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冲突中的宗教因素

印巴冲突中的宗教因素

一、印巴冲突中的宗教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杜东辉[1](2021)在《土耳其外交中的宗教行动者:宗教事务委员会》文中研究说明宗教事务委员会(Diyanet)是土耳其宗教事务管理机构,被认为是保障国家世俗性质的重要建制性力量。20世纪70年代,随着移居欧洲的土耳其劳工人数不断增多,它也开始向欧洲派遣伊玛目和宗教服务专员,旨在培育海外侨民的宗教和民族忠诚。随着伊斯兰政党"正义与发展党"的崛起,土耳其的内政和外交越来越强调伊斯兰身份的重要性,宗教事务委员会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作为土耳其外交中的宗教行动者,其活动范围主要包括:拥有大量土耳其劳工移民的欧洲国家,如德国和荷兰;从奥斯曼帝国独立出来的巴尔干国家,如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在亲缘上与土耳其民族有血缘关系的中亚突厥语国家。2016年土耳其"7·15"未遂政变之后,宗教事务委员会充当了正发党在境内外打击居伦运动的重要组织,国家宗教机构的政治工具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随着土耳其境内的政治斗争延伸到国外,德国、荷兰、奥地利等国纷纷就"伊玛目间谍"问题,批评埃尔多安在欧洲实行"长臂管辖"。宗教事务委员会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独立于国家意识形态,其政治工具化是土耳其政治伊斯兰的外化表现,背后的推动力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土耳其政治精英的伊斯兰身份观念的增强。

许令云[2](2020)在《卡比尔·汗电影艺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卡比尔·汗(Kabir Khan)是一位着名的印度导演,其代表作品《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是印度2015年最卖座的影片,同时,这部影片于2018年3月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并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纵观卡比尔·汗的所有电影作品,在电影叙事、人物塑造、影视语言等方面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研究卡比尔·汗的电影作品,可以透视印度电影的特色之处,也可以找到中国电影可借鉴之处。本文对卡比尔·汗电影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首先,在电影叙事方面,卡比尔·汗的电影作品沿袭了印度新概念电影,运用了马沙拉的叙事模式,将类型片的各种元素相糅合,并以亲情、友情、爱情的叙事内核结构电影全篇。同时,其立足于印度本土的现实,将印度化的民族叙事缝合于全球对和平、信仰、大爱的叙事中,以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影响观者,进一步体现了卡比尔·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叙事。而后,在卡比尔·汗的镜语体系中现实和浪漫同兼顾,通过多重景观构建的影像,如印度本土风情、习俗、宗教的景观,印度和巴基斯坦中有关战争的景观以及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景观展示,看到了卡比尔·汗镜头中的现实表达,而导演在刻画人物以及强调戏剧冲突时,运用特写镜头最大化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慢镜头极力去渲染时空,平行,交叉蒙太奇的对比和反衬,引人入胜,与观者产生极大的情感共鸣。最后,卡比尔·汗的影片描摹印度宗教现实,尤其是电影对宗教世俗化的构建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展现了印度本土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叉,并逐步将影片的视野扩展到对全人类文化的关注,试图在坚守印度文化特质上,寻找全人类的文化现实,构建全人类的文化想象,有机地赋予电影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色彩,实现导演自身对电影艺术的主观表达,促使电影走向全球的视野之中。

姜彦杨[3](2020)在《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地缘思想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亚与中国西部接壤,是中国贸易和发展的合作伙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地区。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和南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不断深入,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日益凸显。马克思和恩格斯、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以及西方学者均对地缘因素进行了深刻分析,形成了诸多地缘思想,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研究基于以上地缘思想展开。中国同南亚的交往源远流长,追溯中国和南亚交往历史,探寻中国和南亚交往历程,分析中国和南亚交往现状,进一步对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展开研究。