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一目了然

试题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一目了然

一、试题的公平性与科学性一瞥(论文文献综述)

王美[1](2021)在《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在承袭清末的基础上,破旧立新、中西融合,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充实、完善,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近代转型,保障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存续发展,实现了功能与价值的合一。本研究基于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历程的回顾,呈现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其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样态,并累积了特殊时期高等教育政策革新与完善的历史经验。本研究以一种找寻与回溯的历史视角,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进行了系统考察,结合全面与局部高等教育发展概况,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展现了高等教育政策内容要素变化和政策运行过程,让色彩斑斓的民国高等教育政策图景生动地铺展开来,从动态中去把握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轨迹与特征,阐释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合理性与局限性,从而为当下高等教育政策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着眼于挖掘民国历史的大格局之异,与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关联,侧重分析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社会背景,从政治局势的杌陧、经济形势的起伏、文化运动的洗礼,以及教育轨迹的转换四个方面展开。其次,按照回溯性的政策分析方式,根据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组成要素分类,对办学政策、经费政策、学科与课程政策、招生与考试政策、教员与学生政策的演进轨迹进行深度把握。在纵向深描政策变迁的同时,又以横向的视角,来透视不同阶段各类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内容、执行情况及实施效果,并将高等教育政策的要素变化、地方应对、大学实践、校长活动穿插起来,构成一个动态、丰富的叙述结构,使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过程得以真实的复原呈现。再次,聚焦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进程的关键之处,分析影响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外因素,从外部因素来看,包括社会诉求的不断牵引、知识分子及教育团体的持续呼吁、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变化等;从内部因素来看,涉及权威集团理念的转变、议案审议方式的变化、目标群体价值偏好选择的差异等。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发生了回应性与适应性的变迁。与此同时,归纳凝练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并探究其中的利益逻辑。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演进呈现出“工具本位”的政策价值取向不断强化、政策内容体系日臻完善与成熟、政策施行手段逐步多样化等重要的历史特点。其背后的利益逻辑则主要是利益群体矛盾调和的分期变化、利益群体价值博弈的纵向映现以及政策利益与代价之间的成本考量。最后,审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所呈现的先进性与局限性。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在新潮与旧浪的冲击下流变绵延,一直在努力谋求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适当融合,不断通过立法建设来规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时,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是铺陈理想与务实选择的产物,其生命力既来源于预先的理论准备,更扎根于实践中的丰富与拓展。但回溯历史,对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进行审慎的考量后,发现其也有局限性。如高等教育政策数量与质量的不匹配、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阻隔、“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沟通与协调的非一贯性等。探赜索隐、以史鉴今。本研究将目光投射到那段逝去的历史中,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现实启示,即在当下高等教育政策建设过程中,要秉承一种辩证视角和开放心态,既坚持高等教育政策的国际化视野,又要积极建构中国化坐标,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政策的法制化建设,兼顾高等教育政策的“质”与“量”的双重效益,靶向高等教育需求精准施策,完善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机制,并合理定位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使当下高等教育政策改革与发展能够真正助力“双一流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蒋林芩[2](2021)在《成都市公立幼儿园园本培训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国家重视幼儿教师的规范培训,必须保障幼儿教师培训的常态化与科学化,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以满足幼儿园与教师的发展需要,提高培训的适用性,提升办园质量与水平,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教育能力。园本培训是幼儿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够以园为本,可以有效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满足教师的个性发展,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园本培训还在不断探索的阶段,出现了园本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方式单一、缺乏有效评价、制度保障等问题。成都市的学前教育在蓬勃发展中,且成都市公立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选取成都市公立幼儿园A园为研究对象,对其园本培训进行深度的挖掘与探析。其原因在于A园是有着悠久办园历史的老园,园本培训有较长的发展时间,并建立了园本培训模式与教师发展课程,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典型性,可为成都市公立园园本培训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及获得新的启示。本研究主要采取个案研究法,同时采用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作为辅助方法,研究A幼儿园园本培训实施状况,分析园本培训的现状与成效,并主要从案例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内容、方式、效果评价、奖励制度、考核制度五个维度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建议。梳理出园本培训的成效与问题,主要的成效为:第一,建立了对口引领的园本培训制度。第二,制定了教师层级发展激励机制。第三,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式的园本培训模式。第四,制定了教师培训课程,将分层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第五,在传统园本培训方式的基础上尝试创新。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园本培训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二,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园本培训的管理制度制定不完善。第三,“坐班制”与“教师轮保”的管理模式存在不足。第四,园本培训的效果评价缺少对过程的关注。第五,园本培训并没有完全纳入考核体系,且考核制度与奖励制度不完备。第六,培训内容缺乏全面性。通过案例幼儿园的启示,提出了完善园本培训的建议:第一,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于园本培训的引领与管理作用。第二,建全园本培训考评制度、奖励制度,完善管理模式。首先,关注过程性,建立多元考评体系;其次,兼顾精神动力与物质动力的奖励制度;最后,完善管理模式,加强后期监管。第三,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多元性、实效性。首先,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协同多方发展;其次,结合成都本土文化,打造特色园本培训;为教师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最后,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第四,丰富培训方式,提高层次性、多样性。首先,在“艺友制”思想的基础上完善师徒制;其次,采用结构化研讨法,提高培训的长效性;搭建网络培训平台,制定网上培训课程;最后,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第五,关注教师个性发展,深化分层培训,完善培训模式。

