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率断层扫描数据采集系统

电阻率断层扫描数据采集系统

一、电阻率层析成像数据采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曹建富[1](2021)在《浅层并行电法探测全场电位值反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行电法探测技术是一种以地质异常体与其周围稳定介质间的电性差异为基础进行探测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并行电法是一次供电采集测线全场电位的方法,但目前在对并行电法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大量数据没有使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物理模拟和工程应用对并行电法全场电位值反演进行研究,得到了以下认识:并行电法有两种数据采集方式:ABM法和AM法。ABM法供电次数多,全场电位数据量太大,不适宜于全场电位值反演;AM法适宜于全场电位值反演。AM法数据供电点左侧电位值不太稳定,通常均采用右侧数据进行处理。二极法是全场电位值反演,但二极反演对现场数据采集N极要求很严格,实际应用中N极不符合二极反演要求条件,无法采用此种方法;温纳三极数据应用效果好,是高密度电法常用的方法;邻源三极采用全场电位值,有效克服了远离供电极电位数据信噪比较低的弊端,提高了数据信噪比,数据量适中,适宜于全电场电位反演;全场三极法是一种多电极距的三极处理方法,提取供电点右侧任意二极电位数据,数据量远大于温纳三极。物理模拟实验表明,温纳三极法、邻源三极法、全场三极法均可以较好的反映测线剖面中的目标体位置,温纳三极法与全场三极法结果总体相当,全场三极法反映的电性变化最为精细。三维电法反演表明,采用温纳三极法、邻源三极法、全场三极法均可以较好的反映三维空间中的目标体位置,邻源三极法反演结果对浅层层状地层的分辨率较高,温纳三极法和全场三极法对目标体的位置反映较为准确。工程应用表明,二维反演采用全场三极视电阻率,三维反演采用温纳三极视电阻率,能够更客观地反映相对低阻区的分布空间,更好地解释相对富水区,指导工作面水害防治工作。图[35]表[7]参[89]

宋瑞超[2](2021)在《基岩导水裂隙带井间电阻率层析成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深地质处置是国际上公认安全可行的高放废物处置方式。甘肃北山作为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重点预选区,该地分布着大量的导水断裂带。导水断裂带是放射性核素向生物圈扩散的重要通道,潜在导水断裂带的识别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选址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断裂带的识别工作对保证生态、生命安全,推动核电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能源产业结构的转型,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论文以电阻率层析成像(ERT)技术为主要手段,重点研究井间电阻率层析成像对岩体中潜在导水断裂带的识别效果。常规电极阵列的模型分辨率较低,不能满足野外大尺度精细化成像。通常情况下,我们通过扩展阵列的种类和数量的方法来提高常规阵列的探测精度,该方法也称阵列拼接法。阵列拼接法操作简单,应用较为广泛。近年来,自动筛选阵列的算法成为阵列优化热衷的方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GF算法和CR算法。本文在分析阵列拼接法、GF算法和CR算法的理论基础上,对这三种电极优化方法进行实现。以装置系数为基础,采用阵列拼接法对井间ERT阵列进行筛选。分析电极阵列灵敏度的对称性,改进了 GF和CR算法,提高了算法的速度,测试迭代步长、排序函数和正交极限值等不同参数对CR算法的影响,得到了最佳排序函数和正交极限值的CR算法。开展了基于阵列拼接法、GF算法和CR算法的连续断裂带和非连续断裂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阵列拼接法能有效的提高常规阵列的分辨率,适用性强,但是提升效果要落后于GF和CR算法;GF算法有较少的计算时间,在优化过程的前期对模型分辨率的提高达到了媲美CR算法的效果;CR算法筛选的阵列对断裂带的识别有最佳的成像效果,但花费计算时间较长。探究了北山尺度因素对断裂带识别的影响。岩体与潜在断裂带电阻率阻值的比值较大时,会严重扭曲成像结果,这种现象会随着钻孔间距减小而加剧。增大钻孔间距会使钻孔中间成像分辨率降低,较难还原电阻率值,但这种现象会随着岩体和断裂带电阻率比值增大而缓解。最后,通过井间ERT技术在甘肃北山地区成功识别出断层破碎带,与岩石取芯结果相一致,表明井间电阻率层析技术可以在大尺度条件下实现对潜在导水裂隙带的较为精准识别。

刘轶民[3](2021)在《多种电阻率数据融合三维成像方法及工程应用》文中提出电阻率层析成像(ERT)是电法勘探的分支。由于对具有不同电阻率差异的地电体响应敏感,一直以来被广泛的应用到水文地质,岩土工程,矿产资源,环境工程、考古的探测中。其中,高密度电法探测分辨率深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对异常体分界面刻画能力较差,对竖向并排分布的异常体不能实现单独识别。由于采集方式受限,反演成像为倒梯形分布。跨孔电阻率CT探测分辨率随着跨孔间距的增加逐渐降低,在电极附近容易出现较大畸变。由于该方法采用“透视对穿”的原理,对水平并排分布的异常体分辨能力较低。由于R型测线布置的井地电阻率CT探测范围有限,对位于探测边缘的异常体没有很好的识别能力。以上各方法存在的缺点在实际应用时为不良地质的图像解译带来了极大的干扰。目前常规电阻率成像多以二维剖面为主,在实施探测时如果探测剖面过多,反演解译时需要结合剖面的具体里程位置才能对异常体的分布情况有很好的识别能力。此外,二维综合物探多通过对比不同方法探测结果实现异常体的解释,不同探测数据的关联性较弱,二维反演结果的空间直观性较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多种电阻率反演数据融合三维成像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首先针对实际工程中不良地质体的覆存状态,建立了多种地电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反演分析。总结了不同富水溶洞、孤石分布时各种ERT方法的成像特征。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电阻率反演数据两两组合进行融合成像。通过数值模拟发现,ERT方法对具有不同物性差异的地电体响应敏感,但各种方法均存在成像缺陷。通过反演数据融合可以显着提高单种方法对异常体的刻画能力,使得不良地质体的定位更加准确。(2)笔者所在课题组选用了一块空地,开展了室外模型试验。通过装满水的铁桶模拟溶洞分布,验证数据融合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可行性。通过室外试验发现,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得到的结论相互吻合,验证了通过数据融合成像可以更加准确刻画异常体的分布。该方法对浅层多个并排分布的地电体具有很好的识别能力。(3)针对二维探测剖面异常体的可视性、数据关联性较差的问题。