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无主义价值观及其文化影响

论虚无主义价值观及其文化影响

一、论虚无主义价值观及其文化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付晓斐[1](2020)在《生命美学视角下的毛姆小说研究》文中认为威廉·萨摩赛特·毛姆是英国着名小说家、戏剧家,其小说作品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因此被誉为“故事圣手”。毛姆的小说广受读者好评,却长期不受批评界认可,这种典型现象被称为“毛姆问题”,传统批评界认为毛姆作品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本文从生命美学的视角来通览毛姆的小说观及小说实践,试图挖掘毛姆小说中的哲学美学意蕴。本文始终关注毛姆作品与生命美学之间的关联,选择毛姆的文学随笔及部分有代表性的长篇、短篇小说进行分析总结,旨在通过对毛姆的小说观,小说中人物形象及主题的分析,提炼整理出毛姆小说中所蕴含的生命美学特征,进而挖掘毛姆小说中独特的哲学意蕴。本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四章)、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是对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文章的研究方法做出梳理。第一章分别对生命美学的发展、内涵做出概括,同时分析毛姆小说创作的哲学、美学背景,提出毛姆创作与生命美学的关联。第二章从生命美学视角来审视毛姆的小说观,分析毛姆小说观中体现出的生命美学内涵。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毛姆小说观中提炼出注重本能的小说本体论、重视心理的小说批评观,论述毛姆小说观中的非理性精神。第二部分从毛姆独创的叙述视角和多元统一的小说人物创作观,体现其小说观中对传统二元对立的消解。第三部分,通过毛姆小说创作的主观倾向及其小说功能观,分析其小说观中高扬的主体性。第三章从生命美学的视角来分析毛姆小说,总结毛姆小说中的生命美学表现。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毛姆小说中人物的孤独生存状态入手,将其分为他人不可知的生存孤独和精神探索者的孤独求索。第二部分从毛姆小说中的生命虚无本质切入,分析毛姆小说中的存在虚无与文化虚无现象。第三部分从毛姆小说中体现出的生命自由理想切入,分析毛姆给现代人提出的禁欲主义和回归自然两条自由之路。第四章对毛姆小说观及小说实践中显示出的生命美学思想做出客观评价,并试图分析“毛姆问题”产生的原因。

熊修雨[2](2020)在《虚无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观的建构》文中研究表明文学是时代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同时推动着时代价值观念的发展演进。什么是价值观?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价值观是对经济、政治、道德、金钱等所持有的总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价值观也有所不同。"(1)价值观因人而异,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扩而言之,每个社会都有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反映在文学中,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文学价值观的因素也是方方面面。在影响中国当代文学

赵颖[3](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文化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有效纠正大学生亚文化的价值偏离倾向,引领大学生亚文化成为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益文化补充,是高校履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亚文化是指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自发产生,并被特定大学生群体接受、践行,在一定场域中衍生发展的与主导价值具有一定偏离性的文化形态,是一定时间内特定大学生群体社会适应状况的文化表现形式。大学生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既有发展方向上的同向性也存在差异,在文化实践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大学生亚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当下最大的隐患是大学生亚文化通过其文化场域的封闭性和独立运转能力,屏蔽和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社会适应性乃至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能忽视大学生亚文化的存在及其影响力,而且亟需与大学生亚文化建立起新的引领关系,通过一定的引领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能够改善大学生亚文化场域发展形态的优质文化资本,促进大学生亚文化朝着积极方向健康发展。论文坚持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综合运用辩证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和调研,对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及大学生亚文化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基本内涵。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在恢复发展校园文化、弘扬主旋律、引领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在认识层面、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揭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面临的新机遇。论文突破了传统的“整合”“收编”思维定式,根据引领需要与规律设计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系统框架,分析了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提出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亚文化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规律、着眼于改善大学生亚文化场域效应的深层的系统性引领策略: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引领目标、引领原则、引领理念、引领路径等方面不断增强新时代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巩固和加强引领关系;从大学生亚文化的文化结构入手搭建有效的引领实践平台,为大学生亚文化注入优质文化资本,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场域向积极效应转化;建设完善的引领评估反馈机制,不断提升高质长效引领效果;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引领实践不断优化发展,加强引领保障。这些策略有机协调,形成合力,综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健康发展。

