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02年深圳市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1980-2002年深圳市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一、1980~2002年深圳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范铎基[1](2020)在《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发病特征、危险因素及免疫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危险因素展开调查,以期了解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的分布情况及发病特点,分析发病危险,为制定更恰当的防控麻疹方案提供合理依据;同时对深圳市内部分健康流动儿童展开麻疹抗体检测及相关研究,了解现阶段流动儿童的免疫状况、影响免疫状况的因素及家长对麻疹的了解程度及态度,为进一步加强流动儿童的免疫工作打下基础。研究方法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研究: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分析2010~2018年深圳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报告的带有流动儿童性质的所有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流动儿童定义为非户籍人口,年龄<18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暂居于深圳现居地≥3个月。流动儿童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分析:采用群组匹配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8月龄及≥8月龄划分,从2014~2018年深圳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抽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共167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匹配要求在传染病报告系统中报告的非麻疹病例里匹配对照;调查过程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通过对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部分健康流动儿童麻疹免疫状况研究:采用按容量比例抽样方法在流动人口密集的深圳市宝安区内的医院及学校中抽取健康的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调查对象同意后,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进行抗体检测及登记相关信息,并由调查员对其中的学籍儿童展开进一步调查;麻疹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IgG抗体滴度并计算几何平均抗体滴度,同时划分抗体水平;定性变量分析采用χ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定量变量根据方差齐性检验及正态性检验决定使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研究:2010年~2018年,深圳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累计报告流动儿童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共1339名,年发病率依次为:4.48/100万、0.86/100万、17.98/100万、52.75/100万、71.75/100万、14.49/100万、7.95/100万、3.08/100万、1.27/100万。麻疹疫情高发年份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5~7月份,而麻疹散发年份则无明显集中月份高发;报告病例以年龄<18月龄(83.79%)和未进行免疫接种者居多;各年份报告病例在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5,P=0.26);深圳市所报告的流动儿童病例中省外来源主要来是湖南省(19.94%)、湖北省(8.81%)、江西省(8.81%),省内主要来自于揭阳市(8.26%)、梅州市(3.67%)和汕尾市(3.67%);报告病例多未进行麻疹疫苗免疫接种(85.41%),病例登记的临床症状以发热(98.99%)、出疹(99.10%)、咳嗽(88.42%)为主。流动儿童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影响流动儿童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前7~21天有医院就诊史(aOR=6.48,95%CI:3.63~11.58,P<0.001);发病前7~21天到过人员密集的场所(aOR=2.64,95%CI:1.47~4.75,P=0.001);有发热-出疹病人接触史(aOR=7.89,95%CI:3.15~19.72,P<0.001);而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则为影响流动儿童麻疹发病的保护因素(aOR=0.10,95%CI:0.04~0.22,P<0.001)。部分健康流动儿童麻疹免疫状况的研究:最终此次共随机检测1096名健康流动儿童的麻疹抗体情况。检测结果显示抗体阳性率为86.59%,抗体平均滴度为789.81mIU/ml。影响免疫状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麻疹抗体滴度会逐渐降低(aOR=0.80,95%CI:0.78~0.83,P<0.001),而随着疫苗接种剂次的增加,抗体保护程度越高(aOR=6.11,95%CI:4.80~7.11,P<0.001);同时对其中抽取的684名学籍儿童展开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学籍儿童年龄越大,达到保护水平抗体的程度越低(χ2趋势=40.86,P<0.001);而针对家长对麻疹的了解程度和态度的调查中显示流动儿童家长对麻疹普遍缺乏了解(91.42%),但对麻疹疫苗多持正面态度。结论1.深圳市近年报告的流动儿童麻疹病例数及年发病率已逐渐降低,发病高峰月份已不再明显;<18月龄及未接种疫苗的流动儿童仍是容易罹患麻疹的重点人群。2.发病前7~21日有医院就诊史、发病前7~21日到过人员密集场所、接触过发热-出疹病人为流动儿童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而按时接种疫苗则为流动儿童麻疹发病的保护因素。3.调查的健康流动儿童群体里抗体阳性率较高,抗体阳转情况良好,但随时间进展麻疹抗体滴度逐渐下降;按时足剂次的疫苗接种是提高抗体阳性率和维持抗体滴度的重要手段;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对麻疹的了解程度不充足。

方海旭[2](2019)在《青岛市麻疹的传染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麻疹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M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是一种单链负RNA病毒,通过空气和直接接触传播[1]。麻疹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乙类传染病。通过采取各种防控措施,我国麻疹的发病数已大幅下降,但目前仍是全球年发病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仅2016年全国麻疹发病数就高达24820例[2]。麻疹的流行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对它的控制与消除具有重要意义。相比欧美等国家,目前我国针对麻疹的动态传播特性的研究较少,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究,研究麻疹的动态传播规律,有依据的制定并优化麻疹的免疫计划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本文以青岛市麻疹为例,采用时间序列SIR(Time Series Susceptible Infected Recovered(TSIR))模型估算了麻疹免疫实施前(1951-1964年)及近期(2000-2014年)两个阶段的传染率,分析了两阶段的传染率的季节性,探究了免疫实施前后传染率季节性发生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将其与另一儿童易感病(手足口病)及更大范围(山东省)麻疹疫情分别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联系与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两个阶段的青岛市麻疹传染率均具有显着的年季节性。