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视频实时传输中的流控制研究

多路视频实时传输中的流控制研究

一、多路视频实时传输中的流量控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靳璐[1](2021)在《智融标识网络中基于乱序优化的多径多协议传输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互联网在服务质量、管控能力以及安全性、可扩展性等方面正面临挑战,因此各种演进式或革新式的新型架构被提出。为了解决各种新型架构过渡融合的难题,智融标识网络通过将网络中的异构资源进行智慧融合,实现适配服务需求的协同调度。在网络组件层,利用多接口和多种协议栈实现数据包的多路径传输,搭建多路径跨协议传输体系模型,旨在实现带宽聚合以提升系统的网络资源利用率和传输效率。然而,由于不同路径的性能固有差异与动态变化,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极易发生乱序,导致收端缓存堵塞,吞吐量降低,实现高效传输的目标变得困难。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慧融合的新型路由交换设备研究与验证”项目(2018YFE0206800),提出了一种轻量级的数据包延迟可编程调度(DelayProgrammable Scheduler,DPS)机制,旨在有效地改善智融标识网络下多路径跨协议系统中的数据包乱序问题。具体地,使用虚拟网络设备,在靠近接收端的边缘交换设备上搭建一个虚拟网络环路来传输需要被调度的数据包,然后,基于链路的实时性能或数据包携带的连接状态信息,动态地制定分组转发策略,将调度分组转发至网络环路或接收端,最后,采用特定的加权算法,自适应地控制在虚拟环路中传输的数据包数量,实现最佳的乱序改进与传输性能提升。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分析了基于不同协议层次实现多路径并行传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数据传输调度机制的发展现状与主要趋势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标与意义。随后,展开介绍了方案涉及的关键技术,并深入分析了智融标识网络下多径多协议传输面临的关键问题与难点,进一步探究了传输方案需具备的特点。然后,本文提出了基于乱序优化的多径多协议传输调度DPS机制。DPS机制基于可编程协议无关报文处理(Programming Protocol-Independent Packet Processors,P4)语言实现,兼容多种网络协议,扩展了网络边界,通过细粒度的实时数据包调度提高了分组转发的灵活性,高效地利用了靠近接收端和虚拟网络设备的优势,提升了对其他调度机制的兼容性。在转发处理算法的基础上,结合自适应加权算法进行参数优化,提升了对各类新型架构与异构网络场景的普适性。论文分别围绕基于链路性能和基于连接状态的DPS方案展开,详细介绍了方案的实现原理及各个子模块的核心设计思路。接着,详细说明了两种方案的实现方法与技术细节,结合各模块之间的数据处理与信息交互流程详细说明了方案的整体功能与目标。最后,为了分析和验证多路径跨协议传输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对DPS方案进行了功能测试与性能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多种不同的异构网络场景下,DPS方案可以使乱序率减少50%以上,平均吞吐量提高1-3倍,并且在实际的网络通信场景下可以有效提升带宽聚合与负载均衡效果,通过与其他发端调度策略的并行实施,高效地实现传输性能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的多路径跨协议传输方案将对新型网络架构性能优化和数据中心的分组调度策略研究和设计提供重要的现实意义。

付文龙[2](2020)在《动态网络多路径带宽聚合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铁路机车运行时需要对驾驶员及重要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以判断机车运行状态是否良好,由此产生的监控数据量非常庞大。由于机车的移动特性,数据无法直接使用有线网络传输至监控中心,而传统的单条无线传输吞吐量低,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可以采用多路径无线传输以提高吞吐量。然而,由于建立的无线基站覆盖面积小,无线传输的可用连接时间短,不同路径的传输质量也随着机车的移动出现动态变化,在这种环境下多路径传输受到队首阻塞(Head-of-line Blocking,HOL)影响,无法有效利用整个链路资源。同时聚合后的高带宽需要配合应用层的传输管理,以防止带宽资源浪费。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多路径传输机制,分析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了适用于动态网络的多路径带宽聚合传输系统。系统从传输层的带宽聚合到应用层的传输管理进行了设计,主要分为4个模块:(1)终端数据信息感知上报,快速感知用户需要传输的数据,利用非传输时间预处理数据信息,减少传输处理时间,提高传输效率;(2)传输层多路径带宽聚合,采用多路径传输协议Multipath TCP(MPTCP)聚合多条无线链路资源,同时针对MPTCP在动态网络中传输性能下降的情况,设计了评估筛选调度算法(Evaluation Screening Scheduler,ESSched),提高了多路径传输性能;(3)中心服务器服务管理,管理控制终端数据使用聚合后的高带宽进行传输,避免带宽资源浪费,同时负责处理数据的信息接收、状态查询和重传请求,并实现数据信息安全存储;(4)终端系统更新,实现传输系统终端程序的远程更新,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传输需求。最后本文从功能与性能两个方面对设计的传输系统进行了测试与分析。通过功能测试来确认该传输系统的各个应用模块能够良好运行。通过性能测试来比较本文设计的评估筛选调度算法与最小往返时间优先调度(Lowest-RTT-First,Low RTT)、轮询调度(Round-robin,RR)和冗余调度(Redundant,RDDT)的性能,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评估筛选调度算法有更好的传输性能。

