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飞力潜水搅拌器系列(论文文献综述)
仇寿平[1](2021)在《潜水搅拌器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搅拌器作为一种高效混合搅拌工具,其使用效率和耗能程度对整个水处理产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水处理工艺中潜水搅拌器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做出整理,全面掌握这类设备的技术特性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对于提升我国水处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徐莹[2](2020)在《叶片倾掠提高搅拌器抗缠绕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污水搅拌设备,潜水搅拌器搅拌性能对污水处理的质量起关键的影响。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处理的污水介质中污物成分复杂,存在多种易引发缠绕的纤维状污物,叶片缠绕会引起流道堵塞,负荷加重,增大功率的消耗,降低水体搅拌质量,因此提高潜水搅拌器抗缠绕性能具有较大的工程意义。本文工作内容有:(1)进行原型潜水搅拌器叶片的缠绕试验,发现其缠绕临界点位置在0.75叶高处,在轮毂到临界点之间的叶片导边有纤维物缠绕,在临界点到叶片外缘之间的导边不出现缠绕。(2)流挂在叶片导边的纤维物能够从叶片滑脱,要求水流方向与导边切向至少小于一定的角度,从而提出了最小缠绕角的概念。通过理论分析及二维斜板缠绕试验表明,毛线纤维的最小缠绕角为63°。(3)计算出二维原型叶片导边与圆周切向速度的夹角,其与试验的缠绕临界点不吻合,故缠绕角计算必需考虑三维流速。建立了求解三维叶片导边切向与水流方向夹角的方法。(4)分析弯掠模型确定叶片后掠有利于减小水流缠绕角,提高叶片的抗缠绕性能。基于二维流动的分析先初拟一个后掠角,通过计算比较,最终修正后掠角为40°。(5)分析侧倾模型确定叶片应前倾,通过比较分析,基于后掠叶片采用6°前倾角。前倾能改善叶片根部水流缠绕角,而对叶片外缘水流缠绕角影响较小。(6)对比改型前后叶片的流动特性。优化叶片进口侧低压区域大幅减少,且最低压力较高,故叶片吸附力较小,有利于纤维物脱落;导边处流线的拐角较小,流线更顺直,污物通过性较高;叶片面磨损较少,表面相对光滑利于纤维物被冲出叶片外。(7)对比改型前后的搅拌场与外特性变化。叶片后掠及前倾,均会增大能耗,但最终的优化叶轮通道内流速大,池体死水区域少,在近壁面处搅拌充分。(8)进行优化叶轮缠绕试验,结果表明叶片导边无缠绕,验证了基于最小缠绕角控制搅拌器叶片缠绕的可行性。
诸宇刚[3](2020)在《高效反应沉淀联用纤维滤池工艺深度处理城市污水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为改善水质,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作拉开序幕。本论文依托于苏州吴中区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实际案例,主要对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艺方案如何确定、深度处理系统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处理效果和能耗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各工艺段设计参数和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总结,一期工程存在:进水COD、SS、TP基本符合原设计进水指标,但BOD比原设计指标偏低,氨氮、TN比原设计指标偏高,对于生物处理系统反硝化的碳源利用造成影响,出水总氮有超标风险;现有工艺废水经二沉池沉淀后直接消毒排放,出水SS难以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现有工艺在生化池出水端投加化学除磷药剂,存在药剂混合条件不易控制,处理效果不稳定;沉淀后含药剂的化学污泥难以及时排除,随回流污泥返回至曝气池,易引起药剂累积所导致的活性污泥活性抑制甚至中毒等风险。在对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进行充分论证确定后,对各污染物指标去除率和水质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了整体工艺流程和工艺路线的方向,再通过对高效反应沉淀池联用纤维滤池工艺、elimi-NITE反硝化深床滤池工艺和反应沉淀池组合微滤机工艺这三种深度处理组合工艺的全面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了本项目深度处理工艺最适宜采用高效反应沉淀池联用纤维滤池工艺。在确定了工艺路线后,对各工艺段技术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在运行阶段,对深度处理系统运行效果进行了验证,同时为了优化运行效果,达到节能降耗目标,对深度处理系统进行了多种不同运行模式下COD、氨氮、总磷、SS去除率和能耗情况的试验对比,在仅投加Fe Cl3药剂情况下,深度处理系统COD去除率为25%、TP去除率为40%、SS去除率为66%,滤池反洗间隔时间为20.5小时,运行成本最低,是深度处理系统的最优运行模式。
