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遴选程序比较研究

大学校长遴选程序比较研究

一、大学校长遴选程序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丹丹[1](2020)在《大学校长胜任力测评及其选任制度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埃里克·阿什比指出,“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内部由谁控制”。目前,大学面临的商业化、官僚化、技术化危机,大学质量滑坡,需要能够胜任大学管理工作的教育家大学校长带领大学走出发展困境,实现大学卓越的目标。但是,我国大学校长却存在五种角色偏差:“官位意识浓厚”,追求个人职务升迁的“官员型”校长;“身在校长之位,心在原来的学科和专业”的“学科型”校长;既要“行政权力”,又要“学术名利”的“双肩挑”大学校长;追求个人管理绩效,忽视大学的育人本质和人文精神的“CEO型”校长;不是思考大学的发展方向、谋划大学未来远景,而是整天忙于学校管理具体事务的“事务型”管家型校长,大学校长角色偏差使大学校长不具备教育家的素质特征,难成教育家。理想的大学校长应该具备何种素质?如何测评大学校长的胜任力,衡量大学校长教育家角色的实现程度?结果如何?选任制度如何促进教育家大学校长的生成?围绕这上述问题,本文以大学校长“教育”专业角色理论、教育家大学校长胜任力理论和大学校长选任制度理论为基础,展开大学校长胜任力测评和选任制度研究。为了测评大学校长的胜任力、衡量大学校长教育家角色的实现程度,研究以一个省域为例,以大学校长、管理中层和大学教师这三类大学组织主体为调查对象,对大学校长胜任力进行了测评。作为导师课题的参与者,笔者以课题中期研究成果“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为工具,综合运用多元主体评价和量表测评对大学校长的胜任力进行了测评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原因调查,以期查找影响大学校长胜任力的因素,为大学校长选任制度优化提供现实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校长专业胜任力总体表现平庸,优秀率比较低;(2)有的大学校长坚定的教育理想报负有欠缺,心系仕途、心系学科,全身心投入、务实办学难;(3)有的大学校长没有办学教育思想和治校理念,办学定位不够清晰,办学特色不够鲜明;(4)有的大学校长谋划大学变革、强化办学特色、获取办学资源的治校能力亟需提升;(5)总体上大学校长治校影响力偏低,值得凝练和借鉴的独特成功经验偏少。这五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大学校长的胜任力和教育家大学校长的胜任力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研究着眼于从选任制度层面提升大学校长的胜任力。为使大学校长选任制度针对性更强,研究基于大学校长胜任力测评和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以及现行选任制度的批判性改造,对大学校长选任制度进行优化。针对现行大学校长选任制度的目的和价值导向,大学校长的选任需要从制度理性的视角进行完善。大学校长选任制度应追求价值理性,应以大学作为专业主体参与校长选拔、大学组织内部“精英”作为选拔主体,选拔出懂教育懂大学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教育家校长;选任标准应突出校长“教育”专业胜任能力、选拔方式突出权威组织与专业组织的共同体结构、选拔程序采用合大学自治和教育专业属性的选拔程序,这是大学校长选任制度的工具理性。通过制度价值理性和制度工具理性的二重性建构,为选出教育家校长提供理论上的可靠性。此外,大学校长选任制度的合理性还需要制度条件与保障,它与选任制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度系统。在大学校长胜任力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校长培训制度、任期制度、薪酬制度等是影响大学校长胜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建立校长“教育”专业培训制度、完善适宜任期制度、体现校长专业价值的自主退出补偿机制和教育家校长的薪酬制度。只有为大学校长的选任提供制度系统,才能保障教育家大学校长的生成。

李立国,赵阔[2](2020)在《国外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和美国等五国对大学校长遴选机构、方式与范围等都有明确规定,具有鲜明的制度化、法治化特点。各国大学遴选制度虽各具特点,但都由包含多元利益相关者、体现民主协商的遴选机构负责选举,力图保证遴选的公正客观,满足国家及地区的多元目标与特色需求,反映校内外高等教育治理主体权益。各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既反映大学治理的基本规律,又受制于国家及地区高等教育传统与治校理念。既要完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设计,又要发挥个体(包括校长、遴选委员会成员、政府官员)在制度运行中的能动价值。