孙悦[3](2020)在《应用于混合网络的以太网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SOC片上系统实现网络通信协议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的系统设计基于自主设计的SOC板卡实现了一种应用于混合网络的以太网控制系统。混合网络系统将以太网通信与光纤通道网络结合,发挥以太网价格低廉和光纤通道网络传输速率快的优势。本文首先对以太网协议、SOC片上系统、以及uIP协议栈的背景进行了阐述,随后对以太网协议的发展和MAC协议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之后针对以太网通信系统涉及的MAC协议和TCP/IP协议作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介绍。本文基于以太网通信系统的原理,采用软硬件协同设计的方式对其进行系统搭建。硬件电路通过MAC控制器实现以太网协议。MAC控制器主要包含七个功能模块:总线接口模块、数据接收模块、数据发送模块、流量控制模块、MII模块、寄存器模块。此外,本文对MAC控制器与处理器单元之间的AXI总线进行了时序分析。软件部分移植的uIP协议栈,提供了网络协议的上层通信协议部分,并为用户提供了上层应用接口和硬件驱动接口。本设计根据MAC控制器的特性编写了硬件驱动,实现uIP协议栈与MAC控制器的交互,根据系统对节点的控制需求,编写了相应的应用函数。混合网络系统的搭建以视频数据传输为例。其中,PC主机通过以太网通信系统实现对各节点的传输控制,节点之间通过光纤通道网络实现视频数据的交换。混合网络系统的硬件部分包含视频传输通路、光纤数据通路、以太网通路,软件部分包含定时器中断处理、DMA中断处理、VDMA中断处理、uIP轮询检测机制。通过PC机的指令信息,对各终端的视频数据发送和接收进行控制。本文最后通过使用wireshark工具以及NetAssist网络调试助手,对以太网系统的连接进行测试,确认可以正确接收信息指令,实现以太网系统对于光纤通道网络传输的控制。

张永薪[4](2020)在《基于嵌入式4G/WIFI远程移动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安全问题对社会生产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基于视频监控技术的安防产品也已应用在各种各样的场景中。传统的安防产品主要应用在金融、交通等固定点视频监控领域中,但无法满足园区、电力、灾难现场等场景下对安防产品的移动性、实时性的需求。为了解决传统安防产品的不足,需要设计一套移动性强、实时性高的监控系统。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远程移动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端—云—端架构实现,由移动终端、云端服务器和监控端三部分组成。其中,移动终端采用履带式小车作为移动平台,在其上选用ARM Cortex-A53架构的s5p6818开发板作为硬件平台,搭载Linux操作系统作为软件开发平台;云端采用阿里云ECS服务器提供云服务;监控端采用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PC机,使用QT软件进行编码实现监控功能。整个软件系统可以划分为流媒体处理和即时通讯处理两大模块。其中,流媒体处理模块负责系统音视频数据的采集传输及显示,数据流向为“移动终端→云端→监控端”。移动终端完成H264编码图像数据的采集,基于RTP协议进行数据封装并发送,并通过FFmpeg工具完成音频数据的采集、编码和发送;云端采用Java Script脚本完成流媒体数据的转发;监控端基于vlc框架完成音视频数据的解码和显示播放。即时通讯处理模块负责传感器数据及控制命令的采集、封装和传输,整个流程基于MQTT协议进行开发,支持移动终端、云端服务器和监控端之间的双向数据传输。移动终端基于epoll机制完成多路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发送,同时接收云端转发的控制命令;云端部署mosquitto服务端实现数据的转发;监控端完成传感器数据的解析及显示,同时采集控制命令并发送。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4G/WIFI远程移动监控系统能够实现1080P/30fps高清图像以及传感器信息的实时传输和显示,视频从采集到播放的延时能够控制在1s以内,监控端能够正常进行远程实时控制,电子地图及小车避障功能正常,满足远程移动监控的系统需求。

何铭诚[5](2020)在《面向双连接网络的并发传输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无线流量需求的日益增加,未来对于无线通信网络的高带宽低时延有着较高的要求。在3GPP规范第12版中提出的双连接网络能够使用户与宏基站和小基站同时进行通信,有效地提高了通信带宽以及更好地支持用户的移动性。但是由于双连接网络中基站间通过非理想回传链路连接以及存在着无线链路动态变化的情况,会导致两条无线链路存在差异性,需要宏基站进行复杂的流量控制以及分流策略;同时链路的不平衡还会造成的用户接收数据包乱序,由此带来额外的网络时延。以此为背景,本文主要面向双连接网络并发传输技术进行研究,提出基于喷泉码的双连接传输方案。同时本文还考虑双连接网络对用户移动性的支持,研究了面向车联网的双连接网络并发传输方案,以提高用户通信的鲁棒性并且降低基站切换造成的时延。本文主要成果包括:首先,论文研究了传统双连接网络的不足之处,分析了传统双连接网络用户平面3C方案下行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传统双连接网络中复杂的控制信令以及乱序重排所需的额外时延,本文提出了基于喷泉码的解决方案。通过使用喷泉码技术对数据进行编码并分别通过宏基站和小基站转发编码数据包。由于喷泉码的特性,用户仅需接收足够的编码数据就能够成功恢复原始内容。由此可以有效地简化信令控制并且接收的数据包与顺序无关可以减少额外时延。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测试证明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其次,考虑到双连接网络对于移动性良好的支持,本文研究了双连接网络在车联网场景下的应用。论文对面向车联网的双连接网络在小基站频繁切换的场景下进行网络时延的分析。进一步,论文应用基于喷泉码的双连接传输方案,提出增强切换方案以减少切换过程中的传输时延。论文使用排队论模型刻画车联网场景下的两种双连接并发传输方案,并使用数值模拟以及仿真测试来验证两种方案。最后,针对在5G发展中对于基站部署时低能耗低时延的要求,在车联网场景下,提出了通过控制基站通信范围实现降低基站功耗与网络时延的优化方案。通过找到基站的最优通信范围使得车辆在与基站通信过程中能够得到网络时延与基站功耗的平衡,在略微损失网络时延的情况下有效减少基站功耗。论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以及系统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董天才[6](2019)在《面向QoE增强的无线视频自适应传输控制算法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通信技术飞速发展,视频流成为了近年来互联网流量的主要来源。