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滴灌带不同铺设距离地下滴灌效果试验

不同滴灌带不同铺设距离地下滴灌效果试验

一、不同滴灌带和不同铺设间距的地下滴灌效果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高凌智[1](2021)在《鄂尔多斯高原区紫花苜蓿地埋式滴灌布设方式及高效用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实验站进行地埋式滴灌不同布设方式的对比试验、二次正交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和HYDRUS-2D模型模拟不同滴灌带埋深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研究了地埋式滴灌布设方式对紫花苜蓿生长、产量、土壤水分含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地埋式滴灌条件下,滴灌带埋深、间距和流量对紫花苜蓿的株高和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从影响程度来看,滴灌带埋深和滴头流量的影响大于滴灌带间距。其中滴灌带埋深20 cm、间距60 cm、滴头流量2 L/h为最佳布设方式。其株高和产量相比其他布设方式高出13.6%和14.6%。2.灌水后,滴灌带埋深20 cm、间距60 cm、滴头流量2 L/h在紫花苜蓿根系层(10~30 cm)的土壤含水率最大,最适宜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紫花苜蓿全生育期的水分利用效率为1.88~2.40 kg/m3。埋深20 cm的水分利用效率大于埋深10 cm和30 cm,间距60 cm的水分利用效率大于90 cm,滴头流量越大,水分利用效率越大。3.滴灌带埋深对株高的影响最大,滴头流量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最大。根据产量指标建立模型解析,在滴灌带间距60 cm条件下,滴灌带埋深为16.02~26.82cm、滴头流量为1.77~2.77 L/h时,紫花苜蓿产量大于576 kg/亩;滴灌带间距90 cm条件下,滴灌带埋深为16.82~27.82 cm,滴头流量为1.76~2.75 L/h时,产量大于535kg/亩。4.基于HYDRU2-2D模型模拟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参数率定与验证分析,R2与RMSE均表明模型拟合效果好且偏差小。滴灌带层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其它土层,40~100 cm土层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受滴灌带埋深的影响逐渐减小,水分通量与滴灌带埋深呈正相关,灌溉制度对水分通量影响大。

王林林[2](2021)在《不同滴灌模式对梨园土壤水肥分布及果树生长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水果产业迅猛发展,果树种植面积与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果园的滴灌系统布置形式、灌溉决策方法不合理导致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低下,农业用水浪费严重。进一步研究果园的高效灌溉模式,提出适宜的果树滴灌方式和水分管理阈值,对提高果园的水分利用系数,缓解水资源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9年生黄金梨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年的田间灌溉试验,在滴灌大背景下,分别以土壤水分调控和滴灌方式两个因素设置2个试验,试验1以土壤水分下限为变量,设置3个试验组:T1(田间持水率的80%,即0.8FC)、T2(0.7FC)、T3(0.6 FC)和1个对照组CK,土壤水分上限为FC;试验2以滴灌方式为变量,设置3个试验组:M1(地上双行平行滴灌)、M2(地下双行平行滴灌)、M3(地上环状滴灌)和1个对照组CK(地面单行平行滴灌)。通过定期测定土壤水分、氮素,梨树生长指标、耗水、产量和梨果品质等指标,分析不同试验处理对果树根系吸水、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综合评价梨园的最优滴灌模式。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水分的增加与灌水、降水有关,而消耗则主要受根系影响。土壤水分的控制下限越低,土壤水分含量越低,变异系数越大。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在0.7FC时,土壤剖面主根区的水分消耗最大,含水率较低,且出现较大范围的变异区域,说明该范围内梨树根系活力强,吸水强,是有利于梨树生长发育的。地下滴灌方式比地上滴灌方式在浅层土壤的水分变异更大;环状滴灌方式的土壤水分变异系数的空间分布更均匀,更有利于根系的均匀生长。(2)随试验的进行,硝态氮的含量逐渐升高,铵态氮的含量逐渐降低;土壤整个剖面中两项指标值在试验前波动范围比较大,试验后硝态氮、铵态氮值的分布比试验前更均匀。造成硝态氮含量升高的原因可能受肥料种类、硝化反应和堆肥等因素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铵态氮在试验后呈现出表层低深层高的现象,且土壤水分下限越低,水分对铵态氮的淋失越弱,深层铵态氮值越低。(3)生长指标方面,新梢、果实在生育期呈“慢—快—慢”增长趋势,两者存在制约关系。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在0.7FC时,新梢长度和新梢茎粗最小,而对照组的新梢长势最好,但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在0.7FC下的果实产量却比对照组的产量提高了16.11个百分点;滴灌方式试验中地下滴灌方式下的新梢长势最差,但最终产量却比其他处理显着提高了 16 36~33 57个百分点。说明灌水量与产量并不是呈线性关系,适当控制土壤水分可抑制过度的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4)在一定范围内,总耗水量与灌溉量I呈正相关关系,随土壤水分下限的降低,灌水量减小,总耗水量逐渐降低,其中对照组CK显着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滴灌方式对果树耗水没有显着影响,但地下滴灌方式的总耗水量低于地上滴灌方式,环状滴灌方式的总耗水量低于双行平行滴灌方式。结合产量指标,发现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在0.7FC时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为4.41 kg/m3,比T1处理和T3处理分别提高了7.56%、12.21%,未形成显着影响;滴灌方式试验中,M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为5.54 kg/m3,与M1处理形成显着性差异,M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比M1处理高0.61 kg/m3,但差异不显着。2个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组高出24.24%~67.88%,且差异显着,说明该果园目前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5)适当的降低土壤水分下限会提高果实品质,其中在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度和还原型Vc指标中达到显着性。不同滴灌方式对果实品质指标没有显着影响,但可看出3个试验组可溶性总糖和还原型Vc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地下滴灌;地下滴灌处理和环状滴灌处理的可滴定酸度显着高于地上双行处理;环状滴灌处理的总氮含量显着高于其他3组处理,说明地下滴灌、环状滴灌方式对提高梨果的品质更有利。(6)综合根系吸水特征、梨树生长指标、耗水、水分利用效率和梨果品质,推荐该地区最佳的梨园灌溉组合模式:土壤水分的控制下限为0.7 FC;滴灌方式宜采用地下滴灌/环状滴灌方式。

