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决策者利用信息决策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我国企业决策者利用信息决策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一、我国企业经营决策者运用信息经营决策的缺陷及其解决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李波[1](2016)在《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的管理伦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跨国公司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商业贿赂就是其中的一种。跨国公司商业贿赂行为对我国造成的危害极其严重,它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败坏了社会道德,腐蚀了我国权力部门,损害了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本文认为只有找到跨国公司在中国商业贿赂的动机和根源,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治理对策,遏制此种行为,让跨国公司与我国经济发展和谐并行,共创双赢。本文立足于社会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寻租理论、伦理学理论以及管理伦理理论,在对商业贿赂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跨国公司在我国商业贿赂现象进行了收集和挖掘,探讨了跨国公司在我国商业贿赂行为的具体成因。包括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法律方面的成因、企业自身道德伦理建设方面的成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影响,指出权力至上意识以及功利主义思想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商业贿赂的深层次原因。并用相关理论来探究治理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的途径与对策。首先要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作用,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对社会公众的道德素养以及监督意识提出新的要求;最后从管理伦理建设方向出发,分析跨国公司如何加强自身道德伦理。笔者希望在对跨国公司这种不端行为的研究中,让更多人受到启发,集思广益,从而为预防跨国公司在中国商业贿赂行为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刘睿智[2](2015)在《小微企业成长的企业家基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万众创新”离不开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根据最新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被归类为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具有资产规模小、人员数量少、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生存能力普遍偏低,但是这类企业数量众多,在我国实体企业总数中占据了多数,且创新意愿和平均创新能力强,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稳定经济环境、提高民营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类型;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另一个目的则在于广泛提高全民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推动创新资源的涌现和就业难题的解决,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实现;此外,从企业个体成长轨迹的角度来看,企业存在生命周期,许多成功的企业都经历过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而当前也很多有创新创意的企业正在经历从小微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蜕变的过程,故小微企业往往是大中型企业的初级阶段或者后备力量,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小微企业就很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获得成长,从而成为优秀企业。因此,研究小微企业的成长性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小微企业本身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弱、资源短缺、缺乏人才、环境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都困扰着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小微企业的成长问题成为政策制定部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小微企业的成长问题也是在企业成长研究的演化过程当中出现的新的课题。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发现,对小微企业的成长困境分析中,研究人员往往把企业的成长困境总结为融资难题,这固然是阻碍小微企业成长的一个方面,但是从企业的生命本质来说,更重要的影响小微企业成长的要素是小微企业的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当中创新和冒险职能的担当者,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灵魂,是决定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企业家在企业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大量的文献研究成果阐述了企业家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并从企业家精神、能力、社会资源网络等多个方面研究了企业家对企业成长的作用路径,因此在小微企业的成长成为新的研究议题后,企业家对小微企业的成长的作用也应该受到重视。企业家是企业内部制度、资源的制定者、获取者和控制者,或者对企业成长资源的配置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家在企业日常的人力资源、财务、组织、管理控制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小微企业的企业家相比较大型企业,具有担当企业多项职能、全面引导企业发展的作用,企业内部的多种功能的建立和实现均依靠企业家,因此研究企业家对促进小徽企业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企业是一种有生命的组织,本身的成长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经历了企业成长理论的演化历程,采用企业基因的视角研究企业已经被学者们普遍接受,这种类比生命成长历程和作用路径的研究方式更加有助于揭开企业内部的关键要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方式和作用路径以及强度。基于此,探索影响小微企业成长的企业家基因的要素组成、作用机理,对促进小微企业成长性的提高就非常有必要。在对小微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及总体成长情况进行梳理的背景下,对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基因理论和企业家相关理论进行了文献的回顾和梳理,提出了“小微企业成长的企业家基因研究”这一主题,沿着“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模型构建→基因作用机制构建和分析→基因作用路径的实证检验”的途径,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小微企业的成长特征和小微企业的企业家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对小微企业的成长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企业家对小微企业成长的重要作用,基于企业基因的“生命人性”的特征明确了对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模型及其作用机制的探索是促进小微企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为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的甄别奠定基础。第二,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甄别。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参考,从企业家基础素质、企业家人力资源意识、企业家财务资源意识、企业家组织资源意识、企业家市场与产品意识、企业家创新资源意识等角度出发选择指标构成企业家基因要素池,并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甄别并检验基因要素划分的合理性;随后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对企业家基因所包含的四个碱基要素进行了分类,并且结合企业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种要素---知识和资源,构建了双链和四个碱基结构,形成了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模型。第三,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作用机制的分析。基因的两种重要的作用机制,表达与调控机制、变异机制分别对应了企业的成长和应对变化的过程,结合生命体的基因两种机制的作用过程构建并分析了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的两种作用机制,从而厘清了企业家基因要素如何引导企业的成长,以及企业家基因要素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并吸收外部知识来促进企业自身的变革,也就是企业家如何对资源进行重新的获取、配置从而促进企业成长性的提高。第四,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通过对小微企业的问卷调研的数据分析,在获得小微企业的企业家要素数据之外,对企业家构建企业文化的成效以及企业家对外部环境的感知程度进行了问卷调研,基于上述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和结构方程的实证方法,对前文鉴别的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的两种作用机制进行了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验证了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对企业成长性存在表达效应和变异效应,但是不同要素经过表达机制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不同,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家基因要素影响企业的调节方向也存在多样性。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研究得到的结论主要有:第一,小微企业存在企业家基因。基于企业家在小微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家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对企业的多个方面的资源获取、配置和企业的整体运营都有较强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而小微企业的特殊性在于多数小微企业都是由企业家亲自创办,企业家在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理念注入、资源掌控、人员调配等权利,这些决定了企业家本身的特质决定了企业的功能实现方式。