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的血泪——“行政认罪”的罪性

劳动者的血泪——“行政认罪”的罪性

一、劳工的血泪──伪满“行政供出”的罪恶本质(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1](2021)在《伪满洲国“北边振兴计划”研究》文中提出

肖湘凌[2](2021)在《伪满时期劳工薪资待遇的民族差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梁坤[3](2017)在《武汉“新秩序”的建构与民众生存处境(1938-1945)》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学者蔡德金、黄美真等的辛勤耕耘下,沦陷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内容多集中在日伪的殖民统治、政权运作、经济统制和奴化教育等方面,全面再现了日伪在沦陷区的侵略行径。检溯已有成果,多从批判、控诉角度出发,站在沦陷区外部审视沦陷区。本文从沦陷区内部视角出发,站在日伪与民众互动的角度,探析沦陷时期武汉社会秩序变迁的过程。和以往研究日伪破坏原有社会秩序不同,本文着眼于日伪如何建构和维持“新秩序”,及至崩解的过程。日军在初入武汉时,制造了一系列恐怖和屠杀惨案,以暴力手段震慑了武汉民众。在释放战争的紧张情绪之后,日军特务部立即开展“枪后工作”,致力于恢复和稳定社会秩序。自武汉治安维持会成立到伪武汉特别市政府的成立与运作,沦陷后的武汉渐渐走入了由日伪统治的“新常态”。当战事甫定,四乡逃难民众复归武汉,武汉人口渐有恢复。日伪当局建立严苛的军宪警统治,严密防范抗日力量在武汉的活动;推行经济统制政策,管理武汉地区的民生物资配给;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开展新国民运动,消解普通民众的仇日、反日情绪。诸种统治措施的推行,意图培养忠实于日伪统治的“顺民”,达到以日本人为主、伪政权为辅、普通民众广泛参与的“东亚新秩序”。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法租界,全面控制武汉。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由优势转为劣势,武汉地区的经济运行陷入到了危险的境地。因本地产出所限,外加配合日军“以战养战”之策略,武汉物资供应十分紧缺,物价急剧上涨。先前尚能依赖之海外进口物资,也随着日军战略失势而航路受阻。加之,新四军、国民党特工人员在武汉和周边地区的抗日活动,让日本人如坐针毡,日伪在武汉地区的统治危机四伏。进入1944年,美军飞机轰炸武汉,严重破坏了武汉地区的社会经济运转。武汉地区粮食供应极为紧张,其他民生用品价格也飞涨,恶性通货膨胀持续,民生处境急剧恶化,日伪在武汉地区的统治处在崩溃的边缘。总之,沦陷时期武汉社会秩序在日伪的主导下,随着日军战略推进发生变化。在日伪统治下的普通民众出于生存的考量,与日本人保持着有限的“合作”,同时也利用“弱者的武器”,采取非组织的个人行动消解着日伪的正常统治秩序。在沦陷情境下,不同主体基于利益的考虑,有着不同的行动逻辑。日伪的统治以暴力作为后盾,以经济统制和思想控制为手段,既建立起了严密的殖民统治体系,也因战争推进而消解了维持占领秩序的努力,充分显示了暴力统治下社会秩序的殖民性与脆弱性。

陈景彦,刘钦[4](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伪满劳工研究述评》文中指出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吉林新发掘日本侵华档案中若干重大侵华罪行研究(14JZDW006)之子课题:日本侵华时期东北劳工问题档案整理研究。主要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伪满劳工问题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并将这一研究过程分为三大时期:起步与探索期(1980-1990);趋向成熟与发展期(1991-1999);走向繁荣期(2000年至今)。在对每个时期中所研究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之后,分析了研究中所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