靳韦,陈永伟,夏学智,王昊,卜建华,杨飞,杨桂丽,马文礼[3](2021)在《宁夏引扬黄灌区密植作物小麦滴灌带合理设计及布设参数优化》文中指出为明确宁夏引扬黄灌区密植作物小麦滴灌带的最优铺设方案,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滴灌带布设参数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因素和滴灌带成本投入的影响,确定小麦滴灌带田间铺设间距、滴头流量、灌水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滴灌带在60、80 cm铺设间距下,土壤滴灌湿润宽度可以相接,满足小麦密植种植作物的需水要求,且同一铺设间距下滴灌带垂直方向不同距离小麦生长指标(株高、叶绿素含量)和穗粒数无显着差异;滴灌管带铺设间距为80 cm的3个处理平均收获穗数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其产量整体上也高于其他铺设间距处理。滴头流量太大不利于小麦产量的提升,其中滴头流量2.0和3.0 L/h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灌水量越小,平均收获穗数减少越明显,其产量也越低;对比不同滴灌带铺设用量投入成本,铺设间距80 cm的处理优于其他处理,有利于节约成本。

焦炳忠[4](2020)在《地下渗灌入渗特性及对旱区枣树节水增产效应的研究》文中指出宁夏地处我国半干旱区,年降水量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极为短缺,当地农林牧业的灌溉主要以黄河水为主,随着黄河水量的消减及新型工业用水量的增加,经济林果作为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其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如何通过改进节水灌溉方式、提高经济林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实现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推动干旱地区经果林精准灌溉,助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经果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文以同心圆枣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地下渗灌入渗特性及对枣树节水增产效应,确定地下渗灌灌水器的加工工艺和布设方式,深入探讨地下渗灌对枣树耗水规律、根系分布、土壤水分变化及渗灌管田间应用技术参数,全面解析地下渗灌技术在林果业中的抗旱节水增产机理。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研究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地下渗灌灌水器的物理特性,发现橡胶颗粒增多,加工温度低,拉伸力度大,均可使地下渗灌灌水器渗水孔密度增多。加工温度对地下渗灌灌水器吸水时间和膨胀率的影响大于原料配比和拉伸力度。加工温度对地下渗灌灌水器渗水量影响较小,不同原料配比条件下的渗水量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从不同压力下地下渗灌灌水器的制造偏差系数来看,T2P3L1处理(橡胶粉末:聚乙烯为2.86:1、加工温度151℃、拉伸力度5 N)和T2P1L2处理(橡胶粉末:聚乙烯为2.50:1、加工温度151℃、拉伸力度10N)性能最优。(2)通过研究地下渗灌入渗特性及水分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当压力范围在0.02-0.08 MPa时,地下渗灌灌水器渗水稳定后的额定流量为1.42~4.93 L/(min·m);压力越大额定流量越大,地下渗灌灌水器越长平均额定流量越小。地下渗灌灌水器湿润体的形状为椭柱体,随时间增长湿润体逐渐增大,不同压力下渗水速率均为垂直向下>水平方向>垂直向上,湿润锋运移距离与灌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在0.99以上。确定了地下渗灌灌水器在2种土壤中的应用参数,其中,砂质土壤地下渗灌灌水器布设深度15~30 cm,半径30~40 cm较适宜;砂壤土布设深度30~45 cm,半径40~50 cm较适宜。(3)由地下渗灌方式与枣树耗水规律研究得出:不同处理对枣树各生育时期的耗水量及日耗水强度影响显着,相同生育期内灌水量与日耗水强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同处理下各生育期作物耗水量和日耗水强度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枣树果实膨大期耗水量最大,日均耗水强度在1.08~2.69 mm/d,耗水模数在38.73~46.01%之间。枣树作物系数总体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峰值出现在果实膨大期。(4)根据微孔渗灌室内水分入渗特性,研究了地下渗灌灌水器不同布设方式对土壤水分和枣树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渗灌灌水器埋深的增加,土壤含水率最大分布范围和湿润中心均向下移动;随着地下渗灌灌水器布设半径的增大,土壤含水率最大分布范围和湿润锋峰值均向外移动;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湿润体的范围逐渐增大。垂直方向40~60 cm 土层各处理的根系干质量密度最大,区间为176.38~181.04g/m3之间,占0~200 cm土层总根系干质量密度的28.65%~30.12%。水平方向根系干质量密度增量主要分布在20~80 cm,20~40cm根系干质量密度最多,区间为129.58~133.24 g/m3,占枣树水平方向0~200 cm 土层根系干质量密度的24.66%~26.01%。(5)由不同地下渗灌灌水器布设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D30R30W0.8处理(埋深30 cm、布设半径30 cm和作物-皿系数0.8)下产量最高,3年的枣树产量分别为 7600.49、7588.15、7394.71 kg/hm2;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 3.15、3.04、3.01 kg/m3;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3.37、3.44、3.31 kg/m3,均与其他处理存在显着差异(P<0.05)。(6)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TOPSIS模型对枣树各指标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均表现为D30R30W0.8处理最优。因此,确定宁夏半干旱区枣树地下渗灌灌水器的合理布置方式为:以地表向下埋深30 cm,以树干为中心向外30 cm的环形布设,灌水量以作物-皿系数0.8最佳,揭示了地下渗灌方式对旱区枣树节水增产效应。