黄旭[4](2016)在《互联网对民族国家空间的重构及其应对》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将重构民族国家在虚拟空间的存在方式。民族国家的空间边界由相对清晰变为模糊,并产生空间溢出和收敛的效应;民族国家开始改变过去的空间竞争范式,向文化竞争范式转变。民族国家应加强对其网络文化安全的维护,用文化来清晰化国家边界,以应对网络空间中民族国家空间重构的挑战。

张迪[5](2014)在《基于恐惧的道德责任 ——约纳斯责任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约纳斯的责任伦理是在现今科技力量无限膨胀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一种对大自然和未来人类存在负责的伦理。人类必须存在是其首要命令。约纳斯的道德责任不同于传统伦理学中的道德责任,其实质是未来责任,即对整个自然和对未来人负责。它具有三个特征:前瞻性、非对称性、整体性。约纳斯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未来责任的合理性,他坚持价值客观主义,认为所有生命体都具有主体性,并且主体性通过目的来显现。而自然本身存在就是一种善的目的,价值或目的性是自然的内在性。由此,应该对自然负责。同时,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也要对人的存在负责。人的理念要求对未来负责,这就从生命的善过渡到道德的义,标志着从欲望过渡到责任。而主观的恐惧之所以能够成为普遍客观的恐惧,就在于人的理念,在于人类必须存在的原则。因为存在优先于非存在。基于对人类必须存在的原则恐惧,约纳斯提出了责任命令。为了实现未来责任,约纳斯提出了“恐惧启示法”。约纳斯的恐惧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该恐惧是主动的恐惧,孕育忧患意识。第二,该恐惧实为一种“敬畏感”。在约纳斯这里,恐惧主要表现的是正面的价值。简朴、谨慎成为恐惧启示法的内在要求。约纳斯认为恐惧应该成为人类追求的德性。因为基于“人类必须存在”的前提,人类就必须有忧患意识,必须承担起自己的道德责任。未来责任的实现有赖于恐惧成为政府和个体的德性。从共同体角度来讲,要建立一个对未来负责的政府;从个体方面来讲,要培养对未来负责的个人。

邓智锋[6](2013)在《数学作文,数学教学的新模式》文中研究指明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贯穿于课程的写作”运动,使得研究者、教师、学生都在“写作”中经历着一种能力的发展和思想的成熟,同时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写作教学理论。基于数学学科的数学作文教学,在继承和尊重写作教学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并结合数学活动特点进行数学作文教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体现数学作文特点的教学方式,充实了数学作文教学的理论。近年来,众多研究者与教师对数学作文都给予了相应的关注,发表了为数可观的论文,特别是对数学作文的选材与实施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一些研究者开始探索数学作文特有的教育目标、原则和方法。有研究者专门探讨数学作文的评价、价值等等。这些都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前提和基础。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案例剖析法和理论建构法,对数学作文教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总体思路是整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研究结果,并以此为参照系对数学作文作为教学新模式所具备的教学目标、实施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内涵及较之其他教学模式所具备的特点等基本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探讨。文章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言。主要阐述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交待研究的具体问题,以及给出本论文的研究基调与基本假设。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针对己有的关于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数学写作、数学作文等概念的内涵研究展开综述。旨在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总结出数学作文的内涵,一为我们从理论上认识数学作文的内涵奠定基础,二为我们从实践层面的数学课堂中认识数学作文的具体内容提供理论支撑。总体说文献综述的结果为后面几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是相关概念简述。首先对模式、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区分,接着对数学日记、数学写作、数学小论文、数学作文的概念作较为全面的认识及总结。第四部分是阐述“数学作文”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所具备的条件,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之一。从一般模式所具备的五个方面进行陈述,如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实施程序、实现条件及其评价。第五部分是对“数学作文”教学模式所具备的内涵展开探讨。该部分主要是在第二部分文献述评的基础上,对数学作文的内涵从思维与兴趣、活动与自主、幸福与生命、自由四个层面作出分析。第六部分是对“数学作文”教学模式之“新”进行较为具体的探讨。从新的理解方式、新的认识自我途径、新的教育数学展现平台、新的师生交流空间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第七部分是研究结果的总结、反思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该部分主要是总结研究后获得的结论,同时,也对本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的建议。