当前,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南亚地缘优势推动了“一带一路”的发展,另一方面,由南亚地缘因素所产生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带一路”的推进。其中,“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的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具有破坏政治稳定倾向、阻碍经济发展倾向和威胁地区安全倾向三个方面。这些不利因素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从政治方面看,南亚地区国内政局不稳定、跨界民族问题不断以及域内外大国间的博弈;从经济方面看,南亚地区经济水平总体落后、域内合作往来低效、域外经贸活动受限:从安全方面看,南亚地区暴力恐怖事件频发、外交环境遭遇破坏、信息安全难以保障等。针对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产生的不利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首先要坚持平等权力观,开创政治新局面:深化交流对话机制,增强政治互信;重塑跨界民族关系,促进民心相通;摒弃“零和博弈”思想,实现政策沟通。其次是要坚持共同利益观,促进经济一体化:消除贫困经济根源,带动经济发展;深化区域交流机制,推动合作共赢;加强多边合作互动,促进互联互通。最后是要坚持综合安全观,构建安全共同体:发挥联合反恐机制,打击暴恐势力;打造良好外交平台,实现开放包容;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保障信息安全。总之,中国应与南亚国家深化合作,共同面对南亚地缘因素带来的风险,一起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力,为实现地区共同繁荣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李新[4](2019)在《莫迪政府执政以来的印巴关系探析》文中提出莫迪政府自2014年5月开始执政,在外交上更加积极主动,强调印度在亚洲和世界的存在,在外交政策上对巴基斯坦也有不少改变,莫迪上任初期向巴基斯坦释放友好信号,两国关系有所缓和,然而,短暂的缓和后,印巴之间仍然是矛盾冲突占主导,莫迪政府执政以来,我们看到双方对峙关系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紧张,在边境和克什米尔地区交火不断,小规模的冲突和伤亡时有发生,对抗成为常态,莫迪政府对巴基斯坦采取持续强硬政策,印巴缓和之路艰难。本文以莫迪政府执政以来印巴关系的演变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印巴关系的历史和现阶段态势,分析影响印巴关系的原因以及印巴未来走向。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印巴在莫迪政府执政之前的关系演变,印巴两国在分治后不久便爆发了激烈的战争,随后便开始了长时间的对峙,并爆发了三次印巴战争,冷战后期印巴关系有所缓和,开启了谈判和对话,但是到20世纪末双方先后成为有核国家,开启核对抗,双边关系再次陷入紧张,随着印巴两国国内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局势的发展,关系有所缓和,2004年两国启动了和平进程,持续数年缓和态势,但又再一次上演冲突对抗,总体而言印巴关系处于长期对峙状态。第二部分是莫迪政府执政以来的印巴关系演变,莫迪上台以来印巴两国国内和国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两国对彼此的政策也有不少变化,基于此印巴关系在2014年以来经历了缓和、紧张冲突、常态对抗以及激烈交火四个阶段,总体特点是不稳定。第三部分分析了制约印巴关系演变的因素和推动印巴关系发展的条件,主要有两国在克什米尔的领土争端、打击恐怖主义上的分歧和对维护领土安全的矛盾以及宗教矛盾等,当然印巴两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国际上大国因素的推动也有利于印巴关系缓和。第四部分是对印巴关系演变对印巴两国,南亚地区形势、国际关系的影响,同时探索印巴关系未来发展的趋势,一则是在短期内印巴目前的激烈交火会有所缓和,两国回归冷静,但是从长时间来看印巴关系又很难缓和,将继续保持冲突-缓和不断交替的状态,印巴关系正常化的未来之路艰难。

曹兴[5](2018)在《国际民族冲突类型的宗教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不同标准可把民族冲突划分为不同类型。本文将宗教成因作为划分标准,把世界民族冲突划分为基穆冲突、巴以冲突、印巴冲突、僧泰冲突、北爱尔兰问题和巴斯克人问题、美国的拉美裔问题、非洲部族冲突等。这些冲突似乎是民族冲突,其实也都是宗教冲突,确切说是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的合成,因此彰显了民族冲突的宗教成因。研究世界民族冲突类型的宗教成因,对挖掘民族宗教冲突的文化根源,寻找世界民族冲突的类型成因,识别各类世界民族冲突的危险等级和危害程度,分析世界民族冲突的未来趋势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开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冀开运,常潇[6](2018)在《伊朗在印巴战争中的政策及其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爆发的三次印巴战争是冷战背景下围绕领土主权归属进行的局部战争,紧邻南亚地区的伊朗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巴基斯坦对伊朗的国家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渴望获得伊朗的支持以对抗印度,故伊朗在三次印巴战争中不遗余力地支持巴基斯坦。随着地区局势的变化、美苏两极势力的消长,伊朗也相应地调整了在印巴战争中的政策,但由于伊朗强烈的亲巴立场限制了本国在南亚地区的角色,违反了其在印巴之间维持平衡的原则,加之缺乏灵活实用的地区外交策略,因此伊朗在印巴战争时期实行的政策并未使本国获取太大的实际利益。