王林林,吴文勇,肖娟,黄倩楠[5](2020)在《不同滴灌带布置方式对黄金梨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不同滴灌带布置方式对黄金梨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农田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地面单行(CK)、地面双行(T1)、地下双行(T2)、地面环状(T3)。分析不同处理对新梢、果实日增长量、果形指数、产量、品质、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T2处理的黄金梨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T3处理的新梢长势、果实日增长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CK、T1处理;T1处理的新梢长度、果实日均增长量均高于CK,产量较CK降低了4.88%,但总耗水量较CK降低了46.9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0.08%。滴灌带布置方式对果形指数、品质的影响不显着。【结论】从增产节水的效益考虑,地下双行滴灌带布置方式最优。

黄倩楠[6](2019)在《滴灌条件下梨树水分时空分布及精量灌溉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我国用水量最大的产业,粗放的灌溉方式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提高农业水分利用效率是当前节约用水的紧迫需要。精量灌溉依据作物需求,适时、适量精准地将水分输送到作物根区,从而在保证作物优质高产下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同时精量灌溉还便于实现农业灌溉的控制和自动化。研究以梨树为试验对象,采用果园滴灌试验和室内分析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了不同灌水下限和滴灌布置方式条件6种处理,分别是T1(灌水下限80%,地面双行布置)、T2(70%,地面双行)、T3(60%,地面双行)、T4(60%,地下双行)、T5(60%,环状布置)和CK(经验值,地面单行),分析了不同滴灌条件下梨树生长发育状况、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梨树耗水规律,统计了梨树土壤水分分布特征,以期为精准农业指导和实现果园灌溉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低灌水下限促进了新梢生长和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抑制了单果体积增长。T3的新梢长度比T1、T2分别高5.44%和14.07%,但收获时果实体积低5.32%和7.70%;同样灌水下限条件下,地下双行滴灌和环状滴灌布置方式提高新梢长度、果实体积和产量,较地面双行布置有效增产32.60%和6.28%,地下滴灌提高产量十分明显。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灌水下限为60%、地下双行布置的T4处理得分最高,效果最好。(2)环状滴灌的灌水均匀系数高,除环状滴灌外,棵间比行间土壤含水率分布稳定。灌水量大的处理土壤表层含水率低、深层高,造成了极大的渗漏。单次灌水过程中,地面双行布置、地下双行布置和环状布置土壤含水率上升幅度最大的土层分别是10,30,20 cm;灌水后5天各处理含水率最高的土层分别是70,30,20 cm。(3)生育期内,对照组耗水量最大,为633.90 mm,其次是灌水下限为70%的处理,为561.71 mm,同样灌水下限下,环状滴灌布置处理较其它布置方式耗水量稍大。地下双行滴灌布置方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比对照组提高了 45.83%,比T3和T5处理也高24.17%和21.39%。整个生育期内7、8月是果树耗水量最大的时期,5月最小。(4)生育期内棵间土壤含水率时间稳定性比行间更好,灌水下限低的处理土壤含水率时间稳定性比灌水下限高的处理差,地下双行布置滴灌带的处理变异性较大,最大处达到0.6。整体上棵间土壤含水率分布受随机部分引起的变异大,而行间自相关因素影响较大,但其结构比C/C0+C均基本保持在0.850以上。灌水下限高的处理和灌水均匀性高的处理变程较大,因此在布置土壤含水率测点时,在棵间、灌水下限高和灌水均匀性高时可以酌情减少测点。因此,不同的滴灌条件会对梨树生长发育状况、耗水规律、土壤水分分布和动态变化趋势产生显着影响,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等,认为选择60%为适当的灌水下限有利于提高果实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地下双行布置滴灌带可以在同样灌水条件下增产。

