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房子装修的颜色

浅谈房子装修的颜色

一、浅谈住宅装饰色彩(论文文献综述)

白祥[1](2021)在《基于建筑策划的葫芦岛市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水平逐年提高,城市中商业消费行为不只是以单纯购买商品为目的,更是一次空间体验。外部空间作为步行商业街区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城市与步行街区联系的纽带,也是步行街中自成体系的核心公共空间。近年来,葫芦岛市部分步行街区外部空间建设良莠不齐,现状问题较突出,整体活力与竞争力丧失,需通过改善步行街区空间质量来提升整个城市吸引力。建筑策划作为建筑设计的先行环节,对建筑及其城市空间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反观步行街外部空间现有的研究,大多从街区改造优化层面以及空间体验入手,对其前期策划研究不足,因此,本文通过建筑策划理论方法对步行街外部空间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首先对步行街外部空间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根据建筑策划的相关理论方法及步骤对步行街外部空间策划体系展开研究,梳理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策划的调查内容由城市自然与人文要素、商业街外部空间现状、商业街外部空间满意度与国内优秀案例借鉴四个部分组成,同时根据商业街外部空间构成总结其设计要素由街道尺度、空间序列、景观环境、界面空间与附属设施五部分组成,并对其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从而系统的构建了步行街外部空间策划理论框架。综合上述理论研究所得之成果展开针对葫芦岛市具体的策划研究。首先,将葫芦岛市区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进行全方面探查。其次,对葫芦岛地区现有步行街进行现状与满意度调查,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得出当前葫芦岛市步行街区外部空间现状的优势与劣势。同时,将与葫芦岛现有街区空间形态、街道尺度相近的街区进行国内优秀案例相关要素设计借鉴。最后,将上述调查结果为出发点,以传承葫芦岛地域文脉特色与增加商业街区人性化体验为前提,探究葫芦岛市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原则及策略。选取辽西第一街外部空间作为实践对象,将所得的策略进行设计实证,为项目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设计方法,对葫芦岛市步行街外部空间设计具有实际性的指导意义。

曹斌华[2](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甄浩[3](2021)在《建国后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是一座拥有上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城,是我国多元文化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独特的自然地理、宗教文化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居样貌和独特民居建筑空间。自西藏和平解放至今,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颁布,可以发现当地乡土民居建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趋向集中,细部构造做法更加现代化,空间的功能变的单一,新建民居的室内热环境也发生了改变,等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通过总结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变规律以及演变背后的因素,对藏族民居建筑研究的理论进行扩充,为研究藏族民居建筑提供资料,为地域创作实践提供思路。首先,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的方法,梳理了拉萨自然人文环境、拉萨农村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并汇总了拉萨历史民居以及新建民居的基础资料。之后,本文运用了建筑类型学、社会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研究并分析了拉萨乡土民居建筑的演变规律及其原因。通过运用建筑类型学理论,从总体布局与体量、房屋格局与布置、功能特征、材料构造与结构、室内外装饰和室内热环境六个方面总结了不同时段拉萨乡土民居建筑空间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通过运用社会行为学理论,从群体性模仿行为的视角分析拉萨乡土民居建筑演变背后的原因。通过运用环境心理学的方法,从室内物理环境变化和室外空间变化的角度分析当地居民的室内外活动变化。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在拉萨乡土民居建筑的演变过程中,部分特征得以保留,部分特征发生变化,而其中发生的变化较为明显。1、院落空间和建筑体块变的单一;2、建筑体量变高变大;3、室内核心空间发生了偏离;4、家具布置变的宽松;5、院落空间的功能多样性降低,室内空间的功能专一性加强;6、建筑材料、细部构造和结构趋向现代化;7、室内外装饰的位置、色彩和图案发生变化;8、新建民居的室内空气温度降低、空气湿度提高。通过分析其演变背后的动力机制发现:经济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是民居建筑演变的前提条件,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是民居建筑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观念是民居保留部分特征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变的研究,发现了其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遗失现象和盲目模仿现象。针对目前拉萨民居演变特征及因素,在今后的民居发展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居民的现实空间需求,通过合理采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特征元素,为居民提供既满足生理需求又满足心理需求的民居建筑方案,为发扬地域建筑文化和传承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特征做努力。

张逸璇[4](2021)在《文脉视角下的晋商传统民居色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晋商传统民居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商人住宅,以合院式为主,且以院落为单位,受当时特定环境下诸多条件的影响,匠人因地制宜,建造出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可以说是晋商文化的缩影。传统民居作为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其色彩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因此,研究晋商传统民居色彩对民居保护与城市更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选题从文脉视角出发,研究晋商传统民居在不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的色彩表现,强调文脉在晋商传统民居色彩中的意义与价值。对晋商传统民居色彩因子进行定量化分析,探讨晋商传统民居色彩保护策略,力图解决晋商传统民居色彩保护不到位的问题。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现阶段民居色彩研究的不足,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分析问题,通过对色彩学以及文脉的相关理论的研究,对民居色彩脉络进行分析,梳理晋商传统民居色脉的演变历程。从特定条件下晋商传统民居色彩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山西不同区域内晋商传统民居色彩的共同性与差异性。通过晋商传统民居的实地考察,提取与归纳晋北、晋中、晋南等不同地貌环境下的晋商传统民居色彩;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晋商传统民居,提取色彩因子,定量分析色彩数据,研究其色彩形成原因。第三部分解决问题,调研晋商传统民居色彩的影响因素,对晋商传统民居色彩进行保护与更新设计。结合理论研究、实地调研以及定量分析,提出文脉传承下晋商传统民居色彩保护的原则与方法,制定民居色彩更新设计推荐色谱与图谱。