张弘杨[7](2018)在《宗教冲突国际治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际法的研究已经延伸到各个领域,从外太空到深海洋底,从版权问题到人道主义救援。各国之间已习惯于通过国际法解决争端。虽然国际大环境总体稳定,但仍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进入21世纪,宗教作为当今精神文明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大多数区域冲突或多或少有宗教因素的存在。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抬头,使得国际法近些年的发展也拓展到了非传统安全领域。如今在推进全球治理的国际社会,如何治理宗教冲突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的重中之重。本文旨在从宗教冲突解决的预防、介入与善后过程和解决宗教冲突的主体,对宗教冲突的国际解决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首先概括出宗教冲突的概念及表现形式,然后对宗教冲突治理机制的演变进行阶段性描述和特点总结,并分析当今国际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进而考察宗教冲突国际法治理机制的概念以及相关国际法主体: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和第三方国家,并从预防、介入和善后三个治理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政府间国际组织治理机制部分,主要论述了在国际法的框架下政府间国际组织对宗教冲突的治理,包括以联合国为主导、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宗教冲突治理机制模型。通过介入、和平解决争端和善后重建等不同阶段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处理宗教冲突机制的梳理,包括对宗教冲突的司法解决与国际刑事法院对战争罪、种族灭绝罪、反人类罪等罪行的追诉等。在非政府国际组织治理机制部分,主要研究了宗教非政府组织对宗教冲突的治理,包括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的治理模型及其具有宗教性和非政府性的双重性质。一方面宗教非政府组织通过国际法的手段对宗教冲突进行干预与预防;另一方面又通过经济、文化等手段化解宗教冲突,推动不同宗教保持日常接触与交往,避免爆发宗教间的大规模国际战争。在第三方国家的治理机制部分,主要论述了国家对宗教冲突的治理。国家介入宗教冲突对解决冲突、维护和平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这部分探讨了国家主权原则、国际人道主义干涉及战后难民与重建等问题。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角色,在治理国际宗教冲突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在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与作为第三方国家,积极参与了宗教冲突的治理过程。参与宗教冲突治理的经验也有利于我国治理国内宗教冲突,为我国的持续发展和稳定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马勇,杨钰[8](2017)在《巴基斯坦的宗教极端主义评析》文中提出巴基斯坦的宗教极端势力活动日渐活跃,带有宗教色彩的极端暴力恐怖袭击事件频繁发生。巴基斯坦的宗教极端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有其深刻而复杂的根源,主要包括国内经济政治问题突出、伊斯兰化进程的失控与偏差、反美主义的高涨及某些伊斯兰国家的推动等。对宗教极端主义的打击,不仅事关巴基斯坦的政治发展方向,而且直接影响到巴基斯坦及其周边的稳定与安全。除此之外,中巴、美巴、印巴等国家关系的发展也受到宗教极端主义的影响。宗教极端主义已经成为巴基斯坦内政外交中都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曹兴[9](2016)在《三地教缘冲突落差对“文明冲突论”的证伪》文中研究表明从西亚北非到南亚再到东南亚宗教文明冲突的落差的分布规律,构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文明的恶性冲突与文明的良性互惠两个方面"的理论,揭露了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现实谬点和巨大理论漏洞。跨文明对话的价值就是要减少或降低恶性的文明冲突,强化良性的文明交流。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三地教缘关系的分布不仅呈现非常不同的特点,而且呈现某种落差规律——西亚北非教缘关系呈现冲突严重的局面,南亚次之,东南亚教缘关系则属于和平为主流地区,三者分布呈现次第落差的走势;三者分布的规律是从西亚北非的全球性教缘冲突走向南亚地区性国际教缘冲突再走向东南亚国内教缘冲突。这种冲突次第落差的走势规律已经成为亚洲民族宗教分布的规律。这种奇妙分布走势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

