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进展

HPV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进展

一、HPV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涂丽裙[1](2020)在《转化生长因子-β2反义寡核苷酸的微生物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作用》文中指出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对免疫应答有全方位的负调节作用,可调节几乎每一种适应性免疫应答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粒细胞和固有免疫淋巴样细胞。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肿瘤的成功案例提示我们:抑制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2可能是一种新的策略去研制新型疫苗佐剂。为了研制出以核酸为基础的TGF-β2的抑制剂,我们设计了三个靶向人鼠的TGF-β2 m RNA3’UTR保守区域的反义寡核苷酸,并将其命名为TIO1,TIO2,TIO3。在小鼠巨噬细胞,人单核细胞及人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TIO1,TIO2及TIO3均明显下调TGF-β2的表达。在小鼠中,TIO3和TIO1,均可显着增强微生物疫苗所诱导的抗体反应。其中TIO3为佐剂的流感疫苗可抵抗流感病毒的攻击并减轻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在小鼠中,TIO3可明显下调淋巴结及脾脏细胞CD4+T细胞及CD19+B细胞上s TGF-β2的表达,上调CD19+B细胞及CD11c+DC表面CD40,CD80,CD86,CD69及MHC II分子的表达,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IFN-γ,促进CD4+T细胞产生IL-4,抑制调节性T细胞(Tregs)的产生,促进CD4+T细胞和CD19+B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促进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的肺脏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面CD69的表达。总的来说,通过干扰TGF-β2的表达,TIO3或TIO1,可作为新型微生物疫苗佐剂增强疫苗诱导的抗体反应;此外,TIO3为佐剂的胶质瘤细胞裂解物疫苗可显着延长原位接种胶质瘤预防模型小鼠的生存期。TIO3可通过抑制人和小鼠的胶质瘤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TGF-β2,诱生胶质瘤特异性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激活NK细胞,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IFN-γ,上调胶质瘤细胞表面MHCI分子的表达进而增强胶质瘤疫苗的抗肿瘤功效。单独应用TIO3可通过抑制胶质瘤细胞表达TGF-β2、促进胶质瘤细胞表达MHC I,IL-17A及IFN-α、抑制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s TGF-β2、抑制Tregs的产生、促进CD4+T细胞及CD8+T细胞的增殖而明显延长原位接种胶质瘤预防模型小鼠的生存期。单独应用TIO3可通过抑制胃癌细胞表达TGF-β2,促进MHC I,IL-13,IL-15,IL-17及IFN-γ的表达而显着减少肿瘤体积、延长胃癌背部移植瘤小鼠的生存期。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有潜能作为微生物疫苗和肿瘤疫苗的新型佐剂,或单独治疗胶质瘤和胃癌的候选药物。

张启书[2](2020)在《以ATP作为新型佐剂的纳米颗粒疫苗免疫特性及其激发的抗肿瘤效应》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癌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其中宫颈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第二高发肿瘤,而持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humanpapillomavirus)的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关键因素。虽然目前已经有二价、四价和九价三种预防性HPV疫苗获批上市,能够引发与病毒颗粒结合并阻止其进入宿主细胞的中和抗体的产生,但其对已确定的HPV感染者或HPV引起的相关肿瘤缺乏治疗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治疗性HPV疫苗。基于HPV癌蛋白E6或E7衍生的合成长肽(SLP)疫苗,在用于治疗与HPV相关的恶性肿瘤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实验中已经显现出令人兴奋的结果。但肽疫苗的临床疗效往往受到其易于酶促降解以及免疫原性低等缺点的限制,不足以激发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以清除病毒或病毒感染的细胞。此外,佐剂(adjuvant)是肿瘤疫苗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佐剂以促进HPV肽疫苗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因而导致HPV肽疫苗在临床应用中受到极大的限制。被广泛应用的铝佐剂主要激发体液免疫应答,不利于激发细胞免疫应答。因此,解决肽疫苗的不足和寻找安全有效的新型疫苗佐剂以提高基于肽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中的作用至关重要。ATP是最重要的细胞内代谢产物之一,同时也是可激活免疫系统的内源性胞外危险信号。在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死亡(ICD,immungenticcell death)时,ATP发挥了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是一种有潜力的疫苗佐剂。目的解决肽疫苗的全身性扩散、易于酶促降解以及免疫原性低的缺点,寻找安全有效的新型肿瘤疫苗佐剂以促进基于肽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效果,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内容和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肽疫苗的免疫效应,我们通过双乳液-溶剂蒸发法开发了 一种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poly(lactide-co-glycolide)-acid)纳米颗粒(NPs,nanoparticles),该颗粒成功包裹了 HPV16 E744-62抗原肽(E7-NPs),并使用腺苷三磷酸(ATP)作为新型佐剂成分。以Transwell实验评估ATP佐剂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迁移或募集的影响,并通过滴鼻以评价ATP在动物模型体内对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此外,通过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以检测纳米疫苗(nanovaccine)的形态、粒径大小和多分散系数(PDI),并以透析技术分别评估抗原E7肽和佐剂ATP在纳米体系中的释放动力学特性。以动物活体成像系统监测纳米疫苗在注射位置的滞留时间以评估其在体内的稳定性。将TC-1肿瘤细胞接种于C57BL/6小鼠右侧腹部皮下以建立HPV移植肿瘤模型,利用该肿瘤模型进行ATP佐剂化纳米疫苗(ATP+E7-NPs)的预防性免疫干预,并对无肿瘤小鼠进行第二次TC-1肿瘤细胞的攻击,以评估ATP+E7-NPs是否激发长效的免疫保护。在治疗性免疫干预策略中,当建立的肿瘤直径至5-6 mm时,利用ATP+E7-NPs进行治疗性免疫干预。考察免疫干预策略中小鼠移植肿瘤的动态大小,并检测小鼠脾脏中系统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情况以及肿瘤局部性免疫效应细胞和免疫抑制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新型佐剂ATP能够有效促进BMDCs的迁移和成熟,并在体内增加炎性细胞的局部浸润。制备的纳米疫苗为球形,粒径大小在100-500nm范围内,以“抗原储存库”形式持续缓释抗原长达150h。与游离的E7肽相比,PLGA纳米颗粒包封E7可提高E7的体内稳定性,增加抗原在注射位置的滞留时间,而且提高了淋巴结积累和树突状细胞摄取。更加重要的是,与E7-NPs相比,以ATP作为纳米疫苗佐剂后,其进一步增加了树突状细胞的迁移、纳米颗粒摄取和成熟。在动物肿瘤模型中,ATP+E7-NPs进行的预防性免疫干预能完全消除TC-1肿瘤的生长,100%的小鼠达到无肿瘤。在第二次肿瘤攻击后,ATP+E7-NPs提供了针对肿瘤第二次攻击的持久性免疫保护,显着抑制肿瘤的生长。ATP+E7-NPs免疫不仅显着增加小鼠脾脏中CD8+和CD4+效应细胞的比例,而且显着增加了 CD8+细胞中CTLs(CD8+IFN-γ+))和CD4+细胞中Th1(CD4+IFN-γ+)的比例。在治疗性免疫策略中,以ATP+E7-NPs进行的治疗性免疫仍显着抑制肿瘤的生长,增加小鼠脾脏和肿瘤组织中CTLs和Th1细胞的比例,并有效抑制包括调节性T细胞(Tregs,regulatory T cells)、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在内的免疫抑制性细胞的系统性生成和肿瘤浸润。结论本研究表明,ATP是有效的疫苗佐剂,以ATP作为佐剂的纳米颗粒疫苗能够激发强大的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这可能为临床恶性肿瘤(例如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有前途的候选疫苗。

陈明倩[3](2020)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乳酸杆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乳酸杆菌之间的关系,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的清除提供参考意见,为子宫颈癌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0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门诊就诊或体检的1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检测研究对象高危HPV核酸和阴道分泌物。并按照乳酸杆菌含量分为实验组(乳酸杆菌少量组)和对照组(乳酸杆菌正常组),比较两组人群高危HPV核酸检测的差异。结果:133例研究对象中,高危型HPV感染阳性者34例,感染率25.56%。实验组平均年龄为(36.47±6.60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6.30±5.506)岁,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高危型HPV阳性者29例,感染率32.22%,对照组高危型HPV阳性组5例,感染率11.63%,两组之间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感染高危型HPV的几率增加,表明阴道乳酸杆菌与高危HPV感染具有相关性。