王睿,李鹏,王文娥[7](2019)在《水肥一体化下不同滴灌带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水肥一体化下不同滴灌带配置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合实际探究了当铺设50 m长滴灌带、设置6种不同首部压力时,毛管首、中、尾部的土壤含水率、干物质质量积累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带类型差异使得土壤的平均含水率在生育期内变化规律有所差异,滴头采用内镶贴片式(N0. 30)时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呈较明显的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随着滴头流量的增大,在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变化越平缓;滴头采用侧翼迷宫式(L0. 15)时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平缓,且随着滴头流量的增大,在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变化越显着。L0. 15下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均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可以为作物提供充足水分;流入滴灌带的肥液流速越低、长度越长,附着在管壁的肥料质量越多,尾部作物的肥料利用率越低,致使养分吸收少,作物产量降低。对不同处理下毛管的首、中、尾部产量均匀性进行分析表明,随着滴灌带长度的增加,N0. 30的作物产量均匀性逐渐降低,L0. 15的作物产量均匀性逐渐上升,故不同滴头流量对沿滴灌带长度方向的产量均匀性有一定影响。

李斌[8](2018)在《民勤绿洲地埋式滴灌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地埋式滴灌这一新兴高效节水技术在民勤绿洲推广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难点,从滴头流量选择、滴灌带埋设深度、铺设间距三方面开展试验研究,分析了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情况及玉米穗物理指标、产量,提出了适合民勤绿洲生产实际的地埋式滴灌技术参数,解决了地埋式滴灌推广应用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了有限的水资源,为保护民勤绿洲生态环境不再恶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马小娟[9](2018)在《地下滴灌对紫花苜蓿生长、产量及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宁夏紫花苜蓿地下滴灌技术实施中的有关水肥耦合等科学问题,立足宁夏红寺堡区富阳工贸集团红寺堡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苜蓿生产基地,采用对比试验、正交试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系统的研究了地下滴灌水肥等因素对紫花苜蓿生长(株高、茎粗、分枝数)、产量及品质(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相对饲喂价值)的影响,为宁夏紫花苜蓿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单因素对比方法,设置了 7、10、13、16、19、22、25、28m3/667m2共8个灌水定额处理,研究了地下滴灌不同灌水定额对紫花苜蓿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地下滴灌定额的增大,苜蓿的生长指标、产量、品质粗蛋白、相对饲喂价值随之增大,而品质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随之减小。综合干草的灌溉水生产效率、水分生产效率、需水量与产量关系的增长梯度、品质酸性洗涤纤维指标的下降梯度、潜在腾发量及作物系数等指标变化规律,建议在红寺堡区水资源特别紧缺和丰水年条件下,地下滴灌定额以19 m3/667m2、滴灌10次,灌溉定额为190 m3/667m2的非充分灌溉制度为宜。此时,处理5的鲜草、干草产量分别为1456kg/667m2、347.4kg/667m2,水分生产效率分别为 4.25kg/m3、1.O1kg/m3,需水量为 513mm,品质粗蛋白为16.8%、酸性洗涤纤维38.4%、中性洗涤纤维45.5%、相对饲喂价值119.03%。2.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设置了灌水技术、灌水定额及复合肥量三因素三水平共9个试验处理,研究了灌水技术和水肥因素对紫花苜蓿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得出了各因素影响苜蓿生长指标、产量和品质的主次因素、单因素变化规律和最优水肥组合方案。其中得出影响紫花苜蓿产量的主次因素顺序为灌水技术A(主)>灌水定额B>复合肥量C(次);随着灌水定额从6增大到18,产量由1058.47kg/667m2增加到1381.59kg/667m2;随着复合肥由2增加到10,产量由1289.991kg/667m2增加到1231.751kg/667m2;三种灌水技术中地下滴灌比地表滴灌和微喷的产量分别增加22.9%和45.2%。影响产量的因素最优水平组合为A1B3C3,即灌水技术为地下滴灌、灌水定额为18m3/667m2、复合肥量为2kg/667m2时的紫花苜蓿产量最大,为582.39kg/667m2。3.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地下滴灌条件下灌水定额、纯氮量、纯磷量及纯钾量四因素对苜蓿生长指标、品质和产量等指标的影响。试验建立了各指标与四因素的回归数学模型,分析得出了四因素影响苜蓿生长指标、产量和品质的主次因素、单因素变化规律、交互作用规律以及最优水肥组合方案。各因素对苜蓿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灌水定额(主)>纯磷量>纯氮量>纯钾量,灌水定额对苜蓿产量影响极显着,其余因素影响不显着。根据对产量指标建立的水肥耦合回归模型解析,得出产量大于550.79kg/667m2条件下的水肥最优组合方案为灌水定额 18.84~19.8m3/667m2、纯氮量 1.48~1.65kg/667m2、纯磷量 1.50~1.7kg/667m2、纯钾量8.38~9.49kg/667m2。