郭秀玲[10](2015)在《印巴冲突中的宗教作用研究 ——基于“工具主义”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英国被迫结束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1947年,根据《蒙巴顿方案》,印度依宗教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8月14日和15日,在英属印度分裂的基础上建立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此后,两国陷入了长期的冲突和对抗状态,并分别于1948年、1965年和1971年爆发了三次印巴战争。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特殊的宗教背景,使得印巴冲突不可避免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关于宗教在国际冲突中的作用,学界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宗教是引发冲突的本源,宗教间的差异导致了宗教分歧,而宗教分歧具有自动引发冲突的力量。第二种观点认为冲突的根源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平等,宗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工具性价值上。宗教往往成为一国政党、政治家实现其政治利益的工具。第三种观点则认为社会冲突根植于认知结构,诸如意识形态、民族主义、种族划分或者宗教。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研究,本文认为宗教在印巴冲突中发挥的作用并非是本源的,而是工具性的。宗教是印巴两国实现各自政治利益的工具。印巴冲突的根源是现实的政治、经济利益之争,而非是宗教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为进一步阐明宗教在印巴冲突中的工具性作用,本文基于沃尔兹的层次分析法,分别从个人层面、国家层面以及国际体系层面对该问题加以分析。在个人层面,集宗教身份与政治身份于一身的领袖人物往往将宗教作为实现其自身政治目标的手段,并将不同宗教信仰的领袖之间的利益之争上升到宗教矛盾的层面上,从而使印巴之间的冲突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国家层面,主要分析了宗教在印巴两国立国原则、政党活动以及对外政策中的工具性作用。宗教不仅成为双方转移国内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成为两国政府、政党获取政治合法性来源的主要基础。宗教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印巴之间的冲突;在国际体系层面,印巴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主要受到国际格局以及南亚格局的影响,其中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和力量对比的变化是重要的因素,印巴冲突的爆发主要受到双方力量对比变化的影响,宗教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恰恰从侧面反映出宗教并非引发冲突的本源,而是工具性的作用。通过三个不同层面对印巴冲突中宗教的作用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宗教的工具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宗教是政府或政治集团实现政治统治的手段;第二,宗教为国家实现统治,发动战争赢得了合法性基础,并为其现实的政治利益之争披上了神秘的宗教外衣。第三,宗教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并加剧了冲突的发生与发展。

二、印巴冲突中的宗教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巴冲突中的宗教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2)卡比尔·汗电影艺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叙事策略
    1.1 “新概念”电影的沿袭
        1.1.1 叙事模式:“马沙拉”
        1.1.2 叙事内核:亲情、友情、爱情
    1.2 民族叙事和全球叙事的创新
        1.2.1 歌舞叙事的现代化
        1.2.2 民族叙事缝合于全球叙事
第二章 现实与浪漫同兼顾的镜语体系
    2.1 多重景观构建的影像
        2.1.1 印度本土景观
        2.1.2 战争景观
        2.1.3 西方景观
    2.2 共情最大化的镜头语言
        2.2.1 传情:特写
        2.2.2 渲染:慢镜头
        2.2.3 强化:蒙太奇
第三章 本土化与国际化相融合的电影作品
    3.1 电影的世俗化建构
        3.1.1 宗教的世俗化
        3.1.2 意识形态的世俗化
    3.2 电影的国际化定位
        3.2.1 构建全人类的文化想象
结语
卡比尔·汗(Kabir Khan)主要电影作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地缘思想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一章 南亚地缘因素概述
    第一节 地缘因素
    第二节 南亚地缘因素
    第三节 南亚地缘因素的主要特征
        一、陆海兼备属性形成的地缘环境独特性
        二、“印度中心”带来的地区结构不对称性
        三、长期印巴冲突导致的区域合作低效性
        四、暴恐事件频发造成的地区安全脆弱性
第二章 “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的依据
    第一节 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地缘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地缘思想
        三、西方学者的地缘学说
    第二节 历史基础
        一、古丝绸之路时期的中国和南亚交往
        二、冷战时期的中国和南亚交往
        三、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和南亚交往
    第三节 现实条件
        一、自然资源禀赋,基础条件良好
        二、经济活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三、文化根基雄厚,人文环境优越
