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场所电火花的预防

气体场所电火花的预防

一、煤气场所对产生电火花的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ECKHOFF Rolf K,李刚[1](2021)在《可燃粉尘爆炸基础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工业可燃粉尘爆炸基础研究进行了综述。对粉尘爆炸领域有史以来的主要基础研究成果进行了高度概括,内容涉及引起粉尘爆炸的可燃物质、影响粉尘云可燃性和爆炸性的因素、粉尘云在空气中的燃烧、引发粉尘爆炸的点火源、一次和二次粉尘爆炸、粉尘闪燃、杂混物的爆炸及粉尘云爆轰8个方面。回顾了粉尘爆炸的预防和缓解措施进展,指出了本质安全设计的意义。最后针对纳米颗粒粉尘的爆炸特性进行了探讨,通常粉尘的最小点火能随粉尘粒径减小而减小、爆炸指数随粉尘粒径减小而增大,这种趋势直到粉尘粒径减小到1~10μm一直存在,但这种趋势可能不会持续到纳米粉体级别,可能的两个原因是纳米粉体的难于分散和凝并作用。

顾梓桢[2](2020)在《LNG船用加注站爆炸事故后果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世界能源资源利用领域的重大突破,液化天然气产业由于自身安全、环保、便于储运的优势,近年来被大量开发使用,这也积极带动了加注站的建设。然而有正便有反,随着行业的不断扩大,其设备设施更加复杂,生产工艺更加先进,泄漏、火灾以及爆炸等事故,一旦发生便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隐患。由于加注站会存放有大量的危险化学品,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是一个重大危险源,如何减少事故发生率,降低事故后果严重度是当前能源开发利用大环境下的重中之重。四十年来,国内外不断地对重大危险源这一概念进行分析探究,形成了针对初始影响、事故结果和分级的定稿文书。我国还颁布了重大危险源的专项准则。就是为了使用合规合理的方法加强识别和管控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在工程实践中注意按照规定管理后的确实情况,以此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对于指导加注站的日常运营,以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在对某LNG船用加注站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现状的调研基础上,结合专家调查问卷评分,初步完成了基于爆炸事故后果对加注站的安全性评价的构建工作。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针对船用加注站这一重大危险源,开展了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估研究,主要分析了以下两方面,一是内在风险,二是危险抵消因素;从而明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针对不同安全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不同,开展了它们的适用条件差异性的研究,主要介绍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可拓层次评估法的评价原理、评价模型和评价流程,并选择某加注站,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获得权威专家的评分数据,使用两种方法进行风险评估;(3)针对加注站典型事故,开展了可能发生的重大危险事故对评价单元、周围环境造成危害程度的研究,包括泄漏扩散、火灾以及爆炸事故;其中主要通过数值计算以及有限元软件分析了会造成重大伤害的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和蒸气云爆炸事故后果;(4)本文利用模糊综合评估法验证了可拓评估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并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严谨性、客观性、计算量等因素,分析了其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为加注站的安全评估方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价值。

孙海[3](2020)在《罐区火灾数值模拟及防控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化工相关企业在国计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一直以来,高危且频发的火灾爆炸事故给个人乃至企业都带来了沉重的伤痛。火灾的产生可能受多类因素的影响,但不可否认,一旦发生,就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随着近年来石化行业的发展,储罐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作为高危场所之一,储罐区火灾安全已经成为当下重点问题。罐区火灾的四种形式,尤以池火灾发生频率最高,虽然前期伤害不足,但超高的热辐射对人员和相邻储罐来说都是非常巨大的威胁,甚至会不断使火灾事故等级上升。因此本文采用Fluent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对储罐区池火灾进行模拟分析。本文根据国内外池火灾研究及发展现状,对储罐区火灾发生过程及各类储罐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明确了储罐区火灾特点及池火灾危险特性。在开放环境下,以内浮顶罐为计算模型,运用Fluent软件,在相关火灾控制方程建立下,对池火灾各类相关模型及参数进行设置,在经验模型的基础上,对池火灾进行模拟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影响池火灾燃烧的各类因素,比如风速、储罐直径、外界环境温度以及不同可燃液体的燃烧等。对风速进行无风、轻风和劲风的研究,对比分析由各类因素模拟得到的数据结果,如火焰温度和热辐射的变化情况等,并在三种风速模拟下分析其烟气流动状况。由以上不同因素下的热辐射及烟气的分布规律,从而判断可能对周围人员及储罐造成的危害,并基于风险分析建立储罐区火灾防控体系。通过本文对储罐区池火灾的数值模拟,对火灾的预防、控制以及救援都有一定的帮助。此外,了解各因素对池火灾的影响,可以有效保证人员的安全和降低企业的损失,对整个石化行业的安全生产运行有重大意义。

邬锦[4](2020)在《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安全疏散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的人地争夺矛盾加剧,城市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地上建筑密度日益饱和。土地资源的紧迫形势加快了地下空间的开发,城市空间的发展由地上向地下转移,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家也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推动地下空间的发展。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地下空间纵深的拓展也成为趋势。然而由于超深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具有开挖深度大,平面构成复杂,功能用途多样以及地下空间的隐蔽性和封闭性等特点,一旦发生灾害,将会造成严重的伤亡事故,因此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在带给人们效益的同时,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将地下空间中的大量人员在火灾发生时安全快速的疏散至地面是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目前,我国相关规范多是针对浅开挖一类的地下工程,而对于深度大于50米的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的安全疏散缺少相应的防火规定。