底会娟[3](2020)在《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 ——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世界各国教育的竞争实质就是师资的竞争。一个国家的教师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还会间接影响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也因此,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把教育改革的目光和重点从“教育质量”延伸到“教师质量”,将提高教师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作为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的突破口。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立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然而,当前的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如何?能否担负起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重任?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影响幼儿园教师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有效支持和促进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提高?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研究按照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原则,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研制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和工具,以上海市为例,从上海市7个区81所幼儿园中抽取了1768位幼儿园教师进行质量监测,以全面了解和深度考察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的质量状况和影响因素,为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文化存在论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在借鉴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设计流程及实施程序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的整体思路:核心概念界定-指标体系构建-监测工具研制-监测样本抽取-监测调查实施-监测数据分析-形成监测报告-提出对策建议等环节。研究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及项目分析、因素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下的幼儿园教师质量从“完整的人”的视角出发,认为幼儿园教师质量是教师满足教育教学及自我生命价值实现需要所应具备的能力、特质、品性等,集中体现为教师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和有效性。研究在明确幼儿园教师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结合国内外有关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相关研究,初步凝练出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构成要素,随后邀请专家对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进行修订,最终确定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五因素模型,即幼儿园教师质量由生存之基、专业之智、文化之品、自由之性、信仰之情五个一级维度构成。研究者在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的基础上,遵循自编与借鉴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编制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问卷》,在小范围试测后开展大范围问卷调查,经由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对问卷的框架和项目进行调整及验证,形成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正式问卷: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折半信度为0.94;探索性因素分析共提取五个因子,五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64%,五个公因子所包含的项目与问卷设计之初所预想的结构基本一致。同时,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假设模型指数均符合结构方程模型的建议值,且大部分指数都具有较高的拟合性,说明问卷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运用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正式问卷对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的质量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幼儿园教师专业之智维度质量明显优于其他质量维度;2)专家教师、成熟教师相较于新手教师、经验教师的优势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文化品性以及对职业的坚贞信仰;3)幼儿园教师质量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主城区幼儿园教师质量整体高于郊区幼儿园教师;4)公办幼儿园教师在教师质量的大部分维度优于民办幼儿园教师;不同园所等级的幼儿园教师质量整体呈现出由二级园-一级园-示范园递增的状态;5)从教师的人口学变量来看,随着教师年龄、教龄的增长、职称晋升、职务提高、学历提升、薪资水平的增加,幼儿园教师质量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幼儿园教师质量明显优于非学前专业幼儿园教师;优秀绩效的幼儿园教师质量明显高于普通绩效教师;6)幼儿园教师质量多元回归的结果表明,教师的职务、年龄、工作绩效、职称、学历、所在地域是影响幼儿园教师质量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本研究界定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内涵,构建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研制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分析了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提出了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提升路径。这些研究和发现对于更好的理解幼儿园教师质量及教师质量监测,为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和幼儿园教师质量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也为本领域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陈明雪[4](2018)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小学科学课程研究》文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它的设置与实施直接关系到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19世纪中叶,我国引进西方科学课程;20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颁布了小学自然课程标准;新中国成立后,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不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17年我国教育部根据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颁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标准规定1-2年级也开设科学课程,重视低年级科学教育,落实科学启蒙的理念。本研究选取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小学科学课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比较法阐述两国科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当今科学教育发展的前沿理念做简要分析。全文共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梳理中外文献,确定研究思路和方法,界定相关核心概念。第二章阐述国际科学课程的发展历程与理念,同时简要介绍阿尔伯塔省小学科学教育。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对阿尔伯塔省小学科学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做详细描述。第四章总结阿尔伯塔省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最后一章讨论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现状以及问题,并提出对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思考与建议。通过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科学课程比较,借鉴该省优秀教育成果,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科学教育实质,为我国科学课程的改革拓宽视野和思路,促进科学课程的发展与改进,为提高我国国民科学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李琴琴[5](2018)在《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实施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课程考试管理问题从不缺乏关注者,课程考试在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已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但随着教育发展对高校教学及考试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考试有必要在顺应内部高校自身建设和外部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更为明确自己的管理目标,找准自己的改革方向,实现考试管理的不断完善和突破。本文沿着先理论探讨后实践分析的整体思路构建。理论探讨上依托考试管理理论,概括介绍了课程考试实施管理的原则、内容、方法,并初步设想了考试实施管理有效运行的条件;实践研究上以问卷调查及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周全地把握了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执行的近况,经由窥测调查数据之下隐匿的实际问题,发现课程考试的实施过程从计划设计到结果呈现多有漏洞。从公共管理视角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行动论和方法论分析,得出管理观念上陈旧老套、管理行为上落实不严、管理方法上不够科学是造成课程考试实施诸环节百孔千疮的原因。结合原因分析,立足发展实际,本文指出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实施管理改革将面临思想、组织、人员和方法上的四大困境,并在理论探讨的引领和英美德发达国家课程考试实施中优良做法的现实借鉴基础上,提出更新实施管理理念、严控实施管理过程、形成实施管理特色、完善实施管理制度、培养实施管理人才是为改革之良策。