建立了隧道内部和地表两套二维数据的三维坐标转换公式,将同一工程背景下不同位置的二维探测剖面的反演数据归至同一坐标系下实现三维成像,提高了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使得成像结果更为直观;其次分析了三维成像方法的成像效果并探讨了该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4)结合湖南湘西大坝隧道突涌水、大连地铁孤石探测项目,开展了三种电阻率层析成像研究。通过对比单种方法和反演数据融合以后的图像特征可知,反演数据融合弥补了以住凭借经验对不同物探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的不足,使得不同物探数据对同一目标体的综合刻画更为准确。提高跨孔电阻率CT在孔附近成像较差的问题,减少了电极附近的假异常体分布,提高了高密度电法在竖向的分辨率和跨孔电阻率CT法在横向的分辨率,增强了高密度电法对于异常体边界的识别能力,增强了井地电阻率CT在外围低敏感区域的成像能力。另外,通过三维坐标转换公式实现了融合后二维探测数据的三维成像,使得相应探测结果解释变得更直观,更全面。通过在湖南湘西隧道项目和大连地铁孤石探测的应用证明,该方法能够克服单种ERT成像缺陷,更为准确地圈定了异常体的分布范围,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关键的技术指导。最后,笔者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讨论总结了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成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展望。

刘唱[4](2020)在《基于电阻率层析成像的木材缺陷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大量的木材资源,但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却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树木的生长过程中,由于内部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导致其存在真菌感染、节子、缺陷等不同的健康问题,严重制约了木材的高效利用。此外,当环境温度有所差异时,树木内部微生物活动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树木病变的速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采用合适的检测技术可以提高木材缺陷的检测能力,当木材具有腐朽或者缺陷等病变时,电阻率法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探究环境温度对木材电阻率以及缺陷的影响规律。本文分析了不同环境温度下,缺陷木材电阻率的变化,建立了基于方位搜索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的图像重建模型,并构建了环境温度-木材电阻率关系模型。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本研究首先将采集的电阻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转换为电阻率数据,再将电阻率数据进行曲率修正,接着建立网格模型确定参估点属性,将方位搜索法引入反距离加权插值法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的改进反距离加权插值算法的木材缺陷检测模型。改进后模型的仿真图像缺陷与真实缺陷的图像交并比为60.04%,这一值比改进前提高了5%,改进后模型仿真缺陷中心偏移率为0.81%。改进后的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充分考虑了参估点的位置信息,能更准确的预测缺陷木材的缺陷信息。(2)研究了环境温度和木材电阻率的关系,当木材的含水率保持不变时,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木材样本的电阻率均呈上升趋势,木材电阻率和温度呈负相关,绝对系数R2=0.9,二者相关性显着(P<0.05)。木材缺陷位置的电阻率为健康位置电阻率的3-5倍,随着温度的降低,这一差距变得更加明显,并且不同种木材的电阻率差异较大。

高武平,闫成国,张文朋,王志胜[5](2020)在《电阻率层析成像在沉积区隐伏断层探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电阻率层析成像是开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的方法之一。本文以天津蓟运河断裂探测为例,对电阻率层析成像在沉积区隐伏断裂探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野外施工中采取了多项针对性措施,获得了较可靠的电阻率层析成像剖面;在详细分析测区钻孔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剖面的地质解释,并与浅层人工地震结果进行了对比。探测结果显示,蓟运河断裂为一条第四系断裂并表现出一定的分段性,北段最浅上断点深达25m,为一条晚更新世活动断层,南段为55m左右,是一条中更新世中晚期断层。本次探测工作表明,利用电阻率层析成像在沉积区进行隐伏断层探测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徐冬[6](2020)在《电阻率层析与水力层析数据融合成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文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物理学与水文地质学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学科,该学科目标是运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有效应对水文地质学领域亟需的地下非均质性结构精细表征、水力学参数大范围定量计算、土壤及地下含水层物理化学过程监测等关键课题。地球表层关键带是复杂的非均质的近地表环境,在该薄层区域内岩石、土壤、水、大气以及生物发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调节着自然生态环境,决定维持生命资源的可利用性。水文地球物理学所提供的地下时空信息将有助于关键带多尺度-多组分-多过程的耦合模型研究,由物性信息向其他相关学科信息定量转化,这一新的多学科交叉体系打破了传统地球物理单一的地质结构解译模式,更加强调多源多场数据的信息融合成像。国际上已将水文地球物理学作为地球表层关键带生态环境研究不可或缺的方法技术。地层结构精细化表征是水文地质学模拟计算的先验条件和关键因素,相比于传统上基于地质统计学的概念化地层模型,地球物理非侵入式探测方法能够刻画出更加精细的地层空间分布及非均质性特征。本论文旨在进一步研究电阻率层析成像法(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ERT)用于非均质性地下含水层探测识别的方法有效性及其不确定性分析。以室内砂箱实验为研究对象,构建实验室尺度的复杂非均质含水层结构,依据地层结构的相关性尺度统计特征进行优化电阻率法的电极布设方式,从而减少冗余的探测排列和数据采集时间。同时,为了克服砂箱尺度四周绝缘性的边界条件,创新性地提出了实验室尺度的改进单极-单极观测装置形式,以铜线建立了二维尺度下的等电位参考边界,以此对不同非饱和状态下的复杂地层结构进行电性探测及观测电位的反演解译。