并且地下空间中人员的疏散方向与烟气扩散方向一致,都是自下而上,因此其安全疏散问题成为了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建筑设计层面出发,结合相关规范的要求对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的人员疏散展开研究,重点解决紧急情况下超深地下公共空间所面临的安全疏散问题。文章首先对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火灾原因及特点进行探究,总结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的火灾危害性,并找出人流疏散规律,从而确立安全疏散条件;然后基于疏散目标总结了地下公共空间的应急疏散设施、水平疏散和垂直疏散三个方面的优化设计要点;接着采用类比分析、实验测试、综合应用的方法和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pathfinder火灾疏散软件对既有的安全疏散模式及创新的疏散模式模拟分析,制定多种基本可行的水平疏散和垂直疏散组合方案,对模拟疏散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在满足超深地下公共空间人员安全疏散时间的情况下,得出合理的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安全疏散模式;再以重庆轨道10号线红土地站为例,采用BIM技术和pathfinder软件对安全疏散模式的疏散效果进行模拟仿真,对比理论疏散时间与模拟疏散时间,验证安全疏散模式的在实际工程中的有效可行性;最后通过BIM技术进行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的数据库建立,结合VR(虚拟现实)技术辅助模拟地下空间,使人员从宏观层面对空间进行熟悉,从而达到预防、教育的目的。

卢虹宇[5](2019)在《地铁线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铁是大容量公共交通,地铁列车及站点内都是人流密集的地方,一旦发生事故将会危及许多乘客的生命安全。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的运营安全风险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对近50年的国内外各大典型城市的地铁运营事故进行收集的基础上,对地铁运营事故进行了分类,按各类型事故的伤亡数据、中断正常运营时间、发生频率对其进行危险度分析,得出各类型地铁运营事故的危险度排序,根据各类地铁运营事故特点进行成因分析,并推出了它们的演化关系。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对地铁运营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将地铁运营安全影响因素分为人员、设备、管理、环境四个方面并构建了基于这四个方面的风险因素框架体系。在对这四个方面因素有一个架构的认识的基础上,对每种类型的地铁运营事故进行事故树建模,分析触发地铁运营事故的原因事件,对每种运营事故的原因提取共性,分析触发顶上事件的根本原因,据此选取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指标,并对指标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界定,构建基于事故树分析的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与可拓评价法构建地铁线路运营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确定时,以往的研究多是采用专家意见法来构造判断矩阵,由于人的认识多样性,专家赋权法往往带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本文利用事故树分析法中结构重要度的概念分析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用以构造判断矩阵。因为在对地铁运营事故建立事故树的时候是以事故致因理论为基本依据的,通过事故树模型能得到导致各类地铁运营事故的基本原因事件,基本原因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即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所以便能得到导致地铁运营事故的深层次原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这种方法使得判断矩阵的构造有了理论支撑与数据支持,得出了客观的权重。最后将基于结构重要度的评价指标权重用于地铁运营安全可拓评价模型。此后将这个地铁线路运营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重庆轨道1号线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对地铁线路运营安全评价的适用性。

赵丹[6](2019)在《炸药油压成型工艺危险性分析与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炸药的油压成型法是广泛使用的装药方法,因各类炸药都具有易燃易爆危害的特点,油压成型过程属于典型危险作业。为了研究炸药油压成型工艺单元的危险性,对可能发生燃烧爆炸事故的风险进行控制,本文根据工艺特点将该过程简化为由物料、设备、工艺、作业场所四个模块组成的系统,从而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方法研究。首先,从物料、工艺及设备、工作场所几个方面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找出炸药油压成型工艺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然后,运用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法,分析油压机液压系统可能产生的故障及其对装药压力输出造成的影响,得到调速阀、液压缸、滤油器、压力继电器等发生故障对压力输出影响较大;其次,运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分析法,分析了炸药油压成型工艺过程中潜在的危险以及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发现“压药”节点与“退模”节点发生潜在燃烧爆炸事故的危险性较大,并且“油压机压力不稳定”、“模具与物料间摩擦力过大”、“模具与冲头间摩擦力过大”、“产生静电火花”、“产生电气火花”5个场景的风险较高;再次,运用保护层分析(LOPA)法对以上5个风险较高场景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在现有独立保护层的作用下,仅有“产生电气火花”事故场景的残余风险不可接受,需增加安全措施;最后,运用模糊网络分析法(F-ANP)构建了炸药油压成型工艺的网络结构模型,通过对模型中各指标进行相互比较,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同时采用德尔菲法对各指标的危险程度进行评分,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计算出炸药油压成型工艺系统的整体危险性为较低风险,并针对系统中的风险提出相应的措施。