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码CDMA系统中的联合并行干扰消除和迭代信道估计方法

多码CDMA系统中的联合并行干扰消除和迭代信道估计方法

一、多码CDMA系统中联合并行干扰抵消与迭代信道估计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明[1](2015)在《多用户红外反向链路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对于数据通信速率以及绿色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射频无线通信系统面临着日益紧张的频谱资源以及较强电磁辐射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使人们开始寻求频谱资源更宽且更加绿色环保的通信方式。利用红外光(或可见光)作为传输媒介的光无线通信系统因频谱资源丰富、无需许可证、更好的保密性能以及绿色安全等优点而成为近年来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将就室内红外光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几项关键技术和硬件收发信机设计方案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论文对红外光无线通信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的概述。论文对红外LED特性、光源辐射模型以及人眼安全做了相关介绍,并且重点对比了PIN光电二极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的特性和各自的优缺点。另外,讨论了红外光信道和噪声二者的等效模型,并实测了红外光信道冲激响应和幅频响应。其次,论文对红外光单用户CDMA系统中点对点通信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在给出点对点红外CDMA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和一种可行物理帧结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MMSE估计和LS估计两种信道估计算法和几种用于改善符号间干扰的时域均衡技术。通过性能仿真发现,信道估计方面LS估计由于受噪声影响较大而性能差于MMSE估计;均衡器方面分数间隔FSE均衡器在多种场景下性能表现都要好于符号间隔迫零均衡器和LMMSE均衡器,并且相比后两者FSE均衡器对定时偏差不敏感。最后,就PAM调制阶数、码道数、扩频比以及信道编解码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然后,论文讨论了红外光多用户CDMA系统中多点接入通信技术。通过理论推导详细说明了多址干扰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导频干扰抵消信道估计算法用于估计存在导频干扰的各用户信道,通过几种不同场景下的仿真表明该算法能够取得逼近单用户接入点下的信道估计精度。论文集中讨论了几种经典的多用户检测技术,并着重对干扰抵消检测器进行了一些列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干扰抵消检测器后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多址干扰,并且采用迭代结构的软PIC检测器性能会比相应的硬PIC检测器性能更加优越。最后,论文阐述了红外光无线通信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法。在给出红外光无线通信系统硬件设计的总体方案后,详细介绍了模拟收发电路的设计思路,并利用实现的电路对系统若干重要性能参数进行了测试,例如系统带宽实测结果表明采用模拟有源高通均衡网络后系统3 dB带宽可从约20MHz被拓宽至60 MHz左右。最后,为进一步改善红外光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符号间干扰,对数字后均衡电路进行了一系列的硬件仿真,确定了相应的数字硬件设计方案,为后续数字均衡器的实现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莫韬甫[2](2012)在《无线通信迭代抗干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干扰一直是无线通信技术的核心问题。第三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天线及扩频通信技术,也面临各种干扰问题。干扰抑制技术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在多天系统中,针对多天线干扰问题,现有的串行干扰消除技术复杂度高,时延大不利于实际实现,并行干扰消除则性能差,信道编码联合的干扰消除技术复杂度比前两者更高,因此低复杂度高性能的干扰抑制技术成为新的需要。另一方面,现有的扩频通信干扰抑制技术主要针对窄带干扰抑制,对于宽带干扰也需要低复杂度高性能的抑制技术。为此,本文针对多天线系统和扩频通信系统,将迭代的思想用在多天线及同频干扰抑制中。对于不同的干扰情况,采用不同的迭代方法,有效地抑制干扰提高系统的误码率性能。首先,将功率扩展应用到异步发射V-BLAST中,提出基于功率扩展的迭代并行干扰消除方法,并给出了误码率性能以及复杂度的分析结果。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线性检测方法以及排序串行干扰消除方法,所提方法使得误码率性能显着提高,而复杂度与线性方法同为O(N-3)。在8发4收场景下,误码率为10-3时,与现有排序串行干扰消除方法相比,带来了约7dB信噪比增益。其次,在异步MIMO-OFDM中使用功率扩展,提出一种基于单个子载波的迭代并行干扰消除方法,迭代过程基于功率扩展能有效缓解误差传播的问题。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迭代并行干扰消除以及时域迭代干扰消除,提出方法能有效改善误码率性能,而复杂度与线性检测方法呈线性关系。在4发2收场景下,误码率为10-3时,5次迭代后所提方法相比于传统的迭代并行多天线干扰消除方法,带来约4.5dB信噪比增益。最后,针对宽带干扰下的CDMA系统,利用感知获得干扰信号的带宽及功率等信息,提出一种优化的迭代干扰消除方法。通过功率认知以及信干比临界点来优化迭代干扰消除的顺序,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优化迭代顺序后的干扰消除方法能有效提高误码率性能,同时降低复杂度。在扩频增益为63,信噪比-5dB,信干比-12dB时,采用干扰信号优先的迭代顺序,使得直扩信号的误码率从4×10-3降到1×10-4。本文研究了多天线以及CDMA系统中的干扰抑制技术,研究丰富了现有的迭代干扰消除方法,具有其理论和实用价值。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第三代和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