吕钊彦[10](2017)在《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新疆春小麦产量及品质行间差异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理》文中指出新疆地处西北干旱区,是我国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区,92.4%的耕地为灌溉农田,然而新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仅为100-200 mm,农业生产完全依赖于灌溉。近些年,新疆为了应对极端水分短缺以及因为极少降雨和大的蒸散造成的水分平衡,在小麦生产中较好的应用了滴灌技术。然而现在普遍应用的一管四行小麦的滴灌模式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以新春6号为材料,于2014、2015年在大田滴灌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滴灌模式(TR4:行管比4;TR5:行管比5;TR6:行管比6;小麦行距15 cm)对近行小麦(R1)、次远行小麦(R2)以及远行小麦(R3)产量、品质、水分利用及土壤水氮行间分布状况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春小麦产量及土壤水氮分布在三种滴灌模式间的行间差异随着滴灌带间距的增加而增大。增加滴灌带间距,不同行的籽粒产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TR5和TR6远行得到的水氮的量相对于近行大幅降低,水分的亏缺,造成了远行小麦受到干旱胁迫,不利于小麦产量的形成,同时也造成了产量的行间差异。TR5和TR6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低于TR4,然而蒸散高于TR4。R2和R3的产量相对于R1减少的百分比远低于灌溉后水分增加量(RIW)。这个机制有利于在减少RIW的前提下发展较大的行管比滴灌模式。2.适当增加滴灌带间距,有利于籽粒面粉品质的提高,但也提高了小麦行间差异。滴灌对不同行小麦品质行间差异的影响主要是由P2-P6品质行间差异引起的。相对于TR4,TR5和TR6提高了新疆春小麦籽粒面粉麦谷蛋白含量和谷/醇比;同时,TR5的总蛋白含量高于TR6,且行间差异较小,说明TR5更有利于提高小麦面粉加工品质。在三种滴灌模式中,TR5和TR6有较高的GMP含量、干湿面筋含量、SDS-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由于远行降低幅度较大,特别是在在TR6下行间差异最大,因此TR5更有利于小麦面粉蛋白加工品质的提高。同时,TR5的小麦籽粒具有最小的淀粉直/支比,有利于小麦籽粒淀粉加工品的提高。因此,三种滴灌模式下,TR5的小麦品种相对于TR6具有较小的行间变异系数,因而TR5更有利于新疆春小麦籽粒品质的稳定。对不同滴灌模式下各行小麦籽粒分层分析表明,各行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主要集中在第二到第六层(pearling fraction(P)2-P6)。小麦行间麦谷蛋白差异主要在P2-P7层,籽粒不同层谷/醇比表现为R1和R2显着大于R3,R1和R2差异不显着,面粉麦谷蛋白含量和谷/醇比高低反应了蛋白质加工品质。不同层的GMP含量行间变异主要在P2-P4层较大。干、湿面筋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面粉的加工品质,干、湿面筋含量在P2-P4层有较大的行间变异。沉降值行间变异主要在P3-P5层较大。通过籽粒分层分析可知,品质行间变异主要由P2-P5层品质变异引起。3.三种模式间,随着滴灌带间距的增加,春小麦源库碳氮代谢能力降低且行间差异增大。TR4的各行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最高,TR5灌浆过程中旗叶可溶性糖与蔗糖含量与TR4差异较小,TR6均低于TR4和TR5,因为远行的旗叶碳氮积累大幅下降,造成滴灌带间距越大,行间差异越大。三种滴灌模式下不同行小麦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均表现为R1大于R2大于R3,且行间差异随着滴灌带间距增大而增大,且在灌浆中期行间变异大于灌浆末期,这可能跟生育前期干旱适应,缓解了远行在灌浆后期再次受到的干旱胁迫,因此行间差异逐渐缩小。更高的氮代谢酶活性有利于更多的氮素同化并向小麦籽粒转运并积累,酶活性的行间差异增大,会导致籽粒最终氮积累及品质的行间差异变大。TR4的小麦籽粒蔗糖合成酶(SS)活性高于其它两个处理,TR6的R3的SS活性较R1和R2显着降低,不利于淀粉的合成,导致行间籽粒重差异较大。TR4和TR5的小麦籽粒SSS和GBSS活性高于TR6,TR6远行小麦籽粒SSS和GBSS活性显着下降,不利于籽粒中的淀粉合成。淀粉是籽粒干重形成得重要组成部分,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的高低直接影响籽粒淀粉的含量,TR5和TR6远行淀粉合成酶活性降低幅度增大,造成籽粒淀粉合成降低,最终导致产量行间差异随着滴灌带间距的增大而增大。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DMR-C)在适度干旱胁迫下提高,而在重度干旱胁迫下下降。R2和R3适度干旱胁迫下干物质再转运量(DMR)低于R1,然而转运率(DMR-R)和DMR-C却提高了。这与R3的叶面积指数和旗叶相对含水量相对于R1降低的幅度较少有关,也与R2和R3营养生长期干物质积累再转运对籽粒贡献率的补偿性提高有关。增强的花前积累物质的再转运量和叶面积指数保证了远行相对近行产量降幅较少。小麦营养生长阶段干旱适应(前期适度干旱)能够增强小麦对花后抗旱能力,有利于小麦保持较好的水势,保证较高的产量。4.在一管6行小麦滴灌模式下,不同品种间因为根系干重、活力以及叶面积等行间差异造成产量行间差,且产量行间差异在品种间区别较大。在一管6行小麦滴灌模式下,新春40和新春44产量行间差异较小且产量较高,其叶面积和伤流液值较大,并且均与产量呈显着相关性。而新春11和新春22行间差异较大且产量较低,其叶面积和伤流液的值较小。较高的根系干重有利于小麦对土壤水肥的吸收,进而有利于小麦产量的形成。根系干重行间差异较大,也会增加产量的行间差异。筛选在高行管比滴灌模式下,产量较高且行间差异较小的品种对新疆地区稳产增效具有积极意义。