其中,近15年青岛市麻疹传染率季节性峰值明显后移,从免疫实施前的12月份后移至2月份,这可能与近几十年出现的春运现象有关。青岛市麻疹在免疫实施前和近些年的传染率季节性幅度远大于麻疹在欧洲及非洲国家的传染率季节性幅度,理解疾病的传染率季节性对制定免疫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陈俊良[3](2019)在《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及部分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开展调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控制麻疹疾病的方案提供依据。同时对深圳市宝安区部分流动人口健康人群麻疹的抗体水平情况进行研究,为麻疹的防控提供科学的预警信息。研究方法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按7月龄及以下、8月龄到14岁、15岁及以上年龄组从2014年2018年深圳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中的宝安区流动人口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抽取198例;采用1:2配对的方法,根据年龄、性别进行个体配对,选取对应的对照,由调查员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流动人口部分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研究:采用现况研究设计,以在医院和预防保健所进行健康体检并在宝安区居住六个月以上的非深圳户籍人口为研究对象,在征得调查对象同意后,对调查对象釆集静脉血3ml,并由调查员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对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计算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定性变量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定量变量的分析要对抗体浓度进行对数转换,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决定使用秩和检验或t检验。流动人口的定义为:非深圳户籍,且在现居地居住时间达6个月以上。研究结果1.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在7月龄及以下婴儿中,721日内就诊史(OR=4.89,95%CI:1.9212.47,P=0.001)和发热出疹病人接触史(OR=8.98,95%CI:3.6422.12,P<0.001)为危险因素,而怀孕周期为3740周(OR=0.09,95%CI:0.020.46,P=0.004)为保护因素。在8月龄14岁人群中,721日内就诊史(OR=20.20,95%CI:3.53116.00,P=0.001)、发热出疹病人接触史(OR=76.00,95%CI:8.15709.20,P<0.001)和居室潮湿(OR=72.10,95%CI:1.94268.00,P=0.020)为危险因素,而麻疹疫苗接种史(OR=0.06,95%CI:0.010.60,P=0.028)和母亲文化程度高(OR=0.20,95%CI:0.050.76,P=0.019)为保护因素。在15岁及以上人群中,721日内就诊史(OR=6.37,95%CI:2.6515.29,P<0.001)、721日内到人员密集场所(OR=4.45,95%CI:1.5912.41,P=0.004)和居室潮湿(OR=28.14,95%CI:4.83164.10,P<0.001)为危险因素,而居室通风(OR=0.32,95%CI:0.110.91,P=0.032)为保护因素。2.部分流动人口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此次共检测1560人,阳性率92.82%。抗体几何平均浓度为694.41mIU/ml。免疫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幼托儿童(OR=0.17,95%CI:0.050.54,P=0.002)麻疹IgG抗体阳性率相对较高,年龄为1624岁(OR=8.14,95%CI:5.0210.30,P=0.031)的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715岁儿童高浓度麻疹抗体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9月龄接种首针麻疹疫苗不利于高浓度麻疹IgG抗体的形成(OR=4.80,95%CI:1.6011.40,P=0.012);1315岁年龄段不利于高浓度麻疹IgG抗体的维持(OR=6.40,95%CI:3.5011.80,P=0.016)。结论1.流动人口7月龄及以下婴儿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为721日内就诊史和发热、出疹病人接触史,而保护因素为怀孕周期为3740周;流动人口8月龄14岁人群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为721日内就诊史、发热、出疹病人接触史和居室潮湿,而保护因素为母亲文化程度高;流动人口15岁及以上人群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为721日内就诊史、721日内到人员密集场所和居室潮湿,而保护因素为居室通风。2.流动人口部分健康人群中,幼托儿童麻疹IgG抗体阳性率相对较高,年龄为1624岁的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8≤9月龄接种首针麻疹疫苗不利于高浓度麻疹IgG抗体的形成。

宋金华[4](2018)在《我国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中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基因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是全球范围内引起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严重威胁婴幼儿的生命健康。针对HRSV流行,全球既无安全有效的疫苗应用于临床,也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欧美等国家目前应用帕丽珠单克隆抗体预防早产儿等高危婴幼儿的感染,但我国尚未引进。粘附蛋白G(attachment glycoprotein,G 蛋白)和融合蛋白 F(Fusion glycoprotein,F 蛋白)是目前HRSV抗体、疫苗和其他治疗方法的研制热点。然而,我国与这些研究相关的HRSV病毒学基础数据尚不全面,制约着我国HRSV抗体和疫苗的研制。本研究通过选取我国不同代表地域HRSV标本进行病原学鉴定,阐明我国HRSV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明确HRSV基因型分布情况、基因型更替及病毒分子进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析HRSV重要膜表面糖蛋白(G和F蛋白)的基因特征和重要抗原位点的变异变迁规律;为我国本土 HRSV疫苗、抗体和治疗药物的研制以及HRSV防控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本研究通过对2008~2015年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病例的鼻咽拭子标本进行HRSV实验室检测,对我国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中HRSV的基因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如下:1、2008~2015年期间共收集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鼻咽拭子标本4246份,HRSV核酸检测阳性标本705份,阳性检出率为16.60%。2008~2015年间HRSV A、B亚型在我国不同地域均有检出,在HRSV流行过程中呈现A、B亚型/基因型更替流行特点。在2008~2010年期间,我国HRSV以B亚型流行为主,2010~2013年则以A亚型流行为主,2013~2014年呈现A、B亚型共流行,在2015年再次以A亚型流行为主。提示我国HRSV在同一个流行季多以1个亚型流行为主,同时也存在A、B亚型共流行现象;每2~3个流行季HRSV会出现A、B亚型的更替。此外,我国HRSV A亚型共监测到GA2、GA5、NA1、NA3、NA4和ON1计6个基因型,在HRSV流行过程中同时也存在着基因型更替现象,其中ON1基因型在2013年之后取代NA1基因型成为我国HRSV优势基因型。B 亚型共监测到GB(GB2 和 GB3)、SAB4、CB1 和 BA(BA9、BA10、BAc、BA7 和BA)9个基因型,其中BA9基因型是我国B亚型的优势流行基因型。2、通过G蛋白编码基因全长核苷酸序列和G蛋白羧基末端第二高变区靶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证实了 G蛋白第二高变区作为HRSV基因定型靶基因的可靠性。