滕旭广[3](2019)在《民办高校校长聘用制研究 ——以广西N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校长聘用制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之一,是董事会制度中的一项职能,有力的保证了大学校长在程序上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为提升校长的职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我国正积极推动对消除高校行政化的改革,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民办高校校长遴选制度的改革,其中消除高校“家长制”,发挥高校内部师生共同体在聘用程序中的作用是民办高校自身的优势所在也是未来发展的道路。但就目前民办高校的实践来看,存在千校一面的现象,不同类型的民办高校在实施校长聘用程序和标准上是否应该有所区别?校长候选人对于民办高校的认识与民办高校在办学历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符号是否能够融入聘用制的标准当中?这都给我们留下了继续探索的余地,是决定我国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的阶段中能否走出有特色和提升竞争力的因素之一。文章由目前我国民办高校聘用实践的普遍性出发,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以N学院为例进行实证的访谈,发现目前存在以下的问题:1.信息不对称,遴选程序缺乏透明度2.利益相关者参与形式单一3.学术权力在程序中不明晰4.评价体系过于刚性5.校长角色认知缺少文化考量。根据存在的问题,找出现阶段的解决对策,旨在促进民办高校通过引进优质校长,进而增强民办高校在竞争中的优势。

李艳娜[4](2018)在《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做一个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万人的事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校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回溯历史,民国时期涌现了一批蜚声国际的知名校长,他们在刚刚起步的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与尊崇,他们的教育理念、办学方针等至今仍被教育界人士奉为圭臬。这一群体是如何被选为校长的,这非常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对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校长遴选制度展开研究。以民国时期的147位国立大学校长为样本,借助教育年鉴、报纸、校史等资料,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历史法,从遴选主体、标准、程序以及校长的角色定位等几个方面探究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首先对校长遴选制度进行详细剖析,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次,从制度文本和实际运行两个层面梳理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校长遴选制度;最后,总结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经验与不足,为优化当前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提出启示和借鉴。

张春花[5](2018)在《建国以来我国公办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关于高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讨论愈加激烈。而校长作为高校的“掌舵人”和“引领者”,其能力和素质关乎着一所大学“双一流”发展以及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如何科学地遴选出合适的大学校长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大学校长的遴选一直是以行政任命为主,曾尝试以公推公选作为大学校长遴选的创新模式,在2011年首次以西南财经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作为创新突破试点尝试面向海内外遴选大学校长,紧跟其后又在2012年以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三所直属高校进行大学校长遴选机制改革的探索先锋。但是近些年对于大学校长科学遴选的探讨又陷入沉寂,大学校长又恢复了较为单一的行政任命制模式。本研究以历史发展的角度,通过采取文献研究法和统计法选取我国建国以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延续发展的31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载体,300位大学大学校长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我国自建国以来在本土情境发展变化下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的发展过程和机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关系,发现:大学校长遴选机制中受到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同时,对于大学校长的定位不清和遴选标准不明使得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在遴选的过程中,遴选程序较为单一和随意也使得大学校长遴选的科学性大打折扣。针对以上的结论,结合当下我国的实际国情与现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建议:第一,完善相关制度,这是作为大学校长科学遴选的基本保障;第二,明确大学校长遴选的前提,即明确关于大学校长角色定位与能力要求,这使得大学校长的遴选将有依据可循;第三,探讨大学校长遴选过程中的遴选程序设计,尤其是完善民主参与以保障大学校长遴选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沈卓韵[6](2017)在《台湾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及其启示研究 ——基于五所国立大学的政策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7月正式公布,其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等指导性意见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决心。我国教育部于2011年第一次面向国内外,公开选拔东北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两所高校的校长;时隔一年,教育部再次面向各界优秀精英,为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科药大学公开选拔校长。及至2016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6—2020年)》指出,要“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适逢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良好契机,完善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的条件日趋成熟,要完成这项工作,既需要我们结合实际自行探索,也需要我们开阔视野借鉴外部经验。台湾作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高等教育的发展凝练了两岸人民的精华与心血,而且两岸大学制度一脉传承,使得台湾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足以为大陆所借鉴。本研究基于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理论,并以制度文本为依据,通过对台湾有代表性的国立大学校长遴选政策文本来探析校长遴选制度的内容,提炼出该制度的特征以及对大陆地区的启示。本研究将从校长遴选政策文本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即遴选主体、遴选标准、遴选程序及遴选运作,随后归纳出其特征为:全员参与,彰显大学的自主精神;遴选标准中注重个性化,不拘一格;遴选程序完善,保障遴选公正公开;遴选制度成熟,效果显着。在大陆地区校长选拔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台湾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施行二十多年的经验与教训,本研究总结出以下四点作为参考:建构以大学为主导的校长遴选理念;修订相关政策法规,明确遴选主体的地位;尊重并依据大学的基础与发展目标,制定适宜的校长遴选标准;完善遴选程序,参考成功大学范本。