刘达卓[6](2016)在《数学教育社会学:一个人文主义的观照》文中研究表明当下数学以不可逆转的态势渗透与涌入社会系统的各个角落,人们身处数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冲击、震撼及由此带来的变革和便利,数学教育也因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诸多带有深刻社会背景与深层社会原因的数学教育问题。数学教育凸显的社会层面问题促使我们基于社会学视角审视、观照社会层面中的数学教育问题、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并尝试探究其破解之道。数学教育社会学视角是出于对社会中群体或事件的观照,是源于对人的观照,也即人文主义的观照。将数学教育研究从数学哲学、数学教育哲学进路转向到数学教育社会学,是数学教育发展进程的必然走向,是研究范式的实然探寻,是当下数学教育生态的显性诉求,是数学与数学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数学教育社会学视角与观照理念的提出和相互渗透标志着数学教育研究从象牙塔中走出来,正逐步迈向生机勃勃的现代社会,落实到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从而数学教育社会学在研究领域上既可通达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又可抵达形而下的数学教育生态,是衔接、平衡、关联、贯通这两极的现实枢纽。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思辨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案例研究法,在考察和分析当前数学教育研究和改革实践路径、现状及问题困境的基础上,初步建构出了数学教育社会学理论,通过运用数学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观点解读数学教育问题、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其教与学困境的破解之道。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结论与创新之处简述如下:第一,以溯源数学教育发展渊源、梳理数学教育发展脉络和树立数学教育呈现的问题意识为基点,回顾国外数学教育研究路径,探究国外数学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渊源、问题与成果;同时厘清我国数学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萌发,审视我国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继续研究的空间。第二,以问卷、访谈、观察、案例分析为"多维互证",从诸多问题中选取对数学的认知、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涉和数学对人和国家的意义这三类最常见、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展开透视、分析、解读并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其中有些问题,可以从数学教育哲学视角来解读;但数学教育哲学更多立足于哲学思辨和本体论研究,不能给予恰适公民阶层理解的解读和践行的路径,数学教育哲学的立场更适合数学教师或数学教育研究者层次理解。我们提出数学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出发点正是对社会阶层中大多数群体或事实,尤其想观照到弱势群体、小众群体或个体成员在数学教育中呈现的问题意识,通过自下而上,由"点"及"线"再及"面"的观照,来深入厘清数学在社会层面的渗透与影响,以及社会层面的群体和事件对数学及其数学教育的影响。在对诸多问题透视和问题澄明下,提出数学教育社会学是观照与破解当下我国数学教育教学领域中诸多问题的新视角。第三,建构数学教育社会学理论,就其理论基础、理论框架、理论意义进行澄清。澄清与进一步明确数学哲学和数学教育哲学作为内部理论基础,给数学教育社会学提供了丰富、厚重、深刻与深邃的理论底蕴。澄清与进一步明确科学知识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作为外部理论基础,分别给予数学知识和数学课程以理论支撑,科学知识社会学是数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源泉,教育社会学是数学课程社会学的理论源头。第四,就数学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展开论述。初步从数学教育最为关切的三个层面:知识、课程、教与学入手展开。数学学科以知识立足,以课程作为传播载体,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尤其以学生在数学教育中的学习、成长与进步为关键要素来决定数学传承和发展。第五,基于数学教育社会学理论解读数学教育问题。数学教育公平问题、大众数学教育、数学资优生教育、数学学习困难生教育、数学教育目标分层等热点难点问题,安置在数学教育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系统、深入地观照、审视和解读。第六,提出一个"人文主义观照"的思想意识,人文主义观照也即是社会学视角的开启和回应,以期基于此来审视与破解数学教育中呈现的诸多问题困境。经比较研究、分析可以得知当下数学教育呈现的诸多问题(如数学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方式等)的根源不在于数学知识本身难易,而在于数学教育思想意识层面的缺失。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召唤我们找寻人文主义观照,进而从思想根源上破解此困境。窥其全貌来看,本研究致力于初步建构数学教育社会学理论,所建构的数学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观点能深层次阐释和解读数学教育呈现的诸多问题;而"一个人文主义的观照"能为当下数学教育诸多困境提供一条崭新的破解之道。本研究是困惑于原有理论不能深入、系统、全面地解读一些当下数学教育问题,在长期实践、思考、调研和层层论证下提出新理论以求突破;但本研究以及研究所得尚处于初创阶段,从而这些都还有待深入研究探讨与不断完善。

易银银[7](2016)在《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命题研究》文中认为高考承担着为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重任,作为链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复杂的角色。新课程改革走过11个年头,高考命题在“分久必合”的规律下完成一轮转变,高考命题从2004年在11个省市放开自主命题,到2016年26个省市统一使用全国卷。从1985年上海市率先取得高考自主命题权,2002年北京市也获得语文、数学、外语三科自主命题权,2003年进一步放开各省市自主命题,2004年各省市自主命题呈现一种井喷的状态,至2014年国家开始有计划地收回高考自主权,至2016年除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仍自主命题外,高考将实现26个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卷。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变革,国家语文高考试题也在不断变革,高考作文试题以它一题占语文试卷的比重,要求全面的能力考查范围,一直备受外界关注。《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能力的层级做出明确规定,但在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高考作文渐渐趋向模板式作文,模糊写作要求本身,阻碍了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本文以2004年——2015年以来的高考作文题目为研究对象,置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整合这11年来高考作文命题题目,从命题形式、命题内容,关照分省市命题以后高考作文命题呈现的特点,思考高考作文命题今后发展的方向。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论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相关研究文献对本文的启迪阐述。第二部分新课程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的概述,结合21世纪新时期对人才的总体需求,阐述高中语文新课程产生的背景与能力培养、高考作文命题能力目标概述,通过回顾以往高考作文命题,把研究重点落实到2004年——2015年全国及分省市高考作文命题题目上。第三部分分析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概述高考作文命题对于文体的要求,整合2004年——2015年全国及分省市作文命题题目,对于文体形式的规定,按照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把文体类型分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从对它们类型此消彼长的变化中,关照2004年——2015年全国及分省市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方面的发展趋势。第四部分细致分析高考作文命题考查的内容,对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类,按照全国、直辖市、东部、中西部这四类地区划分,比较探究高考作文命题全国卷和分省市命题的特色。第五部分根据总结归纳的形式内容,反思高考作文命题该何去何从,对如何完善高考作文命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闫雅婷[8](2015)在《百年高考作文命题演变研究》文中提出高考作文命题,兼涉对考生写作实力、思维潜能、表达功力、价值取向和人格品质等多项能力指标的考查,不仅牵动着考生个人的命运,还对我国的人才选拔与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研究高考作文命题,有利于发掘我国宝贵的考试经验,提高高考作文命题与写作教学的水平,同时丰富我国的考试文化宝库。本论文以我国语文独立设科至今百年以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对高考作文命题受时代思潮和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而不断嬗变的历史轨迹与发展特征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其未来发展作出某些理性构想。基于以上思路,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五章。其中前四章就百年高考作文命题史据其不同阶段特点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展开论述。第一章为五四以前(1904——1919)高考作文命题的艰难发轫与现代变革期;第二章为民国时期(1919——1949)高考作文命题的现代化探索与初步定型期;第三章为改革开放前(1949——1977)高考作文命题的波折与断裂期;第四章为新时期(1977至今)高考作文命题的回归与继续发展期;最后一章在前四章对我国百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与内容演进之轨迹特点回顾总结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些理性的展望。

