d龄期的抗压、抗折强度。研究结果得出ISMG掺量为0.4%时,混凝土28 d龄期强度为最佳值,抗压强度为45.0 MPa,抗折强度5.7MP。采用扫描电镜(SEM)分析了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观形貌变化,探明ISMG可以通过增强致密性的方式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通过增强韧性的方式提高抗折强度。(2)为达到设计电阻率,通过分散剂正交试验的结果确定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石墨烯分散剂,分散剂的掺量为ISMG质量的2倍;通过对比万用表和108 V交流电的电阻率测试结果,得到使用108 V交流电测试混凝土的电阻率得到的结果更加精准,可靠;通过测试ISMG掺量为0%、0.2%、0.4%、0.6%、0.8%、1.0%时混凝土28 d、56 d、90 d、180 d、360 d龄期的电阻率,得到当ISMG掺量为0.4%时,混凝土28 d龄期电阻率为最佳值12.66?·m;且混凝土的长龄期电阻率比较稳定。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导电网络,发现ISMG可以和碳纤维、钢纤维形成三相复合导电网络提升混凝土的导电性能。(3)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理论对于导电混凝土的融雪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优化电阻,增加混凝土导热系数,施加绝热层,适当的降低混凝土的板厚的方式提高导电混凝土的融雪效率,节约融雪能耗。并测试了ISMG掺量为0%、0.2%、0.4%、0.6%、0.8%、1.0%时混凝土28d龄期的导热系数,发现随着石墨烯掺量的增加,导电混凝土的导热系数逐渐增加,当石墨烯掺量为1.0%时,导电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为3.7W/(m·K)。(4)使用冰柜模拟严寒环境进行了室内融雪试验,研究了电极间距10cm、18cm、28 cm以及输入电压为108V、156V、220V对混凝土融雪效率、融雪能耗的影响。经优化,最佳电极间距为10cm,最佳输入电压为156V。初始环境温度为-15℃,风速20 km/h,板厚5cm,电极间距10 cm,输入电压156V,经优化的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板在2 h内可融化21 cm厚的积雪,融雪过程中的平均能耗密度为6.6 kW·h/m2。

王承振[8](2019)在《中巴交通廊道滑坡堵江堰塞湖风险调控选线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中巴交通廊道巴基斯坦北部段地质背景特殊、自然环境复杂。尤其是印度河上游及其支流流域曾经多次发生大型滑坡堵江事件,因此对中巴交通廊道面临滑坡堵江堰塞湖风险时的风险调控与选线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搜集整理已有资料、对遥感数据解译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中巴交通廊道滑坡堵江灾害的孕灾环境;其次,我们依据滑坡堵江形成条件,廊道内历史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确定了滑坡堵江灾害高风险地区并作为研究区域;最后根据对近年来国内外大型滑坡堵江灾害威胁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案例的分析,得出滑坡堵江灾害对道路的主要危害模式。上述工作对开展下一步选线工作提供了基础。本文选取了三段典型案例并给出相应设计方案,分析总结出选线要点,使选线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拟建中巴铁路Attabad堰塞湖段改建工程线路设计:对拟建中巴铁路Attabad堰塞湖段受灾情况进行了统计,分三段对既有铁路线路进行改建设计并对堰塞湖湖区改建铁路与既有线的三个接轨方案进行比选,确定最终改建工程线路设计方案。拟建中巴铁路达苏大坝上游峡谷段新建工程线路设计:在山区沿河线设计理念下,作出峡谷段低线位方案,并与既有高线位方案进行工程量统计对比分析,最后认为铁路选择高线位方案通过该区域更为合理。拟建中巴铁路Gouro至Sikandar段新建工程线路设计:以是否考虑峡谷段滑坡堵江风险为标准,根据该区域地形特点,做出宽谷段提前跨河绕避的高线位方案,经过与已有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发现高线位方案安全性高但投资成本增加,最后提出以滑坡堵江概率为指标的风险调控原则,若该区域发生滑坡堵江造成水位上涨45米的概率超过13%,选择提前跨河绕避的方案更为有利。根据上述三个选线案例我们提出了滑坡堵江堰塞湖高风险区新建铁路选线要点与既有铁路改建工程绕湖选线设计要点。线路在遇到滑坡堵江危险时,提前抬高线位是规避风险的根本措施。铁路在经过峡谷时,若低线位沿河线方案优势不明显,且高低线位工程投资相差不大时,无论是否存在滑坡堵江灾害风险,均适合直接选择走高线位方案。铁路在经过宽谷峡谷相间的地形时,高低线位方案差别较大,最终是否直接采用高线位方案需要以期望年换算工程运营费作为比选指标进行比。

徐嵩[9](2019)在《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京津冀山地城镇处于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水文和气候条件对区域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影响显着。内部环境方面,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山地城镇生态环境胁迫因子的数量和强度均有较大的变化,京津冀的山洪也相应地表现出特殊的致灾演变规律。由此可见,京津冀山地城镇是一个外部环境极其复杂,内部结构严重不稳,极易受山洪灾害影响的地区,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京津冀山地城镇的山洪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因此结合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山洪灾害防控是山地城镇规划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在多学科交叉视角下,对山地城镇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之间的耦合特点进行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建构了一个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一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并根据利用GIS等技术方法模拟得到的综合评价结果以及实地调研资料,从宏观和中微观层面分别提出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策略,以达到提高山地城镇应对山洪灾害的能力、建立与生态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目的。