张莹莹[4](2019)在《推流器耦合尾架断裂失效行为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某污水处理厂推流器耦合尾架发生断裂,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耦合尾架进行失效行为分析和机理研究,找出事故的根本原因,预防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对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发生断裂失效的耦合尾架螺栓联接结构,从理化性能检验、强度校核、接触有限元模拟分析、疲劳特性研究等方面,对耦合尾架螺栓联接结构的断裂失效行为及机理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分别对耦合尾架螺栓联接结构发生断裂的螺栓和法兰进行理化性能检验,包括断口宏微观形貌观察,材料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检验和金相组织分析。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确定失效的性质,找到耦合尾架断裂的内在原因。(2)将螺栓联接结构看作弹性体系,分析在预紧载荷和外载荷下的力学特性,然后采用Yamamoto方法计算螺栓轴向载荷分布解析解,了解螺栓载荷分布情况。通过校核螺栓的静强度、螺纹强度、法兰沉孔处挤压强度以及螺栓的疲劳强度,判断螺栓和法兰螺孔的断裂是否由于过载或疲劳强度不足导致的。(3)采用ANSYS软件进行接触有限元分析,模拟螺栓联结结构实际运行工况,得出模型的应力分布情况,从而了解螺栓和法兰断裂的力学因素以及裂纹可能萌生的部位。通过对比轴向载荷分布模拟解与解析解,验证模拟的合理性。另外研究螺纹根部圆角半径、预紧力和振动对螺栓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进行优化设计。(4)通过对螺栓样品进行疲劳试验,得到螺栓的疲劳强度极限和S-N曲线表达式,然后基于S-N曲线对螺栓进行疲劳设计,计算工作条件下螺栓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幅。最后采用nCode Fatigue-Life疲劳分析软件对螺栓进行疲劳寿命模拟,得出螺栓疲劳寿命云图和疲劳损伤云图,分析螺栓的疲劳性能。(5)对耦合尾架螺栓联接结构断裂原因进行综合分析,针对材料、强度、应力集中和工况等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蔡许[5](2019)在《潜水搅拌机的一种水力设计及其优化方法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潜水搅拌机是生物法污水处理中一项重要的污水处理工艺,在日常生产中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常用的耗能设备有风机,水泵和潜水搅拌机,潜水搅拌机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污水处理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搅拌污水使活性污泥与污水充分发生生化反应,阻止生物池内活性污泥沉积现象出现,而潜水搅拌机的叶轮性能直接影响水质达标与否。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潜水搅拌机叶轮的研究仅限于叶轮叶片数、叶轮直径等外型特征方面,关于潜水搅拌机叶轮叶片翼型方面的研究鲜有成果,与此同时,国内尚缺乏一套比较有效的潜水搅拌机叶轮叶片的水力设计方法。因此,对潜水搅拌机叶轮叶片翼型以及水力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潜水搅拌机的结构设计和最优化的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污水处理行业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节能动力。本文研究内容和成果具体如下:1.建立多面体网格与棱柱层网格结合的网格模型。在标准k-ε湍流模型的基础上,对潜水搅拌机进行了定常数值模拟,并通过推力试验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以此得到了潜水搅拌机的数值计算方法,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2.提出利用轴流泵的水力设计方法—流线法对潜水搅拌机叶轮进行设计,并以此设计得到一款初始潜水搅拌机叶轮的三维水力模型,基于CFD研究方法和标准环形检验池对其搅拌效果和在轴流泵安装形式下的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搅拌效果尚佳,但仍需优化。3.提出了将轴流泵设计中速度环量分布优化方法应用到潜水搅拌机叶轮的翼型优化当中,并得到了环量分布和叶翼型进出口安放角的关系。4.基于速度环量分布优化设计方法,对初始潜水搅拌机叶轮水力模型的翼型进行优化,得到了一系列的进出口安放角不同的三维水力模型,并基于CFD研究方法和标准环形检验池,对其进行数值计算,统计环量分布以及各个水力参数,最终得到搅拌效果最佳情况下的环量分布曲线。5.基于最优环量分布曲线,对已有的潜水搅拌机叶轮进行了优化设计,据CFD后处理结果显示,经过优化后的已有的潜水搅拌机的搅拌效果显着变强,验证了该速度环量分布曲线的准确性。
