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1世纪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21世纪中语课堂教学的几点改革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佳[1](2021)在《《韩国语准口语形态学研究》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冰雪[2](2021)在《《韩国语准口语形态学研究》韩中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

胡静[3](2018)在《论陈平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平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丰硕,他的学术研究经小说史起步进入现代学术史研究进而关注大学文学教育。本文以陈平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研究对象,分析陈氏的学术研究给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意义与启示。除去绪论和结语,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陈述陈平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小说史、现代学术史、文学教育等,表面上看他的研究领域不断在拓展,但其背后始终有一条精神之线贯穿其中,即对中国现代文学阵地的坚守。因此他的这种研究领域的拓展可以看作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疆域的开拓。第二章探讨陈平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首先,陈平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注重史料,在注重史料的基础上小题大作。其次,他的学术研究博取杂用,守旧出新,他从中国现代文学做起,进而延伸至近代文学,在研究过程中打通了多个领域,文学史到学术史、教育史等诸方面的一气贯通,反映了其重构文学史的意向。最后他的学术研究视野开阔,突破了人为划分学科的桎梏,努力还原文学史本来的整体风貌。第三章分析陈平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意义与启示:他对“晚清”与“五四”问题的研究、对通俗文学的再评价、对报纸杂志、大众传媒等“文学边缘地带”问题的关注等都可以看出陈氏所做的工作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边界。重视史料与考据是陈平原学术研究的一大治学方法,他的研究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学化”品格的自觉形成;陈氏和友人共同提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观念突破了政治规约,重建学术品格,这标志着“现代化”开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标准。

黄珊[4](2017)在《韩国CPIK项目协同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练习设计 ——以韩国仁川松都高中高二国际班孔子课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第二语言教学课堂“精讲多练”的原则强调了练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以韩国仁川松都高中高二国际班汉语课堂练习为研究对象,展示了韩国仁川松都高中高二国际班在CPIK项目中韩汉语教师协同教学模式下的汉语课堂练习形式,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观察总结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分析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韩国仁川松都高中孔子课堂汉语练习的改革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韩国孔子课堂的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缘起以及研究意义,对当前国内外有关协同教学模式、韩国孔子课堂协同教学模式以及汉语课堂练习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其次介绍了韩国CPIK项目的由来以及韩国仁川松都高中孔子课堂汉语教学的现状。对韩国仁川松都高中高二国际班的教学情况进行了概述,并展示其汉语课堂练习形式,就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分析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改革建议,并针对韩国仁川松都高中高二国际班汉语教学进行了课堂练习设计。最后,总结了文章的创新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

陈惟钰[5](2016)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专题”板块,是语文教学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专题”教学对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当前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对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究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优化策略。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分为三章进行探讨。引言阐述课题研究的缘起,分析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且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设想。第一章 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相关概念及内容。本章主要从“专题”的概念诠释、内容梳理、编辑意图、教学特点四个方面对“专题”教学从理论上进行阐述,为下文的实践调查研究作理论铺垫。