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湿部电荷检测技术及设备

造纸湿部电荷检测技术及设备

一、造纸湿部电荷检测技术与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林凌蕊[1](2020)在《OCC废纸浆二次淀粉离子化改性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快递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废旧纸箱(OCC)的循环利用程度越来越高。由于OCC废纸反复循环利用后力学性能难以满足产品使用要求,现已普遍采用酶解淀粉(表面施胶淀粉)对瓦楞原纸和包装纸进行表面施胶。然而,在废纸回收过程中,酶解淀粉极易从纤维表面溶出形成二次淀粉污染物。二次淀粉会促进系统中微生物繁殖,还会严重影响生产系统和产品质量,并造成宝贵淀粉资源的浪费。因此,掌握二次淀粉的基本理化特性对其进行化学处理,使其重新回用到造纸系统有利于减少淀粉资源的浪费与污染问题,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通过模拟瓦楞原纸淀粉表面施胶及OCC废纸制浆生产过程,将酶解淀粉糊经表面施胶-干燥-溶解的基本工艺步骤,分析与掌握OCC废纸制浆过程中二次淀粉溶解规律及其理化特性;对二次淀粉进行离子化改性,研究分析二次淀粉离子化改性前后的湿部化学特性,掌握二次淀粉离子化改性的最佳工艺;考察改性二次淀粉在纤维表面的吸附和留着历程,实现二次淀粉的资源化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二次淀粉溶解过程中,随着温度提高、作用时间延长以及剪切力作用的增强,二次淀粉的溶解率不断增加,且呈现前期溶解速度较快,后期趋于平缓的特点。当溶解条件达到1500r/min机械剪切力,在90℃、30min时二次淀粉几乎可以实现完全溶出。由于造纸系统中95%以上的白水作为OCC废纸的碎解用水循环回用,如此反复使得二次淀粉在循环水中的浓度不断累积,浓缩机废水中的淀粉含量为4.5 g/L~4.8 g/L。溶出的二次淀粉由于其非离子特性无法离开造纸系统变成污染物并造成系统负担。二次淀粉经阴、阳离子化改性后其留着效果均可提高3倍以上。二次淀粉在羟基间氢键和机械拦截作用下有14.8%左右可留着在纤维表面,但此过程为可逆吸附,与纤维间的连接并不紧密,淀粉容易再次流失到造纸湿部系统。经H2O2改性后的阴离子淀粉在CPAM的“架桥”作用下可以留着到纤维上,其中8%H2O2改性条件下制备的阴离子淀粉羧基含量较高为0.15%,在体系温度70℃,接触时间50s,CPAM用量为0.10%时,二次淀粉的留着率升高至52.4%;经CTA阳离子醚化剂改性后的阳离子淀粉可以直接留着在纤维上,其中10%CTA用量改性条件下的阳离子淀粉取代度最高为0.086,在体系温度70℃,接触时间为50s时,二次淀粉的留着率升高至56.7%。将改性后的二次淀粉回用到造纸系统,结果表明:助留助滤体系的构建均对细小纤维的留着、纸张物理性能有一定积极作用。其中H2O2用量为4%条件下制备的阴离子淀粉对纸张强度性能提高最为显着。在阴离子淀粉/CPAM/凹凸棒土助留助滤体系中,凹凸棒土用量高于1.0%时,对纸张物理性能产生不利影响。CPAM的加入可以在一定程度完善阳离子淀粉单组分助留助滤体系,进一步改善湿部特性及纸张物理性能。对比二次淀粉的阴阳离子化改性,阴离子淀粉在纤维表面的留着率及对纸性的增强稍有逊色,但在经济效益及减少二次污染方面占有的优势。此外,二次淀粉回用到造纸湿部并将其转移出造纸系统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也是解决二次淀粉污染浪费问题的最优方式。

闫宁[2](2020)在《典型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参数的检测及过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纸浆流送和纸幅成形过程中,造纸湿部非纤维性化学品的添加有助于改善纸张的质量性能、提高湿部的成形效率、保证纸机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然而,化学品合成工艺控制不当会带来化学品有效含量或取代度失准、产品中有毒副产物超标等问题,并最终导致化学品在产品质量、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方面不达标。因此,在兼顾环保的同时为了实现化学品的少量高效使用,必须对湿部化学品的质量提出严苛的管控要求,这对于降低生产成本、维持湿部平衡以及整个造纸工艺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国内纸厂在使用化学助剂中缺乏必要的监测和控制手段,而一些传统落后的检测概念以及检测手段又难以满足各类新型助剂关键参数(如有效含量、取代度、含氯有害副产物、储存及使用过程中稳定性等)的检测要求,不利于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性能的准确及时评估。因此,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湿部化学品的质量性能、安全性能以及过程稳定性等,基于顶空分析技术和紫外可见光谱技术,本论文开发了一些快速准确、科学合理的新方法用于湿部化学品关键参数的检测。针对目前化学品固含量或水分指标检测概念和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引入了“有效固含量”的概念,并且基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建立了准确快速的定量方法。包括:一种双波长紫外可见光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PAE)溶液的有效固含量的新方法;一种基于离子液体辅助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快速测定烷基烯酮二聚体乳液(AKD)有效含量的新方法;一种基于示踪剂光谱衰减技术快速测定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的浓度新方法;一种基于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丙烯酰胺(PAM)的水分含量新方法。这些方法学的建立从样品实质有效成分的角度出发,检测结果客观准确,对产品质量真伪的有效鉴别以及在后续湿部的应用添加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依据。此外,AKD乳液有效含量测定方法中首次采用离子液体辅助模式,这对于其他检测方法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建立了造纸湿部关键生物质基化学品脱乙酰度或取代度的检测新方法。首先,建立了一种基于自动化顶空分步滴定技术高效测定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基于酸化后壳聚糖分子上的-NH3+基团呈弱酸性质,并且采用碳酸氢钠代替传统氢氧化钠溶液作为碱滴定剂,根据所释放的CO2信号与滴定剂体积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最终产品的脱乙酰度值。在此基础上结合透析作用,开发了同时测定羧甲基壳聚糖脱乙酰度和取代度的相反应顶空气相色谱方法。其次,建立了多波长光谱技术测定纳米纤维素羧基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亚甲基蓝作为示踪剂,基于离子交换反应以及多波长光谱解析最终得到纳米纤维素羧基计算公式,该方法克服了混合溶液中亚甲基蓝与其缔合产物光谱高度叠合的问题。最后,建立了一种基于离子交换的可见光谱技术测定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阳离子淀粉结构上的结合氯含量来描述其取代度。建立了PAE树脂溶液中残余单体环氧氯丙烷(ECH)及其水解或酸解产物1,3-二氯-2-丙醇(DCP)和3-氯-1,2-丙二醇(MCPD)有害氯组分的检测新方法。首先,建立了一种基于内标校正法的相平衡顶空顶气相色谱技术测定PAE树脂溶液中挥发性有机氯(ECH和DCP)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选择性高,可以对各含氯物质单一组分进行分别定量检测,且不需要预处理和外标校准操作,提高了检测效率。其次,建立了一种基于相反应的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PAE树脂溶液中MCPD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高碘酸盐对MCPD上的邻二醇进行选择性氧化,其氧化产物甲醛被硼氢化钠还原为甲醇,最终通过GC-FID分析甲醇可以实现MCPD的间接定量。与参考方法相比,该方法精准度高,十分适用于PAE树脂溶液中MCPD的定量检测。建立了相关湿部化学品过程参数的检测方法及合成与使用过程控制的手段与模型评价方法。首先,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自动程序升温结合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AKD蜡片熔点的新方法,该方法简单、准确并且自动化程度高。其次,建立了AKD乳液在储存和造纸工艺过程中水解反应的动力学模型,考察了工艺过程参数(温度、时间和体系p H)对AKD乳液水解行为的影响,通过数学拟合得到AKD在储存和造纸工艺过程中的水解动力学模型,为AKD乳液在造纸湿部工艺中的实践应用及过程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最后,利用紫外光谱技术对PAE树脂合成工艺过程中的实时粘度及环氧化反应程度进行监测与控制,这为PAE合成工艺的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控制手段。

王永盛[3](2020)在《利用原淀粉颗粒构建超分子胶体类造纸助剂》文中指出淀粉在造纸工业中应用广泛,常借助水解、氧化或衍生化调控其特性,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淀粉基助剂的工业生产多涉及共价化学反应,伴有副产物生成。在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造纸过程“绿色化”已成为必然要求。同时,在淀粉科学与技术领域中,主客体包合为淀粉功能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以超分子科学和淀粉科学为理论先导,以离子型双亲配体的利用为着眼点,仅以玉米原淀粉、离子型双亲配体和水为原料,在无任何副产物生成的条件下,利用热致拆解及主客体包合,探索了超分子胶体的构建规律,并对其作为湿部助剂的效能进行了探究。主要研究设想包括:(1)在加热条件下,原淀粉颗粒在含水体系中发生“去结晶化”和“尺寸缩减与部分拆解”,体系中既有游离大分子,又有大分子组装体,具有显着的多元尺度亲水胶体特征;(2)引入双亲配体后,其疏水尾部自动识别大分子螺旋空腔,借助非共价作用进入腔内,亲水的离子头部则暴露在外且与水发生亲和作用,形成离子型包合物;(3)鉴于原淀粉组分与结构的复杂性,在热致拆解和主客体包合的作用下,分散液具有多元化超分子胶体特征,在造纸湿部体系中具有潜在利用价值。以配体种类及其用量为核心变量,以浊度、溶胀度、溶解度和包合指数为关键指标,借助碘染色策略,探索了主客体包合规律。超分子胶体体系具有显着的多元化特征,既有微米尺度类球形颗粒,又有更小尺度的分子组装体。在淀粉糊液中,低分子双亲配体(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四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引入可诱导超分子结构的形成。主客体包合使分散液的浊度降低,亲水性、润胀度和溶解度增大,表明淀粉大分子在含水体系中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增加。在超分子胶体体系中,配体疏水端被包合在螺旋结构内部,在热作用下可实现主客体分离。主客体比例对超分子胶体的特性有重要影响。当配体用量低于1.5%(以原淀粉绝干质量为基准)时,主体特征明显,主客体包合使淀粉膜的透明度提高约40%,伸长率提升22%。当配体用量为6%时,超分子胶体的客体特征显着,经冷冻干燥的超分子胶体在室温下即可溶于水中。主客体包合具有饱和性,在一定条件下,包合指数可接近80%。主客体包合亦具动态性(即配体可迁移),进而赋予淀粉抑菌特性。在超分子胶体体系中,配体的亲水端暴露在水中,使其具有带电特性,与纸浆纤维等组分具有静电结合潜力。将阳离子超分子胶体用于造纸湿部,探究了其对填料结合能力、纸页强度等指标的影响。其添加可提高填料结合能力,其效能与氢键粘接、静电吸附等湿部科学内涵密切关联。阳离子超分子胶体的留着特性对助留助滤体系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膨润土微粒助留助滤体系的利用可显着改善阳离子超分子胶体的综合效能,填料留着率、填料结合因子和纸页强度均明显提升。

