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艺术感悟

佛像艺术感悟

一、佛教造像艺术感悟(论文文献综述)

龙红,张婷,邓新航[1](2021)在《论巴蜀石窟大型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蜀石窟大型佛教造像数量之多,堪称全国乃至世界之冠,单是高度在10米以上的就有20多尊,是名副其实的"大佛之乡"。这些大型佛教造像的雕凿凝结着历代能工巧匠的伟大智慧和创造能力,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尺度融洽和谐、气氛庄严肃穆、景观自然相生、崇高审美追求。

阮洁[2](2021)在《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五代佛教造像的美学意义》文中提出

邓君雯[3](2021)在《唐代佛造像动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冉令江[4](2021)在《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研究》文中提出

刘海宁[5](2021)在《神性的形象诠释 ——以敦煌和梵蒂冈的造型艺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神性的艺术诠释为主线,以敦煌和梵蒂冈艺术集群的作品为例,围绕其中的雕塑、壁画以及建筑装饰等在诠释神性中的异同进行了论述与论证。敦煌和梵蒂冈艺术既是东西方文明的精粹,也是佛教和基督教艺术的经典、本文以敦煌和梵蒂冈艺术作品为例,借助图像学、风格学等研究方法,对二者进行切实的比较研究。其中包含了对二者作品内容、艺术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梳理分析,也涉及了创作主体、社会背景、宗教教义等内容的阐释。本文首先分别对敦煌与梵蒂冈造型艺术的内容、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进行了简要概述,进而以艺术作品为依据,从艺术发展史、宗教社会学和美学等角度对造型艺术和宗教神性思想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研究,围绕敦煌和梵蒂冈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论述并论证它们是如何来诠释神性思想的。着重从造型艺术语言的角度,对两者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解析两者在表现手法、艺术追求上的差异与相通,结合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方式探寻其形成的深层原因,力图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精神等方面,对敦煌与梵蒂冈的造型艺术进行学术层面的探讨和研究。