许乔[6](2018)在《基于搅拌流场特性的潜水搅拌器叶轮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水资源环境不断恶化,国家加大了污水治理力度。潜水搅拌器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潜水搅拌装置和推流机械装置,其所拥有的搅拌推流能力将直接决定污水处理结果好坏。探索潜水搅拌器叶轮设计、分析潜水搅拌器叶轮内部流动特性,研究搅拌流场内部流动机理及其流动规律,总结出节能实用的潜水搅拌器模型,对我国潜水搅拌器的设计水平有着重大提升,发展国家污水处理事业。本文基于水动力学进行理论分析、对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及物理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潜水搅拌器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使用Turbogrid、Pro-E、ICEM软件,对轴流泵叶轮、贝特叶轮、水池、简化电机壳模型、导水锥等进行三维模型建立、并对各个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基于标准的k-ε湍流模型,对轴流泵叶轮及贝特叶轮进行数值模拟。2、通过对轴流泵叶轮模型和贝特叶轮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对比可知,(a)两副叶轮模型池内流场大体相似,都呈现出轴向推流、径向扩散的特征,可借助轴流泵叶轮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潜水搅拌器叶轮;(b)两副叶轮模型的内部流场存在一定差异,轴流泵叶轮相较于贝特叶轮进口流速较小、出口流速差异较大,需对轴流泵叶轮的水力模型进行修正以满足潜水搅拌器叶轮模型的需求;(c)通过对有无导管贝特潜水搅拌器电机功率和流场特性研究,发现有导管潜水搅拌器叶轮整体效果更好。3、对潜水搅拌器叶片设计方法进行介绍分析,并对潜水搅拌器水动力学进行分析。基于轴流泵叶片设计方法对叶轮流道模型进行修正,并采用变环量流型设计叶片,利用水力设计软件设计了潜水搅拌器叶片并进行叶轮三维模型和网格划分。4、对搅拌器叶轮流体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发现其流体循环通道通畅,主体循环效果良好,且有效提高了循环区的液流速度。并将其与另两副叶轮模型进行搅拌效果对比,潜水搅拌器叶轮耗能大,但搅拌区域广,搅拌效果要好于另外两种叶轮模型,其综合搅拌效果较传统的轴流泵叶轮有了明显改善。5、利用传感器及变频器对搅拌器电机转速进行控制和测量推力扭矩。推力和扭矩测量装置精度较高,且其实验测量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接近;利用旋桨仪所测量出的流速趋势与数值模拟值结果的流速分布趋势相同,有效验证了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徐顺[7](2016)在《潜水搅拌器流场分析及运行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水污染日益严重,污水处理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话题。搅拌是污水处理的重要环节,潜水搅拌器是水处理工艺中关键设备之一,在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中得到广泛运用,其搅拌和推流的功能效果对污水处理质量、节能降耗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搅拌流场及其运行优化具有理论意义和工程运用价值。采用Turbogrid、Pro-E、ICEM软件,对轴流泵叶轮、贝特叶轮、水池、简化电机壳模型、导水锥三维建模并进行网格划分,基于标准的k-ε湍流模型,对不同电机转速、不同叶片间隙、不同叶片安放角、不同搅拌安装角度、有无导流壳等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潜水搅拌器的外部流场和内部流场特性,并对不同工况下的潜水搅拌器的外特性参数对比研究,对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潜水搅拌器搅拌效果做出综合评价,得出最优运行工况;将轴流泵叶片和贝特叶轮做对比研究,比较各自的优缺点。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自行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对潜水搅拌器的轴向推力和扭矩以及潜水搅拌器的电机功率进行测量,将外特性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做对比研究;同时利用旋桨仪对池内的流场进行测量,将流场测量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做对比分析。随着叶片安放角的增大,轴功率和轴向推力逐渐增大,当叶片安放角度为+4°时,基本满足搅拌要求;随着电机转速的增加,轴功率和推力不断增加,有效搅拌比不断增大,兼顾基本搅拌要求和能耗,选择576r/min作为最优转速;安装角度对出口流量和轴功率无影响,随着安装角度的增加,池内搅拌流域面积不断增加,死区的面积不断减小,当安装角度为45°时,搅拌区域的面积达到最大值,随着安装角度的继续增加,搅拌区域面积逐渐减小,但均大于0°安装角度时的搅拌面积;随着叶片间隙的增大,潜水搅拌器叶轮内部靠近导管的流体受到的扰动变强,射流出流的扩散角度呈现一定的扩散趋势,出口流量与叶片间隙大小无关,最终选取了6mm作为最优叶片间隙;由于叶片受力变大,有导管的潜水搅拌器比无导管的电机功率要小、能耗低,无导管潜水搅拌器射流扰动半径要大,无导管潜水搅拌器搅拌效果好;轴流泵叶轮推进距离远,能有效减小边壁效应,贝特叶轮整体搅拌效果较好。霍尔传感器和变频器组合实现了对电机转速的精确控制和测量。实验推力和扭矩测量装置测量精度高,扭矩和推力的数值模拟值和实验室误差小;同时旋桨仪测量的流速的趋势与数值模拟值一致,有效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王玉莹[8](2016)在《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的研发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潜水搅拌器作为污水处理工艺中搅拌设备,浸没在含泥沙等杂质颗粒的污水中。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作为电机转轴上的动密封,密封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潜水搅拌器的正常运转。