我国HRSV G蛋白编码基因氨基酸变异主要发生在第二高变区,且突变类型较多,存在插入,缺失以及糖基化位点丢失等现象。而在中和位点区和CX3C模序区(模拟CX3C分子与CX3CR结合介导免疫反应)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3、我国HRSVF蛋白相对保守,HRSVF蛋白氨基酸同源性在99.00%以上。而结合全球20多个国家HRSV F蛋白序列,F蛋白氨基酸同源性≥98.00%。同时中国HRSV序列在抗原位点II区绝对保守,说明中国本土流行株对帕丽珠单克隆抗体敏感。4、分子进化结果显示我国HRSV G基因第二高变区的进化速率较高。ON1基因型核苷酸进化速率为1.80×10-3(95%HPD:1.46×10-3~2.66×10-3)碱基替代/位点/年。BA9基因型核苷酸进化速率为4.38×10-3(95%HPD:2.81×10-3~6.12×10-3)碱基替代/位点/年。F基因进化速率较低(0.53~0.70×10-3碱基替代/位点/年),种群动态分析显示HRSVF基因在过去的60余年相对稳定。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首次系统地分析了 2008~2015年我国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中HRSV基因特征,初步阐明了我国HRSV亚型/基因型时空分布情况及流行传播规律,明确了我国HRSV G、F蛋白基因特征和重要抗原位点的变异变迁规律,完善了我国对HRSV病毒分子进化规律的认识,建立了我国本土流行HRSV基因数据库,为中国HRSV诊断方法的建立、种子疫苗株的筛选、预防性HRSV中和抗体的评价和治疗性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HRSV本土基础研究数据。

方海旭,赵继军[5](2018)在《近20年中国麻疹的流行与防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近年来中国麻疹的流行防控情况,为麻疹的动态传播模型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和参数范围,并对麻疹的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及建议。检索中国麻疹过去20年在流行病学特征、免疫防控、血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中国麻疹报告发病数在多年免疫实施后仍具有年周期性,发病高峰在时间上虽有后移,但仍集中在春季;全国不同地区均有发病群体年龄后移现象,即成人发病数占比增高;中国麻疹免疫率整体已达较高水平,但城乡免疫覆盖率不均;强化免疫效果显着;麻疹发病数与环境和气候因素具有显着相关性。中国麻疹的研究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特性的比较性分析、缺乏对城乡间免疫率差异的研究、缺乏多地区各年龄组的血清学数据。对于发病群体的年龄后移等现象,以及麻疹在高免疫率下仍持续流行的原因,需应用动态传播模型进行深入分析。

林少杰,刘渠[6](2008)在《深圳市2005~2007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深圳市麻疹流行情况,为控制麻疹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深圳市2005~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结果2005~2007年深圳市麻疹发病率波动在32.5/10万~67.2/10万之间,全年均有病例发生,2007年麻疹发病高峰较前两年有所推迟,5~10月占总发病数的75.7%。2岁及以下发病占40.4%,20岁及以上发病占27.9%,发病人数主要集中在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占总病例数的79.1%。结论深圳市需进一步扩大麻疹免疫人群,特别是对8月龄以下的婴儿及人口密集的青年工人,同时加强麻疹疫情的处理、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麻疹的监测,以有效降低麻疹的发病率。

黄鹏飞,罗淑华,杨德辉,杨飞鹏[7](2008)在《深圳市光明新区麻疹区域流行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辖区光明街道内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期针对麻疹的流行规律,采取相应措施,控制麻疹的传播,保护辖区人群健康。方法:应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辖区光明街道内20052007年间88个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探讨麻疹的流行因素。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麻疹发病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散居的学龄前儿童、婴幼儿,以外来的非户籍人口为主,部分的病例集中在外来青工,症状为不典型出疹。结论:加强外来流动人口,尤其是孕产妇麻疹免疫状态筛查,学龄前儿童免疫管理,进行干预,以期降低婴幼儿、学龄前儿童麻疹的发病率。

江志荣[8](2007)在《2003年深圳市某区麻疹的人群分布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深圳某区麻疹发病的人群分布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作出有效预防措施,降低麻疹发病率。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调查深圳市某区2003年麻疹的分布情况。结果2003年深圳市某区麻疹人群分布情况有以下特点:以10岁以下的儿童为主(59.49%),但构成比下降;19岁以上年龄组发病构成比上升,占总发病数的33.62%。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发病例数构成比最高(31.90%),工人、学生分列2、3位(21.55%、12.93%)。接种率从低到高依次为散居儿童(2.70%)、工人(4.00%)、学生(33.33%),无1人接种过2次。结论除按规定对10岁以下儿童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外,还应重视开展对各企业的工人及新来的劳务人员进行麻疹疫苗普种工作。

单芙香,谭洁[9](2003)在《1980~2002年深圳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文中提出为了解深圳市麻疹流行规律 ,探讨控制策略 ,对深圳市 1980~ 2 0 0 2年麻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深圳市麻疹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周期性、趋势性和特殊性。发病高峰季节为 3~ 7月份 ;发病对象在高发期和下降期以儿童为主 ,暂住和流动人口是主要发病对象 ,这与深圳市流动人口的聚集性大、居住条件和卫生环境差以及流动人口免疫接种率低等因素有关 ,有一定地方特殊性。因此 ,在控制和消除麻疹策略中 ,应实施全人口免疫策略 ,包括成人和流动人口免疫 ,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

韩轲[10](2016)在《疫苗时代广东省麻疹流行特征及消除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暴发流行。麻疹疫苗广泛接种之前,几乎所有人在儿童时期都会感染麻疹病毒,全球每年麻疹发病约1亿人,约600万人因麻疹而死亡。麻疹危害严重,容易并发中耳炎、肺炎、支气管炎和脑炎等疾病,病人往往因出现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并发症而死亡,婴儿和成人病例死亡风险高于儿童和青少年,麻疹是目前疫苗可预防病毒性疾病中死亡病例数最多的疾病,2014年全球仍有超过11.5万的麻疹死亡病例。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有6个结构基因,N基因COON末端450个核普酸和H基因最容易发生变异,根据其变异程度划分基因型,WHO将麻疹病毒划分为A、B、C、D、E、F、G、H8个基因组23个基因型。我国共发现6个基因型,H1基因型为我国本土流行株,Hla亚型为优势流行株。麻疹疫苗普及以来,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鉴于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麻疹的传染期只有约1周的时间,麻疹疫苗可有效预防麻疹且产生抗体持续时间长,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高时可以有效阻断麻疹病毒传播,WHO评估认为,消除麻疹技术上可行,完全可以实现。2002年WHO将麻疹作为继天花、脊髓灰质炎之后第三个可以消除的疾病。2000年美国率先宣布消除了麻疹,2002年整个美洲区宣布消除了麻疹。2002年WHO其他五个区均设立了麻疹消除目标,我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区设为2012年,欧洲区和东地中海区为2015年,非洲区和东南亚区为2020年。