因此,这种企业家的素质综合就是企业家基因的基础。第二,通过选取33个企业家要素指标,并结合因子分析等实证方法的甄别,确定了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四个碱基要素,分别是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企业家经验、企业家资源配置能力和企业家创新意愿,分别对应企业家所拥有的知识和掌握的资源,因此,最终构成了由知识和资源双链组成的包含上述四种碱基的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模型。第三,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对企业的创新成长性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作用,而个别基因要素对企业的财务成长性的作用并不显着,从而说明了在小微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企业家的要素更加有助于小微企业创新性的提升,这符合小微企业的创新性本质以及小微企业易受环境影响而产生适应性变革的特点,但是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先进生产掌控能力、外部资源获取三个要素对企业的财务成长性产生了负向影响,说明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财务指标的稳健性与创新成长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关系,企业家在推进创新的过程中需谨慎考虑创新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后果,合理配置资源在创新项目和原有项目中的配置比例;此外,企业文化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会通过企业创新文化氛围的构建推动员工的认同感上升和创新意愿强化,从而促进小微企业的创新成长性和财务成长性的提高,这是企业家的一种理念注入,也是企业家在创建企业过程中和之后不断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形成的,这种机制我们认为是企业家在企业功能产生过程中的一种中介机制,也就是表达机制;最后,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变革的动因,企业家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影响了企业家对企业所需资源的判断,因此,外部环境决定了企业家基因要素对企业成长性影响的方向,这是企业家在感知外界环境下对企业进行资源获取、配置调整的变异机制,但是实证结果显示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和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和资源的能力不足,外部环境要素对企业家影响企业成长性过程多数不存在调节作用,小微企业的企业家需要加强适应外部环境发展和主动搜寻外部环境资源的能力。主要创新点:(1)从仿生学视角出发研究企业家基因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企业家对于企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从生命科学的观点来看,企业家的作用相当于人体的大脑,指挥着企业成长的各个方面,而这种指挥作用对应了基因对生命体的作用机理,从这个角度出发更直观、全面地认识企业家的作用,并且能够揭示企业家对小微企业成长这种复杂性过程的影响。(2)全面地构建企业家要素体系。通过对企业家影响企业成长的要素进行回顾,将过去研究中得到的对企业家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要素进行整合,并在小微企业的企业成长特征基础之下进行筛选,形成一套合理的、完整的企业家基因要素体系,用以指导企业的成长与发展。(3)实证检验结合理论分析甄别影响中国小微企业成长的企业家基因模型。结合对已经成功的企业的企业家要素的归纳和总结,使用选择的企业家要素构成要素池,借助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实证手段甄别得到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由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企业家经验、企业家资源获取配置能力、企业家创新意愿四个碱基组成,分别构成了知识和资源双链,构成了小微企业企业家基因的双链四碱基结构,甄别了影响小微企业成长的企业家基因的关键要素。(4)实证分析企业家基因要素作用于小微企业成长的两种作用机制---表达和变异机制。分别采用中介效应分析和调节效应分析确定了企业基因通过两种机制作用于小微企业成长的路径,这就为小微企业的企业家提高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提供了更为切实和可靠的依据,并且这些作用的路径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家基因要素,具有针对性和确切性。

邢学军[3](2013)在《现代企业代理关系的哲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先后经历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以及彼此分离这两种组织模式,而后一种模式就是企业代理模式。在以代理模式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企业中,企业所有者和由其聘用的职业经理人之间形成代理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职业经理人所具备的专业生产知识和经营管理技能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有助于推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但是由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等矛盾,企业代理关系很容易导致代理成本的增加,并最终损害代理双方乃至整个企业员工的利益。近期发端于美国并迅速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就证明,企业代理模式虽然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但绝不是完美无缺的企业治理模式。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不少企业也开始逐步和国际经验接轨,主动采取代理模式,并由此走向快速发展和壮大的道路。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不断遭遇代理关系困境,企业代理成本问题日益突出。企业代理关系之所以会导致企业代理成本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代理关系根本上受资本逻辑的制约。资本的唯一目的是自身的无限增殖,企业所有者雇佣企业代理人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和一般企业员工相同的是,企业代理人并不拥有企业的生产资料。但是和一般企业员工不同的是,企业代理人因为实际拥有企业资产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会想方设法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增加,并因此牺牲委托人乃至企业所有员工的利益,对企业整体造成严重伤害。虽然企业所有者希望通过签订契约等方式激励和监督代理人,尽量减少代理成本,但似乎都收效甚微。走出代理关系困境,首先要破除对代理关系的知性思维,即把代理关系理解为一种纯粹对立的关系,而要用辩证思维看待代理关系,把代理关系理解为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根据马克思的辩证思维方法和共生智慧,委托人的本质是资本的人格代表,代理人是劳动的人格代表,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问题本质上仍然是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问题,仍然属于劳动主体与其资本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由于矛盾关系是一种主客关系,而主客关系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事物与其自身的对象化的关系,因而实际上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这就是说,如果代理关系中委托人能够把代理人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人来对待,代理人能够以追求自己的主体性的实现为行为准则,委托人与代理人互为主体,互为目的,互相生成,那么代理关系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就有可能得以解决,代理关系困境就有可能会被突破。走出代理关系困境,其次要以对立面的同一为目标指引解决现实代理关系中存在的对立性。现实代理关系中,代理双方的对立性主要通过二者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表现出来。根据马克思的共生智慧考察这些契约关系,我们发现,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所建立的强制性、隐性、心理性或综合性契约关系,不仅包含着代理双方的对立关系,也包含着双方的同一关系,更包含着双方由对立走向同一的必然趋势。正是这一趋势指明了走出企业代理关系困境的必经之路。走出代理关系困境,还要强调发挥各种企业治理主体的主动性。现代企业中的代理关系不是泛泛而谈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而是具体化为企业股东、债权人、工人与企业经营者间建立起来的代理关系。有效的企业治理,主要表现为不同的治理主体如股东与债权人、经理人与工人、其他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等对这些代理关系的治理,并通过治理使代理关系从对立状态转变为和谐共生的状态。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规定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只重视形式的平等,而非内容的平等。社会主义价值观虽然也高度重视形式的平等,但同时也在努力实现内容的平等,即让每一个具有特殊性的个人都能获得普遍性的福祉。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规定,我国企业解决代理关系矛盾的关键就在于:要在重视企业代理关系双方个人权益的同时,更加重视企业本身的利益;要加强企业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教育,使之逐步认识到企业不仅是代理关系双方获得自身利益的工具,还是企业所有员工实现自身个体性的舞台,更是社会实现总体和谐的必要基础。

贾翼帆[4](2011)在《浅谈会计在企业经营决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开始在经营管理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引进现代经营管理科学,从而促进我国企业从根本上进行转制和改制,并利用各项手段搞活企业,促进和强化企业进行内部管理,提高管理者决策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会计工作的重心从转向综合性、全面性,为会计工作能够全面有效地用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工作作出一定贡献。本文主要论述会计参与经营决策的关系、前提和条件、程序。