项祎[6](2021)在《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文中提出王子云先生是我国倡导西北艺术文物考古第一人。由他发起并建议当时国民政府批准组建了中国首个官方艺术文物考古团体: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所以说,他是中国美术考古事业的拓荒者;同时他也是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的先行者,是提议建立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人。他也是中国编写中国雕塑艺术通史的第一人,经三十年不懈努力终成不朽着作《中国雕塑艺术史》!本文分五部分论述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首先论述王子云先生不同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背景,既是概述王子云先生的学术转折也是对于他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背景和目的的一种分析。首先王子云先生是从新文化运动思潮中走出的具有求变思想的艺术青年,他是艺术实践者出身,经历过私塾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学习、西画学习,到欧洲又学习了雕塑艺术。在海外游学的经历使他具备了中西视野,也了解到民族艺术文化遗存流失海外的现状。同时王子云先生在开始对中国古代雕塑研究是处于国难当头时期的一种文化自觉,对于中国古代民族艺术的一种保护和调查的一种文化责任。为此他呈书国民政府教育部申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官办的艺术文物考察团——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一大壮举,这个历时四年跨越五省的考察团对于民族文化调查保护艺术遗存意义重大,对于那些至今已经无存的艺术文物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这也是王子云先生考察研究的巨大成就。进入到雕塑史研究的考察部分,同时也是王子云先生考察研究思想体系的一个形成过程。王子云先生在考察中的考察方法既具有他自身的审美解读,也有结合田野考察的方法和文化比较学的眼光,他的考察方法除了对于艺术文物的测量、记录、拍摄,还采用了临摹、速写、拓印、模铸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王子云先生整体性的考察意识下所产生的独一无二的绘制全景图像的研究方法,既在整体上将大型美术遗迹的全貌予以展现,同时在局部上将差异也予以体现,同时他将大型美术遗迹的时代特性定格在了他考察的时代。全景图像既能转化为将300华里的唐陵尽收一图,也能将东西长1680米的莫高窟绘于一卷,将这种大景观大气氛展现出来,开全景美术遗迹考察研究方法的先河。王子云先生的全景图绘制不仅使用了美术写生的这种方式,同时也借助了测绘测量的方式来予以记录,我们可以看到王子云先生所采用的C编号与石彰如先生所采用的C编号是完全相同的,仅是对于耳洞没有呈现。王子云先生在敦煌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王子云先生最早向国民政府提出申请建立敦煌研究院,使得敦煌莫高窟这个文化宝库结束了百年来遭受劫掠盗抢的状况,收归由国家管理。我在重走王子云先生考察之路的过程中,对王子云先生考察的部分古代雕塑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2019年对克孜尔石窟的实地考察,寻找全图角度拍摄。许多珍贵遗迹正是由王子云先生当时的记录,我们今天才得以了解,如:唐定陵因受时代破坏大量石刻已无存,王子云的唐定陵照片和图像绘制成为了后人研究的珍贵资料。进入到论述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史研究,同时也是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精神核心和学术理念的建立,他的研究方法具有其个人特色,因为他的所有研究都是立足于它的实际考察所获得的一手资料之上的,他将散落在中国大地的雕塑遗存进行分期、风格归纳,以及分类研究。以借鉴西方雕塑史研究的方法来选择研究材料。研究视野上将“雕”和“塑”的艺术遗存都归纳到雕塑艺术范畴中,雕就是只要是经过刀工雕琢的这种艺术,比如说线刻画、画像石、石刻线画,以及塑造成型的一些有起伏造型的艺术,比如说瓦当艺术都归纳在了雕塑艺术中,拓宽了雕塑研究的视野,将民间的这种艺术品和官方的艺术品都放在了一个层面上进行研究。同时王子云先生的中国雕塑史研究是多层面的,对于雕塑的技法层面、表现层面、立意层面都分别做了研究。将中国传统美术史中被忽略的雕塑艺术与中国绘画、书法等作审美对应,使雕塑艺术获得同等的学术地位。我们通过对王子云先生对中国雕塑史观点的梳理,发现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古代雕塑起源做了这种认识和判断,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本土化民族化的节点做了一个梳理,同时很重要的是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所受的各方面的外来影响做了深入的剖析。第三章最后谈到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首先是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奠基性贡献,有了王子云先生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研究框架,后继者可以延续雕塑史的研究工作,同时王子云先生提升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学术地位,开辟了中国雕塑研究的理论体系,不仅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等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精神建立了一种审美共鸣,最终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做到一个理论化的评述,形成了他的不朽之作《中国雕塑艺术史》。本文谈到王子云先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研究影响多个学科,他的考察践行影响到中国美术考古学科的建立。他的美术史研究方式推动了美术史学的现代转型。同时,王子云先生的着作以及他的考察深刻影响到了中国美术教育,特别是中国雕塑教育。最后部分谈到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的当代延伸,虽然王子云先生离开我们已有近三十年,但王子云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及研讨陆续在开展中,有西安美术学院的“纪念王子云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广东美术馆“抗战中的文化责任——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60周年(1940—1945年)纪念展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云开华藏——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王子云作品及文献展”以及西安美术学院的“王子云艺术奖”和王子云艺术研究院,继承和发扬王子云先生的学术精神,同时也是对进一步推进王子云学术研究搭建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在总结王子云先生对中国雕塑艺术研究的成就主要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就是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实物遗存的考察调查以及保护的成就,这使得这些之前没有进入中国古代文人视野的雕塑艺术,获得了学术地位,获得了保护,获得了认识,第二大方面就是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艺术大脸谱的谱写和构建成就。时至今日,虽然很多学者一直在呼吁重视中国雕塑史学这个学科。从今天的各种着作和研究成果来看,王子云先生对中国古代雕塑史的研究仍是最为系统全面的学术成果。