葛慧[9](2012)在《课程标准下的中考数学试卷结构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标志的数学课程改革带给数学教育领域一系列的变化;对教育评价而言,“中考命题权的下放”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最多的问题。11年过去了,拥有中考命题权的地区已增至近140个。伴随着中考命题“由集权到分散”的变化,一方面,各地区试卷的命制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另一方面,中考试卷的质量差异也是一个事实。目前,通过各种培训、交流学习,对于试题的编制水平已经比较成熟,中考试卷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试卷结构”这个问题上。据统计,关于课程标准下的中考试卷结构的专门研究不多,特别是数学学科。所以,本文聚焦“课程标准下的中考数学试卷结构”,展开研究。论文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主要采用了文本分析法、统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对比研究法,逐步提取、分析和整理《数学课程标准》对中考评价的要求和建议,首先建立了“中考数学试卷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评价指标体系”为工具对中考数学试卷的结构进行了具体的评价,评价样本为2011年十省的中考数学试卷。最后,对10套中考数学试卷的结构进行了对比评价,力图总结成功经验、挖掘存在的问题,为优化中考数学试卷结构服务。研究发现:一、严格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制定了“课程标准下的中考数学试卷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建立相对规范、统一的中考数学试卷结构变得切实可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主要经历了四个步骤:第一步,以《数学课程标准》对评价的建议及试卷命制的需要为出发点,提取“一级评价指标”为知识结构、认知结构、能力结构、题型结构、难度结构、情感结构;提取“二级评价指标”为试卷知识覆盖、知识领域分配、核心知识比例、试题认知水平与课程标准一致、认知水平比例分配、能力覆盖、核心能力比例、题型选择、题型搭配、难度分布、时间与阅读量搭配、心理成分及情感成分。第二步,以对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包括省、市教研员及部分中考命题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利用所选用的“权重公式”计算“评价权重”。通过权重的计算,使13个评价指标构成完整的评价体系,试卷结构的评价结果以满分100分进行考核。第三步,参考《数学课程标准》本身、“理解课程标准”层面的文本、借助成功经验,逐步探究“评价要点”。第四步,通过自我修正、对比修正、访谈修正三个角度实现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与完善”。二、通过对十省中考数学试卷结构的评价和对比,总结了当前中考数学试卷结构的共同特征及存在问题。共同特征:知识覆盖率高;能力覆盖全面;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题型丰富、新题型得到了推广;注重试题认知水平与《数学课程课程标准》一致性。存在问题:试卷结构设计缺乏统一标准,“结构差异性”显着令人堪忧,表现在总分、题量及题型搭配、单位时间阅读量、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等各方面。三、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现有中考数学试卷结构的一般特征和专家意见,对理想的中考数学试卷结构提出了构想,为中考数学试卷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数据。理想的中考数学试卷的结构为:1.知识覆盖尽量全面,知识覆盖率83%为宜;2.知识领域分配合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分数的比值接近于42%、39%、13%、6%为宜;3.核心知识突出考查,核心知识所占分数达到68%为宜;4.试题认知水平要与《数学课程标准》一致;5.试卷认知结构比例适当,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其比例为22%、25%、29%、8%、1%、4%、11%为宜;6.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力争全面考查数学能力;7.继续突出针对核心数学能力的考查,核心数学能力考查达到47%为宜;8.题型丰富;9.题型搭配合理,解答题总分比例为60%为宜;10.难度分布适当;11.考试时间与试卷长度制约与搭配适当,答题时间定为120分钟、试卷平均阅读量20字/分为宜。12.关注试卷的情感结构。本文研究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下的中考数学评价研究,与已有的课程标准高考数学试卷结构评价一脉相承,与课程标准其他科目试卷结构评价研究相呼应。标准化研究的目的绝不是制作出整齐划一的产品,而是期望能为试卷结构的设计和评审提供思路,为保障我国中、高考试卷质量提供一些建议。

翁业林[10](2010)在《多课程试题库软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教学的广泛应用,考试作为检查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试题库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高等教育要求建立具有很高查询效率的试题库,能够高效、方便、快捷地出题,自动生成试卷,逐步形成丰富完善的试题库,使试卷管理工作更科学有效。本文对试题库系统的背景、概念、理论和技术进行概述,比较分析了己经存在的各种试题库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用性、智能化、网络化的新特点,从而设计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技术的多课程试题库软件系统。这种自适应考试系统的算法是建立在项目反应理论(IRT)上,IRT给出了评判考生答题结果的数学公式,提供了应试者正确回答一个项目的概率,并能对被试能力值、项目参数进行有效的估计。将题库系统与自适应技术相结合,可使考生有机会在与自己水平相符的试题中真正体现自己的能力与水平,这样就避免了由于试题太难或太易,考生无法发挥自己真实水平的矛盾。接着对本试题库所采用的支撑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最后从试题库系统的需求分析入手,详细描述了这种新型的的基于自适应的网上试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对试题库系统实现过程中组卷策略、抽题算法和系统安全技术进行了详细地讨论。

二、试题的公平性与科学性一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题的公平性与科学性一瞥(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相关文献综述
    五、研究的价值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社会的变化: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背景
    一、政治局势的杌陧
        (一)共和体制初建催发民初教育新气象
        (二)一元权力制度促使教育权向上集中
        (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引发教育态势迫紧
    二、经济形势的起伏
        (一)实业经济初步发展对教育的有限投入
        (二)稳定财政格局促使教育经费短暂平稳
        (三)强化收支控制导致教育陷入生存困境
    三、文化运动的洗礼
        (一)复古逆流回澜与反复古主义的斗争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多元思想碰撞
        (三)三民主义文化涌现与国家意志统制
    四、教育轨迹的转换
        (一)“以日为师”教育基准的破除
        (二)德美教育理念由边缘走向主流
        (三)法国教育模式在近代中国的延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期的探索:高等教育政策实现多样化起步(1912-1926)
    一、民主决策机制及其多样高等教育政策制定
        (一)学制的趋新改造与办学新规定
        (二)教育经费“指定专款”的设想
        (三)学科规程“现代性”的融入
        (四)招考办法“独立化”的尝试
        (五)教员与学生管理规程的初拟
    二、“悬浮型”政权管理下的高等教育政策实施
        (一)自由治学改革实践的进行
        (二)管理中的纷乱:教育财政方案执行失范与索薪运动
        (三)自由中的无序:单独招生政策的实施困境
    三、革新起步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一)近代政策体系初具,引导高等教育事业初步发展
        (二)政策设计缺乏规划,导致大学规模过度扩张
        (三)政策实施效果式微,管理高等教育能力有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秩序的选择:高等教育政策趋向规范化与体系化(1927-1936)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深嵌及其高等教育政策选择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下办学法令的颁布
        (二)国家对教育经费筹拨的权威保障
        (三)训政时期学科政策内容的不断充实
        (四)“单独招生”向“计划招生”的政策过渡
        (五)教员与学生管理规定的“规范化”完善
    二、“压力型”强权推动下的高等教育政策落实
        (一)大学整顿工作的有力推进
        (二)中央财政训令下发与地方应对
        (三)“党化”与“秩序化”:训育政策的强化执行
        (四)“取舍”与“统一”:各校师生管理办法的实施
    三、发展与控制双重奏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一)政策体系逐步规范,立法建设取得成果
        (二)政策实施效力增强,推动高等教育秩序化管理
        (三)政策强制性加大,促使府学互动和博弈增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失序的应对:高等教育政策进行应急调整与迁变(1937-1949)
    一、抗战建国及其高等教育应急政策部署
        (一)教育方针的仓促调整与学校布局规划
        (二)教育经费“减成拨发”办法的采用
        (三)配合战时需求的学科训令变化