官小春[5](2010)在《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研发已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大脑和灵魂”越来越受到重视,不断加大对其投入的力度,但在研发管理方面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管理效果欠佳,特别是在研发预算管理方面非常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采用传统的预算管理理念和方式对研发进行管理。由于传统预算及管理引发的预算松弛、偏离战略、信息反馈滞后、管理低效等弊端以及研发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研发预算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融合、集成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去改善和创新研发预算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目前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一个难题。超越预算思想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兴起的一种全新的预算管理理念。通过将预算目标的确定与考核相分离,在企业范围内实行充分的授权,并建立强大的企业文化,辅之以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技术,超越预算管理将企业打造成一个管理流程更具适应性、高度关注顾客需求、快速反应市场变化、不断创新、持续改进的组织。在国外超越预算思想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运用并获得很好的管理效果,特别是在动态复杂的经营环境中显示出其超凡的功效。高科技企业研发面临的环境也是非常复杂多变的,采用超越预算管理来改善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管理效果是值得研究和尝试的。本文以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高科技企业研发特点,综合运用预算管理理论、研发预算管理理论、超越预算管理理论,围绕动态复杂环境下高科技企业如何实现研发超越预算管理这一中心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探索,为解决我国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实现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全文可分为五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问题提出和研究背景。论文的第一章导论,主要内容:其一,提出研究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其二,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及评价。基于此,构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逻辑思路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理论研究部分,为实体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的第二章主要阐述了高科技企业有关基本理论、预算管理理论、研发预算管理理论、超越预算管理理论,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研究了为什么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应该采用超越预算管理,为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辅助研究,为实体研究提供辅佐与支持。论文的第三章首先对高科技企业研发传统预算管理的现状进行详细介绍,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了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管理对管理模式的要求,以此为契机,从实践的角度提出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应该与超越预算相结合构建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模式,并从七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研发预算与超越预算的契合点。第四部分是实体研究。该研究首先从理论上构建了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其次从运行机理出发详细分析了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最后深入到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的资源配置这一核心阶段进行进一步的时间-成本优化分析。第四章紧紧围绕超越预算这一全新的预算理念,从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体系的背景、目标、功能、基本架构、管理工具五个方面建立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框架体系。第五章在第四章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并引入经济学、管理学的一些方法和理论对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如何运行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第六章基于第五章体系运行中的资源优化配置,降低风险这一基本出发点,在对时间-成本优化原理及方法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成本优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中的成本优化问题进行探讨。第五部分是基于实体研究之上的延伸研究,也就是对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第七章首先分析了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效果的特点,然后对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效果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最后在模拟仿真实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BSC-FAHP的方法对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与传统预算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如何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第八章是本文的结论与展望。通过以上各章节的研究,得出本文研究工作的结论、主要创新点以及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后继研究。总之,在借鉴和吸收传统预算管理和超越预算理论的基础上,本文结合高科技企业研发管理特别是研发预算管理特点的基础上,融入超越预算思想,构建了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体系。该体系能有效化解研发风险,提高研发预算管理效果,最终实现企业战略,提高企业价值。

李海虹[6](2010)在《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认为管理会计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的作用不断增强。因此,本文描述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几点对策。

杨秀玉[7](2010)在《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与竞争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行政垄断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成为我国当代经济学的研究前沿领域之一,也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行业性行政垄断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大多发生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性行业,带来的后果是效率低、服务差,缺乏竞争性,甚至限制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电信行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全国的电信网络是保证其它行业顺利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之一。因此,电信行业的发展状况对其它行业乃至整体经济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行业视为自然垄断行业,认为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固定资产的沉没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决定了电信行业自然垄断特性。但是在我国,电信行业一直是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发展的,带有明显的行政垄断色彩。电信行业的行政垄断造成了很多的不利影响,制约着电信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对电信行业行政垄断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以电信行业行政垄断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组织理论和西方规制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电信行业发展改革历程,对电信行业行政垄断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电信行业行政垄断程度的测算指标体系,并对行政垄断对电信行业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博弈模型分析了电信行业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情况,最后,提出打破电信行业行政垄断、促进竞争格局形成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电信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可分为七章,第三、四、五和七章是论文的主要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对行政垄断问题和行政垄断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说明了本文的学术价值。接着论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提出了本文各章节的逻辑体系与主要内容及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行业性行政垄断形成原因及作用机理分析。论文从体制成因和经济主体原因两方面分析了我国行政垄断形成的原因,通过对市场失灵、政府规制和规制失灵相关理论的回顾,提出行业性行政垄断的形成机理。并在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将政府因素内生到是整个系统中来,构成对行政垄断分析的G-SCP研究框架。其中,G表示政府的有关政策和行为;S表示由一系列参数指标构成的产业特征矩阵;C表示在位垄断厂商的行为;P表示绩效。第三章主要是介绍我国电信行业的发展现状,各运营商的发展前景,分析我国电信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运用统计方法预测未来几十年的电信业务量,并结合我国电信行业的发展实情,对我国电信行业存在的垄断类型进行了判断,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第四章为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程度测度。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在垄断程度测度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测算方法。