结果表明,针对炸药油压成型工艺危险性特点,论文所选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较为适用,较好地完成了工艺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及整个系统的危险性分析工作,所建立的完整风险评估流程对压药工艺安全工作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范海鹏[7](2018)在《A焦化公司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焦炭、煤焦油、轻苯等焦化产品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焦化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晋冀鲁豫交界的区域中心城市,邯郸有着丰富的煤炭、铁矿石资源,焦化业作为全市工业产业的重要支柱,不仅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创造了较高的利税收入和社会财富,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因焦化产品本身固有的易燃、易爆等危险特征,焦化企业容易发生煤气中毒、爆炸等安全事故,对企业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焦化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也成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当前焦化企业安全生产事故仍不时发生,在预防有限的情况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事故因处置不当和管理能力不足而扩大了灾害后果,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焦化企业在应急管理能力方面急需提高。因此,对企业进行应急管理能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已有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冀南A焦化公司为例,简述了A焦化公司企业背景、主要产品生产流程等,对A焦化公司各生产环节存在风险和企业应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从人员素质、物资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属性层次模型(AHM)对其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建议,帮助企业查找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本研究对其他焦化企业或行业监管部门评价类似生产单位应急管理能力,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于立富[8](2018)在《油页岩粉气杂混物爆炸特性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油页岩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油页岩干馏炼油已成为应对能源危机的有效方法。对油页岩干馏工艺过程中油页岩粉尘及粉-气杂混物爆炸特性进行系统地实验研究是油页岩干馏工艺的前沿需求,也是国际上的新动向。针对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本文从实验与理论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标准工况及高温条件下国内四种油页岩粉尘及其粉-气杂混物的爆炸特性规律及影响因素,并分别以氮气、二氧化碳为惰化剂研究了惰性气体对油页岩粉尘及粉-气杂混物的惰化效果,从本质安全角度为油页岩干馏工艺系统确定合适的氧浓度运行阈值提供科学依据。结合标准工况及高温条件下实验测得的爆炸特性参数及干馏工艺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分析,考虑油页岩干馏炼油工艺中物料的危险性及工艺条件的危险性,提出了在油页岩综合利用过程中防止粉尘爆炸的控制技术,为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过程中火灾爆炸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采用标准测试装置对四种油页岩粉尘在标准工况下的爆炸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粉尘浓度、粒径、挥发分、灰分等对油页岩粉尘着火敏感度及爆炸猛度的影响规律,在对测试结果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的同时和烟煤的爆炸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实验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油页岩粉尘最小点火能理论模型,进行了油页岩粉尘云着火理论分析、油页岩粉尘层着理论分析。通过实验分别对油页岩粉尘及粉-气杂混物的着火敏感度和爆炸猛度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爆炸下限浓度以下的可燃气对四种油页岩粉尘爆炸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杂混物的最小点火能随可燃气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尤其对挥发分含量相对低的油页岩影响更为显着,从J变为mJ级别。油页岩粉-气杂混物的爆炸下限浓度比单纯油页岩粉尘低,可燃气的参与,提高了爆炸危险性。存在最佳粉尘浓度,在该浓度下爆炸猛度最大,粉-气杂混物的爆炸强度要高于单纯的粉尘爆炸。利用1-m3爆炸测试装置,分别在氮气、二氧化碳惰化条件下研究了油页岩粉尘及粉-气杂混物的极限氧浓度,从本质安全角度为油页岩干馏工艺系统确定合适的氧浓度运行阈值提供了科学依据。建立了密闭容器中粉-气杂混物爆炸压力发展过程模型,并对油页岩粉-气杂混物在20L球内的爆炸压力发展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将实验值与计算结果对比发现,所建模型能够反映油页岩粉粉气杂混物在20L球内的爆炸压力发展变化。在高温条件下研究了四种油页岩粉尘及其粉-气杂混物的着火敏感度和爆炸猛度。研究发现,在测试的温度范围内,随着初始温度的升高,四种粉样的最小点火能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粉-气杂混物的最小点火能也随着初始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杂混物中可燃气含量超过2%后,温度的升高使得最小点火能下降趋于平缓,温度对点火能的下降不再占主导作用,可燃气含量的影响远超过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随着环境温度升高,无论是单纯油页岩粉尘还是油页岩粉-气杂混物,爆炸下限浓度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爆炸范围在扩大,可燃气的存在进一步提高了其着火敏感度。在爆炸猛度方面,随着初始温度的升高,油页岩粉尘及粉-气杂混物的最大爆炸压力有降低趋势,到达最大爆炸压力的时间平均缩短了 30%,其最大压力上升速率、爆炸指数Kst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油页岩粉尘及粉-气杂混物的爆炸危险性逐渐增加,油页岩粉-气杂混物的爆炸危险性高于单独油页岩粉尘的爆炸危险性。以抚顺式干馏炉干馏工艺为背景,结合标准工况及高温条件下实验测得的爆炸特性参数及干馏工艺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分析,考虑油页岩干馏炼油工艺中物料的危险性及工艺条件的危险性,提出了在油页岩综合利用过程中防止粉尘爆炸的控制技术,为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过程中火灾爆炸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本文对标准工况及高温条件下油页岩粉尘、油页岩粉-气杂混物爆炸特性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于油页岩利用过程中火灾爆炸的预防与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王悦[9](2017)在《纺织行业爆炸危险环境电气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纺织工业中已发生多起粉尘爆炸事故及火灾事故。