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西苑中心学区学科考试改革

北京市海淀区西苑中心学区学科考试改革

一、北京市海淀区西苑中心学区进行学科考试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韩雪[1](2020)在《北京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建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在前期“重点校”政策的导向下,由教育资源不均衡引发的择校问题开始凸显,并成为群众最不满意的社会问题之一。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承担着“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和服务功能,其人口基数大、来源广、流动性强,优质教育资源紧张且发展不平衡,择校引发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对择校问题和入学政策的相关研究,对北京市就近入学政策进行分析,主要研究推动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入学政策变迁的背后,地方政府、学生家长和专家学者等政策相关者各自推动政策出台的方式和策略有哪些?当前北京市就近入学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就近入学”政策应该如何完善?本文首先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文本发展历程,分析了入学政策的演进规律和核心要素。然后以多源流模型为基础,从问题源流引发、政策源流复议、政治源流推动三个方面阐释,剖析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变迁的动力模式。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当前北京市就近入学政策的执行现状进行了调查,探究了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最后从政策的执行力度、执行环境和执行效果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政策的思路和改进措施,为今后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支撑。本文希望通过北京市的示范、辐射作用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为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作出一定的尝试和努力。

苏笑悦[2](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提出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高冬冬[3](2020)在《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之根基,教育质量是教育的核心与生命线,义务教育质量则是国家教育之根本。近年来,世界各国均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视作本国教育发展的主旨,积极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提高和保障义务教育质量也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与现实诉求,推行素质教育也急切需要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质量测评实践,以对本国义务教育质量状况进行全面把握,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参考。目前,国内外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教育质量测评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借鉴国际及各发达国家先进的测评理念和测评方法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实践,为保障和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论文尝试对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做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探讨,对我国现阶段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的基础教育质量测评理念、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想,并对构想的体系框架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对义务教育质量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以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以及教育目标分类学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为本研究测评框架及内容的构建、测评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西城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全国首个“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试点单位”的杭州市下城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武汉市武昌区、江岸区以及江夏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孝感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等现状来对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的内容主要为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在内的德、智、体、美及影响因素的测评,测评工具一般由学科能力测评试卷和相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两部分构成,通过学科测试卷了解学生达到各个学科教育教学目标的程度,通过相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测查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的相关因素,针对性地向教育相关部门、学校反馈测评结果,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通过分析与整理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发现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仍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导致测评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就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覆盖范围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学生测评项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发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发起的国际数学和科学成就趋势研究(TIMSS)及由IEA主持的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IRLS)进行分析。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主要从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对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测评,关注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分析、推理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解释和解决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境中的问题,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它将学生的素养作为测评的核心。国际数学和科学成就趋势研究(TIMSS)和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IRLS)将课程作为测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数学、科学、阅读方面的相关能力进行测评。分析并探寻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测评对构建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启示。基于以上对国、内外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的整理和分析,本研究提出了由专业教育测评机构负责实施,教育相关职能部门、大学及科研机构、区县中小学协同并监督的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想。并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辖的3个街道、9个镇、1个乡88所小学(包括农村完小和初小)的四年级学生和20所的八年级学生展开语文阅读、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体育学科测评,并测查学业性非智力因素及其影响因素,以对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想加以实际的考证。