本文针对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在污水中长时间运转发生失效问题,研发出一套适应于污水环境双端面机械密封,能够有效的减少密封泄漏量、强化密封腔体内流体流动性能。在机械密封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对污水端密封和电机端密封进行了参数计算和性能分析。利用Fluent流场分析软件建立了电机端回流泵送密封的端面流场模型,验证了回流泵送密封具有动压效应和回流泵送效应。分析对比了不同操作参数和动压槽结构参数对回流泵送密封特性参数的影响情况,并给出回流泵送密封结构参数的推荐值。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分析了动压槽结构参数对动压开启力、回流泵送量的综合影响情况,得到了动压槽结构参数的优化组合。建立了密封腔流场模型,分析对比了强化流动密封腔和普通密封腔流体流动情况,得到叶轮利于密封腔中流体的流动混合。进一步分析了叶轮结构参数对叶轮搅拌效率的影响规律,给出了结构参数的推荐值。并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分析叶轮结构参数对搅拌效率的综合影响,得到了叶轮.结构参数最优组合。搭建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试验装置,对密封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完成回流泵送密封性能、强化混合密封腔性能和密封功率试验,验证密封性能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对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的研发以及对密封的机理的研究,解决了潜水搅拌器密封的工程应用问题,并为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的国产化提供支持。
张登军,朱小青,袁雅娟,车君艳,王斌,史辉勇[9](2015)在《深井排水排泥系统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矿区1150 m中央泵站采用深井排水排泥工艺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过程。此排泥工艺被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采纳并用于1000 m中心泵站和46行1050 m泵站排泥工艺设计。结合1000 m中心泵站及配电站的设备安装、工艺流程和疑难处理,合理地进行选型设计、工况计算。尤其是水泵和电动机4极转速的选择以及电动机防护等级IP23的选用,大大简化了泵房内空间配置,降低了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另外主系统服务的电控系统的选择配置,为深井设备的升级提升了一个台阶。
张晓宁[10](2015)在《潜水搅拌器工作方式及其对搅拌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潜水搅拌器作为污水处理工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设备,其能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污水处理的效率及设备耗能的大小。根据需要选取适合的潜水搅拌器并使其发挥出最佳的搅拌效果成为当今污水处理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评价潜水搅拌器效能优劣的新方法——有效搅拌域法。通过Fluent软件中的UDF模块,编制出统计流速达到搅拌效果的有效搅拌体积的源代码,通过此法可以准确计算潜水搅拌器形成的有效搅拌区域体积的大小,使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更直观,更具有说服力。(2)为研究潜水搅拌器水平安装角度对搅拌池内流场的影响,建立不同水平安装角度的几何模型,对搅拌池内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出不同方案的速度分布情况,分析流场中流速达到有效搅拌效果的“有效搅拌流体体积”占整个流场体积的百分比,通过比较,选择出优化的潜水搅拌器的水平安装角度。(3)无摆动的潜水搅拌器在运行中,导杆的机构简单,仅是叶轮定向旋转,由于搅拌器固定,其形成的射流流场影响域也是固定不变的,如能不断调整搅拌器的运行方向,预期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搅拌效率。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摇摆型潜水搅拌器,即在无摆动的潜水搅拌器的基础上增设了往复摆动的功能,使得潜水搅拌器在运行中实现一定幅度的摆动,扩大搅拌的影响范围,达到更好的搅拌效果。(4)利用FLUENT软件中的UDF模块编写往复摆动程序及统计流速达到搅拌效果的有效搅拌体积的程序,通过建立无摆动及不同摆动角度的潜水搅拌器的运行方案,对搅拌池内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出不同方案的速度分布情况,分别计算其流场中流速达到搅拌效果的“有效搅拌流体积”占整个流场体积的百分比,讨论了一定的摆动角速度下,所设计的摇摆型潜水搅拌器与无摆动潜水搅拌器搅拌效果的差异,并优化其摆动运行方案。(5)在模型实验中,通过观测比较池底颗粒沉降量的方法探究无摆动及摇摆型潜水搅拌器的搅拌效果。
二、飞力潜水搅拌器系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力潜水搅拌器系列(论文提纲范文)
(1)潜水搅拌器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潜水搅拌器应用现状 |