索凯峰[7](2016)在《我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创新研究 ——基于委托代理的视角》文中认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化,推行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因为它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曾一面倒地质疑和批判大学校长“行政化色彩”浓厚的弊端。那么,大学校长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产生、如何任用呢?迄今在理论上仍没有明显突破。如何诠释现有选拔任用体制的运作机理和困境,揭示造成选拔任用制度缺陷背后的深层原因,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委托代理理论为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或理论支撑。它被用于分析大学校长选拔任用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揭示委托代理双方的目标函数和动机;剖析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应声虫现象等机会主义行为的深层次根源。从委托代理理论来看,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本质就是委托人如何科学选任最优代理人的过程。审视当代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可以发现,我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级的、循环的委托代理链。其特征表现为:委托人层级复杂化、定位模糊化、代理人行为短期化、契约关系非市场化、代理成本难量化。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大学校长遴选委托代理关系表明,大学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密切相关:大学自治程度越高,委托代理层级便越少,委托代理链就越短;越强调大学自治的国家,初始委托人的权力便越大,参与大学校长遴选程度就越深。西方发达国家和台湾地区大学校长遴选经验,对我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此外,论文通过调查我国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校长任职情况,初步建立了中国大学校长数据库,这对形成我国大学校长代理人市场具有方向性作用,也提供了现实路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消解委托代理问题以及如何实行有效监督与激励。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现实,把握大学组织特性,构建了“多主体—双层级”委托代理关系,初步设计了中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公开招聘,学术委员会提名,遴选委员会筛选,教职工民主推选,政府审批任命”流程。当然,这有赖于政府新的制度供给,有赖于大学治理的实质变革。可以预见,这种变革必将会遭遇改革动力不足、配套改革不完备、民主参与意识薄弱和相关法律滞后缺失等诸多困境。因此,必须重构政府、社会和大学的关系:让政府由大学的主办者和管理者转变为大学的监督者与服务者,由直接的微观行政管理转变为间接的宏观调控管理;由“全能政府”变为“有限政府”。质言之,就是让其他利益相关者,真正回归到应有的利益相关者角色。

王锶[8](2015)在《海峡两岸大学治理结构比较研究 ——基于大学章程的文本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从大学章程文本入手,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大学治理结构。通过文献和历史脉络的梳理,确立研究问题,即大陆与台湾地区大学治理结构的差异。本研究选取了海峡两岸40所大学章程,按照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两个维度,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比较两岸大学治理结构存在的差异,对照大学管理运行中的实际,指出大陆高校治理结构存在问题。通过借鉴台湾地区大学治理的先进之处为大陆地区大学治理的改进提出建议。研究就完善大陆地区大学治理结构提出了相关建议。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两岸大学章程本身的认识,特别是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及其多样性的认识,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并为大陆大学章程下一阶段的制定、修订工作提供直接参考,有助于两岸高等教育的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本研究所指的“大学”专指公立大学。

宣勇,郑莉[9](2015)在《大学校长遴选与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文中研究指明完善大学校长遴选机制,建立大学校长职业化市场是影响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大学校长遴选要求变革一元主导的校长遴选制度,要求遴选职业化的校长对大学进行专业化管理,要求政府作为制度供给者建立大学校长职业化制度。加利福尼亚大学总校长遴选中,多元主体的参与、评选标准的变化性和制度保障等经验为我国大学校长的遴选主体、遴选制度、遴选标准、遴选过程四个方面提供借鉴。