吴丽芳[4](2020)在《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加快发展校园足球是国家教育和足球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青少年校园足球工程复杂,任务繁多,单靠某一个部门或区域内无法解决。鉴于此,职能部门率先提出创新政府主导,行业协会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治理格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回顾,分析当前校园足球治理现状和现实困境,借鉴域外校园足球治理经验,继而以利益相关者、治理和协同治理为理论基础,从主体架构和运行机制构建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框架,并以北京市为案例进行实践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校园足球在场地稀少、设备简陋、人才奇缺的薄弱基础上起步,率先在全国有条件的城市中小学开展,进而普及到各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广泛开展,逐渐突破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活动项目,发展定位逐渐指向大多数学生,相关配套制度保障逐渐完善,管理体制逐渐转向公共治理演进。第二,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参与主体的整体网络密度不高,关系紧密度不强,协作网络较为离散。同一系统内部组织协作关系比较紧密,集聚程度较高,其中教育部门是校园足球协同网络的核心群体。不同系统之间网络密度水平较低,体育部门对其他组织影响力较弱,各级足协、校园足球协会、俱乐部等参与互动增多,但联系不紧密,增加了校园足球协同治理的阻力。第三,当前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体系存在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管理体制不健全、整体供给不足等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政府部门多头混治、企业自律与制度他律缺失、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差、青少年及家长参与意识不强等。协同治理是完善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体系,提升校园足球治理能力的现实选择。第四,域外校园足球治理主体结构呈现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立足俱乐部、社会多方支持等特征,运行机制具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多元化的资源动员、畅通的利益分配等特点。域外校园足球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优化校园足球治理机构,发挥足协、俱乐部等专业组织力量,加强不同主体间利益表达渠道,提升校园足球质量发展,完善校园足球与社会足球、职业足球合作框架。协同治理成为国外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趋势。第五,校园足球以教育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架起普及和提高足球运动的桥梁,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抓手,在治理理念上实现了“行政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在参与主体上实现了“单一主体”向“多方参与”转变,在运行机制上实现了“任务驱动”向“需求驱动”演进,“各自为政”向“利益契合”推进,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第六,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基础,构建了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框架。在治理主体结构方面,综合考量了政府和社会不同主体能力特点,确立了强调跨部门联合的部门协同、关注委托代理的内外协同、寻求不同等级的府际协同、搭建承上启下的服务平台。在运行机制方面,选择资源动员,多元共治,利益分配,实现多元主体走向集体行动过程的重要保证。第七,北京市在推进校园足球政策落实、营造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发挥校园足球育人功能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得益于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框架。治理主体结构上,追求教体融合的部门协同,关注政社合作的内外协同,形成国家、市、区、校四级校园足球府际协同网络,搭建多样化的服务平台。运行机制上,呈现资源动员多元参与,利益分配精准契合,多元共治科学高效特征。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资源动员、多元共治、利益分配影响多元治理主体的行为选择与协同进程,有利于提升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效果。

王恒[5](2020)在《北京市海淀区初中家庭体育作业开展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家庭体育作业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落实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的有效补充。家庭体育作业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北京市海淀区作为全国教育示范区、全国教育的一张金名片,在国家的基础教育方面起着先行、引领的带动作用。本文旨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北京市海淀区初中家庭体育作业的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了解其开展现状并分析其原因,为海淀区和北京市开展家庭体育作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北京市海淀区大多数初中学校都已开展家庭体育作业,占比达到73.97%。2、北京市海淀区初中未开展家庭体育作业学校的主要原因有,学校体育主管领导认识不够,体育教师权益无保障;家校配合不到位和监督检查难等。3、大多数已开展家庭体育作业的学校实施效果不错,全部体育教师和超过94.57%的学生预期认为家庭体育作业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成绩,以及在文化学习和人格素养方面会有促进作用。4、体育器材、场地条件和学生运动安全是阻碍已开展家庭体育作业学校逐步完善的突出问题。大部分家庭的体育器材和场地条件不支持完成家庭体育作业。55.8%的学生曾经在做家庭体育作业当中出现受伤情况,超过64.97%的学生存在意外伤害保险缺口,家庭体育作业不在《校方责任保险范围内》。5、北京医学院附属中学家庭体育作业的特点是,实施过程做了“闭环设计”,组建了体育主管领导、体育教师、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多方协同配合的闭环链条,使家庭体育作业的开展得到了良性循环。