纺织行业中存在有大量可燃性物质,在这个环境中电气系统由于其自身在开关及运行状态时如不采取防护措施将会构成电气点火源,一旦与纺织行业自身由生产性质决定的物质其自身的粉尘爆炸特性、气体爆炸特性相接触,将会造成很严重的事故,人员伤亡,设备损坏,财产损失。由于纺织行业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系统评价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目标性等问题,在研究中存在大部分指标难以量化性和模糊性。目前急需应用组合式评价方法,辨识系统质量及安全各个因素,确定个比例权重,给出定性定量评价结论,且能提出改进措施意见。本文围绕关于纺织行业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系统等诸方面因素,在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现行的纺织行业安全规范、防爆电气现行的相关规范及目前生产实际情况。结合HAZOP分析思路,以系统设计为主思路,从爆炸危险环境分区、防爆电气、防雷接地、系统预警及联动四个方面进行单体系统子因素分析。将原有HAZOP中偏差概念扩充使其适用于纺织行业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系统,针对上述四个方面进行相近处理,得出系统偏差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对应改进措施,通过方法可细化到系统中各个单因素。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纺织行业爆炸危险环境各个层级,采用1-9标度法得出系统中各个层次系统及因素互相影响及关联状态得出各自所对应的权重比例分配。采用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法验证权重比例分配正确性,确定评价分数取值空间及对应结果。采用模糊算子根据现场专家评价打分结果进行矩阵计算,得出系统整体评价结论。将HAZOP表格中系统偏差、原因、后果及对策措施项目引入模糊综合评价表格中,形成了 HAZOP与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的评价模式。通过对实际的纺织行业的爆炸性环境电气系统案例进行分析,从粉尘及气体两个环境因素方面考虑,HAZOP可分析系统单因素偏差,模糊层次分析法可构建各个层级及权重比例分配,应用这两种方法结合评价模式可构建由因素至整体系统模式,并能对系统做出二次分析得出潜在隐患。表明构建的评价模式适应纺织行业爆炸危险环境电气安全评价。

梅溢灵[10](2017)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工艺设备安全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简称IGCC)是先进的低污染、高效率的洁净煤发电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由于其主要由煤气化系统和燃气循环发电系统两部分所组成,潜在危险性较大。但是,目前针对IGCC系统的工艺设备安全风险分析相对薄弱,所以亟需进行研究以弥补。论文以国内某IGCC电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设计资料、现场勘查、参考类似装置事故等方式,运用安全检查表法和集思广益法,对其工艺设备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了辨识,建立了具有层次的IGCC工艺设备安全风险因素集合,涵盖IGCC装置整体风险因素,工艺设备系统单元的6个一级风险因素,以及27个具体的工艺设备二级风险因素。论文选定了以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作为风险评价的主要方法。论文通过层次分析,确定IGCC各风险因素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发现其中"二段投煤量过大"的权重最高。然后通过确定含有四级风险的模糊评价集合,建立隶属度矩阵,构造数学模型,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对IGCC工艺设备安全风险等级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估,以避免专家的主观因素对总体分析评价结果造成影响。结果表明,IGCC装置的整体工艺设备风险等级为Ⅰ级,其中,空分系统和气化炉系统的风险等级最高,为Ⅰ级。综合而言,提示IGCC装置安全风险巨大,针对其安全风险等级,提出了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等风险控制对策,为IGCC系统的安全、稳定、长效运行可以提供有效的研究参考。

二、煤气场所对产生电火花的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气场所对产生电火花的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2)LNG船用加注站爆炸事故后果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LNG事故研究现状
        1.2.2 风险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
    2.1 危险源理论
        2.1.1 危险源理论
        2.1.2 重大危险源的理论与辨识
    2.2 风险评估方法
        2.2.1 定性评估方法
        2.2.2 定量评估方法
    2.3 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
        2.3.1 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方法的选择
        2.3.2 权重的确定
    2.4 风险评估方法的确定
        2.4.1 可拓学理论
        2.4.2 层次分析法
        2.4.3 可拓层次评估法
        2.4.4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LNG船用加注站储罐区事故后果分析
    3.1 LNG船用加注站储罐区危险性分析
    3.2 事故类型
    3.3 BLEVE事故模型的选取和后果分析
        3.3.1 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事故
        3.3.2 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事故后果分析
    3.4 VCE爆炸事故模型的选取和后果分析
        3.4.1 蒸气云爆炸事故
        3.4.2 空中爆炸冲击波理论
        3.4.3 VCE事故后果分析
        3.4.4 事故后果伤害区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LNG船用加注站模糊综合评价法风险评估
    4.1 构建原则
    4.2 构建因素
        4.2.1 LNG船用加注站事故后果特点
        4.2.2 重大危险源安全防范措施
        4.2.3 LNG船用加注站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4.3 某LNG船用加注站风险评估研究
        4.3.1 LNG船用加注站风险分析因素