陈苏闽[7](2012)在《虚无主义视角下的毛姆小说人物研究》文中认为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英国文学史上一名多产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至少四部长篇小说,一百五十篇短篇小说。国内学界对毛姆的这三部作品发表了林林总总的评论。国外对于毛姆的讨论与研究,重点关注的还是作家本人与其创作的关系,深究毛姆性格生成原因和作品风格的关联。国内对毛姆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以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毛姆作品译介的前言和后记、文学史中对毛姆的简介、报刊文章对其着作的评介等。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内学界主要从叙事学和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毛姆的作品。毛姆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位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受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当时欧洲流行哲学因素的影响,毛姆的小说创作有着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而这一点却被大多数的国内外评论家们极大地忽视了。基于此,本文从虚无主义的视角,以毛姆的三部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1915),《月亮与六便士》(1919)和《刀锋》(1944)以及三部短篇小说《雨》、《蒙德拉古勋爵》和《外表与事实》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作品中的人物特征。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虚无主义的理论渊源,主要解读尼采的“消极的虚无主义”与“积极的虚无主义”的区别,从而寻找尼采的虚无主义在毛姆小说中的踪迹。第二章探讨尼采的虚无主义对毛姆创作观的影响,以及毛姆的虚无主义思想在其小说创作中的表现。第三章从虚无主义的视角,分别对《人生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三部长篇小说以及三部短篇小说《雨》、《蒙德拉古勋爵》和《外表与事实》进行人物分析,着重剖析毛姆作品中的虚无主义色彩。通过上述分析,本文最后在结语部分归纳了毛姆小说人物中虚无主义特征的几个方面,即人物的异化感、迷茫感和徒劳意识,以及内心的非理性力量。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毛姆作品中的这些人物极具代表性,不仅集中体现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而且也是许多现代人的一个缩影。因此,细细品读毛姆的长短篇小说会引发我们对人类社会人性的深思。毛姆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两难境地,内心充满了在积极与消极的矛盾心理。他们一方面对现实失望之极,个人的价值观丧失;但另一方面他们对人生有充满了憧憬,仍为了心中的理想境地而为之努力。在个人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之间,毛姆笔下的人物彰显了尼采所说的消极虚无主义与积极虚无主义。

王亚昕[8](2012)在《言说的悖论—论刘震云“新故乡系列”小说的修辞策略及话语内涵》文中认为刘震云的创作风格虽然几经变换,但他的作品呈现出相互解读、共同阐释的整体态势,不同阶段的小说虽然各具风貌,却拥有着互通的本质。所以,本篇论文旨在发现刘震云小说创作文体风格的延续。本文中笔者将大胆的重新命名,系统地阐述刘震云“新故乡系列”小说的修辞策略和话语内涵。通过分析“新故乡系列”小说的意象世界、话语表达、叙述模式,来展现刘震云挖掘汉语想像力,探索全新的汉语小说表达方式的努力,结合社会文化语境深入文本对作者关于人生、世界精辟而独到的话语内涵加以呈现。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导言,综述了目前学界对刘震云的研究现状,论述修辞策略和话语内涵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章,通过小说意象的象征意义表达对理性秩序的反抗;第二章,分析小说语言重建话语秩序的探索;第三章,论述小说的叙述模式与悖论式言说的最终形成;结语,在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对刘震云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和文学史意义上的定位。第一章从刘震云“新故乡系列”小说的意象入手,分析作者充分调动想像运用荒诞、变形等手法赋予意象的象征意义,展现小说中意象以变形的姿态演绎的与理性世界对抗的梦呓世界。重点分析以“广场”和“牛屋”为代表的空间意象和人与兽、人与妖、人与物的人物合体意象,揭示在压抑和束缚下隐藏在众人心中的反抗理性秩序欲望。第二章的切入角度是刘震云“新故乡系列”小说的语言,以此展现刘震云对世界理性秩序思考和重建话语秩序的“语言实验”。否定性转折式语言使多场景的并置;互文性借用式语言用历史注解现实;潜在性多义语言使话语达到空前的膨胀造成“话语通胀”后意义的丧失。这些都展示了语言的悖论性、复杂性。第三章分析刘震云“新故乡系列”小说的叙述模式,研究小说中拼贴式的叙述空间和叙述者的叙述圈套,从叙述模式的选择上揭示文本深层的话语内涵。历史时空的跨越式组合、现实时空的虚实相接使世界陷入循环式的重复;叙述者的叙述圈套使叙述陷入言说的悖论。