肖月[6](2020)在《城市教育资源资本化效应的动态演变 ——以杭州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居民在选择居住地时尤为关注住宅周边的城市公共品。出于传统中国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住宅小区的教育配套已成为人们购房决策的关键依据。但是,学区房价格高企、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等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困扰着广大百姓。遗憾的是,我国教育资源的资本化效应尚未得到全面的探索。大部分国内研究主要通过特征价格模型估计得到教育资源的一个静态、平均的资本化效应,与西方研究相比尚存提升空间,比如对资本化效应的动态跟踪有待加强、对样本空间属性的关注有待加深等。因此,本文基于特征价格理论、城市公共品理论和市场细分理论,从时间—空间—社会三个维度切入,深入研究城市教育资源对住宅价格的动态影响,并探索其空间异质性和社会异质性。本文以杭州市六个主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2007年至2017年的住宅数据,构建特征价格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地理加权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和两阶段空间分位数回归模型(Two-stage spatial quantile regression,2SQR),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得到以下四点结论:(1)从全局维度考察,小学质量、初中质量和邻近大学的价值已显着资本化入住宅价格中。2007年至2017年,小学和初中质量每提高1个等级,对应学区内的住宅价格将分别上涨 2.3%至6.1%(约 460-1,219 元/m2)和 3.0%至6.3%(约 600-1,259 元/m2),并且初中的资本化效应略高于小学的资本化效应;大学在2011年及以后能为周边1km内的住宅价格带来2.5%至4.4%的增值(约500-879元/m2);个别年度中幼儿园的邻近性能较小程度地提升住宅价格;而各年中,小学距离、初中距离和邻近高中不能显着影响住宅价格。研究发现,住宅样本间存在显着的空间自相关作用,空间计量模型通过控制数据的空间效应提高了传统特征价格模型的解释能力。(2)从时间维度考察,小学质量、初中质量和邻近大学的资本化效应日趋增长。从2007年至2017年,小学质量和初中质量的资本化效应分别显着增长了 161%和90%;从2011年至2017年,邻近大学的资本化效应缓步增长了 23%。说明近年来购房者对小学和初中的学区质量以及邻近大学居住的需求和支付意愿日益增加。(3)从空间维度考察,各阶段教育资源的资本化效应存在显着的空间异质性。GWR结果显示,2010年及以后小学质量和初中质量的资本化效应在绝大部分城市区域显着存在;而幼儿园、高中和大学的邻近性仅显着影响城市小部分区域的住宅价格。这些结果揭示了不同地区的购房者对各阶段教育资源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和支付意愿,反映了杭州市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可能存在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此外,小学质量的资本化效应从2011年起演变为在城市中心较强并向周边递减的规律,初中质量的资本化效应从2015年起一致地在城市西部呈现峰值。实证结果显示小学和初中资本化效应的空间集聚作用日益显着,说明购房者的以房择校意愿日渐明显。(4)从社会维度考察,各阶段教育资源的资本化效应存在显着的社会异质性。2SQR结果显示,近年来小学质量和初中质量对绝大多数分位点的住宅价格存在显着正向的影响,说明不论社会阶层或收入水平高低,大部分购房者都十分重视小学和初中质量。并且自2014年起,中低分位点的住宅受小学质量的影响较大,而较高分位点的住宅则受初中质量的影响较大;各年间幼儿园的邻近性仅对部分中低分位点的住宅价格存在显着的资本化效应;2011年开始,大学的邻近性对部分中高分位点的住宅价格有显着正向的影响,而各年间邻近高中几乎在住宅价格的全部条件分布上都没有显着的影响。这些结果揭示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价格住宅的购房者对各阶段教育资源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和支付意愿。实证结果还显示,小学质量的2SQR回归系数在各分位点保持平稳,而初中质量的2SQR回归系数在2012年后大致呈现出向上倾斜的走势,说明来自更高社会阶层的较高价住宅的购房者对于初中质量表现出更强的偏好和支付意愿,可能会引起社会维度上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等问题。本文得到的基于时间—空间—社会多维度的实证结果有助于客观了解各年间各阶段城市教育资源的实际价值和教育资源对住宅价格的异质性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在当下房地产高度市场化的背景下,原本旨在禁止择校、促进教育公平的就近入学政策,可能导致作为城市公共品代表之一的教育资源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日益明显。本文系统分析了教育资源资本化效应的形成机制,并为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教育政策改革、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与政策建议。同时,本文的多维度理论研究框架和计量经济模型体系能为国内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城市公共品与住宅价格之间的关系,深化对我国城市公共品价值的认识和研究。

王光宇[7](2020)在《沈阳市学区房溢价水平和价格空间集聚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在日趋收紧的地产调控政策面前,学区房价格却水涨船高,严重背离了当前我国“房住不炒”的宏观调控政策。学区房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上的概念,而是包裹了各种经济利益,涉及到教育公平与居民幸福,成为引起全民强烈关注的一个社会民生问题。本文以沈阳市学区房市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共收集市内7大城区53所重点中小学对应的324个社区住宅相关数据用作研究样本,利用价格特征模型进行分析,得出教育属性对房屋价格起着根本的影响作用。保持住宅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教育因素导致学区房出现显着溢价。购买单学区房需多支付19.2%的溢价,双学区房更是要多支出55.1%的溢价。同时,在优质教育资源之间,学校教育质量水平越高,其对应的学区房价格就越高。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单学区、双学区、全部学区、非学区价格的空间“冷点-热点”,得出学区房与非学区房价格空间集聚上具有差异性和关联性,学区房与非学区房的空间偏好交叉影响。让所有儿童都享有获取优质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目标,家庭财富多少不应该影响儿童受教育的机会,然而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教育资本化背景下,沈阳市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现状。为了解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匹配的矛盾,实现教育机会公平,本文从以下四方面给出建议:政府需制定合理的政策导向、学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与教师队伍建设、开发商规范宣传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家长们对子女正确教育的共同努力。

张晓宇[8](2019)在《海淀区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实施《海淀区中小学校园足球三年行动计划》现状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足球竞技水平的持续下降,人民对足球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做出了一系列措施,校园足球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开展起来的。海淀区积极相应国家政策,海淀区教委于2015年制定了《海淀区中小学校园足球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针对海淀区校园足球的教学、训练、竞赛、保障等十个方面部署了十项重点工作,主要可分为“八大工程,两大体系”。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海淀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其校园足球开展状况,分析其《海淀区中小学校园足球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总结海淀区在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中的优秀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市的校园足球开展提供示例;指出开展中存在的不足,为海淀区后续工作指明方向。通过研究,发现海淀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总体良好,并得出以下结论:1.