然后运用G-SCP分析框架,设置政府、结构、行为和绩效四大类的指标,在四大类指标下分设12个二级和33个三级指标,建立测量电信行业行政垄断程度的指标体系,并测量出1990~2008年我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程度。第五章为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造成的影响分析。分别从电信企业的经营绩效、电信行业技术进步、电信行业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四方面分析行政垄断对电信行业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的影响。电信企业经营绩效方面,我国电信行业的网络技术水平、设备先进性已经超过了不少发达国家,但运行效率、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则相差太远,我国电信运营商在高利润的背后是高成本,高浪费,并且缺乏国际竞争力。电信行业技术进步方面,电信行业行政垄断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的贡献系数为-1.327,负面影响较大。电信行业经济效率方面,当电信行业垄断程度降低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放慢,前沿技术进步加快,相对前沿技术效率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加强,规模总报酬递增,规模经济性改善降低。社会福利方面,从电信行业的垄断福利、管制机构非正常开支、电信企业的寻租成本以及行政垄断造成的社会净福利损失四方面考察了电信行业行政垄断造成的社会福利影响。第六章为中国电信行业竞争政策研究。论文结合我国电信行业的竞争现状,运用价格博弈模型和非价格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认为价格竞争带来的结果是恶性的价格战,长期而言对大家都是不利的,只有紧跟技术进步,不断推陈出新,通过服务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要,从长期动态发展的角度寻找各自不同竞争优势的竞争战略,才能促进整个电信行业有效竞争格局的形成和整个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最后通过对国外电信行业在促进竞争方面的经验的介绍,提出对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格局形成的启示。第七章为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根据前文研究提出了几点打破电信行业行政垄断、促进竞争格局形成的政策建议。最后,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李静[8](2009)在《区位优势与我国中部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位理论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经济学研究领域,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今天的区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民营经济的最初发展离不开对当地区位的依托,自1992年始,民营企业步入“二次”创业时期,发展也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但是,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民营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因此,从区位优势理论来探讨中部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比较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系统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重讨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区位选择与企业区位选择的一般理论,我国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区位优势,我国中部地区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与融资的战略选择,我国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战略选择,我国中部地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本文的基本内容是:区位因素与企业区位选择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企业区位选择的资源导向、企业组织结构的空间布局、不同类型企业聚集的区位形态、企业区位选择的动态变化、企业地域空间扩张中的区位选择五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实体,企业最终要按市场导向的要求来确定区位;企业的组织类型与所有制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企业区位选择的取向;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企业经营的扩大和市场领域的扩展,企业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范围也会逐步扩大,地域空间扩张是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动因之一,优势经济区位成为企业地域空间扩张的主要方向;我国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展远远落于东部地区,略高于西部地区,就中部地区内部而言也是参差不齐;影响和制约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宏观因素主要是中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微观因素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经营等因素;中部地区在地理、资源禀赋和人文科教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这是中部民营企业发展的依托;在市场经济建设的二十年中,我国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总资本得到了迅速的扩张,与此同时,也遭受着严重的资金约束,深层的原因在于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着体制性障碍和相关市场主体的障碍;根据资本来源不同将资本扩张模式分为内涵式、外延式和依附式三种;我国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在资本运营和融资方面具有了一定的区位优势,表现为体制外循环资金已经达到足够规模,武汉的中部地区金融中心地位正在形成,外国直接投资已达到一定比重;我国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公司在股权结构、决策方式和组织结构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集团化是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形式的变化趋势;很多民营企业在早期都是家族企业,然而,当企业的经营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家族制经营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认为家族企业的出路在于把传统的家族观念与现代企业组织形式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现代家族企业制度;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具有灵活的创新机制、组织结构灵活、技术创新中主体作用更突出、技术创新的效果更明显、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但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整体表现不足,产权、企业素质、创新能力、市场和制度等因素都影响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基本的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三种模式,高科技背景下还有虚拟R&D中心模式、虚拟生产模式、集群创新模式等衍生模式;我国中部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影响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企业自身实力、技术的状况、产业状况,可以分为直接因素、间接因素两大类。同时,还结合相关分析,分别论述了中部地区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与融资、公司治理模式与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问题。

牛国良[9](2009)在《中国跨国经营矿业集团公司治理及管控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在矿业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矿业集团走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一些资源的短缺不仅约束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中国矿业集团的快速成长。中国矿业集团走出国门跨国经营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中国矿业集团不仅要“走出去”还要“站得住”,实现跨国经营的稳定成长和持续发展,就需要其有一个高水平的公司治理和对海外子公司控制能力。本文从三个层次研究中国跨国经营矿业集团的公司治理及管控模式:矿业集团国内母公司的治理体系及其特征;矿业集团的海外子公司治理体系及其特征;矿业集团母子公司治理体系中的管控模式和集分权方式。跨国经营矿业集团公司治理除具有其他行业跨国经营集团公司治理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治理风险度大、海外子公司治理机制的差异大、母公司治理状态影响子公司治理模式、海外制度环境及其变迁直接影响子公司治理等特征。对海外子公司重要人员的选聘机制直接影响到子公司运行的效率。海外子公司外派经理的选聘模式会随着跨国经营的推进,逐步由母国化模式转向本土化模式。目前中国的矿业集团仍然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总体上处于母国化模式为主、本土化模式为辅的状态。本文重点研究了跨国经营的矿业集团国内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模式和集分权模型。本文把控制模式概括为三种类型:治理控制型、行政控制型、平台控制型;从管理层面提出了集团集权指数的概念并构建了集分权模型。跨国经营矿业集团需要详细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又包括母公司层面环境因素和海外子公司层面因素。加权计算出一个集团的整体集权指数,据此把握一个集团对海外子公司应采取的集分权类型。在三个层面研究的基础上,对两家跨国经营矿业集团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中钢集团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紫金集团是治理型为基础的国际部+地区公司集分结合型倾向于分权的模式,而中钢集团则是以平台控制型为基础的国际部+核心子公司集权型模式。中钢集团通过信息化建设找到了“控”的平台,值得“走出去”的其他矿业集团借鉴。本文最后对完善我国跨国经营矿业集团的公司治理提出了应对的系统措施。