论文共八章,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对应第一到第三章的内容。这一部分通过对选题背景的分析,明确论文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将全文研究聚焦于山地城镇山洪与生态安全耦合特征及规划的应对方法上,找寻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空白与不足,从而明确研究的思路和方向。随后,在生态安全视角下,分析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与山洪灾害的耦合特点,进一步明确研究区域山洪灾害的内外环境,并着重对京津冀山洪灾害致灾特性进行解析,为下文提出生态防灾规划理论奠定基础。(2)第二部分为模型建构,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首先,建构了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框架,在研究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基础上,构建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生态-灾害的耦合研究,由此可识别山地城镇基于山洪灾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随后,以京津冀山地城镇为实证对象,将第四章提出的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应用到研究区——京津冀山地城镇中。运用极差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借助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与提取处理,细分为“理想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很不安全”五个评判标准等级,构建京津冀山地城镇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总体来看,京津冀山地城镇全区域生态安全指数在0.3~0.5之间呈离散分布,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分区来看,京津冀北部山区生态安全状况相对较好,东部山区生态状况次之,西部山区生态安全水平最低,极易发生灾害且受到干扰后难于恢复。这一部分为后文基于研究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提出生态防灾规划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撑。(3)第三部分为规划策略,对应于后三章内容。第六章基于研究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区域层面提出了针对京津冀山地城镇外部自然环境与区域城镇实体两方面的生态防灾规划策略。其中,在外部生态环境层面,结合京津冀山地城镇地域特点,构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网络,并制定基于生态修复的洪灾防控策略,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破坏山洪灾害的孕育条件,增强生态韧性;在区域城镇实体空间层面,探讨了山地城镇化发展战略、防灾空间结构、城乡居民点承灾能力、产业空间生态布局以及区域支撑体系这五方面内容,结合生态防灾理念进行优化和设计,提出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群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山洪防灾对策。第七章从区域层面延伸至山地城镇内部各空间要素,从城镇的中微观尺度的物质空间要素出发,在山洪灾害综合防控的视角下,根据山地各县区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研究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空间发展、功能布局、道路系统以及工程技术方面的规划应对策略与生态化防灾设计。第八章是结论部分,对论文的主要结论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研究做了展望。综上,本文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出发,对山地城镇山洪灾害防控与生态安全展开结合研究,建构了适应京津冀山地城镇特点的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并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不同水平的基于山洪灾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从区域和城镇层面分别提出生态防灾的规划策略,为京津冀山地城镇应对山洪灾害、维护生态安全的城乡规划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意义。

王洪涛[10](2019)在《新疆S316线蜂场至则克台段滑坡发育特征及稳定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和新源县境内,由于区内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耦合影响,研究区内滑坡灾害广泛发育,对研究区内道路工程的建设构成了威胁。因此,本文以“S316蜂场至则克台段升级改造公路工程不良地质作用危险性评估”项目为依托,在对S316蜂场至则克台沿线滑坡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并结合研究区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研究区内滑坡灾害孕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发育类型以及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沿线典型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初步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工程措施。本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对研究区内典型滑坡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阔勒德能萨依滑坡区主轴长约在160-300m之间,平均宽度约在100-300m之间,滑体厚度在8.0-40.0m之间,滑坡体体积约在12.8-180万m3之间;阿克萨依滑坡区主轴长约在30-50m之间,平均宽度约在15-25m之间,滑体平均厚度约在3.0-4.0m之间,滑坡体体积约在1350-5000m3之间;阔勒德能萨依滑坡均属于推移式黄土滑坡,而阿克萨依滑坡均属于小型浅层牵引式黄土滑坡。