探测结果表明电阻率层析成像法在该种观测装置形式下能够更好地精细识别出含水层的非均质性,相应的估计不确定性大大降低;并且在不同饱和状态下获得的电阻率模型与含水量决定的地层各向异性特征理论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与相关性。不同于传统地球物理式钻孔验证,本文提出以估计的电阻率模型结果作为验证模型进行正演模拟,与非相关的独立性电阻率扫描测量电位数据呈现出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同时验证了连续线性估计反演算法(Successive Linear Estimator,SLE)的有效性以及模型参数估算的准确性。因此,实验室尺度的电阻率层析成像联合连续线性估计是刻画复杂非均质性含水层的重要且有效、经济的探测方法之一。传统水文地质方面,在非均质含水层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研究中,最主要的难点是详细刻画含水介质的渗透系数非均质性。文中砂箱抽水实验和溶质运移实验结果均表明含水层的非均质性控制着水流及污染物的迁移。水力层析扫描技术(Hydraulic Tomography,HT),类似于电阻率层析成像,通过对多次抽水试验时不同观测位置井中的不同深度水位波动数据来反演重构非均质含水层渗透系数的空间分布规律,室内砂箱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水位观测数据和抽水实验次数的增加,水力层析反演精度逐渐提高,参数估计的不准确性也同时相应降低。然而在实际野外水文地质调查中,分层抽水、大范围多井抽水、多深度压力传感器测量极难实现,成本高难度大。因此,需要合理地将地球物理场信息纳入水文地质模型中作为先验信息或约束信息。本文提出的电阻率层析和水力层析水文地球物理数据融合方法切实可行,以少数水文地质井中的样本数据和电导率观测值进行双对数线性拟合,获得总体上较为概括的岩石物理学关系模型,忽略原位尺度本构物性方程的空间变异性,将电性信息转化为渗透系数场;再以变差函数分析从电性模型中获得表征空间相关性的协方差函数估计。以此转换的渗透系数场和协方差函数作为水力层析的先验信息,再经少量水头数据校正渗透系数参数模型,能够获得较好的渗透系数估计场,即使是在没有观测水位数据的区域。实验结果表明该先验信息包含了地层、边界、层间变异性、渗透系数相对大小等多种信息,少量的抽水试验和水文观测数据就能够获得较好的参数估计场。理论数值模拟实验也同样验证了该融合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从渗透率和电导率模型本征分析上确定了两种参数场间复杂相关关系。

姜勇[7](2020)在《基于电阻率层析成像的水泥基材料的渗透监测》文中指出混凝土结构是最主要的建筑结构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对建筑结构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渗漏问题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难以得到保障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对混凝土结构实施渗漏监测至关重要。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简称ERT)是一种新兴的无损监测技术,具有成本低、可视化、非侵入、无辐射和操作便捷等优点,在混凝土结构的渗漏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ERT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例如:1)目前对ERT敏感场的研究多采用二维模型,很少使用三维模型进行分析。2)对ERT传感器系统进行优化及确定最优激励模式时缺乏对信噪比、测量精度等指标的分析。3)ERT技术在混凝土结构检测方面的应用多为对损伤监测的研究,缺乏渗透监测的应用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以ERT技术在混凝土结构渗漏监测中的应用为工程背景,依据仿真结果和试验数据对ERT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各图像重建算法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系统分析了各算法的成像原理,并基于COMSOL软件建立了复杂程度不同的仿真模型,通过COMSOL with MATLAB利用各算法对所建模型进行仿真成像,结果表明:在各算法中,共轭梯度算法能最好的还原各仿真模型的实际情况。(2)ERT技术二维模型的局限性分析。通过建立ERT传感器的二维和三维仿真模型对“边缘效应”的量化研究表明ERT敏感场的分布范围远大于电极高度包含的空间范围,故二维模型关于“边缘效应”不存在的假定并不合理;同时,采用二维仿真会导致能量损失严重,故二维仿真的测量结果存在较大误差,而三维仿真结果更为接近实测数据。(3)ERT三维敏感场“软场”性质研究。从电势、电压数据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离散介质位置、含量、电导率等对ERT敏感场分布的影响,并获悉ERT三维敏感场“软场”特性的规律:ERT敏感场即使在均匀场中也非均匀分布,激励电极附近的灵敏度最高,与激励电极距离越大灵敏度越低;离散介质的含量、所处位置灵敏度的绝对值、与连续介质电导率的差值越大,对电势、电压数据的影响越大,即对敏感场分布的影响越大。(4)ERT系统最优激励模式的确定。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型对ERT系统的各激励模式做了详尽的分析,研究表明:相对激励模式相对于其它激励模式获取的有效数据极少,难以求解逆问题,故应尽量避免采用相对激励模式;相邻激励模式能获取最多的有效数据,对逆问题的求解最为有利;准对角激励模式为最优激励模式。(5)三维ERT传感器的优化设计。基于敏感场分布的均匀性、有效数据量、信噪比、测量精度、敏感性等指标深入研究了电极排列、电极数目、电极形状、电极尺寸等因素对ERT系统测量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等间距电极排列系统的测量精度远高于不等距电极排列系统,成像效果明显优于不等距电极排列系统;除有效数据量外,其他性能指标均随电极数量的增加而变差,故8电极、12电极和16电极系统最为适宜成像;矩形电极总体上的性能优于点电极,故采用矩形电极更有利于图像重建;增加电极高度或宽度能够改善敏感场分布的不均匀性,但也会导致敏感场分布范围或旁路作用增大的劣势;增加电极高宽比有利于提高ERT系统的测量精度,最终经大量试验确定最优电极尺寸宽为0.6L,高宽比为2。(6)探究了ERT技术对水泥基材料的渗透监测效果。基于优化后的电阻率层析成像系统对水在水泥基材料中的渗透进行了不同时间段的成像观测,试验结果表明:ERT技术既能监测到水泥基材料内部的水源位置、大小和形状,也能很好的确定材料内部被水侵蚀的区域。同时基于Richards方程对完全相同的水泥基材料试块进行了渗透的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孙世栋[8](2020)在《基于ERT的混凝土探测成像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土结构在服役期间,在环境侵蚀、材料老化、荷载效应及人为或自然的突变效应等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将产生损伤累积,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无法得到保障。对结构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是解决问题的技术途径。