《海淀区中小学校园足球三年行动计划》中十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总体较好。校园足球布局全面,形成了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校、北京市级校园足球特色校、海淀区级校园足球实验校、校园足球试点县(区)、综合试验区和“满天星”训练营构成的六位一体的布局格局。以班级联赛、校际(学区)联赛和海淀区级联赛为主要构成的三级联赛体系已经建立。成功推出海淀区人才库项目,强化了人才的引聚。区教委制定了一系列校园足球相关制度,为规范校园足球各项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个别工作落实情况良好,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海淀区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足球教学均可以满足课时要求,但存在课程安排模式不恰当的问题。组织领导体系基本建立,但成员及分工尚不明确。足球师资培训工作开展良好,但足球教师数量紧缺、外聘教师成为学校足球教学的重要力量。足球国际交流工作积极开展,但参与学校数量还较少,交流覆盖面尚未普及。3.足球文化工作与足球专项经费保障仍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海淀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文化开展情况良莠不齐,个别学校对足球文化不够重视,校园足球文化匮乏。足球经费短缺仍是制约学校校园足球开展的最主要的原因。

崔文君[9](2019)在《基于边界固定效应法的广州市学区房溢价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采取“就近入学”制度,导致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成为影响住宅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加剧了家长通过买房择校获取入学资格,基础教育资源供求不平衡矛盾日益凸显,导致“学区房”的价格不断攀高,愈演愈烈。如何精确的测度学区房在房地产市场的溢价,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广州市为例,收集广州市中心城区46所省重点小学学区房区域周边248个小区微观数据,在特征价格模型基础上,控制不可观测的区位和环境因素,以及“用脚投票”的居住群分所带来的偏误,采用房价与租金对比的实证方法,建立差分方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精确度量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对房地产的“资本化”溢出效应。而且将样本区对进行详细划分为两种不同配对类别,“省级重点小学-市级重点小学”配对区对和“省级重点小学-普通小学”配对区对,分别进行房价和租金的差分回归,进行结果分析,进一步验证不同等级学校对房价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广州市省级重点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对周边房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特征价格模型中,因变量取房价对数,省级重点学区房溢价值为8.6%。而控制“小区对”的其他特征条件差异后,进行差分回归,省级重点小学所属范围内学区房高出非省级重点学区房8.3%的溢价。同时,我们重点关注的虚拟变量”省重点小学学区房“对“小区对”租金差无影响,说明学区房属性不会引起租金的溢价,即“群分效应”对省重点学区房的溢价无显着影响。将样本的小区对进行详细划分为两种不同配对类别后,“省重点小学-普通小学”配对小区的重点研究对象特征变量“省重点学区房”对房价的影响尤为显着,较于普通小学周边二手房价,省重点小学学区房溢价为9.3%,说明“省重点小学-普通小学”配对小区对整个省重点学区房溢价贡献较大。

王艳萍[10](2019)在《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砂子塘小学集团化办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集团化办学在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实践与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众多专家、学者对于集团化办学的意义、成效、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笔者作为集团化办学核心校的管理者,多年来亲历集团化管理,深刻认识到,集团化办学中核心校的建设与发展是集团化办学成败的关键。中小学教育集团的核心校以办品质教育为主导,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功能,其主要特征有:一是在区域有较强影响力;二是教师队伍有较强的培植能力;三是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的指导能力以及统筹、协调、规划能力;四是注重自身的发展与创新,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等方面具有自身特色。核心校是集团化办学的核动力和原动力,其自身发展关系到集团发展的成败。笔者试图探讨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核心校在高位建设方面的实践思考,并就砂子塘小学在砂子塘教育集团的核心地位、建设实践和发展策略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主管部门遴选、培育、发展核心校提供建议。本研究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小学集团化办学的概念及理论基础;二是研究砂子塘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历程及成效;三是研究砂子塘小学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经验;四是研究砂子塘小学集团化办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相关对策。本研究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充分查阅、梳理砂子塘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核心校发展的“四轮驱动”和集团化办学的四大优势;采用访谈调查法,走访了集团分校及本部主要行政,了解集团化管理核心校办学模式、师生管理、育人方式、凸显特色等方面的举措,提炼了集团化办学成功之道;采用文献研究法把握国内外研讨动态,为课题研讨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本文的基本结论有:1、总结了集团化办学核心校建设的基本策略,概括为“四轮驱动”,主要有:坚持正确而长远的育人理念——成长教育;坚持凝聚而鲜活的团队建设——“三剂”文化;坚持创新而实效的课程改革——三种课堂;坚持内涵和生长的人才培养——阳光管理轮训。2、分析了集团化办学核心校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从外部条件——集团架构缺失、组织关系不清、核心校负担过重;内部条件——人才缺口大、硬件环境缺失两方面来谈;3、提出了集团化办学核心校持续发展的策略,主要有厘清组织关系、健全管理机制、促进品牌辐射、保障人才供给等。

二、北京市海淀区西苑中心学区进行学科考试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海淀区西苑中心学区进行学科考试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择校问题综述
        1.2.2 我国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理论基础
        1.3.1 教育公平
        1.3.2 公共政策的特点
        1.3.3 政策变迁与多源流模型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4 创新点与存在不足
2 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嬗变(1978-2020)
    2.1 政策探索期:推动义务教育普及背景下的政策演进(1978-1991)
        2.1.1 推动普及初等教育
        2.1.2 加强重点学校建设
        2.1.3 提出就近入学政策
    2.2 政策阵痛期:治理择校问题视域下的政策摆动(1992-2010)
    2.3 政策推进期:促进义务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下的政策变革(2010-2020)
        2.3.1 就近入学:从虚弱走向强势
        2.3.2 学区制改革:从行政区划转向教育联盟
        2.3.3 集团化办学:由单一集团化向多种办学模式转化
    2.4 政策演变特点分析
        2.4.1 政策软弱
        2.4.2 政策失信
        2.4.3 政策替换
        2.4.4 政策缺失
3 北京市就近入学政策的议程设置分析