视频数据的传输需要很高的网络带宽,根据不同的传输场景(比如视频直播)对于端到端的传输时延以、丢包以及误码率都有严格的要求。视频传输的瓶颈在于带宽资源的缺乏,所以单一的无线接入技术受限于有限的带宽而无法为用户实时提供高质量的高清视频体验。另外,由于无线网络信道在外界干扰下极易波动,所以无线视频传输控制技术的关键是如何根据时变的无线网络调整视频的播放,从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而又不造成网络带宽的浪费,提高用户体验的质量。因而,如何动态选择合适的码率的视频片段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提高用户体验使用户尽可能的观看清晰流畅的视频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针对目前单一的无线接入传输技术承载能力有限无法满足传输超高清视频,以及网络动态变化使得现有算法无法自动适配复杂多变的网络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1)针对单一的接入技术带宽无法满足传输超高清视频的问题,基于多终端协同形成一个“超级虚拟终端”实现异构无线网络视频流并发传输技术,该技术使用了并发视频流的调度算法,缓冲区开销和分组调用方法,以及包丢失预防和恢复方法等提高系统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并发传输技术改善了系统的时延、丢包、误码率等参数,提高了系统的性能。(2)针对目前无线视频传输系统不能自适应调节传输速率提升用于体验的问题,联合考虑了接收端缓冲区长度和带宽两个因素,建立了基于马尔科夫决策的视频传输控制模型,形成一个Qo E驱动的视频传输闭合回路反馈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用户体验以及网络情况自适应的调整视频的码率,最后将Q学习算法运用在该决策模型的求解中得到用户体验最优的发送速率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自适应控制算法可以明显改善网络服务质量,提高用户体验。(3)实现了基于Q学习的视频自适应传输控制系统。而且可以根据网络参数实时动态的调节发送端的视频速率,以免对带宽资源造成浪费,使得用户在当前网络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最佳的视频观看体验。仿真结果表明使用了该自适应算法的系统可以根据网络情况动态的调节视频的码率,系统稳定性以及用户体验有了显着的提升。

温璋[7](2019)在《高性能CDN流媒体服务器系统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信息类型的多元化和网络宽带接入技术的迅猛发展,音视频业务成为人们生活、娱乐、通信不可或缺的元素,使得流媒体技术与内容分发网络(CDN)技术再次成为研究与推广的焦点,其相关应用如在线直播、小视频等视频业务快速兴起。流媒体有着连续性、实时性、时序性等优点,流媒体与CDN的结合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重点开发的热门技术。流媒体服务器是数据传输的核心部件,传统的流媒体服务器仅依靠传输层的流量控制,已经无法满足大流量高并发的媒体服务器需要。而当前流行的Nginx服务器通过控制用户上线频率来控制流量突发,实际应用中瓶颈日益明显。因此,如何控制流量的抖动,优化网络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某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实际研究项目作为课题,首先对CDN架构进行了优化,将基于流量整形策略的拥塞控制算法应用到实际项目的Nginx服务器上,并结合自适应网络承载能力的方法进行优化;其次,基于令牌桶算法,采用数据缓存和发送模块分离的思路,将令牌桶算法进行变种;最后对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的Nginx流媒体服务器相比,优化后的服务器避免了因数据突发造成的瞬时网络拥塞,减少了丢包发生,提升了流量控制抗抖动能力,降低拥塞和卡顿率,大幅提高了用户体验满意度,体现了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彭媛媛[8](2019)在《基于IEEE 802.11ax的无线视频优化传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视频传输业务在通信业务中的比例逐渐增加,人们对其展现出巨大需求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线视频传输在人们的工作、娱乐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国家安全及城市建设也有着重大价值。然而目前无线视频传输的技术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如何利用资源有限的无线网络提供高质量的视频服务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视频信息有数据量大且实时性要求高的特点。为了在资源有限的无线信道传输大数据量的视频信息,必须要对视频数据进行有效的压缩编码,去除冗余,提高传输效率;而为了对抗无线信道的高误码率,又必须加入信道编码,增加冗余,提高传输的可靠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为了寻找效率和可靠性之间的一个平衡,提高无线视频传输的性能。本文首先概述了无线通信标准协议IEEE 802.11ax及其发展趋势,然后介绍了无线视频传输的系统结构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的无线视频传输的关键技术,包括不等错误保护机制(UEP)、混合自动重传(HARQ)机制、全双工等。在此基础上,对基于视频内容不等重要性的信源信道联合传输进行了优化设计:根据不等错误保护机制,利用视频内容的不等重要性,提出了帧队列管理机制,并与HARQ技术相结合,对无线视频传输方案进行优化,然后进行了仿真验证。