王丽雯[7](2021)在《山西宋塑美学研究 ——以晋祠、崇庆寺彩塑为例》文中指出“山西宋塑”的准确表述应为“山西北宋寺观彩塑”。从时空范围上看,山西宋代仅止于北宋,从雕塑类型和形式上看,山西宋塑主要为寺观彩塑。寺观彩塑是我国继早期北方大型石窟寺造像之后的主要宗教造像形式。北宋时期的寺观造像,出现了偶像崇拜的转换,突破了原有的宗教仪轨,趋向于表现具体生动的人的普遍现象,其艺术和美学特征由隋唐时期注重突显偶像的恢弘伟丽,转而追求偶像写真的具体而微,典丽雅致。我国内地现存的北宋寺观彩塑残毁严重,唯有山西遗存数量可观,质量上乘,保存完好,类型全面,且自成序列,是我国北宋寺观彩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晋祠宋塑和崇庆寺宋塑,以实地考察为研究基础,探析其题材样式中包含的宗教思想渊源及变化,分析其具体造像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差别,由此解析山西宋塑的独特美学意蕴,及其对中国美学史的贡献。以求对北宋时期山西彩塑艺术的历史人文价值有更深入的理性认识。本文研究内容除绪论和结语外,包括五章具体论述内容:绪论:梳理和分析以往对山西宋塑及其美学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归纳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山西宋塑艺术的研究还不够严谨和深入,二是对山西宋塑美学的研究明显薄弱,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具体研究对象、内容和思路。第一章,山西宋塑的历史背景及其典型范例的择取。北宋国家相对统一,政治上崇文抑武,经济发达艺术繁荣,文化上最大的特点是儒学哲学化和宗教世俗化,由此形成以理学和以禅宗为主导的两大美学思潮。因受战争、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错影响,北宋时期的山西彩塑遗存主要集中在太原和晋东南地区,因此,本文择取了最具典型意义的太原晋祠和长治崇庆寺两处宋塑作为研究对象。第二章,晋祠宋塑的审美特征。一、以实地考察和相关文献资料为据,确定圣母殿、圣母及侍从像的塑造年代。二、对圣母殿建筑空间和宋塑的考察考证,并对殿内每一尊宋塑作考证性描述。三、探析圣母殿宋塑的题材样式,考辨主像圣母的身份,确定其为晋源神;探究侍从像样式,主要来源于前代绘画中流行的宫闱丽人。四、分析圣母殿宋塑的艺术特征,具有布局主从有序、造型写实细腻、色彩上补色呼应的审美特点。第三章,崇庆寺宋塑的审美特征。崇庆寺三大士殿内的菩萨和十八罗汉像的题材组合,是宋代佛教世俗化造像的典型代表。一、结合实地考察和相关文献资料,确定三大士殿宋塑的造像年代。二、对三大士殿建筑空间及宋塑的考察考证,并对殿内每一尊宋塑作考证性描述。三、探析三大士殿宋塑的题材样式,依据相关佛教经典和义理,确认“三大士”组合是“华严三圣”信仰的世俗化,十八罗汉信仰和造像,则是对佛教现世福报的宣扬。四、分析三大士殿宋塑的艺术特征,具有排列平衡对称、造型写实典雅等审美特点。第四章,山西宋塑的美学意蕴。以对晋祠和崇庆寺宋塑的分析为主,一、从不同宗教题材组合样式中的审美理想角度,论证了山西儒道造像艺术具有中正和谐的特点,佛教造像艺术则具有均衡平等的特点。二、从世俗化形象塑造的层面,阐述了山西宋塑艺术具有“以神写形”、“多样统一”和“气韵生动”的审美意蕴。三、在人间情境营造的审美追求上,论述了山西宋塑具有“以理制情”和“因象生境”的美学特点。第五章,山西宋塑在中国美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一、山西宋塑是北宋儒家美学思想的再现,正是在晋祠宋塑艺术中,贯穿着儒家“格物致知”的审美精神;在圣母殿偶像崇拜中,渗透着儒家“内圣外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生理想。二、山西宋塑是北宋佛儒圆融美学思想的再现。以崇庆寺为代表的山西佛教宋塑艺术,集中体现了佛教宗派之间、佛儒之间圆融的美学思想,在三大士殿偶像崇拜中,传达了佛教“觉悟人格”和与儒“共同治世”的人生理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山西宋塑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总之,宗教造像艺术样式的变化和审美理想追求的转换,受制于特定时代的影响和诉求。晋祠宋塑的题材组合样式和审美特征,反映了北宋前期朝廷致力于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的主导思想。而崇庆寺宋塑的题材组合样式及其审美追求,则反映了北宋中后期,儒家思想确立主体地位后,佛教僧团为争取与儒教平等的地位,从对彼岸世界的追求转向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提出以佛“治心”,以儒“治世”,共同治世的圆融思想。山西宋塑正是根植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不断发展变化,以其独特的艺术样式和丰富的美学特点,彰显时代华彩。

