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统计思考

非典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统计思考

一、SARS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统计学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秋霞[1](2021)在《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济影响与应急处置机制研究》文中提出

井芳[2](2021)在《21世纪以来英国主流媒体视域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以《泰晤士报》涉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为例》文中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正面、真实的国家形象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国家形象往往是通过媒介建构的。全球传播时代已经到来,人类传播在地域上不断拓展、在方式上不断改进、在技术上不断变革,这一切都影响着媒介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密集报道,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家形象更容易被建构。而媒体报道的框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媒体的生产和传播效果,从而影响到一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和认识。《泰晤士报》一直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在国际舆论领域拥有较大影响力,考察其涉华报道是研究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泰晤士报》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非典(2002年11月16日-2003年7月5日)和新冠肺炎(2020年12月30日-2021年6月19日)期间的涉华报道进行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框架分析,运用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与文本分析法进行定量与定性研究,分析了《泰晤士报》在两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变”与“不变”,进而深入探讨中国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发现,非典期间《泰晤士报》涉华报道数量远少于新冠肺炎时期,且报道篇幅更短,涵盖信息不够丰富。在高层次框架方面,《泰晤士报》在非典时期的涉华报道更多采用通报框架、冲突框架和经济框架,而在新冠时期更多采用经济框架、冲突框架和大国关系框架。在中层次框架方面,《泰晤士报》在两时期的涉华报道采用政府机构及官员的消息来源和英方消息来源的比重最高,但新冠时期来自专家学者和社会团体组织和中方的消息来源所占比重明显提升;就态度倾向而言,非典时期负面报道占主导,中立报道次之,正面报道所占比重极小,而新冠时期中立报道占主导,负面报道次之,正面报道比重明显提升。在低层次框架方面,从高频关键词上看,《泰晤士报》在非典时期的涉华报道更关注疫情动态更新,而在新冠时期更加关注中国的国际关系;从新闻标题上看,非典时期《泰晤士报》的涉华报道更多从国人生活习惯和国内政治环境切入,而新冠时期更多关注中国领导人和中国政治体制。总体而言,非典时期《泰晤士报》笔下的中国未能很好地应对疫情,新冠时期《泰晤士报》笔下的中国是能够快速从疫情打击中恢复过来的、经济实力雄厚、不可让西方轻视的。两个时期《泰晤士报》视域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差异来源于媒体格局的变化、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全球化的推进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等多种原因。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想要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首先要做到信息发布及时、公开透明,抢占构建国家形象的第一阵地;其次要使用多元话语策略,以专业化表述反击西方反华舆论;再次要利用好网络媒体与社交媒体,吸纳网民参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形成中国话语复调。

邢剑华[3](2021)在《双边冲突事件对旅游流影响的作用机制及效应评估 ——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宋伟[4](2021)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居民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COVID-19疫情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初至今,对我国和全球产生最大影响的事件便是COVID-19疫情的爆发。本次疫情的爆发不仅给我国居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在疫情的影响下,居民呈现出了很多典型的消费行为,这其中既包括居民在疫情爆发期所表现出的诸如从众性消费和稀缺性消费等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也包括居民受疫情影响而产生的对诸如健康消费和体验消费等项目长期消费意愿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时序性”和“消费行为的社会属性与个人属性”两个维度,选取从众性消费、稀缺性消费、健康消费和体验消费四种疫情中居民的典型的消费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四个实证研究探究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这四种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取问卷调查与公开数据相匹配的方法展开分析,并且采用了跟踪调查的方法,分别获取了居民在疫情爆发期和疫情平稳期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相关数据,并基于这两个数据展开对比研究。具体来说,我们首先在疫情的爆发期(2020年2月)通过问卷调查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97个地级市1548名居民的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相关数据,然后在半年后的疫情平稳期(2020年8月)在以上被调查者中随机抽取了500个被试再次通过问卷展开了跟踪调查,共收回466份问卷。在数据的匹配上,我们根据被调查者回答问卷的时间和地点查询该被调查者所在地当天卫健委公布的疫情实时数据,将这两份数据进行匹配后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研究一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从众性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3条研究假设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促进了居民的从众消费行为,具体表现为疫情越严重,居民越有可能进行信息性从众消费和规范性从众消费;(2)疫情对居民从众消费行为的影响是短期的,只有在疫情爆发期居民的从众消费行为才会受到疫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在疫情平稳期这种影响会消失;(3)在疫情对居民从众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中,控制感在疫情严重程度对从众消费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疫情会降低居民的控制感,而居民会通过从众消费对缺失的控制感进行补偿;(4)群体规模在疫情严重程度对从众消费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当居民共同居住人数较多时,疫情对他们从众消费的影响要大于共同居住人数较少时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二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3条研究假设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促进了居民的稀缺性消费行为,具体表现为疫情越严重,居民越有可能进行稀缺性消费;(2)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行为的影响是短期的,只有在疫情爆发期居民的稀缺性消费行为才会受到疫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在疫情平稳期这种影响会消失;(3)在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中,物质主义在疫情严重程度对稀缺性消费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疫情会提升居民的物质主义倾向,进而促进他们的稀缺性消费行为;(4)领悟社会支持在疫情严重程度对稀缺性消费