另外,基于最新无线通信发展趋势,在异频全双工场景下,针对EHT(Extremely High Throughput,极高吞吐量)用户,提出了基于流量控制的无线视频传输效率优化机制,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刘德鹏[9](2016)在《基于3G无线网络的图像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当今社会,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输能力也不断增强,移动互联网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传输音视频数据的应用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特别是利用3G移动网络技术来传输音视频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较大关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视频会议、网络视频、Vo IP语音聊天、互联网医疗、网络远程教学、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多媒体网络技术,已被大量应用。由于3G移动网络与其他无线网络一样,具有丢包率、误码率高的特点,采用多通道绑定传输更是存在延时抖动严重的情况。这些问题都会对视频数据的传输质量构成直接的影响,导致出现严重的马赛克或者丢帧现象。因此,如何实现提升网络服务质量,以满足音视频数据传输的流畅性(不抖动)、实时性(延时小)的需求,是一项颇具挑战的工作。本文对基于3G无线网络的图像传输系统展开研究,综合运用了信号处理技术和网络处理技术,设计了软硬件结合的嵌入式平台,实现了视频信号在3G无线网络环境下的传输和接收处理功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系统实测,提出的3G图像传输系统,满足了图像监控系统的整体要求。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目标如下:对本课题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开展前期调研,主要包括网络实时传输协议、音视频编码技术以及网络传输控制技术等。根据前期调研所获得的关键技术和理论知识,对系统整体架构进行详尽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完善系统的各个子模块。针对3G无线网络的传输特点,设计和实现了多种网络策略,包括前向纠错技术、拥塞控制技术和多通道负载均衡成功地解决了网络传输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设计基于嵌入式平台技术的图像编码设备,设计实现基于无线网络传输的PRUDP协议,系统基于模块化的系统软件设计思路采用VC++编程工具实现后台中心软件,利用JRTPLIB开源库实现RTP/RTCP实时传输协议。对系统在各种无线网络环境传输效果进行分析和测试。对各种物理条件中相应的传输速率、不同视频分辨率等图像传输阶段的延迟、图像质量进行了分析与测试。

陈飞[10](2010)在《基于3G网络的无线视频监控终端》文中研究说明现代视频监控技术是一门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具有直观、方便、信息内容丰富等特性,近年来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电力、智能办公大厦等场所,逐渐成为现代化管理和检测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新兴的基于嵌入式技术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与传统的监控系统相比较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稳定性高、实时性好等优点;基于国内已经投入商业运营的3G网络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具有强大的无线网络传输功能,能够克服由地理位置、布线成本和远距离监控等带来的问题,应用与发展前景良好。因此研究并开发一种基于3G标准的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该论文设计的是一种基于ARM+DSP构架的整合了3G数据通讯功能和数字视频编码功能的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终端。该终端将摄像头捕捉到的图像经过视频压缩模块压缩后,通过无线发送模块发射到3G网络,并根据用户设定的IP地址,通过3G网络基站将视频数据转发至Internet互联网,最终由监控后端进行接收和译码,实现远程实时视频监控的功能。本论文的主要工作:(1)在监控前端硬件方面,介绍了该设计中硬件实现的总体框架,研究并实现了一种ARM与DSP之间HPI接口时序匹配电路的设计方法,对于此类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监控前端软件部分,结合Linux下的视频接口编写规范V4L(Video for Linux)分析了应用程序的设计,并对软件结构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2)在网络传输方面,对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网络传输过程中涉及到的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各部分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设计。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对无线接入模块的驱动设计、AT指令协议和链路层PPP协议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在网络层和传输层,主要研究和分析了UDP/IP协议和Socket接口的封装与应用;在应用层,重点针对应用于流媒体传输的RTP协议进行了分析,并在RTP协议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针对本课题无线传输应用场景的改进协议。(3)本论文针对无线信道本身带宽小、抗干扰能力差、衰落严重、误码率高等特点以及网络拥塞情况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流量控制方法,在保证监控图像实时流畅播放的前提下,最大化的提高图像质量。

二、多路视频实时传输中的流量控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路视频实时传输中的流量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智融标识网络中基于乱序优化的多径多协议传输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路径并行传输研究现状
        1.2.2 传输调度机制研究现状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
    2.1 智融标识网络
    2.2 P4 技术
        2.2.1 可编程数据平面
        2.2.2 基础语言组件