庄齐[4](2020)在《基于穿膜肽和细菌外膜囊泡的新型肿瘤疫苗的设计构建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探索》文中认为人类对抗肿瘤的历史已有几百年,所发展的肿瘤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手段,能够能通过诱发病人自身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来清除肿瘤。肿瘤疫苗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分支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具有高抗肿瘤疗效的理想肿瘤疫苗仍有待进一步开发。为诱发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达到更好的抗肿瘤效果,理想的肿瘤疫苗需要具有高免疫原性的抗原,有效的递送策略,以及高效的免疫佐剂。本论文据此设计了两种肿瘤疫苗,并对其抗肿瘤效果进行了评估。首先,肿瘤疫苗中的抗原作为外源性抗原,无法高效地引发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的CD8+T细胞免疫反应,是多种肿瘤疫苗疗效有限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该问题,我们以鸡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为模式抗原,利用新型穿膜肽胞质定位内化肽 6(Cytosol localizing internalization peptide 6,CLIP6)与其偶联改变OVA的入胞形式。我们的工作表明,CLIP6的偶联能够显着提高髓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中 OVA 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I(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I,MHC I)提呈的效率,而且在小鼠黑色素瘤模型(Mouse melanoma cells,B16-OVA)中,CLIP6-OVA 做为预防型疫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生长。其次,细菌外膜囊泡(Bacterial outer membrane vesicle,OMV)具有很强免疫刺激能力,但需要多次注射才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副作用风险较高。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单次注射沙门氏杆菌的外膜囊泡S.t ΔpG-OMV能致肿瘤变黑。因此,我们首先对该现象展开研究。实验结果表明,S.t ΔpG-OMV能够导致肿瘤淤血,进而致使肿瘤在近红外区的光吸收显着增加。机制研究表明,革兰氏阴性菌表面的脂多糖是导致肿瘤淤血的关键。基于此现象,我们进一步设计了基于S.tΔpG-OMV和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的肿瘤原位疫苗策略,即在不外加光热剂的情况下,通过注射S.tΔpG-OMV引发肿瘤部位淤血,以淤血富集的血红素为光热剂实现PTT;同时,利用PTT过程中破损的肿瘤细胞提供“原位”抗原,并利用S.t ΔpG-OMV的免疫刺激能力进一步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在活体水平单次、低剂量注射S.t ΔpG-OMV原位疫苗未观察到明显的生物毒性,而且在小鼠结肠癌(Mouse colon cancer cells,CT26)和乳腺癌(Mouse breast cancer cells,4T1)模型中,该原位疫苗能够完全清除4T1和CT26皮下瘤,并在治疗120天后完全抑制CT26肿瘤的复发,显示出极佳的抗肿瘤效果。综上,本论文设计构建了两种新型肿瘤疫苗。两种疫苗均制备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且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为开发不同类型的肿瘤疫苗提供了新思路。

李思瑾[5](2020)在《基于自组装肽Q11的纳米纤维疫苗的抗HPV相关肿瘤免疫效应及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可引起以宫颈癌为代表的多种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治疗性疫苗对于HPV相关肿瘤而言是极有希望的免疫治疗方式。目前,已有多种处于临床前研究以及临床试验阶段的候选治疗性HPV疫苗。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激发抗肿瘤免疫应答能力等原因限制,其未能获得显着临床疗效,临床转化潜力有限,导致目前尚无成功疫苗上市使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肿瘤疫苗形式。自组装肽Q11形成的纳米纤维是一种潜在的新型抗原递送载体,但其在疫苗尤其是肿瘤疫苗设计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探索。本论文工作旨在揭示Q11纳米纤维疫苗的免疫特点及作用机制,研究其激发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同时,结合宫颈原位肿瘤模型,探讨不同免疫途径下,纳米纤维疫苗对粘膜肿瘤局部免疫应答及肿瘤生长的干预效果及可能的效应机制,从而为宫颈癌等HPV相关肿瘤的临床研究提供潜在的有效候选疫苗与免疫策略。首先,自组装肽Q11与HPV-16 E74462抗原肽通过化学合成经共价键连接形成融合肽,通过自组装方式,借用非共价键作用力,在盐离子缓冲液中装配形成了呈递抗原肽的新型纳米疫苗。利用透射电镜、圆二色光谱和动态光散射等进行了纳米纤维形态与表征的检测、分析,证实形成了与Q11纳米结构相似的纳米纤维。然后,在常用的小鼠TC-1皮下移植肿瘤模型中,经预防性和治疗性策略免疫,探讨了纳米纤维疫苗抗肿瘤效应以及免疫细胞与分子应答特点,并考查其安全性。结果显示,纳米纤维疫苗显着抑制肿瘤生长,提供了长期免疫记忆保护,激发了显着的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进一步,在小鼠TC-1原位宫颈肿瘤模型中,纳米纤维疫苗经皮下(sc)、滴鼻(in)和阴道内(ivag)途径分别免疫荷瘤小鼠,探究纳米纤维最佳免疫途径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纳米纤维疫苗ivag粘膜免疫途径最优,激发了最强的细胞免疫应答,包括显着增加系统及肿瘤局部的CTL水平、下调MDSC、Treg免疫抑制性细胞应答,促进Th1极化,且纳米纤维疫苗ivag免疫途径通过CXCL9/CXCL10-CXCR3轴,显着促进免疫效应细胞向肿瘤内迁移。最后,经体外培养小鼠树突状细胞(DC)和巨噬细胞(M(?)),探究了纳米纤维对抗原递呈细胞(APC)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纳米纤维通过巨胞饮、细胞膜穴样内陷和网格蛋白介导内吞途径被APC高效率摄取、促进APC成熟与活化,显着刺激对T细胞功能的激活。概言之,本文结果显示自组装肽Q11作为治疗性疫苗新型递送载体,具备细胞免疫增强效应,纳米纤维增强了 APC的摄取及功能活化,在小鼠肿瘤模型中具备客观有效的抗肿瘤保护效应和安全性,针对原位粘膜肿瘤其粘膜免疫途径接种激发了更强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与作用,同时,本文较深入探究了自组装纳米纤维的免疫细胞与分子作用机制。论文工作为治疗宫颈癌等HPV相关肿瘤提供了新型纳米候选疫苗及有效的免疫策略。