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当居民感受到的领悟社会支持较多时,疫情对他们稀缺性消费的影响要小于他们感受到的领悟社会支持较少时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三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3条研究假设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促进了居民的健康消费意愿,具体表现为疫情越严重,居民未来健康消费的意愿越强;(2)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仅疫情爆发期居民的健康消费意愿受到疫情严重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还会持续到疫情平稳期;(3)在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对疫情的恐惧感在疫情严重程度对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疫情会提升居民对疫情的恐惧感,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消费意愿;(4)自尊在对疫情的恐惧感对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相比高自尊的个体,疫情对低自尊个体的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要更大。在实证研究四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体验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4条研究假设和一个双路径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严重程度对居民体验消费意愿的影响是双重路径的,并且在疫情爆发期和疫情平稳期,这种双路径的作用模式会呈现出差异;(2)在疫情爆发期,疫情严重程度一方面促进了居民的归属需求,进而增强他们的体验消费意愿,另一方面提升了居民的风险感知,进而降低了他们的体验消费意愿,在这两个路径的作用下疫情对居民体验消费的影响会呈现出遮掩效应;(3)疫情平稳期,居民风险感知路径的作用会消失,进而疫情严重程度对居民体验消费的影响会呈现出正向的作用。在文章的最后一章我们对以上研究的结论进行了综合性的讨论,并且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相关领域研究的方向。

魏佳特[5](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时空尺度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水平快速提升和全球化贸易日益增多,人类跨生态地理边界的频繁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破坏,加剧了多种新发传染病的产生、暴发和流行,对人类健康已产生巨大威胁。开展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和传播风险研究,对完善疾病防控策略和措施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2019年12月,中国武汉首次报告了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这种新发传染病传播力强,在短期内迅速波及至世界范围并造成了大流行。目前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新冠肺炎的流行趋势、临床症状、病原学、免疫学、诊疗方法和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性研究,但关于其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且结论不同,缺乏不同城市化水平地区新冠肺炎流行特征比较和流行模式划分。研究显示人口密集场所新冠肺炎暴发风险较高,其中医院因其特殊职能,若稍有疏忽便会成为病毒传播的枢纽,因此需重点关注医务人员(Healthcareworker,HCW)的新冠肺炎感染特征和影响因素,但这方面的调查多为单中心研究,难以整体认知疾病感染特征和因素,缺乏多中心、代表性好、可比性强的比较研究。明确新发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因素是实现其预警和防控的前提,以往研究显示交通和气象可显着影响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但不同的交通方式如公路、铁路和航空的量化效应仍有待研究;以往关于气象效应的结论不一致,且缺乏气象因素间交互作用的探讨。目前对于新冠肺炎的传播风险预测多基于时间框架,较少基于空间框架,且研究尺度粗糙,缺少精度高、范围广、实用性强的预测预警技术。本研究以新冠肺炎作为结局变量,结合时空信息技术,基于中国大陆范围多时空尺度,描述不同城市化水平地区新冠肺炎的流行特征;揭示HCW新冠肺炎多中心感染特点和因素;探讨影响新冠肺炎广域传播和局域扩散的交通、气象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建立新冠肺炎传播风险高分辨率预测模型及其简化模式;以期在我国新冠肺炎防控的新常态阶段,为公共卫生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案。研究目的1.描述新冠肺炎在我国大陆不同城市化水平地区的三间分布、时空聚集性、流行模式分区和阶段性政策措施带来的影响。2.比较武汉市HCW与非医务人员(non-HCW)新冠肺炎患者的基本特征、发病到诊断时间间隔和时空分布差异,探究HCW发病和恶化的影响因素。3.探究交通因素对于新冠肺炎广域传播的影响、气象因素对于新冠肺炎局域扩散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4.利用以上研究识别的影响因素,纳入其他社会经济因素或夜间灯光数据,建立中国大陆新冠肺炎传播风险预测预警模型。研究方法1.数据收集(1)中国大陆新冠肺炎疫情病例数据: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2月27日的病例数据由国家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提供,2020年2月28日至4月14日的病例数据收集于各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官方网站(简称:卫健委官网)。2020年6月北京市新冠肺炎暴发数据收集于北京市卫健委官网,2021年1月河北省新冠肺炎暴发数据收集于河北省卫健委官网。(2)人口数据:全国县区级常住人口数据来自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县区级人口密度数据由常住人口数除以县区面积计算得出。(3)武汉市医疗卫生数据:武汉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名单来自湖北省卫健委官网。武汉市主要医院医务人员、护士、病床总数,医院级别和类型数据摘自《武汉市卫生统计年鉴》。(4)社会经济数据: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的地理信息数据来自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机场位置数据下载自OurAirports网站。全国超市和商场兴趣点地理定位数据提取自百度地图拾取坐标系统。(5)气象数据:疫情期间日均气温、温差、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和累积降水量数据来自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系统。(6)夜间灯光数据:夜间灯光指数数据提取自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根据具体研究目标对以上数据进行核对、整理和清洗后,融合形成相应建模数据集。2.统计学分析(1)应用百度地理编码服务将新冠肺炎病例现居地地址定位至乡镇级,并依据人口数据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街道、镇和乡三种城市化水平。比较新冠肺炎在不同省份和城市化水平地区的罹患率、重症率、病死率和三间分布。在县区水平进行时空分析,使用Space-time permutation model识别时空聚集区。计算每个省的新型冠状病毒有效再生数(Effectivereproductionnumber,Rt)以识别新冠肺炎流行模式,进而对Rt进行Q型分层聚类,进行省级流行模式分区。(2)比较武汉市HCW和non-HCW的新冠肺炎疾病特征,比较二者发病的时空聚集性和传播动力学特点。分别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logistic回归探讨HCW发病和重症的影响因素。(3)使用逐步logistic回归在县区尺度探索交通因素对新冠肺炎广域传播的作用。构建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在县区尺度测量气象因素对新冠肺炎局域扩散的非线性效应,根据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使用“自下而上”策略与赤池信息准则进行模型选择,采用惩罚样条函数用于平滑和评价气象因素间两两交互作用,构造二元反应曲面进行交互作用可视化。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LMM)根据GAM获得节点进行分段建模,量化气象因素影响。(4)使用最大熵生态位机器学习算法,纳入多社会经济因素(包含交通因素)与气象因素构建原始模型,对2019年末中国大陆新冠肺炎疫情数据进行训练和内外验证。