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基因突变的RNA及蛋白表达研究

大肠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基因突变的RNA及蛋白表达研究

一、大肠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基因突变RNA和蛋白表达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丽君[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鹿角霜对乳腺癌干细胞活性及TGF-β通路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联合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外模型,探讨鹿角霜能否通过干预TGF-β信号通路抑制肿瘤干细胞样特性发挥抗肿瘤作用,为补肾类中药鹿角霜在乳腺癌预防及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中医药数据库BATMAN-TCM和中国知网收集鹿角霜的化学成分信息,利用BATMAN-TCM和TCMSP数据库预测各化学成分的潜在靶点,用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乳腺癌干细胞靶点,二者取交集获得鹿角霜干预乳腺癌干细胞潜在靶点,用String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蛋白互作分析,获得鹿角霜干预乳腺癌干细胞关键靶点和化合物,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通路注释分析,利用Cytoscape3.8.0软件对鹿角霜干预乳腺癌干细胞的药物-成分-靶点-通路构建网络图,并进行分析。2.将细胞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0.2mg·m L-1鹿角霜含药血清处理组、0.4mg·m L-1鹿角霜含药血清处理组和0.6mg·m L-1鹿角霜含药血清处理组。培养24h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记录;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鹿角霜含药血清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増殖程度的影响;采用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鹿角霜含药血清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检测鹿角霜含药血清作用于乳腺癌细胞MDA-MB-231后TGF-β信号通路中TGFBR1和SMAD2的m RNA转录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鹿角霜含药血清作用于乳腺癌细胞MDA-MB-231后TGF-β信号通路中TGFBR1和SMAD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从BATMAN-TCM数据库和知网获得鹿角霜成分33个,从BATMAN-TCM和TCMSP数据库获得鹿角霜潜在靶点16377个,从Gene Cards数据库获得乳腺癌干细胞靶点688个,将鹿角霜和乳腺癌靶点取交集后获得共有靶点503个,用String数据库对503个共有靶点进行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得到20个核心靶点IL6、VEGFA、GAPDH、STAT3、INS、TNF、CXCL8、AKT1、MAPK3、MYC、MAPK1、TP53、FN1、CASP3、MMP9、JUN、CXCR4、EGF、SRC、NOTCH1及其相对应的6个关键化合物磷酸钙、碳酸钙、丙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503个共有靶点进行基因功能分析,得到生物学过程3938条,主要参与了调节细胞粘附、调节蛋白激酶活性、淋巴细胞活化、转移酶活性的正调控、血管发育、细胞群增殖的负调控、激酶活性的正调控、血管发育、MAPK级联的调节、白细胞分化等;细胞组分208条,主要参与了膜的侧面、受体复合物、细胞质核周区、膜筏、膜微区、质膜蛋白复合物、质膜外侧、粘着、细胞-基底连接、转移酶复合物等;分子功能326条,主要是激酶结合、转录因子结合、激酶活性、蛋白质结构域特异性结合、蛋白激酶结合、磷酸转移酶活性,醇基为受体、蛋白激酶活性、受体调节活性、受体配体活性、信号受体激活剂活性等。京都基因本体论分析170条,主要是癌症的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乳腺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MAPK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刺猬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等。通过鹿角霜干预乳腺癌干细胞的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说明鹿角霜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来干预乳腺癌干细胞。2.鹿角霜含药血清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形态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鹿角霜含药血清组的MDA-MB-231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存活能力下降,细胞稀落,形态不规则,体积明显缩小,部分细胞脱落,悬于培养液之中。3.鹿角霜含药血清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増殖的影响CCK-8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2mg·m L-1、0.4mg·m L-1、0.6mg·m L-1三种不同浓度鹿角霜含药血清均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P<0.05),而浓度为0.6mg·m L-1的鹿角霜含药血清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显着;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三种不同浓度鹿角霜含药血清均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集落形成数(P<0.05),而0.6mg·m L-1的鹿角霜含药血清对细胞集落形成数的抑制作用最显着。4.鹿角霜含药血清对TGF-β信号通路中TGFBR1、Smad2表达量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2mg·m L-1、0.4mg·m L-1、0.6mg·m L-1三种不同浓度鹿角霜含药血清干预24h后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TGFBR1、Smad2 m RNA转录水平显着降低(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2mg·m L-1、0.4mg·m L-1、0.6mg·m L-1三种不同浓度鹿角霜含药血清干预24h后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TGFBR1、Smad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细胞模型中发现,鹿角霜不同浓度含药血清中的多个组分,能够协同作用于乳腺癌干细胞的目标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下调TGF-β通路中关键分子TGFBR1及下游信号Smad2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发挥抗乳腺癌作用。

赵金[2](2021)在《BMP15通过BMPR1B调控陕北白绒山羊卵泡颗粒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陕北白绒山羊是利用辽宁绒山羊与陕北黑山羊杂交选育的绒肉兼用型优质绒山羊品种,具有产绒量高、绒质优、耐粗饲和抗逆性强等优点。众所周知,母羊产羔率等繁殖性状作为绒山羊的重要经济性状之一,直接影响了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研究影响绒山羊母羊产羔率的生物学机制,对提高绒山羊的养殖收益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也在山羊繁殖性能调控机制等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母羊的产羔率是由多基因调控的复杂过程,其中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1B,BMPR1B)基因作为影响山羊产羔性状的候选基因,在陕北白绒山羊卵泡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影响BMPR1B基因表达的调控因素,以及BMPR1B调控卵泡发育的生物学机制等方面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陕北白绒山羊卵巢、卵泡以及卵泡颗粒细胞为研究对象,克隆BMPR1B基因并做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遗传学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技术、蛋白质印迹技术、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掺入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技术、流式细胞术等研究了BMPR1B基因在陕北白绒山羊卵泡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和影响其表达的调控因素;再通过包装慢病毒过表达BMPR1B、sh RNA干扰BMPR1B表达等方法,从颗粒细胞层面揭示了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通过受体BMPR1B影响陕北白绒山羊颗粒细胞增殖、凋亡及类固醇激素合成、分泌的分子调控机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克隆陕北白绒山羊BMPR1B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以陕北白绒山羊卵巢总RNA反转录的c DNA为模板,克隆出BMPR1B基因CDS区,测序得到该基因全长1509 bp。蛋白跨膜区分析表明BMPR1B属于跨膜蛋白,包含TGFβ家族I型受体特有的丝氨酸/苏氨酸(Gly/Ser)激酶结构域。2.对BMPR1B基因在陕北白绒山羊生殖系统中的表达模式和特点进行分析。BMPR1B在陕北白绒山羊子宫、卵巢和输卵管中均有表达且存在差异,其中卵巢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输卵管,在子宫中表达量最低。BMPR1B在各发育阶段的卵泡和黄体内均有表达,其丰度随着卵泡发育成熟逐渐升高,在黄体内略有下降但仍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BMPR1B在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内均有表达,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卵母细胞。BMPR1B基因与产羔数密切相关,在多羔母羊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单羔母羊。3.从细胞水平分析了BMP15对BMPR1B的调控作用。通过向体外培养的陕北白绒山羊卵泡颗粒细胞添加外源BMP15,证实BMP15可调控其I型受体BMPR1B和II型受体BMPR2的表达,并通过抑制BMPR1B基因的负调控mi RNA,mi R-125b的表达来上调BMPR1B基因的表达水平。4.研究证明BMP15通过受体BMPR1B激活MAPK通路调控山羊卵泡颗粒细胞增殖和凋亡。BMP15通过BMPR1B使得下游MAPK信号通路中ERKs磷酸化水平升高,激活MAPK ERK信号通路,上调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E和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2的表达,增加处于细胞周期S期细胞的比例,促进卵泡颗粒细胞的增殖;上调抑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并下调促凋亡基因Bax和凋亡关键基因Caspase-3的表达,阻断细胞的凋亡途径,抑制颗粒细胞凋亡。5.研究证明BMP15通过受体BMPR1B激活Smad通路调控山羊卵泡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及分泌。BMP15通过BMPR1B使得下游Smad信号通路中Smad1/5/8蛋白磷酸化水平和Smad4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激活Smad信号通路,上调FSHR的表达水平,进而诱导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St AR、CYP11A1和CYP19A1的表达,促进卵泡颗粒细胞E2、P4的合成和分泌。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研究体外培养的山羊颗粒细胞,构建了BMP15通过BMPR1B对颗粒细胞增殖、凋亡及类固醇激素分泌的调控网络,揭示了BMP15通过受体BMPR1B调控绒山羊卵泡发育及闭锁的分子机制,为深入研究提高山羊繁殖力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为提高陕北白绒山羊的繁殖性能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胡滢[3](2021)在《结直肠癌微环境乳酸与巨噬细胞炎症小体的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尚未研究全面。