二、不同滴灌带和不同铺设间距的地下滴灌效果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滴灌带和不同铺设间距的地下滴灌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高原区紫花苜蓿地埋式滴灌布设方式及高效用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埋式滴灌技术及特点
        1.2.2 不同作物地埋式滴灌技术的研究进展
        1.2.3 紫花苜蓿地埋式滴灌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以及试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试验技术路线
2 项目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项目区资料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土壤植被
    2.2 试验区基本资料
        2.2.1 试验区降水量周期变化资料
        2.2.2 试验区气象参数
        2.2.3 试验区土壤状况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案
        2.3.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4 数据分析
3 地埋式滴灌对紫花苜蓿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3.1 滴灌带埋深对紫花苜蓿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3.1.1 滴灌带埋深对紫花苜蓿株高的影响
        3.1.2 滴灌带埋深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3.2 滴灌带间距对紫花苜蓿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3.2.1 滴灌带间距对株高的影响
        3.2.2 滴灌带间距对产量的影响
    3.3 滴头流量对紫花苜蓿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3.3.1 滴头流量对株高的影响
        3.3.2 滴头流量对产量的影响
    3.4 小结
4 地埋式滴灌土壤水分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
    4.1 地埋式滴灌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4.2 地埋式滴灌不同处理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
        4.2.1 不同处理紫花苜蓿第一茬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
        4.2.2 不同处理紫花苜蓿第二茬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
        4.2.3 不同处理紫花苜蓿第三茬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
        4.2.4 不同处理紫花苜蓿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规律
    4.3 小结
5 基于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的紫花苜蓿地埋式滴灌技术参数的优化
    5.1 试验设计
    5.2 结果分析
        5.2.1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宿株高的影响
        5.2.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宿产量的影响
        5.2.3 不同处理紫花苜宿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组合方案优化
    5.4 小结
6 基于HYDRUS-2D模型的土壤水分运移模拟
    6.1 模型简介
        6.1.1 模型概述
        6.1.2 模型基本原理
        6.1.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6.1.4 模型参数
        6.1.5 误差分析
    6.2 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
    6.3 不同滴灌带埋深的各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6.4 不同滴灌带埋深水量流失特征
    6.5 不同灌水制度模拟
    6.6 不同滴灌带埋深模拟
    6.7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地埋式滴灌对紫花苜蓿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7.1.2 地埋式滴灌土壤水分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
        7.1.3 基于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的紫花苜蓿地埋式滴灌技术参数的优化
        7.1.4 基于HYDRUS-2D模型的土壤水分运移模拟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不同滴灌模式对梨园土壤水肥分布及果树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分调控研究现状
        1.2.2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现状
        1.2.3 土壤氮素运移的研究现状
        1.2.4 梨树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
        1.2.5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观测内容与方法
        2.3.1 土壤氮素
        2.3.2 土壤水分
        2.3.3 新梢
        2.3.4 百叶重
        2.3.5 果实
        2.3.6 产量及品质
        2.3.7 气象指标
    2.4 计算公式与方法
        2.4.1 灌水量
        2.4.2 果形指数
        2.4.3 作物耗水量
        2.4.4 水分利用效率
第3章 不同滴灌模式下土壤水肥时空分布特征
    3.1 气象要素分析
    3.2 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分析
        3.2.1 不同试验因素下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化特征
        3.2.2 不同试验因素下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特征
    3.3 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特征分析
        3.3.1 不同试验因素下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异特征
        3.3.2 不同试验因素下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特征
    3.4 土壤氮素的变化特征分析
        3.4.1 不同试验因素对土壤硝态氮的变化特征
        3.4.2 不同试验因素对土壤铵态氮的变化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滴灌模式下梨树的生长指标及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4.1 梨树的生长指标分析
        4.1.1 不同试验因素对梨树新梢长势的影响
        4.1.2 不同试验因素对百叶重的影响
        4.1.3 不同试验因素对梨果形态的影响
        4.1.4 不同试验因素对梨果体积的影响
    4.2 梨树的耗水量分析
    4.3 梨树的产量分析
    4.4 梨树的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4.5 果实的品质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宁夏引扬黄灌区密植作物小麦滴灌带合理设计及布设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湿润半径宽度测定。
        1.3.2 生长指标测定。
        1.3.3 收获穗数和产量测定。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湿润半径宽度对比
    2.2 滴灌带垂直方向不同距离小麦叶绿素含量对比
    2.3 滴灌带垂直方向不同距离小麦株高对比
    2.4 滴灌带垂直方向不同距离小麦穗粒数对比
    2.5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平均收获穗数的影响
    2.6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7 滴灌带投入对比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讨论
    3.2 结论