        4.3.2 基于模糊理论建立事故评估模型
        4.3.3 确认评估因素及判断矩阵
        4.3.4 确定权重向量
        4.3.5 确定最大特征根
        4.3.6 对子因素进行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LNG船用加注站可拓层次评估法风险评估
    5.1 重大危险源辨识
    5.2 可拓安全评估模型
        5.2.1 多级可拓评估模型
        5.2.2 评估指标经典域的确定
    5.3 基于可拓理论建立综合评估模型
        5.3.1 确认指标因素和等级划分
        5.3.2 各指标范围与实际取值
        5.3.3 权重确定
        5.3.4 无量纲化
        5.3.5 关联度计算
        5.3.6 待评事物等级确定
    5.4 评估方法对比分析
    5.5 安全防范措施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LNG 船用加注站爆炸事故后果风险评估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3)罐区火灾数值模拟及防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储罐区火灾危险特性
    2.1 罐区火灾发展
        2.1.1 储罐类型
        2.1.2 储罐火灾类型
    2.2 储罐火灾事故原因及危险特性
        2.2.1 火灾事故原因
        2.2.2 火灾危险特性
        2.2.3 储罐火灾燃烧特点
3 池火灾理论基础及CFD软件简介
    3.1 池火灾燃烧特性
    3.2 热辐射相关理论
        3.2.1 热辐射强度计算
        3.2.2 热辐射伤害准则
    3.3 火灾控制方程
    3.4 池火灾模型
        3.4.1 湍流模型
        3.4.2 辐射模型
        3.4.3 燃烧模型
    3.5 池火灾经验模型
        3.5.1 液体燃烧速率
        3.5.2 火焰高度
        3.5.3 燃烧倾角
        3.5.4 火焰温度
    3.6 CFD技术及Fluent软件简介
        3.6.1 CFD技术介绍
        3.6.2 Fluent软件模拟简介
4 储罐池火灾数值模拟研究
    4.1 池火灾计算模型
        4.1.1 物理模型
        4.1.2 可燃液体选择
        4.1.3 几何模型
        4.1.4 几何建模
        4.1.5 网格划分
        4.1.6 Fluent参数设置
    4.2 Fluent模拟计算
        4.2.1 计算收敛判别
        4.2.2 无风情况结果分析
        4.2.3 轻风情况结果分析
        4.2.4 劲风情况结果分析
        4.2.5 风况模拟计算对比分析
    4.3 不同因素对池火灾影响
        4.3.1 罐径计算模拟分析
        4.3.2 温度计算模拟分析
        4.3.3 燃料计算模拟分析
        4.3.4 本文池火灾模拟的局限性
5 罐区火灾防控体系建立
    5.1 火灾事故分析
    5.2 火灾事故发生前
        5.2.1 点火源控制
        5.2.2 监控预防
        5.2.3 人员及管理
    5.3 事故发生后
        5.3.1 消防队伍建设
        5.3.2 不同影响下的方案制定
    5.4 其他应急救援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安全疏散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火灾特性分析
    2.1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灾害类型及风险评估
        2.1.1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灾害类型
        2.1.2 安全事故风险评估
    2.2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火灾原因
    2.3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火灾特点及危害性
        2.3.1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火灾特点
        2.3.2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火灾危害性
        2.3.3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烟气蔓延途径
    2.4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人员疏散行为分析
        2.4.1 自身因素
        2.4.2 外界因素
    2.5 案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人员安全疏散设计
    3.1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人员安全疏散目标
        3.1.1 ASRT的确定
        3.1.2 RSET的确定
    3.2 应急设施设计
        3.2.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3.2.2 灭火设施
        3.2.3 指示系统
        3.2.4 防护设施
    3.3 水平疏散设计
        3.3.1 安全出入口
        3.3.2 安全通道
        3.3.3 避难空间
    3.4 垂直疏散设计
        3.4.1 楼梯
        3.4.2 自动扶梯
        3.4.3 电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安全疏散模式的建构
    4.1 安全疏散体
        4.1.1 安全疏散体定义
        4.1.2 疏散能力估算
        4.1.3 模拟改进分析
    4.2 安全疏散模式
        4.2.1 模式一:楼梯疏散
        4.2.2 模式二:楼梯、扶梯协同疏散
        4.2.3 模式三:电梯疏散
        4.2.4 模式四:下沉式避难空间、安全疏散体协同疏散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模拟与分析
    5.1 工程概述
        5.1.1 工程概况
        5.1.2 工程消防现状分析
    5.2 基于Revit和 Pathfinder的超深地下空间安全疏散模型建立
        5.2.1 模拟软件介绍
        5.2.2 BIM模型建立
        5.2.3 BIM模型导入Pathfinder形成pth模型
        5.2.4 模拟特点分析
    5.3 仿真模拟与分析
        5.3.1 安全疏散体理论疏散时间分析
        5.3.2 模拟疏散时间分析
    5.4 基于BIM和VR的预防对策
        5.4.1 BIM数据库建立
        5.4.2 VR技术辅助预防宣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中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5)地铁线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地铁运营风险分析及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铁运营安全评价研究内容