马博伟[6](2020)在《Caerin多肽体内外抗肿瘤作用与提高治疗性疫苗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可以引起皮肤粘膜疣样病变,宫颈癌、外阴癌、肛门癌和头颈部肿瘤等多种良性或恶性疾病。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女性肿瘤第二位,约70%宫颈癌患者与HPV 16/18型有关。预防HPV感染的疫苗已于2006年开始应用,但此类疫苗仅适用于从未感染的健康个体,对现症HPV感染及其所致疾病无效。尖锐湿疣(Genital Warts)是由HPV感染引起的以疣状病变为主的常见性传播疾病,是我国第二大性传播疾病,约占所有性传播疾病的16%,大约有40种亚型的HPV可导致尖锐湿疣,90%以上的尖锐湿疣有HPV6/11亚型引起,至今没有一种治疗方法或药物能根除尖锐湿疣。病毒或肿瘤治疗性疫苗通过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s)特异性杀死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HPV16 E7长肽免疫时阻断白介素10(IL-10)能够比不阻断白介素10诱导产生更多的特异性CTLs,并浸润到肿瘤组织,但对肿瘤生长抑制作用甚微,提示肿瘤微环境抑制HPV治疗性疫苗的疗效。从两栖动物皮肤分泌物分离出的天然多肽caerin可以通过Tec激酶信号传导和LXR/RXR通路引起急性炎症和促进多种肿瘤细胞凋亡。在本课题研究中,假设caerin多肽体内具有杀伤肿瘤的能力,可以提高含白介素10抑制剂的HPV治疗性疫苗疗效。我首先研究了caerin多肽体内外对HPV+细胞的杀伤作用,并且制备caerin多肽温敏性凝胶,研究该凝胶对体内外肿瘤抑制作用,最后,研究caerin多肽是否能够提高HPV治疗性疫苗疗效。结果表明:1、Caerin 1.1(F1),caerin 1.9(F3)和caerin 1.1/1.9(质量比50:50,F1/F3)多肽在5μg/ml浓度时开始对HPV16+TC-1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P<0.05),在10μg/ml浓度时明显对TC-1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P<0.01),且对正常HUVEC细胞没有生长抑制作用(P>0.05),对照P3多肽对TC-1和HUVC细胞的增殖无影响(P>0.05)。2、采用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caerin 1.1、caerin 1.9、caerin 1.1/1.9和P3处理24小时后TC-1细胞的凋亡情况。与P3和未治疗对照组相比,caerin 1.1和caerin 1.9在5μg/ml和10μg/ml时能够显着促进TC-1细胞凋亡。3、F1/F3在体内可抑制TC-1肿瘤的生长。C57BL/6小鼠皮下种植TC-1细胞。4天后,连续7天瘤内注射将30μg的F1/F3,P3或PBS。测量肿瘤大小,并在实验结束后分离肿瘤称重。结果表明,F1/F3能够抑制TC-1肿瘤的生长,而P3多肽或PBS却不能。4、成功制备了caerin多肽温敏性凝胶(F1/F3凝胶),F1/F3凝胶具有无菌性、低/无吸水性、pH值偏中性等物理特性。5、研究了凝胶中的F1/F3是否具有生物活性。我对比PBS中的F1/F3与凝胶中的F1/F3,F1/F3凝胶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活性。在5μg/ml和10μg/ml溶度时,与PBS中的F1/F3无统计学差异(F1/F3凝胶vs F1/F3,P>0.05)。但有趣的是,当浓度达到15μg/ml时,与PBS中F1/F3比较,F1/F3凝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加显着(F1/F3凝胶vs F1/F3,P<0.05),空白基质(Gel only)和P3凝胶不抑制TC-1肿瘤细胞生长,与未处理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ns)。6、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探究F1/F3凝胶性质的稳定性,发现将F1/F3凝胶密封放置在4℃存储5月和常温保存1月后仍在5μg/ml浓度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活性。7、进一步探究F1/F3凝胶是否可在体内抑制肿瘤生长。设置凝胶中的F1/F3、PBS中的F1/F3、空白基质和PBS四组。局部注射7天,凝胶中的F1/F3与PBS中F1/F3对肿瘤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两者没有差别(F1/F3凝胶vs F1/F3,P>0.05),与PBS和空白基质作用TC-1肿瘤有显着统计学差异(F1/F3凝胶vs PBS,P<0.01或者F1/F3凝胶vs gel only,P<0.01)。局部注射空白基质(Gel only)在小鼠体内也不具有抗肿瘤活性(PBS vs gel only,P>0.05)。8、进一步探究局部涂抹F1/F3凝胶是否对TC-1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首先将荷瘤小鼠分为7组,分别是Untreated,Gel only,P3凝胶,F1/F3凝胶,5%Imiquimod cream,5%Imiquimod+Gel only(交替使用5%咪喹莫特和gel only进行治疗),5%Imiquimod+F1/F3凝胶(交替使用5%咪喹莫特和F1/F3凝胶进行治疗)。实验结果显示F1/F3凝胶能够抑制肿瘤生长(F1/F3凝胶vs Untreated,P﹤0.01),联合5%Imiquimod软膏(艾达乐)对TC-1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加显着(F1/F3gel+Imiquimod vs Untreated,P﹤0.001),局部应用空白基质(Gel only)在小鼠体内不具有抗肿瘤活性(gel only vs Utreated,P>0.05),有趣的是应用F1/F3凝胶联合咪喹莫特软膏组肿瘤大小比单用F1/F3凝胶组的肿瘤要小,但统计学上并无差异。9、为了探究F1/F3凝胶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F1/F3凝胶、P3凝胶、Untreated三个组的肿瘤浸润T细胞和NK细胞情况,结果显示F1/F3凝胶组的肿瘤大小明显小于Untreated组(F1/F3凝胶vs Untreated,P<0.01),且肿瘤内浸润T细胞和NK细胞情况明显高于未处理组(P<0.01),P3凝胶组与未处理组没有差别。10、探究Caerin多肽是否提高含白介素10抑制剂的HPV治疗性疫苗Ex/MPLA/α-IL10R(Ex为HPV16 E7全长的4个重叠多肽)的效率。将携带TC-1肿瘤小鼠随机分为4组:1)治疗性疫苗Ex/MPLA/α-IL10R免疫和caerin 1.1/1.9肿瘤局部注射;2)Ex/MPLA/α-IL10R免疫和PBS肿瘤局部注射;3)仅caerin 1.1/1.9肿瘤局部注射和4)仅PBS肿瘤局部注射。TC-1荷瘤小鼠免疫两次,然后连续7天肿瘤内注射caerin1.1/1.9或PBS。结果表明,Ex/MPLA/α-IL10R免疫以及局部应用caerin多肽显着延长TC-1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与PBS处理的对照组相比,单独用Ex/MPLA/α-IL10R免疫或单独局部注射caerin多肽肿瘤不会增加TC-1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结论与研究意义:1、Caerin多肽在体外具有杀伤肿瘤的作用且对正常转化细胞不造成损伤。2、Caerin多肽温敏性凝胶在体内外具有抗肿瘤的活性。3、Caerin多肽凝胶稳定性好,在常温存储1月和4℃保存5月仍具有生物活性。4、Caerin多肽温敏性凝胶作用于TC-1肿瘤体表时,具有抑制肿瘤生长、抗肿瘤的活性。对比5%Imiquimod Cream(艾达乐?软膏)副作用更小,caerin多肽温敏性凝胶有可能成为治疗尖锐湿疣的选择药物。5、Caerin多肽温敏性凝胶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之一是招募更多T细胞和NK细胞浸润到肿瘤局部。6、Caerin多肽联合治疗性疫苗Ex/MPLA/α-IL10R免疫的抗肿瘤作用更强,可以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周期和抑制肿瘤的生长,提高治疗性疫苗Ex/MPLA/α-IL10R对宫颈癌的治疗效果。研究意义:Caerin多肽温敏性凝胶的研发可以为尖锐湿疣的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Caerin多肽可以提高HPV治疗性疫苗疗效,为开发包括宫颈癌在内的多种HPV感染相关疾病的治疗性疫苗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王强强[7](2019)在《捻转血矛线虫DC刺激性蛋白肝癌相关抗原59对山羊的免疫保护作用》文中认为肝癌相关抗原 59(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ssociated antigen 59,HCA59),环化重组酶-肌动蛋白样蛋白-6(Cyclization recombination enzyme-actin like-6 protein,CREA6),芳香族氨基酸β-消除裂合酶(苏氨酸醛缩酶)结构域包含蛋白(Aromatic amino acid beta-eliminating lyase threonine aldolase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TA-1),SCP 样细胞外结构域包含蛋白质(SCP-like extracellular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SCP),球蛋白结构域包含蛋白(Globin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GB),是捻转血矛线虫排泄分泌抗原(HcESPs)的重要组成成分,前四种蛋白其已被证明体外可以与山羊的PBMCs结合,捻转血矛线虫GB蛋白已被证明可以与山羊IL-2结合。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唯一能够通过抗原摄取和加工,刺激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释放来启动初级免疫反应和调控适应性和先天免疫的多功能细胞。可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的PLGA与壳聚糖(Chitosan)纳米佐剂由于其缓慢释放抗原,延长免疫细胞识别抗原时间,促进DCs摄取抗原以及调节抗原呈递方式的特征,从而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效应。捻转血矛线虫作为消化道线虫中重要的一种,其排泄分泌物中包含了多种蛋白质,且具有多效性。一方面表现为有助于对宿主的免疫保护与对抗虫体的免疫逃避,另一方面,HcESP还可以介导免疫抑制。本文从HcESP中选取了上述五种重组蛋白,验证了它们对单核源树突状细胞的作用,选取了刺激能力最强的HCA59蛋白并且构建rHCA59-PLGA与rHCA59-Chitosan纳米疫苗于小鼠体内验证其诱导的免疫应答效应,最终在山羊体内验证rHCA59-PLGA纳米疫苗对机体的免疫保护作用。1山羊树突状细胞刺激性抗原的鉴定从健康山羊静脉穿刺采集的抗凝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过夜贴壁培养获得单核细胞。采用传统的GM-CSF/IL-4联合刺激方法作为阳性对照组,重组蛋白 HCA59(rHCA59),重组蛋白 CREA6(rCREA6),重组蛋白 GB(rGB),重组蛋白TA-1(rTA-1)和重组蛋白SCP(rSCP)为实验组进行7天的刺激培养,用光学显微镜与流式细胞细胞仪对收集细胞进行观察鉴定,通过RT-PCR试验观察与md-DCs成熟与分化相关WNT通路上关键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表明,于光学显微镜下,rCREA6,rHCA59,rGB,rTA-1和rSCP刺激单核所得到的细胞都具有与阳性组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流式结果证明rHCA59,rCREA6,rGB,rTA-1和rSCP相对于单核细胞对照组CD80含量明显升高,而五种重组蛋白对单核细胞CD14,CD1 1c 和 CD172a 含量都相对降低。RT-PCR 结果表明 rHCA59,rCREA6,rGB,rTA-1和rSCP能够激活WNT通路上关键基因的转录,以上结果表明了 rHCA59,rCREA6,rGB,rTA-1和rSCP可以促进md-DCs细胞的增殖分化与成熟。综上所述,在这五种蛋白中,rHCA59蛋白对md-DCs细胞的增殖分化与成熟作用最强。2 rHCA59-PLGA纳米颗粒与rHCA59-Chitosan纳米颗粒制备采用双乳液(w/o/w)溶剂蒸发法来制备rHCA59-PLGA纳米颗粒,其中,表面活性剂PVA的浓度设置了三个梯度1%,4%和6%。结果表明在PVA浓度为6%时,蛋白包裹效率最高,且在扫描电镜观察下,形成的纳米颗粒数量最多,颗粒粒径相对均匀(180-402nm)。采用离子凝胶法来制备rHCA59-Chitosan纳米颗粒,扫描电镜观察下,形成的纳米颗粒数量多且颗粒粒径相对均匀(200-500nm)。3不同纳米佐剂对rHCA59抗原免疫原性的影响将 rHCA59-PLGA 疫苗,rHCA59-Chitosan 疫苗,rHCA59-PLGA-Chitosan(rHCA59-PLGA 与 rHCA59-Chitosan 颗粒混合)疫苗,rHCA59-CFA(弗氏佐剂)分别于第0天注入小鼠体内,第14天采取小鼠血液制备血清,通过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与抗体水平变化,采取小鼠脾脏并获得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与树突状细胞,通过CCK-8检测试剂盒观察淋巴细胞增殖情况,通过流式术检测T细胞分型与树突状细胞表型相应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rHCA59-PLGA-Chitosan或rHCA59-PLGA抗原传递系统下,引起小鼠淋巴细胞明显增殖,在明显的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IL-17,IFN-γ,IL-4)与特殊体液免疫(IgG1,IgG2a,IgM)下,树突状细胞表面CD83+与CD86+含量,CD4+T与CD8+T细胞含量明显增加。且与rHCA59-CFA抗原传递系统相比,效果均显着。以上结果表明,在将来的研究中,rHCA59可能作为很好的候选分子用于制备单剂量纳米疫苗来抵抗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4 rHCA59-PLGA纳米疫苗对山羊的免疫保护作用将rHCA59-PLGA疫苗于第0天皮下免疫山羊,两周后进行加强免疫,并与阳性对照组一起与加强免疫后两周进行攻虫(捻转血矛线虫L3,8000条)在第63天屠杀山羊,检查皱胃中捻转血矛线虫荷虫量。分别于第0,14,28,43,54,63天采取山羊血清,通过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与抗体水平变化。分别于实验第50,52,54,56,58,60,62天采取山羊粪便,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测EPG(每克粪虫卵数)。结果表明,在rHCA59-PLGA抗原递呈系统下,山羊机体引起了明显的体液免疫(IgA,IgE,IgG)和细胞免疫应答(IL-9,TGF-β,IL-4,IL-17)。平均虫卵减少率为44.1%,总捻转血矛线虫荷虫量减少率为54.6%,雌性转血矛线虫荷虫量减少率为52.8%,雄性转血矛线虫荷虫量减少率为58.6%。以上结果表明,rHCA59-PLGA疫苗对山羊抵抗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起到了部分免疫保护作用。