麻疹消除的定义为:麻疹监测系统运行良好的前提下,某特定地理区域12个月未出现本土麻疹病毒传播。通常将麻疹发病率降至1/100万以下作为消除麻疹的的重要标准。美洲区消除麻疹的经验表明,通过常规免疫(8月龄、18-24月龄各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和群体性接种(对8月龄-14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或强化免疫)的形式,使人群的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达到阻断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目的。近年来随着麻疹疫苗的广泛普及,麻疹的流行特征发生了变化,消除麻疹进入瓶颈期,不仅发展中国家麻疹发病水平有反弹趋势,发达国家消除麻疹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据WHO统计,2014年全球仍有16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26.75万例麻疹病例,不仅非洲区的民主刚果(33711例)、埃塞俄比亚(12739例)等国出现了麻疹暴发疫情,欧洲区的俄罗斯(4711例)、东南亚区的印度(24977例)、西太平洋区的菲律宾(58848例)和越南(15033例)也出现了暴发疫情,即便已消除麻疹的美洲区,巴西(727例)和美国(667例)也出现了暴发疫情。我国1967年开始使用麻疹疫苗,疫苗使用之前麻疹呈自然流行状态,1956-1965年每年平均报告麻疹病人511万例,年平均发病率545/10万。麻疹疫苗使用初期(1967-1977年)平均年发病率为470/10万。1978年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呈逐渐下降趋势,20世纪70、80、90年代平均发病率分别为355/10万、53/10万和7.6/10万。1998-2004年在5/10万左右波动。2006年开始我国进入了消除麻疹时期,大力采取综合措施努力降低麻疹发病。2009-2010年,全国所有省份统一开展了对1亿左右适龄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全国麻疹发病水平大幅下降,2011年下降,2012年降至历年来最低水平(6183例,发病率0.46/10万)。随后疫情回升,2013年、2014年、2015年全国麻疹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04/10万、3.88/10万、3.11/10万,报告病例3-5万例。我省在使用麻疹疫苗以前的1951-1966年间,麻疹发病呈自然流行状态,发病率波动在45-1539/10万之间。随着疫苗的广泛应用,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99年发病率为1.32/10万,达到当时的历史最低水平。2004年开始实施麻疹疫情网络直报,病例报告敏感性大幅度提高,发病呈上升态势,2007年发病率达21.2/10万,居全国首位。经过2009-2010年对8月龄-14岁适龄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11年麻疹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全省报告病例334例,发病率0.32/10万。2012-2014年疫情又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12、2013、2014年全省分别报告1925例、7025例、6752例。经过2013-2014年的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和应急免疫活动,疫情有所下降,2015年全省报告病例2188例,发病率2.05/10万,但距离消除目标(发病率<1/100万,发病人数<100人)仍然有较大的距离。初步分析发现,近年来广东省麻疹病例年龄分布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1991-2014年,全省麻疹病例中<1岁者所占比例由6.3%上升到最高的45%左右,>14岁者所占比例由8.2%上升到最高的45.8%。尽管广东乃至全国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消除麻疹,但麻疹疫情距离消除目标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根据文献研究和研究者多年来麻疹防控经验,可能存在以下原因: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性增强,麻疹疫苗接种出现薄弱环节,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下降;随着接种率升高和人口流动性增强,可能导致一些麻疹病毒新基因型的出现,给麻疹的消除带来新挑战。另一方面,随着疫苗普及,现代女性多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自身麻疹抗体的持久性和胎传抗体的滴度下降,<8月龄婴幼儿未到麻疹疫苗接种年龄而无法获得免疫力、同时又存在医疗机构就诊频繁的高暴露风险,育龄妇女和小月龄婴幼儿麻疹发病增多的现象比较突出;随着麻疹疫苗接种的普及,麻疹疫苗相关病例的发生风险也增高,给麻疹消除带来了新挑战。在疫苗广泛使用的今天,广东省麻疹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有什么新变化?时间、地区、人群(年龄、性别、职业、户籍等)分布有什么新特征?当前的易感者尤其是儿童发病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广东省全人群、外地和本地户籍人群、不同年龄段人群尤其是1岁内婴幼儿的麻疹抗体水平如何?母亲和新生儿的麻疹抗体水平如何?广东省的疫苗相关病例发生情况如何,有哪些影响因素?广东省麻疹病毒基因型分布情况如何,有没有发生显着的变异,有没有新的基因型出现?如何根据这些新情况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调整、完善措施来保护易感者,以期突破瓶颈,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一系列的流行病学、血清学、病原学专题研究,以期为广东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第一章广东省麻疹流行特征研究通过分析2010-2014年广东省麻疹病例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等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免疫史等,全面掌握广东省人群麻疹流行特征,为下一步的专题研究明确方向。方法以2010-2014年广东省麻疹专报系统报告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发病例后,填写病例报告卡,报告疾控机构;疾控机构专业人员对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急性期病人血清(出疹后7-28天)检测麻疹IgM抗体,采集病人咽拭子、尿液等标本进行麻疹抗原检测。结果1.近年来广东省麻疹病例的发病季节高峰为4-7月,2010-2014年全省报告的16540例病例中,珠三角7个地市报告的病例占58.5%;超过60%的病例集中在前20位的县区。2.病例主要集中在0-4岁组(占66.2%),其次为20-29岁组(占14.1%);0-4岁组人群主要集中在<2岁人群(占55.6%)。1991-2014年,<1岁和>14岁病例占比均呈逐年增高趋势。2010-2014年,外地户籍病例占63.2%,占比呈逐年升高的趋势;66.6%为散居儿童,占比呈逐年升高趋势。3.病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出疹、咳嗽、卡他症状、结膜炎为主,部分病例有柯氏斑、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等表现。12370例≥8月龄麻疹病例中,49.7%接种过麻疹疫苗。8月龄-4岁病例疫苗接种率最低(32.4%),其次为5-9岁(58.4%),其他年龄组均在60%以上,随着年龄增长,麻疹疫苗接种率呈增高趋势;8月龄-4岁人群中,8-11月龄接种率最低(24.1%),1岁组为36.4%,2-4岁组均>40%。本地户籍病例接种率(53.9%)显着高于外地户籍病例(47.2%)。结论现阶段广东省麻疹发病高峰季节仍然为4-7月份,病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具有较强的地区聚集性。发病年龄呈现“双峰”分布特征,<8月龄婴幼儿和>14岁人群发病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外地户籍人群是发病高风险人群,散居儿童是发病高风险人群。临床表现符合麻疹病例的主要症状,有不典型化趋势。近50%的麻疹病例未接种过麻疹疫苗,年龄越小麻疹疫苗接种率越低,流动人口的麻疹疫苗接种率低。小年龄组人群未及时接种麻疹疫苗,流动人口漏种麻疹疫苗,仍然是麻疹疫情高发的重要原因。第二章 广东省人群麻疹病毒感染影响因素研究为了深入分析现阶段广东省麻疹病例发病影响因素,首先利用麻疹大疫情数据初步分析了广东省全人群麻疹病例发病前就诊情况,再针对<1岁儿童和<8月龄儿童麻疹高发的实际情况,利用一个医院儿童麻疹病例暴发现场和一项针对<8月龄社区儿童麻疹发病的专题研究,深入分析儿童麻疹病例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麻疹专报系统对广东省2010-2014年麻疹病例进行分析。