        2.2.3 状态存储组件
    2.3 虚拟网络设备与工具
        2.3.1 namespace与 veth技术
        2.3.2 流量控制工具TC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乱序优化的多径多协议传输机制的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关键问题与难点
    3.3 基于链路性能的DPS方案
        3.3.1 方案实现原理
        3.3.2 网络感知模块设计
        3.3.3 寄存器模块设计
        3.3.4 流量控制模块设计
        3.3.5 转发算法模块设计
    3.4 基于连接状态的DPS方案
        3.4.1 方案实现原理
        3.4.2 寄存器模块设计
        3.4.3 转发算法模块设计
        3.4.4 加权算法模块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乱序优化的多径多协议传输机制的实现
    4.1 基于链路性能的DPS方案实现
        4.1.1 网络感知模块实现
        4.1.2 寄存器模块实现
        4.1.3 流量控制模块实现
        4.1.4 转发算法模块实现
    4.2 基于连接状态的DPS方案实现
        4.2.1 寄存器模块实现
        4.2.2 转发算法模块实现
        4.2.3 加权算法模块实现
    4.3 本章小结
5 功能测试与性能分析
    5.1 DPS方案的可行性验证
    5.2 DPS调度模块的部署与配置
    5.3 基于链路性能的DPS方案测试
        5.3.1 有线多路径跨协议系统的搭建
        5.3.2 方案测试与性能分析
        5.3.3 实际场景中的功能性测试
    5.4 基于连接状态的DPS方案测试
        5.4.1 无线多路径跨协议系统的搭建
        5.4.2 方案测试与性能分析
        5.4.3 实际场景中的功能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动态网络多路径带宽聚合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研究
    2.1 无线传输技术
    2.2 多路径传输协议
    2.3 MPTCP技术要点
        2.3.1 架构设计
        2.3.2 拥塞控制
        2.3.3 路径调度
    2.4 本章小结
3 多路径带宽聚合传输系统方案设计
    3.1 应用场景及需求分析
    3.2 总体方案设计
    3.3 终端数据信息感知上报
    3.4 传输层多路径带宽聚合
        3.4.1 多路径服务质量评估
        3.4.2 高损耗网络改进方案
    3.5 中心服务器服务管理
        3.5.1 信息服务模块
        3.5.2 数据传输模块
        3.5.3 信息存储模块
    3.6 终端系统更新
    3.7 本章小结
4 多路径带宽聚合传输系统方案实现
    4.1 终端数据信息感知上报
        4.1.1 数据信息感知
        4.1.2 数据信息上报
        4.1.3 数据结构设计
    4.2 传输层多路径带宽聚合
        4.2.1 工作子流选择
        4.2.2 数据调度管理
        4.2.3 数据结构设计
    4.3 中心服务器服务管理
        4.3.1 信息服务模块
        4.3.2 数据传输模块
        4.3.3 信息存储模块
        4.3.4 数据结构设计
    4.4 终端系统更新
        4.4.1 更新下发模块
        4.4.2 系统更新模块
        4.4.3 数据结构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设备与环境
    5.2 功能测试
        5.2.1 终端数据信息感知上报
        5.2.2 传输层多路径带宽聚合
        5.2.3 中心服务器服务管理
        5.2.4 终端系统更新
    5.3 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应用于混合网络的以太网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以太网通信网络协议
    2.1 网络模型
    2.2 以太网MAC协议
        2.2.1 以太网帧格式
        2.2.2 以太网半双工模式
        2.2.3 以太网全双工模式
    2.3 TCP/IP协议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以太网系统的MAC控制器研究
    3.1 MAC控制器的总体架构
        3.1.1 MII模块
        3.1.2 数据接收模块
        3.1.3 数据发送模块
        3.1.4 流量控制模块
        3.1.5 寄存器模块
    3.2 AXI总线协议
        3.2.1 数据通道与总线互联
        3.2.2 通道握手机制
        3.2.3 传输时序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uIP协议栈的移植
    4.1 uIP协议栈的架构
    4.2 uIP主程序设计
        4.2.1 uIP程序的初始化
        4.2.2 uIP轮询检测机制
        4.2.3 用户例程
        4.2.4 参数设置
    4.3 定时器在uip协议栈中的应用
        4.3.1 私有定时器中断
        4.3.2 定时器中断
        4.3.3 轮询定时器
    4.4 硬件驱动的编写
        4.4.1 关于硬件初始化配置
        4.4.2 数据包发送函数packet_send()
        4.4.3 数据包接收函数packet_recieve()
    4.5 软硬件数据交互流程
        4.5.1 数据发送流程
        4.5.2 数据接收流程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以太网与光纤通道混合网络设计
    5.1 应用于视频传输的混合网络系统设计
    5.2 节点的硬件设计
        5.2.1 SOC板卡设计
        5.2.2 处理系统架构
    5.3 基于节点板卡的视频传输节点硬件实现
        5.3.1 光纤通道硬件实现
        5.3.2 视频通路硬件实现