李艳萍[3](2008)在《CDMA移动通信系统上下行链路多用户检测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移动通信事业正经历着飞速的发展,随着移动用户数的急增和多样化需求的提出,现有以话音业务为主的移动通信系统已难以满足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取而代之的是高速移动数据业务、移动流媒体、手机电视等对带宽网络资源要求苛刻的新兴业务。未来的高速通信需要能满足更大的系统容量、更高的传输速率的高频谱效率传输技术,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提出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然而,在CDMA系统中,由于多个用户随机接入以及无线信道的时变特性对用户地址码之间互相关性的破坏,用户地址码之间不能保证完全正交,从而引起多址干扰。随着用户数的增加,这种干扰将越来越严重。传统的CDMA信号检测技术根据直接序列扩频理论对基带接收信号进行地址码相关计算,独立处理每个用户的信号,因此称为相关检测,它不具备抗多址干扰的能力。多用户检测是近年来在相关检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抗干扰措施,是CDMA通信系统中抗干扰的关键技术。它利用多址干扰的各种可知信息,对目标用户的信号进行联合检测,从而具有抗多址干扰的能力,因而可以有效地利用频谱资源,显着提高系统容量,降低对功率控制的要求。本文以DS-CDMA和MC-CDMA信号为背景研究了码分多址通信中的这个基本问题。实时性是多用户检测算法能否实用的关键所在。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算法精度和收敛速度的各种因素,寻求能够实时检测的优化算法,得出了必须根据基站和移动终端的不同特点,充分利用已知信息,分别研究适合于基站的非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算法和适合于移动终端的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算法的结论。基于基站已知小区内所有用户的扩频码,从理论上完全有可能利用这些伪随机序列的已知结构信息和统计信息来消除多址干扰。为此,经过反复研究比较,提出了以下三种快速并行运算的智能算法。(1)并行干扰抵消(PIC)检测算法能以较低的计算复杂度和较小的处理延时实现比较理想的干扰消除、获得较大的性能改善,是当前工程上有可能实现的技术之一。然而,当前一级判决值不准确时,后一级就会做出错误的干扰抵消,进而影响到随后的判决。围绕着怎样确定干扰抵消因子这一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一系列的仿真实验,对Hebb机理加以扩展、修正,应用于干扰抵消因子的调整,更多地考虑了信道的变化和每个用户所受干扰的不同,提出了全新的基于Hebb学习规则的部分并行干扰抵消(Hebe-PPIC)算法。该算法避免了因判决结果不准确造成的错误抵消,降低了误码率,减少了抵消算法级数。(2)为了进一步提高干扰抵消因子的实时性,提出了基于信干比估计的模糊部分并行干扰抵消(SIR-PPIC)算法。用前一级的信干比估计值构建隶属函数作为下一级的干扰抵消因子,由此实时跟踪信道的变化并对干扰抵消因子做出相应调整,进而提高了判决的准确率,在已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误码率。(3)基于神经网络运算速度快,并行处理能力强的特点,本文以最小均方误差为准则,利用Hopfield神经网络特有的并行干扰抵消结构及其固有的能量函数快速下降特性,提出了基于Hopfield神经网络的并行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GMHNN)算法,并证明了该算法可以收敛到全局最小点。在移动终端,除了期望用户的信息之外,要获得网络中其它激活用户的扩频码和定时信息是不现实的。为此,本文提出了适合于移动终端的两种盲多用户检测算法。(1)在主分量分析算法的基础上,采用神经网络学习机制,取代主分量分析中的特征值分解。提出了基于双线性神经网络跟踪信号子空间的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NPCA)算法。该算法无需计算高阶协方差矩阵,而是直接从输入向量的采样值确定其特征向量及特征值,降低了运算复杂度,提高了算法的实时性。(2)针对LMS多用户检测算法收敛速度慢,而RLS和Kalman多用户检测算法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量因子变步长的最芯矫ぷ允视Χ嘤没Ъ觳?改进LMS)算法。该算法在初始阶段增大步长以加快收敛速度,当达到最优收敛点的邻域时,减少步长以降低失调误差,从而使步长随着实时剩余输出能量的变化趋势而变,这就同时保证了收敛速度和精度。很好地解决了收敛递变和稳态误差之间的矛盾,有效地抑制了多址干扰。理论分析和Monte Carlo仿真表明了以上算法对多用户检测性能的进一步改善。

刘晓健[4](2006)在《干扰抵消技术在多码CDMA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干扰抵消技术的在多码CDMA系统中的应用背景,工作原理。简述了干扰抵消技术不同的应用形式,如硬干扰抵消、软干扰抵消、联合干扰抵消和部分干扰抵消,并分析了这几种方案各自的优缺点和实现复杂度。最后,展望了干扰抵消技术在未来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陈玉[5](2006)在《CDMA移动通信系统干扰分析与抵消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码分多址(CDMA)以其频率规划简单、频谱利用率高和独特的抗多径衰落、软容量、软切换、宏分集以及灵活的变速率传输等技术特点,目前已经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技术。论文以宽带CDMA系统关键技术中的干扰抵消与接收机技术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以cdma2000系统的物理层传输技术为切入点,研究和探讨适用于宽带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抵消与接收机技术。