王升平[9](2012)在《虚无主义及其克服:施特劳斯与尼采的分歧》文中研究指明在尼采那里,西方虚无主义导源于形而上学和宗教传统的崩塌所带来的价值虚无,它是一场自柏拉图以来就做好准备的运动。与尼采认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现代虚无主义问题之魁首,并试图通过复归前苏格拉底时期的"酒神精神"、依靠权力意志来寻求虚无主义问题的解决不同,施特劳斯认为西方虚无主义根源于古典与现代的断裂、根源于现代政治哲学的历史性、相对性和主观性,因而,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之途在于重返苏格拉底式的古典传统,重新寻求自然正当。实际上,尼采与施特劳斯的差异所反映的正是现代与古典之间的核心差异,即"知性真诚"与"高贵的谎言"、绝对的主体性与有限的主体性之间的差异。

王升平[10](2011)在《自然正当、虚无主义与古典复归 ——“古今之争”视域中的施特劳斯政治哲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在施特劳斯那里,自然正当是一种相对于习俗而言的恒定性的、初始性的存在,它是一种隐藏于现象背后的、有赖于哲学家的努力去发现和挖掘的内在规律和逻辑,自然正当是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判准、是人类社会前进的理想图景。自然正当的这种理想性和终极性,使得自然正当与现代虚无主义之间形成了一种勾连,根据施特劳斯的逻辑,这种勾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虚无主义的产生与现代政治哲学对古典自然正当论的弃置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要克服现代虚无主义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一种重要思路,就是回到古典政治理性主义哲学的视域中,重新去关注自然正当、探求自然正当。本文对施特劳斯思想的探索,正是以施特劳斯所主张复归的古典自然正当理论为核心而展开的,我们试图以施特劳斯的相关文本为基础,通过将施特劳斯思想与尼采、海德格尔、科耶夫等人的相关思想的比较研究,来阐明施特劳斯所理解的自然正当的内涵及其效用,来阐明施特劳斯之所以要主张寻求古典自然正当来克服现代虚无主义的原因,以及阐明从施特劳斯的古典自然正当理论出发、究竟应当追求一种怎样的文明理想。根据施特劳斯的逻辑,对于西方虚无主义的克服,其核心在于要通过哲学的努力,重新去寻求一种价值上的终极判准。但是,无论是启示宗教、还是现代历史主义或现代理性主义,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指向某种终极目的和终极价值的,然而施特劳斯却没有选择上述途径中的任何一种,而是试图返回古典政治哲学、重新寻求自然正当来为现代虚无主义的克服提供思路。这其中的缘由在于施特劳斯对于理性的世俗化特征与启示的超验性特征这一差异之深刻体认,在于施特劳斯对于历史主义所强调的客观历史规律和历史终结论与古典自然正当所强调的恒定性之间的差异的准确把握,在于施特劳斯对于以理性自负为特征的现代理性主义与具有温良特性的古典政治理性主义之间的差异的深刻认识。对于现代性之根本问题的把握,施特劳斯与尼采、海德格尔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那就是,他们都认为现代性问题的根本在于虚无主义。但是,在尼采和海德格尔那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所开创的古典政治理性主义传统,正是现代虚无主义问题产生的根源;而在施特劳斯那里,现代虚无主义问题的产生,源自于现代性进程中的三次浪潮、源自于由这些浪潮所表征的现代政治哲学对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的逐步背离。三者在理解上的这种差异性,一方面根源于三者对虚无主义之内涵的理解上的差异:尼采的虚无主义,主要指的是传统形而上学和上帝对感性生命的压抑所造成的感性生命的虚无、以及超人的权力意志的虚无;而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主要指的是由传统形而上学和理性思维所导致的现代技术世界对于存在的遮蔽所导致的存在的虚无,而施氏的虚无主义则是一种由于缺乏终极价值的判准而导致的价值虚无;另一方面是由于三者对于克服虚无主义的目的的理解上的差异,尼采之所以要克服虚无主义,是为了彰显超人的权力意志、克服叔本华式的生命悲观;海德格尔试图使存在彻底地历史化,使诗性思维取代现代理性主义的技术性思维;而施特劳斯则试图为稳定的政治秩序的存留、为社会公共福祉的寻求提供一种价值上的思路,在施氏的视域中,任何缺乏终极价值约束的社会都无法对正义作出终极的判准,因而其社会的价值危机就难以避免、其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就难以确保。以古典政治理性主义和自然正当理论为基础,施特劳斯的文明理想究竟是怎样的?尼采将价值决断的终极权力给予了超人的创造,他放弃了自然正当、放弃了价值决断的客观依据,尼采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彻底的价值虚无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的终极结果可能是导向无政府主义。科耶夫的社会理想是一种所有人都同质化的普遍均质国家形式,这种国家形式取消了哲学的批判功能、取消了人的理性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也取消了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可能。但在施特劳斯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彻底和解是不可能的,因而政治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的宿命。施特劳斯根据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逻辑,提出了一种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的以承认智慧的主导地位为核心的文明理想,在施特劳斯看来,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要实现这种理想,最关键的是要推行“自由教育”、提升人们的古典哲学修养。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思想为我们克服现代性进程中的价值困境提供了有效的思路,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自然正当是否能被证成的问题,自然正当的能够被证成是施氏的思想能得以成立的前提,但在现实中,这种证成如果不是不可能,也是极为困难的;二是哲学家自身的腐化及其约束的问题,施氏秉承柏拉图传统而赋予了哲学家以在政治生活中的主导性地位,但如果哲学家自身出现腐化,同样可能给政治生活带来灾难性影响,而施氏则恰恰忽略了这一点;三是政治哲学的理论努力能否带来政治生活的现实改善的问题,施氏一方面否认了政治哲学的可教性、但另一方面又将希望寄托于政治哲学的古典转向,这其间实际上隐含着一种难以克服的矛盾。