胡倩[4](2019)在《壳聚糖微粒助留助滤系统的应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现代造纸湿部系统日益复杂化、高速化和封闭化,对湿部的助留助滤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传统造纸助剂大多是化石基产品,很难满足生物降解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亟需探索适合现代湿部系统且环境友好的生物基助留助滤产品。壳聚糖(Chitosan)作为天然阳电性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可生物降解性、可再生性、生物相容性、抑菌性等特点,可与膨润土(Bentonite)、纳米二氧化硅(Nano-silica)等组成较为理想的微粒助留助滤系统。本论文以壳聚糖-膨润土(Cs-Bent)、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Cs-Ns)微粒助留助滤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比较了Cs单元系统、Cs-Bent微粒系统、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膨润土(Cation polyacrylamide-Bent)微粒系统、Cs-CPAM-Bent三元微粒系统和Cs-Ns纳米系统的助留助滤性能和成纸物理性能;探索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和分子量对Cs-Bent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索Cs用量(因素A)、Ns用量(因素B)、剪切速度(因素C)和剪切时间(因素D)对Cs-Ns系统的影响;基于Mintab软件的全因子试验分析,对Cs-Ns系统的添加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与Cs单元系统相比,Cs-Bent微粒系统可形成更均匀致密的微絮聚体,填料留着率、浆料滤水性能、成纸匀度及强度指数分别提高了41.35%、32.28%、9.28%、9.05%,其匀度及强度更优于未添加助留剂的空白样,故Cs-Bent微粒系统可改善常规Cs单元系统所引起的匀度及强度损失严重的问题。(2)比较膨润土微粒助留系统发现,Cs-Bent系统尽管在助留助滤性能方面弱于CPAM-Bent系统,但是在改善成纸匀度、提高抗张强度方面具有优势,成纸匀度和抗张强度较CPAM-Bent系统分别提高了178.41%、71.13%。Cs-CPAM-Bent系统结合了两者优势,解决了CPAM-Bent系统高留着滤水率与低成纸匀度强度的矛盾,实现了高留着、高滤水、高成纸匀度及高强度。(3)Cs-Bent微粒系统中,壳聚糖在中等脱乙酰度或低分子量时,系统助留助滤效果最好;脱乙酰度或者分子量越高,系统成纸匀度及强度越好。低分子量壳聚糖与膨润土协同作用好,高分子量壳聚糖和膨润土再絮聚作用较差。(4)与空白样相比,Cs-Ns纳米系统填料留着率、浆料滤水性能及成纸抗张指数分别提高了119.03%、17.78%、5.24%。这表明Cs-Ns纳米系统兼具助留助滤和纸页增强的效果。与Cs单元系统相比,添加0.05%用量的Ns的Cs-Ns纳米系统的填料留着率、滤水性能、抗张指数和匀度指数分别提高了9.90%、11.2%、6.50%、0.85%,表明添加少量的Ns都可以显着提高Cs单元系统的助留助滤性能,改善抗张及匀度性能。(5)Cs-Ns系统的单因素实验发现,随Cs用量的增加,填料留着率和匀度指数减少,抗张指数增高。随Ns用量的增加,打浆度、抗张指数和匀度指数都呈下降趋势,填料留着率先降低再增加。填料留着率受剪切时间的影响并不显着,滤水性能、匀度及强度指数均在45s时最佳。在低剪切速度下填料留着较好,高剪切速度下的成纸抗张指数较好,匀度指数和滤水性能均在1000rpm的剪切速度下最佳。系统不依赖于高剪切进行解絮聚且在高剪切下的再絮聚和抗剪切能力均很强。(6)经Mnitab软件进行全因子实验优化,助留助滤性能、匀度指数、抗张指数为响应时的最优方案分别是A0.05%-B0.15%-C1000 rpm-D45s、A0.5%-B0.05%-C1400 rpm-D45s、A1.5%-B0.05%-C1400 rpm-D45 s。

刘皓月[5](2019)在《纳米纤维素提高烟草基片填料留着率的研究》文中认为在造纸法烟草基片生产中,通过加入填料(碳酸钙)赋予烟草基片良好的物理性能,进而改善其燃烧性能和使用品质,同时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实际生产中,由于填料粒径偏小使其极易在纸机湿部流失,导致烟草基片中填料留着率偏低。流失的填料会进入白水循环系统,增加了白水处理负担,同时影响到纸机的运行、清洁度和化学品的使用效率。因此生产过程中常常加入助留剂提高填料粒子以及其他细小组分的留着来保证烟草基片中细小纤维和填料的含量。然而填料含量的增多会带来另一个技术难题,即过多的填料阻碍纤维间的氢键结合作用,降低了烟草基片的强度。烟草基片强度下降,使得生产过程中出现“断纸”问题,给烟草基片的批量化生产带来不便。因此选择合适助剂,用以提高填料粒子和细小纤维的留着,同时又能保证烟草基片的强度。本论文研究了纳米纤维素作为助留剂用以提高烟草基片填料留着率和改善烟草基片的物理性能以及机械强度的过程,并就优选的阳离子纳米纤维素(CCNF-3)絮聚碳酸钙填料的行为进行初探。第一,本论文以烟草浆为主要原料,碳酸钙为填料,通过过滤留着测试仪模拟烟草基片生产时的湿部环境。首先探究了不同长度和电荷量的纳米纤维素对烟草浆料滤水留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纳米纤维素长度的增加,烟草浆料的滤水性能有所提高,而留着率变化不明显。然而纳米纤维素电荷量的增加,却能够有效提高烟草浆料的留着,同时改善滤水性能。经过综合对比分析,选取电荷量为0.980 mmol/g的阳离子纳米纤维素(CCNF-3)作为后续实验研究的助剂。第二,比较了阳离子壳聚糖、阳离子瓜尔胶、CCNF-3(单元体系对烟草浆料滤水留着和碳酸钙留着性能的效果。结果表明,三者的助留助滤能力为阳离子壳聚糖>阳离子瓜尔胶>CCNF-3。此外,三者均能降低滤液中的阳离子需求量。为了进一步提高CCNF-3的助留助滤能力,使其分别与阳离子壳聚糖和阳离子瓜尔胶组成双元体系,探究双元体系下烟草浆料的滤水留着性能和碳酸钙的留着率。结果表明,双元体系的助留助滤能力优于单元体系。当阳离子壳聚糖用量0.1%时,随着CCNF-3用量的提高,烟草浆料的滤水性能有所改善,然而当阳离子壳聚糖用量超过0.18%时,会对烟草浆料的滤水有负面作用。当阳离子纳米纤维素用量为0.18%,阳离子瓜尔胶用量为0.1%时,烟草浆料留着率为82.9%,填料留着率为40.1%,较单独使用0.18%的CCNF-3分别提高了 3.8%,20.8%;较单独使用0.1%的阳离子瓜尔胶时分别提高了 1.4%和8.4%。此时,烟草浆料滤水时间为18.6 s,较未添加二者的浆料滤水时间下降10.1 s,较单独添加0.18%的CCNF-3时滤水时间降低了 5.2 s。双元体系对滤液阳离子需求量也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总体比较来看,阳离子壳聚糖与CCNF-3双元体系中对滤液阳离子需求量的改善效果略低于阳离子瓜尔胶与CCNF-3双元体系对滤液阳离子需求量的改善效果。第三,采用预絮聚的加填方式,通过实验室手抄片制备工艺抄造烟草基片,探究CCNF-3助留作用下烟草基片的性能。结果表明,CCNF-3与碳酸钙形成复合填料后易于截留在片基的表面,提高了碳酸钙填料在烟草基片中的留着,并改善了烟草基片的物理性能和机械强度。当碳酸钙添加量30%,CCNF-3用量7%时,填料留着率从32.71%(CCNF-3用量0%)提高至44.74%,而烟草基片的强度未出现下降的趋势。此外,烟草基片的松厚度和透气度分别提高了 3.0%和15.1%,同时片基的柔软度提高了 28%。通过烟草基片的SEM图像中也可以发现,填料的留着赋予烟草基片良好的结构性能。第四,利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监测了碳酸钙粒子在CCNF-3作用下的聚集行为。结果表明,随着CCNF-3用量的增加,碳酸钙絮体的粒径增大,当CCNF-3用量由0%增加至0.3%时,絮体的平均弦长由12 μm提高至28 μm。然而碳酸钙填料絮体会随着搅拌转速的增加发生破碎的、解絮。当搅拌速度由300 rpm增加到600 rpm时,碳酸钙絮体的平均弦长下降,当转速恢复至300 rpm时,絮体的平均弦长又恢复至原来的尺寸,絮体的可逆性较好,可逆指数达到87.2%。

王春俭[6](2019)在《OCC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研究及其资源化利用》文中指出瓦楞原纸与箱板纸生产原料几乎100%来自于回收的废旧纸箱(OCC),为克服OCC废纸纤维劣质化,提升纸和纸板的强度性能,淀粉表面增强剂成为了瓦楞原纸及箱纸板制造企业生产线标配。然而,在OCC制浆过程中淀粉又将从纸浆纤维表面溶解进入水中成为二次淀粉,因其非离子特性,既没有吸附功能,也没有被吸附的官能团,只能送污水处理,这不仅是对宝贵淀粉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会在废物处理过程消耗大量财政资源。因此,掌握废纸纸浆纤维表面淀粉膜的溶解行为及其特点,有助于实现在生产过程中二次淀粉的资源化利用,为清洁造纸生产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参考。通过模拟废纸淀粉表面施胶流程,剥离纤维表面的硬化淀粉膜,模拟废纸制浆中的二次淀粉。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曲面分析等手段,研究二次淀粉在不同淀粉施胶量、处理时间、体系温度、剪切力、合成表面施胶剂作用下的溶解特性,了解与掌握淀粉膜在水相与浆水体系中的溶解历程。总结二次淀粉溶解特点,并优化实验及验证实际生产工艺中OCC二次淀粉的溶解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过氧化氢离子化改性技术对二次淀粉进行离子化改性,检测改性前后二次淀粉理化特性的区别,以及不同条件下二次淀粉的留着效果及对资源化应用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二次淀粉在水相体系中,初始阶段淀粉由于其亲水特性,趋向于润胀,当溶解温度提高,溶解时间变长,水分子运动加剧,水分子能轻易进入淀粉内部,当润胀达到临界点,二次淀粉间的氢键连接断裂,二次淀粉颗粒解离,实现真正溶解,而在高二次淀粉施胶量时,由于水相中淀粉溶解度达到饱和,溶解温度和溶解时间对其作用不再明显,其溶解度在该条件情下较低。当二次淀粉在浆水体系时,由于其自身特性以及氢键作用,二次淀粉紧密的黏附在纤维表面,二次淀粉随纸料于水中碎解,当温度低于60°C,二次淀粉的亲水特性使其润胀,而润胀的淀粉颗粒通过纤维之间的相互摩擦,脱离纤维表面,但是由于温度无法使淀粉充分润胀,其溶解度较低。当温度高于75°C,二次淀粉易润胀破裂,并且浆水体系中纤维的存在,使得润胀的二次淀粉易被纤维与纤维之间的搓揉作用加快解离,溶解速度加快。而对于淀粉与烷基烯酮二聚体(AKD)类合成表面施胶剂复配后形成的二次淀粉,由于AKD的作用,二次淀粉物化特性发生变化,二次淀粉亲水性下降,无法快速润胀,二次淀粉溶解率进一步降低。将上述二次淀粉溶解特性代入实际OCC生产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生产过程中超过90%的二次淀粉能够完全溶解,这种溶解淀粉具有非离子成分而成为污染物。同时对二次淀粉留着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羧甲基纤维素(CMC)体系中CMC的存在一定程度抑制了纸料的湿部性能,导致二次淀粉留着情况不佳,而凹凸棒土在CPAM/凹凸棒土、CMC/CPAM/凹凸棒土的助留体系中通过其表面的负电荷与阳离子助剂链尾发生桥联,对二次淀粉的留着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CMC/CPAM/凹凸棒土前端加入一定量阳离子电荷的聚合氯化铝可以改善CMC的过阴离子化对二次淀粉控制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对二次淀粉进行离子化改性后,离子化程度的增加能够进一步提高二次淀粉的留着,纸料滤水速度及Zeta电位提高,并且离子化改性的二次淀粉经固着后能提高纸料的物理性能,达到资源化回用的目的。

