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因子——让我们更健康

双歧因子——让我们更健康

一、双歧因子——让我们更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卢洁[1](2022)在《复配功能糖对面包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白露[2](2020)在《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病害的调查及幼苗绿烂的病因分析》文中认为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是经济海藻栽培的主要对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随着海带栽培业的发展,由于环境污染、种质退化、管理不善等原因,病害频繁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与国外科学工作者对海带病害的关注度相比,国内对海带病害的研究并不多,且大多集中于病原分离与鉴定的研究。本文调查了海带育苗期与栽培期发生的几种病害,并以绿烂病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病因,以期为研究海带病原的确定、检测、病理和防治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降低栽培风险,提升海带栽培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首先对海带育苗期和栽培期发生的病害进行了调查研究,包括孢子体畸形病、幼苗绿烂、烂孔病、黄泡病、黑斑病,并对栽培水体进行水质因子检测;分离鉴定了各患病藻体上的可培养细菌;对苗期分离到的可培养细菌进一步分析其胞外褐藻酸降解酶、酪蛋白酶、果胶酶、纤维素酶活性。结合水质因子测定数据及胞外酶活性分析结果,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探究了环境因子、微生物与海带苗绿烂的关系,并检测海带苗绿烂过程中免疫防御酶的变化。本论文研究结果将为我国海带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基础数据和支撑,为有效监控和预防海带苗绿烂的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海带育苗期和栽培期间的病害调查。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对我国山东威海市、青岛市及福建省莆田市的海带育苗场及栽培海区发生的病害进行了调查研究。育苗期间山东威海某育苗场2018年9月及2019年9月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孢子体畸形病,育苗池水体水质因子检测数据显示,育苗过程中的温度、p H、盐度、营养盐指标正常(7.00~8.40℃、7.10~7.90、32~33‰、总氮:3.06~4.18 mg/L、总磷:0.20~0.47 mg/L)。2018年10月份山东威海另一育苗场出现绿烂病,它蔓延迅速、一周内便可造成大批苗体死亡。水质因子检测数据显示,温度、p H、盐度、光照指标正常(7.80~8.60℃、8.00~8.10、34~35‰、4100~4300lux),营养盐含量(总氮:30~35mg/L、总磷:2.10~2.20 mg/L)明显高于海带育苗规程建议用量。海带栽培期福建莆田某栽培海区2019年3月份出现烂孔病,水质因子检测数据显示,存在明显的盐度与温度分层现象,且盐度比正常海区低2~3‰,水温较往年同期高约2℃,p H(8.14~8.21)与总氮(0.32~0.34 mg/L)、总磷(0.02~0.03 mg/L)指标正常。山东威海某栽培海区2019年4月份出现黄泡病。山东青岛某栽培海区2019年7月份出现黑斑病。黄泡病和黑斑病的栽培水体未进行水质因子检测。海带栽培期病害烂孔病相对较严重。2.可培养细菌的分离与鉴定。对2018~2019年采集的患病海带样品进行了可培养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并对育苗期分离的细菌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2018年从孢子体畸形的海带苗上共分离15属46株,其优势菌属为Yangia。系统进化树显示,这些细菌主要分布于4个门,其中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的菌株最多,占总分离细菌数的67.39%,其后依次为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19.56%,厚壁菌门(Firmicutes)8.70%,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35%。2019年该育苗场发病的孢子体畸形样品中共分离11属126株,仍旧分到了较高比例的Yangia属细菌,除此之外,Thalassospira、Joostella以及Alteromonas属细菌的比例也很高。这些细菌主要分布于3个门,其中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的菌株最多,占总分离细菌数的61.11%,其后依次为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26.98%,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1.91%。绿烂的水样中分离7属28株,其优势菌属为Yangia和Pseudoalteromonas。海带苗上共分离8属31株,其优势菌属为Yangia、Pseudoalteromonas和Glaciecola,这些细菌主要分布于3个门,其中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的菌株最多,占总分离细菌数的45.16%,其后依次为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38.71%,厚壁菌门(Firmicutes)16.13%。烂孔病海带及水样上共分离16属78株,其优势菌属为Cobetia。黄泡病海带上共分离11属36株,其优势菌属Psychrobacter。黑斑病海带上共分离5属41株,其优势菌属为Psychromonas。3.可培养细菌的胞外酶活性检测。育苗期病害是海带栽培过程中损失最严重的病害。本实验对育苗期出现的孢子体畸形病和绿烂病海带苗上分离到的203株细菌进行了胞外褐藻酸降解酶、酪蛋白酶、果胶酶、纤维素酶活性检测。未检测出具有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菌株。