电阻层析成像技术(ERT,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是基于被测物体导电介质分布的一种检测技术,具有低成本、非侵入、可视化、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其在结构的监测预警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由于混凝土结构的非良导体特性,导致ERT技术应用相对困难,为实现ERT技术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本文从成像算法、系统搭建、混凝土导电性能改良等方面做了一定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确定ERT成像最优算法。根据ERT的基本原理,对ERT数学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进行理论推导,正问题的求解是逆问题求解的基础,也是图像反演成像的基础,基于COMSOL软件,对正问题采用有限元求解。根据灵敏度理论,探究线性反投影算法、灵敏度系数法、Landweber迭代算法、牛顿-拉夫逊算法以及共轭梯度算法的成像优劣,通过COMSOL with MATLAB进行仿真试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共轭梯度算法成像质量最优。(2)ERT混凝土测试系统搭建。在NI虚拟模块化仪器基础上,基于PXI平台,搭建了一套适合混凝土结构信号采集的测试系统。该测试系统以恒定电流作为激励源,采用相邻激励模式,对16个均布在混凝土结构内的埋入式方形电极进行电流激励,获取边界电压数据,用以图像重建。(3)改良混凝土非良导体特性,提高测试系统采集精度。混凝土材料导电性能差,为了优化混凝土试块的导电性能,本文通过内掺碳纤维的方式,设计正交试验,研究碳纤维掺量,碳纤维长度以及水灰比对掺碳纤维混凝土导电性能的影响,以制备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内掺碳纤维的混凝土试块。试验结果表明:水灰比为0.5,碳纤维长度为7mm,碳纤维掺量为0.6%的配合比为最优方式。(4)混凝土ERT技术成像试验研究。基于ERT探测成像系统,对混凝土试块的内部损伤进行了成像试验,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电极形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方形电极较球形电极产生的敏感场更加均匀,对成像质量的贡献度大;其次,设计了柱式、梁式、板式裂缝成像试验,为探究掺入碳纤维后对成像质量的影响,设计普通混凝土和掺入碳纤维的混凝土的对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掺入碳纤维后的混凝土试块的导电性能提高,可以保证对混凝土结构内部损伤状态的长时间的监测,提高了混凝土试块的成像质量,且ERT技术可实现对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的监测;再次,设计了混凝土受热成像试验,分别对混凝土试块的中心、单边侧及双边侧加热,观测混凝土内温度分布成像效果,试验结果表明:ERT可以应用于混凝土结构的受热温度变化监测,可以反映出结构受热后的变化状态;最后,设计多层电极孔洞成像试验,试块等间距排布三层电极阵列,分别对每一层成像,试验结果表明:ERT可以实现多层电极的损伤成像。

陈蒙蒙[9](2020)在《导电混凝土损伤检测电阻层析成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混凝土健康检测和监测技术对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电阻层析成像技术(ERT,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是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新兴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具有成本低、便于携带、成像速度快、非倾入等诸多优点,在混凝土损伤检测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的混凝土导电性能较差,限制了电阻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对混凝土本身的导电性进行相关研究,编写适用的ERT图像重建算法并进行计算机模拟和实验验证。主要工作如下:(1)对混凝土的导电性能进行相关研究,通过掺入石墨等导电材料增加混凝土的导电性,配制具有良好导电性的混凝土,为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2)对电阻层析成像技术的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研究,采用有限元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电阻层析成像技术的正问题进行计算机模拟和建模计算,通过选取不同参数条件(边界条件、剖分精度)进行模拟对比,确定最优正问题模拟参数。(3)对电阻层析成像技术的图像重建算法进行探索研究,基于EIDORS开源代码在MATLAB平台上自主编写反问题求解和图像重建算法,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对算法进行功能验证。本文同时编写了重建图像质量评价软件以对图像重建效果进行评价。(4)提出对重建图像添加透明度并叠加的图像二次处理方法,编写图像二次处理程序,该程序可以实现对未知分布场域的电阻率分布情况准确成像。(5)搭建了电阻层析成像数据采集系统。(6)探究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对混凝土内部损伤的动态检测能力,基于本文搭建的数据采集系统,对配制的导电混凝土的裂缝损伤、孔洞损伤进行实验,利用本文编写的图像重建算法进行图像重建。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搭建的电阻层析成像数据采集系统和图像重建算法对混凝土的裂缝和孔洞进行有效的检测,本文提出的图像二次处理方法可以显着提高图像质量和准确度。

周官群[10](2020)在《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阶段为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盾构法施工已在我国城市地铁建设中运用比例高达70%以上。然而由于城市地质环境复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阶段地面塌陷、孤石等原因,造成地质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其引发的地质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地质安全隐患已成为制约我国轨道交通安全、高效建设的主要因素,是一项亟待解决的工程难题。城市地质隐患主要包含地下空洞和孤石两大类。地下空洞会导致地面塌陷,威胁人身财产安全;而地下孤石会磨损盾构机刀盘,影响隧道盾构机的施工进度。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由于具备经济、快速、无损等特点,在轨道交通地质隐患的探查及监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下空洞和孤石等地质隐患探测精度要求高,而且城市地面地球物理场探测的干扰大,因而极具挑战性。同时,单一地球物理场探测效果不确定性很大,也难以满足城市浅层地球物理精准探测的要求。