以W医院的麻疹暴发为现场,采用1:4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2013年11-12月到W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岁麻疹患儿为病例组,随机选择同月到该医院就诊的非麻疹患儿为对照组,共调查42名病例和168名对照。以东莞市2013年6月-2015年5月报告的<8月龄社区麻疹病例为病例组,采用1:3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每个病例所在村(社区)选择3名同年龄组对照,共调查73名病例和228名对照。结果1.2010-2014年广东省16540例麻疹病例中,29.9%的病例在潜伏期内(发病前7-21天)有医疗机构就诊史,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13.8%上升到2014年的29.6%。2.W医院的麻疹暴发现场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W医院输液室输液是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OR=7.54),且输液袋数越多(代表输液时间越长),发病风险越高,输液0袋、1-2袋、3-5袋、6-18袋的儿童麻疹发病率分别为12.1%、25.0%、58.3%和84.6%,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8-11月龄儿童发病风险高于<8月龄儿童(OR=4.2);未接种麻疹疫苗是儿童发病的危险因素(OR=26.2)。3.对东莞市社区儿童麻疹病例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也显示,发病前7-21天就诊史是感染麻疹病毒的危险因素(OR值=3.0),发病前7-21天麻疹病人接触史是危险因素(OR=4.3)。结论广东省麻疹病例中有较高比例者(占30%)在潜伏期内到医疗机构就诊,提示在医疗机构就诊可能感染麻疹病毒。进一步通过医院麻疹暴发现场和以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到医疗机构就诊是儿童感染麻疹病毒的危险因素,在输液室输液是感染的高风险环节,且输液时间越长发病风险越高。未接种麻疹疫苗、接触发热出疹病人也是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建议:一方面医疗机构要强化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对麻疹患者隔离治疗,防止医源性感染;另一方面,要强化宣传教育,麻疹病人发病期间尽量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避免感染他人;易感者在麻疹流行季节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避免与麻疹病人的接触,加强个人防护,降低暴露风险。第三章 广东省人群麻疹血清学研究在初步分析到婴幼儿尤其是<8月龄婴幼儿、24-35岁人群尤其是育龄妇女的麻疹发病水平比较高的现状后,进一步研究广东重点人群的麻疹抗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本章首先分析了广东省户籍人群的麻疹抗体水平及影响因素,再全面分析了东莞市全人群(包括户籍和流动人口)的麻疹抗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1岁婴幼儿的麻疹抗体水平,最后对东莞市315对母亲及新生儿的麻疹抗体水平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方法1.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广东省户籍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每个地市随机抽取1个县(市、区),在抽中的县(市、区)随机抽取2个街道、2个乡镇,每个抽中的街道/乡镇中随机抽取1个居委/行政村,在抽中的村居中,1-2岁、3-4岁、5-6岁、7-14岁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20人,15-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和51岁及以上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50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采集。2.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东莞市全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将东莞市的33个镇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地区,每个地区随机抽取一个镇(街),每个镇(街)抽取3个居委会/行政村,每个居委会/行政村的0-12月龄人群中每个月龄组抽取4人,1-14岁人群每个年龄组抽取4人,15-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岁以上组每组抽取4人,每个年龄组女性、男性各2人,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采集。3.选取东莞市某医院2013年7-10月分娩的315位产妇及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别抽取母亲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进行麻疹抗体水平检测。麻疹IgG抗体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滴度<1:200为阴性,≥1:200为阳性,≥1:800为具有保护性。结果1.广东省户籍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共抽取检测广东省户籍人群1323人,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7.4%,不同年龄人群阳性率均在91%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疹抗体保护率为81.4%,15-20岁组最低(72.0%),其次为1-岁组(75.7%),其他年龄组在82%-88%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职业、城乡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均无显着性差异。2.东莞市全人群麻疹抗体水平:<8月龄婴幼儿抗体阳性率最低(47.8%),其次为8-18月龄(75.4%)、20-24岁(88.7%),其他年龄组均>90%;<8月龄婴幼儿抗体保护率最低(24.7%)。进一步对<1岁婴幼儿分析,抗体阳性率由0月龄的97.3%逐渐下降到6月龄的9.1%和7月龄的12.5%,再逐步上升到11月龄的95.1%;抗体保护率由0月龄的76.0%逐渐下降到6月龄的2.3%和7月龄的7.8%,再逐步上升到11月龄的73.8%。不同性别、民族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无显着性差异;户籍人群抗体水平高于流动人口;散居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64.6%)显着低于其他职业人群(90%以上)。接种麻疹疫苗0、1、2及3次以上者麻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1.8%、85.1%、95.3%和95.3%,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接种麻疹疫苗者抗体保护率(56%-67%)亦显着高于未接种疫苗者(44.4%)。3.对东莞市315对母亲和新生儿检测发现,母亲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6.0%,抗体保护率为54.6%;新生儿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2.5%,抗体保护率为57.8%。不同年龄、职业、户籍和居住时间的母亲及新生儿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早产儿、低体重儿与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无关。母亲和新生儿麻疹抗体相关系数为0.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广东省户籍人群麻疹免疫水平较高,所有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均在90%以上,但1岁组人群和15-30岁组人群麻疹抗体保护率较低。东莞市全人群的麻疹抗体水平低于广东省户籍人群,外地户籍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较低;20-24岁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较低,<8月龄婴幼儿最低,且0-7月龄婴儿随着月龄增大抗体水平迅速下降。