乳酸,有氧糖酵解的代谢产物,它贯穿于肿瘤发展的整个过程。结直肠癌产生的乳酸、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与肿瘤微环境的炎症小体等物质形成复杂的网络,从而调控其发展过程。本课题通过研究结直肠癌来源的乳酸诱导THP-1来源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激活与抑制的机制,探讨乳酸使机体实现免疫监视的同时逃避免疫监视的机制。本研究将为临床研发新的结直肠癌靶向药物带来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 THP-1细胞予佛波酯(PMA)诱导后,暴露于乳酸、细菌等炎症小体激活刺激物。2 结直肠癌来源的乳酸刺激THP-1衍生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激活(1)使用含/不含葡萄糖培养基培养结直肠癌细胞HCT116,收集上清刺激THP-1衍生巨噬细胞;(2)予乳酸、丙酮酸、丝氨酸刺激巨噬细胞,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 Caspase-1、IL-1β 的活化;(3)予乳酸、MSU处理稳转ASC-GFP的巨噬细胞,对ASC-GFP点定量分析;(4)NLRP3 siRNA转染巨噬细胞,予乳酸处理,WB检测Caspase-1、IL-1β的表达,RT-PCR检测NLRP3 mRNA水平;(5)用乳酸处理巨噬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ROS水平;予ROS清除剂N-乙酰基-L-半胱氨酸NAC预处理巨噬细胞,再用乳酸处理,WB检测Caspase-1、IL-1β的表达。3 乳酸通过刺激TGF-β信号通路抑制THP-1衍生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激活(1)TGF-β预处理巨噬细胞,再用乳酸、经典配体刺激炎症小体活化,检测Caspase-1、IL-1β的表达;对ASC-GFP点定量分析;(2)TGF-β预处理后对细菌、MSU、ATP诱导炎症小体激活的影响,对ASC-GFP点定量分析;(3)TGF-β不同时间预处理对细菌诱导炎症小体激活的影响,予TGF-β Ⅰ型受体抑制剂SB431542干预,检测Caspase-1、IL-1β的活化;(4)SMAD2 siRNA转染THP-1衍生巨噬细胞,先予TGF-β预处理,再予乳酸处理,检测Caspase-1、IL-1β的活化;TGF-β对ASC-GFP聚集的作用。4 TGF-β通过SMAD-自噬-ROS信号转导途径抑制炎症小体激活(1)TGF-β预处理巨噬细胞,再进行乳酸处理,WB检测Caspase-1、LC3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ROS水平;(2)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干预已予TGF-β、乳酸处理的巨噬细胞,WB 检测 Caspase-1、IL-1β 和 LC3 表达。结果1 乳酸可作为DAMP刺激THP-1衍生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活化,也可诱导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活化。2 乳酸通过上调ROS来激活THP-1衍生的巨噬细胞炎症小体。3 乳酸通过刺激TGF-β来抑制THP-1衍生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激活。(1)乳酸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中TGF-β的表达和分泌;(2)TGF-β可抑制乳酸或经典配体诱导的炎症小体激活;(3)TGF-β通过TGF-β R1来抑制炎症小体的活化。4 TGF-β通过SMAD-自噬-ROS信号转导途径抑制炎症小体激活。(1)TGF-β处理减弱了乳酸诱导的ROS累积;(2)随着TGF-β处理时间延长,自噬越明显。结论结直肠癌细胞来源的乳酸可刺激THP-1衍生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激活,也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分泌TGF-β,而TGF-β通过SMAD-自噬-ROS通路抑制炎症小体的激活,从而逃避免疫监视。

杨燕萍[4](2021)在《抑制ART1诱导M2巨噬细胞活化辅助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突变大肠癌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临床显示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突变的大肠癌疗效甚微。有研究显示西妥昔单抗可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而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是此效果收效欠佳,可能与肿瘤本身有限制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因素有关,从而导致西妥昔单抗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能力有限,减弱其抑制肿瘤生长的效力。因此找寻限制KRAS突变大肠癌免疫原性死亡的因素,有利于解决临床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突变大肠癌疗效差的困境。在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不同活化状态直接决定肿瘤周围免疫属性,决定肿瘤细胞走向免疫原性死亡还是出现免疫逃逸。其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活化为M2型巨噬细胞就是有效改变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属性,帮助肿瘤细胞逃脱机体的免疫杀伤的关键。文献报道GRP78是调节肿瘤细胞的关键因素,其可通过糖酵解信号通路调节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活化,并且其在多种肿瘤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EXOs)中被检测到,具有从肿瘤细胞中转运至巨噬细胞中的有利条件。GRP78在肿瘤中发生位置的转位与其蛋白翻译后修饰有关。在我们前期研究中显示催化精氨酸单ADP核糖基化修饰的酶ART1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较肠黏膜增高,并在KRAS突变型大肠癌LOVO(KRASG13D,A14V)细胞以及CT26(KRASG12D)细胞均有表达,抑制LOVO(KRASG13D,A14V)细胞和CT26(KRASG12D)细胞中ART1的水平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水平。同时有研究发现ART1可以催化GRP78 R470和R492发生单ADP核糖基化修饰。这让我们推测:在KRAS突变的大肠癌中,ART1可通过催化GRP78发生单ADP核糖基化修饰,从而促进GRP78包裹入大肠癌细胞外泌体中并释放至肿瘤微环境,抑制巨噬细胞糖酵解相关通路,导致M2型巨噬细胞活化增加,抑制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抵抗西妥昔单抗对KRAS突变的大肠癌发挥疗效。此研究有利于为KRAS突变大肠癌患者找到限制西妥昔单抗药物发挥效应的因素,解决KRAS突变大肠癌靶向药物疗效欠佳现状提供新的方向及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1.KRAS突变大肠癌中ART1表达与M2型巨噬细胞活化的相关性(1)KRAS突变(KRAS mutation,KRAS MUT)和KRAS野生型(KRAS wild type,KRAS WT)大肠癌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分布和ART1表达及相关性采用免疫组化检测KRAS MUT大肠癌组织和KRAS WT大肠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指标蛋白CD68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蛋白CD163、CD206与ART1的蛋白表达并分析之间相关性。(2)KRAS MUT和KRAS WT大肠癌细胞系对M2型巨噬细胞活化诱导的影响LOVO细胞(KRASG13D,A14V)、SW480细胞(KRASG12V)、CT26细胞(KRASG12D)和HT-29(KRAS WT)、MC38(KRAS WT)分别与人源THP-1或鼠源RAW264.7巨噬细胞共培养,观察M2型巨噬细胞活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CD68和CD206的共表达M2型巨噬细胞,确认M2型巨噬细胞诱导情况。(3)敲减KRAS MUT大肠癌CT26细胞ART1对M2型巨噬细胞活化诱导的影响敲减CT26细胞(KRASG12D)ART1后,将ART1敲减、未转染、空载的CT26细胞与RAW264.7巨噬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CD68和CD206的共表达M2型巨噬细胞。(4)ART1敲减对大肠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分布的影响敲减CT26细胞(KRASG12D)ART1后,将ART1敲减、未转染、空载的CT26细胞皮下接种于BALB/C小鼠构建移植瘤,将瘤体组织固定、包埋、切片后,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分布情况。2.KRAS MUT大肠癌中ART1调节M2型巨噬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1)外泌体(Exosomes,EXOs)的提取和鉴定提取ART1敲减、空载和未转染组CT26细胞中的外泌体,用电镜和WB实验鉴定外泌体,用NTA法鉴定检测外泌体的浓度及粒径分布。(2)MIBG抑制ART1对外泌体GRP78含量的影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MIBG抑制ART1后与外泌体共定位的GRP78蛋白水平。(3)ART1对KRAS突变大肠癌细胞系外泌体GRP78含量的影响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RT1敲减、空载和未转染组CT26细胞上清液中GRP78的水平,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RT1敲减、空载和未转染组CT26细胞外泌体中GRP78的含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ART1敲减、空载和未转染组CT26细胞中与外泌体共定位的GRP78蛋白水平。(4)ART1干扰外泌体GRP78通过糖酵解信号通路调节M2型巨噬细胞的活化提取ART1敲减、空载和未转染的KRAS突变大肠癌CT26细胞的外泌体与RAW264.7巨噬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进行分析。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分别检测巨噬细胞中糖酵解信号通路蛋白TLR4、PKM2、HIF-1ɑ和ROS水平。(5)ART1干扰外泌体GRP78对M2型巨噬细胞分泌IL-10和TGF-β水平的影响敲减CT26细胞中ART1后,提取ART1敲减、空载和未转染组CT26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与RAW264.7巨噬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收集巨噬细胞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巨噬细胞分泌的IL-10和TGF-β的水平。3.ART1调节M2型巨噬细胞活化参与辅助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突变大肠癌细胞(1)ART1敲减的CT26细胞对药物处理后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用西妥昔单抗、FOLFOX4方案分别处理或联合处理ART1敲减、空载、未转染的CT26细胞和RAW264.7巨噬细胞共培养体系,采用EDU实验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情况。(2)ART1敲减的CT26细胞对药物处理后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用西妥昔单抗、FOLFOX4方案分别处理或联合处理ART1敲减、空载、未转染的CT26细胞和RAW264.7巨噬细胞共培养体系。Transewell检测肿瘤细胞侵袭能力。(3)ART1敲减对西妥昔单抗处理后大肠癌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敲减CT26细胞ART1后,将ART1敲减、空载和未转染组CT26细胞皮下接种BALB/C小鼠构建移植瘤,并分别注射西妥昔单抗处理,观察成瘤及移植瘤生长速度、大小及重量。(4)西妥昔单抗处理对ART1敲减大肠癌皮下移植瘤增殖相关指数的影响将瘤体组织固定、包埋、切片,然后进行HE染色检测移植瘤组织中核分裂象及免疫组化检测增殖指数Ki67表达情况。结果:1.KRAS突变大肠癌ART1表达与M2型巨噬细胞活化的相关性(1)KRAS MUT和KRAS WT大肠癌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分布和ART1表达及相关性免疫组化结果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CD163+与CD206+的M2型巨噬细胞在KRAS MUT大肠癌组织中的数量明显高于KRAS WT组织(P<0.05)。KRAS MUT组织中ART1表达的阳性程度明显高于KRAS WT组织(P<0.05)。