从孢子体畸形病上分离到的细菌中共检测到8属38株褐藻酸降解酶活性的菌株,以13株Yangia属细菌为主,其次为8株Thalassospira、5株Alteromonas、5株Joostella、4株Halomonas、1株Flavobacterium、1株Roseobacter、1株Pseudomonas;检测到8属14株具有酪蛋白酶活性的菌株,包括3株Bacillus、4株Pseudoalteromonas、1株Vibrio、1株Yangia、2株Thalassospira、1株Marinobacter、1株Idiomarina和1株Saccharospirillum。从绿烂病海带苗上分离到的细菌中共检测到3属10株具有褐藻酸降解酶活性的菌株,包括3株Pseudoalteromonas、6株Yangia和1株Marinomonas。检测到3属7株具有酪蛋白酶活性的菌株,包括5株Pseudoalteromonas、1株Yangia和1株Tenacibaculum。4.海带苗绿烂的病因分析。绿烂病是海带育苗期间常见的一种病害。2018年我们在山东一海带育苗场的病害调查中发现氮磷加富可能是引发海带苗绿烂的原因。为了探析海带苗绿烂病发生的原因,本研究进行了氮磷加富模拟实验、优势细菌分离鉴定、细菌回接感染、菌株Yangia在不同温度、光照和营养盐条件下的正交实验。模拟实验显示,在10℃、2000~4000 Lux、氮磷加富条件下,海带苗发生绿烂。从绿烂海带苗分离鉴定的附生优势菌为Yangia和Glaciecola。回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在10℃、4000 Lux、氮磷加富情况下,添加Glaciecola.DH-2-3的实验组和未加菌的对照组出现绿烂,添加Yangia.SJ-H-12的实验组未出现绿烂;在14℃、2000 Lux、氮磷加富情况下,添加Yangia.SJ-H-12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出现绿烂。根据这些结果,从环境因子和微生物相互作用角度分析了海带苗绿烂病发生的原因,发现营养盐过量是导致幼苗绿烂的环境胁迫条件,Glaciecola.DH-2-3可能会加重这种绿烂的情况,而Yangia.SJ-H-12菌在低温时可能对海带幼苗的绿烂有抑制作用。进一步检测了海带苗在绿烂过程中免疫防御酶的变化。结果显示,蛋白浓度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总抗氧化能力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变化,总体呈升高趋势;多酚氧化酶(PPO)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变化,总体呈升高趋势。本研究对海带病害的监测和预警具有一定意义。

陈凌[3](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李有宸[4](2020)在《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干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特点,比较慢性乙型肝炎不同疾病进展状态包括慢性HBV携带者、慢性乙肝急性发作者、乙肝肝硬化患者以及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特点,以寻找与疾病不同严重程度相关的菌群及功能基因。在此基础上,使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慢性乙肝急性发作者,评估干预措施对HBVDNA、HBe Ag清除率及肝功能变化的影响,并且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肠道微生态的改变,探讨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横断面研究:自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入组慢性HBV感染受试者43人,包括慢性HBV携带者6例,慢性乙肝急性发作者17例,乙肝肝硬化患者14例,乙肝相关肝癌患者6例,患者均来自树兰(杭州)医院。采集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宏基因组学检测,比较不同组患者肠道微生态。第二部分前瞻性队列研究:自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入组慢性乙肝急性发作者214人,患者来自浙江省内7家医院。根据自愿原则,38名被试者进入无肠道微生态干预的对照队列,176名被试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干预组1:益生菌制剂2g QD,连续服用6个月;干预组2:益生菌制剂2g BID联合益生元制剂10g BID,连续服用3个月;干预组3:益生菌制剂2g BID联合益生元制剂10g BID,连续服用6个月。分别收集以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月、6月、9月的血清及粪便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中的HBV-DNA,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进行宏基因组学分析。结果:1.与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晚期患者相比,慢性HBV携带者肠道内富集了更多普拉梭菌、柔嫩梭菌、双歧杆菌和巴恩斯氏菌等有益菌群。当慢乙肝进展到疾病后期阶段时,肠道中克雷伯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埃希菌属等病原微生物比例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肠道似乎有富集某些病毒的倾向。2.使用益生菌制剂(长双歧杆菌,瑞士乳杆菌)或合生元制剂(长双歧杆菌,瑞士乳杆菌,菊粉)3-6个月,未显着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HBV-DNA定量等临床指标。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的同时,连续口服合生元制剂(长双歧杆菌,瑞士乳杆菌,菊粉)6个月时可明显增加粪便中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进展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微生态失衡。合生元制剂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