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晋商传统民居色彩保护研究提供借鉴,对相关研究与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康英[5](2021)在《徽州民居现代适用模式 ——以祁门县文堂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徽州民居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是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生活情趣的居住场所,亦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开展,现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徽州民居面临着适应现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适宜性更新,如何开展徽州民居的现代适宜性改造,改造中如何满足新时代需求,“徽州民居现代适用模式”研究应运而生。论文以寻求徽州民居现代适用性为目标,运用定性与定量、历时与共时等方法,开展徽州民居建筑原型、现型、新型整体性研究。通过徽州地区系统的调研以及文献的综合分析,从徽州民居形成的影响因素出发,分析徽州民居中农耕居住模式,商户居住模式,商仕居住模式,官宦居住模式四种模式的原型及其特点。继而分析徽州民居居住空间的演变发展及在现代生活方式下现状的问题,梳理徽州民居居住空间模式的现代演变历程,为徽州民居现代适宜更新找寻设计的依据和重点。以融合与创新为构建目标,分析构建徽州民居现代适用性的影响因子,进而从徽州民居空间设计、营建更新及文化传承三方面构建民居现代适用性的途径与方法。从集约功能的设计层面、多方协同的营建层面、特色传承的文化层面三方面,提出徽州民居现代适宜更新的“整合协同”模式。结合祁门县文堂村典型民居设计实践及建设实施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建构徽州民居现代适用模式理论框架及设计方法。图50表21参87

张楠[6](2021)在《山西朔州窑居建筑营造技艺及其审美文化传统》文中提出窑居建筑是原始洞穴居住形式的延续与发展,是几千年华夏史中传承农耕文明的载体,山西境内山峦起伏、北高南低且南北狭长,气候变化显着,南北差异大,使得同为山西传统窑居其建筑样式和外部空间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尤其朔州窑居地区特色显着。当地居民凭借土质细密干结,容易挖掘这一特点,因材施用造就了传统样式的窑居,随着建筑材料的丰富与营造技艺的成熟,人们逐渐发展形成窑居建筑的独特样式。近年来对传统窑居建筑改造优化产生了许多的新型窑居,让更多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窑洞文化。本文主要以朔州地区窑居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的访谈与拍摄,在论述窑居的历史发展脉络上,依据建筑技术物质条件阐明从古至今朔州窑居的样式变化及其营造技艺,并以之具体案例进一步说明。进而结合窑洞居住者的实际生活环境,总结和归纳窑居建筑在选址习俗、空间设计、色彩元素、审美观念及立面造型所体现的审美文化传统。全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目的、文献综述、研究创新点及方法,并对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说明。第二部分为论文的正文部分,基于实地的田野调查与对窑居资料的分析研读,整体把握窑洞的发展脉络与类型,然后阐述朔州地区窑居的营造技艺、院落设计、内部空间布局与建筑的立面构成和内部构造,并延伸至朔州窑居所展现的审美文化内涵。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结合建筑构成的基础要素集中讨论了朔州地区窑居历史发展、形成的基本背景、窑居分类以及窑居当代的新发展。第二章通过人物访谈和文献分析的方法,详述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分别从拱券样式选择、建造技术的演进、院落设计和内部空间布局三个方面论述。第四章基于人类实用则美的审美理念,逐一展开叙述窑居建筑因地制宜的选址习俗、科学尚中的空间设计、和谐朴素的色彩装饰以及方圆相济的立面造型,第四章探讨窑居建筑在当代的价值,传承并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结语部分,从整体上对朔州地区窑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作归纳总结,并依据窑洞的现状分析,对朔州窑居建筑的保护和未来的发展走向进行了展望。

侯新文[7](2021)在《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遗产的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嘉绒藏族是我国藏族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有着悠久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传统民居建筑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建筑表皮艺术是塑造建筑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对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建筑表皮艺术要素特征及其规律,发掘并记录最能够展现嘉绒藏族传统村落风貌的建筑表皮表现形式,对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遗产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文章论述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继而对本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等进行简要说明。其次,文章基于建筑文化传承的角度,从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分析了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的生成环境及影响因素,表明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遗产的重要价值。基于以上内容,确定论文研究范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了重点测绘,较为深入的了解了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的重要价值和现状,并对当下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保护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再次,文章以类型学的理论基础,分别从建筑表皮空间与形态、材质与肌理、装饰与符号以及建筑表皮色彩四个方面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了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要素的特点规律,提出了构件建筑表皮艺术体系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把握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要素特点和更加科学合理的传承与保护。文章最后,总结了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的构成规律并提出控制引导内容。根据新地域主义建筑理论提出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从建筑表皮形态、材料、装饰和色彩等方面的直接应用,提出嘉绒藏族传统村落原生型建筑表皮艺术的保护方法;从建筑表皮艺术要素的选取、重组和表达提出嘉绒藏族传统村落传承型建筑表皮艺术的保护方法;从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表现提出嘉绒藏族传统村落现代演绎型建筑表皮艺术的保护方法。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需求和保护深度,提出不同的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的保护方法,从多方面展现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本文以定量分析和统计归纳相结合的方式,基于类型学理论提出构件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识别体系的新方法。根据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构成要素的特征规律和新地域主义建筑理论,提出了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的传承策略和保护方法,以期为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遗产的保护和现代发展中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曹雪芹[8](2021)在《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研究》文中提出从古至今色彩对建筑形象的彰显至关重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建筑所拥有的建筑色彩体系也是截然不同的,目前学术界在古建筑色彩和城市色彩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对于传统民居色彩的探讨却很少,尤其是针对北方的传统民居。