薛可[8](2021)在《榆社县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分析》文中提出坐落于山西省太行山西部的榆社县,属于晋中市的管辖范围。历史上的榆社县“山山有寺,村村有佛”,其境内分散分布了众多佛教遗存。榆社作为北魏孝文帝迁都路上的中转站,其佛教艺术分别受皇室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古拙、简率的艺术特点。笔者将榆社县博物馆内佛教造像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并按照年代顺序和佛、菩萨、弟子、力士、天王的等级次序对佛教雕刻进行分类,研究造像的服饰和面相并进行相关比较以及美学理论探讨。本文分成四个部分对榆社县博物馆馆藏佛教石刻艺术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对榆社县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出土地的历史沿革和出土情况进行整理分析。经过调查可知,馆藏佛教造像主要来源于福祥寺、大同寺、崇圣寺和寿圣寺等。第二部分是对馆内佛教造像进行分类,分析造像服饰和面相的艺术特征,进而研究其造像特点和艺术风格。通过研究得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面相瘦弱,具有秀骨清像的特点。佛衣样式分别为通肩式佛衣、“V”形交领式佛衣;唐代佛像面相丰腴,衣纹的写实性强;宋代佛像具有较强的世俗性,体型塑造自由化程度高,衣纹概括性强;魏晋南北朝时期,菩萨像体型高大,威严庄重,具备男性特征;隋唐时期,菩萨像呈“S”形身型,天衣装饰丰富;宋代菩萨像女性化特征强烈,着重表现女性的温柔品质,服饰简单;魏晋南北朝时期弟子像、罗汉像个性化表现强烈;隋唐时期弟子像、罗汉像注重雕刻技艺的表达;宋代罗汉世俗性强。第三部分内容是榆社县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青州龙兴寺佛像的比较研究。研究得出榆社县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在佛衣上概括性和世俗性强,衣纹线条的表现性明显的结论。第四部分内容是从美学角度对佛教造像进行分析。榆社县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注重写意性的表达,着重表现空寂、沉着的佛像雕塑意蕴,具有古朴性、抒情性的特点。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综述的方法,图像法等。借助这些方法以达到研究目标,得出榆社县博物馆的馆藏佛教造像不拘泥于程式、法度又加以创新的独特艺术风格。

田俊俏[9](2021)在《龙门石窟艺术在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和应用》文中指出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部分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明确的建议: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1在这样的倡导下,本文以洛阳地方特色资源龙门石窟艺术为基点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洛阳龙门石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将龙门石窟艺术融入美术课堂,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本研究立足于洛阳地方文化,针对小学生的发展特点,从四大领域来进行美术课程模式的建构,并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究,使学生对本土文化产生自豪感,对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王优[10](2021)在《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仪式感营造及地域性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仪式感”缘起于古老的祭祀仪式活动,建筑是承载仪式的空间载体。“仪式感”存在于建筑中,是一种基于体验性的、归于精神属性的空间感受。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或现代建筑仪式感也有所不同。对传统建筑仪式感的研究不仅可以对其保护提供思路,还可以丰富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探索建筑审美的更多可能。在社会快速变迁的过程中,城市中的建筑逐步趋同化,难以留存集体记忆或建立身份认同,人们又开始关注多元的“地域性”。传统建筑的建造融合了当地的文化与技艺,同时也是现代本土建筑设计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只有深入了解历史建筑的地域性特征,才能做到合理的保护、修缮与传承。本文选取佛寺建筑这一类型的传统建筑,首先,论述了响堂山地区的佛寺建筑概况及历史政治背景;然后,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研等方法将佛寺建筑的仪式感特征归纳为“一种崇高与空灵的意境”,总结突出佛教建筑性格的因素,从物质营造和精神引导两个方面对佛寺建筑的仪式感营造方法进行梳理归纳,并以响堂山地区的佛寺建筑为例对前文总结的仪式感营造方法进行验证,总结其建筑空间仪式感的特征;然后,通过对响堂山地区传统建筑的调研测绘,记录其传统建造技艺,总结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的地域性特征;进而,在现代佛学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前文所得的仪式感营造方法及响堂山地区建筑地域性特征的理论总结,归纳出现代佛寺建筑设计策略;最后,将前文总结的设计策略应用于北响堂常乐寺遗址的复原设计之中,对常乐寺中的重要建筑进行复原设计,并增加部分建筑,补足场地功能,使佛寺空间连贯而完整。通过图纸表现的方式,重现其盛期景象。在复兴传统、建立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历史建筑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期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为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的保护、修缮、复原、设计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扩充历史建筑的研究角度。