本文提出一种多钻孔和地面同步布置的三维并行电法观测系统,该观测系统包括地面高密度电阻率三维测量的电极组以及多个钻孔中的垂直电极排列,形成地面和孔中全方位的三维观测系统,覆盖范围更广,数据信息量更大。地面高密度电阻率三维成像(CT)并同步多孔三维跨孔电法CT探测,有效提高了电法CT的纵向分辨率。该观测系统同样用于三维跨孔地震CT观测,实现了轨道交通沿线地质隐患多孔(大于3孔)、大间距(大于20m)三维地震CT和三维电法CT快速诊断,实现了城市地质隐患的精细结构探测。利用上下两个平行对偶发射线圈,发展了一套地面瞬变电磁数据的校正处理方法。该装置可有效减少发射接收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所引起的互感,提高信噪比,减小了地面各类管线和金属强感应体对瞬变电磁数据的影响,增强了目标异常体信号的响应特征,将瞬变电磁探测的盲区由正常的20m提升至在2m以内,显着提高了瞬变电磁法在城市轨道交通地质隐患探测中的应用效果。针对地下空洞和孤石的地球物理场异常特征,本文最后发展了一套基于浅层地震法、直流电法、电磁法及三维跨孔类方法的综合地球物理诊断技术。自主开发了一套适合城市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勘探诊断系统。论文在整理中国大陆城市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进行沿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类型的分区、分类与精细表达,总结出目前轨道交通沿线造成塌陷、孤石灾害源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其准确性与可靠性通过本文地震、直流电阻率三维数值模拟及实验室试验得到进一步验证。在自主开发了一种浅层地震、直流电法、瞬变电磁一体化的多地球物理场勘探系统及三维成像软件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地面浅层地震、直流电法以及多通道瞬变电磁进行多地球物理快速普查,进而通过三维电阻率跨孔CT或三维地震波跨孔CT法对地质隐患进行精准定位,形成适合轨道交通沿线地质隐患探查的快速、可靠、智能的多地球物理场专家诊断分析系统。该系统目前已在合肥、绍兴、厦门等新型城市的地质隐患探查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地质隐患探查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二、电阻率层析成像数据采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阻率层析成像数据采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浅层并行电法探测全场电位值反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法勘探方法
        1.2.2 直流电法反演方法
        1.2.3 并行电法数据反演方法
        1.2.4 主要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并行电法及全场电位值反演
    2.1 并行电法
        2.1.1 并行电法技术概述
        2.1.2 并行电法数据采集方式及其对比
    2.2 常规AM电法反演电阻率计算时存在的问题
        2.2.1 AM法左右侧数据选择问题
        2.2.2 二极法电阻率计算存在的问题
        2.2.3 温纳三极电阻率计算存在的问题
    2.3 基于并行电法常规电阻率计算问题的改进
        2.3.1 全场三极右法电阻率计算
        2.3.2 邻源三极右法电阻率计算
    2.4 全场电位值反演原理和方法
3 物理模拟实验
    3.1 野外实验采集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场地概况
        3.1.3 实验设备
        3.1.4 现场布置及设备参数设置
    3.2 电阻率计算改进装置类型影响效果研究
    3.3 反演处理改进装置类型影响效果研究
        3.3.1 反演研究预准备工作
        3.3.2 改进后全场电位值对2D反演影响效果研究
        3.3.3 改进后全场电位值对3D联合反演影响效果研究
    3.4 反演处理测线影响效果研究
4 工程应用实例
    4.1 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
        4.1.1 工作面概况
        4.1.2 工作面地质条件
    4.2 现场探测布置
    4.3 电法探测成果分析
        4.3.1 二维电法探测结果
        4.3.2 三维电法探测结果
    4.4 电法探测结果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基岩导水裂隙带井间电阻率层析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研究现状
        1.2.2 导水断裂带识别研究进展
        1.2.3 高密度电法阵列优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
    2.1 直流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
        2.1.1 均匀介质中的电流场
        2.1.2 灵敏度函数的物理意义
    2.2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常用阵列
        2.2.1 地表高密度阵列介绍
        2.2.2 井间高密度阵列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2.5维电阻率法模拟原理
    3.1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2.5维正演原理
    3.2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反演原理
        3.2.1 基于光滑约束的最小二乘反演
        3.2.2 鲁棒反演(Robust Inversion)
        3.2.3 反演结果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密度电法勘察查阵列优化
    4.1 模型分辨率的概念
    4.2 阵列优化方法
        4.2.1 阵列拼接法
        4.2.2 GF(Goodness Function)算法
        4.2.3 CR(Compare Resolution)算法
        4.2.4 基于对称灵敏度的GF和CR算法的实现
        4.2.5 合成模型测试
    4.3 优化阵列的断裂模型数值模拟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不同优化方法阵列的选取
        4.3.3 优化结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井间高密度电阻率法的现场试验
    5.1 工程内容概况
        5.1.1 研究区概括
        5.1.2 试验概况
    5.2 现场尺度的数值模拟试验
    5.3 野外试验组一
        5.3.1 试验参数
        5.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5.3.3 试验结果