接种麻疹疫苗后抗体阳性率升高,接种剂次越多,阳性率越高。母亲和新生儿的麻疹抗体阳性率显着相关,但阳性率都比较低,保护率更低。建议根据麻疹流行特征适当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流动人口众多地区可通过对工厂工人群体性接种麻疹疫苗等,提高成人麻疹抗体水平;可考虑将第一剂次的麻疹疫苗接种月龄提前,使婴幼儿提前获得保护;也可对育龄妇女进行群体性接种,提高母亲自身免疫水平及分娩新生儿的胎传抗体水平。第四章广东省麻疹疫苗相关病例研究通过对广东省麻疹专报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分析,掌握我省报告麻疹病例中的疫苗相关病例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临床表现,采集病原学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和序列测定,探索科学校对广东省麻疹发病水平的方法。方法以2010-2014年广东省大疫情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WHO确定的定义进行疑似麻疹疫苗相关病例诊断,分析影响因素;采集病原学标本进行麻疹病毒N基因羧基端450bp核酸检测,与标准疫苗株比对进行A基因型鉴定。结果1.16540例麻疹病例中280例被诊断为疑似麻疹疫苗相关病例,发生率为1.7%;2010-2014年发生率分别为6.8%、6.8%、2.1%、1.4%和1.2%,呈逐年下降趋势。2.不同性别、不同户籍人群的疫苗相关病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人群有显着性差异,8月龄-2岁组人群疫苗相关病例占总病例数的90%,8月-、1岁-、2岁-、3岁-、4岁-年龄组人群的发生率分别为2.7%、2.3%、1.7%、0.9%和0.5%,呈逐渐下降趋势。3.对2010-2013年的723例病例病原学标本进行检测,从18个样本中检测到麻疹病毒A基因核酸,与中国麻疹疫苗标准株(Shanghai-191)序列同源性为99.7%-100%。4.麻疹疫苗相关病例的咳嗽、卡他症状、结膜炎、柯氏斑的发生率分别为60.4%、52.1%、43.9%、28.2%,均分别低于麻疹野毒株病例的90.9%、71.1%、61.5%和39.2%。2010-2011年与2012-2014年相比,广东省人群使用的含麻疹成分疫苗中单麻疹疫苗的使用比例由64.3%下降至16.8%,提示单麻疹疫苗的使用可能导致疫苗相关病例的发生率增高。结论近年来广东省报告的麻疹病例中,一定比例(占1.7%)可能为麻疹疫苗相关病例,主要为8月龄-2岁儿童病例(占90%),对麻疹的消除产生一定影响,分析发现使用单麻疹疫苗时发生疫苗相关病例的风险高于复合麻疹疫苗。麻疹疫苗相关病例的临床表现比野毒株病例轻,但仍然难以根据临床表现区分,一定程度上会高估麻疹的发病水平。本研究检测到18例A基因型麻疹疫苗株病例,采用病原学方法确诊了疫苗相关病例,为校对麻疹真实发病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也提示我们,要广泛使用麻风、麻腮、麻风腮等复合型麻疹疫苗,既可以同时预防多种疾病,又可以减少麻疹疫苗相关病例的发生风险。第五章 广东省人群麻疹病毒病原学研究通过对广东省近年来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和序列分析,掌握麻疹病例基因型特征,深入分析麻疹病毒基因变异情况,纵向比较2011-2013年广东省麻疹病例基因型变化趋势,横向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麻疹基因同源性,并对广东新基因型病毒进行朔源分析。方法以2010-2013年广东省麻疹专报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为研究对象,采集病例的病原学标本进行核酸检测或病毒分离,采用RT-PCR方法,用麻疹病毒N基因601、603引物对麻疹野毒株N基因羧基末端450bp片段进行扩增,进行纯化和序列测定;用BioEdit软件与GeneBank数据库的麻疹23个基因型代表株进行对比分析,鉴定基因型。结果1.2010-2013年共对723例麻疹病例样本进行麻疹病毒N基因羧基末端450bp序列测定,共检测出519例阳性,阳性率为71.8%(519/723);测序发现498例Hla基因型(占96%)、18例A基因型、1例B3、1例D8和1例D9基因型。对148份标本分离出麻疹病毒,测序分析发现147株Hla基因型、1株D8基因型。2.对18条A基因型、B3基因型、D8基因型、D9基因型和83条Hla基因型毒株构建基因进化树,17株Hla基因型分布在相对小的一分支、68株Hla基因型分布在相对大的一分支。以china93-2 (Hla)标准株为参照,83株Hla基因亚型核苷酸同源性在97.7%-100%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5.9%-100%之间。我省的H1a基因亚型与其他省Hla亚型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2%-100%。3.广东省18株A基因型麻疹疫苗株病毒与中国疫苗株沪191(S-191)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90.5%-92.0%和87.2%-89.5%之间。广东麻疹病毒D8基因型与国内其他省份D8基因型核苷酸同源性为98.7%-99.3%,广东D9基因型与国内其他省份D9基因型核苷酸同源性为98.3%-99.0%,广东B3基因型与国内其他省份B3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8%-100%。4.广东B3基因型病例在2013年11月10日发病,与上海市2013年12月报道的一例B3型麻疹病例(SH2013-336/MVi高度同源。广东D8基因型病例在发病前曾陪同父亲前往上海医疗机构就诊,该病例的核苷酸序列与上海的(SH2012-239/MVi高度同源。D9感染者为一名2岁半的幼托儿童,香港人,发病前7-21天前往香港接种过免疫规划疫苗,根据研究报道,香港地区有D9型野毒株的流行。结论近年来广东省麻疹病毒Hla基因亚型仍为优势株,占总数的96%;不同年份纵向分析发现,Hla亚型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基因序列同源性高;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Hla亚型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也很高。广东省首次检测到B3、D8和D9基因型麻疹病毒,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的相应基因型病毒高度同源,且流行病学溯源分析发现,病例发病前有明显的同基因型病毒流行省份暴露史,提示新基因型麻疹病毒可能存在传播风险。无论是Hla基因型还是其他新发现的基因型病毒,对疫点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后均有效阻断疫情传播,说明麻疹疫苗对广东省不同基因型麻疹病毒疫情控制效果明显。

二、1980~2002年深圳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80~2002年深圳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发病特征、危险因素及免疫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1.1 流动儿童及麻疹病例的相关定义
        1.2 统计流动儿童麻疹病例的纳入/排除标准
    (二)流动儿童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的确定
        2.2.2 流动儿童麻疹病例及对照的选择
        2.2.3 针对既往病例与现症病例的调查方法
    (三)部分健康流动儿童麻疹免疫状况的研究
        3.1 研究对象及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样本量计算
        3.4 调查对象来源
        3.5 Elisa检测方法
    (四)统计学分析
    (五)问卷设计及调查过程的质量控制
        5.1 问卷编制及信度与效度
        5.2 调查员培训
        5.3 调查数据的核实
        5.4 数据录入
第二章 结果
    (一)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1.1 流动儿童麻疹病例的总体发病情况及时间分布
        1.2 流动儿童麻疹病例的地区分布
        1.3 流动儿童麻疹病例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1.4 流动儿童麻疹病例的免疫史
        1.5 流动儿童麻疹病例的临床表现
    (二)流动儿童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2.2 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 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三)部分健康流动儿童麻疹免疫状况的研究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2 不同年龄段的血清麻疹抗体免疫情况分析