袁金霞[7](2017)在《细菌纤维素的添加对纸浆湿部化学及AKD施胶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造纸工业的快速发展,纸张在生产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其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细菌纤维素是由细菌合成的天然可再生的纤维素,具有高纯度、结晶度以及优良的机械性能,也是造纸中良好的添加剂。细菌纤维在造纸工业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改善纸张性能、特种纸的制备、纸质膜的制备、电子纸以及老化纸张修复等方面。为了更好地指导细菌纤维在造纸中的应用,本文研究了细菌纤维的电化学性能及其对高聚物CPAM的吸附性能,探讨了添加细菌纤维后其对浆料的电化学性能,滤水性能及对加填纸张物理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细菌纤维的添加对不同浆料AKD施胶性能的影响和改善纸张AKD施胶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纤维具有和植物纤维相同的化学结构,其结晶度和纯度高于针叶木纤维。经PFI分散30000 r后的细菌纤维长度为0.25 mm,宽度为19.5μm,阳离子需求量和Zeta电位约是针叶木纤维的11倍和5倍。细菌纤维对高聚物CPAM的吸附饱和时间为30 min,温度和pH的升高有利于细菌纤维对CPAM的吸附。当无机盐NaCl的含量低于0.005 mol/L时,微量无机盐有利于细菌纤维对CPAM的吸附。研究发现细菌纤维的添加,使得浆料阳离子电荷需求量和Zeta电位绝对值增大,滤水时间增加。当浆料打浆度较高或细小组分含量较高时,少量细菌纤维(2%)的添加有利于浆料的滤水。细菌纤维的添加,有利于PCC填料的留着。在CS/CPAM双元助留体系作用下,3%的细菌纤维能使PCC填料的留着率达95%,使加填纸张的撕裂指数、抗张指数、耐破指数分别增加15%、19.6%、33.3%,但纸张透气度降低。细菌纤维的添加会降低纸张AKD的施胶度,加入5%的细菌纤维后浆料对AKD的吸附量是未添加时的2倍。助留助滤剂CS和CPAM的使用能够提高添加了细菌纤维的纸张施胶度。在CS→PAE/壳聚糖→AKD→CPAM的添加位置下,少量施胶增效剂PAE和壳聚糖(0.2%)的加入,能够使纸张施胶度提高60%左右。PAE的最佳在熟化温度为125℃,熟化时间为90 min;壳聚糖的熟化温度是85℃C,熟化时间30 min。

陈晨[8](2016)在《造纸白水回用过程中DCS聚集历程与机理》文中指出高新鲜水需求量和废水排放量是造纸行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实行白水循环回用是解决这一现状的有效措施。白水循环程度的提高会导致系统中溶解与胶体物质(Dissolved and Colloidal Substances,简称DCS)以及无机电解质的富集,其中DCS易因外界操作条件变化或与系统中积累的Ca2+等多价金属离子作用而失稳聚集,形成难电离的胶黏物与沉积物,因失去负电性而难以通过常规化学方法去除,严重恶化造纸湿部环境,影响纸机运行性能。掌握不同动力学参数影响下DCS聚集形成胶黏物与沉积物历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及机理,对DCS及无机电解质控制与消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通过Py-GC-MS技术对文化用纸生产线网下白水中的DCS进行了组成及来源分析,检测了DCS的基本特性及其在无机电解质作用下的稳定性。根据DCS来源分析结果,以自制游离松香酸钠和硬脂酸钠作为胶体物质(colloidal substances,简称CS)模拟物,以聚丙烯酸钠作为溶解物质(dissolved substances,简称DS)模拟物,并以此为原料制得混合CS模拟物及DCS模拟物,通过检测不同动力学参数影响下模拟物与Ca2+反应前后溶液的浊度及Zeta电位,观测胶黏物与沉积物的尺寸及形态,分析胶黏物的结构特征及亲疏水性特点,系统研究了单一CS模拟物、混合CS模拟物以及DCS模拟物由游离态聚集发展成胶黏物与沉积物的历程及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检测了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简称PEI)在不同条件下对DCS模拟物的固着效果及对纸料湿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用纸白水中的DCS主要来源于造纸过程中添加的化学助剂以及木材原料的抽出物,其中施胶剂或木材原料树脂所占比例较大。去无机电解质后的DCS呈负电性,以平均粒径为1.656μm的颗粒均匀分散在白水中,在中碱性及低温条件下呈现较好的稳定性。Ca2+、Na+能引起DCS失稳,且失稳程度随金属离子价态增大及浓度升高而增大。控制白水电导率在1887μS/cm以下可减小无机电解质对DCS稳定性的影响。单一CS模拟物、混合CS模拟物及DCS模拟物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及分散稳定性随pH值升高而提高。CS模拟物极易与Ca2+进行离子交换,形成黏性高、具有聚集成大颗粒倾向且呈疏水性的胶黏物;其在低浓时以游离态的单个分子形式与Ca2+反应,形成的胶黏物尺寸较小,当CS模拟物积累到一定浓度后会形成以亲水基向外的胶束,并在Ca2+作用下碰撞聚集或径向层层吸附,或以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增长成大尺寸的胶黏物。混合CS模拟物在Ca2+作用下失稳聚集的程度比单一CS模拟物大;DS模拟物与Ca2+作用会形成不溶性沉积物,但其在足够加入量下可通过空间稳定机理防止胶黏物更大程度的失稳聚集。系统pH值越高、DCS模拟物积累量越多、金属离子浓度越大且价态越高,胶黏物与沉积物的生成量就越多。降低无机电解质浓度并控制Na+浓度小于40 mmol/L、Ca2+浓度小于5 mmol/L、Al3+浓度小于0.1 mmol/L,将减少胶黏物与沉积物的生成量。PEI用量增加会导致DCS模拟物的固着率和留着率增大,纸料滤水速度及Zeta电位升高,网下滤液的阳离子需求量降低。Ca2+会影响PEI的固着效用,但可改善纸料滤水性能。因此,防止造纸白水系统中DCS聚集形成胶黏物与沉积物,并将其有效转移出造纸系统的关键是降低Ca2+等多价金属离子的含量。

吴盼[9](2014)在《粉煤灰基新型硅酸钙填料的湿部化学行为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粉煤灰是燃煤在锅炉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颗粒物,通过协同作用与联产技术利用粉煤灰制备新型硅酸盐填料的技术已经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制得粉煤灰基新型硅酸钙(FACS)用作造纸填料,达到了节约纤维原料和高值化利用固体废弃物的目的。FACS与常规填料相比在填料性能上有很大的特殊性,因而在湿部化学行为上与常规填料有着较大差异。本文研究了FACS的物理化学性能和加入FACS后浆料的留着滤水性能、电荷特性、对湿部化学品的吸附特性及纸张的施胶性能、强度和光学性能等,对FACS湿部化学行为特征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在与常规填料进行了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确定FACS的湿部化学状态控制,旨在寻求适宜于新型硅酸钙造纸矿物填料的湿部控制技术。实验结果发现,在填料性能方面,FACS呈多孔蜂窝状聚集体结构。与GCC和PCC相比,FACS具有较低的密度、磨耗值,较高的325目筛余物含量、吸油值,比表面积和含水率。在电荷特性方面,与PCC和GCC相反,FACS带有较强的负电荷,并且所带电荷量是它们的近60倍。研磨性能发现,在研磨的前20min里,FACS表面的孔隙结构易被破坏为较小的碎片并露出实心结构。研磨20min之后,随着研磨时间的增加粒度降低缓慢。对抄造性能的研究发现,填料用量的增加对FACS加填浆料的滤水不利。FACS由于有较好的吸附性能而具有净化白水的功能。与GCC加填纸相比,FACS加填纸具有更好的光学性能、留着率和松厚度,但是强度性能比GCC加填纸差。对比CPAM单元助留体系,CPAM/Bentonite双元体系和CS单元体系发现, CPAM和CPAM/Bentonite体系对留着的改善最为显着,只有CPAM-Bentonite体系对FACS加填纸的滤水性能有所改善。Zeta电位接近于0时,CPAM和CPAM/膨润土双元体系下(膨润土用量0.1%),GCC加填浆料的CPAM用量约为0.04%,而FACS加填浆料的CPAM用量超过0.08%;CS单元体系下GCC加填浆料的CS用量约为1%,而FACS加填浆料的CS用量为1.5%。实验研究了不同粒径FACS在不同助留体系中的留着滤水特性以及成纸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填料粒径的增大,FACS加填浆料的留着率和滤水时间都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CPAM单元和CPAM/膨润土双元助留体系对留着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对FACS加填纸的滤水性能的改善不明显。填料经过研磨后,可能暴露出更多的Ca2+,导致浆料电导率和Zeta增加。随着填料粒径的增加,白水的阳离子需求量降低,抗张指数和撕裂指数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总体上,粒径越小时纸张的不透明度和白度越高,松厚度越低。采用可见光光谱法考察了FACS对淀粉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FACS对阳离子淀粉的吸附量远大于PCC、GCC,但对阴离子淀粉的吸附量小于PCC。粒径越小时,FACS对淀粉的吸附量越大,并且对阳离子淀粉的吸附量远大于对阴离子淀粉的吸附量。FACS对阳离子淀粉的吸附平衡时间为30min,对阴离子淀粉的吸附平衡时间为20min。FACS对淀粉的吸附,同时受静电作用和比表面积的影响,静电作用的影响更显着。在FACS的生产实践中,可以保留填料的多孔性带来纸张高松厚度等优势,而通过降低FACS颗粒所带的负电荷量来避免消耗过多的阳离子助剂。实验过程中采用阳离子淀粉(CS)预絮聚FACS的方法对FACS填料进行改性,研究结果表明:CS是一种较好的填料预处理助剂,与普通加填相比,预絮聚FACS加填可以较好地改善纸料的滤水性能,提高纸料留着率和成纸强度,达到相同的纸张性能时,CS用量也相对较低。预絮聚FACS工艺,操作简单,纸张性能较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实验研究了FACS对AKD浆内施胶的影响。与常规PCC填料相比,FACS加填纸的AKD施胶效率较低。通过设计正交实验优化FACS加填纸施胶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影响硅酸钙加填纸的AKD施胶效果的各因素的主次关系依次为:CS用量>PAE用量>PAE加入点>CPAM用量。正交实验的最优水平是:CS用量为1%,PAE用量为0.1%,CPAM用量为0.04%,PAE加入点为阳离子淀粉之后。在此工艺下纸张施胶度为27.55g·m-2。硅酸钙加填纸施胶度受阳离子淀粉用量的影响较大,提高阳离子淀粉用量能显着提高纸张施胶度。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FACS对施胶剂AKD的吸附,发现FACS对AKD的吸附量和吸附率较高且远大于PCC和GCC。但是通过工艺优化后FACS的AKD施胶效果只比PCC略低,研究表明被FACS吸附的AKD可以重新产生施胶效果。