    5.4 野外试验组二
        5.4.1 试验参数
        5.4.2 数据采集与处理
        5.4.3 试验结果与钻孔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参与项目及所获奖项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多种电阻率数据融合三维成像方法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阻率层析成像研究现状
        1.2.2 数据融合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多种电阻率反演数据融合三维成像理论研究
    2.1 电阻率层析成像基本理论
        2.1.1 电阻率层析成像基本原理
        2.1.2 电阻率层析成像正反演理论
        2.1.3 数据采集方式及装置类型
    2.2 反演数据融合及插值方法
        2.2.1 数据融合方法选择
        2.2.2 插值方法选择
    2.3 二维探测成果的三维成像转换方法
        2.3.1 地表探测结果的三维成像方法
        2.3.2 隧道探测结果的三维成像方法
    2.4 软件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维ERT反演数据融合数值模拟分析
    3.1 单异常体地电模型
        3.1.1 位于高密度电法探测边缘的单异常模型
        3.1.2 位于跨孔电阻率CT孔附近的单异常模型
        3.1.3 位于井地电阻率CT探测边缘的单异常模型
    3.2 水平并排分布的两异常体地电模型
        3.2.1 两个高阻孤石异常体分布
        3.2.2 两个低阻溶洞异常体分布
    3.3 竖直并排分布的两异常体地电模型
        3.3.1 两个高阻孤石异常体分布
        3.3.2 两个低阻溶洞异常体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拟溶洞模型的室外试验分析
    4.1 试验方案及测线布置方式
    4.2 探测结果分析
        4.2.1 位于井地边缘的单个溶洞
        4.2.2 竖直并排分布的溶洞模型
        4.2.3 水平并排分布的溶洞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应用分析
    5.1 湖南湘西大坝隧道岩溶探测
        5.1.1 工程概况
        5.1.2 物探实施方法
        5.1.3 探测结果分析
        5.1.4 探测结果讨论
    5.2 大连地铁TBM前方孤石探测
        5.2.1 工程概况
        5.2.2 物探实施方案
        5.2.3 探测结果分析
        5.2.4 探测结果讨论
    5.3 ERT应用效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的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电阻率层析成像的木材缺陷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木材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原理
    2.1 木材的电导性传播规律
    2.2 电阻率层析成像理论
        2.2.1 电阻率层析成像的原理
        2.2.2 电阻率层析成像系统简介
    2.3 木材含水率的测量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树木模型的数据预处理
    3.1 环境信息采集
    3.2 电阻及电阻率数据采集
        3.2.1 电阻数据采集
        3.2.2 电阻率数据的采集
    3.3 基于树木模型的电阻率数据预处理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改进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的图像重建模型
    4.1 空间插值法的介绍
    4.2 网格节点属性的获取
        4.2.1 网格节点坐标
        4.2.2 节点的选择
    4.3 反距离加权插值算法简介
        4.3.1 反距离加权插值算法原理
        4.3.2 反距离加权插值算法实现
    4.4 方位搜索法
    4.5 基于改进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的木材缺陷识别模型
    4.6 木材缺陷图像重建模型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环境温度与木材缺陷识别模型的关联性分析
    5.1 环境温度与木材电阻率的关联关系分析
        5.1.1 不同环境温度下样本木材的电阻率数据分析
        5.1.2 不同环境温度下样本木材的电阻率变化性分析
    5.2 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木材缺陷识别
    5.3 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木材缺陷识别模型性能分析
    5.4 不同种木材样本的仿真缺陷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电阻率层析与水力层析数据融合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键带水文地球物理学研究现状
        1.2.2 非均质含水层水力层析成像研究现状
        1.2.3 电阻率层析成像法正反演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砂箱实验(ERT、HT、溶质运移)
        1.3.2 非均质含水层的电阻率层析与水力层析融合
        1.3.3 数值实验与理论模型分析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正演理论与层析成像法
    2.1 地下水流模型及其正演理论
        2.1.1 水流流控制方程
        2.1.2 溶质运移方程
    2.2 稳定电流场模型及其正演理论
        2.2.1 稳定电流场
        2.2.2 等价变分问题及有限单元法
    2.3 层析成像反演理论
        2.3.1 随机过程表征
        2.3.2 二阶本征假设及克里金估计
        2.3.3 基于地质统计学的连续线性估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内砂箱实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3.1 砂箱实验装置
        3.1.1 室内物理实验砂箱设计
        3.1.2 人工模拟非均质含水层
    3.2 抽水及溶质运移实验
        3.2.1 抽水实验
        3.2.2 溶质运移
    3.3 跨孔电阻率层析成像实验
        3.3.1 改进的单极-单极测量装置
        3.3.2 电阻率层析时移监测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数据资料反演分析