苏莉[10](2007)在《改进公允价值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公允价值是会计发展的方向,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其标志之一是公允价值的全面应用,这也意味着,公允价值在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由“是否应当应用”转为“应当怎样应用、应当怎样更好的应用”,本文针对“怎样应用”的问题,全面系统地从公允价值内涵、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造成的会计错配及其解决、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实际应用状况及特点等方面入手,借助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把握公允价值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比较研究、案例研究,以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综合改进途径。本文的结论和主要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1、认为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将公允价值理解为一个独立的计量属性。本文认为长期以来将公允价值看作是多重计量属性的观点存在偏差,应当从市场假定、时态观、估价立场等角度厘清公允价值内涵,明确公允价值存在唯一的计量目标。2、对公允价值在实践中应用的不平衡会所带来的会计错配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长期以来,准则制定者通过提供非常规的处理方法解决会计错配,作者认为,运用非常规的会计处理解决会计错配只是权益之计,全面公允价值才是彻底解决会计错配问题的途径。3、对新准则执行后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应用的特点进行了总结。通过2006年新旧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和2007年中报的分析,本文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应用的态度比较谨慎,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有限,但应用不规范的缺陷也有所体现。4、以银行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中外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为了深入探究公允价值应用的国际差异,本文选择了中国银行、瑞士银行以及花旗银行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市场的落后和基础制度的缺失是造成公允价值应用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多项金融工具构建制度上的不完善直接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大大滞后于国际金融市场,从而阻碍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业务发展。5、构建了改进公允价值应用的完整框架,作者指出,以下三个途径是改进公允价值应用的重点:(1)通过改进市场环境改进公允价值可靠性结构;(2)通过提高公允价值信息流程的效率改进公允价值应用;(3)通过提供公允价值计量框架解决公允价值应用不一致的情况。

二、我国企业经营决策者运用信息经营决策的缺陷及其解决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企业经营决策者运用信息经营决策的缺陷及其解决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的管理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点
        1.4.1 本文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本文的创新点
2.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商业贿赂的定义
        2.1.2 跨国公司的定义与特征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寻租理论
        2.2.4 伦理学理论
        2.2.5 管理伦理理论
3.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现象、特征、及危害
    3.1 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的现象
        3.1.1 代为支付购物费
        3.1.2 直接给付钱财
        3.1.3 组织政府相关人员旅游
        3.1.4 向利益单位进行捐献
        3.1.5 通过中间人赞助学术会议
        3.1.6 部分交易行为中的咨询费、顾问费
    3.2 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的特征
        3.2.1 行业涉及多个经济领域
        3.2.2 行贿手段花样繁多
        3.2.3 行贿过程愈加隐蔽
    3.3 跨国公司在我国商业贿赂的危害
        3.3.1 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3.3.2 败坏了社会道德
        3.3.3 腐蚀了我国政府部门
4.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的成因
    4.1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4.1.1 权力寻租的催生作用
        4.1.2 为跨国公司进行商业贿赂提供了空间
        4.1.3 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4.2 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法律方面的成因
        4.2.1 我国关于反商业贿赂的法律不完善
        4.2.2 我国缺乏专门的商业贿赂治理部门
        4.2.3 国内垄断特权的存在导致执法困难
        4.2.4 我国缺乏反商业贿赂的民众监督机制
    4.3 跨国公司在华忽视自身的伦理规范和建设
        4.3.1 跨国公司忽视企业社会责任
        4.3.2 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发展不足
        4.3.3 跨国公司自身道德建设不足
    4.4 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影响
        4.4.1 我国传统文化中权力至上意识的影响
        4.4.2 我国传统文化中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5.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的治理对策
    5.1 发挥政府对跨国公司商业贿赂的管理作用
        5.1.1 完善反商业贿赂法律法规
        5.1.2 培养考核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人员
        5.1.3 建立跨国公司道德网络监管体系
        5.1.4 规制权力寻租行为
    5.2 公众对跨国公司商业贿赂的监督
        5.2.1 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管理伦理监督
        5.2.2 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及监督意识
        5.2.3 建立反商业贿赂的举报途径与奖励机制
    5.3 跨国公司增强自身在华的管理伦理建设
        5.3.1 加强公司道德法律化建设
        5.3.2 完善公司决策者伦理价值观
        5.3.3 增强公司经营决策的伦理化
        5.3.4 设立专门的伦理机构进行规范经营
        5.3.5 在华跨国公司重塑企业文化
6.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2)小微企业成长的企业家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论文技术路线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企业成长理论
        2.1.1 企业的“机械性”成长理论
        2.1.2 企业的“生命性”成长理论
    2.2 企业基因理论
        2.2.1 生物学基因理论概述
        2.2.2 企业基因的模型构建理论
        2.2.3 企业基因作用机理理论
        2.2.4 企业家基因理论的萌芽和发展
    2.3 企业家理论的研究综述
        2.3.1 企业家精神研究
        2.3.2 企业家能力研究
        2.3.3 企业家社会资本及网络研究
        2.3.4 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研究
    2.4 综合评述
第3章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研究框架构建及作用机理分析
    3.1 小微企业成长与企业家:企业家是小微企业的构成基因之一
        3.1.1 小微企业的成长性特征
        3.1.2 小微企业成长的企业家要素特征
        3.1.3 小微企业家扮演了企业的基因物质的角色
        3.1.4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体现“生命人性”特质
    3.2 成功企业家影响小微企业的要素分析
    3.3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研究框架
        3.3.1 企业基因学的演化研究基础
        3.3.2 企业家基因概念、要素与结构
        3.3.3 企业家基因要素作用分析框架
    3.4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对企业成长的表达与调控机制分析
        3.4.1 企业家要素信息的转录机制
        3.4.2 企业家要素信息的翻译机制
        3.4.3 企业家基因要素的调控机制
    3.5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对企业成长的基因变异机制分析
        3.5.1 企业家要素的基因变异的内涵界定
        3.5.2 企业家要素的基因变异的驱动因素
        3.5.3 企业家要素的基因变异过程分析
第4章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甄别及模型构建
    4.1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甄别设计
        4.1.1 企业家基因要素池的构建
        4.1.2 研究取样与描述
        4.1.3 研究方法选择
    4.2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甄别过程
        4.2.1 企业家基因要素构成识别
        4.2.2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4.2.3 企业家基因要素差异性检验
    4.3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甄别结果及基因模型构建
第5章 企业家基因对小微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5.1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作用机制分析及假设构建
        5.1.1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作用机制分析
        5.1.2 小微企业家文化构建的中介作用分析
        5.1.3 外部环境因素调节作用机制分析
    5.2 指标选择及变量测量
        5.2.1 小微企业家文化建设因子构成及因子分析
        5.2.2 企业家利用外部环境资源要素及因子分析
    5.3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对企业成长性作用的实证分析
        5.3.1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作用于小微企业成长性的实证分析
        5.3.2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表达机制的实证分析