(2)用野外判定法和传递系数法相结合对研究区典型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阔勒德能萨依滑坡1#滑坡和2#滑坡在工况一(自重)条件下均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而3#滑坡处于稳定状态;1#滑坡和2#滑坡在工况二(自重+暴雨)条件下均处于不稳定状态,而3#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1#滑坡、2#滑坡和3#滑坡在工况三(自重+地震)条件下均处于不稳定状态。阿克萨依滑坡1#滑坡和2#滑坡在工况一(自重)条件下均处于稳定状态状态;1#滑坡和2#滑坡在工况二条件下均处于欠稳定状态;阿克萨依1#滑坡和2#滑坡在工况三条件下均处于不稳定状态。(3)对研究区典型滑坡灾害提出了防治工程的初步建议。其中对阔勒德能萨依1#和2#滑坡建议采取路线避让+排水+填缝的工程治理方案,对3#滑坡采取排水+填缝的工程治理方案,同时加强监测预警;根据阿克萨依滑坡变形特征和主要诱发因素,建议采用在路侧利用废方回填老路边坡,对滑坡底部老路挖方临空面进行反压,防止因边坡开挖造成滑坡进一步下滑。

二、道路工程积雪灾害的安全设计与防治措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路工程积雪灾害的安全设计与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研究现状
        1.2.2 冻土沼泽区路基冻融特性研究现状
        1.2.3 冻土沼泽区路基结构研究现状
        1.2.4 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研究现状
        1.2.5 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1.2.6 研究现状的不足与问题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
    2.1 冻土沼泽区分布
    2.2 冻土沼泽区工程地质分区
    2.3 复杂水热环境影响因素
        2.3.1 气候
        2.3.2 太阳辐射
        2.3.3 地形地貌
        2.3.4 地层岩性
        2.3.5 水文地质
    2.4 复杂水热环境成因
        2.4.1 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
        2.4.2 复杂的融区水热环境
        2.4.3 复杂的工程建设环境
        2.4.4 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综合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特征
    3.1 路基病害分布特征
        3.1.1 原国道G214路基病害调查
        3.1.2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调查
        3.1.3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分布特征
    3.2 路基变形影响因素
        3.2.1 水热环境因素
        3.2.2 工程建设因素
    3.3 路基变形特征
        3.3.1 路基变形过程
        3.3.2 路基变形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
    4.1 路基冻融特性试验
        4.1.1 路基填料冻融特性试验
        4.1.2 地基土冻融特性试验
        4.1.3 试验结果分析
    4.2 路基变形监测
        4.2.1 监测断面选择原则
        4.2.2 监测断面概况
        4.2.3 路基地温场及变形监测系统
        4.2.4 路基断面地温监测结果
        4.2.5 路基断面变形监测结果
        4.2.6 路基变形监测结果特征分析
    4.3 路基变形机理
        4.3.1 水分迁移
        4.3.2 温度场效应
        4.3.3 冻融循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防治措施研究
    5.1 路基变形防治原则
    5.2 路基变形常用防治措施适用性分析
        5.2.1 单一防治措施
        5.2.2 复合防治措施
    5.3 路基变形综合防治措施数值模拟研究
        5.3.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5.3.2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5.3.3 数值计算模型
        5.3.4 边界条件设定
        5.3.5 模型计算参数
        5.3.6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7 不同防治方案效果对比
    5.4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防治实例
        5.4.1 醉马滩冻土沼泽区
        5.4.2 长石头山冻土沼泽区
        5.4.3 巴颜喀拉山冻土沼泽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道路的路堤边坡对风吹雪的影响和防雪栅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风吹雪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风吹雪研究现状
        1.2.1 风吹雪研究方法
        1.2.2 路基断面形式和防护措施设置研究
        1.2.3 道路风吹雪灾害现有防治措施
    1.3 现有研究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介绍
    2.1 概述
    2.2 现场模型实测
        2.2.1 现场模型实测方法简介
        2.2.2 实测场地选择
        2.2.3 模型制作和安装
        2.2.4 现场信息记录汇总
        2.2.5 积雪测量
    2.3 流场数值模拟
        2.3.1 基本控制方程
        2.3.2 计算数值方法
        2.3.3 湍流模拟方法和湍流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道路路堤边坡坡度对风吹雪积雪影响
    3.1 概述
    3.2 模型和工况设置
        3.2.1 现场模型实测
        3.2.2 流场数值模拟
    3.3 结果分析
        3.3.1 路堤积雪位置与风速减弱区对应关系
        3.3.2 迎风边坡坡度改变对路堤积雪影响