王紫薇[5](2015)在《“满洲帝国协和会”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满洲帝国协和会”为对象,对这一组织在“满洲国”存续期间的实际运行以及在殖民统治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考察。近年来,协和会在历史、政治、文化思想等诸多领域受到关注,成为“满洲国”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从纵向的角度而言,协和会进入“满洲帝国协和会”阶段,成为“满洲国唯一的思想的、教化的、政治的实践组织体”,不但组织定位得以明确,其理念也逐渐形成体系。从横向的角度而言,“满洲帝国协和会”与“满洲国”政府从“表里一体”到“二位一体”,进而发展为“三位一体”,经历了从附属到平行、再到重合的转变,在这一嬗变过程中二者也从对立走向了统一,形成新的综合领导体制。与“满洲国”政府一起成为日本在东北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的两大支柱。“满洲帝国协和会”由单纯的精神母体,演变为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多方位对中国东北地区展开侵略的工具。与其他殖民工具相比,“满洲帝国协和会”的侵略意图更隐蔽,更具混淆性。正因为如此,协和会尤其是“满洲帝国协和会”阶段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满洲帝国协和会”既然已被定义为“实践组织体”,那么其构成一定符合社会组织的结构特征,由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参与者、组织技术和组织环境。因此本文从结构特征入手对“满洲帝国协和会”进行剖析。首先是梳理协和会的改组,即在组织环境的设定之下,对组织目标的确认和对组织结构的调整。通过不断的改组,完成其作为微观殖民权力的主体的使命——在宏观权力主体的操控下开展活动。其次是依据从内到外、由近及远的原则对“满洲帝国协和会”的参与者进行区分,继而分析他们在组织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满洲帝国协和会”正是在参与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中在东北地区完成殖民思想的渗透。再次是对“满洲帝国协和会”在完成其殖民任务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进行整理。殖民任务的多样化决定了技术手段的复杂性,任务不同,手段各异,但目标却是惊人的一致——完成殖民文化的表征——“建构有误的再现”和“实现身份的认同”。然后以“满洲帝国协和会”的机关杂志为文本,对“满洲帝国协和会”操控舆论的实质进行分析,挖掘在舆论导向隐藏的“殖民需求”。因为文化的渗透力和媒体的话语权是依附硬性权力而凸显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殖民地时期的舆论导向就是为殖民统治所服务的。最后“满洲帝国协和会”伴随“满洲国”的垮台而偃旗息鼓,但是社会形体和意识形态却不会因此而消亡。因此从苏军、国民党、共产党三个方面对社会形体和意识形态中残留的负资产进行清理,通过系列清算,完成后殖民时代文化的再建构。总体看来,“满洲帝国协和会”在“满洲国”殖民体系中充分发挥了其作为“法西斯国民组织”的效用,全方位、多角度、大规模地在东北地区进行侵略活动,给东北民众带来深重的苦难和痛楚。当然,“满洲帝国协和会”组织机构庞大,会员众多,活动多样,受篇幅所限,本文的研究只不过是刚刚起步而已,不断完善深入是笔者努力的目标。

李发锁[6](2014)在《医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瘟疫乃战争的孪生兄弟0多年以后,瘫痪在床的章大为每次狼狈地尿湿了裤子和被褥,都会想起当年门玉生将黑洞洞的枪口顶在自己脑门上的情景。那一刻,自己惊悚抖动着的两腿之间不争气地流出了一泡尿,先是湿透了裤管,接着又把地面湿了一块,可那是一泡多么值得庆幸和纪念的尿呀!尽管热腾腾、骚烘烘,却阴差阳错赋予了人生转折的意义。正是那一泡尿,使门玉生最终下了决心,放手让自己干了一件值得骄傲一生的