使用2020年6月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和2021年1月河北省新冠肺炎疫情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模拟重点季节和地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进行全国范围0.1°×0.1°高分辨率传播风险预测。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代替多社会经济因素构建简化模型,重复训练、验证、实证和模拟过程,评价简化模型的实用性。本研究应用的软件主要有:Microsofto ffice2016、ArcGIS 10.2、R 3.6.1、SaTScanv9.6、Maxent 3.3.3k、Adobe Illustrator CC 2015 等。研究结果1.从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2月27日,全国共报告了 78831名新冠肺炎病例,总体罹患率为59.2/百万人,罹患率从高到低为街道、镇和乡。全国新冠肺炎总体重症率为18.0%,重症率从高到低为街道、镇和乡。全国新冠肺炎总体病死率为4.0%,病死率从高到低为街道、乡和镇。湖北省报告的发病数、重症数和病死数均占全国总体的大部分。全国新冠肺炎总体罹患率男女性别比为0.94,但有18个省份性别比大于1,街道、镇和乡的罹患率男女性别比递增,分别为0.90、1.12和1.20。全国新冠肺炎患者中位年龄为52(四分位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 39,64),街道患者中位年龄显着高于镇和乡。全国总体新冠肺炎患者职业占比前三位为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和农民,街道患者的职业分布与全国总体相似,但镇和乡的农民约占半数。HCW街道病例数远远高于镇和乡。发病时间流行曲线结果显示,镇和乡的病例快速增长期晚于街道,但三者流行高峰出现时间基本一致。时空聚集分析结果显示,全国有24个省会城市存在聚集区。我国新冠肺炎流行模式按Rt的特点可分为五类。我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措施两周内控制了其暴发趋势,而复工复产等放宽措施并未引起疫情反弹。2.武汉市HCW的新冠肺炎罹患率比non-HCW高约4倍,HCW罹患率最高的医院其值高达11.9%,但HCW病例的重症率和病死率显着低于non-HCW。HCW和non-HCW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时间间隔没有显着差异,中位数(IQR)为10(5,16),但从2020年1月中旬开始,HCW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中位时间明显短于non-HCW。在non-HCW 病例较多地区的区级医院工作的 HCW 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与在感染科工作的HCW病例相比,在一般科室、眼科和呼吸科工作的HCW病例更易发展为重症。3.在调整人口密度和到武汉的距离后,有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穿过或有机场的县区新冠肺炎发病风险显着高于其他县区,调整后的比值比(oddsratio,OR)分别为1.40(95%CI 1.14-1.72),2.07(95%CI 1.61-2.67),1.31(95%CI 1.02-1.68),和 1.70(95%CI 1.31-2.22)。GAM和LMM的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的发病与气象因素呈非线性关系,高罹患率与较低平均温度、中等累积降水和较高风速显着相关。上述三个气象因子之间存在显着两两交互作用,低温和中等降水的地区新冠肺炎发病风险较高;温暖地区新冠肺炎发病风险与风速呈正相关。4.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原始和简化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在 0.8 左右,模型表现佳。外部验证结果显示,原始模型和简化模型对较高以上风险地区预测准确率较高,达到了 70%以上,原始模型和简化模型分别对较高风险和高风险地区预测有优势。各种因素对于预测的贡献度差异显着,原始模型中贡献度高的因素为人口密度、到流行中心的距离、超市和商场总数,简化模型中贡献度高的因素为到流行中心的距离和夜间灯光指数。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模型对新冠肺炎冬季疫情的外推性较好。模拟冬季重点地区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现两种模型对较高以上风险地区预测范围大体一致。研究结论1.2019年末至2020年初的中国大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街道地区中老年、女性和离退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较高;镇和乡中年、男性和农民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较高。HCW在街道的感染人数远远高于镇和乡。新冠肺炎可能从城市传播至农村。时空分析将全国省份分为了五种流行模式,并提示新冠肺炎可通过全国广域传播和局域扩散迅速造成大范围影响。2.武汉市HCW新冠肺炎罹患率高于non-HCW,高危地区的低级别医院应更注意新冠肺炎的院内传播防控。尽管综合医院配备了感染科和呼吸科,但普通科室(尤其是眼科)的HCW也应警惕新冠肺炎并做好防护。3.公共交通是新冠肺炎在中国大陆广域传播的危险因素,气温、降水和风速可以显着影响新冠肺炎的本地扩散。交通发达、低温和中等降水的地区新冠肺炎发病风险较高,风速较高的温暖地区发病风险也较高。因此,具备上述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应注意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新冠肺炎的传播。4.本研究建立的最大熵生态位模型在预测中国大陆重点城市和季节新冠肺炎暴发初期的传播风险方面具备高精确性的独特优势。夜间灯光数据的应用可使模型的构建更加简便,方便一线公共卫生工作者使用,为其它传染病的预测预警提供了方法学参考。创新性1.本研究发现2019年末至2020年初中国大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街道的中老年、女性和离退人员新冠肺炎感染风险较高;镇和乡的中年、男性和农民新冠肺炎感染风险较高。此外,本研究对新冠肺炎的流行模式进行了省级划分,以上结果目前未见报道。2.本研究在县区尺度探讨了中国大陆交通和气象因素对于新冠肺炎传播的影响,并报道了温度、降水和风速对于新冠肺炎传播的两两交互作用。3.本研究建立了中国大陆范围高分辨率新冠肺炎传播风险预测预警模型,并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代替传统多社会经济因素进行模型简化研究,为其它传染性疾病的预警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李欣[6](2021)在《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及基因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阐明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病学及基因特征,为控制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的研发升级提供科学的基线数据。方法1:采用描述性流行学研究,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2020年1月24日—2020年12月30日本土确诊病例以及2020年3月24日-2020年9月15日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2:采用内蒙古自治区境外航班分流输入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咽拭子样本,2例本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咽拭子样本,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复核阳性样本;通过二代测序对71例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COVID-19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和DNASTAR Lasergene Meg Align v7.1.0以及Phylo Suite v1.2.1进行进化树分析和基因序列比对;将所测得的全基因组序列传送至国家科学数据基因组中心鉴定基因片段变异(突变)位点。结果自2020年1月24日—2020年12月30日全自治区共报告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12例,无症状感染者7例,死亡病例1例;自2020年3月24日-2020年9月15日境外输入病例184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无死亡病例,1例复阳病例。全区共报告19起聚集性疫情,主要为家庭内部传播。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均出现聚集性病例。本地病例主要以聚集性病例为主;随着疫情的发展,病例由以本土传播为主转变为境外输入。疫情覆盖全自治区十一个盟(市),占自治区盟(市)总数的91.7%。报告地区首例病例为本土病例,病例报告地区为内蒙古自治区口岸城市满洲里市。NM-032,NM-037,NM-040属于B.1亚型,代表了可能为欧洲血统,在欧洲和从欧洲到世界其他地区传播;NMG-14BYS为B.1.1亚型,代表可能主要为欧洲血统;表示大概率从欧洲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NM-039为B.1.1.1亚型,代表可能为英国血统;NMG-188YS为B.1.283亚型为日本血统。满洲里毒株为B.1.1亚型,代表可能主要为欧洲血统。结论1.内蒙古自治区新冠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聚集性发病,本土和境外输入病例男性女性发病率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人群易感。2.2020年6株境外输入病例新冠病毒代表株,基因定型为B基因型(L基因型),血统可能为欧洲血统。内蒙古自治区基因变异的变异位点较少。3.本研究提示在预防和控制COVID-19的流行中,应重视群体性流行。除了隔离病人外,跟踪、筛选和隔离那些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也很重要。特别是对于疫区健康人群来说,自我隔离是关键。4.提示阳性病例痊愈后仍有复阳的的可能性,建议对痊愈的阳性病例全部粪便采样,进行核酸检测。防止出现再传染的现象。5.满洲里疫情是由俄罗斯输入的新冠病毒(B基因型欧洲家系分支)引起的。由俄罗斯入境工作人员传入,有两条传播链。传播途径为人-人,物-人。