张政[5](2019)在《乳果糖对小鼠高盐饮食引起高血压的干预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关系紧密,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饮食被认为是影响肠道菌群结构的主要因素,健康合理的饮食可以刺激肠道内益生菌的增殖,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维持身体健康。然而,不良的饮食习惯也可以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引发疾病。由于现阶段西方饮食、深加工食品和快餐中含有非常高的盐分,人们在摄入这些食物后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并引发便秘和高血压等症状。研究报道调节肠道菌群以及改善便秘是预防或治疗高盐饮食引起高血压的潜在手段。乳果糖是一种安全有益的物质,在食品行业中作为益生元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在医药行业中作为泻药治疗便秘。本研究利用乳果糖对高盐饮食和普通饮食小鼠进行膳食干预,通过分析小鼠粪便微生物组、粪便代谢组以及肠道特征等指标,初步阐明了乳果糖缓解高盐饮食引起小鼠高血压的机制,同时探讨了作为食品时乳果糖对正常机体的影响,从而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对小鼠进行正常饮食(ND组)、高盐饮食(HSD组)和高盐复合乳果糖饮食(HSLD组)干预4周,对三组小鼠的收缩压、粪便微生物组、粪便代谢组、血清生化指标、心脏左心室功能、高血压相关炎症因子水平、肠道通透性、小肠和结肠组织病理切片等指标进行检测,探究乳果糖通过靶向肠道菌群缓解高盐饮食引起的小鼠高血压的机制,结果显示:(1)对血压和肠道菌群的影响:HSD组小鼠收缩压和血清中血管紧张素I显着高于ND组和HSLD组,但三组小鼠的心脏左心室功能未有显着性差异。HSD组小鼠粪便中的Alistipes和Ruminococcaceae_UCG_009丰度较ND组显着升高,Lactobacillus丰度显着降低。HSLD组小鼠粪便中的Bifidobacterium、Alloprevotella和Subdoligranulum较HSD组显着升高,表明乳果糖显着影响了高盐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结构。(2)对粪便代谢组的影响:HSD组小鼠粪便中色氨酸丰度较ND组显着上升;HSLD组小鼠粪便中色氨酸丰度较HSD组显着下降,同时吲哚类物质丰度显着上升。乳果糖显着增加了高盐饮食小鼠肠道菌群ATP转运和氨基酸代谢功能,表明乳果糖改善高盐饮食小鼠机体代谢,有助于减轻高盐饮食引起的小鼠高血压。(3)对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HSLD组小鼠小肠组织中IL-17a和IL-22 m RNA表达量,以及血清中IL-17a和IL-22因子含量较HSD组显着下降。HSD组小鼠的小肠和结肠组织中显示灶性炎性细胞浸染,HSLD组未发现炎性细胞,表明乳果糖可以减轻小鼠机体的炎症反应缓解高血压症状。(4)对便秘及肠道特征的影响:饮食干预4周后,HSD组小鼠出现便秘症状,HSLD组小鼠的粪便含水量和Na+排量显着增加,未出现便秘现象,同时血清中的Na+含量显着下降,这有助于减轻高盐饮食小鼠高血压。另外,HSLD组小鼠的血清中总胆固醇和葡萄糖含量,以及肠道通透性和结肠内容物p H值较HSD组显着降低,表明乳果糖调节了小鼠糖脂代谢,维持了小鼠肠道健康的微生态环境。HSLD组小鼠的小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和两者的比值显着上升,表明乳果糖显着增加了小肠吸收功能。因此,乳果糖缓解小鼠高盐饮食引起的高血压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结构、改善小鼠机体代谢、减轻相关炎症因子、消除便秘以及改善机体糖脂代谢等多种途径。2.通过对正常饮食(ND组)和富含乳果糖饮食(LAC组)小鼠进行为期4周饮食干预,对小鼠的粪便微生物组、粪便代谢组、血清生化指标、肠道通透性以及肠道组织病理切片等指标进行分析,探究膳食乳果糖对普通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1)对粪便微生物组的影响:乳果糖显着增加了小鼠粪便中的Bifidobacterium和Alloprevotella丰度,显着降低了Alistipes和Lactobacillus丰度。(2)对粪便代谢组的影响:LAC组小鼠的粪便中有20种代谢产物丰度(包括果糖降解产物、肌醇和短链脂肪酸等)较ND组显着上升;有23种代谢产物丰度(包括异麦芽糖、木糖和亚油酸等)显着下降,表明乳果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显着改变了小鼠的代谢特征。(3)LAC组较ND组小鼠血清中的总胆固醇和葡萄糖含量,以及结肠内容物p H值显着降低,小肠吸收功能显着上升。(4)然而,在LAC组小鼠的小肠和结肠部位发现水肿,并且肠道通透性显着升高等负面作用,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总之,乳果糖可以缓解高盐饮食引起的小鼠高血压,若机体处于正常状态下,不建议大量长期饮食乳果糖。

刘元[6](2012)在《曾宪经:让微生态技术造福国人》文中研究表明曾宪经简介曾宪经,1968年生,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中专学历;历任江门生物技术开发中心技术员,分厂副厂长,江门邦威特种润滑油有限公司总经理,江门市江海区江山食品生化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益生元研究开发工作接近10年,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为"一种以蜜糖为原料制备低聚果糖的方法"的主要发明人,参与了《益生元开发与应用》(该书作者率先提出益生元概念)一书的翻译及审校工作,现任凯地公司董事长、合众公司董事长、大三湘董事、衡阳汇美油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2000年起任量子有限总经理,2008年8月起任本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任期三年。