20例KRAS MUT大肠癌组织中,CD68+的巨噬细胞和CD163+、CD206+的M2型巨噬细胞数量与ART1表达的阳性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2)KRAS MUT和KRAS WT大肠癌细胞系对M2型巨噬细胞活化诱导的影响分别用KRAS MUT和KRAS WT的大肠癌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206和CD68共表达的M2型巨噬细胞。结果表明,KRAS MUT的LOVO、SW480和CT26细胞对M2型巨噬细胞的诱导高于KRAS WT的HT29和MC38细胞(P<0.05)。(3)敲减KRAS MUT大肠癌细胞CT26细胞中ART1对M2型巨噬细胞活化诱导的影响用ART1敲减、未转染、空载CT26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206和CD68共表达的M2型巨噬细胞。结果表明,ART1敲减后对M2巨噬细胞活化的诱导明显低于ART1未转染组和ART1空载组(P<0.05),ART1未转染组和ART1空载组对M2型巨噬细胞活化的诱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ART1敲减对大肠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分布的影响处死小鼠取瘤之后,对瘤体组织固定、包埋、切片,将各组瘤组织切片进行M2型巨噬细胞标志蛋白CD206、CD163和巨噬细胞指标蛋白CD68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CD68+的巨噬细胞和CD163+、CD206+的M2型巨噬细胞在ART1-SH组大肠癌移植瘤组织中的数量明显低于ART1-WT和ART1-NC组瘤组织(P<0.05),而CD68+的巨噬细胞和CD163+、CD206+的M2型巨噬细胞在ART1-WT和ART1-NC组大肠癌移植瘤组织中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KRAS MUT大肠癌ART1调节M2型巨噬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1)外泌体的提取和鉴定透射电镜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从ART1敲减、空载、未转染的CT26细胞上清液提取的物质,为纯度较高的外泌体。NTA检测得ART1-WT、ART1-NC、ART1-SH组外泌体的浓度分别为6+1014/L-1、3.2+1014/L-1、1.6+1014/L-1,大小均在80-150nm范围内。(2)MIBG抑制ART1对外泌体GRP78含量的影响使用MIBG抑制ART1,与未处理(ART1-WT)组比较,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对照ART1-WT组CT26细胞内GRP78和CD81(外泌体标志蛋白)存在显着共定位,而这种共同定位现象在使用MIBG之后减少;另外使用MIBG组与外泌体共定位的GRP78蛋白水平低于未处理组(P<0.05)。(3)ART1对KRAS突变大肠癌细胞系外泌体GRP78含量的影响提取ART1敲减、空载、未转染的CT26细胞上清液进行ELISA检测,结果显示,ART1-SH组CT26细胞上清液中GRP78含量低于ART1-WT组和ART1-NC组(P<0.05),ART1-WT组和ART1-NC组CT26细胞上清液中GRP78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取ART1敲减、空载、未转染的CT26细胞上清液外泌体进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GRP78蛋白表达水平在ART1-SH CT26组分泌的外泌体(EXOs-CT26SH)中低于ART1-WT CT26组分泌的外泌体(EXOs-CT26WT)和ART1-NC CT26组分泌的外泌体(EXOs-CT26NC)(P<0.05),EXOs-CT26WT和EXOs-CT26NC组GRP78蛋白表达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泌体标志蛋白CD81标记为红色荧光,GRP78标记为绿色荧光,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ART1-WT组和ART1-NC组CT26细胞内GRP78和CD81存在显着共定位,而这种共同定位现象在ART1敲减后减少;另外ART1-SH组与外泌体共定位的GRP78蛋白水平低于ART1-WT和ART1-NC组(P<0.05),ART1-WT和ART1-NC组CT26细胞中与外泌体共定位的GRP78蛋白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ART1干扰外泌体GRP78通过糖酵解通路调节M2巨噬细胞的活化敲减CT26细胞中ART1后,提取ART1敲减、空载、未转染的CT26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与RAW264.7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提取各组巨噬细胞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ART1敲减的CT26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培养(M2-ART1 SH)组M2型巨噬细胞标志蛋白ARG1表达水平低于ART1未转染的CT26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培养组(M2-ART1 WT)和ART1空载的CT26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培养组(M2-ART1 NC)(P<0.05),M2-ART1 WT组和M2-ART1 NC组M2巨噬细胞标志蛋白ARG1表达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M2-ART1 SH组糖酵解信号通路指标TLR4、HIF-1ɑ、PKM2的表达水平高于M2-ART1 WT组和M2-ART1 NC组(P<0.05),M2-ART1 WT组和M2-ART1 NC组糖酵解信号通路蛋白TLR4、HIF-1ɑ、PKM2的表达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OS的水平在M2-ART1 SH组高于M2-ART1 WT组和M2-ART1 NC组(P<0.05),M2-ART1 WT组和M2-ART1 NC组ROS的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5)ART1干扰外泌体GRP78对M2型巨噬细胞分泌IL-10和TGF-β水平的影响敲减CT26细胞中ART1后,提取ART1敲减、空载、未转染的CT26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与RAW264.7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收集巨噬细胞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巨噬细胞分泌的IL-10和TGF-β的水平,结果表明,M2-ART1 SH组细胞上清液IL-10和TGF-β的水平低于M2-ART1 WT和M2-ART1 NC组(P<0.05),M2-ART1 WT和M2-ART1 NC组细胞上清IL-10和TGF-β的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ART1调节M2型巨噬细胞活化参与辅助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突变大肠癌细胞(1)ART1敲减的CT26细胞药物处理后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用西妥昔单抗、FOLFOX4方案分别处理和联合处理ART1敲减、空载、未转染的CT26细胞和RAW264.7细胞共培养体系,用EDU法检查肿瘤细胞DNA的合成情况反映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与ART1未转染和空载组相比,不加药组、西妥昔单抗、FOLFOX4方案分别处理和联合处理的ART1-SH组CT26细胞DNA合成能力明显减弱(P<0.05),而在ART1未转染和转染空载体CT26细胞之间DNA合成能力无显着差异(P>0.05);与不加药组相比,西妥昔单抗、FOLFOX4方案分别处理和联合处理的ART1-SH CT26细胞组DNA合成能力明显减弱(P<0.05),且联合用药组ART1-SH的CT26细胞DNA合成能力要低于单独用药组(P>0.05)。(2)ART1敲减的CT26细胞药物处理后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用西妥昔单抗、FOLFOX4方案分别处理和联合处理ART1敲减、空载、未转染的CT26细胞和RAW264.7细胞共培养体系,用Transe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表明,与ART1未转染和空载组相比,不加药组、西妥昔单抗、FOLFOX4方案分别处理和联合处理组的ART1-SH CT26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减弱(P<0.05),而在ART1未转染和转染空载体CT26细胞之间细胞侵袭能力无显着差异(P>0.05);与不加药组相比,西妥昔单抗、FOLFOX4方案分别处理和联合处理的ART1-SH CT26细胞组侵袭能力明显减弱(P<0.05),且联合用药组ART1-SH CT26细胞侵袭能力要低于单独用药组(P>0.05)。(3)ART1敲减对西妥昔单抗处理后大肠癌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用西妥昔单抗处理后结果显示:ART1-SH组移植瘤生长大小和速度均低于ART1-WT组和ART1-NC组(P<0.05),而ART1-WT组和ART1-NC组的移植瘤生长大小和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1-SH组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均低于ART1-WT组和ART1-NC(P<0.05);ART1-WT组和ART1-NC组移植瘤的体积及重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西妥昔单抗处理对ART1敲减大肠癌皮下移植瘤增殖相关指数的影响处死小鼠取瘤之后,对瘤体组织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之后可见西妥昔单抗处理的ART1-SH组瘤组织肿瘤细胞中核分裂象数低于ART1-WT和ART1-NC组(P<0.05),而西妥昔单抗处理的ART1-WT和ART1-NC组瘤组织肿瘤细胞核分裂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各组瘤组织切片进行Ki67免疫组化染色后,可见ART1-SH组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低于ART1-WT和ART1-NC组(P<0.05),而ART1-WT和ART1-NC组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离体实验和在体实验,显示M2型巨噬细胞数量和ART1表达在KRAS MUT大肠癌组织中均高于KRAS WT大肠癌组织,ART1参与了KRAS突变型大肠癌中调节M2型巨噬细胞活化过程;其调节机制与KRAS MUT大肠癌细胞中ART1干扰GRP78包裹进入肿瘤的外泌体中并被释放入肿瘤微环境,进而调节糖酵解信号通路诱导M2型巨噬细胞活化有关。(2)抑制KRAS MUT大肠癌细胞ART1诱导的M2型巨噬细胞活化可辅助西妥昔单抗抑制KRAS突变大肠癌细胞生长。详尽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茗达[5](2021)在《外泌体对肌腱干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肌腱损伤是指肌肉或肌腱组织活动过度引起肌腱部位的损伤,治疗后留下的疤痕导致肌腱组织结构变得脆弱容易二次断裂。目前的治疗方法无法完全修复受损的肌腱。存在于肌腱组织部位的肌腱干细胞(tendon stem cells,TSCs)具有免疫原性低、增殖速度快及腱系分化能力强等优势在肌腱组织再生领域具有很强的应用潜力。外泌体作为细胞外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体内的各种生理和病理活动,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进一步探究外泌体对TSCs的作用及其机制成为目前肌腱损伤修复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研究目的:研究TSCs来源外泌体对TS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阐明其分子机制,为今后肌腱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TSCs的分离及鉴定:从大鼠髌腱组织中分离TSCs;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相关细胞表面分子。(2)外泌体的分离及鉴定:通过超速离心法从TSCs细胞培养上清中获取外泌体;利用透射电镜检测TSCs来源外泌体的形态特征;利用马尔文粒度仪检测TSCs来源外泌体的粒径;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外泌体相关特异性蛋白;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TSCs对外泌体的摄取情况。(3)TSCs来源外泌体内含物的分析: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外泌体的蛋白。(4)TSCs来源外泌体对TSCs的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通过细胞增殖实验与划痕实验检测TSCs来源外泌体对TSCs的细胞增殖及迁移。(5)TSCs来源外泌体对TSCs的细胞增殖及迁移影响的分子机制:通过蛋白印迹法检测与细胞增殖及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1)TSCs表达CD44及CD90,不表达CD11b及CD106。