陶莎,赵守仁[7](2011)在《日本在中国东北奴役劳工的罪恶历史》文中研究说明日本在侵占东北初期利用关内移民(闯关东者)为其开矿、筑路,掠夺东北资源。此后,在华北骗招大批华工进入东北,在矿区或边境地区筑路、架桥、开矿,修筑军事工程等。并强制征集华北劳工和大批"特殊劳工"进入东北服劳役。华北劳工枯竭之后,在东北沦陷区境内实施全民皆劳的政策,即就地实行"勤劳奉公","勤劳奉仕","紧急就劳","行政供出"。实际上就是实行强制抓捕、行政摊派劳工为其侵华战争做战备服役。日本侵略者推行强制劳工制度给华北、东北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刘艳青[8](2011)在《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在冀热辽区的无人区化政策(1939-1945)》文中研究指明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为了确保对伪“满洲国”的统治,在冀热辽区的长城沿线附近,以长城为轴线,制造了长达千余里的无人区战略封锁线,也称为千里无人区。对于无人区的研究,一般是从军事的视角来探讨无人区,从政策的视角来进行研究的比较少。有的研究虽注意到日军制造无人区的政策,但都从军事视角来进行考察。本文从无人区化政策的视角来考察日军制造的无人区。日伪当局在制造无人区的过程中,借鉴了东北三省实行的集团部落政策,并把它加以补充与完善,使之成为制造无人区的指导性政策。日伪当局把集团部落建设称之为治本措施加以重视,在建设集团部落之前,日伪当局以军事讨伐作为治标措施配合集团部落的建设。为此,专门成立以西南防卫委员会为中心的镇压机构,包括伪满第五宪兵团、日本承德宪兵队、伪满军、日本军、西南地区特务宪兵队等。这些机构建立后,日伪当局开始进行军事镇压,制定相应的政策文件,划定了无人区的范围,展开对无人无人区军民的讨伐与屠杀,用“三光政策”屠杀拒不迁入集团部落的民众。集团部落是无人区化政策实施的落脚点、政治与经济统治的据点,也是日伪的治本措施的重点内容之一。日伪当局为了实现“匪民分离”,将划入无人区的民众驱赶进集团部落,首先进行了集团部落建设,出台了建设计划、时间,用三年多时间基本完成冀热辽区的部落建设。集团部落建成后,日伪在部落内部进行了政治与经济的统治。日伪当局推行的无人区化政策给当地的经济、社会与人的心理造成重大的影响。无人区的农业严重衰退、商业贸易萧条,为战胜敌人,“走私”贸易发展。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的原有问题(如毒品问题)、日伪人员与无人区民众的心理都发生了变化。为粉碎日伪的无人区化政策,中共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在无人区正确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进行了党组织、政权与军队建设,这些因素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是日伪无人区化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总之,无人区化政策是侵华日军统治政策调整的产物,是以集团部落建设统治为治本措施、以军事镇压为治标措施,“标本兼治”的殖民固边政策。

田雪莹[9](2010)在《论东北沦陷时期日本鸦片政策》文中提出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在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梳理的基础上,剖析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沦陷期间实行的鸦片政策,揭示鸦片政策在日本侵略战争中所发挥的罪恶作用。这对于警示国人牢记历史教训以及维护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论文由内容摘要、前言、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五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分四章。第一章:阐述“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的种种鸦片经营活动。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利用鸦片等毒品打开了中国紧锁的大门,并给中国造成了极大危害。其后,日本通过在台湾推行鸦片“渐禁政策”,认识到鸦片毒品在协助推行对外侵略中发挥的作用。因此,日本在对华侵略的过程中,除了贩卖毒品牟取暴利之外,还着手在东北建立毒品走私网络,进行毒品走私活动,为日本侵略者后来在东北地区公开推行鸦片政策奠定了基础。第二章:阐述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推行鸦片政策的过程。“九一八”事变后,为巩固殖民统治秩序,解决财政困难,瓦解东北人民的反抗意志,侵略者开始实行鸦片政策。从1931年到1945年,东北地区的鸦片政策历经了鸦片专卖统制时期、鸦片断禁时期和战时鸦片政策时期。虽然在东北沦陷时期,鸦片政策为配合日本的侵略需要而进行了几次调整,但它始终是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掠夺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阐述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推行鸦片政策的目的及其造成的后果。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推行鸦片政策的目的有二:其一,通过经营鸦片毒品牟取暴利,以弥补军费的不足,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提供财政支持。其二,利用鸦片毒品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和抵抗意志,借此巩固殖民统治。结果,日本侵略者利用鸦片这一特殊武器达到了这些罪恶目的。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推行的鸦片政策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但是同时也对侵略者自身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日本因此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这种野蛮、毒辣的鸦片政策也作为日本所犯下的另一个战争罪行而在战后受到审判。第四章:论述日本鸦片政策的本质及其给世人留下的深刻历史教训。从1895年至1945年,作为侵略工具的鸦片政策一直在日本对华侵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鸦片政策是日本侵华政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作为一项国策而展开的大规模战争犯罪行为。揭露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时期实行的鸦片政策及其危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使中日两国关系得以健康发展,也可以使国人时刻保持警醒,远离毒品的危害,保障伟大祖国的和谐与稳定。