刘晶[7](2011)在《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人群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组正常糖耐量人群和2型糖尿病人群肠道菌群中目标细菌的量变差异,探讨两民族肠道菌群的16SrDNA V6-V8区的结构差异,探索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1)使用16SrDNA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两人群粪便标本中目标细菌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2)使用16SrDNA-PCR-DGGE技术分别比较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正常糖耐量人群和2型糖尿病人群肠道菌群的16SrDNA V6-V8区的结构特点,将优势条带克隆、测序,与Genebank数据库提供的序列进行比对,确定细菌种类。结果:(1)分别比较4组人群肠道菌群中目标细菌的起始拷贝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维吾尔族NGT组中优势细菌为Bilophila wadsworthia(沃氏嗜胆菌)与Thermus thermophilus(嗜热菌);Stenotrophomona(盐单胞菌属)、Cellvibrio sp(纤维弧菌)、Megasphaera(巨球型菌属)与Zymomonas(发酵单胞菌属)为维吾尔族T2DM组中的优势细菌。哈萨克族NGT组中Crossotus(丁酸弧菌属)为该组的优势细菌;Thermus(栖热菌属)、Eubacterium(真杆菌门)与Fusobacterium(梭杆菌属)为哈萨克族T2DM组中的优势细菌。结论:目标细菌数量的变化,与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的发生可能相关。基于16SrDNA-PCR-DGGE技术对基因指纹图谱分析,对2型糖尿病的菌群结构有初步了解,针对肠道菌群谱的结构组成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渝文[8](2010)在《双歧因子与人体健康》文中认为电视广告上经常出现"××AD钙奶,内含双歧因子……","××口服液,内含双歧因子"等字句,人们不禁要问,双歧因子究竟是什么呀,它对人体健康有何益处呢?对于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肠道微生物讲起。

李伟[9](2010)在《功能性低聚糖的酶法合成及其生理功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功能性低聚糖属于益生元的一类,是有别于普通低聚糖的一类功能因子,其包含多种类型的物质,新型功能性低聚糖的开发是国际益生元界的热点问题,酶工程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同时由于功能性低聚糖本身结构的特殊性以及分离纯化较为困难,在过去的研究中通常采用商品化的产品,或者将其仅进行简单分离就作为底物进行益生功能评价,因而并不能从本质上说明是混合物中的哪一种确定结构的低聚糖在厌氧发酵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不能确定低聚糖结构对于其益生功能以及抑癌活性的影响。在前人的研究中已经发现功能性低聚糖的化学结构(包括单糖残基的类型和组成、糖苷键的构型和连接方式)对于益生功能以及抑癌活性都有重大的影响作用,特别是低聚糖在肠道内的选择特性和发酵特性,因此从理论上阐明功能性低聚糖的精细结构与其生理功能间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重点对不同来源的p-D-半乳糖苷酶合成新型功能性低聚糖、各种单一组分低聚糖的分离纯化以及结构鉴定、酶法合成的条件优化、不同结构低聚糖纯品体外肠道益生功能比较、不同结构低聚糖纯品体外抑制人胃癌细胞株BGC-823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酶法合成功能性低聚糖及其分离纯化、结构鉴定本研究选用来源于Bacillus circulans、Penicillum multicolor和Aspergillus oryzae中的β-D-半乳糖苷酶作为催化剂,分别以乳糖、乳糖和蔗糖、乳糖和N-乙酰葡萄糖胺为底物进行酶法合成,并且使用HPLC监测整个反应进程,探究不同来源的酶在不同底物存在条件下产物的种类。通过高压、中压、常压色谱结合活性炭-硅藻土吸附层析和凝胶排阻吸附层析等分离手段对酶法合成的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9种低聚糖纯品,将纯化所得的各物质纯品通过UV. ESI-TOF-MS、1H-NMR、I3C-NMR等分析手段进行结构表征,同时还对一种商品化的低聚果糖QHT-90S混合物进行了HPLC分析并进行了结构表征。发现来源于B. circulans中的β-D-半乳糖苷催化的反应生成的产物主要以β-(1→4)糖苷键形式存在,另外还有少量以p-(1→3)和β-(1→6)糖苷键形式存在,产物的聚合度为2至4。酶法合成后纯化得到其中的三种物质:β-D-Galp-(1→4)-β-D-Galp-(1→4)-α-D-Glcp-(1→2)-β-D-Fruf、β-D-Galp-(1→4)-β-D-Galp-(1→4)-β-D-Galp-(1→4)-D-GlcpNAc和β-D-Galp-(1→4)-β-D-Galp-(1→4)-β-D-GlcpNAc前人未见报道,为合成后首次命名。来源于P. multicolor和A. oryzae中的p-D-半乳糖苷催化的反应结果相似,前者的催化效力和专一性要强于后者,产物主要以β-(1→6)糖苷键形式存在,另外还有少量以β-(1→4)糖苷键形式存在,产物的聚合度最高为3至4。2.酶法合成功能性低聚糖的条件优化本文对反应温度、底物浓度、供受体比以及酶浓度等反应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了合成各种GOS、乳果糖及其类似物、N-乙酰乳糖胺及其衍生物纯品的最优条件。研究表明反应温度、底物浓度以及供受体比的变化对于产物的合成影响较大,为主要的影响条件,而酶浓度对于各产物最高产量的影响不显着,为次要影响条件。