(2)TSCs来源外泌体呈表面凹陷的球状,粒径为44-190 nm,且含有外泌体标志性蛋白Alix与CD63。(3)TSCs来源外泌体含有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4)TSCs来源外泌体促进TSCs的细胞增殖和迁移。(5)TSCs来源外泌体显着提高TSCs的P-ERK1/2、P-Smad2/3和MMP2蛋白的表达,而TGFβ受体抑制剂(ITD 1)显着抑制TSCs来源外泌体诱导的细胞增殖和迁移及上述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TSCs来源外泌体通过TGFβ受体激活MAPK信号通路中的ERK1/2和TGF-β/Smad信号通路中的Smad2/3促进TSCs的细胞增殖和迁移,本研究结果有望为损伤肌腱的修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马晓丽[6](2021)在《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基因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研究其在食管癌中功能,为食管癌的精准诊疗奠定理论基础和临床参考。方法:1)采用meta分析评价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间的相关性;2)筛选ILK高表达的人食管鳞癌细胞系,建立ILK慢病毒干扰序列。将ILK慢病毒干扰序列转染食管鳞癌细胞系TE-1和KYSE-150,用q RT-PCR检测干扰载体转染后ILK的表达。在细胞水平上,利用MTT增殖、克隆检测、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Transwell小室侵袭及划痕愈合等技术,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3)建立ILK慢病毒干扰载体,转染KYSE-150细胞。在裸鼠皮下分别接种sh ILK及对照细胞株,建立KYSE-15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观察肿瘤生长,测量肿瘤大小和体积。在动物水平上,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基于RNA-seq技术筛选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筛选可能参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第一部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中高表达,ILK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在体外ESCC细胞水平,沉默ILK基因后,可显着抑制TE-1、KYSE-150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促进TE-1、KYSE-150细胞凋亡。ILK基因消减后,TE-1、KYSE-150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减弱。第三部分: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结果发现,ILK干扰组裸鼠肿瘤生长缓慢,相比较于对照组,肿瘤的重量及体积均偏小,ILK基因消减后影响了裸鼠成瘤的能力。基于RNA-seq技术,ILK基因干扰后挖掘到5540个食管癌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为2839个,下调基因为2601个。上调的基因有SOD2、IRF6、PER1、PHLDB2、TNFAIP3等,下调的基因有RPL21、HYOU1、WARS、SUPT16H、DHCR24等。可能参与TNF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NF-k B信号通路等。结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ILK基因消减抑制ESCC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及转移,促进细胞凋亡。体内致瘤研究证实,ILK基因消减会阻碍KYSE-150移植瘤的生长。基于RNA-seq技术筛选出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差异表达基因,可能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

刘鼎晨[7](2021)在《LncRNA MALAT1、miR-367-3p和AGGF1在胃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MALAT1、miR-367-3p和AGGF1在胃癌中表达情况和相关性,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11月-2020年6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距肿瘤5cm以上)标本40例,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40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AGGF1蛋白的表达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40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ALAT1、miR-367-3p的表达情况,分析三者间表达的相关性,并结合临床病理数据分析三者与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1)AGGF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3.37±1.89)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4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ALAT1在胃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1.44±1.09)高于癌旁正常组织(0.37±0.22)(P<0.001);miR-367-3p在胃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0.22±0.31)低于癌旁正常组织(0.86±1.06),(P<0.01);(2)胃癌组织中MALAT1与miR-367-3p表达呈负相关(r=0.344,P<0.05),miR-367-3p与AGGF1的表达呈负相关(r=0.203,P<0.05);(3)MALAT1和miR-367-3p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AGGF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的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1)MALAT在胃癌组织中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相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表lnc RNA MALAT1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致癌基因的作用。(2)miR-367-3p在胃癌组织中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相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表明miR-367-3p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3)MALAT1、miR-367-3p和AGGF1都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证明三者可能参与胃癌的侵袭和转移。(4)MALAT1与miR-367-3p、miR-367-3p与AGGF1的相对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证明可能存在MALAT1/miR-367-3p/AGGF1轴,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贺凡[8](2020)在《基于高通量测序及网络药理学探讨参桃软肝方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恶性度高、预后差,目前对肝癌的诊治仍存在巨大挑战,随着分子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对肝癌的治疗有了新的补充,但仍然存在应答率低、疗效欠佳的困境,中医药目前在肝癌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但同时存在药物成分复杂、机制不明等问题。基于此,寻找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与肝癌的发病有密切联系的生物分子标记物的需求十分迫切。研究目的参桃软肝方(STR)是导师周岱翰教授的经验方,具有健脾养肝、软坚消症之效,临床运用数十载,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因中药成分复杂,药效机制尚不明确,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STR的成分及作用乙肝相关性肝癌(HBV-HCC)的靶点进行筛选,建立“药物-活性成分-关键靶点-通路”网络关系图,并通过体外细胞及动物实验,观察STR抑制肝癌细胞株及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疗效,进一步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综合分析筛选STR可能的作用靶点和机制,并进行生物信息学验证以确定STR治疗HBV-HCC的潜在靶点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对STR中的组成药物进行检索从而获取其化学成分,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和类药性(drug likeness,DL)≥0.18作为条件筛选候选化合物,同时结合STR质谱分析的结果得到中药的潜在化合物,将其所对应的靶点基因与GEO数据库筛选出来的HBV-HCC相关的靶点基因进行配对后,获得STR和HBV-HCC两者共同拥有的关键靶点,即为STR作用HBV-HCC的潜在靶点。利用R软件中“cluster Profiler”安装包对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中药-化学成分-关键靶点-通路”网络关系图。2.采用MTT法观察STR对人肝癌细胞株Hep G2.2.15、Hep G2、MHCC97-H增殖作用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观察STR对三株人肝癌细胞株的迁移能力的影响。3.建立人肝癌细胞株Hep G2.2.15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待瘤体积达100-200mm3时将其随机分为五组,即STR低、中、高剂量组,阴性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分别进行灌胃,每天一次,连续给药25天,记录裸鼠状态、生长情况,测量瘤体积及裸鼠体重。最后一天给药结束,眼球取血,剥离瘤体,测量瘤重,进行统计学分析,取肝肾组织,HE染色观察肝肾形态学改变。4.取STR给药组和阴性对照组各3个肿瘤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学测序(RNA-seq),通过文库构建、数据过滤及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以火山图、聚类热图形式表现,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取STR给药组和阴性对照组各3个肿瘤组织样本进行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甲基化测序(WGBS),通过文库构建、数据过滤及差异甲基化表达分析,筛选出差异甲基化区域及其对应基因,与转录组测序得到的DEGs重叠取交集。5.选取临床HBV-HCC病人8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行WGBS,筛选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相关基因,并将其与动物样本测序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寻找共同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并进行GO与KEGG分析。6.通过Cytoscape软件将STRING构建的PPI网络进行可视化,并用拓扑分析进行核心基因筛选。将筛选出的核心基因通过c Bio Portal数据库中关联TCGA数据库对其进行突变谱分析,m RNA表达水平与甲基化状态的相关性分析;通过GEPIA数据库检验核心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及总生存期(OS)、无病生存期(DFS)的预后分析;通过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验证核心基因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的验证。研究结果1.通过TCMSP平台数据库检索西洋参、桃仁、大黄、丹参、当归、仙鹤草六种药物,以OB≥30%和DL≥0.18为条件进一步筛选,并通过质谱分析的结果,总共得到STR潜在化合物125个,删除重复靶点后得到437个蛋白靶点基因。通过GEO数据库筛选出HBV相关的HCC数据库GSE121248基因芯片数据,筛选出HBV-HCC的DEGs 888个。