刘霖[8](2019)在《基于人mPGES1的CTL表位广谱多抗原肽的设计及体外抗肝癌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微粒体前列腺素E2合成酶1(microsomal Prostaglandin E Synthase 1,mPGES1)是合成前列腺素E2(Postaglandin E2,PGE2)所需关键限速酶之一,不仅参与炎症过程,还可影响肝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复发。mPGES1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呈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细胞表面呈极低表达或不表达的状态,可视为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TAA),也是肝癌预防及治疗的有效分子靶点。肿瘤疫苗中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表位疫苗,尤其是利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负载CTL表位制备的DC疫苗,被认为是新一代肿瘤免疫治疗策略中前景较好的治疗方式之一。为了设计及合成人mPGES1的CTL表位广谱多抗原肽(Multiple Antigen Peptide,MAP)并检测其体外抗肝癌活性,本课题筛选人mPGES1的HLA-A2/A3限制性CTL表位,设计并合成以聚赖氨酸为核心的四分支树状结构MAP,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来源DC以负载MAP合成疫苗,观察其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1)SYFPEITHI预测获取mPGES1的HLA-A2/A3限制性CTL表位,筛选出与HLA-A2和HLA-A3两种基因型均有较高预测分值的九肽;MHCPred预测工具分析所选九肽与HLA的结合能力,分值大于5.0被认为具有结构亲和性。(2)标准固相肽合成法(SPPS)合成3种以聚赖氨酸为核心组成紧密有序的四分支树状结构MAP,即(VSRIPARLK)4、(LRVQGTIIA)4、(VTHAVRGVL)4(以下简称M1、M2、M3);合成1种普通单链结构MAP即VSRIPARLK(以下简称M5)。(3)反相高压液相色谱仪(RP-HPLC)分析鉴定MAP的纯度情况;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检测MAP分子量与理论值的差异。(4)小鼠骨髓来源DC分离和培养至成熟;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表面结构;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物CD83、CD86及CD11c的表达情况。(5)小鼠脾淋巴细胞分离和培养;各MAP与成熟小鼠DC共孵后,再与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以诱导mPGES1特异性CTL增殖作为效应细胞。培养人肝癌细胞株HepG2、Huh-7、MHCC97h及SMMC7721,Western Blot检测各细胞株mPGES1表达情况,筛选出高、中、低水平表达mPGES1的3株作为靶细胞。(6)按照1:3、1:1、3:1、10:1、25:1、50:1设定效-靶比(Effector Cells:Target Cells Ratio,E:T Ratio),分组进行杀伤实验:(1)负载M1的小鼠DC及淋巴细胞,记为M1组;(2)负载M2的小鼠DC及淋巴细胞,记为M2组;(3)负载M3的小鼠DC及淋巴细胞,记为M3组;(4)同时负载M1、M2、M3三种四分支MAP的小鼠DC及淋巴细胞,记为M4组;(5)负载单链肽M5的小鼠DC及淋巴细胞,记为M5组;(5)无MAP负载的小鼠DC及淋巴细胞,记为M0组。另设不加任何免疫细胞的人肝癌细胞为Control组。(7)CCK-8法检测效应细胞的毒性作用;在效-靶比为10:1的条件下,Annexin V-FITC/PI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靶细胞的凋亡情况;在效-靶比为25:1的条件下,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小鼠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水平。【结果】(1)获取mPGES1的HLA-A2/A3限制性CTL表位,合成四分支树状结构MAP和单链结构MAP;各MAP的纯度均高于95%,符合国际多肽的实验标准;MAP的分子量分别为4495.00 kDa、4215.60 kDa、4140.00 kDa和1040.20 kDa,与理论值无明显差异。(2)分离和培养小鼠骨髓来源DC至成熟,光镜下见特殊的树枝状突起形态,电镜下见典型的网纱状、突起状表面结构,符合DC形态特征;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物CD83、CD86、CD11c表达水平较高,分别为89.61%、89.74%、95.16%,均符合DC表型特征。(3)分离和培养小鼠脾淋巴细胞,与负载MAP的成熟小鼠DC共孵后获得效应细胞;培养高表达mPGES1的MHCC97h、中等表达的Huh-7、低表达的HepG2人肝癌细胞作为靶细胞。(4)设定1:3、1:1、3:1、10:1、25:1、50:1为效-靶比,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随效应细胞浓度上升或随效-靶比增大,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毒性作用越强;当杀伤同一种靶细胞且效-靶比相同时,M1组、M2组、M3组和M4组效应细胞对靶细胞产生的毒性作用均较M5组和M0组明显增强(p<0.05);当使用同一种效应细胞进行杀伤时,效应细胞对靶细胞产生的毒性作用在MHCC97h中最强,依次为MHCC97h、Huh-7、HepG2(p<0.05)。(5)设定10:1为效-靶比,Annexin V-FITC/PI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当杀伤同一种靶细胞时,凋亡效应在M3组或M4组中最明显,依次为M3组或M4组、M1组或M2组、M5组或M0组(p<0.05),其中M3组和M4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M1组和M2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M5组和M0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当使用同一种效应细胞进行杀伤时,凋亡效应在MHCC97h中最明显,依次为MHCC97h、Huh-7、HepG2(p<0.05)。(6)设定25:1为效-靶比,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当杀伤同一种靶细胞时,小鼠细胞因子IFN-γ分泌水平在M3组或M4组中最高,依次为M3组或M4组、M1组或M2组、M5组或M0组(p<0.05),其中M3组和M4组之间无明显差异、M1组和M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M5组和M0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当使用同一种效应细胞进行杀伤时,小鼠细胞因子IFN-γ分泌水平在MHCC97h中最高,依次为MHCC97h、Huh-7、HepG2(p<0.05)。【结论】(1)成功合成人mPGES1的HLA-A2/A3限制性CTL表位广谱MAP。(2)成功分离、获取小鼠骨髓来源DC并培养至成熟,其表面结构及分子表型均符合成熟DC特征。(3)负载人mPGES1的CTL表位四分支MAP的小鼠DC疫苗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IFN-γ在体外特异性杀伤人肝癌细胞,杀伤效率与细胞mPGES1表达水平呈正比;其抗肝癌效应较单链结构MAP强,且与CTL优势表位VTHAVRGVL有关,而与CTL表位数量无关。