首先,论文研究了量化处理和有限字长效应对cdma2000系统下行链路RAKE接收机和Viterbi解码器性能的影响,通过仿真研究了A/D转换器字长、信道估计区间长度、移动台速度以及导频功率增益因子等参数的选取对定点仿真系统性能的影响;基于对量化噪声统计特性的分析,提出了通过合理设计滤波器以提高量化信噪比,增加量化器有效字长的方法,可以方便地应用于实际系统的硬件电路以及ASIC设计之中。针对具有连续导频辅助的DS-CDMA系统,论文分析了接收信号中导频干扰、用户多址干扰、多径干扰和噪声等各分量的统计特性;推导了单小区与多小区环境中、均匀多径分布和(非)理想信道估计条件下,导频干扰抵消前后系统平均符号错误概率的理论公式;分析了均匀多径分布条件下,滑动平均信道估计误差的统计特性,给出了导频功率增益因子与信道估计噪声方差之间的数学关系,并通过数值仿真对于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给出了码片级导频干扰抵消算法和符号级导频干扰抵消算法的具体实现步骤,说明了两种算法的等价性;系统仿真表明,符号级导频干扰抵消算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接收机的性能,而且在符号速率上处理时将大大降低硬件实现的复杂度。该算法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多个蜂窝小区的情形,有效地消除相邻小区基站发送的导频信号对于本小区中用户产生的多址干扰,更好地满足话音和数据业务的传输要求。针对具有连续导频辅助的DS-CDMA系统,论文给出了扩频序列部分互相关函数的精确描述,得到了低扩频比时关于多址和多径干扰更为精确的数学表达式。基于对导频干扰、用户多址干扰、多径干扰和噪声等各分量统计特性的分析,推导了单小区环境与多小区环境中、均匀多径分布和(非)理想信道估计条件下,低扩频比DS-CDMA系统平均符号错误概率的理论公式,并通过数值仿真对于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RAKE合并与符号级Viterbi均衡及多级干扰抵消相结合的联合接收算法,并给出了相应的接收机结构。既可以利用RAKE接收技术合并多径信号,实现接收分集;又可以利用符号级Viterbi均衡及多级干扰抵消算法消除各径信号中的符号间干扰,从而有效地克服在低扩频比情况下、传统RAKE接收机中存在严重的符号

朱劲松[6](2005)在《WCDMA下行链路干扰抑制接收机研究和低功耗ASIC设计方法探讨》文中认为本文首先概述了DS/CDMA系统中的干扰抑制技术,最直接有效的是多用户检测技术。然后介绍了多用户检测技术的分类和发展历史,以及几种经典多用户检测算法的原理。接着重点分析了WCDMA下行链路多址干扰抑制技术:线性均衡和干扰抵消。首先针对WCDMA下行链路多码传输的特点给出了多址干扰抑制接收机的一般结构。然后针对这个结构分析了LMMSE自适应均衡和干扰抵消的原理和各自的优、缺点,讨论了干扰抵消和线性均衡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最终得到一个适用于WCDMA下行链路的干扰抑制接收机结构。该接收机在LMMSE自适应均衡器前面和后面分别串接串行干扰抵消器和两级并行部分干扰抵消器来分别抵消多码传输时的多码道干扰和单码传输时的多用户干扰,采用快速哈达码变换估计干扰用户的等效扩频码,经解扩得到等效干扰符号,再重构和抵消多用户干扰。然后依据WCDMA平台,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研究多码传输、LMMSE自适应码片均衡、干扰抵消以及本文建议接收机的整体性能。通过仿真进一步说明采用LMMSE自适应码片均衡和干扰抵消技术相结合的下行链路干扰抑制接收机的性能优势,并确定了影响该接收机性能的主要参数。验证了该接收机能够工作在很多环境中并获得稳定的性能增益,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由于手持终端对功耗的严格要求,论文最后探讨了低功耗ASIC设计和功耗分析技术。结合作者的设计经验介绍了CDMA2000-1x移动终端基带处理芯片的低功耗设计和功耗分析过程,主要讨论了门控时钟技术对改善集成电路功耗的影响。

赵军辉,李秀萍,王东明,尤肖虎[7](2004)在《多码CDMA系统中联合并行干扰抵消与迭代信道估计方法》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多码CDMA系统提出了一种联合并行干扰抵消与迭代信道估计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导频符号对信道进行估计,然后使用RAKE接收机后的软信息对信道参数进行修正,最后通过并行干扰抵消(PIC)去除多码干扰(MCI)。仿真结果表明,经过多次迭代后,该方法可显着地降低多码CDMA系统的误比特率平台。本文同时还给出了信道估计质量、码道数和PIC次数对多码CDMA系统性能的影响。

胡文江[8](2004)在《多码CDMA系统中联合软并行干扰抵消与Turbo译码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多码CDMA系统提出了一种联合软部分并行干扰抵消与Turbo译码估计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线性最小均方误差均衡器(LMMSE)在切普级对接收到的多码CDMA信号进行均衡,然后使用Turbo译码后得到的软信息对干扰信号进行重构,最后通过并行干扰抵消(PIC)去除多码干扰(MCI)。仿真结果表明,经过多次迭代后,相比传统的部分并行干扰抵消,该方法可显着降低多码CDMA系统的误比特率。笔者同时还给出了切普级均衡、车速和PIC次数对多码CDMA系统性能的影响。

赵军辉,王东明,尤肖虎,马章勇[9](2003)在《多码CDMA系统中基于迭代信道估计的并行干扰抵消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多码CDMA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迭代信道估计的并行干扰抵消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导频符号对信道进行估计,然后使用RAKE接收机后的软信息对信道参数进行修正,最后通过并行干扰抵消(PIC)去除多码干扰(MCI)。仿真结果表明,经过多次迭代后,该方法可显着地降低多码CDMA系统的误比特率平台。本文同时还给出了信道估计质量、码道数和PIC次数对多码CDMA系统性能的影响。