二、佛教造像艺术感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佛教造像艺术感悟(论文提纲范文)

(1)论巴蜀石窟大型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尺度融洽和谐
    (一)单尊造像的卓越表达
    (二)多尊造像的有机统一
        1. 摩崖大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
        2. 同窟龛中大像与大像之间的匹配关系
        3. 同窟龛中大像与小像之间的融合关系
二、气氛庄严肃穆
三、景观自然相生
    (一)“天人合一”的地形选择
    (二)“浑然一体”的佛寺建筑
    (三)“曲径通幽”的山径游廊
    (四)“相映成趣”的自然水景
    (五)“立意点景”的书法题刻
四、崇高审美追求
五、结语

(5)神性的形象诠释 ——以敦煌和梵蒂冈的造型艺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敦煌与梵蒂冈的造型艺术
    第一节 敦煌艺术——佛教艺术的典范
    第二节 梵蒂冈艺术——基督教艺术的经典
    第三节 神性的诠释与造型艺术
第二章 神性诠释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神圣形象的塑造
        一、庄严崇高的氛围渲染
        二、超越自然的形态表达
    第二节 仁爱品质的阐扬
        一、慈悲和善的形象描绘
        二、人格道德的理想刻画
    第三节 玄幻特性的表述
        一、神秘幽幻的装饰手法
        二、恐怖惊惧的情景营造
第三章 艺术诠释语言的异同
    第一节 敦煌艺术语言的主要特征
        一、夸张与神秘
        二、飘逸的动感和凝聚的力量
    第二节 梵蒂冈艺术表现语言的主要特征
        一、真实与崇高
        二、坚实的形体再现
    第三节 文化底蕴和审美方式
        一、艺术诠释语言的差异
        二、艺术诠释语言的共性
第四章 神性与人性的相融相通
    第一节 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一、理想的真实追求
        二、真实的理想呈现
    第二节 偶像与图式的结合
        一、图式中的偶像烘托
        二、图式中的情感体现
    第三节 精神与肉体的统一
        一、贬抑肉体的精神追求
        二、关照人性的神圣体验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界对王子云先生历史贡献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一、关于王子云的重点文献综述
        二、对王子云学术研究的角度
    第二节 本文题旨思路、内容、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题旨思路与研究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从实践到研究——王子云从事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转折
    第一节 王子云研究雕塑艺术的基本历程
        一、从学习到执教
        二、从悠游到探究
        三、从笔记到着述
    第二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思想的发轫
        一、王子云学术研究的基点
        二、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学术思想的建构
        三、王子云教育背景在雕塑史研究中的作用
        四、自动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第二章 从长安到雅典——王子云中国雕塑考察研究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王子云全景式考察研究的整体性考察意识
        一、风格独创的大型美术古迹全景式绘制的研究方法
        二、考察中的全景图像绘制举例
        三、绘制全景图像方法的践行成果及成果
    第二节 王子云考察研究整体性考证方法
        一、甘肃敦煌莫高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二、新疆克孜尔石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三、甘肃麦积山石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四、陕西汉唐陵墓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五、王子云对古代遗迹整体性全景研究途径的意义
    第三节 立足于中西比较体系的考察研究方法
        一、王子云独具文化比较的学术眼光
        二、对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中的审美解读
        三、王子云对中国古代雕塑独具卓识的考察研究结论
    第四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中的田野调查的体系建构
        一、考察中实物与理论的互证体系
        二、理论与考察实践中所构建的互涉体系
        三、学术研究资料收集的多样化体系
    第五节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考察成果和成就
        一、王子云考察发掘、发现成果述略
        二、王子云促成完善西北文物系统的积累和研究
        三、王子云唤起国人对艺术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第三章 从重构到重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的核心理念
    第一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视角
        一、梳理中国雕塑史的发展线索
        二、王子云在中国雕塑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梳理
    第二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中的审美视角
        一、王子云雕塑美学观的中国古代雕塑多层面研究
        二、王子云寻求中国雕塑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对应
    第三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中的学术观点梳理
        一、对中国雕塑艺术起源和发展节点的认识
        二、对中国雕塑艺术本土化、民族化节点的辨析
        三、对中国雕塑艺术所受到外来影响的剖析
    第四节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一、王子云对中国雕塑史中重点史迹的研究贡献
        二、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在中国传统美术史视野下的学术贡献
        三、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在现代美术史视野下的学术贡献
第四章 从感性到理性——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的延伸
    第一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美术考古
        一、王子云的考察践行结果对中国美术考古的影响
        二、王子云与美术考古新学科创立的关系
    第二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美术史学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推动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现代转型
        二、王子云拓宽了中国美术史学学术视野的认识论启示
        三、王子云雕塑史研究方法对现代美术史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第三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开辟了美术考古与美术教育研究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对高等美术教育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 从自觉梳理到弘扬光大——研究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成果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的学术高度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中挖掘本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二、王子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了雕塑研究的学术落脚点
        三、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现当代雕塑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王子云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当代意义
        一、《中国雕塑艺术史》的学术价值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及其他理论着作综述
        三、王子云对中国古代雕塑所处环境和民俗写生作品举要
    第三节 对王子云先生学术成就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一、王子云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及研讨概述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的后继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王子云着述一览表
王子云学术年表
附表1 敦煌莫高窟考察及洞窟编号一览表
附表2 四川重庆地区汉阙研究对比表
附表3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汉唐陵墓考察成果表
致谢