        (四)“统一招生”到“多元选拔”的政策转衔
        (五)教员与学生相关事项的“调适性”补充
    二、“挽救性”动员督促下的高等教育政策执行
        (一)抗敌御辱与内迁方案的临危施行
        (二)统一招生政策的短暂实施与终止
        (三)恢复秩序的艰难努力:复员与甄审计划的开展
        (四)困境中的生存维系:各校有限的师生救济方案和措施
    三、喜忧参半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一)政策纵向供给较为密集,立法数量得到扩充
        (二)确立战时教育政策体系,挽救高等教育事业
        (三)政策执行效果欠佳,影响大学稳定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因的探寻: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外部因素
        (一)社会诉求与国家危机的回应——外部场域发生的改变
        (二)知识分子与教育团体的起弊——政府与民间的自主互动
        (三)教育问题凸显及严重性变化——决策主体关注度的提升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部因素
        (一)政党规约的折射与渗透——执政集团理念的转变
        (二)决策程序的失调与规范——议案审议方式的变化
        (三)目标群体的规避与适从——价值偏好选择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演进的归结: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表征与利益逻辑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表征
        (一)“工具本位”的政策价值取向不断强化
        (二)政策内容体系日臻完善与成熟
        (三)政策施行手段逐步多样化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利益逻辑
        (一)利益群体矛盾调和的分期变化
        (二)利益群体价值博弈的纵向映现
        (三)政策利益与代价之间成本考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历史的审思: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评析与启示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经验借鉴
        (一)谋求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适当融合
        (二)通过立法建设来规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三)从理论构建和实践需求中生成教育政策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局限
        (一)政策“质”呈现与“量”供给的脱节
        (二)政策设计“幻象”与执行“真相”的阻隔
        (三)“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的摇摆
    三、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现实启示
        (一)建构高等教育政策的国际化视野与中国化坐标
        (二)推进高等教育政策法制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并轨
        (三)兼顾“质”“量”效益,靶向高教需求精准施策
        (四)完善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与约束机制
        (五)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与选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成都市公立幼儿园园本培训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国家大力推进幼儿教师的培训,园本培训成为必然趋势
        1.1.2 成都市政府重视幼儿教师队伍质量
        1.1.3 公办园是成都市学前教育发展的主力
        1.1.4 成都市学前教育发展与公立园园本培训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园本培训
        1.3.2 公立幼儿园
    1.4 文献综述
        1.4.1 校本培训、园本培训的产生及内涵研究
        1.4.2 园本培训的制度研究
        1.4.3 幼儿教师培训与园本培训的内容研究
        1.4.4 幼儿教师培训与园本培训的方式研究
        1.4.5 园本培训的特征研究
        1.4.6 园本培训的价值研究
        1.4.7 园本培训的问题研究
        1.4.8 改善园本培训的策略研究
        1.4.9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伦理
2 A园园本培训的实施状况
    2.1 A园园本培训的理念与组织
        2.1.1 园本培训的理念与目标
        2.1.2 园本培训的计划与方案
        2.1.3 园本培训的原则
    2.2 A园园本培训开展的现状
        2.2.1 培训者多为教科室管理者、骨干、名师,对专家期待颇高
        2.2.2 园本培训的开展频率较高,时间集中在工作日
        2.2.3 园本培训的主要内容为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实践
        2.2.4 园本培训的方式以专题讲座、听课评课为主
        2.2.5 园本培训的考核方式以现场观摩活动、教学评比为主
        2.2.6 园本培训的激励方式主要为教师层级发展激励机制
        2.2.7 园本培训的效果评价方式主要为管理层评价
    2.3 A园园本培训取得的成效
        2.3.1 建立了对口引领的园本培训制度
        2.3.2 制定了教师层级发展激励机制
        2.3.3 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式的园本培训模式
        2.3.4 制定了教师培训课程,将分层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
        2.3.5 在传统的园本培训方式基础上尝试创新
3 园本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3.1 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园本培训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2 政府主管部门对园本培训的管理制度制定不完善
    3.3 “坐班制”与“教师轮保”的管理模式存在不足
        3.3.1 参与培训教师对于训后的信息分享不足
        3.3.2 “教师轮保”导致部分教师的培训信息脱节
    3.4 园本培训的效果评价缺少对过程的关注
    3.5 园本培训并未完全纳入考核体系,且考核、奖励制度不完备
    3.6 园本培训内容缺乏全面性
        3.6.1 分层培训还在探索中,每层级内容较不完整
        3.6.2 教师反思能力的培训较为缺乏
        3.6.3 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培训较少
4 完善园本培训的启示与建议
    4.1 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于园本培训的引领与管理作用
        4.1.1 制定完善的园本培训制度
        4.1.2 成立成都市园本培训工作室
    4.2 建全园本培训的考评制度、奖励制度,完善管理模式
        4.2.1 关注过程性,建立多元考评制度
        4.2.2 兼顾精神动力与物质动力的奖励制度
        4.2.3 完善管理模式,加强后期监管
    4.3 丰富园本培训内容,提高多元性、实效性
        4.3.1 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协同多方发展
        4.3.2 结合成都本土文化,打造特色园本培训
        4.3.3 为教师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4.3.4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4.4 丰富园本培训的方式,提高层次性、多样性
        4.4.1 在“艺友制”思想的基础上完善师徒制
        4.4.2 采用结构化研讨法,提高培训的长效性
        4.4.3 搭建网络培训平台,制定网上培训课程
        4.4.4 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4.5 关注教师个性发展,深化分层培训,完善培训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A幼儿园幼儿教师园本培训调查问卷
附录2 A幼儿园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3 A幼儿园幼儿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 ——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时代性:质量监测的时代背景及国家对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视
        二、重要性:幼儿园教师质量是决定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三、必要性:对幼儿园教师质量进行监测是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途径
        四、可能性:相关法律文件的颁布为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提供政策支持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概念探析及维度划分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及评价相关研究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四、幼儿园教师质量的保障机制相关研究
        五、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反思与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核心概念辨析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与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新视角:文化存在论教育学
    第一节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思想渊源及理论阐释
        一、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的源起:达沃斯之辨