李师珍[10](2014)在《β-CD基共聚物的合成及在废纸造纸湿部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废纸浆大量的使用和白水封闭循环程度的提高,虽然在节水节能上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时它也给造纸业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大量溶解性胶体物质的产生(DCS)。其主要来自木质素、半纤维素、亲脂性抽出物和造纸助剂,且大部分带有阴离子电荷特点,所以当它富集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不可避免的对阳离子助剂的作用效果、纸机的运行和纸张的性能带来影响。目前,较好的处理DCS的办法是在浆水体系中加入固着剂使其固着到纤维上,然后随着纸张一起带离抄纸系统。但是,目前现有的固着剂对胶体物质的去除效果都比较好而对溶解物质的去除不理想,所以开发一种能同时去除溶解胶体物质的固着剂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合成了一种含有β-环糊精(β-CD)结构且带阳离子电荷的聚合物,利用环糊精的空腔结构和表面多羟基以及带阳离子电荷的特点,同时去除溶解胶体物质并把其固着到纤维上,其能够较好的去除废纸浆中的DCS。以DMF为溶剂、三乙胺为缚酸剂,利用丙烯酰氯与β-CD进行酯化反应,得到改性单体丙烯酰基-β-环糊精(β-CD-A),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谱(1HNMR)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的引入了双键。并研究了其改性工艺条件。再在以过硫酸铵(APS)/亚硫酸氢钠(SBS)为氧化还原体系下,在水溶液中引发β-CD-A和阳离子单体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AC)共聚,得到最终产物阳离子环糊精聚合物(C-CDP)。对其进行了FT-IR和1HNMR表征,结果表明其结构与理论结构一致。并通过阳离子电荷密度和特性粘度研究了聚合反应条件。研究了C-CDP作为固着剂在控制废纸浆中的DCS的效果,并与PAC和PEI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滤水性能较空白时提高了17.5%,比PAC的14.81%的高,比PEI的43.21%的小,说明其起到了絮聚的作用;在用量为0.2%时电导率下降了4.57%;去除浊度效果较好,去除效率为98.67%,好于PAC的81.51%和PEI的97.55%;在用量为1%时阳离子需求量下降了97.10%;对COD的去除效果为48.17%,好于PAC的35.07%和PEI的36.12%。且当体系pH值变化时,PAC和C-CDP比PEI能够更好的适应碱性环境。最后研究了C-CDP/CPAM/MMT三元体系控制废纸浆DCS的作用与效果,当C-CDP的用量为0.2%、CPAM用量为0.1%、MMT用量为0.2%时,C-CDP、CPAM、MMT三组分之间对浊度、阳离子需求量和COD的去除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废纸浆的Zeta电位绝对值逐渐减小,滤水性能提高45.06%,电导率下降约4.57%。其控制效果好于C-CDP单元体系和C-CDP/CPAM双元体系。这为在高DCS环境下的助留助滤体系的选择上又提供了一种新的体系。

二、造纸湿部电荷检测技术与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造纸湿部电荷检测技术与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OCC废纸浆二次淀粉离子化改性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OCC废纸浆
        1.1.1 OCC废纸浆利用现状
        1.1.2 OCC废纸制浆中淀粉污染问题
    1.2 淀粉在造纸中的应用
    1.3 淀粉污染控制技术现状
        1.3.1 气浮处理法
        1.3.2 絮凝沉淀法
        1.3.3 生物处理法
        1.3.4 造纸处理新技术
    1.4 淀粉改性方法
        1.4.1 物理改性
        1.4.2 生物改性
        1.4.3 化学改性
    1.5 淀粉基吸附材料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OCC废纸制浆中二次淀粉的基本理化特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仪器及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OCC制浆废水中淀粉含量测定
        2.2.3.2 纸张抄片
        2.2.3.3 表面施胶淀粉的制备
        2.2.3.4 二次淀粉的溶解特性与制备
        2.2.3.5 自制二次淀粉制备
        2.2.3.6 二次淀粉的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OCC制浆废水中淀粉含量的分析
        2.3.2 二次淀粉的溶解特性
        2.3.3 二次淀粉的粘均分子量分析
        2.3.4 二次淀粉的FT-IR与 XRD分析
        2.3.5 二次淀粉的TG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次淀粉的阴离子化改性与留着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原料、仪器及试验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阴离子化淀粉的制备
        3.2.3.2 淀粉的FT-IR分析
        3.2.3.3 电荷需求量
        3.2.3.4 羧基含量及分子量测试
        3.2.3.5 纤维浆料的制备
        3.2.3.6 动态滤水实验
        3.2.3.7 淀粉留着性能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阴离子淀粉的基本理化特性
        3.3.2 阴离子淀粉在造纸湿部的留着性能
        3.3.2.1 CPAM基本特性研究
        3.3.2.2 CPAM用量对阴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3.3.2.3 浆料温度对阴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3.3.2.4 浆料pH对阴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3.3.2.5 接触时间对阴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次淀粉的阳离子化改性与留着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原料、仪器及试验方法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阳离子化淀粉的制备
        4.2.3.2 阳离子取代度的测试
        4.2.3.3 淀粉的FT-IR分析与电荷需求量
        4.2.3.4 动态滤水实验
        4.2.3.5 淀粉留着性能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阳离子淀粉的基本理化特性
        4.3.2 阳离子淀粉在造纸湿部的留着性能
        4.3.2.1 浆料温度对阳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4.3.2.2 浆料pH对阳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4.3.2.3 时间对阳离子淀粉留着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二次淀粉的资源化回用
    5.1 前言
    5.2 实验原料、仪器及试验方法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3.1 纤维浆料的制备
        5.2.3.2 阴离子淀粉助留助滤体系
        5.2.3.3 阳离子淀粉助留助滤体系
        5.2.3.4 细小纤维留着率
        5.2.3.5 纸张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阴离子淀粉的资源化回用
        5.3.1.1 阴离子淀粉/CPAM
        5.3.1.2 阴离子淀粉/CPAM/凹凸棒土
        5.3.2 阳离子淀粉的资源化回用
        5.3.2.1 阳离子淀粉
        5.3.2.2 CPAM/阳离子淀粉
        5.3.3 二次淀粉的改性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典型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参数的检测及过程评价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造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1.2 我国造纸化学品市场分析
        1.1.3 我国造纸化学品市场质量管理现状
    1.2 造纸湿部化学品分类及其作用
    1.3 湿部关键化石基/合成类助剂的介绍
        1.3.1 烷基烯酮二聚体
        1.3.2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
        1.3.3 聚丙烯酰胺
    1.4 湿部关键生物质基助剂的介绍
        1.4.1 淀粉及其醚化衍生物
        1.4.2 壳聚糖及其羧化衍生物
        1.4.3 羧甲基纤维素与纳米纤维素
    1.5 湿部化学品关键质量参数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5.1 AKD定量分析的研究现状
        1.5.2 PAE树脂的质量安全评估
        1.5.3 生物质基化学品的取代度或脱乙酰度定量分析
    1.6 顶空分析技术
        1.6.1 顶空分析技术发展历程
        1.6.2 静态顶空分析技术的原理
        1.6.3 静态顶空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分配系数的影响因素
        1.6.4 静态顶空分析的常用技术及其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7 紫外-可见光谱技术