第二章 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本章主要以扬州市内三所普通初级中学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专题”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到“专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章 初中语文“专题”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和案例评析。本章针对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深入挖掘文本,合理整合内容;打造新型教师,促进专业发展;增强学习兴趣,改进学习策略;建立评价体系,促进专题发展四个切实可行的实施建议,以提高“专题”教学的有效性,改善“专题”教学的现状。同时选取教学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评析案例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以期给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的科学、有效开展更直观的感知。结语指出本文在研究过程当中的困惑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宋秋英[6](2011)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 ——以教与学的关系范畴为基点》文中提出“教学论本土化”是百年来中国学者在“教育学本土化”旗帜下针对异域教学(理)论被盲目照搬和简单移植现象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全球化势如潮水般涌来之际,他们逐渐清醒地意识到在教育理论视界与课堂实践场域中“师夷长技以自强”、“会通中外以超胜”的必要性,纷纷从多维层面、多元路径谋寻适合本土的教学良策,力求植根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土壤来检视异域教学智理的养料,以期将萌动蓄发的种苗培育成高大挺拔的乔木,使之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的生态林中均能主动吸纳、勃发潜能、互生互融、充分舒展。基于这美好的育化理想,一代代教育界人士在学术征途中悉心钻研、孜孜不倦、矢志不渝,亦把“中国特色教学论的构建与发展”作为他们不朽的历史夙愿、不懈的学术追求、不变的现实情结和不息的时代心声。纵观西方教学(理)论东渐入华的各个历史阶段,从德国赫尔巴特“以教师为中心”到美国杜威“以儿童为中心”再到苏联凯洛夫“以教为本”乃至今日美国之“以学为本”无不先后于华夏风靡云蒸,对中国教育研究与改革均具有重要的启迪与促进作用。期间,并非“全然妄自菲薄、唯洋人之马首是瞻”的教育界造就了一代代倡教兴学的学术群体,但由于种种历史误缘错会,群体中尚缺乏在教与学关系论域上的共同语言和执着诉求,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本国特色的、被广泛认同的教与学关系范畴。同时,教育界在引介过程中既忽视了对这些异域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思想基础进行系统分析与整体把握,又省却了从本国社会境脉、文化传统等层面对之加以合理批判与适度统整,故而在不同时期“单向度”教育立场的指导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搬硬抄、简单类推、盲目套用等现象。“非古即今”、“非中即西”、“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客观上造成了20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常常既以否定过往的教育实践为开端又以难尽人意而告终,并继之被下一场改革运动所否定,也导致了本国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教与学孰重孰轻、师与生孰主孰客、知与能孰先孰后、文与道孰本孰末等诸多问题的“钟摆效应”。面对当前以“全球视野、本土行动”为改革主旨的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如何使历经百年沧桑的教学论本土化研究在今后引进与借鉴异域思想的同时避免盲信其话语,在着力解决本土教学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扩展自己的言说内容和理解方式、升华新的理念并在国际学术博弈中阐发自己的见解、展现特有的风采,成为21世纪中国教学论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教与学的关系乃是教学论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师与生、知与能、文与道的关系模式,被国内外一些学者视为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本课题以教与学的关系范畴为基点,按照“历史分析——文化诠释——未来构想”的谋篇线索,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理论与实践三个维度系统地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客观需要”的必然性问题、“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往昔境遇”的曾然性问题、“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当代态势”的今然性问题以及“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理想指向与发展路径”的应然性问题,倡导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达成教学论研究的古今相承、中外融汇、实践创生、国际对话,希冀凸显其境转意迁的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缘起、价值考辨、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法,尤其指明本课题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教学思想、近现代教学理念以及“东渐入华”的异域教学(理)论加以适度的历史分析与合理的文化诠释,不仅探讨“何为化”的基本内涵,而且关注“为何化”的深层缘由和“化为何”的事实描述,识别出我国教学论学科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期进行辩证性扬弃、选择性吸收和创造性转化。