        3.3.3 背风边坡坡度改变对路堤积雪影响
        3.3.4 路面不易积雪的临界边坡坡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路防雪栅参数设置对其积雪特性影响
    4.1 概述
    4.2 防雪栅透风率影响
        4.2.1 防雪栅透风率模型和工况设置
        4.2.2 防雪栅积雪演化过程和积雪机理
        4.2.3 透风率对防雪栅阻雪量影响
        4.2.4 透风率对防雪栅积雪范围影响
    4.3 防雪栅与路堤间距影响
        4.3.1 防雪栅与路堤不同间距模型和工况设置
        4.3.2 防雪栅与路堤不同间距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情景构建的恶劣天气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的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城市道路瘫痪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1.3.2 情景构建的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与不足
        1.6.1 本文创新之处
        1.6.2 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恶劣天气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的概述
    2.1 恶劣天气基本概述及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2.1.1 大风天气的基本概述及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2.1.2 大雪天气基本概述及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2.1.3 大雾天气基本概述及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2.1.4 强降雨和持续强降雨天气基本概述及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2.1.5 沙尘暴天气基本概述及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2.2 城市交通干道瘫痪的内涵
    2.3 恶劣天气影响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的特点
        2.3.1 地域性
        2.3.2 频率高发性
        2.3.3 影响范围广泛性
        2.3.4 破坏性
        2.3.5 事件处理的急迫性
        2.3.6 疏导救援的困难性
第三章 情景构建运用于恶劣天气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应急管理的有效性分析
    3.1 突发事件情景构建的方法
        3.1.1 情景构建的概念
        3.1.2 情景构建的步骤
    3.2 情景构建运用于恶劣天气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应急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3.2.1 恶劣天气频发影响城市交通干道的运行
        3.2.2 现有的应急准备工作体系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3.2.3 公众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质疑
    3.3 情景构建运用于恶劣天气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应急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3.3.1 情景构建有助于明确应急准备的目标
        3.3.2 情景构建能够为城市交通应急预案的管理提供方法
        3.3.3 情景构建有助于改进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第四章 恶劣天气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应急管理模式的构建
    4.1 城市交通干道瘫痪的情景筛选
        4.1.1 案例汇总
        4.1.2 主要原因分析
        4.1.3 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4.2 情景任务分析
        4.2.1 应急阶段划分
        4.2.2 应急主体划分
        4.2.3 应急任务分析
    4.3 应急能力评估
        4.3.1 应急能力要素
        4.3.2 应急能力评估的方法和流程
    4.4 应急决策要点建议
        4.4.1 应急决策要点
        4.4.2 应急准备建议
第五章 应急管理模式的应用分析
    5.1 恶劣天气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的情景构建——以暴雪天气为例
        5.1.1 情景主体信息
        5.1.2 恶劣天气影响下城市交通干道系统风险评估
        5.1.3 恶劣天气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的情景描述
        5.1.4 恶劣天气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的事件后果
    5.2 恶劣天气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任务梳理
    5.3 恶劣天气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应急能力评估
        5.3.1 分析能力要素
        5.3.2 缺失能力分析
    5.4 恶劣天气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决策要点
        5.4.1 指挥协调层应急决策要点
        5.4.2 专业处置层应急决策要点
        5.4.3 社会参与层应急决策要点
    5.5 恶劣天气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应急准备建议
        5.5.1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5.5.2 注重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
        5.5.3 完善信息发布机制