金泉元[10](2015)在《大学校长遴选的国际化经验及启示》文中认为在全面分析世界各国大学的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世界一流大学校长遴选的四项共性特征:遴选机制的法理支撑、遴选程序的严格公正、遴选过程的民主化参与和遴选标准的核心素质。要想寻找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大学校长遴选机制,需要在借鉴国际化经验的基础上,处理好国际化与中国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大学外部影响和内在逻辑等之间的关系。

二、大学校长遴选程序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校长遴选程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校长胜任力测评及其选任制度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学发展危机催生校长专业化
        1.1.2 大学校长需要成为教育家
        1.1.3 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角色面临的困境
        1.1.4 大学校长胜任力测评的必要性
        1.1.5 大学校长选任制度优化的紧迫性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3 研究创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大学
        1.3.2 大学校长
        1.3.3 教育家大学校长
        1.3.4 选拔任用制度
    1.4 文献综述
        1.4.1 胜任力研究综述
        1.4.2 大学校长胜任力研究综述
        1.4.3 大学校长素质研究综述
        1.4.4 大学校长角色研究综述
        1.4.5 大学校长选任研究综述
        1.4.6 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历史研究法
        1.6.3 问卷调查法
        1.6.4 统计分析法
2 理论基础
    2.1 大学校长“教育”专业角色理论
        2.1.1 大学校长专业化理论
        2.1.2 大学校长专业角色理论
        2.1.3 大学校长专业角色定位:教育家
    2.2 教育家大学校长胜任力理论
        2.2.1 教育家大学校长胜任力的内涵
        2.2.2 教育家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
        2.2.3 教育家大学校长胜任力的评价理论
    2.3 大学校长选任制度理论
        2.3.1 现代大学制度框架
        2.3.2 大学校长选任制度历史性特征
        2.3.3 大学校长选任的制度理性
3 大学校长胜任力现状分析
    3.1 大学校长胜任力测评问卷的设计和试测
        3.1.1 项目分析
        3.1.2 信效度检验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3.1 被试
        3.3.2 测评工具
        3.3.3 测评步骤
        3.3.4 统计处理
    3.4 研究结果
        3.4.1 大学校长胜任力总体发展水平
        3.4.2 大学校长胜任力的指标得分
        3.4.3 大学校长胜任力各一级指标的分类得分
    3.5 基本结论及原因分析
        3.5.1 基本结论
        3.5.2 原因分析
4 基于胜任力测评的大学校长选任制度建议
    4.1 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的理性理论
    4.2 选拔制度的价值理性追寻
        4.2.1 大学自治性要求大学作为专业组织参与校长选拔
        4.2.2 大学的民主性决定了专业“精英”成为选拔主体
        4.2.3 大学校长选拔的终极目标是“教育家”
    4.3 探路选任制度的工具理性
        4.3.1 选拔标准应突出大学校长的“教育”专业胜任力
        4.3.2 选拔方式中突出权威组织和专业组织的共同体建构
        4.3.3 采用合大学自治和教育专业属性的选任程序
    4.4 保持制度理性的内在张力:制度条件与保障
        4.4.1 建立校长专业培训制度
        4.4.2 完善适宜的任期制度
        4.4.3 体现校长专业价值的退出补偿机制
        4.4.4 建立教育家校长的薪酬制度
5 总结
    5.1 论文总结
    5.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国外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校长遴选程序的比较
    (一)英国大学校长遴选程序
    (二)加拿大大学校长遴选程序
    (三)法国大学校长遴选程序
    (四)德国大学校长遴选程序
    (五)大学校长遴选程序的异同
二、大学校长遴选标准的比较
    (一)英国大学校长遴选标准
    (二)加拿大大学校长遴选标准
    (三)法国大学校长遴选标准
    (四)德国大学校长遴选标准
    (五)大学校长遴选标准的异同
三、大学校长遴选中政府角色的比较
    (一)英国大学校长遴选中的政府角色
    (二)加拿大大学校长遴选中的政府角色
    (三)法国大学校长遴选中的政府角色
    (四)德国大学校长遴选中的政府角色
    (五)大学校长遴选中政府角色的异同
结语