山西作为北方的传统民居大省,其历史之悠久,传统民居资源之丰富,众多的传统村落如繁星般密布于三晋大地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建筑于传统村落的涌进,这些传统村落的整体色彩体系正逐渐被破坏,因此针对山西传统村落整体色彩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便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选取山西省晋中的五个传统村落的民居院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色彩学等相关理论,将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展开研究,具体论述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色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晋中传统村落民居依托的环境以及晋中传统村落民居概况。基于晋中民居自身的特点,结合其地质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工程技术和地域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剖析晋中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的成因。第二部分,传统村落民居色彩实地调研,采集色彩样本,绘制色彩图谱。对晋中传统村落中的民居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与归纳,分别从传统民居的建筑本体色、建筑装饰色、周围环境色和室内色彩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建筑本体色是本篇文章的重点,主要通过传统民居院落外墙、正房和厢房三部分主体色彩构成的特点及规律进行深入探讨。第三部分,对典型传统村落民居色彩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总结相同点,分析其差异性。在确立采用定性与定量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同时,进一步系统地分析晋中传统村落中民居原貌(原状)色彩的数据,总结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特征。第四部分,提出民居色彩优化建议与晋中传统村落民居色彩推荐图谱。于此还剖析了晋中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的现状及针对该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原则与方法。并以太谷上安村的更新与改善为具体案例,分析其传统民居色彩的应用与保护范式。论文的研究,不仅试图为山西传统村落建筑色彩方面填补一角空缺,加强民众对山西传统村落中民居色彩的文化审美认知,从而建立起对自身所独有的传统村落民居的身份与地域保护意识。更是力图通过构建的晋中传统村落民居色彩谱系,对现实中山西传统村落民居整体发展的构建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石林[9](2020)在《厦门近代建筑的装饰图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作为研究主体,以近代中西文化的融合为背景,以建筑装饰图案的生成背景、历史分期,图案的本体特征、空间特征与审美特征为视角,以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进行了研究,以期揭示其发展的机制与动因,从微观领域管窥地域建筑装饰文化的发展脉络。从历时性的维度来看,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的发展呈现从单一类型移植到多元类型并存,最终分化为两条分支的发展路径。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的发展包含了“发育期(1840到20世纪初)”、“发展期(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和“分化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三个发展阶段,发育期以西方复古装饰符号的移植为主要特点,这一时期建造的西式建筑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对建筑装饰并不十分重视。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厦门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量华侨投资房地产业并在厦门兴建自己的住宅,建筑装饰蓬勃发展,各种不同类型、风格的装饰图案得到了大量发展,出现了本土装饰图案与西方建筑构件以及不同类型装饰图案融于同一建筑单体的多元并存现象。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步入分化期,并产生了两条分支,第一条为异质装饰元素进一步相互交融,并在前期的基础上出现了异质装饰符号相互嫁接共生的现象;另一条为地域装饰元素的衍生发展,表现在嘉庚建筑的创作实践中,以闽南传统建筑大屋顶式样及墙面砖石组合式样为基础,衍生出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屋顶装饰以及立面的砖石组合砌筑的装饰手法。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是以西方观念、技术为主导的,中西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就图案的本体特征而言,在西方材料、工艺的影响下呈现出形态特征的变革,同时,西方装饰图案在造型上亦产生了一定的本土化的变异;在构成特征中兼容了中西方的形态构成特点,在突出形式美感的同时,也表达出了丰富的意象内涵。就图案的空间属性与秩序特征而言,厦门近代建筑的装饰图案是以西方建筑的形体特征为主导,融合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空间秩序的综合表达,装饰图案呈现出“附加性”与“实体性”的空间特征,并在秩序表达上关注到图案与建筑、图案与人的交互关系。就图案的审美特征而言,厦门近代建筑的装饰图案融合了中西方的审美特征,构建了新的审美系统,表现在形式与内容的美感构建、主体与客体的情感交融,并最终通过与社会文化相关的情境营造,将装饰图案的审美统一于大的文化系统当中。

李鉴秋[10](2020)在《基于地域文化理念的青岛民宿室内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刺激着旅游业的不断衍变,促成了民宿产业的兴起。随着人们对民宿产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投身于民宿室内设计的研究之中,民宿室内空间的艺术性成为了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载体。作为一个多维度的地域文化展示空间和居住空间,不同于传统酒店,其颇具个性化的空间特性,能够给人们带来印象深刻的体验感,增强人们的地域印象,是民宿空间得天独厚的优势。民宿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飞速发展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如:民宿室内环境的同质化、功能空间的缺陷以及室内装饰形式的乏味等。基于以上情况,通过针对青岛地域文化中的自然环境因素、建筑风格因素、城市文化因素的调查研究,发挥地域文化特色丰富室内功能类别丰富和设计形式多样的优势,营造具有青岛本土特色的民宿空间,提高青岛地区的旅游竞争力。本文以地域文化理念下的青岛民宿室内设计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首先对青岛地域文化与民宿室内设计的理论概念进行论述,明确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其次,通过国内地域性民宿的考察分析,了解国内民宿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体现形式;然后,通过青岛民宿发展背景、现状分析,对青岛地域文化元素进行了提取,并确定传承城市特色、围绕主题适度装饰和以人为本的功能协调设计原则;最后结合以设计实践的形式,展现设计研究成果。本次民宿室内设计实践中结合青岛地域文化特征分别通过空间规划、材料的使用、色彩的使用、软装饰的使用、地域符号的使用五个角度进行地域性空间的表现。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将地域性元素在民宿室内设计中的结合形式进行了探索。