    4.1 含水层的水力层析与电阻率层析成像
        4.1.1 水力层析成像
        4.1.2 电阻率层析成像
    4.2 先验信息影响的讨论
    4.3 反演结果独立性实验验证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阻率层析与水力层析数据融合成像
    5.1 渗透系数模型与溶质运移模拟
        5.1.1 渗透系数模型
        5.1.2 溶质运移模拟
    5.2 水文地球物理数据融合
        5.2.1 数据融合方法
        5.2.2 电性结构的统计分析
        5.2.3 电阻率层析与水力层析数据融合结果分析
    5.3 模型验证
        5.3.1 独立性抽水实验
        5.3.2 溶质运移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论数值模拟研究与岩石物理学模型探讨
    6.1 饱和含水层数据融合
        6.1.1 参考模型
        6.1.2 数据融合模拟
    6.2 岩石物理模型探讨
        6.2.1 渗透率模型
        6.2.2 电导率模型
        6.2.3 电导率模型与渗透率预测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电阻率层析成像的水泥基材料的渗透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渗透监测方法及其发展现状
        1.2.1 水泥基材料的水分传输形式
        1.2.2 渗漏监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3.2 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ERT成像系统基本原理和算法研究
    2.1 引言
    2.2 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的数学物理基础
        2.2.1 ERT技术的数学基础
        2.2.2 ERT技术的物理基础
        2.2.3 ERT技术的数学模型
        2.2.4 ERT技术的边界条件
        2.2.5 ERT技术的正问题
        2.2.6 ERT技术的逆问题
    2.3 ERT系统构成设计
        2.3.1 ERT技术的传感器设计
        2.3.2 ERT技术的激励信号设计
        2.3.3 ERT技术的数据采集设计
        2.3.4 ERT技术的图像重建设计
    2.4 ERT技术的成像算法
        2.4.1 迭代算法
        2.4.2 非迭代算法
        2.4.3 各算法的成像效果对比
    2.5 ERT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6 小结
第三章 ERT三维敏感场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COMSOL有限元建模
        3.2.1 COMSOL Multiphysics物理场仿真软件简介
        3.2.2 三维ERT系统正问题的有限元求解分析
        3.2.3 ERT传感器二维场的局限性
        3.2.4 边缘效应
        3.2.5 电压数据提取编程
    3.3 优化指标
    3.4 ERT敏感场软场性质的研究
    3.5 激励模式对敏感场的影响
        3.5.1 不同激励模式的独立测量数
        3.5.2 各激励模式的仿真研究
    3.6 电极尺寸结构对敏感场的影响
        3.6.1 电极排列方式对敏感场的影响
        3.6.2 电极数目对敏感场的影响
        3.6.3 电极形状对敏感场的影响
        3.6.4 电极尺寸对敏感场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基于ERT技术的水泥基材料的渗透试验研究
    4.1 水泥基材料的渗透理论
    4.2 非饱和水泥基材料的渗透模拟
    4.3 非饱和水泥基材料的渗透试验研究
        4.3.1 试验材料及准备
        4.3.2 试块制备及养护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基于ERT的混凝土探测成像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1.3 ERT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ERT技术理论基础
    引言
    2.1 ERT技术理论分析
        2.1.1 ERT的基本原理
        2.1.2 ERT的物理模型
        2.1.3 ERT的边界条件
        2.1.4 ERT的数学基础与模型
    2.2 ERT的正逆问题
        2.2.1 ERT的正问题
        2.2.2 ERT的逆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ERT测试系统及图像重建
    引言
    3.1 ERT测试系统组成
    3.2 ERT测试系统信号获取模块
        3.2.1 ERT系统激励单元
        3.2.2 ERT系统电极阵列单元
        3.2.3 ERT系统数据采集及处理单元
    3.3 ERT系统图像重建模块
        3.3.1 ERT图像重建理论基础
        3.3.2 ERT图像重建算法
        3.3.3 ERT图像重建用户界面设计
        3.3.4 ERT重建算法评价
    3.4 图像仿真模拟
        3.4.1 不同算法的仿真试验
        3.4.2 不同算法的实时性分析
        3.4.3 不同算法的图像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掺碳纤维混凝土电阻率试验研究
    引言
    4.1 内掺碳纤维的混凝土导电机理
    4.2 内掺碳纤维混凝土试件制备
        4.2.1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设备
        4.2.2 试件制备及养护方式
        4.2.3 试验电极的选择
    4.3 内掺碳纤维的混凝土试验研究
        4.3.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4.3.2 正交试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凝土ERT技术成像试验研究
    引言
    5.1 ERT电极形状设计
        5.1.1 ERT电极形状选择
        5.1.2 ERT电极形状模拟
        5.1.3 ERT电极形状试验
    5.2 ERT多层电极设计
        5.2.1 ERT多层电极排布形式
        5.2.2 ERT多层电极激励及测量方式
        5.2.3 ERT多层电极图像重建方式
    5.3 混凝土裂缝损伤成像试验研究
        5.3.1 试验方案设计
        5.3.2 试验材料及试块制备
        5.3.3 试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5.4 混凝土受热成像试验研究