        1.7.1 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1.7.2 紫外-可见光谱的常用技术及其在制浆造纸领域的应用
    1.8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8.1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1.8.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造纸湿部化学品水分或有效含量检测新方法的建立
    2.1 双波长紫外光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的有效固含量
        2.1.1 前言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本节小结
    2.2 基于离子液体辅助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烷基烯酮二聚体乳液的有效含量
        2.2.1 前言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本节小结
    2.3 基于示踪剂光谱衰减技术快速测定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的浓度
        2.3.1 前言
        2.3.2 实验部分
        2.3.3 结果与讨论
        2.3.4 本节小结
    2.4 基于多次抽提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丙烯酰胺的水分含量
        2.4.1 前言
        2.4.2 实验部分
        2.4.3 结果与讨论
        2.4.4 本节小结
第三章 造纸湿部关键生物质基化学品脱乙酰度或取代度测定新方法的建立
    3.1 基于顶空分步滴定技术测定壳聚糖的脱乙酰度
        3.1.1 前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本节小结
    3.2 基于相反应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同时测定羧甲基壳聚糖的取代度和脱乙酰度
        3.2.1 前言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本节小结
    3.3 基于多波长光谱技术测定纳米纤维素的羧基含量
        3.3.1 前言
        3.3.2 实验部分
        3.3.3 结果与讨论
        3.3.4 本节小结
    3.4 基于离子交换的可见光谱技术测定阳离子淀粉的取代度
        3.4.1 前言
        3.4.2 实验部分
        3.4.3 结果与讨论
        3.4.4 本节小结
第四章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中有害氯组分检测新方法的建立
    4.1 基于常规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中挥发性有机氯含量
        4.1.1 前言
        4.1.2 实验部分
        4.1.3 结果与讨论
        4.1.4 本节小结
    4.2 基于相反应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溶液中3-氯-1,2-丙二醇含量
        4.2.1 前言
        4.2.2 实验部分
        4.2.3 结果与讨论
        4.2.4 本节小结
第五章 相关化学品物化参数检测及合成与使用过程控制评价方法的建立
    5.1 基于多次抽提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测定烷基烯酮二聚体蜡片的熔点
        5.1.1 前言
        5.1.2 实验部分
        5.1.3 结果与讨论
        5.1.4 本节小结
    5.2 烷基烯二聚物乳液在储存和造纸工艺过程中的水解动力学研究
        5.2.1 前言
        5.2.2 实验部分
        5.2.3 结果与讨论
        5.2.4 本节小结
    5.3 用于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树脂合成工艺控制的紫外光谱技术
        5.3.1 前言
        5.3.2 实验部分
        5.3.3 结果与讨论
        5.3.4 本节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利用原淀粉颗粒构建超分子胶体类造纸助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淀粉的组成与结构
    1.3 淀粉胶体与淀粉回生
    1.4 淀粉包合物与主客体识别
    1.5 淀粉-双亲型配体包合物
        1.5.1 淀粉-脂肪酸包合物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1.5.2 淀粉复合物在造纸领域的应用
        1.5.3 淀粉-脂肪酸包合物的特性
        1.5.4 淀粉-脂肪酸盐包合物的应用
    1.6 超分子胶体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思路、内容及创新点
2 原淀粉基超分子胶体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2 阳离子超分子胶体的制备
        2.2.3 淀粉分散液浊度
        2.2.4 淀粉溶解度和润胀度
        2.2.5 淀粉胶体分散液碘染色
        2.2.6 紫外可见光光谱和包合指数
        2.2.7 X射线衍射
        2.2.8 样品洗涤与元素分析
        2.2.9 红外光谱和差式量热扫描仪
        2.2.10 显微形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淀粉胶体分散液物理性质的变化
        2.3.2 直链淀粉-离子型双亲配体包合结构的形成
        2.3.3 淀粉超分子胶体结构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3 原淀粉基超分子胶体的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3.2.2 淀粉超分子胶体冷冻干燥样品的溶解
        3.2.3 抑菌性能
        3.2.4 配体释放量
        3.2.5 淀粉超分子胶体透明膜的制备
        3.2.6 固体碘染色与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3.2.7 淀粉超分子胶体膜的不透明度、白度、抗张强度、伸长率
        3.2.8 淀粉膜的热重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淀粉超分子胶体的溶解特性
        3.3.2 淀粉超分子胶体的抑菌特性
        3.3.3 淀粉超分子胶体透明膜的特性
    3.4 本章小结
4 原淀粉基超分子胶体在造纸湿部的利用效能初探
    4.1 引言
    4.2 研究设想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材料和设备
        4.3.2 超分子胶体的制备
        4.3.3 纸样的制备
        4.3.4 抗张强度、填料留着率、结合因子和滤水性的评价
        4.3.5 淀粉留着率的测定
        4.3.6 扫描电镜
        4.3.7 淀粉-阳离子超分子胶体与淀粉-阴离子超分子胶体的复配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淀粉-阳离子超分子胶体的湿部添加效果
        4.4.2 微粒助留助滤体系与淀粉-阳离子超分子胶体协同使用的效果
        4.4.3 两性淀粉超分子胶体复合体系用作造纸助剂的初步探索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壳聚糖微粒助留助滤系统的应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壳聚糖及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2.1 壳聚糖的结构及性质
        1.2.2 壳聚糖在造纸中的应用
        1.2.2.1 壳聚糖应用于助留助滤系统的研究状况
        1.2.2.2 壳聚糖应用于纸页增强的研究状况
    1.3 助留助滤系统的发展概况
    1.4 微粒助留助滤系统的种类及发展概况
        1.4.1 CPAM-膨润土微粒助留助滤系统
        1.4.2 阳离子淀粉-胶体二氧化硅微粒助留助滤系统
        1.4.3 微粒助留助滤系统研究现状
        1.4.3.1 无机微粒助留助滤系统
        1.4.3.2 有机微粒助留助滤系统
    1.5 助留助滤的作用机理
        1.5.1 助留作用机理
        1.5.2 助滤作用机理
        1.5.3 微粒助留助滤系统的作用机理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不同脱乙酰度和不同分子量壳聚糖的制备及表征
    2.1 主要原料、仪器及试验方法
        2.1.1 主要实验原料与化学药品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1.3.1 不同分子量和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的制备
        2.1.3.2 壳聚糖脱乙酰度的测定
        2.1.3.3 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
        2.1.3.4 红外光谱检测
        2.1.3.5 表观粘度及电荷密度的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的制备及表征
        2.2.1.1 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的制备及测定
        2.2.1.2 红外光谱分析
        2.2.2 不同分子量壳聚糖的制备及表征
        2.2.2.1 分子量的测定
        2.2.2.2 红外光谱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性质的壳聚糖对Cs-Bent微粒系统的影响
    3.1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及实验方法
        3.1.1 实验药品与原料
        3.1.2 实验主要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3.1 助剂的配制
        3.1.3.2 纸页的抄造
        3.1.4 分析方法
        3.1.4.1 扫描电子显微(SEM)
        3.1.4.2 电位及助留助滤性能的测试
        3.1.4.3 成纸性能检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壳聚糖脱乙酰度对Cs-Bent微粒系统性能的影响