        四、交往态势良好,实践成果显着
第三章 “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的不利因素
    第一节 破坏政治稳定的倾向
        一、国内政局较为动荡
        二、跨界民族问题不断
        三、域内外大国间博弈
    第二节 阻碍经济发展的倾向
        一、经济水平总体落后
        二、域内合作往来低效
        三、域外经贸活动受限
    第三节 威胁地区安全的倾向
        一、暴力恐怖事件频发
        二、外交环境遭遇破坏
        三、信息安全难以保障
第四章 “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的策略
    第一节 坚持平等权利观,开创政治新局面
        一、深化交流对话机制,增强政治互信
        二、重塑跨界民族关系,促进民心相通
        三、摒弃“零和博弈”思想,实现政策沟通
    第二节 坚持共同利益观,促进经济一体化
        一、消除贫困经济根源,带动经济发展
        二、深化区域交流机制,推动合作共赢
        三、加强多边合作互动,促进互联互通
    第三节 坚持综合安全观,构建安全共同体
        一、发挥联合反恐机制,打击暴恐势力
        二、打造良好外交平台,实现开放包容
        三、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保障信息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莫迪政府执政以来的印巴关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2、拟采取研究方法
    (四)重难点和创新点
        1、创新点
        2、难点
一、莫迪执政前印巴关系的演变
    (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和“印巴分治”
        1、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2、印巴分治
    (二)冷战时期印巴关系的演变
        1、三次印巴战争
        2、1972年至冷战结束
    (三)冷战结束后印巴关系的演变
        1、从缓和到核对抗
        2、新世纪的印巴关系
二、莫迪政府执政以来印巴关系的演变
    (一)印巴关系演变的背景
        1、印巴两国国内政治发展
        2、印巴两国经济发展状况
        3、国际环境的变化发展
        4、印巴执政当局对彼此的政策
    (二)莫迪政府执政以来印巴关系的演变
        1、明显缓和
        2、常态对峙
        3、激烈交火
    (三)莫迪政府执政以来印巴关系的特点
        1、高开低走
        2、不对称性
        3、不稳定性
三、影响印巴关系演变的因素
    (一)印巴间的主要矛盾和制约因素
        1、克什米尔领土矛盾
        2、在打击跨界恐怖主义上的矛盾
        3、在维护两国安全上的矛盾
        4、印度的地区霸权主义
        5、社会层面宗教因素的阻碍
        6、大国的介入
    (二)推动印巴关系发展的因素
        1、印巴国内发展需要
        2、国际社会的推动
四、印巴关系的影响及其未来演变趋势
    (一)印巴关系起伏所产生的影响
        1、对印巴两国的影响
        2、对中国的影响
        3、对地区局势的影响
        4、对世界其他国家影响
    (二)印巴关系的未来演变趋势
        1、化解恩怨,任重道远
        2、短期内印巴的激烈冲突趋势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伊朗在印巴战争中的政策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伊朗在三次印巴战争中的政策
    (一) 伊朗在第一次印巴战争中的政策 (1947年10月27日-1949年1月)
    (二) 伊朗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政策 (1965年8 月-1966年1月)
    (三) 伊朗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的政策 (1971年1 1 月21日-12月17日)
二、伊朗在印巴战争中政策的影响
    (一) 促进伊巴两国友谊, 稳定地区局势
    (二) 限制伊朗地区角色, 国家利益受损
    (三) 促使伊朗逐渐调整南亚政策
    (四) 坚定了伊朗加速军队建设的决心
三、结论

(7)宗教冲突国际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范畴
    二、本文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论文研究思路、主要创新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宗教冲突国际治理机制概述
    第一节 国际宗教冲突概述
        一、国际宗教冲突的内涵与基本要素
        二、国际宗教冲突的表现形式与民族特性
        三、国际宗教冲突的影响
        四、国际宗教冲突治理的国际法依据
    第二节 国际宗教冲突的原因
        一、全球化与宗教问题国际化
        二、国内制度机制和政策的缺陷
        三、狭隘的宗教意识与宗教排他性的膨胀
        四、冷战的结束与恐怖主义的出现
    第三节 宗教冲突国际治理机制与国际法难题
        一、宗教冲突的发展与国际治理机制的概念
        二、宗教冲突国际治理机制的主体
        三、宗教冲突国际治理机制的治理过程
        四、宗教冲突国际治理带来的国际法难题
    小结
第二章 宗教冲突国际治理机制的演变
    第一节 二战前的宗教冲突国际治理机制
        一、从十字军东征到基督教教派的宗教战争