        二、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的理论奠基:存在主义哲学
        三、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思想的理论借鉴:众多哲学流派的精华
    第二节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下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内在寻绎
        一、生命存在:关注教师作为“完整的人”的生存与发展
        二、文化养成:关注文化对教师内在心灵的滋养和陶冶
        三、关系营造:教育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要重视关系的营造
        四、自由精神:让教师心灵成长与精神解放有迹可循
        五、信念使命:教师自主、内生性的成长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三节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下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应然转向
        一、监测目的:指向幼儿园教师质量的诊断、指导与改进
        二、监测标准:基于对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总体性”把握
        三、监测过程:彰显幼儿园教师在监测与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四、监测结果:重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第三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建构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目标导向性(GOAL ORIENTED)
        二、科学客观性(SCIENTIFIC OBJECTIVE)
        三、具体可测性(SPECIFIC TESTABILITY)
        四、文化适宜性(CULTURAL SUITABILITY)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建构与修订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初步建构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专家修订
第四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编制及模型验证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编制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编制原则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初步编制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评估与试测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的修订
        一、研究对象及抽样设计
        二、数据收集及质量控制
        三、项目分析
        四、探索性因素分析
        五、验证性因素分析
        六、问卷信效度检验
第五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调查与差异分析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的调查设计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目的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对象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现状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质量的总体特征分析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的类型差异分析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区域差异分析
        四、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园所差异分析
        五、幼儿园教师质量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六、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三节 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讨论与结论
        一、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之智质量维度优于其他质量维度
        二、幼儿园教师质量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中心城区教师质量略显优势
        三、幼儿园教师质量在教师个人自然属性上存在诸多差异
        四、幼儿园教师质量在教师个人社会属性上存在诸多差异
        五、幼儿园教师质量在教师的单位属性上存在诸多差异
        六、不同维度教师质量影响因素既有共同点也有特定性
第六章 幼儿园教师质量提升对策建议
    第一节 经由“情感与关怀”,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生命自觉和生存质量
    第二节 经由“反思与实践”,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能和实践智慧
    第三节 经由“陶冶与唤醒”,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文化品性和文化底蕴
    第四节 经由“自由与解放”,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利与意识
    第五节 经由“熏陶与化育”,提升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坚贞信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明确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内涵
        二、构建了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指标体系
        三、研制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工具
        四、分析了上海市幼儿园教师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五、探索了建设和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的对策建议
    第二节 不足之处与展望
        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模型
        二、进一步探究幼儿园教师质量影响因素
        三、进一步深入应用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模型
        四、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参考文献
    A 普通图书类
    B 期刊杂志类
    C 学位论文类
    D 电子文献类
    E 其他类
附录
    附录A 研究工具
    附录B 专家咨询工具
    附录C 数据收集工具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小学科学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四、概念界定
        (一) 科学
        (二) 科学教育
        (三) 小学科学课程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阿尔伯塔省小学科学课程的背景及国际科学教育理念
    一、国际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历程
    二、国际科学课程发展新理念
        (一) 关注人文精神的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HPS)理念
        (二) 注重科学、技术、社会融合的(STS)课程
        (三)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科学技术教育理念
    三、阿尔伯塔省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历程
第三章 阿尔伯塔省小学科学课程现状研究
    一、阿尔伯塔省小学科学课程目标
        (一) 科学课程总目标
        (二) 科学课程分目标
    二、阿尔伯塔省小学科学课程内容
        (一) 关注生命科学领域,注重生命教育
        (二) 学习地球科学,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三) 理解物质科学,发展探究能力
    三、阿尔伯塔省小学科学课程实施
        (一) 强调小学科学教育中核心概念的学习
        (二) 在探究中学习
        (三) 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成长
    四、阿尔伯塔省小学科学课程评价
        (一) 多层次评价机构
        (二) 评价内容具体全面
        (三) 评价方法多元化
第四章 阿尔伯塔省小学科学课程特点
    一、提升学生科学素养,重视科学本质教育
    二、强调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科学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
    四、课程内容有较强的生活性,贴近学生实际
第五章 阿尔伯塔省小学科学课程对我国的启示与思考
    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现状与问题
        (一)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历程
        (二)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新发展
        (三)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二、启示与思考
        (一) 坚持科学课程理念,注重学生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 关注学生差异,增强科学课程内容的弹性
        (三)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 注重科学素养三要素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实施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目的与方法