(7)山西宋塑美学研究 ——以晋祠、崇庆寺彩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山西宋塑的历史背景及其典型范例的择取
    1.1 山西宋塑的时代背景
    1.2 北宋美学思潮的特点
    1.3 山西宋塑的地域背景
    1.4 山西宋塑的地域特点及其典型范例的择取
第二章 晋祠宋塑的审美特征
    2.1 晋祠祀主的演变及圣母殿历代重修考
    2.2 圣母殿建筑空间及彩塑考
        2.2.1 圣母殿建筑空间
        2.2.2 明间彩塑
        2.2.3 北次间彩塑
        2.2.4 南次间彩塑
    2.3 圣母殿宋塑的题材组合样式及其思想渊源
        2.3.1 晋源神——圣母身份考辩
        2.3.2 宫闱丽人——侍从造像探源
    2.4 圣母殿宋塑的艺术特点
        2.4.1 主从有序的排列布局
        2.4.2 细腻华丽的写实造型
        2.4.3 补色呼应的色彩搭配
    2.5 与晋城玉皇庙昊天玉帝殿宋塑比较
        2.5.1 昊天玉帝殿造像样式及昊天玉帝信仰
        2.5.2 昊天玉帝殿宋塑与圣母殿宋塑比较
第三章 崇庆寺宋塑的审美特征
    3.1 崇庆寺三大士殿宋塑造像时间考
    3.2 三大士殿建筑空间及彩塑考
        3.2.1 三大士殿建筑空间
        3.2.2 明间彩塑
        3.2.3 南、北次间彩塑
    3.3 三大士殿宋塑的题材组合样式及其思想渊源
        3.3.1 走下神坛的三圣——“三大士”题材组合考辩
        3.3.2 现世福报的宣扬——十八罗汉信仰和造像探源
        3.3.3 三大士和十八罗汉配置组合的信仰变化
    3.4 三大士殿宋塑的艺术特点
        3.4.1 平衡对称的排列布局
        3.4.2 精致典雅的写实造型
    3.5 与晋城青莲寺、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造像比较
        3.5.1 与晋城青莲寺观音阁十六罗汉像比较
        3.5.2 与山东长清灵岩寺千佛殿罗汉群像比较
第四章 山西宋塑的美学意蕴
    4.1 不同宗教题材组合样式中的审美理想
        4.1.1 儒道造像之中正和谐
        4.1.2 佛教造像之均衡平等
    4.2 世俗化形象塑造中的审美意蕴
        4.2.1 以神写形
        4.2.2 多样统一
        4.2.3 气韵生动
    4.3 人间情境营造中的审美追求
        4.3.1 以理制情
        4.3.2 因象生境
第五章 山西宋塑在中国美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5.1 山西宋塑是北宋儒家美学思想的再现
        5.1.1 侍女像彩塑艺术中“格物致知”的审美理想
        5.1.2 圣母殿偶像崇拜中“内圣外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生理想
    5.2 山西宋塑是北宋佛儒圆融美学思想的再现
        5.2.1 佛教宗派之间和乐圆融的美学思想
        5.2.2 佛教与儒家不同集团的圆融美学思想
        5.2.3 三大士殿偶像崇拜中“觉悟人格”和与儒“同归于治”的人生理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榆社县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来源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榆社县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情况综述
    1.1 榆社县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情况
    1.2 榆社县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的来源、分布及其历史沿革
        1.2.1 大同寺
        1.2.2 福祥寺
        1.2.3 寿圣寺
        1.2.4 崇圣寺
    1.3 榆社县博物馆馆藏丰富的原因
        1.3.1 历史成因
        1.3.2 宗教原因
第二章 榆社县博物馆馆藏佛教石刻造像类型
    2.1 馆藏佛造像分析
        2.1.1 魏晋南北朝时期
        2.1.2 隋唐时期
        2.1.3 宋、元、明时期
    2.2 馆藏菩萨造像分析
        2.2.1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2 隋唐时期
        2.2.3 宋元时期
    2.3 馆藏弟子、罗汉造像分析
        2.3.1 魏晋南北朝时期
        2.3.2 隋唐时期
        2.3.3 宋元时期
    2.4 馆藏天王、力士造像的分析
        2.4.1 魏晋南北朝时期
        2.4.2 唐朝时期