        二、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二战前宗教冲突治理机制的特点
    第二节 二战后的宗教冲突国际治理机制
        一、阿以冲突与宗教治理机制
        二、印巴冲突与宗教治理机制
        三、波黑冲突与宗教治理机制
        四、二战结束后宗教冲突治理机制的特点
    第三节 “9·11”事件后国际宗教冲突治理机制
        一、“9·11”事件的发生与国际宗教冲突治理机制
        二、印巴冲突与国际宗教冲突治理机制
        三、“9·11”事件后宗教冲突治理机制的特点
    小结
第三章 政府间国际组织治理机制
    第一节 政府间国际组织预防机制
        一、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权威性
        二、人权保护与宗教冲突预防
        三、联合国主导的宗教冲突预防
        四、区域组织的冲突预防
        五、专门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协调机制
    第二节 政府间国际组织介入机制
        一、外交介入
        二、法律解决
        三、维和与人道主义干涉
    第三节 政府间国际组织善后机制
        一、人道主义救援
        二、司法善后与惩治罪犯
        三、派驻维和部队
        四、战后重建
    第四节 对政府间国际组织治理机制的评价
        一、关于政府间国际组织预防机制
        二、关于政府间国际组织介入机制
        三、关于政府间国际组织善后机制
    小结
第四章 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治理机制
    第一节 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预防机制
        一、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预防的重要性
        二、文化沟通与理解
        三、人权及宗教自由维护
        四、教育培训
        五、国际经济贸易监督
    第二节 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介入机制
        一、祷告
        二、会议处理
        三、法律参与
    第三节 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善后援助机制
        一、宗教非政府组织参与人道主义救援
        二、宗教非政府组织参与战后重建
        三、援助机制的效果与合法性
    第四节 对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治理机制的评价
        一、整体机制正在形成
        二、机制功能逐渐完善
        三、宗教非政府组织治理机制的前景
    小结
第五章 国家治理机制
    第一节 国家预防机制
        一、宗教冲突国的预防
        二、第三方国家的预防
    第二节 国家介入机制
        一、国际调停
        二、干涉与请求(同意)原则
    第三节 国家善后机制
        一、宗教冲突国参与善后
        二、第三方国家参与善后
    第四节 对国家治理机制的评价
        一、对国家预防机制的评价
        二、对国家介入机制的评价
        三、对国家善后机制的评价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参与的宗教冲突国际治理机制
    第一节 中国参与宗教冲突国际治理机制进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
        二、从改革开放到冷战结束
        三、冷战结束至今
    第二节 中国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治理机制
        一、中国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预防宗教冲突
        二、中国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介入宗教冲突
        三、中国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解决宗教冲突善后问题
    第三节 中国参与的宗教冲突国际治理的合作组织
        一、上合组织
        二、阿中巴塔成立四国反恐机制
    第四节 中国作为第三方参与宗教冲突解决
        一、中国作为第三方参与国际宗教冲突的预防
        二、中国作为第三方介入国际宗教冲突
        三、中国作为第三方介入宗教冲突的特点
    第五节 中国作为第三方处理善后事务
        一、签署交流合作协议
        二、经济建设援助
        三、文化培训与援助
    小结
结语:中国参与国际宗教冲突治理
    一、国际宗教冲突治理的经验总结
    二、中国参与治理宗教国际冲突的大趋势
    三、中国参与全球宗教治理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巴基斯坦的宗教极端主义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巴基斯坦宗教极端主义依旧猖獗
    (一) 巴基斯坦宗教极端组织众多
    (二) 极端暴力事件频繁发生
        1. 教派冲突不断
        2. 平民及政府力量受袭严重
二、巴基斯坦宗教极端主义的特点
    (一) 以宗教极端思想强化身份认同
    (二) 与国外宗教极端势力相互勾结
    (三) 政治和宗教利益相互交织
    (四) 借助宗教学校传播极端思想
三、巴基斯坦宗教极端主义滋生和泛滥的主要根源
    (一) 巴基斯坦国内经济落后与腐败问题突出