经过对反应优化,确定了各物质合成的最佳条件如下:(1) 4’-GOS3:40℃, pH 6.0,60%的乳糖浓度,1.0 U/mL的酶浓度(来源于B. circulans的β-D-半乳糖苷酶)反应6 h;(2) 4’-GOS4:40℃, pH 6.0,60%的乳糖浓度,1.0 U/mL的酶浓度(来源于B. circulans的β-D-半乳糖苷酶)反应8 h;(3)6’-GOS3:50℃,pH 5.0,70%的乳糖浓度,0.3 U/mL的酶浓度(来源于P. multicolor的β-D-半乳糖苷酶)反应6 h; (4)6’-GOS4: 50℃,pH 5.0,70%的乳糖浓度,0.3 U/mL的酶浓度(来源于P. multicolor的p-D-半乳糖苷酶)反应8 h;(5)乳果糖和4’-galactosyl-lactosucrose:40℃, pH 6.0,60%的总糖浓度(30%乳糖和30%蔗糖),1.0 U/mL的酶浓度(来源于B. circulans的p-D-半乳糖苷酶)反应6 h; (6)异乳果糖:50℃,pH 6.0,60%的总糖浓度(30%乳糖和30%蔗糖),1.0 U/mL的酶浓度(来源于B. circulans的β-D-半乳糖苷酶)反应12 h; (7)N-乙酰乳糖胺、4’-galactosyl-LacN Ac以及4’-digalactosyl-LacN Ac:40℃,pH 6.0,1.0 M的总糖浓度(0.5 M乳糖和0.5 MN-乙酰葡萄糖胺),1.0U/mL的酶浓度(来源于B. circulans的p-D-半乳糖苷酶)分别反应4、5、6 h;(8)N-乙酰异乳糖胺:60℃,pH 6.0,1.0 M的总糖浓度(0.5 M乳糖和0.5 MN-乙酰葡萄糖胺),1.0 U/mL的酶浓度(来源于B. circulans的p-D-半乳糖苷酶)反应12h。3.不同结构功能性低聚糖纯品体外肠道益生功能研究本文利用体外厌氧粪样混合培养的方法对酶法合成得到的不同键合形式、不同聚合度的系列GOS、FOS.乳果糖及其类似物纯品进行研究,利用FISH技术比较总菌群数、有益菌以及有害菌的数量,并用PI评价受试底物的益生功能;通过发酵过程中各种SCFA种类和含量的变化,确定了菌群代谢对产生SCFA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其结构与益生功能之间的关系。(Galactosyl)n-glucose (n=1-3)结构的GOS相比较glucose-(fructosyl)n(n=1-3)结构的FOS,PI值更高。GOS系列低聚糖对Bifidobacterium spp.具有很强的选择性,相应在发酵过程中有大量乙酸和乳酸生成,在GOS中,以β-(1→6)糖苷键相连的GOS (6’-GOS3)比β-(1→4)糖苷键相连的GOS产生了更高的PI;而FOS系列低聚糖却对Lactobacillus/Enterococcus spp.具有较强的选择性。GOS系列低聚糖的丁酸产生量都比FOS系列低聚糖高。聚合度也会对PI造成影响,聚合度≤3的低聚糖通常12 h时PI就能达到最大值,而聚合度>3的低聚糖通常要24 h才能达到最大值,聚合度越高,益生功能越持久。除两种普通低聚糖(乳糖和蔗糖)在24 h会引起Bacteroides-Prevotella group和Clostridium histolyticum group (clustersⅠandⅡ)数量明显增加外,其余低聚糖与对照组相比对两种菌属均无增殖作用。以β-(1→4)糖苷键相连的三糖,即结构为(galactosyl)2-glucose的4’-GOS3与结构为galactosyl-glucosyl-fructose的乳果糖相比,会产生更高的PI值,而且在整个反应时间内,Bifidobacterium spp.和Lactobacillus/Enterococcus spp.在总菌群中所占的比例均在不断提高,若(galactosyl)2-glucose结构中半乳糖残基间的连接变成β-(1→3)糖苷键形式(异乳果糖),对PI影响较大。在整个反应时间内,异乳果糖的PI均高于4’-GOS3,同时异乳果糖在24 h时总酸量最高。以α-糖苷键相连的棉籽糖在24 h还会引起Clostridium histolyticum group (clustersⅠandⅡ)数量的增加,这不利于PI的提高,而其得到的总酸量也是所有低聚糖中最少的。4.不同结构功能性低聚糖纯品体外抑制人胃癌细胞株BGC-823作用研究本文研究了不同键合形式、不同聚合度的的GOS、FOS、乳果糖及其类似物纯品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的体外增殖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作用时间以及不同作用浓度下各种功能性低聚糖纯品对于胃癌细胞的抑瘤率,初步探讨不同结构功能性低聚糖纯品对胃癌细胞的作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低聚糖结构对于癌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棉籽糖外,其它低聚糖的抑瘤率与其浓度间均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在相同时间条件下,随浓度的升高,抑瘤率逐渐增强;在相同的浓度下,随时间的延长,抑瘤率也相应提高。比较低浓度(10 mg/mL)下各低聚糖的抑瘤率可知以β-(1→3)糖苷键相连的异乳果糖对癌细胞的抑制率要高于以β-(1→4)糖苷键相连的乳果糖和GOS (4’-GOS3和4’-GOS4);以p-(1→2)糖苷键相连的FOS系列低聚糖也取得了较高的抑瘤率,但两种以β-(1→6)糖苷键相连的GOS(6’-GOS3和6’-GOS4)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抑瘤率一直较低;同种类型低聚糖其三糖和四糖之间抑瘤率差异不显着。

谷俊兴[10](2007)在《生命充满于运动中的肠道》文中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带来生命力,只有机体充满生命力,才可能给身体带来健康活力。同样,肠道的生命力在于肠运动,只有让我们的肠道动起来,消化道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体才能充满生命活力,甚至能够将衰老从这一天开始制止在肠道中。

二、双歧因子——让我们更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歧因子——让我们更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2)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病害的调查及幼苗绿烂的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海带的生物学特征及生活史
    1.2 海带的价值
    1.3 海带的新品种培育
    1.4 海带栽培产业
    1.5 海带病害
        1.5.1 生理性病害
        1.5.1.1 白尖病
        1.5.1.2 白烂病
        1.5.1.3 点状白烂病
        1.5.1.4 黑斑病
        1.5.2 细菌性病害
        1.5.2.1 海带配子体阶段的畸形及死亡
        1.5.2.2 幼孢子体畸形
        1.5.2.3 绿烂病
        1.5.2.4 脱苗、烂苗病
        1.5.2.5 柄粗叶卷病
        1.5.3 真菌和卵菌性病害
        1.5.4 虫害
        1.5.5 附生藻类