        5.3.3 以太网通路硬件实现
    5.4 节点板卡基于前后台的软件设计
        5.4.1 前台程序
        5.4.2 后台程序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以太网控制系统的验证
    6.1 MAC控制器仿真验证
        6.1.1 数据接收仿真
        6.1.2 数据发送仿真
    6.2 混合网络系统的设计成果
        6.2.1 SOC板卡
        6.2.2 以太网通信连接
    6.3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基于嵌入式4G/WIFI远程移动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远程移动监控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2.1 4G/WIFI无线网络技术
    2.2 音视频实时传输技术
        2.2.1 音频编解码技术
        2.2.2 视频编解码技术
        2.2.3 RTP实时传输协议
    2.3 MQTT即时通讯协议
    2.4 UDP内网穿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远程移动监控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应用需求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
    3.3 硬件设计方案
    3.4 软件设计方案
        3.4.1 音视频传输模块
        3.4.2 即时通讯模块
        3.4.3 云端服务器设计
        3.4.4 监控端控制软件设计
    3.5 系统优化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远程移动监控系统实现
    4.1 软件系统实现架构
    4.2 音视频传输模块实现
        4.2.1 音频传输模块
        4.2.2 camera系统实现
    4.3 即时通讯模块实现
        4.3.1 多路传感器模块
        4.3.2 系统动力模块
    4.4 云端服务器实现
    4.5 监控端控制软件实现
        4.5.1 界面显示模块
        4.5.2 远程控制模块
        4.5.3 电子地图功能
        4.5.4 界面录制功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平台搭建
    5.2 流媒体传输测试
    5.3 传感器采集传输测试
    5.4 动力系统及防碰撞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面向双连接网络的并发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网络模型和喷泉码概述
        1.2.1 双连接网络
        1.2.2 车联网
        1.2.3 喷泉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双连接网络研究
        1.3.2 多路接入调度问题
        1.3.3 车联网中切换及传输研究
    1.4 本文主要解决问题
    1.5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喷泉码的双连接并发传输技术与分析
    2.1 引言
    2.2 基于喷泉码的双连接网络方案
        2.2.1 网络模型
        2.2.2 编解码流程
        2.2.3 提前编码方案
    2.3 基于排队论的网络传输模型分析
        2.3.1 双连接网络排队模型
        2.3.2 基于喷泉码的双连接网络排队模型
        2.3.3 模型在不同批次大小条件下网络时延的比较
    2.4 仿真结果
        2.4.1 数值结果
        2.4.2 系统仿真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车联网的双连接网络时延分析
    3.1 引言
    3.2 面向车联网的双连接网络分析
        3.2.1 网络架构与切换方案
        3.2.2 系统模型
        3.2.3 双连接网络排队模型
    3.3 基于喷泉码的优化模型分析
        3.3.1 网络架构与切换方案
        3.3.2 基于喷泉码的双连接网络排队模型
    3.4 仿真结果
        3.4.1 数值结果
        3.4.2 系统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连接车联网的时延功耗优化策略与分析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2.1 网络架构与问题构建
        4.2.2 无线信道模型
        4.2.3 成功传输概率分析
        4.2.4 无线传输速率分析
    4.3 网络开销分析
        4.3.1 网络模型及其开销
        4.3.2 最优通信范围
    4.4 系统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6)面向QoE增强的无线视频自适应传输控制算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异构无线网络视频传输相关技术和协议
    2.1 H.264编码原理
        2.1.1 H.264压缩标准简介
        2.1.2 I帧B帧P帧介绍
    2.2 视频传输协议
        2.2.1 RTP/RTCP协议
        2.2.2 RTSP协议
    2.3 Markov决策过程(MDP)介绍
    2.4 Q学习算法简介
第三章 基于多终端协同的异构无线网络多路并发法传输算法
    3.1 引言
    3.2 系统架构
    3.3 实现过程
        3.3.1 终端控制器和协同终端
        3.3.2 网络控制器
        3.3.3 视频服务器
    3.4 关键技术
        3.4.1 自适应并发流算法
        3.4.2 缓冲区开销和包传递方法
        3.4.3 防丢包恢复方法
    3.5 试验台搭建和性能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Q学习的无线网络视频传输自适应控制算法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2.1 接收端缓存模型