        1.2.2 地铁运营安全评价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创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线路
第二章 国内外地铁运营事故分析
    2.1. 运营事故特征与分类
        2.1.1. 运营事故特征
        2.1.2. 运营事故分类
    2.2. 地铁运营事故数据分析
        2.2.1. 国外地铁运营事故数据分析
        2.2.2. 国内地铁运营事故数据分析
        2.2.3 地铁运营事故危险度分析
        2.2.4 各类型地铁运营事故成因及关系分析
        2.2.4.1 各类型地铁运营事故成因初析
        2.2.4.2 各类型地铁运营事故之间的演化关系
第三章 地铁线路运营安全风险因素辨识
    3.1 地铁线路运营安全风险辨识单元的选取
        3.1.1 根据站内与出站运行的状态选取风险辨识单元
        3.1.2 根据事故致因机理选取风险辨识单元
    3.2 地铁线路运营安全各风险辨识单元的分析
        3.2.1 人员因素
        3.2.2 设备因素
        3.2.3 管理因素
        3.2.4 环境因素
第四章 基于FTA分析的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4.1 评价指标的基本要求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4.2.1 事故树分析法对于地铁运营安全评价的适用性分析
        4.2.2 事故树的构建流程
        4.2.2.1 构建事故树的准备工作
        4.2.2.2 事故树的编制
    4.3 基于事故树的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指标选取
第五章 地铁线路运营安全综合评价模型
    5.1 运用FTA法确定结构重要度
        5.1.1 事故树分析法在本节中的应用特点
        5.1.2 基于FTA法的指标相对重要性分析
        5.1.2.1 求事故树的最小径集
        5.1.2.2 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排序
    5.2.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地铁运营安全指标权重
    5.3. 基于物元可拓理论的地铁线路运营安全评价
        5.3.1 各类型地铁车站的多级可拓评价
        5.3.2 地铁线路的可拓评价
第六章 实例分析
    6.1 数据采集
    6.2 基于FTA的指标结构重要度
    6.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1 构造判断矩阵
        6.3.2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6.3.3 层次总排序
    6.4 应用物元法对重庆轨道1号线进行线路运营安全评价
        6.4.1 各类地铁车站的多级可拓评价
        6.4.2 重庆轨道1 号线运营安全评价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炸药油压成型工艺危险性分析与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炸药油压成型工艺风险评估流程
    2.1 炸药油压成型工艺简介
    2.2 炸药油压成型工艺设备简介
    2.3 风险评估流程
        2.3.1 炸药油压成型工艺系统
        2.3.2 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2.3.3 风险评估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炸药油压成型工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3.1 物料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3.2 工艺及设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3.3 作业场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3.4 本章小结
4 FMEA-HAZOP-LOPA法分析
    4.1 方法简介
    4.2 工艺分析步骤
        4.2.1 主要设备FMEA分析
        4.2.2 工艺节点HAZOP分析
        4.2.3 高危场景LOPA分析
    4.3 炸药油压成型工艺FMEA-HAZOP-LOPA分析
        4.3.1 油压机FMEA分析
        4.3.2 炸药油压成型工艺HAZOP分析
        4.3.3 炸药油压成型工艺LOPA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F-ANP分析法分析
    5.1 方法简介
        5.1.1 层次分析法
        5.1.2 网络分析法
        5.1.3 模糊综合评价
        5.1.4 模糊网络分析法
    5.2 F-ANP分析法基本步骤
    5.3 炸药油压成型工艺模糊网络分析
        5.3.1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5.3.2 构建网络结构模型
        5.3.3 建立风险因素集及风险评判集
        5.3.4 单因素模糊评价
        5.3.5 确定二级评价指标权重
        5.3.6 风险综合评价
    5.4 工艺风险控制措施
        5.4.1 作业方面风险控制措施
        5.4.2 工艺改进方面优化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7)A焦化公司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1.2.2 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应急管理理论
        2.1.1 应急管理的内涵及在我国的发展
        2.1.2 应急管理工作内容
        2.1.3 应急管理工作总体原则
    2.2 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相关理论
        2.2.1 应急管理能力评价工作阶段划分
        2.2.2 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方法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A焦化公司应急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A焦化公司简介及主要产品生产流程
        3.1.1 A焦化公司简介
        3.1.2 A焦化公司主要产品生产流程
    3.2 A焦化公司应急管理现状
        3.2.1 A焦化公司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
        3.2.2 A焦化公司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3.2.3 A焦化公司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情况
        3.2.4 A焦化公司应急保障设施建设情况