霍宇娟[9](2019)在《HPV二价疫苗经鼻腔黏膜免疫的免疫学效果评估》文中提出目的经鼻腔黏膜免疫途径给予小鼠二价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通过与皮下疫苗组比较,来评估鼻黏膜免疫途径的免疫效果。方法选用45只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18-20g),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鼻腔生理盐水对照组(A)、鼻腔疫苗实验组(B)、皮下疫苗实验组(C)。分别于0周,2周,4周对以上三组小鼠进行免疫,第六周处死小鼠并通过眼球取血的方式收集血清样本,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 G含量;然后,无菌取脾制备脾细胞悬液,分离脾淋巴细胞进行培养,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增殖情况。最后,通过ELISA法分别检测HPV16 L1蛋白、HPV18 L1蛋白、HPV16/18 L1蛋白刺激后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的释放。另外,收集肺灌洗液,鼻灌洗液以及阴道灌洗液,用ELISA法检测灌洗液中特异性s Ig A抗体的含量。结果ELISA法结果显示,用二价HPV疫苗滴鼻免疫BALB/c小鼠,三次免疫后,可有效诱导和增强黏膜免疫应答,小鼠鼻灌洗液中针对HPV16 L1蛋白、HPV18 L1蛋白的特异性s Ig A抗体明显增加,鼻腔疫苗组与对照组、皮下疫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肺灌洗液中针对HPV16 L1蛋白的特异性s Ig A抗体明显增加,鼻腔疫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腔疫苗组与皮下疫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肺灌洗液中针对HPV18 L1蛋白的特异性s Ig A抗体明显增加,鼻腔疫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腔疫苗组与皮下疫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小鼠阴道灌洗液中针对HPV16 L1蛋白的特异性s Ig A抗体明显增加,鼻腔疫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阴道灌洗液中针对HPV18 L1蛋白的特异性s Ig A抗体明显增加,鼻腔疫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鼻腔生理盐水组相比,鼻腔疫苗组小鼠血清中针对HPV16 L1蛋白的特异性Ig G抗体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鼻腔疫苗组小鼠血清中针对HPV18 L1蛋白的特异性Ig G抗体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MTT法显示,经HPV16 L1蛋白、HPV18 L1蛋白、HPV16/18 L1蛋白刺激后鼻腔疫苗组、皮下疫苗组的刺激指数明显增加,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大大提高。经HPV16 L1蛋白、HPV18 L1蛋白、HPV16/18 L1蛋白共刺激后,鼻腔疫苗组、皮下疫苗组的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释放均显着增加。结论二价HPV疫苗对小鼠进行鼻腔黏膜免疫后可以在血清中产生特异性Ig G抗体,有效诱导体液免疫应答。此外,还可以诱导鼻,肺,阴道等处的局部黏膜免疫应答,并产生特异性黏膜抗体s Ig A。因此鼻黏膜免疫途径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可作为黏膜疫苗的接种方式之一。

杜海洲[10](2018)在《国际治疗性肿瘤疫苗的开发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肿瘤是全球人类第二大死因。一些肿瘤通常难以用像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但可用肿瘤疫苗帮助刺激人体的免疫应答使其得到控制。将疫苗用于由诸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等致瘤病毒引起的感染现已非常成功地降低了这些感染导致的肿瘤发病率。治疗性肿瘤疫苗从免疫疗法兴起之初就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希望。尽管治疗性肿瘤疫苗在临床试验取得一些成功并有一种治疗前列腺肿瘤的疫苗获得批准,但大多数治疗性疫苗仍在临床试验之中。为了了解国际治疗性肿瘤疫苗的开发与研究现状,依据美国药物研究与生产商协会(Ph RMA)最近发布的报告及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与相关新药数据库中的数据,重点对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3种抗原疫苗、3种肿瘤细胞疫苗、6种树突状细胞疫苗、5种核酸疫苗和2种其他治疗性肿瘤疫苗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分析结果表明,这19种肿瘤疫苗中许多在中期分析报告中,无论是在延长无复发生存率(RFS)和总生存率(OS)方面,还是在耐受性、安全性等方面,都显示出良好的开发前景。