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首先对“全球化”、“教学论本土化”、“教育学本土化”、“教与学的关系”等相关议题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综述;接着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出发,以廓清“本土化”的词源释义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存在与现实内涵为起点,指出全球化与本土化以“化”为媒介在相互对峙的“全球”与“本土”之间架起了融通的桥梁且它们的共同旨趣在于“化解”自身中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进而生成“非类”并获得新的发展;继之从文化哲学中“倡导文化自觉”、“主张回归生活世界”、“推崇师与生之间生命互动互往”等合理内核出发,不仅阐明既重视世界性因素又强调民族性因素的本土化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剖析了教与学关系理念的中国式建构是顺应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发展的必然需要。第二章和第三章从“探索规律与谋求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通过追溯近代以来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教学论之教与学关系范畴的学术流变及其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被屡次改易、重新定义、深度影响的发展进程即考察其“化”于本土的曾然之境与今然之态,不仅呈现出百年来日、德、英、美、苏等异域教学(理)论在中国被引介、汲取以及涵化的实然境遇,而且阐析传播至中国的欧陆“重教”学术话语和英美“重学”学术话语影响中国教与学关系构建的实然状况。第四章首先从“强调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比较哲学视角出发,在简述教学论概念之源流汇的基础上阐析教学论学科应以本国特有教学文化场域中的现实问题为基本研究对象,在承传与借鉴以往教学思维成果和异域理论滋养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本国教学过程中具有情境性、人文性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千变万化的教学现象来把握本国特定文化浸润下、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本质与规律;接着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应然阐释,并提出“重教”或“重学”的教学文化并非中国教学论本土化进程中教与学关系的中国式应然指向,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与民性的教与学关系乃是当前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进一步扩展对教与学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教学生命与教学环境关系的认识,本章还从生态哲学的系统观、整体观出发,阐析了教与学关系的中国式应然指向乃是创建以师生生命的发展为要旨、以主体与环境和谐互动为要素、以教与学关系阶段演进为要领的教学文化,希冀形成“无为而教”、“学而有为”、“师生两忘”的教学生态系统。结语部分首先重申教学论既不会是文化无涉的普适性科学原理,也不能是价值中立的抽象化学科知识,而应是隐含着特定教学文化意义与生活价值取向的阐释与解读;接着强调以中国式教与学关系的应然建构为旨归的新型教学文化不仅有利于创设一种生命化、生活化、生成化、联动化的课堂生态氛围,持续关注教与学的品质提升以及师与生在课堂环境中的和谐发展与互融共促,还有利于促进当代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研究层次的提升,为世界教学论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更有利于沿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改造不良因子,进而促发国人担当起遏制自我中心、人际淡漠、唯利是图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公共责任,同时促动世人协力扭转全球范围内人类中心主义所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核泄漏频发等生态危机。

曾晓洁[7](2011)在《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文中提出对于国家和个体而言,母语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以往的汉语母语教育总是夹杂在语文教育当中,难以一窥全貌,为此,本论文对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演进情况进行了集中研究。本论文的三个基本概念是“母语”、“母语教育”和“现代”。在分析既有分歧的基础上,我们立足于教育视角,将我国的“母语”厘定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样,“母语教育”这一概念也就得到了相应界定,不再与“语文教育”、“母语教学”、“汉语教育”产生混淆。关键词“现代”则主要取其与“传统”相对之意,所以下限一直延伸到现在,而在比较了社会母语教育和学校母语教育的各项标杆性事件之后,考虑到教材白话化在母语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的突出地位,我们把上限定在了出现第一本白话性质教科书的1897年。作为一项史的研究,历史文献在整个写作中起到了非同小可的支撑作用。而在观照历史文献之时,则主要采用一种社会学的眼光和比较的视角,先确定出现代以来母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件,然后在分析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对典型事件做出定性判断,并据此进一步对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历史进行整体分期。此外,笔者还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做了可能的穷尽归纳,将精确化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穿于本研究当中。全文除绪论外,包括七章和一个余论。第一章相当于全文的总论,讨论了母语教育的多重制约性和现代母语教育致力普及与螺旋提升的两个特点。从第二章开始直到第七章,每章集中写一个时期,分别是:开创期(1897~1928)、探索期(1929~1950)、突进期(1951~1965)、畸变期(1966~1977)、恢复期(1978~1989)、转型期(1990~)。每一章的写作,都分为三节进行,第一节是各种相关背景的集中介绍与分析,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讨论该期的社会母语教育和学校母语教育,具体讨论之时,主要围绕该期的典型事件或有特征性的变化展开述评。第二章“开创期”以民众化和科学化为思想主导,进行了切音字运动、白话文运动等书面语的改革和旨在统一标准语音的国语运动,白话文、官话、汉语知识在此影响下进入了学校教学,母语教育的测验与实验也出现了一个高潮,母语教学因此从传统走向了现代。