(3)民办高校校长聘用制研究 ——以广西N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目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及过程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1 概念界定
        1.1.1 聘用制
        1.1.2 民办高校
    1.2 相关理论基础
        1.2.1 多元治理理论
        1.2.2 人岗匹配理论
        1.2.3 大学场域理论
第二章 民办高校校长聘用理念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文化环境
        2.1.1 校长角色认知
        2.1.2 对选拔程序民主化的认识
    2.2 制度环境
        2.2.1 外部政策变迁
        2.2.2 民办高校章程
    2.3 经济条件
    2.4 教育理念认可度
    2.5 办学目标契合度
第三章 N学院选聘和考核现状
    3.1 N学院校长聘用基本情况
        3.1.1 相关利益群体
        3.1.2 N学院内部治理结构
    3.2 校长聘用标准及程序
        3.2.1 聘用标准的制定
        3.2.2 聘用程序的实施
    3.3 校长的培训
        3.3.1 培训内容及方式
        3.3.2 培训组织
        3.3.3 校长培训与外部因素的契合度
    3.4 校长的考核与评价
        3.4.1 考核评价分类
        3.4.2 考核评价指标
        3.4.3 考核体系与场所文化的契合度
第四章 N学院校长聘用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信息不对称,遴选程序缺乏透明度
        4.1.2 利益相关者参与形式单一
        4.1.3 学术权力在程序中不明晰
        4.1.4 评价体系过于刚性
        4.1.5 校长角色认知缺少文化考量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民办高校校长聘用制对策建议
    5.1 借鉴发达国家私立大学校长聘用制的成功经验
        5.1.1 美国私立高校校长聘用制度
        5.1.2 德国应用大学校长聘用制度
        5.1.3 日本私立大学校长聘用制度
    5.2 国外经验对我国民办高校校长聘用实践的启示
        5.2.1 明晰权力完善民办高校多元治理结构
        5.2.2 因地制宜结合办学定位制定选聘标准
        5.2.3 传承文化打造民办校长培训校本课程
        5.2.4 强化监督构建透明多元校长评价体系
    5.3 民办高校校长聘用制的优化和建议
        5.3.1 注重民办高校校长之办学理念
        5.3.2 民办高校实行内部决策与行政管理相分离
        5.3.3 聘任制基本条件的规定应更具合理性
        5.3.4 建立合理与科学校长考核评价机制
        5.3.5 建立健全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国时期
        二、国立大学
        三、遴选
        四、大学校长遴选制度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校长遴选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校长遴选制度的理论依据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大学治理理论
        三、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校长遴选制度的基本概述
        一、校长遴选的主体
        二、校长的角色定位
        三、校长遴选的标准
        四、校长遴选的程序
第三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民国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设计中的主体和标准
        一、遴选的主体
        二、遴选的标准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设计中的角色与职权的要求
        一、校长的角色定位
        二、校长的职权划分
第四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实践运行分析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实践中的主体与标准
        一、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实践中的主体
        二、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实践中的标准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实践中的的角色认同与程序
        一、民国时期大学校长遴选中的角色认同
        二、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的遴选程序
第五章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经验、问题与启示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经验总结
        一、多元主体参与校长遴选
        二、遴选标准与学校的发展定位相适应
        三、遴选职业化的校长对大学进行专业化管理
        四、赋予校长较大的管理权限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遴选主体的错位
        二、遴选标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三、遴选程序的不完善
    第三节 对优化我国当前的校长遴选制度的现实启示
        一、优化校长遴选制度的目标
        二、完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建议
结语
附录
    附录A 样本信息一览表
    附录B 国立大学校长教育背景一览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建国以来我国公办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浙大校长上任惹争议事件引发的思考
        1.1.2 “双一流”建设浪潮的思考
        1.1.3 大学校长遴选方式改革不彻底带来的反思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外研究述评
        1.3.2 国内研究述评
        1.3.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统计分析法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价值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价值
    1.6 研究基础与条件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大学校长
        2.1.2 公立大学
        2.1.3 遴选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理论
        2.2.2 领导角色理论
        2.2.3 领导权变理论
        2.2.4 领导力五力模型
        2.2.5 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 建国以来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的发展演变
    3.1 从任命制到昙花一现选任制的演变(1949年)
    3.2 校长“高度集权”的行政任命制(1949后——1956年前)
    3.3 党委“一元化”盛行下的行政任命制(1956—1978年前)
    3.4 党政职能不清的行政任命制(1978年后——1992年前)
    3.5 党委领导下职能明确化的行政任命制(1992年—2003年)
    3.6 行政色彩淡化的行政任命制(2003年——至今)
第四章 行政任命和公推公选机制的过程性分析
    4.1 大学校长行政任命模式分析
        4.1.1 样本对象的选定
        4.1.2 行政任命模式下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
        4.1.3 行政任命模式中大学校长能力标准的分析
        4.1.5 行政任命下大学校长遴选程序分析
    4.2 公推公选的遴选机制分析
        4.2.1 样本对象的选定
        4.2.2 公推公选模式下大学校长素质要求
        4.2.3 公推公选遴选机制的流程分析
    4.3 总结性分析
        4.3.1 行政化色彩浓厚,缺乏遴选范围的大视野
        4.3.2 大学校长遴选制度不健全
        4.3.3 大学校长角色定位不清晰
        4.3.4 大学校长能力素质要求不明确
        4.3.5 遴选程序缺乏公开性、包容性
        4.3.6 大学校长遴选程序缺乏民主参与性
第五章 我国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的建构
    5.1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是建构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的保障
    5.2 明确大学校长角色职业化是建构遴选机制的前提要求
    5.3 明确大学校长的核心素质是建构遴选机制的基本内容
    5.4 完善遴选程序是建构遴选机制的核心关键
第六章 余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自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今)各公立大学校长一览表
附录2 :大学校长任职履历一览表