魏鸿园[7](2021)在《普通居民、大学生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歧视及与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普通居民及大学生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歧视现状;探索调查对象对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与对新冠肺炎康复者歧视之间的关联性,并进一步分析疾病恐惧感在新冠肺炎相关知识与对新冠肺炎康复者歧视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从而为预防疾病歧视的发生提供数据基础。方法根据疾病病耻感的理论框架编制针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歧视量表,预调查选取在校大学生和普通居民各90人,对编制的量表并进行信效度评价。在安徽省内选取在校大学生和普通居民共1400人作为正式调查的研究对象,通过电子问卷的形式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歧视、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疾病恐惧感等研究内容;运用SPSS23.0、Excel2010等软件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采用KMO指标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检验量表的信效度;对调查对象对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歧视状况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线性相关分析;中介效应模型用于检验疾病恐惧感在新冠肺炎知识与新冠肺炎歧视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调查最终有效样本量为1386,其中男性574人,女性812人。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歧视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51,因子的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良好,GFI=0.924,CFI=0.921,NFI=0.914,RMSEA=0.085,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新冠肺炎相关知识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57。不同人群类型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歧视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95,P<0.001);按照不同人群进行分组后,结果显示:医学生中,不同性别人群在情感的分与歧视总分上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19,P=0.004);普通居民中,不同家庭居住地人群对新冠肺炎康复者歧视的情感方面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32,P=0.003);普通居民中,不同家庭居住地人群对新冠肺炎康复者歧视的情感方面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32,P=0.003)。在医学生群体中,家人中有无参加防疫工作在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歧视总分有差异(P=0.034),家人中有参加防疫工作的调查对象其歧视程度低。研究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新冠肺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全部回答正确的人数占研究对象总数的90.69%,而对新冠肺炎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全部回答正确的人数仅为研究对象总数的31.65%。不同性别、不同家庭居住地、家人中有无参与防疫工作的人群其对新冠肺炎预防知识的掌握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新冠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其实程度成负相关(r=-0.238,P<0.01);恐惧感在新冠肺炎相关知识与对新冠肺炎康复者歧视程度之间的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6.17%。结论本次研究编制的新冠肺炎相关知识量表与对新冠肺炎康复者歧视量表较好,可以用来作为评估人群对新冠肺炎相关知识与对新冠康复者歧视的测量工具;提高人群对于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水平,可减少歧视现象的发生;在预防歧视的发生时应关注不同年龄、对新冠肺炎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同人群的知识普及与之前患病(非新冠)人群的心理疏导。

李颖[8](2021)在《基于GBRT集成模型的新冠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及世界经济遭受重创,虽然我国经济有所复苏,但世界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并伴随衰退风险。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及未来走势的预测,对我国及全球经济的恢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有诸多专家学者对此已做一定分析,但主要集中在对一般宏观经济指标的基本分析,而针对新冠疫情这一新形势下,对宏观经济预测指标研究并利用算法建模预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新冠疫情的特点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路径,构建了新冠疫情下的宏观经济预测指标体系,分析2020年宏观经济指标受疫情影响的现状。并基于宏观经济预测指标数据,利用统计回归模型和机器学习经典算法进行探索分析,择优选出鲁棒性好、泛化能力强的GBRT集成算法模型,基于该模型对2021年四个季度的GDP同比增速进行预测,由此得出促进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如下:首先,基于国内外新冠疫情相关数据,利用热力图、词云图等方式可视化展现新冠疫情呈现的特征,探索其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路径。在已有宏观经济预测指标集的基础上,从产业结构、消费水平、社会投资等7个方面构建了新冠疫情下宏观经济预测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现状分析,并将其与疫情相关数据作关联性分析,发现各种宏观经济指标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差别较大。其次,为了进一步探究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指标季度GDP同比增速的影响程度,基于1998年-2020年各宏观经济预测指标的数据,先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等进行探索性分析,发现数据无法满足多元线性回归假设要求,且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波动较大的数据预测精度不高。于是进行基于树模型、核空间、集成学习的机器学习经典算法建模探索,根据R2、MSE、MAE指标优选出GBRT集成算法模型,并引入复工复产率及疫苗接种率这两个控制变量,在乐观、中观、悲观情景下对2021年四个季度GDP同比增速进行预测。最后,根据特征分析、路径分析、现状分析、关联度分析及预测分析,发现新冠疫情下宏观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业生产回归常态,第三产业恢复缓慢;消费尚未走出困境,投资增速较同期回落;进出口恢复虽快,外贸仍存不确定性;经济恢复尚未牢固,衍生风险仍未消失。并由此提出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强建设数字经济,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深度挖掘内需消费,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发挥生产链优势,加大稳外贸力度;保障财政政策不转弯,加速提升疫苗覆盖率。