        5.3.3 小微企业的企业家基因要素调控与变异机制实证分析
    5.4 实证结果分析及主要结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
        6.1.1 研究结论
        6.1.2 管理启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中小微企业成长状况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现代企业代理关系的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代理关系研究的方法提升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重点与难点和基本观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涉及的重点和难点
        四、论文的基本观点
第一章 现代企业代理关系的产生和内容
    第一节 代理关系的形成
        一、工业革命对现代企业形成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化生产要求建立企业代理关系
        三、代理关系在现代企业中的真正成形
    第二节 现代企业代理关系理论
        一、现代企业代理关系的运作机制
        二、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内涵和特征
        三、现代企业代理关系的研究指向
    第三节 中国现代企业代理关系的表现
        一、代理关系在中国现代企业中的产生与发展
        二、中国企业代理关系矛盾的表现
第二章 资本逻辑视域中的代理关系
    第一节 马克思对资本的界定
        一、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的理解
        二、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界定
        三、马克思对资本分析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代理关系在资本逻辑中的表现
        一、代理关系人是自由独立的个人
        二、代理关系以私有制为条件
        三、代理关系活动是雇佣活动
    第三节 马克思对代理关系本质的认识
        一、现代企业理论
        二、现代企业的产权及其本质
        三、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马克思对代理关系困境的看法
    第一节 代理关系与资本之间的关系
        一、现代企业运行的基础是资本
        二、资本生产关系与代理关系的联系
        三、代理关系的“三权分离”
        四、企业代理关系人的异化
    第二节 代理活动困境的表现形式
        一、利益需求失衡使代理关系产生矛盾
        二、价值选择缺失使代理活动产生冲突
        三、管理失灵使代理关系活动陷入困难
    第三节 代理关系困境产生的本质原因
        一、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二、异化劳动必然导致代理活动异化
        三、代理活动被资本“拜物教”主宰
第四章 走出代理关系困境的几种思路
    第一节 辩证思维与代理关系困境
        一、矛盾关系与辩证思维
        二、人的生成与辩证思维
        三、代理关系与辩证思维
    第二节 契约与代理关系困境
        一、强制性契约关系
        二、隐性契约关系
        三、心理性契约关系
        四、综合性契约关系
    第三节 企业治理与代理关系困境
        一、股东与债权人对代理关系的治理
        二、经理人与工人对代理关系的治理
        三、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代理关系的治理
第五章 马克思共生性代理关系的建立
    第一节 解决代理关系困境的契机
        一、起点是对商品的分析
        二、核心是瓦解资本的逻辑
        三、内容是克服人的异化
    第二节 建立共生性代理关系的途径
        一、从现实的个人研究代理关系人的行为
        二、以实践为基础人的全面能力的释放
        三、共生性代理关系是人全面发展的实现
结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企业代理关系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浅谈会计在企业经营决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会计工作与企业经营决策的关系
    2.1 会计人员有权利有责任参与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决策活动
    2.2 会计是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信息
    2.3 会计对企业的决策权表现在诸多方面, 并能够极积配合企业经营决策的有效实施, 以帮助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3、会计参与经营决策应具备的具体条件
    3.1 企业管理方式和企业经营方式的改进
    3.2 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
    3.3 会计信息系统的调整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4、会计参与经营决策的程序
    4.1 确定决策目标, 及时发现相应问题
    4.2 围绕目标, 拟定多样化的方案并进行决策

(5)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高科技企业及其研发的特点
        2.1.1 高科技企业及其特点
        2.1.2 研发及其特点
        2.1.3 高科技企业研发的特点
    2.2 传统预算管理理论
        2.2.1 传统预算管理及不足
        2.2.2 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管理的特点
    2.3 超越预算管理理论
        2.3.1 超越预算理论
        2.3.2 超越预算与传统预算的比较分析
        2.3.3 研发超越预算管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与超越预算管理的契合分析
    3.1 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管理现状
        3.1.1 中国高科技企业研发现状的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3.1.2 中国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管理分析
    3.2 高科技企业研发传统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3.3 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对研发预算管理体系的要求
        3.3.1 预算环境对管理体系的要求
        3.3.2 研发风险对管理体系的要求
        3.3.3 研发预算管理特点对管理体系的要求
    3.4 高科技企业研发预算与超越预算管理理论的契合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体系研究
    4.1 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背景分析
        4.1.1 高科技企业及其研发的动态复杂性
        4.1.2 实时控制是研发活动对预算控制的要求
        4.1.3 价值持续增值是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
        4.1.4 研发超越预算管理三个基本背景的内在关系
    4.2 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的目标
        4.2.1 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目标的作用
        4.2.2 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目标的确定
    4.3 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功能定位
        4.3.1 战略管理
        4.3.2 风险管理
        4.3.3 价值管理
    4.4 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4.4.1 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的三个层面
        4.4.2 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的两个支撑点
    4.5 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工具
        4.5.1 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
        4.5.2. 股东价值分析
        4.5.3. 平衡计分卡
        4.5.4. 客户关系管理
        4.5.5. 标杆管理
        4.5.6. 研发管理信息系统和商业智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运行分析
    5.1 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滚动预算和预测
        5.1.1 滚动预算的含义
        5.1.2 基于研发周期的研发超越预算资金滚动预测和预算
    5.2 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资源配置
        5.2.1 研发多项目超越预算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提出
        5.2.2 资源配置的思路
        5.2.3 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5.2.4 应用分析
    5.3 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执行与控制
        5.3.1 执行与控制的前提——组织创新
        5.3.2 执行与控制的基础——硬环境与软环境
        5.3.2 研发超越预算执行控制的方式——同行压力
    5.4 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考评与激励
        5.4.1 研发超越预算考评
        5.4.2 研发超越预算激励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时间—成本优化分析
    6.1 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时间-成本优化原理及方法
        6.1.1 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时间-成本优化原理
        6.1.2 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时间-成本优化方法
    6.2 基于遗传算法的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的时间-成本优化模型
        6.2.1 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时间-成本关系分析
        6.2.2 研发超越预算时间-成本优化模型的建立
        6.2.3 时间-成本优化算法流程
    6.3 应用分析
        6.3.1 研发项目概况
        6.3.2 连续型时间-成本优化实例
        6.3.3 离散型时间-成本优化应用实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的效果评价