胡成华[10](2006)在《宽带码分多址系统的并行干扰抵消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固定权值的并行干扰抵消存在乒乓效应,加之移动通信信道的时变性和系统负载的变化性,固定权值的并行干扰抵消无法满足实际系统的需要。因此研究动态权值的并行干扰抵消对宽带CDMA系统来说是必要的,但是从理论上对多径衰落信道下的干扰抵消接收机进行性能分析的文献很少,一些现有的动态权值干扰抵消的算法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迫切需要对多径衰落信道下的部分并行干扰抵消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以便满足现实系统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WCDMA系统的上行链路为研究对象,对多径衰落信道下CDMA系统的Rake接收机、部分并行干扰抵消器和智能天线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推导了计算它们误码率的闭合表达式,并通过MathCAD进行了数值分析和使用COSSAP进行了仿真验证。主要内容如下:第二章首先采用高斯近似法推导了复扩频CDMA系统的多址干扰方差,为理论上研究复扩频CDMA系统的性能奠定了基础。还详细应用特征函数法推导了瑞利衰落信道下复扩频相干WCDMA系统Rake接收机误码率,建立了一个分析WCDMA接收机的误码率分析模型。此外,第二章还推导了硬判决情况下多级并行干扰抵消后的残余干扰方差,进而给出计算部分并行干扰抵消接收机的误码率闭合表达式。为分析研究多径信道下并行干扰抵消接收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先研究了使用理想信道估计再造干扰的并行干扰抵消接收机的权值优化方案和收敛性证明,给出了理想信道估计并行干扰抵消器的性能极限。为实际信道估计条件下进行并行干扰抵消器的权值优化和改进设计提供了参照性标准。在非理想信道估计情况下,文中首次提出了径级优化的概念并给出了径级优化权值的表达式,还对比研究了径级和用户级两种优化干扰抵消权值方案和收敛性。证明了径级并行干扰抵消具有收敛性,而用户级并行干扰抵消无法收敛,为实际系统并行干扰抵消器的改进设计指明了途径。研究指出,径级优化的并行干扰抵消收敛时性能极限主要取决于导频数据信道功率比、信道估计观察长度、用户数和信噪比。为进一步提升径级优化权值的并行干扰抵消器的性能指明了可行性方法。第四章提出了一种利用信道估计信息对并行干扰抵消接收机进行径级优化权值的方案,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该方案优化的干扰抵消权值能够随检测信号的信道环境和系统负载而动态更新,因此能够适合于实际CDMA系统甚至多速率CDMA系统。另外还将径级优化并行干扰抵消接收机与智能天线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实现、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抑制干扰的CDMA接收机方案,并进行了该接收机的性能分析,还研究了天线阵元数目和抵消级数对接收机性能的影响,为降低接收机的制造成本提供了设计的理论依据。

二、多码CDMA系统中联合并行干扰抵消与迭代信道估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码CDMA系统中联合并行干扰抵消与迭代信道估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多用户红外反向链路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红外光通信的发展历程
        1.1.2 CDMA技术在红外光通信中的应用
    1.2 硕士期间所做工作及本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无线红外光通信系统
    2.1 引言
    2.2 无线红外光通信系统概述
    2.3 电光转换
        2.3.1 红外LED特性
        2.3.2 光源辐射模型
        2.3.3 红外光强与人眼安全
    2.4 光电转换
        2.4.1 光电二极管
    2.5 点对点红外光通信信道特性测量
    2.6 系统噪声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外光点对点CDMA通信系统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2.1 符号映射
        3.2.2 码道正交
        3.2.3 PN扩频
        3.2.4 抗混叠低通滤波器
    3.3 帧结构设计
    3.4 红外光点对点通信信道估计技术
        3.4.1 信道估计算法
        3.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红外CDMA系统中均衡技术
        3.5.1 信噪比估计
        3.5.2 均衡算法
        3.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 红外CDMA系统中调制扩频编码技术性能比较
        3.6.1 调制阶数仿真比较
        3.6.2 扩频增益仿真比较
        3.6.3 有无编码仿真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外光多用户CDMA通信系统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2.1 发送端模型
        4.2.2 接收端模型
    4.3 红外光多用户通信信道估计技术
        4.3.1 信道估计算法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外CDMA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4.4.1 多用户检测原理
        4.4.2 最优多用户检测器
        4.4.3 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4.4.4 非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4.4.5 迭代软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器
        4.4.6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外光无线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5.1 引言
    5.2 硬件设计总体结构
    5.3 模拟前端电路设计
        5.3.1 发射电路
        5.3.2 接收电路
    5.4 数字均衡器电路设计