    1.6 海带病害的防治
    1.7 海带在逆境下的免疫防御反应
    1.8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海带病害调查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海带病症观察
        2.1.3 水质因子检测
    2.2 实验结果
        2.2.1 育苗期病害调查及水质因子检测
        2.2.1.1 孢子体畸形病调查
        2.2.1.2 绿烂病调查
        2.2.2 海上栽培期病害调查及水质因子检测
        2.2.2.1 烂孔病调查
        2.2.2.2 黄泡病调查
        2.2.2.3 黑斑病调查
    2.3 讨论
第三章 可培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胞外酶活性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培养基及试剂
        3.1.2 样品采集
        3.1.3 可培养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3.1.4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3.1.5 可培养细菌的胞外酶活性检测
    3.2 实验结果
        3.2.1 可培养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3.2.1.1 孢子体畸形病
        3.2.1.2 绿烂病
        3.2.1.3 烂孔病
        3.2.1.4 黄泡病
        3.2.1.5 黑斑病
        3.2.2 可培养细菌的胞外酶活性检测
        3.2.2.1 孢子体畸形病
        3.2.2.2 绿烂病
    3.3 讨论
第四章 海带苗绿烂的病因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海带苗和实验室培育条件
        4.1.2 光照和营养盐模拟实验对绿烂病发生的影响
        4.1.3 细菌回感实验
        4.1.3.1 制备菌悬液
        4.1.3.2 海带感染实验
        4.1.3.3 菌株Yangia在不同温度、光照和营养盐条件下的正交实验
        4.1.3.4 海带苗绿烂过程中免疫防御酶的变化
    4.2 实验结果
        4.2.1 光照和营养盐模拟实验对绿烂病的影响
        4.2.2 细菌回接感染实验
        4.2.3 Yangia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正交实验
        4.2.4 海带苗绿烂过程中免疫防御酶的变化
    4.3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干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慢性乙肝急性发作者患者不同进展程度肠道微生态特征比较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肠道微生态制剂干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从粪便移植到下一代益生菌:困境与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乳果糖对小鼠高盐饮食引起高血压的干预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略缩词或符号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肠道菌群
        1.1.1 肠道菌群的概述
        1.1.2 肠道菌群与健康
        1.1.2.1 肠道菌群与营养代谢
        1.1.2.2 肠道菌群与免疫应答
        1.1.3 肠道菌群与疾病
        1.1.3.1 肠道菌群与NAFLD
        1.1.3.2 肠道菌群与慢性便秘
        1.1.3.3 肠道菌群与高血压
    1.2 高盐饮食与疾病
        1.2.1 高盐饮食引起高血压
        1.2.2 高盐饮食引起慢性便秘
        1.2.3 高盐饮食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
    1.3 功能性低聚糖-乳果糖
        1.3.1 乳果糖的概述
        1.3.2 乳果糖在治疗慢性便秘疾病的应用
        1.3.3 乳果糖作为益生元调节肠道菌群
        1.3.4 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的应用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乳果糖对高盐饮食引起的小鼠高血压的缓解作用及机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1.1 实验动物
        2.2.1.2 动物饲料
        2.2.1.3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3.1 实验动物与饮食
        2.2.3.2 样品采集
        2.2.3.3 粪便基因组提取、扩增和文库的构建
        2.2.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5 粪便代谢组检测
        2.2.3.6 血清生化指标、结肠内容物pH以及肠道组织病理切片的检测
        2.2.3.7 小鼠血压和心脏左心室功能检测
        2.2.3.8 血清、尿液和粪便中Na+含量的检测
        2.2.3.9 高血压相关炎症因子检测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各组小鼠血压和心脏左心室功能指标分析
        2.3.2 膳食乳果糖对小鼠采食量、能量摄入、体重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3 膳食乳果糖对高盐饮食小鼠粪便微生物组的影响
        2.3.4 膳食乳果糖对高盐饮食小鼠粪便代谢组的影响
        2.3.5 粪便微生物组和粪便代谢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3.6 膳食乳果糖调节小肠组织IL-17a和 IL-22 m RNA的表达量