(6)台湾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及其启示研究 ——基于五所国立大学的政策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本分析法
        1.3.2 制度研究法
        1.3.3 文献研究法
        1.3.4 访谈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学者对大学校长遴选的研究
        1.4.2 国内学者对大学校长遴选的研究
        1.4.3 研究动态
    1.5 基本概念阐述
        1.5.1 大学校长
        1.5.2 大学校长遴选
        1.5.3 大学校长遴选制度
第2章 台湾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演变
    2.1 台湾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形成
        2.1.1 迁台之前:行政化
        2.1.2 戒严时期:学术化
        2.1.3 解严之后:制度化
    2.2 台湾大学校长遴选方式的变化
        2.2.1 二阶段遴选
        2.2.2 一阶段遴选
    2.3 台湾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化的原因分析
        2.3.1 政治解严
        2.3.2 教育思潮的影响
        2.3.3 大学校长角色的转变
第3章 台湾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分析
    3.1 校长遴选制度的政策文本分析
        3.1.1 分析对象——五所国立大学校长遴选的政策文本
        3.1.2 分析工具和方法
    3.2 校长遴选制度的内容
        3.2.1 遴选主体
        3.2.2 遴选资格
        3.2.3 遴选程序
        3.2.4 遴选运作
        3.2.5 国立清华大学第13任校长遴选实例分析
    3.3 校长遴选制度的特征
        3.3.1 全员参与,彰显大学自主的精神
        3.3.2 遴选标准个性化,不拘一格
        3.3.3 遴选程序完善,保障遴选公正公开
        3.3.4 遴选制度成熟,效果显着
        3.3.5 遴选制度的不足
第4章 台湾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启示
    4.1 建构以大学为主导的校长遴选理念
    4.2 修订相关政策法规,明确遴主体的合法性
    4.3 依据大学的基础与目标,制定适宜的校长遴选标准
    4.4 以成功大学为示范,完善遴选程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我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创新研究 ——基于委托代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2 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理论前提:大学组织的双重属性
    2.2 研究假设:有限理性经济人
    2.3 委托代理理论
    2.4 委托代理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3 我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委托代理分析
    3.1 我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的历史变迁
    3.2 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委托代理关系
    3.3 大学校长选拔任用的代理问题表现形式及机理分析
    3.4 大学校长选拔任用中的监督与激励机制
4 国(境)外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考察与启示
    4.1 美国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
    4.2 英国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
    4.3 德国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以洪堡大学为例
    4.4 日本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
    4.5 台湾地区大学校长遴选制度
    4.6 讨论与总结
5 当前中国大学校长任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5.1 国内外已开展的相关调查研究
    5.2 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及研究架构
    5.3 实证分析
    5.4 主要结论
6 我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设计与实现条件
    6.1 委托代理困境的消解有赖于大学治理结构变革
    6.2 变革大学治理结构,夯实委托代理基础
    6.3 重构委托代理关系,创新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
    6.4 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
    6.5 打好“组合拳”,遏制委托代理问题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不足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全国大学校长信息及任职情况调查表
附录2 中国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校长数据库表结构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8)海峡两岸大学治理结构比较研究 ——基于大学章程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局限性
第一章 大学治理结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大学
        二、大学治理与大学治理结构
        三、大学章程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二章 海峡两岸大学的章程文本选择
    第一节 样本的选择
        一、研究样本选取的原则
        二、研究样本的选取过程
        三、研究样本的确定
    第二节 样本的概况
        一、大陆章程文本
        二、台湾章程文本
第三章 海峡两岸大学章程中关于外部治理结构的比较
    第一节 大学的法律地位与自主权(自治权)的比较
        一、大陆地区大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享有法定的办学自主权
        二、台湾地区大学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享有受法律保护的自治权
    第二节 大学的使命陈述比较
        一、大陆地区大学的使命陈述
        二、台湾地区大学的使命陈述
    第三节 大学章程的制定、修改的主体和程序的比较
        一、章程制定和修改的程序
        二、章程修改的建议权
        三、章程应当修改的情形
        四、章程的解释权
第四章 海峡两岸大学章程中关于内部治理结构的比较
    第一节 内部权力结构比较
        一、大陆地区大学内部权力结构
        二、台湾地区大学内部权力结构
    第二节 大学的最高权力机构的比较
        一、最高权力机构人员构成与资格的比较
        二、最高权力机构职责的比较
        三、最高权力机构运行规则的比较
    第三节 大学与基层学术组织的关系比较
        一、大陆地区大学规定了大学与院系是科层式的关系
        二、台湾地区大学规定了大学与院系是自治式的关系
    第四节 大学内部成员的权利比较
        一、大陆地区大学内部成员的权利
        二、台湾地区大学内部成员的权利
第五章 大陆地区大学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大陆地区大学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独立法人资格尚未全面落实
        二、内部体制机制活力不足
        三、章程内容不够完善
        四、高等教育法律体系滞后
    第二节 完善大陆地区大学治理结构的建议
        一、落实大学法人地位,推动建立新型“府学关系”
        二、创新大陆地区大学内部体制机制
        三、重视大学章程的修订工作,完善大学章程的修改主体及程序
        四、适时推动高等教育法体系的修改与完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9)大学校长遴选与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变革的基本方向
二、从治理的视角看加州大学校长遴选的经验
三、治理视野中我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变革路径