        5.4.1 均衡器定点仿真
        5.4.2 均衡器的Simulink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无线通信迭代抗干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缩略词表
主要数学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贡献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迭代干扰消除现状
    2.1 引言
    2.2 MIMO多天线系统迭代干扰消除
        2.2.1 同步MIMO串行迭代干扰消除
        2.2.2 同步MIMO并行迭代干扰消除
        2.2.3 信道编码联合的MIMO迭代干扰消除
        2.2.4 预编码联合的MIMO迭代干扰消除
        2.2.5 异步MIMO迭代干扰消除
    2.3 MIMO-OFDM迭代干扰消除
        2.3.1 MIMO-OFDM串行迭代干扰消除
        2.3.2 MIMO-OFDM并行迭代干扰消除
        2.3.3 信道编码联合的MIMO-OFDM迭代干扰消除
    2.4 CDMA系统迭代干扰消除
        2.4.1 CDMA串行迭代干扰消除
        2.4.2 CDMA并行迭代干扰消除
        2.4.3 信道编码联合的CDMA迭代干扰消除
    2.5 小结
第三章 异步V-BLSAST中基于功率扩展的迭代并行干扰消除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2.1 发射信号模型
        3.2.2 接收信号模型
    3.3 检测方法及误码率性能
        3.3.1 传统检测方法
        3.3.2 基于功率扩展的硬判决迭代并行干扰消除
        3.3.3 基于功率扩展的软判决迭代并行干扰消除
        3.3.4 各次迭代中误码率性能分析
    3.4 数值和仿真结果
        3.4.1 基于功率扩展的硬判决PIC仿真结果
        3.4.2 基于功率扩展的软判决PIC仿真结果
    3.5 算法复杂度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异步MIMO-OFDM中基于功率扩展的迭代并行干扰消除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2.1 发射信号模型
        4.2.2 接收信号模型
    4.3 检测方法及误码率性能
        4.3.1 基于功率扩展的硬判决迭代并行干扰消除
        4.3.2 基于功率扩展的软判决迭代并行干扰消除
        4.3.3 误码率分析
    4.4 频率选择性衰落下的数值与仿真结果
        4.4.1 硬判决迭代结果
        4.4.2 软判决迭代结果
    4.5 算法复杂度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干扰功率认知的迭代直接序列扩频抗干扰技术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2.1 发射信号模型
        5.2.2 接收信号模型
    5.3 检测方法讨论
        5.3.1 传统方法介绍
        5.3.2 基于认知的迭代检测方法
    5.4 高斯信道下的数值与仿真结果
    5.5 算法复杂度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本文贡献
    6.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本文作者已发表、录用和在审文章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CDMA移动通信系统上下行链路多用户检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多用户检测算法的意义
    1.2 多用户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线性多用户检测
        1.2.2 非线性多用户检测
    1.3 论文的研究背景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创新点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DS-CDMA与MC-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多用户检测
    2.1 无线移动信道
        2.1.1 移动信道的信号衰落
        2.1.2 无线移动信道的频率弥散
    2.2 无线移动信道的数学模型
        2.2.1 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的冲激响应
        2.2.2 多径瑞利衰落信道的冲激响应
        2.2.3 信道的数学模型
    2.3 直接序列码分多址(DS-CDMA)系统
        2.3.1 接收信号模型
        2.3.2 匹配滤波的输出信号模型
    2.4 多载波码分多址(MC-CDMA)系统
        2.4.1 MC-CDMA系统工作原理
        2.4.2 MC-CDMA系统信号模型
        2.4.3 MC-CDMA系统基于AWGN信道的信号模型
        2.4.4 MC-CDMA系统基于瑞利信道的信号模型
        2.4.5 MC-CDMA系统中信号的合并检测方案
    2.5 多用户检测
        2.5.1 线性多用户检测与线性变换
        2.5.2 线性多用户检测算法的典范表示
        2.5.3 基于最小输出能量的盲多用户检测算法
        2.5.4 并行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Hebb学习规则的部分并行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
    3.1 部分并行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
        3.1.1 部分并行干扰抵消的基本概念
        3.1.2 DS-CDMA系统中的部分并行干扰抵消
        3.1.3 MC-CDMA系统中的部分并行干扰抵消
    3.2 Hebb-PPIC的原理及结构
        3.2.1 人工神经网络
        3.2.2 Hebb学习规则