2 潜水搅拌器研究进展 |
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2.2.1 以软件为基础的机理探究 |
2.2.2 以应用为目的的结构创新 |
3 结语 |
(2)叶片倾掠提高搅拌器抗缠绕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潜水搅拌器的类型 |
1.3 搅拌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搅拌器叶片缠绕试验与缠绕理论分析 |
2.1 原型叶轮缠绕试验 |
2.1.1 试验台及试验材料 |
2.1.2 缠绕结果分析 |
2.1.3 不同转速下缠绕情况对比 |
2.2 搅拌器叶片的缠绕理论分析 |
2.2.1 临界摩擦角 |
2.2.2 二维斜板缠绕试验 |
2.3 建立二维叶片导边缠绕角计算模型 |
2.3.1 建立参数方程求解导边切向与圆周切向速度的夹角 |
2.3.2 计算原型叶轮导边切向与圆周切向速度的夹角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三维流动的缠绕角分析 |
3.1 叠加径向速度对缠绕角的影响 |
3.2 叠加轴向速度建立三维流动的缠绕角计算模型 |
3.3 验证分析导边选取的合理性 |
3.3.1 基于拟合软件精确计算缠绕角 |
3.3.2 确定偏移导边的选取位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弯掠对抗缠绕性能的影响分析与掠角选取 |
4.1 确定弯掠方向并初拟掠角 |
4.2 验算初拟后掠角 |
4.3 重拟并确定后掠角 |
4.4 搅拌器CFD模拟的理论基础 |
4.4.1 数值解法与CFX概绍 |
4.4.2 搅拌场的控制方程 |
4.4.3 湍流过程的模拟方法 |
4.4.4 搅拌场的湍流模型 |
4.5 潜水搅拌器的数值模拟 |
4.5.1 建立几何模型 |
4.5.2 网格的剖分 |
4.5.3 计算设置及边界条件 |
4.5.4 数值求解设置 |
4.6 后掠前后叶片流动特性的分析 |
4.6.1 叶片表面压力分析 |
4.6.2 叶片导边绕流分析 |
4.7 搅拌场搅拌性能变化分析 |
4.7.1 搅拌速度场对比 |
4.7.2 搅拌场外特性指标对比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侧倾对抗缠绕性能的影响分析与倾角选取 |
5.1 侧倾方向对缠绕角的影响分析 |
5.2 侧倾角的选取 |
5.2.1 前倾4°叶轮的缠绕角计算 |
5.2.2 前倾6°叶轮的缠绕角计算 |
5.3 优化叶片流动特性的分析 |
5.4 固液两相流模拟结果分析 |
5.4.1 固液两相流计算方法 |
5.4.2 固相滑移速度与浓度分布分析 |
5.5 搅拌场搅拌性能变化分析 |
5.6 优化叶轮缠绕试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高效反应沉淀联用纤维滤池工艺深度处理城市污水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背景 |
1.2 深度处理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理化学法 |
1.2.2 化学法 |
1.2.3 生物法 |
1.3 常规深度处理工艺 |
1.4 具备反硝化脱氮功能的深度处理工艺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工程概况 |
2.1 工程简介 |
2.2 各工艺单元情况 |
2.3 进出水水质情况 |
2.4 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高效反应沉淀池联用纤维滤池深度处理工艺设计 |
3.1 进出水水质的确定 |
3.1.1 进水水质的确定 |
3.1.2 出水水质的确定 |
3.2 工艺路线方向的确定 |
3.2.1 方案选择的原则 |
3.2.2 水质水量依据以及对二期工程工艺方案的要求 |
3.2.3 水质特性分析 |
3.2.4 污水处理总体工艺流程的组成 |
3.3 工艺比选 |
3.3.1 工艺比选原则 |
3.3.2 高效反应沉淀池联用纤维滤池工艺 |
3.3.3 反应沉淀池组合微滤机工艺 |
3.3.4 elimi-NITE反硝化深床滤池工艺 |
3.3.5 技术经济比较 |
3.4 工艺设计 |
3.4.1 扩建工程处理段工艺设计 |
3.4.2 深度处理工程段工艺设计 |
3.4.3 高程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处理效果和运行成本分析 |
4.1 深度处理工艺在不同运行模式的处理效果分析 |
4.1.1 投加PAC药剂情况下处理效果分析 |
4.1.2 投加PAC和 PAM药剂情况下处理效果分析 |
4.1.3 投加FeCl3药剂情况下处理效果分析 |
4.1.4 投加FeCl3和PAM药剂情况下处理效果分析 |
4.2 运行成本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推流器耦合尾架断裂失效行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潜水推流器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2 螺栓疲劳问题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疲劳断裂失效基本理论 |
1.3.1 疲劳断裂特征 |
1.3.2 疲劳断裂过程 |
1.3.3 疲劳裂纹的扩展形式及速率 |
1.3.4 疲劳断裂的影响因素 |
1.3.5 疲劳设计准则与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耦合尾架的理化试验分析 |
2.1 耦合尾架断裂失效的基本情况 |
2.2 理化检验方法与仪器设备 |
2.2.1 试验依据 |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3 断口形貌分析 |