        4.2.2 QoE预测模型
    4.3 基于马尔科夫决策的视频传输控制模型
    4.4 基于Q学习的视频传输控制算法
        4.4.1 Q学习算法在视频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4.4.2 探索策略的影响
        4.4.3 算法实现流程
    4.5 仿真设计与结果分析
        4.5.1 仿真数据的获取
        4.5.2 仿真实验设置及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Q学习的无线视频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系统架构
        5.2.1 直播场景的架构与工作原理
        5.2.2 直播所需要做的决策
        5.2.3 仿真系统架构图
    5.3 仿真平台搭建与数据获取
    5.4 性能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7)高性能CDN流媒体服务器系统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流媒体CDN相关理论基础与技术
    2.1 流媒体概述
        2.1.1 流媒体的产生过程
        2.1.2 流媒体传输方式及技术特点
        2.1.3 流媒体性能指标
        2.1.4 流媒体播放方式
        2.1.5 流媒体相关协议
    2.2 CDN相关理论基础
        2.2.1 CDN基本概念及其组成
        2.2.2 CDN关键技术
    2.3 流媒体技术与CDN的实际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媒体CDN系统的架构设计
    3.1 流媒体服务器需求分析
    3.2 流媒体服务器框架设计
    3.3 CDN网络架构设计
        3.3.1 CDN网络拓扑
        3.3.2 CDN负载均衡
    3.4 流媒体CDN的关键技术选取
        3.4.1 流媒体协议选取
        3.4.2 服务器选型
        3.4.3 流量整形算法选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性能流媒体服务器设计
    4.1 流媒体服务器框架设计
    4.2 流媒体服务器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4.2.1 数据接收和转发模块设计与实现
        4.2.2 数据录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4.3 流媒体服务器数据缓存模块设计
        4.3.1 Cache模块模型架构
        4.3.2 Cache模块的主要接口设计
        4.3.3 Cache模块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4.4 流媒体服务器数据发送模块设计
        4.4.1 Shaper模块模型架构
        4.4.2 Shaper模块运行机制
        4.4.3 令牌桶在Shaper模块中的应用
        4.4.4 数据重传
    4.5 流媒体服务器参数优化
        4.5.1 流媒体服务器配置文件优化
        4.5.2 Linux内核参数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及测试
    5.1 流媒体服务器环境搭建
    5.2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5.2.1 网络拥塞模拟
        5.2.2 推流操作
        5.2.3 模拟增加丢包率场景
    5.3 流量整形后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5.3.1 单用户发包波形分析
        5.3.2 增加丢包率场景下的网络性能指标比较
        5.3.3 水位线参数对服务性能的影响
    5.4 性能与稳定性测试结果
        5.4.1 性能测试
        5.4.2 稳定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程序主要算法代码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8)基于IEEE 802.11ax的无线视频优化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2 无线视频传输技术概述
    2.1 引言
    2.2 802.11 AX协议及其发展趋势
    2.3 无线视频传输关键技术
    2.4 无线视频传输常用性能评价参数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视频内容不等重要性的信源信道联合优化传输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基于视频内容不等重要性的信源信道联合优化传输研究
    3.3 性能仿真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异频全双工场景下基于时间调度的视频传输优化设计
    4.1 需求分析
    4.2 异频全双工场景下基于流量控制的视频传输优化研究
    4.3 性能仿真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
附录2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9)基于3G无线网络的图像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视频编码技术
        1.2.2 3G通信技术
        1.2.3 网络传输技术
        1.2.4 PRUDP协议
    1.3 主要研究工作
    1.4 论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2 应用需求分析
    2.1 功能性需求
        2.1.1 视频编码传输设备
        2.1.2 中心后台系统
    2.2 系统性能需求
    2.3 系统安全性需求
    2.4 本章小结
3 图像传输系统设计方案
    3.1 系统总体设计
    3.2 图像传输编码设备设计
        3.2.1 编码控制板设计
        3.2.2 3G传输板的设计
        3.2.3 嵌入式软件设计
        3.2.3.1 多路通道绑定的网络传输技术