    7.1 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效果分析
        7.1.1 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效果的特点
        7.1.2 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效果的评价应考虑的因素
    7.2 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效果评价的方法
        7.2.1 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效果的主观评估法
        7.2.2 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效果的客观评估法
        7.2.3 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效果评价的方法选择
    7.3 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7.3.1 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效果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7.3.2 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效果评价指标的确定
    7.4 基于BSC-FAHP的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效果指标权重确定
        7.4.1 构建基于BSC的研发超越预算管理效果层次分析结构
        7.4.2 根据专家打分,构造模糊风险判断矩阵
        7.4.3 计算模糊综合重要程度值
        7.4.4 计算权重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7.5 实证分析
        7.5.1 研究假设的提出
        7.5.2 研究设计
        7.5.3 实证检验
        7.5.4 研究结论
    7.6 实施建议
        7.6.1 在领导层创造实施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的意识形态
        7.6.2 在企业内部创造实施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的前提条件
        7.6.3 从价值网出发构建实施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的外部条件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与创新
        8.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1.2 本文的创新点
    8.2 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的不足
        8.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6)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管理会计在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理论脱离实际, 可操作性差。
    2. 研究领域狭隘, 应用范围缺乏广度和深度
    3. 缺乏对实践的及时总结与推广。
    4. 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5.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及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不够
    6. 我国经济体制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完善, 使管理会计在实际用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如何做好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对策
    1. 及时总结经验, 广泛开展“案例研究”, 走理论和实践结合之路。
    2. 学术界积极参与、建立合理的管理会计体系
    3.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培养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
    4.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5. 建立健全经济体制, 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7)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与竞争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理论界关于行政垄断的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
        1.2.2 有关我国电信行业的研究情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本文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1.4.1 论文研究框架
        1.4.2 论文主要内容
    1.5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中国行业性行政垄断形成原因及作用机理分析
    2.1 中国行业性行政垄断形成的成因分析
        2.1.1 体制成因
        2.1.2 经济主体原因
    2.2 中国行业性行政垄断形成的机理分析
        2.2.1 市场失灵
        2.2.2 政府规制
        2.2.3 规制失灵
        2.2.4 行业性行政垄断的形成
    2.3 中国行业性行政垄断的G-SCP分析框架
        2.3.1 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简单介绍
        2.3.2 行业性行政垄断的G-SCP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问题研究
    3.1 中国电信行业发展现状及国际比较
        3.1.1 我国电信行业发展现状
        3.1.2 我国电信行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3.2 中国电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3.2.1 单项预测模型
        3.2.2 单项预测模型结果比较
        3.2.3 组合模型的建立
    3.3 中国电信行业垄断类型的判断
    3.4 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形成原因及造成的后果
        3.4.1 我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形成原因
        3.4.2 我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造成的后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程度测度
    4.1 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测度方法研究
        4.1.1 国内外学者对行政垄断程度测度的研究成果
        4.1.2 本文对电信行业行政垄断程度测度的方法
    4.2 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程度的测度
        4.2.1 政府指标
        4.2.2 结构指标
        4.2.3 行为指标
        4.2.4 绩效指标
        4.2.5 最终的汇总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造成的影响分析
    5.1 行政垄断对中国电信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5.1.1 电信企业整体经营绩效分析
        5.1.2 四大电信运营商的动态效率
    5.2 行政垄断对中国电信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5.2.1 全要素生产率及贡献率的测算
        5.2.2 考虑到行政垄断影响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
    5.3 行政垄断对中国电信行业经济效率的影响
        5.3.1 方法介绍
        5.3.2 对数形式时变技术效率随机前沿生产模型与数据选择
        5.3.3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结果与分析
        5.3.4 行政垄断对我国电信行业经济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4 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5.4.1 垄断福利
        5.4.2 非正式开支
        5.4.3 寻租成本
        5.4.4 社会净福利损失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电信行业竞争政策研究
    6.1 中国电信行业竞争现状
        6.1.1 我国电信行业竞争现状
        6.1.2 阻碍我国电信行业竞争格局形成的主要问题
    6.2 中国电信行业竞争的博弈分析
        6.2.1 价格竞争的博弈分析
        6.2.2 非价格竞争的博弈分析
    6.3 国外电信行业竞争格局形成的经验借鉴
        6.3.1 发达国家电信业竞争格局形成经验
        6.3.2 发展中国家电信业竞争格局形成经验
        6.3.3 各国电信业竞争格局形成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第7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7.1 文章主要结论
    7.2 中国电信行业打破行政垄断和促进竞争的政策建议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区位优势与我国中部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本文结构与创新
2 企业区位选择的一般理论与企业发展理论综述
    2.1 区位与区位优势
    2.2 企业区位选择的基本理论
    2.3 企业发展理论综述及对中部民营企业发展的启示
3 我国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区位优势
    3.1 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展总体概况
    3.2 影响和制约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宏观因素
    3.3 影响和制约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微观因素
    3.4 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
    3.5 小结
4 我国中部地区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与融资的战略选择
    4.1 我国民营企业资本运营和融资现状及成因分析
    4.2 资本扩张模型与民营企业融资选择
    4.3 中部地区民营企业资本运营和融资的区位优势分析
    4.4 中部地区民营企业资本运营和融资的战略选择
5 我国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战略选择
    5.1 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特征和演变
    5.2 民营企业家族式治理模式的内生机制
    5.3 现代企业制度治理模式及与家族制的衔接
    5.4 中部地区民营企业治理模式的战略选择