2.3.1 断口宏观形貌分析 |
2.3.2 断口微观形貌分析 |
2.4 化学成分分析 |
2.5 力学性能检验 |
2.5.1 拉伸试验 |
2.5.2 冲击试验 |
2.5.3 硬度试验 |
2.5.4 耦合尾架力学性能综合分析 |
2.6 金相组织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螺栓联接结构的强度校核 |
3.1 螺栓联接结构特性分析 |
3.1.1 联接件力学特性分析 |
3.1.2 螺栓轴向载荷分布解析解 |
3.1.3 螺栓失效部位分析 |
3.2 螺栓的受力分析 |
3.2.1 螺栓所受标准预紧力 |
3.2.2 螺栓所受平均应力 |
3.3 强度校核 |
3.3.1 螺栓的静强度校核 |
3.3.2 螺纹强度校核 |
3.3.3 法兰沉孔处挤压强度校核 |
3.3.4 螺栓的疲劳强度校核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NSYS的螺栓联接结构应力分析 |
4.1 接触有限元分析方法 |
4.1.1 有限元方法应用 |
4.1.2 ANSYS软件选择 |
4.1.3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法 |
4.2 螺栓联接结构接触有限元分析 |
4.2.1 单元类型选择 |
4.2.2 建模及网格划分 |
4.2.3 材料参数 |
4.2.4 边界条件 |
4.2.5 接触对构件 |
4.2.6 载荷施加 |
4.2.7 结构应力分析 |
4.3 轴向载荷分布有限元模拟解 |
4.4 螺栓联接结构疲劳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
4.4.1 螺纹根部圆角半径 |
4.4.2 预紧力施加 |
4.4.3 振动工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耦合尾架螺栓联接结构疲劳寿命预测 |
5.1 疲劳寿命预测理论 |
5.2 螺栓的疲劳试验 |
5.3 螺栓的S-N曲线分析 |
5.3.1 S-N曲线表达形式 |
5.3.2 S-N曲线拟合 |
5.4 S-N曲线统计分析 |
5.5 螺栓的疲劳设计 |
5.6 基于nCode Design-Life的螺栓疲劳寿命模拟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耦合尾架失效机理与应对措施研究 |
6.1 耦合尾架断裂失效机理综合分析 |
6.1.1 材料因素 |
6.1.2 强度分析 |
6.1.3 应力集中现象 |
6.1.4 运行状况分析 |
6.2 改进措施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潜水搅拌机的一种水力设计及其优化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潜水搅拌机的介绍 |
1.2.1 潜水搅拌机的结构形式 |
1.2.2 潜水搅拌机的应用 |
1.2.3 潜水搅拌机的行业发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潜水搅拌机水力设计研究现状 |
1.3.2 潜水搅拌机数值计算(CFD)研究现状 |
1.3.3 潜水搅拌机试验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以及预期结果 |
1.4.1 研究内容 |
1.4.2 预期结果 |
第二章 潜水搅拌机数值计算方法及其试验验证 |
2.1 计算流体力学概况 |
2.2 数值计算介绍 |
2.2.1 CFD软件介绍 |
2.2.2 控制方程 |
2.3 几何模型的建立 |
2.4 网格划分 |
2.4.1 网格划分方式介绍 |
2.4.2 网格无关性验证 |
2.5 数值计算 |
2.5.1 初始边界条件设定 |
2.5.2 试验池内部流场分析 |
2.5.3 CFD数值计算水力参数结果 |
2.6 试验研究及其验证 |
2.6.1 试验目的及试验对象 |
2.6.2 试验设备 |
2.6.3 潜水搅拌机推力试验测量原理 |
2.6.4 潜水搅拌机推力试验测量步骤 |
2.6.5 推力测量结果分析及对比 |
2.6.6 试验结论及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潜水搅拌机水力设计方法的探讨 |
3.1 潜水搅拌机行业现状 |
3.2 潜水搅拌机和轴流泵的对比 |
3.2.1 潜水搅拌机和轴流泵内流线分布形式对比 |
3.2.2 潜水搅拌机和轴流泵比转速的比较 |
3.3 轴流泵设计方法的介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初始水力设计 |
4.1 参数给定及其依据 |
4.1.1 流量Q,扬程H的给定 |
4.1.2 叶轮直径和轮毂直径的选定 |
4.1.3 叶栅稠密度的选取 |
4.1.4 叶片数的选取 |
4.1.5 叶片最大厚度以及厚度的变化规律 |
4.1.6 进出口冲角的给定 |
4.2 初始水力设计 |
4.2.1 设计软件的介绍 |
4.2.2 初始水力设计结果 |
4.2.3 CFD数值分析 |
4.2.4 静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潜水搅拌机叶片的优化 |
5.1 前言 |
5.2 速度环量分布与叶片翼型的关系 |
5.2.1 速度环量的定义 |
5.2.2 优化原理 |
5.3 环量分布统计方法 |
5.4 初始模型环量分布 |
5.5 速度环量径向分布规律的优化 |
5.6 最优速度环量分布曲线的验证 |
5.6.1 验证方法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6)基于搅拌流场特性的潜水搅拌器叶轮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潜水搅拌器的简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搅拌流场数值模拟 |
2.1 CFX软件简介 |
2.2 潜水搅拌器数值模拟方法 |