    3.1 问题源流引发: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
        3.1.1 “重点校”制度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
        3.1.2 教育资源不均衡引发的“择校热”
        3.1.3 “学区房”导向下的教育不公平
    3.2 政策源流复议:以公平均衡、渐进有序为指向的制度变革
        3.2.1 高层官员与专家学者的政策反思
        3.2.2 地方政府的经验探索
    3.3 政治源流推动:公共舆论的拷问与教育公平的重塑
        3.3.1 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
        3.3.2 公共舆论的广泛参与
    3.4 “政策之窗”的开启与多源流的交汇
4 北京市“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4.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内容
        4.1.4 调查实施
    4.2 调查结果分析
        4.2.1 家庭的基本情况
        4.2.2 对就近入学政策的了解程度及态度
        4.2.3 就近入学实施以来学生入学情况
        4.2.4 就近入学政策引发的问题
        4.2.5 影响就近入学政策执行因素
    4.3 北京市“就近入学”政策进展
    4.4 北京市“就近入学”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4.4.1 政策缺乏公众参与及有效监督
        4.4.2 政策内容执行标准尚不明确
        4.4.3 教育资源不均衡引发学区房问题
        4.4.4 择校行为由“小升初”向“幼升小”转移
    4.5 北京市“就近入学”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5.1 就近入学政策的先天不足
        4.5.2 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的内在压力
        4.5.3 就近入学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估机制不完备
5 结论与政策优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优化建议
        5.2.1 细化完善就近入学政策,提高政策执行力度
        (1)制定合理规范的就近入学政策
        (2)建立公正透明的公众参与机制
        5.2.2 统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1)推进学区规划改革
        (2)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3)推行校长教师轮岗
        (4)建立舆论宣传机制
        5.2.3 健全政策监督评估机制,保证政策执行效果
        (1)健全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2)完善政策执行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主要访谈对象
附录 C:访谈提纲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旨
        1.1.2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是全面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的政策要求
        1.1.3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建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义务教育质量
        1.4.2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
        1.4.3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的思路
        1.5.2 研究的方法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的重点
        1.6.2 研究的难点
        1.6.3 研究的创新点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经典测量理论
    2.2 项目反应理论(IRT)
    2.3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
    2.4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3 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及分析
    3.1 北京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1.1 东城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1.2 海淀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1.3 西城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2 杭州市下城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2.1 组织模式
        3.2.2 测评内容及工具
        3.2.3 测评结果反馈与应用
    3.3 武汉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3.1 武昌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3.2 江岸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3.3 江夏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4 孝感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3.4.1 组织模式
        3.4.2 测评内容及工具
        3.4.3 测评结果反馈与应用
    3.5 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分析
        3.5.1 组织模式单一,缺乏社会参与
        3.5.2 测评内容不全,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3.5.3 数据分析缺乏科学性,结果应用存在局限性
4 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4.1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评现状
        4.1.1 组织模式
        4.1.2 阅读素养
        4.1.3 数学素养
        4.1.4 科学素养
    4.2 国际数学和科学成就趋势研究测评现状
        4.2.1 组织模式
        4.2.2 测评内容及工具
        4.2.3 测评结果描述
    4.3 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测评现状
        4.3.1 组织模式
        4.3.2 测评内容及工具
        4.3.3 测评结果描述
    4.4 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测评项目对我国的启示
        4.4.1 测评内容重情境与应用
        4.4.2 测评工具多样化
        4.4.3 测评结果重能力描述
5 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构想
    5.1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组织框架
    5.2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内容及指标
        5.2.1 学业性非智力因素及其影响因素测评
        5.2.2 学业成就水平测评
    5.3 测评结果反馈与应用
    5.4 测评的元评价
6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实施
    6.1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组织框架
    6.2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中小学生学业性非智力因素状况及影响因素测评及分析
        6.2.1 测评对象
        6.2.2 测评内容
        6.2.3 测评工具
        6.2.4 测评结果分析