        3.2.1.1 脱乙酰度对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3.2.1.2 脱乙酰度对成纸物理性能的影响
        3.2.1.3 扫描电镜的分析
        3.2.2 壳聚糖分子量对Cs-Bent微粒系统性能的影响
        3.2.2.1 分子量对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3.2.2.2 分子量对成纸物理性能的影响
        3.2.2.3 扫描电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单元系统与Cs-Bent微粒系统的比较
    4.1 主要原料、仪器及试验方法
        4.1.1 实验药品与原料
        4.1.2 主要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3.1 助剂的配制
        4.1.3.2 不同助留助滤系统的助剂添加
        4.1.3.3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壳聚糖单元系统(Cs)和双元微粒系统(Cs-Bent)的比较
        4.2.1.1 助留助滤性能的比较分析
        4.2.1.2 成纸物理性能的比较分析
        4.2.1.3 壳聚糖-膨润土微粒助留助滤机理分析
        4.2.2 微粒助留助滤系统(Cs-Bent、CPAM-Bent、Cs-CPAM-Bent)的比较
        4.2.2.1 助留助滤和成纸物理性能的比较分析
        4.2.2.2 Cs-Bent系统和CPAM-Bent系统纤维絮聚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壳聚糖-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系统的性能及工艺研究
    5.1 实验药品、仪器及研究方法
        5.1.1 主要实验原料及仪器
        5.1.2 主要实验仪器
        5.1.3 实验方法
        5.1.3.1 纸页的抄造
        5.1.3.2 不同助留助滤系统的助剂添加方式
        5.1.3.3 Cs-Ns系统的工艺
        5.1.4 分析方法
        5.1.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5.1.4.2 助留助滤性能及成纸物理性能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Cs-Ns纳米系统与Cs单元系统的比较分析
        5.2.1.1 助留助滤性能比较
        5.2.1.2 成纸物理性能的比较
        5.2.1.3 扫描电镜分析
        5.2.2 助剂的用量对Cs-Bent纳米系统性能的影响
        5.2.2.1 对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5.2.2.2 对成纸物理性能的影响
        5.2.3 剪切速度和剪切时间对Cs-Ns纳米系统性能的影响
        5.2.3.1 剪切速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2.3.2 剪切时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Mintab软件全因子试验法优化Cs-Ns系统添加工艺
    6.1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以“打浆度”响应为例分析实验
        6.2.2 不同响应的显着因子的确定
        6.2.3 不同响应的方差分析
        6.2.4 影响助留助滤和成纸性能的因子分析和水平确定
        6.2.5 最优工艺参数确定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5)纳米纤维素提高烟草基片填料留着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填料在烟草基片中的应用现状
    1.2 提高烟草基片填料留着率的技术
        1.2.1 填料助留体系的优化
        1.2.2 填料改性
        1.2.3 填料预絮聚技术
        1.2.4 涂布加填技术
    1.3 纳米纤维素在造纸中的应用
        1.3.1 纳米纤维素作为纸张添加剂
        1.3.2 纳米纤维素作为纸张涂布材料
        1.3.3 纳米纤维素作为纳米纸的主要制备原料
    1.4 纳米纤维素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论文研究内容
        1.5.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原料的检测与分析
        2.2.2 浆料留着率和填料留着率的测定
        2.2.3 浆料滤水性能的测定
        2.2.4 滤液阳离子需求量和浊度的测试
        2.2.5 烟草基片的抄造
        2.2.6 烟草基片物检
        2.2.7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2.8 烟草基片灰分含量的测试
        2.2.9 絮凝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纳米纤维素的优选
        3.1.1 实验原料的分析
        3.1.2 不同长度纳米纤维素对浆料留着和滤水的影响
        3.1.3 不同电荷对浆料留着和滤水的影响
        3.1.4 阳离子纳米纤维素对浆料留着和滤水性能的影响
        3.1.5 小结
    3.2 双元助留助滤体系的探究
        3.2.1 单元体系的助留助滤效果
        3.2.2 双元体系的助留助滤效果
        3.2.3 单元体系对烟草浆料滤液阳离子需求量的影响
        3.2.4 双元体系对烟草浆料滤液阳离子需求量的影响
        3.2.5 小结
    3.3 阳离子纳米纤维素助留对烟草基片性能的影响
        3.3.1 阳离子纳米纤维素作为烟草基片助剂的理论基础
        3.3.2 烟草基片填料留着率的变化
        3.3.3 烟草基片物理性能的分析
        3.3.4 烟草基片抗张强度的变化
        3.3.5 小结
    3.4 阳离子纳米纤维素絮凝填料的行为探究
        3.4.1 纳米纤维素絮凝机理的理论假设
        3.4.2 平均弦长与粒径的关系
        3.4.3 阳离子纳米纤维素用量对碳酸钙絮聚的影响
        3.4.4 转速对碳酸钙絮聚的影响
        3.4.5 小结
4 结论
    4.1 论文的主要结论
    4.2 论文的创新点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6)OCC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研究及其资源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课题来源
第一章 绪论
    1.1 包装纸行业发展现状
    1.2 包装纸存在的问题与危机
    1.3 OCC废纸浆淀粉污染问题
    1.4 淀粉污染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5 拟使用的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二次淀粉在水相中溶解特性探究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仪器及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酶解淀粉制备
        2.2.2.2 模拟二次淀粉的制备
        2.2.2.3 溶解特性试验设计
        2.2.2.4 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
        2.2.2.5 水体系中二次淀粉溶解率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分析结果
        2.3.1.1 温度对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的影响
        2.3.1.2 溶解时间对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的影响
        2.3.1.3 溶质质量对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的影响
        2.3.2 水体系下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研究
        2.3.2.1 二次淀粉溶解特性试验结果及模型确定
        2.3.2.2 二次淀粉溶解特性回归方程建立和分析
        2.3.2.3 水体系中二次淀粉溶解的影响因素交互分析
        2.3.2.4 二次淀粉在水相中溶解特性历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CC二次淀粉溶解历程及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原料、仪器及实验方法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浆料的制备
        3.2.2.2 抄纸及表面施胶
        3.2.2.3 试验设计
        3.2.2.4 浆水体系中二次淀粉溶解率和溶出率的测定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浆水体系中二次淀粉在不同温度及时间其溶解变化
        3.3.2 浆水体系中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研究
        3.3.2.1 二次淀粉溶解率和溶出率试验结果
        3.3.2.2 二次淀粉溶解率和溶出率模型的建立和方差分析
        3.3.2.3 浆水体系下二次淀粉溶解率和溶出率的影响因素交互分析
        3.3.3 浆水体系中二次淀粉(AKD)溶解特性研究
        3.3.3.1 二次淀粉(AKD)溶解率试验结果
        3.3.3.2 二次淀粉(AKD)溶解率模型建立和方差分析
        3.3.3.3 浆水体系中二次淀粉(AKD)溶解率影响因素交互分析
        3.3.4 优化及验证试验
        3.3.5 应用数学模型计算实际工艺中二次淀粉溶解特性
        3.3.6 二次淀粉溶解特性历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次淀粉留着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原料、仪器及方法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二次淀粉的制备
        4.2.2.2 纸料的制备
        4.2.2.3 凹凸棒土分散处理
        4.2.2.4 动态滤水实验[102]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动态滤水实验(CPAM/CMC)
        4.3.2 动态滤水实验(CPAM/凹凸棒土)
        4.3.3 动态滤水实验(CMC/CPAM/凹凸棒土)