何素艳[9](2020)在《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科学应对、有效防范我国学校体育中的雾霾风险,研究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应对行为问题,引入了风险沟通和风险认知变量,探讨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风险认知概念维度及其测量,调查了学校和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风险认知、风险沟通和应对行为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现象理论,揭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机制,提出了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措施,以期为学校和体育活动参与者积极应对雾霾提供依据和指导。为提高研究效度,研究采用了探索性序列混合研究设计、聚敛混合研究设计和嵌套混合研究设计,具体采用了知识图谱方法、访谈法、描述性质性研究、扎根理论、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得出如下结论:(1)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概念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概念包括信息告知、宣传平台、信息反馈三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认知概念包括主观感受、主观评价、理性判断三个维度。(2)研究编制的《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量表》是单维度,即积极应对;《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量表》包含主动获取知识和被动接收信息两个维度;《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认知量表》包含危害性和恐惧性两个维度,三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测量推荐标准,可以用来测量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和风险认知三个变量。(3)雾霾影响下,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呈现出高雾霾风险认知和弱应对行为,学校呈现出低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4)人口统计学变量是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风险沟通、风险认知、应对行为的影响因素,但总体解释力较弱,风险沟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验和政策监管,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暴露程度和信息传播,应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危害认知、信息传播和行业制度。(5)体育活动雾霾应对知行悖离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及现象,主要观点为:在行政干预下,风险沟通能引发积极应对行为;在现实条件限制下,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雾霾危害共识导致回避应对行为,肤浅的危害认知难以促进参与者的积极应对行为,风险认知对积极应对行为的影响离不开条件因素的支持。(6)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的雾霾风险沟通正向影响应对行为,风险沟通正向影响风险认知,风险认知正向影响应对行为,风险认知在风险沟通对应对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不完全中介作用,学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雾霾风险知识讲授与雾霾信息告知,促进体育活动参与者积极应对雾霾风险。(7)北方多数地方的雾霾天学校体育活动叫停标准存在阈值设置偏高和学校叫停户外体育活动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故研究提出雾霾天体育活动叫停标准的建议,即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分别根据AQI>150、AQI>200、AQI>300阈值标准,达到阈值即刻叫停户外体育活动。(8)总体看,体育活动参与者视角的雾霾应对措施较为有限,有利的场馆环境条件和相关的政策与制度是促进参与者个体积极应对雾霾的有力保障。未来研究需要转向相关政策和制度方面,解决雾霾影响后体育教学的补偿问题、体育活动叫停标准问题和学校规范开展风险沟通的问题。呼吁相关部门出台行业政策和制度,如《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应急预案》,以促进参与者个体的雾霾积极应对行为,保障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序、规范、合理开展。

钱捷[10](2020)在《中国大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要流行病学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现代社会,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2009年在我国首次发现的新发蜱媒传染病,其流行区域不断扩大,发病人数逐年增加,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优先关注的疾病之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自 2019年底出现以来,造成全球大流行,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本研究对SFTS和COVID-19的发生、发展等进行系统分析,旨在认识这两种在我国首先发现且危害严重的新发传染病的时空传播动态、流行季节、环境影响因素和人群分布等重要流行病学特征,揭示其高风险地域、高感染季节和高危人群,为制定精准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的思路。研究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China Information System for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CISDCP),分别收集中国大陆地区 2010-2018年SFTS报告病例,及截至2020年2月27日COVID-19确诊病例的监测数据。信息包括病例的性别、年龄、发病日期、确诊日期、死亡日期、职业、现住地址国标等信息。人口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气象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包括每日平均气温、每日累计降水量、每日平均相对湿度、每日日照时长。通过SPSS 24.0对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分布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比较不同性别间发病率或罹患率、重症和危重病症比例及病死率与年龄、发病省份和诊断间隔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导致疾病重症和危重症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研究疾病严重程度及病死率的性别差异。利用ArcGIS 9.2软件绘制发病率或罹患率、病死率的空间分布地图。创建热图以量化各区域SFTS季节性规律,利用R软件绘制时间序列图。计算月度发病数与各气象因素的Pearson相关系数。研究结果2010年至2018年共报告SFTS患者15234例。发病率从2010年的0.08/百万上升至2016年的2.21/百万,九年的年平均发病率为1.27/百万。病死率2010年最高,达14.02%,随后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2.51%,2017、2018年两年又略有上升,至5.57%。九年总体病死率为4.48%。SFTS年均发病率和病死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SFTS空间分布不断扩展,感染区域从2010年的7省30个县扩大到2018年的20省253个县,各省年均发病率和病死率差异显着,99%病例持续集中在山东省、河南省等7个地区。SFTS发生存在季节性规律。超过96%的病例发生在每年4-10月份,不同纬度地区的发病高峰时段稍有差异。北纬40-45度地区发病高峰较晚,疾病流行周期短,北纬30-35度地区发病高峰较早,疾病流行周期长。SFTS流行的季节性与流行地域的气温、气湿、降水、日照时长等气候因素密切相关。SFTS发生与转归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年均发病率为1.40/百万人,显着高于男性(1.15/百万人),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1.21;但女性相对于男性病死风险低(3.85%vs 5.20%,OR=0.74)。疾病发生的性别差异与年龄有关,40-69岁组女性发病率显着高于男性。