称1929年到1950年为“探索期”,是因为此期母语教育确实在沿着开创期的精神继续前行,但由于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政权分治和战乱频仍的影响之下,母语教育在此期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以前的发展节奏,高度的使命感、民族自信力和《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的着名社论,合力带领母语教育进入了一个“突进期”。在拼音化思想基础上提出先行简化和全国推普,书写方式彻底改为横排左起,全力推进语法修辞教学,进行汉语独立设科实验,特别凸显语言工具观等,无不体现出一种志在快速提升全民母语能力与建设健康纯洁祖国语言的革命斗志。可惜,动荡的文革阻断了这一发展,此期的政治挂帅让学校母语教育基本退场,不仅不太涉及基本能力培养,就连起示范作用的语文教材语言也一片僵化俗化,社会用语也以火药味儿极浓的斗争化语言和“假大空”的话语模式为主导,母语教育进入了一个不进反退的“畸变期”。文革结束到1989年之间,母语教育的主要任务与功能就在全力复元至文革前的目标导向与教育水平,所以我们称之为“恢复期”。而进入90年代以后,人文思想开始对“科学主义”进行反拨,语言规范观由此从匡正渐变为引导,网络语言成为不断发力的持续热点,在“语感中心说”以一种反“工具观”的姿态迅速崛起的同时,语法教学遭遇了近百年发展以后的“无用论”质疑,而口语教学也以名称更替的方式开始关怀话语主体的言说幸福。毫无疑问,经过百余年发展之后,汉语母语教育又进入了个新的“转型期”。基于以上对于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整体思考,余论部分提出了个理想母语能力模型,该模型由具有一定层级性的六个要素构成。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既没有平衡地发展各能力要素,也较少考虑各要素问的级性差异,是一种不太理想的母语教育。我们认为,关注母语能力的内部要素及其层级差异,有助于学校母语教育走向一条高效途径。

白宝伟[8](2011)在《伊犁师范学院声乐教学现状研究 ——以“民族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伊犁师范学院地处西北边陲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当地各种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不尽相同。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一直沿用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模式,存在着较多的弊端,需要进行改革,由于学生成员构成较为复杂,所以在改革上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本课题以伊犁师范学院声乐教学现状为基础,分析了伊犁师范学院声乐教师基本状况、学生学习声乐的基本状况,着重研究了对伊犁师范学院建立新型声乐教学模式的思考。对伊犁师范学院声乐教学中的现状进行调查、对教师、学生的调查问卷、教师的访谈及音乐教材的分析,发现在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的音乐教育中存在诸多的问题:1.声乐教学模式化、单一化2、课程设置不合理3、学生基础太差、实践活动少4、对民族音乐的传承思想淡漠全文共有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起因、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的概况,其中包括伊犁师范学院的概况、艺术学院声乐教师及学生的基本状况。第三部分是伊犁师范学院声乐教学现状的调查,其中包括课时及教材使用、“民族班”学生声乐学习调查(声乐学习背景、入学后的声乐学习、语言使用情况、艺术实践情况和民乐团)学生之间的差异和访谈部分教师对民族声乐教学的看法。第四部分是对伊犁师范学院建立新型声乐教学模式的思路,其中包括声乐课程改、教师梯队建设、利用少数民族聚集地优势,增加特色教学三部分。

李明华[9](2010)在《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变革趋势研究(上)》文中研究说明由大学协会主导的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在世界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内在逻辑要求其从由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独立"的治理结构(Governance)发展成为其他利益相关者可以参与的共同的治理结构。2005年,由美国时任教育部长发起了一轮以认证制度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本文试图通过对改革进程的详细记录和解读,阐释上述逻辑在美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下的展示方式。改革的失败似乎表明,由于高等教育对学术自由的特殊依赖性,美国社会更倾向于选择不把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纳入公共管理范畴。

唐红梅[10](2010)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电子信息的不断更新,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我国的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在课程目标、教学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也相继出台了改革方案,给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给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如何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的英语技能如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是目前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必须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当前的改革形势,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学习,通过阅读、搜集文献资料,实地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从实际情况出发,本文主要从分析影响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和影响高职英语人才培养规格的障碍入手,从课程体系来论述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方案。