刘红涛[10](2009)在《日伪华北劳工协会罪恶述论》文中研究表明日本在侵华时期强行劫掠和榨取了占领区大批廉价劳工,以弥补其自身劳动力的不足。华北地区是日本劫掠廉价劳工的主要源地和重灾区,华北人民饱尝了被骗卖、被强征、被抓捕、被摧残直至迫害至死的苦难。伪华北劳工协会成立后将华北各地的劳务机构和伪满在华北的劳务机构全部接收统合起来,成为华北境内劳工调查、登录、制档、招募、强征、调配的一元化劳务统制机构。这个机关是由华北政务委员会和日本华北开发公司各投资20万元设立的中国财团法人,名义上由华北政务委员会实业总署(后改为经济总署)领导,实际上是由华北的日本军政当局控制的特殊机关。作为华北一元化的劳务掠夺统制执行机关,它在强募、抓捕、管理、输出劳工过程中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这是日军侵华暴行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日军侵华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伪华北劳工协会入手,来揭露其本质——日本掠夺华北劳工的执行机关和代理角色,以期梳理它从1941年7月1日成立之后到其1945年8月解散这一时段的职责和活动、具体的执行情况及其罪恶本质。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伪华北劳工协会的产生。该部分包括伪华北劳工协会成立前的日本在华劳动统制政策及其在华北的劳务机构以及华北一元化劳务统制机构——伪华北劳工协会的出笼等内容。第二部分阐述伪华北劳工协会的机构组成情况,揭示它其实是名副其实的日本在华劳务掠夺机关。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伪华北劳工协会的业务运作。其中包括劳工调查、登录、制档、招募、强征、调配等项,并论及伪华北劳工协会与其他部门如各级伪政府、伪新民会及劳务统制委员会的协作关系。第四部分阐述伪华北劳工协会的罪恶及其恶劣影响。伪华北劳工协会是日本侵略者掠夺华北劳工的帮凶,是虐待、残害华北劳工的直接罪魁,并且在其存在期间对华北人民的生产生活及华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语,旨在说明:其一,伪华北劳工协会这种大规模招募和抓捕劳工的行径,是在日本政府和军部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日本政府的责任不可推卸。其二,强制劳工问题是二战遗留问题之一,战后日本政府和相关企业力图规避掳掠中国劳工的罪责,但中国人却不能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并支持受迫害的中国劳工家属向日方索赔,目的是揭露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并还受害者以公道。

二、劳工的血泪──伪满“行政供出”的罪恶本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劳工的血泪──伪满“行政供出”的罪恶本质(论文提纲范文)

(3)武汉“新秩序”的建构与民众生存处境(1938-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价值
    三、核心概念
    四、研究现状
    五、研究重点、难点
第一章 由常转非:沦陷初期武汉的社会秩序(1938.10-1938.11)
    一、武汉沦陷前的社会概况
        (一) 沦陷前武汉社会的政经状况
        (二) 武汉人口疏散
    二、日军进入武汉后的混乱与失序
        (一) 制造恐怖:日军的暴力行径
        (二) 无所适从:普通民众的恐慌
第二章 变非为“常”:“新秩序”的初步建立与民生处境(1938.11-1939.04)
    一、日伪恢复社会秩序的举措
        (一) 参与或抵制:治安维持会的出台与运作
        (二) 统制——被干预的经济活动
    二、法租界:武汉市民的安全堡垒?
        (一) 中立的法租界
        (二) 法租界的抗日行动与仇日情绪
    三、维持会时期民众的日常生活
        (一) 民众生存的窘境
        (二) 谋生:不同群体的面相
第三章 变非为“常”:武汉“新秩序”的正式建立与民众复归(1939.04-1941.12)
    一、武汉特别市政府的运作
        (一) 伪市政府初建时的社会运行状态
        (二) “顺民”不顺: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控制与抗争
        (三) 民众复归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二、军警统治对民众日常活动的干预
        (一) 宪兵队的暴力活动对民众的影响
        (二) 严密的警察制度与社会治安的稳固
第四章 危机四伏:全面占领时期政治经济秩序的不稳定(1941.12-1944.05)
    一、国共抗日力量在武汉地区日渐活跃
    二、1942年后的武汉粮食危机
        (一) 民食恐慌与治安恶化
        (二) 日伪当局应对粮食危机的举措
第五章 走向崩解:武汉“新秩序”的瓦解与民生困境(1944.05-1945.09)
    一、日军投降前社会秩序的崩坏
        (一) 美机轰炸武汉的社会影响
        (二) 国军受降前武汉混乱情势
    二、民生处境急剧恶化
        (一) 粮食问题愈发严重
        (二) 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
    三、武汉“新秩序”的特征及其本质
        (一) 暴力色彩浓厚的殖民秩序
        (二) 沦陷时期下层民众、商人、伪职人员的社会心态
结语
参考文献