    (二) 巴基斯坦伊斯兰化进程的失控与偏差
    (三) 一些伊斯兰国家的推波助澜
    (四) 印巴冲突中两国都试图借助宗教极端主义势力
    (五) 伊斯兰极端主义与反美主义互为因果
四、巴基斯坦宗教极端主义的影响
    (一) 对巴基斯坦国内的影响
    (二) 对中国的影响
    (三) 对巴周边其他国家的影响
    (四) 对美巴关系的影响
五、结语

(10)印巴冲突中的宗教作用研究 ——基于“工具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和意义
    1.2 国内外学者研究述评
        1.2.1 关于国际冲突中宗教因素的研究
        1.2.2 关于印巴冲突的研究
    1.3 相关理论和概念的阐释
        1.3.1“工具主义”
        1.3.2 层次分析法
    1.4 研究方法
        1.4.1 层次分析方法
        1.4.2 历史分析方法
        1.4.3 个案分析方法
    1.5 研究问题、思路和创新点
第2章 历史回溯:印巴冲突历程中的宗教因素
    2.1 印巴分治前后的印穆关系
        2.1.1 英国殖民统治之前的印穆关系
        2.1.2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宗教政策及印穆关系
        2.1.3 印巴分治过程中的宗教矛盾和冲突
    2.2 印巴战争时期的宗教因素
        2.2.1 宗教分歧与第一次印巴战争
        2.2.2 宗教因素与第二次印巴战争
        2.2.3 宗教矛盾的延续与第三次印巴战争
    2.3 印巴冲突延续期的宗教因素
        2.3.1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分离主义势力
        2.3.2 巴基斯坦的宗教极端组织
第3章 个人层面上印巴冲突中宗教的工具性作用
    3.1 哈里·辛格的宗教身份对印巴冲突的影响
        3.1.1 哈里·辛格的宗教身份与政治身份的叠合
        3.1.2 辛格宗教身份与克什米尔危机的产生
    3.2 真纳的宗教身份对印巴冲突的影响
        3.2.1 真纳宗教身份与政治身份的叠合
        3.2.2 真纳的宗教身份对印巴冲突的影响
    3.3 甘地的宗教身份对印巴冲突的影响
        3.3.1 甘地的政治学说和宗教立场
第4章 国家层面上印巴冲突中宗教的工具性
    4.1 印、巴两国立国原则中的宗教因素对印巴冲突的影响
        4.1.1 印度利用宗教确立的“世俗主义”立国原则
        4.1.2 巴基斯坦利用宗教确立的“两个民族理论”的立国原则
        4.1.3 两国立国原则中的宗教差异与克什米尔争端
    4.2 印巴两国利用的宗教分歧对印巴冲突的影响
        4.2.1 利用宗教分歧引发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4.2.2 利用宗教分歧进行战争动员,并获取战争的合法性
    4.3 宗教影响下的印巴对外战略对印巴冲突的影响
        4.3.1 巴基斯坦利用宗教结盟的尝试
        4.3.2 印度外交战略对印巴冲突的影响
第5章 体系层面上印巴冲突中宗教的工具性作用
    5.1 国际格局与印巴冲突
        5.1.1 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对印巴冲突的影响
        5.1.2 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对印巴冲突的影响
    5.2 南亚地区格局与印巴冲突
        5.2.1 南亚地区力量对比格局的变化
        5.2.2 南亚地区的宗教格局
        5.2.3 宗教与印巴之间的“安全困境”
        5.2.4“安全困境”与印巴之间的冲突
第6章 总结与启示
    6.1 总结
        6.1.1 宗教是统治者实现政治统治的手段
        6.1.2 宗教为战争赢得了合法性基础。
        6.1.3 宗教的介入加剧了冲突的发生与发展
    6.2 启示
        6.2.1 对解决印巴冲突的启示
        6.2.2 对中国处理与对印、巴关系问题的启示
        6.2.3 对中国处理宗教与对外关系问题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印巴冲突中的宗教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土耳其外交中的宗教行动者:宗教事务委员会[J]. 杜东辉. 宗教与美国社会, 2021(01)
  • [2]卡比尔·汗电影艺术特征研究[D]. 许令云. 山西大学, 2020(01)
  • [3]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地缘思想的视角[D]. 姜彦杨. 扬州大学, 2020(05)
  • [4]莫迪政府执政以来的印巴关系探析[D]. 李新. 新疆大学, 2019(10)
  • [5]国际民族冲突类型的宗教成因[J]. 曹兴. 世界宗教文化, 2018(06)
  • [6]伊朗在印巴战争中的政策及其影响[J]. 冀开运,常潇.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7]宗教冲突国际治理机制研究[D]. 张弘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8]巴基斯坦的宗教极端主义评析[J]. 马勇,杨钰.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7(03)
  • [9]三地教缘冲突落差对“文明冲突论”的证伪[J]. 曹兴. 世界宗教文化, 2016(06)
  • [10]印巴冲突中的宗教作用研究 ——基于“工具主义”的视角[D]. 郭秀玲. 华侨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印巴冲突中的宗教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