    6.3 语文阅读测评
        6.3.1 测评基本情况
        6.3.2 测评结果分析
        6.3.3 建议
    6.4 数学学科测评
        6.4.1 测评基本情况
        6.4.2 测评结果分析
        6.4.3 建议
    6.5 英语学科测评
        6.5.1 测评基本情况
        6.5.2 测评结果分析
        6.5.3 建议
    6.6 科学学科测评
        6.6.1 测评基本情况
        6.6.2 测评结果分析
        6.6.3 建议
    6.7 品德与社会学科测评
        6.7.1 测评基本情况
        6.7.2 测评结果分析
        6.7.3 建议
    6.8 体育学科测评
        6.8.1 测评结果分析
        6.8.2 建议
    6.9 测评体系修正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4)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校园足球
        二、协同治理
        三、校园足球协同治理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协同治理理论
    第五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回顾及治理现状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回顾
        一、发展历程
        二、制度变迁
        三、治理演进
    第三节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现状
        一、管理体制
        二、治理模式
        三、评价方式
    第四节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三、校园足球服务供给不足
    第五节 导致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部门多头混治
        二、企业自律与制度他律缺失
        三、社会组织监督强制差
        四、青少年及家长参与意识不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经验
    第一节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校园足球
        一、健全行政管理体制
        二、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四、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第二节 立足俱乐部的校园足球
        一、植根俱乐部的治理主体
        二、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三、依靠社会资金渠道
        四、激发俱乐部的广泛参与
    第三节 依托社会多方支持的校园足球
        一、依托英足总管理体制
        二、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三、源于社会的资源支持
        四、实现学校与俱乐部共赢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框架构建
    第一节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概念框架
        一、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学习的场域
        二、校园足球:普及和提高足球运动的桥梁
        三、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供给
    第二节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主体架构
        一、部门协同
        二、内外协同
        三、府际协同
        四、治理服务平台承上启下
    第三节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运行机制
        一、资源动员有力
        二、多元共治有序
        三、利益分配合理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区域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实践-以北京市为例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总体概况
        一、总体介绍
        二、发展历程
        三、宏观体制
        四、治理体系
    第三节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主体架构概况
        一、部门协同
        二、内外协同
        三、府际协同
        四、治理服务平台承上启下
    第四节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运行机制概况
        一、多方参与的资源动员
        二、精准契合的利益分配
        三、科学高效的多元共治
    第五节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效果影响因素
        一、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二、资源动员对协同治理效果的多元回归分析
        三、多元共治对协同治理效果的多元回归分析
        四、利益分配对协同治理效果的多元回归分析
        五、三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制度保障
        二、培育多元主体,提高有效参与
        三、实现合作共赢,完善运行机制
    第三节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2 专家访谈一览表
    附录3 地方校园足球相关负责人访谈一览表
    附录4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建设调查问卷
    附录5 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6 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校遴选专家访谈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个人简历

(5)北京市海淀区初中家庭体育作业开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研究
        1.4.2 家庭体育作业的相关属性研究
        1.4.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4.4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个案研究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北京市海淀区初中开展家庭体育作业的基本情况
        3.1.1 北京市海淀区初中开展家庭体育作业的学校数量
        3.1.2 北京市海淀区初中实施家庭体育作业的时间分布
        3.1.3 家庭体育作业的布置方式
        3.1.4 提醒学生完成家庭体育作业的必要性及主体
        3.1.5 体育主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对待家庭体育作业的相关态度分析
        3.1.6 设计家庭体育作业的考虑因素及内容
        3.1.7 实施家庭体育作业的效果分析
        3.1.8 关于家庭体育作业的评价与反馈的调查分析
        3.1.9 做家庭体育作业过程中发生伤害情况的调查分析
    3.2 未开展和已开展家庭体育作业学校的原因及问题分析
        3.2.1 未开展学校的原因分析
        3.2.2 已开展学校存在的问题分析
    3.3 北京医学院附属中学实施家庭体育作业的特点分析
        3.3.1 北医附中家庭体育作业在设计上的特点
        3.3.2 北医附中家庭体育作业在布置方式上的特点
        3.3.3 北医附中家庭体育作业在监督检查上的特点
        3.3.4 北医附中家庭体育作业在评价与反馈上的特点
4 结论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
附件 2
附件 3
附件 4
附件 5
附件 6

(6)城市教育资源资本化效应的动态演变 ——以杭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概念界定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章节安排
        1.4.1 研究创新