6 我国中部地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6.1 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6.2 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6.3 中部地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7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9)中国跨国经营矿业集团公司治理及管控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1.1.3 研究目的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
        1.2.1 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评述
        1.2.2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成果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成果与创新之处
2 跨国经营矿业集团公司治理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2.1 本文所需界定的基本概念
        2.1.1 跨国经营企业、跨国经营矿业集团与跨国公司
        2.1.2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体系
        2.1.3 企业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
    2.2 跨国经营集团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2.2.1 两权分离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契约理论
3 跨国经营矿业集团公司组织结构演变与公司治理特征研究
    3.1 跨国经营矿业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分析
        3.1.1 跨国经营矿业集团公司组织结构演变的阶段划分
        3.1.2 跨国经营集团组织结构的类型
        3.1.3 跨国经营矿业集团组织结构的选择
    3.2 矿业跨国经营集团的委托-代理特征分析
        3.2.1 委托-代理链延长
        3.2.2 传导机制复杂化
        3.2.3 代理成本加大
    3.3 矿业跨国经营集团治理的综合特征分析
        3.3.1 治理风险度大
        3.3.2 治理机制的差异和复杂性
        3.3.3 海外制度环境及其变迁直接影响子公司治理
        3.3.4 相关行为人的动态博弈影响子公司治理过程
        3.3.5 母公司治理状态影响子公司治理模式
4 海外子公司的治理机制及外派经理的选聘研究
    4.1 海外子公司的治理机制及外派经理的界定
        4.1.1 海外子公司的治理机制的界定
        4.1.2 海外子公司的治理层次
        4.1.3 海外子公司的外派经理的界定
    4.2 海外子公司的治理机制设计需考虑的核心因素
        4.2.1 子公司的董事会
        4.2.2 子公司的经理人员
        4.2.3 利益相关者
    4.3 跨国经营子公司的治理机制的内容
        4.3.1 内部治理机制
        4.3.2 外部治理机制
    4.4 跨国经营矿业集团海外经理人的选聘模式研究
        4.4.1 海外经理人的选聘模式
        4.4.2 经理人员选聘所依据的要素
        4.4.3 经理人员选聘的方法
5 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及模式研究
    5.1 控制的目标
        5.1.1 控制的必要性
        5.1.2 控制的目标
    5.2 基于治理角度的管控模式分析
        5.2.1 治理控制型
        5.2.2 行政控制型
        5.2.3 平台控制型
    5.3 母公司控制海外子公司的手段
        5.3.1 股权控制
        5.3.2 财务控制
        5.3.3 人事控制
        5.3.4 信息控制
    5.4 基于管理角度的集分权模型分析
        5.4.1 集权与分权结构的优缺点
        5.4.2 集权与分权的三大模式及其界定
        5.4.3 影响跨国经营集团对海外子公司集分权模式选择的环境因素
        5.4.4 跨国经营集团对海外子公司集分权模式选择模型
6 跨国经营矿业集团公司治理及管控模式实证研究
    6.1 紫金矿业集团治理及管控模式的实证研究
        6.1.1 紫金矿业集团的设立与成长
        6.1.2 紫金矿业集团跨国经营概况
        6.1.3 跨国经营中集团公司治理遇到的障碍和突破障碍的尝试
        6.1.4 紫金矿业集团跨国经营中公司治理的借鉴与启示
    6.2 中钢集团治理及管控模式实证研究
        6.2.1 中钢集团的设立与整合
        6.2.2 中钢集团的跨国经营
        6.2.3 中钢集团的公司治理与管控模式
        6.2.4 中钢集团治理与管控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6.3 两集团治理模式比较
7 跨国经营矿业集团公司治理缺陷分析及完善的系统措施
    7.1 跨国经营矿业集团公司治理缺陷分析
        7.1.1 母公司治理结构残缺和总部虚化
        7.1.2 子公司治理层职业化程度低且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
        7.1.3 国内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集分权处理不当
        7.1.4 风险控制能力差
        7.1.5 国际化人才缺失
        7.1.6 跨国经营公司治理中的文化冲突
    7.2 跨国经营矿业集团公司治理完善的系统措施
        7.2.1 母公司真正建立分权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
        7.2.2 职业化与本地化治理相结合提升子公司的治理能力
        7.2.3 母子公司应采取合理的集分权模式
        7.2.4 建立风险控制体系,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7.2.5 培养国际化人才
        7.2.6 提高跨文化合作的能力
8 研究结论与拓展方向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本文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8.3 以后研究中的拓展方向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10)改进公允价值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言
    1.1 选题和研究动因
    1.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
2. 综述
    2.1 公允价值的定义及与其他计量属性关系研究
    2.2 公允价值理论基础研究
    2.3 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研究
    2.4 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研究综述
    2.5 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研究综述
    2.6 本章小结
3. 公允价值内涵研究
    3.1 公允价值理论内涵的发展
    3.2 公允价值是现行市场价格估计
    3.3 公允价值的假定
    3.4 公允价值的市场选择
    3.5 公允价值的估价立场
    3.6 本章小结
4.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和分析
    4.1 公允价值层次
    4.2 公允价值估价技术(valuation technique)
    4.3 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4.4 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4.5 FASB和IASB对公允价值估价技术应用的总结
    4.6 本章小结
5. 公允价值披露研究
    5.1 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
    5.2 公允价值应用对损益影响的披露
    5.3 本章小结
6. 公允价值应用的会计错配问题研究
    6.1 公允价值应用与会计错配
    6.2 金融工具中的会计错配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6.3 保险会计中的会计错配问题及其解决
    6.4 本章小结
7.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发展及国际比较
    7.1 1992-2006年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7.2 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7.3 公允价值应用的国际比较:有关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
    7.4 新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应用的国际比较:非金融工具
    7.5 本章小结
8. 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应用分析
    8.1 新旧准则对上市公司股东权益影响差异分析
    8.2 2007年中报公允价值应用分析
    8.3 银行业公允价值应用的国际比较
    8.4 本章小结
9. 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改进途径:一个全面性的解构
    9.1 影响公允价值应用的因素总结
    9.2 改进公允价值应用的途径:改进市场环境
    9.3 改进公允价值的途径:改进公允价值信息提供的各环节效率
    9.4 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途径:构建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框架
    9.5 本文总结、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我国企业经营决策者运用信息经营决策的缺陷及其解决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的管理伦理研究[D]. 李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2]小微企业成长的企业家基因研究[D]. 刘睿智. 山东大学, 2015(12)
  • [3]现代企业代理关系的哲学研究[D]. 邢学军. 武汉大学, 2013(12)
  • [4]浅谈会计在企业经营决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 贾翼帆. 金融经济, 2011(16)
  • [5]高科技企业研发超越预算管理研究[D]. 官小春. 中南大学, 2010(01)
  • [6]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李海虹. 商场现代化, 2010(31)
  • [7]中国电信行业行政垄断与竞争政策研究[D]. 杨秀玉. 山东大学, 2010(09)
  • [8]区位优势与我国中部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研究[D]. 李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9]中国跨国经营矿业集团公司治理及管控模式研究[D]. 牛国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 [10]改进公允价值应用研究[D]. 苏莉. 复旦大学, 2007(08)

标签:;  ;  ;  ;  ;  

我国企业决策者利用信息决策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