(5)“满洲帝国协和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协和会的改组与殖民权力主体的嬗变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的改组
        一、动荡期的协和会系列改组
        二、“表里一体”的1936年改组
        三、改组后的发展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改组
        一、横跨两年的改组
        二、“二位一体”的1941年改组
        三、改组后的发展
    第三节 配合总力战体制的改组
        一、“三位一体”为中心的1943年改组
        二、“国民总崛起运动”下的1944年改组
        三、改组后的发展
    第四节 机构改组的实质
        一、客观条件下的对“满洲国”、协和会的认识
        二、主观意识中的关东军意图
第二章 “满洲帝国协和会”参与者的配合与殖民思想的渗透
    第一节 内部组织
        一、分会组织
        二、实践团体
    第二节 外围团体
        一、国防妇人会
        二、军人后援会
        三、“满洲国赤十字社”
        四、满洲佛教总会
    第三节 对外交流
        一、汪伪政权的新民会
        二、日本的大政翼赞会
        三、与德意志的交流
第三章 “满洲帝国协和会”的技术手段与殖民文化表征
    第一节 “满洲帝国协和会”联合协议会
        一、三级制
        二、众议统裁制
        三、实践运动的持久性
    第二节 奴化工作
        一、宣传工作
        二、兴亚工作
        三、组织和福利工作
    第三节 国民运动
        一、增强战力运动
        二、巩固后方运动
第四章 “满洲帝国协和会”机关杂志的刊行历程与殖民舆论导向
    第一节 《协和运动》的发行概况
    第二节 《协和运动》的发展脉络及其分期
    第三节 《协和运动》不同时期的舆论导向
        一、矛盾整理期
        二、合作期
        三、回归期
第五章 殖民权力主体的坍塌与文化的再建构
    第一节 “满洲帝国协和会”的终结与殖民影响
    第二节 苏军的接收政策
    第三节 国民党的接收政策
    第四节 共产党的清理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医道(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瘟疫乃战争的孪生兄弟
    0
    1
    2
    3
    4
    5
    6
    7
    8
    9
第二章坐不住冷板凳便修不成大医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三章死有死因活有活理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第四章病者的疼应成为医者的痛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第五章生命换来的觉醒是医者之耻
    36
    37
    38
    39
    40
    41
第六章防病于未病是医者正道
    42
    43
    44
    45
第七章医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46
    47
    48
    49
    50
第八章感冒乃百病之母
    51
    52
    53
    54
    55
    56
第九章百病皆生于气
    57
    58
    59
    60
    61
第十章大医医心小医医身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8)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在冀热辽区的无人区化政策(1939-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无人区化政策实施的背景
    (一) 无人区及冀热辽无人区
        1. 无人区
        2. 冀热辽无人区
    (二) 冀热辽无人区化政策实施的背景
        1. 中共对冀热辽区的战略
        2. 日本侵略者对伪满洲国的重视
二、无人区化政策的军事实施
    (一) 无人区化政策的历史渊源
        1. 伪间岛省的集团部落
        2. 日伪全面推行集团部落建设
    (二) 无人区化政策实施机构及军事镇压体系的建立
        1. 西南防卫委员会
        2. 伪满第五宪兵团
        3. 日本承德宪兵队
        4. 伪满军
        5. 日本军
        6. 西南地区特务宪兵队
    (三) 划定无人区
        1. 划定无人区的目的
        2. 划定无人区的初步尝试:小集家
        3. 大规模制造无人区
        4. 军事讨伐与屠杀