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一直都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以往人们都普遍认为,造成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兴趣。为什么教师们一直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质量,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呢?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我们没有把英语教学看成一个体系,很少把课程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的编排和考试形式等方面与教学质量联系起来,尤其是对于教材中练习的编排和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少有人提出异议。作者主要从这四个方面来剖析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并提出了自己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相关的观点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高职英语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21世纪中语课堂教学的几点改革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中语课堂教学的几点改革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3)论陈平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缘起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陈平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
    第一节 “范式创新”的小说史研究
    第二节 “考镜源流”的学术史研究
    第三节 “别有幽怀”的文学教育研究
    第四节 其他领域的学术研究
第二章 陈平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注重史料,小题大作
    第二节 博取杂用,守旧出新
    第三节 整体意识,视野开阔
第三章 陈平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意义与启示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疆域的拓展
    第二节 重历史、考据,回归历史语境
    第三节 突破政治规约,重建学术品格
余论
参考文献
附记
附录
致谢
附:作者硕士阶段科研、获奖情况一览表

(4)韩国CPIK项目协同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练习设计 ——以韩国仁川松都高中高二国际班孔子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协同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韩国孔子课堂协同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3.汉语课堂练习的相关研究现状
    (四)研究对象
    (五)本论文依据的主要理论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输入假说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收集法
        2.观察法
        3.访谈法
一、韩国仁川松都高中孔子课堂汉语教学模式
    (一)韩国CPIK项目
    (二)韩国仁川松都高中孔子课堂汉语教学现状
        1.韩国仁川松都高中孔子课堂汉语教学概况
        2.韩国仁川松都高中孔子课堂汉语教学模式
二、韩国仁川松都高中汉语课堂练习形式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二汉语国际班概况
    (二)高二汉语国际班汉语课堂练习主要形式
        1.复习与导入练习
        2.新课练习形式
    (三)高二汉语国际班汉语课堂练习存在的问题
        1.语音练习形式单一枯燥
        2.缺少对汉字的书写练习
        3.将个别学生的难点作为练习的重点产生教学漏洞
        4.扩展练习的练习量过大
        5.课堂机械性练习和意义性练习比例较大
三、汉语课堂练习形式的改革建议
四、韩国仁川松都高中高二汉语国际班汉语课堂练习设计
    (一)高二汉语国际班课堂练习设计——以“这件多少钱?”一课为例
    (二)学生反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设想
第一章 初中语文“专题”教学概述
    第一节 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相关概念及内容
        一、“专题”概念诠释
        二、“专题”内容梳理
    第二节 初中语文“专题”编辑意图及教学特点
        一、“专题”编辑意图
        二、“专题”教学特点
第二章 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情况概述
        二、调查数据统计
    第二节 初中语文“专题”教学误区分析
        一、初中语文“专题”教学存在问题
        二、初中语文“专题”教学存在问题探因
第三章 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的有效实施
    第一节 初中语文“专题”教学优化策略
        一、深入挖掘文本,合理整合内容
        二、打造新型教师,促进专业发展
        三、增强学习兴趣,改进学习策略
        四、建立评价体系,促进专题发展
    第二节 初中语文“专题”教学案例评析
        一、“我心中的语文”专题教学案例
        二、“我心中的语文”专题教学案例评述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 ——以教与学的关系范畴为基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缘起
    二、价值考辨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化"之必然择需
    第一节 主要概念的文献述要、相关议题及欠缺分析
        一、全球化
        二、教学论本土化
        三、教育学本土化
        四、教与学的关系