        3.3 不同性别的麻疹抗体免疫情况比较
        3.4 不同疫苗接种史的麻疹抗体免疫情况比较
        3.5 有无麻疹患病史的麻疹抗体免疫情况比较
        3.6 影响流动儿童麻疹抗体水平的因素分析
        3.7 针对学籍儿童的抗体水平因素影响分析及麻疹相关调查
第三章 讨论
    3.1 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3.1.1 流动儿童麻疹病例的分布情况
        3.1.2 流动儿童麻疹病例的免疫史及临床表现
    3.2 流动儿童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3.2.1 流动儿童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3.2.2 流动儿童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动机及预防措施重点
    3.3 部分健康流动儿童麻疹免疫状况的研究
        3.3.1 部分健康流动儿童麻疹免疫状况
        3.3.2 部分健康流动儿童监护人对麻疹的知识了解状况
    3.4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青岛市麻疹的传染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麻疹的研究现状
        1.2.1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1.2.2 麻疹的免疫防控
        1.2.3 麻疹的血清学研究
        1.2.4 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青岛市麻疹发病概况
    2.1 数据来源
    2.2 地区介绍
    2.3 青岛市麻疹的发病数周期性
第三章 麻疹传染率模型
    3.1 传染率季节性模型
    3.2 TSIR模型
第四章 免疫前后两阶段麻疹的动态传播特性及传染率分析
    4.1 免疫前麻疹的传染率分析
    4.2 免疫前麻疹的动态传播特性相关参数估计
        4.2.1 易感者比例分析
        4.2.2 报告率分析
    4.3 免疫前阶段模型检验
    4.4 免疫后青岛市麻疹免疫率分析
    4.5 免疫后麻疹的传染率分析
    4.6 免疫后麻疹的动态传播特性相关参数估计
        4.6.1 易感者比例分析
        4.6.2 报告率分析
    4.7 免疫后阶段模型检验
第五章 对青岛市麻疹传播动态的对比分析
    5.1 青岛市免疫前后麻疹动态特性的对比分析
    5.2 与手足口病传播动态的对比分析
    5.3 与山东省麻疹免疫后传播动态的对比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及部分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研究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3 样本量计算
        1.4 麻疹病例的定义
        1.5 研究对象的选取
        1.5.1 病例的选取
        1.5.2 对照的选取
        1.6 调查既往病例和现症病人的方法
        1.6.1 对既往已经出院的麻疹病例的调查
        1.6.2 对现住院的麻疹病例的调查
    (二)部分流动人口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研究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样本量计算
        2.4 调查对象
        2.5 ELISA检测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四)质量控制
        4.1 问卷编制
        4.2 调查员培训
        4.3 调查数据的核实
        4.4 数据录入
第二章 结果
    (一)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1.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1.2 流动人口7月龄及以下婴儿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1.3 流动人口8 月龄~14 岁人群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1.4 流动人口15 岁及以上人群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1.5 流动人口7月龄及以下婴儿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1.6 流动人口8 月龄~14 岁人群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1.7 流动人口15 岁及以上人群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二)部分流动人口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研究
        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2.2 流动人口健康人群麻疹血清抗体水平分析
        2.2.1 不同年龄段的麻疹抗体水平比较
        2.2.2 不同性别的麻疹抗体水平比较
        2.2.3 不同职业的麻疹抗体水平比较
        2.2.4 不同麻疹患病史的麻疹抗体水平比较
        2.2.5 不同麻疹疫苗接种史的麻疹抗体水平比较
        2.3 流动人口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浓度分析
        2.3.1 不同年龄段的麻疹抗体浓度比较
        2.3.2 不同性别的麻疹抗体浓度比较
        2.3.3 不同职业的麻疹抗体浓度比较
        2.3.4 不同麻疹患病史的麻疹抗体浓度比较
        2.3.5 不同麻疹疫苗接种史的麻疹抗体浓度比较
        2.4 流动人口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5 流动人口7~15 岁儿童高浓度麻疹抗体影响因素分析
        2.5.1 流动人口7~15 岁儿童高浓度麻疹抗体水平比较
        2.5.2 流动人口7~15 岁儿童高浓度麻疹抗体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
        3.1.1 流动人口7 月龄及以下婴儿麻疹发病危险因素
        3.1.2 流动人口8 月龄到14 岁人群麻疹发病危险因素
        3.1.3 流动人口15 岁及以上人群麻疹发病危险因素
    3.2 深圳市宝安区部分流动人口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研究
    3.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3.3.1 创新之处
        3.3.2 不足之处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我国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中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基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1、HRSV相关呼吸道感染概述
2、我国HRSV及其亚型和基因型的流行情况
3、HRSV病原学简介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标本来源,采集运送及处理
    1.2、主要试剂
    1.3、主要仪器
2、方法
    2.1、荧光定量RT-PCR方法鉴定HRSV
    2.2、Hep-2细胞的培养
    2.3、病毒分离与复苏
    2.4、HRSV靶基因的扩增及基因定型
    2.5、HRSV G基因全长扩增
    2.6、HRSV F基因全长扩增
    2.7、其他序列来源 结果
1、样本来源
2、荧光定量PCR及RT-PCR结果
3、病毒分离及复苏结果
4、测序结果
5、HRSV基因型分布
    5.1、本研究HRSV样本及型别分布
    5.2、Genbank下载HRSV序列信息
    5.3、纳入研究的HRSV序列信息
6、中国大陆流行的HRSV的分子流行病学及进化分析
    6.1、HRSV亚型流行特征
    6.2、HRSV各基因型时空分布特点
    6.3、亲缘关系分析
    6.4、遗传距离分析
7、中国大陆流行的HRSV G基因特征
    7.1、序列来源及分布
    7.2、亲缘关系分析
    7.3、遗传距离分析
    7.4、氨基酸变异分析
8、中国大陆流行的HRSV F基因特征分析
    8.1、序列来源
    8.2、亲缘关系分析
    8.3、遗传距离分析
    8.4、氨基酸变异分析
9、中国大陆流行HRSV基因组进化分析