(4)地下渗灌入渗特性及对旱区枣树节水增产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灌溉技术的研究进展
        1.2.2 地下灌溉土壤水分入渗的研究进展
        1.2.3 枣树耗水需水规律及生长特性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地下渗灌灌水器的物理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2 试验过程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地下渗灌灌水器渗水过程及现象
        2.2.2 不同加工工艺对渗水孔隙率的影响
        2.2.3 不同加工工艺对吸水稳定时间和膨胀能力的影响
        2.2.4 不同加工工艺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2.2.5 各处理下地下渗灌灌水器出水量与压力的关系
        2.2.6 各处理下地下渗灌灌水器制造偏差系数
    2.3 讨论
        2.3.1 不同加工工艺对地下渗灌灌水器物理特性的影响
        2.3.2 不同加工工艺对地下渗灌灌水器水力性能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地下渗灌入渗特性及水分运移规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地下渗灌管在空气中的渗水试验
        3.1.2 地下渗灌管在土壤中的渗水试验
        3.1.3 地下渗灌入渗技术参数试验
        3.1.4 测定指标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地下渗灌灌水器工作稳定性分析
        3.2.2 地下渗灌灌水器在土壤中湿润体特征
        3.2.3 压力水头、渗水时间与累计渗水量之间的关系
        3.2.4 地下渗灌灌水器土壤水分运动模型
        3.2.5 地下渗灌灌水器入渗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3.3 讨论
        3.3.1 地下渗灌灌水器长度和压力对渗水性能和均匀度的影响
        3.3.2 地下渗灌灌水器在林果树中应用参数确定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耗水规律与作物系数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概况
        4.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3 土壤水分及气象数据监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
        4.2.2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各生育期耗水规律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影响
        4.3.2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作物耗水量和作物系数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土壤水分和枣树根系分布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区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生育期水分变化的影响
        5.2.2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根系分布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不同渗灌方式对枣树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5.3.2 不同渗灌方式对枣树根系分布的影响
        5.3.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5.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6.2.2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农艺性状的影响
        6.2.3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6.2.4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优选
    6.3 讨论
        6.3.1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6.3.2 不同渗灌方式和灌水量对枣树生长特性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地下渗灌灌水器布设方式对枣树节水增产综合效益评价
    7.1 主成分分析及评价
        7.1.1 评价指标标准化
        7.1.2 计算各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7.1.3 计算贡献率及提取主成分
        7.1.4 计算主成分评价值
    7.2 基于TOPSIS法的地下渗灌灌水器枣树综合评价
        7.2.1 TOPSIS模型建立
        7.2.2 TOPSIS模型评价的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5)不同滴灌带布置方式对黄金梨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土壤含水率
        1.3.2 新梢
        1.3.3 果实生长
        1.3.4 产量及品质
        1.3.5 气象因子
    1.4 计算公式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滴灌带布置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2.2 不同滴灌带布置方式对新梢长势的影响
    2.3 不同滴灌带布置方式对黄金梨形态指标的影响
        2.3.1 黄金梨果形指数的变化
        2.3.2 黄金梨直径日增长量的变化
    2.4 不同灌水下限和滴灌带布置方式对黄金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4.1 不同滴灌带布置方式对黄金梨产量的影响
        2.4.2 不同滴灌带布置方式对黄金梨品质的影响
    2.5 不同灌水下限和滴灌带布置方式对梨树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6)滴灌条件下梨树水分时空分布及精量灌溉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我国果园灌溉现状
        1.2.2 滴灌条件对果树生长发育、水肥利用效率研究
        1.2.3 滴灌条件下水氮时间空间分布研究
        1.2.4 灌溉决策方法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灌水计划
    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2.4.1 土壤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2.4.2 植物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4.3 气象数据
        2.4.4 计算公式
3. 不同滴灌条件对梨树生长指标的影响
    3.1 滴灌条件对梨树生长过程的影响
        3.1.1 滴灌条件对梨树新梢生长的影响
        3.1.2 滴灌条件对梨树果实生长的影响
    3.2 滴灌条件对产量品质的影响
        3.2.1 滴灌条件对梨树产量和体积的影响
        3.2.2 滴灌条件对梨树果实品质的影响
    3.3 灌溉条件的评价与选择
    3.4 总结
4. 不同滴灌条件对梨树土壤水分变化和耗水规律的影响
    4.1 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
        4.1.1 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变化
        4.1.2 滴灌布置方式条件下单次灌水土壤含水量变化
    4.2 梨树耗水规律
        4.2.1 梨树耗水量情况
        4.2.2 水分利用效率
    4.3 总结
5. 不同滴灌条件下土壤水氮时空分布差异
    5.1 土壤含水量分布变异性
        5.1.1 土壤含水量生育期内分布变异性
        5.1.2 不同点位土壤含水量分布空间变异性
    5.2 多年单行布置滴灌条件下土壤氮素空间分布
    5.3 土壤含水量代表性测点的选择及合理性验证
    5.4 总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水肥一体化下不同滴灌带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大田试验布置
    1.3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滴灌系统滴灌带水力性能
        2.1.1 水力特性曲线
        2.1.2 沿滴灌带长度方向上的滴头流量变化
    2.2 膜下滴灌玉米各生育期内相关指标
        2.2.1 全生育期不同滴头流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2.2.2 不同生育期玉米干物质质量动态变化
        2.2.3 各小区产量沿滴灌带长度变化规律
3 讨论
4 结论