        3.2.3 Hebb-PPIC算法的原理
    3.3 Hebb-PPIC算法的性能分析与验证
        3.3.1 第一级的误码率
        3.3.2 第二级的误码率
        3.3.3 干扰抵消因子有效性的验证
    3.4 在DS-CDMA系统中的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3.4.1 抗多址干扰性能的比较
        3.4.2 抗信道噪声性能的比较
        3.4.3 抗远近效应性能的比较
    3.5 在MC-CDMA系统中的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3.5.1 抗信道噪声性能的比较
        3.5.2 抗远近效应性能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信干比估计的模糊并行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
    4.1 模糊集理论概述
        4.1.1 模糊集理论的基本概念
        4.1.2 隶属函数的确定
    4.2 SIR-FPIC的基本原理及结构
        4.2.1 DS-CDMA系统中的估计信干比
        4.2.2 MC-CDMA系统中的估计信干比
        4.2.3 SIR-FPIC中ICF函数的确定
    4.3 SIR-FPIC的性能分析
    4.4 在DS-CDMA系统中的算法仿真与性能仿真
        4.4.1 基于干扰抵消级数的误码率比较
        4.4.2 抗远近效应性能的比较
        4.4.3 误码性能的比较
    4.5 在MC-CDMA系统中的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4.5.1 基于干扰抵消级数的误码率性能比较
        4.5.2 抗信道噪声性能的比较
        4.5.3 抗远近效应性能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Hopfield神经网络的并行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
    5.1 引言
    5.2 基于HNN的多用户检测
        5.2.1 电路模型
        5.2.2 微分方程
        5.2.3 二次整数优化与多用户检测
        5.2.4 网络的能量函数
    5.3 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准则的HNN多用户检测
        5.3.1 算法原理
        5.3.2 算法全局收敛的证明
        5.3.3 算法的改进
    5.4 在DS-CDMA系统中的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5.5 在MC-CDMA系统中的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神经网络跟踪信号子空间的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
    6.1 引言
    6.2 NPCA盲多用户检测算法
        6.2.1 基于子空间的盲多用户检测算法
        6.2.2 基于优化理论的子空间跟踪算法比较
        6.2.3 主分量分析算法
        6.2.4 改进的PCA算法
    6.3 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6.3.1 抗信道噪声性能的比较
        6.3.2 信道跟踪性能比较
        6.3.3 抗远近效应性能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动量因子变步长的最小均方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
    7.1 引言
    7.2 LMS盲多用户检测算法
    7.3 基于动量因子的变步长LMS盲多用户检测算法
        7.3.1 基本LMS算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7.3.2 改进型LMS算法的推导
    7.4 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7.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本文工作总结
    2.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论着
致谢
本文所用的主要符号说明

(5)CDMA移动通信系统干扰分析与抵消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 略 词
第一章 绪 论
    1.1 论文背景
    1.2 论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贡献
第二章 多径衰落信道的特性及其仿真
    2.1 移动通信信道概述
    2.2 多径衰落信道的物理特性
    2.3 频率选择性信道的抽头延迟线模型
    2.4 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与 RAKE 接收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dma2000 下行链路的定点仿真研究
    3.1 引言
    3.2 cdma2000 下行链路定点仿真系统
        3.2.1 定点仿真系统结构
        3.2.2 cdma2000 下行链路 RAKE 接收机及其定点化
        3.2.3 Viterbi 解码器的定点化
        3.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 量化噪声滤波器的设计及其对于系统性能的改善
        3.3.1 量化噪声统计特性的分析
        3.3.2 量化噪声滤波器的设计及其接收机方案
        3.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DMA 系统导频干扰抵消的理论分析
    4.1 引言
    4.2 单小区环境中导频干扰抵消的理论分析
        4.2.1 发射机模型
        4.2.2 信道模型
        4.2.3 接收机模型
        4.2.4 性能分析
        4.2.5 数值结果与系统仿真