(10)大学校长遴选的国际化经验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各国的典型经验
    1.政府授权+学校自主遴选———以德、法等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
    2.董事会遴选———以美国为代表
    3.理事会和教授评议会联合遴选———以英国为代表
    4.教工、学生、校友等多方遴选———以日本为代表
    5.上级组织部门直接任命———以我国为代表
二、世界一流大学校长遴选的共性特征
    1.遴选机制的法理支撑
    2.遴选程序的严格公正
    3.遴选过程的民主化参与
    4.遴选标准的核心素质
三、启示
    1.处理好国际化和中国化的关系
    2.处理好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
    3.处理好大学外部影响和内在逻辑的关系

四、大学校长遴选程序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校长胜任力测评及其选任制度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杜丹丹.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2]国外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比较研究[J]. 李立国,赵阔.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3]民办高校校长聘用制研究 ——以广西N学院为例[D]. 滕旭广. 广西大学, 2019(01)
  • [4]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研究[D]. 李艳娜. 天津大学, 2018(06)
  • [5]建国以来我国公办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研究[D]. 张春花.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6]台湾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及其启示研究 ——基于五所国立大学的政策文本分析[D]. 沈卓韵.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6)
  • [7]我国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创新研究 ——基于委托代理的视角[D]. 索凯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8]海峡两岸大学治理结构比较研究 ——基于大学章程的文本分析[D]. 王锶.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9]大学校长遴选与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J]. 宣勇,郑莉. 中国高教研究, 2015(08)
  • [10]大学校长遴选的国际化经验及启示[J]. 金泉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标签:;  ;  ;  ;  ;  

大学校长遴选程序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