所有年龄组女性病死率均低于男性。采用多因素分析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后,年均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性别仍然存在显着差异。至2020年2月27日,中国大陆共报告确诊COVID-19病例78832例。COVID-19罹患率、重症和危重病症比例和病死率均随年龄升高而增长。女性罹患率显着高于男性(RR=1.06),而女性的重症和危重病症比率和病死率则显着低于男性,OR值分别为0.84和0.55,疾病发生与转归的性别差异明显。不同省份COVID-19罹患率、重症和危重病症比例、病死率的差异较大。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不同性别间罹患率、重症和危重病症比例、病死率的差异仍然显着。结论SFTS的人群分布、空间分布的流行特征存在显着差异。不同纬度地区发病高峰及疾病流行周期显着不同,地理和气候是影响疾病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SFTS及COVID-19均呈现发病率和病死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特征;发病率性别差异显着;在比较各年龄组病死率时可见在所有年龄组女性患者的病死率均低于男性患者。对SFTS及COVID-19上述流行病学特征的发,现特别是2种疾病发生和转归性别差异的共同特点,深化了对SFTS及COVID-19传播和流行特征的认知,为有效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SARS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统计学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ARS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统计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21世纪以来英国主流媒体视域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以《泰晤士报》涉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英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一)以某一时段内某一家或多家媒体的涉华报道为研究对象
        (二)从某一视角切入进行研究
        (三)基于具体案例进行的研究
    二、外国媒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研究
        (一) 外媒非典报道研究
        (二) 外媒新冠肺炎报道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理论框架
    三、研究方法
        (一) 内容分析法
        (二) 比较分析法
        (三) 文本分析法
    四、研究对象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 报道时间段的选定
        1. 非典相关涉华报道的时间段选定
        2. 新冠相关涉华报道的时间段选定
        (三) 报道样本的获取
    五、类目建构
        (一) 高层次框架
        1. 文章篇幅
        2. 报道框架
        (二) 中层次框架
        1. 消息来源
        2. 态度倾向
        (三) 低层次框架
        1. 高频关键词
        2. 新闻标题
第四章 研究发现
    一、《泰晤士报》涉华非典报道和新冠肺炎报道分析
        (一) 涉华报道总体概况
        1. 涉华非典报道量分布特点
        2. 涉华新冠肺炎报道量分布特点
        3. 小结
        (二) 涉华报道框架分析
        1. 高层次框架——宏观的议题建构
        2. 中层次框架——内容与态度建构
        3. 低层次框架——文本意义建构
        (三) 《泰晤士报》涉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1. 《泰晤士报》非典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2. 《泰晤士报》新冠肺炎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一) 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二) 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变化的原因
        1. 媒体格局的变化
        2. 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性和波及范围
        3. 全球化的推进
        4. 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二、改善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国际舆论的应对建议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4)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居民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COVID-19疫情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流程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与居民消费行为的文献综述
    2.2 从众消费的文献综述
    2.3 稀缺性消费的文献综述
    2.4 健康消费的文献综述
    2.5 体验消费的文献综述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恐惧管理理论
    3.2 补偿控制理论
    3.3 风险感知理论
    3.4 以上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关系
第4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设计
    4.2 问卷调查程序
    4.3 公开数据的获取与匹配
    4.4 问卷调查变量的测量
    4.5 信度与效度分析
    4.6 整体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
    4.7 各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分析
    4.8 同源性偏差检验
    4.9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统计方法
第5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一疫情对居民从众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5.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5.4 统计分析结果
    5.5 研究小结与讨论
第6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二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6.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6.4 统计分析结果
    6.5 研究小结与讨论
第7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三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7.1 研究背景
    7.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7.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7.4 统计分析结果
    7.5 研究小结与讨论
第8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四疫情对居民体验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8.1 研究背景
    8.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8.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8.4 统计分析结果
    8.5 研究小结与讨论
第9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总结
    9.2 研究局限
    9.3 相关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时空尺度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国大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特征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
        3.1 新冠肺炎疫情人群分布特征及街道、镇、乡比较
        3.2 我国大陆新冠肺炎流行曲线及街道、镇、乡比较
        3.3 我国大陆新冠肺炎县区级罹患率地图及时空聚集分析
        3.4 我国新冠肺炎流行模式分区