二、浅谈住宅装饰色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住宅装饰色彩(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建筑策划的葫芦岛市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葫芦岛地区商业街现存问题突出
        1.1.2 外部空间在步行商业街区中的重要性
        1.1.3 建筑策划与城市空间的新潮流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策划指导下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设计内容
    2.1 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相关概念
        2.1.1 商业街区
        2.1.2 步行商业街区
        2.1.3 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
    2.2 建筑策划原理及方法概述
        2.2.1 建筑策划的起源与发展
        2.2.2 建筑策划的定义及特征
        2.2.3 建筑策划的内容与框架
        2.2.4 建筑策划的常用方法
    2.3 建筑策划指导下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设计的调查内容
    2.4 建筑策划指导下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的设计要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葫芦岛市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现状调研
    3.1 葫芦岛地区相关概况
        3.1.1 区位分析
        3.1.2 自然因素
        3.1.3 人文因素
        3.1.4 葫芦岛市步行商业街区发展概述
    3.2 葫芦岛地区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调研计划
        3.2.1 调研地点及对象的确定
        3.2.2 调研思路及方法
    3.3 葫芦岛商业街区外部空间现状调研
        3.3.1 街道尺度
        3.3.2 空间序列
        3.3.3 界面空间
        3.3.4 景观环境
        3.3.5 服务设施
        3.3.6 行为观察
    3.4 葫芦岛市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调研现状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葫芦岛市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满意度调及案例分析
    4.1 满意度评价调查问卷的制定
        4.1.1 调查问卷制定方法
        4.1.2 调查问卷形容词的选取
        4.1.3 确定问卷问题评定尺度
        4.1.4 控制调查问卷发放数量
    4.2 葫芦岛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调研案例数据分析
        4.2.1 民安步行街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2.2 兴城古街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2.3 兴宫中街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2.4 泉海御龙湾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2.5 调查数据的整体分析
    4.3 国内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优秀案例研究
        4.3.1 案例选取与分类
        4.3.2 外部空间各要素的调研内容
        4.3.3 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案例共性总结
    4.4 葫芦岛市商业步行街区外部空间设计原则
        4.4.1 街道尺度—可达性、适应性原则
        4.4.2 空间序列—整体性、秩序性原则
        4.4.3 界面空间—文化凸显性、资源节约性原则
        4.4.4 景观环境—多样化、趣味性原则
        4.4.5 服务设施—人性化、统合多效性原则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葫芦岛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策略
    5.1 满足需求与功能业态的街道尺度
        5.1.1 功能适应性的街道尺度
        5.1.2 尊重使用者需求的街道尺度
    5.2 营造秩序与丰富体验的空间序列
        5.2.1 丰富型街道空间路径的体验
        5.2.2 叙事性广场空间序列的营造
        5.2.3 体验型节点空间的营造
        5.2.4 街巷空间与院落型街巷空间相结合—院街
    5.3 融合文脉与空间再利用的界面空间
        5.3.1 对当地地域文脉的表达
        5.3.2 空间再利用在界面空间的表达
    5.4 结合场地与形态适宜的景观环境
        5.4.1 形态适宜型绿化景观
        5.4.2 资源引导型水系景观
        5.4.3 叙事主线型节点景观
        5.4.4 层次丰富型人文景观
    5.5 统合多效与人性化体验的服务设施
        5.5.1 组图状功能性服务设施
        5.5.2 大型节点空间的微气候处理
        5.5.3 服务设施的“统合多效”
        5.5.4 满足特殊人群需求的服务设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辽西第一街外部空间设计实践
    6.1 辽西第一街项目概况
        6.1.1 区位分析
        6.1.2 项目周边概况
        6.1.3 项目内部条件调查
    6.2 辽西第一街整体设计
        6.2.1 场地适应性功能分区
        6.2.2 商品零售区
        6.2.3 休闲养生区
        6.2.4 餐饮娱乐区
    6.3 街道尺度的设计
        6.3.1 功能适应性街道尺度设计
        6.3.2 满足使用者需求街道尺度设计
        6.3.3 街道尺度的设计表达
    6.4 空间序列的设计
        6.4.1 街道空间序列的设计
        6.4.2 广场空间序列的设计
        6.4.3 体验型节点空间的设计
    6.5 界面空间的设计
        6.5.1 地域文脉在界面空间的表达
        6.5.2 空间再利用在界面空间的表达
    6.6 景观环境的设计
        6.6.1 绿化景观的适宜性设计
        6.6.2 水系景观的设计
        6.6.3 节点景观的设计
        6.6.4 人文景观的设计
    6.7 服务设施的设计
        6.7.1 组图状功能性服务设施
        6.7.2 大型节点空间的微气候处理—“廊”空间的运用
        6.7.3 服务设施“统合多效”的设计
        6.7.4 无障碍设计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片索引
附录B 表格索引
附录C 葫芦岛地区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满意度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毕业设计图纸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建国后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调研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目标
2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发展背景
    2.1 拉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2.1.1 地理环境
        2.1.2 气候环境
        2.1.3 人文环境
        2.1.4 社会经济
    2.2 拉萨农村情况介绍
        2.2.1 拉萨村庄基本概况
        2.2.2 拉萨农村经济发展
    2.3 相关政策与法规
        2.3.1 国家政策
        2.3.2 地方政策
    2.4 现状调查研究概述
        2.4.1 调研情况概述
        2.4.2 调查内容
        2.4.3 调查方法
        2.4.4 调研成果
    2.5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发展阶段研究
        2.5.1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划分时段依据