        1.4.2 章节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城市公共品理论
        2.1.2 特征价格理论
        2.1.3 市场细分理论
    2.2 模型基础
        2.2.1 特征价格模型
        2.2.2 空间计量模型
        2.2.3 地理加权模型
        2.2.4 分位数回归模型
    2.3 教育资源的衡量指标
        2.3.1 投入和产出指标
        2.3.2 可达性指标
        2.3.3 分级指标
    2.4 教育资源的资本化效应
        2.4.1 教育资源的全局性资本化效应
        2.4.2 教育资源的异质性资本化效应
        2.4.3 教育事件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数据的获取与量化
    3.1 教育资源背景概述
        3.1.1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教育发展
        3.1.2 杭州市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
    3.2 研究区域
    3.3 变量选取
        3.3.1 因变量的选取
        3.3.2 自变量的选取
    3.4 变量量化
        3.4.1 数据来源
        3.4.2 教育特征的量化
        3.4.3 其他特征的量化
        3.4.4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3.5 本章小结
4 教育资源资本化的平均效应:基于时间维度的整体分析
    4.1 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的实证
        4.1.1 特征价格模型的设定
        4.1.2 教育特征变量的选取
        4.1.3 回归结果与讨论
    4.2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
        4.2.1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4.2.2 回归结果与讨论
    4.3 资本化效应的动态演变:基于两个模型的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教育资源资本化效应的空间异质性:基于空间—时间维度的动态演变
    5.1 地理加权模型的设定
    5.2 空间异质性初步分析:基于GWR的回归结果
    5.3 空间分布及动态演变:结合GIS的可视化结果
        5.3.1 幼儿园
        5.3.2 小学
        5.3.3 初中
        5.3.4 高中
        5.3.5 大学
    5.4 本章小结
6 教育资源资本化效应的社会异质性:基于社会—时间维度的动态演变
    6.1 两阶段空间分位数回归模型的设定
    6.2 社会异质性初步分析:基于2SQR的显着性情况
    6.3 社会异质性分布及动态演变:结合2SQR的系数趋势图
        6.3.1 幼儿园
        6.3.2 小学
        6.3.3 初中
        6.3.4 高中
        6.3.5 大学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形成机制
    7.3 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
        7.3.1 学术意义
        7.3.2 应用价值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7.4.1 研究不足
        7.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2011年至2019年教育资本化相关文献回顾
    附录2 2007年至2017年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沈阳市学区房溢价水平和价格空间集聚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目的
        0.1.3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0.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0.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0.2.3 研究评述
    0.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0.3.1 研究方法
        0.3.2 研究内容
    0.4 可能的创新点
    0.5 本文的不足之处
1 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1.1 基本概念界定
        1.1.1 学区的概念
        1.1.2 学区房的概念
    1.2 基本理论基础
        1.2.1 级差地租理论
        1.2.2 供需理论
        1.2.3 特征价格理论
        1.2.4 空间自相关理论
2 沈阳学区房概况与描述性统计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沈阳市概况
        2.1.2 沈阳市住宅市场现状
        2.1.3 沈阳市基础教育资源现状
    2.2 数据的说明与处理
        2.2.1 研究对象
        2.2.2 自变量、因变量的选取
        2.2.3 数据的来源与采集
        2.2.4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3 学区房溢价效应实证分析
    3.1 学区房与非学区房溢价分析
    3.2 学校教育质量等级溢价效应分析
4 学区房价格空间特征分析
    4.1 学区房空间分布特征
    4.2 学区房价格空间“热点-冷点”分析
5 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政府层面
        5.2.2 学校层面
        5.2.3 开发商层面
        5.2.4 家长层面
        5.2.5 对策总结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海淀区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实施《海淀区中小学校园足球三年行动计划》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贯彻国家政策的需要
        1.1.2 海淀区校园足球科学规划的需要
        1.1.3 海淀区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国内校园足球的相关研究
        1.4.3 国外校园足球的相关研究
        1.4.4 研究内容框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实地调查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海淀区校园足球组织体系建设情况的分析
        3.1.1 海淀区组织领导体系
        3.1.2 各特色学校组织领导体系
    3.2 海淀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整体布局现状分析
        3.2.1 海淀区校园足球布局背景分析
        3.2.2 海淀区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区布局分析
        3.2.3 海淀区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布局分析
    3.3 海淀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教学和课余锻炼与训练情况分析
        3.3.1 海淀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教学情况分析
        3.3.2 海淀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课余锻炼与训练情况分析
    3.4 海淀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竞赛开展情况的分析
        3.4.1 班级比赛开展情况分析
        3.4.2 校际(学区)联赛开展情况分析
        3.4.3 海淀区级比赛开展情况分析
    3.5 海淀区校园足球保障体系建设情况与分析
        3.5.1 海淀区校园足球制度保障的现状
        3.5.2 海淀区校园足球条件保障的现状
        3.5.3 海淀区校园足球经费保障情况与分析
    3.6 海淀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文化与国际交流
        3.6.1 海淀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文化开展现状分析