二、论虚无主义价值观及其文化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虚无主义价值观及其文化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生命美学视角下的毛姆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原因或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特色
第一章 毛姆与生命美学
    第一节 生命美学及其演进
        1.生命美学之发展
        2.生命美学之内涵
    第二节 毛姆创作的哲学美学语境
第二章 毛姆小说观的生命美学内涵
    第一节 非理性精神的内化
        1.小说本体论:本能
        2.心理传记批评
    第二节 二元对立的消解
        1.客体主观化:现代性视角
        2.人物、主题的多元统一
    第三节 主体性的高扬
        1.小说创作的主观倾向
        2.小说功能观:娱乐
第三章 毛姆小说中的生命美学表现
    第一节 生命孤独状态的展示
        1.孤独存在:他人不可知
        2.孤独求索:理想世界的坚守
    第二节 生命虚无本质的挖掘
        1.存在虚无与悲剧的诞生
        2.文化虚无与悲剧的诞生
    第三节 生命自由理想的追寻
        1.自由枷锁与放逐重生
        2.宗教束缚与回归自然
        3.艺术理想与精神救赎
第四章 毛姆小说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性
    第一节 积极价值
    第二节 消极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着作
致谢

(2)虚无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观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当代文学中虚无主义问题的历史由来
二、中国当代文学中虚无主义的存在形态
    (一)文化虚无主义。
    (二)历史虚无主义。
    (三)道德虚无主义。
三、虚无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观