二、HPV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PV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转化生长因子-β2反义寡核苷酸的微生物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章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TGF-β的概述
        1.1.1 TGF-β的来源
        1.1.2 TGF-β的表达
        1.1.3 TGF-β的结构
        1.1.4 TGF-β的信号通路
    1.2 TGF-β的生物学活性
        1.2.1 TGF-β对胚胎发育的调节
        1.2.2 TGF-β对免疫应答的负向调节
        1.2.3 TGF-β2对肿瘤的生长,侵袭及迁移的促进作用
        1.2.4 TGF-β对组织损伤修复、创面愈合、瘢痕增生的促进作用及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1.2.5 TGF-β2对纤维化的调节作用
        1.2.6 TGF-β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1.3 靶向TGF-β2的药物
        1.3.1 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
        1.3.2 TGF-β2的micro RNA
        1.3.3 TGF-β2的sh RNA
        1.3.4 TGF-β2的抗体
        1.3.5 TGF-β2的反义基因修饰的同种异体肿瘤疫苗
        1.3.6 TGF-β2的反义基因修饰的同种异体肿瘤疫苗
        1.3.7 TGF-β2的抑制剂
    1.4 疫苗佐剂的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1.4.1 增强第一信号的佐剂
        1.4.2 增强第二信号的佐剂
        1.4.3 增强第三信号的佐剂
        1.4.4 抑制T细胞抑制信号的佐剂
        1.4.5 改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佐剂
        1.4.6 病毒载体佐剂
        1.4.7 其他佐剂
        1.4.8 多佐剂肿瘤疫苗
        1.4.9 佐剂的接种途径
        1.4.10 佐剂发挥作用的机制
    1.5 RNA靶向性寡核苷酸的研究进展
        1.5.1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1.5.2 siRNA
        1.5.3 micro RNA
        1.5.4 反义寡核苷酸的化学修饰方法
第2章 材料方法
    2.1 ODN及引物
    2.2 实验试剂,仪器与耗材
    2.3 细胞与细胞系
    2.4 实验动物
    2.5 IAV的扩增
    2.6 IAV TCID50 的测定
    2.7 IAV血凝效价的测定
    2.8 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2.9 小鼠PBMC、脾脏及淋巴结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2.10 TIO对 TGF-β2 m RNA表达的抑制实验
    2.11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2.12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2.13 免疫荧光技术
    2.14 TIO在小鼠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检测
    2.15 小鼠的免疫
        2.15.1 疫苗的制备
        2.15.2 小鼠的免疫和血清的收集
    2.1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17 流感病毒攻毒实验
    2.18 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2.19 脑胶质瘤细胞裂解物(TCL)的制备
    2.20 GL261脑胶质瘤原位模型的建立
    2.21 脑胶质瘤预防模型的建立
    2.22 脑胶质瘤治疗模型的建立
    2.23 肿瘤周围浸润的炎性细胞的检测
    2.24 肿瘤组织病理分析
    2.25 胃癌背部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2.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靶向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的设计与筛选
    3.2 TIOs对 RAW264.7 细胞,U-937 细胞及CAL-1 细胞表达TGF-β2的影响
        3.2.1 TIOs对 IL-4 诱导的RAW264.7 细胞TGF-β2 m RNA表达的影响
        3.2.2 TIOs对 IL-4诱导的RAW264.7细胞Arg1及TNF-αmRNA表达的影响
        3.2.3 TIOs对 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TGF-β2 mRNA表达的影响
        3.2.4 TIOs对 LPS诱导的U-937 细胞表达TGF-β2 mRNA的影响
        3.2.5 TIOs对甲型流感病毒(IAV)诱导的CAL-1 细胞TGF-β2mRNA表达的影响
        3.2.6 TIOs对 IL-4/LPS诱导的RAW264.7/U-937细胞表达TGF-β2蛋白的影响
    3.3 TIO3在细胞和组织中的分布
    3.4 TIOs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
        3.4.1 TIOs对微生物疫苗诱导的抗体产生水平的影响
        3.4.2 TIO3对流感病毒疫苗诱导的抗流感病毒效率的增强作用
        3.4.3 TIO1和TIO3 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的可能机制
        3.4.4 TIOs的微生物疫苗佐剂的安全性评价
    3.5 TIO的胶质瘤疫苗的佐剂作用
        3.5.1 TIOs为佐剂的胶质瘤细胞裂解物疫苗对原位接种脑胶质瘤预防模型小鼠的影响
        3.5.2 TIOs为佐剂的胶质瘤疫苗对原位接种胶质瘤治疗模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3.6 单独应用TIO3的抗胶质瘤及抗胃癌作用
        3.6.1 单独应用TIO3对脑胶质瘤原位移植瘤模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3.6.2 单独应用TIO3对胃癌背部移植瘤模型小鼠体重、肿瘤大小及生存期的影响
        3.6.3 单独应用TIO3对胃癌细胞腹腔种植模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TIOs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
        4.1.1 TIO3对CD4~+T细胞表面s TGF-β2 表达的抑制作用
        4.1.2 TIO3 对 CD19~+ B 细胞表面 sTGF-β2 表达的抑制作用
        4.1.3 TIO3的药效动力学分析
        4.1.4 TIO1,TIO2及TIO3 的不同功效的机理分析
        4.1.5 TIO3用于微生物疫苗佐剂的副作用分析
        4.1.6 TIO3用于微生物疫苗佐剂的可行性分析
    4.2 TIO3的胶质瘤疫苗佐剂效应
        4.2.1 TIO3 对胶质瘤细胞MHC I分子表达的上调作用
        4.2.2 TIO3的胶质瘤疫苗佐剂效应的机理分析
    4.3 单独应用TIO3的抗胶质瘤和抗胃癌作用
    4.4 总结和展望
结论
创新点
附录1
附录2 The 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of Jilin University Ethics Committee Approval Form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以ATP作为新型佐剂的纳米颗粒疫苗免疫特性及其激发的抗肿瘤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HPV及其相关肿瘤
    2、治疗性HPV疫苗概况及面临主要问题
    3. 纳米颗粒的免疫特点及疫苗潜能
        3.1. 纳米颗粒载体
        3.2. 纳米颗粒疫苗的组成成分
        3.3. 影响纳米载体应用的因素
        3.3.1 粒径大小
        3.3.2 表面电荷
        3.4. 纳米载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3.4.1. 靶向树突状细胞(DCs)
        3.4.2. 靶向淋巴组织
        3.4.3. 促进抗原的溶酶体逃逸
        3.5. PLGA纳米颗粒的特性与优势
    4. 佐剂的作用及其进展
        4.1. 佐剂的作用机制
        4.2. 已获批的人用疫苗佐剂
        4.3. 目前佐剂的不足
    5、ATP的免疫作用及其佐剂潜能
        5.1. ATP的结构与性质
        5.2. ATP的释放机制
        5.3. ATP的免疫作用
        5.3.1. ATP与树突状细胞(DCs)的作用
        5.3.2. ATP与T细胞的作用
    6、本研究思路、目的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材料
        1.2. 实验动物
        1.3. 抗体
        1.3.1.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抗体
        1.3.2. 流式抗体
        1.4. 试剂
        1.5.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ATP滴鼻实验
        2.1.1. 肺灌洗液的采集和浸润细胞的计数
        2.1.2. 细胞计数及Cytospin
        2.1.3. 吉姆萨染色液染色
        2.2. PLGA纳米颗粒(NPs)的制备
        2.3. 负载E7_(44-62)肽抗原的PLGA纳米颗粒疫苗(E7-NPs)制备
        2.4. ATP+E7-NPs的制备
        2.5. E7_(44-62)抗原包封率(Encapsulation efficiency,EE)的测定
        2.6. 纳米颗粒性质的检测
        2.6.1. 透射电镜观察
        2.6.2. 粒径大小检测
        2.6.3. E7肽和ATP的释放动力学
        2.7. 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s)的分离与培养
        2.7.1. 准备材料与试剂
        2.7.2. 操作步骤
        2.8. 不同制剂在体外对细胞的毒性
        2.8.1. 细胞铺板
        2.8.2. 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
        2.9. BMDCs的迁移
        2.10. BMDCs的成熟
        2.11. BMDCs对抗原的摄取
        2.12. 体内追踪荧光标记的纳米颗粒
        2.13. TC-1肿瘤细胞的培养
        2.13.1. 细胞复苏
        2.13.2. 细胞培养
        2.13.3. 细胞传代
        2.13.4. 细胞冻存
        2.14. C57BL/6小鼠TC-1移植肿瘤模型的建立
        2.15. ATP佐剂联合纳米颗粒的免疫效果评价
        2.15.1 预防性策略评估ATP+E7-NPs对小鼠肿瘤模型的干预实验研究
        2.15.2 治疗性策略评估ATP+E7-NPs对小鼠肿瘤模型的干预实验研究
        2.15.3. ELISA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
        2.15.4. 体外分离脾脏淋巴细胞
        2.15.5. 体外分离小鼠肿瘤组织淋巴细胞
        2.15.6. 流式细胞术检测CTLs细胞水平
        2.15.7. 流式细胞数检测Th1细胞水平
        2.15.8. 流式细胞数检测MDSCs细胞水平
        2.15.9. 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s细胞水平
        2.16.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新型佐剂ATP对体内细胞浸润以及对体外树突状细胞迁移和成熟的影响
        1.1. 新型佐剂ATP对局部细胞的浸润以及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1.2. 新型佐剂ATP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迁移的影响
        1.3. ATP对BMDCs激活和成熟的影响
        1.3.1. ATP对树突状细胞成熟标记物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的影响
        1.3.2. ATP对树突状细胞上MHCⅠ、MHCⅡ表达的影响
        1.4 小结
    2. 纳米疫苗的制备及透射电镜观察
    3. 纳米颗粒的性质
    4. 不同制剂对BMDCs的细胞毒性
    5. ATP佐剂化的纳米疫苗对BMDCs成熟的影响
    6. ATP佐剂化的纳米疫苗对BMDCs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7. ATP对BMDC的迁移和抗原摄取的影响
    8. ATP佐剂化的纳米颗粒疫苗在预防性免疫中可显着预防肿瘤生长,并提供针对肿瘤的长效免疫记忆
    9. ATP佐剂化的纳米颗粒在预防性免疫中可显着促进抗肿瘤效应的细胞免疫应答
    10. ATP佐剂联合纳米疫苗的免疫对已建立肿瘤的影响
    11. 用ATP佐剂化的纳米颗粒进行治疗性免疫可显着增强抗肿瘤免疫效应并抑制完全建立的肿瘤的生长
    小结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3)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乳酸杆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4)基于穿膜肽和细菌外膜囊泡的新型肿瘤疫苗的设计构建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传统肿瘤治疗方法
    1.2 免疫疗法
    1.3 肿瘤疫苗
        1.3.1 肽/蛋白疫苗
        1.3.2 核酸疫苗
        1.3.3 仿生疫苗
        1.3.4 原位疫苗
        1.3.4.1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1.3.4.2 基于放射治疗的原位疫苗
        1.3.4.3 基于光学治疗的原位疫苗
        1.3.4.4 基于化学治疗的原位疫苗
    1.4 肿瘤疫苗改进策略
        1.4.1 增强抗原的免疫刺激能力
        1.4.1.1 新生抗原与个性化疫苗
        1.4.1.2 核酸疫苗与个性化疫苗
        1.4.2 提高抗原的交叉呈递效率
        1.4.2.1 质子海绵效应
        1.4.2.2 穿膜肽
        1.4.3 增强免疫反应
        1.4.3.1 铝盐佐剂
        1.4.3.2 CpG寡脱氧核苷酸
        1.4.3.3 细菌外膜囊泡
    1.5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细胞穿膜肽CLIP6肿瘤疫苗的构建及抗肿瘤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及设备
    2.3 实验步骤
        2.3.1 CLIP6与OVA的偶联
        2.3.2 SDS-PAGE
        2.3.3 细胞培养
        2.3.4 偶联效率的测定
        2.3.5 抗原交叉呈递检测
        2.3.6 细胞摄入机制探究
        2.3.7 皮肤内CD11c~+细胞抗原摄入效率检测
        2.3.8 抗原呈递细胞淋巴结迁移检测
        2.3.9 CLIP6-OVA活体肿瘤预防实验
    2.4 实验结果和讨论
        2.4.1 肿瘤疫苗CLIP6-OVA的制备与表征
        2.4.2 CLIP6的偶联对OVA入胞效率的影响
        2.4.3 CLIP6的偶联对抗原交叉呈递效率的影响
        2.4.4 注射部位皮肤内CD11c~+细胞对疫苗摄取效率的研究
        2.4.5 CLIP6的偶联对抗原呈递细胞淋巴结迁移的影响
        2.4.6 CLIP6-OVA作为预防型疫苗的肿瘤预防疗效探究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细菌外膜囊泡和光热治疗的原位疫苗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及设备
    3.3 实验步骤
        3.3.1 细菌外膜囊泡的制备
        3.3.2 细胞培养与小鼠来源
        3.3.3 细菌外膜囊泡形貌与粒径表征
        3.3.4 细菌外膜囊泡的内毒素检测
        3.3.5 细菌外膜囊泡的吸光度检测
        3.3.6 肿瘤血管荧光染色实验
        3.3.7 肿瘤的光声检测
        3.3.8 细胞毒性测试
        3.3.9 细菌外膜囊泡的生物分布研究
        3.3.10 骨髓源树突状细胞成熟刺激实验
        3.3.11 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测定
        3.3.12 单次注射细菌外膜囊泡引发的肿瘤升温能力检测
        3.3.13 基于细菌外膜囊泡和光热治疗的肿瘤治疗实验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沙门氏杆菌外膜囊泡S.t ΔpG-OMV的制备与表征
        3.4.2 S.t ΔpG-OMV引发肿瘤部位变黑现象的研究
        3.4.3 S.t ΔpG-OMV引发肿瘤淤血的机制研究
        3.4.4 S.t ΔpG-OMV的细胞毒性和生物毒性研究
        3.4.5 S.t ΔpG-OMV的免疫刺激能力检测
        3.4.6 单独使用S.t ΔpG-OMV的抗肿瘤效果评价
        3.4.7 基于S.t ΔpG-OMV和光热治疗的原位疫苗的设计与抗肿瘤效果评价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论文总结
    4.2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基于自组装肽Q11的纳米纤维疫苗的抗HPV相关肿瘤免疫效应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现有的治疗性HPV疫苗
        1.1.1 DNA疫苗
        1.1.2 肽疫苗
        1.1.3 蛋白疫苗
        1.1.4 全细胞疫苗
        1.1.5 活载体疫苗
    1.2. 应用于HPV治疗的纳米材料
        1.2.1 聚合物纳米颗粒
        1.2.2 无机纳米颗粒
        1.2.3 病毒样纳米颗粒
        1.2.4 基于脂质的纳米颗粒
        1.2.5 自组装纳米颗粒
    1.3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自组装肽Q11的抗HPV相关肿瘤纳米纤维疫苗的制备及抗肿瘤免疫效应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3 基于Q11的纳米纤维疫苗的制备与表征
        2.2.3.1 肽合成及纳米纤维疫苗的制备
        2.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
        2.2.3.3 动态光散射(DLS)检测
        2.2.3.4 圆二色光谱(CD)检测
        2.2.4 小鼠HPV皮下异位移植肿瘤模型的免疫方案
        2.2.4.1 小鼠皮下异位移植肿瘤模型的建立
        2.2.4.2 预防性免疫策略评价纳米纤维疫苗抗肿瘤效应
        2.2.4.3 治疗性免疫策略评价纳米纤维疫苗抗肿瘤效应
        2.2.4.4 纳米纤维疫苗免疫记忆实验
        2.2.5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免疫水平检测
        2.2.5.1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离
        2.2.5.2 FCM检测脾脏淋巴细胞的CTL、Th1、Th2及MDSC
        2.2.5.3 ELISPOT检测脾脏淋巴细胞抗原特异性分泌IFN-γ的T细胞
        2.2.5.4 ELISA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
        2.2.6 小鼠体内CTL实验
        2.2.7 纳米纤维安全性评价
        2.2.7.1 体重及器官指数
        2.2.7.2 心肝脾肺肾HE染色
    2.3 实验结果
        2.3.1 纳米纤维疫苗的合成与表征
        2.3.2 纳米纤维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肿瘤,并提供免疫记忆保护
        2.3.3 纳米纤维疫苗治疗性免疫可以显着抑制已建立的2-3mm TC-1肿瘤生长
        2.3.4 纳米纤维疫苗治疗性免疫可以显着抑制已建立的5-6mm TC-1肿瘤生长
        2.3.5 纳米纤维疫苗诱导E7特异性CTL反应调节抗肿瘤免疫
        2.3.6 纳米纤维疫苗具备良好的体内安全性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组装肽Q11的纳米纤维疫苗在宫颈原位肿瘤模型中的免疫干预策略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3 小鼠原位宫颈肿瘤模型的建立
        3.2.3.1 TC-1-Luciferase稳定细胞株建立
        3.2.3.2 TC-1-Luciferase(TC-1-Luc)细胞与TC-1细胞活力比较
        3.2.3.3 小鼠原位宫颈肿瘤模型建立
        3.2.4 纳米纤维疫苗不同途径免疫对正常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3.2.4.1 免疫方案
        3.2.4.2 FCM检测脾脏淋巴细胞中CTL、Th2、及Treg
        3.2.4.3 ELISPOT检测脾脏淋巴细胞抗原特异性分泌IFN-γ的T细胞
        3.2.5 纳米纤维不同途径免疫对小鼠原位宫颈肿瘤系统性免疫应答研究
        3.2.5.1 免疫方案
        3.2.5.2 小鼠活体成像分析小鼠原位宫颈肿瘤的生长
        3.2.5.3 FCM检测脾脏淋巴细胞中CTL、Th1、Th2、Treg、 MDSC
        3.2.5.4 ELISPOT检测脾脏淋巴细胞抗原特异性分泌IFN-γ的T细胞
        3.2.5.5 ELISA检测血清中IgG2a、IgG1
        3.2.6 纳米纤维不同途径免疫对小鼠原位宫颈肿瘤局部性免疫应答研究
        3.2.6.1 免疫方案
        3.2.6.2 小鼠肿瘤浸润性T淋巴细胞分离
        3.2.6.3 FCM检测肿瘤浸润性T淋巴细胞中CTL、Treg及MDSC
        3.2.7 纳米纤维不同免疫途径对小鼠原位宫颈肿瘤免疫机制研究
        3.2.7.1 FCM检测脾脏CXCR3~+CD8~+T细胞
        3.2.7.2 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内细胞因子转录水平
    3.3 实验结果
        3.3.1 纳米纤维疫苗不同免疫途径对正常小鼠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
        3.3.2 纳米纤维疫苗经不同途径免疫后对小鼠原位宫颈肿瘤生长的影响
        3.3.3 纳米纤维疫苗经阴道内免疫促进脾脏和肿瘤组织内Th1/CTL偏向性细胞免疫应答
        3.3.4 纳米纤维经阴道内免疫抑制脾脏和肿瘤组织内免疫抑制性细胞Treg和MDSCs水平
        3.3.5 纳米纤维疫苗经不同途径免疫后对小鼠CXCL9/CXCL10-CXCR3轴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纤维疫苗对主要抗原递呈细胞功能的影响
    4.1 纳米纤维疫苗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4.1.1 引言
        4.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1.2.3 树突状细胞对纳米纤维摄取动力学与摄取效率研究
        4.1.2.4 纳米纤维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的体外促成熟研究
        4.1.2.5 纳米纤维与BMDC早期内体和溶酶体共定位研究
        4.1.2.6 纳米纤维刺激的BMDC对T细胞活化研究
        4.1.3 实验结果
        4.1.3.1 TAMRA-E7-Q11纳米纤维的表征
        4.1.3.2 纳米纤维的细胞毒性
        4.1.3.3 树突状细胞对纳米纤维摄取的影响
        4.1.3.4 纳米纤维显着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
        4.1.3.5 纳米纤维与树突状细胞早期内体和溶酶体共定位
        4.1.3.6 纳米纤维刺激的树突状细胞促进T细胞活化
        4.1.4 讨论
        4.1.5 小节
    4.2 纳米纤维疫苗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4.2.1 引言
        4.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2.2.3 巨噬细胞对纳米纤维摄取动力学与摄取效率研究
        4.2.2.4 纳米纤维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成熟研究
        4.2.2.5 纳米纤维与巨噬细胞早期内体和溶酶体共定位研究
        4.2.2.6 纳米纤维刺激的巨噬细胞对T细胞活化研究
        4.2.3 实验结果
        4.2.3.1 巨噬细胞对纳米纤维摄取的影响
        4.2.3.2 纳米纤维显着促进巨噬细胞成熟
        4.2.3.3 纳米纤维与巨噬细胞早期内体和溶酶体共定位
        4.2.3.4 纳米纤维刺激的巨噬细胞促进T细胞活化
        4.2.4 讨论
        4.2.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个人简介
致谢