将STR药物预测的靶点与GEO数据库筛选出的DEGs进行配对,发现51个共同靶点基因,GO富集在971个条目中,KGEE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靶点基因共富集了33条通路,其中与代谢相关的通路有酪氨酸代谢、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性药物代谢的影响、视黄醇代谢通路;与炎症相关IL-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与细胞周期相关的通路有细胞衰老、细胞周期、凋亡、p53信号通路等;与激素调节有关的雌激素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等;与血管生成有关的通路有VEGF信号通路,另外,还有广泛参与细胞生物学行为的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2.细胞实验表明,STR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 G2.2.15、Hep G2、MHCC97-H的增殖,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划痕实验表明,STR能够抑制Hep G2.2.15、Hep G2、MHCC97-H细胞的迁移能力,统计学结果见显着性差异(Hep G2.2.15 12h及24h划痕P<0.05,Hep G2 24h划痕P<0.05,MHCC97-H 12h及24h划痕P<0.05)。Transwell实验表明,STR能够抑制Hep G2.2.15、Hep G2、MHCC97-H细胞株的迁移,统计学结果提示STR低、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动物实验表明,STR组的瘤体积和瘤重都较阴性对照组小,其中STR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STR能够抑制荷Hep G2.2.15肝癌裸鼠肿瘤的生长。4.荷瘤裸鼠肿瘤组织样本转录组测序得到有效差异表达的m RNA 221个,其中上调185个,下调36个。GO功能注释GO分析显示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的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有蛋白质糖基化(protein glycosylation)、激素的分泌调节(regulation of hormone secretion)、不饱和脂肪酸代谢(unsaturated fatty acid metabolic process),细胞基质粘附(cell-substrate adhesion)、先天免疫反应激活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innate immune response activating cell surfac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463个过程;细胞组分(cell component,CC)结果分析显示与高尔基体腔(Golgi lumen)、含胶原细胞外基质(collagen-containing extracellular matrix)、肌节(sarcomere)、肌原纤维(myofibril)等55个条目;分子功能分析(molecularfunction,MF)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主要与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extracellular matrix structural constituent)、钙依赖性磷脂绑定(calcium-dependent phospholipid binding)、溶血磷脂酶的活动(lysophospholipase activity)等51个功能有关。此外,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与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代谢(Glutathione metabolism)等通路有关。5.对荷瘤裸鼠STR治疗组瘤组织和对照组瘤组织进行WGBS检测,共得到DMRs 80510个,DMRs长度共8056280,共筛选出8986个基因。其中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基因3760个,高甲基化基因1600个,低甲基化基因2160个。将其与转录组测序筛选的m RNA与WGBS筛选出的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重叠取交集,得到甲基化水平与差异表达基因呈负相关关系的重叠基因151个,GO富集了499个条目,KEGG分析显示与12条通路密切相关。6.临床HBV-HCC首次术后标本WGBS分析与动物测序筛选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取交集,得到146个共同的差异甲基化基因,通过拓扑分析,最终筛选到了10个与肝癌密切相关的基因,即CD44、LGALS3、ACTA1、LCN2、MUC1、IGFBP3、HAMP、IRS2、PDK4、BDKRB2。结合现有研究及通过外部数据库验证发现,Hub基因中CD44、LGALS3、LCN2、MUC1、IRS2、BDKRB2具有致癌作用,IGFBP3、HAMP、PDK4为抑癌基因,ACTA1作为抑癌因子尚存争议。测序结果提示STR抑制了癌基因LCN2的表达及上调抑癌基因IGFBP3、HAMP、PDK4的表达。人与动物测序共同的到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富集分析显示GO富集了509个条目,KEGG富集了13条信号通路,包括与I肝II纤维化密切相关的ECM-受体互作通路,与炎症相关的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补体凝血级联通路,与代谢相关的脂质调节、外源性物质细胞色素P450代谢、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等途径,以及广泛参与肿瘤生物学调控的PI3K-AKT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等。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高通量分子测序揭示了一系列STR作用下的异常甲基化修饰的差异表达基因及通路,为阐述肝癌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我们在经STR处理荷瘤裸鼠肝癌组织与对照组肝癌组织中发现了部分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其中CD44、LGALS3、LCN2、MUC1、IRS2、BDKRB2具有致癌作用被认为是有致癌活性的,IGFBP3、HAMP、PDK4被认为是抑癌基因,以上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甲基化状态均呈负相关关系。STR可能通过抑制LCN2的表达及上调IGFBP3、HAMP、PDK4的表达而发挥抗肝癌作用,可能作为STR抗HBV-HCC的潜在靶点。与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得到的靶点及通路进行对比,发现有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外源性物质细胞色素P450代谢等共同作用的通路,提示STR可能通过影响这些通路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张筱艳[9](2020)在《绵羊BMPR1B基因SNP和血液BMPR1B蛋白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繁殖性能是养羊业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绵羊繁殖性能的遗传机制和机理研究,对发展现代绵羊产业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研究检测分析了不同产羔性状绵羊母羊BMPR1B基因SNP与产羔性状的相关性,探索性研究了绵羊血液中是否存在BMPR1B基因m RNA和蛋白,绵羊血液BMPR1B蛋白与发情季节和性成熟的相关性,以及绵羊发情周期血液BMPR1B蛋白变化规律与生殖激素PROG、LH和FSH的互作模式。为研究BMPR1B基因调控绵羊繁殖性能的机制和机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绵羊BMPR1B基因SNP与产羔性状相关性及该基因在血液中的表达研究(1)采用PCR结合DNA测序对已知产羔性状的季节性发情的蒙古羊产单羔母羊、蒙古羊产双羔母羊和常年发情的多胎小尾寒羊、多胎湖羊BMPR1B基因Fec B位点SNP和产羔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绵羊品种的母羊BMPR1B基因Fec B位点均存在A→G突变,产单羔蒙古羊、产双羔蒙古羊、小尾寒羊和湖羊母羊群体中++型、B+型和BB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000、0.1939、0.0061,0.7682、0.2185、0.0132,0.0625、0.5438、0.3938,0、0.1311、0.8689。在各品种内不同基因型间产羔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BMPR1B基因Fec B位点G等位基因是多胎小尾寒羊和湖羊的主效基因分子标记,但该位点不是影响蒙古羊产双羔的分子遗传标记位点。(2)通过提取产单羔蒙古羊等绵羊母羊血液中RNA、用RT-PCR结合c DNA测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证明在绵羊血液中有BMPR1B基因m RNA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外周血液血清,结果表明血液中存在BMPR1B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动物BMPR1B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及依据。2.繁殖周期不同时间和不同年龄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及其与繁殖性能相关性(1)用ELISA方法对季节性发情的蒙古羊产单羔母羊和产双羔母羊、常年发情的小尾寒羊和湖羊在绵羊的乏情季节(春季,4月份)和发情季节(秋季,11月份)成年母羊血清BMPR1B蛋白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繁殖力的绵羊母羊的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均在绵羊的乏情季节极显着高于发情季节(P<0.01)。表明绵羊血液BMPR1B蛋白水平变化和绵羊发情季节有关。因此,推测绵羊血液的BMPR1B蛋白含量可能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绵羊发情季节,产多羔湖羊、产多羔小尾寒羊与产单羔蒙古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而产双羔蒙古羊血液BMPR1B蛋白水平显着高于产多羔湖羊、产多羔小尾寒羊和产单羔蒙古羊(P<0.05)。表明小尾寒羊和湖羊的多胎性是由于BMPR1B基因Fec B突变导致,而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对蒙古羊母羊产双羔有显着影响。在绵羊的乏情季节,产多羔湖羊显着高于产多羔小尾寒羊、产双羔蒙古羊、产单羔蒙古羊(P<0.05),而产多羔小尾寒羊和季节性发情的蒙古羊产双羔母羊、产单羔母羊三者之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说明血液中BMPR1B蛋白对蒙古羊卵泡活动静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水平血液BMPR1B蛋白可能起到抑制卵泡发育的作用,使卵巢卵泡活动处于静止状态,出现乏情,而小尾寒羊和湖羊在绵羊的乏情季节可能由于BMPR1B基因的Fec B突变,导致卵巢卵泡仍然能生长发育排卵,表现出发情。(2)对春季4月份不同年龄(3月龄、6月龄、12月龄)母羔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蒙古羊、小尾寒羊和湖羊血液BMPR1B蛋白含量从3月龄到12月龄随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3个品种母羔羊具有基本相似的变化规律;并且不同繁殖力母羔羊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显着升高的时间与其性成熟基本一致,说明不同年龄母羔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变化与性成熟有关。表明羔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可能对其性成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3.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与生殖激素互作模式用ELISA方法测定分析已知产羔性状的蒙古羊产单羔母羊和产双羔母羊在整个发情周期中血液血清中BMPR1B蛋白和LH、FSH、PROG生殖激素研究结果表明:(1)产单羔蒙古羊母羊在整个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的变化规律:从发情开始第0 d到第2 d产单羔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快速增加,出现一个高峰,然后快速下降到第4 d,这可能与排卵有关,然后从第4 d~16 d(再次发情前)持续上升,出现第二个峰,达到最高峰值,说明在发情周期中随着卵泡的发育血液BMPR1B蛋白逐渐增加。从16 d到再次发情开始时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急剧下降。表明母羊发情开始0 d血液中BMPR1B蛋白处在最低水平,在发情周期中可能低水平的血液BMPR1B蛋白能促进母羊的发情开始,较高水平的血液BMPR1B蛋白能促进卵泡的生长。从整个发情周期中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的变化规律来看,血液中BMPR1B蛋白可能对母羊的发情、卵泡的发育生长及排卵具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2)产双羔蒙古羊母羊在整个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产单羔蒙古羊母羊基本相似。但在发情周期0 d~16 d中产双羔蒙古羊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均极显着高于产单羔蒙古羊母羊(P<0.01),表明在蒙古羊发情周期中血液BMPR1B蛋白含量与排卵数增加和产双羔有关。(3)产单羔蒙古羊母羊和产双羔蒙古羊母羊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与PROG、LH和FSH的互作模式:在整个发情周期中血液BMPR1B蛋白和PROG的变化规律与趋势基本相似,LH和FSH变化趋势相似。从总体来看,通过本论文研究首次发现了绵羊血液中存在BMPR1B基因m RNA和BMPR1B蛋白,并且绵羊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变化与产羔性状、发情季节、性成熟、发情周期中卵泡的发育和母羊的发情有关。为进一步研究动物BMPR1B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及科学依据。