        5.5.4 探索多元化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
        5.5.5 建立恶劣天气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应急体系框架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道路风吹雪灾害的数值计算和实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
        1.3.1 风洞试验研究现状
        1.3.2 数值计算研究现状
        1.3.3 现场实测研究现状
        1.3.4 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风吹雪雪粒子运动分析
    2.1 概述
    2.2 雪粒子的起动
        2.2.1 雪粒子的受力分析
        2.2.2 雪粒子起动的影响因素
    2.3 雪粒子的运动形式
        2.3.1 蠕移
        2.3.2 跃移
        2.3.3 悬移
    2.4 雪粒子的堆积
    2.5 小结
第三章 路基流场的数值计算和风洞试验对比研究
    3.1 概述
    3.2 数值计算
        3.2.1 模拟方法
        3.2.2 模拟结果
    3.3 风洞试验
        3.3.1 试验设备
        3.3.2 试验模型
        3.3.3 试验结果
        3.3.3.1 风速
        3.3.3.2 风向
    3.4 小结
第四章 风吹雪引起的道路积雪堆积形态研究
    4.1 概述
    4.2 实测概况
        4.2.1 测试区域
        4.2.2 气象信息
    4.3 雪的物理性质测试结果
        4.3.1 雪密度
        4.3.2 雪的休止角
        4.3.3 雪通量
    4.4 道路风吹雪积雪分布测试
        4.4.1 零路堤
        4.4.2 低路堤
        4.4.3 中路堤
        4.4.4 高路堤
        4.4.5 路堑
        4.4.6 背风半路堑
    4.5 小结
第五章 防雪设施积雪堆积状态研究
    5.1 概述
    5.2 挡雪墙
    5.3 防雪栅
        5.3.1 单层防雪栅
        5.3.2 双层防雪栅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冰冻圈工程学助力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冰冻圈工程学主要研究任务
2 研究现状
3 冰冻圈要素与工程关系
4 气候变化与冰冻圈工程服役性
5“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中的主要工程问题

(6)公路风吹雪雪阻分布规律及雪灾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白茫雪山防雪走廊段风吹雪雪阻分布规律
    1.1 纵向分布
    1.2 横向分布
2 白茫雪山防雪走廊段风吹雪灾害形成机理
    2.1 气候因素
    2.2 地形地势
    2.3 路侧植被及障碍物
    2.4 平面线形
    2.5 纵断面型式
    2.6 横断面型式
        2.6.1 路堤
        2.6.2 迎风半路堑
        2.6.3 背风半路堑
        2.6.4 全路堑
3 结语

(7)严寒环境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的制备及其融雪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石墨烯混凝土
        1.2.2 导电混凝土的制备及其导电性能研究
        1.2.2.1 导电混凝土制备的研究
        1.2.2.2 混凝土的导电性能研究
        1.2.3 导电混凝土的融雪试验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试验方案
    2.1 试验材料
        2.1.1 导电相材料
        2.1.2 其他材料
    2.2 配合比设计及试件的成型与养护
        2.2.1 配合比设计
        2.2.2 试件成型与养护
        2.2.2.1 力学性能测试
        2.2.2.2 导电性能测试
        2.2.2.3 SEM试验
    2.3 本章小结
3 石墨烯对复相导电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以及机理分析
    3.1 石墨烯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
    3.2 石墨烯掺量对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研究
    3.3 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的导电性能研究
    4.1 分散剂的掺量对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
    4.2 测试电压对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
    4.3 石墨烯的掺量对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
    4.4 长龄期对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的热力学理论与性能研究
    5.1 导电混凝土的融雪原理
    5.2 导电混凝土的热力学性质
        5.2.1 比热容
        5.2.2 导热系数
    5.3 导电混凝土的传热方式
        5.3.1 热对流
        5.3.2 热传导
        5.3.3 热辐射
    5.4 本章总结
6 严寒环境下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板的融雪试验研究
    6.1 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板参数的设计
    6.2 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板室内融雪试验的设计
    6.3 不同电极间距布置的复相导电混凝土板的融雪试验研究
        6.3.1 电极间距对于复相导电混凝土板的融雪效率影响研究
        6.3.2 电极间距对于复相导电混凝土板的融雪能耗影响研究
    6.4 不同输入电压的复相导电混凝土板的融雪试验研究
        6.4.1 输入电压对于复相导电混凝土板的融雪效率影响研究
        6.4.2 输入电压对于复相导电混凝土板的融雪能耗影响研究
    6.5 本章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巴交通廊道滑坡堵江堰塞湖风险调控选线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巴铁路研究现状