(6)Caerin多肽体内外抗肿瘤作用与提高治疗性疫苗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CAERIN多肽抗肿瘤活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合成多肽
        2.2.2 实验动物
        2.2.3 动物实验器械
        2.2.4 细胞来源
        2.2.5 实验试剂
        2.2.6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溶液的配制
        2.3.1 遗传霉素溶液
        2.3.2 MTT溶液
        2.3.3 CAERIN多肽溶液
        2.3.4 TC-1细胞完全培养基
        2.3.5 HUVEC细胞完全培养基
        2.3.6 细胞冻存液
    2.4 实验方法
        2.4.1 细胞复苏
        2.4.2 细胞换液
        2.4.3 细胞传代
        2.4.4 细胞冻存
        2.4.5 MTT法检测CAERIN多肽对TC-1和HUVEC增殖的影响
        2.4.6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C-1细胞凋亡
        2.4.7 建立TC-1荷瘤小鼠模型
        2.4.8 TC-1肿瘤挑战实验
        2.4.9 统计学分析
    2.5 实验结果
        2.5.1 CAERIN多肽对TC-1 细胞和HUVEC细胞增殖的影响
        2.5.2 CAERIN多肽对TC-1 细胞凋亡的作用
        2.5.3 CAERIN1.1 和1.9 在体内抑制TC-1 的生长
    2.6 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CAERIN多肽温敏性凝胶的制备与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空白凝胶基质成分
        3.2.2 合成多肽
        3.2.3 实验动物
        3.2.4 细胞来源
        3.2.5 实验试剂
        3.2.6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溶液的配制
        3.3.1 戊巴比妥钠溶液
        3.3.2 TC-1肿瘤组织消化液
    3.4 实验方法
        3.4.1 制备CAERIN多肽温敏凝胶
        3.4.1.1 空白凝胶基质制备
        3.4.1.2 CAERIN多肽温敏凝胶制备
        3.4.2 MTT实验检测温敏性凝胶的抑癌作用
        3.4.3 温敏性凝胶的特性
        3.4.4 肿瘤挑战实验
        3.4.5 局部应用 F1/F3 凝胶治疗 TC-1 肿瘤
        3.4.6 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肿瘤组织内浸润的免疫细胞
        3.4.7 统计分析
    3.5 实验结果
        3.5.1 温敏性原位凝胶的制备及其物理性质
        3.5.2 F1/F3凝胶在体外能够抑制TC-1增殖且性质稳定
        3.5.3 瘤内注射F1/F3凝胶在体内能够抑制TC-1细胞的生长
        3.5.4 局部应用F1/F3凝胶在体内可抑制TC-1肿瘤的生长
        3.5.5 局部应用F1/F3 凝胶招募更多T细胞和NK细胞至TC-1 肿瘤组织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CAERIN多肽提高治疗性疫苗EX/MPLA/ΑNTI-IL10R抗肿瘤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治疗性疫苗成分
        4.2.2 合成多肽
        4.2.3 实验动物
        4.2.4 细胞来源
        4.2.5 实验试剂
        4.2.6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溶液的配制
        4.3.1 HPV治疗性疫苗
        4.3.2 CAERIN多肽溶液
    4.4 实验方法
        4.4.1 CAERIN多肽联合治疗性疫苗免疫对TC-1 荷瘤小鼠生存周期的影响
        4.4.2 统计分析
    4.5 实验结果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CAERIN多肽质量分析报告
附录2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表
附录3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捻转血矛线虫DC刺激性蛋白肝癌相关抗原59对山羊的免疫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捻转血矛线虫和捻转血矛线虫病
        1 病原学
        1.1 虫体形态特征
        1.2 生活史
        2 捻转血矛线虫病
        2.1 流行病学
        2.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3 诊断与治疗
        2.4 防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捻转血矛线虫五种蛋白的研究进展
        1 肝癌相关抗原
        1.1 肝癌相关抗原
        1.2 肝癌相关抗原59的特性及功能研究
        2 CREA6蛋白
        3 苏氨酸醛缩酶
        3.1 苏氨酸醛缩酶
        3.2 苏氨酸醛缩酶结构域包含蛋白(TA-1)
        4 GB蛋白
        5 SCP蛋白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纳米佐剂及纳米疫苗
        1 纳米佐剂的分类
        2 PLEA纳米疫苗的特性
        3 壳聚糖纳米疫苗的特性
        4 PLEA和壳聚糖纳米疫苗在寄生虫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四章 捻转血矛线虫树突状细胞刺激性抗原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捻转血矛线虫5种重组蛋白刺激单核得到的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检测
        2.2 捻转血矛线虫5种重组蛋白刺激单核培养后的细胞表型检测
        2.3 5种重组蛋白对DC成熟和分化相关WNT通路关键基因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纳米佐剂对HCA59抗原免疫原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PVA最佳浓度的确定
        2.2 rHCA59-CS NPs,rHCA59-PLGA NP特性的观察
        2.3 不同抗原传递系统诱导小鼠抗体分泌量的检测
        2.4 不同抗原传递系统诱导小鼠细胞因子分泌量的检测
        2.5 rHCA59-PLGA NPs,rHCA59-CS-PLGA NPs和rHCA59-CS NPs诱导T细胞增殖
        2.6 T细胞的活化
        2.7 不同抗原传递系统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表型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rHCA59-PLGA纳米疫苗对山羊免疫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rHCA59-loaded PLGA颗粒的电镜观察
        2.2 虫卵排出量的动态变化
        2.3 成虫减少率
        2.4 血清中抗体检测
        2.5 血清中细胞因子检测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基于人mPGES1的CTL表位广谱多抗原肽的设计及体外抗肝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人mPGES1的HLA-A2/A3 限制性CTL表位广谱多抗原肽的设计、合成及鉴定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三种m PGES1 四分支MAP的结构设计
        2 合成m PGES1 广谱MAP的 RP-HPLC分析
        3 合成m PGES1 广谱MAP的 LC/MS检测
    讨论
第二部分 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光学显微镜下小鼠DC的细胞形态
        2 扫描电镜下成熟小鼠DC的表面结构
        3 流式细胞仪鉴定的成熟小鼠DC表型
    讨论
第三部分 人mPGES1的CTL表位多抗原肽负载小鼠树突状细胞疫苗的体外抗肝癌活性检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靶细胞的筛选
        2 效应细胞毒性作用的检测
        3 疫苗诱导凋亡效应的检测
        4 细胞因子IFN-γ分泌水平的检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HPV二价疫苗经鼻腔黏膜免疫的免疫学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10)国际治疗性肿瘤疫苗的开发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试验中治疗性肿瘤疫苗分类
2 临床试验中各类治疗性肿瘤疫苗分析
    2.1 抗原疫苗
        2.1.1 Adagloxad simolenin
        2.1.2 Seviprotimut-L
        2.1.3 多克隆抗体刺激疫苗
    2.2 肿瘤细胞疫苗
        2.2.1 OncoVAX?
        2.2.2 Gemogenovatucel-T
    2.3 树突状细胞疫苗
        2.3.1大肠癌树突状细胞治疗性疫苗
        2.3.2 Stapuldencel-T
        2.3.3 DCVax?-L
        2.3.4 Rocapuldencel-T
    2.4 核酸疫苗
        2.4.1 OSE-2101
        2.4.2 VGX-3100
        2.4.3 ProstAtak? (AdV-tk+valacyclovir)
    2.5 其他疫苗
        2.5.1 AXAL
        2.5.2 表皮生长因子通道靶向疫苗
3 结语