江振洲,袁子航,孙丽新,吴启鹏,柴媛媛,李思佳,向婷,喻琼娜,朱英,张陆勇[10](2020)在《中国药物作用靶点研究进展(Ⅰ)》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检索近2年中国学者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障碍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代谢类疾病等重大疾病治疗靶点的相关论文,分类综述这些重大疾病药物作用靶点研究的新进展,为新药研发及新治疗靶点的寻找提供参考和思路。

二、大肠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基因突变RNA和蛋白表达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基因突变RNA和蛋白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鹿角霜对乳腺癌干细胞活性及TGF-β通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实验材料
    1.1 数据库
    1.2 细胞株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仪器
    1.5 实验试剂
    1.6 主要试剂配制
2.实验方法
    2.1 网络药理学
    2.2 鹿角霜含药血清制备
    2.3 细胞培养
    2.4 CCK-8细胞增殖实验
    2.5 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
    2.6 Western Blot
    2.7 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2.8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网络药理学
    3.2 鹿角霜含药血清对MDA-MB-231细胞形态学观察
    3.3 鹿角霜含药血清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4 鹿角霜含药血清对乳腺癌细胞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3.5 鹿角霜含药血清对TGFBR1、SMAD2表达量的影响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TGF-β信号通路在乳腺癌干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BMP15通过BMPR1B调控陕北白绒山羊卵泡颗粒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哺乳动物的卵泡发育和卵泡闭锁
        1.1 引言
        1.2 哺乳动物的卵泡结构和卵泡发育
        1.3 哺乳动物的卵泡闭锁
        1.4 颗粒细胞在卵泡发育中的作用
        1.4.1 颗粒细胞增殖在卵泡发育中的作用
        1.4.2 颗粒细胞凋亡在卵泡发育中的作用
        1.4.3 颗粒细胞分泌C型钠肽对卵母细胞的作用
    第二章 BMPR1B基因研究进展
        2.1 引言
        2.2 BMPR1B基因的发现和定位
        2.3 BMPR1B基因结构和蛋白结构
        2.4 BMPR1B在绵羊和山羊各器官和组织中的表达
        2.5 BMPR1B参与的信号通路
        2.5.1 BMP15
        2.5.2 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
        2.6 BMPR1B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2.6.1 BMPR1B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2.6.2 BMPR1B对羊毛细度的调控作用
        2.6.3 BMPR1B对骨骼发育及维持的作用
        2.6.4 BMPR1B对肿瘤的影响
        2.6.5 BMPR1B的其它生物学功能
        2.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试验研究
    第三章 陕北白绒山羊BMPR1B基因的序列特征与表达模式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山羊BMPR1B m RNA序列的克隆及多态性分析
        3.2.2 山羊BMPR1B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
        3.2.3 BMPR1B在不同产羔数绒山羊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分析
        3.2.4 BMPR1B在不同大小卵泡及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BMP15 对绒山羊卵泡颗粒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控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山羊卵泡颗粒细胞的分离培养
        4.2.2 山羊卵泡颗粒细胞的鉴定
        4.2.3 BMP15 对山羊卵泡颗粒细胞增殖的影响
        4.2.4 BMP15 对山羊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4.2.5 BMP15 对山羊卵泡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BMP15对绒山羊卵泡颗粒细胞BMPR1B及Smad通路和MAPK通路的调控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BMP15对BMPR2和BMPR1B表达的影响
        5.2.2 BMP15对BMPR1B的表达调控
        5.2.3 BMP15对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5.2.4 BMP15协同FSH对类固醇激素分泌的影响
        5.2.5 BMP15对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BMP15通过BMPR1B对绒山羊卵泡颗粒细胞的调控作用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BMPR1B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6.2.2 BMPR1B干扰载体的构建和筛选
        6.2.3 慢病毒包装纯化及滴度测定
        6.2.4 卵泡颗粒细胞BMPR1B基因过表达及干扰效率检测
        6.2.5 BMP15通过BMPR1B对卵泡颗粒细胞增殖的影响
        6.2.6 BMP15通过BMPR1B对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6.2.7 BMP15通过BMPR1B对卵泡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影响
        6.2.8 BMP15通过BMPR1B对Smad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主要试验仪器
    附录二 主要试验试剂与耗材
    附录三 试验操作步骤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3)结直肠癌微环境乳酸与巨噬细胞炎症小体的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RT-PCR
        1.2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1.3 主要试剂、耗材、抗体
        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基本技术
        2.2 佛波酯(PMA)诱导THP-1细胞分化
        2.3 细胞处理
        2.4 质粒提取
        2.5 细菌的处理
        2.6 细胞瞬时转染
        2.7 慢病毒感染细胞
        2.8 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
        2.9 蛋白质免疫印迹
        2.10 ASC-GFP聚集实验
        2.11 流式细胞仪测定ROS
        2.12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佛波酯(PMA)诱导THP-1细胞分化
    2 结直肠癌来源的乳酸可作为DAMP来诱导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激活
    3 乳酸可诱导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
    4 乳酸通过上调ROS激活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炎症小体
    5 乳酸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中TGF-β的表达和分泌
    6 TGF-β抑制乳酸诱导的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活化
    7 TGF-β抑制经典配体诱导的THP-1来源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激活
    8 TGF-β通过TGF-β R1抑制炎症小体的激活
    9 SMAD信号通路可介导TGF-β对炎症小体的抑制作用
    10 TGF-β可能通过SMAD-自噬-ROS轴抑制炎症小体激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相关巨睡细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抑制ART1诱导M2巨噬细胞活化辅助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突变大肠癌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KRAS突变大肠癌中ART1 表达与M2 巨噬细胞活化的相关性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KRAS突变大肠癌中ART1 调节M2 巨噬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ART1 调节M2 巨噬细胞活化参与辅助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突变大肠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外泌体在肿瘤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外泌体对肌腱干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肌腱损伤
        1.1.1 肌腱的结构
        1.1.2 肌腱损伤的发病机理及特点
        1.1.3 肌腱的愈合及修复
    1.2 干细胞治疗肌腱损伤的研究现状
        1.2.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肌腱损伤
        1.2.2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肌腱损伤
        1.2.3 胚胎干细胞与肌腱损伤
        1.2.4 肌腱干细胞与肌腱损伤
        1.2.5 其他来源干细胞与肌腱损伤
    1.3 干细胞微环境
        1.3.1 外泌体的发现及其成分
        1.3.2 外泌体的形成及分泌
        1.3.3 外泌体的分离方法
        1.3.4 外泌体的主要功能
        1.3.5 外泌体的临床应用
    1.4 转化生长因子β
        1.4.1 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及其受体
        1.4.2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
        1.4.3 转化生长因子β对干细胞的作用
        1.4.4 转化生长因子β与肌腱愈合