        2.4.3 宋元时期
第三章 榆社县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青州龙兴寺造像比较分析
    3.1 榆社县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与云冈石窟佛造像比较分析
        3.1.1 通肩佛衣比较分析
        3.1.2 袒右肩式佛衣比较分析
    3.2 榆社县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与龙门石窟造像比较分析
        3.2.1 通肩佛衣比较分析
        3.2.2 袒右肩式佛衣比较分析
    3.3 榆社县博物馆菩萨造像与青州龙兴寺菩萨造像比较分析
        3.3.1 与青州龙兴寺菩萨像比较分析
第四章 榆社县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的审美性分析
    4.1 写意性的韵味
    4.2 古拙的艺术特征
    4.3 造像的审美性
    4.4 原始性的雕塑意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龙门石窟艺术在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个案研究法
    五、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龙门石窟艺术资源校本化的价值和意义
    一、龙门石窟的艺术特征
    二、龙门石窟的文化内涵
    三、龙门石窟的教育价值
第二章 龙门石窟艺术资源校本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龙门石窟艺术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筛选原则
        (一)学生主体原则
        (二)灵活性原则
        (三)现实性原则
        (四)开放性原则
    二、龙门石窟艺术资源在四个课程领域中的教学模式构建
        (一)“造型·表现”领域----文化解读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模式
        (二)“设计·应用”领域----目标导向训练教学模式
        (三)“欣赏·评述”领域----主题实践探究教学模式
        (四)“综合·探索”领域----认知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三章 龙门石窟艺术在校本课程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建议
    一、龙门石窟艺术在校本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一)龙门石窟艺术之《“石”光印记》
        (二)龙门石窟艺术之《吹塑版画上的龙门石窟》
        (三)龙门石窟艺术之《步步莲花》
        (四)龙门石窟艺术之《一窟一世界》
    二、龙门石窟艺术在校本课程中的实施建议
        (一)课堂先导,学生主体
        (二)课上与课下相结合
        (三)教师专业化学习
        (四)校本课程补充国家教材
结论
    (一)课题研究不足
    (二)课题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仪式感营造及地域性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相关概念阐述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内容
    1.4 既往研究评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概况
    2.1 响堂山地区基本概况
        2.1.1 响堂山地区的自然条件
        2.1.2 响堂山地区的文化特征
    2.2 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的历史沿革与地位
        2.2.1 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的历史沿革
        2.2.2 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的历史地位
    2.3 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现状
        2.3.1 南响堂寺建筑现状
        2.3.2 常乐寺建筑现状
        2.3.3 水浴寺建筑现状
    2.4 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存在的问题
        2.4.1 部分佛寺仪式感不足
        2.4.2 地域性表达缺失
        2.4.3 现存建筑缺少规划与保护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仪式感的特征及营造方法