        1.2.2 滑坡堵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巴交通廊道滑坡堵江堰塞湖孕灾环境及风险区划分
    2.1 中巴交通廊道滑坡堵江堰塞湖孕灾环境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地质构造
        2.1.4 气候条件
        2.1.5 水文条件
    2.2 滑坡堵江灾害影响因素及中巴铁路交通廊道滑坡堵江灾害分布
        2.2.1 滑坡堵江灾害的影响因素
        2.2.2 中巴铁路交通廊道滑坡堵江灾害分布
    2.3 滑坡堵江危害道路安全案例分析
        2.3.1 近年来国内外典型滑坡堵江危害道路安全案例介绍
        2.3.2 滑坡堵江对道路安全的主要危害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既有铁路滑坡堵江段改建选线
    3.1 既有滑坡堵江段铁路选线案例
        3.1.1 受灾铁路介绍
        3.1.2 铁路改建设计方案
    3.2 滑坡堵江灾害铁路既有线减灾对策及绕湖改建选线设计要点
        3.2.1 滑坡堵江灾害铁路既有线减灾对策
        3.2.2 铁路既有线灾后绕湖改建选线设计要点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峡谷段高低线位方案对投资影响的分析
    4.1 山区沿河线设计理念
        4.1.1 路线布局
        4.1.2 几种河谷地形条件下的选线
    4.2 峡谷段铁路高低线位方案选线案例
        4.2.1 Dasu水电站概况及库区环境介绍
        4.2.2 铁路线路设计方案思路
        4.2.3 两种设计方案比较
        4.2.4 峡谷与一般山区河谷沿河线高低线位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风险分析的滑坡堵江高风险区铁路方案比选原则
    5.1 新建铁路减灾选线策略
    5.2 峡谷宽谷相间地形滑坡堵江高风险区段铁路选线案例
        5.2.1 区域介绍
        5.2.2 Goure至 Sikandar段铁路线路设计方案
        5.2.3 基于滑坡堵江风险概率的铁路设计方案选用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背景
        1.1.2 气候变化的环境背景
        1.1.3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本研究界定的范围
        1.2.2 山地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1 灾害学相关理论
        2.1.2 城市安全理论
        2.1.3 环境地学基础理论
    2.2 国内外生态安全与山洪防灾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2 国内研究动态
        2.2.3 相关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安全视角下京津冀山洪致灾特性
    3.1 北方山地生态安全与灾害背景
        3.1.1 北方山地城镇的分布
        3.1.2 地形地质条件
        3.1.3 山地气候特征
        3.1.4 生态环境与安全格局特征
        3.1.5 社会与城镇发展现状
        3.1.6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山洪灾情
    3.2 京津冀山洪致灾特性分析
        3.2.1 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的耦合特点
        3.2.2 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山洪致灾特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探析
    4.1 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建构
        4.1.1 生态思维的价值内涵
        4.1.2 生态防灾规划概念
        4.1.3 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框架
    4.2 生态防灾规划要素构成、原则及价值取向
        4.2.1 生态防灾规划要素构成
        4.2.2 生态防灾规划基本原则
        4.2.3 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的价值取向
    4.3 基于山洪灾害的山地城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方法
        4.3.1 综合评价原则
        4.3.2 综合评价方法
    4.4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4.4.1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原理
        4.4.2 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4.4.3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5 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4.5.1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4.5.2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及权重确定
        4.5.3 生态安全评判标准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格局实证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地理区位情况
        5.1.2 山地环境现状
        5.1.3 山地环境问题
    5.2 京津冀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2.1 山洪致灾因子的危险性评价
        5.2.2 山洪孕灾环境的连锁性评价
        5.2.3 山洪灾害群承灾体的易损性评价
        5.2.4 山洪灾害风险耦合评价与分析
        5.2.5 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5.3 基于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5.3.1 生态安全格局综合评价