    (四) 研究内容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石
    (一) 核心概念界定
        1. 考试
        2. 管理
        3. 考试管理
        4. 考试实施管理
    (二) 主要理论基础
        1. 考试管理理论
        2. 公共管理理论
二、课程考试实施管理概述
    (一) 课程考试实施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 科学统一原则
        2. 民主公正原则
        3. 责权对应原则
        4. 监管分离原则
        5. 精简效益原则
        6. 稳定发展原则
    (二) 课程考试实施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1. 课程考试实施管理的内容
        2. 课程考试实施管理的方法
    (三) 课程考试实施管理有效运行的条件
        1. 课程考试实施管理有效运行的制度保障
        2. 课程考试实施管理有效运行的组织保障
        3. 课程考试实施管理有效运行的人员保障
        4. 课程考试实施管理有效运行的环境保障
三、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实施管理现状分析
    (一) 课程考试实施管理现状
        1. 问卷调查
        2. 个案访谈
    (二) 课程考试实施过程问题透视
        1. 实施前后目标错位
        2. 考前管理重视不足
        3. 成绩评定严明不一
        4. 学生参与管理不够
        5. 考后缺乏反馈机制
    (三) 课程考试实施问题成因探究
        1. 管理理念有待更新
        2. 管理行为缺乏监督
        3. 管理方法不够科学
四、课程考试实施管理改革困境及对策探讨
    (一) 课程考试实施管理改革困境
        1. 思想意识落后与考试理念更新之间的冲突
        2. 内部管理行政化与考试管理自主化的矛盾
        3. 现有师资力量与考试师资需求之间的差距
        4. 考试管理改革政策引领和现实引导的缺乏
    (二) 课程考试实施管理改革对策
        1. 更新实施管理理念
        2. 严控实施管理过程
        3. 形成实施管理特色
        4. 完善实施管理制度
        5. 培养实施管理队伍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数学教育社会学:一个人文主义的观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数学"发展新阶段的诉求
        (二) 数学教育发展进程的实然走向
        (三) 数学教育凸显的问题意识
        (四) 多重身份对数学教育的审视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相关概念辨析
    四、研究思路、方法、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内容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历史回顾:数学教育社会学的史与思
    一、国外数学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数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渊源
    三、国外数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成果
    四、国内数学教育社会学研究萌发
    五、现有研究的不足与继续研究的空间
第二章 问题透视:数学教育社会学的实然探寻
    一、问题透视
        (一) 问题一:各个群体对数学认知现状问卷调查
        (二) 问题二:数学与社会关涉的深度访谈
        (三) 问题三:数学与人、国家关涉的问卷调查
        (四) 研究者澄明:呼唤最本真的认知回归
    二、理想的数学认知
        (一) 数学家们对数学的论述
        (二) 各个群体的数学认知
        (三) 数学教育社会学的作为
    三、数学与社会的关涉
        (一) 数学知识与社会
        (二) 数学领域与社会
        (三) 数学教育社会学的作为
    四、数学素养的意义
        (一) 数学素养对人的意义
        (二) 数学素养对国家的意义
        (三) 数学教育社会学的作为
    五、小结
第三章 理论建构:数学教育社会学
    一、理论建构
        (一) 意义诠释
        (二) 理论框架
    二、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社会学
        (一) 数学发展脉络
        (二) 现代数学哲学渊源与成果
        (三)后现代视域下的数学哲学
        (四) 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社会学的关涉
    三、数学教育哲学与数学教育社会学
        (一) 弗赖登塔尔关于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
        (二) 欧内斯特关于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
        (三) 郑毓信关于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
        (四) 数学教育哲学与数学教育社会学的关涉
    四、科学知识社会学与数学知识社会学
        (一) 知识社会学
        (二) 科学知识社会学
        (三) 科学知识社会学与数学知识社会学的关涉
    五、教育社会学与数学课程社会学
        (一) 教育社会学
        (二) 教育社会学对(数学)课程社会学的影响
        (三) 教育与社会
    六、小结
第四章 基本观点:知识、课程、教与学
    一、数学知识社会学
        (一) 理论基础
        (二) 研究对象、性质与关联范畴
        (三) 理论坐标系
        (四) 数学知识合法化的标准:谁主沉浮
    二、数学课程社会学
        (一) 数学课程与社会功能
        (二) 数学课程与道德教化
        (三) 数学课程与意识形态
        (四) 数学课程与社会分层
    三、数学教与学
        (一) 数学的科学与人文属性
        (二) 数学教师的人文素养
        (三) 数学的教与学
    四、小结
第五章 理论聚焦:数学教育公平及小众、大众数学教育
    一、数学学科与教育公平性探究
        (一) 数学学习与遗传因素
        (二) 数学学习与地区差异性
        (三) 数学学习与家庭背景
        (四) 数学学习与师资水平
        (五) 数学学习的其它相关因素
    二、数学资优生教育
        (一) 关于数学能力、数学资优生和数学资优教育
        (二) 资优生及数学资优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三) 数学资优生案例分析
    三、小众数学教育
        (一) 数学学习困难生数学教育
        (二) 小众数学教育
        (三) 女性数学教育
    四、大众数学教育可行性论证
        (一) 学习的真谛
        (二) 数学家学习成长路径分析
        (三) 数学教育+兴趣+努力=数学成绩
    五、小结
第六章 破解困境:人文主义的观照
    一、人文主义
        (一) 溯源
        (二) 钩沉
        (三) 融合
    二、人文主义差异下的数学学习差异性探究
        (一) 数学文化差异
        (二) 数学理念差异
        (三) 数学学习状态差异
        (四) 呼唤人文主义观照
    三、人文主义观照下的数学教育走向
        (一) 人文主义观照的意义
        (二) 人文主义观照下的教育走向
        (三) 人文主义观照下的数学教学举措
    四、小结
第七章 数学教育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数学教育社会学:一个社会学的取向
        (一) 社会学视角下的数学认知
        (二) 社会学视角下的数学问题
        (三) 社会学视角下的其他问题
    二、社会的呼唤:数学教育社会学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
    二、研究讨论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论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1. 论题的来源
        2. 理论意义
        3. 实践意义
    (二) 相关研究文献对本文的启迪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数据统计法
        3. 案例研究法
    (四) 重要概念界定及说明
        1. 命题
        2. 新课程改革
        3. 高考作文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概述
    (一) 21世纪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总体需求
        1. 积极乐观
        2. 知识综合
        3. 慎思创新
    (二) 高中语文新课程产生的时代背景与能力培养
        1. 高中语文新课程产生的时代背景
        2.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育人目标
        3. 高中语文新课程对学生作文的要求
    (三) 高考作文命题的能力目标
        1. 《考试大纲》对于作文能力要求
        2. 《考试说明》对于作文考试要求
    (四) 高考作文命题的历史回顾
        1. 第一阶段:1952-1965年高考作文题——政治唯一性命题
        2. 第二阶段:1977-1998年高考作文题——内容向社会生活拓展命题
        3. 第三阶段:1999-2003年高考作文题——逐步探索开放性命题
        4. 第四阶段:2004-2015年高考作文题——走向多元分省命题
二、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
    (一)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概述
    (二)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分析
        1. 话题作文分析
        2. 命题作文分析
        3. 材料作文分析
三、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
    (一) 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分类
        1. 关注个体主题
        2. 关注群体主题
        3. 虚指命题
    (二) 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分类