        3.5 我国新冠肺炎防控和放宽措施及其对疫情的影响
    四、讨论
第二部分 武汉市医务人员新冠肺炎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的多中心比较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
        3.1 武汉HCW和non-HCW病例的基本特征比较
        3.2 武汉市HCW和non-HCW病例发病到诊断的时间
        3.3 武汉市HCW和non-HCW病例的时空分布比较
        3.4 HCW感染新冠肺炎和恶化的危险因素
    四、讨论
第三部分 交通和气象因素对新冠肺炎在中国大陆传播的影响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
        3.1 描述性分析
        3.2 交通因素对新冠肺炎广域传播的影响
        3.3 气象因素对新冠肺炎本地扩散的影响
    四、讨论
第四部分 中国大陆新冠肺炎传播风险预测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
        3.1 描述性分析
        3.2 原始模型和简化模型的建模研究
        3.3 各影响因素对于新冠肺炎风险概率预测的贡献度
        3.4 原始模型和简化模型的实证研究
        3.5 重点城市和季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模拟情景的传播风险预测
    四、讨论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件

(6)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及基因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新冠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概况
    1.2 国内外新冠肺炎流行趋势
2 材料与方法
    2.1 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和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学分析
        2.1.4 诊断标准
    2.2 新冠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2.2.1 样本来源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结果判定
        2.2.5 RNA纯度和浓度的测定
        2.2.6 新冠病毒基因型鉴定
        2.2.7 实验室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新冠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
        3.1.1 时间分布
        3.1.2 聚集性疫情概述
        3.1.3 人群分布
        3.1.4 地区分布
        3.1.5 发病诊治及时性
        3.1.6 病例严重程度分析
        3.1.7 粪便标本检测阳性病例总体情况分析
        3.1.8 满洲里市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3.2 新冠病毒基因型分析
        3.2.1 新冠病毒同源性分析
        3.2.2 新冠病毒变异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新型冠状状病毒肺炎流行特征分析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7)普通居民、大学生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歧视及与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1.1 测量量表的编制
        2.2.1.2 新冠肺炎康复者歧视量表的信度及效度评价
        2.2.1.3 新冠肺炎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与对新冠肺炎康复者歧视的关联性研究
        2.2.1.4 对新冠肺炎康复者歧视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5 恐惧在新冠肺炎相关知识与对新冠肺炎康复者歧视程度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2.2.2 调查方法
        2.2.3 质量控制
        2.2.3.1 设计阶段
        2.2.3.2 调查阶段
        2.2.3.3 数据整理与分析阶段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量表的编制与评价
        3.1.1 新冠肺炎康复者歧视量表条目的筛选结果
        3.1.1.1 量表的信度分析
        3.1.1.2 量表的效度分析
        3.1.2 对新冠肺炎康复者歧视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3.1.2.1 因子聚合效度
        3.1.2.2 因子区分效度
        3.1.2.3 模型拟合效度
        3.1.3 新冠肺炎相关知识量表条目的筛选结果
        3.1.3.1 量表的信度分析
        3.1.3.2 量表的效度分析
        3.1.4 新冠肺炎相关知识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3.1.4.1 因子聚合效度
        3.1.4.2 因子区分效度
        3.1.4.3 模型拟合效度
    3.2 新冠肺炎歧视现况
        3.2.1 不同人群类型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歧视
        3.2.2 按人群类型分组不同性别人群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歧视
        3.2.3 按人群类型分组家庭居住地不同人群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歧视
        3.2.4 按人群类型分组家人有无参加防疫工作对新冠康复者的歧视
        3.2.5 按人群类型分组所在区/县有无确诊病例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歧视
    3.3 新冠肺炎知识现况
        3.3.1 新冠基础知识得分情况
        3.3.2 调查对象不同基本特征与新冠基础及预防知识得分的比较
        3.3.3 不同人群类型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得分情况的组间比较
        3.3.4 按人群类型分组家庭居住地不同人群的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得分比较
        3.3.5 按人群类型分组不同性别人群对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得分比较
        3.3.6 按人群类型分组家人有无参加防疫工作人群对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得分的比较
        3.3.7 按人群类型分组所在区县有无确诊病例人群对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得分的比较
    3.4 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歧视与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关联分析
    3.5 疾病恐惧感在新冠知识与新冠歧视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3.5.1 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对新冠肺炎康复者歧视及恐惧的相关分析
        3.5.2 恐惧在新冠肺炎相关知识与对新冠肺炎康复者歧视程度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4 讨论
    4.1 量表的信效度
        4.1.1 信度
        4.1.2 效度
    4.2 新冠知识掌握差异
    4.3 新冠肺炎相关知识与对新冠康复者歧视程度的关联
    4.4 对新冠肺炎康复者歧视程度的影响因素
        4.4.1 年龄
        4.4.2 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得分
        4.4.3 之前因患病(非新冠)受到疏远
    4.5 恐惧在新冠基础知识与对新冠康复者歧视程度之间的中介效应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病耻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8)基于GBRT集成模型的新冠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机器学习经典算法基本原理
    2.1 决策树算法
    2.2 SVM算法
    2.3 集成学习算法
    2.4 交叉验证
第3章 新冠疫情下宏观经济预测指标体系构建及基本分析
    3.1 新冠疫情特征及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路径分析