    3.1 佛寺建筑仪式感的特征
        3.1.1 传统建筑的仪式感特征
        3.1.2 佛寺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3.1.3 佛寺建筑的仪式感特征
    3.2 佛寺建筑仪式感的营造方法
        3.2.1 物质营造
        3.2.2 精神引导
    3.3 响堂山地区佛寺仪式感的营造方法
        3.3.1 南响堂寺
        3.3.2 北响堂常乐寺
        3.3.3 水浴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响堂山地区传统建造技艺的地域性特征
    4.1 响堂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概况
    4.2 建筑特征与地理气候相适应
        4.2.1 建筑台基
        4.2.2 墙体的砌筑
        4.2.3 屋顶构造
    4.3 响堂山地区传统建造技艺的地域性特征
        4.3.1 建筑材料——砖的应用
        4.3.2 建筑结构——筒拱结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仪式感营造及地域性表达的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设计策略
    5.1 佛教思想的发展与转变
        5.1.1 近代佛教的衰落与“庙产兴学”运动
        5.1.2 “人间佛教”的提出与发展
    5.2 基于仪式感营造的设计策略
        5.2.1 仪式行进路线设计
        5.2.2 佛寺院落空间组织方式
        5.2.3 外部空间景观设计
        5.2.4 佛教文化符号提取
    5.3 基于地域性表达的设计策略
        5.3.1 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5.3.2 单体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北响堂常乐寺遗址复原设计
    6.1 常乐寺价值分析
        6.1.1 历史价值
        6.1.2 科学价值
        6.1.3 社会价值
        6.1.4 文化价值
        6.1.5 艺术价值
    6.2 现场勘探
    6.3 复原设计依据
        6.3.1 文献资料
        6.3.2 图像资料
        6.3.3 参考现有古建案例
        6.3.4 复原设计的年代确定
    6.4 复原设计概况
        6.4.1 总体复原
        6.4.2 单体建筑复原
    6.5 仪式感营造及地域性表达设计策略的应用
        6.5.1 仪式路线设计
        6.5.2 建筑体量
        6.5.3 景观环境
        6.5.4 地域性元素的应用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复原设计相关图纸

四、佛教造像艺术感悟(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巴蜀石窟大型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J]. 龙红,张婷,邓新航. 大足学刊, 2021(00)
  • [2]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五代佛教造像的美学意义[D]. 阮洁. 西安音乐学院, 2021
  • [3]唐代佛造像动态研究[D]. 邓君雯.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
  • [4]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研究[D]. 冉令江. 东南大学, 2021
  • [5]神性的形象诠释 ——以敦煌和梵蒂冈的造型艺术为例[D]. 刘海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D]. 项祎. 西安美术学院, 2021(12)
  • [7]山西宋塑美学研究 ——以晋祠、崇庆寺彩塑为例[D]. 王丽雯. 山西大学, 2021
  • [8]榆社县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分析[D]. 薛可. 山西大学, 2021(12)
  • [9]龙门石窟艺术在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和应用[D]. 田俊俏.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10]响堂山地区佛寺建筑仪式感营造及地域性表达研究[D]. 王优.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佛像艺术感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