        5.3.2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因子提取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区域规划视角下山地城镇生态安全与洪灾防控
    6.1 基于山地城镇外部生态环境保护的洪灾防控策略
        6.1.1 基于山洪防控的区域生态安全网络规划设计
        6.1.2 基于安全保障的区域层面山地生态修复
    6.2 基于区域层面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空间山洪防控对策
        6.2.1 基于可持续城镇化的洪灾防控规划
        6.2.2 基于区域协同的生态防灾空间结构
        6.2.3 基于山洪承灾能力的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6.2.4 基于山洪灾害缓减的产业空间生态布局
        6.2.5 应对山洪灾害的区域支撑体系规划
    6.3 小结
第7章 京津冀山地城镇内部空间生态防灾规划策略
    7.1 空间发展的生态控制指引
        7.1.1 基于生态安全考量的空间发展
        7.1.2 基于防灾安全的山地城镇平面形态
    7.2 功能布局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2.1 基于空间适灾的功能区生态防灾布局
        7.2.2 基于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
    7.3 道路系统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3.1 保障道路系统灾时畅通
        7.3.2 减小道路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7.4 工程技术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4.1 山洪防洪工程技术的生态适应性
        7.4.2 竖向规划设计的生态防灾要点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B: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C:调研村镇列表
附录 D:续表6-12京津冀山地村镇空间形态图谱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新疆S316线蜂场至则克台段滑坡发育特征及稳定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地质环境背景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特征
        2.1.3 水文特征
    2.2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工程地质条件
    2.3 研究区人类工程活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滑坡发育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不良地质作用分析
    3.2 研究区滑坡发育特征
        3.2.1 滑坡位置
        3.2.2 滑坡地形地貌特征
        3.2.3 滑坡空间形态特征及类型
        3.2.4 滑坡物质组成特征
    3.3 研究区滑坡成因分析与变形破坏机制
        3.3.1 阔勒德能萨依滑坡
        3.3.2 阿克萨依滑坡
    3.4 研究区滑坡危害程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滑坡稳定性评价分析
    4.1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4.2 阔勒德能萨依滑坡稳定性评价分析
        4.2.1 定性评价
        4.2.2 定量评价
        4.2.3 综合评价
    4.3 阿克萨依滑坡稳定性评价分析
        4.3.1 定性评价
        4.3.2 定量评价
        4.3.3 综合评价
    4.4 滑坡灾害发展趋势与危害性预测
        4.4.1 阔勒德能萨依滑坡
        4.4.2 阿克萨依滑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滑坡防治方案建议
    5.1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
    5.2 滑坡防治方案建议
        5.2.1 阔勒德能萨依滑坡
        5.2.2 阿克萨依滑坡
    5.3 沿线其它潜在滑坡灾害点特征及防治建议
        5.3.1 潜在滑坡灾害点特征
        5.3.2 典型潜在滑坡的处置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建议
    6.1 总结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道路工程积雪灾害的安全设计与防治措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D]. 张传峰.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道路的路堤边坡对风吹雪的影响和防雪栅效果研究[D]. 梁朋飞.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3]基于情景构建的恶劣天气下城市交通干道瘫痪的应急管理研究[D]. 安静. 西北大学, 2020(06)
  • [4]道路风吹雪灾害的数值计算和实测研究[D]. 郑熙.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5]冰冻圈工程学助力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J]. 吴青柏,李志军,沈永平.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04)
  • [6]公路风吹雪雪阻分布规律及雪灾形成机理研究[J]. 施佳誉,徐冬英,夏才初,周开方,程怡. 公路, 2020(01)
  • [7]严寒环境石墨烯复相导电混凝土的制备及其融雪行为研究[D]. 宁涛. 常州大学, 2021(01)
  • [8]中巴交通廊道滑坡堵江堰塞湖风险调控选线对策[D]. 王承振.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9]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D]. 徐嵩. 天津大学, 2019
  • [10]新疆S316线蜂场至则克台段滑坡发育特征及稳定性评价研究[D]. 王洪涛. 长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道路工程雪灾安全设计与预防措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