        1. 作文立意导向渐褪趋势
        2. 注重学生思维品质考察
        3. 营造浓郁诗性文学氛围
        4. 关注热点,贴近考生生活
    (三) 高考作文命题全国卷与分省市命题卷内容特色的比较
        1. 全国卷命题的特色
        2. 分省市命题卷的特色
四、高考作文命题的反思
    (一) 高考作文命题何去何从
        1. 高考作文命题权的归属
        2. 高考作文命题的质量问题
        3. 高考作文命题成本与泄密几率
    (二) 高考作文命题如何完善
        1. 逐步消除高考作文中的立意导向
        2. 加强对于文体的规范
        3. 评分标准应重点放在学生的作文上,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4. 提倡一张试卷出多道高考作文题目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百年高考作文命题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作文命题研究综述
        2. 高考作文命题研究综述
    (四) 概念界定
        1. 高考作文
        2. 高考作文命题
    (五)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历史分析法
        3. 比较研究法
        4. 数据统计法
    (六) 研究思路
        1. 研究思路
        2.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五四以前:发轫与变革(190——1919)
    (一) 高考作文命题的前身——科考作文命题
        1. 科考作文命题的演变
        2. 科考作文命题的反思
    (二) 高考作文命题发轫的思想背景
        1. “经世致用”的渗透
        2. “中体西用”的迁移
    (三) 高考作文命题的艰难发轫
        1. 科考作文命题的终结
        2. 高考作文命题的发轫
    (四) 高考作文命题的现代变革
        1. 传统承袭的问题及原因
        2. 现代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二、民国时期:探索与初定(1919——1949)
    (一) 高考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思想背景
        1. 民主科学精神的盛行
        2. 西方教育理论的输入
        3. 国语白话文的提倡
    (二) 高考作文命题的现代化探索
        1. 作文命题的制度建设
        2. 作文命题的理论探讨
    (三) 高考作文命题的初步定型
        1. 命题规范与体制的初步定型
        2. 命题形式与内容的初步定型
三、改革开放前:波折与断裂(1949——1977)
    (一) 高考作文命题发展的思想背景
        1. 新民主主义文化范式的确立
        2. 新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形成
        3.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贯彻
    (二) 文革前十七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波折(1949-1965)
        1. 高考作文命题依据政治意识的凸显
        2. 高考作文命题实践政治本位的确立
    (三) 文革期间高考作文命题的断裂(1966-1976)
四、新时期:回归与发展(1977至今)
    (一) 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发展的思想背景
        1. 文化思想由封闭单一转向多元开放
        2. 教育思想由服务政治转向人的发展
        3. 写作理论由以文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二) 新世纪以前高考作文命题的社会观照
        1. 高考作文命题制度规范趋于科学
        2.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内容贴近实际
    (三) 世纪之交至今高考作文命题的人文发展
        1. 高考作文命题大纲说明突出以人为本
        2.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内容彰显主体个性
五、百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反思与展望
    (一) 百年高考作文命题演变的历史反思
        1. 高考作文命题与语文教育思潮的内在联系
        2. 高考作文命题与时代思想文明的深度互动
        3. 高考作文命题对中学写作教学的理性启示
    (二) 未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发展前瞻
        1. 客观认识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功能
        2. 科学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原则
        3. 有效落实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1995——2004年高考考试说明“写作”变动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课程标准下的中考数学试卷结构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 试卷结构的定义
    (二) “试卷结构评价”的内涵
    (三) “试卷结构评价”的理论基础
    (四) “课程标准下的中考数学试卷结构研究”的研究进展
    (五) 文献综述结论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内容
    (二) 概念界定
    (三) 研究依据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课程标准下中考数学试卷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定
    (二) 评价标准体系的修正与完善
四、课程标准下的中考数学试卷结构的评价分析
    (一) 2011 年十份省级中考数学试卷结构的评价
    (二) 2011 年十省级中考试卷结构的对比分析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 基本结论
    (二) 改进建议
    (三)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多课程试题库软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试题库的发展方向
    1.5 主要研究工作及论文的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2 多课程试题库系统支撑技术研究
    2.1 试题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分析与选择
        2.1.1 C/S结构概述
        2.1.2 B/S结构概述
        2.1.3 B/S、C/S结构在软件技术上的比较
        2.1.4 系统采用的体系结构
    2.2 试题库系统的开发平台
    2.3 试题库系统采用的数据库技术介绍
        2.3.1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介绍
        2.3.2 ADO.NET数据库访问对象简介
    2.4 本章小结
3 多课程试题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 图形题的解决方案
        3.1.1 几种方案的比较
        3.1.2 VML实现在线画图
    3.2 试题库组卷策略与算法分析
        3.2.1 组卷要求与组卷策略
        3.2.2 常见的组卷算法分析
        3.2.3 本试题库系统采用的组卷算法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多课程试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试题库系统需求分析
        4.1.1 功能需求分析
        4.1.2 性能需求分析
        4.1.3 可行性分析
    4.2 系统的开发环境
        4.2.1 硬件平台
        4.2.2 软件平台
        4.2.3 开发工具
    4.3 系统的总体结构
    4.4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4.5 系统核心功能模块及实现过程
        4.5.1 自适应测试模块
    4.6 系统的安全性设计
        4.6.1 增强web服务器的安全配置
        4.6.2 考试数据的安全
        4.6.3 考试过程中的安全设计
        4.6.4 系统的版权保护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试题的公平性与科学性一瞥(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D]. 王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成都市公立幼儿园园本培训的个案研究[D]. 蒋林芩. 成都大学, 2021(07)
  • [3]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研究 ——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角[D]. 底会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小学科学课程研究[D]. 陈明雪. 天津师范大学, 2018(01)
  • [5]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实施管理研究[D]. 李琴琴.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6]数学教育社会学:一个人文主义的观照[D]. 刘达卓.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7]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命题研究[D]. 易银银.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8]百年高考作文命题演变研究[D]. 闫雅婷. 浙江师范大学, 2015(02)
  • [9]课程标准下的中考数学试卷结构的评价研究[D]. 葛慧.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10]多课程试题库软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翁业林.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试题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一目了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