        2.5.2 20世纪50-90年代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2.5.3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初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2.5.4 2000年初至今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3 20世纪50-90年代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3.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
        3.1.1 总体布局
        3.1.2 建筑体量
    3.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
        3.2.1 空间格局
        3.2.2 室内家具布置
    3.3 功能特征
        3.3.1 外部空间功能特征
        3.3.2 内部空间功能特征
    3.4 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
        3.4.1 建筑细部构造
        3.4.2 建筑结构形式
    3.5 装饰图案与色彩
        3.5.1 室外装饰
        3.5.2 室内装饰
    3.6 室内热环境
        3.6.1 测试信息
        3.6.2 测试数据及室内空气温湿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初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4.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
        4.1.1 总体布局
        4.1.2 建筑体量
    4.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
        4.2.1 空间格局
        4.2.2 室内家具布置
    4.3 功能特征
        4.3.1 外部空间功能特征
        4.3.2 内部空间功能特征
    4.4 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
        4.4.1 建筑细部构造
        4.4.2 建筑结构形式
    4.5 装饰图案与色彩
        4.5.1 室外装饰
        4.5.2 室内装饰
    4.6 室内热环境
        4.6.1 测试信息
        4.6.2 测试数据及室内空气温湿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2000年初至今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5.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
        5.1.1 总体布局
        5.1.2 建筑体量
    5.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
        5.2.1 空间格局
        5.2.2 室内家具布置
    5.3 功能特征
        5.3.1 外部空间功能特征
        5.3.2 内部空间功能特征
    5.4 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
        5.4.1 建筑细部构造
        5.4.2 建筑结构形式
    5.5 装饰图案与色彩
        5.5.1 室外装饰
        5.5.2 室内装饰
    5.6 室内热环境
        5.6.1 测试信息
        5.6.2 测试数据及室内空气温湿度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
    6.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的演变
        6.1.1 空间趋向单一
        6.1.2 体块趋向整体
        6.1.3 体量趋向变大
    6.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的演变
        6.2.1 格局趋向集中
        6.2.2 家具变多变大
    6.3 室内外功能特征的演变
        6.3.1 庭院功能多样性降低
        6.3.2 室内功能专一性加强
    6.4 主体材料、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的演变
        6.4.1 材料更替
        6.4.2 构造做法改变
        6.4.3 结构转变
    6.5 装饰图案与色彩的演变
        6.5.1 室外装饰位置改变
        6.5.2 室内装饰色彩和图案变多
    6.6 室内热环境的演变
        6.6.1 案例平面
        6.6.2 新建民居室内空气温度降低
        6.6.3 新建民居室内空气湿度提升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未尽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 拉萨民居调查问卷
致谢

(4)文脉视角下的晋商传统民居色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色彩学相关理论
        2.1.1 色彩学
        2.1.2 色彩地理学
        2.1.3 色彩心理学
    2.2 文脉的相关概念
        2.2.1 文脉
        2.2.2 城市色脉
    2.3 民居色脉
        2.3.1 民居色脉的形成
        2.3.2 民居色脉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3章 晋商传统民居色脉的演变历程与影响因素
    3.1 晋商传统民居历史发展沿革
        3.1.1 晋商的起源与发展
        3.1.2 晋商传统民居的形成
    3.2 晋商传统民居色脉演变历程分析
        3.2.1 传统民居色彩积淀期
        3.2.2 流动民居色彩干扰期
        3.2.3 回归民居色彩形成期
    3.3 晋商传统民居色脉的影响因素
        3.3.1 自然环境的影响
        3.3.2 人文环境的影响
    3.4 山西不同地区晋商传统民居色彩影响因素
        3.4.1 晋北地区
        3.4.2 晋中地区
        3.4.3 晋南地区
    本章小结
第4章 晋商传统民居色彩现状分析
    4.1 晋北地区晋商传统民居色彩现状
        4.1.1 大同落阵营民居概况
        4.1.2 落阵营民居色彩现状
        4.1.3 大同吕家大院民居概况
        4.1.4 吕家大院民居色彩现状
    4.2 晋中地区晋商传统民居色彩现状
        4.2.1 祁县乔家大院民居概况
        4.2.2 乔家大院民居色彩现状
        4.2.3 祁县渠家大院民居概况
        4.2.4 渠家大院民居色彩现状
    4.3 晋南地区晋商传统民居色彩现状
        4.3.1 临汾丁村民居概况
        4.3.2 丁村民居色彩现状
        4.3.3 临汾师家沟民居概况
        4.3.4 师家沟民居色彩现状
    4.4 晋商传统民居色彩总结
        4.4.1 晋北地区
        4.4.2 晋中地区
        4.4.3 晋南地区
    本章小结
第5章 晋商传统民居色彩保护与更新
    5.1 晋商传统民居色彩保护原则
        5.1.1 整体和谐有序
        5.1.2 还原本质色彩
        5.1.3 延续色彩文脉
    5.2 晋商传统民居色彩保护方法
        5.2.1 色彩修复方法
        5.2.2 色彩继承性保护
    5.3 晋商传统民居保护推荐色谱
        5.3.1 晋商传统民居色彩的用色范围
        5.3.2 晋北地区晋商传统民居推荐色谱
        5.3.3 晋中地区晋商传统民居推荐色谱
        5.3.4 晋南地区晋商传统民居推荐色谱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晋商传统民居色彩组织图谱
附录B 山西省内代表性晋商传统民居
附录C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徽州民居现代适用模式 ——以祁门县文堂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时代背景
        1.2.2 现实需要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徽州民居
        1.4.2 适用性
        1.4.3 现代适用模式
    1.5 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1.5.3 总结与分析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徽州民居原居模式