    3.3 A焦化公司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焦化公司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 A焦化公司应急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4.2 A焦化公司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A焦化公司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
    5.1 A焦化公司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5.2 A焦化公司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应用
    5.3 A焦化公司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A焦化公司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6.1 提高员工培训质量
    6.2 提升应急物资保障管理水平
    6.3 提升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水平
    6.4 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权重赋值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二 指标打分专家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8)油页岩粉气杂混物爆炸特性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油页岩资源及用途
        1.1.2 油页岩干馏工艺
        1.1.3 干馏工艺中物料的爆炸危险性
        1.1.4 油页岩干馏工艺条件的危险性
        1.1.5 本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粉尘爆炸的研究现状
        1.2.2 粉-气杂混物爆炸特性研究现状
        1.2.3 油页岩爆炸特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油页岩粉尘爆炸特性理论与实验研究
    2.1 实验样品
    2.2 粉尘云最小点火能量(MIE)
        2.2.1 实验系统
        2.2.2 最小点火能影响因素表征
        2.2.3 最小点火能理论模型
    2.3 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MITC)
        2.3.1 实验系统
        2.3.3 敏感条件对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的影响
        2.3.4 油页岩粉尘云着火理论分析
    2.4 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MITL)
        2.4.1 实验系统
        2.4.2 堆积状态下粉尘着火敏感性的影响
        2.4.3 粉尘层着火的理论分析
    2.5 粉尘爆炸下限浓度(MEC)
        2.5.1 实验系统
        2.5.2 油页岩组分含量对爆炸敏感性的影响
    2.6 粉尘最大爆炸压力、最大压力上升速率
        2.6.1 实验条件
        2.6.2 敏感条件对爆炸猛度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页岩粉气杂混物爆炸特性及规律研究
    3.1 实验样品
    3.2 油页岩粉-气杂混物最小点火能
        3.2.1 实验系统
        3.2.2 可燃气含量对粉-气杂混物着火敏感性影响
    3.3 油页岩粉-气杂混物爆炸下限浓度
        3.3.1 实验条件
        3.3.2 可燃气含量对粉-气杂混物爆炸敏感性影响
    3.4 油页岩粉-气杂混物爆炸猛度
        3.4.1 实验条件
        3.4.2 可燃气含量对粉-气杂混物爆炸猛度的影响
    3.5 油页岩粉-气杂混物极限氧浓度
        3.5.1 实验系统
        3.5.2 惰化条件下极限氧浓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6 密闭容器中粉-气杂混物爆炸压力发展理论模型
        3.6.1 模型假设
        3.6.2 反应过程及能量衡算
        3.6.3 模型压力计算
        3.6.4 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条件下油页岩粉尘及粉气杂混物爆炸特性研究
    4.1 高温条件下最小点火能研究
        4.1.1 实验条件
        4.1.2 初始温度对着火敏感性影响
    4.2 高温条件下物爆炸下限研究
        4.2.1 实验条件
        4.2.2 初始温度对爆炸敏感性影响
    4.3 高温条件下爆炸猛度研究
        4.3.1 实验条件
        4.3.2 初始温度对爆炸猛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页岩综合利用防爆控制技术研究
    5.1 工艺过程危险因素分析
        5.1.1 油页岩干馏炼油过程
        5.1.2 干馏工艺粉尘爆炸危险性环境
        5.1.3 油页岩粉尘爆炸危险因素分析
    5.2 油页岩粉尘爆炸风险分析
        5.2.1 可燃物易点燃程度分析
        5.2.2 粉尘爆炸性气氛出现的可能性分析
        5.2.3 点火源的引燃能力及有效性分析
        5.2.4 油页岩粉尘爆炸后果严重度分析
    5.3 油页岩干馏工艺粉尘爆炸管控技术
        5.3.1 预防措施
        5.3.2 防护性措施
        5.3.3 管理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录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简历

(9)纺织行业爆炸危险环境电气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纺织行业事故案例
        1.1.2 纺织行业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
        1.1.3 纺织行业生产存储特点与火灾爆炸危险特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纺织行业爆炸危险环境的研究现状
        1.2.2 HAZOP理论的应用发展
        1.2.3 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的发展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1.3.2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纺织行业爆炸危险环境下电气安全评价依据的方法学基础
    2.1 HAZOP分析方法
    2.2 模糊综合层次评价方法
第三章 纺织行业爆炸危险环境电气安全评价模式构建
    3.1 纺织行业爆炸危险点位分析
    3.2 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系统环境分析
        3.2.1 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系统环境划分
        3.2.2 防爆电气
        3.2.3 防雷及接地
        3.2.4 系统预警及联动
        3.2.5 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系统因素体系建立
    3.3 纺织行业爆炸危险环环境电气安全HAZOP模型建立
    3.4 纺织行业爆炸危险环境电气安全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模型建立