    9.1、优势基因型起源进化分析
    9.2、基于F蛋白编码基因进化分析
    9.3、不同基因片段的进化速率分析
    9.4、A,B亚型的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讨论
1、我国HRSV流行规律
2、我国HRSV G蛋白编码基因特征
3、全球F蛋白编码基因特征
4、HRSV G基因第二高变区,G基因,F基因进化特点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HRSV基因型变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附件

(5)近20年中国麻疹的流行与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材料与方法
3 麻疹现阶段研究进展
    3.1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3.1.1 麻疹报告发病数的时间序列特征
        3.1.2 麻疹报告发病数的年龄占比及人群分布
        3.1.3 麻疹报告发病数的性别占比
        3.1.4 麻疹报告发病数的空间特征
    3.2 麻疹的免疫防控
        3.2.1 麻疹疫苗
        3.2.2 麻疹免疫覆盖率
        3.2.3 麻疹监测系统及强化免疫活动效果
    3.3 麻疹的血清学研究
    3.4 麻疹发病的影响因素
        3.4.1 环境因素
        3.4.2 社会因素
4 讨论

(7)深圳市光明新区麻疹区域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调查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辖区内麻疹发病概况
    2.2 麻疹的三间分布
        2.2.1 麻疹病例的年龄分布表1 麻疹病例年龄分布
        2.2.2 麻疹病例的性别分布
        2.2.3 麻疹病例的籍贯分布
        2.2.4 麻疹的职业分布
        2.2.5 麻疹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表6 麻疹病例的时间分布
        2.2.6 麻疹病例所在区域分布
3 讨论
    3.1 麻疹的发病率上升, 疾控形势严峻
    3.2 母婴免疫状态影响, 麻疹的发病年龄呈低龄化
    3.3 麻疹的发病呈集中趋势
    3.4 麻疹的发病时间分布规律
    3.5 麻疹的控制策略

(9)1980~2002年深圳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麻疹个案调查
    1.3 麻疹IgM抗体检测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2 年龄性别分布
    2.3 地区分布
    2.4 季节分布
    2.5 职业分布
    2.6 确诊病例免疫接种状况
    2.7 户籍类型
3 讨论

(10)疫苗时代广东省麻疹流行特征及消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广东省麻疹流行特征研究
    1.1 目的
    1.2 对象和方法
    1.3 结果
        1.3.1 时间分布
        1.3.2 地区分布
        1.3.3 人群分布
        1.3.4 临床表现
        1.3.5 免疫史
    1.4 讨论
        1.4.1 麻疹疫情的高发季节为4-7月份
        1.4.2 麻疹疫情主要聚集在珠三角地区
        1.4.3 麻疹病例人群年龄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特征
        1.4.4 麻疹病例的临床表现
        1.4.5 麻疹病例的免疫史情况
    1.5 结论
第二章 广东省人群麻疹病毒感染影响因素研究
    2.1 目的
    2.2 对象和方法
    2.3 结果
        2.3.1 广东省2010-2014年麻疹病例分析结果
        2.3.2 W医院麻疹暴发疫情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2.3.3 东莞市小于8月龄婴幼儿麻疹发病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2.4 讨论
        2.4.1 W医院麻疹暴发现场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广东省人群麻疹血清学调查研究
    3.1 目的
    3.2 对象和方法
    3.3 结果
        3.3.1 广东省户籍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3.3.2 东莞市全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3.3.3 东莞市母亲和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
    3.4 讨论
        3.4.1 广东省户籍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析
        3.4.2 东莞市全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3.4.3 东莞市母婴麻疹抗体水平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麻疹疫苗相关病例研究
    4.1 目的
    4.2 对象和方法
    4.3 结果
        4.3.1 2010-2014年广东省麻疹病例中疫苗接种情况
        4.3.2 麻疹疫苗相关病例发生情况
        4.3.3 疫苗相关病例发生的影响因素
        4.3.4 疫苗相关病例的病原学检测
        4.3.5 疑似麻疹疫苗相关病例与野毒株病例的临床表现比较
        4.3.6 麻疹疫苗相关病例发生情况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广东省人群麻疹病毒病原学研究
    5.1 目的
    5.2 对象和方法
    5.3 结果
        5.3.1 麻疹病毒RT-PCR检测与序列测定
        5.3.2 麻疹病毒鉴定结果
        5.3.3 构建不同时期广东省麻疹病毒毒株的遗传进化树
        5.3.4 广东麻疹病毒与同时期国内其他地区麻疹病毒同源性性分析
        5.3.5 对新基因型病毒感染的朔源分析
    5.4 讨论
        5.4.1 N基因特异性片段核昔酸序列比较和分析
        5.4.2 广东省麻疹病毒新基因型分析
    5.5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性及特色
参考文献
致谢

四、1980~2002年深圳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发病特征、危险因素及免疫状况研究[D]. 范铎基.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2]青岛市麻疹的传染率分析[D]. 方海旭. 青岛大学, 2019(02)
  • [3]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危险因素及部分健康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研究[D]. 陈俊良.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4]我国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中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基因特征研究[D]. 宋金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5]近20年中国麻疹的流行与防控[J]. 方海旭,赵继军.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2018(01)
  • [6]深圳市2005~2007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J]. 林少杰,刘渠. 中国热带医学, 2008(12)
  • [7]深圳市光明新区麻疹区域流行特征分析[J]. 黄鹏飞,罗淑华,杨德辉,杨飞鹏.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12)
  • [8]2003年深圳市某区麻疹的人群分布特征[J]. 江志荣. 职业与健康, 2007(06)
  • [9]1980~2002年深圳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J]. 单芙香,谭洁. 实用预防医学, 2003(06)
  • [10]疫苗时代广东省麻疹流行特征及消除策略研究[D]. 韩轲.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1980-2002年深圳市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