    2.1 徽州民居原居模式划分
        2.1.1 徽州民居形成的影响因素
        2.1.2 徽州民居原型与变体
        2.1.3 徽州民居原居模式的划分
    2.2 农耕居住模式
        2.2.1 宅院形制
        2.2.2 空间组织
        2.2.3 结构形式
        2.2.4 装饰技艺
    2.3 商户居住模式
        2.3.1 前店后宅式
        2.3.2 前店中坊后宅式
        2.3.3 下店上宅式
        2.3.4 坊宅混合式
    2.4 商仕居住模式
        2.4.1 宅院形制
        2.4.2 空间组织
        2.4.3 结构形式
        2.4.4 装饰技艺
    2.5 官宦居住模式
        2.5.1 宅院形制
        2.5.2 空间组织
        2.5.3 结构形式
        2.5.4 装饰技艺
    2.6 小结
第三章 徽州民居居住模式的演变
    3.1 政策与社会制度变革
        3.1.1 社会结构及政策变化
        3.1.2 生产生活方式改变
    3.2 居住形态的转变
        3.2.1 家庭结构变化
        3.2.2 居住形式变化
    3.3 建筑空间的变化
        3.3.1 空间形态变化
        3.3.2 功能布局变化
        3.3.3 空间物理环境
    3.4 营建技术的演进
        3.4.1 建造模式
        3.4.2 建筑材料
        3.4.3 建造结构
    3.5 徽州文化的演变
        3.5.1 徽州文化的形成
        3.5.2 徽州文化与现代化的同化
        3.5.3 徽州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
    3.6 演变趋势分析及现状归纳
        3.6.1 徽州民居演变趋势分析
        3.6.2 徽州民居现状归纳
    3.7 小结
第四章 徽州民居现代适用性的构建途径与方法
    4.1 构建目标
        4.1.1 融合与整合
        4.1.2 继承与创新
    4.2 徽州民居现代适用性因子确立
        4.2.1 适用性因子构建原则
        4.2.2 适用性因子初选
        4.2.3 适用性因子确定
    4.3 徽州民居空间构建方法
        4.3.1 功能置换
        4.3.2 空间集约
        4.3.3 优化布局
        4.3.4 设施完备
    4.4 徽州民居营建更新途径
        4.4.1 政府引导
        4.4.2 人员协同
        4.4.3 结构改善
        4.4.4 技术改进
    4.5 徽州民居文化传承途径
        4.5.1 地域特色
        4.5.2 建造工艺
        4.5.3 材料利用
        4.5.4 装饰色彩
    4.6 小结
第五章 徽州民居现代适用性更新实践
    5.1 整合协同模式
        5.1.1 整合协同模式理论基础
        5.1.2 整合协同设计理论内涵
    5.2 徽州民居现代适宜更新改造设计实践前期分析
        5.2.1 典型徽州民居调研分析——以祁门县文堂村老宅为例
        5.2.2 徽州民居适宜更新需求
    5.3 徽州民居现代适宜更新设计实践
        5.3.1 设计层面——集约功能模式
        5.3.2 营建层面——多方协同模式
        5.3.3 文化层面——特色传承模式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徽州民居的现代适用性影响因素调研》走访问卷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山西朔州窑居建筑营造技艺及其审美文化传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目的
    0.2 相关概念的界定
    0.3 文献综述
    0.4 研究创新点及方法
第一章 朔州窑居建筑概述
    1.1 窑居的发展历史
    1.2 朔州窑居形成基本背景
        1.2.1 自然环境
        1.2.2 文化历史
        1.2.3 经济状况
    1.3 传统窑居基础样式
        1.3.1 靠崖式土窑
        1.3.2 独立式窑居
        1.3.3 接口式窑居
    1.4 传统窑居特殊样式
        1.4.1 八海窑
        1.4.2 连环窑
        1.4.3 十二连城
    1.5 朔州及周边窑居当代新变化
        1.5.1 维护型新窑居
        1.5.2 新建型新窑居
        1.5.3 改造型新窑居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朔州窑居建筑营造技艺
    2.1 拱券形态与建筑技术
        2.1.1 拱券形态的发展
        2.1.2 营建技术的演进
    2.2 院落设计与内部空间布局
        2.2.1 院落设计
        2.2.2 内部空间布局
    2.3 立面构成与内部构造
        2.3.1 立面构成
        2.3.2 内部构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朔州窑居建筑审美文化传统
    3.1 实用则美的审美观念
        3.1.1 实用
        3.1.2 坚固
        3.1.3 美观
    3.2 因地制宜的选址习俗
        3.2.1 背山面水
        3.2.2 日照通风
        3.2.3 土壤植被
    3.3 科学尚中的空间设计
        3.3.1 外部空间
        3.3.2 内部空间
    3.4 和谐质朴的色彩装饰
        3.4.1 装饰
        3.4.2 色彩
    3.5 方圆相济的立面造型
        3.5.1 立面
        3.5.2 造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朔州窑居建筑当代价值探讨
    4.1 建筑模式的发展启示和改造设计
        4.1.1 发展启示
        4.1.2 改造设计
    4.2 营造技艺的发展现状和保护措施
        4.2.1 发展现状
        4.2.2 保护措施
    4.3 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
        4.3.1 “因地制宜”生态理念的传承
        4.3.2 “多模式共生”建筑方法的发展
    4.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遗产的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进程下传统民居建筑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
        1.1.2 传统建筑表皮艺术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1.3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对传统村落发展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
        1.3.2 传统村落石砌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建筑表皮艺术的相关研究
        1.3.4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相关研究
        1.3.5 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的相关概念及重要价值
    2.1 建筑表皮的概念生成
        2.1.1 建筑表皮的历史视野
        2.1.2 建筑表皮概念分解及诠释
    2.2 建筑表皮艺术的基本职能
        2.2.1 基础性的功能构造
        2.2.2 限定空间形态
        2.2.3 直观的视觉表现和心理感受
    2.3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的生成环境
        2.3.1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生成的自然环境
        2.3.2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生成的社会与人文环境
    2.4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遗产的重要价值
        2.4.1 地理标识性
        2.4.2 民族建筑文化的体现
        2.4.3 民族建筑保护与传承的关键
    2.5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2.5.1 城镇化快速发展对民族建筑表皮特色带来影响
        2.5.2 产业结构变迁对建筑表皮形态造成改变