    4.3 多小区环境中导频干扰抵消的理论分析
        4.3.1 系统与信道的数学模型
        4.3.2 性能分析
        4.3.3 数值结果与系统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DMA 系统导频干扰抵消算法的实现
    5.1 引言
    5.2 单小区环境中导频干扰抵消算法的实现与系统性能仿真
        5.2.1 码片级导频干扰抵消算法
        5.2.2 符号级导频干扰抵消算法
        5.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3 多小区环境中导频干扰抵消算法的实现与系统性能仿真
        5.3.1 导频干扰抵消算法的实现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扩频比 CDMA 系统的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单小区环境中低扩频比 CDMA 系统的性能分析
        6.2.1 发射机模型
        6.2.2 信道模型
        6.2.3 接收机模型
        6.2.4 性能分析
        6.2.5 数值结果与系统仿真
    6.3 多小区环境中低扩频比 CDMA 系统的性能分析
        6.3.1 系统与信道的数学模型
        6.3.2 性能分析
        6.3.3 数值结果与系统仿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低扩频比 CDMA 系统的接收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单小区环境中 RAKE 合并与符号级 Viterbi 均衡及干扰抵消联合接收算法
        7.2.1 系统与信道的数学模型
        7.2.2 算法的实现
        7.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7.3 多小区环境中 RAKE 合并与符号级 Viterbi 均衡及干扰抵消联合接收算法
        7.3.1 系统与信道的数学模型
        7.3.2 算法的实现
        7.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迭代软干扰抵消技术在低扩频比系统中的应用
    8.1 引言
    8.2 单小区环境中 MMSE 滤波预处理与迭代软判决干扰抵消算法
        8.2.1 系统与信道的数学模型
        8.2.2 MMSE 滤波预处理
        8.2.3 迭代软判决干扰抵消算法及其实现
        8.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8.3 多小区环境中 MMSE 滤波预处理与迭代软判决干扰抵消算法
        8.3.1 系统与信道的数学模型
        8.3.2 MMSE 滤波预处理
        8.3.3 迭代软判决干扰抵消算法及其实现
        8.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文总结
    9.1 本论文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9.2 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 A 滑动平均信道估计误差统计特性的分析

(6)WCDMA下行链路干扰抑制接收机研究和低功耗ASIC设计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WCDMA系列标准的演化
    1.2 课题背景
    1.3 本文内容
第二章 DS/CDMA系统多址干扰抑制技术
    2.1 DS/CDMA系统干扰抑制技术
    2.2 多用户检测技术
        2.2.1 概述
        2.2.2 多用户检测技术分类
        2.2.3 WCDMA系统下行链路多址干扰抑制技术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WCDMA下行链路干扰抑制接收机原理
    3.1 WCDMA的多速率传输技术
        3.1.1 可变扩频比技术
        3.1.2 多码传输技术
    3.2 接收技术概述
        3.2.1 分集技术
        3.2.2 均衡技术
    3.3 线性均衡器
        3.3.1 LMMSE均衡器
        3.3.2 自适应LMMSE均衡器
    3.4 干扰抵消技术
        3.4.1 并行干扰抵消
        3.4.2 串行干扰抵消
        3.4.3 本接收机结构中的干扰抵消器
    3.5 线性均衡和干扰抵消的结合
        3.5.1 多码道干扰抑制
        3.5.2 多用户干扰抑制
        3.5.3 WCDMA下行链路干扰抑制接收机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CDMA下行链路干扰抑制接收机性能仿真
    4.1 仿真平台介绍
        4.1.1 仿真模型
        4.1.2 仿真参数
    4.2 多码传输与单码传输仿真
    4.3 线性均衡器仿真
        4.3.1 AWGN和单径衰落信道均衡器性能
        4.3.2 不同扩频比时均衡器性能
        4.3.3 不同信道模型均衡器性能
    4.4 干扰抵消器仿真
        4.4.1 并行干扰抵消仿真
        4.4.2 串行干扰抵消仿真
    4.5 WCDMA下行链路干扰抑制接收机整体性能仿真
        4.5.1 多码干扰抵消仿真
        4.5.2 多用户干扰抵消仿真
        4.5.3 下行链路干扰抑制接收机整体性能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功耗ASIC设计方法探讨
    5.1 集成电路低功耗设计方法
        5.1.1 功耗概念
        5.1.2 低功耗设计流程
        5.1.3 各个设计层次的低功耗技术
        5.1.4 功耗评估技术
    5.2 CDMA2000 移动终端基带处理器低功耗设计实例
        5.2.1 CDMA2000 移动终端基带处理器
        5.2.2 CDMA2000 移动终端基带发射机设计
        5.2.3 Noah2000 芯片CDMA处理器的低功耗设计
        5.2.4 Noah2000 芯片CDMA处理器的功耗分析