    1.5 本课题的立项依据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肌腱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培养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2.2.3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肌腱干细胞的分离
        2.3.2 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
        2.3.3 细胞培养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3 肌腱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分离及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3.3 实验方法
        3.3.1 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
        3.3.2 检测外泌体的粒径
        3.3.3 检测外泌体的形态
        3.3.4 提取细胞总蛋白
        3.3.5 提取外泌体蛋白
        3.3.6 BCA法检测蛋白质浓度
        3.3.7 免疫印迹法检测外泌体特异性蛋白
        3.3.8 检测肌腱干细胞摄取外泌体的情况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4 外泌体对肌腱干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4.3 实验方法
        4.3.1 检测外泌体对肌腱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3.2 检测外泌体对肌腱干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3.3 检测外泌体对ITD1预处理肌腱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3.4 检测外泌体对ITD1预处理肌腱干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3.5 数据分析
    4.4 实验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5 外泌体诱导的肌腱干细胞信号通路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5.3 实验方法
        5.3.1 检测外泌体诱导肌腱干细胞蛋白的表达
        5.3.2 灰度分析法定量蛋白质表达
        5.3.3 检测外泌体对PD98059预处理肌腱干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5.3.4 数据分析
    5.4 实验结果
    5.5 讨论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ILK表达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检索数据库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4 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功能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细胞系及来源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体内成瘤性的影响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来源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LncRNA MALAT1、miR-367-3p和AGGF1在胃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AGGF1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基于高通量测序及网络药理学探讨参桃软肝方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肝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肝癌的西医治疗现状
    1.3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及诊疗进展
        1.3.1 中医治疗肝癌的历史沿革
        1.3.2 当代肿瘤学家对肝癌的认识
        1.3.3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1.4 参桃软肝方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1.4.1 参桃软肝片的组方基础
        1.4.2 参桃软肝方的研究现状
    1.5 高通量测序的发展现状
        1.5.1 高通量测序概述
        1.5.2 转录组测序研究进展
        1.5.3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1.6 肝癌的表观遗传研究进展
        1.6.1 表观遗传与甲基化
        1.6.2 甲基化在肝癌中的研究现状
        1.6.3 中医证候的DNA甲基化研究现状
    1.7 网络药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参桃软肝方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参桃软肝方冻干粉的制备及质谱分析
        2.1.2 主要药物化学成分搜集及筛选
        2.1.3 药物靶点搜集与整理
        2.1.4 GEO数据库寻找乙肝相关性肝癌的靶点
        2.1.5 参桃软肝方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网络的构建及关键靶点的分析
        2.1.6 基因本体功能(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2.2 结果
        2.2.1 STR质谱分析及STR在网络药理学平台筛选的化合物及其对应靶点筛选结果
        2.2.2 GEO数据库中乙肝相关性肝癌靶点基因获取结果
        2.2.3 STR抗 HBV-HCC靶点基因的获取和GO功能注释及KEGGG通路富集分析
        2.2.4 “药物-活性成分-关键作用靶点-通路”网络构建及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参桃软肝方的体外疗效研究
    3.1 细胞实验研究
        3.1.1 STR抑制人肝癌细胞株 HepG2.2.15、HepG2、MHCC97-H 的增殖
        3.1.2 STR 对人肝癌细胞株 HepG2.2.15、HepG2、MHCC97-H 迁移的影响
    3.2 STR对 BALB/c裸鼠皮下成瘤模型的抑瘤作用及安全性研究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筛选STR治疗HBV-HCC的潜在靶点及机制
    4.1 STR对 HepG2.2.15 荷瘤裸鼠疗效的转录组学研究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2 对HepG2.2.15 荷瘤裸鼠肿瘤组织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WGBS)分析
        4.2.1 实验步骤
        4.2.2 实验结果
    4.3 转录组测序和WGBS关联分析
        4.3.1 关联基因的筛选
        4.3.2 关联基因的GO注释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4.4 临床HBV-HCC肝癌术后标本WGBS及差异甲基化基因筛选
        4.4.1 临床样本的搜集
        4.4.2 肝癌及癌旁组织样本WGBS测序
        4.4.3 检测结果
    4.5 临床样本WGBS与动物测序结果关联分析
        4.5.1 临床样本WGBS测序与动物样本测序的关联基因筛选
        4.5.2 临床样本WGBS测序与动物样本测序的关联基因GO与 KEGG分析
        4.5.3 Hub基因的外部数据库验证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第六章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绵羊BMPR1B基因SNP和血液BMPR1B蛋白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家畜繁殖力及其影响因素
        1.1 遗传因素
        1.2 环境因素
        1.2.1 光照
        1.2.2 温度
        1.3 营养因素
        1.4 生理及管理因素
    2 哺乳动物卵泡发育及调控
        2.1 卵泡发育
        2.2 卵泡发育的调控
        2.2.1 卵泡发育的激素调控
        2.2.2 卵泡发育的相关因子调控
    3 绵羊BMPR1B基因研究进展
        3.1 BMPR1B基因及其蛋白的结构
        3.2 BMPR1B基因对绵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4 调控绵羊繁殖性能相关激素的研究进展
        4.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Gn RH)
        4.2 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
        4.3 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LH)
        4.4 孕激素(progesterone,PROG)
        4.5 雌激素(estrogen,E)
    5 本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技术和方法简介
        5.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及方法
        5.1.2 ELISA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5.2 免疫印迹技术
        5.2.1 免疫印迹的原理及方法
    6 本研究绵羊品种简介
        6.1 蒙古羊(Mongolian sheep)
        6.2 小尾寒羊(Small Tail Han sheep)
        6.3 湖羊(Hu sheep)
    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8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绵羊BMPR1B基因SNP与产羔性状的相关性及该基因在血液中的表达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血样采集
        1.3 BMPR1B基因多态位点检测
        1.3.1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1.3.2 引物合成
        1.3.3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条件
        1.3.4 PCR产物检测及测序
        1.4 BMPR1B基因m RNA在绵羊血液的表达
        1.4.1 血液RNA提取及c DNA合成
        1.4.2 引物设计
        1.4.3 反转录-PCR(RT-PCR)
        1.5 BMPR1B蛋白在绵羊血清中的表达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绵羊BMPR1B基因FecB位点的多态性与产羔性状相关性分析
        2.1.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2.1.2 BMPR1B基因FecB位点扩增结果
        2.1.3 PCR产物测序结果
        2.1.4 BMPR1B基因FecB位点遗传多态性
        2.1.5 BMPR1B基因FecB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
        2.1.6 BMPR1B基因FecB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产羔数的关系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 BMPR1B基因FecB位点多态性对m RNA二级结构的影响
        2.2.2 BMPR1B基因FecB位点多态性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2.2.3 BMPR1B基因FecB位点多态性对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影响
        2.3 绵羊血液BMPR1B基因m RNA的表达
        2.3.1 总RNA提取结果
        2.3.2 目的产物RT-PCR扩增的结果
        2.3.3 RT-PCR产物测序结果
        2.4 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的表达
    3 讨论
        3.1 BMPR1B基因多态性对绵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3.2 绵羊BMPR1B基因的表达
    4 小结