        2.3.7 膳食乳果糖对高盐饮食小鼠肠道通透性和结肠组织状态的影响
        2.3.8 膳食乳果糖对高盐饮食小鼠粪便和尿液中Na+排量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膳食乳果糖对小鼠的肠道菌群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1.1 实验动物
        3.2.1.2 实验饲料
        3.2.1.3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3.1 实验动物与饮食
        3.2.3.2 样品采集
        3.2.3.3 粪便基因组DNA提取、扩增和文库创建
        3.2.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3.5 粪便代谢组检测
        3.2.3.6 小鼠肠道通透性的测定
        3.2.3.7 血清生化指标、结肠内容物pH以及肠道组织病理切片的检测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膳食乳果糖对小鼠采食量、能量摄入、体重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2 膳食乳果糖对小鼠肠道微菌群的影响
        3.3.3 膳食乳果糖对小鼠粪便代谢组的影响
        3.3.4 粪便微生物组和粪便代谢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5 膳食乳果糖对小鼠肠道通透性和结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3.3.6 膳食乳果糖对小鼠小肠吸收功能和绒毛组织结构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本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曾宪经:让微生态技术造福国人(论文提纲范文)

被大众忽略的神奇益生元
微生态健康是个朝阳产业
带着一颗雄心却收获惨败
为了挣快钱做起了润滑油
全民需要肯定就能做大
梦想超越却再次栽了跟斗
联手大长江凤凰盘涅了
让欧力多造福亿万大众
走向终端四方面服务大众

(7)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人群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内容与方法
        2.1 三种提取人体肠道微生物总DNA方法的比较
        2.2 目标细菌16SrDNA V3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
        2.3 肠道菌群16SrDNA V6-V8区DGGE电泳
        2.4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功能性低聚糖的酶法合成及其生理功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格索引
图形索引
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功能性低聚糖的研究概述
    1.2 功能性低聚糖的种类
        1.2.1 低聚半乳糖
        1.2.2 乳果糖
        1.2.3 低聚果糖
        1.2.4 人乳低聚糖
    1.3 功能性低聚糖的物化性质、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1.3.1 物化性质
        1.3.2 生理功能
        1.3.2.1 调节菌群结构、增殖有益菌群
        1.3.2.2 促进有益菌生长、抑制病原菌和腹泻发生
        1.3.2.3 增强机体免疫抗病力、降低癌症风险
        1.3.2.4 抑制肠内腐败物产生、保护肝功能
        1.3.2.5 生成营养物质、增加营养吸收
        1.3.2.6 降低肠道内pH、促进矿物质吸收功能
        1.3.2.7 缓解乳糖不耐症、增加排便防治便秘
        1.3.2.8 调节血脂和胆固醇代谢、降低血压
        1.3.2.9 降低龋齿发生几率、不会引起血糖升高
        1.3.3 应用
        1.3.3.1 在食品和药品中的应用
        1.3.3.2 在饲料中的应用
        1.3.3.3 在其它领域的用途
    1.4 功能性低聚糖的酶法合成
        1.4.1 酶法合成
        1.4.1.1 酶法合成简介
        1.4.1.2 酶促反应类型
        1.4.2 β-D-半乳糖苷酶的来源和应用
        1.4.2.1 β-D-半乳糖苷酶的来源
        1.4.2.2 β-D-半乳糖苷酶的应用
    1.5 功能性低聚糖的检测分析
        1.5.1 传统分析手段
        1.5.2 现代分析手段
        1.5.2.1 薄层色谱法
        1.5.2.2 气相色谱法
        1.5.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5.2.4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1.5.2.5 质谱法
        1.5.2.6 色谱质谱联用法
        1.5.2.7 核磁共振法
        1.5.2.8 酶法
    1.6 功能性低聚糖肠道益生功能评价方法
        1.6.1 抗胃肠酶消化性检验
        1.6.1.1 体外模式
        1.6.1.2 体内模式
        1.6.2 大肠内微生物发酵性检验
        1.6.2.1 体外模式
        1.6.2.2 体内模式
        1.6.3 有益菌选择性发酵检验
        1.6.3.1 选择性培养
        1.6.3.2 荧光原位杂交
        1.6.3.3 聚合酶链式反应
        1.6.3.4 直接菌落分析
        1.6.3.5 梯度凝胶电泳
    1.7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7.1 目的意义
        1.7.2 主要内容
        1.7.2.1 酶法合成功能性低聚糖及其分离纯化、结构鉴定
        1.7.2.2 酶法合成功能性低聚糖的条件优化