        3.2.3.2 传输控制策略及其实现
    3.3 通信协议设计
        3.3.1 PRUDP连接的建立
        3.3.2 缓冲区
        3.3.3 流量控制
        3.3.4 确认技术
        3.3.5 超时处理
        3.3.6 改进的Nagle算法
    3.4 中心后台软件设计
        3.4.1 中心后台软件系统组成
        3.4.2 中心软件系统模块设计
        3.4.3 接口设计
        3.4.4 工作流程
    3.5 本章小结
4 软件系统设计策略与实现
    4.1 后台软件总体框架
    4.2 网络传输控制策略实现
        4.2.1 通道速率统计及反馈
        4.2.2 排序、解交织及纠错
        4.2.3 丢弃P帧消除方法
    4.3 系统各部分的实现
        4.3.1 通讯服务器程序的实现
        4.3.1.1 网络通信的编程实现
        4.3.1.2 与图像编码设备的Udp通信
        4.3.1.3 与客户端程序的TCP协议通讯
        4.3.1.4 缓冲区的实现和管理
        4.3.1.5 RTP/RTCP协议实现
        4.3.2 客户端程序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应用与测试数据分析
    5.1 实验环境
        5.1.1 图像编码传输设备开发平台
        5.1.2 网络环境
        5.1.3 中心软件
    5.2 系统功能测试
    5.3 系统性能测试
        5.3.1 实验室测试
        5.3.2 外场实地测试
    5.4 系统用户界面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基于3G网络的无线视频监控终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
    1.3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概述
        1.3.1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特点
        1.3.2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整体架构
    2.2 监控前端设计
        2.2.1 监控前端选择的依据
        2.2.2 监控前端视频编码方式的选择
        2.2.3 监控前端硬件平台架构的选择
        2.2.4 监控前端软件平台的选择
    2.3 无线传输网络设计
        2.3.1 无线传输网络的设计依据
        2.3.2 无线通信IP网路的选择
        2.3.3 无线网络接入方式的选择
        2.3.4 无线传输中的流量控制研究与实现
第三章 监控前端硬件的研究与实现
    3.1 监控前端硬件构架
    3.2 HPI接口设计
        3.2.1 HPI总线时序
        3.2.2 AT91RM9200读写控制时序
        3.2.3 HPI时序匹配电路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控前端软件的研究与实现
    4.1 监控前端软件设计概述
    4.2 VIDEO4LINUX接口
    4.3 监控前端应用程序设计
        4.3.1 监控前端应用程序概述
        4.3.2 监控前端应用程序实现
    4.4 监控前端驱动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5.1 网络传输协议
        5.1.1 TCP/IP协议
        5.1.2 SOCKET套接字
        5.1.3 RTP协议
        5.1.4 PPP协议
    5.2 物理层与链路层的研究与实现
        5.2.1 无线接入模块概述
        5.2.2 无线接入模块驱动设计
        5.2.3 AT指令配置
        5.2.4 PPP链接的实现
    5.3 网络层与传输层的研究与实现
    5.4 应用层的研究与实现
    5.5 自适应流量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5.5.1 流量控制方法概述
        5.5.2 流量控制方法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多路视频实时传输中的流量控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融标识网络中基于乱序优化的多径多协议传输机制研究[D]. 靳璐.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动态网络多路径带宽聚合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付文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应用于混合网络的以太网控制系统设计[D]. 孙悦.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4]基于嵌入式4G/WIFI远程移动监控系统设计[D]. 张永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面向双连接网络的并发传输技术研究[D]. 何铭诚.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面向QoE增强的无线视频自适应传输控制算法研究与实现[D]. 董天才.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7]高性能CDN流媒体服务器系统设计和实现[D]. 温璋.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8]基于IEEE 802.11ax的无线视频优化传输[D]. 彭媛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基于3G无线网络的图像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德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基于3G网络的无线视频监控终端[D]. 陈飞. 山东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多路视频实时传输中的流控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