第三章 繁殖周期不同时间和不同年龄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变化规律及其与繁殖性能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血样采集
        1.3 血液BMPR1B蛋白含量检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
        2.2 不同产羔类型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
        2.3 发情季节和乏情季节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
        2.4 不同年龄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
    3 讨论
        3.1 绵羊不同繁殖力对血液BMPR1B蛋白影响
        3.2 绵羊季节性发情对BMPR1B蛋白的影响
        3.3 绵羊不同年龄BMPR1B蛋白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BMPR1B蛋白与生殖激素互作模式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血样采集
        1.3 血液BMPR1B蛋白和生殖激素含量的检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单羔蒙古羊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天数比较
        2.2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变化规律
        2.3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PROG含量变化规律
        2.4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LH含量变化规律
        2.5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FSH含量变化规律
        2.6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PROG、LH和FSH的互作模式
    3 讨论
        3.1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BMPR1B蛋白变化规律
        3.2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PROG变化规律
        3.3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FSH和LH变化规律
        3.4 BMPR1B蛋白和生殖激素的互作对卵泡发育的调控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1 本研究的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试验仪器及设备
    附录2 绵羊血液RNA提取方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中国药物作用靶点研究进展(Ⅰ)(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疾病作用靶点
    1.1 高血压作用靶点
        1.1.1 高血压治疗相关的miRNA靶点
        1.1.1.1 miR-34b
        1.1.1.2 miR-34a
        1.1.1.3 miR-142-3p
        1.1.1.4 miR-16
        1.1.2 高血压治疗相关的蛋白与基因靶点
        1.1.2.1 Rho激酶
        1.1.2.2 T-细胞盐皮质激素受体
        1.1.2.3 补体成分3a受体和补体成分5a受体
    1.2 心律失常作用靶点
        1.2.1 心律失常治疗相关的miRNA靶点
        1.2.1.1 miR-3144-5p
        1.2.1.2 miR-1231
        1.2.2 心律失常治疗相关的蛋白与基因靶点
        1.2.2.1 丝裂原活化激酶激酶-7
        1.2.2.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3
    1.3 心力衰竭作用靶点
        1.3.1 心力衰竭治疗相关的miRNA靶点
        1.3.2 心力衰竭治疗相关的LncRNA靶点
        1.3.2.1 心肌细胞再生相关LncRNA
        1.3.2.2 内源性心脏再生相关调节因子
        1.3.3 心力衰竭治疗相关的蛋白与基因靶点
        1.3.3.1 去乙酰化酶-6
        1.3.3.2 内膜转位酶50
        1.3.3.3 转录激活因子3
        1.3.3.4 ATP酶抑制因子1
        1.3.3.5 EphrinB2 心脏纤维化是左心室重构常见的特征,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
    1.4 冠心病与心肌梗死作用靶点
        1.4.1 冠心病与心肌梗死治疗相关的miRNA靶点
        1.4.1.1 miR-20a
        1.4.1.2 miR-574-5p
        1.4.1.3 miR-21
        1.4.2 冠心病与心肌梗死治疗相关的LncRNA靶点
        1.4.2.1 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型亚基δ转录本1相关LncRNA
        1.4.3 冠心病与心肌梗死治疗相关的蛋白与基因靶点
        1.4.3.1 ADAMTS7
        1.4.3.2 烟酰胺N-甲基转移酶
        1.4.3.3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Ⅲ
        1.4.3.4 前列腺素E3受体
        1.4.3.5 IL-37
        1.4.3.6 Tim-1 + B细胞
        1.4.3.7 热休克转录因子1
    1.5 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靶点
        1.5.1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相关的miRNA靶点
        1.5.1.1 hsa-miR-148b
        1.5.1.2 miR-155
        1.5.1.3 miR-17-5p
        1.5.1.4 miR-126
        1.5.1.5 miR-9
        1.5.1.6 miR-182
        1.5.1.7 miR-210
        1.5.1.8 miR-1185
        1.5.1.9 miR-98
        1.5.1.10 miR-338-3p
        1.5.1.11 miR-328
        1.5.1.12 miR-377
        1.5.2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相关的LncRNA靶点
        1.5.3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相关的蛋白与基因靶点
        1.5.3.1 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
        1.5.3.2 胃饥饿素
        1.5.3.3 Jmjd3
        1.5.3.4 CD137
        1.5.3.5 CD146
        1.5.3.6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1.5.3.7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亚基12
        1.5.3.8 干扰素调节因子3
        1.5.3.9 apelin-13
        1.5.3.10 脂肪分化相关蛋白
        1.5.3.11 囊性纤维化跨膜转运调节体
        1.5.3.12 β-干扰素Toll/1L-1R结构域衔接蛋白
        1.5.3.13 信号转导淋巴细胞活化分子家族成员7
2 脑血管病作用靶点
    2.1 脑血管病治疗相关的miRNA靶点
        2.1.1 miR-195
        2.1.2 miR-9-5p
    2.2 脑血管病治疗相关的蛋白与基因靶点
        2.2.1 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
        2.2.2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2.2.3 15-脂氧合酶/15-羟二十碳四烯酸
        2.2.4 组蛋白去乙酰酶4
        2.2.5 趋化因子受体5
        2.2.6 sigma-1 受体
        2.2.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2.2.8 脑活素
        2.2.9 血管生成素样4
        2.2.10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
        2.2.11 Netrin-1
        2.2.12 TNF-α刺激基因/蛋白6
3 自身免疫性疾病作用靶点
    3.1 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靶点
        3.1.1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3.1.2 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
        3.1.3 RIPK1-VDAC1途径
        3.1.4 金属硫蛋白-1、Th17与Treg
    3.2 系统性红斑狼疮作用靶点
        3.2.1 Toll样受体-4
        3.2.2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3.2.3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蛋白3
        3.2.4 血清颗粒蛋白前体和卵泡抑素样蛋白1
    3.3 多发性硬化作用靶点
    3.4 银屑病作用靶点
        3.4.1 miR-194
        3.4.2 Yes相关蛋白
        3.4.3 角蛋白17
        3.4.4 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
    3.5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作用靶点
        3.5.1 miR-15a
        3.5.2 Toll样受体-4
        3.5.3 CXC趋化配体因子16
        3.5.4 非经典和中间单核细胞亚群

四、大肠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基因突变RNA和蛋白表达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鹿角霜对乳腺癌干细胞活性及TGF-β通路影响的研究[D]. 赵丽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BMP15通过BMPR1B调控陕北白绒山羊卵泡颗粒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D]. 赵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结直肠癌微环境乳酸与巨噬细胞炎症小体的相关机制研究[D]. 胡滢.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4]抑制ART1诱导M2巨噬细胞活化辅助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突变大肠癌的相关研究[D]. 杨燕萍.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外泌体对肌腱干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的研究[D]. 李茗达.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D]. 马晓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7]LncRNA MALAT1、miR-367-3p和AGGF1在胃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D]. 刘鼎晨.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基于高通量测序及网络药理学探讨参桃软肝方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D]. 贺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绵羊BMPR1B基因SNP和血液BMPR1B蛋白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D]. 张筱艳.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10]中国药物作用靶点研究进展(Ⅰ)[J]. 江振洲,袁子航,孙丽新,吴启鹏,柴媛媛,李思佳,向婷,喻琼娜,朱英,张陆勇. 药学进展, 2020(06)

标签:;  ;  ;  ;  ;  

大肠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基因突变的RNA及蛋白表达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