        4.3.4 动态滤水实验(PAC/CMC/CPAM/凹凸棒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次淀粉离子改性及其特性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原料、仪器及方法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2.1 OCC废水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5.2.2.2 模拟二次淀粉的制备
        5.2.2.3 化学改性模拟二次淀粉
        5.2.2.4 动态滤水实验
        5.2.2.5 二次淀粉资源化回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OCC二次废水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5.3.2 二次淀粉及改性淀粉的理化特性
        5.3.3 化学控制对湿部特性的影响
        5.3.4 二次淀粉的资源化回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7)细菌纤维素的添加对纸浆湿部化学及AKD施胶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细菌纤维素的概述
        1.2.1 细菌纤维素的生产
        1.2.2 细菌纤维素的结构
        1.2.3 细菌纤维素的性质
        1.2.4 细菌纤维素在造纸工业的应用
        1.2.5 细菌纤维素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3 造纸湿部化学主要研究方法
        1.3.1 动态滤水实验法
        1.3.2 测定Zeta电位法
        1.3.3 胶体滴定检测技术
    1.4 AKD的施胶机理和影响因素
        1.4.1 AKD施胶机理
        1.4.2 影响AKD施胶的因素
    1.5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细菌纤维的基本特性与湿部化学性能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药品和仪器
        2.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细菌纤维的红外分析
        2.3.2 细菌纤维的结晶度分析
        2.3.3 细菌纤维的热稳定性分析
        2.3.4 细菌纤维的纤维形态分析
        2.3.5 细菌纤维的电化学特性
        2.3.6 细菌纤维对高聚物CPAM的吸附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添加细菌纤维对浆料湿部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药品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细菌纤维对浆料电化学的影响
        3.3.2 细菌纤维对浆料滤水性能的影响
        3.3.3 细菌纤维对填料的留着率的影响
        3.3.4 细菌纤维对加填纸张性能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细菌纤维的添加对纸张AKD施胶性能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药品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细菌纤维的用量对浆料施胶度的影响
        4.3.2 助留系统对浆料AKD施胶的影响
        4.3.3 施胶增效剂对浆料施胶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工作的结论
    5.2 论文不足之处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5.3 本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造纸白水回用过程中DCS聚集历程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DCS的来源、危害及潜在应用价值
        1.1.1 DCS的来源
        1.1.2 DCS对湿部系统及成纸质量的影响
        1.1.3 DCS的潜在应用价值
    1.2 DCS的失稳与聚集
        1.2.1 胶体体系的稳定机理
        1.2.1.1 DLVO理论
        1.2.1.2 高聚物稳定胶体体系的理论
        1.2.2 DCS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2.2.1 无机电解质
        1.2.2.2 pH值
        1.2.2.3 溶解物质(DS)
        1.2.2.4 DCS的浓度及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1.2.2.5 阳离子聚合物
        1.2.2.6 其他因素
    1.3 DCS的分离检测及聚集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1.3.1 DCS的分离及检测技术
        1.3.2 DCS聚集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1.4 DCS的化学控制技术
        1.4.1 常用的DCS化学控制方法
        1.4.2 固着剂的类别及作用效果
        1.4.3 固着剂控制DCS的作用机理
        1.4.4 影响固着剂作用效果的因素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造纸白水中DCS的分离表征及稳定性初探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仪器及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白水中DCS、DS及CS的分离
        2.2.3.2 白水中固形物含量、灰分及金属离子含量测定
        2.2.3.3 阳离子需求量测定
        2.2.3.4 Py-GC-MS分析
        2.2.3.5 DCS的显微镜观察
        2.2.3.6 DCS稳定性实验
        2.2.3.7 浊度、Zeta电位、粒径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白水的基本物化特性及DCS的分离去盐效果
        2.3.2 白水中DCS的来源分析及基本特性
        2.3.2.1 白水中DCS的组成与来源分析
        2.3.2.2 DCS的形态分析
        2.3.2.3 DCS的电荷特性
        2.3.2.4 pH值与温度对DCS浊度的影响
        2.3.3 无机电解质对DCS稳定性的影响
        2.3.3.1 反应时间的确定
        2.3.3.2 Ca~(2+)、Na~+单独作用对DCS稳定性的影响
        2.3.3.3 Ca~(2+)、Na~+协同作用对DCS稳定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体物质的聚集历程及机理
    3.1 前言
    3.2 实验原料、仪器及实验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松香与硬脂酸原料分析
        3.2.3.2 CS模拟物的制备
        3.2.3.3 CS模拟物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稳定性实验
        3.2.3.4 CS模拟物在不同质量浓度下的稳定性实验
        3.2.3.5 CS模拟物在无机电解质作用下的稳定性实验
        3.2.3.6 CS模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聚集历程观测
        3.2.3.7 CS模拟物及胶黏物的结构分析
        3.2.3.8 胶黏物的亲疏水特性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松香及硬脂酸的原料特性
        3.3.2 CS模拟物的基本性质表征
        3.3.2.1 CS模拟物的粒径分析
        3.3.2.2 CS模拟物的电荷特性
        3.3.2.3 CS模拟物的浊度分析
        3.3.3 CS模拟物在pH值作用下与Ca~(2+)形成胶黏物的历程及机理
        3.3.3.1 CS模拟物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稳定性
        3.3.3.2 CS模拟物在不同pH值条件下与Ca~(2+)形成胶黏物的历程
        3.3.4 CS模拟物在不同胶体物质浓度下与Ca~(2+)形成胶黏物的历程及机理
        3.3.4.1 CS模拟物在不同胶体物质浓度下的稳定性
        3.3.4.2 CS模拟物在不同胶体物质浓度下与Ca~(2+)形成胶黏物的历程
        3.3.5 CS模拟物在不同浓度Ca~(2+)作用下形成胶黏物的历程及机理
        3.3.5.1 CS模拟物在不同浓度Ca~(2+)作用下的稳定性
        3.3.5.2 CS模拟物在不同浓度Ca~(2+)作用下形成胶黏物的历程
        3.3.5.3 胶黏物的结构及亲疏水特性分析
        3.3.5.4 CS模拟物在不同浓度Ca~(2+)作用下形成胶黏物的机理
        3.3.6 CS模拟物在不同类型无机电解质作用下的聚集历程及机理
        3.3.6.1 CS模拟物在不同类型无机电解质作用下的稳定性
        3.3.6.2 CS模拟物在不同类型无机电解质作用下的聚集历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溶解与胶体物质的聚集历程及机理
    4.1 前言
    4.2 实验原料、仪器及实验方法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混合CS及DCS模拟物的制备
        4.2.3.2 混合CS及DCS模拟物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稳定性实验
        4.2.3.3 混合CS及DCS模拟物在不同质量浓度下的稳定性实验
        4.2.3.4 混合CS及DCS模拟物在Ca~(2+)作用下的稳定性实验
        4.2.3.5 混合CS及DCS模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聚集历程观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混合CS及DCS模拟物的基本性质表征
        4.3.1.1 混合CS及DCS模拟物的电荷特性
        4.3.1.2 混合CS及DCS模拟物的浊度分析
        4.3.2 混合CS及DCS模拟物在pH值作用下与Ca~(2+)形成干扰物的历程及机理
        4.3.2.1 混合CS及DCS模拟物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稳定性
        4.3.2.2 混合CS及DCS模拟物在不同pH值条件下与Ca~(2+)形成干扰物的历程
        4.3.3 混合CS及DCS模拟物在不同浓度下与Ca~(2+)形成干扰物的历程及机理