        2.5.3 地域民居文化艺术的传承观念淡化
    2.6 本章小结
3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遗产的调查及思考
    3.1 研究范围界定
    3.2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遗产现状调研
        3.2.1 调研过程概要
        3.2.2 调查表及数据结果
    3.3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保护现状及思考
        3.3.1 改良式建筑表皮肌理地域感缺失
        3.3.2 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态逐渐消逝
        3.3.3 建筑表皮艺术的民族传统特点不足
4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的构成要素分析
    4.1 建筑表皮的空间与形态特征
        4.1.1 建筑平面形态
        4.1.2 建筑窗墙比
        4.1.3 建筑屋顶罩楼与勒色
        4.1.4 建筑退台与爬山
        4.1.5 建筑收分与悬挑构件
    4.2 建筑表皮的材质与肌理表现规律
        4.2.1 天然石材
        4.2.2 木材
        4.2.3 建筑墙面肌理规律
    4.3 建筑表皮的装饰与符号特点
        4.3.1 建筑门装饰
        4.3.2 建筑窗装饰
        4.3.3 建筑墙面装饰
        4.3.4 建筑雨棚装饰
        4.3.5 建筑屋顶装饰
    4.4 建筑表皮的色彩特点
        4.4.1 建筑表皮材料本色
        4.4.2 建筑表皮装饰色
5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的保护策略与方法
    5.1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构成规律及控制引导
        5.1.1 体量关系构成规律
        5.1.2 材料占比构成规律
        5.1.3 建筑装饰特征汇总
        5.1.4 色彩图谱构建
    5.2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遗产的传承策略
        5.2.1 整合建筑表皮艺术要素,传承建筑表皮特色
        5.2.2 结合建筑表皮建造技术,强化建筑表皮艺术形态
        5.2.3 表达传统建筑表皮意境,注重建筑表皮艺术表现
    5.3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遗产的保护方法
        5.3.1 原生型建筑表皮艺术保护方法
        5.3.2 传承型建筑表皮艺术保护方法
        5.3.3 现代演绎型建筑表皮艺术保护方法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调查表
附录 B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调研
附录 C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材料面积及占比统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色彩研究基础理论及方法
        1.3.1 色彩学
        1.3.2 色彩地理学
        1.3.3 色彩心理学
        1.3.4 孟塞尔色彩体系
        1.3.5 CBCC中国建筑色卡
    1.4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论文的逻辑框架结构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概况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晋中地区和晋中市
        2.1.2 传统村落
    2.2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依托环境
        2.2.1 地质地貌条件
        2.2.2 气候条件
        2.2.3 自然资源条件
        2.2.4 工程技术条件
        2.2.5 地域文化条件
    2.3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特征
        2.3.1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类型
        2.3.2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平面布局
        2.3.3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建构方式
        2.3.4 传统村落民居的基本构成要素
    2.4 研究样本的选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调研与分析
    3.1 民居色彩构成要素
        3.1.1 建筑本体色
        3.1.2 建筑装饰色
        3.1.3 周围环境色
        3.1.4 室内色彩
    3.2 民居色彩采集方法
        3.2.1 色彩采集方法
        3.2.2 绘制传统村落民居色彩图谱
    3.3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主要色彩要素——建筑本体色分析
        3.3.1 典型的农耕山地村落——榆次后沟古村
        3.3.2 藏于深山中的官宦之村——太谷上安村
        3.3.3 坡地上的晋商村落——祁县孙家河村
        3.3.4 平原上六堡相连的村落——平遥段村
        3.3.5 坡地上的“军事小城”——介休张壁古堡
    3.4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其他色彩要素分析
        3.4.1 辅助色——建筑装饰色
        3.4.2 外部——周围环境色
        3.4.3 内部——室内色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量化与分析
    4.1 色彩量化与方法
        4.1.1 色彩面积比例
        4.1.2 色相的选择
        4.1.3 明度、纯度的选择
    4.2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量化分析
        4.2.1 建筑本体色量化分析
        4.2.2 其他色彩要素量化分析
    4.3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差异性研究
        4.3.1 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特征分析
        4.3.2 传统村落区域民居色彩差异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优化策略
    5.1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优化策略
        5.1.1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现存的问题
        5.1.2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保护原则
        5.1.3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保护宏观建议
        5.1.4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保护微观建议
    5.2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推荐
        5.2.1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色彩推荐色谱
        5.2.2 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装饰色彩推荐
    5.3 典型村落色彩设计方案——以上安村为例
        5.3.1 项目基本概况
        5.3.2 改善与更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成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民居建筑色彩样本采集图谱与数据
    表A1 榆次后沟古村民居建筑色彩采集图谱
    表A2 榆次后沟古村民居建筑色彩色谱数据
    表A3 太谷上安村民居建筑色彩采集图谱
    表A4 太谷上安村民居建筑色彩色谱数据
    表A5 祁县孙家河村民居建筑色彩采集图谱
    表A6 祁县孙家河村民居建筑色彩色谱数据
    表A7 平遥段村民居建筑色彩采集图谱
    表A8 平遥段村民居建筑色彩色谱数据