        1.7.2.3 不同结构功能性低聚糖单体体外肠道益生功能研究
        1.7.2.4 不同结构功能性低聚糖单体体外抑制人胃癌细胞株BGC-823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酶法合成功能性低聚糖及其分离纯化、结构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1.3.1 β-D-半乳糖苷酶活力测定
        2.1.3.2 利用β-D-半乳糖苷酶酶法合成功能性低聚糖
        2.1.3.3 酶反应产物的测定方法
        2.1.3.4 酶反应合成产物的分离纯化
        2.1.3.5 酶反应合成产物的结构鉴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β-D-半乳糖苷活力测定
        2.2.2 酶反应产物的HPLC分析、分离纯化以及结构鉴定
        2.2.2.1 以乳糖为单一底物进行酶法合成产物的HPLC分析、分离纯化以及结构鉴定
        2.2.2.2 以乳糖和蔗糖为底物进行酶法合成产物的HPLC分析、分离纯化以及结构鉴定
        2.2.2.3 以乳糖和N-乙酰葡萄糖胺为底物进行酶法合成产物的HPLC分析、分离纯化以及结构鉴定
        2.2.2.4 一种商品化低聚果糖QHT-90S混合物的HPLC分析、分离纯化以及结构鉴定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酶法合成功能性低聚糖的条件优化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1.3.1 各种糖溶液标准曲线的建立及其定量方法
        3.1.3.2 利用β-D-半乳糖苷酶酶法合成功能性低聚糖条件优化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各种底物和产物标准曲线
        3.2.2 酶法合成功能性低聚糖条件优化结果
        3.2.2.1 酶法合成GOS条件优化
        3.2.2.2 酶法合成乳果糖及其类似物条件优化
        3.2.2.3 酶法合成N-乙酰乳糖胺、N-乙酰异乳糖胺及其衍生物条件优化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结构功能性低聚糖纯品体外肠道益生功能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探针
        4.1.3 仪器与设备
        4.1.4 实验方法
        4.1.4.1 粪便样本收集
        4.1.4.2 YQX-I型厌氧培养箱准备
        4.1.4.3 接种物处理
        4.1.4.4 厌氧发酵
        4.1.4.5 厌氧发酵样液的组织固定与保存过程
        4.1.4.6 FISH及载波片观测
        4.1.4.7 载波片计数与方差分析
        4.1.4.8 SCFA的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FISH方法的建立
        4.2.2 不同结构功能性低聚糖纯品对肠道菌群作用的差异
        4.2.2.1 各种GOS和FOS系列纯品对肠道菌群作用的比较
        4.2.2.2 乳果糖及其类似物纯品对肠道菌群作用的比较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结构低聚糖纯品体外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抑制作用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1.3.1 益生元的配制
        5.1.3.2 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的培养
        5.1.3.3 MTT实验
        5.1.3.4 抑瘤率计算
    5.2 结果与讨论
        5.2.1 GOS系列低聚糖纯品对BGC-823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比较
        5.2.2 FOS系列低聚糖纯品对BGC-823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比较
        5.2.3 乳果糖及其类似物纯品对BGC-823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比较
        5.2.4 所有低聚糖纯品在低浓度不同时间点对BGC-823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比较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双歧因子——让我们更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复配功能糖对面包品质的影响[D]. 卢洁. 江南大学, 2022
  • [2]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病害的调查及幼苗绿烂的病因分析[D]. 白露.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干预疗效研究[D]. 李有宸. 浙江大学, 2020(01)
  • [5]乳果糖对小鼠高盐饮食引起高血压的干预及机理研究[D]. 张政.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6]曾宪经:让微生态技术造福国人[J]. 刘元. 企业研究, 2012(17)
  • [7]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人群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研究[D]. 刘晶.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 [8]双歧因子与人体健康[J]. 渝文. 科学之友(上旬), 2010(08)
  • [9]功能性低聚糖的酶法合成及其生理功能评价[D]. 李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10]生命充满于运动中的肠道[J]. 谷俊兴. 养生月刊, 2007(03)

标签:;  ;  ;  ;  

双歧因子——让我们更健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