2.3 数值模拟基本参数 |
2.3.1 数值模型建立 |
2.3.2 理论基础 |
2.3.3 条件设置和求解设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搅拌器叶轮流场特征 |
3.1 搅拌流场分析 |
3.2 叶轮内流场分析 |
3.2.1 叶轮内部流场分析 |
3.2.2 叶轮进出口流场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潜水搅拌器设计 |
4.1 叶片设计方法 |
4.2 流动模型 |
4.3 叶片参数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搅拌效果分析 |
5.1 潜水搅拌器叶轮数值模拟 |
5.2 潜水搅拌器叶轮对比分析 |
5.2.1 流场对比分析 |
5.2.2 搅拌效果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潜水搅拌器实验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装置 |
6.2.1 潜水搅拌器安装方式 |
6.2.2 推力扭矩测量原理 |
6.2.3 流场流速测量装置 |
6.3 实验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前景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潜水搅拌器流场分析及运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潜水搅拌器的介绍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搅拌流场数值模拟 |
2.1 潜水搅拌器叶片 |
2.2 CFX软件简介 |
2.3 潜水搅拌机数值模拟方法 |
2.4 数值模拟基本参数 |
2.4.1 计算模型三维造型 |
2.4.2 计算模型三维造型 |
2.4.3 理论基础 |
2.4.4 边界条件设置和数值求解设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叶片安放角对流场的影响及分析 |
3.1 潜水搅拌器流场分析 |
3.2 潜水搅拌器外特性参数分析 |
3.3 潜水搅拌器搅拌效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潜水搅拌器产品的数值模拟 |
4.1 电机转速对流场的影响 |
4.1.1 潜水搅拌器调速原理 |
4.1.2 实验方案及流场分析 |
4.1.3 潜水搅拌器外特性参数分析 |
4.1.4 潜水搅拌器最优转速选择 |
4.2 安装角度对流场的影响 |
4.2.1 不同安装角度流场分析 |
4.2.2 外特性参数分析 |
4.2.3 最佳安装角度 |
4.3 叶片间隙对流场的影响 |
4.3.1 外流场和内部流场分析 |
4.3.2 轴功率和推力值 |
4.3.3 池内流场分析 |
4.3.4 最佳叶片间隙 |
4.4 有无导管潜水搅拌器性能差异 |
4.4.1 潜水搅拌器搅拌流场分析 |
4.4.2 有无导管潜水搅拌器功率差异分析 |
4.4.3 有无导管潜水搅拌器的评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行设计叶片和产品对比分析 |
5.1 流场对比分析 |
5.2 搅拌效果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潜水搅拌器实验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装置 |
6.2.1 潜水搅拌器安装方式 |
6.2.2 潜水搅拌器推力扭矩测量原理 |
6.2.3 流场流速测量装置 |
6.3 实验结果分析 |
6.3.1 无导管和有导管潜水搅拌器参数和流场测量 |
6.3.2 有导管潜水搅拌器参数和流场测量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前景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成果 |
致谢 |
(8)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的研发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潜水搅拌器密封的研究背景 |
1.2.1 潜水搅拌器密封的工况特点 |
1.2.2 常用潜水电机密封形式及工作原理 |
1.2.3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常见的失效形式 |
1.3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研究进展 |
1.3.1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结构研究成果 |
1.3.2 端面开槽机械密封研究成果 |
1.3.3 机械密封腔流场的研究成果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的研发 |
2.1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的工艺条件和要求 |
2.2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1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总体结构 |
2.2.2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工作原理 |
2.3 污水端机械密封结构设计和设计计算 |
2.3.1 污水端机械密封结构设计 |
2.3.2 污水端机械密封的设计计算 |
2.4 电机端机械密封的结构设计和力学分析 |
2.4.1 电机端机械密封的结构设计 |
2.4.2 电机端机械密封的力学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机端回流泵送密封性能研究 |