    3.2 新冠疫情下宏观经济预测指标体系构建
    3.3 宏观经济预测指标的现状动态分析
    3.4 宏观经济预测指标与疫情相关数据的关联性分析
第4章 基于GBRT集成模型的新冠疫情下宏观经济预测研究
    4.1 基于统计回归模型的探索
    4.2 基于机器学习经典算法的探索
    4.3 宏观经济预测的GBRT集成模型研究
第5章 新冠疫情下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5.1 新冠疫情下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9)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体育活动风险应对行为与风险认知研究
        1.2.2 风险沟通研究
        1.2.3 雾霾风险与体育活动应对研究
        1.2.4 我国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的考虑
    1.3 研究的具体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方法
        2.2.2 资料分析方法
3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调查问卷》编制
    3.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质性研究
        3.1.1 引言
        3.1.2 研究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讨论
        3.1.5 小结
    3.2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量表编制
        3.2.1 引言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2.4 讨论
        3.2.5 小结
    3.3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调查问卷》其他题项的编制
        3.3.1 引言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现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问卷调查法
        4.2.2 数理统计法
        4.2.3 访谈法
        4.2.4 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调查总体情况
        4.3.2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讨论
        4.4.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总体特征
        4.4.2 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
        4.4.3 混合研究方法的结果验证
    4.5 小结
5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理论研究
    5.1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应对行为实质理论研究
        5.1.1 引言
        5.1.2 研究方法
        5.1.3 结果与分析
        5.1.4 讨论
        5.1.5 小结
    5.2 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形式理论研究
        5.2.1 问题的提出
        5.2.2 研究假设
        5.2.3 研究方法
        5.2.4 结果与分析
        5.2.5 讨论
        5.2.6 小结
    5.3 本章小结
6 学校体育活动雾霾风险应对措施研究
    6.1 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叫停标准研究
        6.1.1 问题的提出
        6.1.2 分析方法
        6.1.3 文本制定存在的问题
        6.1.4 “叫停”实践存在的问题
        6.1.5 讨论
        6.1.6 小结
    6.2 建议出台《重污染天气学校体育活动应急预案》
        6.2.1 实践问题
        6.2.2 具体建议
    6.3 建议出台《雾霾天气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6.3.1 实践问题
        6.3.2 具体建议
    6.4 自下而上的体育活动雾霾风险沟通实践
        6.4.1 相关提案
        6.4.2 提案效果评价
    6.5 研究局限与展望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Ⅳ
附录Ⅴ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中国大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要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国大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三间分布特征分析
    (一) 前言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二部分 中国大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季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前言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三部分 中国大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性别差异比较分析
    (一) 前言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四部分 中国大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征及性别差异比较分析
    (一) 前言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的性别差异及其医学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SARS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统计学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济影响与应急处置机制研究[D]. 李秋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
  • [2]21世纪以来英国主流媒体视域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以《泰晤士报》涉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为例[D]. 井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2)
  • [3]双边冲突事件对旅游流影响的作用机制及效应评估 ——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为例[D]. 邢剑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居民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COVID-19疫情的实证分析[D]. 宋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时空尺度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及风险预测研究[D]. 魏佳特. 山东大学, 2021(12)
  • [6]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及基因特征分析[D]. 李欣.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02)
  • [7]普通居民、大学生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歧视及与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关联性研究[D]. 魏鸿园.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基于GBRT集成模型的新冠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研究[D]. 李颖.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9]基于风险认知与沟通的学校体育活动参与者雾霾应对行为研究[D]. 何素艳. 山西大学, 2020
  • [10]中国大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要流行病学特征研究[D]. 钱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标签:;  ;  ;  ;  ;  

非典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统计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