(3)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外研究情况及分析
        1.2.2 国内研究情况及分析
    1.3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核心概念阐释
        1.4.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1.4.2 大学生亚文化
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借鉴
    2.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理论
        2.1.2 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理论
    2.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理论借鉴
        2.2.1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理借鉴
        2.2.2 布迪厄场域相关理论借鉴
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经验与反思
    3.1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经验
        3.1.1 恢复发展校园文化
        3.1.2 提升大学生亚文化质量
        3.1.3 引领大学生亚文化贴近主旋律
        3.1.4 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
    3.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仍存在的问题
        3.2.1 传统的分类方式难以全面认识大学生亚文化的新特征新特性
        3.2.2 传统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未能完全渗透文化主体心灵
        3.2.3 大学生亚文化自身发展的矛盾尚未彻底解决
        3.2.4 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自觉尚不稳定
    3.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大学生亚文化干扰造成引领实践失效
        3.3.2 思想政治教育对场域规律把握失真
        3.3.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着力点失准
        3.3.4 社会转型发展增加了引领的复杂度
    3.4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新机遇
        3.4.1 大学生亚文化主体可塑性强为接受引领提供成长内需
        3.4.2 大学生亚文化场域的动态发展性为接受引领提供发展内需
        3.4.3 大学生亚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发展为接受引领提供外部条件
        3.4.4 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发展为实现引领提供动力
4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系统作用机制
    4.1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系统
        4.1.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要素
        4.1.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结构
    4.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4.2.1 提供引领动力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4.2.2 开展引领实践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4.2.3 评估反馈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4.2.4 系统优化的功能和运行机制
    4.3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文化系统的运行原则和效应
        4.3.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运行原则
        4.3.2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系统的基本效应
5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实践策略
    5.1 增强新时代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的新动力
        5.1.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目标的牵引力
        5.1.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原则的保障力
        5.1.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理念的传导力
        5.1.4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路径的达成力
    5.2 搭建有效的引领实践平台
        5.2.1 搭建有效的物质引领平台
        5.2.2 搭建有效的行为引领平台
        5.2.3 搭建有效的制度引领平台
        5.2.4 搭建有效的精神引领平台
    5.3 建设完善的引领评估反馈机制
        5.3.1 确立科学的评估反馈原则
        5.3.2 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
        5.3.3 全面研判评估指标反馈评估结果
        5.3.4 提高评估反馈能力加强评估反馈效果
    5.4 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保障条件
        5.4.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5.4.2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空间
        5.4.3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4.4 增强引领环境的感染力
6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互联网对民族国家空间的重构及其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互联网对民族国家空间的重构
    (一)民族国家空间边界从相对清晰变为模糊
    (二)民族国家的空间溢出效应
    (三)民族国家空间收敛效应
三、民族国家空间重构及其应对路径
    (一)民族国家空间竞争范式转换:从领土侵占到文化竞争
    (二)网络空间的文化竞争途径
    (三)提升民族国家网络空间文化竞争力的策略
四、结论

(5)基于恐惧的道德责任 ——约纳斯责任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二、约纳斯责任伦理研究现状
第一章 道德责任
    第一节 未来责任
        一、约纳斯的道德责任:未来责任
        二、未来责任的特征
    第二节 “未来责任”合理性论证
        一、活着的自然本身是善
        二、人类必须存在
        三、恐惧与责任命令
第二章 恐惧
    第一节 恐惧
        一、“恐惧”的一般理解
        二、恐惧具体样式
    第二节 “恐惧启示法”
        一、“恐惧启示法”背景
        二、约纳斯的“恐惧”
第三章 恐惧成为德性
    第一节 对未来负责的政府
    第二节 对未来负责的个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数学作文,数学教学的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问题提出
    1.2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基调
2 数学作文研究文献述评
    2.1 数学作文研究的理论维度
    2.2 数学作文研究的历史维度
    2.3 数学作文研究的实践维度
3 相关概念简述
    3.1 关于数学教学模式
    3.2 关于数学作文
4 “数学作文”模式的要件
    4.1 理论基础
    4.2 教学目标
    4.3 实施程序
    4.4 实现条件
    4.5 教学评价
5 “数学作文”模式的内涵
    5.1 思维与兴趣
    5.2 活动与自主
    5.3 “幸福”与“生命”
    5.4 “自由”
6 “数学作文”,数学教学的新模式
    6.1 有意义表达式
    6.2 认识自我新途径
    6.3 数学教育形态展现新窗口
    6.4 师生交流新空间
7 研究结果的总结、反思、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7)虚无主义视角下的毛姆小说人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虚无主义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虚无主义的界定
    第二节 消极的虚无主义
    第三节 积极的虚无主义
第二章 毛姆的虚无主义论
    第一节 毛姆的创作观
    第二节 毛姆的虚无主义
第三章 虚无主义在毛姆小说人物中的体现
    第一节 《人生的枷锁》的人物分析
    第二节 《月亮和六便士》的人物分析
    第三节 《刀锋》的人物分析
    第四节 毛姆的三部短篇小说人物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8)言说的悖论—论刘震云“新故乡系列”小说的修辞策略及话语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理性与疯癫的对峙——出于梦呓的世界
    第一节 自由与监禁——“广场”与“牛屋”意象
        一、 “广场”意象
        二、 “牛屋”意象
    第二节 束缚与挣脱——人与兽、人与妖、人与物的合体意象
        一、 理性束缚中的疯狂或沉沦
        二、 非理性放纵下的麻木
第二章 世界与言说的脱节——意义延异的话语表达
    第一节 否定性转折语言——-多种场景并置
        一、 否定性转折的语言现象
        二、 否定性转折语言的话语内涵
    第二节 互文性借用语言—-马赛克式的阐释
        一、 互文性借用的语言现象
        二、 话语内涵
    第三节 潜在性多义语言——话语的通胀
        一、 潜在性多义的语言现象
        二、 话语内涵
第三章 现实与幻想的交错——循环往复的叙述模式
    第一节 异时空的交错拼贴
        一、 历史时空跨越组合
        二、 现实时空虚实相接
    第二节 叙述者的循环迷局
        一、 叙述者的分裂
        二、 叙述者的圈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主要参考书目
    二、 主要参考论文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虚无主义及其克服:施特劳斯与尼采的分歧(论文提纲范文)