    5.3 本章小节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8)多码CDMA系统中联合软并行干扰抵消与Turbo译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多码CDMA系统模型
    1.1 多码CDMA的发射模型
    1.2 信道模型
2 MCI软干扰抵消与迭代译码联合接收机结构
3 仿真结果
4 结 语

(10)宽带码分多址系统的并行干扰抵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主要数学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码分多址移动通信
        1.1.2 多用户检测在 CDMA 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1.2 CDMA 系统干扰抵消技术研究概况
        1.2.1 多用户检测技术研究概述
        1.2.2 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及其研究进展
        1.2.3 干扰抵消检测性能分析研究进展
        1.2.4 值得研究的问题
    1.3 多用户检测和智能天线的结合
        1.3.1 智能天线基本原理和好处
        1.3.2 智能天线与多用户检测的联合研究情况
    1.4 本文的贡献和结构安排
        1.4.1 本文的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1.4.2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宽带 CDMA 系统的并行干扰抵消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系统模型
        2.2.1 WCDMA 系统上行信道概述
        2.2.2 发射机模型
        2.2.3 信道模型
        2.2.4 相关 Rake 接收机
        2.2.5 并行干扰抵消检测器
    2.3 判决变量和残余多址干扰
        2.3.1 最大似然估计和相干 Rake 接收机的判决变量
        2.3.2 多级并行干扰抵消的残余多址干扰表达
    2.4 性能分析
        2.4.1 复扩频 CDMA 系统多址干扰方差的计算
        2.4.2 相关函数的计算
        2.4.3 相干 Rake 接收机性能
        2.4.4 并行干扰抵消接收机性能
    2.5 仿真研究实验条件与使用参数
        2.5.1 仿真建模与参数配置说明
        2.5.2 仿真信道实现
    2.6 数值结果
        2.6.1 理论计算结果
        2.6.2 理论计算和仿真结果的比较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部分并行干扰抵消检测器权值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理想信道估计再造干扰的并行干扰抵消的权值优化
    3.3 非理想信道估计再造干扰的部分干扰抵消的权值优化
        3.3.1 径级优化的部分并行干扰抵消检测
        3.3.2 用户级优化权值的并行干扰抵消检测
    3.4 权值优化的多级并行干扰抵消检测器性能比较
    3.5 仿真实验结果
        3.5.1 理论计算数值分析
        3.5.2 理论计算与仿真结果比较
        3.5.3 ULO-PIC 和 PLO-PIC 残余干扰功率的对比
        3.5.4 典型参数对径级优化权值的并行干扰抵消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权值优化的并行干扰抵消的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径级优化权值的并行干扰抵消检测器的简化方案
        4.2.1 优化权值方案的理论推导
        4.2.2 简化实施方案
    4.3 并行干扰抵消与智能天线的结合
        4.3.1 含智能天线和并行干扰抵消检测的接收机方案
        4.3.2 智能天线与并行干扰抵消结合的性能分析
    4.4 数值结果
        4.4.1 简化的径级优化并行干扰抵消
        4.4.2 使用智能天线后并行干扰抵消检测器的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贡献和结论
    5.2 有待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多码CDMA系统中联合并行干扰抵消与迭代信道估计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用户红外反向链路设计与性能研究[D]. 周明. 东南大学, 2015(08)
  • [2]无线通信迭代抗干扰关键技术研究[D]. 莫韬甫.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2)
  • [3]CDMA移动通信系统上下行链路多用户检测算法研究[D]. 李艳萍. 太原理工大学, 2008(10)
  • [4]干扰抵消技术在多码CDMA系统中的应用[J]. 刘晓健. 通信与信息技术, 2006(Z1)
  • [5]CDMA移动通信系统干扰分析与抵消算法研究[D]. 陈玉. 东南大学, 2006(04)
  • [6]WCDMA下行链路干扰抑制接收机研究和低功耗ASIC设计方法探讨[D]. 朱劲松. 东南大学, 2005(02)
  • [7]多码CDMA系统中联合并行干扰抵消与迭代信道估计方法[J]. 赵军辉,李秀萍,王东明,尤肖虎. 电路与系统学报, 2004(06)
  • [8]多码CDMA系统中联合软并行干扰抵消与Turbo译码方法研究[J]. 胡文江.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04(04)
  • [9]多码CDMA系统中基于迭代信道估计的并行干扰抵消方法研究[A]. 赵军辉,王东明,尤肖虎,马章勇. 2003’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3
  • [10]宽带码分多址系统的并行干扰抵消技术研究[D]. 胡成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多码CDMA系统中的联合并行干扰消除和迭代信道估计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