(8)民勤绿洲地埋式滴灌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观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地埋式滴灌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2.2 玉米地埋式滴灌关键技术
        2.2.1 滴头流量研究
        2.2.2 滴灌带埋设深度研究
        2.2.3 滴灌带铺设间距研究
    2.3 玉米地埋式滴灌产量分析
        2.3.1 玉米穗物理指标
        2.3.2 产量分析
3 结论
4 讨论

(9)地下滴灌对紫花苜蓿生长、产量及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下滴灌理论与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试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区基本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社会经济
    2.3 地形地貌
    2.4 气象水文
    2.5 工程地质
    2.6 水文地质
第三章 地下滴灌不同灌水定额对紫花苜蓿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正交试验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紫花苜蓿水肥耦合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表

(10)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新疆春小麦产量及品质行间差异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灌溉研究进展
    2 滴灌节水的理论依据
        2.1 根系的吸收补偿能力
        2.2 保持光合速率,降低腾速率
        2.3 根系的信号调节
        2.4 提高养分吸收
        2.5 降低土壤蒸发,减少深层渗漏
        2.6 作物全生育期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差异和缺水消除后的“补偿作用”
    3 水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 水分对小麦生理代谢的影响
    5 水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6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 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新疆春小麦土壤水氮分布及行间产量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体积含水量
        2.2 土壤水分增加量
        2.3 土壤尿素氮含量
        2.4 产量、作物蒸散和水分利用效率
        2.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6 经济效益
        2.7 不同土层灌水增加量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2.8 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新疆春小麦籽粒品质特性及行间差异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面粉蛋白品质
        2.2 面粉淀粉品质
        2.3 籽粒分层蛋白品质
    3 讨论
        3.1 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春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3.2 滴灌对春小麦籽粒蛋白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新疆春小麦行间源库碳氮代谢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旗叶相对含水量和叶面积指数
        2.2 旗叶叶面积和比叶重
        2.3 旗叶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2.4 旗叶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含量
        2.5 旗叶糖氮代谢相关酶活性
        2.6 籽粒蔗糖含量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
        2.7 籽粒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
        2.8 籽粒游离态淀粉合成酶(SSS)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
        2.9 籽粒蛋白质含量
        2.10 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
        2.11 籽粒淀粉合成酶编码基因表达
        2.12 植株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率
        2.13 小麦干物质积累量
        2.14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2.15 籽粒干物质积累量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春小麦品种的产量行间差异对一管6行滴灌模式的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2.2 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
        2.3 根系干重
        2.4 伤流液量
        2.5 产量及其形态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6 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三种滴灌模式对不同行小麦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1.2 三种滴灌模式对不同行小麦品质的影响
        1.3 滴灌对籽粒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1.4 不同春小麦品种的产量行间差异在一管6行滴灌模式下的响应
    2 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 今后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研究论文
致谢

四、不同滴灌带和不同铺设间距的地下滴灌效果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高原区紫花苜蓿地埋式滴灌布设方式及高效用水研究[D]. 高凌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不同滴灌模式对梨园土壤水肥分布及果树生长影响的研究[D]. 王林林.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宁夏引扬黄灌区密植作物小麦滴灌带合理设计及布设参数优化[J]. 靳韦,陈永伟,夏学智,王昊,卜建华,杨飞,杨桂丽,马文礼. 安徽农业科学, 2021(07)
  • [4]地下渗灌入渗特性及对旱区枣树节水增产效应的研究[D]. 焦炳忠. 宁夏大学, 2020(02)
  • [5]不同滴灌带布置方式对黄金梨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王林林,吴文勇,肖娟,黄倩楠. 灌溉排水学报, 2020(05)
  • [6]滴灌条件下梨树水分时空分布及精量灌溉指标研究[D]. 黄倩楠.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水肥一体化下不同滴灌带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 王睿,李鹏,王文娥. 农业机械学报, 2019(05)
  • [8]民勤绿洲地埋式滴灌关键技术研究[J]. 李斌.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8(10)
  • [9]地下滴灌对紫花苜蓿生长、产量及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D]. 马小娟. 宁夏大学, 2018(01)
  • [10]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新疆春小麦产量及品质行间差异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理[D]. 吕钊彦.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不同滴灌带不同铺设距离地下滴灌效果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