3.1 回流泵送密封的特性参数 |
3.2 操作参数对回流泵送密封性能的影响 |
3.2.1 工作压力P_2的影响 |
3.2.2 转速n的影响 |
3.3 密封结构参数对回流泵送密封性能的影响 |
3.3.1 动压槽h深度的影响 |
3.3.2 螺旋角α的影响 |
3.3.3 动压槽的槽根圆半径Rg的影响 |
3.4 动压槽结构参数优化 |
3.4.1 正交试验 |
3.4.2 正交试验结果直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密封腔强化流动性能研究 |
4.1 密封腔流场的数值计算 |
4.1.1 计算模型 |
4.1.2 网格划分 |
4.1.3 边界条件和计算方法 |
4.2 密封腔流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
4.2.1 压力场分布 |
4.2.2 速度场分布 |
4.2.3 速度矢量分布 |
4.3 叶轮结构参数对密封腔流场影响 |
4.3.1 叶片倾角θ的影响 |
4.3.2 叶轮外径D的影响 |
4.3.3 叶片宽度B的影响 |
4.3.4 叶片个数Z的影响 |
4.4 叶轮结构参数优化 |
4.4.1 正交试验 |
4.4.2 正交试验结果直观分析 |
4.4.3 优化叶轮结构对流场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试验研究 |
5.1 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试验系统 |
5.1.1 密封试验的主体系统 |
5.1.2 密封试验的辅助系统 |
5.2 潜水搅拌器密封试验内容及结果分析 |
5.2.1 回流泵送密封性能试验 |
5.2.2 密封腔强化流动性能试验 |
5.2.3 密封功率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10)潜水搅拌器工作方式及其对搅拌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潜水搅拌器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潜水搅拌的流场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
2.1 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发展 |
2.2 CFD在搅拌流场中的应用情况 |
2.3 潜水搅拌器流场理论分析 |
2.3.1 潜水搅拌器流场分析 |
2.3.2 潜水搅拌器射流理论分析 |
2.4 搅拌流场的控制方程 |
2.5 搅拌流场的湍流模型 |
2.5.1 湍流流动的特征 |
2.5.2 湍流方程的选用 |
2.6 搅拌流场的动网格理论 |
3.无摆动潜水搅拌器的数值模拟 |
3.1 研究内容 |
3.2 数值模拟 |
3.2.1 建立物理及几何模型 |
3.2.2 网格的生成 |
3.2.3 边界条件的设定 |
3.2.4 数值求解器求解 |
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摇摆型潜水搅拌器的数值模拟 |
4.1 研究内容 |
4.2 摆动搅拌的定性分析 |
4.3 数值模拟 |
4.3.1 数值求解器的设置 |
4.3.2 时间步长的确定 |
4.4 数值模拟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潜水搅拌器模型实验研究 |
5.1 模型实验研究的意义 |
5.2 模型实验装置 |
5.3 模型装置流场相似性讨论 |
5.4 模型实验方案和步骤 |
5.5 模型实验内容及数据分析 |
5.5.1 无摆动不同水平安装角的搅拌流动特性 |
5.5.2 水平安装角为 45°时有摆动条件的搅拌流场特性 |
5.5.3 模型实验数据分析 |
5.6 模型实验及数值模拟的综合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结论 |
1.数值模拟部分 |
2.模型实验部分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飞力潜水搅拌器系列(论文参考文献)
- [1]潜水搅拌器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 仇寿平. 山东水利, 2021(05)
- [2]叶片倾掠提高搅拌器抗缠绕性能的研究[D]. 徐莹. 扬州大学, 2020(01)
- [3]高效反应沉淀联用纤维滤池工艺深度处理城市污水的应用研究[D]. 诸宇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推流器耦合尾架断裂失效行为及机理研究[D]. 张莹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潜水搅拌机的一种水力设计及其优化方法的探讨[D]. 蔡许.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6]基于搅拌流场特性的潜水搅拌器叶轮设计研究[D]. 许乔. 扬州大学, 2018(01)
- [7]潜水搅拌器流场分析及运行优化[D]. 徐顺. 扬州大学, 2016(02)
- [8]潜水搅拌器机械密封的研发及性能研究[D]. 王玉莹.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3)
- [9]深井排水排泥系统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应用[A]. 张登军,朱小青,袁雅娟,车君艳,王斌,史辉勇. 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5年会论文集, 2015
- [10]潜水搅拌器工作方式及其对搅拌效率的影响研究[D]. 张晓宁. 北京建筑大学,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