    3.5 纺织行业爆炸危险环境电气安全评价模式建立
    3.6 小结
第四章 纺织行业粉尘爆炸危险环境电气安全评价研究
    4.1 纺织纤维粉尘爆炸环境选择案例的电气安全评价研究
        4.1.1 纺织纤维粉尘爆炸环境选择案例的基本情况
        4.1.2 纺织纤维粉尘爆炸危险性分析
        4.1.3 纺织纤维粉尘爆炸危险环境的HAZOP分析
        4.1.4 纺织纤维粉尘爆炸危险环境的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分析
        4.1.5 纺织纤维粉尘爆炸危险环境的HAZOP与模糊综合分析法分析
    4.2 亚麻粉尘爆炸环境选择案例的电气安全评价研究
        4.2.1 亚麻粉尘爆炸环境选择案例的基本情况
        4.2.2 亚麻粉尘爆炸环境的HAZOP与模糊综合分析法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纺织行业气体爆炸危险环境电气安全评价案例应用
    5.1 纺织行业天然气气体爆炸环境电气安全评价
        5.1.1 企业情况
        5.1.2 纺织燃料供给气体爆炸环境的HAZOP与模糊综合分析法分析
    5.2 储罐区气体爆炸环境电气系统
        5.2.1 企业情况
        5.2.2 纺织储罐区气体爆炸环境电气安全评价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10)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工艺设备安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IGCC行业背景概述
    1.2. IGCC的安全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风险分析技术的内容和方法
        2.1.1. 蒙特卡洛方程分析法
        2.1.2. 模糊层级分析法
        2.1.3. 事故树分析法
        2.1.4. 道氏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
        2.1.5. ICI蒙德火灾爆炸与毒性危险指数法
        2.1.6. 六阶段法
        2.1.7. 各主要风险分析技术方法的比较
    2.2. 国内外安全风险研究动态
    2.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3.1. 总体技术路线
    3.2. IGCC工艺设备风险因素识别
        3.2.1. 检查表法
        3.2.2. 集思广益法
    3.3. 层次分析
    3.4. 模糊评价
    3.5. 提出针对性对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IGCC工艺设备安全风险辨识
    4.1. 国内某IGCC电厂主要工艺和设备介绍
        4.1.1. 生产工艺简介
        4.1.2. 总体平面布置
        4.1.3. 空分系统
        4.1.4. 煤气化系统
        4.1.5. 合成气净化硫回收系统
        4.1.6.动力岛(燃气轮机、汽轮机、余热锅炉、发电机)
    4.2. 主要物料特性及其危险分析
        4.2.1. 煤
        4.2.2. 燃油
        4.2.3. 一氧化碳
        4.2.4. 氢气
        4.2.5. 硫化氢
        4.2.6. 甲烷
        4.2.7. 氨(氨气)
        4.2.8. 硫磺
        4.2.9. MDEA溶液
        4.2.10. 硫酸
        4.2.11. 氢氧化钠
        4.2.12. 氢氧化钾
        4.2.13. 氧气
        4.2.14. 氮气
        4.2.15. 二氧化碳
        4.2.16. 二硫化碳
        4.2.17. 水合联氨
        4.2.18. 氨水
        4.2.19. COS(硫氧化碳)
        4.2.20. Lo-cat溶液
    4.3. 工艺设备安全风险因素辨识过程
        4.3.1. 组成IGCC工艺设备风险分析小组
        4.3.2. 制订工作计划和准备技术资料
        4.3.3. 工艺设备风险因素识别
    4.4. 工艺设备安全风险因素辨识结果
        4.4.1. 厂址选择和总平面布置风险
        4.4.2. 空分系统风险
        4.4.3. 输煤系统风险
        4.4.4. 气化炉系统风险
        4.4.5. 合成气净化、硫回收系统风险
        4.4.6. 燃气循环发电系统风险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IGCC工艺设备模糊层次分析
    5.1. 建立风险因素集体系
    5.2. 建立因素集
    5.3. 建立权重集
    5.4. 层次总排序
    5.5. 建立评价集
    5.6. 建立隶属度矩阵
    5.7. 二级指标评价矩阵
    5.8. IGCC工艺设备模糊层级分析的计算结论
        5.8.1. 厂址选择和总平面布置风险
        5.8.2. 空分系统风险
        5.8.3. 输煤系统风险
        5.8.4. 气化炉系统风险
        5.8.5. 合成气净化、硫回收系统风险
        5.8.6. 燃气循环发电系统风险
    5.9. 安全风险控制策略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件3

四、煤气场所对产生电火花的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可燃粉尘爆炸基础研究综述[J]. ECKHOFF Rolf K,李刚.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21(03)
  • [2]LNG船用加注站爆炸事故后果风险评估研究[D]. 顾梓桢.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3]罐区火灾数值模拟及防控体系研究[D]. 孙海.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4]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安全疏散设计研究[D]. 邬锦.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地铁线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 卢虹宇.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6]炸药油压成型工艺危险性分析与评估方法研究[D]. 赵丹.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7]A焦化公司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 范海鹏.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2)
  • [8]油页岩粉气杂混物爆炸特性理论与实验研究[D]. 于立富. 东北大学, 2018(01)
  • [9]纺织行业爆炸危险环境电气安全评价研究[D]. 王悦. 天津工业大学, 2017(10)
  • [10]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工艺设备安全风险研究[D]. 梅溢灵.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气体场所电火花的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