    第二节 "本土化"词源释义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存在与现实内涵
        一、"本土化"词源释义
        二、全球化背景下本土化的必然存在与现实内涵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必然性分析及其内在意蕴
        一、从世界教学论发展史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必然之择
        二、本土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发展的必然之需
第二章 "化"之曾然境况
    第一节 引介"重教"的日德理论: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意识萌生
        一、日德教授法的传入
        二、本土化的意识萌生
    第二节 借鉴"重学"的英美理论: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思想认同
        一、英美教学法的传入
        二、本土化的思想认同
    第三节 形变"重教"的苏联理论: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基本确立
        一、苏联教学论的传入
        二、本土化的基本确立
    第四节 自创"重学"的本国理论: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畸形样式
        一、断绝异域理论传入
        二、本土化的畸形样式
第三章 "化"之今然势态
    第一节 广纳诸类教与学关系论: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多维拓展
        一、东西洋理论的传入
        二、本土化的多维拓展
    第二节 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进程中的困境分析
        一、"倾向于教"的教学论话语与"倾向于学"的课程论话语的纷争之困
        二、"倾向于学"的现代教学模式取代"倾向于教"的传统教学模式之困
第四章 "化"之应然探析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应然之探
        一、"教学论"概念的源与流及其汇于中国之简述
        二、中国"教学论"应然表述及其本土化应然阐释
    第二节 中国教与学关系范畴的本土化研究应然之析
        一、中国教与学之应然关系的核心理念
        二、中国教与学之应然关系的主要特征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7)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多重制约与总体概况
    第一节 母语教育的多重制约性
        一、民族文化传承
        二、社会时代思潮
        三、母语本体认识
        四、个体语言环境
    第二节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概况
        一、致力普及的社会母语教育
        二、螺旋提升的学校母语教育
第二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开创期(1897~1928)
    第一节 科学民主与母语教育走向现代
        一、母语教育的民众化追求
        二、母语教育的科学化诉求
    第二节 社会母语教育:"国音"统一与书面语下移
        一、切音字运动及其影响下的国语运动
        二、白话文的艰难获胜
    第三节 学校母语教育:开始关注生活用语与母语规律
        一、儿童本位下的"国语"取代"国文"
        二、听说训练走进课堂
        三、母语本体规律开始受重视
        四、母语教育测验、实验出现高潮
第三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探索期(1929~1950)
    第一节 政权分治与母语教育的分途探索
    第二节 社会母语教育:扫除民众文字障碍的理念与实践
        一、大众语运动与新文字运动
        二、平民母语教育与扫盲运动
    第三节 学校母语教育:国统区的追求综合与革命根据地的简单实用
        一、追求综合素养的课程纲要
        二、汉语知识系统化的尝试
        三、"国文程度"的讨论与写作语体化
        四、实用型的革命根据地母语教学
第四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突进期(1951~1965)
    第一节 民族振奋与母语教育的突进
    第二节 社会母语教育:汉字改革与语音统一的全面突围
        一、汉字拼音化的折中之路
        二、"普通话"的概念确定与多角度推广
    第三节 学校母语教育:语言工具观引领下的高歌猛进
        一、指向高效的汉语课程独立
        二、起步发展的汉语拼音教学
        三、声势浩大的识字教学改革
        四、着力凸显的语法教学
        五、借势而生的语文"工具观"
第五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畸变期(1966~1977)
    第一节 政治挂帅与母语教育的异化
    第二节 社会母语教育:政治高压下的语用歧路
        一、语言斗争化倾向
        二、话语模式"假大空"
    第三节 学校母语教育:政治主导与农村倾向
        一、语言训练基本退场
        二、写作教学"一枝独秀"
        三、教材语言僵化俗化
第六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恢复期(1978~1989)
    第一节 百废待举与母语教育的复元
    第二节 社会母语教育:国家规划下的回归与调整
        一、重谋健康纯洁的语言美运动
        二、经历拼音化余波后的汉字涅盘
        三、逐渐恢复的推普工作
    第三节 学校母语教育:语言工具观的再次兴盛
        一、"双基"的恢复与修正
        二、教学语法新体系诞生
        三、语言教学序列的科学追求
第七章 现代汉语母语教育的转型期(1990~)
    第一节 人文复兴与母语教育的转型
    第二节 社会母语教育:由匡谬正俗转向偏重引导
        一、语言规范从匡正到引导
        二、网络语言成为讨论热点
    第三节 学校母语教育:母语特质与言语幸福的世纪探问
        一、是否要"淡化语法"的讨论
        二、"语感中心说"的提出与质疑
        三、从聚焦能力的"听说"到兼及言语幸福的"口语交际"
余论:学校汉语母语教育的历史评析与未来之路
    一、理想的母语能力结构及其级性差异
    二、现代以来学校母语教育的历史评价
    三、母语能力培养体系的未来建构
结语