    表A9 介休张壁古堡民居建筑色彩采集图谱
    表A10 介休张壁古堡民居建筑色彩色谱数据
附录B 装饰色彩与环境色彩样本采集图谱与数据
    表B1 建筑装饰色彩采集图谱
    表B2 建筑装饰色彩色谱数据
    表B3 自然环境色彩采集图谱
    表B4 自然环境色彩色谱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厦门近代建筑的装饰图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大背景
        1.1.2 厦门丰富的地域建筑与装饰图案遗存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近代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
        1.3.2 近代建筑装饰的研究
        1.3.3 厦门近代建筑及装饰研究
        1.3.4 建筑装饰图案的研究
        1.3.5 国外建筑装饰领域的相关研究
        1.3.6 总结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的生成背景
    2.1 地理环境与区位优势
        2.1.1 沿海对外的地理环境
        2.1.2 以港兴市的区位优势
    2.2 近代厦门的开埠与港口贸易的发展
        2.2.1 厦门的开埠
        2.2.2 港口贸易的发展
    2.3 近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
        2.3.1 海外移民的发展
        2.3.2 以侨汇为支柱的城市发展
        2.3.3 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
    2.4 近代城市建设
        2.4.1 英租界的开辟与建设
        2.4.2 鼓浪屿公共租界的设立与建设
    2.5 厦门近代建筑的主要类型
        2.5.1 早期移植的西式建筑
        2.5.2 洋楼民居建筑
        2.5.3 嘉庚建筑
        2.5.4 骑楼建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的历史分期
    3.1 发育期——西方复古装饰风格的传播
        3.1.1 早期西方殖民、教会建筑复古装饰符号的移植
        3.1.2 早期的洋楼民居建筑装饰风格
    3.2 发展期——西方装饰风格的发展与本土装饰式样的兴起
        3.2.1 华侨意识主导的西方古典装饰图案的发展
        3.2.2 近代摩登风尚与装饰艺术风格图案的传播
        3.2.3 中西文化融合与本土装饰式样的兴起
    3.3 分化期——图案风格的“地域衍生性”与“异质共生性”
        3.3.1 民族意识影响下的地域装饰图案的衍生发展
        3.3.2 异质文化多元共生的装饰格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的载体与细部特征
    4.1 尚奢重雅的洋楼民居装饰图案
        4.1.1 山花
        4.1.2 柱
        4.1.3 檐口
        4.1.4 窗
        4.1.5 栏杆
    4.2 崇简去繁的骑楼装饰图案
        4.2.1 女儿墙
        4.2.2 檐口
        4.2.3 窗
        4.2.4 壁柱
        4.2.5 墙面
    4.3 承袭地域特色的嘉庚建筑装饰图案
        4.3.1 闽南传统大屋顶
        4.3.2 立面砖石拼贴图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的本体特征
    5.1 西中融合的装饰图案造型特征
        5.1.1 近代西方观念技术体系下的装饰图案形态变革
        5.1.2 本土装饰文化对西式图案造型的影响
    5.2 形式与意象并存的装饰图案构成特征
        5.2.1 秩序构成规范下的形式感
        5.2.2 本土文化语境中的意象构成
    5.3 材料与色彩系统的“地域性”与“现代性”
        5.3.1 地域装饰材料的继承
        5.3.2 现代装饰材料的引进
        5.3.3 与材质和式样呼应的色彩系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的空间属性与秩序特征
    6.1 基于西方建筑形体之上的图案空间
        6.1.1 厦门近代建筑空间观念与形体结构的转变
        6.1.2 装饰图案空间属性的“附加性”与“实体性”
    6.2 以突出人的观念与尺度为目的的装饰秩序
        6.2.1 等级中心秩序
        6.2.2 视觉中心秩序
        6.2.3 风格中心秩序
    6.3 以突出建筑形体结构为目的的装饰秩序
        6.3.1 横向结构秩序
        6.3.2 纵向结构秩序
        6.3.3 混合结构秩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的审美特征
    7.1 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的审美系统重塑
        7.1.1 建筑装饰图案的审美冲突
        7.1.2 建筑装饰图案审美的分解
        7.1.3 建筑装饰图案审美的整合
        7.1.4 建筑装饰图案审美的适应
    7.2 内容与形式的美感构建
        7.2.1 审美取向导致的式样融合
        7.2.2 造型感知的视觉生理场
        7.2.3 空间感知的审美知觉场
    7.3 主体与客体的情感交融
        7.3.1 装饰主体的审美移情
        7.3.2 主体与客体的情境营造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解放前建造的嘉庚建筑及其装饰风格
附录2:厦门近代洋楼民居部分门楼装饰图样
附录3:作者在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与参与课题

(10)基于地域文化理念的青岛民宿室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地域文化与民宿室内设计概述
    2.1 地域文化概念论述
    2.2 民宿室内设计概念论述
    2.3 地域文化与民宿室内设计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民宿案例研究
    3.1 案例分析
    3.2 本章小结
4 青岛地域民宿室内设计方法
    4.1 青岛民宿发展背景分析
    4.2 青岛民宿调研及问题分析
    4.3 青岛地域元素的提取
    4.4 基于地域文化的青岛民宿室内设计原则
    4.5 本章小结
5 设计实践——以青岛市市南区大学路老洋房为例
    5.1 场地调研分析
    5.2 设计思路
    5.3 设计方案解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毕业设计
附录 2 民宿室内设计方案施工图图纸
附录 3 民宿室内设计构思草图
附录 4 民宿室内设计方案效果图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浅谈住宅装饰色彩(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建筑策划的葫芦岛市步行商业街外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白祥.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建国后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进研究[D]. 甄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文脉视角下的晋商传统民居色彩研究[D]. 张逸璇.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01)
  • [5]徽州民居现代适用模式 ——以祁门县文堂村为例[D]. 王康英.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
  • [6]山西朔州窑居建筑营造技艺及其审美文化传统[D]. 张楠.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7]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表皮艺术遗产的保护研究[D]. 侯新文.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8]晋中市传统村落民居色彩研究[D]. 曹雪芹.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9]厦门近代建筑的装饰图案研究[D]. 石林. 江南大学, 2020(01)
  • [10]基于地域文化理念的青岛民宿室内设计研究[D]. 李鉴秋.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浅谈房子装修的颜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