三、人间地狱——集团部落的统治
    (一) 集团部落的建立
    (二) 集团部落的修筑
    (三) 集团部落的管理
    (四) 集团部落的高压政治
        1. 热河特别治安庭
        2. 集团部落内的检举
    (五) 集团部落的经济与生活
四、无人区化政策影响下的经济、社会与人的心理
    (一) 无人区化政策影响下的经济
        1. 无人区化政策影响下的农业
        2. 无人区化政策影响下的商业
    (二) 无人区化政策影响下的社会
    (三) 无人区化政策影响下的人的心理
五、无人区化政策失败的因素
    (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无人区抗战中的作用
    (二) 中共党政军建设在反无人区化斗争中的作用
        1. 中共的组织与政权建设
        2. 无人区的军队建设
        3. 人民群众的觉醒与贡献对反无人区化的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9)论东北沦陷时期日本鸦片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的鸦片流毒与日本对华鸦片政策
    1.1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的鸦片流毒情况
    1.2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华鸦片政策与贩毒情况
第二章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推行的鸦片政策
    2.1 鸦片的全面统制(1932 年—1937 年)
    2.2 “鸦片断禁政策”的实施(1937 年—1941 年)
    2.3 战时鸦片政策(1942 年—1945 年)
第三章 日本在东北沦陷区推行鸦片政策的目的及恶果
    3.1 鸦片政策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罪恶工具
    3.2 鸦片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3 鸦片政策对日本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总结历史教训,敲响今日警钟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10)日伪华北劳工协会罪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日伪一元化劳务统制机构——伪华北劳工协会的产生
    (一) 日本在华劳动统制政策的出台及其在华北的劳务机构
    (二) 难产的怪胎——伪华北劳工协会
二 伪华北劳工协会的组成
    (一) 机构组成
    (二) 名副其实的日本在华劳务掠夺机关
三 伪华北劳工协会的运作
    (一) 统制劳工的业务范围
    (二) 伪华北劳工协会与其他伪组织的协作
四 伪华北劳工协会的罪恶及其恶劣影响
    (一) 日本侵略者掠夺华北劳工的帮凶
    (二) 虐待、残害华北劳工的直接罪魁
    (三) 伪华北劳工协会的恶劣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档案文献汇编
    二 未刊档案
    三 着作
    四 口述史料
    五 论文
    六 报刊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劳工的血泪──伪满“行政供出”的罪恶本质(论文参考文献)

  • [1]伪满洲国“北边振兴计划”研究[D]. 张宁. 长春师范大学, 2021
  • [2]伪满时期劳工薪资待遇的民族差别研究[D]. 肖湘凌. 延边大学, 2021
  • [3]武汉“新秩序”的建构与民众生存处境(1938-1945)[D]. 梁坤.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4]改革开放以来伪满劳工研究述评[A]. 陈景彦,刘钦. 溥仪研究 2015年第4期, 2015(总第17期)
  • [5]“满洲帝国协和会”研究[D]. 王紫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2)
  • [6]医道[J]. 李发锁. 作家, 2014(23)
  • [7]日本在中国东北奴役劳工的罪恶历史[J]. 陶莎,赵守仁. 大连近代史研究, 2011(00)
  • [8]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在冀热辽区的无人区化政策(1939-1945)[D]. 刘艳青. 河南大学, 2011(08)
  • [9]论东北沦陷时期日本鸦片政策[D]. 田雪莹.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10(03)
  • [10]日伪华北劳工协会罪恶述论[D]. 刘红涛. 河北师范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劳动者的血泪——“行政认罪”的罪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