        5.4.1 试验方案设计
        5.4.2 试验材料及试块制备
        5.4.3 试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5.5 多层电极混凝土孔洞成像初步
        5.5.1 试验方案设计
        5.5.2 试验材料及试块制备
        5.5.3 试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导电混凝土损伤检测电阻层析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混凝土结构健康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电阻层析成像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导电混凝土制备及其导电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仪器
    2.4 导电混凝土试件制备
    2.5 电阻率测试
    2.6 实验结果及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及其正问题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ERT系统的构成
    3.3 ERT技术原理
    3.4 ERT正问题描述与有限元求解
    3.5 ERT正问题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3.6 本章小结
4 ERT反问题描述及图像重建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ERT反问题描述
    4.3 ERT反问题求解方法
    4.4 基于EIDORS的 ERT图像重建算法研究
    4.5 图像重建算法质量评价标准
    4.6 反问题求解及图像重建算法的数值模拟验证
    4.7 不同激励条件下的ERT反问题模拟研究
    4.8 数据缺失情况下的ERT反问题模拟研究
    4.9 图像二次处理算法研究
    4.10 本章小结
5 导电混凝土的ERT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ERT系统搭建
    5.3 混凝土损伤实验研究
    5.4 本章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轨道交通地质隐患类型
        1.1.1 土洞塌陷地质灾害
        1.1.2 地下孤石地质灾害
    1.2 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探测方法研究进展
        1.2.1 土洞塌陷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研究进展
        1.2.2 地铁隧道地层孤石的地球物理场探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多地球物理场探测基本理论
    2.1 多地球物理场响应关键信号特征技术研究
        2.1.1 地面地震探测技术
        2.1.2 地面并行直流电法
        2.1.3 地面瞬变电磁方法
        2.1.4 地震波跨孔CT探测技术
        2.1.5 电阻率跨孔CT探测技术
    2.2 多地球物理场响应快速诊断模式的技术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轨道交通地质隐患数值模拟
    3.1 孤石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3.1.1 孤石模型的地震波跨孔CT模拟
        3.1.2 孤石模型的电阻率跨孔CT模拟
    3.2 土洞/溶洞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3.2.1 土洞/溶洞模型的地震波跨孔CT模拟
        3.2.2 土洞模型的电阻率跨孔CT模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地球物理场探测物理模型试验
    4.1 弹性波跨孔CT水槽模型试验
    4.2 电阻率跨孔CT水槽模型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地球物理场诊断技术应用
    5.1 地下人防空洞隐患多地球物理场快速诊断探测
        5.1.1 概况
        5.1.2 多地球物理场快速诊断技术路线
        5.1.3 现场探测布置
        5.1.4 现场施工的工艺
        5.1.5 探测成果与资料解释
    5.2 地下土洞、溶洞隐患探测
        5.2.1 工程概况
        5.2.2 地面多地球物理场快速普查
        5.2.3 多物理场跨孔CT探测
    5.3 地面、跨孔多地球物理场探测孤石
        5.3.1 地质概况
        5.3.2 地面多地球物理场快速普查
        5.3.3 多物理场跨孔CT探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地球物理场专家分析系统
    6.1 地面快速扫描系统
        6.1.1 地面浅层地震快速扫描系统
        6.1.2 地面多通道瞬变电磁快速扫描系统
    6.2 多地球物理场勘探系统
        6.2.1 多地球物理场勘探系统组成
        6.2.2 多地球物理场勘探常用测试方法及主要技术参数
        6.2.3 多地球物理场勘探跨孔CT探测
    6.3 多地球物理场专家分析软件系统
    6.4 勘探系统其他应用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电阻率层析成像数据采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浅层并行电法探测全场电位值反演研究[D]. 曹建富.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基岩导水裂隙带井间电阻率层析成像研究[D]. 宋瑞超. 山东大学, 2021(12)
  • [3]多种电阻率数据融合三维成像方法及工程应用[D]. 刘轶民. 山东大学, 2021(12)
  • [4]基于电阻率层析成像的木材缺陷检测研究[D]. 刘唱.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5]电阻率层析成像在沉积区隐伏断层探测中的应用[J]. 高武平,闫成国,张文朋,王志胜. 物探与化探, 2020(06)
  • [6]电阻率层析与水力层析数据融合成像研究[D]. 徐冬.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7]基于电阻率层析成像的水泥基材料的渗透监测[D]. 姜勇. 济南大学, 2020
  • [8]基于ERT的混凝土探测成像监测技术研究[D]. 孙世栋. 济南大学, 2020(01)
  • [9]导电混凝土损伤检测电阻层析成像技术研究[D]. 陈蒙蒙.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D]. 周官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标签:;  ;  

电阻率断层扫描数据采集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