附录(一至五)
后记

(8)伊犁师范学院声乐教学现状研究 ——以“民族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绪论
    (一) 研究起因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意义
二 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概况
    (一) 伊犁师范学院概况
    (二) 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概况
    (三) 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声乐教师概况
        1. 汉族教师
        2. 哈萨克族教师
    (四) 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声乐学生概况
        1. 汉族
        2. 哈萨克族
        3. 维吾尔族
        4. 回族
        5. 锡伯族
        6. 其他民族
三 伊犁师范学院声乐教学现状的调查
    (一) 课时及教材使用
    (二) “民族班”学生声乐学习调查
        1. 声乐学习背景
        2. 入学后的声乐学习
        3. 语言使用情况
        4. 艺术实践情况
        5. 民乐团
        6. 自我评价
    (三) 学生之间的差异
        1. 生活背景
        2. 语言
        3. 宗教信仰
    (四) 部分教师对民族声乐教学的看法
四 伊犁师范学院建立新型声乐教学模式的思路
    (一) 声乐课程设置
        1. 增加表演课程,加强学生艺术实践能力
        2. 开展学术活动,提高学生研究能力
        3. 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少数民族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 教师梯队建设
        1. 聘用优秀声乐教师
        2. 教师的进修与交流
        3. 聘请声乐专家,定期讲座
    (三) 利用少数民族聚集地优势,增加特色教学
        1. 加强教材曲库建设
        2. 聘请优秀民族艺人做兼职教师
        3. 开设特色声乐课程
        4. 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唱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变革趋势研究(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认证制度改革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建议
二、认证制度改革的发动和争论

(10)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二章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目标的定位
    第一节 课程目标定位分析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改革建议
第三章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问题与改革
    第一节 课程设置问题分析
    第二节 美国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对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启示
第四章 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中的练习编排问题及改革建议
    第一节 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编制模式
    第二节 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中的练习内容、编排模式问题及改革建议
第五章 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问题研究
    第一节 PRETCO考试的性质
    第二节 PRETCO考试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改革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21世纪中语课堂教学的几点改革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韩国语准口语形态学研究》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梦佳. 延边大学, 2021
  • [2]《韩国语准口语形态学研究》韩中翻译实践报告[D]. 陈冰雪. 延边大学, 2021
  • [3]论陈平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D]. 胡静. 安徽师范大学, 2018(01)
  • [4]韩国CPIK项目协同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练习设计 ——以韩国仁川松都高中高二国际班孔子课堂为例[D]. 黄珊. 渤海大学, 2017(08)
  • [5]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研究[D]. 陈惟钰. 扬州大学, 2016(02)
  • [6]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 ——以教与学的关系范畴为基点[D]. 宋秋英.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9)
  • [7]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D]. 曾晓洁.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1)
  • [8]伊犁师范学院声乐教学现状研究 ——以“民族班”为例[D]. 白宝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9]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变革趋势研究(上)[J]. 李明华. 复旦教育论坛, 2010(04)
  • [10]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分析[D]. 唐红梅.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21世纪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