        4.3.3.1 混合CS及DCS模拟物在不同浓度下的稳定性
        4.3.3.2 混合CS及DCS模拟物在不同浓度下与Ca~(2+)形成干扰物的历程
        4.3.4 混合CS及DCS模拟物在不同浓度Ca~(2+)作用下的聚集历程及机理
        4.3.4.1 混合CS及DCS模拟物在不同浓度Ca~(2+)作用下的稳定性
        4.3.4.2 混合CS及DCS模拟物在不同浓度Ca~(2+)作用下形成干扰物的历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CS的化学控制及对湿部特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原料、仪器及方法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3.1 DCS模拟物的制备
        5.2.3.2 纸浆的制备
        5.2.3.3 纤维去金属离子处理
        5.2.3.4 浆料浓度的测定
        5.2.3.5 DCS模拟物和PEI的电荷测量以及理论等电点Vth的确定
        5.2.3.6 DCS模拟物与Ca~(2+)反应形成干扰物后的粘壁性
        5.2.3.7 动态滤水实验
        5.2.3.8 滤液浊度的测量以及DCS固着率、留着率和纤维留着率的计算
        5.2.3.9 DCS模拟物在纤维上固着的显微镜观察
        5.2.3.10 滤水速度的计算
        5.2.3.11 纸料Zeta电位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DCS模拟物在不同浓度Ca~(2+)作用下的电荷特性及粘壁性
        5.3.1.1 DCS模拟物在不同浓度Ca~(2+)作用下的电荷特性
        5.3.1.2 DCS模拟物在不同浓度Ca~(2+)作用下的粘壁性
        5.3.2 PEI对DCS模拟物的理论等电点用量Vth的确定
        5.3.3 PEI对DCS模拟物的化学控制效果
        5.3.3.1 PEI对DCS模拟物固着率及留着率的影响
        5.3.3.2 DCS模拟物在纤维上固着的显微镜观察
        5.3.4 PEI固着DCS模拟物对纸料湿部特性的影响
        5.3.4.1 PEI固着DCS模拟物对纸料滤水性能的影响
        5.3.4.2 PEI固着剂对DCS模拟物的中和效果
        5.3.4.3 PEI固着DCS模拟物对纸料电荷特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9)粉煤灰基新型硅酸钙填料的湿部化学行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粉煤灰资源的利用现状
    1.2 粉煤灰在造纸工业的利用及研究现状
        1.2.1 粉煤灰作为造纸湿部填料的应用进展
        1.2.2 粉煤灰用于造纸废水处理
        1.2.3 粉煤灰超细纤维在造纸上的应用
        1.2.4 粉煤灰在造纸领域的应用趋势
    1.3 粉煤灰基新型硅酸钙填料的研究进展综述
        1.3.1 常规的造纸填料的应用现状
        1.3.2 粉煤灰基新型硅酸钙填料的制备工艺
        1.3.3 粉煤灰联产新型硅酸钙填料的特性
        1.3.4 粉煤灰基新型硅酸钙填料的应用进展
    1.4 填料对造纸湿部化学特性的负面影响
        1.4.1 对湿部留着、滤水特性影响
        1.4.2 对施胶性能的影响
    1.5 选题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 新型硅酸钙填料的物理化学特性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内容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硅酸钙的基本组成及结构分析
        2.3.2 FACS 的粒径及其分布
        2.3.3 FACS 的电荷特性
        2.3.4 FACS 的其它物理特性
        2.3.5 硅酸钙填料的研磨特性
    2.4 本章小结
3 新型硅酸钙填料的抄造特性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加填量对湿部化学特性的影响
        3.2.2 CPAM 单一助留体系的应用效果
        3.2.3 CPAM/膨润土双元助留体系的应用效果
        3.2.4 CS 单元助留体系的应用效果
        3.2.5 新型硅酸钙填料粒度对抄造特性的影响
    3.3 小结
4 硅酸钙对淀粉的吸附特性及淀粉改性硅酸钙的初步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硅酸钙填料对淀粉的吸附特性及吸附机理研究
        4.2.2 阳离子淀粉预絮聚硅酸钙填料的湿部化学及成纸特性
    4.3 本章小结
5 硅酸钙加填纸施胶工艺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未添加施胶剂时不同加填量下纸页吸水性研究
        5.3.2 AKD 用量对不同填料施胶性能的影响
        5.3.3 干燥温度对施胶效果的影响
        5.3.4 FACS 的粒度对施胶性能的影响
        5.3.5 湿部助剂对硅酸钙加填纸的施胶增效研究
        5.3.6 未添加 PAE 时 CS 用量的优化
        5.3.7 AKD 在 FACS 加填纸中的施胶机理探讨
    5.4 结论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6.3 论文中的不足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β-CD基共聚物的合成及在废纸造纸湿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废纸造纸湿部过程中的溶解胶体物质(DCS)概述
        1.2.1 DCS 的来源及其化学组成
        1.2.2 DCS 的危害及其控制
    1.3 阴离子垃圾捕捉剂(Anionic trash catcher,ATC)的研究现状
        1.3.1 ATC 控制 DCS 的机理
        1.3.2 ATC 的种类
    1.4 环糊精概述
        1.4.1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1.4.2 环糊精聚合物
        1.4.3 环糊精及衍生物在废纸造纸湿部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丙烯酰基-β-环糊精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1 实验主要材料
        2.2.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β-CD、β-CD-A 的特征基团分析
        2.4.2 β-CD-A 的 H 质子化学环境分析
        2.4.3 β-CD-A 合成条件对产率和双键含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β-CD 基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设备
        3.2.1 实验主要材料
        3.2.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β-CD、β-CD-A 和 C-CDP 特征官能团分析
        3.4.2 β-CD-A 和 C-CDP 中 H 质子化学环境分析
        3.4.3 C-CDP 合成条件对阳离子电荷密度和特性粘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β-CD 基共聚物在废纸造纸湿部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
        4.2.1 实验主要材料
        4.2.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固着剂加入量对控制 DCS 的影响
        4.4.2 浆料体系 pH 值对控制 DCS 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C-CDP 的新型三元体系控制废纸浆 DCS 的作用与效果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设备
        5.2.1 实验主要材料
        5.2.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新型三元体系对浆料滤水性能的影响
        5.4.2 新型三元体系对浆料 Zeta 电位的影响
        5.4.3 新型三元体系对 DCS 浊度的影响
        5.4.4 新型三元体系对 DCS 电导率的影响
        5.4.5 新型三元体系对 DS 的阳离子需求量的影响
        5.4.6 新型三元体系对 DS 中 COD 含量的去除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β-CD-A 的制备及表征
    6.2 C-CDP 的制备及表征
    6.3 C-CDP 在废纸造纸湿部中的应用
    6.4 C-CDP/CPAM/MMT 三元体系在控制废纸浆中 DCS 的作用与效果
    6.5 论文的创新之处
    6.6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造纸湿部电荷检测技术与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OCC废纸浆二次淀粉离子化改性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D]. 林凌蕊. 南京林业大学, 2020
  • [2]典型造纸湿部化学品质量参数的检测及过程评价方法的研究[D]. 闫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3]利用原淀粉颗粒构建超分子胶体类造纸助剂[D]. 王永盛.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4]壳聚糖微粒助留助滤系统的应用机理研究[D]. 胡倩.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5]纳米纤维素提高烟草基片填料留着率的研究[D]. 刘皓月.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6]OCC二次淀粉溶解特性研究及其资源化利用[D]. 王春俭.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7]细菌纤维素的添加对纸浆湿部化学及AKD施胶性能的影响研究[D]. 袁金霞. 广西大学, 2017(02)
  • [8]造纸白水回用过程中DCS聚集历程与机理[D]. 陈晨.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3)
  • [9]粉煤灰基新型硅酸钙填料的湿部化学行为特性研究[D]. 吴盼. 陕西科技大学, 2014(11)
  • [10]β-CD基共聚物的合成及在废纸造纸湿部中的应用[D]. 李师珍. 浙江理工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造纸湿部电荷检测技术及设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