四、HPV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化生长因子-β2反义寡核苷酸的微生物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作用[D]. 涂丽裙. 吉林大学, 2020(03)
  • [2]以ATP作为新型佐剂的纳米颗粒疫苗免疫特性及其激发的抗肿瘤效应[D]. 张启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乳酸杆菌的相关性研究[D]. 陈明倩.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4]基于穿膜肽和细菌外膜囊泡的新型肿瘤疫苗的设计构建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探索[D]. 庄齐. 苏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自组装肽Q11的纳米纤维疫苗的抗HPV相关肿瘤免疫效应及其机制[D]. 李思瑾.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Caerin多肽体内外抗肿瘤作用与提高治疗性疫苗疗效研究[D]. 马博伟. 广东药科大学, 2020
  • [7]捻转血矛线虫DC刺激性蛋白肝癌相关抗原59对山羊的免疫保护作用[D]. 王强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8]基于人mPGES1的CTL表位广谱多抗原肽的设计及体外抗肝癌活性的研究[D]. 刘霖.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HPV二价疫苗经鼻腔黏膜免疫的免疫学效果评估[D]. 霍宇娟.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10]国际治疗性肿瘤疫苗的开发与研究进展[J]. 杜海洲. 药学进展, 2018(09)

标签:;  ;  ;  ;  ;  

HPV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