        3.6.2 海淀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现状分析
    3.7 海淀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其他现状的研究分析
        3.7.1 海淀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人才输送情况分析
        3.7.2 海淀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开展校园足球存在的主要困难
    3.8 海淀区校园足球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及优秀经验
        3.8.1 问题
        3.8.2 对策
        3.8.3 优秀经验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基于边界固定效应法的广州市学区房溢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可能的创新点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框架结构
        1.4.1 技术路线
        1.4.2 框架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群分理论和供需理论研究
        2.1.1 群分理论
        2.1.2 供需理论
        2.1.3 群分理论和供需理论的学区房溢价研究成果
    2.2 特征价格模型研究
        2.2.1 特征价格模型理论
        2.2.2 特征价格模型应用
        2.2.3 利用特征价格模型研究学区房溢价的实证成果
    2.3 差分模型
        2.3.1 差分模型理论
        2.3.2 差分模型方程应用
        2.3.3 利用差分模型研究学区房溢价的实证成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选取及变量量化
    3.1 研究区域
        3.1.1 广州市简介
        3.1.2 研究区域选取
    3.2 数据选取及变量量化
        3.2.1 数据选取
        3.2.2 变量量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学区房溢价实证研究
    4.1 特征价格模型实证分析
        4.1.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1.2 函数形式的确定
        4.1.3 模型的检验
        4.1.4 房价和租金的回归结果分析
    4.2 差分模型实证分析
        4.2.1 样本数据配对差分后描述性统计
        4.2.2 函数形式的确定
        4.2.3 模型的检验
        4.2.4 房价和租金的差分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4.3 子市场差分模型实证分析
        4.3.1 子市场样本差分数据描述性统计
        4.3.2 函数形式的确定
        4.3.3 子市场差分模型的检验
        4.3.4 回归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1 研究结论
        5.1.2 研究建议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砂子塘小学集团化办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内容、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2章 小学集团化办学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小学
        2.1.2 集团化办学
        2.1.3 核心校
    2.2 理论基础
        2.2.1 品牌效应理论
        2.2.2 系统优化理论
第3章 发展之路:砂子塘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历程及成效
    3.1 实践故事
        3.1.1 由一所“学校”到一个“集团”
        3.1.2 由科研兴校到文化立校
        3.1.3 由专业引领到成长关怀
        3.1.4 由特色教育到多元文化
    3.2 发展之路
        3.2.1 积累发展阶段:扎实教学,艺体争鸣(1963—1979)
        3.2.2 跨越发展阶段:联合办学,课题引领(1980—1992)
        3.2.3 改革发展阶段:勇立潮头,敢为人先(1993—1999)
        3.2.4 扩张发展阶段:资源辐射,内外共生(2000—2011)
        3.2.5 多元发展阶段:多种模式,灵活施策(2012 年—至今)
    3.3 办学成效
        3.3.1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得到拓展
        3.3.2 砂子塘教育理念达成共识
        3.3.3 管理互动形成良好氛围
        3.3.4 各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3.3.5 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3.3.6 集团各校特色彰显
第4章 发展之道:砂子塘小学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经验
    4.1 核心校建设夯实好根基
        4.1.1 坚持正确而长远的育人理念——成长教育
        4.1.2 坚持凝聚而鲜活的团队建设——“三剂”文化
        4.1.3 坚持创新而实效的课程改革——三种课堂
        4.1.4 坚持内涵和生长的人才培养——阳光管理轮训
    4.2 集团起步构建好模式
        4.2.1 三独立三统一给足发展空间
        4.2.2 核心校科学谋划制定好策略
        4.2.3 核心校无偿输出奠定好基础
        4.2.4 集团校精诚团结营造好氛围
第5章 发展之思:砂子塘小学集团化办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相关对策
    5.1 集团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的问题
        5.1.1 集团统筹不足
        5.1.2 集团管理乏力
        5.1.3 集团资金短缺
    5.2 核心校负担过重的问题
        5.2.1 核心校人才缺口的问题
        5.2.2 核心校硬件缺失
    5.3 相关对策
        5.3.1 厘清组织关系
        5.3.2 健全管理机制
        5.3.3 促进品牌辐射
        5.3.4 保障人才供给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关于砂子塘小学集团化办学成效及建议的调研访谈提纲

四、北京市海淀区西苑中心学区进行学科考试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韩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2]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3]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研究[D]. 高冬冬. 武汉大学, 2020(03)
  • [4]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协同治理研究[D]. 吴丽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5]北京市海淀区初中家庭体育作业开展现状研究[D]. 王恒.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6]城市教育资源资本化效应的动态演变 ——以杭州市为例[D]. 肖月. 浙江大学, 2020(01)
  • [7]沈阳市学区房溢价水平和价格空间集聚特征研究[D]. 王光宇. 辽宁大学, 2020(01)
  • [8]海淀区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实施《海淀区中小学校园足球三年行动计划》现状的研究[D]. 张晓宇. 首都体育学院, 2019(06)
  • [9]基于边界固定效应法的广州市学区房溢价研究[D]. 崔文君. 广州大学, 2019(01)
  • [10]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砂子塘小学集团化办学为例[D]. 王艳萍.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北京市海淀区西苑中心学区学科考试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