一、虚无主义及其诱因:从尼采式的到施特劳斯式的
二、虚无主义的克服:破除形而上学还是回归古典自然正当?
三、古典传统与虚无主义的克服:对尼采和施特劳斯思想分歧的进一步分析

(10)自然正当、虚无主义与古典复归 ——“古今之争”视域中的施特劳斯政治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途径与方法
第一章 自然正当的理论谱系:从古典自然正当论到现代自然权利论
    第一节 古典自然正当理论的兴起及其流派
    第二节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与现代自然权利论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现代自然权利论与现代虚无主义的关联:"古今之争"视域中的考察
第二章 自然正当的命运与虚无主义的兴起:从价值领域的诸神之争谈起
    第一节 寻求人类社会的终极依据:诉诸启示还是诉诸理性?
    第二节 历史主义与自然正当:历史能为政治生活提供终极价值吗?
    第三节 计算理性与自然正当:现代理性主义能解决价值问题吗?
第三章 对自然正当的拒斥与虚无主义:施特劳斯与尼采、海德格尔的论争
    第一节 虚无主义及其克服:施特劳斯与尼采的分歧
    第二节 施特劳斯与海德格尔:何种虚无主义?何种古典?
    第三节 自由与虚无:如何在确保自由的同时避免虚无主义?
第四章 自然正当与自由民主政制:施特劳斯的政治理想图景是什么?
    第一节 尼采式的超人社会与科耶夫式的普遍均质国家的困境
    第二节 现代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价值困境
    第三节 施特劳斯的文明理想究竟是什么?
第五章 结语:寻求自然正当能克服现代虚无主义吗?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虚无主义价值观及其文化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生命美学视角下的毛姆小说研究[D]. 付晓斐.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2]虚无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观的建构[J]. 熊修雨. 当代作家评论, 2020(01)
  • [3]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亚文化研究[D]. 赵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4]互联网对民族国家空间的重构及其应对[J]. 黄旭. 社会主义研究, 2016(02)
  • [5]基于恐惧的道德责任 ——约纳斯责任伦理研究[D]. 张迪.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
  • [6]数学作文,数学教学的新模式[D]. 邓智锋. 四川师范大学, 2013(05)
  • [7]虚无主义视角下的毛姆小说人物研究[D]. 陈苏闽.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5)
  • [8]言说的悖论—论刘震云“新故乡系列”小说的修辞策略及话语内涵[D]. 王亚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4)
  • [9]虚无主义及其克服:施特劳斯与尼采的分歧[J]. 王升平. 甘肃理论学刊, 2012(02)
  • [10]自然正当、虚无主义与古典复归 ——“古今之争”视域中的施特劳斯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 王升平. 复旦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论虚无主义价值观及其文化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